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新理念与新方法论文

时间:2023-06-24 07:50:50 语文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新理念与新方法论文(合集13篇)由网友“煎个荷包蛋吧”投稿提供,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新理念与新方法论文,供大家阅读。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新理念与新方法论文

篇1: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新理念与新方法论文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新理念与新方法论文

新课改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让教师在实践中认识到了新课改的正确性和必要性。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中采用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带领学生去进行科学的探索和实践活动。

一、用新课改的理念来武装自己

在新课改形势下,教师要用新的课程功能观、教学观、教师观、学生观、质量观来改变自己。教师在教学中要认识到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和建设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在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平等中的首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人格独立的人,有个体差异的人,个性丰富、富有潜力的人。

二、树立“以生为本,育人为本”思想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要首先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体现个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因材施教,尊重学生观点,承认学生个体差异。

教师要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要给其设置辨析字音的练习。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教师则可以让他们去剖析文章结构以及文章的论证方法,使学生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论据、论证。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注重学生能够通过独立自主的或者合作的学习,来掌握知识、获得知识、学会学习、丰富情感、完善自我、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过程。

三、由教师的“教”变成学生的“学”

教师“教”的目的就是为了“不教”,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所以,教师要改变思想,由原来教师的“教”变成学生主动的“学”。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是学生的引导者和启发者,通过教师的“激趣”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教学过程“变苦为乐”,让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例如在学习《祝福》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课文,之后给学生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和探究。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学生会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这样写的目的是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学生在探究中会跟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涵及其传递给读者的深意。

教学方式上的变化还在于,课改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师可能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成为学习的主人,感受主动学习的快乐。在课堂上教师应该给学生机会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展示,去感悟,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让学生有一个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

四、关注教学评价,促进学生进步

新课改中的教学评价和传统的教学评价也有一定的区别。新课改下的教学评价内容多元化。它不仅重视语言能力与逻辑能力评价、也重视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评价。评价的方式也不仅仅是单一的考试,而是通过多种方式去进行,给学生一些鼓励性评语、预测性评语等等。例如在课堂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直接画一个表格,对各个小组进行分数的统计,当学生回答对问题的时候,就给学生加上一分,在快下课的时候给各小组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价,激励小组学生学习。这在无形中就在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竞争和合作意识,学生为了使自己小组脱颖而出,在课堂上都会积极努力,如此一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动力更足。

总之,在新课改的形势下,教师要主动地去学习和接受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用这些理论知识去指导自己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提高。

篇2:新课程理念下探究新方法论文

新课程理念下探究新方法论文

摘 要:新的教育理念呼唤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模式,转变教师的角色,新课程的教学改革要求培养创新型的人才。如何提高政治课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真正使政治课成为学生的最爱,只有讲“活”政治课,才是政治课教学的唯一出路,也只有“活”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关键词:主体地位;创新意识;政治课

传统的教育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知识的垄断者、传播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的、从属的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新课程强调学习过程应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互动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本质上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自主的、能动的、富有创造性的。于是,讲活政治课便成为摆在每位政治教师面前必须解决的问题,增强学生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活用资源,深研教材,鼓励创新就是讲活政治课的必要条件。本人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认为要讲活政治课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将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新课程提倡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因此教师要变“指挥者”为“引导者”.比如,在讲“银行”“消费”等内容时,先让学生去某个银行实地考察,做好记录,让学生去市场买东西,记录好购买地点、商品名称、数量、单价、购买过程、心理体验等相关内容。上课时,利用学生的调查,有关记录,结合教材知识共同探讨、学习。

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求知欲和好奇心人皆有之,青少年学生更强烈,在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往往不满足于书本上的结论和问题的现成答案,而会积极地去思考、探索,试图发现新问题,作出新解释。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应富有创新意识,设计形象生动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的思维状态,这样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对于教材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学中就要遵循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深入浅出,用形象生动的比喻去帮助学生进行分析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在教学过程中,应多用录音、录像、幻灯片等多媒体直观材料,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使教学更生动、形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比如,讲社会发展史中的生产力概念时,可用电教媒体展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工具,如石器―金属工具―铁制工具―机器大生产,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工具的改进及广泛应用对不同社会生产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使他们真正懂得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从而使学生更深刻地体验到创造在革新生产工具、促进生产发展及推动社会进步中的重要性。

三、注重巧用时事教学,讲活政治课

在我对学生的一项“我喜欢怎样的政治课”的调查中发现,80%都提到喜欢教师在课堂中穿插一些时政热点问题。这个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时政热点比较感兴趣。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果能结合恰当运用当前的时事热点问题,实现科学教学与时事教育有机结合,这样做不仅体现了政治课的时效性与实践性的两大特征,同时,也使政治课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所以,我们教师必须时刻关注近期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事件与问题,随时把热点引入课堂,使其成为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我在讲“弘扬民族精神”这一课时,把我国“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引入了课堂,由于当时“神舟六号”刚刚发射不久,学生都很感兴趣,这个新鲜事例,既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什么是载人航天精神,更让学生提高了学习的热情。

四、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讲活政治课

利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使教学生动、形象、感染力强,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多媒体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枯燥无味的弊端,它将各种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直观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把视觉、听觉等调动起来,集中注意力,从而更加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我在讲《走进世界贸易组织》一课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插入了有关中国入世的图片、录音和视频资料,学生观看完后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积极地进入了相关问题的讨论,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五、理论联系实际,知行统一,提高实践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政治教学的基本原则,贯彻理论联系实际,既是教育目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决定的,也是学生掌握知识认识活动的客观要求。教材中的探究与实践课,它实现学问性知识与体验性知识、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有机结合。通过自主的、创造性的体验与探索活动,使学生身心得以和谐的发展。为此,我认为应充分利用教材中“探究与实践”等栏目,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培养学生责任感,提高实践能力。比如,讲到《依法保护我们的家园》这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对学校周边的环境、校园内的环境进行调查,给自己思考,同学商议论证后,向有关部门提出治理环境的具体建议,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如,在活动中,学生给学校提出建议,建议学校在每个垃圾站多设几个垃圾桶,每个垃圾桶贴上垃圾分类标签,每一个学生都按标签投放不同的垃圾。

总之,新课程下的教师应实现角色的转化,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努力做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新课标的目的。

参考文献:

阎立钦,创新教育.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王国芳。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几点新思考.教育前沿,(6)。

篇3:浅析人文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析人文理念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加强,我国教育教学方面也在不断的进步。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虽然近些年来人文理念在教育中越来越重要,但是目前高中语文教学还是偏应试,对人文理念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我国教育教学方面受传统的影响,应试教育的思想长期存在,导致人文理念的教学理念地位长期处于萌芽状态。但随着近些年我国各方面的发展进步,人文理念的教学理念地位不断提升。这是一个比较好的趋势,但是当前来讲,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还有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

一、人文理念方面的不足

1.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我国的传统教育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升学都是由考试成绩决定的。所以,很多学校很多教学人员认为考试成绩就是高中语文学习的最重要的任务,而其他的像人文理念等没有放在正确的位置。老师如此教学,长此以往,学生就只知道应付考试,而对教学中的人文方面的东西了解很少。传统教学的方式太看重应对考试,强调死记硬背,甚至只要为了达到考试拿高分,完全不顾语文课中学生到底有没有学到什么,只关心学生答题能力是否够好。这样的教学模式在我国已经长期生存了很多年,让很多学生缺失了在语文学习中对人文精神的把握。

2.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

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的盛行,当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高中语文教学缺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特别是缺乏精通人文理念的语文教学专家。当然,中学中原有的高中语文老师的专业素质特别是人文素养也有待提升。传统的教学长期影响着高中语文教学,高中语文老师对人文理念人文精神没有正确的认知,缺乏对人文精神必要的了解,导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只强调考试分数,而轻视学生的人文理念的培养。教学机构的管理人员也没有认识到教师重视人文理念的意识,放任学生受传统教学方式不利方面的影响。

二、应对措施

1.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随着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不断的引入国内,学生对新鲜理念更有吸引力。我国的传统高中语文教学的模式对新鲜文化总是有一些些抗拒。高中语文教师或者高中教学管理人员应该了解自身的教育不足,应该把重视考试成绩分数的目标转移到关心学生是否对语文学习感兴趣以及学习语文中的人文精神方面来。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方式,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应该让学生们不断的参与到语文教学中。要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不是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程中应该设计一些桥段不断的让学生们参与到语文课的学习中,不断的提升学生们学习高中语文的兴趣,然后把讲授的课堂形式向互动型、双向沟通型的课堂模式转变。

2.从课堂形式、教材方面引导学生的人文素养

语文是我国的母语,是学生们身边最常用的语言,跟大家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高中语文教学有优势也有挑战。如果教材设置不当,有可能让学生毫无兴趣,如果教材设置的好,也许互动型课堂不需要太多也能让学生学习到很多的知识以及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高中语文教师也应该多关注社会的热点,现在互联网时代的学生都喜欢关注时事。如果语文教学中教师能把教材跟当前社会热点联系起来,那就效果会好很多。当代的高中语文教学不仅仅要承担升学率的'任务,也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升。高中语文教师只有不断的更新教材,挖掘社会热点,不断的更新教学方式,才能不断引导学生提高对人文精神的理解。

3.大力培养人文精神的教师

既然高中语文教师中缺乏人文精神,也缺乏精通人文精神的专业人才。那么相关机构就要大力培养精通人文精神的教师。一方面不断的让原有的高中语文教师学习人文精神方面的教学,从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视人文精神的学习。另一方面,也要不断的引进高素质的精通人文精神的专业人才,然后由这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对高中语文教学不断的改革创新,来不断提升高中学生对人文精神学习的能力和兴趣。两种方式交叉使用,让高素质精通人文精神的教师去不断的影响原有的语文教师,然后通过鼓励原有语文教师不断学习人文理念的教学,不断的来充实高中语文教师的人文理念。以这样大力培养人文精神人文理念的教师来应对未来需求越来越偏人文化的高中语文教学。

三、总结

高中学生在语文教学中非常需要人文精神的学习,人文精神的学习不但能提升学生们的语文学习能力,还能在未来社会中让学生们提前拥有独立思考独立生存的能力。上述分析了我国高中语文教学中的现状,以及高中语文教学中在人文理念方面缺失的应对方法。希望高中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重视考试成绩的同时,能更多的学习到高中语文的人文精神。

篇4:高中语文与操作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与操作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大规模设置选修课在中国教育史上可谓空前的尝试。那么,选修课作为一个全新的内容在整个高中阶段究竟应该如何定位和操作落实,这正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要求,“选修课和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差别”,所以,笔者认为“穿新鞋走老路”定然是不可取的,一轮教学告罄后略有一些浅显的认识。

一、教学有共性目标:注重基础

必修和选修有一定的差别,传统的惯性思维认为必修课注重给学生打下基础,而选修课就是百家争鸣,我说我是。依据本区域的学生语文素质环境,为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服务的,选修就无需重视基础。其实,这是对新课程的一种误读。

“注重基础”应该是贯穿到整个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共性目标。高中仍是基础教育的一个环节,仍应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这在高考试题中也是得到了印证的,《课程标准》说“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与提高”。可见,选修不是孤立的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的联系必修课的所学内容,必修课的学习可以说是为选修课授之以渔,提供了文本特质的教学点以及文体教学风格,必修课的`文本解读方法、理解能力技法、思维习惯等应保留并迁移拓展到选修课中来。选修课教学的导学案设计也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语文素养和需求,注重基础知识的落实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促进学生的语言文字积累运用和语感思维的发展和提高。同样,注重基础也是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要求,既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又要应付高考要求,这也就成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二、教学有选择内容:张扬个性

教学的内容,必、选修都要落实在两个主体上:一是教师,二是学生。

至于选修的“选”字如何落实,笔者认为老师的教根据实际大胆取舍,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力求张扬个性,尊重学习需求。即可获得多样化的双赢。

教师对选修课的教不必全像必修那样去课课精讲、面面俱到,选修课应体现为“用教材教”来促进必修课的所学得到巩固,在选修中大胆取舍一些课文和个别单元来研读。如选修《外国小说欣赏》,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集体备课中制定一个总体教学框架原则,如文本研读、要素探究、主题赏析,在每个框架下又要设置具体教学目标;“文本研读”,重在落实学生基础知识和积累,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欣赏。“要素探究”按照传统小说欣赏的路数去教课文,重在探究小说的三要素或注重其一,这一环节要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借要素探究来深化对小说的理解和把握。“主题赏析”更多的是关注小说的人文性和艺术表现力、价值追求、审美情操等。

教师这样有取舍的教重在张扬学生学习愿景的个性追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这也是选修课程开设的初衷之一。通过选修课教学,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他们不同的发展倾向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进而造就时代所需要的多方面的人才。

三、教学有民主的方式:自主合作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不论是选修还是必修都应是学生本位教学,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角色要充分展现出来,也只有这样,“自主、合作、探究”的民主学习方式还能得以落实。

课堂教学过程应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流、互动、师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与共同发展。

选修作为高中语文史无前例的新内容,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会形成一套科学完备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期望的实现还需要更多的一线教学者归纳总结自己的心得、经验、成果并与同仁共勉,以期大语文教与学的环境日趋清新。

篇5:因材施教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新方法研究论文

高校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终结,也是社会体育的最先开始,在学校和社会的体育转接中起着中介作用。体育教学改革是提高我国体育工作、促进我国体育事业改革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对我国人才培养和素质教育有重大影响。近年来,我国从事体育教育事业的学者们不断自我创新或从国外引进各种方法,进行了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完善工作。这种努力虽使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得到了一定发展,但未产生根本性的进步效果。究其原因,与教育改革工作中违背了因材施教原则有一定的关系。

1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教学不断地从国外引进一些方法和制度,导致无法形成自己的教学体系。不少资料表明,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体育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三基”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一种极其落后的模式,是学者引进外国理论形成的成果。这种教学模式是基于传统的应试教学教育观念形成的,体现在体育教学中便是以学生学习具体的体育技能为最根本目的,以基本体育知识、技术的考核为评判学生体育能力的主要标准。这种教学模式在我国20世纪中期得到普遍使用,在我国现代社会有着根深蒂固的影响并难以清除,我国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育仍旧未摆脱这种落后模式。这种传统应试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模式以传统的教师授课型课堂为主,基于课标要求进行统一教学,影响了学生锻炼意识的提高与培养。1990年,国务院、国家体委为了改变这种教育模式,会同有关部门曾经联合颁布了《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实施办法》和《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及实施办法》。这两份文件的目的都是希望大学生提高锻炼能力、培养体育锻炼习惯、增强体质,两份文件颁布后便被确立为检验高校体育工作和体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准之一。但这些制度并未给我国高校体育事业的改革发展带来显著的效果,到现在我国高校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很多问题,不少大学生根本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甚至不重视体育活动。

2体育教学中运用因材施教的情况

教育部曾在《素质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因材施教原则的重要性,其中提到:高校体育教学是培养高校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在高校体育教学实际中要加强对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理解,加强对不同学生个体的关注。因材施教教学理念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教育家孔子,孔子一生育人无数,遵循因材施教的标准,力求使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可造之材。“因材施教”中的“材”指教育对象的个人特点,包括其性格特征与学习能力、气质特点等,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这种个人特点的体现则是指大学生学习体育时的心理、能力、项目爱好及身体健康水平等方面的特点。因材施教即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内容设计。我国高校学生已经成人,从各方面来说性格特征已经确定。但由于高校学生来源复杂,学生之间家庭环境、生活背景、地域特点、个人成长经历等都可能存在极大的不同,这必然会造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显的个体差异,尤其是在体育教学这种活动性强而又灵活多变的课程中,学生之间的不同会更加明显。我国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往往根据广大学生的普遍水平进行没有差别的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不能同时兼顾在体育学习上略有优势或基础不足的学生,更不能发挥中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严重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因此,基于因材施教观念进行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篇6:因材施教理念下高校体育教学新方法研究论文

3.1分组教学中的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教学原则的.关键点在于“材”,因此基于因材施教视野的体育教学方法改革首先离不开对学生“材”的分组。分组教学的因材施教即是指对于有相同或相近体育学习特点的学生进行相对类似的分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够区分学生的个性,还能够在尊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以下是几点关于因材施教分组教学的切入点。

3.1.1兴趣分组

大学生拥有着独立的人格特性,经过十几年的生活经历,已经有了富有个人特色的兴趣爱好和取舍能力,因此对于体育运动项目也有着自我喜好倾向的不同。根据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将具有相同兴趣的大学生集中于一个课堂进行分组教学,必然会给体育教学带来不一样的效果。如很多高校中大学生可以自行选择体育课程类型进行分班学习,这种做法便是践行了兴趣分组教学的要求,提高了体育教学能力。

3.1.2体质分组

从另一个方面看,普通大学生经过中小学长时间的体育学习之后,已经具有不同程度的体育活动能力,个人体质基础也各有不同。但大学生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体育习惯和体质已经基本定型,体质方面的个体差异也十分明显。因此,即便是在同一兴趣分组中的不同学生,教师在安排体育活动的强度和运动量时,也应当充分考虑到每个学生之间掌握能力的差异,用不同的标准要求不同的学生。如有的体育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会把学生分成各个不同层次的小组,促进组内学生的互助与共同提高。

3.1.3学习水平分组

在遇到本班学生学习水平或者身体素质差异过大,无法进行分组的情况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把学生简单地分为2组,即掌握技能水平较强组和较差组。

3.1.4身体健康状况分组

另外,根据学生之间健康水平的不同,如有些课堂中可能出现病人或者残疾学生的情况,教师应从学生健康角度出发对这类学生单独安排教学内容。如很多学校针对这类学生开设专门的“保健课”以提高和恢复他们的生理机能,十分值得我们学习。3.1.5应该注意的问题分组教学方法是实现因材施教视角下体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有效手段,但在进行分组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时刻注意观察学生的变化,并对不同学生的分组反馈进行分析,一旦出现问题,教师应及时对个别组中不适合的学生进行调换,以期更加合理地分配学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3.2紧扣教学内容的因材施教

从教学内容上观察,我国现阶段的体育教学模式基本上分为专业课与其他专业选修课结合的模式,在此模式指导下,组成课程的每一个体育项目分类都有其不同的特点,如健美操要求身体的和谐,羽毛球、乒乓球等球类运动更加注重学生对球类的运用能力等。对于不同项目的不同教学内容,教师应当从教学课程标准出发进行教学内容上的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够真正促进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3.2.1心理教育

因材施教的心理教育侧重对学生进行心理上的疏通与精神上的鼓舞。例如,田径中的长跑项目几乎是所有女大学生难以克服和接受的,但对体育教学来说,女生长跑又是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做好引导者和陪伴者的角色,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女生心理安慰,以帮助克服她们心理上的难关,提高她们自己的长跑能力和毅力。

3.2.2团队教育

球类运动,如足球、排球、篮球等多为团队项目,对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意识要求很高。在这种项目中,教师应时刻提醒学生集体和团结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教师也应适当加入集体教育和团队精神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在运动中培养相互之间的感情。

3.3教学目标设定中促进因材施教

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通常以学生在未进行某项体育运动之前的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在学习了某项体育运动之后的能力为落脚点进行设计,旨在提高和发展学生关于此项运动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大学生通常在学习一项体育运动之前就已经具备一些体育技能的基础知识以及对此门体育课程的认识,这种知识基础和认知基础称为大学生的体育起始能力。大学生的起始能力与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能力之间的差距,便是因材施教的教育需要起到作用的地方。因此,教学目标设定合理,便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因材施教体育教学的作用;教学目标设置不合理,有可能影响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挫伤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

3.4教学方法改革中体现因材施教

丰富体育教学方法和拓展体育教学手段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种重要措施。教学方法在不同程度上为因材施教服务,体现着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教学目标制订之后,教师应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分析,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教学内容规划。进行教学内容规划期间,教师还要遵循教学方法科学、有效而多样地要求进行教学内容和过程的具体设计。在体育教学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教师还应当在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资源的基础上呈现教学内容。比如在进行体育理论课时要充分应用多媒体设备等。

3.5教学评价中提高因材施教能力

在高校体育教学因材施教改革的过程中,评价体系的创新与改革也是一个重要改革方面。评价体系不仅能够帮助教师检验教学质量和成果,也能够帮助学生检验自身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因此体育教师应当制订有关体育教学的合理评价标准,促进教师对学生水平的整体掌握,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马雷,张建华,王剑.因材施教原则在篮球技术课教学中的应用[J].天中学刊,(2).

[2]董育平.再议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设置之改革:由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所引起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

[3]刘静霞,刘笑舫.浅谈因材施教和意识作用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南都学坛,(3).

[4]马丽娜.体育教学中如何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J].辽宁体育科技,(6).

篇7:高中语文教学评析论文

高中语文教学评析论文

一、创造宽松环境,让学生参与评价

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口说话就需要给他们创造一定的空间,让他们感觉到在一种宽松活跃的气氛中学习,这样他们才会积极发言,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在课堂上感觉到轻松活跃就需要老师有效地结合学情,改变教学方法,做到寓教于乐,也只有学习兴趣得到激发之后,学生才能以极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其中。高中生喜欢直观形象化的知识呈现,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小品表演、课堂游戏、朗读比赛、情景表演等方式,给学生足够的评价机会和评价空间,激发学生评价的兴趣,调动他们参与评价的积极性。中国人一般比较含蓄,高中生在人际交往中还缺乏一定的交际技巧,再开口评价的起始阶段,教师一定要多鼓励学生说出自身的想法,对学生进行适当、正确、积极的引导评价,由此建立起学生课堂评价的信心。在学生基本开始参与评价之后,还要适当采取小组竞赛、大组交流等形式扩大学生主动学习的空间,让他们在交流中提高评价能力,掌握评价技巧,提高评价信心。

二、强化评价引导,给足评价时机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开展语文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让学生畅所欲言,做到评价的有效、真实。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往往很多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评价的手段比较单一,很少给学生评价的机会,造成学生开口困难,敷衍心理较为严重。另外,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对于成绩不太好的学生很少进行课堂评价,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资格评价,说得不好还会遭来同学的鄙视,教师对他们的关心明显不足。为了让课堂评价发挥应有的.作用,语文教师应该有效的了解学情,引导学生积极评价,对于处在中下层的学生来说,鼓励他们,并且让他们多评价,在课堂上保证他们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空间,为他们提供积极参与课堂评价的机会。对于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做到引导为主、激发潜能。如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评价的难度,在评价形式和评价内容上提出相关的要求,而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则可以进行开放性评价,不约束评价的内容和形式,言之有理即可,这样慢慢地培养他们的评价习惯和评价能力。

三、重视自评与互评,提高学生评价能力

在高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提出,在实施课堂评价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语文教师的评价、学生的互评和自评,形成三者的有效结合。高中生有了自我意识,他们的评价往往比教师更直接,更有代表性,因为学生之间的视野是相同的,评价更具有说服力。自评就是学生的自我评价,在开展自评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正确的认识自我,可以反思自己,找出自身的缺点和不足。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在高中语文课堂中,在朗读、背诵、生字默写、考试测试等方面进行学生自评,学生会及时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对策给予改正,这是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起不到的效果。学生互评就是学生之间的彼此评价,也是目前课堂评价使用较为频繁的评价形式,有效的学生互评不但可以让同学之间在学习上有所提高,还能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鉴定能力和同学友谊。学生互评可以是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及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等。对于在学生互评的过程中,优点的东西学生要借鉴学习,缺点的东西要反思总结,假如是自己,你会怎么做,这样不但进行了课堂评价,还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这样的评价必然会给课堂带来巨大的向心力和助推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篇8: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关于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摘要]:语文阅读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文章试从创设形象、领略内涵、彰显个性化解读等方面,对培养学生的想像力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创新思维;语文阅读;想像力?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像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阅读教学中,笔者尝试从下面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一、激活文字,创设形象

语文教材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像,不懂得进行再创造,那么出现在头脑中的可能只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而无表象组成的生动画面。这样,就不可能进入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之中,不仅无欣赏乐趣可言,而且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科林伍德在《艺术原理》中指出:“真正艺术的作品不是看见的,也不是听到的,而是想像中的某种东西”。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像,透过文字看到图画,透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之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阅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掬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又如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第四段:“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请学生根据画中的荷叶或生活中所见,把荷叶与芭蕾舞女组合起来,想像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满眼繁茂的荷叶,荷叶片片相连;因为出水很高,才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像优美典雅的芭蕾舞中的舞女的裙——于是,静静的荷塘幻化为动态的舞台,舞女们穿着绿色的裙子,翩翩起舞,轻盈的旋转。随着想像的驰骋,学生们进入到月光笼罩下的荷塘美景中,死的文字变成了活的形象,作品在想像中得到了复活

二、架设桥梁,领略内涵

文本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一个层面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需要运用想像在这中间架设心灵的桥梁,让学生走近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内涵上的感悟

《项脊轩志》后记部分:“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乍看并不像正文那样富有诗意、充溢着情思,似乎平淡无味。只有激活想像,架设桥梁,才会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写小妹们的话,这背后有什么故事?有的说是为扣题,有的说写出了夫妻情深。学生回答的是而又不完全是。“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从南阁子的书籍中看到了大千世界,她的视野为之开阔,她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歆羡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样便有了小妹们的问语:“且何谓阁子也?”不仅如此,作者的功名情结深深地影响着妻子,妻子亲手栽种的枇杷树,便是为作者植下的祈盼与祝福。因此,对于妻子之死,作者悲痛至极。“吾妻死室坏不修”,有同学用他爷爷奶奶恩爱情深的事来形象地阐释此中深情,说他奶奶死后,爷爷不改奶奶生前喜欢的家中陈设。归有光的笔法不能不令人想到海明威的冰山原则,如果不激发学生的想像,不在中间作适当的点拨,那水下的八分之七的精彩就难以发现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二段:“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那些村童居然对着面带愠怒的老头公然作贼,抱起稻草,嘻嘻哈哈,大摇大摆地走入竹林。读到这里,如果不细想,不想像,就会感到杜甫真会幽默,描写出这么好笑有趣的场面。若发问一句:“一根稻草都要,而且是‘群童’,这说明什么?”学生马上想到“贫困”,再一点拨,想到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天下贫困的整个局面。这些群童正是因为家境贫困,才会“当面为盗贼”,抱走那些今天视作垃圾的茅草。学生因此而悟到这些正是结尾的伏笔,进而深刻理解作者就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达“天下寒士”的痛苦,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最终为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感动

三、放飞思绪,彰显个性

“学校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培养能够自己独立思考的创新者。”语文教材固然是经过精心筛选的名家名篇,但这些名篇所昭示的相对于整个浩瀚而复杂的宇宙来说只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教育的重任就在于让更多的学生去超越前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当悟新人换旧人”。所以,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放飞思绪,各抒己见,畅谈真正个人的创造性的解读

在教《石钟山记》一文中,有学生就对苏轼的“而笑李渤之陋也”提出反驳意见。根据教材提供的注释和所附录的俞樾《春在堂笔记》,经过想像推测,这位学生认为:因为石钟山形如“倒扣的钟”,内中空穴很大,所以在崖壁上敲打,南边那座山岩壁厚就发出“函胡”之声,北边那座山岩壁薄就发出“清越”之声,而其他地方的山石敲打,并非“所在皆是也”,李渤的说法未必错,只是说得不够全面罢了

在教《咬文嚼字》一文时,学生们根据贾岛的诗作《题李凝幽居》,经过想像推理,对朱光潜“推敲之说”的质疑声更是“沸反盈天”。有的认为用无声的“推”动作怎么能知道“鸟宿池遍树”,原诗中的“门”该是李凝家门,而不是寺院院门;有的认为“敲”不会打破“岑寂”,反能衬托幽静;还有的认为“推”的动作有些粗鲁,不该发生在讲究礼节的文人雅士身上——显然,第一位学生通过想像把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还原成生活画面,由生活画面先听到“敲”门声,然后看到树上惊起的宿鸟,从而推断出朱光潜所说的意境不合原诗。第三位学生由诗作联想到古人的礼节,并由此推论出“敲”字比较符合当时意境。只要有适宜的情境,学生所爆发出的想像力、创造力是教师始料不及的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都为绝纱词。”什么叫“解读”?“解读”就是放飞思绪,“解读”就是展开联想与想像的双翼,“解读”就是迸发创新思维火花。何时能让学生思维达到“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境界,那便是语文教学成功之日。

篇9: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摘 要】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作文教学占据着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随着高考语文作文的改革,纵观多年来的作文命题趋势,议论文成为考生偏爱的写作文体。但是如何让学生在写作之前准确的立意,作文不落于俗套,有新意,有观点,这就需要我们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笔者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谈谈教学设想。

【关键词】

篇10: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里,古典诗词犹如繁星点点,熠熠生辉。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我国向来重视经典诵读,从秦汉至清末,熟读精思,口诵心惟一直是语文教育最基本的教与学的方式,经典也是最基本的甚至是唯一的课程。新课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不仅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建议,而且对于阅读做出了量化要求,其中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可见,近年来,国内外基础教育领域,也都对阅读,尤其是经典阅读,予以了焦点式的关注。

一.高职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缺失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中一个重要的形式,它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现实情况是:高职校的学生总体文化基础薄弱,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知之甚少,不能很好地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公德也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在经典诵读大行其道的情况下,许多高职校的校园里只能看见朗读外语的景象(英语有PETS考试),诵读经典的景象可以说是凤毛麟角。长此以往,高职教育将无法承担培养高等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重任。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校园里为什么会缺少传统文化的熏陶,笔者认为大概有以下几点原因。

1.快餐文化的强烈冲击,使学生不愿意阅读经典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社会节奏的加快,快餐文化进入了疯狂的时代,这慢慢演变成为一种时尚。大量的肥皂剧、流行音乐、、网络游戏以及恶搞艺术等娱乐文化充斥文化市场,高职生的阅读取向呈现出游戏性、娱乐性的走势。在不少高职校学生的观念中,那些经典的作品过于深刻严肃,读起来太累,不如快餐读物轻松、刺激,也不如时尚读物那样新潮、前卫,经典著作成为了“过时”的代名词。

2.专业素养的缺乏,语文教师无法肩负推行经典诵读的重任所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本人必须具有深厚的专业知识,才能胜任教育教学任务。经典诵读的推行决非易事,它对语文老师的要求甚高。它要求语文教师,善于把语言学家的用词准确、教育家的逻辑严谨、演说家的论证雄辩、艺术家的情感丰富集于一身,教学语言做到对象明确,深度适宜,富有针对性;清晰准确,通俗易懂,富有逻辑性;引人入胜,耐人寻味,富有启发性;真情实感,潜移默化,富有感染性;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性。然而现实的情况是,高职校语文教师大都担任班主任,平日里忙于应付各种教育教学工作检查,每年的阅读量少得可怜,写作更是无暇顾及。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师都配有教学参考书供选用。这样做,固然对文本的理解和对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有所帮助,如果一味地依赖教学教参书,语文教师原有的专业素养包括文学素养自然会衰退。大部分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的偏低已经成为经典诵读实施的瓶颈。

3.技能大赛的强势推行,使学校没有精力顾忌其他工作“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职业院校学生技能大赛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一项重大创新,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技能大赛的成绩,被视为该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的具体体现,是学校教学水平、办学实力的重要标志,其排名代表着学校在全国、全省、全行业同类院校中的地位和社会声誉,是学校在社会上的“脸面”和学校领导的重要政绩。因此,受到参赛职业院校领导的极大关注和高度重视。目前各职业院校为准备技能大赛均采取了“举校体制”,抽调全校最优秀的教师、重金聘请企业的行家里手组成指导教师团队,选拔全校最优秀的学生作为参赛选手,校内所有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实验仪器均对参赛选手全天候免费开放,并根据参赛需要购置最新的实验设备和实验仪器,全体指导教师团队、全体参赛选手停课,针对竞赛题目或项目进行少则20余天、多则长达几个月的集中封闭式强化训练,举全校的人力、财力、物力,不惜一切代价培养参赛选手来实现技能大赛中一举夺魁。长此以往,学校根本无暇顾及其他工作,更别说无法短期奏效的经典诵读。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加强经典诵读的可行性路径

怎样去读经典作品?在高职教育中,如何实现经典教育,让读经适应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是当下高职语文学科需要探索的目标。

1.优化课程体系,建立传统文化教育模块即在原来高职语文教学的基础上加重诵读的比重,改良高职语文教学,增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如增加先秦思想文化中经典部分及其后来文学史中的经典内容等,教学中力求思想和文化知识并重。将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程的模块确定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模块。学校可以先开设公共选修课,供有兴趣的同学选修,从而慢慢提高经典著作的影响,渐渐形成学生学习经典的良好风气。譬如可以开设“论语导读”“老子导读”“唐诗宋词欣赏”“明清四大名著欣赏”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赏析及诗词鉴赏等选修课程。让经典诵读活动融入课程体系建设、教学质量评价、教育教学督导中,给予读经活动制度层面的有力保障,体制机制的长期支撑,确保经典诵读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

2.依托科研强势,加强诗词教学研究把诗词教学列入教育教学计划,进而开发校本课程,编写诗词校本教材;根据高职学校学生的特点,推进诗教进课堂活动,提出相应的目标要求,采取相应的施教方法;注重诗教的融合和渗透,善于把诗教与语文教学中的诗词授课相结合,与政治、历史和公民素养教育相结合;开设诗词教学公开课;开展诗词教学课题研究,申报专项课题。在师生中间形成浓厚的诗词教学与研究氛围。

3.抓好社团建设,活化经典诵读形式以社团建设为抓手,常态性开展经典诗文的学习和诵读活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诗歌创作、诗歌赏析、诗词默写、诗词诵读比赛等系列活动。开设专题讲座,如先秦思想专题、通俗文学、武打小说专题;组织学生观看《百家讲坛》或经典名著影片等经典节目;组织学生排练如《北京人》、《雷雨》等经典剧目的片断和扮演经典人物角色等。在开展这些活动的基础上,给学生布置课诵读任务,结合活动开展的情况举办经典诵读感想交流会、经典诗歌朗诵会等活动,活动结束后召开“经典诵读”活动总结大会等,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4.拓展社会实践,丰富学生人生体验让经典诵读以开放的视角,参与到社会活动中,营造整个社会重视经典的氛围。高职校可以成立经典诵读志愿服务队,利用节假日走上街头、走进企业、进入社区,通过“摆摊设点”的方式,向市民们诵读经典,宣讲经典文献的精髓,传播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方面巩固了学生的经典诵读知识;另一方面,又让学生所学的经典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同时,还加强了学生的责任意识,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一举数得。高职校的学生会与社团组织可以利用有利于弘扬经典诵读知识的节日与事件,以之为契机培养学生的学习经典的意识,坚定符合社会道德与准则的人生追求。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国传统的节日里,可以在校园开展“经典诵读文化节”,将与之相关的经典诵读知识传播渗透在节日活动中。

三.高职语文教学开展经典诵读的意义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人阅读经典,不仅获取了知识,也使悠久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同时也是寻求一个完善、独立的自我与品格的好途径。我们从经典著作中可以明白古圣先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精髓,理解教人为人处世的道理,从而自觉地将古圣先贤的教诲融入自己人生成长的历程,自觉地消解外部世界的喧哗与浮躁,自觉地加强内在修养,强大自己的内心。诵读经典,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品位,加强了学生的沟通和表达能力,增强了学生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素质与能力,使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成为名符其实的“技师”。

2.推动学校品牌建设要使我们的学校具有有魅力,品牌特色不可或缺。教育部选拔建设的百所示范高职院校,大都显示了品牌和特色的力量。因此,学校可以尝试结合当地有特色的地域文化和实际,组织力量选编能体现地域特色的经典读本及诵读、书写、讲解材料、教辅,提供教学资源;建立经典诵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托区域经典文化来打造学校品牌。学生从经典中深刻体会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加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

3.推进学校学风建设在高职院校开展经典诵读活动,组织班级进行演讲朗诵、学生早读背诵经典、进行诗词创作、做读书笔记、评选经典诵读先进个人和优秀班级、建立经典诵读资源库等活动,可以使学生受到校园浓烈的学习氛围熏陶,自觉地改变懒散的学习习惯,使学校的学风日趋向上,打造书香校园指日可待。四.结语总之,我们要借助语文课堂,用经典名著熏陶学生文化情操,用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力求把经典诵读教学渗透在高职校语文教学及各种活动中去,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既是职业学校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要,也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文化和谐发展的要求。

篇11: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一、高中语文议论文教学现状

作文一直都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学生学习的老大难。一听到写作文,学生不是磨,就是整体写作质量不高,议论文更是如此。议论文相比于记叙文,更让学生言而无物,甚至第一步就剑走偏锋,审题错误。如何摆脱学生害怕写议论文的现状,让学生不仅能准确立意,还能言之有物,甚至能结合实际,升华主题,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研究命题。

二、如何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

(1)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分类整理素材

审好题是写好一篇议论文最基本的前提,立意错误的议论文只能属于三类文,在高考的战场上相当于给作文判了死刑。每次习作和考试,都会出现很多学生审题不清,立意空泛的现象,作文出现大失误,语文分数自然也会低。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发现,平时他们也花时间阅读议论文写作素材,但是为何还是收效甚微呢?我慢慢地总结出原因,他们所谓的看素材只是走马观花,一目十行,以为自己知道这件事就可以了,却忽视了素材下面的提示,适用于什么话题的文章,这才是核心。同时也不善于总结归纳,在写作时显得捉襟见肘,素材张冠李戴,记忆错乱等,这些都是写议论文的大忌。

如何有效地规避学生写议论文审题不清的毛病,首先我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都让学生准备一门议论文素材整理集,归类整理议论文写作素材,将诚信,勇敢,爱心,忠诚等这些经常出现的素材分类整理,只能写上提示语,平时拿出来回忆和复习,强化自己的记忆。让所有学生在写作时能确保审清题,立好意。但是现在高考的议论文写作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江苏高考题蝴蝶在山洞里生活,由于人的出现几天后蝴蝶飞走了。的确,乍一看我们老师都没法立好意,因此,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更要关注学生的个人思考和对文章的理解。

(2)写作指导要因材施教,确保每个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

苏联教学家赞可夫提出“学习是照顾到每位学生的活动,要使每位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每位学生都是不同的思维个体,对每个话题的理解和把握都存在差异,因此我们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也要因材施教,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

首先,我会根据学生多次的写作情况将学生分成不同的作文兴趣小姐。如长期立意不清,选材不当的为一类;材料堆砌,言之无物的为一类;立意正确,选材恰当,但是流于俗套的为一类;最后是选择,立意都很好,但是缺乏主题升华的为一类。每类学生水平不一,我可以针对学生的水平布置不同难度的作文题,让她们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得到更大的提升。其次,我还会组织组内作文评价活动,每训练完一篇习作,我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组内交流和评价,同时写出最恰当的评语。我认为学生如果对一篇作文的好坏有自己的观点和把握,那也是自我品鉴能力的提升。最后,我会亲自翻阅学生的点评意见,再次批改,做到作文的精细讲解。作文是学生思维成果的展示,不管优秀与否,我们都要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精讲细批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本职工作的尽职尽责。

(3)指导正确的写作方法,谋篇布局

议论文的写作不仅要讲究立意准确,同时也要能将自己头脑中积累的素材灵活的组织,运用,最后呈现出一份完美的佳作。很多学生都发难,为什么每次写议论文都感X像是材料的简单堆砌,没有什么思维逻辑,作文显得松散。其实,这就是在写作前没有做到谋篇布局,没有想好该怎么写就轻易的下笔。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培养学生写作打草稿的好习惯。

议论文的写作分为几种布局形式。总分总是学生惯用的写作套路,也是教师偏爱的写作模式。首先提出自己的观点,接下来进行详细的论证,论证的过程就是每位同学谋篇布局的呈现,也是学生见仁见智的方法。所选用的素材可以以并列式,递进式,对比式,古今对比式等不同的形式呈现,这会让文章立体丰满,构思严谨,更有易于学生说理论证,确之凿凿。这就是议论文的亮点,如何排列自己的写作素材,是个人思维能力的展现。因此,我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会让学生在下笔之前,先构思好整篇文章的写作框架,循着自己的思路写作会有效地开始书写,尝试着灵活运用议论文的结构和素材,避免写作素材零散,逻辑思维凌乱的弊病。这是我一直沿用至今的教学方法,事实证明,也有很大的教学效果。

简而言之,议论文的教学是高中语文的重中之重,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个人阅读和素材积累,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比之炊”,这是写好议论文的首要前提,同时要注重文章结构的谋篇布局,论证有理有据,层层深入,这是判断一篇好议论文的标准。最后,要关注学生的个人思考和当下时代完整的结合,做到古今论证,议论升华,这是佳作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志强.去蔽与创新:孙绍振作文教育思想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

【2】吴纪梁.高中议论文写作理性立意教学浅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3

【3】叶敏.素养教育背景下高中写作教材反思【D】.上海师范大学,2013

篇12: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一、提高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的意义

1.提高人的生存能力

在高职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最主要的特点是教师不会照本宣科,教授课本知识的同时也会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这是语文教学同其他的教学不同的地方。所以语文教学在生命教育渗透上有很大的可操作空间,通过语文教学可以提升人的生存能力。不论是语文教学还是其他的教学,最终的目的都是使人获得在社会上生存的能力,提升人在社会中的生存条件,改善人的生存方式。语文教学可以很好地提升人的生存力,不仅可以让人获得更好的生活方式,还可以让人享受生活,享受生命。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心智的成熟,高职的学生应该懂得人生的奋斗目标和奋斗途径,不仅仅是提升成绩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提升生存能力,提升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

2.提高对生命的珍视程度

生命教育最直接的目标和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生命的珍视程度明显提升。在高职语文教学当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其意义在于提升学生对生命的珍视程度。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生活压力的增大以及家庭教育观念的改变,很多学生对生命的珍视程度并不像上代人那么深刻,抗压能力和抗打击能力明显下降,这会使学生在面对压力的时候产生轻生的念头,或者说对别人的生命不在乎,视生命为儿戏,这也是现在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通过语文教学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不仅仅是对自己生命负责的一种做法,更是对他人生命尊重的一种做法,通过生命教育,提升对生命的珍视程度,在减少校园暴力时间发生上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高职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渗透的策略

1.提升语文教师的生命教育能力

提升语文教师的生命教育能力是非常基础的,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这就要求教师提升一下几种素养。首先是提升等待的素养,等待意味着教师能很耐心的教导学生,按照发展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学生多点理解和信任。其次是分享的素养,所谓分享的素养,就是教师能把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分享给学生,同时愿意把自己的其他资源和学生共享,同时当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能够全力相助,这也可以给学生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给学生树立一个正面的形象。最后是宽容,宽容是对生命珍视最重要的态度,这不仅是针对他人的错误,也是针对他人的差异,同样也是对自己的错误和个性都持有宽容的态度,要做到宽容,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和哲学水平,但是宽容并不是忍让或者迁就纵容,要有自己的原则和态度,对于原则上的错误绝对不能容忍。

2.通过阅读教学进行生命教育

语文的阅读教学,教师需要把握一个理念,就是在学生进行阅读的时候,要让学生做到“阅读第一”,并不是为了做题进行阅读。当前的教育体制下,阅读确实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但是这是要生命教育的理念相违背的。阅读的过程实际上是体会他人的生命理念,丰富人生体验的一个过程,教师应当尽量的减少阅读的功利性,同时增加阅读的质量,教师应当寻找具有深刻意义的文章供学生进行阅读,同时进行合理的引导,不仅是引导学生的阅读,也要阅读学生的倾听,因为阅读也是同作者进行交流的一种的方式,通过阅读提升学生对生命的认识,对人生的理解,这就是通过阅读教学进行生命教育渗透的一种的方式。

3.通过写作教学进行生命教育

写作也是语文教学中的必要教学点,通过写作,也可以让学生反思生命,反思人生,传达出学生的活力,所以也可以通过写作教学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通过写作教学进行生命教育的渗透有以下几种方法:第一,口头作文练习,语言是每个人表达自己的重要方式,通过口头作文的练习,教师可以进行积极地引导,通过引导,学生可以对人性的理解进一步加深,能够在交流和表达中进行良好的人性互动学习。第二,随笔,学生有的时候会忽然对人生的理解产生灵感,将这些重要的灵感记录下来,可以很好的教育学生时时刻刻注意自己内心的想法,同时可以积累对人生真谛的认识,通过随笔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在写作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加深对生命的认识,对生活的体验。第三,写作,写作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对作文命题的理解,同时将对命题的理解以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在不断地对命题的理解过程中就能更好地加深对生命的认识和理解,提升学生对生命的珍视程度。

三、结语

高职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的渗透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同时也是一个比较长久性的工程,并不是改变一届学生,甚至一个时代的学生,而是需要长久的坚持下去。相信,通过语文教师的不断地探索,生命教育会对更多的人产生影响,会给更多的人带来积极向上的影响。

篇1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高职校,指的是高等职业学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所以,在很多学生甚至是老师的心目中,高职院校的任务就是学习技能,而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道德等方面的教育放在边缘地带,由此就导致了很多毕业的学生虽然拥有高技能却因为综合素质的低下而找不到工作或工作不顺利,造成一种高分低能现象。由此可见,在职业学校的日常教学中特别是语文教学中融入综合素质教育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融入德育教育并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呢,本文在这方面进行了探讨,具体分析如下:

一、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综合素质对他们以后就业及生活的影响

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包括做人、团队合作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做人就是要培养高职学生如何与人相处、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做到双赢,就必须学会理解他人、宽容他人、帮助他人,要做到与同事齐心协力,这就是团队合作能力。除此之外,学生还得具备一定的吃苦耐劳精神,要有强烈的生存意识,实际的生活本领,乐观的稳定的情绪,等等。而这些素质,恰恰是现在这些学生所缺少的,也是不被他们重视的。所以,在上课开始,通过ppt演示一些成功人士成功的案例,特别强调综合素质在他们成功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用生动的事例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综合素质对他们以后就业及生活的影响。思想上重视了,行动就有了原动力。

二、分析教材,挖掘其中的德育因素.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情感是一种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反映了人对客观事物及人的具体需求之间的关系,是人关于客观事物及自己实际需求的一种主观感受,是由人的各种各样的经历而产生的喜、怒、哀、乐等的情绪表现。在这些情绪中,良好的道德情操能使人健康愉快的生活、喜欢交际并擅长交际,促进人格魅力的形成。因此学习教育就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具体感知和课堂的德育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德育品质,使学生成为身心和谐发展、能被社会接受的优秀人才。语文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

三、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

除了在课堂上教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外,还要教会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处理自己问题的能力。遇到事情不要怕,要学会冷静的分析问题,告诉他们当现实与理想产生距离是,不要悲观失望,不要自暴自弃,要采取一种积极的、耐心的、宽容的人生态度。要对未来有一个坚定的信念。

四、教学形式丰富多彩,在多种形式中获得知情并举的教学效果

列宁告诫人们: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综合素质的提高对于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巨大的,进行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德育教学,让学生情智协调发展,互相促进提高。课堂上的教学,要改变原来老师自顾自的讲,学生被动听的形式,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合理应用多媒体,吸引学生注意力,适当进行课堂交流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学生进行价值教育,让学生追求价值、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具备认识社会、评价社会生活的能力。比如我们进行的开放性试题培养法,鼓励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对自我意识进行评价,引导学生的价值取向,从而实现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

五、开展多种课外活动,利用积极向上的互动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在课后,利用教材中古今中外成功、成才的事例鼓励学生;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用积极德育激励学生,帮助他们解除成长中的困惑,找到成才路径。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他热爱学生,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与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是个孩子。”让“爱”作为教学的主题,用爱心感染学生,引导他们步步向上,培养他们的积极德育。不管在课上还是课下,老师要走到学生中去,让自己融入他们,成为他们中间的一员,使师生德育交融,关系和谐,以优化教学效果。高职语文教学的方式与手段是多种多样的,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领悟到道德与人性的真善美,改掉原来的不良习惯,懂得做人的真谛,形成良好的综合素质是至关重要的。职业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教材上的东西,学到如何操作工具,如何制作工件,而且要让学生学到适应社会的本领,让学生在以后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能不断的认识自我,超越自我。这才是全面的职业教育,也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应该接受的教育。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的发挥自己的特长。

高中化学新课程与新课程中的化学教师

如何构建新的语文教学模式

铁道概论教学总结

铁道概论现场教学总结

初中语文新课程学习体会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学习心得体会

高一语文老师工作计划

新课标的学习心得

试卷讲评课与新课程接轨计划

小议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新理念与新方法论文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新理念与新方法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浅谈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新理念与新方法论文(合集13篇)】相关文章:

高三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2023-03-27

阶段性教学工作总结2024-05-17

文艺复兴与新航路的开辟教案2022-08-21

高中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2024-02-14

高三政治选修六全年教学计划设计2022-08-19

新课程语文教学工作总结2022-12-02

新课程改革心得体会2023-10-17

教师新课程改革心得感想2023-03-18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计划2022-06-14

新课程教学设计2023-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