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氧化和燃烧》听课报告(共18篇)由网友“素素不睡觉”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氧化和燃烧》听课报告,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氧化和燃烧》听课报告
《氧化和燃烧》听课报告
今天听了xx老师的《氧化和燃烧》,xx老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氧化现象――苹果发黄、铁生锈的现象引入,引发学生思考并解释该现象,从而让学生概括氧化反应的概念,让学生初步对陌生的氧化反应有个具体的感知,大部分学生会认为氧化反应是物质和氧气的反应,因此,xx老师让学生找出书本的氧化反应的概念,使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怎么解决?
xx老师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知识结构中对于化学知识的缺乏,因此通过化学实验的`反应来让学生知道,氧化反应时物质和氧的反应,成功地解决了学生内心的疑惑和矛盾,也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xx老师通过已经了解过的燃烧实验让学生判断,加深对氧化反应的理解,同时还进行对比分析剧烈的氧化和缓慢氧化的异同之处和区别方法,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自然过渡到燃烧的条件。
xx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建立猜想的过程,让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来建立猜想,xx老师不断引导学生使学生的猜想更加合理,最后通过学生的实验验证了学生提出来的猜想,使学生的学习非常有条理和层次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体,xx老师师教态自如,语言清晰,表达准确,体现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非常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学习。
篇2:燃烧和缓慢氧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了解灭火的原理;
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和相互联系。
能力目标:
在学习了以上知识后,引导学生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得出防火、灭火、及预防自燃的有效措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相信科学、依靠科学的科学态度;
使学生了解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观点。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后,安排了燃烧和缓慢氧化。这样能使学生认识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等现象,了解其基本原理。
本节教学内容较多,其中包括有发热发光现象的剧烈氧化(燃烧),有不发光热、现象也并不显著的缓慢氧化(金属的腐蚀和呼吸等)。在燃烧的问题上,讲到了燃烧的条件,又要学生讨论灭火的条件,简单地提到了在有限空间里发生急速燃烧时的爆炸,也谈到了从缓慢氧化自发地转变为剧烈氧化的自燃。为了使学生很好地抓住中心,教材中指出,所有这些现象的本质都是氧化。只是由于条件不同而发生了不同的现象。从而使学生自然的认识到:自然界的一切规律都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而规律又是一切事物固有的必然性,只要有必要的条件存在,变化就会依一定方式进展。
如果学生能对以上氧化反应的各个外因条件了解得比较全面、透彻,就完全有可能想出防火、灭火和预防自燃的基本原理,乃至一些有效措施。
教学建议
要求学生了解:
①物质在空气里起氧化反应的时候是否有燃烧现象,决定于温度是否达到这种物质的着火点;
②物质在空气里的燃烧的急速程度,取决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大小;
③而急速的燃烧是否会引起爆炸,则决定于可燃物所处空间的大小和是否有气态生成物产生。
④至于缓慢氧化是否能引起自燃,则决定于氧化所产生的热量能否散逸和进行缓慢氧化的物质的着火点高低。
针对第一点的教学,要做好演示实验,首先提出问题,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每一个实验结果得出什么结论?从而由燃烧的条件引出灭火原理是什么?即只需要燃烧的两个条件不同时满足就可。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区分几种氧化,可列表对比,加深理解。
教学设计示例
篇3:燃烧和缓慢氧化
重点、难点:了解燃烧的条件,并利用来处理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引入:在一个有关火的故事中,有这样一段话“火在宇宙中永存,没有人时就有火。人类在其生活和生产的实践中识火、用火、驾驭火,从而创造出了高度文明的社会。火是创造万物的上帝,也是毁灭它们的死神。人们,可要小心用火呀。”
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也带来灾难。如何利用它有益的一面,同时又防止它引起的灾难呢?这就需要我们知道:火是什么?它是在何种条件下发生的?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首先看第一个问题:火是什么?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认识到所谓的“火”就是物质燃烧所发出的光和热。燃烧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剧烈的氧化反应。现在,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愈发密切,如:冶炼金属、飞机飞行、轮船和火车的行驶、火箭发射、火力发电等,都要经过燃料燃烧过程。
设问:谁能对火做一科学的解释?
篇4:燃烧和缓慢氧化
一、燃烧:
演示实验:要求仔细观察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
讨论:
1.为什么薄铜片上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和铜片上红磷没有燃烧?
2.怎样使铜片上红磷燃烧?怎样使热水下白磷燃烧?
讨论总结:铜片上白磷燃烧是达到着火的温度而且又与空气中氧气接触。铜片上红磷不燃烧是没达到燃烧的温度。热水下白磷不燃烧是没与氧气接触。使二者燃烧,红磷可加热达到燃烧的温度,而水下白磷燃烧需向水下通入氧气。
小结: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一定的温度,另一是要与氧气接触。
板书:燃烧的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
2.要使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这最低温度叫着火点)
讨论:了解燃烧的条件后,想想灭火可采取什么措施?其原理是什么?
回答:根据生活经验马上回答:水、沙、湿的被褥、二氧化碳都可以用来灭火。
原理是隔离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或降温到着火点以下。
设问:炒菜时锅里的油起火,灭火措施是端锅、泼水、盖锅盖、洒沙土哪项为最佳措施?为什么?
回答:端锅危险,油比水轻,用水不能灭火;盖锅盖洒沙土都可以灭火。盖锅盖为最佳措施。
设问:如果酒精灯不慎碰倒,引起酒精在桌上燃烧,应如何灭火?
回答:酒精与水互溶不能用水冲,可用湿布盖灭。
思考:灭火的“灭”是在火上有一横,祖先造字的意图是什么?(一横就是要隔离火与空气中氧气的接触。)
思考:
1.为什么碳、硫、磷在空气中、纯氧中分别燃烧时现象不同?
2.设问为什么刨花、小木块比大木块易燃烧?
讨论小结:一是氧气多少不同,二是可燃物的性质不同。
提问:同是木材,着火点不变,着火快慢的原因是什么?
回答:小而薄的物质与氧气接触面积大,所以燃烧的快而剧烈。
小结:
板书:二、燃烧的现象
1.可燃物不同性质不同,决定燃烧的现象不同。
2.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燃烧越剧烈。
3.氧气的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
讨论:50年代,广东信宜县锯木厂,一位工人点火吸烟的刹时发生突如其来的大爆炸,造成了惊人的损失和死亡。请问锯木厂、纺织厂、面粉厂、油库、烟花爆竹厂、矿井、煤气站等地为什么要严禁烟火?
小结:当空气中混有一定浓度的可燃性气体或大量的可燃性粉尘时,遇明火会在有限的空间迅速反应,体积急速膨胀会引起爆炸。
板书:4.爆炸:在有限空间内,由于急速燃烧放出大量能量,骤然产生大量气体的现象。
投影:食物腐败、酒与醋的酿造、堆放的秸秆、金属的锈蚀图像。
讨论:易燃物堆放太多、太久由于与空气中氧气发生很慢的氧化反应,热量不断聚积又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回答:热量聚积能使食物变质,易燃物可能会引起自发燃烧。
实验:白磷的自燃
板书:三、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发光、发热的氧化反应。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的自发燃烧。
设问: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联系?
小结:区别是发热的`程度、反应的速率、是否发光等,但均属氧化反应。
设问:易燃物、易爆物怎样存放?搬运时怎样才能避免意外事故?
讨论:不能一起存放。因为万一发生事故后灭火方式不同而不易处理。存放时不能堆的太高、太密、要注意通风……(阅读)
安全知识教育:常见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课堂练习:
1.把一小块白磷放在盛有80 水的烧杯中,白磷并不燃烧,这是因为( )
(A)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B)温度超过着火点
(C)白磷的质量太小 (D)白磷没与氧气接触
2.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的相同点是( )。
(A)需要点燃 (B)很剧烈
(C)放出大量的热 (D)属于氧化反应
3.白磷的着火点40℃,少量白磷应保存在( )。
(A)冷水中 (B)氧气中 (C)空气中 (D)煤油中
4.不能考虑用于油井灭火的措施是( )。
(A)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B)设法使火焰隔绝空气
(C)设法降低石油着火点 (D)设法降低油井温度
答案:
1.D;2.D; 3.A; 4.C
板书:
篇5:燃烧和缓慢氧化
燃烧和缓慢氧化
篇6:“燃烧和缓慢氧化”说课稿
一、教材认知
(一)教材内容:本节内容是初级中学化学课本第一章第四节《燃烧和缓慢氧化》,主要反映氧气反应的某些物质的变化规律。
(二)教学目标体现了教学的方向,量化了教学的标准。因此,教学目标既是教与学的出发点,又是教与学的归宿。因此,我将本节课教学目标分为三类:
1、知识目标:(1)说出通常所讲的`“燃烧”的涵义。(2)记住可燃特燃烧的条件,知道着火点的涵义;(3)记住灭火的原理,并知道它是由燃烧条件推导出来的;(4)知道影响可燃物燃烧的因素,懂得燃烧、缓慢氧化,自燃和爆炸几个概念之间的主要区别和联系;(5)知道生活中一些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的现象,知道常见易燃物、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德育目标:通过介绍自燃的实质,破除“天火”的迷信说法;使学生体验到“利”和“害”的辩证关系,能力目标:能够准确识到、判断具体体变化是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燃烧,并记住它们的区别、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本节课肉容所列燃烧、缓慢氧化、自燃、爆炸都是指物质跟氧气化合,只是条件不同而发生了不同的现象。
二、教法:
1、目标导学法: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功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探索、发现。
2、演示实验法
3、比较法
三、学法:
1、观察法 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培养观察能力。
2、归纳法 学会根据现象,通过比较、分析、归纳、概括出知识点,并将知识,并将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把握清楚。
3、阅读法 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教材,培养自学能力。
四、教学程序
本节计划安排前提测评,认定目标、志学达标、对照目标课堂总结、达标测评,布置作业等六个环节。
第一环节:前提测评
1、燃烧时常伴随有哪些现象?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现象一样吗?
2、食物腐败、铁生锈等变化与燃烧在反应速成率上有何不同?
第二环节:认定目标,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学生只有明确目标,才能学有方向,学有动力,才能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
第三环节:导学达标
(一)引导学生阅读、自学、导达目标(1)
首先指导学生阅读P18第一、二自然段,在阅读的基础上,用电脑再现“燃烧的现象”过程,引导学生归纳“燃烧”的涵义。然后,提问回答,教师讲解。
第一步:演示实验得感知
为说明燃烧的条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课本[实验1――10]白磷的燃烧反应,引导学生观察(屏幕中铜片上的红磷在实验进行不久就产生白烟开始燃烧,而水中的白磷和铝片上的红磷并没有燃烧的现象。化学实验能以鲜明,生动、直观的现象与意想不到的结果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探究的动机。
第二步:讨论归纳明实质
在前述实验基础上,指导学生阅读P19有关内容,同时展示思考讨论题(屏幕显现知识目标(2)(3)),引导学生比较、分析、讨论、归纳之后,利用屏幕讲解,燃烧的条件及灭火的方法原理,加以证实学生的结论。
(三)指导学生,导达目标(4)(5)
在学生懂得“燃烧”的涵义,燃烧的条件后,直接展示目标(4)(5)要求同学们边看书这思考目标上的问题,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接着利用屏幕讲解(影响可燃物现象产生的几点因素:与可燃物本身性质有交;与氧气浓度的大小有关;与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解面积有关。
第四环节:对照目标,课堂总结
第五环节:达标测评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1、课本P21――22、#2、3、4
2、复习课本P1――21参考本章小结的知识脉络。
五、板书设计
板书:
篇7:“燃烧和缓慢氧化”说课稿
(一)燃烧
1、、燃烧:P18
2、燃烧的条件:
(1)和氧气接触
(2)可燃物
(3)温度达到着火点
3、灭火的原理――破坏燃烧条件
灭火方法:使可燃物
(1)隔绝空气 或 (2)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二)燃烧的现象
(三)缓慢氧化与自燃
(四)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主要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区别:条件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能否达到着火点。
不同。
六、说效果
纵观本节课的教学,由于吃透了教材,教学目标设置合理,重难点突出,教法适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学法指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程序设计新颖,可行性强。让学生生产积极的学习态度,以渴望和愉快的心情去学习、探究,以达到最优化的课堂教学效果。
篇8: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
第四节 燃烧和缓慢氧化
(2课时)
一.知识教学点
1.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
3.缓慢氧化和自燃。
4.爆炸。
5.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重难疑点
1.重点:燃烧的条件。
2.难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区别与联系。
3.疑点:燃烧能否引起爆炸,缓慢氧化能否引起自燃,其关键取决于什么?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2.了解灭火的原理。
3.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以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4.常识性介绍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整体感知
元素化合物知识从存在、性质、用途到制法已是一个完整的模式。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编入第四节燃烧和缓慢氧化,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能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又能通过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催化剂、催化作用、分解反应的概念。
3.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强调实验室制法为化学变化过程,工业制法为物理变化过程)
[新课引入]:写出铁、碳、石蜡、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教师活动]:讲评学生的书写情况,打开课本第一页彩图,学生描述现象,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从而归纳出燃烧的概念。
[板书]:一.燃烧:指的就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提问]: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用火历史,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那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就可以燃烧起来呢?
[板书]:二.燃烧的条件
*着火点:物质开始燃烧的最低温度。
[教师活动]:介绍红磷与白磷性质上的差异,演示[实验1―10],边实验、边讲解,指导学生观察的重点。
[观察]:实验进行不久,铜片上的白磷就开始燃烧,产生白烟,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并没有燃烧。
[提问]: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充分接触,为什么也不能燃烧,
[分析]:因为红磷的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
[提问]:同样是白磷,水中白磷的温度比铜片上白磷的.温度还要高,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却没有燃烧?
[分析]:水中白磷的温度虽然达到了着火点,但不能与氧气充分接触,故不能燃烧。
[提问]:若向热水中通入氧气,自磷会燃烧吗?
[讨论]:你认为可燃物燃烧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板书]:1.要使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
(2)要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它的着火点。
[讲解]:可见内因(可燃物)是变化的根据,外因(燃烧的条件)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讨论]:冬天生煤炉,不是用火柴直接点燃煤,而是点燃纸或木材等,为什么?
[提问]:在知道了燃烧的条件后,你认为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灭火?
[板书]:2.灭火的原理:(1)将可燃物跟空气隔绝;
(2)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讨论]:炒菜时,如果锅里的油着了火,你该怎么办?说出你的依据。
[教师活动]:总结肯定学生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灭火方法。
[讨论]:第四节后习题第2题,为什么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烛火用扇子一扇就会熄灭?
[小结]:往煤炉内吹风,供给了燃烧所需的足量空气(氧气),冷空气虽能使炉内燃料降温,但不会使温度低于着火点,炉火持续燃烧,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烛火,使环境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所以一扇就会熄灭。
[教师活动]:由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而引出爆炸。
[板书]:三.燃烧的一种特殊现象――爆炸
1.爆炸的条件
[学生活动]: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内容,找出爆炸的条件及其与燃烧的区别和联系。
[板书]:2.安全知识
[讲解]: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应都象燃烧那么剧烈何发光、发热,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如铁的生锈,我们很难觉察得出,这种氧化我们叫做缓慢氧化。
[板书]:四.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很被难觉察氧化。(如铁的生锈)
[举例]:澳大利亚的森林火灾,引入自燃。
[讲解]:物质在缓慢氧化过程中要产生热量,如果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的散发出去,就会越积越多,使可燃物的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且可燃物周围有空气时,不经过点火也会引起自发燃烧,我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自燃。
[板书]: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自发燃烧的现象。
[举例]:白磷自燃。
[学生活动]:观察现象并分析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区别和联系。
[板书]:五.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区别:条件不同,放出的热量、反应的剧烈程度,能否到达着火点、反应的现象不同。
氧化
反应
剧烈氧化
(燃烧)
平静燃烧
在有限的空间内
急速燃烧
――――――→
爆炸
可能引起
缓慢氧化
――――→
自燃
(四)总结、扩展
本节学习了几种氧化反应,其中燃烧的条件是重点,在此基础上了解了灭火的原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仍会遇到一些燃烧现象,接触一些没有氧气参与的燃烧现象。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本内容,划出记忆要点。
2.对本章内容进行复习。
篇9: 《燃烧与灭火》的听课反思
《燃烧与灭火》的听课反思
燃烧与灭火的情景生活中并不少见,因此本节课的内容学生比较有兴趣,接受起来也相对较容易。曲老师首先是以辩论赛的形式引入,以燃烧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主题,让同学们展开辩论,由于同学们都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发言相当积极,就连一些平时默默无闻的同学也都敢于站起来,在唇枪舌战中又引出当燃烧对人们有利的时候就应该促使燃烧的.发生,当对人类不利的时候就要制止。
曲老师问题设置的质量较高,总是能很自然地以问题的形式从一个知识点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而且在提出问题以后总能给同学以独立思考的机会,然后再交流讨论达成共识。本节课的第二高就是习题设置质量高,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探究如何促进燃烧时曲老师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给你们一块完全相同的煤块,看看哪个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使其燃烧完。既贴近生活,更是对知识点的提升。第三高就是课件设计的高,把书本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扩大了学生的眼界和见闻,打破了课堂学习时空的局限,把繁琐的实验简单化。
总之,曲老师这节课我感觉相当成功,打破了传统的讲授燃烧灭火的方法,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让学生即掌握了知识又使能力得到提升。
篇10:氧化铝厂实习报告
一、实习时间、地点及单位简介
1、时间:20xx.10.15-20xx.10.19
2、地点:山东省淄博市-中国铝业山东分公司(氧化铝厂)
3、实习单位简介:中铝公司山东企业(山东铝业公司、中国铝业山东分公司)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企业是“一五”时期国家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1954年7月1日建成投产,是新中国第一个氧化铝生产基地,曾为全国上百家单位输送了xx000多名技术与管理人才,被誉为“中国铝工业的摇篮”。为国家首批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技术依托单位和国家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公司以振兴民族铝工业为己任,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辉煌历程,现已发展成为一个集采矿、冶炼、加工、机械、热电、建安、运输、科研、设计和内外贸易为一体的现代工业企业,拥有氧化铝厂、电解铝厂、铝加工厂、热电厂、研究院、水泥厂、机械厂、动力厂、运输部、工程公司等23个厂矿、子公司。
二、实习目的
1、通过下厂实习,使学生巩固、验证和深化已学到的理论知识,为毕业设计(论文)积累资料,并增加对工程背景的感性认识。
2、使学生了解某具体冶金生产工艺的全过程,正确理解和掌握工艺原理和方法,学会从生产实践中找出与设计相关的控制点及检测方法,收集生产实际状况下的数据。
3、通过实习培养学生从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学会综合分析生产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事故等,为搞好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打下基础。
4、了解本课题国内外发展动态与水平,收集和检索、阅读、翻译有关图书资料。
5、培养学生深入实际,学会调查研究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素质。
三、实习单位生产状况
中铝公司山东企业产品有130余种,广泛应用于冶金、化工、建筑、国防、
交通、电子、生活耐用品等领域。主要产品年产能氧化铝200万吨、化学品氧化铝80万吨、电解铝及再生铝合金13万吨、水泥300万吨、烧碱15万吨、金属镓20吨、炭素制品4.5万吨、机械制品1.5万吨、铝型材2万吨。有14种产品被评为国家、部、省优质产品,优质产品产值率在86%以上。目前,公司与北美、欧洲、日本、韩国、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济业务关系,年出口创汇能力达1,500万美元。“山铝”牌铸造铝合金锭、重熔用铝锭和洗涤剂用4A沸石分别是中国名牌产品、国家免检产品和全国用户满意产品。“山铝”牌水泥一直是各类重点工程首选产品,广泛应用于中国南极长城站、中华世纪坛等重点工程,液氯产品也是山东省“用户满意产品”。 企业通过了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体系以及党建质量体系认证。
公司依靠自身工艺技术优势,大力发展化学品氧化铝,被中国铝业公司定位为化学品氧化铝研产销基地。拥有核心技术的化学品氧化铝产品已形成8大系列xx0多个品种,主要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50%以上,其中4A沸石产能全球第一、拟薄水铝石产能全球第二、高白填料氢铝产能位列全球前三名。公司还是国内首家能对废催化剂进行无害化处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进行多金属加工生产的企业。
四、氧化铝的.生产工艺流程
氧化铝的生产方法有酸法、碱法和热法。目前氧化铝工业生产实际应用的是碱法。碱法又包括拜耳法、烧结法及各种形式的联合法。因拜耳法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好,流程相对简单,应用最广,所以主要采用拜耳法的生产工艺。
所谓拜耳法是因为它是由K.J.bayer在1889-1892年提出而得名的。拜耳法主要包括两个主要过程,一是Na2O与Al2O3摩尔比为1.8的铝酸钠在常温下,
只要添加氢氧化铝作为晶种,不断搅拌,溶液种的Al2O3就可以呈氢氧化铝析出,
直到其中Na2O:Al2O3的摩尔比提高到6为止,此即为铝酸钠溶液的晶种分解过
程。另一过程是已经析出了大部分氢氧化铝的溶液。在加热时,又可以溶出铝土矿中的氧化铝水合物。此即利用种分母液溶出铝土矿的过程。交替使用这两个过程处理铝土矿,得到氢氧化铝产品,构成所谓拜耳法循环。拜耳法的生产工艺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冶金级氧化铝理化指标(GB/T 24487-)
五、生产中发生的事故及其处理方法
安全隐患:碱液烫伤、机械伤害、触电伤害、粉尘、噪声、高空坠落等。 安全注意事项:正确穿戴防护装备;不在运转设备下穿行;禁止攀爬皮带等转动物;远离高温、高压、高空作业带;服从现场指导老师的安排。
处理方法:被碱液烫伤后应立即去应急水源处进行快速清洗;触电等发生后大声呼救,寻求同事的帮助,并及时送往医院救治。
六、实习收获和体会
实习期间,我通过向氧化铝厂的技术工作人员了解并听了老师的讲解,结合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进一步加深了我对氧化铝生产工艺的认识。此次实习对下学期即将进行的毕业设计提供了很大的理论实际基础。同时,通过这次实习,我也提升了自己的实践技能,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篇11:《燃烧和缓慢氧化》的化学课程教学设计
《燃烧和缓慢氧化》的化学课程教学设计
一.知识教学点
1.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
3.缓慢氧化和自燃。
4.爆炸。
5.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重难疑点
1.重点:燃烧的条件。
2.难点: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区别与联系。
3.疑点:燃烧能否引起爆炸,缓慢氧化能否引起自燃,其关键取决于什么?
三.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了解燃烧和燃烧的条件。
2.了解灭火的原理。
3.了解爆炸、缓慢氧化和自燃现象,以及它们与燃烧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4.常识性介绍常见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二)整体感知
元素化合物知识从存在、性质、用途到制法已是一个完整的模式。教材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的基础上编入第四节燃烧和缓慢氧化,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既能加深学生对氧气性质的认识,又能通过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三)教学过程
1.请两位同学到黑板上写出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2.催化剂、催化作用、分解反应的概念。
3.工业制取氧气的原理。(强调实验室制法为化学变化过程,工业制法为物理变化过程)
写出铁、碳、石蜡、硫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讲评学生的书写情况,打开课本第一页彩图,学生描述现象,总结氧气的.化学性质,从而归纳出燃烧的概念。
一.燃烧:
指的就是可燃物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用火历史,燃烧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那可燃物在什么条件下就可以燃烧起来呢?
二.燃烧的条件
*着火点:物质开始燃烧的最低温度。
介绍红磷与白磷性质上的差异,演示,边实验、边讲解,指导学生观察的重点。
实验进行不久,铜片上的白磷就开始燃烧,产生白烟,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并没有燃烧。
铜片上的红磷与氧气充分接触,为什么也不能燃烧,
因为红磷的温度没有达到它的着火点。
同样是白磷,水中白磷的温度比铜片上白磷的温度还要高,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却没有燃烧?
水中白磷的温度虽然达到了着火点,但不能与氧气充分接触,故不能燃烧。
若向热水中通入氧气,自磷会燃烧吗?
你认为可燃物燃烧必须满足什么条件?
1.要使可燃物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
(1)可燃物要与氧气充分接触;
(2)要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它的着火点。
可见内因(可燃物)是变化的根据,外因(燃烧的条件)是变化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冬天生煤炉,不是用火柴直接点燃煤,而是点燃纸或木材等,为什么?
在知道了燃烧的条件后,你认为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灭火?
2.灭火的原理:
(1)将可燃物跟空气隔绝;
(2)将可燃物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炒菜时,如果锅里的油着了火,你该怎么办?说出你的依据。
总结肯定学生的方法并鼓励学生想出更多的灭火方法。
第四节后习题第2题,为什么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烛火用扇子一扇就会熄灭?
往煤炉内吹风,供给了燃烧所需的足量空气(氧气),冷空气虽能使炉内燃料降温,但不会使温度低于着火点,炉火持续燃烧,所以越扇越旺;用扇子扇烛火,使环境温度低于其着火点,所以一扇就会熄灭。
:由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而引出爆炸。
三.燃烧的一种特殊现象——爆炸
1.爆炸的条件
学生阅读课本第19页内容,找出爆炸的条件及其与燃烧的区别和联系。
2.安全知识
燃烧是一种剧烈的氧化反应,但并不是所有的氧化反应都象燃烧那么剧烈何发光、发热,有些氧化反应进行得很慢,如铁的生锈,我们很难觉察得出,这种氧化我们叫做缓慢氧化。
四.缓慢氧化和自燃
1.缓慢氧化:进行得很慢,很被难觉察氧化。(如铁的生锈)
澳大利亚的森林火灾,引入自燃。
物质在缓慢氧化过程中要产生热量,如果产生的热量不能及时的散发出去,就会越积越多,使可燃物的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而且可燃物周围有空气时,不经过点火也会引起自发燃烧,我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自燃。
2.自燃:由缓慢氧化而引起自发燃烧的现象。
白磷自燃。
观察现象并分析缓慢氧化与自燃的区别和联系。
五.燃烧、爆炸、缓慢氧化、自燃的区别和联系。
联系:都属于氧化反应,都放出热量。
区别:条件不同,放出的热量、反应的剧烈程度,能否到达着火点、反应的现象不同。
氧化
反应
剧烈氧化
(燃烧)
平静燃烧
在有限的空间内
急速燃烧
——————→
爆炸
可能引起
缓慢氧化
————→
自燃
(四)总结、扩展
本节学习了几种氧化反应,其中燃烧的条件是重点,在此基础上了解了灭火的原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仍会遇到一些燃烧现象,接触一些没有氧气参与的燃烧现象。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本内容,划出记忆要点。
2.对本章内容进行复习。
篇12:八年级化学《氧化和燃烧》的优秀评课稿
八年级化学《氧化和燃烧》的优秀评课稿
今天听了翁老师的《氧化和燃烧》,翁老师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氧化现象——苹果发黄、铁生锈的现象引入,引发学生思考并解释该现象,从而让学生概括氧化反应的概念,让学生初步对陌生的氧化反应有个具体的感知,大部分学生会认为氧化反应是物质和氧气的`反应,因此,翁老师让学生找出书本的氧化反应的概念,使学生产生认知的冲突,怎么解决?
翁老师考虑到八年级学生知识结构中对于化学知识的缺乏,因此通过H2+CuO=Cu+H2O的反应来让学生知道,氧化反应时物质和氧的反应,成功地解决了学生内心的疑惑和矛盾,也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欲望。翁老师通过已经了解过的燃烧实验让学生判断,加深对氧化反应的理解,同时还进行对比分析剧烈的氧化和缓慢氧化的异同之处和区别方法,锻炼了学生的思辨能力,并自然过渡到燃烧的条件。
翁老师非常注重学生建立猜想的过程,让学生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来建立猜想,翁老师不断引导学生使学生的猜想更加合理,最后通过学生的实验验证了学生提出来的猜想,使学生的学习非常有条理和层次性,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体,叶老师师教态自如,语言清晰,表达准确,体现了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非常值得我们青年教师学习。
篇13:《去年树》听课报告
《去年树》听课报告
好课万千,味而不同。有的如洒,浓烈芬芳,令人陶醉;有的如水,纯极淡极,却不失本真;有的似茶,香在隐约之中,味在有无之间。这就是课的境界。平时听的都是些常态阅读课,总感觉摆脱不了“传统”的束缚,自然也听不出什么鲜味。《去年的树》一课倒让我有种耳目一新之感。教者个性化地处理教材,从“感悟写法”这一全新的角度去解读文本,组织教学。看似信手拈来,细品之却处处匠心独运,令人回味深长。虽无缘在现场听课,看的也不是录像,但透过实录的每一行文字可以感受到教者简约从容的姿态,领略到他点到为止的激情演绎。整堂课洋溢着诗意的美感。
一、创意解读,版块清晰――结构美。
“繁华落尽见真谆,铅华洗却见本真。”所有的语文课堂最终都应回归简洁。本课教者按“品读天天,进入文本”、“品读对话,体会情感”、“品读结尾,体悟永恒”这三个版块展开教学,简约清晰,给人以一目了然之感。这得益于教者创造性地解读文本,个性化地处理教材。正所谓小学语文姓“小”,说的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要深,对学生的.讲解却要浅。教者意在让学生通过阅读感悟“用浅近的语言表达最深的感情”这一写法,故而处处巧设情境,再三渲染气氛,再三追问。使得学生由浅入深地感悟到这一写作特色。
二、扎实训练,培养能力――实在美。
崔峦教授指出:“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简单、真实、朴实。”在大力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更是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实实在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理念。本节课师生在平等对话中进行,看似随意,实则每个环节都为“扎实有效地落实语言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一核心目标服务,具体体现在:
1、朗读训练形式丰富多样。
朱孝仁说:“讲解使人知道,朗读则使人感悟。”新课标也强调在读中获得情感体验。本节课中,教者不仅安排齐读、分角色读,尤其是课始和课中的引读设计更是不厌其烦,下足了功夫,,产生了一唱三叹的效果。使“小鸟和大树感情深厚”这一结论深入人心。
2、训练表达指导有方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具体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本课的语言表达训练贯穿在每一个环节。既有口头表达,如概括出“她是如此――(爽快、迫不及待、惴惴不安、心如刀绞……),又有书面表达训练,如”鸟儿对树会说什么心里话“等等。
3、创设情境培养想象力。
有人说:“童年是一个梦,少年是一首诗,青年就是一幅画”。每个儿童都有着丰富的想象力。爱因斯坦也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教者在第二次引读小鸟和大树的约定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写话: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树?一只怎样的小鸟?类似这样的训练必将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尽情放心想象的翅膀。
三、注重细节,彰显个性――特色美。
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一节课中,教师的教育细节,无疑是其教育观念的体现、教育风格的展示、也是其教育魅力所在。贾志敏老师也说过:“教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可能成就一个奇迹,不经意的一个眼神也可能扼杀一个天才。”因此处理也教育细节很重要。课上就有这么一个细节:当有学生为参与角色朗读的学生辩解:“没读好书不能全怪他,怪没提示语”时,教师非但没牵怒于他,而且巧妙地引出《巨人的花园》中的片段引导学生比较。这一细节足见教师成熟老练的教学经验及灵活应便的教育机智。
总之,这一堂课中,教师以一种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设计教学,本着“真实、简单、实在”的授课理念去完成师生、生生、生本之间的对话。设计简约而不简单,过程从容又不失激情,甚是值得借鉴。令我质疑的一点是:这上的是该课的第几课时?既是一篇童话,那它就是一个故事,就有一定情节。那么学生充分地读书,对故事的主要内容已经知晓了吗?
篇14:《司马光》听课报告
《司马光》听课报告
20xx年12月20日,工作室又开展了一次研修活动,在主持人xxx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来到桂林小学,聆听工作室成员xx老师执教的文言文课文《司马光》。
这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的课文,是小学阶段第一次出现的文言文课文,xx老师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板块一故事引入,激发兴趣
1、老师讲述《司马光》的故事,课件出示文言文的《司马光》,直观比较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区别。
2、认识文言文:
a、出示孔子的经典文句。
b、示例:吃饭了吗?――饭否?
板块二学习课文内容
1、老师范读课文,并标出停顿,生多种形式朗读。
2、整体感知课文:
a、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b、从文中哪里看出司马光很聪明?
c、引导理解重点句子,教给学习方法,如“群儿戏于庭”,小组合作理解其它句子。
d、复述这个故事。
板块三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1、出示课外文言文《孔融让梨》。
2、生通过读、译,讲出完整故事。
评析:
本节课,xx老师立足文本,化难为易,先示范再教给学习方法最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从字、词、句,再到理解全文,层层推进。xx老师的教学语言亲切又充满童趣,引导性和启发性很强,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激发出强烈学习欲望,充满好奇和兴趣,听、读、想、说,多维并进,学习热情得到最大的释放。既学会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又感受了人物的优秀品质。
xx老师以“一课一得”的语文主题学习理念来设计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再引入同样表现人物优秀品质的《孔融让梨》小古文,当堂检测学生的知识点是否掌握,学以致用,将“一课一得”的教学目标得到落实。
本节课,让我对语文课堂有了更深层的认识,进一步提升了我的专业水准,在今后的教学路上我将不断探索。
篇15:《生命生命》听课报告
《生命生命》听课报告
3月21日,春雨淅淅沥沥,悄悄孕育新的生命。xxx老师用《生命生命》一课,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灵。
《生命生命》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课文通过作者亲身经历的三件小事中,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文章的内涵与本组“感受生命的.美好”的主题非常吻合。xx老师执教的这堂课,人文性浓厚,以情动人,以美感受人。
教学中,教师激情范读,并引导学生用手捂心口,感受心跳,认真地告诉自己、郑重地告诉同桌,庄严而自豪地告诉身边的每一个人――“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
《语文课程标准》中写的清楚:“老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同时也是阅读课堂上学生的另一个主要对话对象与合作伙伴。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始终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引导者,通过放手让学生朗读、品读,一次次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呼唤。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教师再以动情地话语将学生的情感导引到最高潮。这时,学生思维的火花和迸发的情感交融在一起,老师的激情不但感染了学生,更让一种精神深深扎根于学生心中。让学生在收获中感受阅读带给自己的快乐,加强了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的培养。
整堂课,师生互动的状态那样和谐,我想这和谐的画面也正是我们追求的教育理想吧!
篇16:《打电话》听课报告
《打电话》听课报告
实习老师xxx讲的《打电话》这节课总体上比较成功,因为学生们对相声比较感兴趣,而且表演的欲望很强烈,所以说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很浓厚。但是教学过程中仍存在着以下问题:
1、课堂纪律有点差,没有树立老师的威信。
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们在课堂上互相谈论,课堂纪律比较差,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师就应该在该严厉的时候严厉点,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教学。
2、注重引导学生朗读。
不要总是要那几个学习好的朗读,也要照顾到其他的同学。大部分老师都非常注重指导学生朗读,但决不是为了读而读,而是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去读,并且对读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学习中还穿插着齐读,示范读,进而激发同学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更好的领会文章所表达的爱的精神,层次非常清晰。
3、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
新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这个主体的引导者。因此学生遇到不会的问题是不要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是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实在找不到的时候在给他们点儿提示。
通过课间交流,给出了实习老师们指导意见,希望他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扬长避短,越讲越好。
篇17:《老王》听课报告
《老王》听课报告
7日早上第一节课,提起凳子就往八(1)班教室跑去,xxx老师的公开课即将开始。xx老师虽然刚到我校只有一年多的时间,但听初中部的'同事们说,她的课上得非常好。听完今天的课,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她的课朴实中见真知,简单中显智慧。
一、教学思路清晰。
本课教学的内容是作家杨绛的一篇名篇――《老王》,xx老师认真钻研教材,细读文本,围绕文章主线“善良”精心设计,从“感知人物――走进人物――善待人物――怀念人物“等几个方面展开教学,教学层次清楚,层层推进,让学生一步步走进人物,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既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应该状态”,即教学的目的层面,又要关注和重视学生的“现实状态”,即学习起点的问题。这就要求老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用心体察学生,准确的定位学生的学习起点。本节课,xx老师充分地考虑到学生的起点问题,在问题的设计上,尽可能照顾到学生能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有所收获,有所习得。学生在学得知识的同时,提升了学习能力。
三、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有机融合。
多媒体的引入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在本节课中,xx老师利用多媒体,补充了大量的课外知识,将图片、音频、视频、文字有机融合,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情趣,又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
纵观这节课,充分体现了xx老师教学上的用心、用情,扎实的语文课堂令人赞叹不已。
篇18:《荷花》听课报告
《荷花》听课报告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报告的使用频率呈上升趋势,不同的报告内容同样也是不同的。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荷花》听课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xx老师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情境中品读语言,欣赏语言。一上课,xx老师先通过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给学生欣赏了荷花美景,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xx老师请学生自由读课文,并再选择喜欢的句子读,不仅让学生领略到荷花的美,更让学生领略到语言的美,使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荷花》一课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传统的讲读课文,可以说这堂课整体来看是成功的,体现了教者的设计意图。
一、贴近新课程,较好地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者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主体参与、和谐发展”的.教学氛围,教者用“作者从哪几方面写荷花好,是怎样具体写荷花美好的?”这一个大问题统领全文。引导学生读书自悟,给了比较充分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在学生探究汇报的过程中老师相机知道了修辞方法如何排比、比喻等。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了“冒”字为什么用的好?换一个词行不行?和“如果把眼前的一大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大的了不起。”用这些词句的理解和感悟,对学生进行了语文能力的培养,受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阅读贯穿全文引导学生感受美、体验美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形成独立阅读能力。”而多读中又特别强调了朗读。《荷花》一课是一篇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同时也是一篇非常适合朗读的文章。同此,教者根据教材自身的特点多次引导学生读自己喜欢自己的语句,在教师相机引导时又再次引导学生去读,在课文结束后,又配乐齐读。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读文过程中,学生逐步感悟到文章的含义。感到荷花的美,体会到语言的生动和优美,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语感。
三、引导搜索、拓展延伸了语文课堂教学
《小学语文课标》提出“努力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标。”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可以看出,教师引导学生积累了很多有关荷花的诗、文。教师在教学中抓住“省略号”,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想下去,从开始想像蜻蜓、小鱼会说什么。到后来想象还有哪些什么呢?这种想象能力的训练是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是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设计。
四、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教师善于运用多媒体手段,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在学生整体感知的时候,出现了荷花的配乐画面、在学生读文过程中多次出现荷花的画面。在结尾学生在读体会全文时,又加入了优美动听的音乐,把学生带入了美妙的境界。
五、教学中学路清楚,学生学有所获
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脑想、手写,“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以新的课程标准为指导,树立“大语文观”的全新教学观念,巧妙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结构、改革阅读教学,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实现知识与能力、智育与美育的巧妙融合。
★ 化学高一课件
★ 初中化学教师教案
【《氧化和燃烧》听课报告(共18篇)】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实验室计划2022-10-31
高中化学《钠》优秀教案2022-06-23
秋初三化学备课组工作总结2022-05-06
粉尘爆炸实验报告2022-05-08
初三化学教学反思2022-11-23
个人工作总结化学教师2022-05-30
高一化学必修一复习提纲2023-01-07
化学药品管理制度2022-05-02
二项式系数的性质教学反思2023-03-31
二年级重点知识点总结2023-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