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学思索论文

时间:2022-04-30 00:53:55 语文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虞啸卿”为你分享14篇“高三语文教学思索论文”,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高三语文教学思索论文

篇1:高三语文教学思索论文

高三语文教学思索论文

一、管理至上,指导为重

高三语文教学中,教师课堂上大量讲述,学生课后大量训练。这种做法不仅本末倒置,消弱了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而且这种做法“投入”多,“产出”少,得不偿失。并且旷日持久,教学成效在高密度和大强度的讲述训练中也被逐渐地抵消。高三语文教师必须要做的工作,一是应给学生创造宽裕的自主学习的基本条件,教师不再以居高临下的姿态面对学生,不再施以不必要的压力;二是应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适当的、必要的指导和管理,尝试从管理追求效益,从指导收获成就。要真正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益,教师就应放弃盲目蛮干式的延长时间、增加题量的做法,而是应该要精选试题,精于讲述。

教师对语文知识的讲解,不应是面面俱到、事无巨细的简单讲述,而是富有针对性的、具有启发性的、含有前瞻意义的“指导”。教师教学是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有些内容甚至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有效消化,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想改善和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就要对已有的知识精心筛选,忍痛割爱,要考得少,要考得精,考得有质量有成效。而从有效考试中,我们可以审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让讲述转化为指导,让指导转化为学生的自我能力,让考试有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语文教师要明确且要践行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的理念,要创设让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情境,就必须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首要条件。只有给学生以时间,让他们有解决存在问题的条件,进行知识的积累与归纳,为有效训练作有针对性的准备。给学生学习的空间,他们才有可能自主选择,正确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可能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学生才有思考的空间,有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机会和可能性。只有这样,高三语文教学因此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二、调动和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一个教师的真正本事就是解放学生、开发学生、发展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只有立足于把学生当主人;立足于发动学生积极主动、快乐、有效地学习,课堂教学才会充满生命力。各个层次的学生觉得自己是课堂主人,都有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时间和机会,就会学得积极、主动、快乐,自然就会取得好成绩,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让教师的目的和学生的行为产生共震。高三复习课中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大量的练习,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用自己的热情和信心去点燃学生的热情。教师应对学生在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表扬,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奋发向上不懈追求。

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允许而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说出不同见解,然后师生共同探讨,创设一个最佳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特别是面对这么多的习题,高三学生自然会有些疲累和厌烦,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的热情引导以及趣味横生的语言,常常会给高三学子带来些清新和活力。老师应给学生多创造些认识自我的机会,多让他们参与到老师的教学活动过程中来,从而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比如,选定训练题后,学生可以提出自己做训练题时发现的疑难问题,如果这一疑难问题带有普遍性,教师课堂上便给予回答。如果没有普遍意义,待下课后个别解疑。这样,就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动脑、动口、动手。练习的最终目的不是找到训练题的答案,而是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多年来的高三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断优化课堂结构,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高考语文复习,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

篇2:中学语文教学革新思索论文

中学语文教学革新思索论文

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可谓博大精深,从古至今,文学样式亦是异彩纷呈,然而,近年来新课改轰轰烈烈地进行,随着新大纲的不断修订、新课标的积极实施以及新教材的投入使用,什么都是新的,社会各界对初中语文的课改评价满意度还比较高,似乎语文的改革正走向春天,但其实不然,不只是初级中学的语文课程,任何一个年级的语文课程都还存在问题。

一、初中语文的现状

语文的发展不尽如人意,相比以前而言,有改观的地方,但依旧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没有根本性改变

语文课程涵盖很广泛,其中一个作用是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阅读理解能力是学生学习所有课程的前提,由此可见,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但事实是,语文这门基础学科在中学的教学中地位并没有真正提高,依旧容易被忽略。在教育部门制定的课程标准中,语文虽是排在主要课程的首位,但是随便走进一个学校,学校规律的课程表上,语文被无情地排在数学、英语、语文三大主课的最后一个,由此看来,语文始终无法和高深的数学以及越来越热门的英语相提并论。之所以为出现这样的景象,是因为学校、教师以及家长和学生都不约而同地达成一个“共识”:能把数学和英语的成绩提上去的就是中考的赢家。正是这样的思想,让语文课程一再靠后,学生自然也就忽略对它的关注。其实很多学校对新大纲语文新教材的学习培训也有积极的一面,但真正要贯彻落实时就没了兴趣,再加上很多学校对语文课教学资源的投入不够,导致学生缺乏学好语文的环境,相比起来,在与其他课程尤其是和数学、英语竞争时,自然也就败下阵来,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

(二)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力不足

随着世界之间文化的交流传播越来越多,学习外语自然是有必要的,但是语文作为中国人的母语课,是一门最重要的工具课,是一门最具人文性质和感染力的人文学科,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学生一直以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来对待语文课程,他们始终觉得语文课可听也可不听,可学也可不学,在成绩上并不会像数学或者其他学科那样容易出成绩。他们大多人文,语文课无论花多少工夫,始终都只有一般水平,不能突出也不至于落后。从这几年的中考中可以看出,虽然这几年中考命题的思想和题型发生很大变化,语文考查的重点落在了阅读与写作上,题型多为主观问答题而不再是答案唯一呆板的客观题目,语文的作文也由命题作文转变为话题作文,给了学生很大的自由性和灵活性,新课程的改革目的是要引导学生花时间多读、多想、多写、多练,争取提高语文素养。愿景总是美好的,但实际却不是那么完美,让学生自由发挥,他们对阅读的解答仍不着边际,绞尽脑汁、粗制滥造地写文章。始终是以一种敷衍的态度在面对这门课程。对于临近中考的学生来说语文更是被忽略得厉害,努力提高数学和英语的分数才是主要目的,他们大多苦攻数学难题,多记英语单词,猛背政、史、地等文科学科,都忘记了语文课的存在。这种尴尬的境地,让学生对语文的积极性越发微弱,能力自然越来越低下。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思考

语文教学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要想让其发展更适合新课改的要求,则还需要持之以恒,从多个方面着手,才能让语文课程回归到应有的地位上。第一是要注重方法的传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古语有云:“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说的就是要传教的是方法,而不是成果。教授的过程要做到不仅传授知识而且传授方法,这才是让学生提高能力的根本方法。当然,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特点,教授方法不能完全相同,针对语文的特点,教师要将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变成学生的学习方法,被学生所接受,才能真正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文的教授方法有太多种,常用的`有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启发教学等。

(一)情景教学

情景的构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步骤,很多时候,语文抽象的意思让学生无法理解,尤其是在诗词领域,此时,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合适的场景,让学生身临其境,能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文字内涵。

(二)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教学中,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信息。多媒体教学可以提供图文并茂、声画结合的直观效果,与情景教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均使学生把客观事物联系起来更加容易理解课程的难点。

(三)启发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启蒙作用,式教学中最基本的方法,其实,无论是语文,还是其他学科,教师的启发方式都是很有必要的。通过巧妙地启发,可以有效地激起学生思考的能力,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发展学生智能。每节课的时间只有四十五分钟,学生一天的课程并不多,还需要在每个学科间均等分配,因此,课堂的四十五分钟就显得尤其重要。想要利用好这四十五分钟,就必须要在课前做好预习工作,对需要学习的课文或者文章提前了解,才能有助于课堂上对所学内容的吸收。对学生有了要求,也需要对教师进行要求,教师在教授课程时,要抓住精髓,在有限的时间里讲出最有价值的知识。

教学方法虽各有千秋,但都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教学平台的建设,一个良好的环境能促进一个学生发挥最佳的学习状态,由于目前学校对语文课程的投入力度不够,很多时候阻碍了语文的发展,因此,加强各个学校对语文的投入,也是一个必要的步骤,比如优化多媒体教学设施,建立丰富的图书馆供学生阅读等都是不错的方式。

中华的文化博大精深,语文课程也有悠久的历史,由于语文教学的现状还不是很完美,依旧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除了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者自身努力外,学生也应增强自己的积极性,同时社会各界还应加强对语文课程的理解和支持,尤其是在教学改革和考试机制方面,只有强化语文学科的地位,才能真正让语文学科彰显出不可取代的重要性。

篇3:当代动画的教学思索论文

当代动画的教学思索论文

后期合成设计中学生应具有的素质

动画片的创作是一门综合艺术,后期创作中学生要注重的能动性的发挥,还要求学生具有专业能力,自律能力,交流能力,处理信息能力,耐挫能力,创作力和团队合作的意识等。动画后期的制作是艺术与技术的产物,学生对各种功能的组合运用直接决定着所制作的动画片的质量。画面运动是否富有节奏、色调的搭配是否和谐、音乐使用是否恰当都直接影响着动画的效果,要完成这项项目,必须依托较高审美水平和动画修养的人才。影视动画的后期制作是一个极其有逻辑性的工作,每一个镜头的处理每一个特技效果的运用都需要反复考量,另外需要各方力量的通力配合,所以协作精神和虚心的求学态度必不可缺的。

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

动画设计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有机结合。学生掌握软件技能的操作只是设计的基础,更重要的是将原来的动画技法的基础,如:剧本、造型、场景、分镜、视听语言、特效等各方面知识,将这些作为组成元素融会贯通运用到后期合成创作过程中去,成为一个综合的整体,做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统一”。比如,课堂的知识点、理论和案例密切相关,实践教学中我们收集了大量动画后期的案例,把资料提供给学生,让其在练习中不断摸索研究。做实例时注意指导学生发现镜头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巧妙的镜头组接,实现故事情节的完整性、逻辑性,保证画面的真实性。由于合成镜头是通过对来源不同的素材进行编辑加工,这些镜头往往有错位和色调上不统一的序列画面,因此要保证镜头的协调一致又不会相互冲突,都需要动画后期制作者熟悉内在的逻辑,熟练特技的处理,而不是片面追求艺术效果。片面过多运用表现性的镜头,反而显现画面失真,暴露合成的痕迹。同时还要根据情节的需要重点凸显一些人物和环境,实现强调的效果,总之目的是实现画面和镜头的自然衔接,不着痕迹,使观众对动画影片镜头和画面的理解和记忆更加顺畅。

专业教学和项目教学结合

使学生尽早了解行业,尽早认识设计与市场的关系,也要让学生明确实践的重要性。关于后期合成课程的实践,也可以走与校企联合,安排学生在动画公司实习和在专家与学校教师联合指导下进行毕业创作,让学生参加动画生产实践环节,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和提高学到的专业知识,和同学们一起开展动画专业的研究,同时按学院制定的教学总要求,将文化课贯穿始终。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做,而且做出的东西就可变成为产品,进而创造市场上的价值。这是一种主动的实践教学方式,可以从根本上改变过去被动实践教学带来的不良因果。使得教学目的已不再局限于一门课程,提高和检验了教学效果和质量。结语随着多媒体动画逐渐成为当前最为大众化、最具影响力的媒体形式,而在动画的创作与制作中,对作品进行后期合成又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过程。但影视动画的后期创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画面、镜头、音乐、特效等组成元素的设计与运用,作为动画专业的学生要了解掌握各个元素及其相互关系,精心设计使各要素实现协调统一、从而创作出高质量的动画作品,带给观众美好的视觉享受,为今后从事动画制作,影视后期制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篇4:藏传美术的发展和教学的思索论文

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藏族传统美术(以下简称“藏传美术”),从四、五千年前的表现形式,色彩运用等比较单一的岩画,陶器图案到描绘简单的故事情节及谜语图,又发展到表现具有深奥哲理的苯、佛内容即人、神、鬼、各种传记,说法图等。就画风而言,从全盘引进其他民族的表现形式,逐步发展形成有诸多风格流派的,本民族特有的表现方法,并成为这个几乎全民信仰一种教和人们在他们的脑海里定了格的,规范化的,严规戒律的,甚至是公式化的艺术形式,从而成为该民族固定的造型艺术风格,而且被外界所逐步认同。非凡是这种造型艺术的传授方式从几千年来一直为父传子或家教式一跃搬进高等学府的讲台,并且和现代教育方式得到了接轨,也倍受国内外学者关注。广大美术工作者从事探究继续工作至今,将如何发展藏族美术,如何既保持优秀传统又和时代同步,在藏族美术发展历史长河中留下这一代人的“印记”新问题也同时尖锐地摆在他们的面前。

目前藏传美术的目前状况

本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大变革,我区和周边地区和国家的交流日益增多,非凡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思想观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内地及国外的交流从开始到深入,大量信息的互换,使得有机会把本民族的文化艺术介绍到其它地区和国家的同时把别人的各类文化艺术得以介绍和引进,从而在我们面前展现了一个多彩的世界,在这个多彩的世界面前,我们的艺术家们,画家们,学子们反过来都在对自己民族的造型艺术进行着重新思索,重新熟悉和重新定位。

目前藏传绘画领域中持有不同观念的基本可分为三种类别,第一种为摘要:坚持完全彻底地固守沿袭几千年的传统模式,把它当“佛语圣旨”而决不可更改,这一部分人基本为传承某一派别风格的藏画专家及他们的弟子们,他们的作品也处在民间收藏为主兼以不同需求而流传的范围,并具有一批支持拥护和持同样见解的追随者。第二种是持折中观念的,他们认为摘要:如各类佛,菩萨等主题部分还是应按照传统规律而保持下去,其它表现世俗类的各种题材可应按画家个人的愿望和能力而进行变动,这一部分人受到过系统的藏画传统教育的同时又接触了国内外及其它画种,他们的作品在保持藏画传统绘制方法的基础上或者在人物造型、背景、陪衬物的表现上吸收写实技法(如吸收素描技法、国画技法等等),或者用传统风格技法来描绘风格,故事等现实题材作品,此类作品基本上处于大众所能接受的范围内。第三种是持比较激进的观念,这一部分画家认为不管是佛类,菩萨还是附属人物,景物等所有的内容都可改变(甚至包括佛祖在内)按作者自己所能表现最佳效果及最理想化为标准外不应受这样或那样清规戒律所束缚,他们是完全接受了现代美术教育(包括国画、油画等),同时他们针对性地对藏族传统美术的审美观念,造型特色规律等进行探究,并把自己经分析为可取的部分溶入到个人的作品当中,用完全不同的视角及表现手法创作作品(也就是所谓的当代宗教画及当代宗教画家)。此类作品属于现代革新性而展现出一个全新的民族造型艺术发展领域。

同样在现代美术教育领域中把传统藏族美术得到较正规和科学地传受继续的同时如何进行藏传美术的教学改革新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地表现出来,其发展路子和观念如上所提,各有不同。当然学术观念不同的存在是非常正常的事,从古至今不相同,至未来也会一直不同下去的。可是关键新问题是某些保守的、过于禁固、顾虑重重的观念的存在,严重制约着产生真正按照艺术规律从事的思想和作风。如不尽早澄清和破除的话,会直接阻碍藏传美术的事业发展,也很难解决目前大学生的藏传美术作品和社会上的家教式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的作品相差无几,很难体现出受到现代高等艺术教育后各方面素质和视野广阔的印迹。因此我认为解决这一系列新问题归根结底关系到目前的美术教育学术思想是否需要来一个大解放的新问题,关系到如何理解艺术本质的新问题,关系到迷信和宗教,宗教和艺术间的关系如何处理,关系到现成的艺术模式如何随时代发展同步推进的新问题。

从历史和主流看藏传美术

我认为藏族传统美术出现清规戒律和程式化的倾向其实是近代所形成的现象(我所指的近代是从藏民族绘画艺术产生发展的整个长河而言的)。综观藏传美术发展史实际上也是不断变化和革新的,从完全照搬其他民族的方式方法到逐渐进行消化的过程。即如从尼风画派(十一至十三世纪)到久吴岗巴派(公元十三世纪)到勉、钦、噶儿赤派(公元十四至二十世纪)等等。又如,有关藏传造像量度新问题本人和闻名藏传绘画大师安多・强巴交淡后所知摘要:它可能完整于勉拉・顿珠(14)时期,而其根据往前推至“工巧之王”比首揭摩,这是目前学术界较一致的看法。在西藏中世纪后期(14―16世纪)后藏不少地方已产生了地方画派而且是大师云集,他们在吸收总结前人的绘画造像技艺的基础上,大胆地把本土藏式绘画语言巧妙地揉进,在此基础上也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本土化各类画派(勉塘画派和钦则画派等),从而象征着西藏本土绘画的成熟。非凡是勉拉・顿珠嘉措不仅画艺高超,在绘画理论上亦颇有建树,并编著有阐述绘画、雕塑理论,后来在藏族美术领域中深受影响的名作《造像度量如意宝》,成为勉派造像遵循的标准,并在17世纪发展出的新的绘画流派――新勉画派的广泛传播,甚至其艺术样式代表着西藏本土绘画主流风格一至延续至今,直到它后来走向程式化倾向。

我们可以断定早先藏民族的造型艺术表现形式也没有目前这种严重的模式化,就从西藏佛教史上第一座寺院――桑耶寺(约762年)的兴建和绘塑寺内各类佛像过程就能有力地证实那时的艺术创作还是很有注重表现艺术风格个性化的一面,当时塑、绘家加才布向国王请示佛像的造型用印度样还是汉样时赤松德赞说摘要:“我认为假如用西藏的风格,此地的人们更轻易接受和信仰,因此无论如何也要照西藏样塑绘”。后来根据藏王的建议,下令从藏民百姓中挑选体形最好的库达参等四名模特儿塑了观音萨巴赤、马头明王、度母、具光天母等像(但大的度量比例上当时是根据《舍利子问答要点》及热那热吉的《注释》而成)。但如今没有哪一个藏传画家在绘制菩萨时参考什么人物,难道古人能用的好方法如今我们为什么不能使用,这些更是值得深思的现象。

有关藏传美术造型量度和广大群众的认可新问题

藏传美术造型创作空间的解放新问题本早已有争论,只是近来由于改革开放的大气候,美术创作队伍的团体化,专业化及国内外广泛交流的诸多条件才被正式、大范围、深入地进行讨论。由于藏传美术如同其它所有藏族文化门类一样和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其改革发展新问题不同于其他民族的艺术而有其非凡的复杂性和难度。其中在传统教育中非凡强调的是“对佛像等的比例量度进行变更或不准确,那是极大的犯罪,作者在来世会受到各种报应”说法及对此进行大的改变,能否会被广大群众所接受的思想障碍等为两个较突出的例子,也是藏传美术改革路上的两个最大的“拦路虎”。而对于这些新问题就象前面所提到的摘要:最终关系到如何理解艺术的本质,关系到迷信和宗教,宗教和艺术之间的关系如何处理的新问题。对“艺术”一词的定义应是摘要:通过塑造形象来具体反映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生活反映艺术家头脑中,再经过加工创造而成的(《学生辞海》第613页),从国内外宗教艺术历史发展足迹中不难看出,宗教和艺术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从来都是互相借用,互相补充发挥,从而达到各自的目的。但往往这种关系变成一方成为另一方的附属或“俘虏”时它自身的生命力也将大大地被折扣。要想把这两方面的关系处理好应首先解决你对宗教内容的理解是教条的还是辨证的,一但这个关键新问题得到解决的话那么其它就好办多了。伴随着这个新问题可不可以把我们的视野再深入一步,再扩大一步来说明,寻找答案。从西方的主流绘画形式“油画”而言,我们目前能见到的众多优秀作品,非凡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很多都同样为宗教题材和传说故事,圣母圣子各类神像,圣经故事内容等如摘要:《玛利亚的诞生》、《受胎告知》、《最后的晚餐》、《创世纪》、《末日裁判》、《亚当和夏娃》、《维纳斯》等等,虽然这些全都表现宗教题材,但在表现形式和手法上千变万化,本来在这些作者中有信仰宗教的,也有不信仰宗教的,但他们的共同点是尽各自所能把作者所想要表现的内容和人物的“精神实质”充分地表达出来为目的的,把圣母形象大都表现得漂亮、温良、贤淑,已是人间母性的理想化身,而往往把基督・耶稣为高尚人格和具有光辉道德思想形象而表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大师们通过对耶稣及信徒的深刻描绘,告诉人们什么是人道主义精神和善良人,对于真理、正义的热爱和追求,渴望生命、聪明和力量,希望现实社会中也能出现象他们所塑造的那样的英雄人物,能领导和唤起人民坚持正义,揭示和鞭挞社会邪恶势力,并勇敢地和之做斗争,歌颂和热爱大自然,增加对人的信心,寄托作者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从而实现自己的崇高理想等,当时的西方艺术家们一开始就没有如同藏传绘画中表现宗教题材时的那种清规戒律,(比例、颜色等)对于他们来说取得了完全按艺术规律而发展的自由。

就藏画本身的发展足迹而言,是一个不断发展,各类风格并存,停停进进,始终处在变换的过程,从上千万年的藏画艺术的形成发展长河中,由程式化绘画倾向成为西藏半官方的一种绘画样式而处于统治地位的时间只不过短短一瞬间而已,对于广大群众能否接受的新问题其实也不必过多担忧,远处不论,近来本人在许多群众和场合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观察发现广大群众的接受力和包容面比艺术家们所想象和猜测的深广得多,在众多大型的寺庙到个人家庭的小经堂,从正规严厉的佛教活动重要场所到遍布各地,形式多样、活泼轻松的民间活动场地所供佛、菩萨、护法神等的造型风格,面貌美丑、时期和各种材料无所不有,而对于这些群众是“一视同仁”,同样视为圣物,并且在广大信徒口传中所说的一样“只要有虔诚之心,狗头也能发光”,说明心诚为主,外在形式并不是决定因素。对于作品赋予永恒的魅力和生命力,这才是艺术作品中的最高境界和标准,再者只要是通过人手所制的所有东西不可能达到像机器或电脑所完成的乡系毫不差,这种要求是否也太违反自然规律。何况如摘要:同样的佛祖像,换一个地方就随这个地方的人物形象特征而出现,西藏、内地、印度及尼泊尔等地的佛祖像不都是如此吗?从内地、印度、尼泊尔等地处传来的带有强烈当地人物特征而未经过严格量度绘制的佛祖像不是也被藏族广大信徒同样摆在佛完中烧香磕头,从来没有受到任何以未按本地清规戒律绘制的理由而受到冷落。 藏传绘画大师安多・强巴在罗布林卡新宫内所绘他的闻名作品《二胜六严图》又是一个最具典型和说服力的例子之一,当时作者用了完全不同的视角,独创性地,大胆地在创作该作品中的佛祖在内所有人物的造型等方面根本没有采用传统量度经中规定之法,甚至定中手势,莲花座等配物都全方位进行变动和取消,从而画中的佛祖完全以一位慈爱亲切,学识渊溥,平易近人的导师的形象出现,虽然那时他的大胆行为在因循守旧者的眼里可能视为大逆不道和处于“白色乌鸦”的境地而受到议论嘲讽,但是该作品不仅被广大群众完全接受,并且成为藏传绘画发展史上产生划时代影响和里程碑式的.不朽之作而广为传播。作者本人也以该作品为代表的一系列具有独特面貌的创作和他的创新精神成为藏传美术改革的先驱和公认的艺术大师。

从中又一次有力地证实摘要:新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广大群众能否接受的新问题,而在于艺术家放下各种包袱,根据你要表现的不同内容,按照艺术规律和审美规律,全身心地进行创作的新问题。在藏传绘画理论中对为什么要制定各类量度比例的目的时称摘要:制定量度比例是为了“所表现的对象美化而定”和“为了防止变形失衡而定”。假如这样,大可不必只走依靠规定的量度比例方法这个独木桥,画家为了使作品中的形象更加美化,更具特色而完全可以采取其它任何造型方法。因为目前普遍实用的量度画法是当时制定者自己根据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他们自己认为这样画才是最完善、最理想而规定下来的。但是每个人的审美情趣和每个时代的审美标准又是不相同的,其他人又可以根据自己的审美标准来描绘和发挥以外,根本不必要让几千年内所有画传统藏画的画家都按照一种标准绘制,这就是我所说的完全违反了艺术规律,而走向了“复制型”及“模式化”的道路。

篇5:藏传美术的发展和教学的思索论文

综上所述,历史发展规律证实,藏传美术的发展只是快和慢的新问题,其停止发展是不可能的,目前的藏传美术中定格造型形式做为民族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光彩夺目的“花朵”而存在,甚至继续生根发芽下去是可能和必要的,但绝不能因为它的存在而制约和阻碍其它“花朵”的生长繁荣,那将是非常不幸的。在我系藏传美术专业的教学也好、探究工作也好都应来一个大的观念解放,大的方式方法改革,藏传美术的教学和探究不仅搬上高等学府而且以全新的面貌,和民间或家教式复制型传统方式拉开距离,从其艺术面貌、艺术表现空间、艺术档次等方面再上新的台阶,真正利用好大学里人员集中,专业门类齐全,学术空气活跃丰富等优势,发挥出推动藏传美术发展的生力军功能。

一、观念的改变和解放应视为首要解决的新问题,通过学术研讨会、教研会、校内外各类交流等方式开展广泛深入的大讨论,非凡是真正营造按艺术规律办事的学术氛围。排除各种思想顾虑和障碍,轻装上阵,树立“包括佛祖的量度比例在内的所有都可以变化、都可以按照自己的审美标准绘制的”思想。

二、加强理论探究工作,非凡是藏传美术中不同风格、不同派性特色的探究,以理论基础建设做为强有力的后盾,藏传美术自古以来在建设独立的理论体系方面是一个薄弱环节,(近年来我校的丹巴绕旦教授等在这方面做了划时代的工作)。从而彻底扭转藏传美术重实践轻理论的不正常现象。

三、必须加强藏传美术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的修改调整工作,因为该专业进入大学讲台时间才短短十几年,在很多新问题上会碰到新的难点和未知数,从而有待于经验的积累和总结,随时进行补充,相隔一段时期组织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创新思想的教师对现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做相应的修改调整(而不必要等上面规定的某个时期)。从大纲和计划中明确体现出藏传美术内容的传统和创新两个大的方面,从而对教学有个明确的方向。

四、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不应仅仅局限在勉、钦等少数派和画风的学习上,而要补充对其它画派,非凡是早期和中世纪的美术内容的学习和欣赏,并不应局限在单纯的绘画中的人物上,在藏传风景的表现及建筑、工艺、雕塑等其它艺术门类的学习方面应加大力度,扩大学生的思路。

五、大力加强西藏民间美术内容的学习探究,因为往往这些作品不受沉重的宗教内容的压制,一般都比较轻松、自然、更具个性,千变万化而广大学生更易接受和挖掘其宝藏为我所取。

六、加强对其他民族绘画的探究学习,尤其是对国画的发展进步经验值得借鉴,因为国画和藏传美术之间在表现方法和从进出“模式化”的经历等各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近代国画的发展改革是突飞猛进和面貌千姿百态,以前国画面临的新问题目前的藏传绘画也同样面临,所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总之,我系的藏传美术专业是可以最先闯入现代教育行列、又最具竞争力、最权威和有着广泛美好的发展潜力及机遇和挑战共存的专业,只要有了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上下协力、本着对民族优秀文化艺术的深厚感情和创造精神,把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不是做为压在我们身上的包袱,解开一切精神枷锁,站在前人的肩上展望未来,将呈现出藏传美术发展的美好前景。我们必定能以不同于前人而留下我们这个时代特色的深深烙印而传于后人。

参考书目摘要:

《西藏绘画》丹巴绕旦编著

《西藏美术》张亚莎编著

篇6:电子商务教学革新思索论文

电子商务教学革新思索论文

笔者通过担任《网上支付》、《网络营销》、《电商网站》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对于于电子商务专业课教学有些设法以及建议。跟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出产、流通、消费等领域的企业已经认识到电子商务的优势。电子商务专业是1个复合型新兴专业,触及到技术、经济、贸易、管理等诸多学科。目前开设该专业的各高职院校有的将该专业放置于计算机或者信息学院,课程开设着重于“大电子、小商务”模式;有的将该专业放置于经管学院,课程开设着重于“小电子、大商务”模式。综合来看,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应是“电子技术是手腕,商务是本色”。而电子技术与商务课程的比例设置多少为好,应依据行业以及区域经济对于该专业的需求来肯定。

电子商务是1个触及面较广的专业,为了能培育出特点光鲜、技巧凸起、较快胜任企业岗位的电子商务专门人材,症结问题之1是在设计试验实训课程体系时,充沛体现“以用为主”的原则,妥善处理1个“度”的问题,即:1是深度要适量,必需能够知足实际利用的需要;2是广度要足够,应笼盖“电子商务岗位”必须的相干知识。在实践教学中应以施行立异教育为主线,推动试验实训课程体系改革,树立“基础+核心+特点”的课程体系、构建实践教学体系等措施,培育学生的立异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试验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中,应坚持“以专业课为主体,以技巧培育、实训操作为重点”,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到达岗位合格的目标,贴近工作实际,强化能力培育,踊跃进行教学改革。

一电子商务专业人材培育的主要特色

电子商务是1门交叉性以及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集经济、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与信息技术、法律等相干学科的内容于1体,触及知识面广,特别强调在实践中的综合运用能力以及立异能力。所以,在电子商务专业人材的培育进程中,主要有下列特色:

一.一利用领域广,技术发展快,请求教学内容迅速更新跟进

电子商务相干技术以及利用迅速拓展,为了使学生能够掌握新的技术以及知识,更好的适应社会需要,请求教师必需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跟进世界前沿领域,从理论与实践上随时更新教学内容。

一.二基础理论领域宽,理工管学科交叉大,加大了教学难度

电子商务专业通常可能是开设在管理学科中,课程大纲中数学的比重小于工科的学生,专业基础课中有良多的经济学以及管理学的课程,而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课程相对于较少而且课时量有限,这类课程设计模块的偏移,使患上良多管理类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在进行软件设计以及互联网利用时感觉技术能力不足。在课程设计模块中如何掌控各学科课程的比例以及各课程中相干内容的比例也是正在探索的1个困难。

一.三电子商务需要实践能力强,请求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不管是在网络技术利用方面,仍是商务流动方面,电子商务教学都需要给学生大量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了解网站建设的问题、电子支付安全保证方式、电子商务虚拟流动如何与物流相对于接等,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能发现理论教学中知识的不足。对于此,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要尤其强调“双师型”,要尤其强调试验实训设施前提,同时应尽可能加大实践环节的学时比重。

二电子商务教学进程中的问题从教方面来看,主要触及教师、实践前提等方面的问题:

二.一“双师型”教师队伍尚未树立

教师知识结构不完美,影响知识体系的系统性以及总体性,电子商务是1门新兴学科,许多教师并不是本专业毕业,有些是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的老师,有些是管理专业的老师。因为横跨了管、工两个学科,造成1方面工科的老师在讲信息技术的时候只能从纯理论的角度讲授,而不能从如何利用该技术的角度讲解,教学内容显患上枯燥、难懂;另外一方面管理类的老师只是能讲解1些商务、管理方面概念,不能将信息技术如何利用于商务、管理流动和信息技术新的发展方向等知识讲解给学生。再加之多数教师都是出校门进校门,本身的实践能力就较差,达不到“双师型”教师的标准。因此,树立并调和“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无比紧急。教师队伍的先秉性不足,导致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学没法实现课程模块的完全系统性、商务实务以及网络技术的调和性、电子商务专业的现代性。

二.二试验前提较差

实践前提不能知足教学请求,理论以及实践脱离,主要是通过互联网以及电子通讯技术晋升商务流动的效力以及效果,许多技术都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掌握,许多技术已经经利用到实践中,但却没有人开发相应的教学软件,而且许多电子商务类的公司受范围以及前提的限制也不愿意接受学生的实习,学校追求实训场地很艰巨,因为经费紧张学校本身的试验前提也很难适应。

三提高电子商务专业人材培育水平的建议

三.一增强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

培育知足社会需求的电子商务人材,首先要复合型、“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师资质量的提高是培育高质量人材的症结,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主力。1方面,加强师资培训,电子商务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深造,特别是实践性的培训与深造,尽量多地介入实训基地的实践技术流动;另外一方面,制订轨制束缚,促使专业教师介入真枪实弹的电子商务工作,如与运营企业合作展开电子商务流动、技术攻关以及钻研利用课题研发等,使教师能够在理论以及实践中取得提高。

三.二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

从教与学的瓜葛上看,教占主导地位,教师对于改善电子商务教学效果施展着主要作用,教师要通过各个环节的教授引导,使学生能够明了自己的专业领域、应当掌握的知识以及技巧、业务操作程序、容易呈现的问题及解决法子、和当前的专业运作趋势及今后的发展方向。从而使学生捉住理论学习以及实践训练的重点,缩短就业上岗的时间,为毕业就业提供优势前提。

三.三强化实践教学,增添与电子商务公司的交换

采用多种灵便情势与电子商务的公司展开合作:1是请进来,请电子商务的人士来校为学生介绍电子商务工作的实践经验以及教训;2是走出去,让学生带着教师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以及自己思考的问题,到电子商务公司进行实习实训流动,实际了解电子商务流程、易出问题的部位以及环节和解决的法子、亟待解决的技术管理问题以及潜伏的可以晋升运作水平的思考。加强校企合作,主要面向区域经济,敢于承接实际项目,在实践中培育学生综合能力;同时各种情势的联合办学,具体方式包含:可以树立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可以学校为企业“定单式”培育,企业资助学校办学经费;可以约请企业共同钻研专业方向的定位以及课程体系的设置及职业岗位分析;有些实训课程可以通过到企业承接实际项目来完成。例如:中小企业网站建设与推行、网络营销方案的设计等等。无论采用哪一种方式,要使合作延续发展下去,最症结的是互惠共赢,还像过去那样完整依赖企业无偿提供前提是不可能的。

三.四完美实际操作平台,改革评分轨制

电子商务是从网络以及商务实践中发展起来的,而且还在不断地拓展当中。只有凸起能力的培育,强化实践教学,凸起动手能力,凸起实战性特征,才能使电子商务学生迅速理解、适应以及从事电子商务实务流动,晋升其就业机率。树立实践教学的总体观念,打破各个实践环节各自为政的局面,经由系统设计,对于应于教学模块,可将实践教学分为基础试验、专业实训、现场实习3部份,使其构成1个完全体系。校内计算机机房以及外贸公司、物流公司、广告公司等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构建实践教学利用平台,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主动介入能力,凸起计算机利用、信息管理、商务网站的建设与开发、现代商务运作的技巧培育以及训练,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利用实践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与延续发展能力。

强化实践教学是保证高职教育特点的首要措施。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着重职业技巧的掌握与提高,激励教师在计算机前教学、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在实训基地教学,同时进1步巩固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另外,激励、举荐学生应用节假日参加1些与电子商务相干的社会实践流动。同时,从试验实训课程评分轨制上加以改革,可以与学生将来可能从事的实际工作挂钩。评分不采取百分制,代之以“优秀、优良、合格、不合格”的方式或者者5档制,让学生在试验实训进程中感受的是“我要做”,而不是“要我做”,调动学生的学习踊跃性以及创造性,这1点对于学生的能力培育有很大的增进作用。其次就是要充沛应用现代化装备,优化教学手腕。要在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加强运用什物、现场等直观教学手腕,要充沛应用互联网、计算机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腕优化教学进程,拓宽学习渠道,丰厚学习内容,同享教育资源。

总之,电子商务在全世界规模内迅速发展以及普及,电子商务的概念以及领域是1个变频很高、频幅很宽的动态概念。因而,电子商务专业的教师及其培育的专业人材亦应不断自我充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法子,以保证电子商务对于人材规格与标准的请求,增进我国电子商务事业的迅速发展。

篇7:教学形式论文:体育游戏教学方式思索论文

教学形式论文:体育游戏教学方式思索论文

将游戏运用于理论知识教学时,一定要根据知识的内在逻辑思维和学习重点,采取有意义的游戏形式加强理解记忆。在运用过程中,应该紧扣知识难点,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关游戏,让学生能够在游戏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便于记忆运用。以这样的形式优化知识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氛围生动活泼,避免枯燥乏味。同时,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思维始终保持良好的状态,便于理解记忆。将这种游戏形式运用于理论教学,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长期的理解记忆。例如,在武术第一、二路弹腿教学中,可运用“托盘绕圈”的游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加深对武术中保持身体重心平衡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可要求学生双手向上托起一个球体,以走“S”路循环的方式进行绕圈。通过比赛的形式看谁绕的圈次数多,且双手托盘中的圆球掉下来就是赢者。通过该项有效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加深重心的发力点,保持平衡。

在体能训练教学中,运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克服紧张畏难的学习心理的基础上,使得运用过程变得更为轻松活泼。通过运用游戏的形式优化教学过程,使得学生的身体机能和心理状况达到最佳,能够有意识减少一些繁琐环节和步骤。该种形式的运用能够有效突出学生运动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游戏的趣味性与体能训练的实践性,让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加练习,承受相应运动负荷。同时,通过游戏的开展,能够让学生在游戏运动的过程中更好提高运动技能水平。运用游戏能够使得学生的运动技能更为娴熟。笔者在篮球“运球与防守”动作教学中,选用学生熟悉的“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培养学生的运球灵活性和持久性。以游戏的形式鼓励学生在运球的过程中,保护好自己手中的球来进行灵活运动,以此增强运动的趣味性和灵活性。

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后期的结束整理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因为学生需要通过后期的整理运动调整自己的学习紧张心理状态,同时,还能够对自身运动的紧张肌肉进行放松。这样能够使得学生逐渐恢复到相对安静的状态,便于学生下一堂课的`学习。游戏运用于结束的后期整理,就要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运动形式中转移自己的大脑皮层运用兴奋状态,让学生能够更为轻松地结束课程教学。在运用过程中,可要求学生就一些知识的掌握和动作要领的概括等方面有意识地做游戏。在体育课程教学结束阶段,笔者会根据课程教学内容要求,以轻松自由的形式总结课程教学,帮助学生运用适当的运动形式放松身体,减轻紧张的压力。在每堂课结束阶段,笔者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所观,仿造太极的形式表演五禽戏,以此缓解学生高度紧张的神经系统,增强教学效果。

通过互动形式的游戏能够帮助学生增强认知体验,在活动中加深学习理解。学生在富有情趣的体育运动过程中能够更加全身心投入到体育运动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就是要求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针对课程知识要求,围绕教学要点进行全方位拓展延伸。综上所述,运用游戏进行课程教学,能够让学生的课程学习思维变得更为活跃,更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学习和主动运动的激情。在运用游戏教学模式过程中,更能够拉近师生距离,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好满足学生的课程学习发展需要。

篇8:高三语文教学反思论文

本人从事语文教学七年,从事高三语文教学也已经有三年。长期以来,高三语文教学往往围绕各个复习专题,各个考点、各自为战,“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各个专题、考点缺少联系,像一条条平行线永远不能相交。但效果甚微、学生学了后面,忘了前面,有些考点、专题时间一长,又得返工。去年的期末考试就是这样,很多在考点复习中已经解决的问题,在考试中,尤其是在作文中有显现出来。高三语文教学往往会陷入非常尴尬的境地。下面就结合今年高考,谈谈本人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

从去年的期末考试试卷看,语音和成语题都是大家比较熟悉,在教材中出现的内容,只是稍微作一点延伸,而从06-的江苏高考考题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试题回归课本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明显,从字音、字形、成语到语言表达,甚至作文,都回到同学熟悉的大背景中。面对高考试题命题方向的改变,我们打出了回归课本的旗帜。于是,理清教学思路,如何重新调整和确定教学目标和任务,如何寻求教学突破,寻找各个专题,考点的契合点、连结点,使高三语文教学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是摆在我们高三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个严峻的课题。也是我们提高复习效率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去年期末考试总体没有达到预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作文。绝大多数同学得分都在50分以下,当然有试题的因素,但学生写作能力不强,素材积累不多,语言不够生动也是重要原因。作文是高三语文教学的主线,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作文分数重,是天下第一题,大意不得。作文的成败直接决定了语文学科的成绩,真可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教师、学生都能认识到这一点,课外收集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作文专项训练常抓不懈,这固然重要,但这是否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是否有更切实有效的途径?透过纷繁复杂的专题、考点,我找到了这个契合点、连结点,它就是作文,在夯实各专题、考点基础,强化各专题训练的同时,实际上都在为作文作准备。我们是否有必要舍近求远,另起炉灶,花大量时间来抓作文专项训练呢?我认为很有必要。

首先,学习“虚词、实词、熟语的正确使用”等专题,为作文储备充足的词汇。在期末考试批阅学生的作文中,许多教师和我一样都感叹学生作文里词汇的贫乏,要么辞不达义、望文生义,要么就出现很多生造词。一篇作文难得见到几个用得贴切、鲜活的词。在复习这些专题考点时,有意识地引导我们的学生,从作文的角度多积累一些词汇,然后学以致用,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运用一些词汇。这样就能丰富自己的词汇,增加文章的文采,赢得老师的亲睐。

其次,学习“字形的识记、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病句的辨析和修改”等专题,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以往教学出现的情形是,做这类专题训练的时候,改错别字、改标点符号、辨析和修改病句,都完成得较好,准确率挺高,但一到自已写作文,就不当一回事了,无所顾忌,错别字连篇,标点“一逗到底”,“创造”了形形色色的病句。为什么会出现这类咄咄怪事?原因就出在“学”与“用”严重脱节了,学习这些专题的时候,没有和作文连在一块了,未能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期末考试中就有不少同学在这些方面做的不好,最后影响了作文的得分。

再次,学习“名句名篇、诗歌鉴赏、文言文阅读”等专题,丰富作文素材的储备。翻阅学生上次期末考试的作文,明显感觉到学生没什么内容写。考场作文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快速成篇,学生平时若没有充足的素材储备,即使有较好的写作技巧,较强写作能力,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高考考查的“名句名篇、诗歌鉴赏、文言阅读”无疑是学生作文素材的聚宝盆。在教学这些专题的时候,我就明确告诉学生,这些专题的高考分值是“X+70”分(“X”是该专题分值,“70”就是作文的分值)以引起学生重视,在写作训练中、能现学现

用、活学活用,起到良好的效果。

最后,学习“语言应用题”专题,改造并锤炼学生作文的语言。语言应用题历来被称作是高考的“实验田”,题型新,短小精悍,灵活多变,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则语言应用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篇“小作文”,它要求依据一定的句式、一定的修辞手法,重点考查语言表达能力,多用整句、对称句。很多学生很喜欢做这类题目,可谓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可一写起作文就愁眉苦脸、根本找不到感觉了。在讲评语言应用题的时候,我时常会这样感慨:“要是在作文里能出现这样精美的文字,那就太棒了”。把语言应用题和作文训练结合起来,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多讲究语言的改造和锤炼,每一句、每一段语言都拿捏好了。整篇作文的语言自然就好起来。

此外,还有其他专题训练,也可以和作文串起来,譬如:现代文阅读训练,我们阅读文本,不单单就为了解决那些题目,还应该把它们当作美文、范文来品读、来学习、借鉴。为自已的作文的提高提供范本。因为对中学生来说,学习写作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借鉴模仿的过程。

总之,通过对去年期末考试的总结和思考,我明确了一个认识,即在整个高三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作文。让我们心中有作文,更要让学生心中有作文,在夯实各专题、考点基础的同时,不忘彰显作文的特殊地位。

篇9:高三语文教学反思论文

在高中教学过程中,语文学科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最近高考改革政策中提出:“要降低英语在高中中的比例,增大语文的分值。”这样就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关注高中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并加大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这也促使我们语文教师要更加努力、更加用心地实施语文教学,运用科学的、现代化的教学理论来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特别是升入高三之后,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引导和帮助学生顺利复习整个高中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复习的效率和质量,成为了我们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以往高三复习中过程中,我们语文教师总是有条不紊地将高中课本中的知识点进行分类,然后逐一进行复习,随后在浩如海洋的习题中寻找或是挑选一些习题组织学生一套又一套的进行练习。学生做教师批改,学生再做教师再批,这样反复重复的复习定式,消耗了学生多有的兴趣和动力,最后不但不能取得优异的复习效果,甚至会起到反作用。为此,我在任教高三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直在努力寻找一种切实可行的复习方式,争取能够探索出科学有效的语文复习体系,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复习的过程中用较少机械性的训练次数收获更高的复习效率。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我深刻地感受到,高三语文复习的灵魂在于语文教师的组织和管理。确切来说是语文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的过程中要重视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而不是采取费时费力的机械性复习方式;要激励学生形成热情积极的复习态度,提高学生复习语文知识的质量和效率。

一、为学生适当减少压力,营造轻松的复习环境

在高三这个重要的学习时期,无论是哪一科的知识都将进行大量的高难度的复习和训练活动。教师的这种想法和举动也是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这样的教学和复习计划会取得一举多得的效果。然而,事实教学情况告诉我们,这种繁琐的、大题量的复习方式不但不会有效增强学生的复习效率,还会在无形中给学生增加复习的负担,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

为此,在高三学习阶段为学生设计大量的习题,加重学生学习的负担无疑是一种很失败的举动。进过反复的研究表明,高中学生能够取得良好的成绩与在高三复习期间教师测试的频繁程度以及训练习题的难易程度没有直接性的关系。而且,高三复习阶段没有质量保障的大量的习题压力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负担,无法顺利取得成绩上质的飞越。并且,习题的难度以及考试的次数并不等于学生就能够形成扎实牢固的语文基础。因为语文学科的特点必须要求学生能够在懂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感悟和联想,能够真正懂得其中包含的道理。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感悟是教师无法用语言进行传授的,也不是通过考试就可以培养和提高的。为此,在高三最后的复习阶段,教师要将课堂的重心放在引导学生自主去感悟和理解,而不是频繁的测试训练。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高三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此时心理的需要,让学生在复习过程中获得主动权利,体验到复习成功的喜悦。

篇10:校园图书馆信息教学思索论文

校园图书馆信息教学思索论文

面临着种类各异、数量巨大的信息,如何准确、完整以及安全有效的去获取、利用和鉴别信息,已成为人们必备的基本素质和技能之一。信息素养教育正是为了提高学生利用信息资源的意识和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自学能力。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学生必须不断地提升个人的信息素养,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以适应各种变化,运用各类信息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生存和发展下去。因此,开展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培养大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必然趋势。[2]

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及成因

通过对图书馆日常工作的观察,结合本馆每年一度的“读者问卷调查”发现,目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普遍不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信息意识淡薄刚步入大学生活的新生,尚未走出高中学习模式,对知识信息的关注点还习惯于停留在书本上;而高年级学生对知识信息的关注过多的集中于所学学科及相关知识上,缺乏对信息的察觉和认识,不知道如何主动的去获取所需信息,从而导致信息意识和科研意识比较淡薄。其成因多是高校教育部门忽视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对信息素养的认识和信息素养教育师资配备的不足。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差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已实现了自动化、网络化、数字化的转变,图书馆是校园里最主要也是最大的信息源,然而大多数学生面对图书馆丰富的馆藏资源和网络资源不知怎样为我所用,他们信息获取渠道的单一,以及在图书馆的现代技术应用及信息资源检索方法上的缺陷,导致了大学生在信息获取能力上的一知半解,甚至是空白状态,更谈不上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形成二次、三次文献了。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淡薄当今社会网络和计算机广泛普及,不但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更丰富了信息载体,随之而来的就是知识版权问题的扩展。而大学生对信息道德、信息法规及知识版权的认识普遍不足,如果学校在信息素养教育上,只注重技术的传播和教育,而忽略信息价值层面和道德层面的教育,就很容易造成日后的知识产权和个人隐私的侵犯、学术不端、恶意下载等行为。因此,在信息素养教育中,必须加强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教育。

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培养上的独特优势

在素质教育的大潮下,大学生信息素养优劣直接关系到其综合素质的整体水平。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理应承担起这项职能。信息资源优势无论是传统的纸质文献还是新时期的电子文献,图书馆的资源优势都是毋庸置疑的。据不完全统计,全国高校图书馆文献的总馆藏量占全国图书馆文献总藏量的一半以上;而一直以来,高校图书馆都凭借着拥有的现代化计算机网络环境和硬件设备,肩负着校园网建设与维护的重任,同时,各高校图书馆都依据本校的办学特色,订购了丰富的数据库资源和电子资源。高校图书馆的这些系统完整而又极具校园特色的馆藏资源,为在校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技术平台优势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高校图书馆已然迈入了计算机化、网络化和自动化的数字图书馆时代。高校图书馆的现代化设备比较完备,多媒体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和视听室等现代设施完善,同时,高校图书馆的联网合作与资源共享,也极大的丰富了信息来源渠道。以本校为例,我馆已承担起“豫北高校图书馆馆际互借和资源共享工程”,工程完成后将形成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和技术平台,极大的丰富各种资源和资源获取渠道。这些都将是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中的最大优势。专业人才优势图书馆不仅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还拥有一项更加宝贵的资产,那就是图书馆员。与普通图书馆员相比,高校图书馆员具有更高的专业学历和职业化素质,他们从事着信息的加工、整理和文献的二、三次开发利用工作,是一批会学习、能升华的“馆藏资源”。他们熟悉文献信息资源状况,熟悉学校的专业设置与馆藏,是一支拥有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外语能力及相关知识的职业队伍,是图书馆进行用户信息素养培训和教育工作的重要人力资源[3],因此在帮助学生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和信息敏感性上将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学术氛围优势高校图书馆向来是校园内最主要的信息中心,有着浓厚的学术氛围和求知气氛,是学生吸收知识信息的集聚场所。同时,幽雅的环境和舒适的阅览空间,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高校图书馆还经常举办各种展览、讲座等学术交流活动,不仅能最大限度的开放教育资源,满足每个学生个性化自主化的学习需要,还能让读者置身于其中,接受阅读、学习、交流、感受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

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策略

高校图书馆在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何利用好这些优势,开展真正意义上的信息素质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新生,增强信息意识刚刚步入大学的新生,尚未走出高中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对图书馆的布局和作用知之甚少。对新生进行入馆教育,能够让他们尽快了解图书馆的馆藏、布局、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图书馆提供的各项服务。同时,图书馆要加强自身宣传,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宣传板详细介绍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功能、文献资源布局和实用使用指南、读者的权利与义务等等,以便于新生学习和利用。[4]同时,在新生入学教育中,要适当的引入信息素养话题,使他们在头脑中形成信息素养的概念,增强信息意识,为随后的信息素养教育打下基础。发挥优势,强化信息素养教育增加信息教育课时,改革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信息获取和加工处理能力。要不断增加计算机技术与文献检索课的课时,增强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技术;更要改革教育模式,实现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整合,将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与信息素养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信息加工处理的实践性。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信息意识,还提高了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自学能力。让学生在准确高效地获取、创造性地使用信息等方面得到充分的训练,为信息时代大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5]举办课余讲座和培训,增强信息道德和信息法规意识。信息素养教育不仅包括“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养,还要注重有关信息知识的法律法规和道德修养等诸多方面。这其中不仅包括基本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还涉及到知识产权等法律,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不可控性,加上不少大学生信息识别能力差,信息道德知识和法律意识淡薄,很容易受到不良影响,侵犯他人知识产权而不自知。因此,在不可或缺,这样才能有效的减少不道德的信息行为甚至是犯罪行为。由于课时有限,这些知识可以通过课余时间的讲座和培训来讲授。加大力度,增强信息素养教育师资力量虽然在信息素养教育师资力量上,图书馆向来就拥有着最强的优势,但是当今社会日新月异,发展迅猛,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信息技术。因此,高校图书馆要在现有的技术和师资力量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和引进现时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技术人才,同时要保护好原有的信息资源,加强图书馆员的学习和培训,做到积淀历史和与时俱进两手抓、两手硬,真正做到图书馆是高校校园的信息领跑者,这样才能将信息素养教育真正的落到实处,收到实效。

结语

新世纪的高等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而信息素养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要培养出与时俱进、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就必须重视和加强信息素养教育。而高校图书馆理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承担起自己的教育职能,做好信息素养教育,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栋梁之才。

篇11:对物理教学加强德育教育思索论文

对物理教学加强德育教育思索论文

新课改在教学目标中明确要求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即教学时要关注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养成,哲学方面的教育也是重中之重,这给高中物理教师确实提出了难题。笔者认为,我们高中物理教学工作者必须要在课堂中渗透进哲学式得德育教育的内容,这样不仅能达到教材改编者的期望值,而且能在教学效果上有一个大的跳跃,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学生认识物理的本质,培养起对物理学习的浓厚兴趣。

哲学就是用简单的说话来体现出隐含深层意义的道理,其特征在于追问本质,不断反思。而物理学与哲学同系一个源头,只不过随着物理学和哲学的发展,各自都构建了独立的学科体系,才有了如今哲学与物理学的分科,看上去泾渭分明,实质是紧密相连。哲学听似高深莫测,实则在物理学中处处皆是,可以说任何物理学上的伟大成就,都与物理科学家的哲学观不无关系。新课改一直强调物理思想的渗透和科学精神的形成,但是目前确实很难在照顾分数的前提下渗透进这些内容,笔者特别做了一些研究,即找到适当的方式,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哲学影响,抓住哲学和物理学的深密联系,课堂上就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哲学教育。当然,前提是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首先应当提高自身的哲学修养。笔者在这方面下了一些工夫,如读了一些关于哲学的书籍,在书本中认识了很多哲学思想家,感慨他们深邃、自由思想的同时,一直考虑如何引入到课堂中来,并粗浅地进行了一些尝试,获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最近的《用归谬法解决和质疑物理问题》文章在《物理教学》杂志02期发表,欣喜于得到肯定的同时,在这里愿与大家一起分享拙见,特举几例如下。案例1:在两个带电导体板之间是否存在如图1(a)所示的电场,它的电场线互相平行,但间距不等?

课堂引导:许多学生首先想到可能不存在,但是说不出理由。姑且我们就以承认存在这样的事实来分析,如图1(b)所示,根据等势面与电场线垂直的特点,它的等势面ac、bd应该如图中虚线所示,a、b两点的电势差Uab应该等于c、d两点的电势差Ucd,从图中很明显看出来,a、b两点的距离Sab等于c、d两点的距离Scd,a、b间的场强大于c、d间的场强。根据公式U=Ed(在很窄的横向范围内可认为是匀强电场),可得Uab>Ucd,这就与Uab=Ucd矛盾,所以我们就用归谬法得出结论:这样的不等距电场不存在!哲学教育:这里用到了归谬法,归谬法论证是一种间接论证,它先假定对立面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以其为前提,经过推理分析,引出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论点是错误的,使其不能自圆其说,不攻自破,值得注意的是,归谬法与反证法是有区别的,反证法是通过对反面论点的否定来证明某一论点是正确的方法,即以事实、事理证明同自己论点相矛盾的论点是错误的,根据矛盾法则,从而证明自己的论点是正确的。如果说反证法是“欲擒故纵”,归谬法则是“将计就计”。

案例2:如图2(a)所示,一带电质点,质量为m,电量为q,以平行于x轴的速度v从y轴上的a点射入图中第一象限所示的区域。为了使该质点能从x轴上的b点以垂直于x轴的速度v射出,可在适当的地方加一个垂直于xy平面、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若此磁场仅分布在一个圆形区域内,试求这个圆形磁场区域的最小半径(重力忽略不计)。课堂引导:学生拿到该题,往往都是无从下手,原因就在于电荷性质、磁场方向、区域大小等都存在着不确定性,以致不能很快地作出轨迹图,从而感觉很乱。正确的思路应当是这样的:读了该题,马上意识到自己掌握了两个条件,一个就是半径为r=mvqB,另一个是进出未知磁场的初速度、末速度方向。其实有这两个条件就足够了,如图2(b)所示,先作出两速度的延长线(或反向延长线)相交角的角平分线,再用圆规作出已知半径的`轨道圆,O′即为圆心,c,d分别为进入和离开圆形磁场的两位置,所以cd即为磁场区域的最小直径,则R=12cd=��2mv2qB哲学教育:在探索未知世界时,应当从已经掌握的知识入手,充分利用能够得到的条件。不必为未知的东西而迷茫,往往因为对未知太过耿耿于怀,从而使问题越发模糊。另外,也许很多事物看似复杂,但只要你思路正确,也就能够化繁为简了,要有解决问题的信心。案例3:如图4(a)所示,小木块可以分别从固定斜面沿左边或右边由静止开始滑下,且滑到水平面上的A点或B点停下。假定小木块和斜面及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斜面与水平面平缓连接,O点位于斜面顶点正下方,则( )A.距离OA等于OBB.距离OA大于OBC.距离OA小于OBD.无法做出明确判断课堂引导:大家先来分析两木块下滑过程的相同量―――高度h,动摩擦因数μ,再找到不同量―――倾角θ不同。现在突破口找到了,我们只需要研究滑行的水平距离与倾角θ的关系。如图4(b)所示,易分析PC段匀加速,CB段匀减速,P到B由动能定理得,mgh-μmgcosθ?hsinθ-μmg?CB=0又有 OC=hcotθ两式联立得OB=OC+CB=hμ,即滑行水平距离OB与倾角θ无关,故答案为A。哲学教育:要比较两个事物,首先应当找到相同的条件,并予以排除,再分析两事物的不同点,并从不同中找到两事物形成差异的原因或可能导致的结果。好比分析两位同学成绩差异的原因,应当将学习环境、教师水平等相同条件排除,而主要从学习动力、学习方法等不同点进行分析并找到原因。以上所举三例,题目在教师眼中相当简单,但是对于学生,着实困难,所以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我们不能轻描淡写,而应当着力讲清思考方法,同时注重哲学的教育,这样不仅能加深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也能将我们的教育延伸到课堂之外,使学生获益匪浅。这里笔者就不多举例了,以下就是在课堂中渗透哲学教育的零星摘要。

1.在物理上学生对于一些渐进线的理解有疑惑,如图5所示是恒定功率下汽车启动时的v-t图象,学生认为加速度不断减小接近零,但不会等于零,即不可能最终做匀速直线运动。如举“阿喀硫斯与乌龟赛跑”这一哲学谬论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强思考意识。

2.热力学第二定律世界上的事物发展规律都是向着一个方向而自发前行的,但如果给某些事物加上约束,是能够反其道的。一个班级,如果没有纪律的约束,只能成为一个乱班,一个人不遵循社会法则,也很难获得成功。

3.混联电路中,只要局部某个电阻增大,整个回路的总电阻就增大。看似混乱复杂的事物,如果我们细心分析,总能发现非常简单的规律,所以别让混乱停止了自己探索的脚步。

4.超导体本来是普通物质,只有达到相当低的温度(转变温度),才会具有超导性能。千里马不是天生的,都是由顽劣之马锤炼而来,所以,要想成功,就别埋怨客观条件的不公,重要的是做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准备,勇敢地接受任何挑战。

5.楞次定律

唯物辨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就像电磁感应现象一样,相互排斥的矛盾双方往往又是相互依赖的关系,看似阻碍的东西,可能正是让你成功的动力。

6.波粒二象性看似相互对立不可调和的事物,也许只是我们并没有真正了解它们,如果换一种角度,可能柳暗花明又一村―――原来它们可以这样水火交融,达到令人惊赞的和谐场面。7.阴极射线管内虽然各处电子速度、电子密度不一样,但是各处电流相等。事物的表象总有多面性,但往往不是问题的实质。如果成绩现在不好,别埋怨客观条件不如别人,还是从最内心深处去分析,去争取成功。就像阴极射线管内的电流相等一样,其实摆在每个人面前的机会也是均等的,抓住她!

总之,只要我们意识到应当主动地在课堂中进行哲学式德育教育的渗透,实施时应该不会有多大的困难,因为素材满地都是,其实我们可能早就在做了,如实验时我们常对学生说,要善于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遇到复杂题目时,我们又会说,研究问题应当从简单的开始,得到规律后再往普遍推广,继而将问题简单化了。如此等等,渗透哲学教育,不仅能顺利完成三维目标,而且在教育教学一举两得的情况下,更提高了学生的哲学意识与思辩能力,增强了德育教育的效果,这不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吗?

篇12:“大历史”教学思索

“大历史”教学思索

“大历史”教学思索

陈 华 (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励才实验学校,225500)

摘要:“大历史”教学是从更为宽泛、更为广阔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与定位历史的教化功能,它既不能脱离历史学科的本义,又必须尊重教育教学的规律;除应具有学科教学的基本特征外,它还拥有自身内涵,也自成体系。具体而言,“大历史”教学应具备如下几个基本内涵:突出历史教化功能,关注人的培养;还历史以原貌,把握历史的细节与线条;兼收并蓄,辩证地“拿来”。

关键词:“大历史”教学内涵原则

20世纪初,新史学代表人物梁启超论中国旧史学有四弊:一日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国家;二日知有个人而不知有群体;三日知有陈迹而不知有今务;四日知有事实而不知有理想。据此,我所倡导的“大历史”教学,就是打破学科间的严格界限,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同时不失历史学科之本性;就是打破教材条条框框的束缚,更多地结合实际、自由驾驭;就是允许教法上的灵活多变、不拘一格,不求教法唯一,但求教学有效;就是突破时空限制,突出历史教化的实用性与人文教育的恒久性;就是还历史以原貌,既凸显历史的灵性与活性,又不失历史的深邃与开阔。总之,凡是对历史教育教学有用有益的资源,无论发挥的是长期或短期效用,都将走进历史课堂,为我所用。它重内容、重实质,轻表象、轻形式,提倡:少一些约束,多一些人性;少一些共性,多一些个性;少一些抽象,多一些生动;少一些空谈,多一些实用。

一、“大历史”教学的内涵

“大历史”概念是从“历史”概念中拓展而来的,是从更为宽泛、更为广阔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与定位历史的教化功能。何谓历史?其涵义有四:(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经历。(2)过去的事实。(3)过去事实的记载。(4)指历史学科。通俗地说,过去所发生的一切,都可称之为“历史”。从这个角度讲,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简直完美无缺:历史是已经消逝了的现实,现实是正在活动着的历史。从历史学科角度分析,历史就是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现象和规律的科学。一切科学无非如此:研究现象和规律。

因此,“大历史”教学,既不能脱离历史学科的本义,又必须尊重教育教学的规律;除应具有学科教学的基本特征外,它还拥有自身内涵,也自成体系。具体而言,“大历史”教学应具备如下几个基本内涵:

(一)突出历史教化功能,关注人的培养

教育首先都是对人的一种教化。“大历史”教学也不例外,它首先应渗透教育的本质,即立足于对“人”的教育。

爱因斯坦曾说:“当你走出校门之后,脑子里还能留下的东西,那就是你在学校所真正学到的东西。”在教学过程中,真正能够持久地影响到学生的,是渗透在知识传播过程中的教育,这关乎教师个人的人品、学识、修养、气质,甚至是教师课堂上的一个创意、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或者是教师的一个缺点、一份真实――我将这些潜在的、常被我们忽略又恰恰对学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因素,称为“非知识因素”或“隐性教育因素”。历史是一部活教材,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与文化底蕴,其教化功能主要体现为“传承文明,开拓创新”――润物无声地渗透着爱国主义、人文精神与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1.注重人格教育。

如讲到“抗日战争”,在导课环节,我出示了这样一份材料:一篇在网上广泛传播的名叫长谷川弘一的日本在华留学生写的文章(姑且称作“长谷川弘一的帖子”),说中国人不尊重自己的民族英雄――有中国的年青人说:“像黄继光那样的傻瓜,以后再也不会出现了。”――由此,长谷甩给中国人一句话:“支那人,当我们日本人在参拜靖国神社时,你们没有资格对我们说三道四!”课后,我给学生布置作业:“回复长谷川弘一的帖子,或网上发表BBS。”学生的反应比我预料的还要强烈!这才是真正的历史。相比较而言,这一章课本上的知识反而显得微不足道了。我想,也许三年后学生走出校门,会把我讲过的知识忘个一干二净,但这个故事却会激励他们终身。

2.弘扬人文精神。

努力让学生融入历史,让历史走进学生,继而让学生创造自己的“历史”――我曾在课堂内外,利用校园局域网开办“历史的足迹”栏目,内容包括自我介绍、学生论文、佳作赏析、心灵对白等,让这些十七八岁花季雨季的学生记载下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如今,事隔两年,我仍能清楚地记得一些学生对自己的描述,如“聪明可爱森林之小猪”、“我信奉的格言:世上没有登不上的高峰,没有打不沉的航母”、“相府之灯塔”,这是心灵的对话,是个性的张扬。

现实中历史学科受到冷落,这不是历史的错,反映出的是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这再次拷问我们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教育到底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计算、工具、技术固然很重要(否则难以生存),但人的精神、灵魂呢?人类需要物质的追求,更需要精神的田园。历史,将会成为人类精神的栖息地。

学习历史,就好比“练内功”,需要有“十年磨一剑”的精神,需要有耐得住寂寞的毅力。练好了内功,方可厚积薄发,以柔克刚,以弱胜强。

(二)还历史以原貌,把握历史的细节与线条

历史,是人类在时光沙滩上留下的足迹。历史原貌,是生动活泼的,是包罗万象的,更是博大精深、兼收并蓄的。李大钊曾经说过:“历史这样东西是人类生活的行程,是人类生活的连续,是人类生活的变迁,是人类生活的传演。是有生命的东西,是活的东西,是进步的`东西,是发展的东西,是周流变动的东西;它不是些陈编,不是些故纸,不是僵尸,不是枯骨,不是死的东西,不是印成呆板的东西。”

历史研究的范围,按性质可划分为历史现象与历史规律。而我们的历史教材的尴尬就在于:在有限的篇幅里,想让历史生动形象,又太浮光掠影;想道出历史发展的规律,又太多抽象枯燥。如何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既能把握历史的发展轮廓,认清历史发展的趋势;又能适时捕捉历史长河中的朵朵浪花,让我们触摸到历史的真实,感受到历史脉搏的跳动,引发心灵的震撼――这就是如何把握与处理历史的细节与线条的问题。对此,我的做法是:粗中有细,细中有粗。

历史允许夸张吗?由于学科特点的限制,所谓真实也只是相对的真实,但历史的发展规律却是客观的,因此,历史学科首先是一门科学,需要严谨的治学态度;历史教学必须保证整体的真实,同时允许局部合理的想象。比如,教学“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一节内容,兴之所致,我大侃章太炎的人品、学识、个性与生活趣事,让学生了解章太炎不仅是位革命思想家,还是位文学泰斗,但同时他又狂放不羁,还满身缺点(不过缺点也很可爱)――这才是真实的章太炎,有血有肉的章太炎。按常规教学观点,这节课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我以为,课堂应是师生间心灵交流的场所,大可不必拘囿于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失之东隅,收之桑隅”,偶尔“跑题”又何妨?不要小看历史的细节,正是通过这些细节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朴实、历史的可爱;另一方面,伟人的优秀品质(哪怕是其中的一点点)渗入学生心里,可能就会让其终身受益!

但应注意,历史浩如烟海,必须有所取舍,且要有所判断。美国著名华人学者黄仁宇提出“大历史观”,指出:“叙事不妨细致,但是结论却要看远不顾近。”要把握历史的线条,教师首先需高屋建瓴、俯瞰历史,对历史有深刻的体会与理解,同时需要有“由浅入深”、“深入浅出”的教材驾驭能力――让学生深刻领会历史发展规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才是真能耐。

(三)兼收并蓄,辩证地“拿来”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本身并没有那么多的分门别类,只不过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人为地将其划分为语文、数学、政治、生物、历史等诸多学科。其实,各学科之间并没有严格界限,若仅仅把自己定位于历史教师这唯一角色,人为地用学科来划地为牢,不敢越雷池半步,只能是坐井观天、作茧自缚。

事实是,历史给人以深邃与开阔,几乎无所不包,我们要在不失历史学科本性的基础上,打破学科壁垒,根据需要,运用自己的脑髓,放出自己的眼光,大胆说一声:“拿来!”其中的关键,在于要拿得巧、拿得妙,拿得恰到好处。比如,学习历史首先要确立时空观念,古人学史往往“一手执书,一手执图”,这是史地的天然结合。又如,阐释历史现象离不开历史观,就需要一种哲学做统率,离开哲学,历史就成了一堆“肉泥”(当然,若离开历史与其他学科做支撑,哲学则成了“骷髅”)。

历史教学中恰当运用其他学科知识,往往可打破常规思维,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产生新的启迪,从而对事物本质有更深的认识。如讲到“鸦片战争”,我适时穿插了鸦片植物照片,配上这么一段文字:“鸦片,俗称‘大烟’,又名‘阿荚蓉’,学名‘罂粟’。罂粟夏季开花,单生枝顶,通常有四片花瓣,或殷红,可姹紫,或雪白,红的极艳,紫的极雅,白的极素,烂如锦绣,灿若云霞。可就是这令人惊艳的花朵,它的果实却是制作毒品的基本原料。罂粟就是这样将美丽与邪恶集于一身。”又如,讲到“世界近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史”,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为什么德、日会成为后起之秀?为什么有的国家经济发展快,有的发展慢?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有没有规律,究竟要受到哪些条件的制约?这些问题书本上分别有解释,但比较繁琐,如果引用政治经济学的知识,似乎更容易解答,可概括成八个字:“1个前提,5个条件”。1个前提,即制度(资本主义制度);5个条件,则指资金、劳动力、原料、市场、科技。任何资本主义要产生、要发展、要壮大,都离不开这些基本因素,谁越早、越充分地具备上述条件,谁就发展得越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五个条件连同“管理”,共同构成资本主义经济乃至市场经济赖以发展的六大生产要素。据此,我们再来分析这些问题,不是易如反掌吗?换种眼光来看待,事物原来就这么简单。

二、“大历史”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大历史”教学,也并非天马行空、随心所欲,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必须遵循教育学、心理学以及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如我布置的许多作业,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任选其一――学生层次不同,应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思想。

第二,必须把握“变”与“不变”、“活”与“死”间的辩证统一。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大历史”教学绝没有固定的模式与方法:你擅长讲,何必非要师生讨论才算好课呢?你擅长组织教学,经常组织师生共主课堂,不就是你的优势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教师应扬长补短,化短为长。这都是“大历史”范畴,要以变应不变,以不变应万变,课堂才会游刃有余。

第三,必须遵循教育的恒久性与教学的实用性相统一的原则。活学活用,乃学史之至高境界。历史学习反对急功近利,但并不排斥实用主义。“大历史”教学既要渗透对“人”的教育,帮助学生通晓做人的道理;又要传授知识、方法与技巧,还得做学问,同时不要忘记会考、高考。

篇13:科技价值哲学思索论文

科技价值哲学思索论文

一百多年以前,恩格斯曾经提到:“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报复了我们。”随着时间无情的流逝,这种报复也愈演愈烈,温室效应、臭氧空洞、水土流失、伦理失序、战争灾难、酸雨、疾病……从个人到社会、从生存到发展,都让我们深陷其中,一场“人类拯救”首先从反思开始。

一、科技与价值的背离

科技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的活动,从其产生、应用、监督、评价等各个环节都是有着实际的物质承载,这也就在实际上赋予了科技本身必然要体现的价值。其中立性、超社会性观点是很值得商榷的。事实上,科学技术在生态环境、经济、政治、伦理道德等各个方面都早已引起了价值异化,使得科技与自然、与社会、与人的价值相背离。

(一)科技与自然价值的背离

这是科技价值异化的外在表现,这也是我们最直接能感受到的。自20世纪60年代环境污染开始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课题以来,人们就开始奔波于寻求救治的良方。然而时至今日,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总体趋势并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地球作为我们生命的家园,如今变得满目疮痍,使人类的生存空间危机四伏。在影响环境问题的因素中,科技的发展和运用可以说是最直接的催化剂。温室效应、臭氧空洞、酸雨等危机已经体现了科技因素的巨大负效用,科技严重的破坏了自然生态,正在不断地摧毁我们难以找回的和谐家园。科技与自然价值的背离,造就了科技对自然的强大破坏力,直接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越是科技发达、运用广泛的地方,其造成的严重后果越是惊人,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它已经侵入到自然界的每一个角落。科技给了我们美好的希望,同时也把我们一步步逼上绝境。科技还在飞速发展,而环境也在被不断摧毁,大自然只能在迫不得已的在对人类的报复中期待着人类的幡然醒悟。而对我们人类来说,现在所要做的只是争取一个改正的机会而已。

(二)科技与社会价值的背离

让社会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套科学的循环发展机制来支撑,科技的发展运用应将在这一要求中起到重大的推进作用。事实上,科学技术与社会价值已经背离,形成了相互倾轧、恶性循环的局面。这主要是科技所带来的巨大物质利益和由此产生的巨大物质力量,使社会形成了错误的用来取得、分配和使用社会劳动资料和成果的方式。科技的不平衡发展造成了社会资料和成果的“私有制”,在这一基础上的社会要想不爆发危机是很难想象的,科技的物质利益在实际上造成了社会的分化和割裂,各区域的'力量分别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的去盲目追求,这严重的削弱了整个人类社会有机体的总体效力,使得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美好理想变得如此的飘渺而不着边际。在这种各自为战、把科技力量特殊化的无数力量中,无法形成推动人类社会健康向前的合力,就像科技的负效应是全球性的一样,人类社会需要公共的科技力量。

(三)科技与人的价值的背离

我们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作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环节,最终都是为了人自身的全面发展。在这一追求中,人们想到了解放、自由,并大力的借用了科技的力量,贯穿人类的整个征服实践当中。在实际中,人的发展却又恰恰被科技所局限住,人在科技发展的过程中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变革,接连不断的科技革命在人类文明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历史地位,它提高了人类的认识和改造能力,把人从各种局限中不断地解放出来,正在我们可喜于自身的发展时,却才发现,我们又陷入了另一种被局限的困境当中,伴随着我们所认为的各种提高中,还提高了的是对我们自身的破坏力,我们正在以巨大的代价来换取我们现在的尴尬处境。人所付出的代价就是自己所支配的客体的异化。我们支配机器,解放我们自身的繁重体力劳动,却变成了机器的附庸,我们的体力、智力的发展开始依附于机器,我们失去了人自身的自由环境,我们的生理遭到了破坏,心理遭到了压抑,我们的个性和自由被扼杀。科技已经由作为人类摆脱统治的工具转化为人统治人的工具,这种对人自身主体性的否定性因素使我们异化成了最大的一类“机器人”。迷失了自我的人类,用这迷乱的脚步,什么时候才能走出发展的迷宫呢?

二、科技与价值背离的哲学根源

人类历史在整个的历史长河中显得是那么的短暂,但就是在这如此短暂的实践中,人类已经面临了生死攸关的困境。我们再每前进一步,却是那么的艰难。我们该怎样看待历史和现在呢?科技作为我们发展的必要力量,为何结果不是我们所预期的呢?个人认为,现实科技和价值的背离在于我们没有全面的认识科技,科技还只是作为一个“无辜者”在人们的各种争议中无序释放,其中在认识上需要提高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我们认识到科技自身价值的两重矛盾。

篇14:体育营销方略思索论文

体育营销方略思索论文

企业在签约时,就应当非常清晰:第一是目的性。企业能给体育带来什么,体育能给企业带来什么,签约之后通过哪些措施去达到预期。第二是持续性。体育营销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对一个品牌价值的提升作用是潜移默化的,因此体育营销需要具有一定的连贯性,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品牌维护和升华,才能够真正体现出阶段性的回报。第三是公益性。企业倾情支持,是出于对中国社会的责任感。企业的体育营销,不仅为商业利益,更是为了推动体育事业发展。在大力传播体育精神,激励大众关注和参与体育的同时,实现体育精神与品牌的融合,通过体育平台潜移默化地传递企业精神与品牌价值。

媒介传播是体育营销的关键

新闻通稿、电视媒体、社会化媒体和平台发起和承载的体育营销活动,已经屡建奇功。营销传播主要有五个途径,一个是空中打击,主要是电视、广播等媒体;第二是地面推动,主要是平面媒体、各种大型活动;第三是公关影响,主要是公关事件化,事件需要特意制造,有话题、有共鸣、有推动;第四是网络扩散,第五是电脑展示。这五个中间有些时候不见得是空中打击(中心开花)先行,可能是地面活动(定点爆破)先行,空中配合,有些可能是网络驱动,其他媒体配合。总之,营销传播必须形成脉冲式刺激。

(一)电视媒体营销

在新型媒体快速发展的多元化时代,电视媒体依然是普及率最高的媒体。几乎所有通过媒体转播的体育赛事都是通过电视媒体转播的,电视是人们最普遍接触的媒体。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电视了解体育信息、欣赏体育比赛,关注喜爱的体育明星。因而,电视媒体作为体育信息最主要的传播平台,自然成为企业体育营销的首选传播渠道和主要传播媒介。在选择电视媒体营销时,应该考虑一些好的栏目,从地毯式轰炸转为内容式营销。采用冠名、定制、植入等方式,其中,专业体育频道因其信息的实时性、丰富性、权威性与高度的体验性以及资源的垄断性,成为体育营销过程中的核心资源。体育广告是企业体育营销战略最重要的传播方式,注重栏目赛事受众与企业目标消费者的吻合,品牌内涵、广告诉求,与栏目赛事的特质紧密结合,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网络营销

更多传统媒体和渠道仍然是主流传播载体。BBS,SNS,Twitter(微博客),IM,群组,手机网等无线通讯等社会化媒体工具的盛行,宣告社会化媒体营销时代即将到来。网络的塑造能力强,而且它是平民话语权平台,情绪推动力非常强大。体育营销需要依托于网络的扩散和病毒式营销,后现代的营销思维和组织已经不再是一厢情愿的单向式传播,而更注重与消费者之间的交互,更注意倾听消费者的心声。因此,网络成为企业营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利用网络与消费者沟通,是文化营销和事件营销上的大胆尝试,“体育搭台,网络唱戏”。

企业战略系统持续是体育营销的保证

企业体育营销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制定系统的企业战略和计划,并通过长期持续的推进保证目标的实现和达成。任何想借助体育营销“一夜成名”、急功近利的想法和做法都会“欲速则不达”。秦池古酒重金成为央视“标王”而昙花一现的教训是深刻的,一方面,产品的质量和内部管理需要跟上营销的需求,否则会出现“品牌透支”;另一方面,品牌营销需要系统、持续地进行,否则会出现“品牌短视”。体育营销是品牌认知的过程,回报有时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因此,企业应将体育营销作为一个阶段或策略纳入企业整个营销战略体系中进行规划和推进,才能取得成功。

体育营销面临几个方面的挑战

(一)体育营销是“双刃剑”

体育营销不是企业的“救命稻草”,它往往是“锦上添花”,而不是“雪中送炭”。因此,体育营销也是一柄“双刃剑”,必须有面对营销失败的风险意识。一方面,如果企业在资金、后续推广、市场、技术、品牌等方面准备不足,则可能会将自身的弱点提前暴露,带来品牌风险。通常赛事赞助和配套的完整营销战略实施所需费用比例是1:3左右。常年赞助体育赛事的可口可乐的这一比例据说可达1:10,从而实现了赞助“光环”的最大化放大。很多企业由于推广后力欠缺,结果最终招致营销战略失败和品牌形象受损。另一方面,不同层次的体育赛事主办方在为企业主动提供的推广服务等方面成熟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需要参与体育营销的企业自身有更完善的营销战略和更持续的关注、投入。

(二)体育营销的切入点较难确定

要想达到体育营销的目的就必须使体育和营销建立一定的联系,使参与企业营销的体育载体和企业有一定的关联性。这就需要企业必须进行科学的评估与规划。在此基础上,企业找准一个切入点,将所选择的体育载体与自身企业文化和品牌联系起来。然而,国内外政治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企业自身原因、体育载体承办方的运作水平等诸多因素的不确定性,确定合适的体育载体,找到有力的切入点,并以此为杠杆开展营销活动,是国内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

(三)成本高,营销效果难以持续

体育营销从选择体育项目,实施营销活动,到相应的推广促销、宣传活动等,都要花费大量的资金。一些大型的体育赛事对赞助商的要求很高,企业常常需要大量的资金才能取得赞助权或冠名权,同时在体育营销期间,为了扩大影响而采取的广告、促销、公关等也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高投入不一定带来高回报,企业体育营销常常有种“来得快去得也快的感觉”,在比赛的那段时间里,产品市场占有率、知名度等的确迅速提高,但比赛结束后,销售量又会回落。

(四)地域性体育赛事的体育营销发展瓶颈

地域性的体育赛事往往受地域文化(消费观念、生活习惯、文化娱乐等)的影响,会成为体育营销无形的瓶颈。如2010年的广州亚运会,广东是一个经济强省,但广东的岭南文化却有一定的自闭性,对北方文化有一定的相对不通融性。比如说在北方具有权威性的央视频道在南方的收视率往往不高,他们所接受的节目大多都是粤语台,如翡翠台、亚视、本港台等,他们有自己的文化娱乐方式,不愿意接受自己文化以外的外界文化娱乐方式,文化方面比北方相对独立。

《广告心理学》教学中的几点思索的论文

高三语文作文教学反思

教师个人的年度总结

高三青春范儿议论文

化学教师个人教学工作总结

奋斗议论文高三

高三语文教师述职报告

高中高三《作为生物的社会》语文优秀教学设计

高考状元谈语文学习经验

给强三娃写颁奖词

高三语文教学思索论文
《高三语文教学思索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三语文教学思索论文(通用14篇)】相关文章:

童心议论文2023-02-23

护士晋升职称述职报告2023-03-27

高二化学的教学工作总结2022-12-10

高中理科生高效的学习方法总结2023-09-10

师德表现总结2023-07-04

信任高三语文作文2022-09-26

以友情为话题的作文高三议论文2023-04-29

南京数学单科状元谈经验:学习需要积累2022-10-17

高中教师年度考核个人述职2022-11-24

诚信的议论文800字高三2022-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