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精选11篇))由网友“叶山南”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欢阅读!
篇1: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测试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是中俄建交62周年。建国初期中苏建交所反映出来的新中国外交政策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一边倒” D.“一大片”
2.右图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创立50周年的纪念明信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在外交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外交原则,下列属于后来有所修改的措辞是( )。
①“互相尊重领土主权” ②“互不侵犯” ③“互不干涉内政” ④“平等互惠”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对下列四幅图片理解错误的有( )。
周恩来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上签字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1954年周恩来访问缅甸周恩来等步入日内瓦会场
A.新中国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针
B.新中国外交政策逐渐走向成熟
C.新中国步人世界外交舞台并发挥积极作用
D.新中国只与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关系
4. 中国新时期外交思想与新中国初期外交思想的内在一致性主要包括( )。
①反对霸权主义 ②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合作 ③维护国家主权与世界和平④强调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对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5.一位学者认为:“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同美国的关系正常化,也就没有(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以及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蓬勃发展。”其含义是指中美关系正常化( )。
A.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B.标志着美国对中国封锁政策的彻底失败
C.促使西方许多国家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D.使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6.11月16日,“侬好”,美国总统奥巴马一句美国版“上海话”,作为开场白与数百名上海大学生开始了对话。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这句美国版“上海话”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上海在中美关系中的开创性地位。下列事件中最能体现这一特点的是( )。
A.中美开始正式建交 B.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的召开
C.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D.浦东新区的积极开发
7.长期以来,国际社会存在着不公正、不合理的旧秩序,主要根源是( )。
A.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B.意识形态的不同
C.发展中国家力量的薄弱 D.社会制度的差别
8.右图是一幅珍贵的新闻照片,名称为《乔的笑》,人物是中国外交部长乔冠华,地点是在联合国大厅。照片拍摄的时间和反映的事件应该是( )。
A.1949年,新中国成立B.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1972年,中美关系正常化D.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9.20世纪70年代我国取得的外交成就主要有( )。
①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②中美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 ③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
则 ④中日建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
10·尼克松在回忆录中说:“宣读公告只用了三分半钟,但却成了本世纪最出人意料的外交新闻之一”。这里宣读的公告是( )。
A.基辛格访华的公告 B.尼克松总统将要访华的公告
C.中美《联合公报》 D.中美《建交公报》
11.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中国加强了与哪些国家和地区的合作( )。
A.俄罗斯与中亚 B.日本与东北亚 C.新加坡与东盟 D.印度与东南亚
12.21世纪我国外交方面的新建树主要有( )。
①成功举办亚太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②多次参加联合国的活动 ③达成“上海共识” ④签订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的协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右面是新中国的一幅宣传画,它体现了新中国的一项重要的外交政策,这一外交政策所起的作用是( )。
A.打破了帝国主义敌视中国的外交政策
B.为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作出了贡献
C.为中美关系的缓和创造了条件
D.为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创造了条件
14.12月31日胡锦涛同志在新年贺词中将中国外交方针概括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表明我国的外交方针又有了新的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诸多的外交政策与方针中,对世界影响最大的是( )。
A.采取“一边倒”方针,与苏联建交
B.新中国的外交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C.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1955年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
15.中国外交部长杨沽篪总结新中国外交60年的成功经验,认为最突出的有两条,其中一条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以下事件最能体现这一点的是( )。
A.在亚非会议上,周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B.1992年汪辜会谈,达成“九二共识”
C.香港回归
D.1979年中美建交
16.国务院温家宝于4月10日抵达泰国海滨城市帕塔亚,准备出席原定于11日开始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由于泰国国内局势原因,泰国政府决定推迟会议,另择日期举行。虽然会议未能如期举行,中方仍愿向东盟国家介绍中方对加强中国-东盟合作的设想和建议。这充分表明( )。
①中国积极营造和谐的国际环境 ②中国积极推动地区和平与发展 ③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开始推行地区霸权主义 ④中国顺应世界经济区域化的趋势,放眼未来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17.据我国外交部网站(月17日)消息,外交部发言人秦刚今日就所谓中国派兵参加驻阿富汗国际联军问题答记者问时表示,除安理会批准的联合国维和行动外,中国从不向海外派驻一兵一卒,不存在所谓中国派军队加入驻阿富汗国际联军的问题。这表明( )。
A.中国不会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
B.中国在等待海外派驻军队的最佳时机
C.中国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中国出兵需征得阿富汗政府同意
18.“和谐世界”新理念是以胡锦涛为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下列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和这一理念不吻合的是( )。
A.195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1955年,在亚非国际会议上周恩来坚持“求同存异”的方针
C.20世纪60年代面对美苏的威胁,实行“两个拳头打人”的外交策略
D.倡议成立上海合作组织
19.我国在中美关系上一贯主张:“中美之间存在着广泛的共同利益,在一些问题上也有分歧,这些都是客观事实。中国对解决中美间分歧的态度是真诚的、积极的,但也是讲原则的,任何干涉中国内政、损害中国主权和尊严的做法,我们都是不能接受的。”这段话主要强调( )。
A.中国不谋求霸权,也不与任何国家结盟
B.中美两国之间没有利害冲突
C.我国主张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D.我国政府坚持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处理中美关系
20.中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表示,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改革开放与和平崛起的大国;中国已下定决心,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环境,集中精力发展自己,又以自己的发展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领导人关于“和平崛起”的表述向国际社会传递的信息是( )。
①“冷战”后传统不安全因素不再对和平构成主要威胁 ②中国的崛起对国际社会不是威胁而是机遇 ③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力量 ④中国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处于明显优势,和平崛起成为可能
A.③④ B.①② C.②④ D.②③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1题15分,第22题15分,第23题20分,共50分)
21.图片是历史的记录,结合下列图片,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的建立,震撼了世界,各国不得不认真考虑与中国的关系,考虑中国即将对国际局势产生的重大影响。有的国家立即伸出友谊之手,有的国家心存疑虑,还有的国家采取了敌视的态度。
材料二 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出现“银瓶乍破”的局面,取得了重大成就。
材料三 新时期中国外交呈现“异彩纷呈”的局面。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新中国外交取得的哪些重大成就?各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中两幅图片指出中国取得了哪些外交成就及取得这些成就的国际背景。(5分)
(3)综合上述图片,谈谈你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认识。(5分)
篇2: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测试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1.右图所示地图可以用来研究(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国民大革命 D.抗日战争
2.问题的核心并不在于林(则徐)的方法是否过激,而在于其方法是否有效……只要英国商人在鸦片贸易中遭受损失,英国政府就必然会作出强烈反应。”(《天朝的崩溃》)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林则徐在禁烟过程中行为过激,负有全部战争责任
B.英国政府维护本国资产阶级利益
C.英国侵华是偶然的
D.林则徐在鸦片战争中没有任何责任
3.近代上海开埠以后,城市急剧扩大、人口迅速膨胀,形成了清朝县衙、外国租界、青红帮会“三分天下”的格局,但是同样开埠的广州却没有此类现象。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列强完全控制上海
B.清政府放弃了上海的行政权
C.太平天国占领上海
D.上海原有的地方机构级别过低,无法承担城市发展的职能
4.19美国人安德鲁发表文章时说:“文明国家在与清国签署条约时,表达了要保留对驻上海和清国其他城市的本国公民行使司法权的愿望。”西方列强这一愿望的实现是通过( )。
A.中英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1877年,何如璋出任清政府第一任驻日使臣。他指出,日本政府对欧美各国的“新拟约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欲加外货进口之税,一欲管外国流寓之人。”为此中国应当“窃拟日本改约之时,我国亦当及此”。在他看来不平等条约中危害最大的内容是( )。
①准许取得居住权 ②协定关税 ③片面最惠国待遇 ④领事裁判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地名的变迁往往记载着历史的变化。近代历史上,北京的东交民巷曾被改名Legation Street(使馆大街),兵部街改名为Rue Marco Polo(马可·波罗路)……东长安街被改名为意大利街,崇文门内大街改名为克林德街等。这一现象出现于(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7.皇帝倒了,辫子剪了,这是19给中国人最大的感受。”这直接说明了辛亥革命( )。
A.彻底动摇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C.创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D.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
8.胡汉民在自传中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时说:“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这个观点表述的是( )。
A.民主共和观念尚未被民众普遍接受
B.创建民国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C.民众对“民国共和”观念理解上的偏差是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D.民主共和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
9.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同月,临时参议院也成立。这说明中华民国( )。
A.实行议会共和制 B.权力过于分散 C.注重权力的制衡 D.实现了全国普选
10.下列为四位同学对五四运动的总体评价,你认为最确切的是( )。
A.甲:五四运动是中国的。文艺复兴”
B.乙:五四运动破坏了中国传统文化
C.丙:五四运动是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
D.丁: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11.五四运动时期,天津一公园中的亭柱上,贴有如下一幅对联:“振民气合民力万众一心;御国敌除国贼匹夫有责。”联中的“国敌”是指( )。
A.英国 B.德国 C.美国 D.日本
12.毛泽东曾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撰写纪念五四运动二十周年的文章。文章说:前的五四运动,表明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其“新”的最重要的依据是( )。
A.青年学生第一次充当了民主革命的急先锋
B.马克思主义成为革命指导思想
C.无产阶级充当了革命主力,第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
D.无产阶级政党成为革命的领导
13.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以枭以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遗命,炳若晨星。”誓词涉及的历史事件是( )。
A.北伐战争 B.辛亥革命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14.遵义会议以后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其理由是遵义会议( )。
A.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
B.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D.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发展和成熟
15.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蒋介石曾经认为“日本的侵略是皮肤病,共产党才是心脏病”。体现蒋介石这种认识的历史事件是( )。
A.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B.进攻中原解放区
C.重庆谈判D.发动第五次反革命。围剿”
16.诗词是人们寄托情思,直抒胸臆的一种文学形式。“碧净南湖水,峥蝾烟雨楼。画船千载梦,今日御神舟。搏出新天地,赢来万象幽。黎民心有数,齐贺八旬秋。”这一诗作是为了纪念( )。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B.红军长征的胜利
C.抗日战争的胜利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7.“因此,我坦白地提出,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集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召开国是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舞前方士气……”中共代表林伯渠的这段话可以用来研究( )。
A.中共“一大” B.国民大革命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新中国的成立
18.1947年底,党中央在杨家沟开会,毛泽东说:“这是一个令人高兴的会议,20年来未解决的优势问题,今天解决了。局面开展胜利可期。”这里的“解决优势”的关键决策是( )。
A.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 B.全国扩大解放区
C.粉碎敌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D.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19.“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从19到1949年的奋斗历程。下列图文对应不确切的是( )。
A.星火燎原 B.重庆谈判 C.灯塔指引 D.进京赶考
20.中国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曲折。不断向前发展。下图能够反映这一结论的是( )。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1题15分,第22题15分,第23题20分,共50分)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今者中国以千年专制之毒而不解,异族残之,外邦逼之,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殆不可以须臾缓。而民生主义,欧美所虑积重难返者·中国独受病未深,而去之易。是故或于人为既往之陈迹,或于我为方来之大患,要为缮吾群所有事,则不可不并时而弛张之。
──《民报·发刊词》(同盟会的机关报)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他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的目标是:(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材料三 现在民族危机极端严重,国民党已不能照旧不变地统治下去,因而全国人民和国民党中的爱国分子,又有两党合作的迫切要求。因此,重新整顿三民主义的精神,在时外争取独立解放的民族主义、对内实现民主自由的民权主义和增进人民幸福的民生主义之下,两党重新合作,并领导人民坚决地实行起来,是完全适合于中国革命的历史要求,而应为每一个共产党员所明白认识的。共产党人决不抛弃其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他们将经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阶段而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阶段。
──《毛泽东选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时期的任务(1937年5月)》
请回答:
(1)列举19ll~1912年间的史实说明材料一主张的实施情况。(3分)
(2)比较材料一、二中,中国共产党与同盟会的革命纲领的不同点。(4分)
(3)比较材料二、三中,中国共产党在政策上做了哪些调整?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共做出这一调整的原因。(4分)
(4)由材料一到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特征。(4分)
篇3: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下列对鸦片战争前夕中英状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清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 ②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 ③中国军事装备落后,英国武器先进 ④中国闭关自守,英国已在东方建立起殖民体系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
2. 18世纪后期,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的根本原因是( )
A.英国工业品很难在中国找到市场 B.中国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C.中国手工业品的质量优于英国 D.清政府实行闭关自守政策
3.中国近代史以鸦片战争为开端,主要是因为( )
A.中国第一次被西方国家打败 B.长期闭关锁国状况被打破
C.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 D.民族矛盾取代了阶级矛盾
4.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
B.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
C.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
D.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
5.太平军攻占绍兴后,地主“向佃户收租,如乞丐状,善者给数斗,黩者不理”。这种现象反映了( )
A.“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 B.太平天国否定了地主土地所有制
C.农民拥护太平天国“有饭同食”的原则 D.农民依靠太平天国政权进行抗租斗争
6.经过义和团运动,瓦西德说:“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四分之一。”“故瓜分一事,实为下策。”这表明列强( )
①瓜分中国的计划破产 ②已放弃的企图 ③仍需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 ④看到了中国人民的不屈斗志
A. ①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7.下列城市,按其在近代史上开放为商埠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厦门 ②天津 ③杭州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①③ D. ③②①
8.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实质是( )
A.反清复明 B.反满崇汉
C.反对民族压迫 D.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9.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纵观孙中山的一生,他顺应世界潮流的做法有( )
①提出三民主义 ②领导五四运动 ③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④领导北伐战争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④
10.“试观这次学生运动,不过因被激而发。而于此甚短之期间,收绝伦之巨果,可知结合即强也。”这次运动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国民革命运动
11.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根本原因是( )
A.西安事变的推动 B.英美的支持
C.民族矛盾的突出 D.中共的努力争取
12.日本侵略者在我国的哪一地区成立了专门研究细菌战的部队?(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华南地区 D.华中地区
13.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仁安羌附近与日军激战,营救出的另一支抗日军队是( )
A.美军 B.英军 C.英美盟军 D.缅军
14.抗日战争和甲午中日战争相比,中国方面最大的变化是( )
A.领导抗战的不再是腐败的统治集团
B.军队素质提高,广大将士具有爱国精神
C.国家综合实力增强,决定了战争的最后结局
D.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形成全民族抗战
15.下列有关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中国革命进程中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
B.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程中的两个阶段
C.革命的性质相同
D.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
二、材料解析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党纲领如下:(一)以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二)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无产阶级的目的──消灭阶级;(三)废除资本私有制,没收一切生产资料,如机器、土地、厂房、未成品等归社会所有。
──引自《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政党。它的目的是要组织无产阶级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一个共产主义的社会。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民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战线。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的奋斗目标是:(一)消除内战,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引自《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国共产党对奋斗目标和革命动力的看法前后有什么变化?
(2)材料二是否放弃了材料一中的主张?说明你的理由。
(3)据材料和史实,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在南京国民政府统治的前十年,中国还存在一种“另类”的乡村政权,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红色苏维埃政权。中国的苏维埃政权虽然始终在农村,来源却很洋气,是直接从苏俄引进的。苏维埃是俄文Совет(英文Soviet)的音译,意思是代表会议,是十月革命后苏俄的政权组织形式。
然而,对于当时的中国农村而言,苏维埃的原义实在是过于生僻了。农民根本弄不清楚苏维埃是怎么回事儿。广东的农民知道著名共产党人苏兆征,因此就把苏维埃当成苏兆征的弟弟。而湘赣边区的农民则管苏维埃叫“埃政府”,因为当地方言“埃”就是“我”的意思。实际上,农民的这些误解是有几分道理的。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他们理解的苏维埃,就是共产党的政府和“埃(我)政府”。这也是在国民党军队的“围剿”和包围中,这种政府依然能够立得住的原因之一。
苏维埃运动在中国农村的开展,以及农民对这个运动的理解,暗示了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
请回答:
(1)“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以及这种趋向的中国化命运”是什么意思?
(2)为什么中国革命会出现“列宁主义趋向”?
(3)“这种趋向的中国化”是如何实现的?
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4月3日,日本文部科学省公布包括右翼势力“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炮制的歪曲历史的初中历史教科书审定合格,引起亚洲各国及世界人民的极大愤慨。日本右翼势力粉饰侵略战争,把“战败”改为“终战”,把“侵略”改为“进入”,把太平洋战争说成“自卫”,把侵略亚洲国家说成是“解放”英法殖民地等。
材料二 日本从近代起就觊觎中国的钓鱼岛,但在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日本从未对中国拥有钓鱼岛的主权提出过异议。20世纪60年代末,某国际组织宣布钓鱼岛附近可能蕴藏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这使钓鱼岛除了具有战略价值外,又增加了重要的经济价值。从那时起,日本开始逐步实施其侵吞钓鱼岛的计划。如7月4日,日本人在北小岛设置灯塔,随后又在钓鱼岛上竖起画有太阳旗的木牌。近年来,日本人的登岛活动更是频频发生。
请回答:
(1)列举两个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事件,以证实日本侵华战争的罪恶事实不容篡改。
(2)日本妄图侵占我国钓鱼岛的政治、经济、军事目的各是什么?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启示?
三、问答题
结合有关史实,说明19世纪末和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的原因和影响。这两次战争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
篇4: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A 2. B 3. C 4. A 5. D 6. B 7. A 8. D 9. C 10. C 11. C 12. A
13. B 14. D 15. A
二、材料解析题
1.(1)变化:材料一的奋斗目标是消灭阶级差别,直至消灭阶级的存在;革命动力是依靠无产阶级的力量。材料二的奋斗目标是完成现阶段的革命任务──反帝反封的民主革命任务;革命动力是工人阶级联合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2)没有。材料一强调的是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材料二强调的是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奋斗目标,最高革命纲领仍保持了材料一中提出的最终奋斗目标。
(3)原因: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阶级状况有了科学的分析。
2.(1)“中国革命的列宁主义趋向”是指中国革命照搬苏俄模式,如以组织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以攻打中心城市为目标,企图通过城市革命夺取全国革命的胜利。“这种趋向的中国化”是指中国革命越来越符合中国国情。
(2)中国革命出现“列宁主义趋向”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还不成熟。此外,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很大。共产国际不了解中国国情,于是照搬苏俄模式。
(3)“这种趋向的中国化”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将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中国共产党成熟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中国共产党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在农村进行土地革命;遵义会议在没有共产国际代表干预下,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问题等。
3.(1)1937年7月7日,日本进攻宛平城的卢沟桥,发动全面侵华的“七七事变”;1937年12月,日本攻陷南京,屠杀中国和平居民30多万人,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
(2)政治目的:对外进行扩张,重温军国主义旧梦。经济目的:占有这一海域丰富的地下资源和其他海洋资源。军事目的:控制此海域,使其成为海上军事基地。
启示:警惕日本右翼势力膨胀及军国主义复活,反对国际霸权主义,坚决捍卫我国领土主权,保护我国海洋权益。
三、问答题
19世纪末,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日本垄断资本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大力推行侵略扩张政策。189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马关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同时使日本夺得我国台湾等领土,并获取大量赔款,国内经济进一步迅速发展。
1929年爆发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严重冲击到日本。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在军部好战势力的推动下,于1931年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随着国内法西斯政权的建立,日本于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经过八年抗战,中国人民取得战争的彻底胜利,革命力量也在抗战中发展壮大起来,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日本法西斯势力被摧毁,走上民主发展的道路。
启示:落后就要挨打;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是战争的根源;只有彻底铲除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才能维护世界持久的稳定与和平。
篇5: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英国历史学家马士说:“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措施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到来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它不过是一个持续了并且要决定东方和西方之间应有的国际和商务关系的斗争的开端。”这表明,英国对中国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
A.英国决心用武力维护中英之间的正当贸易
B.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影响了东西方贸易关系
C.英国要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以倾销商品
D.林则徐禁烟措施过激损害了英国的商业利益
2.李鸿章说:“我朝处数千年未有之奇局,自应建数千年来未有之奇业。”对这种“奇局”应理解为( )
A.空前规模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 B.内有农民起义外有强敌入侵
C.外国资本主义的枪炮利器是前所未有的 D.面临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不可抗拒的潮
3.有学者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概括为“两个过程”,即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的过程,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过程。依据其观点,可能会对1840~19间的哪些重要事件评价较高?( )
①鸦片战争②太平天国运动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④辛亥革命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2周年,某校团委准备组织团员观看右图所示的地方。该地方是( )
A.辛亥革命纪念馆 B.中共一大会址
C.南昌起义纪念馆 D.遵义会议会址
5.19世纪90年代,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条约与19世纪40~60年代签订的条约相比,最显著的不同点是增加了 ( )
A.割地的面积 B.赔款的数额 C.开放的口岸 D.列强办厂的特权
6.1912年3月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你认为这句话从根本上颠覆了下面哪一种观念?( )
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B.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C.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也
D.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7.近代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和思想家章炳麟在19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今日幸颐和,明日幸海子,几忘曾幸古长安,亿兆民膏血轻抛,只顾一人庆有;下联为:五旬割云南,六旬割台湾,此时又割东三省,数千里版图尽弃,每逢万寿疆无。此联抨击的现象主要是( )
A.西方侵略者的贪婪 B.最高统治者的腐朽
C.外交官员的卖国 D.广大人民的麻木
8.有人认为:“从实力来讲,孙中山比起洪秀全来,相差不知几千万里了,而偌大的清帝国不亡于洪、杨,却被孙文的几个口号叫垮了,何哉?主题使然也。孙中山把主题摸对了,几颗炸弹一丢,满清帝国就土崩瓦解了。”这反映出 ( )
①三民主义基本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趋势 ②实力是否强大,对历史进程的发展无关紧要 ③清政府舆论管制不成功 ④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个人事业同时代的需求相结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9.“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种神圣……为人民所抛弃是毫无疑问的。”引发这种变化的历史事件是( )
A.维新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10.毛泽东说:“中国的封建社会延续了三千年左右,直到19世纪中叶这个社会的内部才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不包括( )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B.中国面临的世界形势发生变化
C.中国社会思想发生变化 D.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11.有人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寻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务万分火急,至于西方则可以暂缓二步。”这里的“内部事务”主要是指( )
A.太平天国运动 B.满汉官僚的矛盾
C.义和团运动 D.洋务派与顽固派的矛盾
12.从下列近代中国人根据当时形势创作的宣传漫画中,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有( )
图1 望风而起图2 共和
①武昌起义后各地纷纷响应 ②革命隐藏着失败的危机 ③革命派大力弘扬民主 ④民主政治得以实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 D.③④
13.8月8日北京举办了第29届夏季奥运会。其实早在19《天津青年》杂志就提出了“奥运三问”:中国何时派运动员参加奥运会?何时能夺得奖牌?何时能在中国举办奥运会?1前“奥运三问”的提出实际上反映了( )
A.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尚未开展 B.清政府尤其重视体育事业
C.中国闭关锁国,中外交流困难 D.人民对国衰民弱的现状强烈不满
14.1924年7月,国民党召开党员联欢会,孙中山看到衣衫不整、肤色黝黑的农民冒着烈日前来参加,兴奋地对身边的宋庆龄说,“这是革命成功的起点”。据此判断,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孙中山认识到了农民的伟大力量 B.为此他提出了民生主义
C.决定建立工农联盟政权 D.决定进行国共合作
15.陕北民歌《移民歌》唱道:“山川秀,天地平,毛主席领导陕甘宁。迎接移民开山林,咱们边区满地红。”该民歌所反映的内容最早可能发生于( )
A.国共十年内战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C.解放战争时期 D.三大改造时期
16.1912年之所以成为中国政治史上最具转折意义的年份之一,是因为这一年( )
A.北洋军阀取代了满洲贵族统治 B.立法机关由临时参议院发展为国会
C.政治中心从南京迁往北京 D.共和制度取代了君主制度
17.相对清政府的屈辱外交,民国时期(1912~1949年)的外交出现了一些新气象,这表现在( )
①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②全面收复英国在华租界③收回台湾④中国远征军击败侵缅日军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8.通过中国近代百年来的历史看上海,下列事件与上海无关的是( )
A.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B.孙中山建立兴中会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9.1940年,周恩来在重庆与当时的棋王谢侠逊对弈时一语双关地说:“明人重炮,清人重马,我们应该重兵卒。”周恩来的话实质上反映了( )
A.周恩来深谙历史知识 B.放弃炮马,亦和亦战,能扭转中国战局
C.只依靠政府军队抗战 D.中国共产党依靠群众,实行全面抗战
20.反映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走向战略反攻的图片是( )
ABC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答题)
21.海疆,即是主权国家的领海,沿海国家的海洋国境,近代以来,中国海疆和海防历史的兴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衰败与复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计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 “甲午一役,威海水陆之防,既毁于日本……”“东三省海防,奉天尤重。自日占旅、大,辽东半岛藩篱尽撤。”
──《清史稿》
材料三 中国海军舰艇编队年12月26日下午13时45分宣布从海南三亚起航,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中央军委委员、海军司令员吴胜利出席欢送仪式并致词。吴胜利说,这次护航任务是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胡锦涛同志根据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作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中国积极履行国际义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充分体现了解放军维护国际与地区和平安全的积极态度,充分体现了人民海军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决心和能力,对于维护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和平与安宁必将发挥积极重要作用。
──摘自中新网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请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两次鸦片战争中中国海防主权是如何遭到列强严重破坏的?
(2)分析材料二,甲午一役,中国新式海军竞惨败于日本,其根本原因何在?此后中国海防又出现了什么严重局面?
(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你能得到一些什么认识?
22.阅读下列图片和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
材料四 东史郎在著作《一名士兵在南京大屠杀中的体验》一书中,揭露了当年侵华日军所犯下的令人发指的罪行,他在其著作中写道,一名侵华日军头目在南京大屠杀中,将一名中国人装在绑有手榴弹的邮袋中,浇上汽油点燃后扔到水中,在水中爆炸身亡。
材料五 靖国神社是日本祭祀明治维新以后历次战争中死亡军人的场所。根据日本“靖国神社法”,该神社具有宗教法人的资格。神社内供奉着明治维新以来约250万日本军人的牌位,其中包括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后被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死刑的东条英机等14名甲级战犯。
材料六 中国温家宝11月30日在老挝首都万象会见了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温家宝指出,目前影响中日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障碍在政治上,对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两国关系的发展.温家宝说,中日是重要的邻邦。中日邦交正常化32年来,两国关系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对两国有利,对亚洲乃至世界都有利。他说,中日有着广泛的共同利益,一定要从长远的角度和战略的高度来考虑和促进两国关系的发展。
──摘自新华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四说一说日本侵华过程中犯下了哪些滔天罪行?
(2)材料三发生在什么时间?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何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五,靖国神社作为宗教团体,竟然供奉着东条英机等二战的甲级战犯的牌位、遗物,这说明了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实质及其对中日关系带来的严重影响分别是什么?
(5)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启示?
23.近代以来,面对外国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虽艰难曲折,但终于使国人看到了曙光。
材料一
图一洪秀全图二太平天国大花钱图三豪华的天王府图四 洪秀全幼子玉玺
材料二 右面这一幅漫画反映了辛亥革命期间未庄的地主乡绅捣毁静修庵参加革命的情形。鲁迅著作《阿Q正传》中写道:“(赵秀才和假洋鬼子)他们想了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官。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材料三 19的三幅图
街头游行各界声援初步胜利
材料四 孙中山在遗嘱中说:“余致力于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时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
请回答:
(1)材料一四幅图中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2)从材料二你能得到什么信息?辛亥革命取得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取得什么具体成就?这一事件与哪一节日有关?并说明设节的理由。勇于承担历史责任,是五四以来中国青年运动的光荣传统。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如何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请把你的想法说出来。
(4)有人说,孙中山从1905年创立中国同盟会到1925年逝世,其民主政治斗争可分为三个时期(1905年至1912年初为第一个时期;1912年至1922年为第二个时期;1923至1925年为第三个时期)。依据材料四结合教材知识概括这三个时期民主斗争的主题并说明孙中山对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变革的最大贡献。
篇6: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检测试题及答案
1.C 2.D 3.D 4.C 5.D 6.A 7.B 8.D 9.B 10.B 11.A 12.C 13.D 14.A 15.B 16.D 17.C 18.B 19.D 20.A
21.(1)问题:军事极其落后;没有形成近代海军,海防废弛。后果:导致了中国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或便利了西方殖民者的侵略)。破坏:《南京条约》英侵香港岛,五日开埠,《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开放了更多的沿海通商口岸;中美《望厦条约》规定外国军舰可以在中国各通商口岸“巡查贸易”,中国海防洞开,领海主权遭破坏。(2)根本原因:清朝封建专制统治腐败。严重局面:海军全军覆没,威海卫旅顺军港沦陷,渤海、黄海海防尽失,京畿门户洞开.割让台湾岛,东南海防洞开。(3)认识:清王朝专制腐败导致国家衰弱、军备落后、海防虚弱,在封建专制制度下,中国不可能实现海军、海防近代化和有效地保卫海疆;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中国海军的力量空前强大,中国的国力大大加强,所以人民海军舰艇对于维护亚丁湾、索马里海域的和平与安宁必将发挥积极重要作用
22.(1)屠杀中国人民(如南京大屠杀),进行细菌战、毒气战。(2)时间:1945年9月9日。说明:日本向中国政府正式投降,签订中国战区的投降书。历史意义:①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最伟大的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了完全胜利;②中华民族团结一致,共御外敌,洗雪了鸦片战争以来的民族耻辱,捍卫了民族尊严,并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3)说明靖国神社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公然为日本军国主义张目。(4)问题实质:否认日本发动侵略战争和犯下的滔天罪行。严重影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损害了中日关系,且悖于和平、发展与合作的时代潮流。(5)①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对经济有反作用。日本首相一再参拜靖国神社,反映出日本政局日益右倾化和右翼势力日益猖獗,其背景在于日本经济长期低迷和政治长期混乱,斗争是长期、动荡的状况。②和平与发展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当前威胁和平的隐患依然存在,斗争是长期、复杂的。③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落后就会受制于人,我们必须加快发展步伐,增强综合国力
23.(1)洪秀全具有强烈的封建君王思想,天国内部等级森严,上层社会生活腐败奢侈。这正是农民阶级局限性的体现,预示着天国的失败。(2)辛亥革命缺乏群众的理解与支持;旧官僚投机革命;革命潜伏失败的危机。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建立了中华民国,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3)五四运动。北京政府被迫罢免曹、陆、章;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青年节。在五四运动中,学生积极发动、参与,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民主和科学精神以及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青年一代要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要肩负起历史的使命就要勤于学习,发扬五四先驱所倡导的科学精神。二要善于创造,只有不断创造不断开拓,事业才能发展社会才能进步。三是甘于奉献,在火热的社会实践中创造无悔的青春,永恒的青春。(4)领导辛亥革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捍卫民主共和而斗争;促成国共合作掀起国民革命运动。最大贡献: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民主共和制度。
篇7: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教案
【知识概要】
中国作为一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制度发展历史之长久,体系之完备,经验之丰富,影响之深远,都是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不可比拟的。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逐步完善。早在远古时期,人类社会中就有了权力的萌芽。夏朝时已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商朝的主要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外族的事务,与各方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周王利用分封与宗法制的结合,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但靠宗法制的血缘纽带维系统治秩序并非长久之计,春秋争霸,战国兼并,制度败坏,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建立了一个皇帝具有无上_的中央集权制度。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曾长期延续,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的国家_、唐朝的“安史之乱”和以后的藩镇割据,都说明了它的坎坷。直到宋代,这种斗争才尘埃落定,却不幸造成了积贫积弱的后患。伴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中枢权力体系也不断发生变化。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宋元勋益颇大,明朝废除丞相,清设军机处,_皇权发展到了顶峰。
学习本单元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掌握有关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知识。(2)对于重要的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及其对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影响,要正确地认识、分析、评价。同时还应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与西方古代制度进行对比。(3)以史为鉴。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要认真地思考、总结
学习指导
目前高中历史教学,高一年级是关键,培养历史情结是重点。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把历史课分模块进行,大部分课程只有高一年级开设,这实际上使大多数高中生接受历史知识学习的时间就只有宝贵的一年,所以高一年级的历史课学习就显得颇为重要了。重视高一历史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情结”,也是势所必然,历史学习虽难上加难,但却责无旁贷。
有人进行过问卷调查,调查统计表明:表示很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占41.9%,表示不置可否的学生占55.3%,而明确表示不喜欢上历史课的学生仅占28%。学生没说不喜欢历史,但也没有表示明显的兴趣。原因何在?无外乎两个因素:(1)因主课学业繁重紧张,把学习历史当作类似看小说看电视等缓释紧张情绪的功能。(2)某些历史知识通过教师引人入胜的讲述,激发了学生的新鲜感,使他们产生了一时的冲动。这些统计表明,目前高中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层次还较低,大部分停留在刺激性的历史情节中(这可能受初中历史教学内容的影响),也就是停留在直接兴趣这一层次上。我们知道,直接兴趣是不稳定的,常会因各种因素而减退,比如知识简单易懂、概念重复讲述、结论不易理解、内容难记难背等,再加上其他学科学习压力,一旦学生感到乏味,或感到困难时,直接兴趣就会衰减、消失。改善之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构建先进而科学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愿”学。
二是提高历史学科的课程实用价值,让学生“乐”学。我们至少应该向学生显示历史学科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的作用,比如可以改革历史考试方法,用写作历史小论文的形式,调动学生运用历史思想、寻找历史依据的积极性;也可以增加课堂教学内容,联系当今世界所发生的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运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指导学生对世界形势发展加以认识;还可以在校内多办一些历史学科的课外活动,如开设历史讲座、展示学生的历史小文章、搞一些历史性的纪念活动,等等。总之,校园要强化历史学科的气氛,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受到感染,让他们觉得至少在学校里,学好历史课还是有用武之地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会逐渐增加。
三是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成功心理,使学生“喜”学。高一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与初中比较,普遍感到困难,出现“怕”的情绪。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采取有效的方法增强学生的成功心理,这对稳定学习兴趣有极大作用。我们可以结合教学由浅入深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层次的内容,作出达标的要求,对学生每达到一个层次,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让学生觉得自己是一个成功者,有信心进入下一个层次学习。再比如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情况,让他们在不同的场合获得不同的成功感觉,可以对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作出当众表扬;可以对作业中有出色解答或独特见解的学生予以高分;也可以让学生在校内办的刊物或壁报上发表一些作品,如历史小论文、历史漫画等;或者将学生的优秀作品推荐到公开发行的报刊杂志上。总之,教师要对学生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多加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抱有信心,最终保持历史学习的稳定兴趣。
?当然,对历史理论的学习,更是必须重视的,其目的正在于帮助学生“会”学。不过在基本历史理论的教学中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要控制好“度”。高一学生毕竟不是高三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如果要求过高,理解不了,对学习历史就怀有畏难情绪,就会“厌”、“怕”。因此,教师要深入细致地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材施教,根据学生接受能力限度,不能加重学生学习负担,更不能使他们不堪重负而丧失学习信心、兴趣。
篇8: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教案
课标要求简述《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
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阅读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理论的革命活动的教学,使学生逐步养成国际主义精神和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通过介绍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奋斗的事迹,使学生养成坚持真理和为人类进步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
重点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知道《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
难点认识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重大意义,认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的理由。
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
教学内容师生互动修改意见
回顾上一课时内容
导入新课:以介绍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_等共产主义运动的领袖人物导入。
【自主学习】
知识点1:机器轰鸣声里的抗争与思索
思考问题: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条件有哪些?
(1)经济前提: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弊端进一步暴露出来,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给劳动人民带来灾难,使得阶级矛盾日益尖锐。
(2)阶级基础: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1931年和1934年法国里昂两次工人起义,1836年开始的英国宪章运动,1844年的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无产阶级是为了自己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去进行独立的斗争,并把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这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及其失败表明,革命斗争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才能胜利。
(3)理论基础:欧洲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成果,特别是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础。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做出了重要贡献,即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继承批判,提出了剩余价值学说,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
德意志古典哲学(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批判吸收其中的合理成分,建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
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及诸多社会主义思潮(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此进行了借鉴,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关于空想社会主义】
早在十六七世纪资本主义兴起时,就出现了以英国人莫尔(“乌托邦”思想)为代表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初,随着英国工业革命的深入和法国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劳动人民的生活处境并没有什么改善,甚至更加困苦。这使得人们认识到资本主义并不是那么的美好,于是各种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勾勒未来理想社会的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开始活跃起来,出现了以法国人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人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工人运动从经济斗争发展到政治斗争,更多的欧洲有识之士怀着迫切的心情,深入地探讨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问题,形成诸多的社会主义流派,如被恩格斯“德国无产阶级的第一次独立理论运动”的德意志的魏特林主义。
知识点2:伟大的友谊
1、马克思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成长历程。
185月5日,马克思诞生于德国小城特里尔。年幼的马克思过着清苦的生活,对劳动人民有着深切的同情。在柏林大学期间,参加进步的“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接受了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思想,并接受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思想。他参加社会政治活动,给《莱茵报》撰稿,后成为该报主编。利用这一有利条件,他更深入地了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进一步看清了统治者的丑恶面目。1843年他来到巴黎,巴黎时期的生活是马克思一生的转折点。他深入研究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直接参加工人团体的活动,并保持密切的联系。1844年马克思发表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文中第一次指出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完成人类解放的力量,这标志着马克思已经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了共产主义者。
2、恩格斯成为共产主义者的成长历程。
恩格斯出生于德国巴门市的工厂主家庭。_弃学从商的他,一边工作一边勤奋的学习,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1842年,他来到英国的纺织工业中心曼彻斯特,利用空闲时间和工人交往,密切注视和支持英国工人运动的开展,通过革命实践,恩格斯形成了共产主义世界观,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3、马克思和恩格斯身上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如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持之以恒的精神;具有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崇高理想、坚持真理和为人类事业用于献身的精神、国际主义精神等等。
4、马克思、恩格斯伟大的革命友谊的建立。1842年,恩格斯在科隆《莱茵报》编辑部第一次与马克思会面。1844年,两人在巴黎第二次会面,他们充分交流了思想,在一切理论领域都取得了一致的意见。1845年,他们在布鲁塞尔第三次会晤,两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从此开始了共同的战斗历程。他们志同道合,患难与共,共同研究,共同写作,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知识点3: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
1、《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其意义。
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委托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同盟起草纲领。1848年2月,新纲领《共产党宣言》发表,这是国际工人运动的第一个战斗纲领。《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开展起来,形成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2、《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理由。
首先,《共产党宣言》是国际无产阶级第一个具有新思想原则和新组织结构的共产主义政党的政治纲领。共产主义者同盟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其党的纲领就是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共产党宣言》。
其次,《共产党宣言》第一次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共产党宣言》阐述了共产党的性质和特点、基本任务和策略原则;批判了各种非科学的社会主义思潮;断言资本主义最终必将为社会主义所取代;指出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科学的阐明了无产阶级解放的物质条件和伟大历史使命。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教案
篇9:高一历史必修一检测试题及答案参考
高一历史必修一检测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一位美国学者这样描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苏关系:“每一方都像镜子里面看人一样,看到的都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每一方都指责对方表现出希特勒咄咄逼人的姿态。”该学者认为“冷战”源于
A.美苏失去战时同盟的基础
B.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对立
C.美苏两国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
D.美苏双方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
解析:D材料中“每一方……看到的都是反像,即把对方看成是世界上的恶霸”表明美苏关系恶化源于误把对方视为主要敌人,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不是材料中学者的观点,不合题意。
2.美苏“冷战”导致国际政治地图重绘,使得国际安全环境充满了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但是,“冷战”也包含着强大的稳定因素。其中“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
A.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B.第三世界的崛起
C.美苏势均力敌,旗鼓相当D.雅尔塔体制的长期存在
解析:C根据所学可知,美苏“冷战”局面的出现,引发了美苏之间螺旋式上升的军备竞赛,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但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结合本题可知,“强大的稳定因素”主要是美苏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3.1947年,希腊面临着长期内战的前景。杜鲁门总统为应付这一紧急情况宣布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原则。其主要内容是:“美国的外交政策,必须支持那些正在抵抗拥有武装的少数派集团或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的自由民族。”在阐述这一原则时说,“希腊的生存如今正受到威胁。”杜鲁门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
A.大战后的美国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
B.希腊在美国全球战略中的地位得以提高
C.美国对希腊实施援助,促进其经济的恢复
D.美国试图通过援助欧洲,遏制共产主义
解析: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成为头号资本主义强国,采取扩张政策,A项错误;美国借口“希腊的生存如今正受到威胁”干涉希腊内政,是对希腊主权的破坏,B项错误;分析材料内容可以看出美国对希腊实施援助的目的是防止希腊政权落入希腊共产党手里或被苏联控制,C项错误;美国支持抵抗“外来压力的征服企图”针对的是苏联,其援助希腊的目的是遏制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扩张,D项正确。
4.下组图片反映了现代国际关系中一系列重大事件。这些事件说明当时国际关系的突出特点是()
A.美苏两极对峙B.两极格局瓦解
C.欧洲国家走向一体化D.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解析:A图片涉及的重大事件都是美苏两极对峙的结果,故选A。B、C、D三项与图片事件主题不符。
5.美国“政策的目的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马歇尔”。由此得出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
A.恢复欧洲经济B.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C.实施杜鲁门主义D.稳定世界经济
解析:B据材料中“美国”“经济制度”“自由制度”等信息可判断马歇尔计划的根本目的是稳定资本主义制度,遏制共产主义势力,故选B项。
6.1948年至1949年,美国飞行员霍尔沃森向西柏林运送生活物资时,都会给小孩空投巧克力,被称为“巧克力叔叔”。与其相关的历史背景是()
A.第二次世界大战进行中B.冷战局面的形成
C.两极格局正式形成D.两德的重新统一
解析:B1948年,美苏“冷战”出现第一次高潮,爆发柏林危机,苏联封锁西柏林,美国被迫向西柏林空运物资。此题也可用排除法,A、C、D三项所列事件都不是发生在“1948年至1949年”。
7.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某高一学生在历史课后整理了一幅知识结构图,该学生整理的历史知识的主题是()
A.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B.新兴力量的崛起
C.雅尔塔体系的瓦解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解析:A图示主要反映了美苏在经济和军事政治方面的对抗,这是美苏“冷战”的具体表现。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正式形成。
8.1961年,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就职时向全世界宣告:“美国将不惜任何代价、承担任何重负、对付任何艰难困苦,去支持任何朋友,反对任何敌人,以确保自由的存继和胜利。”这一言论付诸实施的影响是()
A.朝鲜战争的爆发B.使美苏争霸进入热战
C.容易导致地区的动荡D.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解析:C肯尼迪的言论实际上体现了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这容易造成地区乃至世界的动荡不安,C项正确,D项错误。A项与材料时间不符,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美苏并未进行“热战”。故C项正确。
9.有学者指出,“冷战”中两个超级大国角逐、对峙,忽而剑拔弩张,忽而握手妥协,最紧张时似乎要把全世界拖入一场核浩劫,但是每次都及“热战”的边缘而返。以下史实最能佐证此观点的是()
A.越南战争B.古巴导弹危机
C.德国的统一D.9·11事件
解析:B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中美苏两国利用核威慑相互威胁,导致局势紧张,但最终双方妥协,避免了核大战的爆发,故B项正确。
10.下面是两幅国际政治讽刺漫画。这两幅漫画可以反映出()
A.欧美间经济合作、政治对立
B.世界政治多极化格局形成
C.美国对欧洲从援助走向遏制
D.欧洲由对美国依赖走向独立
解析:D从图一可知,战后欧洲依赖美国的经济援助;从图二可知,20世纪60年代欧洲通过联合使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在政治上趋于独立,提出了“欧洲人的欧洲”。故正确选项是D。
11.1960年1月,英国首相麦克米伦在结束非洲之行后发表演讲:我看到了国家意识的觉醒,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这些国家的人们依赖着别的国家生存;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今天非洲发生了同样的事情,变迁之风吹遍整个非洲大陆。这股风靡亚非的“变迁之风”推动了()
A.万隆亚非会议的召开B.两极格局的逐渐巩固
C.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D.美苏关系的持续缓和
解析:C材料中“十五年前这一运动风靡亚洲”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掀起的民族解放运动,“变迁之风”体现了第三世界的崛起,推动了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C项正确。
12.,德国和法国共同撰写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这说明()
A.德国和法国的矛盾彻底消除
B.德国和法国开始走向合作
C.欧洲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
D.德法已经形成政治经济联盟
解析:C历法德有着尖锐的矛盾,但是20,法国和德国创造了共同编写历史教科书的模式,其前提是两国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了共识,这反映了欧洲一体化程度进一步的加深。
13.1966年戴高乐宣布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并要求美国和北约欧洲盟军司令部撤离法国。这反映了()
A.世界的多极化趋势B.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C.北约走向瓦解D.法国抵制马歇尔计划
解析:A20世纪60年代法国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说明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反映出世界的多极化趋势。
14.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日本企业迅速崛起并日趋强大,其国际竞争力赶超美国,并多年居于世界之首。然而,90年代中后期以来,美日企业竞争力再次发生逆转,美国企业竞争力超过日本,重新成为世界第一。上述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世界多极化形成B.国际经济新秩序出现
C.美国已无法再影响日本D.美国霸权地位受到冲击
解析:D材料体现了在国际经济领域内,日本与美国激烈竞争,并一度占据优势,这对美国的霸权地位造成了巨大冲击。A、B、C三项不符合史实。
15.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曾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万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这也是共同分担国际责任的结构比例,要建立国际新秩序,就离不开5∶5∶3的合作。”这最能表明日本的企图是()
A.积极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B.与美欧进行经济军事抗衡
C.不愿意承担相应的国际责任
D.确立美欧日三足鼎立格局
解析:A材料中日本本质上是要求与经济实力相对应的国际政治权利,改变其经济大国、政治小国的尴尬局面,A项正确。
16.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初步形成了三个世界理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是第一世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第二世界,而两大阵营之间是一大批刚获得独立的新国家,组成第三世界。20世纪60年代,第三世界()
A.召开第一届亚非会议B.与中国广泛建交
C.支持新中国重返联合国D.组建不结盟运动
解析:D1961年第三世界组建不结盟运动,反对美苏超级大国,故D项正确。
17.1963年美国、英国和苏联签署了《禁止在大气层、外层空间和水下进行核武器试验条约》,但法国和中国拒绝签署。这一事件反映了()
A.多极化趋势的出现B.冷战格局的加剧
C.第三世界的崛起D.两极格局的形成
解析:A材料体现了法国力图摆脱美国的控制,中国也并没有与苏联保持外交的一致,说明两大阵营出现了分化,体现了世界格局多极化的趋势,A项正确。
18.下图是刊登在《国际先驱导报》上的一幅讽刺漫画。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虚假的民主,真实的独裁B.顺美国者强,逆美国者弱
C.强权政治,唯美国马首是瞻D.霸权衰落,多极化趋势加强
解析:D漫画中人物代表美国,从牛身上的世界地图可知其代表世界,“又不听我的话了”体现了美国称霸世界的地位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世界不再受其摆布,说明其霸权衰落,D项正确。
19.有学者认为:“伴随着‘冷战’的结束,最直接、最明显的损失是两个前超级大国建立的联盟体系的消失。……全球失去了对混乱和暴力的威慑,相应的,世界的未来少了一种确定性。”对材料观点概括最准确的是()
A.结束美苏“冷战”不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
B.“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
C.动荡的国际局势需要建立单极霸权
D.美苏联盟体系曾经维护了世界和平
解析:B结束美苏“冷战”总体上来说有利于国际社会的稳定,A项错误;美苏“冷战”结束后新的国际力量对比尚未定型,世界局部地区矛盾爆发,世界未来的发展不确定性因素增加,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建立单极霸权的需要,C项错误;D项并非材料主旨。
20.有学者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该学者旨在揭示两极格局()
A.因美苏衰落而走向解体B.必将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C.具有的稳定性和持续性D.渐变中逐步走向多极化
解析:D根据材料“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可知两极格局不断受到来自多极化趋势的冲击,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要造成一种局势,以使我们和其他国家都能塑造出一种免于威胁的生活方式。在对德国和日本作战中,这是一个基本问题。我们的胜利乃是战胜那些想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
——杜鲁门总统1947年3月12日致国会的咨文
材料二当我发表就职演说的时候,我提到一个需要谈判的时代,而不是对抗的时代,我们一直在进行谈判。我们在谈判中取得了一些进展,重要的事情是,我们在世界上许多地区正在进行谈判而不是正在进行对抗,在这些地区,对抗可能导致爆炸性的局面……现在,当环顾我们所处的世界时,我们发现美国已经不再处于十分突出的地位或者完全占支配地位了。
——尼克松总统在堪萨斯城的讲话(1971年7月6日)
材料三时任俄罗斯总统的叶利钦2月8日在访问意大利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知道,要摒弃旧的思维模式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其中的惰性是很强的。然而个别国家(指美国)总是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也就是自己独一无二的领导作用强加给这个世界,这是不现实的,甚至可能是很危险的。”
(1)材料一中,杜鲁门所说的“把其意志和生活方式强加在别国头上的国家”主要是指哪一国家?美国对其采取了什么政策?(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尼克松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的特征。试从国际局势的角度,分析导致该特征的主要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90年代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此时,美国的对外政策对国际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4)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阶段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过程。(6分)
解析:第(1)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由盟友走向对峙,该国家指的是苏联,美国对其采取遏制的冷战政策。第(2)问,尼克松时代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特征结合材料可以看出是以谈判为主要方式,结合当时的国际背景从美欧日的三足鼎立、不结盟运动兴起等角度分析原因。第(3)问,从材料三“试图把一个单极世界的模式”可以看出美国对外政策的主要特征是建立单极世界,推行强权政治。联系当时的一些局部热战,可知导致了局部动荡。第(4)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演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看出由两极对峙到出现多极化趋势再到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解体后多极化趋势加强和一超多强的局面。
答案:(1)国家:苏联。政策:“冷战”政策。(4分)
(2)特征:以谈判为主要方式(处于守势)。
原因:欧共体发展;日本崛起;不结盟运动兴起。(6分)
(3)特征:建立单极世界;推行强权政治。
影响:造成国际局势的局部动荡。(4分)
(4)演变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两极格局;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多极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两极格局解体,多极化趋势加强。(6分)
22.马歇尔计划,官方名称为欧洲复兴计划,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对西欧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必须密切关注欧洲形势,如果问题得不到解决,1948年初将可能发生更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崩溃。这将导致美国出口锐减,剩余产品积压,从而导致美国的经济衰退。
——《美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47年》
材料二下图是1947年和1949年美国(图一)和苏联(图二)以马歇尔计划为题材创作的漫画。
材料三到1950年,西欧各国生产已达到战前水平,年增长率达到5%~6%,有的国家高达8%~10%。到1952年,英、法、意的工业生产分别比战前增长13%、29%和48%。……60年代末70年代初,西欧、日本商品大量涌入美国,美国对日本、联邦德国、加拿大的贸易已由出超转为入超。美元危机频频发生,地位一落千丈。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下编》
(1)材料一中,美国对欧洲经济形势的判断是什么?有什么担忧?(6分)
(2)材料二中的两幅漫画主题有何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8分)
(3)据材料三,马歇尔计划对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分别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4)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以上材料,请你谈谈:美国究竟该不该援助欧洲?(4分)
解析:第(1)问两小问,可根据材料一“欧洲……可能发生更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崩溃”“导致美国的经济衰退”来分别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第一幅画的主题是马歇尔计划帮助欧洲复兴,第二幅画是马歇尔计划利用经济手段打开欧洲的市场,意图控制西欧;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1947年和1949年美国(图一)和苏联(图二)”可知是美苏之间的对立导致这一结果。第(3)问,根据材料三信息回答即可。第(4)问,属于开放性问题,应该、不应该均可,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判断:欧洲经济有崩溃的危险并引发全面的危机。(4分)
担忧:欧洲经济的崩溃带来美国经济的衰退。(2分)
(2)不同:图一,马歇尔计划旨在帮助欧洲复兴;图二,马歇尔计划旨在控制西欧国家。(4分)
原因:美苏冷战对峙,两者政治立场不同。(4分)
(3)影响:促进了欧洲经济的复苏和发展;削弱了美国的经济霸权。
(2分)
(4)观点:应该。
美国的对外政策取决于美国自身的国家利益。(4分,如持相反意见,理由合理也可得分)
篇10:八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
一、火眼金睛挑一个(本大题有20小题,每题2分 ,共40分)
1.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有一首歌唱道:“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未来,中国进行着接力赛……”。你知道中国人民“命运自己主宰”开始于( )
A.三大战役取得胜利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2、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决定是( )
①以五星红旗为国旗 ②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③采用公元纪年 ④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A、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祖国大陆获得统一、中国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的标志是(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开国大典
C.x藏地方政府与中央人民政府达成和平解放x藏的协议
D.1951年9月,人民解放军先遣支队进驻拉萨
4.中国抗美援朝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和朝鲜是邻国 B.中国和朝鲜都是社会主义国家
C.美国实行敌视中国的政策 D.美国的侵略威胁中国的安全
5.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是( )
A.刘伯承 B.朱德 C.彭德怀 D.邓小平
6.新中国成立后,涌现出大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杰出人物,人民分别给予了他们许多光荣的称号,不相符的是( )
A.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B. 铁人
C.杂交水稻之父 D.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7.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农村的土地所有制是( )
A.国家土地所有制 B.集体土地所有制 C.农民土地所有制 D.公社土地所有制
8.下列关于新中国土地改革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土地改革顺应了农民阶级的要求 B.到l952年底,全国完成土地改革
C.土改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D.土改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条件
9.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 )
A.农业 B.交通运输业 C.重工业 D.农业、商业
10.“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桥”指的是( )
A.钱塘江大桥 B.武汉长江大桥 C.南京长江大桥 D.川藏、青藏公路
11、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土地改革的完成
12、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结束了“洋油”历史的标志是:( )
A、胜利油田建成 B、新兴电子工业发展起来
C、大庆油田建成 D、原子能工业从无到有
1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 )
A.广大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热情高涨的进步产物
B.社会主义建设必需的方式
C.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D.三大改造的继续
14.““””中最大的一起冤案是( )
A.老干部批评““””错误做法,反被诬为“二月逆流”
B.1976年群众在天安门前悼念周恩来,却被“_”强压下去
C.国家主席刘少奇被诬为“叛徒、内奸、工贼”,开除出党,并非法监禁,迫害而死
D.“_”借批林彪,把矛头指向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
15、““””结束的标志是:( )
A、周恩来、邓小平扭转了经济的下滑 B、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C、毛泽东批评以江青为首的“_” D、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
16、1951年,x藏地方政府代表团抵达北京,双方代表进行协商谈判,代表x藏的人物是( )
A、多吉 B、阿沛.阿旺晋美 C、**额尔德尼 D、__喇嘛
17、每个时代都有独一无二的鲜明流行语,“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就反映了( )时期的社会特征。
A、土地改革 B、“大跃进”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新中国成立
18、“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山河,功勋泽人间。”这是前国防部长张爱萍写给一位核科学家的悼词,这位核科学家是( )
A、钱学森 B、杨振宁 C、邓稼先 D、许德珩
19、““””期间,国家经济形势一度好转的原因是( )
A、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 B、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C、“_”被粉碎 D、周恩来、邓小平出来主持、整顿工作
20、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都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说的这个初级阶段,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转变的社会变革开始的,这次社会变革是(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土地改革 D、抗美援朝
二、能说会道列出来(五个小题,每题1分,共5分)
21、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
22、““””中形成的两个反革命集团—( )
23、x藏和平解放是—( )年
24、第一个五年计划优先发展的是—( )
25、中共八大提出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 )
三、历史诊所会把脉(五个小题,每题1分,共5分)
26、开国大典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建立。
错误( ) 改正( )
27、黄继光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涌现出的英雄人物。
错误( ) 改正( )
28、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说明生产关系不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错误( ) 改正( )
29、三大改造为国家工业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错误( ) 改正( )
30、开国大典确定了《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错误( ) 改正( )
四、历史沙龙会所(总分5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个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4分)
(1)哪一年召开的什么会议决定在他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2分)
(2)“三年以来”是中国人民革命史上的什么时期?(2分)
(3)“三十年以来”是从哪一年开始的?这一年发生的一个划时代事件是什么?它标志中国进入了什么时代?(6分)
(4)“一千八百四十年”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从此,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请回答(5分)
(1)上述材料是属于什么文件的内容?(2分)
(2)是这个文件颁布多少周年?(1分)
(3)在这个文件颁布之前,在中国起到临时宪法作用的文件是什么 ?(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2】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请回答(10分)
(1)根据以上材料,说明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和目的。(6分)
(2)土地改革有什么历史作用?(4分)
34、 阅读下列材料
为了按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大多人的最大利益……根据过度时期总路线,从1953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开始实行系统的有计划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公私合营中实行‘四马分肥’的‘赎买’政策。……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在客观形式的推动下……到(1956年)1月底,全国大城市以及50个中等城市,先后全部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请回答(9分)
(1)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从何时开始的?(2分)?
(2)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什么政策?(2分)?
(3)除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外,国家还进行了哪两个方面的改造?(2分)?
(4)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意义是什么?(3分)
35、阅读以下材料:
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我国以苏联帮助兴建的156个项目为中心,先后施工的工业项目有l万多个,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沿海地区原有的工业基地得到加强,华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业基地…
请回答(5分)
(1)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什么?(2分)
(2)有人说“一五”计划完成以后,中国变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说说你的看法。(3分)
36、阅读下列材料
实践证明,““””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历史已证明,““””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请回答(7分)
(1)十年““””从哪年开始到哪一年结束?(2分)
(2)根据材料概括““””的性质是什么? (2分)
(3)我们应从““””的历史中吸取什么教训?(3分)
篇11:八年级历史下册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
一. 1—5BDCDC 6—10CCBCB 11—15 BCCCD 16-20BBCDA
二.16、(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分 (2)2013年—1954年=59周年 1分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分
17、(1)内容: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6分)
(2)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4分)
18、(1)1954年 1分(2)实行赎买政策 2分 (3)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2分 (4)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3分
19、(1)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2分)
(2)不同意。 “一五”计划完成以后,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3分)
20、(1)1966—1976 (2)““””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3)“”中要吸取的教训:(类似一条即可)
①要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②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对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的阶级斗争要作科学的分析(正确区分两类不同社会性质的矛盾)
④必须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反对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
★ 高二历史教学计划
★ 高二历史教学计划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第七单元测试试题及答案(精选11篇)】相关文章:
高一上学期的物理测试题的单选题2022-11-04
高中生物的教学工作计划2023-09-26
化学教学计划2023-01-04
初三地理教师个人工作计划2023-06-04
高二下学期地理教学计划2023-01-22
学校高二历史教师工作计划精选教案800字2022-12-18
高中生物教学的工作计划2022-04-29
2022历史教师年度工作计划2024-01-22
高一地理教师中考总结2022-09-20
高三下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