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考语文议论文解题思路分析

时间:2024-01-14 07:28:15 语文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关于中考语文议论文解题思路分析(共5篇)由网友“yuxianbiao”投稿提供,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中考语文议论文解题思路分析,供大家阅读。

关于中考语文议论文解题思路分析

篇1:关于中考语文议论文解题思路分析

议论文的定义: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

(一)论点的把握

答题思路

论点位置一般在:(1)标题;(2)开头;(3)篇末;(4)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5)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论点概括要注意:(1)要抓住中心词; (2)要使用陈述句式; (3)要有明显的倾向性,要旗帜鲜明;(4)语言要简洁,文意要通顺;要立足得分。

(二)论据

常考题型及方法

1、概括论据 (找出和论点要点相对应的内容进行概括)

格式:何人做何事(事件的表述要符合论点)

注:假如题目给定概括的例子,那么要注意仿写

2、文章运用了某某的事例(引用了名言)有什么作用

格式:

运用了事例(简单概括),证明了(论点或分论点)。(或与所论证内容一致)

3、补充事实论据

注意:

1)论据要能证明论点;2)要有典型性、权威性;3)积极思考课本上学习过的名人。

4、论据能否被替换

思路:

如果不能。1)不能;2)论据内容是;3)本段观点是;4)两者相符合,所以不能。

如果能。1)原论据;2)新论据;3)本段论点;4)换掉更典型,更有代表性,更能证明观点

注意:可能原文中的论据与上下文有照应。

5、关于论据的位置

1)论据能否互换位置(删)

2)给定论据,放回原文中的什么位置,为什么?

思路:

能否互换位置:首先概括论据,然后看是否和文本(上下文句子)照应(比如论据有可能是按时间顺序排列)。

能否删除某一论据:首先概括论据,然后分析是否证明论点,最后看是否和文本(上下文句子)照应(比如论据有可能是按时间顺序排列)。

给定论据放回原文:首先概括论据,然后分析证明哪个分论点,最后看是否和文本(上下文句子)照应(比如论据有可能是按时间顺序排列),并关注过渡句。

(三)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格式: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引用论证

格式:(如果是讲道理)论证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如果是引用)使用了引证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3、对比论证

格式: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四)论证结构

常见题型及应对方法

1、直接通过选择和填空的方式判断论证结构

思路:首先看文章到什么地方完成了提出问题的任务;从什么地方开始分析问题;到什么地方结束,归纳出结论。由此判断是总分、并列、层进还是对照。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段落的领起句往往是关键,要紧紧抓住它进行分析理解。

2、提问A段到B段之间能否互换

思路:首先判断两个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然后找一句总起句或总结句,在顺序上与两个段落的排列一致。

3、下面文字是从文中挖出来的,你认为放到哪个位置最合适。

思路:从文章中抽出的段落含有分论点,判断这个分论点与其他分论点之间的结构关系,并根据总起或总结句与分论点的照应顺序来找准位置。

篇2:中考语文议论文解题思路

中考语文议论文解题思路

议论文的定义: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

(一)论点的把握

答题思路

论点位置一般在:(1)标题;(2)开头;(3)篇末;(4)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5)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论点概括要注意:(1)要抓住中心词; (2)要使用陈述句式; (3)要有明显的倾向性,要旗帜鲜明;(4)语言要简洁,文意要通顺;要立足得分。

(二)论据

常考题型及方法

1、概括论据 (找出和论点要点相对应的内容进行概括)

格式:何人做何事(事件的表述要符合论点)

注:假如题目给定概括的例子,那么要注意仿写

2、文章运用了某某的事例(引用了名言)有什么作用

格式:

运用了……事例(简单概括),证明了……(论点或分论点)。(或与……所论证内容一致)

3、补充事实论据

注意:

1)论据要能证明论点;2)要有典型性、权威性;3)积极思考课本上学习过的名人。

4、论据能否被替换

思路:

如果不能。1)不能;2)论据内容是……;3)本段观点是……;4)两者相符合,所以不能。

如果能。1)原论据……;2)新论据……;3)本段论点……;4)换掉更典型,更有代表性,更能证明观点

注意:可能原文中的论据与上下文有照应。

5、关于论据的位置

1)论据能否互换位置(删)

2)给定论据,放回原文中的什么位置,为什么?

思路:

能否互换位置:首先概括论据,然后看是否和文本(上下文句子)照应(比如论据有可能是按时间顺序排列)。

能否删除某一论据:首先概括论据,然后分析是否证明论点,最后看是否和文本(上下文句子)照应(比如论据有可能是按时间顺序排列)。

给定论据放回原文:首先概括论据,然后分析证明哪个分论点,最后看是否和文本(上下文句子)照应(比如论据有可能是按时间顺序排列),并关注过渡句。

(三)论证方法

1、举例论证

格式: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引用论证

格式:(如果是讲道理)论证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如果是引用)使用了引证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3、对比论证

格式: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四)论证结构

常见题型及应对方法

1、直接通过选择和填空的方式判断论证结构

思路:首先看文章到什么地方完成了提出问题的任务;从什么地方开始分析问题;到什么地方结束,归纳出结论。由此判断是总分、并列、层进还是对照。还有一点要注意的是:段落的领起句往往是关键,要紧紧抓住它进行分析理解。

2、提问A段到B段之间能否互换

思路:首先判断两个段落之间的结构关系,然后找一句总起句或总结句,在顺序上与两个段落的排列一致。

3、下面文字是从文中挖出来的,你认为放到哪个位置最合适。

思路:从文章中抽出的段落含有分论点,判断这个分论点与其他分论点之间的结构关系,并根据总起或总结句与分论点的照应顺序来找准位置。

[中考语文议论文解题思路]

篇3:中考语文记叙文解题思路介绍

中考语文记叙文解题思路介绍

定义: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一)体味修辞类语句的作用

1、明确所用修辞手法。

考纲中明确考查六种修辞: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问、设问,可以利用口诀进行记忆

“二比二问一拟夸”。

2、归纳答题模式。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结合句子)

拟人:生动地写现了……(结合句子)

排比:增强了……的语气语势,表现了……(结合句子)

夸张: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结合句子)

反问:增强了……的语气,强调了……(结合句子)

设问:强调了……,引起思考。(结合句子)

注:以上列举的这些,只是我们常规的一些“帽子”,任何一种修辞手法的作用,不论是前

面的.“帽子”,还是后面所要表达的内容,都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切不可死板硬套。

3、解题步骤

修辞手法+ 帽子 + 对象特征 + 作者的情感(情感是关键)

(二)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1)理解词语的本义;

(2)看该词在句子中的表达对象;

(3)对表达对象做必要的提炼(联系语言环境提炼意义指向概括词);

(4)再看该词表达得怎么样?(起什么作用);

(5)整合梳理答案语言,使表达简洁准确;

(6)把答案代入原文,看语句是否通顺。

2、词语在语境中的作用

看该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是否生动或准确表现了句子内容(对该词语表现的内容要提炼意义指向概括词,否则,答题语言不简洁)。

(三)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1、主要题型

(1)以辨析为方式的选择题。要求学生能仔细辨析句子的细微差别,作出恰当的选择。

(2)以表述为方式的解说题。要求学生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能准确地解说句子的含义。

(3)以赏析为方式的评价题。要求学生能把握词语和句子的呈现特点,对其表达效果作出恰当的评价。

2、解题思路

理解句子含义,要联系上下文

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作品的背景。

理解句子深层含义,要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

评析句子内容,要联系文章中人物的身份、性格特点和思想,思考作者在句子中想要告诉读者哪些信息。

(四)句段作用

1、句子或段落在结构方面的作用有:

(1)总领全文、引起下文。此类句子在文章(段落)的第一句话或前面。

(2)为下文作铺垫。此类句子在文章的前面或中间。

(3)过渡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此类句子在文章的中间。

(4)总结上文。此类句子在文章或段落的后面。

(5)照应。此类句子允许在文章的任何位置。

2、句子或段落在内容方面作用有:

开篇点题、点明中心、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深化主题等。

篇4: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思路分析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题思路分析

分析构思(结构思路)型

1、提问方法:这首诗是怎样构思的?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构思之妙。

3、解答分析:诗歌思有路,一首诗句与句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那么,分析诗的'结构思路,必须把握诗句的关系。有的诗先写景后抒情,有的先叙事后抒情,还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之说。

4、答题模式:①概述诗句的内容。②揭示诗句之间的联系。③指出这种构思传达出什么思想感情。

5、答题示例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葛溪驿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来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2)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是怎样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留下买花钱,趱入种桑园②。

茅苫三间厦③,秧肥数顷田。床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1)从归隐角度看,这首元散曲写了几个层次?请简要分析。

答案:(4分)写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先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篇5:关于语文中考复习:备战中考复习思路教学分析

时光荏苒,岁月交替,转瞬间又是一年的中考来临。作为面临中考的一线教师,要想稳操胜券,深入研究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体悟把握命题的规律,进行针对性的训练,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通过对具体命题形式的分析,归纳出中考试题的一些特征并从命题趋势来看命题的走向,研究备战中考的新思路,把握语文命题的新方向,做到胸有成竹而有的放矢。

一、浅议近年中考命题规律与特点

从201x年开始,我省全面进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轨道。中考命题以稳为主,稳中有变:

1.结构稳定

2007、2008、2009三年的中考试卷的模式基本上保持“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阅读”和“写作”三部分,另有5分“卷面书写”,试卷结构基本稳定。

2.考点差异

近三年的语文试题,着重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阅读理解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运用能力,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阅读感悟。

(1).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板块

名著阅读题,考查“名著情节”、“名著赏析”,增加了考查实用工具书的试题;综合运用题为“主题班会”、“网络跟帖”等形式,由考查口语交际变为考查书面交流。

(2)。阅读板块

2007年现代文是一篇散文和一篇科技说明文;2008年两篇现代文阅读都是散文;2009年两篇阅读,一篇散文、一篇说明文

文言文阅读近年都是50篇优秀诗文篇目中的选文,考查内容基本稳定。

(3)、写作板块

命题-----半命题-----命题作文,这样既给了学生自由写作的空间,又具有一定的约束力。

3.基础知识性

注重积累,落实基础,是安徽省近年中考试题的一大特色。汉字是语文学科最为基础的单位,对汉字相关知识点的考查成了历年中考试题的必考内容。给汉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这些都是最基本的能力要求,历年来在中考试题中都有所体现。

古诗文名句的默写,一直是中考的重点分值为10分,是相当高的比例。内容全部出自新课标推荐的50篇必背的优秀古诗文,是试题中来自语文课本中最基础的一部分内容。2008―2009年除了6道记忆型名句默写试题外,还对整首诗的默写进行了考查。

正是因为中考试题具备基础性的特征,在备考中,就必须加强对基础知识的落实,强化积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中考中迈出坚实扎实的一步。

4.试题综合性

随着课改的深化,近几年中考试题中,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有所体现,

其一、命题的综合性

自2005年以来,中考试卷都有一道综合训练题,命题形式为一个材料下设有多个问题,综合考查考生的字音字形、结合语境解释词义、关联词的使用、语序的调整以及句子的仿写等诸多方面的能力,且常与名句默写、名著阅读、名著赏析等内容相结合考查。

其二、语文综合运用

2005、2006综合运用专列一个大题进行了考查,2007―2009虽然没有安排综合运用这一大项,而是将其与语文积累合并为一个板块,统称“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2008年至今侧重在考查学生的主观表达能力的基础上,加入了对病句修改、句序调整等知识点的考查。

5.阅读的文学性

中考试题中固定不变的记叙文阅读的文学性特征格外突出。注重阅读欣赏,强调整体感知,着眼语言品位,彰显个性化。

从近几年中考现代文阅读所选文章来看,尤其是当代名家的散文,备受青睐,这些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脍炙人口。

6.命题的人文性

近几年的中考试题处处都能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意识,尊重考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作文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特点,只要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写出个性化的自我,就是精彩的文章。

7.试题答案的开放性

近几年中考试题都设置了开放型试题,问题设计很合理,答案开放。可灵活选择答题角度,便于学生自主发挥,只要紧扣语段,运用发散思维,从多角度、多方面来思考即可。

二、总结归纳看命题走向

1、突出语文基础,强调积累运用

对语文基础运用的考查是必不可少的,安徽中考试题更是注重了此项的考查。

2、依据课标,淡化教材

近年的中考试题中,除古诗文以外,皆为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课外内容,然稍加分析不难看出,其命题依据在于,用课内获取的技能来解决课外的问题,从而达到立足课标,淡化教材,全面考察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

3、尊重学生个性,组织答案开放灵活

从近年的试题中分析,主观题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其设问的方式也更加灵活,答案也不是唯一的,更多是言之有理即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更有利于创造性的发挥。

4、结构稳定,关注时事热点

试题结构相对稳定,时事热点问题在中考试题中也是会出现的,我们不能忽视。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积极研究我省中考试题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刻关注全国的中考试题,总结其命题规律,把握命题趋势,在全国的中考背景中来关注我省的中考动向,这样我们才能做到从容不迫,运筹帷幄。

三、积极备战201x年中考

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为玉,没有借鉴,就没有鉴别。”中考试题是一个无形的指挥棒,作为毕业班的老师,务必要了解中考考纲说明的范围,细读大纲要求,立足课本兼顾课内外阅读,借鉴各地历年来中考题型,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制定好毕业复习迎考计划,做到学习与复习有张有弛,知己知彼。

1、加强基础知识积累和基本技能训练

打好语文基础的关键在于积累运用。备考中注意在生活中学语文,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语言,注重语言表达的规范训练。

加强对课标的研究,全面落实课标对日常语文教学的要求。立足课本,延伸课外,并对二者进行有效的整合。结合考纲,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特别是古诗文阅读的内容,一定要烂熟于心,做到游刃有余。

2、重视阅读训练和阅读方法的指导

阅读在中考中占比重较大,150分的试卷就占到了55分。现代文阅读复习要加强文体阅读意识,掌握阅读规律,加强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探讨研究等方面的训练,加强分析综合能力和语言概括、表述能力的训练,还要注重方法的总结和归纳。文言文阅读在背诵、记准词义的基础上,抓句子的翻译和思想感情的理解,结合练习适当向课外拓展。

科学进行写作训练,树立求新意识

3、加强写作基本功的训练,注重培养学生的求新意识。平时多进行一些片段写作训练,根据中考作文在立意、内容、语言上的要求,进行单项性训练。在抓好写作基本功的基础上,多关心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善于挖掘、提炼生活的“动情点”,力求达到有创意的表达,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文。

4、注重专题、加强全面,查漏补缺

复习备考是一个由点到面、不断完善的强化的过程。我们必须稳扎稳打,逐一突破,系统的复习在中考前尤为重要,这样可以查漏补缺,为中考的最终胜利奠定坚实基础。

总之,“厚积薄发”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提高语文成绩,需要扎实的基础知识,正确的答题思路以及较强的理解表达能力。三者兼顾,必能在2010年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1.语文中考复习:备战中考复习思路之意见

2.关于中考语文的复习方法

3.关于中考语文复习建议

4.中考语文的复习要领

5.中考语文复习的要领

6.中考:中考语文复习奇招

7.中考语文复习指导总结

8.中考语文该怎么复习

9.中考语文仿写题复习

10.中考语文复习指导方法

九年级的语文中考复习计划

八年级地理中考备考计划

初三中考计划书

九年级下语文复习计划

初三语文总复习计划与策略

初中地理中考备考计划

初三化学中考备考计划

人教版九年级英语复习计划

九年级语文老师的工作计划

如何制定中考复习计划

关于中考语文议论文解题思路分析
《关于中考语文议论文解题思路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关于中考语文议论文解题思路分析(共5篇)】相关文章:

时政复习备考方略-政治试题2023-03-18

九年级语文的教学及复习计划方案2023-08-26

初中备考作文2022-10-31

期末复习计划初三作文2023-04-12

备考期中计划2023-03-15

广州中考代数复习的建议2023-11-29

初中好成绩学习方法备战中考学习计划2022-06-28

九年级数学下教学总结2023-06-17

关于的中考语文复习经验交流2022-07-13

生物中考复习计划2022023-05-1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