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文教学法的论文题目(共12篇)由网友“manping”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关于语文教学法的论文题目,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篇1:语文教学法论文
语文教学法论文
新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给予革新,或是创出前所不曾出现过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 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创新教育渗透语文教学中呢?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有这样几点体会:
一.启迪兴趣 为创新打开大门
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兴趣对求知对创新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兴味索然,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生理器官呈闭滞状态,还谈何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为了刺激学生的兴趣,老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二.改进方法 把创新渗透其中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老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老师教一篇课文往往是五大快:时代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这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一点关系,因此也就谈不上创新教育了。这样的课堂往往是老师说的头头是道,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此教法必须改进。
1.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 鼓励学生创新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的教,必须服务与学生的学,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改变“老师中心”、“老师权威”的观念,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要老师的活动,学生必须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变的和谐、活跃,鼓励学生创新,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
2.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创新
问题是创新的关键,它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所以,一方面,老师要善于提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次,质疑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疑难要设计的科学,严密但也要兴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最后,还要有一定的难度。所谓难度,就是老师要设疑给学生解,让学生逾越。古人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有疑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使学生群情激昂地进行讨论,或者全神贯注地探索思考,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另一方面,老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
3、搞好知识传授,为创新打好基础
首先,一个没有知识或者知识贫乏的人是很难进行创新活动的,放眼历史 所有的发明都是在知识特别是相关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得以形成 ,因此学生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要以知识为前提。其次,老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只有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时候,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理解得越深思考的时间越长就越接近创新的结果,体现出来的创新情绪,勇气和耐心越好,更容易形成创新。最后,创新能力的体现离开的实践活动是不可能的,知识的运用为创新提供的现实可能性。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知识的运用过程,就不可能有创新的产生。
以上三个方面的知识传授,最终可以为学生的创新打好基础。
三. 发散思维 给创新插上翅膀。
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所以老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例如美学教育和德育教育。这就要求老师一方面要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另一方面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结合一些恰当的问题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例如,在《安塞腰鼓》一课中,我主要让学生读,然后提出问题:应该怎样读?你的体会是什么?最后结合老师讲评,让学生感受安塞腰鼓所体现出来生命美和力量美。同时,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给学生的创新插上翅膀。
篇2:语文教学法的论文
摘要:语文的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那么怎样的课堂教学结构才能构建这样的学习氛围呢?笔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谈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小学 语文 课堂气氛
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真正做到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从课堂教学过程来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课堂教学开始时
上课开始,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唱唱歌,背背诗,这样,不仅让学生从课间的活动中进入学习状态,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为新课的学习作好铺垫。如果是借班上课,可以和学生课前谈话,如问学生“你贵姓”“老师想和你做朋友”“你吃过饭了吗?”等一些轻松活泼的话题,这样便能在极短时间内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新授课作情感铺垫。
二、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动手操作建立学生的表象思维,是学生的直观学习,把书本内容生动化,让语文学习更加形象,课堂学习气氛不再是讲和听的形式。比如,学生在课外进行剪报活动,把用到的知识、语句剪下来,增加了记忆,将学习变成了一种布满情趣的活动课。
三、以微笑的方式授课,塑造教师亲切可感的外在形象
在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中,充满微笑地去授课,这是一种简单易行,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当然,这种微笑是发自内心的,是对学生的一种关爱,是一种与学生心理上的交流,而非一种矫揉造作、虚假的表情。学生在洋溢着微笑的课堂中,会感到教师的可亲可敬。现在有些教师在授课时,总是板着面孔,处处想着在学生中树立威严感,这就在无形中就扼杀学生对你的亲切感。那样的话,试问,学生还愿意和你交流问题吗?其实,教师的威严不是建立在严厉的表情基础上的,而是来自于你的学问和修养。微笑着面对学生,其实是一种自信,一种认为自己的魅力可以征服学生的自信。而板起面孔去说教,往往是因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征服学生,而运用一种外来的压力去迫使学生去做,我想,这有时似乎会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往往不能持久。因此,语文教师要想使学生在一种欢悦、畅快的课堂气氛中去追求知识,那就要首先自己充满这种情绪,用自己欢悦的情绪去感染学生。
四、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
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和要素。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黄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黄山的美景。教师可以寻找一些黄山的图片,再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黄山的美。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五、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话的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六、要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
教学艺术是教师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的方法、技巧和创造能力的综合表现,它主要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在影响语文课堂气氛的诸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艺术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首先应从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放手,应积极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探索欲。“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同时,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态度、语言和技巧创设一种宽松、和谐和进取的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此时,教师也不需担心教学效果如何。
在语文教学活动,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好学上进、互助互爱的集体气氛。创设课堂气氛的方式、途径多种多样,教师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环境等因素,灵活地采取适合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篇3:语文教学法的论文
一、通过表演,体会情境
西藏班学生大多数能歌能舞,模仿能力强、想象力丰富、具有潜在的表演天赋,更具有展示自己表演天赋的热情。因此在课堂上根据他们这一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结合教材内容,适当运用表演手段来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这样既能使学生成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使课堂形式丰富多样,又能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保持愉悦的心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讲授《威尼斯商人》一文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表演天赋和特长,深入地研读文本,细致地揣摩人物的神态、心理等,模仿剧中人物的口吻、动作,共同合作,把剧情在课堂中生动地呈现出来,让全体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课文,理解文本。
二、聆听音乐,感悟情境
当代著名作家王蒙说“一个没有音乐的生活是不完全的生活,一个不爱音乐的人也算不上完全爱着生活。”音乐魅力无极限。在语文教学中应适时地加以运用,能把听者带到特有的意境中,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从音乐的感知中产生情感体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领悟课文的内在美,进而感受人生的美好。同时,音乐也能使学生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让他们在良好的心情和环境中学习,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西藏班学生大多酷爱音乐,在语文教学中适当结合音乐,能够激发他们情感上的共鸣,陶冶他们的审美情趣,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文本。例如讲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时,可以让学生先欣赏王菲演唱的《水调歌头》这首歌,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旋律中去浮想联翩,效果自然更好。用音乐去渲染一种情境,关键是选取的乐曲要与教材的基调上、意境上以及情境的发展上要对应、协调。对于西藏班学生来说,尽量要结合他们喜闻乐见的音乐,尤其是适当使用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民族音乐,会达到更好的收效。比如讲解《心中的鹰》一文中,课文导入通过播放容中尔甲的《雄鹰在蓝天上飞翔》,则更容易激起他们情感的荡漾,使他们脑海中浮现出一种熟悉的意境。
三、朗读课文,进入情境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毫无疑问,朗读可以加深西藏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然后再根据文章特点让学生在朗读中品析,在品析中朗读,进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范读不可或缺,这要求教师本人要有丰富的情感,力求使自己的语言有表现力,教态有亲和力,这样在朗读中学生才会更容易受到感染;让学生朗读课文同样重要,但必须进入情境中的角色,不可流于形式,朗读中要注重语速、语调、语态、语气,使朗读抑扬顿挫、有声有色。
例如讲解高尔基的《海燕》一文,就要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海燕的飞翔时的气势,进而理解海燕所象征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的英雄气概。在《变色龙》一文中,可以通过让学生模仿奥楚蔑洛夫每一次审判时的语气口吻,从而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到主人公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丑陋形象。
四、联系生活,感受情境
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教学和运用的领域”,“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种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为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我们不仅要在语文课上、在教科书中学语文、还要在课堂外,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由于语文课文内容的时空差异、学生的阅历差异等,西藏班学生往往很难与课文情境产生共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似曾相识的一幕,把课文中所反映的生活场景、表达的感情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进而再去感悟文本。当然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把学生带入社会,带入大自然,接触更为丰富广泛的语文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如在讲解《背影》一文中,讲到父亲为儿子翻月台买橘子的情节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当年考取内地西藏班时,在西藏火车站,父母及亲人给自己送别的场面,回忆父母曾为我们做过的令自己感动的事。这样可以在情感上唤起学生的共鸣,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使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同身受。
联系生活,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积极参加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开拓视野,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就是取材于大自然。例如在讲《春》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可以在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近距离地观察春天景物的特征,感受春的气息;教师再因势利导,结合课文内容加以点拨,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课文的重难点,提高了学习效率,又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培养和丰富了他们的观察能力及生活情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体验到生活处处有语文。情境教学法还可以借助于实物、借助于图画、形象的语言等等。不过不论哪一种方法关键都在于巧设情境,避免陷入刻意营造气氛的情景创设。在创设情景时须分析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兴趣所在,然后根据学习对象特征确定合适的情景呈现方式;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情境,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篇4:问题教学法语文论文
问题教学法语文论文
论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
摘要:语文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同时,它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又承担着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和文化育人的重任。从本质上来看,可以说语文教育是一种“生活的必须”,本文简要探讨了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
关键词:语文教育 文化价值
在我国古代,语文教育可以说是遵循一种人文构成的脉络,它就像是一双隐形的双手,不管是在内容上的丰富性还是在形式上的变化性,都为我们今天的语文教育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借鉴素材。
作为我国近代的文化传播工具,语文教育是在两股力量的驱使下前进的――西方文化和中国的儒家文化。西方文化主要以其独有的现代科学技术为主要支撑,中国的儒家文化则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两者之间相互交锋、碰撞,在相互吸收与促进的同时,近代的语文教育则有所突破,其表现就是改变了只注重道德教化的单纯性,转而更加注重对社会政治、经济和学科基础建设的努力。语文教育之路在我国现代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在各种思想的汇合下不断确立起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它的主导思想,并为之苦苦求索,这是一条为社会服务,关注民生之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语文教育将白话语体作为语文教育的载体。语文课程在建国前五十年注重继承人文传统和开拓人文精神,建国后六十年语文课程对文化的选择则充满了艰辛和困惑,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文化的意识和意义逐渐被发现和唤醒。语文教育在民族文化彰显新的意义和价值的同时,以开放的心态使文化传播成为语文教育的一项重要使命。
文化生活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现实世界中人与社会的一种建构。语文教育在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过程中,是师生围绕文化进行切磋和积极对话的一个过程,它旨在传播社会所提倡的主流文化,其表现在师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一种对文化资源和文化信息的理解、互动和共享之中。
自我国近现代以来,虽然语文教育在实践方面有了一定的进步,但在科学性的强化、传统文化失语和人文性的弱化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偏颇。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化、工具和人文三方面,下面笔者主要从教化价值、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三方面来对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进行简要的探讨和分析。
一、教化价值
语文教育的教化价值是指在平时的语文教育中用社会的政治文化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教育,使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社会的行为规范等。通过这些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换句话说,教育感化即教化。教育感化自古以来都作为一项重要的事业存在着,我国古代教育把“教化万物”当成是天底下最重要的事业,其实就是一部用传统文化教化天下的教育。近代以来,随着西学东渐的逐步深入,年轻人的思想受到西方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影响。建国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基础语文教育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它的主要内容,语文教育秉承着共产主义思想、无产阶级世界观的主导思想。改革开放以来,在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的进一步深入中,我国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对学生进行教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中心思想。其实在任何社会,教化功能一直都在教育功能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受教育者进行一定的教化,主导着其主观的判断,这也为更好的建设社会提供了可能。
语文教育的'文化教化价值是任何社会的语文教育都不能回避或弱化的,它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保持政治、文化的先进性,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促进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发展,只有这样,语文教育的教化价值才发挥到了极致,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
二、工具价值
语言因人类的交际而产生,是人类交际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人们通过语言来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由于语言的特殊功能,人们将它作为最基本的交际工具,而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了语文,语文的产生离不开语言的出现,将满足交际需要作为主要任务的语文,使得语文具有了工具价值。不管是语文教育内容中的静态文化还是动态文化,在它的工具性方面都体现着语文教育的价值,它的工具性主要在于满足众多交际主题的需求上。语文教育的文化工具价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认知工具性;二是传播本民族优秀文化和借鉴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工具;三是教师组织工具;四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工具。
文化包罗万象,而语文教育中的文化内容则是经过深思熟虑选择的。在语文课程中民族优秀文化充当了语文课程的主体。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多元的优秀民族文化。这些民族文化相互借鉴、相互吸收、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育文化则起到了传播本民族优秀文化并对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深入的借鉴和吸收的作用。
文化在语文教育中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了背景语境和情境语境,也提供了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教学内容。师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体验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并通过相互的交流折射出文化的意义。通过文化展开师生互动,通过相互间的互动来找到新的发现和对语文知识的满足。通过师生共享文化,围绕文化而产生的工具性价值,使语文教育变得更加有意义。
语文教育的文化还有教师组织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价值。语文教师根据教育内容来组织语文内容。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会将教学内容的基本信息告知给学生。其次,将文化的意义和情感等进行阐述,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存在和价值所在。再次,文化本身作为一种解释方式,语文教育也具有解释的价值。最后,文化在给学生传播文化、发展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指导性的工具作用。
三、人文价值
语言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基本交际需求而产生,它除了具有教化和工具价值以外,还蕴含着人的精神层面的思想道德、情绪情感等等,在人的精神层面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不仅仅是工具,它更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这说明语言不仅有工具方面的意义,在人的精神层面它还包含极其丰富的意义。“言语是人类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是语感的外化,是人类的生命之声、心灵之声,言语中映现着人的生命、生存、生活,言语和人的生命、生存、生活同步。”[2]语文教育将语言和言语作为载体,语言是以语音或文字为物质外壳,以词为基本单位,以语法为构造规则的符号系统。而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交流思想进行交际的过程。语文教育的文化既包括了人的生命活动又包括了人的精神活动,既包括活动的过程又包括活动的方式,它的人文价值表现在静态和动态的文化熏陶和潜移默化上。
语文教育具有丰富的人文性内涵,“粗浅地说,人文性就是指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与追求,包括人的尊严、价值、个性、理想、信念、品德、情操等方面。”人文性体现出了对人的尊重和对人自身的人文关怀。人作为人不仅仅满足物质层次的价值,还应满足精神层次的价值,语文教育也是同理,既要求满足工具的价值需求,还要满足人的精神文化层面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使文化在精神层面有所提升。
总之,培养学生社会所需要的主流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终极关怀,是语文教育的文化的人文价值,是对语文教育的文化教化价值和工具价值的进一步提升。语文教育召唤着人性最本真的一面,陶冶着学生的情感,促进他们成长。我们只有在文化传播中不断探索,才能发现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和魅力所在。
篇5:语文教学法的论文
语文教学法的论文
一个没有问题激荡的语文课堂,只能步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之后尘,学生的情感和思维永远不能掀起激荡的波澜。本文为语文教学法的论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语文教学法的论文: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如果运用得好,就能帮助学生走进新的知识的殿堂,使他们的潜能得以开发,素质得以提高。好的提问,犹如春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好比水中投石,激起千层浪花,打破学生脑海中的平静,使之涟漪阵阵,波澜迭起。让我们的学生都能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思维的世界里尽情翱翔。
关键词:提问 逻辑性 引导性
我国古代的教育家历来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早在春秋时期的教育家孔子的教学是“循循然善良诱人”。现代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好的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问有一定的艺术技巧,教师在教学中真正重视问题的设计,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围绕教学目标提问。
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讨论总得围绕着教学目标这个大方向。怎样保证学生不漫无边际随意地乱问?老师预先示范性的提问,就必须要从教学目的出发,紧扣住大纲和教材。凡是有悖于大纲或是游离于教材之外的问题,都不宜在课堂上过多讨论,因为单就某一堂语文课来说,教学目的是比较单一的,如果四面撒网,就会漫无边际。如果老师不知所问,那么学生当然也就不知所答,更不用说提出自己的问题了。例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很长,如果老师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学生肯定会无所适从。在教这篇课文时可只提两个问题:一是鲁提辖为什么要打镇关西?二是鲁提辖是怎样打死镇关西的?由这两个问题作为课堂讨论的向标,学生围绕着它自由发挥提出问题。如果每一个细节问题都要由老师来设计,那么不但体现不了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而且还会压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以,老师一定要善于拟题。
2.提问要有逻辑性。
提问,一定要根据课文的体裁、文章的特点来安排,注意思维的逻辑性。教师的提问设计,必须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形式与规律,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使学生对知识点加深理解。教师如果没有考虑周全,提问时前后颠倒,想到什么就问什么,这样只会扰乱学生的思维顺序,达不到预期课堂效果。
3.提问要扣住实质性问题。老师的提问内容必须要务实。
务实就是要能让学生具体地操作它,并通过它去提出更多更深更细的问题,从而达到获取知识、增强技能的目的.。如果老师的问题太抽象化、术语化,就不利于启发学生思考和发问。如果,老师只是问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主题是什么的话,就会显得太过笼统,学生当然就不容易把握。
4.老师的这种引导性的提问,还要难易适度,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发问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发问的前提,学生没有兴趣去探讨,自然就不会有问题来问。老师的问题太难,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不但会失去提问的兴趣,而且还会失去提问的信心。老师提问学生,这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第一步。第二步,或者说是最关键的一步,应该是引导出学生自己心中的疑问。只有学生的提问,才能问出个性、问出水平、问出素质;也只有学生的发问,才能真正使学
生成为教学中的主体,课堂上的主人!所以,“提问学生”是老师抛出以去的“砖”,它根本目的是要引出“学生提问”这块“玉”。那么,老师该怎样去雕琢这块“玉”呢?一堂课或一篇课文,经过老师的提问引导,每个学生都可以从中提出几个、十几个,甚至几十个问题。这么多问题,老师当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回答。但是,这并不是说老师对学生的问题可以置之不理,而是说老师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和筛选,分别加以处理。把质量高的、最有代表性的问题,围绕文章的中心,形成一个提纲,安排在课堂上逐层深入地讨论解决;至于学生提出字、词、句、语法和修辞等方面的问题,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查字典词典,或者由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来解决。例如,在教《同志的信任》一课时,学生提出了60多个问题。经过分类和筛选,把学生可以自己查阅工具书解决的问题,全部都交由学生自己查找讨论来回答;把牵涉到文章主题的学生提问,做了一个统计和归纳,在这些问题中,又把比较浅显的,仍然放手让学生去寻根究底,充分发挥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互助性和互动性,让他们在相互争论中,去补充和校正,得出相对一致的看法,最终获得问题的答案。至于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学生们经过讨论和补充后,依然不能获得全面准确的答案时,把握时机,适时适度地加以点拔和引导。例如上面题目中,有的牵涉到文章写作的背景,有的牵涉到文章的写作方法等等,而这此又不是每一个初中生所能全部了解的,这时,便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去查阅或回顾一下方志敏其人其事,鲁迅其人其事,讲一点二三十年代中国革命的状况,顺便再谈一谈写作方面的知识,把学生心里的疑问作为讲课切入口。这样,不但可以解开学生心中的疑惑,而且教学过程也变得像庖丁解牛一样顺利了。
5.创设激发思考的环境,让学生愿意提问。
为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作业,遇到不懂的地方打小问号,课后布置复习作业,哪些知识不易掌握有疑问的打个大问号。至于对提问有困难的学生,要通过启发点拨,引导来帮助生疑。其中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全班同学从文中找答案,一起解决;有争议的问题,组织同学们开辩论会。
无论是老师的“满堂灌”,还是老师的“满堂问”,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都只能被动地听或答,老师始终是被行星围绕着的太阳。然而,从提问学生,到学生提问,这问的主体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学生终于可以回归到课堂教学的中心位置上。这是教学探索实践中的一小步,但却是教学思想转变的一大步。
总之,课堂提问有法,但无定法。有位教育家曾说过:“在每一个孩子的心底最神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你讲的话,发生共鸣,你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灵对准音调。”所以,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上的提问,“长期适当地持续运用高层次的提问”,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篇6:教学法论文
试论教育为何就是教育
摘要:当今社会,教育究竟是什么以及该如何定义这一问题已引起人们广泛思考,而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关涉当代教育的成败,结合当前教育痼疾,从教育的构成要素以及教育的根源、教育的本质出发探析得知教育就是教育。
关键词:教育;教师;学生
教育究竟是什么?它该如何定义?这个问题引发人们思考的同时,我们不由得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每个人对这个问题都有发言权。为父母,他们对孩子的教育细微到一针一线,可谓“润物细无声”;为教师,他们对学生的教育渗透到一问一答,可谓“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为学者,他们对教育的定义更是追根溯源,颇有“树一宗,学百家,求创新”之风范……但教育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是否真如数学题一样需要一个标准答案来一锤定音,告诉世人“……才是教育”,笔者认为不然,正如列宁曾说:“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东西,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是“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而教育不也正是这么一回事儿吗?
一、直面实事:教育本身
胡塞尔在《逻辑研究》第二卷引论中指出:“我们对逻辑学所提出的规律的意义,对‘概念’、‘判断’、‘真理’等等及其各种划分做初步反思时,我们决不会仅仅满足于‘单纯的语词’,即‘对语词单纯的象征性理解’。那么产生于遥远、含糊和非本真直观中的含义对我们来说是远不够的,我们要回到‘实事本身’上去。”[1]所以,我们谈到教育,就得回到教育这一事实本身。研究教育,教育的构成要素是必过的坎儿,所以我们对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这三要素的理解,对“何为教育”这一问题的认识有着非常大的影响。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既包括学校中学习的儿童、少年和青年,也包括各种形式的教育中的成人学生。马克斯范梅南解释道:“只有当我们真正感受到教育作为一种召唤而激起活力和深受鼓舞时,我们与孩子的生活才会有教育学的意义。”[2]因此,学生能不能成为有意义的受教育者与教育者有着莫大的关系。教育者,凡是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作用的人,都可称为教育者,并且教育者主要是指学校中的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人员。
但这些教育工作人员真是教育者吗?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我们得打上大大的问号!在《语文建设》第1期中有一篇文章,其记录了一节公开课结束后的一个片段:主持人:你希望老师怎样上语文课?学生:希望老师能让我们自己读书、自己思考,不喜欢老师讲给我们听。学生的话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教育的根本问题本就是人的发展问题。
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教育之所以为教育,全赖乎于此,尽管在新课程提倡“学生为主体”这一时代背景下,一些教师仍旧忽略了教育这一本质特点,如一位青年教师上《烛之武退秦师》时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四个问题都没有说清楚,并在学生满脸疑惑想继续问下去时示意学生坐下,这就是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表现,而不敢放手的重要原因就是害怕学生思维活跃,超过了自己的预设,致使自己无法掌握课堂。
从何谈起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呢?甚至让我们从何谈起教育呢?做教师易,做教育者难。陶行知先生说得好:“要做孩子的先生,先要做孩子的学生。”若教师只是将受教育者当作道具,将课当成舞台,那就是假教育。而教育中介系统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联系与互动的纽带,是开展教育活动的内容和方式。试想,若教师没有成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没有使学生成为有意义的受教育者,那我们谈教育中介系统也无多大意义,谈教育更是“索然无味”。
二、追根溯源:教育背后
在探求事物的本源上,西方哲学一直遵循着古希腊的传统,认为事物的根源不在其本身而在其背后,故我们再从教育背后谈教育,怎样探究教育背后的原因呢?笔者认为,我们唯有不断从问题出发进行归纳总结。从教育目的看,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在目前的教育方针中有鲜明体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从此段话中,可看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即社会主义的方向是对人才性质的要求,而一些学者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产物”、“教育是政治的产物”,这些恐怕都是对这段话的过度解释,还有甚者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着手,认为“教育是经济的产物”,这更是不恰当的解释。故谈对教育的理解,我们还得追根溯源从人那里开始。叶澜老师在《新基础教育》一书中提到,我们过去的教育的弊端,就是“大量养成以被动接受现成知识,以适应、服从、执行他人思想与意志为基本生存方式的人,缺乏创造精神与能力的人”。
[4]而对这种教育的校正与超越,则是“人的主动发展”,唯有采取主动方式去参与活动并形成积极的关系,在活动中实现自我发展的人,才是能在当今社会实现其生命价值的人和创造幸福的人生的人。如我国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版)极其强调作为学习者本身的价值,其中“主动”一词出现12次,“自己”一词出现了45次,可见课堂逐渐从传统的“师本课堂”转向“生本课堂”,语文老师也愈来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江苏省扬州中学戴老师在上《想念地坛》这一课时,她非常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需力。课上她组织学生一起思考、一起讨论、一起研读文本,使得学生在深刻领悟史铁生的人生态度这一基础上,对自己的生命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这堂课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也将语文的“人文性”贯穿其中,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当然,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为了达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课程目标而忽略了教育的根源是人。
一些教师原本的出发点是好的即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却忽略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自身发展的规律,从而在课堂上问一些高于或低于学生认知水平的问题并鼓励他们展开讨论,尽管课堂热热闹闹,学生讨论得面红耳赤,但问题的结果是什么、这一问题的意义是什么,他们都不得而知。这种“伪讨论”、“伪合作”的教学也是对教育的过度理解,是一种忽略了根源、架空了根基的“伪教育”。所以,教育是真心诚意为人服务的,而人主动发展后又试图将所学知识、所得经验教育给下一代,故为人服务之根本还是为教育服务。教育本身就是这个样子,它不是被某个词汇、术语或概念所规定的,应该具体地分析具体的情况,“像爱和友谊一样,存在于这种情感的亲身体验中……也就是说,在极其具体的、真实的生活情境中。就在这儿!就在这儿!”[2]
三、实事本质:教育就是教育
在与孩子的实际生活中,在许许多多微小的经历当中,人作为父母或老师的意识就产生了,这种意识被马克斯范梅南称为“教育学意向”,即“我们面对孩子时我们发现被召唤时的一种主动回应”。[2]他说:“教育学的意向也是我们面向孩子的最基本体验,我们将孩子看作是走进我们生活的另一个人,他向我们提出要求,他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2]因此我们今后遇到“儿童的阅读体验本身是什么?对一个年幼儿童而言读书是怎么一回事?”这类问题时,我们不能随意作答,倘若仅凭借自己对教育学、心理学等这些理论的掌握以及平时的教学经验就设定答案,这就是对教育的亵渎!我们应该怎么做呢?笔者认为我们应身处其中进行人文体验后才能作答,如在指导学生如何作文时,教师应做到叶圣陶先生所主张的“自己先下水”,即教师勤练笔,就作文题目进行认真思考,然后写成文章,体会学生写作时的所思所想,再在评讲时谈谈自己对该题目的思考以及文章的不足,这样教师才是真的与学生感同身受,并能在教学中找准着力点,加强教学效果,做到事半功倍。而回答“教育是什么”这一问题时也应遵循这个原则。
而究竟该如何着力,笔者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不单单是身体,心智水平更为重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差异,坚持教育的本质,从教育根源出发,以阅读教学为例,有的学生能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文本,从而把握文章的主题以及内涵,而有的学生只能读懂文本的表层意思,不能理解其背后的深层含义,此时教师万不可以同样的要求、统一的进度来要求这些不同的学生,应做到耐心对待,鼓励先进,鞭策后进,这才是对教育最忠诚的态度。
倘若非得就“教育是什么”说出一个所以然来,笔者非常赞同张楚廷先生的回答,那就是“教育就是教育”,颇具真实自有万钧之力的气势,而且,“教育就是教育”绝对不是一个伪命题,尽管这一回答非常简单且万能,但它至少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即从教育的自身来阐明、解释教育,张先生以独特的视角再结合自身的体验回答了教育的本源意义,这是对当今社会纷纷质疑教育并认为“教育是无用的”最有力的回答,而他也主张人们就该问题没有必要做进一步的展开,并沿此走下去,因为我们与其多说教育,不如多思考、多领悟、多体验、多践行,以“不忘初心”的态度将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教育弄得尽可能明白、清楚一些,这才能“方得始终”。
参考文献:
[1]胡塞尔.逻辑研究[M].倪梁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2]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3]薛晓阳.教育原理与策略[M].镇江:江苏大学出版社,.
[4]叶澜.新基础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篇7:语文教学方面论文题目
语文教学方面论文题目
课堂提问的理论初探及其应用体系的建构
艺术有效地提问,共享对话的境界
漫谈新课程改革给语文教师的三个命题
浅谈初中生现代文阅读水平考察及其训练策略
让中学生“与鲁迅相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如何实现“减负增效”初探
新课程初中语文评价的思考与实践
解决学生问题不可太随意
浅谈语文本色回归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
从细微处透视语文教学的特征
阅读悦读——略论初中生语文自主性阅读能力的培养
因文采而精彩,为精彩而喝彩
返璞归真,探寻语文教学的本位
满眼生机争日新
炼就学生一双慧眼——浅谈作文教学中题材选用的做法
听课,迈开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一步
如何引导名著阅读浅说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非言语交流
耐心融化坚冰—— 语文学习“特困生”的转化案例
准确切入引爆课堂思维
将情感教育引入作文教学
文道统一趣解经典
谈语文教学课堂讨论的策略
精心选择语文课外阅读材料
鼎力挖掘语文思想教育功能
新课程理念下语文作业设计摭谈
阅读教学重在拨动审美之弦
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角
农村中学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
阅读反思—— 一种新的语文教学的视角
在阅读中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阅读教学多元解读,塑造人文精神
语文综合性学习策略谈
上出有语文味的课需要具备几种意识
语文课堂教学的低效化现象分析及对策
让孩子的心灵在阅读中飞扬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试论个性化作文教学
文体学理论在提高高中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方面的应用研究
论语文教学中的独立人格建构
语文教育中德育问题再思考
阅读障碍学生的创造力、学习适应性特征研究
基于问题学习理论及其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
个体社会化心理积淀对中学作文教学的影响
试论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培养
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论文学阅读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指向
中学语文教师素质构建的前瞻性思考
浅论协商对话式的阅读教学
农村中学生口语现状及对策分析
中学口语教学现状与改革
中学生语文听力素质的培养及测量研究
重建中学生写作动机系统
中学语文合作学习初探
关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若干思考
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素质现状调查与反思
试论研究性阅读
审美与人格——中学文言教学的双重指向
高中语文阅读能力结构
职业中专语文教师素质研究
不同阅读能力中学生语篇阅读中的推理加工(博士)
学生作为研究者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
论导引中学生叙述性作文构思与语言表达
语文教学与思维培养
语文探究性阅读教学初探
应当重视中学阶段鲁迅小说人道主义思想的教学
散文审美性阅读教学探讨
谈古诗词与歌曲音乐的相融教学
中学作文教学规律初探——论中学生作文由模仿到创新的渐变
中国古典诗文的情志因素与青少年人格教育
论语文教学价值的生成与创新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模式·个性·文学性
论散文与中学语文教育
论语言美与语文教育
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初探
中学文言文教学的现状与出路
论语文教育与生命意识的培养
中学语文教育与环境教育
语境与非预设性语文阅读教学
我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与美国(麻萨诸塞州)《英语语言艺术课程标准纲要》的比较
对话理论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话题作文的主体性研究
生成秩序—当今阅读教学新范式
基于网络的中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优化阅读,给学生一双腾飞的翅膀
初中语文教材体系研究
中学语文鲁迅作品教学探索
论作文教学中写作主体意识的开发
基于网络的语文阅读辅助导读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培养学生语感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运用解读学原理 优化语文阅读教学
架起“意会”与“言传”的桥梁——论语文阅读教学的科学性
语文教学与思维训练
中学作文教学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当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及教师职业化诉求的现实意义探析
中学语文教学矫正问题研究
运用情境教学进行现代散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新课标形势下高中阅读教学新模式系统的构建
汉语教学与英语教学比较研究初探
论“超文本”阅读教学
试论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
中国与新加坡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实施之比较分析
论诗歌的“超文本”教学
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探讨
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写作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
走入意境: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新路径
试析《漱玉词》的艺术风貌
论宋词与中学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
中学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多元解读探索
人文精神:诗歌的价值体认与诗歌教学的价值取向
叙事学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品味文学语言的诗性美
中学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与中学生人文精神建构论纲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修辞教学
中学语文教学语言研究
新时期通俗小说与青少年阅读心理
中学文学课教学与女性主义批评
创新教育背景下的中学古典诗歌教学
论语文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中学文学课教学与文学批评方法
语文课程中古代诗歌教学与中学生情感教育
试论语文期末书面 的编制
叙事的世界及其丰富内蕴
语文教育人文化初探
论《变形记》中的生存意识
文学阅读教学与学生的个性培养
中学口语交际教学新探
中学语文中语法教学问题之探讨
中学古诗文中人文精神的开掘和弘扬
建构主义介入中学古诗词教学的实践性探讨
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培养中学生写作兴趣的理论与对策研究
中学作文教学创新研究
高中“开放式”写作教学实验研究
中学语文审美教学研究
中学语文视野中的诗歌语言句式研究
论语文教学中古典诗歌意象理论观照下的审美化阅读
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论朱自清语文教育思想
语文学习兴趣研究及对策思考
论蔡元培语文教育思想——人文教育的探索
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法
建构主义的语文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个性化阅读研究
写作情境教学研究
初中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全程”视野中的语文教学模式
信息化时代语文阅读教学的发展趋势探讨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文科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培养探究
中学生语文学业评价探究
中学语文阅读策略及其教学研究
初中生阅读理解监控能力的研究
中学作文课堂教学软件设计研究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学教育
个性化阅读及其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中学语文教材外国文学的选材和编排体系研究
探究性阅读教学研究
语感教学的理论建构与实践探索
论语文教育文化本质观
对话型语文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初中生创新能力之初探
言语世界的三种类型与语文教育
《语文读本》的特征、功能和实施策略
传统的回归——中学文言文教育的现代意义
试论语文教育的创新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培养
培养学生语言个性的途径
语文学习中悟性的作用和培养途径
语感和中学语感教学
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及高中作文教学适应性策略
关于中学语文教材中小说导读角度初探
中学语文课内外阅读教学初探
试谈阅读教学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立足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初探
陶行之创造教育思想和语文教育改革
语文学科研究性学习初探
中学生协作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人文素养的渗透与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中学语文“导—读—思—练—写”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
基于网络环境的“自主式”阅读教学模式建构
语文教育中学生主体性问题的思考
21世纪中学语文教师素质结构研究
高中作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探究
论作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
执教新教材的教学观和教法初探
论语文教 行体系的全程优化
中国汉语文教材教育思想的研究
作文个性研究
篇8:语文教学法
讲述法
讲述法是教师用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描绘事例、论证事理的一种传授知识的基本方法。它以教师的叙述和说明方式达到教学目的。它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广为采用的方法之一。
它的长处是:可以传授新知识,并保持系统性和深刻性;教师可以通过简明的语言讲清问题,保证教学时间的经济有效,而且简便易行。缺点是:它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适用的场合主要有:学习课文之初,需要交待学习目的、范围、要点和要求时: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或相关课外知识时;分析课文中的某些重点、难点时;补充教学所必须的各种材料时。
讲述法的运用要点是:
1.讲求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严整性和思想性;
2.讲述内容集中、凝炼,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扣住特点和关键点;
3.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起伏恰当,条理清晰,深入浅出;
4.注意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
5.既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兼顾学生主体功能,突出语文能力培养的目的。
问答法
问答法是以师生的对话形式进行教学的方法,也称谈话法或提问法。在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问答法有利于唤起注意,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求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训练口语表达能力;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达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问答法的弱点是:教师所提问题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的理解程度,每次的问答只限于少数人的对话,多数人则处于消极状态,对此应注意避免。
问答法的运用要点是:
1.注意考虑所提问题的意义、价值和启发性;
2.提问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中,符合学生思想水平和实际能力;
3.提问应紧扣中心、重点、难点、疑点、关键词语和句段,并使问题系统连贯,合乎逻辑顺序;
4.语言要简明;以思考性问题为主,记忆性问题为辅;
5.要面向大多数及全班提问,必要时,可将问题分为上中下三种水平,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答问的机会;
6.注意对答间给予全面评价,要鼓励多于批评。
讲解法
讲解法是以解释、解说和说明等方式教授语文知识的一种基本教法,多用于讲解课题,解释字词,解说概念,破译文言句段或一些较复杂问题。它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广为采用的方法之一。
讲解法的长处和短处与讲述法的长处和短处近似。当讲述不足以说明事物内部结构或联系时,就需要进行讲解,因而,在教学中它们经常结合运用。
讲解法的运用要点是:
1.讲解内容要体现重点,用语简洁明了,既要有科学的解释,又要有系统的概括;
2.对含义隐微的字词或其它内容,要鉴别分析,使学生易于接受,印象深刻;
3.对关键句段内深蕴的寓意,务须抓住要点,紧扣中心,既要深入剖析,又要浅显明白;
4.讲解应根据教材分清主次详略,轻重缓急,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
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集体对话和互相商量,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向的信息交流,借以实现语文教学目的的一种基本教法。
讨论法多用于解决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其价值在于从根本上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民主教学思想,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弥补了独立学习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评判能力和论辩能力。
讨论法的指导要点是:
1.讨论前,教师应选择确定有价值的论题,并向学生提出具体要求;指导学生围绕论题搜集资料或写发言提纲;
2.讨论进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各抒已见,虚心听取他人见解,作出正确评判,修正自己的观点,充实自己的论据,同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引导学生就论题的实质及关键点展开辩论,因势利导,深化讨论内容;
3.讨论结束时,教师应及时作出评判性总结,并据实际需要提出进一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讨论法有同座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不同的规模;还有专题性讨论、析疑性讨论、欣赏性讨论等不同的性质。它可以在教学的各步骤中运用,要从实际需要去考虑上述各点,特别应注意防止热热闹闹,流于形式。
练习法
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掌握知识、技能和形成习惯的方法,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它能帮助学生把知识化为技能,把技能化为熟练技巧,进而获得听读说写的能力和方法,养成听读说写的习惯,使学生取得多方面的适应性。但它只能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使用,主要目的在于巩固所学知识,有时也可以起到扩展知识的作用,这就需要与其它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使用。练习法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但不可过多使用,应注意避免不必要的负担。
练习法的运用要点是:
1.要注意引起学生练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练习的自觉性;
2.练习的内容要相对集中,有重点,难易适当,注意练习形式的变化;
3.练习要在单位时间内求得尽可能高的效率和尽可能好的效果,须注意使练习的次数达到一定的量;
4.练习的布置应照顾到学生学习的差异,使练习对每个学生都有实在的促进。
上述几种基本的教学方法,各有自身的特长,要使它们在语文教学中得到科学的、恰当的运用,教师除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方法的运用要领外,还需深入研究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教学方式,熟知方法内部的相关因素。然后才有可能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使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出各自的特长。
篇9:语文教学法
教学方法的分类,依不同的角度可以产生不同的分法。但即使是最完善的教学方法分类,也不可能迎合一切教学目的、教学过程而成为“最佳”。重要的是通过了解教学方法的分类,来指导我们对于教学方法的科学的、恰当的使用。
(一)语文教学方法的体系和分类
教学方法体系就是综合运用各种单一教学方法的整体。在语文教学中,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往往需要多种教学方法的配合,才能达到所希望的效果。特别是在系统科学方法论被引入语文教学研究领域之后,语文教育界对教学方法的研究重点开始由单一化转向综合化、系统化,进而以方法体系的研究促进了方法分类的科学化进程。
语文教学方法的体系和分类首先表现为与语文教育过程同步的纵向结构:从语文教学方法体系的纵向结构图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总目标的控制下,语文教学的方法可以大体上划分为:准备教学的方法、实施教学的方法和检测教学的方法三类。但这仅仅是一种总体的、基本的分类,并不能反映语文教学方法的特点,而能够反映语文教学方法特点的分类体系,在语文教学的横向结构中却可以略见一斑。例如,从听说读写教学方法的分类看:
听说读写教学方法的分类
听话训练说话训练 阅读训练写作训练以目助听法问答法朗读法例文示范法边听边记法复述法默读法解词审题法听忆训练法 描述法精读法借题立意法视听想象法表演法略读法时间构思法要点摄取法补充法跳读法联想扩充法先听后说法归纳法速读法观察分析法先听后读法介绍法浏览法 互评批改法听问训练法自由表达法抄读法一题多作法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横向分类有多种角度,这些不同角度的分类既反映了语文教学方法本身的丰富性、多样性,也反映了语文教学方法体系构成的复杂性。
美国的怀特曼认为,全世界的基本教学方法只有五种,苏联的巴班斯基则主张把基本的教学方法分为三大类。而我国的学者则有的将教学方法归纳为四种体系,即讲授的、训练的、自学的、开放的教学方法体系;有的又从教学模式的角度将教学方法分为五类,即讲授式的、启发式的`、问题式的、范例式的和放任式的。由此可见,国内外对教学方法体系还没有比较一致的分类标准。对于基本的教学方法分类尚且没有统一的标准,那么,具体到语文教学这样一门自成系统、颇具特色的学科,要想确立统一的教学方法分类标准,将庞大的语文教学方法体系层层分解,做一番科学的组合,去适应千变万化的语文教学的需要,也是很困难的。
应当指出:语文教学方法是语文教学实践的产物,教学实践不断发展,教学方法也不断丰富完善,其体系结构也会不断变化调整。
(二)语文教学方法的常式和变式
为了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认知活动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才能完成。教学方法作为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有力手段,要求教师创造设计和灵活运用,使讲授有重点,提问有启发性,练习注重实效,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做出分析评价,并指导学生自我评价。为此,教师对语文教学方法最基本的方法以及由基本方法演绎而出的各种方式方法,就要有广泛的了解和使用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最常见的基本教学方法有讲述法、问答法、讲解法、练习法、讨论法等。作为方法的常规模式、它们在语文教学中发挥了整体的功能,为教学过程的完整性、稳定性和有效性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但是,教学方法的这些常式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并不是以一种固定的模式出现的。
教学方法的变式将教学方法与方式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基本教学方法提供了条件。一般来说,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的总体设计时,多以教学方法的常式作为教学方法设计的基本点和出发点,而在进一步考虑各个教学步骤或教学环节的具体实施时,才会依据学生实际情况,将教学方法的常式具体化,从而确定基本教学方法的某一种变式作为实施手段。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时候也直接使用教学方法的常式。
语文教学方法的常式是方法模式中比较稳定的和成熟的部分,它们经过长期的应用,已有了比较完善的理论基础,并且形成了各自特有的风格和使用规律。例如问答法,从教育心理的角度看,这种方法能够比较充分地激发学生智力的发展。教师利用富有思考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注意和兴趣,因而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发展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由于问答法需要体现思想观点的交流,因此,这种方法在使用中,逐步形成了一种比较活泼的风格,它不仅可以活跃课堂上的气氛,而且可以促使人的思维也活跃起来。同时,人们还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许多有关问答法的使用规律,如提问要有启发性,问题之间须有内部联系,注意由浅入深,注意提问的导向性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方法的常式是一种比较定型的模式。随着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语文教学方法的常式已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因而,语文教学方法的变式便不断翻新,从而给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带来了生机。
语文教学方法的变式可以说是层出不穷,不断创新的。例如练习法的变式就有:单一练习法、综合练习法、对比练习法、竞赛练习法、诊断性练习法、创造性练习法等等。同时,这种方法的变式在教学实践中还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因此,可以说,语文教学方法的变式是语文教学方法常式的生命力之所在。
由于语文教学方法的变式在教学中是作为某种基本教法的运用手段出现的,因此,方法的常式与变式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从而构成了一种方法的系统,例如讲解法的方法系统:
讲解法
解题方式 讲解方式解疑方式语法分析式直述式举一反三式内容提取式指点式温故知新式线索串联式启发式侧面引导式结构部析式归纳式比较解疑式
这种方法的常式与变式的关系说明,运用某种教学方法时,需要首先了解这一方法的本质特征,弄清这一方法系统的构成。不了解这一方法所涵盖的种种方式,就无法使这一方法在教学中得到灵活的运用。同时,如果弄不清种种教学方式的分类归属,也很难使这一方法在教学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体现出这一方法应有的特点。
总之,每种教学方法都是由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的某些方式组成的。当各种教和学的方式结合而形成一定的教学方法时,有关各种方式运用上的协调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同样一些方式可以包含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中,当它与其它方式相结合时,就会形成另一种教学方法,并起不同的作用。例如,提问的方式列入讨论法时,提问式将起到导向性的作用,并有可能凌驾于被选人的其它所有方式之上;而将它列入讲述法时,提问式就不再占中心地位,基本上是用来帮助理解和识记教师讲述的内容。同样情况,在这两组教学方法中,都可以把类比的方式列入,但在前一种场合,类比的方式将用来证明论述的观点,而在后一种场合,类比的方式则用来给学生加深印象,促进更好的理解和识记。
教学方法的职能
教学方法是用以教人的方法,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学什么,怎么学,以及所学的对他们今后的各种能力起多大作用。这样就要求教师根据不同的目标、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教学情境,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因此,从方法论来说,重要的不仅在于把有效的方法加以分类,而且在于强调指出这些方法的职能意义。
当代语文教学特别强调体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生积极思维并发挥创造精神,因而它便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废止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发挥启发式的教学方法的作用,确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动学习的教学方法观,这是语文教学方法职能的一个基本点。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在教学过程结构中的地位可描画如下:
教学过程
教学 教学 教学组
内容 方法 织形式
如果教学方法运用适当,充分发挥了它的职能作用,那么就有可能以较快的速度,完成预定的教学内容,有效地发挥各种教学组织形式的作用,顺利实现教学的目的和任务。
教学方法的概念
任何一个学科的教学都要研究“怎么教”的问题,具体的说,就是研究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但是教学方法对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教学内容能否落实,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尤其是语文教学的方法,不仅系统庞大,而且包含多方面的教育因素,使用不当,就不能在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人们常以“教学得法”或者“不得法”来概括和评价教师掌握运用教学方法的水平,这说明,教师在教学上要想获得成功,决不能忽视对于教学方法的学习与研究。同时,对语文教学方法的全面掌握和熟练运用,也是形成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所不可少的基础。
教学方法是构成教学的重要因素,是实现教学目的手段。语文教学方法是根据语文教学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实际程度,为完成一定的语文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中采取的具体手段,包括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
语文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最容易与语文教学方式混同。比如,在一堂讲读课上,教师决定选用朗读法来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而实际上教师是通过教师范读、个别学生试读以及全班集体朗读的方式来进行的。因此,可以说,教学方式是教学方法的细节,或者说,教学方式是落实教学方法的细小措施。这是需要注意区别的。
语文教学方法同语文课的课型是不应混同的。课型,是从总体上讲的课的类型,比如精读课,就不能把它理解为精读法,因为精读课指的是教师对这一堂课的定性,是这一堂课的总体设计,教师在指导学生精读学习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多种方法,如分析法、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与课型虽然有关系,但决不能混为一谈。
语文教学方法同语文教学过程及步骤的关系也是不应混同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学的工作顺序或步骤,教学方法则是在这一工作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手段。它们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比如,一堂作文课,先讲有关知识,再读有关材料,而后又进行口头作文、集体讨论,最后定提纲、开始写作。在每一个步骤里,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最后才能落实每一步,进而完成这一教学过程,这是不能混同的几层关系。
由于教学方法包含着多方面的教育现象,因此,要想比较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教学方法这一概念,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看。
从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看,可以把教学方法规定为组织学生学习活动和控制这个活动的方法。从学生认识活动的目标看,可以把教学方法规定为以一定的逻辑途径,使学生自觉掌握知识、技能和技巧的方法。总之,“方法直接记录下来的不是在客观世界中实有的东西,而是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应当怎么行动”。
(张鸿苓主编 《语文教育学》)篇10:语文教学法
语文教学法
讲述法
讲述法是教师用口头语言直接向学生描绘事例、论证事理的一种传授知识的基本方法。它以教师的叙述和说明方式达到教学目的。它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广为采用的方法之一。
它的长处是:可以传授新知识,并保持系统性和深刻性;教师可以通过简明的语言讲清问题,保证教学时间的经济有效,而且简便易行。缺点是:它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训练学生的语文能力。
适用的场合主要有:学习课文之初,需要交待学习目的、范围、要点和要求时:介绍作家作品及背景或相关课外知识时;分析课文中的`某些重点、难点时;补充教学所必须的各种材料时。
讲述法的运用要点是:
1.讲求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严整性和思想性;
2.讲述内容集中、凝炼,中心明确,重点突出,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扣住特点和关键点;
3.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起伏恰当,条理清晰,深入浅出;
4.注意给学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
5.既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兼顾学生主体功能,突出语文能力培养的目的。
问答法
问答法是以师生的对话形式进行教学的方法,也称谈话法或提问法。在语文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主要通过教师提问,学生答问,或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引导学生解疑的对话形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有效方法之一。
问答法有利于唤起注意,活跃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求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利于训练口语表达能力;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得反馈信息,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从而达到教和学的和谐统一。问答法的弱点是:教师所提问题不可能适合所有学生的理解程度,每次的问答只限于少数人的对话,多数人则处于消极状态,对此应注意避免。
问答法的运用要点是:
1.注意考虑所提问题的意义、价值和启发性;
2.提问要大小得当,多少适量,难易适中,符合学生思想水平和实际能力;
3.提问应紧扣中心、重点、难点、疑点、关键词语和句段,并使问题系统连贯,合乎逻辑顺序;
[1] [2] [3] [4]
篇11:小学语文兴趣教学法浅谈论文
小学语文兴趣教学法浅谈论文
摘要: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早在宋代,理学家程颐便提出,“教人未见其趣,必不乐学”,这一“乐学”理念,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依旧有着启示作用。
关键词:小学语文;兴趣教学法;因材施教;探索发现
语文教学尤其要尊崇乐学思想,注重兴趣的培养,特别是小学语文,面对的是一群刚入学的儿童,他们精力充沛,求知欲强,然而又稚气未脱、定力不足。如果教师能够顺势引导,以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学习将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反之,如果不注意培养兴趣,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难免会兴致减弱,甚至产生厌学情绪。鉴于兴趣的重要性及语文学科的特点,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实行“兴趣教学法”。
1课外因人生趣,和谐师生关系
教学不是一种死板的机械运动,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学生对教师感兴趣,自然就会对其所授学科产生兴趣,是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因此,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尤其不能忽视课外的环节,要注重感情的交流,和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要主动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走进学生的内心,做学生的益友。这样,学生就会信任教师、爱戴教师,对教师产生一种天然的兴趣和依赖,学习兴致自然也会高涨。另一方面,教师本身的.综合素养和人格魅力也是增加学生好感,使其产生兴趣的关键条件,一个优秀的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丰富自己的内涵,更新自己的知识,让学生觉得可爱、可敬、可亲。
2课前热情生趣,调动学生激情
学习是需要兴致的,在精力集中、情绪高涨的状态下,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针对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热情来得快去得也快等特点,就要在课前充分调动他们的情绪,昂扬士气、迸发激情,营造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气氛。有了热情,学生就会踊跃参与,自然就有了兴趣。在课前,可以准备一个简短的活动,放一首歌曲,讲一个故事,或者在黑板上抄录一些经典诗词、名言警句,师生一起诵读。虽然只有三五分钟时间,学生却可以投身其中,调动情绪。同时,也可让学生感悟音乐的优美,品位语言的深邃,从中摄取养料,激发其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这比简单的“起立、坐下、开始上课”等传统课前三段论效果要好的多。
3课时因教生趣,创新授课方式
语文教学堪比一门综合艺术,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宛如一名艺术巨匠,能够在课堂上轻松驽驾“兴趣”这根魔棒,别开生面的进行授课,让学生乐在其中,就染自醉。
3.1导语引趣。好的导语,是对课堂内容的总结提炼,既能有效引出授课的内容,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注意力,让其对课堂的内容保持兴趣。如在讲授《孔子拜师》时,可以一上来便向学生抛出几个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了全世界十大文化名人,有达尔文、柏拉图,那大家知道排在十大名人之首的是谁吗?那就是我们中国的孔子。世界排名第一的孔子为什么还要拜师?他的老师又是谁呢?我们应该向孔子学习什么?这样的导语,既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让他们产生一连串的疑问,自然会集中精力的投入学习中。
3.2旁征添趣。小学生求知欲强,知识储备又少,如果只是照本宣科,拘泥于课文的内容,那不仅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需要,也难以让他们深刻了解文章的精髓。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能够旁征博引,尽可能的给学生展现文章的整体风貌。如在讲授《将相和》时,不能简单的罗列出“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这几个事件即可,最好能将战国的时代背景、列国的地理分布与势力对比、赵国的兴起与衰落、秦国的变法与强大等,通过故事的形式,生动形象的向学生讲述。如此,学生就可更深刻的了解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真正体会到赵国当时处境的危险,以及蔺相如的刚毅与聪慧,对课文的内容也会更感兴趣。
3.3情景激趣。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对事情往往会有独特的见解。教师在教学中要加以引导,既可增进兴趣,又能开发智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个场景,让学生投身其中,假设他们是主角,遇到同样的事情,会如何处理。之后再与课文作比较,看哪一种方式更好,如此,学生的兴致会非常高涨,而且在对比的过程中也有利于思辨思维的形成。如在讲授《西门豹》时,可以让学生想象,假如你是西门豹,遇到河伯娶亲的事情,你是否会去制止?又会如何揭穿巫婆的骗局?同学们在思考回答之后,再对比课文中西门豹的做法,就会深刻体会到古人的正义与智慧。
3.4游戏增趣。小学生往往好动,表演欲望强。针对这一特点,可以根据课文内容,在课堂上安排一些简单有趣的游戏,让学生乐在其中,又能增进学生的交流能力。如在讲授儿歌《小熊过桥》时,可以把讲台当作小桥,让两组同学分别站在小桥两端,扮演“山羊公公”和“小熊”,然后,下面的同学朗读,上面的同学表演过桥。通过这样一个寓教于乐的小游戏,学生们很快便能记住儿歌,此时再加以引导,学生们便懂得要像小熊那样尊老爱幼,礼貌相让。
4课后实践生趣,实现知行合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学的定位,并不能仅局限于三尺讲台。课后的继续学习与实践,也是“兴趣教学法”的重要内容。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当认真寻找课堂与课后的结合点,带领学生感受自然,尝试实践,实现知行合一。比如讲完《望庐山瀑布》,便可在周末组织学生郊游,看一看真正的瀑布,讲完《农业的变化真大》,完全可以带学生去感受一下新农村的风貌。通过躬身实践,学生就会切实体会到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而萌发更大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总之,从教学实践来看,兴趣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积极性,使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行兴趣教学法,既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遵循“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必须。
参考文献
[1]杜娟;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10.07
[2]陈美丽;兴趣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课程教育研究》,2011.02
作者:续宗君 侯庆峰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新桥中心小学
篇12:语文三环节教学法初探论文
语文三环节教学法初探论文
语文是其他学科的工具,它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处于基础学科的核心地位。语文教研历来是学科教研的重点,我从2002年起,致力于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提出并实践了一套“三环节教学法”。它一改过去教师一言堂的沉闷气氛,使每个同学头脑波澜起伏,积极性大为提高。
三环节课堂教学法的程序是:1.设疑。2.解疑。3.强化。
一、设疑
课堂一开始就设疑,形成悬念,扣动学生思维的闸门,拉开全班学生个个主动、人人思考的序幕。疑点要设置得恰当,象医生针灸认准穴位那样,触动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理解点,使之产生全盘皆动的活力。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疑问的是问号。”敲在点子上就如按一个电钮,如打开一个闸门,让思维这潮奔泻而出。讲《我的叔叔于勒》可用质疑问难的方法投石问路:作者以于勒为标题,他是本文的主人公吗?有人说于勒是配角,那么主人公是谁?这一发问就点燃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再因势利导,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解疑
由若干知识的`理解点逐个挑起一堂之争,通过议论、研讨、辩论巧设“迁移台阶”,掀起矛盾高潮,推动思维起伏跌宕,向前发展,例如讲《七根火柴》可这样发问:
1.本文主人公是谁?
2.文章的主脉是如何安排的?
3.无名战士身上闪耀着哪些光辉?作者为什么不给他起个名字?
通过思考、点拨、论辩,学生认识到无名战士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置个人安危于度外,时刻想着党和人民,是我千万优秀红军战士中的典型代表。经过几番思想交锋,火花碰撞,最后把学生的思想归拢到一个准确点上,形成新的知识。
三、强化
要使既得知识变成能力,化为修养,必须将贮存的知识从一个突破口迸发出去,才能记忆强化,进入新境界,进而把握顺应时代潮流的结合点,把学生的思维缆绳牵向更深的层次,造成“文已学完而余兴正浓”的研讨气氛。
如《孔乙己》这篇小说的高潮部分在末段,作者让他的厄运用集中的群象表现出来,讲解时扣住结尾句:他便在旁人的说笑声中用这手慢慢地走去了。这是全篇主旨所在。可以此处总结激句:孔乙己的悲剧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写出提纲,举手发言,相机诱导,把他们引向不吐不快的境界。于是贮存的能量迸发出来了。有的评孔乙己至死不悟,中毒至深;有的以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出发,点明他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再一次突出主题核心;有的紧扣“用手走”这一特写镜头,点破他必死无疑的结局……
总之,“三环节教学法”能在学生头脑中激起风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使课堂兴致盎然,妙趣横生。
★ 开题报告注意事项
★ 写作教学论文
★ 论文评语大全
★ 教学论文的题目
【关于语文教学法的论文题目(共12篇)】相关文章:
论文评语2022-05-06
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撰写方法2022-09-02
初中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8-26
评语论文2023-07-09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题目2022-11-08
开题论文撰写攻略2023-02-27
小学一年级教学论文题目2023-05-26
过来人:论文写作要把握进度2022-07-29
农业推广硕士论文开题报告的撰写要求2023-09-08
★幼儿园教学论文题目2023-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