高三年级上册生物期末考试试题(整理9篇)由网友“zooey”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高三年级上册生物期末考试试题,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高三年级上册生物期末考试试题
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试题阅读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属于细胞坏死
B.造血干细胞是未经分化的细胞
C.细胞增殖是生物体繁殖、遗传的基础
D.致癌因子使抑癌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
2.HIV感染人体后会以其病毒RNA为模板合成病毒DN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HIV的增殖发生在内环境中
B.合成病毒DNA时需要逆转录酶
C.合成病毒DNA时既有A-T配对也有U-A配对
D.HIV需利用人体细胞的蛋白质合成体系合成自身蛋白质
3.为了研究2个新育品种P1、P2 幼苗的光合作用特性,研究人员分别测定了新育品种与原种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己知各幼苗呼吸作用酶的最适温度高于光合作用酶的最适温度),结果如下图所示。下列表述最合理的是
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和培养时间
B.15℃时P1、P2总光合作用强度相等
C.P1参与光合作用的酶的最适温度为25℃
D.在25~40℃范围内,P1净光合速率受温度影响比P2大
4.下列关于生物学实验选材、操作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在检测和观察花生子叶的脂肪颗粒实验中,需用到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
B.番茄汁中含有丰富的葡萄糖和果糖,适合用于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C.在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可用碘液检测实验结果
D.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时,可不使用高倍镜
5.若人体内存在某突变基因,在一定条件下,其免疫系统会产生异常抗体攻击自身物质而引发某种疾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疾病存在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并有传染性
B.引发该病的异常抗体由B细胞直接分泌产生
C.该病与过敏性鼻炎的致病机理以及病征相同
D.合理使用免疫抑制剂可以有效缓解该病症状
6.二倍体植物甲(2n=16)与乙(2n=20)通过人工授粉杂交获得子代幼苗丙,该幼苗经秋水仙素处理后获得了可育植株丁。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幼苗丙为单倍体,因此自然成熟后是不育的
B.秋水仙素促进着丝点分裂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C.丁的获得说明隔离不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D.植株丁自交产生的后代仍可能出现性状分离
29.(9分)某湖泊受到大量废水的污染,导致蓝藻爆发,引起沉水植物、浮游动物及鱼类等水生生物死亡。回答下列问题:
(1)蓝藻爆发与废水中富含 (元素)有关,沉水植物死亡的原因有 (答出两点即可)。
(2)水体污染引起水生生物死亡,这进一步加重了水体污染,此过程体现了 (填“正反馈”或“负反馈”)。
(3)有学者认为,植物中的叶绿体起源于蓝藻,支持该学说的合理证据有 (答出两点即可)。
30.(10分)溶酶体是细胞中一种重要的细胞器。回答下列问题:
(1)分离出细胞内的溶酶体常用的方法是 。
(2)溶酶体膜上存在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质子泵,有助于维持溶酶体内酸性环境(pH约为5.0),据此分析,质子泵的具体作用是 。
(3)溶酶体(内部含有多种水解酶)能 。溶酶体膜内侧存在与细胞膜糖被类似的结构,此结构具有防止 的作用,以保障溶酶体膜的结构完整。
(4)研究发现,细胞不能获得足够养分时,其溶酶体的活动会增强,以维持细胞的存活。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是 。
31.(8分)下表是健康人组(A组)和糖尿病肾病患者组(B组)相关生化指标长期检测所得数据的统计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血浆渗透压(mmol/L) 尿渗透压(mmol/L)
A组 300.2 710.3
B组 320.2 430.9
(1)A组血糖浓度在就餐后1h内会持续升高,主要原因是 ,在此过程中,血糖调节涉及的主要激素的分泌情况是 。
(2)B组血浆渗透压比A组高,这与血浆中 含量较高密切相关。
(3)B组尿渗透压比A组低,主要原因是 。
32.(12分)某多年生闭花受粉的二倍体植物,其野生型植株均开红花。研究人员从该野生型红花品系中选育出了两株开白花的植株,分别标记为P、Q。回答下列问题:
(1)将P、Q分别与野生型植株杂交,子一代植株均开红花,子二代中红花植株和白花植株的数量比均为3∶1,出现该结果的条件是:在相应杂交实验中①红花和白花受一对等位基因影响,且红花对白花完全显性,子代数量足够多;②不同基因型的雌(雄)配子具有 ,雌雄配子受精能力相同且随机结合;③各基因型合子的发育能力及存活率相同。
(2)研究人员已发现P、Q白花性状的出现是基因突变造成的,现要研究两植株的白花基因突变是发生在同一对基因上,还是发生在不同对基因上,研究小组设计了杂交实验。请加以完善:
实验步骤:将P、Q进行杂交,观察、记录并统计F1表现型及比例。
预期实验结果及结论:
①若F1均开 时,可确定P、Q的白花基因突变发生在同一对基因上;
②若F1均开 时,可确定P、Q的白花基因突变发生在不同对基因上。为探究这两对基因是否独立遗传,需要进一步设计实验。请写出实验思路、预期结果及结论(注:不考虑交叉互换) 。
37.[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人们利用微生物发酵制作果酒的历史源远流长。19世纪,人们就发现葡萄汁变酒是酵母菌发酵作用的结果。回答下列问题:
(1)家庭酿制葡萄酒时无需额外接种酵母菌的原因是 ,在此发酵过程中发酵液不易被杂菌污染的原因是 。葡萄酒中的乙醇浓度往往不超过15%,最可能的原因是 。
(2)为提高果酒的品质,可在果汁中接种人工培养的酵母菌,因此,首先需要获得纯净的酵母菌菌种。分离培养酵母菌通常使用 (填“牛肉膏蛋白胨”或“麦芽汁琼脂”)培养基,将酵母菌划线接种在平板上,培养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菌落,菌落的含义是 。
(3)某研究小组用分离得到的酵母菌进行果酒制作,发酵过程中需要偶尔打开排气阀,目的是 ;在发酵3~4天后,可以吸取培养液,在酸性条件下滴加饱和的 溶液来检测酒精的生成。影响葡萄酒品质的因素除了温度、pH及氧气等环境因素外,还有
(答出2点即可)。
38.[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1985年Smith建立了噬菌体展示技术,科学家们利用这项技术,按照基因工程的原理,将控制抗体某片段合成的DNA序列插入噬菌体DNA的特定部位,使培养所得的噬菌体表面带有抗体片段,这些噬菌体既可以特异识别抗原,又能感染宿主菌进行再扩增。回答下列问题:
(1)实施这项技术,首先需从外周血、脾或淋巴结等部位分离出 (填“B”、“T”或“体”)细胞,提取其总mRNA再经逆转录获得 。
(2)噬菌体DNA的某启动子和终止子之间有限制酶A和B的酶切位点,实施这项技术过程中需将相应DNA序列插入其中,而相应DNA序列中不含有上述两种酶的酶切位点,因此利用 技术扩增相应DNA序列时,需对两个引物的序列稍加修改,使扩增产物具有 ,从而有助于扩增所得的相应DNA序列与噬菌体DNA定向连接。
(3)经一定程序培养得到噬菌体后,可以利用 方法对其进行筛选,以获得表面带有特定抗体片段的噬菌体。
(4)对带有特定抗体片段的噬菌体进行克隆化培养时, (填“需要”或“不需要”)利用CaCl2处理细菌,理由是 。
参考答案
1.C 2.A 3.D 4.B 5.D 6.D
29.(9分,除说明外,每空2分)
(1)N、P(1分) 蓝藻大量爆发遮挡了阳光,沉水植物的光合作用受阻;水中溶解氧含量降低,沉水植物的有氧呼吸受阻;蓝藻释放的毒素对沉水植物有毒害作用(3分)
(2)正反馈
(3)叶绿体和蓝藻都具有环状DNA分子;都有蛋白质合成系统;都含有光合作用有关的色素和酶,能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内膜和蓝藻细胞膜组成成分的种类及比例接近(3分)
30.(10分,除说明外,每空2分)
(1)差速离心法
(2)催化ATP水解,将细胞质中的H+(质子)运入溶酶体内
(3)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
溶酶体膜被水解酶水解
(4)分解自身物质,为生命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和能量
31.(8分,除说明外,每空2分)
(1)食物中的糖类被消化和吸收,导致血糖浓度升高
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
(2)葡萄糖
(3)B组患者肾脏病变导致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弱
32.(12分,除说明外,每空2分)
(1)相同成活率
(2)①白花
②红花 实验思路:让F1自交,观察、记录并统计F2表现型及比例。预期结果及结论:若F2中红花植株∶白花植株=9∶7,则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若F2中红花植株∶白花植株=1∶1,则这两对基因不是独立遗传(6分)
37.(15分,除说明外,每空2分)
(1)葡萄皮上有野生型酵母菌
在缺氧、呈酸性的发酵液中,大多数其他微生物受到抑制
较高浓度乙醇对酵母菌有毒害作用,导致发酵终止
(2)麦芽汁琼脂 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体
(3)排出发酵产生的CO2,以维持气压稳定 重铬酸钾(1分)
葡萄品种、菌种、发酵时间
38.(15分,除说明外,每空2分)
(1)B cDNA
(2)PCR 位置正确的限制酶A和B的酶切位点
(3)抗原—抗体杂交
(4)不需要 噬菌体可以直接侵染未经处理的细菌(3分)
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试题带答案
第I卷(选择题 共42分)
1.下列关于生命体中螺旋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A.螺旋藻(一种蓝藻)细胞内含有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
B.DNA分子的解螺旋,使螺旋化的染色体变成丝状的染色质
C.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基本骨架由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而成
D.高温使某食物蛋白的螺旋结构变得伸展、松散,易被酶水解而易消化
2 右图为一种常见的坐标曲线图。该图示能够表示的生物学含义是( )
A. 萌发的种子中自由水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情况
B. 细胞代谢中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变化的情况
C. 某植物光合作用速率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情况
D. 人成熟红细胞中K+吸收量随O2浓度变化的情况
3.下面是以小麦为实验材料所进行的实验,其中叙述正确的是( )
A.将发芽的种子研磨液置于试管内,加入斐林试剂,试管内立即呈现砖红色沉淀,这是因为发芽的小麦种子中含有还原性糖
B.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对小麦叶肉细胞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C.用显微镜观察小麦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可观察到有丝分裂的图像,从而判断出每个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
D.若利用小麦根毛细胞进行质壁分离实验,为了取得更好的观察效果,调节显微镜的措施是缩小光圈或换平面反光镜
4.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主要是通过诱导靶细胞(如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的宿主细胞等)的凋亡来实现。原理如图所示,其中FasL又称死亡因子,其基因只在效应T细胞中表达,Fas又称死亡因子受体,其基因可在各种细胞中表达。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 Fas和FasL的成分都是糖蛋白,它们的结合体现了细胞膜的信息传递功能
B. Fas基因和FasL基因存在于各种体细胞,不同细胞表达的差异体
现了细胞分化的原理
C. 被fI I V感染的T细胞中Fas基因表达会增强,使T细胞成为效
应T细胞攻击的靶细胞
D. 可通过增强体内效应T细胞FasL基因的表达或抑制癌细胞Fas基
因的表达治疗肿瘤
5.稻鸭共生生态系统是以鸭子捕食害虫代替农药,以鸭子采食杂革代替除草剂,以鸭子粪便作为有机肥料代替化肥,以鸭子不间断的活动产生中耕混水效果来刺激水稻生长的稻田种养生态系统。在管理方面有很多需要注意之处:如在鸭子不同生长阶段实行不同水分管理方式,定期召唤回橱以便坊雨、防高温等的管理。以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适当放鸭增加稻田的生物多样性并延长了相关食物链,但没有增加新的食物链
B 稻鸭共作改变了稻田群落的垂直结构,既充分利用了空间,又实现了物质良性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
C 利用鸭子捕虫除草可对害虫及杂草种群进行持续控制,控虫除草效果比使用农药更为显著
D. 叫声换回鸭群,与物理信息传递有关,体现了该生态系统中人的因素仍起主导作用
6.下图表示雄果蝇体内某细胞分裂过程中,细胞内每条染色体DNA含量变化(甲曲线)及与之对应的细胞中染色体数目变化(乙曲线)。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CD与FG对应的时间段,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B.D点所对应时刻之后,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
C.EF所对应的时间段,DNA含量的变化是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D.BD对应的时间段,可发生姐妹染色单体相同位点上的基因变化
7 人体内环境的稳态需要多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共同发挥作用。下图甲表示反射弧示意图,图乙表示病原体侵入人体后机体发生的特异性免疫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图甲中,神经信息在b、c和e中传递的形式都相同
B.图甲中,神经信息在b、c和e中传递的速率都相同
C.接种后的机体被相同病原体再次感染时,产生免疫的主要途径是图乙中的⑥→⑧→⑨
D.图乙中,细胞a、细胞c和细胞d的作用,都具有特异性
第II卷(非选择题 共48分)
8.(12分)
蚯蚓是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之一,主要以植物的枯枝败叶为食。为探究蚯蚓对森林凋落物的作用,研究者做了如下实验。
(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称为__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成分角度看,蚯蚓属于__________,从生态系统的功能角度看,蚯蚓的行为促进了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者选择4个树种的叶片做了不同处理,于6~9月进行了室外实验。每种叶片置于两个盆中,与土壤混合均匀,将数目相等的蚯蚓置于其中饲养,统计蚯蚓的食物消耗量,结果如下表。
单位体重蚯蚓日平均食物消耗量(mg/(g﹒d))
不同处理 蒙古栎 杨 红松 白桦
未分解叶 2.44 5.94 4.79 7.30
半分解叶 7.20 9.42 8.71 5.23
①实验所选择蚯蚓生长状况基本一致,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了排除土壤中原有动物和微生物对实验的影响,应该在实验前对土壤进行____________ 处理。
②据表分析,蚯蚓对半分解叶的消耗量明显_________未分解叶的消耗量,在不同叶片中,对________________最为喜好。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是影响蚯蚓摄食偏好的主要因素。
(3)依据上述实验分析,若在红松林和蒙古栎林中种植一些杨树,有利于增加_____________的数量和种类,增加整个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__。
9.(10分)研究者发现,人体鼻腔中的嗅觉细胞(又称嗅觉神经元)产生了特化结构——纤毛,这些纤毛表面存在蛋白A,该蛋白能和具有挥发性的有机物结合。
(1)产生嗅觉的反射弧中嗅觉细胞属于__________。嗅觉神经元特化产生的纤毛是一种细胞突起,该种突起属于嗅觉神经元的__________。为嗅觉神经元产生兴奋供能的细胞结构主要是__________。
(2)研究者只针对嗅觉细胞进行研究,很快就找到了控制蛋白A的所有基因。这样做明显缩小了研究范围,因为嗅觉细胞已经发生__________,控制蛋白A的基因会在这些细胞中__________,从而产生不同种类的嗅觉细胞。
(3)研究者发现人类能够辨别的气味约1万种,蛋白A却仅有1000种,控制蛋白A的基因在每个嗅觉细胞只表达一种。由此推测,蛋白A作为细胞膜上的__________可与挥发性有机物结合,它们需要__________才能共同识别某一种气味,产生兴奋,传到高级神经中枢,从而使人类对多种多样的气味形成不同的嗅觉。
(4)嗅上皮是由嗅觉细胞组成的,狗的嗅上皮总面积约为人体嗅上皮总面积的34倍,由此可知,狗比人类嗅觉灵敏度高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
10. (12分)选取某植物幼苗进行了无土栽培实验,右下图为该幼苗的光合速率、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图,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1)A点时叶肉细胞中O2的移动方向是_________。研究者用含 的葡萄糖追踪根细胞
有氧呼吸中的氧原子,其转移途径是____。
(2)据图分析,光合酶对温度的敏感度比呼吸酶对温度的敏感度_____,温室栽培该植物,为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应控制的最低温度为____℃。
(3)图中____点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是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的两倍。
(4)研究者分别用12%的氧气和22%的氧气对两组幼苗的根系进行持续供氧。一段时间后,测得用12%的氧气处理植株的干重显著低于另一组,原因是________。
(5)为了探究不同条件对植物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的影响,用8株各有20片叶片、大小长势相似的某盆栽植株,分别放在密闭的玻璃容器中,在不同条件下利用传感器定时测定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实验结果统计如下表:
(注:“+”表示环境中二氧化碳增加;“一”表示环境中二氧化碳减少)
①用编号为2、4、6、8的装置可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实验组合,该实验组合的目的是探究_____。由表可知,植物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最强的分别是第____编号组实验。
②在编号为1的装置中,叶肉细胞叶绿体中ATP的移动方向是____。
③现有一株某植物的叶黄素缺失突变体,将其叶片进行了红光照射光吸收测定,与正常叶片相比,实验结果是光吸收差异_____(“不”或“非常”)显著。
11(14分)玉米籽粒的颜色有紫色、黄色和白色三种,味道有甜味和非甜昧两种。某研究所科研人员做了一系列的杂交实验,结果如下表。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若第五组实验的籽粒颜色及比例为紫色:黄色:白色=12:3:1,则F1紫色籽粒的基因型有_______种,F1中所有黄色籽粒的玉米自交,后代中白色籽粒的比例应是_______.
(2)若只研究黄色和白色玉米籽粒颜色的遗传,发现黄色基因T与白色基因t是位于9号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含有异常9号染色体的花粉不能参与受精作用)。现有基因型为Tt的黄色籽粒植株A,其细胞中9号染色体有一条异常。
①为了确定植株A的T基因位于正常染色体还是异常染色体上,让其进行自交产生F1。如果_______则说明T基因位于异常染色体上。
②以植株A为父本,正常的白色籽粒植株为母本杂交产生的F1中,发现了一株黄色籽粒植株B,其9号染色体上基因组成为Ttt,且T位于异常染色体上。该植株的出现可能是由于_______造成的。
③若②中的植株B在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中3条9号染色体会随机地移向细胞两极并最终形成含l条和2条9号染色体的配子,那么以植株B为父本进行测交,后代中得到的含异常染色体的植株占_______。
(3)科研人员将纯合甜昧和纯合非甜味玉米间行种植,如下图所示,且雌蕊接受同株和异株花粉的机会相等。请通过分析各行玉米的种子性状,判断甜味和非甜味的显隐性关系。
①若A、C行的植株种子是______________,B、D行的植株种子是_______,则甜味是显性。
②若A、C行的植株种子是___________,B、D行的植株种子是________,则非甜味是显性。
(4)若(3)中非甜昧是显性,现将B行植株的种子发育成的新个体(F1)进行随机交配,则所得种子的甜味与非甜味比例是_______。
答案
DADDACC
8.(12分)
(1)(生物)群落(1分) 分解者(1分)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2分)
(2)①排除蚯蚓个体差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2分) 灭菌(2分)
②高于(或“大于”)(1分) 杨半分解叶(2分)
叶片种类和分解(腐解)程度(2分)
(3)蚯蚓(1分) (抵抗力)稳定性(或“自我调节能力”)(2分)
9.(10分)(1)感受器 树突 线粒体
(2)(细胞)分化 选择性表达
(3)受体 相互组合
(4)狗的嗅上皮面积大于人类;嗅觉细胞(或:蛋白A、受体)数量和种类多,识别不同气味的受体组合方式多
10. (12分)(1)从叶绿体移向线粒体 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2)高 20 (3)B、D
(4)根系呼吸速率下降,影响根对无机盐的吸收,使光合作用固定的有机物减少(2分)
(5)①温度对植物呼吸作用速率的影响 6、5
②基粒(类囊体薄膜)→(叶绿体)基质 ③不
35.(14分)(1)6 1/6 (2)①F1表现型及比例为黄色:白色=1:1(2分) ②母本tt基因突变成Tt,产生T 配子;父本减数第二次分裂tt未移向两极,产生tt配子(或母本tt发生基因突变成Tt,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未分离;父本正常产生t配子)(2分)
③0(2分)
(3)①甜味 甜味和非甜味 ②甜味和非甜味 非甜味 (4)1:15
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试题参考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8小题,每小题2分,共56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
1.酸雨产生的多种危害中,不包括
A.伤害陆地植物 B.破坏水体生态平衡 C.产生温室效应 D.破坏土壤肥力
2.糖类是细胞中重要的有机物,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糖类由C、H、O 3种元素组成
B.糖原水解会产生多个葡萄糖分子
C.淀粉主要存在于叶肉细胞的白色体内
D.葡萄糖是细胞内主要的单糖,最重要的能源物质
3.弃耕农田的群落类型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的现象属于群落的
A.时间结构 B.水平结构 C.原生演替 D.次生演替
4.下列关于艾滋病的叙述正确的是
A.蚊虫叮咬可以传播艾滋病
B.HIV能识别辅助性T淋巴细胞
C.艾滋病人使用抗生素可以提高免疫能力
D.HIV侵入人体后利用宿主细胞的逆转录酶合成DNA
5.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前提 B.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C.可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D.生物进化会改变群落的基因库
6.下列关于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健康人体的成熟组织中,不存在细胞凋亡的现象
B.由于细胞具有全能性,因此体细胞都有增殖的能力
C.细胞衰老的过程中,线粒体和细胞核的体积都有增大的趋势
D.存活至今的海拉细胞是一种癌细胞,其染色体仍然正常
7.下列关于柠檬酸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糖酵解的产物3-磷酸甘油酸在柠檬酸循环中被分解形成CO2分子
B.与柠檬酸循环有关的酶多数分布在嵴上
C.柠檬酸循环在线粒体中进行并产生的大量的ATP
D.柠檬酸循环产生的[H]在电子传递链中将氧还原成水
8.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只含有D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
B.只含有RNA的生物,遗传物质是RNA
C.有细胞结构的生物,遗传物质是DNA
D.含有DNA和RNA的生物,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9. “验证酶的催化效率”的实验结果如右图。实线表示在最适温度下过氧化氢酶催化,虚线表示相同温度下二氧化锰催化。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过氧化氢酶能提高了过氧化氢分子活化所需的能量
B.在酶催化下,过氧化氢分解速率是逐渐减小的
C.若降低温度,M点右移
D.该实验可以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10.某植物种群中,AA基因型个体占40%,aa基因型个体占20%,若该种群植物自交,则自交前A的基因频率、自交后aa的基因型频率分别是
A.40%、16% B.60%、30% C.40%、30% D.60%、16%
11.ATP可将蛋白质磷酸化,磷酸化的蛋白质会改变形状做功,从而推动细胞内系列反应的进行(机理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ATP推动细胞做功,存在吸能反应与放能反应过程
B.磷酸化的蛋白质做功,失去的能量主要用于再生ATP
C.ATP水解与磷酸化的蛋白质做功均属于放能反应
D.肌肉在收缩过程中,肌肉中的能量先增加后减少
12.洋葱是生物学常用实验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高倍镜下观察洋葱鳞片叶可见叶绿体双层膜结构
B.洋葱根部捣碎后的提取液遇双缩脲试剂显红黄色
C.光学显微镜持续观察某解离后的洋葱根尖细胞,可见染色体移向两极
D.常用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作为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的材料
13.如下图甲显示某种生物体细胞中的两对染色体及其上基因的分布情况,若发生如下图的四种变异,其中与特纳氏综合征变异类型相同的是
14.下列过程,一般不在生物膜上进行的是
A.DNA复制 B.光反应产生氧气
C.需氧呼吸产生水 D.磷脂的合成
15.绵羊引种到某地区后的增长过程如右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K值大小与种群起始数目无关
B.根据某时刻的种群密度可以绘制年龄金字塔
C.ab段增长速率较慢的主要原因是种群个体数量少
D.绵羊种群的K值就是绵羊在此环境中的稳定平衡密度
16.右图为波森•詹森实验,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本实验证明生长素由苗尖向下传递
B.插有明胶的苗发生向光弯曲证明苗尖是感光部位
C.显微镜观察表明,弯曲部位背面细胞分裂速率快、数量多
D.要使本实验更有说服力,还应设置不放苗尖仅放明胶或
云母片的对照实验
17.抗维生素D佝偻病由X染色体上一显性基因控制,下列关于该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疾病属于罕见病,且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
B.该病男性患者的外祖父母中至少有一人患病
C.一对患该病夫妇产下一正常子代的概率是1/4
D.男性患者能产生不携带该致病基因的配子
18.右图表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负反馈调节机制,其中①、②代表相关激素。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图中结构 X、Y 分别是下丘脑和腺垂体
B. 若结构 Y 受损,则激素①浓度升高,激素②浓度降低
C. 激素②的作用只是刺激甲状腺形成和分泌甲状腺激素
D. 甲状腺激素包括甲状腺素和三碘甲腺原氨酸两种
19.用不同浓度的某种生长素类似物对植物进行插条生根的研究,
其实验结果如右图。其中1、2、3组分别添加了浓度为a、b、c生长素类似物,第4组未添加该激素。下列叙述与该实验不相符的是
A.各组插条数应相等 B.组别4在实验中起对照作用
C.b可能小于a D.c可能小于b
20.将小鼠B淋巴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一段时间后,从该家兔提取的血清能使小鼠T淋巴细胞凝集,从未经注射的家兔提取的血清不能使小鼠T淋巴细胞凝集。T淋巴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
A.小鼠B淋巴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小鼠T淋巴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小鼠T淋巴细胞和小鼠B淋巴细胞有相同抗原
D.小鼠T淋巴细胞和家兔T淋巴细胞有相同抗原
21.右图为膝反射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膝反射的感受器是膝盖髌骨下的韧带
B.发生膝反射时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不产生神经冲动
C.膝反射中传入神经元的神经纤维包括树突和轴突
D.膝反射中只有 2 个神经元,所以反射弧是不完整的
22.基因型为AaBb的二倍体生物,减数分裂时几个不同时期的图像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细胞曾发生过基因突变 B.图乙细胞内有2个染色体组
C.图丙细胞没有发生基因重组 D.图丁细胞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
23.下图表示发生在大肠杆菌中的遗传信息传递及表达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三个过程的方向均是从左向右进行的
B.a、b过程所需的原料均有四种,且其中三种是相同的
C.三个过程中均发生碱基互补配对,且b和c过程的配对方式完全相同
D.c过程所需的模板直接来自b过程,且这两个过程可同时进行
24.在模拟孟德尔杂交实验中,甲同学分别从下图①、②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乙同学分别从下图①、③所示烧杯中随机抓取一个小球并记录字母组合。将抓取的小球分别往回原烧杯后,重复100次。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同学的实验模拟F2产生配子和受精作用
B.乙同学的实验模拟了基因的自由组合过程
C.乙同学抓取小球的组合类型中DR约占1/2
D.①~④中随机各抓取1个小球,字母的组合类型有16种
25.BrdU(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酸)与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结构类似,可与碱基A配对,经姬姆萨染料染色,DNA的一条单链掺有BrdU则着色深,两条单链都掺有BrdU则着色浅。将玉米体细胞(含20条染色体)放入含有BrdU的培养液中连续培养至第二次细胞分裂的后期,并用姬姆萨染料染色。下列关于细胞中染色体的着色情况叙述错误的是
A.该细胞中,深色与浅色染色体的数目之比为1︰1
B.该细胞中,两极可能分别是深色染色体和浅色染色体
C.该细胞中,可能全部是着色浅的染色体
D.该细胞中,可能每一极均有着色深色和浅色染色体
26.【加试题】为探究不同光强度对羊草光合作用的影响,研究人员在只种植羊草的地上随机选取样方,用多个透明玻璃罩将样方中所有羊草罩住形成密闭气室,并与二氧化碳传感器相连,定期采集数据,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200s时,曲线③光合速率的主要限制因素是光强度
B.150s时,曲线②的光合速率小于曲线③的光合速率
C.在夏季全日照的条件下,可通过改变遮光比例,测得羊草的光饱和点
D.四条曲线中,随着实验的继续进行,趋势最早发生明显改变的是②和③
27.【加试题】给实验鼠静脉注射不同剂量的胰岛素,测得血糖的补充速率和消耗速率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曲线a代表不同实验条件下血糖消耗速率的变化
B.随着曲线a下降,葡萄糖向非糖物质转化的速率减慢
C.曲线b上升的原因是胰岛素作用于肝脏、肌肉、脂肪等细胞的结果
D.当胰岛素浓度为40μU /mL时,在较长时间内血糖浓度会维持相对稳定
28.【加试题】图甲为某家庭血型遗传系谱图,ABO血型又有非分泌型和分泌型之分,其中Ⅱ5不携带非分泌型基因,Ⅰ1、Ⅱ3、Ⅲ6为O型,Ⅱ5、Ⅲ7为A型,Ⅱ4为B型。图乙为某种单基因遗传病的系谱图,其中Ⅲ9携带致病基因的染色体只有一条,其他成员的染色体组成正常。若不考虑基因突变,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图甲中分泌型血型的遗传方式是X连锁显性遗传
B.图甲中Ⅰ2、Ⅱ4、Ⅱ5和Ⅲ7一定都是杂合子
C.图乙中Ⅱ5与Ⅲ10的染色体核型相同
D.图乙中Ⅲ9比Ⅱ8的染色体数目少一条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44分)
29.(6分)某生态系统由甲、乙、丙、丁、戊5个种群(不包括分解者)形成一定的营养结构,下表列出了各种群相关的能量值。下图中的B表示种群甲同化的能量,其中①〜⑦表示能量值的多少。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 ▲ 。
(2)种群乙和种群戊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 。
(3)图中的C表示甲种群用于 ▲ 的能量,其中④的能量值为 ▲ kJ。
(4)图中甲种群生物排出的粪便中所含有机物的能量应属于 ▲ (填序号)所对应的能量值。
(5)分析上图,能量在营养级之间逐级递减的原因是 ▲ 。
30.(7分)研究人员对日光温室内的黄瓜补充不同波长的光,测得黄瓜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情况如图1。为进一步探究补充不同波长的光对黄瓜光合速率影响的原因,研究人员测定叶肉细胞内的叶绿体数、叶绿体内的淀粉粒数、基粒数,结果如表1。
(1)植物细胞中能同时吸收红光和蓝紫光的色素是 ▲ ;吸收的光能先转移到 ▲ 中,继而转移到糖类等有机物中。
(2)12:00时植物光合速率较低的可能原因是 ▲ ;16:00时该植物叶肉细胞的叶绿体内ADP的转移方向是 ▲ 。
(3)据表1推测,补充蓝光,黄瓜叶片细胞的叶绿体内的 ▲ 增加,是导致光合速率下降的原因之一,其原理是 ▲ 。
(4)结合图1和表1数据分析可知,补红光后,黄瓜叶片细胞的叶绿体内的基粒数明显减少,但光合速率不降反升,其原因可能是补充红光改变了类囊体膜上的 ▲ 。
31.(7分)果蝇的红眼与朱砂眼由一对等位基因(B、b)控制,另一对等位基因(A、a)影响某种色素的合成使果蝇眼色呈白色。现有一只白眼雌蝇与一只野生型红眼雄蝇杂交得F1,F1随机交配得F2,子代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A、a基因位于 ▲ 染色体上,红眼对朱砂眼为▲ 性。
(2)亲本红眼雄蝇的基因型为 ▲ ,F2杂合雌蝇共有 ▲ 种基因型。这些杂合雌蝇中红眼果蝇所占的比例为 ▲ 。
(3)让F2中全部的红眼果蝇随机交配,理论上,F3雄蝇的表现型为 ▲ ,其比例是 ▲ 。
32.【加试题】(14分)回答下列(一)、(二)小题:
(一)纯化分离细菌的一般步骤如下图所示:
(1)若分离以尿素为氮源的菌种,培养基中通常加入的凝固剂是 ▲ ,用于尿素溶液灭菌的工具是 ▲ 。若要对分离的菌种进行计数,步骤X是 ▲ 方法。
(2)若分离醋化醋杆菌得到如右图所示的结果,那么步骤X需
在 ▲ 条件下,用 ▲ (工具)完成接种。
(3)为了增加纯化分离的醋化醋杆数量,需要对其进行 ▲ ,获得的菌种可用于制作果醋,将菌种以 ▲ 法固定在木屑上,有利于醋酸发酵的进行。
(二)细胞内核苷酸的形成途径有两种。途径1:利用磷酸、核糖、氨基酸、CO2和NH3等化合物合成。途径2:利用次黄嘌呤和胸腺嘧啶核苷合成。氨基蝶呤可阻断途径1。正常的脾细胞核苷酸合成的两条途径都存在,但在培养基中仅存活5~7天,实验所用的骨髓瘤细胞是途径2缺陷型细胞。请回答:
(1)用于制备单克隆抗体的脾细胞是从经过 ▲ 的小鼠体内获得,与筛选出的小鼠骨髓瘤细胞用
▲ 处理诱导融合。
(2)经诱导后,考虑细胞两两融合有3种类型,为了筛选出杂交瘤细胞,需在培养基中加入的特殊物质有 ▲ ,然后培养 ▲ 天以上,从而达到筛选目的。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具有 ▲ 特点。
(3)筛选出阳性杂交瘤细胞进行两次克隆培养,为提高细胞克隆的形成率,应在培养中加入用射线照射失去 ▲ 能力的小鼠成纤维细胞以支持生长。
(4)克隆形成的符合要求的杂交瘤细胞,在小鼠体内或体外培养,可获得抗体。经纯化后的抗体应在
▲ 条件下保存,使其较长时间内保持活性。
33.【加试题】(10分)对下列生物学实验进行结果检测或分析与讨论
(1)在研究人红细胞在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体积和数量变化的实验中,观测到在0.4%NaCl溶液中红细胞的体积变大,数量减少,其原因是 ▲ 。
(2)分析以脊蛙为实验对象的相关实验:
①坐骨神经是混合神经,既有传入神经纤维,又有传出神经纤维。现将含有一定浓度的可卡因棉球放在脊蛙的坐骨神经处,刺激趾尖无屈反射,将有稀硫酸的纸片放在腹部,出现搔扒反射,再过一段时间,搔扒反射也消失,推测可卡因对坐骨神经麻醉的顺序为 ▲ 。
②脊神经(如右图)的背根由传入神经纤维组成,具有传入功能,反之,腹根具有传出功能。将脊蛙的某根脊神经的腹根剪断,分别刺激其中枢端(靠近脊髓的一端)和外周端,预期的效应器表现为
▲ 。
(3)为研究微生物群体从开始生长到死亡的动态变化规律,现以细菌M为材料,以活菌数为检测指标进行探究。
①简要写出实验思路:
▲
②预测实验结果(以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作图反映细菌M的生长曲线)。
▲
③分析与讨论:活菌数的计数可采用染色计数法,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规格为2mm×2mm×0.1mm,共400个小方格。现将菌液和染色剂等体积混合,稀释102倍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每个小方格中平均有4个活菌,则培养液中活菌数为 ▲ 个/mL。在培养中期,活菌数还可通过用比浊计测定并结合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制作 ▲ 的标准曲线进行推算。
高三生物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8题,56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C D B B C D D A B B D D A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D C C D C C C D B C D C D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44分)
29.(6分,每空1分)
(1)
(2)17% (3)生长、发育和繁殖 5.4×107 (4) ⑦
(5)一个营养级同化的能量有部分通过细胞呼吸散失,有部分传递给分解者,(还有部分存在于体内)
30.(共7分,每空1分)
(1) 叶绿素 (或叶绿素a) ATP和NADPH
(2) 温度过高,叶片气孔关闭,CO2吸收减少 由叶绿体基质移向基粒
(3) 淀粉粒 有机物(淀粉)的积累,抑制了碳反应的进行
(4) 光和色素的种类、含量或比例(其他合理也给分)
31.(每空1分,共7分)
(1)常 显 (2)AAXBY 4 2/3 (3)红眼、朱砂眼和白眼 4:3:1
32.【加试题】(每空1分,共14分)
(一)(1)琼脂糖 G6玻璃砂漏斗 涂布分离 (2)无菌 接种环 (3)扩大培养 吸附
(二)(1)免疫 (灭活的)仙台病毒或聚乙二醇或低压交流电场
(2)次黄嘌呤、胸腺嘧啶核苷、氨基蝶呤 7 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抗体
(3)增殖 (4)4℃或低温
33.【加试题】(10分,除注明外,每空1分)
(1)红细胞渗透吸水膨胀,且部分红细胞涨破
(2)①先麻醉传入神经纤维,后麻醉传出神经纤维
②刺激外周端,效应器发生反应;刺激中枢端,效应器没有反应
(3)①(取细菌M,稀释计数后,)接种至恒定容积的液体培养基中,并置于适宜条件下培养,然后,
定期取样测定培养基中的活细菌细胞数(3分)
②见下图(2分)
③ 8×108 活菌数与浑浊度的关系
篇2:高三年级生物期末考试试题
1.松露是和松科植物根系共生的一种地下真菌。下列关于松露和松科植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遗传物质都是DNA,均可发生基因突变
B. 都含有叶绿素,能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C. 都有线粒体,能通过有氧呼吸获得能量
D. 都有核糖体,核糖体形成均与核仁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松露是真菌,属于真核生物,松科植物也是真核生物,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详解】A. 松露和松科植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均可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
B. 松露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
C. 松露和松科植物都是真核生物,都有线粒体,能通过有氧呼吸获得能量,C正确;
D. 松露和松科植物都是真核生物,都有核糖体,核糖体形成均与核仁有关,D正确。
2.某同学制作了如图1所示的渗透作用装置,S1和S2分别为漏斗内外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实验开始后,长颈漏斗内液面的变化如图2所示,渗透平衡时漏斗内外液面差为m,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长颈漏斗内部液面的升高说明膀胱膜是半透膜
B. 渗透平衡时,S1溶液的液面高于S2溶液的液面
C. 将S1和S2溶液换成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渗透平衡时m值为0
D. 图2结果说明,小分子物质都能通过生物膜,而大分子物质则不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具有半透膜且半透膜两侧有浓度差,渗透平衡时液面差△h与浓度差的大小有关,浓度差越大,△h越大;蔗糖不能穿过半透膜,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原因是烧杯中的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漏斗,图中漏斗内的蔗糖溶液浓度高,即S1﹥S2。渗透平衡时△h会产生压力与漏斗两侧因溶液浓度差产生的压力的大小相等,因此漏斗内的浓度仍然大于漏斗外。
【详解】A. 根据题意,膀胱膜两侧存在浓度差,故长颈漏斗内部液面的升高说明膀胱膜是半透膜,A正确;
B. 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漏斗,渗透平衡时S1溶液的液面高于S2溶液的液面,B正确;
C. 将S1和S2溶液换成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则渗透平衡时不会出现液面差,因为KNO3可以通过半透膜,C正确;
D. 蔗糖属于小分子,故图2结果不能说明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生物膜,D错误。
3.细胞有氧呼吸产生的[H]与氧结合形成水,2,4-二硝基苯酚(DNP)对该过程没有影响,但能抑制ATP合成。据此推测DNP作用正确的是
A.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不会产生ATP,该过程不受DNP影响
B. DNP主要在线粒体基质中发挥作用,因为其形成ATP最多
C. DNP作用于组织细胞时,线粒体内膜上散失的热能将增加
D. DNP抑制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进而抑制细胞有氧呼吸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可知,2,4-二硝基苯酚(DNP)对[H]与氧结合形成水的过程没有影响,但能抑制ATP合成,表明DNP影响线粒体内膜的酶催化形成ATP的过程,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详解】A.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能产生ATP,A错误;
B. 根据题意,DNP主要在线粒体内膜中发挥作用,抑制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中ATP的合成,B错误;
C. 根据题意,DNP作用于组织细胞时,使线粒体内膜的酶无法催化形成ATP,结果以热能形式散失,故线粒体内膜上散失的热能将增加,C正确;
D. 根据题意,DNP抑制有氧呼吸第三阶段ATP的合成,而红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故DNP对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过程无影响,D错误。
4.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的依据,利用相关实验原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盐酸和酒精混合能使细胞相互分离,可以用于根尖的解离
B. 健那绿能使线粒体呈蓝绿色,可将死亡的细胞染色后观察
C. 无水乙醇能溶解叶绿体中的色素,可以将色素溶解后分离
D. 人的红细胞在生理盐水中易涨破,可以制备纯净的细胞膜
【答案】A
【解析】
【分析】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过程剪取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使组织中的细胞互相分离开;健那绿染液能专一性地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中,所以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用层析液进行分离;哺乳动物和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放在清水中吸水涨破,离心后得到不掺杂细胞内膜系统的纯净的细胞膜。
【详解】A. 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盐酸和酒精混合液能使细胞相互分离,可以用于根尖的解离,A正确;
B. 健那绿为活细胞染色剂,用健那绿染液可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不是死细胞,B错误;
C. 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可溶解绿叶中的色素,但分离色素用的是层析液,C错误;
D. 制备纯净的细胞膜应将人的红细胞放在清水中涨破,D错误。
5.某高等动物的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 B、b)控制,A对a、B对b为完全显性,其中A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B基因控制黄色素的合成,两种色素均不合成时毛色呈白色。当A、B基因同时存在时,二者的转录产物会形成双链结构进而无法继续表达。纯合的黑色和黄色亲本杂交,F1为白色,F1随机交配获得F2。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自然界中,该高等动物白色个体的基因型共有5种,黑色和黄色各有2种
B. 若F2中黑色∶黄色∶白色个体之比接近3∶3∶10,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C. 若检测F2中的黑色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将其与白色纯合子杂交
D. F2中黑色与黄色随机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共4种,其中白眼基因型有2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A对a、B对b为完全显性,A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B基因控制黄色素的合成,两种色素均不合成时毛色呈白色,当A、B基因同时存在时,二者的转录产物会形成双链结构进而无法继续表达即表现为白色,则黑色为A_bb,黄色为aaB_,白色为aabb、A_B_,故纯合的黑色即AAbb和黄色亲本aaBB杂交,F1为白色即AaBb,据此分析。
【详解】A. 根据分析可知,表现型为白色的个体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五种,黑色有AAbb、Aabb,黄色有aaBB、aaBb,A正确;
B. 若F2中黑色∶黄色∶白色个体之比接近3∶3∶10,即F2的表现型之和为16,说明控制毛色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 若检测F2中的黑色个体A_bb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将其与aabb杂交,与白色纯合子杂交未必能鉴定出,如与AABB杂交,无论黑色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结果都是A_B_,C错误;
D. F2中黑色(AAbb、Aabb)与黄色(aaBB、aaBb)随机交配,后代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其中白眼基因型有AaBb、aabb共2种,D正确。
6.正常情况下,DNA分子在细胞内复制时,双螺旋解开后会产生一段单链区,DNA结合蛋白(SSB)能很快地与单链结合,防止解旋的单链重新配对,使DNA呈伸展状态,且SSB在复制过程中可以重复利用。下列与SSB功能相关的推测合理的是
A. SSB与DNA单链既可结合也可以分开
B. SSB与单链的结合将不利于DNA复制
C. SSB是一种解开DNA双螺旋的解旋酶
D. SSB与单链结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SSB能很快地与DNA复制时解旋形成的单链结合,防止解旋的单链重新配对,使DNA呈伸展状态,且SSB在复制过程中可以重复利用,则可推知,该蛋白能够在DNA解旋后与单链结合,在DNA复制结束后离开单链。
【详解】A.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SSB与DNA单链既可结合也可分开,A正确;
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SSB与单链的结合将利于DNA复制,B错误;
C. 根据题干中“双螺旋解开后会产生一段单链区,DNA结合蛋白(SSB)能很快地与单链结合”,说明SSB不是一种解开DNA双螺旋的解旋酶,C错误;
D.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SSB是一种DNA结合蛋白,故与单链的结合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错误。
7.为获得果实较大的四倍体葡萄(4N=76),将二倍体葡萄茎段经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后栽培。结果显示,植株中约40%细胞的染色体被诱导加倍,这种植株含有2N细胞和4N细胞,称为“嵌合体”,其自交后代有四倍体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嵌合体”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细胞的分裂不同步
B. “嵌合体”植株可以产生含有38条染色体的配子
C. “嵌合体”的花之间传粉后可能产生三倍体子代
D. “嵌合体”根尖分生区的部分细胞含19条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分裂的前期,而不同细胞处于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即细胞的分裂不同步,所以出现嵌合体,A项正确;“嵌合体”含有4N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76条,因此可以产生含有38条染色体的配子,B项正确;嵌合体中2N细胞可产生含1个染色体组的配子,4N细胞可产生含2个染色体组的配子,所以“嵌合体”不同的花之间传粉后可以产生三倍体子代,C项正确;用秋水仙素处理的是葡萄茎段,没有处理根尖分生区细胞,且分生区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因此根尖分生区细胞含38条染色体,不会出现含19条染色体的细胞,D项错误。
【考点定位】染色体变异
8.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也是常见的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但是当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又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有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
B. 去甲肾上腺素可经扩散作用由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
C. 去甲肾上腺素经内环境只运输到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D. 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时作用于突触前膜属于反馈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也是常见的神经递质,故可通过体液运输至全身各处,也可以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且当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又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该过程是负反馈调节。
【详解】A. 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突触后膜和突触前膜,所以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有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A正确;
B. 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神经递质,可由突触前膜释放,扩散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B正确;
C. 去甲肾上腺素经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但只能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C错误;
D. 根据题意,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作用于突触前膜,会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该过程属于反馈调节,D正确。
9.为探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碗豆幼苗伸长生长的影响,生物兴趣小组用生长素和赤霉素处理豌豆的完整幼苗和去顶幼苗后,测得不同条件下豌豆两种幼苗的伸长量,结果如下表。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项目 完整植株 去顶植株
CK IAA GA IAA+GA CK IAA GA IAA+GA
测量值/mm 9.2 11.3 29 23 7.9 13 8.1 17.2
注:CK为空白对照组
A. 用生长素单独处理豌豆的两种幼苗时,均可促进它们的伸长生长
B. 赤霉素处理去顶幼苗效果不佳,原因可能与内源激素的含量有关
C. 两种激素同时处理时,体现了激素对豌豆幼苗伸长生长的协同作用
D. 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种类和豌豆幼苗种类,因变量是幼苗伸长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表数据可知,作用于完整植株时,IAA和GA均能促进幼苗生长,且IAA+GA混合组的促进作用比单独使用IAA强,但弱于GA;当作用于去顶植株时,作用效果是(IAA+GA)混合组﹥IAA﹥GA﹥对照组。
【详解】A. 根据表格数据,用生长素单独处理豌豆的两种幼苗时,测量值均大于对照组,说明均可促进它们的伸长生长,A正确;
B. 表格中数据显示,赤霉素处理去顶幼苗效果比处理完整植株的效果要好,原因可能与内源激素的含量有关,B正确;
C. 两种激素同时处理完整植株时比单独使用IAA强,但弱于GA,不能说明激素对豌豆幼苗伸长生长是协同作用,C错误;
D. 根据表格显示,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种类和豌豆幼苗种类,因变量是幼苗伸长量,D正确。
10.北京麋鹿苑的部分麋鹿被迁移到湖北石首长江故道地区后,形成新的种群。数年后,石首保护区中的麋鹿,出现了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的现象。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 进入石首自然保护区后,麋鹿的种群数量会呈J型增长
B. 麋鹿进入石首地区后,导致了当地的群落发生初生演替
C. 麋鹿的引入,提高了石首地区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D. 麋鹿常到保护区外农田采食,可能是种内斗争增强所致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数年后,石首保护区中的麋鹿,出现了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推测可能是保护区内食物不充分,麋鹿种群数量增加,导致种内斗争加剧所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通过人类的活动,可以调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
【详解】A. 根据题干信息,“麋鹿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说明自然保护区内食物有限,故麋鹿的种群数量不会呈J型增长,A错误;
B. 麋鹿进入石首地区后,导致了当地的群落发生次生演替,B错误;
C. 引入麋鹿后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 麋鹿常到保护区外农田采食,可能是种群数量较多,种内斗争增强所致,D正确。
11. 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 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 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 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 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答案】C
【解析】
酶在细胞外也可发挥作用,所以A错,RNA酶不是蛋白质,所以B错,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分解,所以D错。
12.某同学在观察某种哺乳动物生殖器官的细胞装片时,不小心与其他动物细胞分裂装片混在一起,将观察结果绘制成如下示意图后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C1和C2
B. 图中C2所示的过程将会导致基因重组
C. 图中C1与C3所含的染色体组数量相同
D. 图中C1与C2、C3与C4可能来自同一个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C1中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C2细胞不均等分裂,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属于初级卵母细胞;C3中无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4中无同源染色体,不均等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属于次级卵母细胞。
【详解】A. 据图可知,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C1和C2,A正确;
B. 图C2所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过程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B正确;
C. 图中C1含有4个染色体组,C3含2个染色体组,C错误;
D. 同一个体中可同时发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中C1与C2、C3与C4可能来自同一个体,D正确。
13.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研究发现,乳酸不仅人体重要的代谢中间产物和能量载体,还可作为癌细胞的营养来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 剧烈运动后血液中乳酸增多,但对血浆pH的变化不大
C. 无氧呼吸时,乳酸是重要的能量载体,细胞不产生ATP
D. 癌细胞的能量仅来自乳酸,与正常细胞相比代谢减缓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产物是乳酸,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的pH,因此尽管血液中乳酸的含量较多,但对血浆pH的影响不大。
【详解】A. 人体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
B. 剧烈运动后血液中乳酸增多,但血浆中的NaHCO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血浆pH依旧会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
C. 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将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H]和少量的ATP,C错误;
D. 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细胞代谢更加旺盛,D错误。
14.从某人体内的衰老细胞、癌细胞和凋亡细胞中获得提取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衰老细胞提取物中所有酶的活性均低于其它两种细胞
B. 提取物中均含凋亡基因,在癌细胞中表达可使其凋亡
C. 三种细胞的提取物中核基因序列都相同,RNA则不同
D. 三种细胞的提取物均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紫色沉淀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衰老的过程中,发生许多生理和生化的变化,如许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变慢等,但不是所有酶活性都都降低;癌细胞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详解】A. 衰老细胞提取物中不是所有酶的活性都降低,A错误;
B. 提取物中均含凋亡基因,凋亡基因表达可诱导细胞凋亡,故在癌细胞中表达可使其凋亡,B正确;
C. 癌细胞是发生基因突变的细胞,其遗传物质已经改变,故三种细胞的提取物中核基因序列并不都相同,C错误;
D. 细胞中主要能源物质是葡萄糖,三种细胞的提取物都含有葡萄糖,均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D错误。
15.钟摆型眼球震颤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调查发现,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结婚,他们的儿子都正常,女儿均患此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患者的体细胞都有成对的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
C. 男性患者产生的精子中有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的占1/4
D. 若患病女儿与正常男性婚配,则所生子女都有可能是正常的
【答案】D
【解析】
A. 患者男性与正常女性结婚,他们的儿子都正常,女儿均患此病,说明该病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
B. 由于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故男性患者的体细胞只有一个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女性患者也有杂合子的可能,B错误;
C. 患者男性(XBY)产生的精子中XB:Y=1:1,有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的占1/2,C错误;
D. 若患病女儿(XBXb时)与正常男性(XbY)婚配,则子女都有可能是正常的,故D正确。
16.apoB基因在肠上皮细胞中表达时,由于mRNA中某个位点的碱基C通过脱氨基作用转化为碱基U,使密码子CAA变成了终止密码子UAA,导致最终合成的蛋白质缺少了羧基端的部分氨基酸序列。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脱氨基作用未改变该mRNA中嘧啶碱基比例
B. 该mRNA可与RNA聚合酶结合完成翻译过程
C. 该mRNA翻译时先合成羧基端的氨基酸序列
D. 该蛋白质结构异常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转录过程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RNA;翻译过程是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产生多肽链的过程。
【详解】A. 碱基C(胞嘧啶)通过脱氨基作用转化为碱基U(尿嘧啶),故脱氨基作用未改变该mRNA中嘧啶碱基比例,A正确;
B. RNA聚合酶催化RNA的形成,不催化翻译过程,B错误;
C. 根据“最终合成的蛋白质缺少了羧基端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可知,该mRNA翻译之后才合成羧基端的氨基酸序列,C错误;
D. 该蛋白质结构异常的根本原因是mRNA中碱基C通过脱氨基作用发生了替换,D错误。
17.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是以棉铃虫专一宿主的病原微生物。该病毒被呈多面体的外壳包裹形成多角体。多角体随食物进入棉铃虫的中肠,中肠的碱性环境和蛋白酶迅速将其外壳溶解,病毒释放,危害宿主。人们利用NPV制作病毒型生物农药防治棉铃虫,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病毒型生物农药的使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B. 该病毒的使用会影响棉铃虫种群基因频率
C. 多角体外壳由蛋白质构成,对病毒起到保护作用
D. 长期使用该农药,可能诱导棉铃虫产生抗性突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可知,利用NPV制作的病毒型农药是环保型的生物农药,可以减弱棉铃虫的抗药性,防止环境污染。
【详解】A. 病毒型生物农药的使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A正确;
B. 该病毒的使用会杀灭棉铃虫,进而影响棉铃虫种群基因频率,B正确;
C. 多角体外壳由蛋白质构成,能对病毒粒子起到保护作用,保护病毒颗粒免受外界各种不良环境的破坏,对病毒起到保护作用,C正确;
D. 棉铃虫产生抗性突变的原因并不是长期使用农药引起的,而是变异引起的,D错误。
18.将果蝇精原细胞(2N=8)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分裂后,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8条染色单体含14N
B.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两次分裂结束后含15N的子细胞所占比例为1/2
C.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4条染色单体含14N
D.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两次分裂结束后所有子细胞的染色体均含有15N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①将将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再分裂一次,DNA分子复制形成的2个DNA分子中一个是14N-14N,一个是15N-14N,两个DNA分子进入两个细胞中是随机的,因此,形成的子细胞中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2或全部有标记。②将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形成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因此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都含有15N。
【详解】A. 如果进行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的DNA分子都是15N-14N,再复制一次形成2个DNA分子分别是15N-14N、14N-14N,中期时DNA存在于2条染色单体上,则第二次分裂中期含14N的染色单体有16条,A错误;
B. 若进行两次有丝分裂,第一次分裂得到的子细胞所有的染色体中DNA都是15N-14N,第二次分裂中期时单体上的DNA分子分别是15N-14N、14N-14N,得到的子细胞中一半有标记或全部有标记,B错误;
C. 若进行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的染色体组成都是15N-14N,则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8条姐妹染色单体,每条单体都含14N,C错误;
D. 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都有15N染色体,D正确。
19.水杨酸是植物体产生的一种激素,为探究水杨酸对不同品系(YTA、YTB)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受水杨酸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影响
B. 施加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品系YTA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增加
C. 水杨酸对品系YTB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变化的作用有两重性
D. 生产实践中,促进品系YTA生长的水杨酸最佳浓度低于品系YTB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品系YTA,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均高于水杨酸浓度为0mol•L-1的对照组,由此说明实验中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对品系YTA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均具有促进作用,其中用1.5×10-4 mol•L-1的水杨酸处理6~30h组,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组,说明1.5×10-4 mol•L-1浓度的用效果最为显著。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品系YTB,3.75×10-4 mol•L-1的水杨酸处理组中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高于对照组,用7.5×10-4 mol•L-1和1.5×10-4 mol•L-1的水杨酸处理品系YTB,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低于对照组,由此说明水杨酸对品系YTB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变化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在实验处理浓度范围内,品系YTB对水杨酸的浓度变化较敏感。
【详解】A. 图中曲线显示,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受水杨酸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影响,A正确;
B. 施加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后,品系YTA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均比对照组高,B正确;
C. 曲线显示,3.75×10-4 mol•L-1的水杨酸处理组中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高于对照组,7.5×10-4 mol•L-1和1.5×10-4 mol•L-1的水杨酸处理组中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低于对照组,说明水杨酸对品系YTB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变化的作用有两重性,C正确;
D. 曲线中没有显示促进品系YTA和YTB生长的水杨酸最佳浓度,D错误。
20.抽血化验是医生进行诊断的重要依据,下表是某男子空腹血液化验单中的部分数据,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血清葡萄糖 223 mg/dL 80~120
甘油三酯 140 mg/dL 50~200
游离甲状腺激素 35 pmol/L 12~22
A. 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其成分与组织液、淋巴完全不同
B. 化验单上给定的参考范围,说明血液中各成分的含量相对稳定
C. 根据报告单信息,可以判定该男子患糖尿病,可口服胰岛素治疗
D. 根据报告单信息,可以推测该男子促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常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在成分及含量上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如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具有较多的蛋白质;根据报告单所提供的信息,该男子的血清葡萄糖远远超过正常范围,可以判断该男子可能患糖尿病,临床上常采用注射胰岛素方法来治疗此病;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该男子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较高,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详解】A. 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但其成分与组织液、淋巴不完全相同,A错误;
B.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血液中各成分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
C. 根据报告单信息,该男子血清中葡萄糖的含量比参考值高,该男子可能患糖尿病,但胰岛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口服,C错误;
D. 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比正常值低,D错误。
21.T细胞易被HIV侵染,与其表面的CCR蛋白有关,该蛋白由CCR5基因编码。某骨髓捐献者先天性CCR5基因突变,将其骨髓移植给一名患白血病、并感染HIV的患者后,不仅治愈了白血病,而且彻底清除了患者体内的HIV。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可以通过增殖与分化过程产生T细胞
B. HIV可能通过与CCR蛋白结合,进而特异性地侵染T细胞
C. HIV不侵染B细胞原因是B细胞缺乏编码CCR蛋白的基因
D. 捐献者若感染HIV可通过抗体清除病毒,不发生细胞免疫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T细胞易被HIV破坏,与其表面的CCR5(特殊蛋白质由CCR5基因编码)有关”可知,HIV感染T细胞可能与CCR蛋白的表达有关;而“某骨髓捐献者先天性CCR5基因突变,将其骨髓移植给一名患白血病、并感染HIV的患者后,不仅治愈了白血病,而且彻底清除了患者体内的HIV”,推测若CCR5基因不表达或机体无法产生CCR蛋白可导致HIV不能侵染T细胞。
【详解】A. 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能通过增殖和分化产生多种血细胞补充到血液中,A正确;
B. T细胞易被HIV侵染,与其表面的CCR蛋白有关,推测HIV可能通过与CCR蛋白结合,进而特异性地侵染T细胞,B正确;
C. HIV不侵染B细胞原因是B 细胞内编码CCR5的基因不能表达,C错误;
D. 由于捐献者先天性CCR5基因突变,不能表达CCR蛋白,则HIV无法感染T细胞,因此捐献者若感染HIV则无法引起细胞免疫,通过抗体清除病毒,D正确。
22.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都可以纯化大肠杆菌,二者的共同点有
①可以用相同的培养基
②都要使用接种针进行接种
③都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接种
④都可以用来计数活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平板划线法是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表面,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稀释涂布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平板划线法不用于计数活菌,只能用于分离菌种;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用来计数活菌。
【详解】①平板划线或稀释涂布都是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的,①正确;
②平板划线法接种用接种针,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要用涂布器,②错误;
③不论是平板划线法还是稀释涂布平板法都需要进行无菌操作,都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③正确;
④平板划线法不能用于计数活菌,只能用于分离菌种;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用来计数活菌,④错误;综上所述,符合题意的有①③,B正确。
23.利用微生物的发酵原理为人类提供生物产品时,首先要选择优良的单一菌种。消灭杂菌,获得单一菌种的方法不包括
A. 根据微生物遗传组成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比例的核酸
B. 根据微生物缺乏生长因子的种类,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生长因子
C. 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求上的差别,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碳源
D. 根据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抗生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筛选优良的单一纯种,是在许多种微生物中,杀死其它微生物,使某种特定的微生物存活下来,可以采用特定的培养基获得纯种,如根据微生物对碳源、氮源需要的差别,微生物对生长因子的需求、对抗菌素敏感性的差异,来配置培养基获得单一纯种。
【详解】A. 加入核酸不能起到选择作用,因为微生物细胞不能直接利用核酸,只有先将核酸水解为核苷酸,然后再合成微生物的核酸,所以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核酸,不会对微生物起选择作用,A错误;
B. 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生长因子对微生物起选择作用,B正确;
C. 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要的差别,使用含不同碳源的培养基可以选择微生物,C正确;
D. 抗菌素也可对生物起选择作用,D正确。
24.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所用的骨髓瘤细胞是一种基因缺陷型细胞,其合成核酸的途径能被氨基蝶呤阻断。现将从预先注射了某种抗原的小鼠脾脏中获得的B淋巴细胞与上述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再加入含氨基蝶呤的培养液。将这些混合物分装于如图所示的细胞培养板的小孔中培养。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制备单克隆抗体运用了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B. 融合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时,培养液中可以加入PEG
C. 培养液中加入氨基蝶呤的目的是为了筛选杂交瘤细胞
D. 小孔中的细胞经过增殖后,均会产生所需特异性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将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再加入含氨基蝶呤的培养液中,由于骨髓瘤细胞合成核酸的途径能被氨基蝶呤阻断,故骨髓瘤细胞不能在该培养液中生长,而B淋巴细胞本身无增殖能力,则只有融合形成的B-骨髓瘤细胞才能在该培养液中生长,而融合形成的B-骨髓瘤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抗体。
【详解】A. 制备单克隆抗体运用了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A正确;
B. 融合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时,培养液中可以加入PEG,诱导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融合,B正确;
C. 培养液中加入氨基蝶呤后,只有融合的B-骨髓瘤细胞才能在培养液中生存,因此加入氨基蝶呤的目的就是为了筛选杂交瘤细胞,C正确;
D. 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不止一种,都能分裂繁殖,产生抗体,要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必须进行专一性抗体检测,D错误。
25.下列关于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探究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可以是酶的种类或不同的底物
B. 可以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分子结构
C. 不能通过检测C02产生与否判断乳酸菌是否进行细胞呼吸
D. 用龙胆紫溶液进行染色后,观察到洋葱根尖的质壁分离现象更明显
【答案】D
【解析】
探究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可以是相同的底物不同的酶,有可以是相同的酶不同的底物,A正确。研究DNA分子结构可以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B正确。乳酸菌产生的是乳酸的细胞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不能通过检测C02产生与否判断乳酸菌是否进行细胞呼吸,C正确。用龙胆紫溶液进行染色后,细胞已经死亡,不能用于观察质壁分离,D错误。
点睛:要观察质壁分离细胞必须有活性,而活细胞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活细胞不允许染料进入细胞。
26.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和抗药性的产生与核DNA有关。某种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可通过作用于核DNA抑制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逆转肿瘤细胞的耐药性。该药物分子进入细胞核的过程如下图。请回答问题:
(1)肿瘤细胞核内储存着_________,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核膜将细胞质和细胞核分隔开来,承担着物质交换和________交流的功能。
(2)上图显示,药物分子依赖于细胞膜的_______等结构与功能特点进入细胞,有的在________被直接降解,有的则在________中被降解。未被降解的药物分子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积累后发挥作用。因此,可以推测药物分子在细胞质中停留时间越长,被降解概率就越大,细胞核对药物的吸收效率也越低。
(3)科研人员发现亲核蛋白可以运输至细胞核内,为研究其运输机理,设计了有关实验,操作与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实验处理后,研究者检测了各组的_________,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研究,请你设计一个提高该新型抗肿瘤药物作用效果的研发思路___________。
【答案】 (1). 遗传信息 (2). 信息 (3). 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4). 细胞质基质 (5). 溶酶体 (6). 放射性出现的位置 (7). 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依赖于尾部 (8). 将抗肿瘤药物与亲核蛋白的尾部组合,促进药物分子快速入核
【解析】
【分析】
观察题图,药物分子可直接穿过细胞膜进入到细胞质基质,在细胞质基质中的药物分子有部分会被分解;药物分子与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以胞吞方式进入细胞,部分与溶酶体结合后被降解,部分在细胞质基质中释放出来,未被降解的部分药物分子通过核孔进入到细胞核中,作用于核DNA,发挥效应。分析亲核蛋白运输机理实验图示可知:对亲核蛋白头部和尾部分别进行同位素标记,并对亲核蛋白进行有限的水解,并然后利用显微注射技术将相关物质注入到爪蟾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利用放射性自显影检测技术检测放射性,观察是否进入细胞核中,发现尾部以及含有尾部的亲核蛋白整体都可以进入细胞核,而单独的头部不能进入细胞核,因此可知亲核蛋白能否进入细胞核由尾部决定。
【详解】(1)肿瘤细胞核内储存着遗传信息,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核膜将细胞质和细胞核分隔开来,承担着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功能。
(2)上图显示,药物分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等结构与功能特点进入细胞,有的在细胞质基质被直接降解,有的则在溶酶体中被降解。
(3)观察机理图可知,实验处理后,研究者检测了各组的放射性出现的位置,结果表明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依赖于尾部。
(4)综合上述研究,由于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依赖于尾部,因此可将抗肿瘤药物与亲核蛋白的尾部组合,促进药物分子快速入核。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核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从题干中获取获取信息的能量,根据“在细胞核中发现被标记的完整亲核蛋白和亲核蛋白尾部”,说明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由尾部决定,难度不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的通过比较图示概括药物作用的机理。
27.北方夏秋之际,日光温室内温度较高,高温显著影响黄瓜的产量。改变温室内CO2的浓度,对黄瓜的光合作用有明显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回答问题:
(1)依据图1数据,常温条件下增加CO2在前期对黄瓜净光合速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后期促进作用__________;高温条件下不加CO2_____________;比较________组,说明长期高温条件下适当增加CO2浓度,不仅能缓解高温对黄瓜净光合作用的影响,还能显著提高黄瓜的净光合速率。
(2)为探究CO2缓解高温对黄瓜光合作用影响的机理,科研人员做了进一步检测,结果如图2。
①黄瓜的叶绿素分布在_______上,捕获的光能将用于H2O的分解和形成______,最终转化并储存为________中的化学能。
②由图2可知,高温条件下黄瓜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原因可能是_______。
③高温增加CO2浓度时,黄瓜叶绿素的含量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一致,推测在高温条件下,长期增加CO2 浓度可以______,最终提高黄瓜光合作用效率。
【答案】 (1). 减弱 (2). 黄瓜的净光合速率受抑制,长期培养条件下,这种抑制作用增强 (3). 对照、高温、高温+CO2 (4). 类囊体的薄膜 (5). ATP (6). 糖类 (7). 高温使叶绿素合成过程受阻,或加速叶绿素分解,叶绿素含量下降 (8). 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ATP、[H]促进暗反应的进行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对比不同处理组之间的净光合速率,发现高温+CO2组﹥常温+CO2组﹥对照组﹥高温组;随着处理时间的变化,发现在7-28d之间,不同处理组净光合速率都增加,第35d的净光合速率有所下降。观察图2,高温处理组的叶绿素含量在各组中是最低的,在7-21d之间,不同处理组叶绿素含量都增加,且都是高温+CO2组﹥常温+CO2组﹥对照组﹥高温组;在28-35d组中叶绿素含量高温+CO2组﹥对照组﹥常温+CO2组﹥高温组。
【详解】(1)依据图1数据,常温条件下增加CO2在前期对黄瓜净光合速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后期促进作用减弱;高温条件下不加CO2组在各组中净光合速率最低,说明黄瓜的净光合速率受抑制,且长期培养条件下,这种抑制作用增强;比较对照、高温、高温+CO2组,说明长期高温条件下适当增加CO2浓度,不仅能缓解高温对黄瓜净光合作用的影响,还能显著提高黄瓜的净光合速率。
(2)①黄瓜的叶绿素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捕获的光能将用于H2O的分解和形成ATP,最终转化并储存为糖类等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②由图2可知,高温条件下黄瓜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原因可能是高温使叶绿素合成过程受阻,或加速叶绿素分解,叶绿素含量下降。
③根据图2可知,高温增加CO2浓度时相比其他各组叶绿素含量更高,而根据图1,高温条件下适当增加CO2浓度能显著提高黄瓜的净光合速率,推测在高温条件下,长期增加CO2 浓度可以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ATP、[H]并促进暗反应的进行,最终提高黄瓜光合作用效率。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强化学生对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的理解与运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对各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8.多发性骨软骨瘤是一种罕见的骨骼异常疾病,科研人员发现EXT2基因与该病发生有关,请回答问题:
(1)图1 为某患病家族的系谱图,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该病为______遗传病,从基因组成的角度可知Ⅲ-4是________,Ⅲ-3和Ⅲ-4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是______。
(2)为生育健康的孩子,Ⅲ-3和Ⅲ-4接受了胚胎移植前的基因筛查。大致过程:体外受精获得受精卵,经细胞____________发育成囊胚,以囊胚细胞的DNA为模板,PCR特异性扩增______进行筛查。
(3)PCR过程中可能会因碱基对的_________而发生基因突变,导致检测结果与胚胎实际基因组成不符。SNP是由单个碱基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样性位点,在人类基因组中广泛存在。科研人员在检测致病基因的同时,检测了致病基因附近SNP位点的特定碱基组成,结果及Ⅲ-3和Ⅲ-4减数分裂产生配子形成胚胎的过程如图2所示。
请参照图2,画出胚胎2中SNP位点的碱基组成_________,由上图推测_______不能用于后续的胚胎移植。
(4)为确保获得健康胚胎可以选取更多与致病基因_________进行检测分析。
【答案】 (1). 常染色体显性 (2). 杂合子 (3). 1/2 (4). 分裂和分化 (5). EXT2基因 (6). 增添、缺失、替换 (7). (8). 胚胎1 (9). 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SNP位点
【解析】
【分析】
观察图1,可利用排除法,该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否则Ⅱ-3号患病则Ⅲ-2号必患病;该病也不可能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否则Ⅱ-5号患病则Ⅰ-2号必患病;该病也不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否则Ⅱ-6必含致病基因;综上所述,该病应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设控制该病的基因为A、a,则Ⅰ-2号为aa、Ⅱ-5号为Aa、Ⅱ-6号为aa、Ⅲ-4号为Aa、Ⅲ-3号为aa,故从基因组成的角度可知Ⅲ-4是杂合子,Ⅲ-3和Ⅲ-4生一个正常孩子aa的概率是1/2。
(2)为生育健康的孩子,Ⅲ-3和Ⅲ-4接受了胚胎移植前的基因筛查,因为EXT2基因与该病发生有关,因此基因筛查时应筛查EXT2基因。大致过程:体外受精获得受精卵,经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囊胚,以囊胚细胞的DNA为模板,PCR特异性扩增EXT2基因进行筛查。
(3)PCR过程中可能会因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而发生基因突变,导致检测结果与胚胎实际基因组成不符。根据图2,胚胎1中SNP位点上碱基组成为A-A,则Ⅲ-3产生的配子染色体SNP位点上碱基为A,Ⅲ-4产生的配子染色体SNP位点上碱基为A,故Ⅲ-4产生的组成胚胎2的配子染色体SNP位点上碱基为G,故胚胎2中组成为 ;由上图推测,Ⅲ-4中SNP位点上碱基为G的染色体来自Ⅱ-6,应不含致病基因,Ⅲ-4中SNP位点上碱基为A的染色体应含致病基因,遗传给胚胎1,则胚胎1必含致病基因,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胚胎1发育的个体必患病,不能用于后续的胚胎移植。
(4)为确保获得健康胚胎可以选取更多与致病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SNP位点进行检测分析。
【点睛】本题考查了遗传系谱图的判别方式、概率的计算,根据系谱图的发病特点,判别遗传方式并进行细致的计算是解题的关键。本题的难点是形成胚胎的图示和胚胎移植条件的分析和判断。
29.他莫昔芬(Tamoxifen)是治疗乳腺癌的常用药物,然而长期服用容易引起耐药性。牛樟芝(AC)是一种传统的药用蘑菇提取物,科研人员用AC处理Tamoxifen抗性的乳腺癌细胞(MCF-7tamR),发现其可以缓解Tamoxifen的耐药性,相关研究如下,请回答问题:
(1)乳腺癌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外界致癌因子引起了________突变。
(2)科研人员在不同条件下培养MCF-7tamR细胞,分别于24h、48h测定细胞增长率,结果如图1所示。
①体外培养MCF-7tamR细胞时,培养基中除水、糖、氨基酸、无机盐、微量元素、促生长因子外,通常还需要加入______和抗生素;传代培养时,贴满瓶壁的细胞需要用_____等处理后分瓶继续培养。
②分析图1结果,依据__________,可知AC和Tamoxifen联合使用对于MCF-7tamR细胞的治疗效果最好。
(3)Skp2和RhoA是乳腺癌细胞中两种关键酶,前者抑制细胞凋亡,后者影响细胞代谢。两种酶是基因通过___________过程指导合成的蛋白质。
(4)为进一步探明AC的作用机理,研究人员从100μg/ml AC处理24h的MCF-7tamR细胞中获取mRNA,逆转录得到cDNA后,特异性扩增skp2和RhoA基因的片段,进行电泳检测。结果如图2所示。
①β-actin基因在不同细胞中转录水平相对稳定,且表达量较高,在实验中可消除______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常用作参照基因。
②由实验结果可知,AC抑制了细胞中Skp2、RhoA基因的_______过程。据此推测AC的作用机制可能是__________。
【答案】 (1).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2). 血清 (3). 胰蛋白酶 (4). 联合使用AC和Tamoxifen时的细胞增长率,比单独使用AC和Tamoxifen时低 (5). 转录和翻译 (6). 检测方法 (7). 转录 (8). 抑制Skp2、RhoA基因表达,促进MCF-7 tamR细胞凋亡,影响细胞代谢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AC可缓解Tamoxifen的耐药性,根据表格中数据,比较Tamoxifen组、AC100μg/ml组、AC100μg/ml+Tamoxifen组对细胞增长率的影响,24h和48h的细胞增长率为:Tamoxifen组﹥AC100μg/ml组﹥AC100μg/ml+Tamoxifen组;比较Tamoxifen组、AC150μg/ml组、AC150μg/ml+Tamoxifen组对细胞增长率的影响,24h细胞增长率为:Tamoxifen组﹥AC150μg/ml组≈AC150μg/ml+Tamoxifen组;48h细胞增长率为:Tamoxifen组﹥AC150μg/ml组﹥AC150μg/ml+Tamoxifen组;且48h细胞增长率AC100μg/ml+Tamoxifen组﹥AC150μg/ml+Tamoxifen组,说明施加AC确可缓解Tamoxifen的耐药性且该效应与浓度有关,据此分析。
【详解】(1)乳腺癌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外界致癌因子引起了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
(2)①体外培养MCF-7tamR细胞时,培养基中除水、糖、氨基酸、无机盐、微量元素、促生长因子外,通常还需要加入血清和抗生素;传代培养时,贴满瓶壁的细胞需要用胰蛋白酶等处理后分瓶继续培养。
②分析图1结果,联合使用AC和Tamoxifen时的细胞增长率,比单独使用AC和Tamoxifen时低,说明AC和Tamoxifen联合使用对于MCF-7tamR细胞的治疗效果最好。
(3)Skp2和RhoA是乳腺癌细胞中两种关键酶,前者抑制细胞凋亡,后者影响细胞代谢。两种酶是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指导合成的蛋白质。
(4)①β-actin基因在不同组细胞中转录水平相对稳定,且表达量较高,在实验中可消除检测方法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常用作参照基因。
②由实验结果可知,AC组细胞扩增出的Skp2、RhoA基因片段几乎没有,说明未获取得到相关mRNA,推测AC抑制了细胞中Skp2、RhoA基因的转录过程。据此推测AC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Skp2、RhoA基因表达,从而促进MCF-7 tamR细胞凋亡,从而影响细胞代谢。
【点睛】本题以抗癌药物的抑癌机理的探究为背景,考查了癌变机理、动物细胞培养、实验结果分析、基因表达等知识点,内容较为综合,解答类似题目需要学生把握题干主旨,分项分析,题目背景较大,但每一小题考查点较单一,要求学生能很好的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
3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患者的血小板减少。IVIG是一种人血浆制备的抗体混合液,急症ITP患者可通过注射IVIG降低发生严重出血的风险。科研人员获得患ITP的小鼠,用于研究IVIG的作用机制。请回答问题:
(1)患ITP小鼠自身的血小板被作为_______,引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由______产生的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形成_______,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导致血小板过度破坏,出血风险升高。
(2)IVIG制品中的主要成分是IgG抗体,其包括 Fab 和 Fc片段(图1所示)。不同IgG抗体Fc段结构差异较小,但Fab片段的结构差异较大,后者决定了抗体与抗原结合的_______性。
(3)研究人员分别用IVIG、Fab片段和Fc片段注射患ITP的小鼠,检测血小板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2。该实验结果说明IVIG可以________,其中起作用的主要是______片段。
(4)研究人员推测IVIG的作用还可能与巨噬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F相关。为了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设计了抗小鼠抑制性受体F的单克隆抗体,实验组给患ITP小鼠注射适量的__________,发现其血小板数量无明显变,说明________。
(5)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推测IVIG的作用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抗原(外来异物) (2). 浆细胞 (3). 沉淀或细胞集团(抗原-抗体复合物) (4). 特异 (5). 减缓患ITP小鼠体内的血小板降低 (6). Fc (7). 抗小鼠抑制性受体F的单克隆抗体 (8). IVIG 的作用依赖于抑制性受体F (9). IVIG利用Fc片段与巨噬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F结合,抑制巨噬细胞的免疫反应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ITP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患ITP小鼠自身的血小板被作为抗原,抗体与血小板结合,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导致血小板过度破坏,血小板数量降低;急症ITP患者可通过注射IVIG降低发生严重出血的风险,据图2可知,注射IVIG可以减缓患ITP小鼠体内的血小板降低;现有抗小鼠抑制性受体F的抗体,若IVIG的作用与巨噬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F相关,则利用抗体抑制受体后,血小板的数量与注射IVIG相似,据此可设置三组实验,第一组给患ITP小鼠注射适量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组,第二组给患ITP小鼠注射适量IVIG作为对照组,第三组给患ITP小鼠注射等量抗小鼠抑制性受体F的单克隆抗体作为实验组,若IVIG的作用与巨噬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F确有关系,则实验组中小鼠的血小板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详解】(1)患ITP小鼠自身的血小板被作为抗原,引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由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导致血小板过度破坏,出血风险升高。
(2)IVIG制品中的主要成分是IgG抗体,其包括 Fab 和 Fc片段。不同IgG抗体Fc段结构差异较小,但Fab片段的结构差异较大,后者决定了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
(3)研究人员分别用IVIG、Fab片段和Fc片段注射患ITP的小鼠,检测血小板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2。相比于对照组、Fab片段和Fc片段组中血小板数量的变化,IVIG可以减缓患ITP小鼠体内的血小板降低,且Fc片段组延缓血小板数量的下降效果仅次于IVIG组,说明起作用的主要是Fc片段。
(4)据分析可知,实验组应给患ITP小鼠注射适量的抗小鼠抑制性受体F的单克隆抗体,若实验组中血小板数量无明显变,则说明IVIG 的作用依赖于抑制性受体F。
(5)患ITP小鼠自身的血小板被作为抗原,引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由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导致出血风险升高;而IVIG可延缓血小板降低,该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是Fc片段,且IVIG的作用还与巨噬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F有关,急症ITP患者可通过注射IVIG降低发生严重出血的风险,即注射IVIG后可抑制机体本身产生的免疫反应,综合以上信息,推测起作用机理为:IVIG利用Fc片段与巨噬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F结合,抑制巨噬细胞的免疫反应。
【点睛】本题以ITP为背景,考查有关人体免疫相关知识,涉及自身免疫及抗体作用机理,重在考查学生根据免疫学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31.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群落,对维持生态系统功能有重要的作用。早熟禾是高寒草甸的优势植物,长期过度放牧使其出现植株矮化的现象。为探究原因,科研人员选取了围栏 3 年(UG3)、夏季放牧(SG)、全年放牧(YG)的样地进行研究。请回答问题:
(1)早熟禾属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它通过光合作用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_______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_________。
(2)图1结果表明,过度放牧导致早熟禾分配给_______的能量明显减少,而分配给______的能量显著增多。
(3)科研人员推测早熟禾矮化现象可能与植物激素有关,检测不同放牧强度下早熟禾体内赤霉素(GA)含量,结果如图2。
①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有机物,它们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_____的分子。
②图中数据显示,过度放牧使早熟禾体内赤霉素________,导致早熟禾的能量分配发生变化,使得早熟禾出现了矮化现象。
③矮化的早熟禾可以避免家畜的过度踩踏和采食,成为高寒草甸的主要优势植物,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生产者 (2). 热能 (3). 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4). 茎和穗 (5). 根 (6). 信息 (7). 在根中的含量上升,在茎中的含量下降,而在叶中的含量无明显变化(或: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发生变化) (8).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比较围栏3年(UG3)、夏季放牧(SG)、全年放牧(YG)样地中调查数据可知,随着放牧的时间越长,调查获得的根重所占比越大,总叶重几乎无差别,而茎重和穗重所占比越来越低;分析图2,全年放牧(YG)和围栏3年(UG3)组相比,赤霉素在根中含量上升,在茎重含量降低,在叶中含量几乎无差别。
【详解】(1)早熟禾属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它通过光合作用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2)图1结果表明,过度放牧导致早熟禾分配给茎和穗的能量明显减少,而分配给根的能量显著增多。
(3)①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分子。
②图中数据显示,过度放牧使早熟禾体内赤霉素在根中的含量上升,在茎中的含量下降,而在叶中的含量无明显变化,导致早熟禾的能量分配发生变化,使得早熟禾出现了矮化现象。③矮化的早熟禾可以避免家畜的过度踩踏和采食,成为高寒草甸的主要优势植物,说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
【点睛】本题联系植物激素调节,考查生态系统组成、能量流动及与环境的适应性等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2.在繁殖期间,大熊猫雄性和雌性都可与多个异性交配。动物园圈养时,为避免后代近亲交配,导致群体生活力下降,需确定未知的亲子关系。简单重复序列(SSR)也称微卫星DNA,它在大熊猫个体之间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可用于亲子鉴定。请回答问题:
(1)大肠杆菌pUC18质粒上的LacZ基因序列中没有插入目的基因时,在外源IPTC诱导下可表达出β-半乳糖苷酶,将培养基中的X-gal水解成蓝色,大肠杆菌将形成蓝色菌落。反之,则形成白色菌落。科学家利用pUC18质粒,通过构建基因文库筛选大熊猫SSR位点。
①提取大熊猫基因组DNA,用___________处理DNA和pUC18质粒,获得重组质粒后,将其与__________处理的大肠杆菌悬液混合,完成转化。
②将试管Ⅱ中的菌液接种于选择培养基上培养,培养基中应含有大肠杆菌必需的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还应加入________以及氨苄青霉素,其中加入氨苄青霉素的作用是_________的大肠杆菌。
③观察到培养基上出现_________色菌落,则说明大肠杆菌中已成功导入了重组质粒,取该颜色菌落筛选SSR位点,进行测序,并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SSR位点。
(2)科学家对PCR扩增的SSR位点,对大熊猫进行亲子鉴定结果如下图:
由于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因此,子代1和_________是母本与疑似父本2的后代,而_______不是该母本的后代。
【答案】 (1). 同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2). 钙离子 (3). IPTG、X-gal (4). 筛选出导入pUC18质粒的大肠杆菌 (5). 白 (6). 子代2 (7). 子代3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大肠杆菌pUC18质粒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和LacZ基因,但限制酶的切割位点位于LacZ基因上,所以构建成的重组质粒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但LacZ基因被破坏,不能产生β一半乳糖苷酶。试管Ⅰ中是基因表达载体,试管Ⅱ中是大肠杆菌,将试管I中的物质和大肠杆菌共同置于试管Ⅱ的目的是进行转化,大肠杆菌需事先用Ca2+进行处理,增大细胞壁的通透性,最后用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由于质粒上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因此导入质粒的大肠杆菌能抗氨苄青霉素,所以培养基中还应加入氨苄青霉素,作用是筛选出导入pUC18质粒的大肠杆菌;此外培养基中还应加入IPTG、X-gal,由于大肠杆菌pUC18质粒上的LacZ基因序列中没有插入目的基因时,在外源IPTC诱导下可表达出β-半乳糖苷酶,将培养基中的X-gal水解成蓝色,大肠杆菌将形成蓝色菌落;重组质粒上的LacZ基因被破坏,不能产生β-半乳糖苷酶,若大肠杆菌中已成功导入了重组质粒,则其在含有IPTG和X-gal的培养基中形成白色菌落。
【详解】(1)①提取大熊猫基因组DNA,用同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处理DNA和pUC18质粒,获得重组质粒后,将其与钙离子处理的大肠杆菌悬液混合,完成转化。
②将试管Ⅱ中的菌液接种于选择培养基上培养,培养基中应含有大肠杆菌必需的碳源、氮源、无机盐、水和生长因子,还应加入IPTG、X-gal以及氨苄青霉素;由于质粒上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因此导入质粒的大肠杆菌能抗氨苄青霉素,所以培养基中加入氨苄青霉素的作用是筛选出导入pUC18质粒的大肠杆菌。
③重组质粒上的LacZ基因被破坏,不能产生β一半乳糖苷酶,若大肠杆菌中已成功导入了重组质粒,则其在含有IPTG和X-gal的培养基中形成白色菌落。
(2)由于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根据亲子鉴定结果图中DNA片段判断,母本与疑似父本2的后代很可能是子代1和子代2,子代3不是该母本的后代。
【点睛】本题结合流程图,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能从题文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3:高三年级生物期末考试试题
1.以下物质中可以用32P标记的是
A. 核苷酸 B. 氨基酸 C. 脂肪酸 D. 丙酮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
(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
(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详解】核苷酸是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组成元素为C、H、O、N、P,A符合题意;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组成元素是C、H、O、N,有的R基上含有S,B不符合题意;脂肪酸是构成脂肪的小分子化合物,组成元素是C、H、O,C不符合题意;丙酮酸是葡萄糖分解的产物,组成元素为C、H、O,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如图所示,通常当血压偏低时,血管紧张素原在相应酶催化下,转变为生物活性较低的血管紧张素Ⅰ,进而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Ⅱ,引起血管强烈收缩,使血压升高到正常水平。
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血管紧张素原、肾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均在核糖体上合成
B. 血管紧张素Ⅰ是十肽化合物、血管紧张素Ⅱ含有7个肽键
C. 血管紧张素Ⅰ和血管紧张素Ⅱ均能与斐林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D. 利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抑制剂可使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当血压偏低时,血管紧张素原在相应酶催化下,转变为生物活性较低的血管紧张素Ⅰ,进而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Ⅱ”,说明肾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均为催化作用的酶,本质是蛋白质。由图可知: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Ⅰ和血管紧张素Ⅱ均为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三者氨基酸的数量不同,功能也不同。
【详解】由分析可知,血管紧张素原、肾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均为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A正确;由图可知血管紧张素Ⅰ是由十个氨基酸构成的十肽化合物、血管紧张素Ⅱ是由八个氨基酸构成的八肽化合物,肽键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数,故含有7个肽键,B正确;斐林试剂只能检测还原性糖,血管紧张素Ⅰ和血管紧张素Ⅱ都是多肽,可由双缩脲试剂检测,C错误;根据题意,通常当血压偏低时,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下,可转化形成血管紧张素Ⅱ,引起血管强烈收缩,使血压升高到正常水平,故利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抑制剂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形成,从而使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D正确。
故选C。
3.如图所示,某些植物细胞利用①把细胞内的H+运出,导致细胞外H+浓度较高;②能够依靠H+浓度差把H+和蔗糖分子运入细胞。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和②的化学本质不同 B. ①和②的空间结构相同
C. H+运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D. 氧气浓度对细胞吸收蔗糖分子无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以ATP为能源主动将H+运输出细胞,说明①为载体蛋白,H+浓度梯度产生的势能,推动H+和蔗糖的吸收,该过程并没有消耗能量,但需要②载体。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①②均为载体蛋白,化学本质均为蛋白质,A错误;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功能,①②的功能不同,故可推测其结构也不相同,B错误;根据图示可知,H+运出细胞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C正确;由图可知,H+运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而细胞外和细胞内的H+浓度梯度产生的势能,又可推动H+和蔗糖的吸收,氧气浓度可影响H+外运,进而影响细胞外和细胞内H+浓度差,从而影响蔗糖的吸收,故氧气浓度对细胞吸收蔗糖分子有影响,D错误。
故选C。
4.下列细胞中不可能发生的生命活动是
A. 骨骼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分解为酒精
B. 胰岛B细胞的高尔基体参与分泌胰岛素
C. 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入侵细胞的病毒
D. 性腺细胞的内质网中合成性激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动物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的参与;内质网是脂质的合成车间,性激素属于脂质。
【详解】动物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故骨骼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可分解为乳酸,不能形成酒精,A错误;胰岛素是分泌蛋白,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的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B正确;细胞中的溶酶体具有消化作用,是细胞内的消化车间,可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分解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C正确;性激素的化学成分是固醇,由人体性腺细胞内的滑面型内质网合成,D正确。
故选A。
5.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主要寄生于人体胃中,是引起很多消化道疾病的首要致病细菌。体检时可通过13C 尿素呼气试验来检测Hp感染情况。受试者口服13C标记的尿素胶囊后,尿素可被Hp产生的脲酶催化分解为 NH3 和 13CO2。定时收集受试者吹出的气体并测定其中是否含有13CO2。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Hp的遗传物质可能是DNA也可能是RNA
B. Hp具有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的细胞膜
C. 脲酶由Hp细胞中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
D. 感染者呼出的13CO2是由人体细胞呼吸产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幽门螺旋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和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遗传物质为DNA,幽门螺旋杆菌能产生脲酶,可将受试者口服的13C标记的尿素分解为NH3和13CO2。
【详解】Hp为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所有生物膜均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作为基本支架,B正确;Hp为原核生物,不含内质网,C错误;根据“幽门螺旋杆菌能产生脲酶,可将受试者口服的13C标记的尿素分解为NH3和13CO2”可知感染者呼出的13CO2不是由人体细胞呼吸产生,D错误。
故选B。
6.如图所示,某一化学反应进行到t1时,加入一定量的酶,该反应在最适条件下进行直到终止。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酶可降低该反应的活化能 B. t1~t2反应速率逐渐减慢
C. t2时酶失去活性 D. 适当降低反应温度t2右移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反应物浓度降低的速率可表示化学反应的速率,由图可知,t1~t2反应物浓度减小的速率由大到小,说明反应速率逐渐减慢。
【详解】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正确;加入酶以后,t1~t2的开始阶段,反应物浓度降低较快,说明反应速率大,随着时间的延长,反应物浓度降低减慢,说明反应速率逐渐减慢,可能是反应物的浓度限制了反应速率,B正确;根据题意“加入一定量的酶,该反应在最适条件下进行”,说明酶没有失活,t2时反应物浓度为0,说明反应物被完全分解了,C错误;适当降低反应温度,酶的活性降低,反应速率减慢,反应物完全被分解所需要的时间要延长,故t2右移,D正确。
故选C。
7.Rubisco是植物细胞内参与光合作用CO2固定的酶。下表是不同温度对两种水稻中Rubisco酶活性(umol•mg-1•min-1)影响的有关数据。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Rubisco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
B. Rubisco催化C3和CO2结合
C. 30℃时酶活性下降会使两种水稻的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D. 30℃与21℃相比,丰优比两优酶活性的变化幅度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Rubisco是植物细胞内参与光合作用CO2固定的酶,而暗反应中CO2的固定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故Rubisco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Rubisco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A正确;Rubisco催化C5和CO2结合形成C3,B错误;Rubisco是植物细胞内参与光合作用CO2固定的酶,由表格信息可知30℃时酶活性下降,则两种水稻的CO2固定降低导致暗反应速率降低,使光合作用速率下降,C正确;30℃与21℃相比,丰优酶活性降低值为:1.07-0.79=0.28,两优酶活性降低值为:1.13-0.8=0.33,即丰优比两优酶活性的变化幅度小,D正确。
故选B。
8.流式细胞仪可根据细胞中DNA含量的不同对细胞分别计数。右图表示对体外培养的癌细胞的检测结果。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峰和b峰之间的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
B. a峰中细胞适于计数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
C. b峰中细胞的核DNA含量是a峰中的2倍
D. b峰中的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已经加倍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至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2.每个细胞周期又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分裂期又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四个时期。
3.分析题图:a峰中细胞的DNA含量均为40,在b峰中细胞的DNA含量均为80,在a峰与b峰之间细胞内的DNA在逐渐加倍,所以正进行着DNA分子的复制。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a峰和b峰之间的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A正确;在有丝分裂的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固定,数目清晰,适宜计数细胞内的染色体数,而中期的DNA应为80,即位于b内的部分染色体适宜计数细胞内的染色体,B错误;根据分析可知,b峰中细胞的核DNA含量是a峰中的2倍,C正确;染色体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而b峰内的细胞可能处于前期、中期和后期,故b峰中的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已经加倍,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周期的知识,识记细胞周期及各时期的特点,通过分析题干和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9.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生长时遗传信息不改变 B. 细胞分化时基因发生选择性表达
C. 细胞衰老时细胞代谢速率下降 D. 细胞凋亡时表达的基因没有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细胞基因表达情况不同,如血红蛋白基因只在红细胞中表达。细胞分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细胞生长是由细胞体积增加引起的,其遗传信息不改变,A正确;由分析可知,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正确;衰老细胞中多数酶的活性降低,细胞代谢速率下降,C正确;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也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细胞凋亡时表达的基因发生了变化,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凋亡、细胞衰老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0.下列关于DNA和RNA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DNA两条链间的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通过氢键连接
B. mRNA与tRNA的基本单位都是核糖核苷酸
C. 细胞中同一种tRNA可转运不同的氨基酸
D. 细胞中一个DNA分子可转录出不同的R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1、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2、—种tRNA转运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可被一种或多种tRNA转运。
【详解】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的碱基是通过氢键连接的,其中A与T之间两个氢键,G与C之间三个氢键,A正确;mRNA与tRNA都是通过转录形成的RNA,基本单位都是核糖核苷酸,B正确;—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C错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转录是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细胞中一个DNA分子可转录出不同的RNA,D正确。
故选C。
11.下图为中心法则图解,a-e表示相关生理过程。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b、d过程只能在细胞分裂时进行
B. 图中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只有a、b、c
C. 结构完整的活细胞都可以发生a、b、d
D. 图中所有过程都可在细胞内发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生物的中心法则图解,其中a为DNA分子复制过程,b为转录过程,e为逆转录过程,c为RNA分子复制过程,d为翻译过程。逆转录和RNA的复制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详解】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图中b为转录过程,d为翻译过程,高度分化不分裂的细胞也能进行基因的表达,如胰岛B细胞可合成胰岛素,A错误;中心法则表示的是遗传信息的流动,图中所有过程都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B错误;a表示DNA复制,只有能分裂的细胞才能进行DNA的复制,C错误;a、b、d过程可以发生在生物体的细胞中,而逆转录和RNA的复制过程也可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故图中所有过程都可在细胞内发生,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生物的中心法则图解,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2.我国科学家成功将酿酒酵母单倍体的16条染色体合并为一条。该新型酵母除细胞分裂能力稍弱外,在形态、结构和代谢等方面都与野生型相似。此成果是染色体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新型酵母细胞的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
B. 新型酵母的一条染色体含有几乎全部遗传信息
C. 新型酵母的培养基中不需加入有机碳源
D. 新型酵母与野生型共同培养时竞争力较弱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酵母菌为真核生物,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内,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由于新型酵母细胞分裂能力稍弱,故新型酵母与野生型共同培养时竞争力较弱。
【详解】酵母菌为真核生物,染色体是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载体,故新型酵母细胞的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A正确;单倍体中含有个体发育的几乎全部遗传信息,科学家将酿酒酵母单倍体的16条染色体合并为一条,故新型酵母的一条染色体含有几乎全部遗传信息,B正确;酵母菌为异养型,培养时需要加入有机碳源,C错误;由于新型酵母细胞分裂能力差,即繁殖后代的能力差,故新型酵母与野生型共同培养时竞争力较弱,D正确。
故选C。
13.蝗虫的性别决定为XO型,即雄虫仅有一条性染色体(X染色体)。染色体A和B为一对同源染色体。研究人员统计了300个细胞在同一时期的染色体行为(下图示其中某一细胞)。发现X染色体与染色体A的组合出现146次,与B的组合出现154次。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注:蝗虫染色体的着丝点位于一端)
A. 上述事实说明同源染色体分离后随机移向两极
B. 上述事实支持基因的分离定律
C. 上述事实支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 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研究人员统计了300个细胞在同一时期的染色体行为。发现X染色体与染色体A的组合出现146次,与B的组合出现154次”,可说明X染色体与A、B这对同源染色体结合机会相等,即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是随机的,同时说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自由组合。
【详解】根据题意和上述分析可知,A、B这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分离后随机移向两极,A正确;A、B为一对同源染色体,研究人员发现X染色体与A和B组合的几率几乎相同,说明A、B分离的同时与X染色体进行了自由组合,故上述事实支持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BC正确;A、B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图示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故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以及伴性遗传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熟练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并能够确定不同时期细胞中的染色体行为,从而确定配子的性染色体组成,具有一定的难度。
14.二倍体生物细胞的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时,细胞中
A. 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
B. 一定存在姐妹染色单体
C. 核DNA数目一定是其体细胞的2倍
D. 染色体数目一定与其体细胞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细胞中,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时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但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可能是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上述时期均含有染色单体,B正确;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核DNA数与体细胞相同,C错误;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5.枫糖尿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患者氨基酸代谢异常,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下图是某患者家系中部分成员的该基因带谱,以下推断不正确的是
A.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2号携带该致病基因
C. 3号为杂合子的概率是2/3 D. 1和2再生患此病孩子的概率为1/4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基因带谱可知,4号患病,基因带谱在下面,说明下面的基因为致病基因,则上面的带谱说明为正常基因,1号含有两种基因,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说明该致病基因最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5号含有两种基因。3号只含有正常基因,为显性纯合子。
【详解】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可判断该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基因带谱,1号和4号有相同的条带,说明1号也含有致病基因,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根据A项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4号个体的致病基因有一个来自2号,故2号一定携带该致病基因,B正确;根据基因带谱可知3号没有致病基因,故为杂合子的概率是0,C错误;根据A项分析,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所以1和2的基因型均为Aa,再生患此病孩子的概率为1/4,D正确。
故选C。
16.果蝇的有眼与无眼由?对等位基因控制,眼色的红色与白色由另?对等位基因控制。?只无眼雌果蝇与?只白眼雄果蝇交配,F1全为红眼,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F2,F2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有眼与无眼中有眼是显性性状 B. 红眼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 F1红眼雌蝇测交子代中无眼占1/2 D. F2红眼雌蝇的基因型有两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可知:从表中F2的表现型及比例可知有眼果蝇多于无眼果蝇,故有眼相对于无眼是显性性状,红眼果蝇多于白眼果蝇,故红眼相对于白眼是显性性状。分析F2的表现型及比例:眼色的红色与白色在后代雌雄中遗传情况不同,说明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且雌雄果蝇都有该性状,说明控制眼色(设为R、r)的R、r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表可知,有眼∶无眼在雌雄性中比例均为3∶1,可推知F1中亲本均为Bb(设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为B、b);又由表知F2中雄蝇有两种眼色,可推知F1中母本眼色基因型应为杂合子,故亲本无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bbXRXR和BBXrY。
【详解】由上述分析可知,果蝇有眼相对于无眼为显性,红眼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B正确;根据分析可知亲本无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bbXRXR和BBXrY,F1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BbXRXr,与bbXrY测交子代中只要出现bb即为无眼,故无眼占1/2,C正确;亲本基因型为bbXRXR和BBXrY,F1的基因型为BbXRXr、BbXRY,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F2,F2红眼雌蝇的基因型有BBXRXr、BbXRXr、BBXRXR、BbXRXR共四种,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7.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有F和S两种类型,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XF和XS编码。将基因型为XFXS的女性皮肤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进行原代培养,然后用不同的单个细胞分别进行单克隆培养。分别从原代培养和各单克隆培养取样,对G-6PD蛋白进行电泳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原代培养的细胞中都含有XF基因和XS基因
B. 原代培养细胞电泳图有2个条带是因为同时检测了多个细胞
C. 单克隆培养的细胞1、2、4、5、8、9与3、6、7所含基因不同
D. 实验结果可能是女性细胞中一条X染色体随机失活导致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干信息“将基因型为XFXS的女性皮肤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进行原代培养,然后用不同的单个细胞分别进行单克隆培养”以及结合电泳检测结果可知,基因型为XFXS的细胞有的能够合成F型蛋白,有的能够合成S型蛋白,说明该杂合子细胞中的两个基因都有表达的机会,可能是该女性细胞中一条X染色体随机失活导致的。
【详解】将基因型为XFXS的女性皮肤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进行原代培养,由于细胞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所以原代培养的细胞中都含有XF基因和XS基因,A正确;对原代培养的细胞进行电泳检测,结果出现F型蛋白和S型蛋白,而单克隆培养的细胞只能出现一种条带,说明原代培养的细胞为不同类型,即原代培养细胞电泳图有2个条带是因为同时检测了多个细胞,B正确;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遗传物质不变,故细胞1、2、4、5、8、9与3、6、7所含基因相同,C错误;原代培养的细胞后代用胰蛋白酶处理形成的单个细胞进行克隆培养,在克隆培养的后代中,有的细胞群只合成F型蛋白,有的细胞群只合成S型蛋白,说明XFXS的雌性体细胞的两个X染色体会有一个随机失活,且这个细胞的后代相应的X染色体均会发生同样的变化,D正确。
故选C。
18.下图为白色棉的培育过程。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过程①的培育原理为基因突变
B. 过程②的培育原理为染色体变异
C. 过程③产生的子代可能出现三种表现型
D. 过程④产生的子代出现白色棉的概率为1/4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诱变育种应用基因突变为原理,诱变处理可提高突变率。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②处理后b基因所在的一条染色体丢失了片段,故为染色体结构变易的缺失。图示③过程为通过自交筛选不含b基因的个体,④过程为通过单倍体育种的方式筛选不含b基因的个体。
【详解】过程①是利用了太空的特殊条件进行诱变育种,培育原理为基因突变,A正确;过程②处理的结果导致染色体片段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正确;粉红棉产生的配子含b基因的配子:含缺失染色体(用0表示)的配子=1:1,自交后代,bb:b0:00=1:2:1,其中bb表现为深红棉,b0表现为粉红棉,00表现为白色棉,故过程③产生的子代出现了三种表现型,C正确;b0花药离体培养产生两种单倍体(b、0),经染色体加倍处理后形成bb和00两种个体,故白色棉的概率为1/2,D错误。
故选D。
19.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不定向的
B. 地理隔离不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C. 新物种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D. 杂合子自交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可遗传变异都是不定向的,A正确;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错误;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C错误;杂合子自交不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自然选择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D错误。
故选A。
20.下图为膝跳反射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完成该反射活动的反射弧由三个神经元构成
B. 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C. 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D. 神经支配伸肌收缩和屈肌舒张协调完成膝跳反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传导,在突触间以化学信号传递。
【详解】一个神经元一般一个胞体,由图中胞体的个数可知,完成该反射活动的反射弧由四个神经元构成,A错误;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B正确;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于兴奋在反射弧的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故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C正确;由图中兴奋和抑制的信号可知,当敲击韧带时,伸肌收缩,同时屈肌舒张,才能完成小腿前踢动作,D正确。
故选A。
21.植物枝条侧芽的生长受生长素调节。近期发现植物体内的独脚金内酯(SL)也与侧芽生长有关。研究人员利用野生型和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植株进行不同组合的“Y”型嫁接(将保留有顶芽和等量侧芽的A、B两个枝条嫁接到同一个根上),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A、B两个枝条上侧芽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以下不能作出的推测是
A. SL的合成部位是根 B. SL抑制侧芽的生长
C. SL可由根运输到枝条 D. SL通过生长素起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将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枝条嫁接到野生型植株上,与野生型枝条嫁接到野生型植株上侧芽长度差不多,并长度较短,但是野生型枝条嫁接在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植株上与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枝条嫁接在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植株上,侧芽长度差不多,并长度较长,说明SL的合成与根和枝条无关,可能与嫁接点有关,并SL对植物侧芽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由于测量的是侧芽的长度,故可预测SL的运输方向由下往上(由根部向茎部)。将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枝条嫁接在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植株上,该组合不能合成SL,但能合成生长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会使植株表现为顶端优势,但该组合A、B均未表现为顶端优势,说明生长素必需通过SL才能抑制侧芽的生长。
【详解】含有野生型植株根部的嫁接体侧芽长度都较短,而含有不能合成SL突变体植株的根部的嫁接体侧芽长度都较长,可知SL的合成部位是根,A正确;由于突变体不能合成SL,野生型能合成SL,而侧芽枝条的长度是野生型枝条嫁接到野生型植株上的嫁接体小于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枝条嫁接在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植株的嫁接体,可推测SL抑制侧芽的生长,B正确;根据A项分析可知SL的合成部位是根部,而实验测量的是侧芽的长度,故可预测SL的运输方向由根运输到枝条,C正确;不能合成SL的组生长素不能发挥作用使其表现顶端优势,而能合成SL的组生长素可抑制侧芽的发育,说明生长素通过SL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D。
22.在干旱条件下,研究玉米叶片内脱落酸和生长素浓度的变化,得到下图结果。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正常水分条件下,玉米叶片内的脱落酸浓度基本稳定
B. 干旱处理的2-5天,玉米叶片内生长素浓度持续下降
C. 干旱对玉米叶片中生长素的影响大于对脱落酸的影响
D. 干旱条件下脱落酸和生长素参与调节玉米叶片的生理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干旱和正常供水情况下脱落酸含量相差很大,而两种情况下生长素的含量差别不大,说明干旱对玉米叶片中的脱落酸含量影响远远大于对生长素含量的影响。
【详解】由左图可知,正常水分条件下,玉米叶片内的脱落酸浓度基本稳定,A正确;由由图可知,干旱处理的2-5天,玉米叶片内生长素浓度持续下降,干旱处理的5-6天玉米叶片内生长素浓度表现上升,B正确;根据分析可知,干旱对玉米叶片中的脱落酸含量影响远远大于对生长素含量的影响,C错误;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玉米叶片内脱落酸和生长素浓度都有所变化,说明干旱条件下脱落酸和生长素参与调节玉米叶片的生理活动,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和脱落酸对玉米叶片生长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对图表的理解以及能用文字等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23.人在饥饿时遇到寒冷刺激,会表现出面色苍白,全身颤抖。此时发生的变化不包括
A.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 B. 骨骼肌战栗加速热量的产生
C. 血糖浓度降低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加 D. 散热量比适宜温度条件下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天气突然变冷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流经皮肤的血流量减小,皮肤散热减少,A正确;天气突然变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体内代谢增强,甚至有骨骼肌颤抖,使产热增加,B正确;胰高血糖素是升高血糖的激素,胰岛素是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故血糖浓度降低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C错误;由于体表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的温差变大,故散热量比适宜温度条件下大,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的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体温调节过程、血糖调节过程等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过程中相关激素的生理作用、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关系等知识。题目难度一般。
24.有关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由于温度的限制,苔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较低
B. 流经苔原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
C. 与热带雨林相比,苔原的条件利于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
D. 与热带雨林相比,苔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一般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详解】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代谢,由于温度的限制,苔原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少,丰富度极低,A正确;自然生态系统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来自生产者的光合作用,B正确;由于苔原温度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慢,故与热带雨林相比,苔原的条件不利于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C错误;由于苔原的物种数量少,营养结构简单,故与热带雨林相比,苔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低,D正确。
故选C。
25.某河流因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蓝藻大量繁殖、水华频发。治理水华的常用方法是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近年来,研究人员采用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获得较好治理效果。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污水中的有机物可供蓝藻利用
B. 河流中动植物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循环
C. 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不会引起水体污染
D. 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资源能减少水华发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污水中的有机物需要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才能被植物吸收,通过生物防治的方法治理水华可减少化学杀藻剂对环境的污染。
【详解】蓝藻不能直接吸收有机物,污水中的有机物需要通过水体中的分解者的分解形成无机物才能被蓝藻吸收,A错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用化学试剂杀藻会对水体造成污染,C错误;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水体中的矿质营养可减少蓝藻的生长,从而防止水华发生,D正确。
故选D。
26.在体外进行DNA复制(PCR)过程中需要用到的酶是
A. 解旋酶 B. DNA聚合酶 C. RNA聚合酶 D. 逆转录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复制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但PCR中是通过加热使DNA双链解旋的,故体外进行DNA复制(PCR)过程中需要用到的酶是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详解】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该过程所需要的条件为: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7.下列关于动、植物细胞融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都需要无菌操作 B. 都可用聚乙二醇诱导融合
C. 都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D. 都可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
【详解】动、植物细胞融合过程中操作的对象是细胞,为防止微生物的感染,故需要无菌操作,A正确;由上述分析中内容可知,二者都可用聚乙二醇诱导融合,动物细胞融合还可以用灭活的病毒诱导融合,B正确;细胞融合都需要经过细胞膜的融合过程,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细胞全能性的体现是由细胞培养成个体,动物细胞融合的最大用途是制备单克隆抗体,没有形成动物个体,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过程、原理、应用,能对两者进行比较,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8.研究人员用图1中质粒和图2中含目的基因的片段构建重组质粒(图中标注了相关限制酶切割位点),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后进行筛选及PCR鉴定。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构建重组质粒的过程应选用BclⅠ和HindⅢ两种限制酶
B. 使用DNA连接酶将酶切后的质粒和目的基因片段进行重组
C. 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可以在添加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生存
D. 利用PCR鉴定含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时应选用引物甲和引物丙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质粒和外源DNA分子都含有三种限制酶切点,即限制酶BamHⅠ、BclⅠ和Hind III,其中BamHⅠ切割位点在质粒的两个标记基因上均有,所以不能用该酶切割质粒。用BclⅠ和Hind III酶切质粒切成两个片段,用BclⅠ和Hind III酶能将外源DNA切成三段,只有含目的基因的片段通过DNA连接酶与质粒(含标记基因)连接形成的重组质粒符合要求,而另一个重组质粒无标记基因,不符合要求。导入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其重组质粒是用BclⅠ和HindIII酶切割的,其中的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已被破坏,故不能抗氨苄青霉素。
【详解】用BclⅠ和HindIII酶切质粒切成两个片段,一个含四环素抗性基因,另一个不含抗性基因;用BclⅠ和HindIII酶能将外源DNA切成三段,只有含目的基因的片段通过DNA连接酶与含四环素抗性基因质粒连接形成的重组质粒符合要求,而另一个重组质粒无抗性基因,不符合要求,A正确;将目的基因与质粒形成基因表达载体需要用DNA连接酶连接,B正确;由于构建重组质粒时,需用BclⅠ酶和HindⅢ 酶切质粒,质粒上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被破坏,故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不能在添加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生存,C错误; PCR扩增目的基因时,需要引物引导子链合成,由图中引物引导子链形成的方向可知,利用PCR鉴定含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时应选用引物甲和引物丙,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题图,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识记基因表达载体中必须含有标记基因。
29.辣椒素作为一种生物碱广泛用于食品保健、医药工业等领域。辣椒素的获得途径如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中需要加入有机营养和植物激素
B. 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处理外植体和培养基
C. ①和②分别表示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
D. 果实细胞的基因型与外植体基因型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和②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其中①是脱分化过程、②是再分化过程。植物组织培养的环境为无菌环境,为防止杂菌的污染,所用的外植体需要经过消毒处理。
【详解】植物组织培养所用的固体培养基大多数由无机营养、有机营养、植物激素和琼脂四部分组成,A正确;培养基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外植体需要用酒精溶液和次氯酸钠溶液消毒处理,若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处理外植体,外植体将失去活性,B错误;根据分析可知,①和②分别表示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C正确;植物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繁殖,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故果实细胞的基因型与外植体基因型相同,D正确。
故选B。
30.以下需借助光学显微镜的实验中,必须要经过染色才能进行的是
A. 观察黑藻细胞叶绿体的分布 B.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C. 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D. 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的实验中,有些结构本身没有颜色,在显微镜下不容易观察到,故需要先染色后在观察,如染色体的观察、线粒体的观察、DNA和RNA分布的实验等。
【详解】叶绿体本身含有颜色,不需要染色,A不符合题意;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需要用碱性染料对染色体染色,同时需要用显微镜观察,B符合题意;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选用的实验材料可以选择有颜色的,不需要染色,C不符合题意;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用显微技术法直接计数酵母菌,不需要染色,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1.科研人员发现植物的细胞呼吸除具有与动物细胞相同的途径外,还包含另一条借助交替氧化酶(AOX)的途径。
(1)交替氧化酶(AOX)分布在植物细胞线粒体内膜上,它可以催化O2与[H]生成______,并使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更多以热能形式散失,生成ATP所占的比例______。在寒冷早春,某些植物的花细胞中AOX基因的表达会________,利于提高花序温度,吸引昆虫传粉。
(2)进一步研究表明,AOX途径可能与光合作用有关,科研人员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①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被分布于叶绿体________上的光合色素吸收,并转变为ATP中的_______,经过暗反应,能量最终被储存在__________中。一般情况下,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但光照强度过高时,光合作用减弱。
②科研人员将正常光照下发育的叶片分为4组,用AOX途径抑制剂处理A组和C组叶片的左侧,然后将4组叶片离体,叶柄插入盛满水的试管中,左侧置于正常光照下,右侧置于正常光照或高光下(图1),40分钟后测量叶片左侧光合色素的光能捕获效率(图2)。
根据__________组的实验数据可以推测,在夏季晴天,若树木中层叶片的部分区域被高光照射,叶面出现光斑,则可能会使邻近组织的光合作用减弱。实验说明,AOX途径可以____________。
【答案】 (1). 水 (2). 下降 (3). 增加 (4). 类囊体的薄膜 (5). 化学能 (6). 糖类(有机物) (7). B、D (8). 提高光合色素光能捕获效率,利于光合作用进行,在周围受到高光照射的叶片组织中作用更明显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过程中第三阶段O2与[H]生成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其中有一部分能量会转移到ATP中,形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可将光能转化形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可将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移到有机物中形成稳定的化学能。
【详解】(1)交替氧化酶(AOX)分布在植物细胞线粒体内膜上,它可以催化O2与[H]生成水,并使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更多以热能形式散失,由于该阶段释放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增加,故生成ATP所占的比例将减小。由于交替氧化酶(AOX)能使细胞中呼吸释放的能量更多以热能形式散失,从而利于提高花序温度,吸引昆虫传粉,故在寒冷早春,某些植物的花细胞中AOX基因的表达会增加。
(2) ①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被分布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的光合色素吸收,并转变为ATP中的活跃的化学能,经过暗反应,可将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移到有机物中形成稳定的化学能。
②B、D组的变量为右侧叶片是否高光,由图2实验结果可知,D组在右侧叶片高光条件下,左侧叶片的光合色素捕获光能的效率降低,由此可以推测,在夏季晴天,若树木中层叶片的部分区域被高光照射,叶面出现光斑,则可能会使邻近组织的光合作用减弱。A、B组的单一变量是左侧叶片是否抑制AOX途径,B组未使用AOX途径抑制剂,实验结果显示B组左侧叶片光合色素捕获光能的效率高于A组,同理C、D组的单一变量是左侧叶片是否抑制AOX途径,D组未使用AOX途径抑制剂,实验结果显示D组左侧叶片光合色素捕获光能的效率高于C组,且二者的差值大于A、B组的差值,故可说明,AOX途径可以提高光合色素光能捕获效率,利于光合作用进行,在周围受到高光照射的叶片组织中作用更明显。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
32.近年来,围绕着免疫检查点分子的癌症免疫治疗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
(1)CTLA-4是代表性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对T细胞的活化起负向调节作用。当T细胞膜表面的______识别到抗原信号后,T细胞表面的CD28分子与抗原呈递细胞的B7分子结合,T细胞被激活,增殖分化形成_______________。被激活后的T细胞表面会表达CTLA-4,CTLA-4与CD28结构相似,因此________的结合会阻断活化的T细胞增殖分化及其免疫作用。这种负向调节作用可以避免因过度免疫应答而引发的____________病,以维持免疫稳态。
(2)癌细胞是不受机体控制能够_______________ 的细胞。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机体主要依赖细胞免疫清除癌细胞。CTLA-4免疫抑制剂能够缓解CTLA-4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癌症,但同时也可能引起强烈副作用。
(3)研究发现,癌细胞会召集大量Treg细胞进入肿瘤中,导致肿瘤生长。Treg细胞表面能持续性的表达CTLA-4,抑制T细胞活化,并使T细胞分泌IL-2的能力降低(IL-2可促进T细胞增殖)。在临床试验中,尝试采用诱导Treg细胞凋亡的方法治疗癌症,但患者的病情并没有得到改善。科研人员研究了3种细胞对T细胞分泌IL-2的影响。结果见下图:
由上图结果推测,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受体 (2). 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3). CTLA-4与B7 (4). 自身免疫(或过敏) (5). 无限增殖 (6). 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7). 已凋亡Treg细胞导致T细胞分泌的IL-2更少,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更强
【解析】
【分析】
正常细胞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后可形成癌细胞,机体的T淋巴细胞可识别癌细胞,并通过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使癌细胞裂解死亡。当机体对抗原发生的免疫反应过度时,就会对自身的组织和结构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形成自身免疫病。
【详解】(1)细胞免疫中主要由T淋巴细胞发挥作用,当T淋巴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识别到抗原信号后,T细胞表面的CD28分子与抗原呈递细胞的B7分子结合,T细胞被激活,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被激活后的T细胞表面会表达CTLA-4,CTLA-4与CD28结构相似,而T细胞表面的CD28分子能与抗原呈递细胞的B7分子结合,因此CTLA-4与B7的结合会阻断活化的T细胞增殖分化及其免疫作用。这种负向调节作用可以避免因过度免疫应答而引发的自身免疫病,以维持免疫稳态。
(2)正常细胞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形成癌细胞,即癌细胞与正常细胞比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形成的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
(3)Treg细胞表面能持续性的表达CTLA-4,抑制T细胞活化,并使T细胞分泌IL-2的能力降低(IL-2可促进T细胞增殖)。科研人员研究了3种细胞对T细胞分泌IL-2的影响,根据图示结果可知,已凋亡的常规细胞处理组T细胞分泌的IL-2较多,取自肿瘤的活Treg细胞处理组导致T细胞分泌的IL-2减少,而已凋亡Treg细胞处理组导致T细胞分泌的IL-2更少,由于IL-2可促进T细胞增殖,故可推测已凋亡Treg细胞导致T细胞分泌的IL-2更少,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更强是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
【点睛】本题围绕着癌症的免疫治疗考查细胞免疫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读取信息以及分析信息的能力。
33.为研究果蝇致死基因(Sxl基因)对小鼠的影响,研究人员通过基因工程培育出含Sxl基因的多个品系杂合小鼠。
(1)为获得转基因小鼠,首先将目的基因通过__________法导入多个不同的______中,培育形成多个不同小鼠品系。科研人员发现除S品系转基因杂合小鼠表现为发育异常外,其他品系都表现正常,测定__________,发现均无显著差异,因此推测S品系小鼠发育异常不是由Sxl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导致的。
(2)为研究S品系小鼠发育异常的原因,科研人员通过测序发现Sxl基因插入到小鼠细胞的5号染色体上(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
检测野生型小鼠和S品系小鼠细胞中P1基因和DCK基因的转录情况,结果如图2所示:
图2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相比,S品系小鼠中P1基因转录量______,DCK基因转录量________。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一步研究发现P1基因转录出的RNA不能翻译出蛋白质。已知M-s基因和M-l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对生长发育起重要调节作用,为探究P1基因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分别将P1基因、M-s基因和M-l基因导入不表达这3个基因的小鼠细胞中。在导入后的16h和32h,分别检测M-s基因和M-l基因的mRNA,结果如图3所示。在只导入M-s基因或M-l基因的情况下,只在_____h检测到杂交带。实验结果说明P1基因转录出的RN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该系列实验说明,导入Sxl基因引起S品系小鼠发育异常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1). 显微注射 (2). 受精卵 (3). 所有品系小鼠的Sxl基因表达量 (4). 减少 (5). 不变 (6). Sxl基因的插入抑制P1基因的转录 (7). 16 (8). 抑制M-s基因和M-l基因的mRNA的分解 (9). Sxl基因插入,使P1基因的转录被抑制,进而导致M-s基因和M-l基因的mRNA的稳定性降低,致使其翻译出的对生长发育起重要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减少,小鼠发育异常
【解析】
【分析】
转基因动物的培育过程中,常将目的基因通过显微注射法注射到动物的受精卵中,并将受精卵培养形成动物个体。根据图2可知,与野生型小鼠相比,S品系小鼠中P1基因转录量减少,DCK基因转录量基本不变。由此说明Sxl基因的插入抑制了P1基因的转录。
【详解】(1)转基因动物常用的受体细胞为受精卵,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常用方法是显微注射法,所以为获得多个转基因小鼠,应先将目的基因通过显微注射法导入多个不同的受精卵中,培育形成多个不同小鼠品系。为了确定S品系小鼠发育异常不是由Sxl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导致的,需要测定所有品系小鼠的Sxl基因表达量并进行比较,若各组Sxl基因表达量均无显著差异,可说明S品系小鼠发育异常不是由Sxl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导致的。
(2)根据图2野生型小鼠和S品系小鼠细胞中P1基因和DCK基因的转录情况结果可知,与野生型小鼠相比,S品系小鼠中P1基因转录量减少,DCK基因转录量基本不变。由此说明Sxl基因的插入抑制了P1基因的转录。
(3)根据图3实验结果,只导入M-s基因(从左向右第一组)或M-l基因(从左向右第三组)的情况下,16h均出现了M-s基因和M- l基因转录的mRNA,而32h相应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消失了,故两组只在16h能检测到杂交带。图示中导入P1基因的从左向右的第二组和第四组32h时M-s基因和M-l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仍然存在,说明P1基因转录出的RNA的作用是抑制M-s基因和M-l基因的mRNA的分解。
(4)根据上述分析可知,Sxl基因的插入,使P1基因的转录被抑制,进而导致M-s基因和M-l基因的mRNA的稳定性降低,致使其翻译出的对生长发育起重要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减少,小鼠发育异常。
【点睛】本题以小鼠发育异常为材料,考查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34.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玉米腐霉茎腐病在我国广泛发生,严重危害粮食生产安全,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1)玉米对腐霉茎腐病表现出的抗病与感病为一对________。
(2)观察发现,玉米品种甲(纯系)对腐霉茎腐病表现为抗病,品种乙(纯系)表现为感病。
①研究人员将品种甲与品种乙杂交,得到F1;再将F1自交,得到F2。检测发现,产生的F1全部为抗病;产生的673株F2中,626株为抗病,47株为感病。F2中的抗病:感病≈15:1,因此可推知抗病与感病由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对基因控制。
②研究人员又对F2进行单株自交,将每株收获的种子分别种植,观察表现型。有的F2单株自交子代都为抗病、有的F2单株自交子代都为感病、有的F2单株自交子代既有抗病又有感病。若上述三种F2的比例为________,即可验证(2)①所得结论。
(3)进一步研究发现,品种甲的抗病基因R1位于玉米1号染色体上。已知抗病玉米品种丙(纯系)的显性抗病基因Q也位于1号染色体上。
①在玉米1号染色体上的特定位置有分子标记,如z263,它在玉米的不同品系里的长度可能不同,但起始和终止序列相同。类似的还有z459、z319和z256。已知品种丙的Q基因与z263、z459、z319和z256紧密连锁(不发生交叉互换)。科研人员根据这几个分子标记的起始和终止序列设计________,分别以品种甲、乙的基因组DNA为_______进行PCR扩增后电泳检测。下图所示实验结果初步说明R1与Q是_____(填“相同”或“不同”)基因,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科研人员将品种甲与品种丙杂交,得到F1,F1均表现为抗病。再将F1自交,得到F2。F2出现感病植株,直接验证(3)①的结论。推测F2出现感病植株的原因是(只考虑R1和Q基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相对性状 (2). 非同源 (3). 两 (4). 7: 1: 8 (5). 引物 (6). 模板 (7). 不同 (8). 品种甲、乙的PCR扩增产物没有差异 (9). F1形成配子的过程中,1号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形成不含抗病基因的配子;不含抗病基因的雌雄配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感病植株
【解析】
【分析】
根据“品种甲与品种乙杂交,得到F1,再将F1自交,得到F2。产生的F1全部为抗病;产生的673株F2中,626株为抗病,47株为感病。F2中的抗病:感病≈15:1,符合9:3:3:1的变式”,故可推知抗病和感病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符合自由组合定律。PCR技术扩增某DNA片段时,需要提供模板、原料、耐热的DNA聚合酶和能量、引物等条件。
【详解】(1)抗病与感病是玉米对腐霉茎腐病表现出的不同表现类型,故为一对相对性状。
(2)①根据F2中的抗病:感病≈15:1,为9:3:3:1的变式,说明抗病与感病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控制。
②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设由A、a和B、b控制,则根据F2中的抗病:感病≈15:1,可知只要含有显性基因即表现抗病, F2中有9种基因型,其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2:2:4:1:2:1:2:1,其中只有基因型为AaBb、aaBb、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只表现抗病,aabb的个体自交只表现感病,所以若F2中自交子代都为抗病的个体:自交子代都为感病的个体:自交子代既有抗病又有感病的个体=7: 1: 8,即可验证(2)①所得结论。
(3)①科研人员根据z263、z459、z319和z256这几个分子标记的起始和终止序列设计引物,分别以品种甲、乙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后电泳检测。由于图示结果显示品种甲、乙的PCR扩增产物没有差异,故可初步说明R1与Q是1号染色体上不同的基因。
②科研人员将品种甲(纯系)与品种丙(纯系)杂交,得到F1,F1均表现为抗病。再将F1自交,得到F2。F2出现感病植株,假设R1与Q是相同基因,则F2不会出现感病植株,故该实验结果可证明R1与Q是1号染色体上不同的基因。F2出现感病植株的原因可能是F1形成配子的过程中,1号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形成不含抗病基因的配子;不含抗病基因的雌雄配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感病植株。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和基因的定位,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考生具有理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使用条件,能根据所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5.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细胞,在大脑中,可以影响神经细胞的结构和突触传导,影响学习记忆。
(1)甲状腺激素在细胞内与受体结合,通过影响基因表达发挥生理作用。当全身多数细胞甲状腺激素受体异常时,患者表现出甲减症状。但若受体异常只发生在垂体和下丘脑,则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海马区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合成。BDNF可以选择性的引起神经元Na+通道开放,导致神经细胞膜两侧电位转变为__________。BDNF也可以促进突触前膜释放_______,增强兴奋的传递过程,从而促进学习记忆。
(3)长期高脂肪膳食会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使学习能力下降。蔬菜水果中富含槲皮素。科研人员利用小鼠研究了槲皮素对高脂膳食危害的影响。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处理 BDNFmRNA(相对值) BDNF(pg/mg pr)
______ 1.00 26
高脂膳食 0.65 19
高脂膳食+槲皮素 0.95 25
表中横线处的处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上表数据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状腺激素有T4和T3两种形式,主要以T4的形式分泌。在脱碘酶的作用下T4转变为T3并发挥生理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槲皮素的作用机理,研究人员分别取高脂膳食组、高脂膳食+槲皮素组小鼠的_______,测定T4、T3和TSH(促甲状腺激素)浓度,结果如下图所示
结合相关信息和上图结果,推测槲皮素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使甲状腺激素分泌过量 (2). 外负内正 (3). 神经递质 (4). 正常膳食 (5). 槲皮素可以使BDNF基因的表达量恢复,缓解高脂膳食的危害 (6). 血液 (7). 槲皮素通过提高脱碘酶的活性,促进T4转变为T3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减少时,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静息电位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
【详解】(1)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受体异常只发生在垂体和下丘脑时,由于能与甲状腺激素结合的受体不足,使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而导致过量。
(2)动作电位形成时,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BDNF也可以促进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增强兴奋的传递过程,从而促进学习记忆。
(3)实验目的是研究槲皮素对高脂膳食危害的影响,为了说明结果,需要有正常膳食的组作为对照,故表中横线处的处理为正常膳食。表中数据显示,高脂摄食组与正常摄食组对照,高脂摄食组中BDNFmRNA和BDNF含量均少于正常摄食组,而高脂膳食+槲皮素组中BDNFmRNA和BDNF含量均高于高脂摄食组,且与正常摄食组的BDNFmRNA和BDNF含量接近,说明槲皮素可以使BDNF基因的表达量恢复,缓解高脂膳食的危害。
(4)由于激素需要通过血液运输,故为了检测激素的含量,可分别取高脂膳食组、高脂膳食+槲皮素组小鼠的血液,并测定T4、T3和TSH(促甲状腺激素)浓度。实验结果显示:高脂膳食+槲皮素组小鼠的T4浓度、TSH浓度小于高脂膳食组小鼠,而T3浓度高于高脂膳食组小鼠,结合“甲状腺激素有T4和T3两种形式,主要以T4的形式分泌。在脱碘酶的作用下T4转变为T3并发挥生理作用”,可推测槲皮素通过提高脱碘酶的活性,促进T4转变为T3。
【点睛】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机理和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新情境中问题的能力。
36.紫茎泽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繁殖能力很强的恶性入侵有毒杂草。科研人员进行了有关研究。
(1)紫茎泽兰作为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入侵后影响本地生物,建立新的群落关系,这种群落的变化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
(2) 研究人员首先采用_________法调查紫茎泽兰和本地植物的种群密度,以确定群落类型,再分别选取不同群落类型的样地各5个,调查地表昆虫种类,取平均值,结果如下表:
①分析可知:紫茎泽兰入侵初始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②随着入侵程度加重,本地昆虫开始从行为、生理生化等方面适应紫茎泽兰,紫茎泽兰的天敌种类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二者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这一过程称为_________。该研究为进一步筛选可用于生物防治的昆虫提供依据。
【答案】 (1). 生产者 (2). 演替 (3). 样方 (4). 昆虫的种类减少 (5). 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竞争,使本地植物种类改变,进而使昆虫的多样性降低 (6). 共同进化
【解析】
【分析】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
【详解】(1)紫茎泽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故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生产者。入侵后影响本地生物,建立新的群落关系,这种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演替。
(2)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
①表格中数据显示,当紫茎泽兰轻度入侵时,地表昆虫种类数减少,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是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竞争,使本地植物种类改变,进而使昆虫的多样性降低。
②随着入侵程度加重,本地昆虫开始从行为、生理生化等方面适应紫茎泽兰,紫茎泽兰的天敌种类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二者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一过程称为共同进化。
【点睛】本题考查物种入侵对当地生物种类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对种群密度的调查、演替、共同进化等概念的考查,难度不大。
篇4:高三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
高三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
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
(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
(1) 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 元嘉草草, ,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声声慢》)
(4) ,朝不虑夕。(李密《陈情表》)
(5) ,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6) 小楼昨夜又东风, 。(李煜《虞美人》
二.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教育公共服务的方式:民主协商对话
受传统公共行政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建立起来的公共教育体制,都是由政府举办并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的,因而具有强烈的国家垄断色彩。公民在向国家纳税之后,只能无条件地接受由政府设立的公立学校提供的教育服务,他们对于公立学校提供的教育没有任何发言权,只能被动地接受。此外,由于政府的垄断,公立学校的办学完全根据政府的计划进行,而不必直接面对学习者的选择和同行的竞争,对于家长和学生的教育需求可以置之不理。针对政府垄断学校教育供给的局面和政府漠视家长和学生教育需求的状况,新公共管理理论提出“社会公众是政府顾客”的理念,坚持“顾客至上”。认为政府的职责就是根据“顾客”的需要提供回应性的教育服务,要尊重并赋予顾客应有的权利,坚持“顾客导向”,以“顾客满意”为宗旨。
然而,新公共服务理论也认为,与政府互动的并不简单地是顾客,同时还是公民。与政府直接交易的人的确可以被视为顾客,但从政府那里接受一种职业服务——例如教育——的人则可以恰当地被称之为当事人、公民。公民不只是顾客,他们是“所有者或主人”。正因为接受政府服务的人是“所有者或主人”,而不单纯是“顾客”,因此,有权参与决定政府提供哪些公共服务。提供什么样的公共服务,以及以什么方式提供公共服务等等,而不单单是处于服从、被动接受的地位。换言之,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应该坚持民主协商对话的方式。这就要求公共管理者积极回应公民的要求,倾听公民呼声,方便公民选择,鼓励公民参与,部门绩效评价以公民为主体等。
教育领域的民主协商对话要求公民成为教育政策制定和实施的主体,让公民来参与教育决策的制定,让公民和政府共享政策制定的权由;关注教育政策的回应性,建立公民表达教育利益和诉求的畅通渠道,培养公民的教育责任意识。实践还证明,只有注重教育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的公众参与,政策制定才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政策的实施才具有效力。对政府而言,则应该致力于搭建舞台。建立各种行之有效的、与公众的沟通对话机制、社情民意反映机制和公众民主参与的决策机制,以确保政府与公众进行无拘无束、真诚的对话,共商教育公共事务应该选择的发展方向,而不只是政府官员或公务员在主观臆想。只有这样,教育的公共利益属性才能实现。
另外,作为教育公共事务当事人的公民有责任主动关注教育发展状况,参与政府的教育管理活动,在活动中推动教育的发展,促进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从而实现教育效能的最大化。通过政府与公众良好的沟通对话机制,通过与政府的全面接触,通过这种各方力量都能参与公共政策的计划和决策的机制,可以使政府部门及时了解到公民的教育需求、愿望和抱怨,获得大量反馈信息,提高政府对外在环境的敏感度和回应性,更好的改善教育公共产品和服务。同时,还可以提高公众对公共事业的参与热情,满足公众的尊重需求和表现需求,也使公众加深对政府的认知、理解和忠诚感,形成政府与公众互相理解、互相支持的氛围。
因此,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新背景下,教育的公共服务性要求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机关以民主协商对话的方式提供教育服务,同时致力于建立各种行之有效的、与公众沟通对话的机制。这样做,才能推动政府对教育负起责任,同时满足和尊重了公民合理的教育需求,形成了公民和政府之间的良好信任与合作关系,共同促进教育的发展。
(摘自《教育与管理》第9期)
1.对于“教育公共服务”必须“民主协商对话”的理由,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3分)
A.二战以后,由政府举办的公共教育体制,在向社会提供教育服务时,有强烈的国家垄断色彩。
B公立学校由于政府垄断,只需根据政府计划办学即可,不必直面学习者的选择和同行竞争。
C.由政府垄断的教育,漠视家长和学生的教育需求,不符合新公共服务理论“顾客至上”观念。
D.公共教育的服务对象,不仅仅是顾客,还是公民,是主人,有权选择教育服务的内容和方式。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在传统公共行政的影响F,公民只能被动接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教育服务,无从主张自己的教育需求。
B.在教育公共服务中,公民不只是与政府进行直接交易的顾客,还是纳税后接受政府职业服务的主人。
C.在教育领域实行民主协商对话,必须让公民作为制定与实施教育政策的主体,享有教育政策决定权。
D.公民参与教育决策,不仅要有权力意识,还要有责任意识,要主动关注、推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教育公共服务领域,应该消除传统公共行政国家垄断的影响,坚持新公共管理理论构建服务型政府的理念,
B.实践证明,如果不让公众参与教育政策的制定,那么教育政策就没有合理性与合法性,实施起来就没有效力。
C.要想实现教育的公共利益属性,政府就必须搭建舞台,确保与公众就教育公共服务的发展方向进行真诚对话。
D.政府与公众良好的通对话机制,可以改善教育公共产品和服务,最终目的是使公众加深对政府的忠诚感。
三、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张洽字元德,临江之清江人。洽少颖异,从朱熹学,自《六经》传注而下,皆究其指归,至于诸子百家、山经地志、老子浮屠之说,无所不读。熹嘉其笃志,谓黄干曰:“所望以永斯道之传,如二三君者不数人也。”
时行社仓法,洽请于县,贷常平米三百石,建仓里中,六年而归其本于官,乡人利之。嘉定元年中第,授松滋尉。湖右经界不正,弊日甚,洽请行推排法,令以委洽。洽于是令民自实其土地疆界产业之数投于匮,乃筹核而次第之,吏奸无所匿。其后十余年,讼者犹援以为证云。改袁州司理参军。有大囚,讯之则服,寻复变异,且力能动摇官吏,累年不决,而逮系者甚众。洽以白提点刑狱,杀之。有盗黠甚,辞不能折。会狱有兄弟争财者,洽谕之日:“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辞气恳切,讼者感悟。盗闻之,自伏。
郡守以仓廪虚,籍仓吏二十余家,命洽鞫之,洽廉知为都吏所卖。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洽度守意锐未可婴,姑系之,而密令计仓庾所入以白守日:“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若以罪胥吏,过乃可免。”守悟,为罢都吏,而免所籍之家。知永新县。一日谒告,闻狱中榜笞声,盖狱吏受赇,乘间讯囚使诬服也。洽大怒,亟执付狱,明日以上于郡,黥之。
洽自少用力于敬,故以“主一”名斋。平居不异常人,至义所当为,则勇不可夺。居闲不言朝廷事,或因灾异变故,辄颦蹙不乐,及闻一君子进用,士大夫直言朝廷得失,则喜见颜色。所交皆名士,皆敬慕之。
(节选自《宋史张洽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B.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C.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入/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D.君之籍二十余家者/以胥吏也/今校数岁之中所人/已丰于昔,由是观之/胥吏妄矣/君必不忍受胥吏之妄/而籍无罪之家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注是指用来阐释经义的文字,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解说古言使人容易通晓。
B.浮屠是印度古文字梵文的译音,有佛教、佛教徒、佛塔等不同意义,文中指佛教。
C.仓廪在古代是指储藏谷物的仓库,它是专为灾荒之年用于赈济百姓而设立的。
D.黥,文中指古代的'一种刑法,即用刀刺刻犯人的面额,再涂上墨,因此也称作“墨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洽潜心学问,深得老师赏识。他探究《六经》传注等典籍的奥妙,阅读诸子百家、山经地志等书;他跟从朱熹读书,志向坚定,得到朱熹的赞赏。
B.张洽善于变革,百姓因而受惠。当时施行社仓法,他向县里请求,借米三百石,在里中设立粮仓,乡里人因此受益;他推行推排法,解决了土地分界不清的弊端。
C.张洽坚守正义,办事讲究策略。在袁州期间,他亲自审讯翻云覆雨的大冈犯和狡猾的盗
贼,将二人杀掉;他运用计策惩办了贪婪的都吏。
D.张洽敢于担当,为朝廷分忧。凡是遇上按义理应当去做的事,他就奋勇向前;凡是遇到
灾异变故,他就闷闷不乐;而当听说士大夫们直陈朝廷得失,他就喜形于色。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讼于官,冒法以求胜,孰与各守分以全手足之爱乎?(5分)
(2)都吏者,州之巨蠹也,尝干于仓不获,故以此中之。(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雨夜读书
[宋]陆游
一灯如萤雨潺潺,老夫读书蓬户间。
但与古人对生面,那恨镜里凋朱颜。
功名本来我辈事,人自蹭蹬①天何悭?
君看病骥瘦露骨,不思仗下②思天山。
【注】①蹭蹬:比喻失意潦倒。②仗下:借指朝堂。
8.首联描写出一幅怎样的图画?请简要说明。(5分)
9.诗歌里蕴含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自己整天思考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两句是“__,___。
(2)《氓》 -诗中表现女子对氓因婚事推迟而进行的解释的诗句是:“____, ”,表现女子的善良、天真。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咤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 , ”。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隐瞒
石磊
中午时分,忽然,一辆宝马名车停在我的铺门口,下来一位四十多岁的贵妇人。这人我认识,住在我的楼上,叫尚海英。海英一进来就对我说:“老王,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好的牙多少钱?差的又是多少?”
“海英,好的牙有五千多,也有六千多的,那差的一两百元。”我回答海英说。
“老王,你看这样行吗?我想给我妈镶一两百元的,你当她的面说是五千多元的。”海英对我说。
我看了看海英,非常不解地问:“海英,你家有的是钱,干吗这样做?”
“老王,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妈已六十多岁,镶那么好的牙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海英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但我知道她后面想说的是什么话。我用有点鄙视的眼光看了她一眼,很不情愿地说:“好……好吧!”
“老王,就这么说,咱们是好邻居,你可得替我隐瞒。下午,我带她来做牙模。”海英说完就走了。
海英走了不久,住在我楼下的夏玉莹骑着一辆单车来了。玉莹笑着问我说:“王医生,我想为我妈镶一口牙。我妈这人真是的,怎么叫她,她都不来。好的牙多少钱?最差的又多少钱?”
我看了看玉莹心想,你也和海英一样?但我转念一想,玉莹一家不容易,夫妻都是小学教师,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于是,我还是很和气地说:“林老师,好的有五千多元,差的有一百来元。”
“王医生,妈为我们操劳了一辈子,每次看到她吃东西,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你帮我镶一口最好的牙给她吧,我妈很心疼钱,但你得跟她说是一百来元的,要不,她肯定不镶。”玉莹十分认真地对我说。
我听到玉莹这话,内心很是感动,但故意用海英的话对她说:“林老师,你妈不都七十多岁了吗,镶那么好的干吗?说不定,镶上不几天她就……”
玉莹用惊讶的目光看着我,不满地说:“王医生,你怎么说这话?”
我知道我说错了,歉意地对她说:“夏老师,我是跟你开玩笑的。”
玉莹走时,又郑重对我说:“王医生,这事就拜托你了,千万别让我妈知道。她要是知道了,她是不会来的。”
真是无巧不成书。几天后,尚海英带着妈妈来了,夏玉莹也带着妈妈来了。尚海英的妈妈叫她尚妈妈,夏玉莹的妈妈叫她夏妈妈。因为是同一栋楼,彼此都认识。尚妈妈问夏妈妈:“大姐,你镶多少钱的牙?”
“我……我……我……本来不想镶牙,都七十多了,还镶什么牙,可玉莹就是不肯。”夏妈妈回答说。
“我是问你镶多少钱的?”尚妈妈又问了她一句。
“一……一百多块的就行了,都这把年纪了。”夏妈妈有点不好意思地回答说,她不是钱少不好意思,是怕媳妇在他们的面前没有面子。
“什么?一百多块的?一百多块的还不跟纸糊的一样,我的儿媳妇就给我镶五千多的!”尚妈妈颇为得意地说。
海英有点用质问的口气,对玉莹说:“夏老师,你怎么给夏妈妈镶这种牙,你要是没钱,跟我说一声。老王,你说是不是?”
海英的话,我装着没有听见。玉莹理了理刘海,有点尴尬地说:“将、将就一下吧。”
我自言自语说了一句:“真作假时假作真。”
海英婆媳走了,夏妈妈却安慰儿媳说:“莹,她们的话,你别往心里去。她家有的是钱,咱们一百元要相当她们的五十万元。”
我想了很久,也不知道对她们婆媳说什么好。我精神十分集中,想把这口牙镶好,不然,我就对不起玉莹的那份孝心。
一个星期后的中午,天下着雨,我在房里休息。尚妈妈和夏妈妈到我家来跟我的妈妈聊天。聊来聊去,她们聊起了牙。尚妈妈问夏妈妈说:“大姐,你的牙好使吗?”
“哎呀,我的牙好得很,跟年轻时的牙齿一样。”夏妈妈喜形于色地说。
“这就怪了,你一百多块的牙那么好,我五千多元的牙却差得很。会不会给小王搞错了?”尚妈妈有点怀疑地说。
“让我给你看一看就知道了。”妈妈对尚妈妈说。
妈妈一看到尚妈妈那口牙,就肯定地说:“错了,这牙是便宜的牙。”妈妈说完又对夏妈妈说:“你的牙,我也看一下吧。”妈妈一看到夏妈妈的牙又说:“你这口牙可是好牙,搞错了,搞错了。”
妈妈走进我的房里,把我叫了出来,当着她们的面质问我:“她们的牙是怎么回事,会不会搞错了?”
我本想为她们继续隐瞒,现在看来,不说出实情不行了。于是,我只好把真相告诉她们。
三位老人听后,都十分吃惊……
(选自第3期《北京文学》)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以朴实的语言叙述了两个儿媳妇各为自己的婆婆镶牙的故事,表现了儿媳妇对婆婆的孝心,反映了当前的一些社会风尚。
B.小说善于通过人物语言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虽然海英和玉莹的言语有些地方是相似的,但表达的内心情感却完全不同。
C.说“真作假时假作真”这句话,是因为“我”实在看不惯海英和玉莹的做法,包含着“我”对海英的强烈不满和对玉莹的无限同情,
D.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印证了“真是无巧不成书”这句话,文中的几次巧合,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真实性,使故事情节顺理成章。
E.“我”本想替海英和玉莹永久地保存秘密的,但妈妈当着两位老人的面质问“我”原因,“我”只好违背着自己的良心说出了真相。
(2) 小说中的“我”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3) 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并简要分析。(6分)
(4) 本文标题为“隐瞒”,有人认为也能以“真相大白”为标题,你认可哪一个?请阐明理由。(8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曾祖父是名好木匠,他有一句口头禅是:“注意了,留一条缝隙。”木工讲究疏密有致,粘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散落。时下,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这就是太“丰满”的新*课*标*第*一*网缘故。高明的装修师傅则懂得恰到好处地留一条缝隙,给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间,便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期末答案
1.(1)一尊还酹江月 (2)封狼居胥
(2)满地黄花堆积 (4)人命危浅
(5)落霞与孤鹜齐飞 (6)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二
1.A2.C3.D 4.D5.C6.C
7.(1)到官府打官司,冒犯法律来求取赢得官司,怎么比得上各守本分来保全手足之情呢?
(2)都吏是这个州的大蛀虫,他曾经想插手粮仓未能如愿,因此用这种办法来中伤管理粮仓的官吏。
8.写出一幅幽静的“雨夜读书”图。(2分)深夜,帘雨声淅沥。帘内一灯如豆。陋室灯下,衰老的诗人正沉浸在古书里。(3分)
9.①感叹青春凋零,人生迟暮。诗人对镜自照,见容颜衰老,倍感遗憾。
②伤感功名未成,仕途失意。功名原本是像我这样的人的追求,但是人生多艰,上天对我太吝啬。
③依然坚守志向,渴望建功。虽然自己像多病的瘦弱的骐骥,但也不想徒列朝堂,而是想去天山边塞建功立业。(每点2分)
10.(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3)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
11.(1)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答C、E不给分。
(2)①小说中的“我”是小说的叙述者与情节的连接者,是小说的线索人物。②推动情节发展。小说都是从“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而展开的。③有助于展示人物性格特点。“我”的心理和语言能揭示人物心理,揭开事情的真相。
(3)①海英和玉莹出场的对比。海英是开着宝马来的,玉莹是骑着单车来的。②海英和玉莹做法的对比。海英有钱而给婆婆镶便宜的牙,玉莹没钱却给婆婆镶贵的牙。③海英和玉莹心灵的对比
(4)观点一:以“隐瞒”为题好。①小说主要通过海英和玉莹的言行,展示二人对待老人的不同内心世界,借以表现要真诚对待老人的主题。②设置悬念,能吸引读者去追问“隐瞒”什么,从而引起阅读的兴趣。③“隐瞒”是贯穿小说的大部分情节,以“隐瞒”为标题,可与内容更吻合。如果改为“真相大白”就显得太直白,也没有上述优点了。
观点二:以“真相大白”为题好。①“真相大白”这个标题能激起读者的兴趣,从而引起阅读的欲望。②小说的情节都是为“真相大白”做铺垫的,用“真相大白”做标题,更切题。③“真相大白”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是通过“我”的揭示,小说的疑团才得以揭开,小说的主题才得以彰显。而用“隐瞒” 做标题就没有上述优点了
四.【思路导引】 如何确定“缝隙”这个喻体所蕴涵的意义呢?先看关键词“缝隙”的含义,木匠和装修师傅所说的“缝隙”,都是指一种空白,一个狭窄的空间,其作用巨大——能调节因为环境冷热干湿压力等变化带来的膨胀和收缩(如水泥路面的缝隙),从而使整体结构不发生改变。由此及彼,可知“缝隙”应该比喻的是一种可供回旋、可供调节的“余地”或“空间”。
“留一道缝隙”,关键在于一个“留”字。为什么要“留一道缝隙”?如何才能“留下一道缝隙”?应该在哪些方面“留下一道缝隙”?如此一问,思路定然大开。
1.艺术创作上追求含蓄,留给别人想象的空间,反而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欧亨利式的结尾”“冰山原则”“留白”等;
2.处理生活中的摩擦时,给别人留下缝隙。对别人宽容也是对自己宽容,为自己留后路;
3.朋友、夫妇之间留缝隙,是尊重和爱的表现;
4.给持不同见解者留缝隙,可形成思想的兼容;
5.保护环境:有限度地开发自然资源,给后代留下发展的缝隙(空间);
篇5:第一学期高三年级生物期末考试
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带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S 32 Cl 35.5 Zn 65 Pb 207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以下关于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的比较错误的是( )
A.原核生物无核膜、核仁、染色体,真核生物大多数细胞三者都有
B.原核生物增殖方式主要为二分裂,真核生物可以通过无丝分裂、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增殖
C.原核生物遗传时,基因不遵循孟德尔遗传定律,有性生殖的真核生物所有基因都遵循
D.自然状况下,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只有基因突变,而真核生物可遗传变异的来源可以有突变和重组
2.下列有关基础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 )
A.不可以用斐林试剂甲液和乙液、蒸馏水来鉴定葡萄糖和尿液中的蛋白质
B.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最适合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用
C.碱性重铬酸钾溶液检测叶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现象为由橙色变为灰绿色
D.色素提取与分离实验中,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的原因可能是未加二氧化硅,使研磨不充分或者使用的材料菠菜叶放置天数久或者一次加入的无水乙醇量大等
3.下图甲、乙是有关人体细胞内基因复制和表达的相关过程,甲中①~⑤表示生理过程,Ⅰ、Ⅱ表示结构或物质,乙图是某RNA结构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
图甲 图乙
A.图甲中①和④是不同的生理过程,但是解旋时应用的是同一种酶;③⑤为同一生理过程,共用一套密码子
B.若用某药物抑制图甲②过程,该细胞的有氧呼吸可能将受影响
C.图甲中②过程产生的RNA需要穿2层膜结构,进入细胞质参与翻译
D.图乙代表的RNA是的tRNA,部分区域含有氢键,具有识别并运输氨基酸的作用,其中氨基酸结合位点在○P端
4.下图是某个基因型为AaBbDD的二倍体高等动物的一个器官中的细胞分裂图及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该个体的睾丸中可同时观察到甲、乙、丙三种细胞的分裂相
B.正常情况下,乙细胞分裂所得2个子细胞的基因组成可能是AABBDD和aabbDD或AAbbDD和aaBBDD
C.丙细胞的子细胞名称是精细胞,丙细胞中3上的A与4上的a形成的原因可能是发生了基因突变或基因重组
D.在甲与丙细胞中,含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分别为6和0;甲、乙、丙三细胞分别位于图丁中⑥②③段
5.植物激素是由植物自身代谢产生的一类有机物质,并从产生部位移动到作用部位,在极低浓度下就有明显生理效应的微量物质。下图是水稻种子从萌发到结种子,一个生活史过程中相关激素的相互作用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赤霉素属于植物的内源激素,在种子萌发方面与脱落酸具有拮抗作用
B.在果实生长的调节中起协同作用的激素有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
C.施用一定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可解除植物的顶端优势
D.植物叶片和果实的脱落仅与脱落酸(ABA)的调节有关
6.利用鸭的杂食特性,鸭稻共作生态系统对防治水稻害虫有明显效果。科研人员就不同处理的稻田中水体底栖动物物种丰富度及部分动物数量比例进行了研究,数据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圆田螺的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可采用标志重捕法
B.分析数据可知,由于稻鸭共作,原本在群落中优势明显的多足摇蚊地位下降,而尾腮蚓优势地位明显上升
C.稻鸭共作能显著降低稻田底栖动物的物种丰富度
D.实验结束后若停止人工管理,两种稻田均将会经历次生演替
29.(10分)如下图所示,图甲为某绿色植物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示意图,图乙表示在密封恒温小室内测定的该植株上一组幼叶和成熟叶光合作用强度与光照强度间的关系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A、B、C、D分别表示参与光合作用或光合作用生成的物质,则A、B、C、D依次是水、CO2、、。
(2)从图甲可知,在a中发生的反应称为 ,在a中含有的参与此过程的物质
和酶。a中发生的能量变化过程是 。
(3)当光照强度为0 klx时,E组叶肉细胞中能产生[H]的具体场所是 ,此时,F组叶肉细胞中消耗O2的具体场所是 。
(4)图乙中光照强度为3 klx时,相同时间内,等面积的E、F两组叶片合成葡萄糖的质量之比为 。光照强度为8 klx时,F组叶片的光合作用速率小于E组的,主要限制因素有 。
30.(10分)2022冬奥会即将在北京举办,在冬奥会的很多比赛项目中,冰雪运动员的身体协调能力令人叹为观止。下图是运动员受到某种刺激时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和传递过程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甲中每个神经元轴突末梢的末端形成的杯状或球状结构叫做 。图甲中④虚线圈处受到一定强度的刺激后,A和B两个电流表中指针偏转次数分别是 、。
(2)图乙中,在兴奋状态下,Na+进入神经元的方式为 。已知细胞外钙离子对钠离子存在“膜屏障作用”(即钙离子在膜上形成屏障,使钠离子内流减少)。临床上血钙含量偏高,会引起肌无力,原因是
。
(3)图丙为 的结构模式图,在图中结构4处发生的信号转换是 (用文字和箭头表示)。
(4)图丙中兴奋传递时,只能由1→6,单向传递,原因是 。
(5)剧烈运动后,运动员会肌肉酸痛但内环境中的酸碱度却能保持相对稳定,请解释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 。
31.(9分)大闸蟹是以植物为主的杂食性甲壳类,因其味道鲜美而被大量养殖。如图为养殖大闸蟹的阳澄湖某水域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部分图解,其中的英文字母表示能量(单位:kJ)。据图分析:
(1)湖泊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叫做 。
(2)湖泊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除了图中的能量流动外,还有 和
两大功能。
(3)图中c代表大闸蟹的 能,f代表大闸蟹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则d代表大闸蟹用于 的能量。
(4)大闸蟹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适宜的水温起了重要作用。温度属于生态系统的
信息,信息的类型除了此类型之外还有 、。
32.(10分)果蝇体细胞染色体组成为2n=8,是遗传学中常用的实验材料,现有果蝇的两对相对性状,翅型——卷翅和直翅(用A与a表示),已知卷翅基因是直翅基因突变而来的,且存在纯合致死现象;眼色——红眼和白眼(用B与b表示,相关基因在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杂交实验结果如下图,请回答相关问题:
组合1: P 红眼卷翅♀ ×白眼直翅♂
↓
F1:红眼卷翅♀112 :红眼直翅♀101 :红眼卷翅♂124 :红眼直翅♂127
组合2: P 组合1的F1红眼卷翅♂×白眼卷翅♀
↓
F2:红眼卷翅♀121 :红眼直翅♀59 :白眼卷翅♂127 :白眼直翅♂61
(1)对果蝇基因组进行测序,需要测量测 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翅型的性状中
是显性性状,且控制翅型的基因最可能位于 染色体上,其与控制眼色的基因的遗传符合孟德尔 定律。
(2)由杂交组合2可知,卷翅中致死的基因型为 ,且组合2的亲本基因型为
。
(3)若用组合2的子代卷翅果蝇相互交配,则后代中红眼卷翅雄蝇的概率为 。
37.[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15分)
富集培养是微生物学中的最常用的技术手段之一。主要是利用不同微生物生命活动特点的不同,设定环境条件,使仅适应该条件的微生物旺盛生长,从而使其数量大大增加。下图描述了采用富集方法从土壤中分离能降解酚类化合物——对羟基苯甲酸的微生物的实验过程。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①→③重复培养的目的是 。
(2)⑤的菌落中大部分是降解 的微生物。设置⑥的目的是 。
(3)⑤→⑥采用单细胞挑取法,将所选菌种接种到⑥的培养基中,在操作过程中为防止污染应注意的事项是:接种环要 灭菌,待其 后,再挑取菌落接种到试管中,并塞好棉塞,操作完成后需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目的是 。
(4)有些细菌可分解原油,从而消除由原油泄漏造成的土壤污染。某同学欲从污染的土壤中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在筛选过程中,应将土壤样品稀释液接种于以 为唯一碳源的固体培养基上,从功能上讲,该培养基属于 培养基。
38.[生物——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下图表示我国首例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克隆猪的具体培育过程。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过程是采用从 中获取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该文库中含有该生物部分基因序列。如果对已有的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进行大量扩增,需要用 方法,该方法的原理是DNA复制,这项技术需要用到Taq酶,该酶需从 的末端开始催化子链的延伸。
(2)将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导入成纤维细胞,B过程首先要构建 ,然后通过
法导入成纤维细胞。
(3)从猪胚胎中获取单个的成纤维细胞进行培养,需用C 酶处理猪胚胎的部分组织。
(4)E过程得到卵母细胞后,要做去核处理,最常用方法是 。
(5)G过程需要用 (化学)方法激活重组细胞,使之完成分裂和发育进程,并最终发育为早期胚胎。
(6)Ⅰ过程可以在分子水平上用 方法检测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是否成功表达。
生物评分细则:
选择:1-6 cd B D D A
29.(10分)除了特殊标记外,每空1分
(1)C3、C5
(2)光反应 色素 光能―→ATP中活跃的化学能
(3)幼叶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2分)
(4)3:2 叶绿体中色素的含量、光合作用相关酶的含量
30.(10分)除了特殊标记外,每空1分
(1)突触小体;1;0
(2)协助扩散;细胞外钙离子对钠离子存在“膜屏障作用”, 血钙过高使钠离子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兴奋性,最终导致肌细胞无法兴奋、收缩而表现出肌无力。(2分)
(3)突触;电信号→化学信号
(4)神经递质只能由前膜释放到间隙,作用于后膜,引起后膜兴奋或者抑制
(5)剧烈运动时,由于供氧不足肌肉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导致肌肉酸痛,但由于内环境中存在缓冲物质(碳酸/碳酸氢钠)进行调节,使pH值保持相对稳定
31.(9分)除了特殊标记外,每空1分
(1)丰富度(2分)(2)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3)同化 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4)物理,化学信息 行为信息
32.(10分)
(1)5,卷翅 常 基因的自由组合(2)AA AaXBY 和 AaXbXb(3)1/6
37.(15分)(1)扩大培养(使分解对羟基苯甲酸微生物的比例增高) (2)对羟基苯甲酸 对照作用 (3)灼烧 冷却 杀灭残留的微生物 (4)原油 选择
38.(15分)(1)cDNA文库;PCR技术;引物
(2)基因表达载体;显微注射
(3)胰蛋白酶或者胶原蛋白酶
(4)显微操作去核法
(5)乙醇,蛋白酶合成抑制剂,或者钙离子载体(三者均可)
(6)抗原-抗体杂交
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试卷阅读
1.松露是和松科植物根系共生的一种地下真菌。下列关于松露和松科植物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遗传物质都是DNA,均可发生基因突变
B. 都含有叶绿素,能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
C. 都有线粒体,能通过有氧呼吸获得能量
D. 都有核糖体,核糖体形成均与核仁有关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松露是真菌,属于真核生物,松科植物也是真核生物,它们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详解】A. 松露和松科植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均可发生基因突变,A正确;
B. 松露不含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B错误;
C. 松露和松科植物都是真核生物,都有线粒体,能通过有氧呼吸获得能量,C正确;
D. 松露和松科植物都是真核生物,都有核糖体,核糖体形成均与核仁有关,D正确。
2.某同学制作了如图1所示的渗透作用装置,S1和S2分别为漏斗内外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实验开始后,长颈漏斗内液面的变化如图2所示,渗透平衡时漏斗内外液面差为m,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长颈漏斗内部液面的升高说明膀胱膜是半透膜
B. 渗透平衡时,S1溶液的液面高于S2溶液的液面
C. 将S1和S2溶液换成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渗透平衡时m值为0
D. 图2结果说明,小分子物质都能通过生物膜,而大分子物质则不能
【答案】D
【解析】
【分析】
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是:具有半透膜且半透膜两侧有浓度差,渗透平衡时液面差△h与浓度差的大小有关,浓度差越大,△h越大;蔗糖不能穿过半透膜,长颈漏斗中液面上升原因是烧杯中的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漏斗,图中漏斗内的蔗糖溶液浓度高,即S1﹥S2。渗透平衡时△h会产生压力与漏斗两侧因溶液浓度差产生的压力的大小相等,因此漏斗内的浓度仍然大于漏斗外。
【详解】A. 根据题意,膀胱膜两侧存在浓度差,故长颈漏斗内部液面的升高说明膀胱膜是半透膜,A正确;
B. 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进入漏斗,渗透平衡时S1溶液的液面高于S2溶液的液面,B正确;
C. 将S1和S2溶液换成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则渗透平衡时不会出现液面差,因为KNO3可以通过半透膜,C正确;
D. 蔗糖属于小分子,故图2结果不能说明大分子物质不能通过生物膜,D错误。
3.细胞有氧呼吸产生的[H]与氧结合形成水,2,4-二硝基苯酚(DNP)对该过程没有影响,但能抑制ATP合成。据此推测DNP作用正确的是
A.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不会产生ATP,该过程不受DNP影响
B. DNP主要在线粒体基质中发挥作用,因为其形成ATP最多
C. DNP作用于组织细胞时,线粒体内膜上散失的热能将增加
D. DNP抑制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进而抑制细胞有氧呼吸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可知,2,4-二硝基苯酚(DNP)对[H]与氧结合形成水的过程没有影响,但能抑制ATP合成,表明DNP影响线粒体内膜的酶催化形成ATP的过程,能量最终以热能形式散失。
【详解】A. 有氧呼吸第一阶段能产生ATP,A错误;
B. 根据题意,DNP主要在线粒体内膜中发挥作用,抑制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中ATP的合成,B错误;
C. 根据题意,DNP作用于组织细胞时,使线粒体内膜的酶无法催化形成ATP,结果以热能形式散失,故线粒体内膜上散失的热能将增加,C正确;
D. 根据题意,DNP抑制有氧呼吸第三阶段ATP的合成,而红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故DNP对葡萄糖进入红细胞过程无影响,D错误。
4.实验原理是实验设计的依据,利用相关实验原理,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盐酸和酒精混合能使细胞相互分离,可以用于根尖的解离
B. 健那绿能使线粒体呈蓝绿色,可将死亡的细胞染色后观察
C. 无水乙醇能溶解叶绿体中的色素,可以将色素溶解后分离
D. 人的红细胞在生理盐水中易涨破,可以制备纯净的细胞膜
【答案】A
【解析】
【分析】
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解离过程剪取根尖2-3mm立即放入盛有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氢溶液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的玻璃皿中,在室温下解离3-5min,使组织中的细胞互相分离开;健那绿染液能专一性地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叶绿体中的色素能溶解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中,所以用无水乙醇提取叶绿体中的色素,用层析液进行分离;哺乳动物和人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膜结构的细胞器,放在清水中吸水涨破,离心后得到不掺杂细胞内膜系统的纯净的细胞膜。
【详解】A. 观察根尖分生区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盐酸和酒精混合液能使细胞相互分离,可以用于根尖的解离,A正确;
B. 健那绿为活细胞染色剂,用健那绿染液可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不是死细胞,B错误;
C. 无水乙醇作为提取液,可溶解绿叶中的色素,但分离色素用的是层析液,C错误;
D. 制备纯净的细胞膜应将人的红细胞放在清水中涨破,D错误。
5.某高等动物的毛色由常染色体上的两对等位基因(A、a和 B、b)控制,A对a、B对b为完全显性,其中A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B基因控制黄色素的合成,两种色素均不合成时毛色呈白色。当A、B基因同时存在时,二者的转录产物会形成双链结构进而无法继续表达。纯合的黑色和黄色亲本杂交,F1为白色,F1随机交配获得F2。以下分析错误的是
A. 自然界中,该高等动物白色个体的基因型共有5种,黑色和黄色各有2种
B. 若F2中黑色∶黄色∶白色个体之比接近3∶3∶10,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
C. 若检测F2中的黑色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将其与白色纯合子杂交
D. F2中黑色与黄色随机交配,后代的基因型共4种,其中白眼基因型有2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A对a、B对b为完全显性,A基因控制黑色素的合成,B基因控制黄色素的合成,两种色素均不合成时毛色呈白色,当A、B基因同时存在时,二者的转录产物会形成双链结构进而无法继续表达即表现为白色,则黑色为A_bb,黄色为aaB_,白色为aabb、A_B_,故纯合的黑色即AAbb和黄色亲本aaBB杂交,F1为白色即AaBb,据此分析。
【详解】A. 根据分析可知,表现型为白色的个体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aabb五种,黑色有AAbb、Aabb,黄色有aaBB、aaBb,A正确;
B. 若F2中黑色∶黄色∶白色个体之比接近3∶3∶10,即F2的表现型之和为16,说明控制毛色的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B正确;
C. 若检测F2中的黑色个体A_bb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可将其与aabb杂交,与白色纯合子杂交未必能鉴定出,如与AABB杂交,无论黑色个体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结果都是A_B_,C错误;
D. F2中黑色(AAbb、Aabb)与黄色(aaBB、aaBb)随机交配,后代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其中白眼基因型有AaBb、aabb共2种,D正确。
6.正常情况下,DNA分子在细胞内复制时,双螺旋解开后会产生一段单链区,DNA结合蛋白(SSB)能很快地与单链结合,防止解旋的单链重新配对,使DNA呈伸展状态,且SSB在复制过程中可以重复利用。下列与SSB功能相关的推测合理的是
A. SSB与DNA单链既可结合也可以分开
B. SSB与单链的结合将不利于DNA复制
C. SSB是一种解开DNA双螺旋的解旋酶
D. SSB与单链结合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SSB能很快地与DNA复制时解旋形成的单链结合,防止解旋的单链重新配对,使DNA呈伸展状态,且SSB在复制过程中可以重复利用,则可推知,该蛋白能够在DNA解旋后与单链结合,在DNA复制结束后离开单链。
【详解】A.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SSB与DNA单链既可结合也可分开,A正确;
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SSB与单链的结合将利于DNA复制,B错误;
C. 根据题干中“双螺旋解开后会产生一段单链区,DNA结合蛋白(SSB)能很快地与单链结合”,说明SSB不是一种解开DNA双螺旋的解旋酶,C错误;
D.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SSB是一种DNA结合蛋白,故与单链的结合不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D错误。
7.为获得果实较大的四倍体葡萄(4N=76),将二倍体葡萄茎段经秋水仙素溶液处理后栽培。结果显示,植株中约40%细胞的染色体被诱导加倍,这种植株含有2N细胞和4N细胞,称为“嵌合体”,其自交后代有四倍体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嵌合体”产生的原因之一是细胞的分裂不同步
B. “嵌合体”植株可以产生含有38条染色体的配子
C. “嵌合体”的花之间传粉后可能产生三倍体子代
D. “嵌合体”根尖分生区的部分细胞含19条染色体
【答案】D
【解析】
秋水仙素作用于细胞分裂的前期,而不同细胞处于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即细胞的分裂不同步,所以出现嵌合体,A项正确;“嵌合体”含有4N的体细胞的染色体数是76条,因此可以产生含有38条染色体的配子,B项正确;嵌合体中2N细胞可产生含1个染色体组的配子,4N细胞可产生含2个染色体组的配子,所以“嵌合体”不同的花之间传粉后可以产生三倍体子代,C项正确;用秋水仙素处理的是葡萄茎段,没有处理根尖分生区细胞,且分生区细胞进行的是有丝分裂,因此根尖分生区细胞含38条染色体,不会出现含19条染色体的细胞,D项错误。
【考点定位】染色体变异
8.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也是常见的神经递质,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但是当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又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有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
B. 去甲肾上腺素可经扩散作用由突触间隙到达突触后膜
C. 去甲肾上腺素经内环境只运输到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D. 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过多时作用于突触前膜属于反馈调节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也是常见的神经递质,故可通过体液运输至全身各处,也可以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且当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又可以作用于突触前膜,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该过程是负反馈调节。
【详解】A. 去甲肾上腺素能作用于突触后膜和突触前膜,所以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都有与去甲肾上腺素结合的受体,A正确;
B. 去甲肾上腺素是一种神经递质,可由突触前膜释放,扩散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B正确;
C. 去甲肾上腺素经过体液运输到全身,但只能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C错误;
D. 根据题意,去甲肾上腺素分泌较多时作用于突触前膜,会抑制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该过程属于反馈调节,D正确。
9.为探究生长素(IAA)和赤霉素(GA)对碗豆幼苗伸长生长的影响,生物兴趣小组用生长素和赤霉素处理豌豆的完整幼苗和去顶幼苗后,测得不同条件下豌豆两种幼苗的伸长量,结果如下表。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项目 完整植株 去顶植株
CK IAA GA IAA+GA CK IAA GA IAA+GA
测量值/mm 9.2 11.3 29 23 7.9 13 8.1 17.2
注:CK为空白对照组
A. 用生长素单独处理豌豆的两种幼苗时,均可促进它们的伸长生长
B. 赤霉素处理去顶幼苗效果不佳,原因可能与内源激素的含量有关
C. 两种激素同时处理时,体现了激素对豌豆幼苗伸长生长的协同作用
D. 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种类和豌豆幼苗种类,因变量是幼苗伸长量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表数据可知,作用于完整植株时,IAA和GA均能促进幼苗生长,且IAA+GA混合组的促进作用比单独使用IAA强,但弱于GA;当作用于去顶植株时,作用效果是(IAA+GA)混合组﹥IAA﹥GA﹥对照组。
【详解】A. 根据表格数据,用生长素单独处理豌豆的两种幼苗时,测量值均大于对照组,说明均可促进它们的伸长生长,A正确;
B. 表格中数据显示,赤霉素处理去顶幼苗效果比处理完整植株的效果要好,原因可能与内源激素的含量有关,B正确;
C. 两种激素同时处理完整植株时比单独使用IAA强,但弱于GA,不能说明激素对豌豆幼苗伸长生长是协同作用,C错误;
D. 根据表格显示,实验的自变量是激素种类和豌豆幼苗种类,因变量是幼苗伸长量,D正确。
10.北京麋鹿苑的部分麋鹿被迁移到湖北石首长江故道地区后,形成新的种群。数年后,石首保护区中的麋鹿,出现了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的现象。相关叙述合理的是
A. 进入石首自然保护区后,麋鹿的种群数量会呈J型增长
B. 麋鹿进入石首地区后,导致了当地的群落发生初生演替
C. 麋鹿的引入,提高了石首地区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
D. 麋鹿常到保护区外农田采食,可能是种内斗争增强所致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数年后,石首保护区中的麋鹿,出现了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推测可能是保护区内食物不充分,麋鹿种群数量增加,导致种内斗争加剧所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为10%~20%,通过人类的活动,可以调节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各营养级之间能量传递效率。
【详解】A. 根据题干信息,“麋鹿经常到保护区外农田中采食”,说明自然保护区内食物有限,故麋鹿的种群数量不会呈J型增长,A错误;
B. 麋鹿进入石首地区后,导致了当地的群落发生次生演替,B错误;
C. 引入麋鹿后不能提高生态系统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
D. 麋鹿常到保护区外农田采食,可能是种群数量较多,种内斗争增强所致,D正确。
11. 正常人体内的激素、酶和神经递质均有特定的生物活性,这三类物质都是
A. 在细胞内发挥作用
B. 由活细胞产生的蛋白质
C. 与特定分子结合后起作用
D. 在发挥作用后还能保持活性
【答案】C
【解析】
酶在细胞外也可发挥作用,所以A错,RNA酶不是蛋白质,所以B错,神经递质发挥作用后分解,所以D错。
12.某同学在观察某种哺乳动物生殖器官的细胞装片时,不小心与其他动物细胞分裂装片混在一起,将观察结果绘制成如下示意图后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C1和C2
B. 图中C2所示的过程将会导致基因重组
C. 图中C1与C3所含的染色体组数量相同
D. 图中C1与C2、C3与C4可能来自同一个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C1中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后期;C2细胞不均等分裂,有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属于初级卵母细胞;C3中无同源染色体,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C4中无同源染色体,不均等分裂,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属于次级卵母细胞。
【详解】A. 据图可知,图中含有同源染色体的细胞有C1和C2,A正确;
B. 图C2所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该过程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属于基因重组,B正确;
C. 图中C1含有4个染色体组,C3含2个染色体组,C错误;
D. 同一个体中可同时发生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图中C1与C2、C3与C4可能来自同一个体,D正确。
13.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会产生乳酸。研究发现,乳酸不仅人体重要的代谢中间产物和能量载体,还可作为癌细胞的营养来源。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人体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 剧烈运动后血液中乳酸增多,但对血浆pH的变化不大
C. 无氧呼吸时,乳酸是重要的能量载体,细胞不产生ATP
D. 癌细胞的能量仅来自乳酸,与正常细胞相比代谢减缓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无氧呼吸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产物是乳酸,由于血浆中含有缓冲物质,可以调节血浆的pH,因此尽管血液中乳酸的含量较多,但对血浆pH的影响不大。
【详解】A. 人体无氧呼吸产生乳酸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A错误;
B. 剧烈运动后血液中乳酸增多,但血浆中的NaHCO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血浆pH依旧会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
C. 无氧呼吸第一阶段将葡萄糖分解产生丙酮酸、[H]和少量的ATP,C错误;
D. 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细胞代谢更加旺盛,D错误。
14.从某人体内的衰老细胞、癌细胞和凋亡细胞中获得提取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衰老细胞提取物中所有酶的活性均低于其它两种细胞
B. 提取物中均含凋亡基因,在癌细胞中表达可使其凋亡
C. 三种细胞的提取物中核基因序列都相同,RNA则不同
D. 三种细胞的提取物均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紫色沉淀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衰老的过程中,发生许多生理和生化的变化,如许多种酶的活性降低、呼吸变慢等,但不是所有酶活性都都降低;癌细胞是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
【详解】A. 衰老细胞提取物中不是所有酶的活性都降低,A错误;
B. 提取物中均含凋亡基因,凋亡基因表达可诱导细胞凋亡,故在癌细胞中表达可使其凋亡,B正确;
C. 癌细胞是发生基因突变的细胞,其遗传物质已经改变,故三种细胞的提取物中核基因序列并不都相同,C错误;
D. 细胞中主要能源物质是葡萄糖,三种细胞的提取物都含有葡萄糖,均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D错误。
15.钟摆型眼球震颤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调查发现,男性患者与正常女性结婚,他们的儿子都正常,女儿均患此病。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病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患者的体细胞都有成对的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
C. 男性患者产生的精子中有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的占1/4
D. 若患病女儿与正常男性婚配,则所生子女都有可能是正常的
【答案】D
【解析】
A. 患者男性与正常女性结婚,他们的儿子都正常,女儿均患此病,说明该病属于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
B. 由于该病为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故男性患者的体细胞只有一个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女性患者也有杂合子的可能,B错误;
C. 患者男性(XBY)产生的精子中XB:Y=1:1,有钟摆型眼球震颤基因的占1/2,C错误;
D. 若患病女儿(XBXb时)与正常男性(XbY)婚配,则子女都有可能是正常的,故D正确。
16.apoB基因在肠上皮细胞中表达时,由于mRNA中某个位点的碱基C通过脱氨基作用转化为碱基U,使密码子CAA变成了终止密码子UAA,导致最终合成的蛋白质缺少了羧基端的部分氨基酸序列。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脱氨基作用未改变该mRNA中嘧啶碱基比例
B. 该mRNA可与RNA聚合酶结合完成翻译过程
C. 该mRNA翻译时先合成羧基端的氨基酸序列
D. 该蛋白质结构异常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转录过程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以四种核糖核苷酸为原料,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合成RNA;翻译过程是以氨基酸为原料,以转录过程产生的mRNA为模板,在酶的作用下产生多肽链的过程。
【详解】A. 碱基C(胞嘧啶)通过脱氨基作用转化为碱基U(尿嘧啶),故脱氨基作用未改变该mRNA中嘧啶碱基比例,A正确;
B. RNA聚合酶催化RNA的形成,不催化翻译过程,B错误;
C. 根据“最终合成的蛋白质缺少了羧基端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可知,该mRNA翻译之后才合成羧基端的氨基酸序列,C错误;
D. 该蛋白质结构异常的根本原因是mRNA中碱基C通过脱氨基作用发生了替换,D错误。
17.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是以棉铃虫专一宿主的病原微生物。该病毒被呈多面体的外壳包裹形成多角体。多角体随食物进入棉铃虫的中肠,中肠的碱性环境和蛋白酶迅速将其外壳溶解,病毒释放,危害宿主。人们利用NPV制作病毒型生物农药防治棉铃虫,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病毒型生物农药的使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
B. 该病毒的使用会影响棉铃虫种群基因频率
C. 多角体外壳由蛋白质构成,对病毒起到保护作用
D. 长期使用该农药,可能诱导棉铃虫产生抗性突变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可知,利用NPV制作的病毒型农药是环保型的生物农药,可以减弱棉铃虫的抗药性,防止环境污染。
【详解】A. 病毒型生物农药的使用可以减少环境污染,A正确;
B. 该病毒的使用会杀灭棉铃虫,进而影响棉铃虫种群基因频率,B正确;
C. 多角体外壳由蛋白质构成,能对病毒粒子起到保护作用,保护病毒颗粒免受外界各种不良环境的破坏,对病毒起到保护作用,C正确;
D. 棉铃虫产生抗性突变的原因并不是长期使用农药引起的,而是变异引起的,D错误。
18.将果蝇精原细胞(2N=8)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经过连续两次分裂后,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8条染色单体含14N
B. 若进行有丝分裂,则两次分裂结束后含15N的子细胞所占比例为1/2
C.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4条染色单体含14N
D. 若进行减数分裂,则两次分裂结束后所有子细胞的染色体均含有15N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特点,①将将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再分裂一次,DNA分子复制形成的2个DNA分子中一个是14N-14N,一个是15N-14N,两个DNA分子进入两个细胞中是随机的,因此,形成的子细胞中含15N染色体的子细胞比例为1/2或全部有标记。②将某精原细胞的DNA分子用15N标记后置于含14N的培养基中培养,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两次,细胞分裂间期DNA复制形成的DNA分子都含有一条14N的单链和一条15N的单链,因此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中都含有15N。
【详解】A. 如果进行有丝分裂,经过一次细胞分裂后,形成的2个子细胞中的DNA分子都是15N-14N,再复制一次形成2个DNA分子分别是15N-14N、14N-14N,中期时DNA存在于2条染色单体上,则第二次分裂中期含14N的染色单体有16条,A错误;
B. 若进行两次有丝分裂,第一次分裂得到的子细胞所有的染色体中DNA都是15N-14N,第二次分裂中期时单体上的DNA分子分别是15N-14N、14N-14N,得到的子细胞中一半有标记或全部有标记,B错误;
C. 若进行减数分裂,第一次分裂中期的染色体组成都是15N-14N,则第二次分裂中期的细胞中有4条染色体、8条姐妹染色单体,每条单体都含14N,C错误;
D. 如果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的子细胞都有15N染色体,D正确。
19.水杨酸是植物体产生的一种激素,为探究水杨酸对不同品系(YTA、YTB)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研究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下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受水杨酸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影响
B. 施加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品系YTA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增加
C. 水杨酸对品系YTB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变化的作用有两重性
D. 生产实践中,促进品系YTA生长的水杨酸最佳浓度低于品系YTB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品系YTA,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均高于水杨酸浓度为0mol•L-1的对照组,由此说明实验中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对品系YTA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的增加均具有促进作用,其中用1.5×10-4 mol•L-1的水杨酸处理6~30h组,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明显高于其它组,说明1.5×10-4 mol•L-1浓度的用效果最为显著。用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品系YTB,3.75×10-4 mol•L-1的水杨酸处理组中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高于对照组,用7.5×10-4 mol•L-1和1.5×10-4 mol•L-1的水杨酸处理品系YTB,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低于对照组,由此说明水杨酸对品系YTB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变化的作用具有两重性的特点,在实验处理浓度范围内,品系YTB对水杨酸的浓度变化较敏感。
【详解】A. 图中曲线显示,水稻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受水杨酸浓度和处理时间的影响,A正确;
B. 施加不同浓度的水杨酸处理后,品系YTA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均比对照组高,B正确;
C. 曲线显示,3.75×10-4 mol•L-1的水杨酸处理组中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高于对照组,7.5×10-4 mol•L-1和1.5×10-4 mol•L-1的水杨酸处理组中其幼苗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低于对照组,说明水杨酸对品系YTB幼苗叶片中蛋白质含量变化的作用有两重性,C正确;
D. 曲线中没有显示促进品系YTA和YTB生长的水杨酸最佳浓度,D错误。
20.抽血化验是医生进行诊断的重要依据,下表是某男子空腹血液化验单中的部分数据,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项目 测定值 单位 参考范围
血清葡萄糖 223 mg/dL 80~120
甘油三酯 140 mg/dL 50~200
游离甲状腺激素 35 pmol/L 12~22
A. 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其成分与组织液、淋巴完全不同
B. 化验单上给定的参考范围,说明血液中各成分的含量相对稳定
C. 根据报告单信息,可以判定该男子患糖尿病,可口服胰岛素治疗
D. 根据报告单信息,可以推测该男子促甲状腺激素含量高于正常值
【答案】B
【解析】
【分析】
内环境主要由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等细胞外液组成,血浆、组织液、淋巴在成分及含量上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如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相比,具有较多的蛋白质;根据报告单所提供的信息,该男子的血清葡萄糖远远超过正常范围,可以判断该男子可能患糖尿病,临床上常采用注射胰岛素方法来治疗此病;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该男子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较高,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
【详解】A. 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但其成分与组织液、淋巴不完全相同,A错误;
B. 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血液中各成分的含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相对稳定,B正确;
C. 根据报告单信息,该男子血清中葡萄糖的含量比参考值高,该男子可能患糖尿病,但胰岛素化学本质是蛋白质,不能口服,C错误;
D. 甲状腺激素会抑制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图表中甲状腺激素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值,可推测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减少,比正常值低,D错误。
21.T细胞易被HIV侵染,与其表面的CCR蛋白有关,该蛋白由CCR5基因编码。某骨髓捐献者先天性CCR5基因突变,将其骨髓移植给一名患白血病、并感染HIV的患者后,不仅治愈了白血病,而且彻底清除了患者体内的HIV。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可以通过增殖与分化过程产生T细胞
B. HIV可能通过与CCR蛋白结合,进而特异性地侵染T细胞
C. HIV不侵染B细胞原因是B细胞缺乏编码CCR蛋白的基因
D. 捐献者若感染HIV可通过抗体清除病毒,不发生细胞免疫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T细胞易被HIV破坏,与其表面的CCR5(特殊蛋白质由CCR5基因编码)有关”可知,HIV感染T细胞可能与CCR蛋白的表达有关;而“某骨髓捐献者先天性CCR5基因突变,将其骨髓移植给一名患白血病、并感染HIV的患者后,不仅治愈了白血病,而且彻底清除了患者体内的HIV”,推测若CCR5基因不表达或机体无法产生CCR蛋白可导致HIV不能侵染T细胞。
【详解】A. 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能通过增殖和分化产生多种血细胞补充到血液中,A正确;
B. T细胞易被HIV侵染,与其表面的CCR蛋白有关,推测HIV可能通过与CCR蛋白结合,进而特异性地侵染T细胞,B正确;
C. HIV不侵染B细胞原因是B 细胞内编码CCR5的基因不能表达,C错误;
D. 由于捐献者先天性CCR5基因突变,不能表达CCR蛋白,则HIV无法感染T细胞,因此捐献者若感染HIV则无法引起细胞免疫,通过抗体清除病毒,D正确。
22.用平板划线法或稀释涂布平板法都可以纯化大肠杆菌,二者的共同点有
①可以用相同的培养基
②都要使用接种针进行接种
③都需要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接种
④都可以用来计数活菌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平板划线法是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表面,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稀释涂布法是将菌液进行一系列的梯度稀释,然后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在适宜条件下培养,在稀释度足够高的菌液里,聚集在一起的微生物将被分散成单个细胞,从而能在培养基表面形成单个的菌落。平板划线法不用于计数活菌,只能用于分离菌种;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用来计数活菌。
【详解】①平板划线或稀释涂布都是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的,①正确;
②平板划线法接种用接种针,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要用涂布器,②错误;
③不论是平板划线法还是稀释涂布平板法都需要进行无菌操作,都在酒精灯火焰旁进行,③正确;
④平板划线法不能用于计数活菌,只能用于分离菌种;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用来计数活菌,④错误;综上所述,符合题意的有①③,B正确。
23.利用微生物的发酵原理为人类提供生物产品时,首先要选择优良的单一菌种。消灭杂菌,获得单一菌种的方法不包括
A. 根据微生物遗传组成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比例的核酸
B. 根据微生物缺乏生长因子的种类,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生长因子
C. 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求上的差别,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碳源
D. 根据微生物对抗生素敏感性的差异,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抗生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筛选优良的单一纯种,是在许多种微生物中,杀死其它微生物,使某种特定的微生物存活下来,可以采用特定的培养基获得纯种,如根据微生物对碳源、氮源需要的差别,微生物对生长因子的需求、对抗菌素敏感性的差异,来配置培养基获得单一纯种。
【详解】A. 加入核酸不能起到选择作用,因为微生物细胞不能直接利用核酸,只有先将核酸水解为核苷酸,然后再合成微生物的核酸,所以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比例的核酸,不会对微生物起选择作用,A错误;
B. 在培养基中增减不同的生长因子对微生物起选择作用,B正确;
C. 根据微生物对碳源需要的差别,使用含不同碳源的培养基可以选择微生物,C正确;
D. 抗菌素也可对生物起选择作用,D正确。
24.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所用的骨髓瘤细胞是一种基因缺陷型细胞,其合成核酸的途径能被氨基蝶呤阻断。现将从预先注射了某种抗原的小鼠脾脏中获得的B淋巴细胞与上述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再加入含氨基蝶呤的培养液。将这些混合物分装于如图所示的细胞培养板的小孔中培养。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制备单克隆抗体运用了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
B. 融合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时,培养液中可以加入PEG
C. 培养液中加入氨基蝶呤的目的是为了筛选杂交瘤细胞
D. 小孔中的细胞经过增殖后,均会产生所需特异性抗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将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后再加入含氨基蝶呤的培养液中,由于骨髓瘤细胞合成核酸的途径能被氨基蝶呤阻断,故骨髓瘤细胞不能在该培养液中生长,而B淋巴细胞本身无增殖能力,则只有融合形成的B-骨髓瘤细胞才能在该培养液中生长,而融合形成的B-骨髓瘤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抗体。
【详解】A. 制备单克隆抗体运用了动物细胞融合和动物细胞培养技术,A正确;
B. 融合B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时,培养液中可以加入PEG,诱导B淋巴细胞和骨髓瘤细胞的融合,B正确;
C. 培养液中加入氨基蝶呤后,只有融合的B-骨髓瘤细胞才能在培养液中生存,因此加入氨基蝶呤的目的就是为了筛选杂交瘤细胞,C正确;
D. 筛选出的杂交瘤细胞不止一种,都能分裂繁殖,产生抗体,要筛选出能够产生特异性抗体的细胞群,必须进行专一性抗体检测,D错误。
25.下列关于高中生物学实验的内容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探究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可以是酶的种类或不同的底物
B. 可以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研究DNA的分子结构
C. 不能通过检测C02产生与否判断乳酸菌是否进行细胞呼吸
D. 用龙胆紫溶液进行染色后,观察到洋葱根尖的质壁分离现象更明显
【答案】D
【解析】
探究酶的专一性时,自变量可以是相同的底物不同的酶,有可以是相同的酶不同的底物,A正确。研究DNA分子结构可以用构建物理模型的方法,B正确。乳酸菌产生的是乳酸的细胞呼吸,不产生二氧化碳,所以不能通过检测C02产生与否判断乳酸菌是否进行细胞呼吸,C正确。用龙胆紫溶液进行染色后,细胞已经死亡,不能用于观察质壁分离,D错误。
点睛:要观察质壁分离细胞必须有活性,而活细胞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活细胞不允许染料进入细胞。
26.肿瘤细胞的无限增殖和抗药性的产生与核DNA有关。某种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可通过作用于核DNA抑制肿瘤细胞的恶性增殖,逆转肿瘤细胞的耐药性。该药物分子进入细胞核的过程如下图。请回答问题:
(1)肿瘤细胞核内储存着_________,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核膜将细胞质和细胞核分隔开来,承担着物质交换和________交流的功能。
(2)上图显示,药物分子依赖于细胞膜的_______等结构与功能特点进入细胞,有的在________被直接降解,有的则在________中被降解。未被降解的药物分子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积累后发挥作用。因此,可以推测药物分子在细胞质中停留时间越长,被降解概率就越大,细胞核对药物的吸收效率也越低。
(3)科研人员发现亲核蛋白可以运输至细胞核内,为研究其运输机理,设计了有关实验,操作与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实验处理后,研究者检测了各组的_________,结果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研究,请你设计一个提高该新型抗肿瘤药物作用效果的研发思路___________。
【答案】 (1). 遗传信息 (2). 信息 (3). 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4). 细胞质基质 (5). 溶酶体 (6). 放射性出现的位置 (7). 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依赖于尾部 (8). 将抗肿瘤药物与亲核蛋白的尾部组合,促进药物分子快速入核
【解析】
【分析】
观察题图,药物分子可直接穿过细胞膜进入到细胞质基质,在细胞质基质中的药物分子有部分会被分解;药物分子与细胞膜表面受体结合,以胞吞方式进入细胞,部分与溶酶体结合后被降解,部分在细胞质基质中释放出来,未被降解的部分药物分子通过核孔进入到细胞核中,作用于核DNA,发挥效应。分析亲核蛋白运输机理实验图示可知:对亲核蛋白头部和尾部分别进行同位素标记,并对亲核蛋白进行有限的水解,并然后利用显微注射技术将相关物质注入到爪蟾卵母细胞的细胞质中,利用放射性自显影检测技术检测放射性,观察是否进入细胞核中,发现尾部以及含有尾部的亲核蛋白整体都可以进入细胞核,而单独的头部不能进入细胞核,因此可知亲核蛋白能否进入细胞核由尾部决定。
【详解】(1)肿瘤细胞核内储存着遗传信息,是细胞的控制中心。核膜将细胞质和细胞核分隔开来,承担着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的功能。
(2)上图显示,药物分子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等结构与功能特点进入细胞,有的在细胞质基质被直接降解,有的则在溶酶体中被降解。
(3)观察机理图可知,实验处理后,研究者检测了各组的放射性出现的位置,结果表明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依赖于尾部。
(4)综合上述研究,由于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依赖于尾部,因此可将抗肿瘤药物与亲核蛋白的尾部组合,促进药物分子快速入核。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核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从题干中获取获取信息的能量,根据“在细胞核中发现被标记的完整亲核蛋白和亲核蛋白尾部”,说明亲核蛋白进入细胞核由尾部决定,难度不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正确的通过比较图示概括药物作用的机理。
27.北方夏秋之际,日光温室内温度较高,高温显著影响黄瓜的产量。改变温室内CO2的浓度,对黄瓜的光合作用有明显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实验。请回答问题:
(1)依据图1数据,常温条件下增加CO2在前期对黄瓜净光合速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后期促进作用__________;高温条件下不加CO2_____________;比较________组,说明长期高温条件下适当增加CO2浓度,不仅能缓解高温对黄瓜净光合作用的影响,还能显著提高黄瓜的净光合速率。
(2)为探究CO2缓解高温对黄瓜光合作用影响的机理,科研人员做了进一步检测,结果如图2。
①黄瓜的叶绿素分布在_______上,捕获的光能将用于H2O的分解和形成______,最终转化并储存为________中的化学能。
②由图2可知,高温条件下黄瓜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原因可能是_______。
③高温增加CO2浓度时,黄瓜叶绿素的含量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一致,推测在高温条件下,长期增加CO2 浓度可以______,最终提高黄瓜光合作用效率。
【答案】 (1). 减弱 (2). 黄瓜的净光合速率受抑制,长期培养条件下,这种抑制作用增强 (3). 对照、高温、高温+CO2 (4). 类囊体的薄膜 (5). ATP (6). 糖类 (7). 高温使叶绿素合成过程受阻,或加速叶绿素分解,叶绿素含量下降 (8). 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ATP、[H]促进暗反应的进行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对比不同处理组之间的净光合速率,发现高温+CO2组﹥常温+CO2组﹥对照组﹥高温组;随着处理时间的变化,发现在7-28d之间,不同处理组净光合速率都增加,第35d的净光合速率有所下降。观察图2,高温处理组的叶绿素含量在各组中是最低的,在7-21d之间,不同处理组叶绿素含量都增加,且都是高温+CO2组﹥常温+CO2组﹥对照组﹥高温组;在28-35d组中叶绿素含量高温+CO2组﹥对照组﹥常温+CO2组﹥高温组。
【详解】(1)依据图1数据,常温条件下增加CO2在前期对黄瓜净光合速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后期促进作用减弱;高温条件下不加CO2组在各组中净光合速率最低,说明黄瓜的净光合速率受抑制,且长期培养条件下,这种抑制作用增强;比较对照、高温、高温+CO2组,说明长期高温条件下适当增加CO2浓度,不仅能缓解高温对黄瓜净光合作用的影响,还能显著提高黄瓜的净光合速率。
(2)①黄瓜的叶绿素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捕获的光能将用于H2O的分解和形成ATP,最终转化并储存为糖类等有机物中的化学能。
②由图2可知,高温条件下黄瓜的叶绿素含量明显降低,原因可能是高温使叶绿素合成过程受阻,或加速叶绿素分解,叶绿素含量下降。
③根据图2可知,高温增加CO2浓度时相比其他各组叶绿素含量更高,而根据图1,高温条件下适当增加CO2浓度能显著提高黄瓜的净光合速率,推测在高温条件下,长期增加CO2 浓度可以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ATP、[H]并促进暗反应的进行,最终提高黄瓜光合作用效率。
【点睛】本题结合图示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强化学生对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的理解与运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够对各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
28.多发性骨软骨瘤是一种罕见的骨骼异常疾病,科研人员发现EXT2基因与该病发生有关,请回答问题:
(1)图1 为某患病家族的系谱图,Ⅱ-6不携带致病基因,该病为______遗传病,从基因组成的角度可知Ⅲ-4是________,Ⅲ-3和Ⅲ-4生一个正常孩子的概率是______。
(2)为生育健康的孩子,Ⅲ-3和Ⅲ-4接受了胚胎移植前的基因筛查。大致过程:体外受精获得受精卵,经细胞____________发育成囊胚,以囊胚细胞的DNA为模板,PCR特异性扩增______进行筛查。
(3)PCR过程中可能会因碱基对的_________而发生基因突变,导致检测结果与胚胎实际基因组成不符。SNP是由单个碱基变异所引起的DNA序列多样性位点,在人类基因组中广泛存在。科研人员在检测致病基因的同时,检测了致病基因附近SNP位点的特定碱基组成,结果及Ⅲ-3和Ⅲ-4减数分裂产生配子形成胚胎的过程如图2所示。
请参照图2,画出胚胎2中SNP位点的碱基组成_________,由上图推测_______不能用于后续的胚胎移植。
(4)为确保获得健康胚胎可以选取更多与致病基因_________进行检测分析。
【答案】 (1). 常染色体显性 (2). 杂合子 (3). 1/2 (4). 分裂和分化 (5). EXT2基因 (6). 增添、缺失、替换 (7). (8). 胚胎1 (9). 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SNP位点
【解析】
【分析】
观察图1,可利用排除法,该病不可能是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否则Ⅱ-3号患病则Ⅲ-2号必患病;该病也不可能是X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否则Ⅱ-5号患病则Ⅰ-2号必患病;该病也不可能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否则Ⅱ-6必含致病基因;综上所述,该病应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详解】(1)根据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设控制该病的基因为A、a,则Ⅰ-2号为aa、Ⅱ-5号为Aa、Ⅱ-6号为aa、Ⅲ-4号为Aa、Ⅲ-3号为aa,故从基因组成的角度可知Ⅲ-4是杂合子,Ⅲ-3和Ⅲ-4生一个正常孩子aa的概率是1/2。
(2)为生育健康的孩子,Ⅲ-3和Ⅲ-4接受了胚胎移植前的基因筛查,因为EXT2基因与该病发生有关,因此基因筛查时应筛查EXT2基因。大致过程:体外受精获得受精卵,经细胞分裂和分化发育成囊胚,以囊胚细胞的DNA为模板,PCR特异性扩增EXT2基因进行筛查。
(3)PCR过程中可能会因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替换而发生基因突变,导致检测结果与胚胎实际基因组成不符。根据图2,胚胎1中SNP位点上碱基组成为A-A,则Ⅲ-3产生的配子染色体SNP位点上碱基为A,Ⅲ-4产生的配子染色体SNP位点上碱基为A,故Ⅲ-4产生的组成胚胎2的配子染色体SNP位点上碱基为G,故胚胎2中组成为 ;由上图推测,Ⅲ-4中SNP位点上碱基为G的染色体来自Ⅱ-6,应不含致病基因,Ⅲ-4中SNP位点上碱基为A的染色体应含致病基因,遗传给胚胎1,则胚胎1必含致病基因,该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则胚胎1发育的个体必患病,不能用于后续的胚胎移植。
(4)为确保获得健康胚胎可以选取更多与致病基因位于同一染色体上的SNP位点进行检测分析。
【点睛】本题考查了遗传系谱图的判别方式、概率的计算,根据系谱图的发病特点,判别遗传方式并进行细致的计算是解题的关键。本题的难点是形成胚胎的图示和胚胎移植条件的分析和判断。
29.他莫昔芬(Tamoxifen)是治疗乳腺癌的常用药物,然而长期服用容易引起耐药性。牛樟芝(AC)是一种传统的药用蘑菇提取物,科研人员用AC处理Tamoxifen抗性的乳腺癌细胞(MCF-7tamR),发现其可以缓解Tamoxifen的耐药性,相关研究如下,请回答问题:
(1)乳腺癌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外界致癌因子引起了________突变。
(2)科研人员在不同条件下培养MCF-7tamR细胞,分别于24h、48h测定细胞增长率,结果如图1所示。
①体外培养MCF-7tamR细胞时,培养基中除水、糖、氨基酸、无机盐、微量元素、促生长因子外,通常还需要加入______和抗生素;传代培养时,贴满瓶壁的细胞需要用_____等处理后分瓶继续培养。
②分析图1结果,依据__________,可知AC和Tamoxifen联合使用对于MCF-7tamR细胞的治疗效果最好。
(3)Skp2和RhoA是乳腺癌细胞中两种关键酶,前者抑制细胞凋亡,后者影响细胞代谢。两种酶是基因通过___________过程指导合成的蛋白质。
(4)为进一步探明AC的作用机理,研究人员从100μg/ml AC处理24h的MCF-7tamR细胞中获取mRNA,逆转录得到cDNA后,特异性扩增skp2和RhoA基因的片段,进行电泳检测。结果如图2所示。
①β-actin基因在不同细胞中转录水平相对稳定,且表达量较高,在实验中可消除______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常用作参照基因。
②由实验结果可知,AC抑制了细胞中Skp2、RhoA基因的_______过程。据此推测AC的作用机制可能是__________。
【答案】 (1). 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 (2). 血清 (3). 胰蛋白酶 (4). 联合使用AC和Tamoxifen时的细胞增长率,比单独使用AC和Tamoxifen时低 (5). 转录和翻译 (6). 检测方法 (7). 转录 (8). 抑制Skp2、RhoA基因表达,促进MCF-7 tamR细胞凋亡,影响细胞代谢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AC可缓解Tamoxifen的耐药性,根据表格中数据,比较Tamoxifen组、AC100μg/ml组、AC100μg/ml+Tamoxifen组对细胞增长率的影响,24h和48h的细胞增长率为:Tamoxifen组﹥AC100μg/ml组﹥AC100μg/ml+Tamoxifen组;比较Tamoxifen组、AC150μg/ml组、AC150μg/ml+Tamoxifen组对细胞增长率的影响,24h细胞增长率为:Tamoxifen组﹥AC150μg/ml组≈AC150μg/ml+Tamoxifen组;48h细胞增长率为:Tamoxifen组﹥AC150μg/ml组﹥AC150μg/ml+Tamoxifen组;且48h细胞增长率AC100μg/ml+Tamoxifen组﹥AC150μg/ml+Tamoxifen组,说明施加AC确可缓解Tamoxifen的耐药性且该效应与浓度有关,据此分析。
【详解】(1)乳腺癌发生的根本原因是外界致癌因子引起了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
(2)①体外培养MCF-7tamR细胞时,培养基中除水、糖、氨基酸、无机盐、微量元素、促生长因子外,通常还需要加入血清和抗生素;传代培养时,贴满瓶壁的细胞需要用胰蛋白酶等处理后分瓶继续培养。
②分析图1结果,联合使用AC和Tamoxifen时的细胞增长率,比单独使用AC和Tamoxifen时低,说明AC和Tamoxifen联合使用对于MCF-7tamR细胞的治疗效果最好。
(3)Skp2和RhoA是乳腺癌细胞中两种关键酶,前者抑制细胞凋亡,后者影响细胞代谢。两种酶是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指导合成的蛋白质。
(4)①β-actin基因在不同组细胞中转录水平相对稳定,且表达量较高,在实验中可消除检测方法等无关变量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常用作参照基因。
②由实验结果可知,AC组细胞扩增出的Skp2、RhoA基因片段几乎没有,说明未获取得到相关mRNA,推测AC抑制了细胞中Skp2、RhoA基因的转录过程。据此推测AC的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Skp2、RhoA基因表达,从而促进MCF-7 tamR细胞凋亡,从而影响细胞代谢。
【点睛】本题以抗癌药物的抑癌机理的探究为背景,考查了癌变机理、动物细胞培养、实验结果分析、基因表达等知识点,内容较为综合,解答类似题目需要学生把握题干主旨,分项分析,题目背景较大,但每一小题考查点较单一,要求学生能很好的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
30.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患者的血小板减少。IVIG是一种人血浆制备的抗体混合液,急症ITP患者可通过注射IVIG降低发生严重出血的风险。科研人员获得患ITP的小鼠,用于研究IVIG的作用机制。请回答问题:
(1)患ITP小鼠自身的血小板被作为_______,引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由______产生的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形成_______,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导致血小板过度破坏,出血风险升高。
(2)IVIG制品中的主要成分是IgG抗体,其包括 Fab 和 Fc片段(图1所示)。不同IgG抗体Fc段结构差异较小,但Fab片段的结构差异较大,后者决定了抗体与抗原结合的_______性。
(3)研究人员分别用IVIG、Fab片段和Fc片段注射患ITP的小鼠,检测血小板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2。该实验结果说明IVIG可以________,其中起作用的主要是______片段。
(4)研究人员推测IVIG的作用还可能与巨噬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F相关。为了阐明二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设计了抗小鼠抑制性受体F的单克隆抗体,实验组给患ITP小鼠注射适量的__________,发现其血小板数量无明显变,说明________。
(5)综合上述研究结果推测IVIG的作用机制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抗原(外来异物) (2). 浆细胞 (3). 沉淀或细胞集团(抗原-抗体复合物) (4). 特异 (5). 减缓患ITP小鼠体内的血小板降低 (6). Fc (7). 抗小鼠抑制性受体F的单克隆抗体 (8). IVIG 的作用依赖于抑制性受体F (9). IVIG利用Fc片段与巨噬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F结合,抑制巨噬细胞的免疫反应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ITP是一种自身免疫病,患ITP小鼠自身的血小板被作为抗原,抗体与血小板结合,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导致血小板过度破坏,血小板数量降低;急症ITP患者可通过注射IVIG降低发生严重出血的风险,据图2可知,注射IVIG可以减缓患ITP小鼠体内的血小板降低;现有抗小鼠抑制性受体F的抗体,若IVIG的作用与巨噬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F相关,则利用抗体抑制受体后,血小板的数量与注射IVIG相似,据此可设置三组实验,第一组给患ITP小鼠注射适量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组,第二组给患ITP小鼠注射适量IVIG作为对照组,第三组给患ITP小鼠注射等量抗小鼠抑制性受体F的单克隆抗体作为实验组,若IVIG的作用与巨噬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F确有关系,则实验组中小鼠的血小板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详解】(1)患ITP小鼠自身的血小板被作为抗原,引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由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导致血小板过度破坏,出血风险升高。
(2)IVIG制品中的主要成分是IgG抗体,其包括 Fab 和 Fc片段。不同IgG抗体Fc段结构差异较小,但Fab片段的结构差异较大,后者决定了抗体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
(3)研究人员分别用IVIG、Fab片段和Fc片段注射患ITP的小鼠,检测血小板的数量变化,结果如图2。相比于对照组、Fab片段和Fc片段组中血小板数量的变化,IVIG可以减缓患ITP小鼠体内的血小板降低,且Fc片段组延缓血小板数量的下降效果仅次于IVIG组,说明起作用的主要是Fc片段。
(4)据分析可知,实验组应给患ITP小鼠注射适量的抗小鼠抑制性受体F的单克隆抗体,若实验组中血小板数量无明显变,则说明IVIG 的作用依赖于抑制性受体F。
(5)患ITP小鼠自身的血小板被作为抗原,引发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由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血小板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被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导致出血风险升高;而IVIG可延缓血小板降低,该过程中起作用的主要是Fc片段,且IVIG的作用还与巨噬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F有关,急症ITP患者可通过注射IVIG降低发生严重出血的风险,即注射IVIG后可抑制机体本身产生的免疫反应,综合以上信息,推测起作用机理为:IVIG利用Fc片段与巨噬细胞表面的抑制性受体F结合,抑制巨噬细胞的免疫反应。
【点睛】本题以ITP为背景,考查有关人体免疫相关知识,涉及自身免疫及抗体作用机理,重在考查学生根据免疫学原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31.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群落,对维持生态系统功能有重要的作用。早熟禾是高寒草甸的优势植物,长期过度放牧使其出现植株矮化的现象。为探究原因,科研人员选取了围栏 3 年(UG3)、夏季放牧(SG)、全年放牧(YG)的样地进行研究。请回答问题:
(1)早熟禾属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它通过光合作用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_______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_________。
(2)图1结果表明,过度放牧导致早熟禾分配给_______的能量明显减少,而分配给______的能量显著增多。
(3)科研人员推测早熟禾矮化现象可能与植物激素有关,检测不同放牧强度下早熟禾体内赤霉素(GA)含量,结果如图2。
①植物激素是对植物生长发育具有重要调节作用的有机物,它们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_____的分子。
②图中数据显示,过度放牧使早熟禾体内赤霉素________,导致早熟禾的能量分配发生变化,使得早熟禾出现了矮化现象。
③矮化的早熟禾可以避免家畜的过度踩踏和采食,成为高寒草甸的主要优势植物,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生产者 (2). 热能 (3). 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4). 茎和穗 (5). 根 (6). 信息 (7). 在根中的含量上升,在茎中的含量下降,而在叶中的含量无明显变化(或:在不同器官中的分配发生变化) (8).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
【解析】
【分析】
分析图1,比较围栏3年(UG3)、夏季放牧(SG)、全年放牧(YG)样地中调查数据可知,随着放牧的时间越长,调查获得的根重所占比越大,总叶重几乎无差别,而茎重和穗重所占比越来越低;分析图2,全年放牧(YG)和围栏3年(UG3)组相比,赤霉素在根中含量上升,在茎重含量降低,在叶中含量几乎无差别。
【详解】(1)早熟禾属于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成分中的生产者,它通过光合作用同化的能量,一部分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
(2)图1结果表明,过度放牧导致早熟禾分配给茎和穗的能量明显减少,而分配给根的能量显著增多。
(3)①植物激素是植物细胞之间传递信息的分子。
②图中数据显示,过度放牧使早熟禾体内赤霉素在根中的含量上升,在茎中的含量下降,而在叶中的含量无明显变化,导致早熟禾的能量分配发生变化,使得早熟禾出现了矮化现象。③矮化的早熟禾可以避免家畜的过度踩踏和采食,成为高寒草甸的主要优势植物,说明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使生物更好的适应环境。
【点睛】本题联系植物激素调节,考查生态系统组成、能量流动及与环境的适应性等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32.在繁殖期间,大熊猫雄性和雌性都可与多个异性交配。动物园圈养时,为避免后代近亲交配,导致群体生活力下降,需确定未知的亲子关系。简单重复序列(SSR)也称微卫星DNA,它在大熊猫个体之间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可用于亲子鉴定。请回答问题:
(1)大肠杆菌pUC18质粒上的LacZ基因序列中没有插入目的基因时,在外源IPTC诱导下可表达出β-半乳糖苷酶,将培养基中的X-gal水解成蓝色,大肠杆菌将形成蓝色菌落。反之,则形成白色菌落。科学家利用pUC18质粒,通过构建基因文库筛选大熊猫SSR位点。
①提取大熊猫基因组DNA,用___________处理DNA和pUC18质粒,获得重组质粒后,将其与__________处理的大肠杆菌悬液混合,完成转化。
②将试管Ⅱ中的菌液接种于选择培养基上培养,培养基中应含有大肠杆菌必需的营养物质和生长因子,还应加入________以及氨苄青霉素,其中加入氨苄青霉素的作用是_________的大肠杆菌。
③观察到培养基上出现_________色菌落,则说明大肠杆菌中已成功导入了重组质粒,取该颜色菌落筛选SSR位点,进行测序,并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SSR位点。
(2)科学家对PCR扩增的SSR位点,对大熊猫进行亲子鉴定结果如下图:
由于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因此,子代1和_________是母本与疑似父本2的后代,而_______不是该母本的后代。
【答案】 (1). 同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 (2). 钙离子 (3). IPTG、X-gal (4). 筛选出导入pUC18质粒的大肠杆菌 (5). 白 (6). 子代2 (7). 子代3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大肠杆菌pUC18质粒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和LacZ基因,但限制酶的切割位点位于LacZ基因上,所以构建成的重组质粒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但LacZ基因被破坏,不能产生β一半乳糖苷酶。试管Ⅰ中是基因表达载体,试管Ⅱ中是大肠杆菌,将试管I中的物质和大肠杆菌共同置于试管Ⅱ的目的是进行转化,大肠杆菌需事先用Ca2+进行处理,增大细胞壁的通透性,最后用选择培养基进行筛选。由于质粒上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因此导入质粒的大肠杆菌能抗氨苄青霉素,所以培养基中还应加入氨苄青霉素,作用是筛选出导入pUC18质粒的大肠杆菌;此外培养基中还应加入IPTG、X-gal,由于大肠杆菌pUC18质粒上的LacZ基因序列中没有插入目的基因时,在外源IPTC诱导下可表达出β-半乳糖苷酶,将培养基中的X-gal水解成蓝色,大肠杆菌将形成蓝色菌落;重组质粒上的LacZ基因被破坏,不能产生β-半乳糖苷酶,若大肠杆菌中已成功导入了重组质粒,则其在含有IPTG和X-gal的培养基中形成白色菌落。
【详解】(1)①提取大熊猫基因组DNA,用同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和DNA连接酶处理DNA和pUC18质粒,获得重组质粒后,将其与钙离子处理的大肠杆菌悬液混合,完成转化。
②将试管Ⅱ中的菌液接种于选择培养基上培养,培养基中应含有大肠杆菌必需的碳源、氮源、无机盐、水和生长因子,还应加入IPTG、X-gal以及氨苄青霉素;由于质粒上含有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因此导入质粒的大肠杆菌能抗氨苄青霉素,所以培养基中加入氨苄青霉素的作用是筛选出导入pUC18质粒的大肠杆菌。
③重组质粒上的LacZ基因被破坏,不能产生β一半乳糖苷酶,若大肠杆菌中已成功导入了重组质粒,则其在含有IPTG和X-gal的培养基中形成白色菌落。
(2)由于基因突变的频率较低,根据亲子鉴定结果图中DNA片段判断,母本与疑似父本2的后代很可能是子代1和子代2,子代3不是该母本的后代。
【点睛】本题结合流程图,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识记能力,能从题文提取有效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关高三生物上学期期末试题
1.以下物质中可以用32P标记的是
A. 核苷酸 B. 氨基酸 C. 脂肪酸 D. 丙酮酸
【答案】A
【解析】
【分析】
化合物的元素组成:
(1)蛋白质的组成元素有C、H、O、N元素构成,有些还含有P、S;
(2)核酸的组成元素为C、H、O、N、P;
(3)脂质的组成元素有C、H、O,有些还含有N、P;
(4)糖类的组成元素为C、H、O。
【详解】核苷酸是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组成元素为C、H、O、N、P,A符合题意;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组成元素是C、H、O、N,有的R基上含有S,B不符合题意;脂肪酸是构成脂肪的小分子化合物,组成元素是C、H、O,C不符合题意;丙酮酸是葡萄糖分解的产物,组成元素为C、H、O,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如图所示,通常当血压偏低时,血管紧张素原在相应酶催化下,转变为生物活性较低的血管紧张素Ⅰ,进而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Ⅱ,引起血管强烈收缩,使血压升高到正常水平。
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血管紧张素原、肾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均在核糖体上合成
B. 血管紧张素Ⅰ是十肽化合物、血管紧张素Ⅱ含有7个肽键
C. 血管紧张素Ⅰ和血管紧张素Ⅱ均能与斐林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D. 利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抑制剂可使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当血压偏低时,血管紧张素原在相应酶催化下,转变为生物活性较低的血管紧张素Ⅰ,进而转变成血管紧张素Ⅱ”,说明肾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均为催化作用的酶,本质是蛋白质。由图可知: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Ⅰ和血管紧张素Ⅱ均为氨基酸构成的蛋白质,三者氨基酸的数量不同,功能也不同。
【详解】由分析可知,血管紧张素原、肾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均为蛋白质,蛋白质的合成场所是核糖体,A正确;由图可知血管紧张素Ⅰ是由十个氨基酸构成的十肽化合物、血管紧张素Ⅱ是由八个氨基酸构成的八肽化合物,肽键数=氨基酸个数-肽链数,故含有7个肽键,B正确;斐林试剂只能检测还原性糖,血管紧张素Ⅰ和血管紧张素Ⅱ都是多肽,可由双缩脲试剂检测,C错误;根据题意,通常当血压偏低时,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下,可转化形成血管紧张素Ⅱ,引起血管强烈收缩,使血压升高到正常水平,故利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抑制剂可抑制血管紧张素Ⅱ的形成,从而使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D正确。
故选C。
3.如图所示,某些植物细胞利用①把细胞内的H+运出,导致细胞外H+浓度较高;②能够依靠H+浓度差把H+和蔗糖分子运入细胞。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和②的化学本质不同 B. ①和②的空间结构相同
C. H+运出细胞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D. 氧气浓度对细胞吸收蔗糖分子无影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①以ATP为能源主动将H+运输出细胞,说明①为载体蛋白,H+浓度梯度产生的势能,推动H+和蔗糖的吸收,该过程并没有消耗能量,但需要②载体。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①②均为载体蛋白,化学本质均为蛋白质,A错误;蛋白质的结构决定功能,①②的功能不同,故可推测其结构也不相同,B错误;根据图示可知,H+运出细胞需要载体和消耗能量,运输方式为主动运输,C正确;由图可知,H+运出细胞需要消耗能量,而细胞外和细胞内的H+浓度梯度产生的势能,又可推动H+和蔗糖的吸收,氧气浓度可影响H+外运,进而影响细胞外和细胞内H+浓度差,从而影响蔗糖的吸收,故氧气浓度对细胞吸收蔗糖分子有影响,D错误。
故选C。
4.下列细胞中不可能发生的生命活动是
A. 骨骼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分解为酒精
B. 胰岛B细胞的高尔基体参与分泌胰岛素
C. 吞噬细胞的溶酶体分解入侵细胞的病毒
D. 性腺细胞的内质网中合成性激素
【答案】A
【解析】
【分析】
动物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分泌需要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的参与;内质网是脂质的合成车间,性激素属于脂质。
【详解】动物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故骨骼肌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葡萄糖可分解为乳酸,不能形成酒精,A错误;胰岛素是分泌蛋白,分泌蛋白合成与分泌的过程为: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粗加工→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B正确;细胞中的溶酶体具有消化作用,是细胞内的消化车间,可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分解衰老和损伤的细胞器,C正确;性激素的化学成分是固醇,由人体性腺细胞内的滑面型内质网合成,D正确。
故选A。
5.幽门螺旋杆菌(简称Hp)主要寄生于人体胃中,是引起很多消化道疾病的首要致病细菌。体检时可通过13C 尿素呼气试验来检测Hp感染情况。受试者口服13C标记的尿素胶囊后,尿素可被Hp产生的脲酶催化分解为 NH3 和 13CO2。定时收集受试者吹出的气体并测定其中是否含有13CO2。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Hp的遗传物质可能是DNA也可能是RNA
B. Hp具有以磷脂双分子层为基本支架的细胞膜
C. 脲酶由Hp细胞中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
D. 感染者呼出的13CO2是由人体细胞呼吸产生
【答案】B
【解析】
【分析】
幽门螺旋杆菌为原核生物,没有细胞核和复杂的细胞器,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遗传物质为DNA,幽门螺旋杆菌能产生脲酶,可将受试者口服的13C标记的尿素分解为NH3和13CO2。
【详解】Hp为原核生物,其遗传物质是DNA,A错误;所有生物膜均是以磷脂双分子层作为基本支架,B正确;Hp为原核生物,不含内质网,C错误;根据“幽门螺旋杆菌能产生脲酶,可将受试者口服的13C标记的尿素分解为NH3和13CO2”可知感染者呼出的13CO2不是由人体细胞呼吸产生,D错误。
故选B。
6.如图所示,某一化学反应进行到t1时,加入一定量的酶,该反应在最适条件下进行直到终止。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酶可降低该反应的活化能 B. t1~t2反应速率逐渐减慢
C. t2时酶失去活性 D. 适当降低反应温度t2右移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反应物浓度降低的速率可表示化学反应的速率,由图可知,t1~t2反应物浓度减小的速率由大到小,说明反应速率逐渐减慢。
【详解】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A正确;加入酶以后,t1~t2的开始阶段,反应物浓度降低较快,说明反应速率大,随着时间的延长,反应物浓度降低减慢,说明反应速率逐渐减慢,可能是反应物的浓度限制了反应速率,B正确;根据题意“加入一定量的酶,该反应在最适条件下进行”,说明酶没有失活,t2时反应物浓度为0,说明反应物被完全分解了,C错误;适当降低反应温度,酶的活性降低,反应速率减慢,反应物完全被分解所需要的时间要延长,故t2右移,D正确。
故选C。
7.Rubisco是植物细胞内参与光合作用CO2固定的酶。下表是不同温度对两种水稻中Rubisco酶活性(umol•mg-1•min-1)影响的有关数据。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Rubisco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
B. Rubisco催化C3和CO2结合
C. 30℃时酶活性下降会使两种水稻的光合作用速率下降
D. 30℃与21℃相比,丰优比两优酶活性的变化幅度小
【答案】B
【解析】
【分析】
Rubisco是植物细胞内参与光合作用CO2固定的酶,而暗反应中CO2的固定在叶绿体基质中进行,故Rubisco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Rubisco分布在叶绿体基质中,A正确;Rubisco催化C5和CO2结合形成C3,B错误;Rubisco是植物细胞内参与光合作用CO2固定的酶,由表格信息可知30℃时酶活性下降,则两种水稻的CO2固定降低导致暗反应速率降低,使光合作用速率下降,C正确;30℃与21℃相比,丰优酶活性降低值为:1.07-0.79=0.28,两优酶活性降低值为:1.13-0.8=0.33,即丰优比两优酶活性的变化幅度小,D正确。
故选B。
8.流式细胞仪可根据细胞中DNA含量的不同对细胞分别计数。右图表示对体外培养的癌细胞的检测结果。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峰和b峰之间的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
B. a峰中细胞适于计数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
C. b峰中细胞的核DNA含量是a峰中的2倍
D. b峰中的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已经加倍
【答案】B
【解析】
【分析】
1.细胞周期是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开始至下一次分裂完成为止,称为一个细胞周期。
2.每个细胞周期又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同时细胞有适度的生长,分裂期又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四个时期。
3.分析题图:a峰中细胞的DNA含量均为40,在b峰中细胞的DNA含量均为80,在a峰与b峰之间细胞内的DNA在逐渐加倍,所以正进行着DNA分子的复制。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a峰和b峰之间的细胞正在进行DNA复制,A正确;在有丝分裂的中期染色体的形态固定,数目清晰,适宜计数细胞内的染色体数,而中期的DNA应为80,即位于b内的部分染色体适宜计数细胞内的染色体,B错误;根据分析可知,b峰中细胞的核DNA含量是a峰中的2倍,C正确;染色体加倍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而b峰内的细胞可能处于前期、中期和后期,故b峰中的部分细胞染色体数目已经加倍,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曲线图考查细胞周期的知识,识记细胞周期及各时期的特点,通过分析题干和题图获取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9.下列关于人体细胞生命历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生长时遗传信息不改变 B. 细胞分化时基因发生选择性表达
C. 细胞衰老时细胞代谢速率下降 D. 细胞凋亡时表达的基因没有变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1、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即不同细胞基因表达情况不同,如血红蛋白基因只在红细胞中表达。细胞分化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生命现象,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细胞分化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2、衰老细胞的特征:(1)细胞内水分减少,细胞萎缩,体积变小,但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质固缩,染色加深;(2)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3)细胞色素随着细胞衰老逐渐累积;(4)有些酶的活性降低;(5)呼吸速度减慢,新陈代谢减慢。
3、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
【详解】细胞生长是由细胞体积增加引起的,其遗传信息不改变,A正确;由分析可知,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B正确;衰老细胞中多数酶的活性降低,细胞代谢速率下降,C正确;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也存在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细胞凋亡时表达的基因发生了变化,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凋亡、细胞衰老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衰老细胞的主要特征;识记细胞凋亡的概念及意义,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0.下列关于DNA和RNA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DNA两条链间的腺嘌呤与胸腺嘧啶通过氢键连接
B. mRNA与tRNA的基本单位都是核糖核苷酸
C. 细胞中同一种tRNA可转运不同的氨基酸
D. 细胞中一个DNA分子可转录出不同的R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1、DNA是由两条反向平行的脱氧核苷酸长链盘旋而成的双螺旋结构;DNA的外侧由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构成的基本骨架,内侧是碱基通过氢键连接形成的碱基对,碱基之间的配对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A-T、C-G)。
2、—种tRNA转运一种氨基酸,一种氨基酸可被一种或多种tRNA转运。
【详解】DNA的两条脱氧核苷酸链之间的碱基是通过氢键连接的,其中A与T之间两个氢键,G与C之间三个氢键,A正确;mRNA与tRNA都是通过转录形成的RNA,基本单位都是核糖核苷酸,B正确;—种tRNA只能转运一种氨基酸,C错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而转录是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细胞中一个DNA分子可转录出不同的RNA,D正确。
故选C。
11.下图为中心法则图解,a-e表示相关生理过程。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 b、d过程只能在细胞分裂时进行
B. 图中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的只有a、b、c
C. 结构完整的活细胞都可以发生a、b、d
D. 图中所有过程都可在细胞内发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示为生物的中心法则图解,其中a为DNA分子复制过程,b为转录过程,e为逆转录过程,c为RNA分子复制过程,d为翻译过程。逆转录和RNA的复制过程只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
【详解】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过程,图中b为转录过程,d为翻译过程,高度分化不分裂的细胞也能进行基因的表达,如胰岛B细胞可合成胰岛素,A错误;中心法则表示的是遗传信息的流动,图中所有过程都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B错误;a表示DNA复制,只有能分裂的细胞才能进行DNA的复制,C错误;a、b、d过程可以发生在生物体的细胞中,而逆转录和RNA的复制过程也可发生在被某些病毒侵染的细胞中,故图中所有过程都可在细胞内发生,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结合生物的中心法则图解,考查中心法则及其发展,要求考生识记中心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后人对其进行的补充和完善,能准确判断图中各过程的名称,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12.我国科学家成功将酿酒酵母单倍体的16条染色体合并为一条。该新型酵母除细胞分裂能力稍弱外,在形态、结构和代谢等方面都与野生型相似。此成果是染色体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新型酵母细胞的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
B. 新型酵母的一条染色体含有几乎全部遗传信息
C. 新型酵母的培养基中不需加入有机碳源
D. 新型酵母与野生型共同培养时竞争力较弱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酵母菌为真核生物,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内,代谢类型为异养兼性厌氧型。由于新型酵母细胞分裂能力稍弱,故新型酵母与野生型共同培养时竞争力较弱。
【详解】酵母菌为真核生物,染色体是细胞核内遗传物质的载体,故新型酵母细胞的染色体存在于细胞核中,A正确;单倍体中含有个体发育的几乎全部遗传信息,科学家将酿酒酵母单倍体的16条染色体合并为一条,故新型酵母的一条染色体含有几乎全部遗传信息,B正确;酵母菌为异养型,培养时需要加入有机碳源,C错误;由于新型酵母细胞分裂能力差,即繁殖后代的能力差,故新型酵母与野生型共同培养时竞争力较弱,D正确。
故选C。
13.蝗虫的性别决定为XO型,即雄虫仅有一条性染色体(X染色体)。染色体A和B为一对同源染色体。研究人员统计了300个细胞在同一时期的染色体行为(下图示其中某一细胞)。发现X染色体与染色体A的组合出现146次,与B的组合出现154次。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注:蝗虫染色体的着丝点位于一端)
A. 上述事实说明同源染色体分离后随机移向两极
B. 上述事实支持基因的分离定律
C. 上述事实支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D. 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研究人员统计了300个细胞在同一时期的染色体行为。发现X染色体与染色体A的组合出现146次,与B的组合出现154次”,可说明X染色体与A、B这对同源染色体结合机会相等,即同源染色体的分离是随机的,同时说明非同源染色体之间发生了自由组合。
【详解】根据题意和上述分析可知,A、B这对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时分离后随机移向两极,A正确;A、B为一对同源染色体,研究人员发现X染色体与A和B组合的几率几乎相同,说明A、B分离的同时与X染色体进行了自由组合,故上述事实支持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BC正确;A、B为一对同源染色体,图示细胞中含有同源染色体,故图示细胞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了减数分裂以及伴性遗传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能够熟练掌握减数分裂过程,并能够确定不同时期细胞中的染色体行为,从而确定配子的性染色体组成,具有一定的难度。
14.二倍体生物细胞的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时,细胞中
A. 一定存在同源染色体
B. 一定存在姐妹染色单体
C. 核DNA数目一定是其体细胞的2倍
D. 染色体数目一定与其体细胞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减数分裂过程:
(1)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的复制。
(2)减数第一次分裂:①前期:联会,同源染色体上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叉互换;②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的排列在赤道板上;③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④末期:细胞质分裂。
(3)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①前期:染色体散乱分布在细胞中,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②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③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④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时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但细胞中没有同源染色体,A错误;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可能是有丝分裂中期或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上述时期均含有染色单体,B正确;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核DNA数与体细胞相同,C错误;有丝分裂中期,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行为和数目变化规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15.枫糖尿病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患者氨基酸代谢异常,出现一系列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下图是某患者家系中部分成员的该基因带谱,以下推断不正确的是
A. 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 2号携带该致病基因
C. 3号为杂合子的概率是2/3 D. 1和2再生患此病孩子的概率为1/4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基因带谱可知,4号患病,基因带谱在下面,说明下面的基因为致病基因,则上面的带谱说明为正常基因,1号含有两种基因,为致病基因的携带者,说明该致病基因最可能位于常染色体上。5号含有两种基因。3号只含有正常基因,为显性纯合子。
【详解】根据“无中生有为隐性”可判断该病为隐性遗传病,根据基因带谱,1号和4号有相同的条带,说明1号也含有致病基因,故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A正确;根据A项分析可知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4号个体的致病基因有一个来自2号,故2号一定携带该致病基因,B正确;根据基因带谱可知3号没有致病基因,故为杂合子的概率是0,C错误;根据A项分析,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所以1和2的基因型均为Aa,再生患此病孩子的概率为1/4,D正确。
故选C。
16.果蝇的有眼与无眼由?对等位基因控制,眼色的红色与白色由另?对等位基因控制。?只无眼雌果蝇与?只白眼雄果蝇交配,F1全为红眼,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F2,F2的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有眼与无眼中有眼是显性性状 B. 红眼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C. F1红眼雌蝇测交子代中无眼占1/2 D. F2红眼雌蝇的基因型有两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意可知:从表中F2的表现型及比例可知有眼果蝇多于无眼果蝇,故有眼相对于无眼是显性性状,红眼果蝇多于白眼果蝇,故红眼相对于白眼是显性性状。分析F2的表现型及比例:眼色的红色与白色在后代雌雄中遗传情况不同,说明这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与性别有关,且雌雄果蝇都有该性状,说明控制眼色(设为R、r)的R、r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由表可知,有眼∶无眼在雌雄性中比例均为3∶1,可推知F1中亲本均为Bb(设控制有眼、无眼性状的基因为B、b);又由表知F2中雄蝇有两种眼色,可推知F1中母本眼色基因型应为杂合子,故亲本无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bbXRXR和BBXrY。
【详解】由上述分析可知,果蝇有眼相对于无眼为显性,红眼与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B正确;根据分析可知亲本无眼雌果蝇与白眼雄果蝇的基因型分别为bbXRXR和BBXrY,F1红眼雌蝇的基因型为BbXRXr,与bbXrY测交子代中只要出现bb即为无眼,故无眼占1/2,C正确;亲本基因型为bbXRXR和BBXrY,F1的基因型为BbXRXr、BbXRY,让F1雌雄果蝇相互交配得F2,F2红眼雌蝇的基因型有BBXRXr、BbXRXr、BBXRXR、BbXRXR共四种,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和伴性遗传,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的能力。
17.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G-6PD)有F和S两种类型,分别由一对等位基因XF和XS编码。将基因型为XFXS的女性皮肤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进行原代培养,然后用不同的单个细胞分别进行单克隆培养。分别从原代培养和各单克隆培养取样,对G-6PD蛋白进行电泳检测,结果如下图所示。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原代培养的细胞中都含有XF基因和XS基因
B. 原代培养细胞电泳图有2个条带是因为同时检测了多个细胞
C. 单克隆培养的细胞1、2、4、5、8、9与3、6、7所含基因不同
D. 实验结果可能是女性细胞中一条X染色体随机失活导致的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由题干信息“将基因型为XFXS的女性皮肤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进行原代培养,然后用不同的单个细胞分别进行单克隆培养”以及结合电泳检测结果可知,基因型为XFXS的细胞有的能够合成F型蛋白,有的能够合成S型蛋白,说明该杂合子细胞中的两个基因都有表达的机会,可能是该女性细胞中一条X染色体随机失活导致的。
【详解】将基因型为XFXS的女性皮肤组织用胰蛋白酶处理,进行原代培养,由于细胞分裂过程中遗传物质不变,所以原代培养的细胞中都含有XF基因和XS基因,A正确;对原代培养的细胞进行电泳检测,结果出现F型蛋白和S型蛋白,而单克隆培养的细胞只能出现一种条带,说明原代培养的细胞为不同类型,即原代培养细胞电泳图有2个条带是因为同时检测了多个细胞,B正确;动物细胞培养过程中细胞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遗传物质不变,故细胞1、2、4、5、8、9与3、6、7所含基因相同,C错误;原代培养的细胞后代用胰蛋白酶处理形成的单个细胞进行克隆培养,在克隆培养的后代中,有的细胞群只合成F型蛋白,有的细胞群只合成S型蛋白,说明XFXS的雌性体细胞的两个X染色体会有一个随机失活,且这个细胞的后代相应的X染色体均会发生同样的变化,D正确。
故选C。
18.下图为白色棉的培育过程。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过程①的培育原理为基因突变
B. 过程②的培育原理为染色体变异
C. 过程③产生的子代可能出现三种表现型
D. 过程④产生的子代出现白色棉的概率为1/4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诱变育种应用基因突变为原理,诱变处理可提高突变率。染色体变异包括结构变异和数目变异,②处理后b基因所在的一条染色体丢失了片段,故为染色体结构变易的缺失。图示③过程为通过自交筛选不含b基因的个体,④过程为通过单倍体育种的方式筛选不含b基因的个体。
【详解】过程①是利用了太空的特殊条件进行诱变育种,培育原理为基因突变,A正确;过程②处理的结果导致染色体片段缺失,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B正确;粉红棉产生的配子含b基因的配子:含缺失染色体(用0表示)的配子=1:1,自交后代,bb:b0:00=1:2:1,其中bb表现为深红棉,b0表现为粉红棉,00表现为白色棉,故过程③产生的子代出现了三种表现型,C正确;b0花药离体培养产生两种单倍体(b、0),经染色体加倍处理后形成bb和00两种个体,故白色棉的概率为1/2,D错误。
故选D。
19.下列有关生物进化和物种形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不定向的
B. 地理隔离不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
C. 新物种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标志
D. 杂合子自交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可遗传变异包括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可遗传变异都是不定向的,A正确;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能阻止种群间的基因交流,B错误;基因频率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标志,C错误;杂合子自交不会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自然选择会导致基因频率改变,D错误。
故选A。
20.下图为膝跳反射示意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完成该反射活动的反射弧由三个神经元构成
B. 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
C. 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D. 神经支配伸肌收缩和屈肌舒张协调完成膝跳反射
【答案】A
【解析】
【分析】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组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传导,在突触间以化学信号传递。
【详解】一个神经元一般一个胞体,由图中胞体的个数可知,完成该反射活动的反射弧由四个神经元构成,A错误;兴奋在传入神经纤维上以电信号的形式传导,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B正确;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于兴奋在反射弧的突触处是单向传递的,故反射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C正确;由图中兴奋和抑制的信号可知,当敲击韧带时,伸肌收缩,同时屈肌舒张,才能完成小腿前踢动作,D正确。
故选A。
21.植物枝条侧芽的生长受生长素调节。近期发现植物体内的独脚金内酯(SL)也与侧芽生长有关。研究人员利用野生型和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植株进行不同组合的“Y”型嫁接(将保留有顶芽和等量侧芽的A、B两个枝条嫁接到同一个根上),一段时间后分别测定A、B两个枝条上侧芽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以下不能作出的推测是
A. SL的合成部位是根 B. SL抑制侧芽的生长
C. SL可由根运输到枝条 D. SL通过生长素起作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将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枝条嫁接到野生型植株上,与野生型枝条嫁接到野生型植株上侧芽长度差不多,并长度较短,但是野生型枝条嫁接在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植株上与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枝条嫁接在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植株上,侧芽长度差不多,并长度较长,说明SL的合成与根和枝条无关,可能与嫁接点有关,并SL对植物侧芽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由于测量的是侧芽的长度,故可预测SL的运输方向由下往上(由根部向茎部)。将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枝条嫁接在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植株上,该组合不能合成SL,但能合成生长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会使植株表现为顶端优势,但该组合A、B均未表现为顶端优势,说明生长素必需通过SL才能抑制侧芽的生长。
【详解】含有野生型植株根部的嫁接体侧芽长度都较短,而含有不能合成SL突变体植株的根部的嫁接体侧芽长度都较长,可知SL的合成部位是根,A正确;由于突变体不能合成SL,野生型能合成SL,而侧芽枝条的长度是野生型枝条嫁接到野生型植株上的嫁接体小于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枝条嫁接在不能合成SL的突变体植株的嫁接体,可推测SL抑制侧芽的生长,B正确;根据A项分析可知SL的合成部位是根部,而实验测量的是侧芽的长度,故可预测SL的运输方向由根运输到枝条,C正确;不能合成SL的组生长素不能发挥作用使其表现顶端优势,而能合成SL的组生长素可抑制侧芽的发育,说明生长素通过SL发挥作用,D错误。
故选D。
22.在干旱条件下,研究玉米叶片内脱落酸和生长素浓度的变化,得到下图结果。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正常水分条件下,玉米叶片内的脱落酸浓度基本稳定
B. 干旱处理的2-5天,玉米叶片内生长素浓度持续下降
C. 干旱对玉米叶片中生长素的影响大于对脱落酸的影响
D. 干旱条件下脱落酸和生长素参与调节玉米叶片的生理活动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干旱和正常供水情况下脱落酸含量相差很大,而两种情况下生长素的含量差别不大,说明干旱对玉米叶片中的脱落酸含量影响远远大于对生长素含量的影响。
【详解】由左图可知,正常水分条件下,玉米叶片内的脱落酸浓度基本稳定,A正确;由由图可知,干旱处理的2-5天,玉米叶片内生长素浓度持续下降,干旱处理的5-6天玉米叶片内生长素浓度表现上升,B正确;根据分析可知,干旱对玉米叶片中的脱落酸含量影响远远大于对生长素含量的影响,C错误;随着干旱时间的延长,玉米叶片内脱落酸和生长素浓度都有所变化,说明干旱条件下脱落酸和生长素参与调节玉米叶片的生理活动,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和脱落酸对玉米叶片生长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对图表的理解以及能用文字等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的能力。
23.人在饥饿时遇到寒冷刺激,会表现出面色苍白,全身颤抖。此时发生的变化不包括
A. 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 B. 骨骼肌战栗加速热量的产生
C. 血糖浓度降低导致胰岛素分泌增加 D. 散热量比适宜温度条件下大
【答案】C
【解析】
【分析】
1、寒冷环境→皮肤冷觉感受器→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增加产热(骨骼肌战栗、立毛肌收缩、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减少散热(毛细血管收缩、汗腺分泌减少)→体温维持相对恒定。
2、胰高血糖素能升高血糖,只有促进效果没有抑制作用,即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转化。
【详解】天气突然变冷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流经皮肤的血流量减小,皮肤散热减少,A正确;天气突然变冷时,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体内代谢增强,甚至有骨骼肌颤抖,使产热增加,B正确;胰高血糖素是升高血糖的激素,胰岛素是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故血糖浓度降低导致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C错误;由于体表温度与外界环境温度的温差变大,故散热量比适宜温度条件下大,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人体的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体温调节过程、血糖调节过程等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体温调节和血糖调节过程中相关激素的生理作用、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协调关系等知识。题目难度一般。
24.有关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由于温度的限制,苔原生态系统的物种丰富度较低
B. 流经苔原生态系统的能量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
C. 与热带雨林相比,苔原的条件利于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
D. 与热带雨林相比,苔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低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营养结构就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一般其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相反的其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弱。
【详解】温度通过影响酶的活性影响代谢,由于温度的限制,苔原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少,丰富度极低,A正确;自然生态系统中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主要来自生产者的光合作用,B正确;由于苔原温度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慢,故与热带雨林相比,苔原的条件不利于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C错误;由于苔原的物种数量少,营养结构简单,故与热带雨林相比,苔原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低,D正确。
故选C。
25.某河流因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导致蓝藻大量繁殖、水华频发。治理水华的常用方法是人工打捞和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近年来,研究人员采用种植大型挺水植物构建生物修复系统的方法,获得较好治理效果。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 污水中的有机物可供蓝藻利用
B. 河流中动植物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循环
C. 投放大量化学杀藻剂不会引起水体污染
D. 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资源能减少水华发生
【答案】D
【解析】
【分析】
污水中的有机物需要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才能被植物吸收,通过生物防治的方法治理水华可减少化学杀藻剂对环境的污染。
【详解】蓝藻不能直接吸收有机物,污水中的有机物需要通过水体中的分解者的分解形成无机物才能被蓝藻吸收,A错误;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用化学试剂杀藻会对水体造成污染,C错误;大型挺水植物与蓝藻竞争水体中的矿质营养可减少蓝藻的生长,从而防止水华发生,D正确。
故选D。
26.在体外进行DNA复制(PCR)过程中需要用到的酶是
A. 解旋酶 B. DNA聚合酶 C. RNA聚合酶 D. 逆转录酶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复制需要解旋酶、DNA聚合酶,但PCR中是通过加热使DNA双链解旋的,故体外进行DNA复制(PCR)过程中需要用到的酶是耐高温的DNA聚合酶。
【详解】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该过程所需要的条件为: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7.下列关于动、植物细胞融合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都需要无菌操作 B. 都可用聚乙二醇诱导融合
C. 都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D. 都可体现细胞的全能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比较:
【详解】动、植物细胞融合过程中操作的对象是细胞,为防止微生物的感染,故需要无菌操作,A正确;由上述分析中内容可知,二者都可用聚乙二醇诱导融合,动物细胞融合还可以用灭活的病毒诱导融合,B正确;细胞融合都需要经过细胞膜的融合过程,融合的原理是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细胞全能性的体现是由细胞培养成个体,动物细胞融合的最大用途是制备单克隆抗体,没有形成动物个体,D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考查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的过程、原理、应用,能对两者进行比较,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8.研究人员用图1中质粒和图2中含目的基因的片段构建重组质粒(图中标注了相关限制酶切割位点),将重组质粒导入大肠杆菌后进行筛选及PCR鉴定。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构建重组质粒的过程应选用BclⅠ和HindⅢ两种限制酶
B. 使用DNA连接酶将酶切后的质粒和目的基因片段进行重组
C. 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可以在添加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生存
D. 利用PCR鉴定含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时应选用引物甲和引物丙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质粒和外源DNA分子都含有三种限制酶切点,即限制酶BamHⅠ、BclⅠ和Hind III,其中BamHⅠ切割位点在质粒的两个标记基因上均有,所以不能用该酶切割质粒。用BclⅠ和Hind III酶切质粒切成两个片段,用BclⅠ和Hind III酶能将外源DNA切成三段,只有含目的基因的片段通过DNA连接酶与质粒(含标记基因)连接形成的重组质粒符合要求,而另一个重组质粒无标记基因,不符合要求。导入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其重组质粒是用BclⅠ和HindIII酶切割的,其中的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已被破坏,故不能抗氨苄青霉素。
【详解】用BclⅠ和HindIII酶切质粒切成两个片段,一个含四环素抗性基因,另一个不含抗性基因;用BclⅠ和HindIII酶能将外源DNA切成三段,只有含目的基因的片段通过DNA连接酶与含四环素抗性基因质粒连接形成的重组质粒符合要求,而另一个重组质粒无抗性基因,不符合要求,A正确;将目的基因与质粒形成基因表达载体需要用DNA连接酶连接,B正确;由于构建重组质粒时,需用BclⅠ酶和HindⅢ 酶切质粒,质粒上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被破坏,故含有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不能在添加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上生存,C错误; PCR扩增目的基因时,需要引物引导子链合成,由图中引物引导子链形成的方向可知,利用PCR鉴定含目的基因的大肠杆菌时应选用引物甲和引物丙,D正确。
故选C。
【点睛】本题结合题图,考查基因工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分析题图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识记基因表达载体中必须含有标记基因。
29.辣椒素作为一种生物碱广泛用于食品保健、医药工业等领域。辣椒素的获得途径如图。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组织培养的培养基中需要加入有机营养和植物激素
B. 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处理外植体和培养基
C. ①和②分别表示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
D. 果实细胞的基因型与外植体基因型相同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①和②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其中①是脱分化过程、②是再分化过程。植物组织培养的环境为无菌环境,为防止杂菌的污染,所用的外植体需要经过消毒处理。
【详解】植物组织培养所用的固体培养基大多数由无机营养、有机营养、植物激素和琼脂四部分组成,A正确;培养基需要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外植体需要用酒精溶液和次氯酸钠溶液消毒处理,若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处理外植体,外植体将失去活性,B错误;根据分析可知,①和②分别表示脱分化和再分化过程,C正确;植物组织培养属于无性繁殖,能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故果实细胞的基因型与外植体基因型相同,D正确。
故选B。
30.以下需借助光学显微镜的实验中,必须要经过染色才能进行的是
A. 观察黑藻细胞叶绿体的分布 B.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
C. 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D. 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
【答案】B
【解析】
【分析】
在借助光学显微镜观察的实验中,有些结构本身没有颜色,在显微镜下不容易观察到,故需要先染色后在观察,如染色体的观察、线粒体的观察、DNA和RNA分布的实验等。
【详解】叶绿体本身含有颜色,不需要染色,A不符合题意;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需要用碱性染料对染色体染色,同时需要用显微镜观察,B符合题意;探究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实验选用的实验材料可以选择有颜色的,不需要染色,C不符合题意;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的数量可用显微技术法直接计数酵母菌,不需要染色,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1.科研人员发现植物的细胞呼吸除具有与动物细胞相同的途径外,还包含另一条借助交替氧化酶(AOX)的途径。
(1)交替氧化酶(AOX)分布在植物细胞线粒体内膜上,它可以催化O2与[H]生成______,并使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更多以热能形式散失,生成ATP所占的比例______。在寒冷早春,某些植物的花细胞中AOX基因的表达会________,利于提高花序温度,吸引昆虫传粉。
(2)进一步研究表明,AOX途径可能与光合作用有关,科研人员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①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被分布于叶绿体________上的光合色素吸收,并转变为ATP中的_______,经过暗反应,能量最终被储存在__________中。一般情况下,植物叶片的光合作用随光照强度的增强而增强,但光照强度过高时,光合作用减弱。
②科研人员将正常光照下发育的叶片分为4组,用AOX途径抑制剂处理A组和C组叶片的左侧,然后将4组叶片离体,叶柄插入盛满水的试管中,左侧置于正常光照下,右侧置于正常光照或高光下(图1),40分钟后测量叶片左侧光合色素的光能捕获效率(图2)。
根据__________组的实验数据可以推测,在夏季晴天,若树木中层叶片的部分区域被高光照射,叶面出现光斑,则可能会使邻近组织的光合作用减弱。实验说明,AOX途径可以____________。
【答案】 (1). 水 (2). 下降 (3). 增加 (4). 类囊体的薄膜 (5). 化学能 (6). 糖类(有机物) (7). B、D (8). 提高光合色素光能捕获效率,利于光合作用进行,在周围受到高光照射的叶片组织中作用更明显
【解析】
【分析】
有氧呼吸过程中第三阶段O2与[H]生成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其中有一部分能量会转移到ATP中,形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可将光能转化形成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暗反应可将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移到有机物中形成稳定的化学能。
【详解】(1)交替氧化酶(AOX)分布在植物细胞线粒体内膜上,它可以催化O2与[H]生成水,并使细胞呼吸释放的能量更多以热能形式散失,由于该阶段释放的能量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的增加,故生成ATP所占的比例将减小。由于交替氧化酶(AOX)能使细胞中呼吸释放的能量更多以热能形式散失,从而利于提高花序温度,吸引昆虫传粉,故在寒冷早春,某些植物的花细胞中AOX基因的表达会增加。
(2) ①光合作用过程中,光能被分布于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的光合色素吸收,并转变为ATP中的活跃的化学能,经过暗反应,可将ATP中活跃的化学能转移到有机物中形成稳定的化学能。
②B、D组的变量为右侧叶片是否高光,由图2实验结果可知,D组在右侧叶片高光条件下,左侧叶片的光合色素捕获光能的效率降低,由此可以推测,在夏季晴天,若树木中层叶片的部分区域被高光照射,叶面出现光斑,则可能会使邻近组织的光合作用减弱。A、B组的单一变量是左侧叶片是否抑制AOX途径,B组未使用AOX途径抑制剂,实验结果显示B组左侧叶片光合色素捕获光能的效率高于A组,同理C、D组的单一变量是左侧叶片是否抑制AOX途径,D组未使用AOX途径抑制剂,实验结果显示D组左侧叶片光合色素捕获光能的效率高于C组,且二者的差值大于A、B组的差值,故可说明,AOX途径可以提高光合色素光能捕获效率,利于光合作用进行,在周围受到高光照射的叶片组织中作用更明显。
【点睛】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意在考查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的能力。
32.近年来,围绕着免疫检查点分子的癌症免疫治疗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
(1)CTLA-4是代表性的免疫检查点分子,对T细胞的活化起负向调节作用。当T细胞膜表面的______识别到抗原信号后,T细胞表面的CD28分子与抗原呈递细胞的B7分子结合,T细胞被激活,增殖分化形成_______________。被激活后的T细胞表面会表达CTLA-4,CTLA-4与CD28结构相似,因此________的结合会阻断活化的T细胞增殖分化及其免疫作用。这种负向调节作用可以避免因过度免疫应答而引发的____________病,以维持免疫稳态。
(2)癌细胞是不受机体控制能够_______________ 的细胞。正常细胞发生癌变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机体主要依赖细胞免疫清除癌细胞。CTLA-4免疫抑制剂能够缓解CTLA-4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癌症,但同时也可能引起强烈副作用。
(3)研究发现,癌细胞会召集大量Treg细胞进入肿瘤中,导致肿瘤生长。Treg细胞表面能持续性的表达CTLA-4,抑制T细胞活化,并使T细胞分泌IL-2的能力降低(IL-2可促进T细胞增殖)。在临床试验中,尝试采用诱导Treg细胞凋亡的方法治疗癌症,但患者的病情并没有得到改善。科研人员研究了3种细胞对T细胞分泌IL-2的影响。结果见下图:
由上图结果推测,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受体 (2). 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 (3). CTLA-4与B7 (4). 自身免疫(或过敏) (5). 无限增殖 (6). 遗传物质发生变化 (7). 已凋亡Treg细胞导致T细胞分泌的IL-2更少,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更强
【解析】
【分析】
正常细胞的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突变后可形成癌细胞,机体的T淋巴细胞可识别癌细胞,并通过增殖分化形成的效应T细胞使癌细胞裂解死亡。当机体对抗原发生的免疫反应过度时,就会对自身的组织和结构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形成自身免疫病。
【详解】(1)细胞免疫中主要由T淋巴细胞发挥作用,当T淋巴细胞膜表面的受体识别到抗原信号后,T细胞表面的CD28分子与抗原呈递细胞的B7分子结合,T细胞被激活,增殖分化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被激活后的T细胞表面会表达CTLA-4,CTLA-4与CD28结构相似,而T细胞表面的CD28分子能与抗原呈递细胞的B7分子结合,因此CTLA-4与B7的结合会阻断活化的T细胞增殖分化及其免疫作用。这种负向调节作用可以避免因过度免疫应答而引发的自身免疫病,以维持免疫稳态。
(2)正常细胞在致癌因子的作用下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形成癌细胞,即癌细胞与正常细胞比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形成的癌细胞能够无限增殖。
(3)Treg细胞表面能持续性的表达CTLA-4,抑制T细胞活化,并使T细胞分泌IL-2的能力降低(IL-2可促进T细胞增殖)。科研人员研究了3种细胞对T细胞分泌IL-2的影响,根据图示结果可知,已凋亡的常规细胞处理组T细胞分泌的IL-2较多,取自肿瘤的活Treg细胞处理组导致T细胞分泌的IL-2减少,而已凋亡Treg细胞处理组导致T细胞分泌的IL-2更少,由于IL-2可促进T细胞增殖,故可推测已凋亡Treg细胞导致T细胞分泌的IL-2更少,对T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更强是导致临床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
【点睛】本题围绕着癌症的免疫治疗考查细胞免疫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读取信息以及分析信息的能力。
33.为研究果蝇致死基因(Sxl基因)对小鼠的影响,研究人员通过基因工程培育出含Sxl基因的多个品系杂合小鼠。
(1)为获得转基因小鼠,首先将目的基因通过__________法导入多个不同的______中,培育形成多个不同小鼠品系。科研人员发现除S品系转基因杂合小鼠表现为发育异常外,其他品系都表现正常,测定__________,发现均无显著差异,因此推测S品系小鼠发育异常不是由Sxl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导致的。
(2)为研究S品系小鼠发育异常的原因,科研人员通过测序发现Sxl基因插入到小鼠细胞的5号染色体上(位置关系如图1所示)。
检测野生型小鼠和S品系小鼠细胞中P1基因和DCK基因的转录情况,结果如图2所示:
图2结果显示,与野生型小鼠相比,S品系小鼠中P1基因转录量______,DCK基因转录量________。由此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进一步研究发现P1基因转录出的RNA不能翻译出蛋白质。已知M-s基因和M-l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对生长发育起重要调节作用,为探究P1基因的作用机制,研究人员分别将P1基因、M-s基因和M-l基因导入不表达这3个基因的小鼠细胞中。在导入后的16h和32h,分别检测M-s基因和M-l基因的mRNA,结果如图3所示。在只导入M-s基因或M-l基因的情况下,只在_____h检测到杂交带。实验结果说明P1基因转录出的RNA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4)该系列实验说明,导入Sxl基因引起S品系小鼠发育异常的原因是__________。
【答案】 (1). 显微注射 (2). 受精卵 (3). 所有品系小鼠的Sxl基因表达量 (4). 减少 (5). 不变 (6). Sxl基因的插入抑制P1基因的转录 (7). 16 (8). 抑制M-s基因和M-l基因的mRNA的分解 (9). Sxl基因插入,使P1基因的转录被抑制,进而导致M-s基因和M-l基因的mRNA的稳定性降低,致使其翻译出的对生长发育起重要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减少,小鼠发育异常
【解析】
【分析】
转基因动物的培育过程中,常将目的基因通过显微注射法注射到动物的受精卵中,并将受精卵培养形成动物个体。根据图2可知,与野生型小鼠相比,S品系小鼠中P1基因转录量减少,DCK基因转录量基本不变。由此说明Sxl基因的插入抑制了P1基因的转录。
【详解】(1)转基因动物常用的受体细胞为受精卵,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的常用方法是显微注射法,所以为获得多个转基因小鼠,应先将目的基因通过显微注射法导入多个不同的受精卵中,培育形成多个不同小鼠品系。为了确定S品系小鼠发育异常不是由Sxl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导致的,需要测定所有品系小鼠的Sxl基因表达量并进行比较,若各组Sxl基因表达量均无显著差异,可说明S品系小鼠发育异常不是由Sxl基因表达的蛋白质导致的。
(2)根据图2野生型小鼠和S品系小鼠细胞中P1基因和DCK基因的转录情况结果可知,与野生型小鼠相比,S品系小鼠中P1基因转录量减少,DCK基因转录量基本不变。由此说明Sxl基因的插入抑制了P1基因的转录。
(3)根据图3实验结果,只导入M-s基因(从左向右第一组)或M-l基因(从左向右第三组)的情况下,16h均出现了M-s基因和M- l基因转录的mRNA,而32h相应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消失了,故两组只在16h能检测到杂交带。图示中导入P1基因的从左向右的第二组和第四组32h时M-s基因和M-l基因转录形成的mRNA仍然存在,说明P1基因转录出的RNA的作用是抑制M-s基因和M-l基因的mRNA的分解。
(4)根据上述分析可知,Sxl基因的插入,使P1基因的转录被抑制,进而导致M-s基因和M-l基因的mRNA的稳定性降低,致使其翻译出的对生长发育起重要调节作用的蛋白质减少,小鼠发育异常。
【点睛】本题以小鼠发育异常为材料,考查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34.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玉米腐霉茎腐病在我国广泛发生,严重危害粮食生产安全,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1)玉米对腐霉茎腐病表现出的抗病与感病为一对________。
(2)观察发现,玉米品种甲(纯系)对腐霉茎腐病表现为抗病,品种乙(纯系)表现为感病。
①研究人员将品种甲与品种乙杂交,得到F1;再将F1自交,得到F2。检测发现,产生的F1全部为抗病;产生的673株F2中,626株为抗病,47株为感病。F2中的抗病:感病≈15:1,因此可推知抗病与感病由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对基因控制。
②研究人员又对F2进行单株自交,将每株收获的种子分别种植,观察表现型。有的F2单株自交子代都为抗病、有的F2单株自交子代都为感病、有的F2单株自交子代既有抗病又有感病。若上述三种F2的比例为________,即可验证(2)①所得结论。
(3)进一步研究发现,品种甲的抗病基因R1位于玉米1号染色体上。已知抗病玉米品种丙(纯系)的显性抗病基因Q也位于1号染色体上。
①在玉米1号染色体上的特定位置有分子标记,如z263,它在玉米的不同品系里的长度可能不同,但起始和终止序列相同。类似的还有z459、z319和z256。已知品种丙的Q基因与z263、z459、z319和z256紧密连锁(不发生交叉互换)。科研人员根据这几个分子标记的起始和终止序列设计________,分别以品种甲、乙的基因组DNA为_______进行PCR扩增后电泳检测。下图所示实验结果初步说明R1与Q是_____(填“相同”或“不同”)基因,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科研人员将品种甲与品种丙杂交,得到F1,F1均表现为抗病。再将F1自交,得到F2。F2出现感病植株,直接验证(3)①的结论。推测F2出现感病植株的原因是(只考虑R1和Q基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相对性状 (2). 非同源 (3). 两 (4). 7: 1: 8 (5). 引物 (6). 模板 (7). 不同 (8). 品种甲、乙的PCR扩增产物没有差异 (9). F1形成配子的过程中,1号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形成不含抗病基因的配子;不含抗病基因的雌雄配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感病植株
【解析】
【分析】
根据“品种甲与品种乙杂交,得到F1,再将F1自交,得到F2。产生的F1全部为抗病;产生的673株F2中,626株为抗病,47株为感病。F2中的抗病:感病≈15:1,符合9:3:3:1的变式”,故可推知抗病和感病是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的,且符合自由组合定律。PCR技术扩增某DNA片段时,需要提供模板、原料、耐热的DNA聚合酶和能量、引物等条件。
【详解】(1)抗病与感病是玉米对腐霉茎腐病表现出的不同表现类型,故为一对相对性状。
(2)①根据F2中的抗病:感病≈15:1,为9:3:3:1的变式,说明抗病与感病由非同源染色体上的两对基因控制。
②若两对等位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设由A、a和B、b控制,则根据F2中的抗病:感病≈15:1,可知只要含有显性基因即表现抗病, F2中有9种基因型,其比例为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aabb=1:2:2:4:1:2:1:2:1,其中只有基因型为AaBb、aaBb、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会出现性状分离,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AAbb的个体自交后代只表现抗病,aabb的个体自交只表现感病,所以若F2中自交子代都为抗病的个体:自交子代都为感病的个体:自交子代既有抗病又有感病的个体=7: 1: 8,即可验证(2)①所得结论。
(3)①科研人员根据z263、z459、z319和z256这几个分子标记的起始和终止序列设计引物,分别以品种甲、乙的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后电泳检测。由于图示结果显示品种甲、乙的PCR扩增产物没有差异,故可初步说明R1与Q是1号染色体上不同的基因。
②科研人员将品种甲(纯系)与品种丙(纯系)杂交,得到F1,F1均表现为抗病。再将F1自交,得到F2。F2出现感病植株,假设R1与Q是相同基因,则F2不会出现感病植株,故该实验结果可证明R1与Q是1号染色体上不同的基因。F2出现感病植株的原因可能是F1形成配子的过程中,1号染色体发生交叉互换,形成不含抗病基因的配子;不含抗病基因的雌雄配子结合形成的受精卵,发育成感病植株。
【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和基因的定位,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考生具有理解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的使用条件,能根据所给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35.甲状腺激素几乎作用于体内所有细胞,在大脑中,可以影响神经细胞的结构和突触传导,影响学习记忆。
(1)甲状腺激素在细胞内与受体结合,通过影响基因表达发挥生理作用。当全身多数细胞甲状腺激素受体异常时,患者表现出甲减症状。但若受体异常只发生在垂体和下丘脑,则会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过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研究发现,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海马区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合成。BDNF可以选择性的引起神经元Na+通道开放,导致神经细胞膜两侧电位转变为__________。BDNF也可以促进突触前膜释放_______,增强兴奋的传递过程,从而促进学习记忆。
(3)长期高脂肪膳食会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使学习能力下降。蔬菜水果中富含槲皮素。科研人员利用小鼠研究了槲皮素对高脂膳食危害的影响。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所示:
处理 BDNFmRNA(相对值) BDNF(pg/mg pr)
______ 1.00 26
高脂膳食 0.65 19
高脂膳食+槲皮素 0.95 25
表中横线处的处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析上表数据可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状腺激素有T4和T3两种形式,主要以T4的形式分泌。在脱碘酶的作用下T4转变为T3并发挥生理作用。为进一步研究槲皮素的作用机理,研究人员分别取高脂膳食组、高脂膳食+槲皮素组小鼠的_______,测定T4、T3和TSH(促甲状腺激素)浓度,结果如下图所示
结合相关信息和上图结果,推测槲皮素的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使甲状腺激素分泌过量 (2). 外负内正 (3). 神经递质 (4). 正常膳食 (5). 槲皮素可以使BDNF基因的表达量恢复,缓解高脂膳食的危害 (6). 血液 (7). 槲皮素通过提高脱碘酶的活性,促进T4转变为T3
【解析】
【分析】
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减少时,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静息电位时膜电位为外正内负,动作电位时膜电位为外负内正。
【详解】(1)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存在负反馈调节,当甲状腺激素受体异常只发生在垂体和下丘脑时,由于能与甲状腺激素结合的受体不足,使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抑制作用减弱,使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从而使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而导致过量。
(2)动作电位形成时,钠离子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BDNF也可以促进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增强兴奋的传递过程,从而促进学习记忆。
(3)实验目的是研究槲皮素对高脂膳食危害的影响,为了说明结果,需要有正常膳食的组作为对照,故表中横线处的处理为正常膳食。表中数据显示,高脂摄食组与正常摄食组对照,高脂摄食组中BDNFmRNA和BDNF含量均少于正常摄食组,而高脂膳食+槲皮素组中BDNFmRNA和BDNF含量均高于高脂摄食组,且与正常摄食组的BDNFmRNA和BDNF含量接近,说明槲皮素可以使BDNF基因的表达量恢复,缓解高脂膳食的危害。
(4)由于激素需要通过血液运输,故为了检测激素的含量,可分别取高脂膳食组、高脂膳食+槲皮素组小鼠的血液,并测定T4、T3和TSH(促甲状腺激素)浓度。实验结果显示:高脂膳食+槲皮素组小鼠的T4浓度、TSH浓度小于高脂膳食组小鼠,而T3浓度高于高脂膳食组小鼠,结合“甲状腺激素有T4和T3两种形式,主要以T4的形式分泌。在脱碘酶的作用下T4转变为T3并发挥生理作用”,可推测槲皮素通过提高脱碘酶的活性,促进T4转变为T3。
【点睛】本题考查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机理和作用,意在考查考生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新情境中问题的能力。
36.紫茎泽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繁殖能力很强的恶性入侵有毒杂草。科研人员进行了有关研究。
(1)紫茎泽兰作为生态系统成分中的__________,入侵后影响本地生物,建立新的群落关系,这种群落的变化过程称为______________。
(2) 研究人员首先采用_________法调查紫茎泽兰和本地植物的种群密度,以确定群落类型,再分别选取不同群落类型的样地各5个,调查地表昆虫种类,取平均值,结果如下表:
①分析可知:紫茎泽兰入侵初始会导致____________________。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②随着入侵程度加重,本地昆虫开始从行为、生理生化等方面适应紫茎泽兰,紫茎泽兰的天敌种类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二者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发展,这一过程称为_________。该研究为进一步筛选可用于生物防治的昆虫提供依据。
【答案】 (1). 生产者 (2). 演替 (3). 样方 (4). 昆虫的种类减少 (5). 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竞争,使本地植物种类改变,进而使昆虫的多样性降低 (6). 共同进化
【解析】
【分析】
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这些生物被叫做外来物种。外来入侵物种具有生态适应能力强,繁殖能力强,传播能力强等特点。
【详解】(1)紫茎泽兰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故在生态系统的成分中属于生产者。入侵后影响本地生物,建立新的群落关系,这种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演替。
(2)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样方法。
①表格中数据显示,当紫茎泽兰轻度入侵时,地表昆虫种类数减少,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造成这种现象可能的原因是紫茎泽兰与本地植物竞争,使本地植物种类改变,进而使昆虫的多样性降低。
②随着入侵程度加重,本地昆虫开始从行为、生理生化等方面适应紫茎泽兰,紫茎泽兰的天敌种类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二者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一过程称为共同进化。
【点睛】本题考查物种入侵对当地生物种类的影响,意在考查考生对种群密度的调查、演替、共同进化等概念的考查,难度不大。
篇6:高三年级生物上学期期末试题
1.糖类和脂质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糖类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B. 分布在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具有缓冲作用
C. 维生素D能促进人体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 D. 素食者主要通过分解植物中的纤维素获得能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细胞中糖类和脂质的种类和功能,需识记相关知识点进行答题。
【详解】A. 糖类是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A正确;
B. 分布在内脏器官周围的脂肪在机体内脏受到外力冲击时具有缓冲作用,B正确;
C. 维生素D属于脂质,能促进人体肠道对钙和磷的吸收,C正确;
D. 人体消化道中没有分解纤维素的酶,不能分解纤维素,D错误。
2.细胞的结构与功能存在密切的联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线粒体的外膜和内膜上均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
B. 溶酶体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
C. 高尔基体膜成分更新与蛋白质的合成与分泌无关
D. 细胞核核膜消失和重建只发生在有丝分裂过程中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线粒体是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且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原体;高尔基体与植物细胞壁的形成和动物体分泌物的形成有关;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会消失和重建。
【详解】A. 线粒体的外膜上不存在催化ATP合成的酶,A错误;
B. 溶酶体中含有多种水解酶,能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细菌,B正确;
C. 高尔基体膜成分更新与蛋白质的合成与分泌有关,C错误;
D.在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细胞核的核膜和核仁都会发生消失和重建,D错误。
3.在线粒体的内外膜间隙中存在着腺苷酸激酶,它能将 ATP 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上而形成 ADP。以下有关推测不合理的是
A. 腺苷酸激酶的数量影响葡萄糖分子进入线粒体
B. 腺苷酸激酶极有可能是一种 ATP 水解酶
C. 腺苷酸激酶与细胞内 ATP 与 ADP 的平衡维持有关
D. 腺苷酸激酶发挥作用时伴随着高能磷酸键的断裂与形成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为信息分析题,通过题意“腺苷酸激酶能将 ATP 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上而形成 ADP”可知,该酶可以催化ATP 分子的水解。
【详解】A.葡萄糖分子不能进入线粒体,A错误;
B. 据分析可知,腺苷酸激酶能促进ATP的水解,极有可能是一种ATP水解酶,B正确;
C. 腺苷酸激酶能促进ATP水解的同时形成ADP,故腺苷酸激酶与细胞内ATP与ADP的平衡维持有关,C正确;
D. 腺苷酸激酶能将ATP分子末端的磷酸基团转移至腺嘌呤核糖核苷酸(AMP)上而形成ADP,故腺苷酸激酶发挥作用时伴随着高能磷酸键的断裂与形成,D正确。
【点睛】TP既是贮能物质,又是供能物质,因其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有大量能量,水解时又释放出大量能量;ATP在活细胞中的含量很少,因ATP与ADP可迅速相互转化;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普遍存在于生物界中,是生物界的共性;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分解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4.研究发现,冬小麦在秋冬受低温袭击时,呼吸速率先升高后降低。持续的冷害使根生长迟缓,吸收能力下降,但细胞内可溶性糖的含量有明显的提高。下列推断错误的是
A. 冷害初期呼吸作用增强,有利于抵御寒冷
B. 持续低温使根细胞呼吸减弱,吸收矿质营养能力下降
C. 低温时细胞内结合水的比例上升,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
D. 持续低温使线粒体内氧化酶活性增强,促进淀粉分解为可溶性糖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温度对呼吸作用强度的影响。冷害初期细胞呼吸增强,释放能量增多,有利于抵御寒冷;持续低温使线粒体内氧化酶活性减弱,使细胞呼吸减弱,氧化酶与可溶性糖合成淀粉无关;低温使细胞内自由水含量降低,结合水含量增加,以适应低温环境。
【详解】A. 冷害初期呼吸作用增强,有利于抵御寒冷冷害初期呼吸作用增强,释放能量增加,利于抵御寒冷,A正确;
B.持续低温使线粒体内氧化酶活性减弱,使细胞呼吸减弱,供能减少,吸收矿质营养能力下降,B正确;
C. 低温使细胞内结合水含量增加,自由水含量降低,细胞液浓度升高,有利于适应低温环境,C正确;
D. 持续低温使线粒体内氧化酶活性减弱,使细胞呼吸减弱,氧化酶与淀粉分解无关,D错误。
5.下列关于小肠上皮细胞生命历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通过分裂使小肠上皮细胞的全能性得以提高
B. 高度分化的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最终会发生癌变
C. 细胞衰老和凋亡过程中均有RNA种类和数目的变化
D. 细胞分化过程中DNA和蛋白质均会发生稳定性改变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细胞的生命历程的相关知识点,细胞的生命历程包括细胞的增殖,分化,衰老,凋亡和癌病等,前四个方面是细胞的正常发展,遗传物质不变,但细胞的癌变是细胞的畸形分化,遗传物质发生改变。
【详解】A. 一般而言,分裂次数越多,全能性越低,A错误;
B. 高度分化的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若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了突变则会发生癌变,B错误;
C. 细胞衰老和凋亡过程中会涉及到相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有RNA种类和数目的变化,C正确;
D. 细胞分化过程中DNA不会发生稳定性改变,D错误。
6.牛雄性胚胎中存在特异性H-Y 抗原,可在牛早期胚胎培养液中添加H-Y 单克隆抗体,筛选胚胎进行移植,以利用乳腺生物反应器进行生物制药。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H-Y 单克隆抗体可由杂交瘤细胞分泌 B. 发生抗原抗体阳性反应的为雄性胚胎
C. 利用筛选出的雄性胚胎做胚胎移植 D. 用H-Y 抗原免疫母牛可获得相应抗体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单克隆抗体的相关知识。效应B细胞能够分泌抗体,但是不具有增殖能力,而骨髓瘤细胞具有无线增殖的能力,因此利用动物细胞融合技术将效应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利用该细胞制备单克隆抗体。该杂交瘤细胞既能无限增殖,又能产生特异性抗体,并且单克隆抗体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大量制备等特点。
【详解】A. H-Y 单克隆抗体可由效应B细胞和骨髓瘤细胞融合成杂交瘤细胞分泌,A正确;
B. 牛雄性胚胎中存在特异性H-Y 抗原,发生抗原抗体阳性反应的为雄性胚胎,B正确;
C. H-Y 单克隆抗体是利用乳腺生物反应器进行生产,应利用筛选出的雌性胚胎做胚胎移植,C错误;
D. H-Y抗原免疫母牛,体内产生体液免疫,产生相应的浆细胞,获得相应抗体,D正确。
7.孟德尔验证分离定律时,让纯合高茎和矮茎豌豆杂交的F2进一步自交产生F3植株,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F2一半的植株自交时能够稳定遗传 B. F2高茎植株中2/3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
C. F2杂合子自交的性状分离比为3∶1 D. F3植株中的高茎与矮茎均为纯合子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应用。设控制豌豆茎高的基因为D和d,则纯合高茎和矮茎豌豆杂交得F1(Dd),F2(DD:Dd:dd=1:2:1即:Dd占1/4),F3(Dd占1/23=1/8)。
【详解】A. F2中DD和dd占子代的一半,故一半的植株自交时能够稳定遗传,A正确;
B. F2高茎植株中DD:Dd=1:2,Dd(占高茎个体2/3) 自交后代发生性状分离不能稳定遗传,故F2高茎植株中2/3的个体不能稳定遗传,B正确;
C. F2杂合子自交的性状分离比为3∶1 ,C正确;
D. F3植株中的高茎中有杂合子,D错误。
8.部分植物自交不育,与自交不育有关的基因S1、S2、S3相互间没有显隐性关系。依据下表的杂交实验,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P F1
杂交一 ♀S1S2×♂S1S2 无
杂交二 ♀S2S3×♂S1S2 S1S2、S1S3
A. 杂交一中含有S1、S2的卵细胞不育 B. 杂交二中只有含S1的花粉能够萌发
C. 与卵细胞相同基因型的花粉不萌发 D. S1、S2、S3相互之间互为等位基因
【答案】A
【解析】
【分析】
分析题意可知,部分植物自交不育即不能产生后代,与卵细胞基因型相同的精子不育。表格中第一个杂交组合相当于自交,因此无后代产生,杂交二后代的产生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
【详解】A. 由分析可知,杂交一是由于与卵细胞基因型相同的精子不育,才没有子代产生,并非卵细胞不育,A错误;
B. 杂交二中S2的花粉与其中一种卵细胞基因型相同,故含S2的花粉不育,只有含S1的花粉能够萌发,B正确;
C. 由杂交二推测,与卵细胞相同基因型的花粉不萌发,C正确;
D. S1、S2、S3为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为复等位基因,相互之间互为等位基因,D正确。
【点睛】根据杂交二的结果结合基因分离定律得出“与卵细胞基因型相同的精子不育”的结论是解题关键。
9.下图是某哺乳动物个体细胞分裂不同时期的分裂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实验材料应选自该生物的精巢或卵巢 B. 图3所示的细胞中存在同源染色体
C. 与图1中EF段相对应的是图2和图3 D. 图4所示细胞中含有4个染色体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图1表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变化曲线图,图2为位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的初级精母细胞,图3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图4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
【详解】A. 图2细胞质为均分,故实验材料应选自该生物的精巢,A错误;
B. 图3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次级精母细胞,不存在同源染色体,B错误;
C. 图1中EF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相对应的是图3 ,C错误;
D. 图4为有丝分裂后期的细胞,此时染色体数目加倍,含有4个染色体组,D正确。
【点睛】根据图2细胞质为均分,判断该动物为雄性个体及熟悉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相关物质变化是解题关键。
10.下图分别表示人体细胞中发生的3种生物大分子的合成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分别在DNA和RNA上
B. 在浆细胞中②过程转录出的α链一定是合成抗体的mRNA
C. ①过程多个起始点同时进行可缩短DNA复制时间
D. ③过程只发生在位于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DNA的复制、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图①中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作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该过程表示DNA分子的复制;图②中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该过程表示转录;图③过程表示发生在核糖体上的翻译过程。
【详解】A. DNA聚合酶和RNA聚合酶的结合位点在DNA上,A错误;
B. 在浆细胞中可以表达多个基因,②过程转录出的α链不一定是合成抗体的mRNA,B错误;
C. ①过程多个起始点同时进行可缩短DNA复制时间,提高复制效率,C正确;
D. ③过程可以发生在人体细胞位于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中的核糖体上,D错误。
11.玉米第6对染色体上存在与植株颜色有关的一对等位基因D(紫色)和d(绿色),经X射线照射的纯合紫株玉米花粉授粉给正常绿株玉米,F1中出现个别绿苗。出现个别绿苗的最可能原因是
A. 染色体数加倍 B. 基因重组 C. 染色体缺失 D. 染色体重复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遗传规律可知,纯合紫株玉米花粉授粉给正常绿株玉米,后代基因型全为杂合子,性状应全为紫色;但由于经X射线照射后,含基因D的染色体片段缺失或基因D突变为d,使个别后代出现了隐性性状,该变异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或基因突变。
【详解】根据题意“经X射线照射的纯合紫株玉米花粉授粉给正常绿株玉米,F1中出现个别绿苗”说明绿苗出现的原因纯合紫株玉米产生花粉时,含基因D的染色体片段缺失或基因D突变为d,从而产生了不含D的花粉,使个别后代出现了绿色,故选C。
12.在核酸分子杂交技术中,常常使用已知序列的单链核酸片段作为探针。为了获得B链作探针,可应用PCR技术进行扩增,应选择的引物种类是
A. 引物1与引物2
B. 引物3与引物4
C. 引物2与引物3
D. 引物1与引物4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PCR的相关知识。PCR全称为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项在生物体外复制特定DNA的核酸合成技术。PCR的原理是DNA复制,需要的条件包括:模板DNA、四种脱氧核苷酸、一对引物、热稳定DNA聚合酶(Taq酶).PCR扩增DNA的过程包括:高温变性、低温复性、中温延伸过程。
【详解】要获得B链,则要获得引物之间的DNA片段,根据PCR中子链延伸方向为5,到3,,故需选择引物2与引物3进行扩增,选C。
13.油菜素内酯(BR)可提高水稻对真菌(细胞壁成分为几丁质)的抗性。为研究其分子机制,科研工作者用BR对水稻进行了处理,并检测了实验组和对照组水稻叶片几丁质酶的活性,结果如图1所示;同时提取了实验组和对照组水稻细胞中总RNA进行反转录,并对其产物进行PCR后电泳处理,结果如图2所示(18S为参照)。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BR可以提高水稻体内几丁质酶的活性
B. BR可以提高水稻细胞中几丁质酶基因的转录水平
C. BR可以提高水稻对真菌细胞壁的水解作用
D. BR可增加水稻细胞中18S基因的表达量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可知,该实验目的为研究油菜素内酯(BR)提高水稻对真菌(细胞壁成分为几丁质)的抗性的机制。实验因变量检测几丁质酶的活性,图1可知,实验组的酶活性比对照组的高出很多;图2可知,实验组中CHA1基因的表达比对照组高,而两组的18S基因表达量相差不大。
【详解】A. 图1可知,BR可以提高水稻体内几丁质酶的活性,A正确;
B. 图2可知, BR可以提高水稻细胞中几丁质酶基因(CHA1基因)的转录水平,B正确;
C. BR可以提高水稻体内几丁质酶的活性,进而提高水稻对真菌细胞壁的水解作用,C正确;
D. 图2可知,实验组中CHA1基因的表达比对照组高,而两组的18S基因表达量相差不大,D错误。
1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浆细胞和T淋巴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抗原 B. 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血糖浓度会升高
C. 寒冷环境下的机体散热量低于炎热环境 D. 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会在下丘脑细胞表达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体温调节、水盐调节、血糖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理清和熟记四大生理调节过程是解题关键。
【详解】A. 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A错误;
B. 饥饿时,血液流经肝脏后,肝糖原分解补充血糖,因此血糖浓度会升高,B正确;
C. 寒冷环境下外界温度与体温相差较大,其散热量多于炎热环境,C错误;
D. 只有肾小管和集合管上有抗利尿激素的受体,因此只有肾小管细胞和集合管细胞能够选择性表达抗利尿激素受体基因,D错误。
15. 鸡霍乱病原菌易致鸡死亡。1880年,巴斯德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 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体
B. 第一次注射后,鸡霍乱病原菌诱导存活鸡产生的抗性变异
C. 第二次注射后,存活鸡体内相应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
D. 第二次注射后,死亡鸡体内没有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答案】C
【解析】
第一次注射时,所用的鸡霍乱病原菌相当于抗原,A错误;注射的霍乱病原菌对鸡的抗性进行选择,而变异是不定向的, B错误;由“再次培养新鲜病原菌,并扩大鸡的注射范围,结果仅有部分鸡存活。进一步调查发现,存活鸡均接受过第一次注射”可知存活鸡体内有相应的记忆细胞参与了免疫反应即二次免疫应答,C正确;由“巴基斯坦用久置的鸡霍乱病原菌对鸡群进行注射,意外发现全部鸡存活”可推知初次注射鸡体内有特异性免疫反应发生,但由于二次注射的是新鲜病原菌,没有经过初次免疫的鸡的抵抗力比较弱,会由于病原菌的侵染而死亡,D错误。
【考点定位】二次免疫
16.图中A、B为某群落中的两个动物种群,曲线表示δ(δ= 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不考虑迁入、迁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t5时刻A、B的种群密度相同 B. O→t5 B种群呈“S”型曲线增长
C. t3→t5B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 D. t3→t5A种群密度先上升后下降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曲线标志δ(δ=出生率:死亡率)随时间的变化,当δ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当δ等于1,种群数量不变;当δ小于1,种群数量减少。
【详解】A. t5时刻A、B的种群δ(δ= 出生率/死亡率)相同 ,不能代表种群密度相同,A错误;
B. O→t2 B种群呈下降趋势,故O→t5 B种群不呈“S”型曲线增长,B错误;
C. t3→t5B种群δ大于1,种群数量增加,C错误;
D. t3→t5A种群前期δ大于1,数量增加,后期δ小于1,数量下降,D正确。
【点睛】理清曲线δ(δ= 出生率/死亡率)的含义是解题关键。
17.下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a、b、c、d表示能量值,①、②、③表示营养级,甲是分解者。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在该生态系统中可以占有三个营养级
B. 第二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b/c ×100%
C.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a+b+c+d
D. 图中各营养级之间能量多少的关系为a>b>c
【答案】D
【解析】
【分析】
图示结合题意可知:①为生产者,第一营养级;②为初级消费者,第二营养级;③为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a、b、c分别表示各营养级固定的能量。
【详解】A. 甲为分解者,不属于食物链,不占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级,A错误;
B. 第二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是c / b ×100%,B错误;
C. 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a,C错误;
D. 能量沿着食物链逐级递减,故各营养级之间能量多少的关系为a>b>c,D正确。
18.研究表明,埃博拉病毒和HIV侵入机体后,主要感染的细胞分别是吞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被HIV感染后,人体的体液免疫不受影响 B. 两种病毒感染,都会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
C. 两种病毒感染,都会导致机体患自身免疫疾病 D. 人体内的吞噬细胞能够特异性识别埃博拉病毒
【答案】B
【解析】
【分析】
吞噬细胞在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T淋巴细胞在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中都起作用。
【详解】A.人体的体液免疫中有T淋巴细胞的参与,故被HIV感染后,人体的体液免疫下降,A错误;
B. 两种病毒感染,会使免疫细胞受到攻击,会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B正确;
C. 两种病毒感染,会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不会导致机体患自身免疫疾病 ,C错误;
D. 人体内的吞噬细胞能够识别埃博拉病毒,但不能特异性识别,D错误。
19.科研工作者为研究不同生根剂对紫叶紫薇扦插的影响,研究了2种生根剂在不同浓度下处理不同时间对扦插枝条生根效果的影响,结果如下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00mg•L-1NAA浸泡3h处理会抑制扦插枝条生根
B. 2种生根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影响均具有两重性
C. ABT组随溶液浓度升高,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促进作用增强
D. NAA组随溶液浓度升高,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抑制作用增强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实验目的是研究2种生根剂在不同浓度下处理不同时间对扦插枝条生根效果的影响,根据图示分析可知:随着ABT浓度增加,促进生根作用越强,随着ABT作用时间延长,促进生根作用越强;随着NAA浓度增加,促进生根作用越弱,随着NAA作用时间延长,促进生根作用越弱;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可知,一定浓度范围的ABT和NAA对生根均有促进作用。
【详解】A. 200mg•L-1NAA浸泡3h处理会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只是促进作用相对较弱,A错误;
B. 从图示可知2种生根剂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影响均表现为促进作用,不能体现两重性,B错误;
C. ABT组随溶液浓度升高,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促进作用增强,C正确;
D. NAA组随溶液浓度升高,对扦插枝条生根率的促进作用减弱,D错误。
【点睛】本实验的自变量有两个,一个是生根剂的种类,一个是生根剂的作用时间,分析图示相应信息是解题关键。
20.由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突变引起的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我国部分地市对新生儿进行免费筛查并为患儿提供低苯丙氨酸奶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若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则其儿子一定患病
B. 在某群体中发病率为1/10 000,则携带者的频率为1/100
C. 通过染色体检查及系谱图分析,可明确诊断携带者和新生儿患者
D. 减少苯丙氨酸摄入可改善新生儿患者症状,说明环境能影响表现型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遗传病的检测和预防、遗传概率的计算和表现型和基因型的关系,明确考点,理清联系,逐项分析作答。
【详解】A. 若一对夫妇中妻子患病丈夫正常,若丈夫为纯合子,则其儿子一定不患病,A错误;
B. 在某群体中发病率为1/10 000,则携带者的基因型频率约为 , B错误;
C. 苯丙酮尿症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不能通过染色体检查及系谱图分析,诊断携带者和新生儿患者,C错误;
D. 减少苯丙氨酸摄入可以改善新生儿患者症状,说明环境能影响表现型,D正确。
21.在蓝藻和黑藻细胞中都能进行的反应是
A. 在线粒体内丙酮酸分解成CO2 B. 在叶绿体内水光解生成[H]和O2
C. 在内质网内氨基酸合成蛋白质 D. 在细胞质基质中都可以合成ATP
【答案】D
【解析】
【分析】
蓝藻为原核细胞,没有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能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黑藻为真核生物,有各种细胞器,也能进行有氧呼吸和光合作用。
【详解】A. 蓝藻没有线粒体,故不能在线粒体内将丙酮酸分解成CO2 ,A错误;
B. 蓝藻没有叶绿体,故不能在叶绿体内讲水光解生成[H]和O2,B错误;
C. 蓝藻没有内质网,C错误;
D. 蓝藻可以在细胞质基质进行呼吸作用产生ATP,黑藻细胞可以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油烟实习第一阶段合成ATP,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区别和联系,清楚原核细胞只有核糖体一种细胞器是解题关键。
22.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活动旺盛,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染色体上DNA的复制与转录在细胞核内完成
B. 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和DNA的数目变化一致
C. 分裂末期细胞中央赤道板逐渐延伸形成细胞板
D. 分裂完成后的细胞全部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A. 染色体上DNA的复制与转录在细胞核内完成,A正确;
B. 分裂过程中染色单体和DNA的数目变化不一致,B错误;
C. 分裂末期细胞中央细胞板逐渐延伸形成细胞壁,C错误;
D. 分裂完成后的细胞若继续分裂才进入下一个周期,D错误。
23.为给工厂化繁殖脱毒甘薯苗提供技术支持,科研人员利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甘薯茎尖(外植体)大小对诱导分化苗和脱毒苗的影响,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茎尖大小 外植体数/个 分化苗数/苗 脱毒苗数/苗
小于 0.3mm 20 1 1
0.3~0.5mm 20 10 7
大于 0.6mm 20 13 4
A. 不同培养阶段培养基中激素种类和比例应适时调整
B. 脱分化过程中应给予充足光照使其进行光合作用
C. 可利用病毒cDNA制作探针对甘薯苗进行病毒检测
D. 0.3~0.5mm 大小的茎尖有利于脱毒甘薯苗的培养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植物组织培养的条件和过程。1、植物组织培养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
2、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脱分化和再分化与培养基中的植物激素的种类及其比例有密切关系。3、外植体只能消毒处理,不能灭菌处理,保持外植体的活性;茎尖等分生区组织几乎不含病毒,因此选择一定大小的植物茎尖进行组织培养可获得脱毒苗。4、暗培养有助于愈伤组织的形成,再分化一定要有光照。5、根据表格中信息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甘薯茎尖大小,因变量是分化苗数/苗和脱毒苗数/苗,无关变量是外植体数/个。
【详解】A. 不同阶段的培养基中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的比例不同,故不同培养阶段培养基中激素种类和比例应适时调整,A正确;
B. 脱分化时,愈伤组织的诱导往往需要暗培养,不能给予适宜光照,B错误;
C. 根据DNA分子杂交原理,利用cDNA探针对甘薯苗进行病毒检测属于分子水平的检测,C正确;
D. 根据表格中数据可知,0.3-0.5mm大小的茎尖,脱毒苗数/苗最多,因此有利于培养脱毒甘薯,D正确。
24.鸡冠的形状由两对等位基因控制,关于图 所示的杂交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A. 亲本玫瑰冠是双显性纯合子
B. F1与F2中胡桃冠基因型相同
C. F2豌豆冠中的纯合子占1/16
D. 该性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根据子二代的表现型比例为9:3:3:1,该比例为双杂合子自交产生的性状分离比,由此可见该性状涉及2对等位基因;又后代的表现型与性别无关联,因此基因位于两对常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详解】A. 由子二代胡桃冠:玫瑰冠:豌豆冠:单冠=9:3:3:1,说明子一代胡桃冠的基因型是双杂合子,亲本玫瑰冠是单显性纯合子,A错误;
B. F1中胡桃冠为双杂合子,而F2中胡桃冠有四种基因型,B错误;
C. F2豌豆冠中的纯合子占1/3,C错误;
D. 根据分析可知,该性状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D正确。
25.下图是中心法则示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图中核酸分子的复制都是边解旋边复制 B. 逆转录的原料是四种核糖核苷酸
C. 基因的复制和表达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D. 上述过程的发生场所均为细胞核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中心法则的相关知识。中心法则:(1)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复制;(2)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后来中心法则又补充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以及从RNA流向DNA两条途径。
【详解】A. 图中核糖核酸分子一般为单链,其复制不需要解旋,A错误;
B. 逆转录的产物是DNA,故原料是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B错误;
C. 基因的复制和表达均遵循碱基互补配对原则,C正确;
D. 翻译发生在细胞质中的核糖体上,D错误。
26.下列关于生物进化的观点正确的是
A. 地理隔离的出现标志着新物种形成 B. 突变与基因重组都是进化的原材料
C. 进化是个体定向改变基因频率的结果 D. 进化的单位是生活在一起的全部生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进化的相关知识。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形成.在这个过程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详解】A. 生殖隔离的出现标志着新物种形成,A错误;
B. 突变与基因重组都是进化的原材料,B正确;
C. 进化是种群定向改变基因频率的结果,C错误;
D. 进化的单位是生活在一起的某一区域的同一物种的全部生物,D错误。
【点睛】易错点:进化的单位是种群,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判断生物是否进化看种群基因频率是否改变,判断是否有新物种产生看是否存在生殖隔离。
27.下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结构①为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提供能量
B. 当兴奋传导到③时,膜内电位由正变负
C.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
D. 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主动运输释放至突触间隙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图示分析可知:①是线粒体,②突触小泡,③是突触前膜,④是突触后膜。
【详解】A. 结构①位于突触小体中,为生物体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而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突触后膜上,且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不消耗能量,所以结构①不能为其提供能量,A错误;
B. 当兴奋传导到③突触前膜时,膜内电位由负变为正,B错误;
C. 结构④膜电位的变化是钠离子通道打开,钠离子大量内流,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说明与其选择透过性密切相关,C正确;
D. 递质经②的转运和③的胞吐作用释放至突触间隙,D错误。
28.关于生长素的两重性,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 B. 既能疏花疏果,也能防止落花落果
C. 既能促进果实成熟,也能使水果保鲜 D. 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长素的作用以及作用的两重性,理解生长素的两重性是解题关键。
【详解】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即低浓度起促进作用,高浓度起抑制作用,具体表现为: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故不正确的选C。
29.下列关于生物学研究技术和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微生物计数的常用方法之一
B. 同位素标记法可用于了解生物化学反应的过程
C. 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模型模拟了DNA分子的空间结构
D. 分离真核细胞各种细胞器的常用方法是纸层析法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生物学研究技术和方法。需要联系相应的实验逐项分析作答。
【详解】A. 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微生物计数的常用方法之一,A正确;
B. 同位素标记法可用于追踪物质的运行和变化规律,借助同位素标记法可用于了解生物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B正确;
C. 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DNA模型模拟了DNA分子的空间结构,C正确;
D. 分离真核细胞各种细胞器的常用方法是差速离心法,D错误。
30.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的过程见下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演替是初生演替 B. 图中各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C. 草本、灌木、乔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一致 D. 在针叶林群落中的优势种是草本植物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发生中度火灾后,草本和灌木的物种数下降后相对稳定,而乔木的物种数上升后降低,再相对稳定。
【详解】A. 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
B. 图中各群落都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B正确;
C. 草本和灌木的丰富度变化一致,与乔木丰富度的变化不同,C错误;
D. 在针叶林群落中的优势种是针叶乔木,D错误。
31.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具膜的细胞器,是研究膜结构功能的常用材料。当成熟红细胞破裂时,仍然保持原本的基本形状和大小,这种结构称为红细胞影,其部分结构如图所示。研究人员用不同的试剂分别处理红细胞影。结果如下表:(“+”表示有,“-”表示无)
实验处理 蛋白质种类 处理后红细胞影的形状
A B C D E F
试剂甲处理后 + + + + - - 变得不规则
试剂乙处理后 - - + + + + 还能保持
(1)构成红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____________。膜上有多种蛋白质,其中B蛋白与多糖结合,主要与细胞膜的____________功能有关。A和G蛋白均与跨膜运输有关,G主要功能是利用红细胞____________呼吸产生的ATP供能, 通过____________方式排出Na+吸收K+,从而维持红细胞内高K+低Na+的离子浓度梯度。
(2)在制备细胞膜时,将红细胞置于____________中,使细胞膜破裂释放出内容物。由表中结果推测,对维持红细胞影的形状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是____________。
(3)研究发现,红细胞膜上胆固醇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成熟红细胞不具有合成脂质的________(填细胞器),其细胞膜上的脂类物质可来自血浆。当血浆中胆固醇浓度升高时,会导致更多的胆固醇插入到红细胞膜上,细胞膜_______性降低,变得刚硬易破,红细胞破裂导致胆固醇沉积,加速了As 斑块的生长。
【答案】 (1). 磷脂双分子层 (2). 信息交流 (3). 无氧 (4). 主动运输 (5). 蒸馏水(或低渗溶液) (6). E、F (7). 内质网 (8). 流动
【解析】
【分析】
阅读题干可知,本题涉及的知识有细胞膜的制备、生物膜的结构和膜上蛋白质的功能等,明确知识点,梳理相关的基础知识,结合问题的具体提示综合作答。
由表格信息可知:用试剂甲处理后,蛋白E和F消失,红细胞影形状不规则,说明膜蛋白E和F有维持红细胞影的形状的作用;用试剂乙处理后,蛋白A和B消失,红细胞影形状保持,说明这两种蛋白质与维持红细胞影形状无关。
【详解】(1)构成红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是磷脂双分子层。膜上有多种蛋白质,其中B蛋白与多糖结合为糖蛋白,主要与细胞膜的信息交流功能有关。红细胞只能进行无氧呼吸,A和G蛋白均与跨膜运输有关,G主要功能是利用红细胞五羊呼吸产生的ATP供能, 通过主动运输方式排出Na+吸收K+,从而维持红细胞内高K+低Na+的离子浓度梯度。
(2)利用渗透作用制备细胞膜,将红细胞置于蒸馏水(或低渗溶液)中,使细胞膜破裂释放出内容物。由表中结果推测,对维持红细胞影的形状起重要作用的蛋白质是E、F。
(3)研究发现,红细胞膜上胆固醇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成熟红细胞不具有合成脂质的内质网,其细胞膜上的脂类物质可来自血浆。当血浆中胆固醇浓度升高时,会导致更多的胆固醇插入到红细胞膜上,细胞膜流动性降低,变得刚硬易破,红细胞破裂导致胆固醇沉积,加速了As 斑块的生长。
【点睛】结合图示和表格信息综合分析是解题关键;本题考查的内容相对基础,难度不大。
32.野生川贝母是一类珍贵的药用植物,多生长在高海拔的林间灌丛。研究人员采用人工遮荫的方法模拟高原群落灌丛下的遮荫度,研究遮荫和全光对野生川贝母光合作用的影响,为人工引种提供理论支持。下图为研究人员对遮荫和全光条件下川贝母光合速率部分研究数据的曲线图,请分析回答:
(1)光照强度为a时,川贝母叶肉细胞中产生ATP的场所有____________。
(2)据图可知,川贝母人工引种的适宜条件是____,理由是________ 。
(3)研究人员进一步检测了川贝母叶片光合作用的相关参数,结果如下表:
参数 遮荫 全光
光能捕获效率 0.563 0.491
气孔导度(molH2O•m-2•s-1) 0.456 0.201
胞内CO2浓度(μmol) 261 210
叶绿体中捕获光能的物质是____________,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推测遮荫条件下光合速率提高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答案】 (1).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2). 遮荫 (3). 遮荫条件下川贝母光合速率更高,更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4). (光合)色素 (5). 遮阴条件下,光反应和暗反应均能增强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光反应、暗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和物质变化。叶肉细胞中能够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和叶绿体;分析曲线可知,遮荫后,川贝母光合速率更高,更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分析表格:遮荫条件下川贝母叶肉细胞的能量捕获效率更高,同时,气孔导度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更高。
【详解】(1)光照强度为a时,川贝母叶肉细胞进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故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叶绿体。
(2)据图可知,川贝母人工引种的适宜条件是遮荫,理由是遮荫条件下川贝母光合速率更高,更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
(3)叶绿体中捕获光能的物质是(光合)色素,根据表中提供的数据,推测遮荫条件下光合速率提高的原因是遮荫条件下川贝母叶肉细胞的能量捕获效率更高,光反应增强,气孔导度和胞间二氧化碳浓度更高,暗反应也增强。
【点睛】分析曲线含义和表格信息是解题关键。光照强度为a时,虽然曲线位于x轴的下方,但根据与无光照条件的数据对比,可看出,其进行了光合作用,只是光合作用小于呼吸作用。
33.牙周病是最常见的炎症性口腔疾病,易造成牙齿松动和脱落。牙周膜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在牙周组织修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牙龈卟啉单胞菌(P)是牙周致病菌之一,为研究P菌对人牙周膜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研究者进行了下列实验。
(1)取人体新鲜牙周膜组织块,用____________处理制成细胞悬液,置于含____________的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获得4~10代牙周膜细胞。
(2)取牙周膜细胞加入P菌后共培养,电镜观察发现P菌能侵入牙周膜细胞并在细胞内存活。测定细胞增殖活性,结果如下图:
实验结果显示:P菌感染人牙周膜细胞后,与对照组相比,牙周膜细胞_______(填“发生”或“未发生”)明显的增殖改变。
(3)体外诱导牙周膜细胞成骨分化的过程中会形成矿化结节。为了研究P菌对人牙周膜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研究者利用被P菌感染的牙周膜细胞进行矿化诱导处理,分别于7d、14d、21d染色检测牙周膜细胞矿化情况,结果如下图:
(A:对照组;B:实验组;7、14、21表示天数;黑点表示矿化结节)
①正常牙周膜细胞能不断分化为骨纤维细胞、成骨细胞等多种细胞,这是基因____________的结果。
②对照组的处理是____________。
③研究发现,成骨分化与一种特异性转录因子Runx2有关,P菌感染人牙周膜细胞后,该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由此推测,Runx2的作用是___________。
【答案】 (1). 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 (2). 5%CO2 (3). 未发生 (4). 选择性表达 (5). 对未被P菌感染的牙周膜细胞进行矿化诱导处理 (6). 诱导牙周膜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
【解析】
【分析】
本题实验研究P菌对人牙周膜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根据曲线信息可知,实验组数据和对照组数据相差不大;根据图示观察牙周膜细胞矿化情况可知,对照组的矿化比实验组的严重,说明P菌感染人牙周膜细胞后,可以抑制成骨分化。
【详解】(1)取人体新鲜牙周膜组织块,用胰蛋白酶或胶原蛋白酶处理制成细胞悬液,置于含5%CO2的37℃恒温培养箱中培养,获得4~10代牙周膜细胞。
(2)实验结果显示:P菌感染人牙周膜细胞后,与对照组相比,牙周膜细胞的细胞增殖活性变化不大,故其未发生明显的增殖改变。
(3)①正常牙周膜细胞能不断分化为骨纤维细胞、成骨细胞等多种细胞,这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②根据对照实验的相关原则,对照组的处理是对未被P菌感染的牙周膜细胞进行矿化诱导处理。
③研究发现,成骨分化与一种特异性转录因子Runx2有关,P菌感染人牙周膜细胞后,成骨分化被抑制,而该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明显下调,由此推测,Runx2的作用是诱导牙周膜细胞分化为成骨细胞。
【点睛】根据对照实验的相关原则,分析曲线信息和图示信息是解题关键。曲线图中两曲线接近说明自变量的处理对因变量并没有很大的影响。
34.黑腹果蝇中,灰身和黑身(相应的基因用B、b表示)、长翅和残翅(相应的基因用D、d表示)是两对相对性状,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灰身长翅果蝇和黑身残翅果蝇杂交,F1都是灰身长翅。
(1)显性性状依次是____________,亲本都是____________(填“纯合子”或“杂合子”)。
(2)F1雄果蝇与黑身残翅雌果蝇进行____________(填杂交方式),若按照自由组合定律,后代的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例应为____________,而实际上后代只出现了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其数量各占50%,据此画出体细胞中这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图(用竖线表示染色体、短横表示基因位置):____________(请将答案画在答题卡的相应方框内),并且F1雄果蝇减数分裂时这两对等位基因间__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发生交叉互换。
(3)F1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交配,后代中出现了灰身长翅、黑身长翅、灰身残翅和黑身残翅4种表现型,比例是42%∶8%∶8%∶42%,推算出F1雌果蝇减数分裂时发生交叉互换的卵原细胞的比例为____________。
【答案】 (1). 灰身、长翅 (2). 纯合子 (3). 测交 (4). 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1:1:1:1 (5). (6). 没有 (7). 32%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干信息,“灰身长翅果蝇和黑身残翅果蝇杂交,F1都为灰身长翅果蝇”,说明灰身对黑身为显性性状,长翅对残翅为显性性状;又由于“F1的雄果蝇与黑身残翅雌果蝇杂交,只出现了50%的灰身长翅和50%的黑身残翅”,说明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F1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交配,后代中出现了灰身长翅、黑身长翅、灰身残翅和黑身残翅4种表现型,比例是42%∶8%∶8%∶42%,该比例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说明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并且减数分裂时发生了交叉互换。
【详解】(1)根据分析“灰身长翅果蝇和黑身残翅果蝇杂交,F1都是灰身长翅”可知,显性性状依次是灰身、长翅,亲本都是纯合子。
(2)F1雄果蝇与黑身残翅雌果蝇(隐性纯合子)进行测交,若按照自由组合定律,F1为双杂合子,可以产生BD、Bd、bD和bd四种配子,故后代的表现型及其分离比例应为灰身长翅:灰身残翅:黑身长翅:黑身残翅=1:1:1:1,而实际上后代只出现了灰身长翅和黑身残翅,其数量各占50%,说明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且根据亲本基因型可知B和D连锁,b与d连锁,故体细胞中这两对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图为 , F1雄果蝇减数分裂时产生两种配子,故这两对等位基因间没有发生交叉互换。
(3)F1雌果蝇与黑身残翅雄果蝇(隐性纯合子)交配,后代中出现了灰身长翅、黑身长翅、灰身残翅和黑身残翅4种表现型,比例是42%∶8%∶8%∶42%,该比例不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说明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并且减数分裂时发生了交叉互换;若不考虑交叉互换,则F1雌果蝇产生B D和b d两种配子,而根据实际子代表现型四种配子,且BD:Bd:bD:bd=42%∶8%∶8%∶42%,而交叉互换的细胞只有一半的可能产生含Bd或bD的配子,故F1雌果蝇减数分裂时发生交叉互换的卵原细胞的比例为:32%。
【点睛】两对等位基因若位于两对染色体上,则符合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若位于一对染色体上,则只符合基因的分离定律;根据双杂合子的测交结果分析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是解题关键。
35.水稻斑点叶突变体在叶片或叶鞘上形成类似于病斑的斑点,研究斑点叶突变体对揭示植物的抗病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1)经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获得斑点叶突变体s1和s2,分别同野生型杂交,结果如下表所示:
杂交组合 F1表现型 F2群体
野生型株数 突变型株数
s1 × 野生型 野生型 171 56
s2 × 野生型 野生型 198 68
说明突变性状由单一____________性基因控制。
(2)在s1突变位点的上、下游设计引物,PCR扩增后测序,如下图所示:
s1发生的碱基替换是____________。
(3)与野生型相比,s2突变位点具有相应限制酶的识别序列。PCR获得的对应DNA片段用该限制酶处理后电泳,s2的条带是下图中的____________。
(4)结合突变位点进一步分析,s1和s2是水稻E基因突变所致,体现了基因突变的____________性。s1突变使得转录产物加工形成的mRNA编码区域多出4个碱基,从而造成____________。s2突变导致E蛋白中一个苯丙氨酸变成半胱氨酸,已知苯丙氨酸的密码子为UUU、UUC;半胱氨酸的密码子为UGU、UGC,推知s2发生的碱基对替换为____________。
(5)水稻患白叶枯病时会在叶片上出现病斑,已知水稻E基因功能缺失表现出对白叶枯病原菌很好的抗性。为研究s1、s2突变体是否具有抗白叶枯病的性状,设计了如下实验:从每株s1、s2突变体选取发育状况一致的全部展开叶片各1片,接种白叶枯病菌,一段时间后测量并比较病斑的长度。请评价此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
(6)基于上述研究成果,提出一种预防白叶枯病的方法。_________
【答案】 (1). 隐 (2). G→A (3). ② (4). 不定向或随机 (5). (从突变位点对应的氨基酸开始出现)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的变化 (6). (7). 不合理,没有对照组、缺少重复实验 (8). 利用RNAi技术(反义RNA)阻止野生型水稻E基因的翻译、获取具有抗白叶枯病基因的转基因水稻等
【解析】
【分析】
经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获得斑点叶突变体s1和s2,分别同野生型杂交,后代F1表现型均为野生型,说明野生型对突变型为显性,F2群体中野生型:突变型=3:1,说明该性状的遗传符合分离定律。
【详解】(1)由分析可知:突变性状由单一隐性基因控制。
(2)分析图示中野生型序列和s1突变序列,发现由右到左的第4个碱基有不同,故s1发生的碱基替换是G→A。
(3)与野生型相比,s2突变位点具有相应限制酶的识别序列。PCR获得的对应DNA片段用该限制酶处理后电泳,则s2突变序列会被限制酶切割,s2的条带是下图中的②。
(4)s1和s2是水稻E基因突变所致,体现了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或随机性。s1突变使得转录产物加工形成的mRNA编码区域多出4个碱基,从而会造成(从突变位点对应的氨基酸开始出现)氨基酸种类、数目、排列顺序的变化。s2突变导致E蛋白中一个苯丙氨酸变成半胱氨酸,可能是mRNA上UUU变成UGU或UUC变成UGC,故推知s2发生的碱基对替换为 。
(5)实验目的为研究s1、s2突变体(E基因功能缺失)是否具有抗白叶枯病的性状,故自变量为突变体的种类,因变量为抗性性状,需要设计一组对照组和两组实验组且要进行多次和多组平行实验。
(6)根据 “已知水稻E基因功能缺失表现出对白叶枯病原菌很好的抗性”分析可知:可以利用RNAi技术(反义RNA)阻止野生型水稻E基因的翻译、获取具有抗白叶枯病基因的转基因水稻等。
【点睛】本题综合性较强,找准题意“已知水稻E基因功能缺失表现出对白叶枯病原菌很好的抗性”是解题关键。
36.PD-1与PD-L1是目前肿瘤治疗的热门靶点蛋白。sPD-1是PD-1的可溶形式,能够被分泌至胞外。为探讨sPD-1对肿瘤疫苗抗乳腺癌作用的影响,科研人员进行了相关研究。
(1)因为癌细胞具有____________等特征,癌症的治疗非常困难。肿瘤疫苗是新型治疗方法,其原理是将肿瘤抗原导入人体内,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应答,从而达到控制或清除肿瘤的目的,下列可做为肿瘤抗原的是____________(填写序号)。
①衰老肿瘤细胞②肿瘤相关蛋白或多肽③含有肿瘤抗原基因的表达载体④肿瘤细胞内的脱氧核糖
(2)研究发现,肿瘤疫苗可激活T细胞并诱导其产生IFN-γ(一种淋巴因子)。用不同浓度的IFN-γ培养小鼠乳腺癌细胞,并对其细胞膜上PD-L1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如图1: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乳腺癌细胞膜蛋白PD-L1表达____________。
(3)进一步研究发现,在正常机体中,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如图2),使T细胞活性被适当抑制,避免了免疫过强而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肿瘤细胞PD-L1的高水平表达会____________(填“降低”或“增加”)肿瘤细胞被免疫系统清除的可能性。研究发现使用肿瘤疫苗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作用效果减弱,根据(2)和(3)推测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从而抑制了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清除作用。
(4)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科研人员对作为肿瘤疫苗的衰老癌细胞疫苗进行了基因改造,使其可以大量分泌可与PD-L1结合的sPD-1,并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小鼠皮下接种小鼠乳腺癌细胞,随机分为三组,分别给予衰老癌细胞疫苗、高表达sPD-1的衰老癌细胞疫苗、磷酸缓冲液(对照)处理,分别于6、12、18、24、30天记录并统计无瘤小鼠的比例,结果如图3所示。综合上述实验分析,解释高表达sPD-1的衰老癌细胞疫苗组无瘤小鼠比例最高的可能机理____________。
【答案】 (1). 无限增殖、易扩散转移 (2). ①②③ (3). 增强 (4). 降低 (5). 肿瘤疫苗可激活T细胞并诱导其产生IFN-γ,IFN-γ促进肿瘤细胞 PD-L1表达上调 (6). 高表达sPD-1的衰老肿瘤疫苗通过分泌 sPD-1阻断PD-1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的结合,能更有效地杀死乳腺癌细胞
【解析】
【分析】
癌细胞在适宜条件下能不受控制地无限增殖,且容易扩散转移,癌症的治疗非常困难,现代医学上尝试多种方法治疗癌症,题中涉及到癌症治疗的相关研究。图1中随IFN-γ浓度增大,细胞膜上PD-L1表达量增加;图2中涉及T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图3可知高表达sPD-1的衰老癌细胞疫苗处理的皮下接种小鼠乳腺癌细胞的实验小鼠患癌率最低,且肿瘤疫苗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作用效果减弱。
【详解】(1)因为癌细胞具有无限增殖、易扩散转移等特征,癌症的治疗非常困难。肿瘤疫苗需要有肿瘤细胞上抗原结构,且侵染性较低,可做为肿瘤抗原的是①衰老肿瘤细胞②肿瘤相关蛋白或多肽③含有肿瘤抗原基因的表达载体。
(2)根据曲线图分析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小鼠乳腺癌细胞膜蛋白PD-L1表达增强。
(3)由“在正常机体中,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如图2),使T细胞活性被适当抑制,避免了免疫过强而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可知:细胞表面的PD-L1可以会抑制T细胞活性,故肿瘤细胞PD-L1的高水平表达会降低肿瘤细胞被免疫系统清除的可能性。研究发现使用肿瘤疫苗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作用效果减弱,根据(2)“随IFN-γ浓度增大,细胞膜上PD-L1表达量增加”和(3)“细胞表面的PD-L1可以会抑制T细胞活性”推测可能的原因是肿瘤疫苗可激活T细胞并诱导其产生IFN-γ,IFN-γ促进肿瘤细胞 PD-L1表达上调,从而抑制了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清除作用。
(4)根据以上分析及实验结果,可推测高表达sPD-1的衰老癌细胞疫苗组无瘤小鼠比例最高的可能原因是高表达sPD-1的衰老肿瘤疫苗通过分泌 sPD-1阻断PD-1与肿瘤细胞表面的PD-L1的结合,能更有效地杀死乳腺癌细胞。
【点睛】理清“T细胞并诱导其产生IFN-γ”、“随IFN-γ浓度增大,细胞膜上PD-L1表达量增加”和“组织细胞表面的PD-L1与T细胞表面的PD-1结合(如图2),使T细胞活性被适当抑制”的含义是解题关键。
37.美国白蛾是一种严重危害果林木、农作物的食叶性害虫,自入侵以来对我国多个省市造成了严重危害。周氏啮小蜂能将产卵器刺入美国白蛾等害虫坚硬的蛹表皮,将卵产在蛹内,并在蛹内发育成长,吸尽蛹中全部营养,从而杀死美国白蛾等害虫。核型多角体病毒(HcNPV)可以通过侵染美国白蛾幼虫,使其部分死亡。
(1)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美国白蛾属于_____,HcNPV与美国白蛾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
(2)科研人员分别对放蜂区(按比例释放一定数量的周氏啮小蜂,不用农药)和对照区(常规农药防治)美国白蛾蛹被周氏啮小蜂和其他天敌寄生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图:
统计数据发现,放蜂区其他天敌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升高,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
(3)为取得更好的防治效果,科研人员计划使用HcNPV和周氏啮小蜂共同防蛾。假设“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为验证该假设,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在下列选项中选择a~f填入①~④处,选择g~i填入⑤处。
组别 实验处理 统计并记录
实验组 _____,产卵于_____中 分别计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_____
对照组 _____,产卵于_____中
a.“带毒”美国白蛾成虫b.“带毒”美国白蛾蛹c.“不带毒”美国白蛾成虫d.“不带毒”美国白蛾蛹e.HcNPV病毒f.周氏啮小蜂g.总出蜂量h.雌蜂量i.雌雄蜂寿命
若实验结果为____________,则二者可以共同用于同一区域美国白蛾的防治。
【答案】 (1). 消费者 (2). 寄生 (3). 放蜂区不使用农药,降低了美国白蛾其他天敌的死亡率 (4). f (5). b (6). f (7). d (8). ghi (9). 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不大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周氏啮小蜂能将产卵器刺入美国白蛾等害虫坚硬的蛹表皮,将卵产在蛹内,并在蛹内发育成长,吸尽蛹中全部营养,从而杀死美国白蛾等害虫”分析,周氏啮小蜂与美国白蛾蛹属于寄生关系,所以周氏啮小蜂属于消费者;这种寄生关系导致有害生物死亡而控制其种群数量的方法称为生物防治,这种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不污染环境,但见效慢。
【详解】(1)美国白蛾是一种严重危害果林木、农作物的食叶性害虫,在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美国白蛾属于消费者,HcNPV是病毒,与美国白蛾的种间关系是寄生关系。
(2)统计数据发现,放蜂区其他天敌对美国白蛾蛹的寄生率升高,可能是因为放蜂区不使用农药,降低了美国白蛾其他天敌的死亡率。
(3) 实验目的为验证“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故实验组处理应为周氏啮小蜂将卵产于“带毒”美国白蛾蛹,对照组为周氏啮小蜂将卵产于“不带毒”美国白蛾蛹,观察并统计总出蜂量、雌蜂量和雌雄蜂寿命。若“带毒蛹”(被HcNPV感染的虫蛹)对周氏啮小蜂的繁殖没有影响,则实验结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差异不大,二者可以共同用于同一区域美国白蛾的防治。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防治和种群种间关系的相关知识。分析实验时需理清实验目的,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自变量和因变量,再结合题意答题。
篇7:高三年级生物上学期期末试题
1.细胞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内质网呈网状结构有利于物质的运输
B. 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有利于携带和运输氧
C. 神经细胞有丰富的突起,有利于信息的传递
D. 细胞的生长,有利于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答案】D
【解析】
【分析】
内质网是单层膜的细胞器;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具有运输氧气的功能;神经细胞有很多突起,包括树突和轴突;细胞体积越小,相对表面积越大,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速率越快。
【详解】内质网由单层膜构成,呈网状结构,有利于物质的运输,A正确;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没有细胞核和细胞器,细胞内含有大量的血红蛋白,有利于氧气的运输,B正确;神经细胞有丰富的突起,可以与多个细胞发生联系,有利于信息的传递,C正确;随着细胞的长大,细胞膜面积变大,但是相对表面积减小,因此不利于细胞充分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D错误。
2.ATP是直接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有机物。关于ATP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细胞中的吸能反应,一般伴随着ATP的水解
B. 酒精发酵过程中有ATP生成
C. 自然状态下,叶绿体内光反应生成的ATP不能用于细胞的主动运输
D. ATP的组成中与脂肪酶相同的元素只有C、H、O
【答案】D
【解析】
【分析】
ATP 的结构简式是 A-P~P~P,其中 A 代表腺苷,T 是三的意思,P 代表磷酸基团.ATP和ADP的转化过程中,能量来源不同:ATP水解释放的能量,来自高能磷酸键的化学能,并用于生命活动;合成ATP的能量来自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场所不同:ATP水解在细胞的各处,ATP合成在线粒体,叶绿体,细胞质基质。
【详解】细胞的吸能反应是指细胞内部发生的需要消耗能量的一系列生化反应,这些生化反应需要ATP的分解来获得能量,A正确;酒精发酵过程进行无氧呼吸有ATP的生成,B正确;自然状态下,叶绿体内光反应生成的ATP只用于暗反应,不用于细胞的主动运输,C正确;脂肪酶的组成元素有C、H、O、N,组成ATP的元素有C、H、O、N、P,故相同的元素有C、H、O、N,D错误,故选D。
3.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高温条件下,蛋白酶与鸡蛋清稀释液混合,反应后滴加双缩脲试剂不再出现紫色反应
B. 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时,如温度、酸碱度实验中可使用自身对照
C. 利用差速离心分离各种细胞器的原理是各种细胞器的沉降系数不同
D. 卡尔文利用18O标记的CO,最终探明了光合作用中有机物的合成过程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课本基础实验的原理和选材,要求学生掌握各实验的方法,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处理。
【详解】高温条件下,蛋白酶失去活性,鸡蛋清稀释液遇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A错误;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时,应该设置对照组,而不能使用自身对照,B错误;差速离心是指低速与高速离心交替进行,使各种沉降系数(不同的细胞器有不同的沉降系数)不同的颗粒先后沉淀下来,达到分离的目的,C正确;卡尔文利用14C标记的CO2,最终探明了光合作用中有机物的合成过程,D错误,故选C。
4.乙酰胆碱(Ach)属于兴奋型神经递质,研究发现肌无力综合征是由于自身抗体破坏钙离子通道导致乙酰胆碱释放减少引起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乙酰胆碱的受体可分布在胞体或树突膜上
B. 肌无力综合征可属于获得性免疫缺陷病
C. 若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则导致中毒动物肌无力
D. 分解乙酰胆碱产生的乙酰被突触小体吸收利用,说明神经递质能够重复利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重症肌无力为素材,考查神经冲动的场所和传导,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的产生过程,掌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及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
【详解】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导的方向是由轴突传到胞体或树突,故乙酰胆碱的受体可分布在胞体或树突膜上,A正确;肌无力综合征属于自身免疫病,B错误;有机磷农药能抑制胆碱酯酶的活性,从而抑制乙酰胆碱(兴奋性递质)的分解,导致肌肉震颤不止,C错误;递质被分解后的产物可被重新利用合成新的递质,并不是重复利用,D错误,故选A。
5.海水稻是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的特殊水稻。海稻米硒含量比普通大米高7.2倍,因而呈胭脂红色。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经过长期进化海水稻能够正常生活在海水中
B. 盐碱度是影响海水稻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之一
C. 海稻米富含硒说明海水稻的光合作用的能力高于普通水稻
D. 种植海水稻后海边滩涂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
【答案】B
【解析】
【分析】
硒是一种矿质元素,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水稻。
【详解】海水稻是在海边滩涂等盐碱地生长的特殊水稻,不能得出经过长期进化海水稻能够正常生活在海水中,A错误;盐碱度是影响海水稻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之一,B正确;光合作用过程不吸收硒,硒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水稻,故不能说明海水稻的光合作用的能力高于普通水稻,C错误;种植海水稻后海边滩涂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D错误,故选B。
6.果蝇的某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B、b)控制,其中某个基因的纯合时导致受精卵死亡(注:只有Bb、XBXb视为杂合子)。现用一对果蝇杂交,F1共得到185只果蝇,其中雌果蝇122只。让F1果蝇随机交配,得到F2果蝇。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 控制该对性状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 F1中一共有三种基因型
C. 若致死基因为显性,则F1雌果蝇只有一种基因型
D. 若致死基因为隐性,则F2种群中B基因的频率为10/11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伴性遗传的相关知识,根据题意分析可知: F1代果蝇雌雄数量比=122: (185- 122) =2:1,说明有一半的雄蝇死于某一基因纯合。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若位于常染色体上,纯合致死对于雌雄数量的影响是相同的;若位于Y染色体上,不可能还有雄蝇成活,综合以上可知该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A正确;杂交亲本的基因型可能是XBXb ×XbY或XBXb ×XBY,若是显性基因纯合致死,两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 × XbY,其后代共有XBXb、XbXb和XbY(XBY致死)三种基因型,且F1中雌性个体有两种表现型;若是隐性基因纯合致死,两亲本的基因型为XBXb ×XBY,其后代的基因型为XBXB、XBXb和XBY(XbY致死)仍是共有三种基因型,且F1中雌性个体只有一种表现型,两种基因型,B正确、C错误;若致死基因为隐性,则F1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BXb或XBXB,雄果蝇的基因型是XBY,让F1代果蝇随机交配,F1雌性出现的XB概率是3/4, X概率是1/4,雄性出现XB概率是1/2,Y概率是1/2,因此F2代中3/8XBY、1/8XbY (死亡)、3/8XBXB、1/8XBXb,因此F2种群XB基因的频率=XB/ (XB+Xb) = 10/11,D正确,故选C。
7.在适宜温度和一定光照条件下,研究不同浓度的蔗糖对培养4周后某试管苗相关指标的影响,结果见下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表分析,随蔗糖浓度的增加,呼吸速率加快,[H]由__________________(场所)转运到线粒体内膜上与O2结合的速率加快。
(2)其他条件均适宜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上升,该植物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速率变化不同,其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温度会影响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阶段。
(3)如果向培养该植物的温室内通入14CO2,光照一定时间(数分钟)后杀死该植物,同时提取产物并分析。实验发现,短时间内CO2就已经转化为许多种类的化合物。如果要探究CO2转化成的第一个产物是什么,可能的实验思路是: 逐渐缩短_________时间,当只检测到_______________时,则该物质即是CO2转化成的第一个产物。
【答案】 (1).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基质 (2). 催化细胞呼吸的酶与催化光合作用的酶对温度的敏感度不同 (3). 光反应和暗反应 (4). 光照 (5). 一种含14C化合物
【解析】
【分析】
光合作用过程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过程,光反应是在光照条件下,水光解产生氧气、还原氢,同时合成ATP,暗反应包括二氧化碳固定和三碳化合物还原,二氧化碳固定是二氧化碳与五碳化合物结合形成三碳化合物,三碳化合物还原是三碳化合物被光反应产生的还原氢还原形成有机物和五碳化合物,光反应为暗反应提供还原氢和ATP。酶活性受温度影响,不同酶的最适宜温度不同,温度通过影响酶活性而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
【详解】(1)有氧呼吸包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葡萄糖酵解形成丙酮酸和还原氢,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第二阶段是丙酮酸和水反应产生二氧化碳和还原氢,发生在线粒体基质中,第三阶段是还原氢与氧气结合形成水,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因此有氧呼吸产生还原氢是由有氧呼吸第一、第二阶段产生的,分别发生在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中。
(2)由于催化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酶对温度的敏感性不同,因此其他条件均适宜时,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温度上升,植物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的速率变化可能不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和暗反应都需要酶的催化,因此温度通过影响光反应和暗反应酶的活性而影响光合作用。
(3)暗反应中碳循环是二氧化碳→三碳化合物→有机物,如果向培养该植物的温室内通入14CO2,光照一定时间(数分钟)后杀死该植物,同时提取产物并分析,实验发现,短时间内CO2就已经转化为许多种类的化合物,说明含有放射性二氧化碳已经形成多种中间产物、最终有机物,可以通过逐渐缩短光照时间,当只检测到一种含14C的转化物时,该物质即是C02转化成的第一个产物。
【点睛】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理解并掌握有氧呼吸、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过程和场所,温度对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影响及机理,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并利用相关信息进行推理、解答问题,根据题干信息提出实验设计的思路或方法。
8.为探究影响光合速率(单位:μmol•m-2•s-1)的因素,科研人员利用玉米和大麦在适宜的温度、光照强度下进行有关实验,结果如图。请回答:
(1)O2以_____________方式进出叶肉细胞。
(2)比较_________________的光合速率,可得出植物的光合作用受O2浓度的影响。
(3)如果将长势相同的玉米和大麦幼苗共同种植在一个透明密闭的装置中,保持题干中的条件和21%的O2环境,一段时间后,_______________幼苗先死亡。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自由扩散 (2). 大麦在CO2相同而O2浓度不同条件下 (3). 大麦 (4).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玉米的光合速率比大麦高得多,且玉米能利用低浓度CO2进行光合作用,大麦不能
【解析】
【分析】
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包括: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温度等,图中实验的自变量有植物的种类、二氧化碳浓度、氧气浓度。分析曲线图:图中具有三组对照实验,氧气浓度为21%时的玉米和大麦的对照实验;不同氧气浓度的大麦的自身对照实验;不同二氧化碳浓度的对照实验。
【详解】(1)氧气进出植物叶肉细胞等细胞的方式都是自由扩散。
(2)据图分析,在CO2相同而O2浓度不同条件下,大麦的光合速率随着氧气浓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说明植物的光合作用受O2浓度的影响。
(3)将长势相同的玉米和大麦幼苗共同种植在一个透明密闭的装置中,保持题干中的条件和21%的O2环境,玉米的光合速率比大麦高得多,且玉米能利用低浓度CO2进行光合作用,而大麦不能,因此一段时间后,大麦幼苗先死亡。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识记光合作用的场所以及各阶段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能够利用单一变量的原则准确分析曲线图,确定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再结合题意进行准确分析。
9.为了证明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在血糖调节中的作用,研究人员选取若干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小白鼠(血糖浓度均为0.9g/L)均分成A、B、C三组,分别注射少量且等量的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溶液和生理盐水,实验结果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C组注射的生理盐水中的Na+、Cl-进入血浆后所起的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实验中,可利用小白鼠的排尿反射来采集尿液,鉴定尿液中是否出现葡萄糖。完成该反射时,兴奋通过突触以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式传递。
(2)根据实验结果推测,A组小白鼠注射肾上腺素后,小鼠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量会增加,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报道富硒大米有多种保健功能,如增强免疫力、降血糖等。为验证硒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某研究小组用小鼠进行实验,实验处理及结果如下表。
组别 A组 B组 C组
饲喂的饲料 适量含硒的鼠粮 ? 等量含免疫增强剂的鼠粮
用羊红细胞作为抗原处理小鼠
两周,测得体内抗体的含量 + + + + + + + + +
注:“+”越多表示抗体含量越高。
实验过程中,B组小鼠应饲喂____________。实验结果表明,硒增强了小鼠的体液免疫,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维持血浆渗透压 (2). 神经递质 (3). 注射肾上腺素后小白鼠血糖浓度升高,当血糖水平升高时,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 (4). 等量不含硒的鼠粮 (5). A组小鼠体内的抗体的数量明显高于B、C组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形分析,该实验设计了3组,C组为对照组,A、B组为实验组;每组所注射的物质不同,其中A组注射的是肾上腺素溶液,B组注射的是胰高血糖素溶液,二者都能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使血糖升高,说明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协同关系。
【详解】(1)血浆中的Na+、Cl-主要其维持血浆渗透压的作用;在反射弧中,兴奋通过突触时以神经递质的方式进行传递。
(2)A组小白鼠注射肾上腺素后,血糖浓度不断升高,会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因此小鼠体内胰岛素的分泌量会增加。
(3)根据题意分析,实验应该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因此B组应该饲喂等量不含硒的鼠粮;根据表格分析,A组小鼠体内的抗体的数量明显高于B、C组,说明硒增强了小鼠的体液免疫。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三条曲线,明确C组为对照组,A、B组为实验组,通过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肾上腺素与胰高血糖素在调节血糖方面具有协同关系。
10.动物肠道作为最大的免疫器官之一,是机体阻止外来病原体入侵的重要防线。
(1)肠道病毒入侵人体后,通过破坏吞噬细胞,致使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下降,病毒得以在体内快速增殖。请你依据细胞免疫的发生过程分析其中的原因:_____________。
(2)肠道受感染时,机体会出现严重腹泻,失水过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___________产生兴奋,一方面传至___________产生渴觉,另一方面促进___________的释放,保持体内水盐平衡。
(3)过敏性胃肠炎是初次接触过敏原,___________细胞产生大量抗体,该抗体与再次入侵机体的同种过敏原结合,引起胃肠道过敏反应。
【答案】 (1). 肠道病毒通过破坏吞噬细胞,使其不能处理、呈递抗原,以致T细胞不能接受刺激产生淋巴因子,也不能增殖分化为具有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之裂解死亡的效应T细胞,以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病毒在体内快速增殖 (2). 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 (3). 大脑皮层 (4). 抗利尿激素 (5). 浆
【解析】
【分析】
据题文描述可知:该题考查学生对特异性免疫、水盐平衡调节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1) 吞噬细胞在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中均发挥作用。在特异性免疫中,大多数病原体需经吞噬细胞的摄取、处理,暴露出这种病原体特有的抗原,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T细胞才能产生淋巴因子并增殖分化为效应T细胞。可见,肠道病毒入侵人体后,通过破坏吞噬细胞,使吞噬细胞不能处理、呈递抗原,以致T细胞不能接受刺激产生淋巴因子,也不能增殖分化为具有与靶细胞密切接触并导致靶细胞裂解死亡的效应T细胞,进而引起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病毒在体内快速增殖。
(2) 机体失水过多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通过有关神经传到大脑皮层形成渴觉,同时使由下丘脑分泌经垂体释放的抗利尿激素的含量增加,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从而减少尿量,保持体内水盐平衡。
(3)抗体由浆细胞产生。
【点睛】从题意中提取有效信息作为解题的切入点,围绕“特异性免疫过程、水盐平衡调节过程”等相关知识,结合问题情境进行分析作答。
11.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欲调查某冷饮店的冰块中大肠杆菌的含量。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第一步:配置培养基(成分:蛋白胨、氯化钠、乳糖、水、X和Y);
第二步:制作无菌平板;
第三步:设置空白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种①,实验组接种②。
第四步:将各组平板置于37℃恒温箱中培养一段时间,统计各组平板上菌落的平均数。
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基中的乳糖可以为大肠杆菌提供________。为了方便大肠杆菌的鉴定,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成分X ______,在该培养基表面,大肠杆菌的菌落呈现 ______(填颜色)。为了完成步骤二,该培养基中的成分Y通常是________。
(2)完善步骤三,①是_________________ ,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
(3)若该小组在空白对照组的平板上检测到少许菌落,请分析可能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将1mL冰块水样稀释100倍,在3个平板上用涂布法分别接入0.1mL稀释液;经适当培养后,3个平板上的菌落数分别为39、38和37,据此可得出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 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碳源 (2). 伊红美蓝 (3). 黑色 (4). 琼脂 (5). 适量无菌水 (6). 等量冰块水 (7). 培养基灭菌不合格或倒平板(接种)过程被污染 (8). 3.8×107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细菌培养的有关知识。伊红美蓝培养基是一种鉴别培养基,可用来鉴别大肠杆菌,当大肠杆菌分解乳糖产酸时,细菌带正电荷被染成红色再与伊红美蓝结合形成黑色菌落,并带有金属光泽;倒平板法需要固体培养基通过添加琼脂作为凝固剂来将液体培养基转化为固体培养基。
【详解】(1 )培养基中的乳糖可以为大肠杆菌提供碳源,伊红美蓝培养基是一种鉴别培养基是用来鉴别大肠杆菌的,若有大肠杆菌,则培养基会变成紫黑色,并带有金属光泽;培养基中加入琼脂,将液体营养物质凝固倒在培养皿中冷却为固体培养基。
(2 )空白对照就要使对照组无菌,实验组加入鉴定对象冰块水,故对照组接种适量无菌水,实验组接种等量冰块水。
(3 )若培养基灭菌不合格或接种过程中被污染,那么在空白对照组的平板上也会检测到菌落。
( 4 ) 由由题意知1ml水样中的菌落数是(39+38+37)÷3÷0.1×100=3.8×104个,每升水样中的活菌数为3.8×104×103=3.8×107。
【点睛】对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应用的知识的掌握是解决本题的关键。
12.近年来,生物工程运用分子生物学的最新成就,发展出一系列的技术,可以为人类健康、生产、生活等服务。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科学家为了建立生产“干扰素”的乳房生物反应器,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含有启动子、______________、目的基因、复制原点和 _________等元件的基因表达载体,其中启动子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通过显微注射法,导入羊的_________中,最终发育成能生产干扰素的转基因羊。
(2)在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诱导______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杂交瘤细胞,此过程需要两次筛选,笫二次筛选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胚胎工程中,通过对供体母羊注射_______________激素,促进其_______________,从而获得大量羊的卵母细胞;获取的卵母细胞需要培养至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才能与_________的精子结合。
【答案】 (1). 终止子 (2). 标记基因 (3). 乳腺细胞中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启动基因的转录 (4). 受精卵 (5). B淋巴(或浆细胞) (6). 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7). 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可以大量制备 (8). 促性腺 (9). 超数排卵 (10). 获能
【解析】
【分析】
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是基于转基因技术平台,使外源基因导入动物基因组中并定位表达于动物乳腺,利用动物乳腺天然、高效合成并分泌蛋白的能力,在动物的乳汁中生产一些具有重要价值产品的转基因动物的总称。
【详解】(1)基因表达载体要包含启动子、终止子、目的基因、复制原点和标记基因等元件,启动子的作用是乳腺细胞中RNA聚合酶识别和结合的位点,启动基因的转录,使用显微注射法导入羊的受精卵。
(2)在单克隆抗体制备过程中,诱导B细胞与骨髓细胞融合获得杂交瘤细胞,可以使用的化学试剂是聚乙二醇(或PEG),此过程需要两次筛选,笫二次筛选出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单克隆抗体的优点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 、可以大量制备。
(3)在胚胎工程中,通过对供体母羊注射促性腺激素,促进其超数排卵,从而获得大量羊的卵母细胞;获取的卵母细胞需要培养至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才能与获能的精子结合。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工程的应用,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胚胎工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要熟悉基因工程,胚胎工程的操作过程。
篇8:高三年级生物上学期期末试题
1.下列关于蛋白质组成的细胞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由蛋白质和糖类组成的结构具有识别信号分子的作用
B. 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结构具有遗传信息载体的功能
C. 由蛋白质和RNA组成的结构具有合成蛋白质的功能
D. 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的结构具有流动性的功能特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
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机体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组织更新和修补的主要原料。人体的每个组织:毛发、皮肤、肌肉、骨骼、内脏、大脑、血液、神经、内分泌等都是由蛋白质组成,蛋白质对人的生长发育非常重要。
【详解】A、由蛋白质和糖类组成的结构是糖蛋白,位于细胞膜上,具有识别信号分子的作用,正确;
B、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结构是染色体,染色体是遗传信息载体,正确;
C、由蛋白质和RNA组成的细胞器是核糖体,具有合成蛋白质的功能,正确;
D、细胞膜主要由由蛋白质和脂质组成,其结构特点是流动性,功能特点是选择透过性,错误。
故选D。
【点睛】蛋白质在生物体中有多种功能:
催化功能:有催化功能的蛋白质称酶,生物体新陈代谢的全部化学反应都是由酶催化来完成的。
运动功能:从最低等的细菌鞭毛运动到高等动物的肌肉收缩都是通过蛋白质实现的。肌肉的松弛与收缩主要是由以肌球蛋白为主要成分的粗丝以及以肌动蛋白为主要成分的细丝相互滑动来完成的。
运输功能: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许多小分子及离子的运输是由各种专一的蛋白质来完成的。例如在血液中血浆白蛋白运送小分子、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运送氧气和二氧化碳等。
机械支持和保护功能:高等动物的具有机械支持功能的组织如骨、结缔组织以及具有覆盖保护功能的毛发、皮肤、指甲等组织主要是由胶原、角蛋白、弹性蛋白等组成。
免疫和防御功能:生物体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拥有多种类型的防御手段,其中不少是靠蛋白质来执行的 。例如抗体即是一类高度专一的蛋白质,它能识别和结合侵入生物体的外来物质,如异体蛋白质、病毒和细菌等,取消其有害作用。
调节功能:在维持生物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中,代谢机能的调节,生长发育和分化的控制,生殖机能的调节以及物种的延续等各种过程中,多肽和蛋白质激素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此外,尚有接受和传递调节信息的蛋白质,如各种激素的受体蛋白等。
2.下列实验中的试剂不必混合后再使用的是
选项 实验名称 试剂1 试剂2
B 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 CuSO4溶液 NaOH溶液
B 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 甲基绿 吡罗红
C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CaCO3 SiO2
D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 盐酸 酒精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试剂的使用方法。
【详解】A、还原糖与斐林试剂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产生砖红色沉淀,需要将试剂1和试剂2混合后使用,错误;
B、观察DNA和RNA的分布,需要使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后染色,DNA可以被甲基绿染成绿色,RNA可以被吡罗红染成红色,错误;
C、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中,CaCO3的作用是防止叶绿体中色素分子被破坏,SiO2的作用是帮助研磨,两者不必混合,分别加入即可,正确;
D、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的解离液: 混合的盐酸和酒精,它们会把细胞杀死,并使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的联系削弱使之分开,错误。
故选C。
【点睛】提取光合色素试剂的作用:
用天平称取5 g绿色叶片,剪碎,放入研钵中。向研钵中放入少量二氧化硅和碳酸钙,加入10 mL无水乙醇(也可用丙酮),迅速、充分地研磨。在玻璃漏斗基部放一块单层尼龙布,将漏斗插入试管。将研磨液倒入漏斗,及时用棉塞塞严盛有滤液的试管。
①剪碎和加二氧化硅的作用:利于研磨充分
②加入碳酸钙的原因:防止色素破坏。研磨时会破坏溶酶体,溶酶体里面的有机酸会流出来而色素中有Mg,碳酸钙能和酸反应,防止酸和镁反应,破坏了色素。
③加入无水乙醇(丙酮)的原因:光合色素易溶于无水乙醇等有机溶剂中,可以用无水乙醇提取绿叶中的光合色素。
④迅速研磨:防止乙醇挥发和色素的破坏。
⑤单层尼龙布的作用:过滤、去除杂质。
⑥用棉塞塞严的原因:防止乙醇(丙酮)挥发、提取液变少、变干。
3.将酵母菌置于下列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得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 在一定条件下,酵母菌的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能同时产生CO2
B. 在一定范围内,随温度升高细胞呼吸速率加快
C. 20℃条件下,酵母菌在前6小时消耗的葡萄糖的量一定比后6小时消耗的多
D. 40℃条件下,培养酵母菌6小时,培养液中葡萄糖可能已经被消耗完
【答案】C
【解析】
【分析】
酵母菌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氧气充足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氧气不充足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酵母菌有氧呼吸的反应式是:
C6H12O6+6O2+6H2O→6CO2+12H2O+能量,
无氧呼吸的反应式是: C6H12O6→2CO2+2C2H5OH+能量。
【详解】A、在一定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无氧呼吸,也能进行有氧呼吸,CO2产生的场所分别为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正确;
B、一定温度范围内,呼吸酶的活性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细胞呼吸速率随之加快,正确;
C、20℃下,随着CO2产生量的增多,酵母菌无氧呼吸速率增大,不知道无氧呼吸和有氧呼吸的比率,因而无法确定消耗的葡萄糖量,错误;
D、40℃条件下,6h和12h产生的CO2量相同,所以可能是葡萄糖被消耗完,正确。
故选C。
【点睛】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二氧化碳,场所在线粒体基质,无氧呼吸酵母菌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场所是细胞质基质,故有氧与无氧条件下酵母菌均可产生二氧化碳。
4.下列关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需要体液传送,而神经调节不需要
B. 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
C. 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只有体液调节
D. 神经系统既能调控激素调节,又受激素调节的影响
【答案】A
【解析】
【分析】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协调、相辅相通成,但神经调节占主导地位、两种调节方式的特点:神经调节的特点是以反射的形式来实现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体液调节的特点主要是激素随着血液循环送到全身各处而发挥调节作用的。
【详解】A、参与体液调节的化学物质部分是激素,还有其它物质,如二氧化碳等,需要体液传送,;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以看做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此时需要体液传送,错误;
B、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能释放激素,如下丘脑的神经分泌细胞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和促激素释放激素,正确;
C、单细胞动物和一些多细胞低等动物没有神经系统,所以不存在神经调节,只有体液调节,正确;
D、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大多数内分泌腺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正确。
故选A。
【点睛】1、神经调节作用途径是反射弧,反应速度迅速,作用范围准确、比较局限,作用时间短暂、体液调节作用途径是体液运输,反应速度较缓慢,作用范围较广泛,作用时间比较长。
2、在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中,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体内大多数内分泌腺活动都受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另一方面,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如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如果缺乏这种激素,就会影响幼年动物大脑的发育。
5.研究人员调查了某湖泊某种鱼的数量、体色基因(S-s)和鳍形基因(Q-q)频率,统计数据如表,下列错误叙述的是
A. 时鱼种群的基因库与相等
B. 影响鱼的数量减少的基因可能是Q基因
C. 时,基因型为ss的鱼数量约为1800条
D. 标志重捕法调查鱼种群密度时,发现第二次捕捞更难,则鱼的实际数值小于计算数值
【答案】A
【解析】
【分析】
种群是指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一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是生物进化的单位,也是生物繁殖的单位,本题中某湖泊某种鱼类构成一个种群。
【详解】A、20时鱼种群的基因库与20基因库中S和Q基因的基因频率改变,基因库发生变化,错误;
B、年Q基因大幅减少,而鱼的数量同样大幅减少,因此推测影响鱼的数量的基因可能是Q基因,正确;
C、20时, S 的基因频率为25%,则s的基因频率为75%,基因型为ss的鱼数量约为:3200×75%×75%=1800条,正确;
D、标志重捕法调查鱼种群密度时,根据计算公式N=M×n/m,发现第二次捕捞更难,则鱼的实际数值小于计算数值,正确。
故选A。
【点睛】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叫做种群的基因库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6.果蝇的体色和眼色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利用“ ♀灰身红眼× 灰身红眼”研究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F1雌蝇中出现了黑身,雄蝇中白眼占1/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体色和眼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
B. F1雌蝇中不会出现白眼果蝇
C. F1雄蝇中黑身果蝇占1/4
D. F1随机交配,则F2雌蝇中灰身果蝇占3/8、雄蝇中白眼果蝇占1/4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解题突破口是根据提供的两组实验结果首先判断显隐性,然后再利用杂交结果的确定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何种染色体上,F1雌蝇中出现了黑身白眼,说明黑身为隐性a,灰身为显性A, 红眼为显性B,白眼隐性b。若眼色在常染色体上,则雄蝇中白眼占1/4,根据雄蝇中白眼占1/2,说明眼色在X染色体上。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
【详解】A、体色和眼色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为有性生殖过程,因此体色和眼色的遗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正确;
B、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AaXBY ,F1雌蝇基因型为AaXBXb或AaXBXB,不会出现白眼果蝇,正确;
C、因为黑色在常染色体隐性,F1雌雄蝇中黑身果蝇均占1/4,正确;
D、F1随机交配,则F2雌蝇中灰身果蝇占1-(1/4×1/4+1/2×1/2×1/4+1/2×1/2)=13/16、雄蝇中白眼果蝇占:(1/4×1/4×1/4+1/4×1/4×1/4)×2=1/16,错误。
故选D。
【点睛】自由组合定律:
由于两组基因彼此间相互组合的机会均等,因此杂种F1(YyRr)能够产生四种不同类型、相等数量的配子。当杂种F1自交时,这四种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随机结合,便在F2中产生16种组合中的9种基因型合子。由于显隐性基因的存在,这9种基因型只能有四种表现型,即:黄色圆形、黄色皱形、绿色圆形、绿色皱形。如图2-8所示它们之间的比例为9∶3∶3∶1。
7.某同学以菠菜的绿叶为材料,制备了完整叶绿体悬浮液,并均分为两组,进行如下实验:
组别 加入物质 条件 实验现象
A组 DCPIP溶液 适宜温度和光照等条件 产生气泡,DCPP溶液变为无色
B组 适量磷酸、NaHCO3 (CH2O)/C3比值增高
(注:DCPIP氧化态为蓝紫色,被还原后为无色。)
请分析回答:
(1)分离获得完整叶绿体需要用到的方法是___________和过滤。
(2)A组气泡中成分是___________,DCPIP溶液由蓝紫色变无色的原因是___________。
(3)B组(CH2O)/C3比值增高原因是磷酸有利于光反应阶段中___________(过程),进而促进暗反应中___________(过程)。
【答案】 (1). 差速离心 (2). O2 (3). 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使DCPIP还原 (4). ATP的形成 (5). C3的还原形成(CH2O)
【解析】
【分析】
因为该实验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为对照组,并仅在实验组中加入适量适量磷酸、NaHCO3,所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适量磷酸、NaHCO3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获取细胞器叶绿体需要先破碎细胞,然后用差速离心和过滤将其分离出来、磷酸有利于光反应ATP的形成,NaHCO3可以分解产生CO2、充足的ATP会促进暗反应的C3还原形成(CH2O)。
【详解】(1)分离获得完整叶绿体需要用到的方法是差速离心和过滤。
(2)A组可以进行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气泡中成分是O2, DCPIP氧化态为蓝紫色,被还原后为无色溶液,DCPIP由蓝紫色变无色说明被还原了,原因是光反应阶段产生的[H]使DCPIP还原。
(3)B组(CH2O)/C3比值增高原因是磷酸有利于光反应阶段中ATP的形成,进而促进暗反应中C3的还原形成(CH2O)。ATP的形成需要游离磷酸,适量磷酸能够加快光反应的速率,生成ATP供暗反应使用,因此实验组中光反应速率高,ATP生成多,促进暗反应中(CH2O)合成。
【点睛】光合作用过程:
8.某种致病性极强的细菌外毒素由a和B两个亚单位组成,其中B亚单位无毒性,但能促进α亚单位进入小肠上皮细胞发挥毒性,导致肠黏膜细胞分泌大量的HCO3-、水等进入肠腔而发生剧烈腹泻、代谢性酸中毒(血浆pH<7.35)。请回答下列问题:
(1)外毒素进入宿主细胞后引起___________免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被清除过程属于细胞生命历程中的___________过程。
(2)研制疫苗时,可选择该细菌的减毒外毒素或___________(填“a”或“B”)亚单位。
(3)根据题中信息可知,人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如无氧呼吸产生的___________等)无法被缓冲对中和。
【答案】 (1). 细胞 (2). 细胞凋亡 (3). β (4). 大量的HCO3﹣分泌到肠腔 (5). 乳酸、(丙酮酸)
【解析】
【分析】
根据提供信息,此种细菌外毒素能够使得大量的HCO3-、水等分泌到肠腔,导致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无法被缓冲对中和,从而使得人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
【详解】(1) 因为细胞外毒素α亚单位进入小肠上皮发挥毒素,因此会引起细胞免疫,感染的宿主细胞的被清除过程属于细胞生命历程中的细胞凋亡过程。
(2) 根据提供信息已知,α有毒,β没有毒,但是β能够使得α进入细胞并产生严重的后果,所以制备疫苗时应选毒素的β亚单位。
(3)根据题中信息可知,人体发生代谢性酸中毒的原因是:大量的HCO3﹣分泌到肠腔
,导致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如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丙酮酸)等)无法被缓冲对中和。
【点睛】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区别:
源头不同:体液免疫源头是B细胞,细胞免疫源头是T细胞。
作用物质或细胞不同:体液免疫的作用物质是特异性抗体,细胞免疫的是效应T细胞和淋巴因子。
作用对象不同:体液免疫的作用对象是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细胞免疫的是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即靶细胞)。
作用方式不同:体液免疫的作用方式是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细胞免疫的作用方式有两种:①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促其裂解②淋巴因子,促进免疫细胞发挥作用。
9.研究发现,鸽群越大越能在较远的距离发现猛禽接近,及早逃飞。请回答:
(1)鸽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___________,其中鸽群的性别比例是通过影响___________来间接影响该特征的。
(2)请推测:鹰对鸽群发起攻击的成功率与鸽群的密度成___________(“正相关”、“负相关”)。
(3)若鹰的数量上升,则鸽群数量可能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种群密度 (2). 出生率 (3). 负相关 (4). 先下降后上升,最后趋于稳定 (5). 信息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解析】
【分析】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详解】(1)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了种群密度的大小,年龄组成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间接影响种群的密度。
(2)因为鸽群越大越能在较远的距离发现猛禽接近,及早逃飞,鸽群的密度,鹰对鸽群发起攻击的成功率越低,呈负相关。
(3)若鹰的数量上升,则鸽群数量可能的变化:在开始时数量下降,后来由于种内竞争减少,数量上升,最后趋于平稳,这体现了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作用:能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点睛】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的作用,其中,信息传递具有重要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我们将生态系统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具有两方面:一是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的产量;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
10.用野生型果蝇培育出两个果蝇突变品系——黑檀体和黑条体,两个品系都是由于染色体上基因隐性突变所致,且这2个突变品系与野生型都只有一对等位基因存在差异。请回答:
(1)选择___________果蝇通过一次杂交判断这对相对性状的遗传方式,若实验预期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可推测野生型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2)经大量实验,实验结果不支持上述推论。为进一步确定突变品系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可利用黑檀体和黑条体果蝇杂交,统计子代的性状及分离比。
①若F1未出现野生型,则可以推测黑檀体与黑条体基因的关系是___________基因。
②若F1表现为野生型,F2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比例接近于___________,可知控制黑檀体与黑条体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③若F1表现为野生型,F2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比例接近于___________,说明控制黑檀体与黑条体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注:不考虑交叉互换)
【答案】 (1). 野生型雄性和黑檀体(或黑条体)雌性 (2). 子代雄性都为黑檀体(或黑条体)、雌性都为野生型 (3). 等位 (4). 9:7 (5). 1:1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分离与自由组合定律,基因的分离定律研究的是1对性状;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研究的是2对或2对以上独立遗传的性状,解答本题时可根据实验结果逆推实验步骤。
【详解】(1)已知条件野生型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X之上,说明这个隐性突变在性染色体上,使用测交的方法,杂交方式如下述操作,野生型雄性与黑檀体(或黑条体)雌性实验,结果预期就应当是子代雄性都为黑檀体(或黑条体)、雌性都为野生型。
(2)已知野生型基因不在X染色体上,而是在常染色体上,利用黑檀体和黑条体果蝇杂交:
①若F1未出现野生型,则可以推测黑檀体与黑条体基因的关系是互为等位基因。
②若F1表现为野生型,控制黑檀体与黑条体的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则F2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比例为9:7。
③若F1表现为野生型,控制黑檀体与黑条体的基因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F2野生型和突变型的比例为1:1。
【点睛】区别:1、研究性状:基因的分离定律: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对或n对(n>2)。
2、等位基因对数:基因的分离定律:1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2对或n对。
3、等位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分离定律:位于1对同源染色体上;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分别位于2对或2对以上同源染色体上。
4、细胞学基础(染色体的活动):基因的分离定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交叉互换。
5、遗传本质:基因的分离定律:等位基因分离: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重组互不干扰。
联系:
①在形成配子时,两个基因定律同时其作用。在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上等位基因都要分离;等位基因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②分离定律是最基本的遗传定律,是自由组合定律的基础。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或称基因的独立分配定律,是遗传学的三大定律之一(另外两个是基因的分离定律和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它由奥地利遗传学家孟德尔经豌豆杂交试验发现。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决定相对性状的基因在形成配子时等位基因分离,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11.淀粉酶可以通过微生物发酵生产。某科研小组想利用诱变育种的方法获得淀粉酶高产菌株,从而提高酶的产量。
①实验步骤:
第一步:将菌株分为两组,甲组用一定剂量的诱变剂处理,乙组不处理做对照。
第二步:配置___________(固体、液体)培养基,该培养基的碳源应为___________。
第三步:将甲、乙两组的菌株采用___________方法进行接种,以便使菌落分布较均匀,然后放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
第四步:菌落形成后加入___________染色,比较两组菌株菌落周围透明圈的大小。
②预期实验结果:
a.若甲组中绝大多数菌落周围的透明圈大小与乙组相同,则说明诱变具有___________。
b.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说明诱变具有不定向性。
③从甲组培养基中筛选菌落周围透明圈最___________的菌株进行鉴定。
【答案】 (1). 固体 (2). 淀粉 (3). 稀释涂布平板法 (4). 碘液 (5). 低频性 (6). 甲组中极少数菌落周围的透明圈与乙组相比变大或变小 (7). 大
【解析】
【分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以知道:
1、淀粉酶可以分解淀粉;
2、生产菌株在含有淀粉的固体培养基上可释放淀粉酶分解淀粉,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
3、利用诱变育种的方法可能会获得能产生较多淀粉酶的菌株。
【详解】①
第二步:筛选用固体培养基,该实验是为了筛选产淀粉酶的高产菌株,因此该培养基的碳源应为淀粉。
第三步:将甲、乙两组的菌株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方法进行接种,以便使菌落分布较均匀,然后放在相同且适宜条件下培养。
第四步:菌落形成后加入碘液染色,该培养基的碳源为淀粉,菌株能够水解淀粉,在菌落周围会形成透明圈,再比较两组菌株菌落周围透明圈的大小。
②预期实验结果:
a、若甲组中绝大多数菌落周围的透明圈大小与乙组相同,则说明诱变没有效果,诱变具有低频性。
b、若甲组中极少数菌落周围的透明圈与乙组相比变大或变小,则说明诱变具有不定向性。
③从甲组培养基中菌落周围透明圈最大的菌株可能淀粉酶的产量最高,筛选该菌株进行鉴定。
【点睛】1、根据生产菌株能分解淀粉的特点,培养基需要加入水、淀粉、氮源和无机盐等成分、欲观察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则培养基应该是固态的、为了防止杂菌污染,需要进行灭菌处理;
2、实验应该遵循单一变量原则和对照性原则,把实验组的菌株接种于多个配制好的培养基中,同时接种对照组,相同条件下培养;
3、观察两组菌株的菌落周围是否出现透明圈,选出有透明圈范围最大、最明显的菌株即为所需菌株。
12.11月一对基因编辑先天免疫艾滋病的双胞胎婴儿在中国诞生。其基因编辑免疫艾滋病的原理:CCR5基因是HIV病毒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通过基因敲除技术让CCR5基因失效,从而产生对支滋病的免疫作用。该成果有望让那些感染艾滋病毒的夫妇有机会生一个能免于感染艾滋病的孩子。请回答:
(1)CCR5基因在___________(“T细胞”、“B细胞”、“T细胞和B细胞”)中能表达。
(2)医学专家首先要卵子捐献者注射___________,已获得足够数量的卵子。在体外受精前,需要对精子进行___________处理。
(3)基因敲除是把Cas9蛋白和特定的引导序列通过___________技术导入到还处于单细胞的受精卵里,使CCR5基因失效。
(4)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大致为:受精卵→___________→囊胚→原肠胚,囊胚中的___________层细胞将发育成胎膜和胎盘。
(5)中国政府对设计试管婴儿的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T细胞 (2). 促性腺激素 (3). 获能 (4). 显微注射 (5). 桑椹胚 (6). 滋养层 (7). 禁止生殖性克隆人,不反对治疗性克隆。(或四不原则: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的实验。)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胚胎工程的有关知识,要求考生掌握体外受精的一般步骤,胚胎工程是指对动物早期胚胎或配子所进行的多种显微操作和处理技术。包括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胚胎分割移植、胚胎干细胞培养等技术。胚胎工程的许多技术,实际是在体外条件下,对动物自然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条件进行的模拟操作。
【详解】(1)因为HIV病毒入侵是机体的T细胞,CCR5基因所表达的蛋白是HⅣV病毒入侵机体细胞的主要辅助受体之一,因此CCR5基因在T细胞中能表达。
(2) 对雌性个体注射促性腺激素,可以起到超数排卵的作用,以获得足够数量的卵子。在体外受精前,需要对精子进行获能处理。
(3)基因敲除是把Cas9蛋白和特定的引导序列通过显微注射技术导入到还处于单细胞的受精卵里,使CCR5基因失效。
(4)早期胚胎发育的过程大致为:受精卵→桑椹胚→囊胚→原肠胚,囊胚中的滋养层细胞将发育成胎膜和胎盘。
(5)中国政府对设计试管婴儿的态度是:禁止生殖性克隆人,不反对治疗性克隆。(或四不原则:不赞成、不允许、不支持、不接受任何生殖性克隆人的实验。)
【点睛】体外受精是指哺乳动物的精子和卵子在体外人工控制的环境中完成受精过程的技术,它与胚胎移植技术密不可分,在生物学中,把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到母体后获得的动物称试管动物。这项技术成功于20世纪50年代,在最近发展迅速,现已日趋成熟而成为一项重要而常规的动物繁殖生物技术。需要用到核移植技术、早期胚胎培养技术和胚胎移植技术等,需要供核母亲、(供精子)父亲、线粒体捐献者。
篇9:高三地理上册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试卷试题
为欢迎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贵宾谨订于2014年11月10日18:30在水立方宴会大厅举行宴会。回答1—3题
1、如有一位来自伦敦的贵宾乘飞机准时参加宴会,(飞机从当地出发到北京的行程中需要飞行9小时50分钟),最可能的出发时间为当地时间:
A.11月9日22:40 B.11月10日0:40
C.11月10日1:40 D.11月10日2:40
2、搭乘这一贵宾的飞机在飞回伦敦时,行程所用时间比来北京时较长,其原因为逆风而行,逆风的风向为
A.西北风 B.西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嫦娥三号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凌晨1:30分在四川省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本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虹湾着陆区成功落月;15日4时35分,嫦娥三号着陆器与巡视器成功分离,“玉兔号月球车”巡视器成功驶上月面。在成功完成月面软着陆后,嫦娥三号目前已进入科学探测阶段。据此回答3-4题。
3.嫦娥三号探测器在以下哪种情况下能被称为天体
A.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待发射的嫦娥三号 B.玉兔号在月球上进行科学考察
C.成功在月球表面着陆的嫦娥三号探测器 D.嫦娥三号顺利进入环月轨道
4.从嫦娥三号发射升空到嫦娥三号在月球表面成功落月期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是南半球夏季,地球公转到远日点附近B.上高昼短夜长且昼渐长
C.北极附近有极夜现象且极夜范围扩大 D.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向北移动
下图是2013年11月11日20时至11月12日20时我国部分地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图。读图回答5~6题。
5.该时段发生地质灾害的气象风险的地区是
A.桂东 B.粤西 C.琼东 D.湘南
6.该时段图示地区能引发地质灾害的天气可能是
A.强降水天气 B.大风天气 C.干旱少雨天气 D.低温天气
下图是北半球亚热带某地2013年降水量逐月累加柱状图。读图回答7~8题。
7.该地水循环最活跃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8.该地的地带性植被是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热带草原
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可以采用大棚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下图是塑料大棚农业生产景观图。据此回答9~10题。
9.下列不属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的是
A.有利于充分利用太阳光能,提高大棚内的温度
B.有利于提高光照强度,增强农作物光合作用
C.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空气的湿度
D.有利于保持、调节大棚内土壤的水分
10.当大棚的门打开时,门口处空气流动情况与如图6中示意的空气流动情况相同的是
A B C D
下图中的 S国石油工业发达。近几年,该国的服装工厂多从中国等地进口成品服装,但使用本厂商标进行销售。据此回答11--12题。
11.M城市发展石化工业,其主导的区位条件是
A.接近消费市场
B.科技力量雄厚
C.接近原料地
D.劳力资源丰富
12.该国服装工厂生产经营方式发生变化,最可能
的原因是
A.原料资源短缺 B.市场需求减小
C.能源供应不足 D.劳力成本上升36.(22分)读材料和图,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香港-尼加拉瓜发展投资公司投资建造连接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的运河工程,于2014年底正式开建。
材料二 尼加拉瓜地理位置
材料三:尼加拉瓜地形和水系图
(1)比较图中A、B两河段流量大小并简析原因(6分)
(2)比较A河段与圣胡安河水文特征的主要差异。(8分)
(3)经多方论证确定运河的路线:在国土最南部,从东部国界线上的圣胡安河,经过尼加拉瓜湖,向西穿过陆地。请简要评价沿此路线开凿运河的条件。(8分)
37.(20分)阅读下列
材料,回答问题。
图中甲市是我国某自治州的首府,该州棉花产量占全国的l/8,长绒棉占全国总产量的93%。甲市是重要的棉花交易集散地,棉纺工业发达。
(1)扼要说明该地发展棉花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6分)
(2)分析甲市成为棉花交易集散地的有利区位条件。(8分)
(3)结合图文材料,从三大产业入手,说明甲市所在自治州应如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6分)。
4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材料一:据央视网消息:历时三年建设的中缅天然气管线于2013年10月20日全线贯通。中缅天然气管线起点位于缅甸西部皎漂港,终点为我国广西贵港,全长7676 公里。纵贯我国西南4个省区市。据估算,中缅天然气管线投产后每年将为我国输送天然气120亿立方米,相当于2012年全国消费量的8%。
材料二:我国四大油气进口通道示意图(图)。
(1)西北油气进口通道首先进入霍尔果斯,它位于我国的 (省级行政区名称),东北油气进口通道首先进入我国的 (省级行政区名称)。(2分)
(2)西南油气通道的起始地在缅甸马德岛上的皎漂镇,这里的工程建设深受气候影响,每年的 季施工尤其困难。下图中能够表示皎漂镇气候类型的示意图是 。(3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60分)
1.D 2.B 3.C 4.B 5.A 6.A 7.D 8.B 9.B
10.A A D
36. (共22分)
(1)水量:A小于B(2分),A位于东北信风的山地背风坡,降水少(2分);东侧为信风迎风坡,降水多(2分)。
(2)A河段与圣胡安河相比:流量较小;流量的季节变化大;落差大,流速快;含沙量较大。(8分)
(3)有利:线路短且利用天然河道和湖面,减少工程量;所经地区地势起伏小,开凿成本低且便于通航 (4分)
不利:河湖水变咸,影响湖泊、河流生态环境;有火山,地质条件不稳定,诱发地质灾害;与南部国家界河的纠纷;水位需提高30米。(任答两点得4分)
37.(1)晴天多,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沙质土);有灌溉水源,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
(2)①区域中心城市,信息通达度高;②区域交通枢纽,交通运输便利;③位于棉花主产区,商品来源丰富;④棉纺工业发达,对棉花需求量大;⑤与中亚国家相邻(边境城市),利于商品进入国际市场。
(3)第一产业: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防止土地此生盐碱化。
第二产业:依托丰富的油气资源,发展石油化工产业;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煤焦化工和能源工业;依托丰富的棉花资源,做大做强棉纺织产业,延长产业链。
第三产业: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业; 依托边境城市区位,发展边境贸易。生态建设:发展过程中注意生态环境保护。
42. (1)x疆维吾尔自治区(1分) 黑龙江(1分)
(2)夏(或雨或湿)(1分) C(2分)
(3)有利于缓解我国西南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促进基础设施的建设,提供就业机会;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率,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任答4点得4分)
(4)绕开马六甲海峡和南海航线,使我国的石油进口线路更安全;有利于我国能源进口的多元化,保障能源供给安全;缩短了原油进入我国的路程,降低了运输成本。(3分)
★ 生物教学计划
★ 高中地理教学计划
★ 生物教学计划
【高三年级上册生物期末考试试题(整理9篇)】相关文章:
地理老师学期教学计划2024-01-04
学科教师工作计划2022-05-06
高二文科生评语2022-05-19
生物备课组工作总结2023-05-22
高一生物教师个人工作计划2023-10-06
生物教师工作计划个人2022-05-06
生物教学工作计划2023-01-10
我的假期学习计划2024-02-04
生物教师教学计划2022-11-24
地理学期教学计划2023-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