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中的有效策略论文(精选12篇)由网友“网上漂泊”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探析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中的有效策略论文,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探析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中的有效策略论文
探析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中的有效策略论文
中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异,小学高年级教师可通过增强衔接意识,转变教育理念;培养习惯,做好学习习惯衔接;遵循认知规律,构建语文认知结构做好小初衔接,引导学生逐渐适应中学学习环境,确保中小学语文教学能实现完美衔接。
中小学语文教学教学衔接策略教学过程中存在这样一种普遍现象,一些学生小学成绩优异,但是升入到初中之后不适应初中语文学习,语文学习没有兴趣,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而小学时语文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对于初中的语文学习更是无从入手。面对这种现象,中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初一还有小学高年级组教师教学中必须认识到中小学语文教学差异,采取相关措施,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衔接工作,最大限度提高教学质量。
一、中小学语文教学差异
1.W生差异
小学六年级学生同七年级相比,学生年龄虽相近,但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思维理解能力还有心理特点都还处于儿童阶段,这些学生在心理上更愿意占据领导地位,喜欢同低年级学生一块玩,希望得到老师赞扬认可。但是初中一年级学生的心理要更成熟,且他们在同老师及同学相处过程中自我意识明显增多,还出现了一些叛逆情绪,他们之中,心理发育越成熟,课堂上表现越显安静,这些学生对课外活动不积极,爱憎情绪分明,对同学有自己判断审视,同学间出现了属于自己的明显小集体。
2.教材差异
小学教材在编写目的上侧重的是字词句学习,比较简单,对社会的理解也比较浅显,没有复杂东西,这些东西,学生理解容易。但是初中后,教材在内容上更偏重学生理解鉴赏能力,偏重学生领悟能力及自主思考能力的提高。而小学教材在课文选择上多偏重故事性,情节生动有趣,孩子学习兴趣大,但初中语文课文偏重叙事性,偏重理论性,课文枯燥,学生学习兴趣小。
3.教法差异
小学生爱闹好动,讲课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课堂氛围进行引导控制,以情感人,让学生逐渐融入到课堂氛围,小学时学生学习科目少,这些知识教师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掌握好。但初中之后,课程增多,语文教材中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也增多,记忆难度大,老师讲课速度快,要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知识存在一定困难。初中课下作业多,但在时间限制下,教师对作业批改不详细,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上薄弱点,不能因人施教,教学效果难以体现。
4.评价差异
就阅读及作文来说,小学中作文的要求为:
(1)字数达到400字;
(2)结构完整;
(3)叙事清楚。中学作文要求比小学有提高:(1)字数达到600;(2)结构完整,构思巧妙,叙事清楚,语言优美,熟练应用各种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小学阅读要求为:对事件叙述清楚,表达出个人好恶;中学阅读不仅要求学生有自己判断,同时还要能够分析原因,能够对文章中句子进行品味,能领悟出文章启发。基于初中语文教学判断评价上的这种差异,一些学生不能顺利完成自小学生到中学生的这个转变,使得一些小学成绩优异的学生成绩出现了下滑,学习兴趣差,信心不足。
二、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中的有效策略
1.增强衔接意识,转变教育理念
要解决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问题,小学高年级教师必须对此衔接高度重视,转变教育理念。初中升学考试取消之前,要升入初中,小学生都需要通过考试获得准入证,学生竞争压力大,在这种入学压力下,教师教学中主抓基础知识,搞题海战术,学生分数提高快。但考入初中后,这些学生有较强应试能力,但是这种分数却不是孩子真实能力的反映,因此学生高分低能的多。
而初招考试取消之后,初中的一年级变成了七年级,学生自小学升入初中相当于简单升级,而小学中孩子成绩单上都是“优良”,难以看出高下。且这种形势下,教师教学偏重于学生个性培养,对这点初中教师是肯定的,但是学生整体文化素质不一,初中老师对学生水平需要重新认识,没摸准前正规教学难以真正展开。而初中学习科目多,教师要引导他们适应初中学习状态压力很大。
综上,制度约束对小学教师教育理念起到了制约作用,新课改下,为学生初中长远考虑,小学高年级教师需抛弃本位思想,教师教学中要增强衔接意识,为初中培养更多文化基础强,各个方面均衡发展的合格毕业生源。
2.培养习惯,做好学习习惯衔接
《辞海》中习惯的定义是“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巩固下来的并变成需要的'行动”,从定义中可以看出,习惯产生于长期重复练习中,且这个习惯一旦得以巩固,很难改变。多年教学实践显示,学生如果养成了良好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素养会得到大幅度提高。当前,这种语文习惯并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经过训练才会逐渐形成。因此,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学生语文听说读写习惯的培养,多看有意义课外书,能熟练使用字典、词典;书写工整规范,格式正确;读书中独立思考;对练习中错误要及时改正。可以说,习惯所产生的力量是巨大的。小学阶段,学生如果养成了上述语文学习习惯,那么他们升入初中之后,面对繁重学习任务就能很快适应,语文成绩也会得到长足提高。
3.遵循认知规律,构建语文认知结构
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都是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遵循上述规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知识按照内在联系串联起来,对知识结构进行整合,这样知识结构更加完整。教师教学中需要对语文各个学科见内在逻辑顺序仔细分析,教学中严格按照逻辑来进行,不仅要对知识上下位间关系进行分析,同时也要对知识间横向联系进行分析,构建出一个整体化的语文知识结构。小学高年级教师需要对小高组及初一年级语文教学特点全面掌握,吃透教学内容、目标,两头都吃透,教学中从语文结构出发,帮助学生学好语文,做好小初衔接。
4.拓展评价途径,形成多元评价体
从学生的道德认知和践行能力,学科知识的掌握情况,获取知识的途径,创新能力,标本课程的落实情况,合作意识入手进行评价。形成多元评价体系,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自主意识,彰显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总之,小学高年级组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当前中小衔接所出现的问题必须提起足够重视,通过增强衔接意识,转变教育理念;培养习惯,做好学习习惯衔接;遵循认知规律,构建语文认知结构做好小初衔接,这样学生升入初中后会在短时间内适应中学学习环境,实现身份转化,愉快度过初中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薄玉玲.刍议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创新性策略[J].教育,,(8):224.
[2]吴剑波.初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背景下的差异和衔接策略[J].教育,2016,(09):224.
[3]杨润.初一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衔接策略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2016,(09):40-42.
[4]潘梅.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衔接的探索[J].亚太教育,2016,(17):199.
[5]崔敏.整合目标有效衔接――中小学语文教学目标的整合与有效教学衔接[J].亚太教育,2016,(17):133.
[6]王跃平.初中小学衔接教学的现状及改进策略――以阅读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通讯,,(01):31-33.
篇2:浅析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论文关键词:中小学 语文 衔接 教学 策略
论文摘 要:由于小学语文教学和初中语文教学在教材选取和教学方法上都存在着差异,为避免教学的脱节,教师就要做好教学的衔接工作。本文从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是以字、词为教学重点,而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则倾向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中小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重点上的不同,要实现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初中教师就要尽可能地借鉴与学习小学教师通过唱歌、游戏、模仿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改善自身的教学策略,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那么,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实现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学呢?
一、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衔接
小学语文多是以提高学生识字、朗读等基础能力为主的课程。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延续也有分化,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着力实现中小学生在学习兴趣上的衔接。例如:初一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语文知识,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紫藤萝花的特点,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唤醒学生儿时的记忆,启发他们以深入的“眼光”看待紫藤萝、认识紫藤萝,引导他们用心领悟藤萝花的生命力,以及分析紫藤萝与社会之间的关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情趣与想象能力,从而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开始训练学生写字和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知识难度的增加,有目的、有计划地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做好学习语文习惯的衔接工作。初中语文字、词的增多,文言文难度的增加,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困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让他们把不会的生字、生词摘抄下来,找出中心句,并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概括,要求他们按词、词组、段落等进行分类预习;用查字典的方法解决生字、生词的疑难问题,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其他同学或教师请教。教师结合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完成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习惯的过渡与衔接。
三、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教师要延续小学老师常用的情景教学模式,根据初中新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掌握程度,实行分层次地教学,选择一些活泼有趣、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材料,灵活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进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交流互动。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情景表演,模拟皇帝穿着新装游街的情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增添教学氛围。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表演过程中进行鼓励,缓解他们在课堂上的紧张情绪,让他们慢慢融入到初中课堂的教学氛围中来,以行之有效的教学衔接策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四、要注重学习方法的衔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预习、听课、复习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让学生在跟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中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文中描写济南冬天的景物有哪些?2.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作手法?3.作者是怎样使情景交融的?通过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课文内容,培养他们在阅读中有意识思考的习惯。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思路不是太了解,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生活,因材施教地对其进行指导,实现他们在学习方法上的有效衔接。
五、要注重教学评价的衔接
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语言评价对学生有着判断、引导、鼓励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用鼓励性的评价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归纳和总结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在小学阶段,教师大多是以颁发五角星、小红花等以示鼓励,初中教师可以借用这种形式,用表扬栏里的红旗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对回答不全面或不正确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
总之,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根据学生的习惯和学习兴趣,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评价的过渡与衔接,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叶素英.中学语文课堂预习及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篇3: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传好“接力棒” 实现“无缝对接”――浅谈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
文/肖 虹
近些年,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尤其是从取消严格的小升初考试以来,相当一部分小学毕业生升入中学后对语文感到不适应,甚至不少学生在小学学习成绩很不错,但到了初中后,很长一段时间无法适应初中的学习,致使语文成绩严重下滑。其实这就是长期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脱节现象。所以做好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育尤为重要。然而,面对这一客观存在的中小学语文教育衔接出现的种种脱节的现象,到底该如何传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接力棒”并争取实现“无缝对接”呢?笔者认为必须冷静地进行思考探究其原因,并寻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和途径。
一、究其“因”
1.教材未贯通
教材作为教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技能的凭借,直接影响着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工作的进行。现今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一直是实行“两纲两本”的政策,即中学、小学各有《语文教学大纲》,中小学根据各自的《语文教学大纲》编写语文教材。就拿苏教版张庆主编的小学语文教材和苏教版洪宗礼主编的初中语文教材来说,张氏教材突出“新、实、科、简、美”,洪氏教材则以“单元合成,整体训练”独树一帜,两者风格迥然不同。并且在内容方面,无论是体例、形式,还是知识能力链上都有着明显的差异。有些在小学阶段已经形成了能力的,初中还得从头开始;而有些小学语文反复强化的习惯到中学却消失了。这些都影响了教学工作的过渡、衔接。
2.教法未贯通
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教法上的差异也造成了中小学衔接的困难。相对内容而言,小学教师上课更注重形式,存在信息量不大的问题。而中学课时紧张,面临中考的升学压力,教师讲课速度一般较快,课堂容量大,许多知识只能一带而过。这就使得一部分学生由于信息量膨胀,导致“消化不良”,原先走得好好的,现在步子就慢了渐渐掉队了,有些甚至根本不会走了。
3.评价未贯通
现行语文课程评价的不完善也是造成中小学语文教学断裂的一个重要方面。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考试无论是考试的题型、题类,还是具体的考试内容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解题思路与思维方式完全不同。如,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要求:5、6年级要求:“听他人说话耐心认真,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而初中语文教师根据课标的要求和中考的答题规范,则要求学生:“能积极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能听出讨论的焦点,并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尽管这是由语文教学的阶段性、层次性特点所决定的。但在小初之间,考试的跳跃已经远远超过了学生的知识增长速度。小学语文教育实际是一种启蒙教育,其考试应该是调查性的,而中学语文教育是典型的基础教育,其考试应是诊断性的。所以,由于小学、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评价的差异,出现学生到初中后语文教学成绩与小学的成绩相比出现“陡降”的现象便不难解释了。
二、寻其“法”
针对中小语文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来改善现在衔接中存在的问题。
1.加强教材教法的链接与贯通
尽管初中语文教学大纲和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制定过程中,教学目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等方面是相承的.,但无论是体例、形式,还是知识能力链上都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而我们中学语文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可有意识地向小学教材延伸。预先准备一些较为简短浅显的同体文章或语段作为过渡的桥梁,引导学生阅读感悟,在感性认识之后,理性分析文章,这样使中小学语文的内容得以贯通。
2.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交流与沟通
毋庸质疑,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不沟通,也是造成中小学语文教学不衔接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加强中小学语文教师联系与沟通也极为重要。无论中学语文教师还是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阅读有关中小学语文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图书、报纸,不要中学的不看小学的,小学的不看中学的,生生地将中小学语文教学割裂开来,人为制造鸿沟。除此之外,还可以有组织、有计划、有专题地开展中小学语文教学研讨活动,互相听课、评课、互相熟悉对方的课堂教学模式、结构、内容、方式等,这样全方位的交流沟通定会减少中小学语文在衔接上存在的教法问题,必定会使中小语文教学衔接的“接力棒”接得更好。
3.加强学生语文学习的过渡和融通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除了在教材上衔接贯通、教学上联系沟通外,关键还是要落到学生学习的融通上。一进入初中,就要把自学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在语文学习的实践中教给他们自学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学能力,为最终实现九年义务教育语文学习的目标增加后劲。
虽然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是一个由来已久的难题,但究其因、寻其法之后,相信只要我们教师能直面现实,拿出切实的行动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一定能将中小语文教学衔接的这个“接力棒”传好、接好,真正实现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1]秦训刚,晏渝生。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4: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论文
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论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大多是以字、词为教学重点,而在初中教学中,教师则倾向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根据中小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重点上的不同,要实现语文教学的衔接工作,初中教师就要尽可能地借鉴与学习小学教师通过唱歌、游戏、模仿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改善自身的教学策略,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那么,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实现中小学语文的衔接教学呢?
一、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衔接
小学语文多是以提高学生识字、朗读等基础能力为主的课程。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有延续也有分化,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着力实现中小学生在学习兴趣上的衔接。例如:初一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故事中学习语文知识,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紫藤萝花的特点,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唤醒学生儿时的记忆,启发他们以深入的“眼光”看待紫藤萝、认识紫藤萝,引导他们用心领悟藤萝花的生命力,以及分析紫藤萝与社会之间的关联;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启发和培养他们的情趣与想象能力,从而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衔接
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般开始训练学生写字和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因此,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知识难度的增加,有目的、有计划地强化学生的学习习惯,做好学习语文习惯的衔接工作。初中语文字、词的增多,文言文难度的增加,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困惑,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预习,让他们把不会的生字、生词摘抄下来,找出中心句,并进行简单的分析与概括,要求他们按词、词组、段落等进行分类预习;用查字典的方法解决生字、生词的疑难问题,对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向其他同学或教师请教。教师结合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能力,使学生完成从小学到初中学习习惯的过渡与衔接。
三、要注重教学方法的.衔接
初中教师要延续小学老师常用的情景教学模式,根据初中新生在语文学习上的掌握程度,实行分层次地教学,选择一些活泼有趣、学生乐于接受的语言材料,灵活调整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进度,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堂交流互动。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进行情景表演,模拟皇帝穿着新装游街的情景,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增添教学氛围。教师还可以在学生表演过程中进行鼓励,缓解他们在课堂上的紧张情绪,让他们慢慢融入到初中课堂的教学氛围中来,以行之有效的教学衔接策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四、要注重学习方法的衔接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预习、听课、复习等方面进行调查,了解小学生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更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让学生在跟读、齐读、分角色朗读中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文中描写济南冬天的景物有哪些?
2.文中哪些地方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写作手法?
3.作者是怎样使情景交融的?通过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和学习课文内容,培养他们在阅读中有意识思考的习惯。对于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教师的教学思路不是太了解,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生活,因材施教地对其进行指导,实现他们在学习方法上的有效衔接。
五、要注重教学评价的衔接
评价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语言评价对学生有着判断、引导、鼓励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用鼓励性的评价方式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探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月亮上的足迹》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快速阅读中,归纳和总结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大胆发言。在小学阶段,教师大多是以颁发五角星、小红花等以示鼓励,初中教师可以借用这种形式,用表扬栏里的红旗给予学生肯定与鼓励。对回答不全面或不正确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地给予相应的指导与帮助,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语文教学中来。
总之,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做好中小学教学的衔接工作,根据学生的习惯和学习兴趣,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指导,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学习兴趣、学习习惯、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教学评价的过渡与衔接,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叶素英.中学语文课堂预习及策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篇5:谈谈中小学语文教学过度衔接(教学论文)
谈谈中小学语文教学过度衔接(教学论文)
胡怀峰
作家刘青说:“人生的道路是很漫长的,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确实,人生最关键的只有几步,如果每一步都比别人强一点点,那么几步下来,你的优势将十分明显。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孩子们在一步步成长,喜悦之情难以言表。如何在这关键几步迈好,显得尤为重要。许多的小孩从幼儿园进入小学都是欢天喜地的,有一种很满足的感觉。可在小学到初中的这一步中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学生学习劲头不足,兴趣锐减;家长疑惑不解;中学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怎么一届不如一届?……
面对这些问题,众说纷纭,有的说是中小学教材的不衔接,有的说是中小学教师教法的不衔接……确实,初一的语文和小学语文相比内容更为丰富、复杂,在教学方法上与小学也不尽一致。促进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衔接,使中小学的语文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能力都衔接自如,是摆在我们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掌握中小学语文知识的衔接点,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注重自己的教学方法,才能有的放失,提高教学质量。
一、 新与旧的衔接
1.教材--了然于心
作为一名教师要把解读教材当作一项基本功,只有教材解读到位才能实现由用教材教向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转变,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质量。 [1]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比较简单,对学生侧重于识记和浅层次的理解,教师教学节奏偏慢,教学时间相当宽裕,学生只要课堂上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就能较轻松地取得好成绩。一到中学,教学任务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要求高了,学习的密度大了,教师的教学速度自然就快了。可学生经历了一个暑假之后进入中学,本来是兴致勃勃、满怀憧憬未来的,然而大量需要记忆,需要分析与理解的知识一下子涌了进来,老师也不再如同以前的老师那样慢条斯理地讲授,节奏变快了许多,甚至单个辅导的机会也急剧减少,学生自然有些望而生畏。那么此时,急需我们中小学的语文教师沟通交流,齐心协力“摸清底细”,参透“新课程标准”,确实把握中小学之间语文各学段的目标,好好利用教材这一工具,帮助学生顺利跨上新的台阶。
2.沟通--从心开始
人是世界上最高级的生物,而人的心理则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一种事物。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比人的'个性更复杂,更丰富了。” [2]
孩子从小学进入中学,环境完全不同,此时的心理也不同。尤其在我们农村,六年级时班里的同学大部分来自同一个村,或者临村,大家共同相处了六年的时间,已经彼此熟悉相知,培养了一定的感情。升入初中后,很多平时一起回家,一起玩,一起讲悄悄话的孩子,现在却在不同的班级,虽然还是在同一个学校,可孩子们心里的感觉还是差了很多,特别是那些较腼腆的孩子,总觉得很难适应这个新的环境。
我曾问一个女孩子:中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她说:“刚刚进入中学,那时的印象太深了。因为班里的同学都在潘径中学读初中,只有我一个在南岳中学就读。看见别人都是三五成群在一块儿聊天,我却一个也不认识,心里空落落的,感到孤单又无助,很想逃离这里。”虽然她是较特殊的一个,但从她身上,可以折射出刚升入初中的孩子身上的一个共同点:或多或少都有一种恐惧感。此时,中学的教师就该抓好起步,关注学生的心理,帮助他们适应这个新的环境,为以后的学习扫清障碍。
二、习惯与方法的衔接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所以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今后的学习路上必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扬长避短
在小学阶段学生已养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坐势端正,答题踊跃,声音响亮,书写端正……这些好的习惯都是小学教师们辛勤培养的结果。如今,跟着学生到了中学,中学的教师应注意学生这些好习惯的“延续”,切勿让这些习惯走下坡路。
一位同行聊起自己小学和中学时的学习:小学时,我们那班的成绩挺好。因为老师“抓”的太紧了,对于一些课外书,指导得特别详细,不但要求我们去看,去背,甚至会抽查或者比赛。那时,很怕没完成任务被老师处罚,所以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看呀,背呀。那时在班里我的成绩总是第一。可到中学就不一样了,老师虽说也要求我们看书,可很少检查,于是我的惰性又“复发”了,所以成绩只是中等水平而已。她的一番话让我们语文教师该思考如何“紧”,如何“松”,才能让学生从小学学习习近平稳过度到中学学习,不至于让孩子在中小学里,学习的积极性差别那么大。因为初一学生年龄大多在12~14岁之间,他们的自我意识强烈,“成人感”突出,兴趣广泛。他们有自觉学习的愿望,同时又有贪玩好耍的特点。所以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好一个“度”,是相当关键的。
语文课上,小学教师教态亲切,讲课富有感染力,学生随时都在准备回答教师提出的各种问题。一升入中学,教师应当十分爱护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让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否则就会使他们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受到挫伤。
在小学阶段的中年级,教师已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摘抄的习惯,一直到高年级,学生都能坚持做摘抄。但学生大部分是出于老师的要求才去做的,且对于摘抄的句子大多不能说出“为什么抄”。少数较优秀的学生在习作中懂得运用自己积累的优美句子,或者模仿他人的写作优点。到了中学,随着学生阅读面的广和生活的积累,他们会越来越懂得欣赏优美的句子和文章。那么,中学教师这时一旦让孩子养成看书独立思考,做笔记,随时积累有用的知识的良好习惯时,学生将受益终生。
2.百花齐放
“教是为了不教”。课标实施建议中指出“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3但教无定法,老师们应在“教”字上下工夫。
首先,在小学六年级的学习生活中对阅读、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仅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针对学生的自学情况,有的放矢地进行点拨和讲解。在课后的习题中,也仅是以读悟为主要目标,研讨探究性的合作学习较少。基于此,在小学高年级阶段,教师应有意识,有步骤地教给学生一些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办法。如:课前如何预习,怎样做好基础知识,拿到语段怎么阅读,每篇课文写什么,怎么写,用几句话就可讲明白?课后师生一起质疑,培养他的自学能力。这才是真正达到 “授之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标准。我们应该鼓励学生要跳一跳摘一摘桃子。这样的循序渐进,才能让学生掌握方法,尝到成功的喜悦。此阶段,教师教学的节奏以快半拍为宜。
其次,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节奏则恰恰以慢半拍才妙。从教学目标出发,着重培养学生学语文的能力。所谓能力,就是把一系列有关知识经验加以联系、组合的能力和把它们加以变化,个别化,变种化的能力。4
例:在教学七年级第一单元时,不宜急于对课文开展较深层次的分析理解,而应侧重巩固,完善学生已有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共同了解中学语文教材的特点及学习的一般规律、方法,一同整理,归纳知识要点,对他们的任何一点成绩给予高度的肯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与独立能力。把这一个阶段当做过渡期,降低学习的梯度,由半抚半放的教学方式走向自主独立的探究,让学生在经验中学--实践中学--探索中学--解决问题中学,将知识为主的教学转向能力为主的教学。
最后,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欲望,使学生在活学、乐学中提高语文思维能力。教师要想方设法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要在实践中摸索、探究、形成自己的有特色的教学风格,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情感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保持高度的积极性,发挥主导作用,依靠全体学生共同营造健康的课堂教学心理氛围,以促进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巧妙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使教学过程生动活泼,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以及自学能力的形成。比如,背诵古诗文时,我们可以组织各小组搞个接力赛或排成课本剧或对诗比拼,甚至册书中需要背诵的古诗文篇目来个“滚雪球”似的背诵。这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从不同角度自主地深入地、快乐地学习语文。
从小学到中学的这一步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并且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地给予他们指导和帮助,还必须得走在他们的前头,全面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集中精力把劲用在刀刃上,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篇6: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心得感受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心得感受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活动的心得体会 今天我听了王丽娜老师的《生命生命》和李会君老师的作文指导课以及罗颖芳老师的《观舞记》,真的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刚参加工作的新教师,真正认识到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人们常说: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学好知识的前提。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不但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受益终身。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它可以养成,也可以改变,但是培养起来容易,改变起来困难。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模仿性强,可塑性大。在这期间教师要引导他们,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的收获是:
一、课堂教学的内容安排和呈现要多样化,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学生刚刚入学就要面对枯燥的生字和数字加减等,那种单调的反复呈现、机械背诵缺乏新异性、刺激性,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要注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享受学习,而不是排斥学习。
二、教会学生学会倾听与观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讲习惯。 课堂上我们经常强调同学们用“耳朵仔细听、眼睛仔细看”就是培养学生有意识的倾听和观察。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做游戏的特点,因地制宜进行一些“有回答任务”的听故事活动,要求学生仔细听和回答老师故事中有趣的问题,学生逐渐把注意力集中在听讲的内容上来。这样,学生会很快形成较强的有意注意,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学习基础。
三、培养学生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 作业是课堂的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要求学生做到“今日事今日毕”,独立的按照老师的`要求完成当天的全部作业。这样做既能巩固当天所学的内容,又可防止养成拖拉作业的坏毛病。
四、多利用激励性评价,引领学生享受学习的快乐。
课堂上老师一个满意的微笑、欣赏的抚摸会让参与的同学满足和自信。
作业本上的一颗小小五角星会让所有同学向往那种成功的感觉。让刚刚入学的学生在老师的夸奖鼓励中逐渐喜欢小学里紧张有序的学习生活。对于自制力差的学生要向“沙里淘金”那样去发现他的优点,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进步。 一年级是小学阶段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对学校生活适应的有利时期,如果教师能把握住这个关键时期,进行细致的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将影响他一生的和谐发展,学校教育管理也会拥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驻操营小学孙 悦
xx年5月19日
篇7: 《有效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和策略》读书心得
《有效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和策略》读书心得
最近,一口气读完借来的《有效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和策略》一书,时时受到书中案例的启发而豁然开朗!今天,我就和大家交流一下自己读书的一点体会,希望能将书读薄,能和大家产生一点共鸣。
“有效教学”的提出是针对许多教学低效、无效提出来的。但“有效”的程度空间却是无限,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无限可能地接近理想目标,追求最大化的有效度。在一段时间里,学校、教师积极践行新课改的先进理念,我们的课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了极大的改变,课改焕发了学校、教师、学生的生命活力!但是我们也同时看到,与之俱来的许多问题的矫枉过正,不同程度地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度。我们一线教师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谁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些实践中的问题呢?《有效教学》丛书,及时搜集捕捉了教师们亟需解决的难题,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可以在阅读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本书的问题来源涉及四大板块:识字写字教学、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口语交际教学。选取的问题具有典型性,一些是我们在日常教学中遇到的,还有一些在我们自己的教学中已经潜滋暗长了,可是我们至今却并没有发觉。
比如写字教学,从开始的要求写正确,到现在指导学生写美观,要求上和评价上的变化反映了教师观念的深刻变化,贯穿其中的审美教育、艺术教育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汉字作一种文化符号,是一种生命的符号,蕴含着智慧和文明,蕴含着图画和节奏,蕴含着做人的道理,对于这些东西的传达,我们做得很不够。四大板块中的重头戏是阅读教学部分,分别从课内阅读教学、多媒体影响下的阅读教学、阅读教学的评价、课外阅读教学等方面来阐释的。其中“朗读:是不是老师发出的简单指令?”“扁平化:‘形象’解读的瓶颈”“资料搜集:意义与效果的追问”“多媒体:是饰品还是手段?”“课外阅读如何进行有效指导?”等,读后觉得受益匪浅。
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都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于是在教学中,语文课常常淹没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我们也常常听到老师民主的声音:“谁能给大家读读自己喜欢的'段落?”“谁能够带着美丽的春天的感觉读读‘烟花三月下扬州’?”那么这些做法是不是都合适,都有效呢?答案:不一定!朗读在阅读教学中承担着多种功能,如线索功能、手段功能、训练功能、评价功能以及多种功能的合一。我们强调朗读的不可或缺,但是对于每一遍朗读的作用或者什么时候朗读,采取什么形式的朗读的安排目的可能不甚明确,处理有些简单化、随意化了。阅读教学中“形象”的扁平化主要是指阅读教学过程中,师生对作品的“形象”的把握过于单一,浮浅的一种倾向或做法。出现这种倾向的原因,我觉得最主要的是教师受到了教学用书的制约和影响所致。课标中明确要求教师“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等等,都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可是我们再去阅读教参,又具有明确的规定性。如果我们的教师不去独立的解读文本,不去进行深度的思考,仅仅以教参作为依据,我们怎么能打开学生的思维领域,怎么能正确评价学生的多元解读呢?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明确课文的教学任务,心中有数,才能聆听并及时评价来自儿童的不同声音,有效捕捉课堂上随时可能出现的教学信息并把它们作为资源,在生成中丰富提升学生对“形象”的理解和解读。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老师研究的重点、难点。在阅读《有效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一书时,编者又向我们提出了问题: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作文教学为什么没有起到应有的促进作用,有时还起了反作用?为什么在作文训练中孩子表达的兴趣一点点消失?是啊,这些不正是我在作文教学中碰到的实际问题吗?
日常教学中,我常常发现,一到作文课,学生就愁眉苦脸,交上来的作文许多是七拼八凑、无病呻吟,更有许多学生的作文存在着惊人的相似。如:一次布置大家写一篇关于亲情的文章,为了防止学生“无米下锅”,课前还组织大家谈亲情、感受亲情,谁知道,作文交上来以后,写妈妈雨中送伞、深夜送“我”上医院的竟还有好几个。不少学生的作文不是为表达需要,而是为了作文编作文、抄作文,这样的作文谁愿意写呢?
在专家的指导下,我发现:原来可以这样做!
在指导思想上我们要认识到,好的作文不是教出来的,而是老师引导出来的,学生只有细致地感受生活,真实地表达生活,在生活的过程中思考、表达,在思考、表达中反思生活,才有可能为写好作文做好条件准备。
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确立为生活写作,而不是为考试写作。必须引导学生“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所以,习作训练不要急于用文本的框架去束缚学生,不要急于教他们审题、立意、开头、结尾,而首先要引导他们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观察,领悟思考,获得知识。然后激发他们的表达欲,讲真话,抒真情。写什么,怎么写,可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
在指导学生直接进行生活积累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注重间接生活的积累。例如,通过阅读课外书籍、观看电影电视、参加校内外活动,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发现生活、感受生活、反映生活。
篇8:语文教学中有效“合作学习”的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论文
语文教学中有效“合作学习”的问题分析及策略研究论文
合作学习(Cooperative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由于它在改善课堂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良好非智力品质的发展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就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并成为一种主流教学理论和策略。在我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也提及并倡导合作学习,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自90年代初期起,我国各高等院校教育系和科研机构对合作学习展开积极的探索,对合作学习的理论及其策略体系作了初步阐释,而且将“合作”概念引进课堂教学,创设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的教学形式,打破了传统班级教学的垄断地位,为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将合作学习理论及其策略体系引入语文教学改革之中,尝试构建语文教学新模式,以促进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与发展。
一、语文教学中有效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对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出现形式化现象,没有更加深刻的认识是目前存在的重要问题。虽然很多研究人员敏锐地看到语文教师滥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追求合作学习的形似,长此以往,合作的意义会丧失,语文课也必将无法提高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但将其原因归结为教师对合作学习不了解,教师的组织不到位,笔者并不完全认同。笔者以为最关键的不在于此,而在于语文教师没有这样一种意识:合作学习这样一种教学策略和教学组织形式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有效,学生才能学有所得。合作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学习方式,对于教师来说则是一种教学策略。作为一种教学策略,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最终要让学生有所进步,有所发展。因此,本论文根据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实施中出现的问题,从其有效性出发,研究语文教学中影响合作学习有效开展的因素,并提出确保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更加有效的建议。
二、影响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有效开展的因素
有效性,是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价值追求。综合分析影响合作学习的因素本文认为,合作学习实施中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教师的原因,学生的原因,学校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原因。
1.教师的原因
作为影响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在合作学习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方面的原因可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自身对于合作学习的理解不够深入。首先,片面肤浅地理解合作学习。往往只重视合作学习的形式,而对合作学习的内涵,实质,应用条件等很少去顾及。其次,教师在学习方式的问题上又走上另一个极端。最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盲目地应用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在一些教师的眼中似乎成了解决学习方式问题的灵丹妙药。(2)教师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以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合作学习分组的指导,导致合作学习的效果受到影响。(3)教师角色定位的困惑。合作学习作为一种现代理论与策略,在合作学习中语文教师己不再是知识的唯一权威,而更多的是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只有如此,师生才能共同探讨解决之道,实现教学相长。因此,教师在合作学习中对自己角色的正确定位,是提高合作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2.学生方面的原因
语文合作学习应能符合学生各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应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本文试图从另一个崭新的视角来阐释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实施中出现的问题。
(1)学生自身存在的差异
合作学习中,学生自身的差异既是合作学习分组的主要依据,从客观上讲也是影响合作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存在明显的个性差异,这种差异很容易在合作学习活动中造成参与的机会不均等,在加上一些外部因素的影响,学生发生两极分化的可能性会更大。学生自身的这种差异,也给合作学习实施带一定的困难性与复杂性。
(2)学生缺乏合作学习态度、技能和技巧
在合作学习中,合作的技能和技巧被认为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既然合作学习特征之一是以小组为其组织形式,那么小组的成员肯定会受小组的影响。在我国学生的合作技能和技巧是很缺乏的,使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搭顺风车”现象较为严重,这也是合作学习热热闹闹,但学生在语文考试时成绩滑坡的原因之一。上述现象是小组合作中不可避免的。因此在课堂合作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积极调控,关注每一位学生,促进每位学生的进步,才能最大限度地增加学生的参与。
(3)个别学生对小组成员的影响。
个别学生主要指小组长。小组长相当于是“领头羊”。小组长的选择与培养,对于小组合作学习来说至关重要。若小组活动中,小组长不能以身作则,合作学习会出现“话语霸权”现象,即学生让其他成员必须听他的见解、主张、看法,并认为自己的理解、领悟高人一筹,却看不到其他组员的优势和长处。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潜心研究如何提高学生参与,从而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等问题。
3.学校以及其他方面的影响
(1)课堂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价标准
课程改革对大多数学校和教师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特别是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效果的评价尚处于一种探索的阶段。因此,学校管理者在评价合作学习的时候,往往不是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只注重表面上的东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无合作被认为是好课的标准。由此,导致一些教师为了争取成为好课,在教学中不顾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盲目应用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2)现有的教学条件的限制
教学条件主要是教学所需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在这里,我们主要是探讨学生人数问题,学生人数过多,是对合作学习最大的限制,既限制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组织,又影响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
三、语文教学中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
探讨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成为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本文认为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有效合作学习的支持策略与实施策略。
(一)有效合作学习的支持策略
合作学习的支持策略是合作学习前所做的必要准备,是合作学习的前奏,它是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基本保障。合作学习的支持策略是由多种因素组成的体系,它包括学校以及相关部门对合作学习开展所进行的培训、提供的相应的教学资源等等,教师对合作学习理论准备,学生对合作学习的理解与认同。
1.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提高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解和认识。目前一些教师对与合作学习的理论已经有些理解,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这种理解还都是停留在表面上,还处在一种经验的水平上,这与合作学习的应用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合作学习主要与教师的课堂教学调控技能和技巧有关系,首先要掌握有关课堂控制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知识修养。其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提高自己课堂调控的技能和技巧。另外,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时要全面考虑学生特点等组成合作小组。与传统教师角色不同,教师在合作学习中要充当的是指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参与者的角色。
2.发挥学校及其他相关机构的作用
学校不仅为语文合作学习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以及相关的条件,而且它还应为语文合作学习的开展提供有力的支持。若想合作学习能够成功推行,单靠语文教师的大胆设想、大胆实施是不够的。它需要学校领导者首先对语文合作学习给予认可,并积极鼓励语文教师开展合作学习。同时,学校领导者要对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评价。领导者积极的鼓励和评价会激发语文教师的积极性。因此,在合作学习中要充分发挥学校组织和其他相关部门的作用。
3.提高学生对合作学习理解与认识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对合作学习的理解和认识被放在突出的位置,学生容易被忽略。实际上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推进与实施固然离不开教师和学校,但是真正能体现课程与教学成果的应该是学生。在学生成为课堂学习主体的今天,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就会受到影响。提高学生对合作学习的理解和认识。
(二)有效合作学习实施策略
合作学习实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如果说合作学习的支持策略是为合作学习提供理想的蓝图,那么合作学习实施的策略是把蓝图落到实处的保证。合作学习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教师和学生在合作学习实施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
1.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活动策略
(1)教师要清晰把握合作学习的任务与时机
教师说明合作学习任务时,要告诉学生学习的任务是什么,如何来完成,在完成的过程中有什么要求,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否则由于学生没有明确学习任务,就会在客观上形成一种放任式的合作学习,影响合作学习有效性。合作学习一般是围绕问题来进行的,合作问题提出之前教师要有一定的课堂讲授,这要求教师在讲授的时候要注意调动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合作学习的动机保持在最佳水平,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保证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2)教师要正确掌握合作学习的时间
合作学习时间是影响合作学习的主要因素之一。合作学习实施中,教师在合作学习的时间上容易产生两种倾向:一是合作学习时间过短与过长。要解决合作学习时间过短或过长的根本出发点是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设计。教师在合作学习设计过程中要有时间意识,要注意根据不同合作任务确定合作学习的时间。在合作学习中,既不能因为合作时间不充分,影响合作学习的深入开展,又不能因为时间过长,浪费学生时间,影响教学进度。
2.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度
合作学习是以学生合作为主体的活动。学生主体性发挥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合作学习也是一种有准备的学习,这种准备不仅指教师,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也要有所准备。合作学习中,学生任务的完成要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来进行,另外教师在合作学习中适时地提出问题,两者有机地结合,以此来提高合作学习的效果。
四、结束语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是一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它往往是多种因素的综合。若要提升语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这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师和教育研究者不懈的努力。同时,语文教师应明确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是衡量合作学习的标准,必须树立起语文有效合作学习的理念,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进步,语文教师才能在合作中进步,在合作中发展。当然合作学习研究中还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这需要我们坚持不懈的探索。
篇9: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阅读训练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阅读训练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阅读训练文/刘镜葵
摘 要:语文学习不但可以提升一个人的文化素养,而且还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品格,特别是语文阅读,人们可以在字里行间体会到生活的千姿百态。怎样提升语文教学中的阅读质量一直是教师比较关注的重点。阐述了语文阅读训练的重要性,分析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进措施。
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训练;教学模式
虽然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语文教师逐渐认识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但是就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来看,依然受应试教育影响。阅读训练的开展主要就是围绕考试范围,不能以培养学生综合阅读能力为目标,降低了训练效率以及质量。只有真正意识到阅读技能训练以及有效性的重要性,并针对学生心理特点选择合
适的教学方式,才能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一、提升阅读训练有效性的重要性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考试分数还是在教学内容上,都需要引起教师的重视。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逐渐认识到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并通过各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来积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就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现状来看,依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有的教师在进行阅读训练时单纯追求学生主体性,造成“放羊式”课堂,教师完全放任学生去自学,无论是对还是错教师都不加干涉。这种教学模式看似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了课堂活跃度,但是实质上教学质量非常低,并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因此在阅读训练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并不是完全放任不管,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既能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又能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情况下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二、影响阅读训练有效性的因素
1.教学内容虚化
在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模式逐渐多样化,在教学
过程中教师为追求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过多引进教学手段,虽然起到了活跃教学氛围的`作用,但是在模式应用时却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削弱了学生深入理解阅读内容的有效性。如,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为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开展内容模仿教学模式。每位学生都积极参与活动,看似整个课堂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进行,实质上活动过多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内容深层次理解上的有效性就会降低,使教学内容虚化,并不能提升教学质量。
2.教师地位虚化
在初中语文阅读训练中教师为体现学生主体性,将课堂大部分时间完全交由学生来自由支配,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大自由。但是就初中语文阅读训练结果来看,教学质量并没有提升,甚至会有所下降。造成质量不升反降的原因就是,教师不能正确认识学生主体性与其自身主导性之间的关系,将自主学习发展成放羊学习。对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实现只注重前半部分的引导、鼓励,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没有及时给予指导,使教师主导作用虚化。教师不能及时对学生自主学指出正确方向,就会使学生既浪费了时间,又没能学到知识,降低教学质量。
3.阅读能力虚化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阅读训练,最主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熟练掌握各种阅读技巧,提升学生阅读能力。但是就阅读教学现状来看,部分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受应试教育影响颇为严重,训练的重点还是解决问题等方面,不能做好应试与能力之间的平衡。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为提升学生应试能力,往往都是采用单一教学方式,阅读的目的也是获取更多分数。
三、提升阅读有效性的改进措施
1.教学手段使用合理化
初中语文阅读训练中教师应该认识到课堂时间合理安排的重要性,任何教学手段的应用必须要与教学实际需求相结合,不能因为追求学习氛围浪费大量时间。针对这一点,教师在进行阅读训练教学时,可以在课堂初期选用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在阅读中期采取竞赛模式刺激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容,训练尾期选择合作学习模式,通过讨论探究巩固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以《山中访友》为阅读训练材料,在课堂开始,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简单的生活情境,“大家都很喜欢出去游玩吧,今天教师就带领大家去山林游玩。现在我们教室就是山林,教室内的桌椅就是山林中的各种景物,我们在路口进入,逐渐深入都会遇到什么呢?遇到的溪水树木会不会和我们交流呢?(www.fwsir.Com)现在让我们按照文章中的路线走一遍吧!”一个简单的情境可以在课堂开始带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然后在教学中期,学生对文章有一定了解认知的情况下,选择刺激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几组,然后提出问题让每组抢答,答题正确会有一定奖励。如,“在山中都遇到哪些朋友呢?”“作者为什么要说这是朋友?”等,这样在问题抢答的刺激下学生会更加认真地阅读了解文章,在原有理解的基础上更深一步。最后,通过分组讨论的方式,对文章进行巩固和发散思维,“作者进山看景为什么说是访友?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在这篇文章中你体会出什么?”在合适的时机选用适当的教学手段,不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而且可以提升教学质量。
2.学生自学、教师引导结合模式
初中生在阅读上还没有形成自己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如果教师完全放任其自主学习,一般并不会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在阅读训练时教师应该采取学生自主、教师引导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此来提升教学质量。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是教师可以整体把握整个教学流程,对学生学习内容、步调以及节奏进行控制。如,在学习《羚羊木雕》这一文章时,教师在课前可以向学生布置这次阅读训练的目标:文章中心思想是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规定学生在10分钟内阅读并初步理解文章内容,随后要求学生找出文章中描写人物思想感情的句子和词语,最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最后一句“这能全怪我吗?”由此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在整个过程中虽然是学生在自主学习,但是都有教师给指出的方向,保证学生学习目标与教学目标的统一性。
3.阅读技巧重点化
提升学生阅读有效性,不但要求教师在合适的时机选择适当的教学模式,更要求教师加强对学生阅读技巧的训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会学生阅读技巧可以在以后的阅读训练中事半功倍。记叙文有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六要素”阅读法;说明文有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四要点”阅读法;散文有“形散而神不散”阅读法;小说有故事情节、人物刻画、环境描写阅读法。如,文章第一段一般都是文章的点睛之处,作者采取开门见山的写作方式直接点出文章主旨,或者是起到总领全文、引出下文的作用。还有在对文章中心思想进行概括时,一般句式都为:通过……故事,赞扬了作者……思想感情,揭露了……道理,另外主旨句的寻找一般在第一段第一句、最后一句,对于某些比较复杂的文章,一般文中哲理性的句子就是文章主旨。通过阅读技巧的学习,教会学生怎样进行阅读,怎样才能更好地阅读,进而可以提升教学质量。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提升阅读训练的有效性,就必须要正确认识学生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关系,根据学生实际需要合理选择教学手段,不断提升学生阅读技巧的掌握。想要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我们需要不断总结教学实践中的不足,并积极寻找改进措施,进而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柴树梅,李青云。关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05)。
[2]周会娟。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三步走”[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0(03)。
(作者单位 广东省增城市石滩镇第一中学)
篇10:多媒体和板书在生物教学中的有效衔接论文
多媒体和板书在生物教学中的有效衔接论文
一、初中生物学科进行改革的必要性
《高考的改革方案》已于今年7月8号正式颁布。全国高考的改革方案初定为考语数外三门外,然后报考学生根据自己的喜爱学科以及预报高等院校的专业规定要求从而选择另外考试科目,在化学、历史、地理、物理、生物、政治等科目中自己选择喜欢的三科。高考进行了改革中考也必须随之改动,初中的一线教师也必须跟随时代的发展,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思路,作为副科教师的生物老师尤其要跟上改革的步伐,因时施教,适应新课改。我们知道生物这门课程,相对于物理、数学来说,计算量稍微小一点;相对于历史、政治来说,逻辑性强一些。对于许多计算能力不是很强但喜欢上理科院校的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选择。生物学科在中考中是分值较大且较重要的一科。另外,生物知识在生活中实用性强且应用频繁,我们日常吃穿住行都离不开;高科技新材料也与生物脱不了关系。我们知道在日常的生活中,处处可见所学生物知识在各行各业的使用,生活中利用好了生物知识就可以造福人民,反之,就可能会危害社会和人民群众。因此,在日常学习中,同学们就要认认真真地了解生物知识、学习生物知识、融会贯通生物知识,当然大家在日常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中肯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困惑,有了困惑就需要教师去答疑解惑,可见生物教师在基础教育阶段给学生传授正确的生物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尊重生命、热爱祖国是非常必要的。
二、生物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和板书对比
本人在浮山县寨圪塔中学进行生物教学,日常的教学中,上课或者理论实验的时候对多媒体的使用是很频繁的,而且多媒体使用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多媒体的使用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图片、音视频、投影仪、触摸板等硬件设备,生动形象直观明了的把本节课的知识点立体呈现给学生,这样就能很好激起学生课堂上自发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对生物强烈的求知欲以及可以很好调动初中生去积极完成学习刻苦专研生物实验,寓教于乐,在生物学科的学习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多媒体技术在生物教学内容上教师一般选择立体感强、视觉触动大、理论知识清晰的生物视频给学生播放,在实验课前的理论讲解中,主要采用多媒体+实物讲授结合的教学模式,把学生原本觉得烦躁无味的生物教学课堂打造成高效的、高质量的生动课堂。比如教师在向学生介绍从小蝌蚪到青蛙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用传统的说教方法以及板书书写就不能形象的展示其形成的运动变化过程,而如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其形成过程制成动画,向学生展示生命成长的奥秘的话,这种形象的画面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和接受这部分知识。再次,在生物课堂中才多媒体+板书的手段,可大大减少生物教师在课堂上书写板书的耽误的宝贵时间,在课堂上节省下这部分宝贵的时间就可以去帮助学生回答一些疑惑的生物问题。生物教师课堂上采用多媒体技术,精确立体的生物知识进行传道授业,一方面增大了生物课堂的教学容量,另一方面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可以加强对学生进行视觉和听觉双重的学习刺激,更加容易集中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多媒体应用也有弊端。第一,生物课上过多的采用多媒体课件上课,很容易走入满堂灌的形式主义,课件是无法与学生交流,导致学生在上课时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但是,黑板教学过程,老师随时观察学生,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随时调整教学进程,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其积极性,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第二,多媒体教学需要做课件,但是许多老师做课件不思考,随意从网上下载一篇或者从别人那儿复制一篇,不是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制作,致使上课教学内容难度偏低或偏高,知识信息量偏多,学生不能很好的接受,相反,黑板教学可以很好的控制教学难度和教学含量,非常便于因材施教。第三,在课堂上过多使用多媒体教学,有时候也会禁锢学生探究生物知识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们的生物学科创新能力。教师们的课件都是教师自己在办公室提前制作好的,里面的知识基本上也是一线教师基于自身考虑的,有时难免和实际教学产生误差,特别是对于生物实验中的突发性事情。比如,是我们课堂教学中的制作植物标本的实验,多媒体直接就呈现所有的步骤和结果,不给学生留想象的空间,但是如果我们现场做实验教学,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操作,并考虑如果不按步骤操作,会造成破损,是否有补救措施,这就充分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多媒体与板书的有效衔接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生物教师不能因为多媒体教学可以使课堂看起来更加的现代化,就不假思索、漫无目的地滥用多媒体,但也不能因为多媒体运用的一些缺点就墨守成规坚决排斥多媒体技术,而是要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新的教育课改理念和中学阶段生物学科特点,将多媒体教学+传统的板书有机高效运用,在一线教学中融汇各自教学手段优缺互补,以达到更好的生物教学效果,为学生营造一个科学、人性、民主、尊重的中学生物教学环境。
作者:陕雪丽 单位:山西省临汾市浮山县寨圪塔中学
参考文献:
[1]张敏.初级中学多媒体教室的建设与管理[J].课程教育研究,(3).
[2]李晓明.中学课堂多媒体教学的使用[J].华夏教育,(8).
篇11:语文教学论文: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活动
语文教学论文: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活动
语文教学论文:语文课堂中的有效活动作者/ 王春燕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高效发展。可见,创设高效的语文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开展课前活动,丰富感性体验,激发学习热情
教学新课前,为了激发学生兴趣,自然地进入学习境界,我们有必要作一定的课前铺垫设计,以利于大面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绪、注意状态等,使教师的授课能像磁铁一样吸引住学生的心,使他们对所学知识产生新奇感,从心理上对学习产生探究性倾向。学习《蚕姑娘》前,我上网查找了一些养蚕的录像,课前安排时间和学生一起欣赏。看到录像中的蚕,大家都显得兴致勃勃,争着问这问那,但我笑而不答,只是让大家去问问课文,如果读了课文觉得知道的还不够,就再去网上查询一下,了解各种关于蚕的知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提了上来,对于之后的课文学习,自然也是兴趣盎然了。
二、开展课堂活动,加强实践探索,培育创造思维
1.问一问,写一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人格和价值,不能幻想以一个标准“修理”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群体。由于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他们对同一文本的反应也千差万别,所以,对课文的理解不应该刻意追求准确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教师应放飞学生的心灵,允许他们对文本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去体验,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的感悟、体会和结论。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问银河》一文后,我问学生:“你有哪些问题想问银河的.?”学生各抒己见,提出了一个个充满个性的问题,其中一个学生说:“银河呀,在你的旁边有学校吗?你那里的孩子需要上学吗?”有其他同学在笑,而我马上对这个学生的问题表示肯定,表扬他很有想象力。之后,我请学生把自己想问的话像课文一样写下来,我获得的是一篇篇洋洋洒洒、显现个性、透着智慧的小短文。
我想,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和合作精神的人,需要创新型、研究型的人才,现在我们就必须相信孩子,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孩子提供学习研究的空间,并给予积极的配合指导,允许鲜明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2.说一说,找一找。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中,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只有依靠实际锻炼,因此我经常为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国标本教材故事性较强,教学中,我根据学生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的特点,让学生把课文编成故事,用自己的语言来讲述。例如,学了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狐假虎威》这个寓言故事,我让学生自己加上动作来复述,还评出小小故事星,学生的热情可高了。
我在教学《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时,不但让学生体会丹顶鹤外形特点和生活习惯,还向学生介绍了丹顶鹤的第一故乡和第二故乡,让学生了解这两个地方在中国版图上位置,同时还告诉学生丹顶鹤目前数量很少,是国家级保护动物,我们应当保护它。又如我在教学第四册练习七学用字词句时,当交流完“石林在哪儿”这个问题后,我引导学生:“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知道了石林在昆明,你还知道其他地方的哪些景点也很有名的吗?”我还在课前准备了一份《旅游手册》,在这份《旅游手册》中,向学生介绍了石林的所在地,石林概貌,阿诗玛石峰及其传说,火把节的来历与盛况等。在整节课的学习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有地理的、历史的、人文的等等,而这一切得益于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整合。
3.演一演,画一画。在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适合表演的。如在《恐龙》的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选择所喜欢的一种恐龙表演出来。在充分练习后,我让学生戴头饰上讲台来表演,看,有的踏着雷鸣般的脚步走上来说:“我是庞大的雷龙!”有的张牙舞爪地说:“我是一只凶恶的霸王龙……”有的如鱼得水地“游”上讲台,轻声细语地说:“我是鱼龙……”这样,大家在“自我介绍”中既培养了表演的能力,同时又锻炼了胆量。当然,有的课文可以集体表演,学生边读课文,边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爱好自由做动作。如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一文时,我让学生自读自演,效果也不错,学生不但感到有趣,而且记忆深刻。
喜欢画画是孩子的天性,在多彩的世界里,他们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秋游》这篇课文,文中二、三两段分别介绍了秋天的天空和农田。学了课文后,我就提议大家来画一画天上那变化多端的白云,画一画农田里雪白的棉花、火红的高粱、金黄的稻子。学生们通过手中的画笔不但进一步感受到了秋天的美,而且也培养了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审美情趣。
三、开展课后活动,深化感知领悟,拓展教育时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语文教学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在教学苏教版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时,刚好逢“三八”妇女节,为了使孩子们深刻体会母亲对子女的关怀爱护之心,教育他们不忘母亲养育之恩,我组织学生进行了系列活动“我的好妈妈”,主要活动如下:
1.自己设计一张贺卡,在“三八”妇女节时送给妈妈:
2.争取每天回家帮妈妈做一件小家务事;
3.以母爱为主题,写一篇有关妈妈爱我、疼我、教育我的叙事小作文;
4.结合妇女节开展主题班会“我的好妈妈”。
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们不但出色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而且上了一堂生动的敬母课,也让学生的自爱自信得到了较好的培养和发展。
作者简介:江苏省宜兴市培源实验小学语文教研组长,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篇12:微课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在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对于我们的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新课改要求之中,课改也要求加强信息技术与教学的结合,为学生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环境。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之时,信息技术与中小学语文教学进行结合必然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
1微课的概述
微课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是由美国学者最早提出。在2008年,人们正式推出了微课概念。微课主要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根据人们学习规律,将碎片化学习内容展现在人们面前。一般而言,微课具有课时较短、内容较少、资源容量较少、主题突出、成果简化等一系列特点。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作为中心,这并不符合中小学生学习规律,因为中小学生们学习集中时间相对较短,无法长时间保持高度集中。微课以具体生动事物作为教学重点,时间较短、主题鲜明,不仅对中小学生语文教学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有助于提高学生们学习效果。除了之外,教育部门的中小学语文改革也强调现代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需要大力推进微课在教育中的使用。
★ 英语专业论文题目
★ 教学论文的题目
【探析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中的有效策略论文(精选12篇)】相关文章:
化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与选题2023-10-30
化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5-25
优秀大学生论文题目有哪些2022-07-16
德育教学论文题目2024-02-15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选题2023-10-29
探析物资供应管理系统-物流管理毕业论文2022-08-16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选题题目2023-09-25
农学方向专业毕业论文题目选题2023-02-10
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题目2022-04-30
计算机方向硕士论文题目选题2022-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