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感恩教育工作计划(锦集18篇)由网友“三七噜噜噜”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进行感恩教育工作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篇1:进行感恩教育工作计划
进行感恩教育工作计划
孩子的教育渠道是多方面的,学校、社会、家庭等等,这些教育渠道都有培养孩子回报社会,回报父母的职责和义务。以下是“进行感恩教育工作计划”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一、目的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激发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南山、爱学校的热情。
二、实施方法与组织措施
(一)层层动员,广泛宣传
1、开好三个“会”。
(1)学校召开各二级学院分管领导和行政秘书“感恩教育”部署会,传达教育计划,部署实施方案;
(2)学校、二级学院分别召开学生会、社团负责人会议,充分发挥社团组织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作用,同时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学生对教育活动的认识和反映,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班主任及时召开各班级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对班级如何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2、营造一个“氛围”。
(1)学校将向全体师生发出“感恩从心开始,让爱温暖人间”的倡议书;
(2)宣传部要利用宣传橱窗、学生处利用网页和广播对活动进行宣传报道;
(3)各二级学院制作一期有关感恩教育专题内容的宣传栏;
(4)各班级创办一期有关感恩教育内容的专题黑板报;
(5)各单位组织制作一定数量的宣传条幅,开展有关诸如签名等形式的宣传活动;
通过上述活动,积极营造感恩教育的舆论氛围,推动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深入教育,积极引导
为教育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激发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南山、爱学校的热情。
1、师德师风教育。人事处将组织对全院教职员工进行感恩社会、感恩集团、感恩学校、感恩生活、感恩同事和师德师风系列教育,通过教育,强化老师的.育人意思,充分发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作用,坚持以学生为本,用严格的教诲、科学的管理、周到的服务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达到以智育人、以行导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目的。
2、学生课堂教育。基础部德育教研室要拟定和实施感恩教育计划,从理论的角度讲清感恩的内涵、意义和感恩的方式方法,使同学们懂得为什么感恩和如何感恩,懂得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下学期,德育教研室要开设以感恩为主题的公共选修课,并计入学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感恩主题教育中的主导和主渠道作用,广大教师要结合各自特点,有机渗透感恩教育,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3、社会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作用,把感恩教育向家庭、社会延伸。一是请校外有关领导和人士来校讲课;二是请有关学生家长来校作报告;三是在条件具备时,邀请“感动中国”中的典型人物来校作报告;四是举办有关感恩内容的座谈会。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把感恩教育落到实处
1、开展一次征文活动。四月上旬在全院师生中开展征文活动,广大师生可以结合自己对感恩具体内容的理解,紧密围绕身边事,畅谈如何感恩。学生处、人事处将组织优秀征文评选展示,并对优胜者将给予一定的奖励。
2、举办演讲比赛。四月中旬学生处将组织一次以“感恩父母、奋力成材”为主题内容的大学生演讲活动,活动自下而上的展开,学生处将组织总决赛,并对优胜者实施奖励;人事处将组织一次教师感恩教育演讲比赛。
3、举办一次歌咏比赛。要求广大师生在本学期内要学唱《感恩的心》、《母亲》、《父亲》、《美丽南山》、《说句心里话》、《常回家看看》等“感恩教育”歌曲,学生处将在五月下旬组织各二级学院进行感恩歌曲大合唱比赛活动,对优胜单位给予奖励。
4、观看具有感恩内容的影片。从四月份开始,将陆续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感恩内容的教育影片,要求学生写观后感。
5、四月下旬举办一次“感动瞬间”书法、绘画和摄影展。让师生用书法、绘画、摄影等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感恩之情。
6、开展“感恩父母,从点滴做起”活动。在师生中开展写一封家信、打一个电话、为父母送生日礼物、假期帮父母做家务等活动,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师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7、开展“感恩老师,奉献真情”活动。在学生中开展给老师写一封信、汇报一次思想、做一张贺卡、献一束鲜花、提一个建议、写一首诗等小型活动,来表达对老师的感激之情。同时,要求各班级开展争创“尊师重教”示范班活动,学生遇到老师自觉向老师点头问好,标准语是“老师早”、“老师好”,自觉养成讲文明,讲礼貌的良好习惯,学会做人做事。
8、开展“感恩同学同事、牵手互助”活动。为同学同事做一件有益的事,给班级做一件有益的事,营造同学同事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学习和生活氛围,增进同学同事之间的友谊。
9、开展“感恩社会,关爱环境”公益活动。以“学雷锋树新风,构建和谐校园”为主题,四月份开展“学雷锋月”系列社会公益活动,积极倡导为社会、为南山、为学校做好事,利用植树节,倡导组织同学主动植一棵树,养一盆花,保护一片绿地,人人争做公益活动自愿者。
10、开展“理解与尊重”为主题的角色互换活动。通过角色互换,使学生与老师、楼长、卫生工、门卫等员工之间做到相互理解和尊重,相互关爱和支持,建立和谐融洽的校园人际关系。
11、开展“勤俭节约,感恩于行”活动。倡导“珍惜每一滴水,每一粒粮食,每一张纸”;组织学生上一堂生动的“算账课”,算大学4年每个学生要花家里多少钱,算他们需要多少年才能回报家庭和社会,将算账得出的结果和心得写信告诉自己的父母。
12、六月份举办一场以“感恩”为主题的文艺晚会。邀请老年公寓老人、幼儿园小朋友和有关社会人员参加。
三、几点要求
(一)各二级学院要根据学校的整体方案,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单位的感恩教育活动实施计划,认真抓好落实。
(二)各单位要召开动员会,广泛发动,深入教育,全员参与,积极营造活动氛围。
(三)各级学生会、社团组织要积极配合,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优势,积极主动地开展适合学生特点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
(四)建立长效机制,学校今后将每年三月份定为“感恩教育”月,每年开展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动,使“感恩教育”经常化、制度化。
(五)活动结束后,各二级学院要认真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典型,并将总结材料于十二月中旬报学生处。学校将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
篇2:如何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如何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摘要】感恩是人的最基本的品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感恩是主体的一种对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表示友好及回报的过程,感恩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一种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当今社会,很多孩子不去感恩也不懂的去感恩,他们只知道受惠,不知道感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只知道攀比,不知道回报;只知道被爱,不知道责任。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应成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更是情感教育的一个切入点。家长应给幼儿理智的爱,以亲情教育幼儿学会感恩;教师应注重情感因素对幼儿的影响,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而当前的教育现状令人担忧,中国教育总是把成绩排到第一位,过分强调成绩的重要性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品德是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最重要的素质,懂得感恩、懂得知恩图报是为人的基本素质。而幼儿期是形成良好情感的重要时期,所以品德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开展感恩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对幼儿理解他人、帮助他人、奉献爱心等行为都有积极的影响。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能培养幼儿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德。本文就对幼儿开展的感恩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探讨研究。
关键词:感恩;感恩教育;幼儿感恩教育
前言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优良品德。传统美德的弘扬和发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然而,目前的教育现状是所有人不愿看到的,很多孩子不懂的去感恩,他们不知道感谢自然的滋养之恩,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不知道感谢祖国对自己培育之恩。因此,对幼儿开展感恩教育研究,已成为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感恩教育的概念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就是爱的教育,人要是常常心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美德,而且能够促进其完善健康的人格,对其成人以后走向社会,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感恩教育需要我们大人有意识地去完成。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只知道奉献,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呈现在孩子面前从而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那么孩子也就无法深切的感受到社会和人们对他的关爱。让孩子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学会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要常怀有感激之心。当孩子感谢他人的善行时,所达到的效果就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感恩教育不仅是对个体实施的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而对整个社会的一种共生共存的教育,有助于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二、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学会感恩对于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和感恩。
(一)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有利于幼儿的健康的发展
幼儿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幼儿来说要及早施教,尤其是在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更要做到“谨注错, 慎习俗”,所以说,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成人全面、及时的引导。幼儿的感恩意识的获得同样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5到6 岁是儿童道德品质养成的最关键的时期,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儿童自我中心思维占强势地位的时期, 因此,这个时期儿童难以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就需要成人要一方面抓住关键期及时进行感恩教育, 以增强感恩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 我们还需要在儿童心性未定之前实施感恩教育, 以防止不良影响的侵入, 这样可以保证幼儿健康的发展。这样看来,如果不注重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 幼儿就可能很大一方面的受到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 以至于表现出自私自利的性格特点, 并一直延续到其成人以后,从而不利于其人格的完善。
(二)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有利于保证感恩教育的效果
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在 6 岁之前就已经奠定了人格基础,后期的教育与塑造只能在这个基础之上起作用,所以说,6岁之前是感恩教育实施的最有效的时期,是幼儿的感恩教育效果最突出的时期[6].感恩意识的获得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他是一个缓慢的形成过程,如果一个人在幼年的时候没有种下善的种子, 那么在他成年之后你就不应该奢求他成为一个乐于助人、施恩不图报的人。目前, 在对感恩教育的研究中,研究者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即实施感恩教育要从幼儿抓起。幼儿阶段的感恩教育是后期感恩教育的基础,也是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桥梁,如果基础不牢固,后期的教育工作也不会有太明显的效果。正如贺拉斯・曼所说“凡是任何事物生长的地方, 一个塑造者胜过一千个再造者。”
(三)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有利于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
目前,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这样就很容易成为家庭三代的核心,成为家庭的“小皇帝”,从而养成骄蛮任性的性格[7].甚至,一些刁蛮的孩子甚至学会了用各种手段来要挟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现象的发生不仅导致了幼儿之间频繁发生冲突, 而且还会引发幼儿家长之间产生各种矛盾,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淡。当前青少年犯罪率呈现上升的趋势, 各种自杀事件也是层出不穷,于是,社会中不断出现有关儿童自私自利的责难。当人们发现这些社会问题的时候,往往都会把原因归结于教育的缺席,矛头直接指向了幼儿时期的教育,幼儿时期的教育对其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笔者认为,感恩教育就是一种很好的解决策略。如果我们从幼儿时期就注重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 无论对幼儿及其家庭还是对整个社会, 都会有积极作用的。
三、幼儿感恩行为的培养策略
感恩教育应该以活动为载体,让幼儿从活动中体验到感恩并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从小事做起,点点滴滴的积累,在生活中实践感恩、体会感恩的意义。这就要求在对幼儿的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幼儿在不知不觉的情境中受到感恩教育,促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到生活中。幼儿感恩行为的培养策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长是感恩教育的榜样
成年人在幼儿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俗话说得好,“言传不如身教”,所以要让幼儿从小就学会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父母首先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作为父母,要学会感谢孩子所带给我们的欢乐,感谢朋友和社会给予给我们的信任和帮助。在幼儿时期,他的思维方式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所以父母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时应该以具体形象的生活事件来激发幼儿的感恩情感,如通过阅读图画故事书中的感恩故事、参加感恩亲子活动、参观孤儿院或敬老院等活动。这会给幼儿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幼儿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值得感谢的人,这无形中就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同时,父母自身也要孝敬父母,不断地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用自己的感恩行为来影响幼儿的思想和行为。由此,父母在教育幼儿如何感恩的时候,自己一定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1.家长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做好感恩表率
幼儿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表现出 “小气”“霸道”等不好的现象是很正常的,身为家长要充分了解幼儿的这一年龄特征,允许孩子表现出这种与感恩行为相违背的行为,避免在发展过程中幼儿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同时,家长还要善于抓住幼儿日常生活过程中,从而在引导过程中培养感恩意识。在生活中,父母要积极做好感恩的表率工作。当幼儿在家庭生活中帮助了父母时,父母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及时感谢幼儿的这种施恩行为,使其在过程中体会到施恩的快乐。父母是幼儿施恩的榜样,这样的示范工作能够促使幼儿更加自觉地去知恩、报恩与施恩。
2.家长要帮助幼儿把握好感恩的度
知恩报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是在过去,感恩意识的扩大化曾引发中国特有的道德悲情。这种严重扭曲、超出个人能力与承受范围的知恩报恩不仅不会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因此,父母在教育子女如何感恩的时候,一定要让幼儿明确的是“何为恩”、“何谓感恩”[20].感恩是表达对他人施恩的一种感激之情,而不是一味的满足对他人的物质需要。同样的,报恩和施恩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而不是物质行为上的交换。同时,感恩意识不应该成为心理负担。作为家长应当意识到,感恩教育是一种补偿式教育,它是针对现实社会中感恩意识缺乏的现象而提倡出来的一种行为,所以说,感恩教育不应该过度的扩展,以免对幼儿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3.家长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与感恩行为
感恩教育不只是在口头上说说,不需要做表面文章,而是应该落实到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去。感恩教育应该与幼儿其他各方面的发展相结合从而得到全面发展,即在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其知识经验的增长和认知与行为能力的提高。
(二)幼儿园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场所
对于孩子们来说,实践活动是他们最好的老师,所以说,光靠讲课是不够的,教师要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幼儿积极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体验感恩、感悟感恩,同时在活动中学会去感恩[22].教师是幼儿的第二父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的健康成长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可选取丰富多样的教材和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教师在充分运用资源的同时,要把握日常生活中生成的课程,运用教育智慧为幼儿创造一个感恩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氛围。
1.教师树立学习的榜样
要想幼儿学会感恩,教师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幼儿园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工作任务,在幼儿园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儿学习的榜样,是幼儿心目中的英雄,也是时刻模仿的.对象[23].所以教师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待周围的一切,耐心的回答幼儿提出的各种问题,面对孩子脸上要微笑。教师的这种虔诚的感恩态度,必然会影响幼儿健康人格的养成。
2.教师要鼓励幼儿的善行
在幼儿园,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从最简单的方面引导幼儿知道如何去感恩。对幼儿来说,我们要让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样的礼貌用语,比如,“谢谢”、“对不起”的使用情景。同时,我们要根据情况适时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去感恩。在一天的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始终应该是一个参与者、观察者和发现者,只要看到幼儿有一点善意的行为或举动,教师应该马上给予表扬和鼓励[24].
3.教师要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去教育幼儿
汶川的大地震后,好多的家庭失去了亲人,好多的孩子成了孤儿。让幼儿们观看汶川地震的报道,鼓励他们积极地帮助那些小朋友,通过这个现实生活的例子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这样一来,不仅使幼儿懂得一些有关地震的知识,了解地震发生后的逃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幼儿在付出中感受到施恩的快乐,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感恩已有的生活。
(三)家长、幼儿园、社会三方合作
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相互合作才能呈现最好的效果。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观点和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所以,作为父母无论工作有多忙、多累,都不要忘了假期带上孩子去看望双方的老人。家长、幼儿园和社会的精诚合作才能保证感恩教育工作顺利进行。三方的合作可使家长能准确的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教育策略,这样看来,家长、幼儿园和社会的三方合作,做到三位一体,相互渗透、相互交流,使幼儿在和谐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健康成长。
通过对幼儿感恩教育的研究,培养了幼儿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德,促进幼儿的感恩之心的养成,并激发儿童的民族自尊心与社会责任感,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进一步培养幼儿健全心理和良好品德习惯,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养成。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让幼儿继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去创造我们民族伟大传奇。同时,幼儿感恩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通过一件事情或时一节课就能产生很好效果的行为,相反,它需要的是长时间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过程,也就是说,幼儿感恩教育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和配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篇3:如何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
【摘要】感恩是人的最基本的品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感恩是主体的一种对有利于自身生存和发展的因素表示友好及回报的过程,感恩教育是对受教育者实施的一种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当今社会,很多孩子不去感恩也不懂的去感恩,他们只知道受惠,不知道感恩;只知道索取,不知道奉献;只知道攀比,不知道回报;只知道被爱,不知道责任。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应成为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更是情感教育的一个切入点。家长应给幼儿理智的爱,以亲情教育幼儿学会感恩;教师应注重情感因素对幼儿的影响,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而当前的教育现状令人担忧,中国教育总是把成绩排到第一位,过分强调成绩的重要性从而忽略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品德是一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最重要的素质,懂得感恩、懂得知恩图报是为人的基本素质。而幼儿期是形成良好情感的重要时期,所以品德教育应该从娃娃抓起,开展感恩教育不仅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对幼儿理解他人、帮助他人、奉献爱心等行为都有积极的影响。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能培养幼儿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品德。本文就对幼儿开展的感恩教育进行了深刻的探讨研究。
关键词:感恩;感恩教育;幼儿感恩教育
前言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优良品德。传统美德的弘扬和发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然而,目前的教育现状是所有人不愿看到的,很多孩子不懂的去感恩,他们不知道感谢自然的滋养之恩,不知道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不知道感谢老师的教育之恩,不知道感谢祖国对自己培育之恩。因此,对幼儿开展感恩教育研究,已成为德育工作者面临的重大挑战。
一、感恩教育的概念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感恩教育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感恩教育就是爱的教育,人要是常常心怀感恩之心,不仅能培养其与人为善、乐于助人的美德,而且能够促进其完善健康的人格,对其成人以后走向社会,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感恩教育需要我们大人有意识地去完成。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只知道奉献,而不知道把自己的劳动和付出呈现在孩子面前从而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那么孩子也就无法深切的感受到社会和人们对他的关爱。让孩子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学会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要常怀有感激之心。当孩子感谢他人的善行时,所达到的效果就是今后自己也应该这样做,这就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感恩教育不仅是对个体实施的一种以情动情的情感教育、以德报德的道德教育、以人性唤起人性的人性教育,而对整个社会的一种共生共存的教育,有助于促进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二、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的重要性
学会感恩对于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让孩子学会感恩,关键是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让孩子学会知恩和感恩。
(一)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有利于幼儿的健康的发展
幼儿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幼儿来说要及早施教,尤其是在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方面,更要做到“谨注错, 慎习俗”,所以说,其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需要成人全面、及时的引导。幼儿的感恩意识的获得同样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5到6 岁是儿童道德品质养成的最关键的时期, 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儿童自我中心思维占强势地位的时期, 因此,这个时期儿童难以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这就需要成人要一方面抓住关键期及时进行感恩教育, 以增强感恩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 我们还需要在儿童心性未定之前实施感恩教育, 以防止不良影响的侵入, 这样可以保证幼儿健康的发展。这样看来,如果不注重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 幼儿就可能很大一方面的受到利己主义思想的影响, 以至于表现出自私自利的性格特点, 并一直延续到其成人以后,从而不利于其人格的完善。
(二)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有利于保证感恩教育的效果
从人格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在 6 岁之前就已经奠定了人格基础,后期的教育与塑造只能在这个基础之上起作用,所以说,6岁之前是感恩教育实施的最有效的时期,是幼儿的感恩教育效果最突出的时期[6].感恩意识的获得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他是一个缓慢的形成过程,如果一个人在幼年的时候没有种下善的种子, 那么在他成年之后你就不应该奢求他成为一个乐于助人、施恩不图报的人。目前, 在对感恩教育的研究中,研究者已经基本达成了共识,即实施感恩教育要从幼儿抓起。幼儿阶段的感恩教育是后期感恩教育的基础,也是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桥梁,如果基础不牢固,后期的教育工作也不会有太明显的效果。正如贺拉斯・曼所说“凡是任何事物生长的地方, 一个塑造者胜过一千个再造者。”
(三)对幼儿实施感恩教育有利于解决当前的社会问题
目前,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这样就很容易成为家庭三代的核心,成为家庭的“小皇帝”,从而养成骄蛮任性的性格[7].甚至,一些刁蛮的孩子甚至学会了用各种手段来要挟自己的家人和朋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现象的发生不仅导致了幼儿之间频繁发生冲突, 而且还会引发幼儿家长之间产生各种矛盾,这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变淡。当前青少年犯罪率呈现上升的趋势, 各种自杀事件也是层出不穷,于是,社会中不断出现有关儿童自私自利的责难。当人们发现这些社会问题的时候,往往都会把原因归结于教育的缺席,矛头直接指向了幼儿时期的教育,幼儿时期的`教育对其以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笔者认为,感恩教育就是一种很好的解决策略。如果我们从幼儿时期就注重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和感恩行为, 无论对幼儿及其家庭还是对整个社会, 都会有积极作用的。
三、幼儿感恩行为的培养策略
感恩教育应该以活动为载体,让幼儿从活动中体验到感恩并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从小事做起,点点滴滴的积累,在生活中实践感恩、体会感恩的意义。这就要求在对幼儿的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幼儿在不知不觉的情境中受到感恩教育,促使其知、情、意、行在情理交融中实现自我完善,最终回报到生活中。幼儿感恩行为的培养策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家长是感恩教育的榜样
成年人在幼儿的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俗话说得好,“言传不如身教”,所以要让幼儿从小就学会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父母首先必须是一个懂得感恩的人。作为父母,要学会感谢孩子所带给我们的欢乐,感谢朋友和社会给予给我们的信任和帮助。在幼儿时期,他的思维方式是以具体形象的思维为主,所以父母在对幼儿进行感恩教育时应该以具体形象的生活事件来激发幼儿的感恩情感,如通过阅读图画故事书中的感恩故事、参加感恩亲子活动、参观孤儿院或敬老院等活动。这会给幼儿一种行为上的暗示,让幼儿意识到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值得感谢的人,这无形中就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同时,父母自身也要孝敬父母,不断地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用自己的感恩行为来影响幼儿的思想和行为。由此,父母在教育幼儿如何感恩的时候,自己一定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1.家长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做好感恩表率
幼儿正处于自我中心阶段,表现出 “小气”“霸道”等不好的现象是很正常的,身为家长要充分了解幼儿的这一年龄特征,允许孩子表现出这种与感恩行为相违背的行为,避免在发展过程中幼儿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同时,家长还要善于抓住幼儿日常生活过程中,从而在引导过程中培养感恩意识。在生活中,父母要积极做好感恩的表率工作。当幼儿在家庭生活中帮助了父母时,父母要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并及时感谢幼儿的这种施恩行为,使其在过程中体会到施恩的快乐。父母是幼儿施恩的榜样,这样的示范工作能够促使幼儿更加自觉地去知恩、报恩与施恩。
2.家长要帮助幼儿把握好感恩的度
知恩报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是在过去,感恩意识的扩大化曾引发中国特有的道德悲情。这种严重扭曲、超出个人能力与承受范围的知恩报恩不仅不会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反而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因此,父母在教育子女如何感恩的时候,一定要让幼儿明确的是“何为恩”、“何谓感恩”[20].感恩是表达对他人施恩的一种感激之情,而不是一味的满足对他人的物质需要。同样的,报恩和施恩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而不是物质行为上的交换。同时,感恩意识不应该成为心理负担。作为家长应当意识到,感恩教育是一种补偿式教育,它是针对现实社会中感恩意识缺乏的现象而提倡出来的一种行为,所以说,感恩教育不应该过度的扩展,以免对幼儿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
3.家长要注重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与感恩行为
感恩教育不只是在口头上说说,不需要做表面文章,而是应该落实到幼儿的实际生活中去。感恩教育应该与幼儿其他各方面的发展相结合从而得到全面发展,即在促进其人格健康发展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其知识经验的增长和认知与行为能力的提高。
(二)幼儿园是感恩教育的重要场所
对于孩子们来说,实践活动是他们最好的老师,所以说,光靠讲课是不够的,教师要组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幼儿积极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得到体验感恩、感悟感恩,同时在活动中学会去感恩[22].教师是幼儿的第二父母,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幼儿的健康成长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可选取丰富多样的教材和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来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教师在充分运用资源的同时,要把握日常生活中生成的课程,运用教育智慧为幼儿创造一个感恩的
篇4:感恩教育工作计划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学生学会感激,学会关心,学会回报,现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特拟订 “感恩”主题教育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十七大会议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校德育工作,精心培育学校“感恩文化”,积极营造感恩校园氛围。
二、目标任务
1、通过感恩教育使学生明白,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和他人、学校和社会的恩惠,人人都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这一切,让学生学会“知恩”。
2、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产生一种回报恩情的意识,懂得对生活和他人心存感激,学会理解和关爱他人。不断增强学生的报恩意识和报恩能力,学会如何回报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学校和社会,让学生学会“报恩”。
3、当我们能够做到“知恩图报”时,还应当怀着宽容的心态、愉快的心情,尽自己所能地去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让学生学会“施恩”。
三、活动时间及安排
1、国旗下讲话。分别由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王悦宏和初三学生以感恩为主题作国旗下讲话。
2、开展问卷调查。以班级为单位组织“感恩”教育问卷调查。班主任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3、实践活动。记住父母的生日和父亲节、母亲节,并表示祝贺。算一算自己一个学期要花费父母多少钱,想一想该如何报答,节约用钱,测算自己成长的成本,评议自己享受的恩泽。调查身边发生的感恩故事、聆听相关报告和教诲激发和增强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关爱他人”的思想意识,从而以实际行动回报父母、老师、同学和学校、社会,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人,增进感恩体验。
4、感恩教育进行拓展。将感恩教育由学校、家庭向大自然和劳动人民延伸。
5、树立典型。学校树立一批感恩教育的典型并予以表彰。最后把感恩教育的成果纳入品德行为考核和先进个人评选,纳入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评估。
篇5:感恩教育工作计划
为了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根据《昆山市20xx年中小学德育工作意见》,培养学生生活在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之中,具有感恩意识,培养和造就具有感恩意识的人,我校在五月份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感恩”教育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目的意义:
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感恩意识的人,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的付出,社会的关爱与扶持,体会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的关爱,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扶持,对别人为自己的付出要知道感恩。
二、指导思想:
(1)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道德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
(2)坚持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原则;
(3)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强调实践育人,注重养成教育、体验教育;
(4)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强调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要与各项管理有机融合。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的“四项主要任务”是:
(1)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感恩意识;
(2)从确立远大志向做起,树立和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
(3)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4)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组织领导:
各班级在学校统一领导下,为切实抓好该项工作,班主任,全面负责本班级“感恩”活动实施的组织、领导、安排、检查、督促。
四、具体措施:
1、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的重要意义,加强领导、组织、检查与督促,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2、以活动为载体进行宣传教育:各班级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充分利用班会、晨会等,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检查评比。充分利用集体的力量,对表现积极、突出的学生要及时表彰,树立班级学习的榜样。为学生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开展有关读优秀图书,唱优秀歌曲,讲道德故事,评“感恩之星”的系列教育活动,为净化学生的心灵提供有效载体。
五、活动方案:
(一)、五个“感谢”活动:感谢祖国培养我;感谢父母养育我;感谢老师教育我;感谢他人帮助我;感恩环境接纳我。
1、感谢祖国培养我:爱国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爱国是中华民族团结的基础,爱国是全体国民的神圣职责,爱国是当代民众的精神需求,爱国是振兴中华民族的旗帜,爱国是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2、感谢父母养育我:如果感恩之心能从小养成,长大后就一定会知恩图报,孝敬自己的父母。不懂得感恩,就失去了爱父母的感情基础。而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将来又怎么可能去爱事业、爱国家、爱别人?
(1)各班级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主题为“算算亲情账,感知父母恩”的主题班会(团会)。算算亲情账:算一算自己进入我校以后,平均每天学习了多少小时,又浪费了多少时间,并对自己入学来的学习等方面的收获做出自我评价。将自己的杂费、生活费、交通费、零花钱等支出加起来,算出家长为自己的投资;
(2)布置爱心家庭作业。利用周末休息时间为家里做四件家务: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
(3)开展“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主题一封家书活动,要求四年级学生以此为题,给父母写一封家信;
3、感谢老师教育我:老师教给了我们知识,教给了我们做人的道理,老师是我们人生路上的领路人。为此,开展以下活动:
(1)征集感激老师、激励自己的人生格言(每班交10条)统一打印在A4纸上上交;
(2)在三年级中开展《我爱老师》演讲比赛。
4、感谢同学帮助我:同学是学子们心中最纯也是最真的朋友。朝夕相处,心存感谢,也许从没表达。通过活动,使同学们学会感谢同学,学会表达对同学的感谢之情。
(1)开展“我为同学做一件好事”活动;
(2)回忆对自己帮助较大、恩情较大的1—3个同学,然后把他们对自己的帮助恩情通过班会、晨会等活动讲出来以表达自己的感恩心情;
(3)开展 “缅怀革命先烈,感恩幸福生活”扫墓活动。利用清明节参加一系列缅怀革命先烈的活动,以感怀今日生活的幸福。
5、感恩环境接纳我:开展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活动。要求每一个同学从保护身边的环境做起,爱护绿化,自觉成为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志愿者,人人为净化我们的校园绿化我们的校园出一份力。
(二)活动评比:
1、各班级出一期专题黑板报,主题要围绕“感恩教育”。
2、各班级评出“感恩之星”。活动结束后由各班上报德育处进行表彰奖励。
3、继续开展“爱我学校 塑我形象”系列活动,组织五年级的学生参观我校的校史陈列室,让学生们了解我校的一些历史,增进学生对实小的热爱。
篇6:感恩教育工作计划
一、目的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激发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南山、爱学校的热情。
二、实施方法与组织措施
(一)层层动员,广泛宣传
1、开好三个“会”。
(1)学校召开各二级学院分管领导和行政秘书“感恩教育”部署会,传达教育计划,部署实施方案;
(2)学校、二级学院分别召开学生会、社团负责人会议,充分发挥社团组织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动作用,同时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学生对教育活动的认识和反映,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班主任及时召开各班级感恩教育主题班会,对班级如何开展感恩教育活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2、营造一个“氛围”。
(1)学校将向全体师生发出“感恩从心开始,让爱温暖人间”的倡议书;
(2)宣传部要利用宣传橱窗、学生处利用网页和广播对活动进行宣传报道;
(3)各二级学院制作一期有关感恩教育专题内容的宣传栏;
(4)各班级创办一期有关感恩教育内容的专题黑板报;
(5)各单位组织制作一定数量的宣传条幅,开展有关诸如签名等形式的宣传活动;
通过上述活动,积极营造感恩教育的舆论氛围,推动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深入教育,积极引导
为教育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报答社会、感恩社会、报效祖国”的深刻情感,激发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爱南山、爱学校的热情。
1、师德师风教育。人事处将组织对全院教职员工进行感恩社会、感恩集团、感恩学校、感恩生活、感恩同事和师德师风系列教育,通过教育,强化老师的育人意思,充分发挥“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作用,坚持以学生为本,用严格的教诲、科学的管理、周到的服务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教育影响学生,达到以智育人、以行导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目的。
2、学生课堂教育。基础部德育教研室要拟定和实施感恩教育计划,从理论的角度讲清感恩的内涵、意义和感恩的方式方法,使同学们懂得为什么感恩和如何感恩,懂得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下学期,德育教研室要开设以感恩为主题的公共选修课,并计入学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感恩主题教育中的主导和主渠道作用,广大教师要结合各自特点,有机渗透感恩教育,充分发挥教书育人的作用。
3、社会教育。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合力作用,把感恩教育向家庭、社会延伸。一是请校外有关领导和人士来校讲课;二是请有关学生家长来校作报告;三是在条件具备时,邀请“感动中国”中的典型人物来校作报告;四是举办有关感恩内容的座谈会。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把感恩教育落到实处
1、开展一次征文活动。四月上旬在全院师生中开展征文活动,广大师生可以结合自己对感恩具体内容的理解,紧密围绕身边事,畅谈如何感恩。学生处、人事处将组织优秀征文评选展示,并对优胜者将给予一定的奖励。
2、举办演讲比赛。四月中旬学生处将组织一次以“感恩父母、奋力成材”为主题内容的大学生演讲活动,活动自下而上的展开,学生处将组织总决赛,并对优胜者实施奖励;人事处将组织一次教师感恩教育演讲比赛。
3、举办一次歌咏比赛。要求广大师生在本学期内要学唱《感恩的心》、《母亲》、《父亲》、《美丽南山》、《说句心里话》、《常回家看看》等“感恩教育”歌曲,学生处将在五月下旬组织各二级学院进行感恩歌曲大合唱比赛活动,对优胜单位给予奖励。
4、观看具有感恩内容的影片。从四月份开始,将陆续组织学生观看有关感恩内容的教育影片,要求学生写观后感。
5、四月下旬举办一次“感动瞬间”书法、绘画和摄影展。让师生用书法、绘画、摄影等形式来表达内心的感恩之情。
6、开展“感恩父母,从点滴做起”活动。在师生中开展写一封家信、打一个电话、为父母送生日礼物、假期帮父母做家务等活动,体会和感激父母的艰辛和不易,培养师生感激父母的养育之情。
三、几点要求
(一)各二级学院要根据学校的整体方案,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研究制定本单位的感恩教育活动实施计划,认真抓好落实。
(二)各单位要召开动员会,广泛发动,深入教育,全员参与,积极营造活动氛围。
(三)各级学生会、社团组织要积极配合,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和优势,积极主动地开展适合学生特点形式多样的感恩活动。
(四)建立长效机制,学校今后将每年三月份定为“感恩教育”月,每年开展一系列“感恩”教育活动,使“感恩教育”经常化、制度化。
(五)活动结束后,各二级学院要认真总结经验,表彰先进典型,并将总结材料于十二月中旬报学生处。学校将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予以表彰
看过2017感恩教育工作计划的人还看了:
篇7:进行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学校安全工作事关师生的生命安全,关系到千万个家庭的幸福,关系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坚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加强学校安全工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和部署,扎扎实实做好校园安全各项工作。充分认识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要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思想,确保师生和校园安全。
二、工作目标
以校园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消防安全、防溺水安全、上下楼梯安全、学生假期安全、教育教学安全和学生心理安全为重点,遵循“积极预防、科学管理、全员参与、各负其责”的方针,牢固树立“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常抓不懈”的思想,坚持“重在规范制度管理,严在良好行为养成,贵在督促检查到位,实在隐患整治彻底”的工作思路,增强师生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健全安全工作各项制度,拓展安全知识宣传教育面,建立健全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消除安全隐患,为全校师生创建良好的文明育人环境和校园安全环境,促进学校安全工作步入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保障学校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而努力。
三、工作措施
(一)狠抓制度建设,建立安全工作长效机制
1.健全落实安全工作常规管理制度。切实做好各类安全制度的修订完善工作,并继续推行岗位责任制度、安全教育制度、安全检查制度、集体外出和大型活动审批制度、应急救援制度、事故报告制度、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度等,做到管理无疏漏、无盲区,使安全工作规范有序。
2.健全落实安全工作责任与考核制度。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履行各自岗位本职工作职责的基础上,同时承担安全管理工作职责,做到“谁主管,谁负责;谁在岗,谁负责”,形成学校安全工作“人人都要抓,人人都要管”的工作格局。
(二)狠抓教育培训,提高师生安全防范能力
1.切实把安全教育纳入课堂教学。积极开展“安全知识进校园、进课堂”、“寻找身边安全隐患”等主题活动,对学生进行日常安全知识教育,自护、自救、防
灾、逃生能力教育。切实抓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防灾减灾日”、“安全教育月”、 “‘ 119’消防宣传日”等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2.开展“每天一分钟”、节假日放假前半小时”安全警示教育。不断创新安全教育方法,寻求安全教育载体,拓宽安全教育工作思路,提高安全教育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3.健全应急救援机制。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科学、实用的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不断深化演练工作,结合学校实际,确保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师生应急演练。
四、时间安排
三月份:
1、校安全领导组开学安全隐患排查,班主任及各功能室管理员对各班及功能室进行安全排查。
2、开学第一课“安全法制第一课”
3、与教职工签订《安全管理责任书》
4、防灾减灾科普知识教育
5、燃气安全知识教育
四月份:
1、道路交通、饮食安全教育
2安全隐患自查
五月份:
1、“五一”假期安全教育工作
2、“防灾减灾”相关活动
3、安排安全月相关工作
4、防溺水及饮食相关内容的教育
六月份:
1、“安全生产月“相活动
2、第二季度安全工作小结
3、20xx上半年安全工作总结
七月份:
1、加强警卫巡查力度
2、暑期领导安全工作自查
八月份:
1、加强警卫巡查力度
2、暑期领导安全工作自查
九月份:
1、开学首次安全检查,集中安全教育
2、与学生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
3、第三季度安全教育小结
十月份:
1、国庆长假安全教育
2、交通安全教育
十一月份:
1、“‘119’消防安全教育日”相关活动 十二月份:
1、冬季交通安全教育
2、第四季度安全工作小结
3、全年工作总结
一月份:
1、做好 “元旦”“ 春节”值班保卫工作
2、发放“寒假告家长的一封信”
3、班主任做好寒假安全教育工作
篇8:进行工作计划
机动部工作人员进行运营转型工作计划精选样本
金融危机以来,矿山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遭遇全方位的严峻挑战,竞争力、盈利能力、市场影响力、经济效益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通过主动与先进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对标,查找短板,公司对于夯实基础管理、促进管理提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运营转型是强化基础管理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和造就公司管理人才队伍的重要手段。深化运营转型要注重做好以下几点:
坚定信心,明确目标,全面开展“深化运营转型、促进管理提升”活动 。
运营转型以战略转型为目标,战略转型以运营转型为支撑。实现预定目标,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公司管理提升动员大会精神,按照领导提出的要求,全面开展“运营转型、管理提升”活动,以科学的态度认识和对待运营转型,突破自我、突破常规、突破经验,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与先进企业的差距,我们与卓越目标的差距,下大力气改变企业管理粗放的状况,告别过去的经验主义,逐步用科学的思维和工作方式优化生产、消除浪费、改善指标,共同打赢控亏增盈攻坚战。
领导重视、骨干引导,培育持续转型的有效机制 领导班子的重视和参与程度,是运营转型工作能否持续并取得成效的关键。按照专家看法,只有在公司高层认可度和参与度超过90%,中层认可度和参与度超过60%,员工的参与度超过30%的基础上,运营转型工作才能达到临界“引爆点”,才能具备自我固化和持续改进的基础。各单位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要承担责任,承担使命,全身心地投入运营转型,真正做到“真学、真信、真用”,要充分调动周围干部员工的积极性,营造促进精益、合力控亏的浓厚氛围。我们每一位员工都要带头转变观念,从我做起,主动参与,影响他人,作运营转型的坚定引领者和实践者。
开放自我,提升能力,实现理念、行为持续转变 “我们正在穿越过渡期,旧的`理念正在出局,新的文化正在新生。”在运营转型的催化下,我们的企业正在孕育着新的变化,害怕担责、处事本位、凡事被动的思想正在渐渐远去,“开放、坦诚、阳光”的氛围正在逐步形成,改变、突破、超越的自我需求愈发强烈。
运营转型,理念先行。理念的核心是开放自我、突破自我。
实现理念转变,要坚持“三个开放”:一是开放的思维,从外面看问题,认清并跳出旧有的思维和固有的传统,暂停判断,保持好奇,用新的眼光观察自我;二是开放的心灵,从里面看问题,深度潜入,退思自我,换位思考,深挖冰山,感知自我;三是开放的意志,从根源看问题,放下旧我,连接当下,接纳新我,采取行动,持之以恒,获得新生。
各级管理者要主动走出舒适区,开放自我、提高自我、领导自我。要通过理念的转变,促进行为的转变。只要干部主动开放、主动转变,并长期保持,员工对干部的信任与支持就会越来越多,就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团结到我们周围,与我们并肩战斗,长期坚持,我们这支队伍一定会具备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无坚不催、无往而不胜!
要进一步加大车间、班组和一线员工的宣传、培训力度,不断提高运营转型深度和广度,形成“上层带动、中层推动、基层拉动”的浓厚氛围,建立持续转型的长效机制。
面对现实,结合实际,坚决打赢效益下降攻坚战,切实维护员工切实利益
领导变革、推动转型最重要的原则是“面对现实,结合实际”。在运营实践中,要坚持做到“5个结合”:一是与战略目标和年度目标相结合,做好计划分解和问题跟踪,确保目标按计划落实;二是与日常生产经营改善相结合,将工具和方法应用于当前的重点、难点工作,提高实战能力;三是与培育高素质、高技能团队相结合,加强辅导和培训,建立机制,提高技能;四是与构建精简、高效的管理架构相结合,优化层级、完善流程、精简业务,提高效率;五是与培育先进理念文化相结合,提高企业凝聚力、战斗力和向心力,提高员工幸福感和满意度。
公司各单位要以运营项目为载体,夯实基础,强化素质,培育队伍,促进经营业绩实现根本性好转。
各单位要突出成果固化,突出推广完善,突出实战能力,切实解决生产经营中的难点、重点问题。各单位要总结经验,既不能急功近利,又不能贪大求全,确保稳扎稳打,取得真正实效。各单位要顾全公司全局,以板块的全系统流程改善为主线,精简流程,提高效率,减少等待,实现业务流程再造。各单位要主动参与运营转型,主动参加培训,主动开展内部诊断,问题发现一个,整改一个,收益一个。
运营转型工作任重而道远,它需要我们每名员工的积极行动起来,发挥我们的光和热,从我们身边很小很小的工作做起,不要吝啬自己的智慧,不要吝啬自己才能,也许只是一个不起眼的举动,或许就能对我们的工作转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更重要的是我们习惯的养成,养成贵在坚持,我们有了坚持,我们的企业也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运营转型,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任何一丝的懈怠,任何一环的缺失,都将导致工作的反复。我们要充分认识运营转型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坚定不移地扎实推进,实现理念、行为、效益的全方位转变,全面促进企业持续发展,争做矿山龙头企业。
篇9:中小学感恩教育工作计划
中小学感恩教育工作计划(一)
一、指导思想
感恩是一种文明,感恩是一种品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我们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将得到滋润。
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感恩应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的修养,也是人之常情。对于今天的广大青少年来说,感恩意识绝不是简单的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自尊意识和健全人格的体现。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就会感到世界原来是那么美好。只要我们人人都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的校园、我们的社会也将会更加和谐。
懂得感恩,才会懂得付出,才会懂得回报。有人说善良的本质就是有一颗感恩的心,有人说一个人如果有了一颗感恩的心,他就是一个幸福的人,对别人的帮助,哪怕是一点、一滴,我们都应当怀感恩之心。学会感恩、懂得感恩应当成为每个人的美德。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孝敬父母。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才懂得去关心、帮助他人。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勤奋学习,真爱自己。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能学会包容,赢得真爱,赢得友谊。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我们就会拥有快乐,拥有幸福。我们就会明白事理、更快地长大,我们就能够拥有一个美好未来。
基于以上认识,针对社会上和我校一些学生中存在的不会感动、不知感恩和任性、冷漠、自私的心理和行为,学工处、校团委决定在全校学生中开展以“心存感恩,成就人生”为主题的感恩教育活动,通过系列教育活动要达到的目标是:(1)唤醒学生的感恩意识,让学生认知父母的养育之恩、教师的培养之恩、他人的关爱之恩,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2)让学生学会对父母、老师心存感激,理解、尊重他们的劳动,积极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3)让学生感悟到真情回报,不只是对父母、老师、帮助自己的人简单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回报,重要的是以自己成人、成才来回报父母、老师、祖国和社会,从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健康心态、进而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
二、实施方案
(一)宣传动员(五月十一日)
利用学校宣传橱窗、广播台、国旗下讲话等途径和形式发出感恩教育活动倡议;广播台播放感恩系列歌曲;召开学生干部会议进行宣传、动员。
(二)集中教育(五月二十日)
1.各班至少传唱一首感恩歌曲或观看一部感恩影片。
2.各班办一期感恩主题黑板报。
3.各班学生算一次亲情帐。
4.各班召开一个感恩主题班会(首先典型示范,然后各班推广)。
5.每位学生写一篇以“感恩”或“亲情”为话题的作文,每班择优三篇上报学校参加评比,优秀作文在宣传橱窗展示。
(三)感恩见行动(六月初至学期末)
校团委列出一些行动建议,各班、各位学生可依据班级、个人实际情况选择部分建议或采取建议之外的其它措施付诸行动。
1.感激父母养育之恩
①完成爱心家庭作业:送父母一句温馨的祝福;给父母讲一个开心的故事;给父母过生日;赠送亲手制作的礼物;给父母捶捶背、打一盆水、洗一洗脚;为家里做四件家务事:打扫卫生、叠被、洗碗、洗衣物。
②向父母写一封家书,汇报自己在校学习、生活情况。
2.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
①见到老师,使用尊敬老师的文明用语。
②上课认真听讲,认真思考和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③向老师献真情,自选“五个一”(给老师写一封信、找老师谈一次心、为老师做一张贺卡或献一份礼物、向老师提一个建议)。
3.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
①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
②开展扶贫助学献爱心活动。
③开展帮助社会弱势群体的社会实践活动。
4.感激祖国之恩
①收集“祖国之最”、祖国的世界之最以及祖国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军事国防、文化繁荣的图片资料。
②观看一部爱国影片。
三、总结评比
在集中教育和感恩见行动阶段,学工处将把各项活动的完成情况纳入班级量化考核并及时予以通报。
本学期末或下学期初,每位学生以书面形式向班级提交感恩活动个人总结,每个班级向年级组提交感恩活动班级总结。
在学期总结评比中,每校评选2名“感恩活动先进个人”,每个年级评选3个感恩教育先进班级。
附:
推荐感恩影片:《感动中国年度十大人物》、《一个也不能少》、《华罗庚》、《千手观音》、《永远的丰碑》、《长征》、《妈妈,再爱我一次》、《国庆阅兵式》等。
推荐感恩歌曲:《感恩的心》、《说句心里话》、《白发亲娘》、《烛光里的妈妈》、《母亲》、《妈妈的吻》、《念亲恩》、《儿行千里》、《常回家看看》、《爱的奉献》、《为了谁》、《丹顶鹤的故事》、《奉献》、《感谢》、《感谢你》、《五星红旗》、《春天的故事》、《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好大一颗树》、《长征组歌》、《“八荣八耻”歌》等。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精彩内容>>>
篇10:中小学感恩教育工作计划
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学生行为规范建设》的相关意见,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感知生活在好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之中,具有感恩意识,培养和造就具有感恩意识的人,学校将进行感恩教育活动,计划如下。
一、目的意义:
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感恩意识的人,让学生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的付出,社会的关爱与扶持,体会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的关爱,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扶持,对别人为自己的付出知道感恩。
二、指导思想:
(1)坚持与培育“四有”新人的目标相一致、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原则。
(2)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
(3)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强调实践育人,注重养成教育、体验教育。
(4)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强调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要与各项管理有机融合。
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的“四项主要任务”是:
三、组织领导:各级部在学校领导下,为切实抓好该项工作,成立年级“感恩”活动实施领导小组:校长,书记,大队辅导员全面负责本年级“感恩”活动实施的领导、组织、安排、检查、督促。各班主任:负责本班“感恩”活动的落实。各任课教师:结合学科特点,配合班主任做好工作。
四、具体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的重要意义,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加强领导、组织、检查与督促,创造性地开展一系列宣传教育活动。
2、以活动为载体进行宣传教育:各班主任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各班充分利用班会、晨会等,对学生进行宣传教育、检查评比。充分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对表现积极、突出的学生要及时表彰,树立班级学习的榜样。
3、结合学科特点进行宣传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各任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充分挖掘教学中的内容,创造性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在活动中把知识与技能、态度与情感紧密结合。
4、家校结合,齐抓共管: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必须坚持家校结合,要求家庭教育配合学校做好该项工作。
五、活动方案:
1、布置爱心家庭作业。利用课余时间为家里做四件家务:扫地、叠被、洗碗、洗衣物 。
2、完成感恩反馈单的填写。
3.感恩反馈单展评。
4 检查时间:12月13日
5、各班级评出“感恩之星”。
篇11:如何进行防盗教育
家庭防盗教育重要性
在家庭防范中,对孩子进行早期的防盗教育非常重要,主要是教育孩子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然而,很多人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自己搞好防范就行了,因而忽略了这个问题。
而很多家庭由于保姆带陌生人到家里而造成入室盗窃的事情也很多。
因此,可以说对于孩子和保姆的教育非常重要。
孩子与保姆易遭遇哪些入室盗窃?
很多盗窃分子喜欢伪装。这一方法小偷可能也是从电影中学来的,一些盗贼利用伪装水电工之类的进行踏点戓入室抢劫。尤其有时家里大人不在,留小孩一人在家,小偷若在踩点的时候遇上这种情况就会马上才去行动。很多小孩由于涉世未深,一不小心就会引狼入室。
而作为家庭保姆有可能会发生监守自盗或者领着陌生人到主人家做客,造成入室盗窃的情况。
入室盗窃的特点
1、犯罪分子选择的作案时间具有规律性。对于居民住宅,大部分的入室盗窃案件多发生在夜间,主要集中在凌晨1点至4点之间,在这一时段的案发数占到总案发数的60%以上;犯罪分子趁居民熟睡之机,利用熟练的攀爬技术,破坏防盗窗进入室内进行盗窃。而发生在白天的案件,犯罪分子一般则选择在早上8-11时、下午的15-17时和傍晚18—20时进行盗窃。
2、作案的地点多有选择性。犯罪分子选择作案的地点多选择在临街的铺面和居民楼,因为在案前犯罪分子多有预谋的踩点,选择在临街的地方,方便其事前踩点和观察人员的出入情况,这样不容易引起别人的注意和怀疑。
3、现发的`入室盗窃案件当中,结伙、团伙作案的居多,而且各成员都有较为明确的分工。入室盗窃犯罪分子大多相互勾结、成帮结伙连续作案。
4、盗窃的财物主要是现金和价值昂贵、便于携带不易被发现、便于脱手的物品。犯罪分子主要以盗窃现金、金银首饰、手机为主,同时也盗窃价值昂贵的小件物品和小家电及电脑的核心部件。
篇12:如何进行防盗教育
对于孩子教育
对孩子进行防范教育时要讲清道理,千万不要用“强盗来了”或是“再不听话就叫强盗来抓你”之类的话来吓唬孩子。因为那样的话,会让孩子从小产生一种恐惧心理,从而在成长中或长大后都不敢与坏人作斗争。
告诉孩子:他(她)独自一个人在家时不必害怕,但要注意防备坏人,具体做法是,一定要锁好防盗门,无论是谁敲门,都不要打开。但是家长要注意:自已一定要养成自带钥匙不敲房门的好习惯。
教育孩子不要把陌生人带到家里来。孩子出门时,教育孩子保管好钥匙,不要将房门钥匙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而应该放在书包里。
对保姆教育
雇用保姆、护工时,应当通过正规的中介部门联系或通过亲朋好友推荐,要找品行端庄可靠的人,要查验其身份证件,并到派出所进行登记。要对保姆进行安全教育,主人不在家时不要让陌生人进居室。保姆离开时,工资要结清,门锁钥匙要收回,最好换新门锁。
篇13:如何进行新生儿教育
如何进行新生儿教育
心理研究表明,孩子的教育应在孩子出生后就开始,也许有人感到好笑和可思议,认为是天方夜谭。因为人们把新生儿看成像所有刚出生的生物一样,只不过对光有反映,而对周围的环境没有感受力;他们只需要充足的乳汁?清洁的尿布和温暖的摇床。实际上,新生儿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感觉很灵敏,具有非凡的模仿和辨别力。对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尤其是喜欢有生命的东西。新生儿的视觉和听觉感受器在结构上已与成人基本相同,视觉和听觉是婴儿与成人交流的最初渠道。新生儿出生1周,就能辨别出出生之日起给他喂奶的妈妈的声音,4周就具有对语言不同发音的辨别力。婴儿出生后的前4周是他们步入生命最有意义的时期。
婴儿的微笑和哭声,是一种本能的情绪活动。哭声是身体某种不适的瓜,而微笑则是身体舒适的表现。父母若以脸?物忽隐忽现来刺激婴儿的视觉,或以说话声?铃声来刺激婴儿的听觉,可以诱发婴儿心理瓜而微笑。这样既可使视觉和听觉得到锻炼,同时也对婴儿最初的'智力发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笑是婴儿与人交往的开端。父母也可从笑声中了解婴儿的心理世界,也可以从笑声中了解婴儿的智力发育水平。研究发现,爱笑的婴儿其智力发育水平比不爱笑的婴儿要略高一些。因为不爱笑撄 儿,往往心情压抑?感情忧郁?不愿意与人交往,热必影响婴儿获得信息,而不利于智力发育。因此父母千万不要忽视婴儿的微笑,要让婴儿经常拥有微笑,在欢声笑语中茁壮成长。
婴儿的教育还体现在对待孩子的哭声。婴儿不会讲话,不能告诉父母自己的感受:是不舒服?是不称心?还是……而只会用哭声来表达。家长应该对孩子的哭声有所辨别:有病哭,或无病哭,还是无故哭闹。有病哭闹应及时时送医院治疗。无病哭闹是饿?渴?尿布湿了,或受冷?太热,或衣服穿得不舒服等,经护理或改变就会安静。若是无故哭闹,则不要立即去抱他哄他,否则一哭就抱,久而久之则形成了坏习惯, “哭”成了向大人 “示威”的武器。而要根据婴儿的年龄大小特点,去接触他,逗乐他。这对婴儿的智力发育有利。
心理研究证明,孩子出生后的1--2年是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最迅速?最关键时期。新生儿的大脑已具备了接受外界良好刺激的条件。早期教育从新生儿开始,可使大脑获得足够的刺激,即使大脑在功能上和结构上更趋完善,又促使潜在能力得到较好的发挥。因此,孩子从出生到3岁这一阶段,可塑性最大,智力潜力也很大。在此阶段父母可身体力行,言传身教,从孩子的生活习惯着手,如饮食?睡眠?大小便及清洁卫生等方面,严格要求,合理教育,使孩子逐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值得一提的是,家长以身作则的行为很重要,如夫妻关系?邻里关系?等人接物?礼貌语言等。虽然幼儿不懂事,但接受感观形象能力?模仿能力都很强,如你张嘴?伸舌,孩子也会学你的样子。父母的一言一行会在小儿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影像,在今后的相应时候会自然流露或模仿出来。家长了解了新生儿的行为能力,有利于家长和新生儿的接触和交往,也有利新生儿早期的智力开发。
篇14: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教育
作者--徐建新
下面是我的一些研究心得,希望有益于中国的科学教育,也有益于各位网友。
导言
在我国开展不久的研究性学习很受重视,但究竟什么是研究性学习,持论者未必能自圆其说,甚至彼此相互冲突。网络上也有不少中学教师撰文抱怨听了大学教授、博士们的辅导后,连什么是研究性学习都还没搞清楚。造成这种混乱状态的原因在于一个似是而非的假问题困扰着研究者--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是为学生未来的创造打好基础还是重在直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
本文由三篇文章组成。
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通过《全面退步的中国中小学教育》的论述,必须在中小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研究教育已经是非常明显了,它是创新教育的重要基础,如果能够在高中开始对学生进行科学鉴别力教育则更好。
科学研究教育(仿科学研究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学习并掌握如何做科学研究,即逐步学会象科学家那样做科学研究。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创新,要完成从查阅资料到撰写论文、文章、以及资料引用等一整套科学研究程序,这些科学研究程序虽然是任何受过大学教育的人都应该清楚或者了解的简单的常识,但要真正教好并不容易。下面以及以后将要提到的东西很琐碎,很平常简单,但一步步做好,就能够培养出真正懂得如何做科学研究的学生,为学生未来的创造打好基础。
当然,科学研究教育首先看重的是让学生自己去做并学会这一切,教师只起指导作用,而且必须是给出针对实际情况,具体的、学生能够操作的指导,对优秀学生还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目的是让学生逐步掌握科学研究程序、方法,懂得什么是科学,懂得如何做科学研究,能够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在科学研究教育中,学生产生了新想法更好,没有出现新想法也无关紧要。在这个过程中,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鉴别力教育都应该进行,而且尽量做到融会贯通、相辅相成。
本文首先讨论如何指导小学生做研究性学习:小学三四年级学习如何查阅资料,掌握资料,并且学习如何写文章、论文,以及资料引用,小学五六年级和中学,逐步学习从查阅资料、占有资料、讨论、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讨论、撰写论文、文章、以及资料引用等一整套基本科学程序、科学基本功。研究性学习本来应该是在小学初步打好基础的,但由于中国开始这些研究性学习时间很短,因此本文所提到的相应的要求、注意事项同样适合于现在中国的高中的研究性学习。目前中国的中学受美国影响而开始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笔者看了一些资料,发现现有的研究性学习,其它不说,在科学基本功的查阅资料、占有资料、资料引用这方面的教育做得很不够,几乎没有,在科学研究方面,读文献、讨论文献是很重要的,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没有遵循科学研究的程序。
在中国,“科学研究”习惯上是一个非常庄重的字眼。但如果把学生做科学研究看成是是学习如何做科学研究,是一项学习或掌握如何获得信息,进行客观的考察,具备理性的精神、批评的态度,掌握求真的方法等等的活动,那么在小学开始就进行部分的科学研究教学是理所当然的。
(众所周知,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是建立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的,而且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所以研究工作的第一步: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就必须自己去查阅参考书、各种文献,而且必须全面查阅清楚这方面最新科学进展的有关资料,及时跟踪最新科学发展,在现代还要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检索,否则,一项遗漏就有可能导致所做的是无效的重复劳动。一般来说,若有良好的条件,查阅资料难度不大。)
小学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应该开始学习做科学研究的第一件事情:查阅资料,掌握资料,目的是让小学生初步知道如何查找资料,与此同样重要的是让学生扩大知识面、大量阅读,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很有好处。当然,这也需要家长的参与。教师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询问并选择学生感兴趣、很想知道的一些事情并给出文章题目,如:《我所知道的大熊猫》等等,并提出至少要在图书馆、网络上(条件好的)进行查找的的要求,要求学生要看过不同来源如书籍、杂志、报纸、网络的资料,并提出如至少阅读过这方面三五篇文章以上才能够写文章的要求,当然,教师要知道相应资料在图书馆中的分类并作出具体的指导,指导学生怎样在图书馆查找资料,如何在网络上查找。(可以到www.163.com,www.sina.com.cn,www.sohu.com,www.google.com中,如以上面的题目为例,输入大熊猫,点击“搜索”进行查找,也要提醒家长让孩子自己查找,还要设置好IE浏览器的安全等级,密码不能够让孩子知道。)
对小学生的要求,在占有资料方面能够看懂资料就够了,随着学生进入中学,知识增多,要求就要更高,要懂得如何快速准确地查找资料以及相关资料,查阅清楚这方面最新的有关资料,并懂得如何运用关键词查找,懂得在网络上利用限制词缩小查找范围。占有资料方面不但要读资料,而且要看论文、专著后面的参考文献,大致知道论点、论据的来龙去脉。
(在论文撰写方面,实验是科学理论的基础,论文讲究的是经验基础如实验、调查数据、经验材料等扎实,概念清楚,推理严密,结论可靠,而且,绝大多数研究工作必定是在前人打好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论文的开始就必须概述前人的工作,作出评价,而后阐述自己的工作,最后是规范地引用文献。另外,由于科学是不断发展的,现在又是信息爆炸的时代,谁的时间都是有限的,科学创新必须要让别人易于理解,才能够促进创新的传播,促进科学的发展,也容易影响别人,论文有错误别人也容易发现。因此,仅仅是论文的写作,上等的文字是清晰、优雅,其次清楚、明白,下等的是想让人以为有学问而写得晦涩难懂,最差的是故弄玄虚。如果学生发现有的文章晦涩难懂,而别的大部分文章都能够清楚地理解,则很可能文章的作者不是掩盖自己的无知,就是没有受过良好的训练,没必要读这样的文章浪费时间。如果所有文章都难懂,就是选题有问题。)
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写文章,把通过阅读所掌握的知识、所知道的各种情况用自己的话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来就够了,平铺直叙都是可以的。更高年级以及中学生的论文、文章就要模仿论文的写作方式,首先用自己的话总结阐述已有的研究成果、知识,而后叙述自己想法、问题,以及实验结果、调查情况与结果,等等,对此的讨论,推理论证,以及最后的结论,然后是模仿相应的论文、文章,遵循文献引用规范,引用参考文献。注意,文科方面的研究性学习教师要特别小心,切忌习惯性的作文写作套路,如“开门见山”,结尾来句豪言壮语,等等。研究性的文章讲究的是清楚明白、有根有据、严谨,不是气势和文采。
请不要小看这些要求,钱宁在《留学美国--一个时代的故事》中说:“一些文科专业的留学生,尽管在国内发表过不少‘大作’,到了国外,都发现自己一下子不会写文章了。中国学生论文易犯的毛病,一是文章中充满了各种含混而不加界定的概念;二是喜欢将前一段提出的假设性论点不加论证地便在下一段转换成论据。”此外,中国的文科严重失序,既无学术规范,又无学术纪律,为此,前些年一直到现在,有一些学者竭力提倡学术规范,中国社会科学界一直在进行学术规范的讨论,其中朱学勤“把学术规范落到实处”,大致五条:
“1.选题之前尽可能全面地检索中外文献;
2.论述观点注意形式逻辑,不要前后矛盾;
3.立论必须有据,概念必须界定,不能武断臆测;
4.引文必须注明出处;
5.论著附有文献索引,涉及西学者,中、西文索引齐备;”
这些其实不过是一些简单的要求,优秀的中学生都能够掌握,中国文科的学者,在硕士、博士毕业之后,都是学者等级了,怎么还在讨论这些问题?并且,这样的常识性的东西,还讨论了多年,是否中国教育对这样一些常识层面的知识教育有所不足?从中国学术界违反这些常识性规范的事情唬识教育不足有关,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加强这些常识的教育。
引用参考文献很容易,不过是照着书、论文、网页抄,但也很重要。例如笔者在进行简单的研究性课题的教学:调查媒体上的生物学有关内容时,就提出如下问题:1、有哪些媒体?2、至少要调查哪些媒体?哪些媒体不适合于进行调查?3、怎样证明你调查后写出的报告不是胡编乱造,而是辛苦调查得到?对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回答:电视、报纸、杂志、国际互联网、广播电台等,至于要调查哪些媒体,学生讨论后认为电视、广播电台靠记忆,不可靠,又太难调查,而后在教师的逐步启发下回答:至少要调查报纸、综合性的杂志和网易、新浪、搜狐等门户网站。而后,回答了第三个问题,在文章结束时要写下别人能够查找到这些资料的必要的线索:报纸、杂志名,文章的题目,作者,页码,出版社、出版时间等等,网站上的内容则要有文章的作者、题目、网址、查阅时间。其实这种训练应该在小学进行。
引用参考文献能够说明文章中的相关内容是有根有据的,尊重前人的研究成果,别人也能够清楚地找到文章的论点和依据的来源,还防止了有意无意的对他人的剽窃。引用参考文献时,千万不可以作假的引用,例如所看过的是译文,没看过原文,就只能够引用译文,不能够引用原文。在这方面,中国的文科方面曾经砍断了这样的传统,也有些学者的表现实在不佳,抄袭剽窃不以为耻,但这样做终究会毁灭学术生命的。西方发达国家则非常看重这样的起码的基本功,严厉禁止抄袭剽窃。在新语丝网站上曾经有过一篇文章(记忆),说在美国一个大学中同一个班里面的中国留学生,在做写文章的作业时,因为没有做好文献引用,全部被判作弊,要受到仅仅次于开除的处分,这些学生其实都是中国著名大学毕业后去美国的好学生,他们解释说中国的情况是对此毫不在意,这些学生也没有受到过应有的训练与要求才会如此的。最后的结果,记忆里是他们受了严厉的警告和小处分。
学生学习做科学研究以及日后真正地做科学研究必须老老实实,宁可老实地写出参考文献,别人看了参考文献后能够客观评价水平,也比不列出参考文献欺骗他人强。
学生在讨论中讲述以后或写好文章后,小学教师、中学教师要选择诸如下面的问题问学生:“你看了几本这方面的书(文章)?”“这些数字(情况)准确吗?你有把握吗?其它的书、文章(材料)与你前面说的是一样吗?”“有没有更快更好的办法来找到你想要找的书(文章)?”“如果你要对你的同学XXX讲你知道的这些,而他对这什么都不知道,你怎么办?(怎么说给他听?)”“他看了你的文章,能清楚知道XX是什么样的吗?”“你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等等。学生回答后,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进行鼓励。
研究性学习可以是全班、小组、个人为单位来做,教师要根据学生兴趣搞好分工合作。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可以让学生自己主动提出确实感兴趣的问题与事物,也可以是教师给学生选择一组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学生做自己确实感兴趣的问题研究,优点是学生会努力学习,缺点是学生可能会不懂必要的知识,每个学生的课题不一样,教师指导会有困难。而教师决定的课题常常是是学生容易做到的,而且全班、小组共做一个课题的话,也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还能够让学生相互竞争,更加努力。
至于如何进一步地在研究性学习中进行讨论、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讨论、撰写论文等问题,将在后面的文章中阐述。
参考文献与注释:
1、钱宁:《留学美国--一个时代的故事》,江苏文艺出版社,,P126~127
2、朱学勤:《被遗忘与被批评的--答杨念群先生》,来自论文集《书斋里的革命》,长春出版社,,P160~161
篇15:如何进行科学研究教育
一、科学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的关系
研究性学习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仿科学研究型,用类似科学家做研究的方法进行,成果是某种知识或理论;另一类是实用型,成果是某种可直接用于现实的方案或技能,实用型的研究性学习本文暂时不予讨论。仅就科学教育而论,学生要懂得起码的科学知识才能知道如何做科学研究,初步懂得了如何做科学研究后才能在实践中有所提高,具备科学鉴别力,所以,科学知识教育是科学研究教育的基础,科学研究教育又是科学鉴别力教育的基础。
科学知识教育(主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的优点是能够用最少的时间把尽可能多的科学知识直接传授给学生,节约时间,因此大多数的科学知识必定是以这种方式教给学生的,它的缺点是这种教学很容易导致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灌输,死记硬背,知识容易忘记。这个缺点的解决基本上靠教师运用匠心独运的教学来提高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并启发学生多思考。
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性学习)能够让学生通过主动参与与亲身体会而掌握程序性的科学方法知识与共识性的知识,掌握如何规范地做科学研究,并形成主动求知、理性地质疑、乐于动手探究、严密地论证并验证的习惯,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或者说是掌握如何主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并作出理性的评价判断),这些知识与共识、习惯与素养是一个合格公民所必不可少的基本知识与素养。科学研究教育的优点是学生一旦掌握了这些就会终身受益,缺点是对教师素质、硬件设施、学生的主动参与等的要求相当高,所花费的时间也相当多。
科学鉴别力教育则是让学生真正懂得如何做科学研究并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科学素养达到高水准的教育。这样的教育一般适合于培养高精尖人才,优点缺陷同上。在高中若遇上天赋特别高的学生,可以试一试。
所以,科学教育中,科学知识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鉴别力教育都应当进行,而且必须尽量做到最优化,融会贯通、相辅相成而不可偏废。并不是引入了研究性学习就什么知识都要用这样的方法来进行科学教育。
笔者曾经读过一些研究性学习的总结资料与案例,发现常常没有写指导教师对学生讲授和指导学生什么是科学、如何做科学研究的内容,提到了的也是有很大缺陷。现代科学已经发展了几百年,各国科学家心血累积的有关什么是科学、如何做科学研究的宝贵共识,在类似科学研究型的研究性学习中,这些共识必须传授给学生并让学生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深入体会,只让学生自然而然、笼统模糊地知道科学结论必须要有实验依据是远远不够的。科学教育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另外,在科学研究性学习上的关键环节常常在于学生形成一些解释、结论后,要否决其它的可能的(实际是错误的)解释并进行论证、实验验证,这在科学研究上也是极其重要的环节,但在这方面很少有这样的事例。
中国的研究性学习目前的情况是目标集中在提高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并启发学生多思考上面,对优点的阐述也集中在这方面,但这实在是一个误会。这些对研究性学习确实很重要,是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没有这些,更高的主要目标是很难达到的。但这些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非常重要的目标,并不是研究性学习的主要要求,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上面所说的那些重要的知识与共识、让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与科学素养。
由此出发,加上本人略知的一些信息,还可以大致地说一下我所认为的中美两国科学教育的优缺点:中国教育的优点在于中等学生甚至差生都能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中国教育的缺点在于几乎空白的科学研究教育使得中国的优秀学生不能够尽早受到甚至没有受到能够使得学生终身受益的科学研究训练,很难成为创造性人才,往往被填鸭成庸才。至于中国教育的死板、僵化、缺乏个性等只是次要的缺陷。美国教育的优点是充分的科学研究教育使优秀学生能够成才,起点很高,也有必要的“高考”筛选人才;缺点可能是科学知识教育有所不足,中等学生、差生连起码的科学知识都掌握得不够好。美国教育太自由散漫只是次要缺点。
二、什么是科学与科学研究
要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教师首先必须懂得并教会学生什么是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如何发展的以及如何进行科学研究,让优秀学生迅速达到高境界。但在这一点上,中国的教师本身所受的科学研究教育就不充分,而且中国人普遍以为科学就是被公认的正确知识的累积,进行科学研究就是发现并找到这些正确的知识。但实际上科学知识的情况并不是这样的,科学也不是这样发展的,尤其是对于个人的创造而言。本节以下的内容首先简要叙述这些,需要读者参照科学史上的事例和参照自己学习做科学研究的经历进行理解,教师要在对学生讲述科学史上的事例或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浅显地结合讲述本文的有关内容,并巧妙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体会)这些关于科学研究的知识与共识。
爱因斯坦曾说:“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德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若是这些发现在中国全都做出来了倒是令人惊奇的。”[1]
在欧美,由于有了全面系统的实验,才能在以往的认识和系统实验结果的基础上发展出来自经验的科学理论,有了严密的逻辑推理体系,才能依照理论作出严谨、全面、彻底的推理以得到严格的结论和预见,加上了数学方法则得到精确的推论和预见;由此以及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又进行进一步的系统实验、解决问题、提高精密度等工作以发展科学知识。
一代又一代的科学家,哪怕是平庸者,都能对科学的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随着科学知识的增进与发展,在旧的科学理论不符合实验结果等情况出现后,就会有科学家创造出新的,更正确也更准确的科学理论来代替它。就这样,一轮又一轮的系统的实验发现和科学理论的推理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更全面深入(也常常是更正确),更准确,现代科学就这样在欧美飞速发展起来了并且继续这样发展。
因此,本文所讨论的科学,是指系统的实验和结果,理论立足于系统的实验基础或可重复的切实可靠的经验基础,并具有严密推理的体系等科学知识的总成。
伽利略(现代科学的第一个代表人物)那样的现代科学方法才是正确的,科学研究首要的是通过实验找到并明确事实的确是如此,但一个实验结果也许有多种可能的原因,也就是有多种可能的解释或结论,因此必须运用严密的推理和数学运算,以及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如对照实验,才能够排除其它可能的解释或结论,从实验结果或进一步的实验结果中得到正确的结论如找到自然现象之间的定性的关系或数学关系(定理、定律),至于为什么会这样的原因,能够找到原因更好,而且这是更大的贡献,没有找到也不必要太在意。在科学上重要的是:事实(实验结果)确实如此,从事实(实验结果)得到的结论坚实可靠,而且排除了各种能够否定结论的可能解释,有所创新,并能够为未来的进一步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未用对照实验等办法排除了这种能够否定结论的可能解释,很可能会出非常丢脸的大错误;如果不能够排除其它的可能性,我们就只能够得到各种“有可能”、莫衷一是的知识,而不是确实可靠、能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的知识。)至于更进一步的原因等问题,人生是有限的,科学发展水平也是有限的,不清楚更进一步的原因就老实地说不知道,可以留待进一步的研究或留给后人去解决。中国的学生和教师特别是文科方面的,要小心,不要重犯当年亚里士多德犯过的错误:仅仅掌握了很少的事实,就要得到最一般的结论。当然,人免不了犯错误,科学史上也有一些被发表的错误,如错误的实验结果,由正确的实验结果得到错误的结论,错误的理论等等。
所以,科学研究是不断发展的过程,科学上的结论与理论必须建立于可重复的经验如实验的基础之上,经验基础必须真实,实验结果必须有不以观察者为转移的可重复性,可重复性是系统地进行实验发现最重要的要求,不仅事后实验者能够重复做出实验结果,别人(包括反对者)在同样的实验条件下也能够重复(否则谁都可以凭空胡说作出了科学发现了)。做实验研究如果实验结果不能重复,那就不能够得到可靠的结论与实验结果。比如进行了多次实验,每次都得到不同的结果,就只能说是整个实验工作失败,完全得不到有价值的结果。实验结果中数据的精密度同样重要,达到足以得到准确结论的精密度就够了,比如说实验测得的数据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二位就足够说明问题了,那就不必要浪费时间、资金与精力去得到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三位的实验结果。但目的是提高精密度的测量,则不属于这种情况。另外,每一个实验数据都有一定的精密度,如果几项测定的精密度都是三位有效数字,则在实验报告和论文中把初始数据以及因此得出的次级数据给出三位以上的数字,就是完全错误的,说明作者不懂有效数字。
还有,根据实验所测得的数据,可以得到多个可能的公式、图表,当然,一般是只取最简单的,这样的做法是符合简单性原则的。在没有新证据证明这个公式、图表是错误的之前,这样的公式或图表在科学上是完全应该接受的'(至少是可以接受的)。此外,实验的结果应该随着技术的进步,思考的更加周密而导致实验结果更好,更加支持结论,而不应该相反,如果出现相反的情况,则不是以前的实验有漏洞,就是结论有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实验的数据出现不稳定也是正常的,一般说来应该遵守科学道德如实报告,但这也不是绝对的,一般说来,只有实验者才知道自己所使用的仪器的性能与实验过程情况,如果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实验设计更加周密而导致后面的实验数据更好,稳定,只选择后面的实验数据报告也是应该的。这显示了实验者的科学鉴别力,例如美国的密立根花费了十年时间用实验验证爱因斯坦的的光电效应理论,未报告一些实验做得不好的实验数据,笔者曾经见到国内有人因此在文章中说密立根违反科学道德,但这样的说法是不对的。
科学理论的出发点和其它的前提必须建立在系统的实验基础或可重复的切实可靠的经验基础上,要预先考虑并排除各种可能性以及各种可能的反驳、诘难,必须有严密的逻辑,例如与公认的概念意义不同的重要概念必须明确界定其意义,提出的论点、由实验结果得到的结论必须进行严密论证。在运用理论进行严密推理中,推理链越长,出发点、一些前提就不一定可靠或被广泛接受,结论也就并不一定可靠,因此,常常需要理论的研究者做实证性的研究来验证这些推论,并间接地验证理论的出发点或其它前提条件;如果科学理论的研究者无法做实证性的研究来验证这些,那么最好是从理论出发,推理得到一些日后能够被实验验证的推论甚至设计实验,让别人来验证。即使理论的前提条件、出发点以及推理过程无懈可击,也应该对结论、推论进行验证实验或实证性的研究,以便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在实用性的工程技术领域更必须这样。)
所谓验证,就是根据科学理论得到了一个推论,这个推论必须能够与实验结果或经验形成对应,即必须能够被实验证实或否证,如果实验结果未否定这个推论,实验结果即为支持这个推论和理论。在能够否定这个推论的其它的可能解释不成立的情况下,这就是理论和推论得到了实验验证。
但以上这些要求,由于各种原因如个人的局限等,实际上并不是每个人都是严格地做到的,所以,在科学研究的过程中,已有的科学出版物中的科学知识实际上包括许多其它类型的知识,从很有缺陷但值得一听的想法、观点到可以接受的知识到必须接受的知识直到受到普遍公认的证据确凿的多种类型的科学知识,研究者在科学研究中产生并逐步发展自己的设想情况更是这样。当然,科学研究成果至少必须是可以接受的知识,很有缺陷但值得一听的想法、观点由于有重大缺陷,如缺乏必要的论证或仅仅只有部分实验、事实的支持或有相反的实验结果,或者是与已经被确定的科学知识有冲突,一般不算科学研究成果,更严格但也略微死板的看法是只有被普遍公认确定的科学知识才是科学研究成果。
三、如何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续)
充分查阅资料后,读文献是科学研究的极其重要的部分,必须进行学习、比较、思考、评价判断,要对不同文献(甚至相关学科中的文献)中的讨论同一问题的研究与阐述进行比较,发现异同之处,有比较而后才能够有鉴别。要真正理解新的资料文献包括早已经“学到”的知识,真正搞清楚相互联系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知识点以及清楚各个知识点相互的联系;如理论的推理出发点、其它前提是否符合实验依据,实验者是否做了必要的对照实验,是否存在其它的同样能够解释实验依据的理论或其它科学结论,是否做了实证研究来验证或推理出了未来能够被实验验证的推论,实验或实证研究是否确实而有效,等等。这绝对不是学生在课堂中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记住知识,能够用语言文字、图表等清楚阐述,能够运用知识解决习题并且没有错误,这样,教师一般就认定学生已经理解掌握知识了。但这样的理解掌握,从科学研究的角度看,连科学研究的大门都没有进入。
中国第一科学家邹承鲁院士在《我的科学之路》中说:读文献“首先要养成不是去问老师,而是自己去查阅参考书或文献的自学习惯,前面已经谈到及时追踪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对于书本知识,我认为首先要有打破沙锅纹(问)到底的习惯。对任何规律性知识都要问一个为什么。不仅要知其然,更重要的是要知其所以然。阅读文献尤其是如此。我曾担任国内外重要刊物编委和顾问编委多年,经常被要求审阅稿件。我多年的体会是审阅,无论是优秀的、一般的,甚至是有问题的稿件,自己都获益良多。看到别人论文中的优秀部分可以学习,错误可以提醒自己不犯或少犯类似的错误。对于文献中引言部分,首先要问作者是否充分掌握了有关文献,对于实验结果,要看所用方法是否可信,是否有充分的对照实验,对于结论,则要问有没有足够的根据,是否有也同样符合所有实验结果的其他可能结论。在自己的论文准备投稿时,这也是自己首先要自我检查的问题。”
如果不这样读文献,那么就很简单:选择某个课题,阅读这方面的一本权威性专著,再读这方面最近几年内发表的最新论文就够了,但这样学生就没有受到良好的训练。
从上面所说的什么是科学与科学研究出发,并参考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有关介绍,显然教师在讨论中以及实验后的讨论中应该经常问学生这样一些问题:实验的可重复性方面:“我们还必须反复实验吗?”“我们还需要要更多的证据吗?”实验的数据方面:“我们实验误差的根源在哪里?”“你对数据的准确性有多大把握?”,实验结论方面:“你觉得实验结果的原因是什么?”“你希望从实验数据(数据资料)中得到什么解释?”“数据资料中有什么让你非常惊奇的吗?”,“我们是怎样得出这一结论的?”“你对结论有多大把握?”实验条件方面:“如果你必须对一个人解释某个问题,而这个人对这方面又一无所知,你将怎么办?”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方面:“有无更好的办法来进行这项研究?”排除其它的原因与可能成立的解释方面:“有没有另一种科学解释与你提出的解释一样能够说明实验结果的原因?”“你怎样评价一个与你不同的解释?怎样用实验(用什么办法)证明那个解释是不对的?”“你考虑了其它的可能性吗?有没有可能是其它原因导致这个结果?要不要做对照实验?”等等。在讨论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解释,并进行推理或实验方法来排除其它的解释,得到正确的结论。
对中小学的研究性学习来说,由于主要是学习,设计实验不难,基本上把已有的实验方案,略微改变如换一种实验材料来做实验就够了。实验设计方案一般包括实验题目,目的要求,实验假设,实验预期,方法步骤,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和结论八个部分,其中真正困难的部分是对照实验的设计,其次是实验技巧。设计对照实验主要目的就是排除其它的可能的原因与结论,以得到切实可靠的结论。
写论文是对研究性学习的总结。在写论文时能够回顾实验设计、结论有无缺陷,是否全面完善,逻辑是否严密,要考虑对所取得的实验结果是否还可以提出不同的解释,是否已经确切地排除了其它的可能性等等。写论文应当按解决问题的逻辑推理顺序逐步提出实验与实验结果,最终得到结论。在文科方面,写论文,做课题,切忌做大课题,写讨论大问题的论文。做大课题很容易大而空泛,根本学不到如何做真正的研究。宁可小而精,宁可做小问题而有新意,最好是把小问题研究透彻后而产生自己独到的创新,逐步掌握如何做真正的研究,研究天分很高的学生自然会在这样的基础上逐步能够做大课题的。
与常人的一般的估计相反,我认为相对说来,在小学、中学进行科学研究教育比在大学中进行相对更容易些,教育效果也更好些。小学、中学的各门学科中,与大学相比,直接面对大自然,实验简单,易于操作,易于控制,结果明显,易于得到结论,也容易设计并进行各种对照实验以检验各个可能成立或不成立的解释,由实验结果进行推理而得到结论的推理步骤也少,而且资金花费也少(这对我们这样一个穷国,意义重大),但有关科学研究的原理却是一致的。在大学中才进行科学研究教育,唯一的优势是学生已经长大成熟,但也有不利之处:大学中的实验材料基本上是已经经过了处理的材料,这样,要通过实验全面理解如何做科学研究,就有更多的未知之处要考虑,还需要更多的推理步骤,也难设计并进行对照实验。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研究性学习有很好的阐述和案例,建议教师参考。下面我将举一个简单实验为例,学生通过它一样能够知道科学研究的原理:
本实验原理是:在零下或零度的同一个温度下,冰在高压强下熔点会降低,能够融化为水,高压强不存在后又结成冰。本人读初二在冬天很冷时,做了一个铝饭盒大小的冰块,悬空架在两张凳子中间,用细铁丝两端系上两个共9公斤的大哑铃,再把带哑铃的铁丝小心地放在悬空的冰块上,过几分钟后,看到细铁丝慢慢陷入冰块,向下全部陷入冰块,最后细铁丝全部穿过冰块掉在地上,冰块未断成两块,只是放铁丝的地方有一道凹痕。
而后,教师或家长问学生:“为什么铁丝能够穿过冰块?为什么冰块能够不断成两半?”学生可能有各种回答,这些回答若不正确,应该用实验来否定。比如说,学生可能回答:“铁丝是钻过去的。”这个结论可以用木头或钢筋代替冰块来做对照而否定。学生可能得到结论:铁丝只能够钻过冰块。这虽然等于什么也没有回答,也可以用带轻的物体的铁丝做对照实验,证明铁丝带的是轻物体的话也不能够钻过冰块。启发学生注意铁丝要带重物才行。
而后,可以提示学生铁丝穿过水很容易,或提示冰能够化为水,水也能够结冰,逐步启发学生得到类似答案:铁丝挂重物压在冰上,冰会融化变成水,没有带重物的铁丝压着,水会结成冰。这是唯一在科学上可以接受的结论,但还需要验证。这结论可以用几种办法验证,此外还可以用冰豆腐代替冰块来做实验(本人在南方,未做过),或许能够得到更有趣的结果。
在科学知识教育中,同样能够教育学生学到有关科学研究方面的知识。例如初中物理中学习阿基米德定律,物体在液体中所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所排开的液体的重量。教师常常用水做了实验测量就结束了,但这实际上不符合科学原理,明显缺乏实验验证。阿基米德定律所说的是液体,不是水,是一般性的结论,所以至少还必须用煤油、酒精进行测量验证才行。
结语:
科学研究的原理,简单地说不外乎说什么话,得到什么结论要有实验依据,要逻辑严密,由此再得到结论还要严密推理并用实验验证;否定其它的结论、解释,否定其它可能的原因也要符合逻辑,并用实验来证明。学生所做的那些研究性学习中的实验与讨论,与科学家所做的科学研究,主要的区别在于科学家所做的是创新,学生所做的不是创新而已。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只看重过程,不重结果,研究性学习的结果:学生学会如何做科学研究,并内化为学生的习惯与素养很重要,只不过这些结果目前不能够通过考试检测出来而已。
参考文献与注释:
1、爱因斯坦:《西方科学的基础和中国古代的发明--1953年给J.E.斯威策的信》,《纪念爱因斯坦译文集》,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P46,此话根据商务中译本,刘华杰提到李醒民认为末句翻译有误,本人赞同,此处引用时已根据李醒民的提示改正。
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鉴别力
以下办法用于训练天赋非凡学生的科学鉴别力,普通学生恐怕掌握不了。请不要以为下面的所说的一些东西很简单,本人曾经阅读过中国一些博士、著名专家的论文与论战文章,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尚未具备较高的科学鉴别力。
科学鉴别力(评价判断能力)并不只是批评能力,而是包含两种类型的评价判断能力:肯定性的评价判断力(注重论点的确证支持与未来发展潜力)和否定性的评价判断力(注重挑出支持、确证方面的不足与错误)。这些早就被西方的科学家们讨论过了,唯一的缺憾是笔者未见到如何培养学生科学鉴别力具体办法的讨论。中国由于历史上多年的政治运动以及其它影响,学者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感染,自然科学界在这方面有些死板,而文科学界,科学鉴别力中批评(否定)性的评价能力特别强也特别被看重,在中国,尖锐的批评评价容易产生反响,真正的创新常常难于得到好评,而且中国的对学术成果的肯定性评价判断也过于看重论证的情况而不是论点、方法的未来发展潜力,这实际上还是表现了批评(否定)性的评价能力过强。但这两种类型的评价判断力是不可偏废的。
根据这两种类型的评价判断上学生、学者表现出来的自然而然的天赋,心理学家瑟斯顿把学生与学者分成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1]:甲类是批评分析型,乙类是创造型。每当甲类学生遇到一个新假设或一个新颖的建议时,他们总是把它认作是荒谬的或不切合实际的。他们用清晰的,常常是难以捉摸和巧妙的逻辑思维来分析这些新的提议。相反,乙类学生在遇到同样的问题时,则较容易接受,并思索其中包含着的东西,以及是否可以证实它。对于新颖的建议,他们所产生的动力是希望能够证明它是真实的。两种态度有各自的弱点。对于甲类来说,尽管他们擅长形成完美的论点,但却可能会省略掉富有创造性的论点。而乙类有时则可能相信那些表面似乎有道理但实质上荒谬可笑的见解。笔者对此研究的结论简单地说是:这两种情况由个人思维能力的特长决定,表现出批评分析型的人是因为其联结性思维能力强,思考快速准确,聪明;表现出创造型的原因是凝聚性思维能力强,思考深入,富于睿智。
此外,有些科学家包括哈耶克也对此进行了讨论,有所补充。记忆里我曾经读过的W.I.B.贝弗里奇所著的《科学研究的艺术》,有科学家曾说(大意):这两种不同类型的人如果分别是教师与学生,有可能出现糟糕的情况:批评分析型的学生遇到创造型的教师,或许会头痛自己为什么不能够象老师那样新思想迭出,认为自己应该象老师一样,并怀疑自己的能力;创造型学生遇到批评分析型的教师,或许会认为自己那样是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头痛自己不善于作透彻细致的逻辑分析以及找出自己和他人研究结果的不足与错误。[2]
所以,科学鉴别力的教育只能够顺应心理特征(思维能力的特长),而不可强行改变。对于批评分析型的学生,由于进行分析推理以及批评是其自然而然的强项,在肯定其优势并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做学术批评以及高水平学术批评的的基础上,要提醒学生注意这种优势容易导致对自己和他人的未完善的设想批驳能力很强,很容易扼杀自己或他人的未成熟的创新。所以教师要特别注意随后就必须培养这类学生肯定性的评价判断力,以增进学生的自信心与相对平衡的良好科学鉴别力。科学知识并不是全部由无可争议的事实与理论组成的,在个人的研究过程中,从肯定性的评价判断角度来看,在科学研究中必定需要良好地鉴别自己的和他人的各种研究结果属于下面所列举的哪一种情况:
1、已经发表但未被发现其重大错误的研究结果,科学史上例如:伦琴因密封的照相底片曝光而发现X射线后,曾有法国人发现了(实际上并不存在的)N射线,还获得大奖,当然,最终的研究结果发现,所谓的N射线不过是心理影响而已。也曾经有一个日本人突发奇想:“萤火虫不也是发出荧光----射线吗?于是进行实验后,煞有介事地报告:萤火虫能够发出射线,导致底片产生阴影。这明显忽略了其它的可能性,当然,其他科学家重复实验后指出:萤火虫产生的气体(至少部分地)导致底片产生阴影,并不是萤火虫发出射线,使得这个日本人和他的合作者大为丢脸。
2、缺陷极大不可以被接受也无发展价值的研究结果,或者只是泛泛而论,没有创新的“研究结果”。中国这样的论文很多,不举例子了。
3、缺乏充分实验事实的支持也很缺乏论证的,很有缺陷但也有道理,或有实验支持的此类假说,观点,属于很有缺陷但值得一听的研究结果,说这类假说、观点值得一听是因为这些论点中或许值得进一步发展。例如,19,查得威克发现了放射性衰变中的α谱和γ谱是分立的,而β谱却是连续的。由此,玻尔提出了非统计的能量守恒定律不成立的假说,泡利却提出了中微子假说,这两个假说都属于很有缺陷但值得一听的研究结果。
4、有缺陷但很值得发展的研究结果。例如费米在泡利提出的中微子假说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的理论就是这样的情况。
5、在科学上未被确证但可以接受或应该接受,值得进一步进行研究的成果,例如爱因斯坦的的光电效应理论,有实验事实的支持,有严密的逻辑推理论证,但在美国的密立根等人未用长期、反复的实验验证前,只能够说是应该接受,非常值得进一步进行研究的成果。还有其它的情况例如,若有两种现象,一种现象的内在机制过程清楚,另一种现象的内在机制过程还不清楚,而两种现象的开始情况与结果情况都相同,在没有出现新的证据证明两种现象的内在机制是不同的证据前,认定这两种现象的机制是相同的,这在科学上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6、得到确证,但与现有知识或实验有冲突,非常值得进一步进行研究的研究结果,例如卢瑟福的原子模型产生情况:
J.J.汤姆逊在19提出了原子的无核模型。卢瑟福也相信无核模型,并进行了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来验证。在实验中却发现了原子无核模型无法解释的现象,有极少数(万分之一)超过90°甚至达到180°的大角度散射。
对此,卢瑟福深感惊讶:“它的难以置信好比你对一张纸射出一发十五英寸的炮弹,结果却被弹了回来反而打在自己身上。经过思考,我认为反向散射必定是单次碰撞的结果,而当我作出计算时看到,除非采取一个原子的大部分质量集中在一个微小的核内的系统,是无法得到这种数量级的任何结果的。这就是我后来提出的原子核心具有小体积和大质量的想法。”
根据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结果,严格进行计算、推理,就只能够说仅仅金原子确实是大部分质量集中于微小的核中。但卢瑟福以α粒子轰击金箔实验的结果为基础,便跳跃到了普遍情况,认定原子都是大部分质量集中于微小的核中,卢瑟福这样做是很正常的,符合简单性原则。但这个原子模型还有一个重大问题未获解决,根据经典电磁理论,围绕原子核运转的电子会不断辐射出能量,原子就会很不稳定,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样,卢瑟福的原子模型与经典电磁理论是有冲突的,值得进一步发展。
7、在科学上已经被确定,毫无疑问必须接受的研究成果。在这方面,一般说来,教材中这些类型的知识是很多的,科学出版物如科学方面的专业杂志所刊登的,被前人反复验证的知识也是这种类型的知识。这样的知识,偶然也有是错误的,当然,纠正这种错误必定是重要的创新。
进行这方面的训练,可以让学生专门做肯定性的评价来训练学生在这方面的科学鉴别力,即要求学生不要考虑文献中的问题以及缺陷,只是去讨论、评判文献中或研究成果中的支持证据以及未来发展潜力。
研究者在自己的思索、创造过程中,也必定会产生上述各种类型的想法、成果,从缺陷极大也无发展价值的思考结果到在科学上已经被确定,毫无疑问必须接受的研究成果。对创造者的创造自述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在研究中由于创造者常常是从部分的知识如事例、实验材料中想到新设想的,最初产生的新设想必定有漏洞、错误,如新设想遗留着引发新设想的那部分知识的痕迹,带有原有知识的缺陷、局限,还有的如新设想产生的时候使用的是原有的不恰当的、实际上是错误的概念,但想法却隐含着正确的方向等等情况。当然,新设想中的缺陷若被解决,创造就获得成功;若这些缺陷、错误未能解决,则新设想就是价值不大或是错误的。例如班廷发现胰岛素的案例,班廷在提取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实验获得成功后,最大的困难就是:结扎胰管的办法很麻烦,要等待六至八周,还只能得到极少的胰岛素。这个问题不解决,就几乎没有实用价值。最后,他才找出了正确方法:加酸使胰液中的胰蛋白酶无法分解胰岛素。这样,屠宰后牛、猪等的胰腺就都能够提取胰岛素。至此,所有最重大困难才被解决。班廷最初的办法如此麻烦,其原因就在于原先的引发班廷产生新设想的那部分知识:结扎胰管,胰岛正常,不发生糖尿病。结扎胰管这个实施起来很困难的办法遗留在班廷的新设想中。
因此,在个人的研究思考中产生的新设想存在缺陷是很正常的,关键是要能够准确判断新设想的发展前景,以及不断努力消除新设想中的漏洞。对实验、实验方法方面产生的新设想,判断其未来发展前景一般是比较简单的,充分考虑了新设想的各种可能结果与可能的疏忽后,做实验就够了。判断理论方面新设想的发展前景就很难,的根据存在着几种标准,常常需要综合后进行判断。一般主要看原有的成果的支持根据情况和自己的设想的支持根据情况,即原有理论或自己的观点的出发点、推论,必须与实验观测的结果相符合,而且必须是越来越精确的一致。各种事实对理论、问题解决办法相互符合的支持重要性是不同的,有的事实(实验结果)直接对应理论的出发点或重要推论,而且前提条件明显不存在其它可能性,推理步骤少,对理论的支持非常重要,不支持理论的话就是极其重要的反常;这样的事实属于核心事实。也有的事实(实验结果)不是对应理论的出发点而是对应的是理论的次要推论,而且推理步骤多,前提条件也存在其它可能性,这样的事实属于边缘性的事实。当然,核心事实比边缘性的事实与理论相符合更重要。此外还有其它的几种次要依据(简单性、一致性等)。
对创造型的学生,由于易于接受新设想以及首先考虑新设想的发展前景并进行证实是他们自然而然的强项,所以要在训练好他们如何进行肯定性的评价判断后,对如何作高水平批评进行特别的训练:
一般地说,作低水平的学术批评,思考仔细些,用常规性的科学研究标准或学术规范的那一套就够了,如作者是否充分掌握了已有的文献知识,论点有没有扎实的经验基础,或者是否从已经被公认的基础出发,概念是否作了必要的定义,推理是否严密,从经验基础到结论有各种可能性,作者是否考虑周到,是否排除了足以否定论点的其它可能性,是否与被普遍接受的相关知识以及相关学科知识有明显冲突,等等。
但是,论文作者如果是受过良好训练或很有天分的人,用这样的办法就不行了。杰出的学者基本上没有这些问题。但还可以把这些都考虑过了,清楚理解了之后,从根本的出发点或主要思路来作高水平学术批评,从作者未考虑或未充分考虑的重要的经验事实或相关学科知识出发,否定或者纠正对方论文、文章的主要思路,否定或纠正对方的出发点,或者重新树立一个学者都公认的必须遵守的出发点来反驳对方,还可以从事实出发,否定对方进行推理所必须依赖的重要条件(前提),等等。这样做很难,很费时间,要求很高,学生很累,但非此不能够掌握高水平学术批评。
训练学生的科学批评能力、学术批评能力,可以采用这样一个办法:让学生做模拟的审稿人,专门挑专业论文、专著中的错误与不足,告诉他们论文如果通过了他们的审核就会发表,要挑出其中的错误以免贻害他人,而且可以有时故意让他们评价水平低的文章,训练他们以我为主,要考虑各种可能性,大胆存疑,等等。
另外,还有一个办法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鉴别力。科学鉴别力也能够通过运用科学研究标准而表现出来。科学界是存在科学研究标准的,科学史上有许多科学家运用科学研究标准对理论与实验研究进行鉴别取舍的事例,因此,除了在科学研究中让学生看教师如何分析各种实验、论文、专著,如何洞察这些、如何提出新思想,如何论证,如何做实验验证等办法培养学生的科学鉴别力外,还能够通过在科学研究中以及在讲授科学知识的过程中,结合科学史的分析讨论而培养科学鉴别力。相对说来,由于科学研究的专业化,在本专业的科学研究教育中培养学生在本专业的科学鉴别力是更好的办法,在本专业之外的这种教育,一是需要花费额外的思考才能够在本专业运用,二是科学史上的事例往往是杰出科学家们所作出的,大多数人恐怕成不了杰出科学家,难于达到那种境界。
参考文献与注释:
1、转引自:罗伯特.汤姆生:《思维心理学》,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P184,许卓松译
2、W.I.B.贝弗里奇.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出版社.1984.P56~86(文章中的话是我的记忆,原书因借给他人而遗失,恐怕原文并非如此)
来自:k12
篇16:驻村感恩教育工作计划
为有效推进我区感恩教育,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艳梅在到昌宁、腾冲考察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感恩教育示范点进行实地调研,对我区感恩教育推进工作进行了审视与思考,在区委理论中心组集中学习发言中,提出我区感恩教育存在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一阵风”,缺乏常态化表现载体。“来时一阵风,走了一场空”,前紧后松,虎头蛇尾,热冷不均,没有实实在在有特点、有亮点、能感受成效的点。二是两张皮,缺乏联动或明显成效。 “点”没有融入整体工作,典型只示范、不带动,没有典型引路,真正示范。“线”只牵上头,不牵下头,没有真正融入工作牵进农户产生沟通互动。 “面”没有推进的具体成果,看得见、问得着,但拿不出手。三是剃头挑子一头热,缺乏转化性的互动机制。整个推进过程,上冷下热,中热低冷,或热或冷。没有转化为常态化的工作内容,没有通过新农村工作对驻村入户和机关干部挂钩驻村等工作机制,通过灵活有效的方法,让广大干部群众广泛认同,并把内心的感恩之心转化为行动。产生干群互动,成为推进工作,推动发展的动力。
结合隆阳感恩教育工作实际,杨艳梅部长就抓好感恩教育提出下一步工作打算和建议:
(一)巩固成就,开展好感恩再教育活动。
1.在教育系统,开展具体实用的活动,把“感恩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有机结合,从娃娃抓起,通过常态化的教学活动,在广大中小学生中植入感恩情怀,真正的感恩立德,不流于形式;
2.通过道德讲堂的有效载体,通俗化、大众化,用身边的事感动身边的人,用身边的人带动身边的事,杜绝以理论讲理论,以概念传概念的空洞说教。
3.总结“点、线、面”推进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并加以推广。“点”要典型示范,“线”要真正带动,“面”要扎实推进,让特点真正有特点,亮点真正是亮点。
(二)学习昌宁精神,上下互动探索联动机制。
昌宁全县上下,无论是田园镇的三甲村,还是珠街乡的羊街村,都是立足乡情、镇情、村情,干事创业,奋发有为,把感恩情怀转化具体行动,以谋发展、求发展、促发展来展示“知恩、感恩、报恩”。我们要学习昌宁精神,不把感恩写在纸上,说在嘴上,留在形式上。把“感恩教育”与“五行动”联动、与新农村建设联动、与(农、林、水、教育、文化、党校、新农办等)相关部门联动、与乡、村、组农户联动,真正体现“教育”带“行动”,“行动”促“成效”。
(三)借鉴腾冲经验,虚工实作推进“感恩行动”。
1.贴近乡情巩固教育成效,“一把手”要抓重点、解难点、出亮点;
2.把活动变行动,结合我区今年“三重”工作目标任务,以感恩之心推进工作,以感恩情怀增强互动,扎实工作、努力推进。按照区委政府要求:隆阳电视台将推出“比一比、看一看,三重工作亮亮相,四群教育露露脸专题”。
3.开展好主题活动,把教育行动融入到工作中。一是在公职人员中开展“向杨善洲同志学习”活动,让干部率先“知恩、感恩、报恩”,让干部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感恩之心率先转化为良好的工作作风和为民务实的情怀,成为常态化的行动自觉,真心实意为民做事,扎扎实实推进工作,实实在在干事创业。二是在农村社区中开展“感恩党的政策”活动,以机关单位挂钩联系基层工作和驻村新农村工作队员为骨干,通过“算一算、比一比、看一看、想一想”,再结合“五行动”的推进,各村都要有“明白账”,通过作党的惠民政策明白人,使感恩变成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受,转化为常态化的行动。三是在中小学学生中开展“感恩立德”活动。把感恩教育融入学校德育教育,成为常态化课堂教学,与校园文明、校外文明行为举止建设相结合,教育学生“怀有感恩之心,心存感恩之念,力行感恩之事”,从小感恩立德,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篇17:三位一体向聋生进行感恩教育论文
三位一体向聋生进行感恩教育论文
摘要: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为一体向聋生进行良好感恩教育,使他们在成长中学会知恩、感恩、报恩。
关键词:家庭 学校 社会 感恩教育
聋生由于从小两耳失聪,没有语言环境的熏陶培养,不仅造成他们语言障碍,更重要的是由于语言障碍、听力障碍造成性格上的不健全,心理上的不成熟,思想品德的残缺,对看待事物、对待事情产生偏激心理。在学校,认为老师对他们百般呵护、照顾是应该的;在家里,家长的溺爱,百依百顺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在社会上,受人特殊的帮助、忍让觉得也是正常的;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就是聋生的品德教育中缺少了重要一环――感恩教育。如何做才能培植聋生具备感恩的思想,拥有一颗感恩之心呢?我主要是以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为一体进行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感恩教育。
一、在学校的实践活动中对聋生进行感恩教育
首先,我们通过思想品德课本上的故事进行明事理教育,把正确的道理告诉他们,让他们懂得感恩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思想道德,课上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故事对其进行熏陶,课后通过“今天我值日”,“我为学校出份力”,“我给老师准备一杯水”,“我也来上节课”等活动,让他们参与到老师的劳动中来。使之明白:老师传授了他们知识,提高了他们的能力,他们应该感谢老师,指点学生的行为,使学生知道能主动帮老师擦黑板,抢着在班级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高度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对师长有礼貌,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关心、理解老师,感知老师对他们的那份爱,那份包容;为老师分担日常小事就是感恩。
其次,我校多年来坚持开展“我为学校做点什么,我为老师分担了什么,我帮助了同学什么”的活动,从中亲自体验给别人带来帮助的美好感受,培养良好的道德、心理品质。
第三,多年来我校充分利用晨会、周会和思想品德课等时间,对聋生进行法纪、法规教育,宣传《残疾人保障法》;请公安干警来校向聋生宣传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法律基础知识,接受理性和正气的熏陶,努力让聋生多一份文明,少一份愚昧,能正确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与社会,让他们在这既长身体又学知识的时期,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感谢他人,回馈他人,感恩于他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从而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发生。
二、在家庭生活中对聋生进行感恩教育
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的基础,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道德素养。我校每年都充分利用寒假春节期间向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例如:长辈给压岁钱,为他们买新衣服以及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等,教育他们要主动给长辈磕头、拜年等以表示感谢。
每年在放寒假前我们都要把家长叫到学校举行一次家长座谈会,主要部署假期家长配合学校利用春节的每件小事随时对聋生渗透感恩教育,开展“我为家里做点什么”“我为家人做了什么”“我帮邻里做了什么”的活动。我校大多数聋生来自农村,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我们要求家长们要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的讨论中来,让孩子了解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的艰辛,成年累月在家忙农活的不易。要让聋生明白家庭一年的收支状况,这才能使孩子了解客观的`家庭情况,才能使之明了父母的养育之恩。在诸多小事中让聋生感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温暖,把聋生当成正常人,让他们知道“聋”并不能成为其依赖的借口,“聋人”应该和普通人一样甚至应超越他们做一个有良心、有道德感的人,应比普通人更学会感恩。当然,感恩的方式有很多种,为亲人洗洗衣服,给亲朋好友倒一杯茶,每周回家给父母洗次脚,关心理解父母,为亲友分担家庭小事就是感恩。
三、在社会活动交往中让学生懂得感恩
残疾学生由于生理障碍,交往能力较差,很难得到应有的社会经验,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而且有损其应有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不利于今后回归主流社会,参与社会生活。针对这一状况,近年来,我们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教育方式向这些聋孩子进行德育教育,首先在交警中队、敬老院等单位建立了校外教育基地,定期带领这些聋孩子去敬老院帮扶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去交警中队接受教育讲座,让他们亲眼看见犯罪者本人的事例来感化、教育他们;长期开展“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定期表扬、奖励好人好事、并评出一二三等奖,另外利用每周职业中学的学生们来我校做好事的机会让他们多多接触,进一步感受他人给自己带来的帮助与温暖。
思想品德教育无小事,感恩教育无处不在,让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携起手来从身边小事做起,对他们进行切实可行的感恩教育,让我们的聋孩子在成长中学会知恩、感恩、报恩吧!
篇18:班主任如何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班主任如何进行文明礼仪教育
班主任如何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广西宜州市洛东乡洛东小学 彭彩梅
中华民族历来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因此,对小学生进行“文明礼仪的养成教育”至关重要。在平时的工作中,班主任应该怎样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立足班级,建立班级文明礼仪规范
1.从“站姿、坐姿、行姿”起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活动离不开“站、坐、行”这些最基本的行为动作,俗话说:“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因此,训练学生的“站、坐、行”等行为动作时,就要提出明确的要求:站立的时候要像青松一样端正挺拔、精神饱满;端坐时要端正稳重;走路时要步态平稳、轻快、有节奏,犹如风行水上,轻盈而稳重。然后,在上课、做作业、阅读时常常提醒,对学生进行反复的训练,不断巩固,逐步使之内化为一种习惯。
2.从“十三字”开始,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日常“礼貌”用语
尊重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是你我关系的重要纽带,是维持良好人际的基础。然而学会尊重应从说话客气、礼貌待人做起。中国是礼仪之邦,《三字经》中讲到:“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
小学生常用的文明礼貌用语有“请、您好、再见、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这十三个字。要让学生会用这些礼貌用语就要让学生知道:如与别人见面时要说声“您好”;跟别人道别时说声“再见”;请求别人帮助时,要说“请”;得到别人关心、帮助、支持时要说“谢谢”;打扰了别人或有愧于人时说声“对不起”、“请原谅”。别人向自己道歉时应该回话“没关系”、“别客气”等,要使学生掌握好这些礼貌用语,就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比如当有同学来迟了,他为了进到自己的座位,不是有礼貌地叫同学让开,而是粗着嗓子,不耐烦地喊着:“让开,让开。”还有同学在座位的走道相当窄的情况下,竟然踩上别人的座位走过去。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没有立即批评他们,而是寻找身边有好习惯的同学,及时地表扬了他的言行,要大家向他学习,学习他礼貌待人的好习惯,以及这些好习惯所带来的好处。说这些赞扬话时我的眼睛总是看着那些行为不礼貌的学生,让他们通过同被表扬同学的比较,明白自己的行为不好。后来,那迟到与不礼貌的同学逐渐会说:“请让一下”;那踩着别人座位的同学主动把桌椅摆好;对于这些同学在言行举止上的小小而又明显的进步,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及时地给予大加赞赏。我赞赏他们的言行时,常常是这样说的:“×××真能干”;“比昨天有进步”;“真有礼貌”;“你真行”等等。
3.从小事做起,培养团结友爱精神
中国有句古语:“同心成玉,协力成金”。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团结友爱的强大力量。学校是充满友爱的地方,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如何与同学相处,如何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
团结友爱,要从小事做起。我常常这样教育学生,当遇见老师时主动问好,与老师、同学交往中要多用礼貌用语,当老师、同学生病时,你问候一声;当同桌忘带课本时,你把自己的书移到课桌中间;当同学摔倒时,你扶起他;当同学不认真听课,你提醒他一下;当同学之间有了矛盾,应从自身找不足;在学习上,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帮助学习成绩不好的,对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要主动上前帮助,要学会尊重人、信任人、不揭人短、不给别人起绰号,不猜忌人,坦诚待人;宽容人,如果别人误伤自己或错怪了自己,不能得理不饶人,要允许人家改正错误。
二、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育学生见到老师或客人行礼,我自己也要做到,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比如上课师生问好我始终坚持先向学生问好。平时学生向我问好,我都点头或招手并向他们问好。在上学的路上,见到我班孩子我都主动和他们打招呼。每天送孩子放学到校门口,看到家长我都热情的说:“您好!”或微笑着点头致意。对于学生,我也会用“请”、“你好”“谢谢”“对不起”这些字眼。每次学生帮我做事情时,我都会对他们说:“谢谢,你们辛苦了!”在平时的礼仪小节上也严格要求自己。比如:衣着要得体,进班级前先整理一下衣冠;升旗集会时,不要和其他老师聚在一起谈话;不要在学生面前做不雅的小动作;无论站、坐,无论心情好、坏,在学生面前都要尽量面带微笑,班主任得体的言谈举止、和蔼却不失威严的气质,会对学生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教育效果。
小学生在行为实践中的榜样影响,除教师外还有同学,学生也希望自己能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我根据他们爱表扬,具有向上心理这一心理特点,在进行文明礼仪养成教育规范训练时,坚持正面教育,注意树立典型,让礼仪榜样去感染学生,为其他同学起带头作用。比如每当放学时,韦靖峰、黄晓海等同学都会主动和老师说再见,我马上表扬,说:“韦靖峰、黄晓海同学真有礼貌,是你们学习的榜样。”这样一来,再遇到老师,就会有其他同学主动问好。
三、开展多样化活动
我们要把文明礼仪教育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不同的形式对学生加强文明礼仪教育。一是切实抓好文明礼仪常规教育和训练。认真上好每周一节的.礼仪活动课,深入学习《文明礼仪校本教材》,从最基本的“十三字文明用语”抓起,真正形成人人懂礼仪,人人讲文明的良好氛围。二是深入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系列活动。通过黑板报、主题班会、主题队会等形式将文明礼仪精神传播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通过集会、做操等为教育载体,努力培养学生做好生活中的简简单单的每一件小事;通过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的开展,全体师生用实践来倡导文明礼仪,用行动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环境,努力使文明礼仪内化到每位师生的言行之中。
四、家校合作
由于家长对独生子女教育管理上的过分溺爱、外出打工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放任,导致了学生家庭礼仪的缺失。因此,我把文明礼仪教育向家庭延伸,通过家校联系进行家校互动;通过家长会向家长宣传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并对家长如何教育孩子做一个懂文明、讲礼仪的好孩子进行辅导,使家长掌握正确、科学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坚持把礼仪教育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和包括料理家务能力在内的劳动教育相结合,形成家校教育的合力,共同参与到孩子的文明礼仪教育中来。
关注学生的健康,关注学生的成长,让文明礼仪教育成为滋润学生心田的无声的春雨,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一定会营造出一个文明美好的育人坏境。
★ 感恩教育活动计划
★ 感恩教育活动总结
★ 感恩的总结
【进行感恩教育工作计划(锦集18篇)】相关文章:
感恩母亲节活动总结2022-12-19
感恩母亲活动总结2022-08-04
学校感恩主题教育工作总结交流2023-08-16
小学感恩节的活动策划2023-03-18
小学母亲节活动总结2022-11-18
学校感恩教育活动心得2022-04-30
小学感恩教育活动总结2023-01-23
母亲节感恩活动总结2022-08-14
感恩活动总结2023-11-29
感恩教育心得感悟2024-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