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教案

时间:2022-04-30 01:01:48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芋泥”为你分享13篇“三国鼎立教案”,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三国鼎立教案

篇1: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

2、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标:

1、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大趋势。

2、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

3、识读“三国鼎立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

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

情景材料教学法、分析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篇2: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课 程 标 准:了解三国形成的史实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的

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3、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3、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二、关于学法和教法

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情景想象、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教材处理:

1、 由于本课内容是学生平时所熟识的,而且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发展规律。

2、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两个问题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本课的难点。

五、课前准备:

1、围绕“你最喜欢(敬佩)的三国人物是谁?请给大家介绍你喜欢(敬佩)他的原因”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小故事。

2、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编排课本剧。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录像资料和文字材料。

教学方法:谈话、讨论、演示、启发相结合的综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进入:

教师提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谁建立起来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公元前2,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后经西汉、东汉,历时4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统一的时期,但到了东汉末年,形势却发生了变化,(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想一想,你从这幅图上获取了哪些历史信息?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总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导入新课: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一是分裂、战乱的时间多于统一安定的时间;第二是少数民族大量内迁,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要共同探讨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初期历史: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打出课题)

(二)新课学习:

1、曹操统一北方:(再次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教师:我们从这幅图上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整个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这是大家直接从观察中得出的第一个结论,那么透过这一历史现象,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同时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迫害,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过安定的生活。

学生思考:从图上的形势分析,当时有哪些割据政权最有实力、最有可能完成统一北方的使命?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曹操和袁绍是北方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统一北方的任务究竟能由谁来完成呢?我们共同观看一两个课本剧。

学生表演:情节一:曹操与两个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曹操在政治上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情节二:袁绍与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袁、曹双方的力量对比;袁绍对曹操的轻视;袁绍拒绝谋士诅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

分组讨论:你认为谁最终能够统一北方?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根据对袁、曹双方的优劣分析,大家已经得出结论,未来的统一大业一定会由曹操来完成。

袁绍为扼制曹操势力的发展,2,统率10万大军渡过黄河,发动进攻,曹操的兵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在官渡对峙,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袁绍多次拒绝谋士的建议,一意孤行,结果坐失战机,他的.谋士许攸料定袁绍必败,于是投奔曹操,并向曹操献计,袭击乌巢,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夜袭乌巢,烧毁袁绍的全部粮草,袁军人心涣散,曹操乘胜追击,袁军大败。(演示《官渡之战形势》),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 三国鼎立:

教师讲述: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2终于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示投影)这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曹操意图统一全国。

教师讲述:(打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但曹操统一全国,还有一定的阻力,一是江南的孙权,孙权在江南苦心经营,百姓生活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地位日益巩固;一是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在207年,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刘备还没有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却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的关键在于刘备起用了诸葛亮。你们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建议刘备避实就虚,向西南发展,谋取荆、益二州为根据地,并与孙权结盟,联合抗曹。)

2,曹操挥师南下,意图统一全国,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决战,(曹军近20万人,号称80万,孙刘联军不足5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又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

教师总结指出:

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而此时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胜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结果接二连三地上了孙刘联军的当。

教师:(演示多媒体)曹操中了连环计,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孙刘联军趁东南风起,派黄盖诈降,带领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驶向对岸,在接近曹军时,黄盖点燃大火,冲向曹军,烈火很快从船上燃烧到岸边的营寨,孙刘联军趁势发动进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教师提问:赤壁之战发生在阴历的11月,按一般规律,在十一月的时候,中国盛行的是西北风,可为什么这时会刮起东南风呢?是不是真的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是诸葛亮在七星祭坛上向上天求来的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分析:每年的9月份以后,由于太阳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大陆气温逐渐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北半球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 西北风是气候现象。由于地区局部因素影响,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昼夜风。在军事气象上,除了必须考虑气候规律之外,还须考虑天气规律作为补充。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具体。谙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准确地预报了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为欺骗周瑜,他设坛祭神“借东风”。这就是历史真实与小说的区别,小说中加入了虚构的成份,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和阶级立场,因此在故事情节设计上难免有“神”化的现象,对人物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例如对曹操的评价。

组织学生讨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都提到了曹操,你对曹操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发言:(略)

教师总结过渡:曹操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贤,又嫉贤妒能;既仁慈,又残暴;既谦逊,又骄狂;但他兼并诸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给北方人民带来了短暂的安定。

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逃回北方,无力南下,在北方修养生息。大家想一下,这时刘备和孙权为何不趁机北上,一统天下呢?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孙刘联盟内部存在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联合抗曹的威力。刘备向西扩张,并夺取汉中,有了立足之地,(演示多媒体)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继续巩固自己的势力,并向岭南发展,孙权、刘备、曹操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军事集团,各有攻守。但任何一方都无力完成统一大业。所以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了2,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刘备、孙权也先后称帝,222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大家想一想,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吗?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三国是由分裂到统一的过渡时期,三个国家分别采取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魏国的经济和势力逐渐超过了吴、蜀两国,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6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三)课堂练习:

1、改错:指出下面图中的错误:(三国鼎立示意图,设计几处错误。)

2、小组竞赛:

竞赛一: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然后设计出“漂流”“探险”“攀登”“苦行”等四个竞技项目,各组任意选择,看哪一小组的同学首先夺得红旗,到达目的的。

竞赛二:老师准备几张小纸条,上面写有“曹操”“诸葛亮”“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字样,一名同学上前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纸条中所写的内容,另一名学生进行回答。看哪一小组的同学表述的最流利,最准确。

(四)知识应用:(课后作业)

试用本课中学到的方法评价你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谈谈他们的做法对班级的影响。

教案说明:在尊重《课标》,分析教材和学生的情况下,我设计了本课的教案。力求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通过历史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通过揭开“诸葛亮借东风”这一事件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分清文学作品和历史真实之间的距离,并用科学的观点看待历史;通过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使学生学会搜集有用的资料和正确分析历

史事件的方法并以此逐步突破难点;通过对曹操其人的评价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学会得出结论的方法。这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附:课本剧

情节一:

人物:曹操 谋士甲 谋士乙

(曹操走来走去,心绪不宁。谋士甲、乙从两边上。)

谋士甲:丞相为何如此烦躁?

谋士乙:可是为了袁绍大军来犯?

曹操:正是为此忧心。

谋士甲:丞相尽可放心,天子在许都,袁绍来犯,是为大逆不道,丞相奉天子之命抗袁,天下人必拥护丞相而唾弃袁绍。民心所向, 丞相胜券在握呀。

曹操:可袁绍大军精兵十万,骑万匹,我军不足四万,胜负实难预料。

谋士乙:虽然如此,丞相亦不必忧虑。丞相礼贤下士,多少英雄豪杰天下智士皆来投奔,这是袁绍万万不可相比的,而且丞相多年来募民垦荒屯田,积蓄军粮,深固根本,又怎知袁绍必胜呢?

曹操:如此说来,我方尚有胜算了。全赖各位鼎立相助,曹操感激不尽。

情节二:

人物:袁绍 谋士

(袁绍高坐堂前,饮酒作乐,谋士上场)

谋士:主公,大敌当前,这样怕不合适吧。

袁绍:小小曹操,算什么大敌,你们多虑了。

谋士:主公,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加上近几年来募民屯田,势力大增,不可小看啊。

袁绍:什么不可小看?我袁绍十万精兵,骑万匹,他曹操不过三万余人,他要和我对抗,真是以卵击石,螳臂当车。

谋士:主公,大战将至,万万不可轻敌呀。

袁绍:你这厮,尚未开战,就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乱我军心,给我拉出去,斩了!

教研员教案点评:

从整个教案设计来看,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设计题目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使大家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过滤筛选,自己组织课本剧,并表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在学习探究中发现问题并自己探究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课程目标的要求。

篇3: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教 材 分 析

1、课标:要求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本课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D�D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2、这节课主要介绍东汉政权从分裂到局部出现统一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各派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 三国鼎立的形成,在中国形成了三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局面,为下一节课学习“西晋的统一”作出铺垫,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事件发展关系,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学 情 分 析

学情分析:

1、很多学生看过小说《三国演义》或电视剧《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比较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学生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这篇课文,对赤壁之战的有关事件和人物也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七年级的学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然已经显著地发展起来,但是他们认识能力水平还不高,仍然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学生很容易带着有色眼睛去看待历史,就很难客观地去评价历史。我们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评价历史事件,这样的评价才是比较客观的。

3、七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具有简单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同时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比较活跃、好奇心比较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些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为完成本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情基础。但是由于七年级学生的智力发展有限,自学能力比较差,几乎没有自觉总结反思的习惯,因此在以后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既要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给他们创造自我表现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实施探究式、合作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促进学生学习历史能力的提高。

教 学 目 标

1、知识目标

①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有哪些?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②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同时,通过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得出事件本质的能力。

③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④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能力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 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了重要作用。

②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③学习历史使人获得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篇4: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教学难点: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 局面。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工具

多媒体教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由同学们所熟悉的《三国演义》小说、电视剧导入到历史上的三国: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看过小说《三国演义》,电视剧有没有看过?你对里面那些人物印象最深刻?(诸葛亮、曹操。。。。。。)

教师讲述:《三国演义》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它反映了东汉末年到三国的历史,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乱世出英雄,英雄造时势,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2、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走进18前的东汉、三国时代。

新课探究

一、群雄逐鹿说战争

(一)官渡之战

分析官渡之战前东汉末年的社会背景,曹操力量的发展壮大,视频展示官渡之战的经过,说明战争的影响。探讨官渡之战曹操胜利的原因。

1、官渡之战前的形势: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结合曹操的《蒿里行》进行阐述。

东汉末年,宦官、外戚交替干政,皇室衰落,黄巾起义,军阀割据,战争不断,就如曹操的《蒿里行》所描述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民不聊生,饿殍遍野,老百姓渴望国家统一,天下太平。

2、官渡之战

曹操的势力发展壮大起来之后,与黄河以北袁绍发生了冲突,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公元200年,袁绍率10万大军南下,进攻曹操,曹操只有3、4万军队,敌强我弱,曹操该怎么打呢?他采纳了谁的策略?

(1)让学生带着以上的问题观看视频《官渡之战》,请学生简单复述官渡之战的历史典故。

(2))出示一段文字材料,让学生归纳官渡之战的经过、结果和影响

200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曹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交战互有胜负。后来,曹操采纳降将许攸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处,火烧全部粮草。袁军军心动摇,曹军趁机进攻,大败袁军。袁绍带领数百骑兵狼狈逃回河北。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3)探讨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原因

曹操招贤纳士,善听正确意见;袁绍骄傲轻敌liuxue86.com

(4)探讨曹操实力壮大的原因

政治上:(1)“挟天子以令诸侯”

(2)重视人才,招贤纳士

经济上:(1)招募流亡农民垦荒

(2)组织兵士耕田(屯田)

过渡:统一北方→统一天下(课件展示《观沧海》)

师生互动:曹操写过一首诗《观沧海》,大家还记不记得?我们一起来欣赏《观沧海》,并跟随它一起朗读。

1、从诗中体现出曹操在统一北方后,还有怎样的雄心壮志?(这首诗是曹操追赶袁绍的残余力量,来到渤海之滨写的,他登上碣石山,登高望远,面对茫茫大海,有感而发。它表现了曹操胸怀天下的英雄气概)

2、要实现他的雄心壮志,有什么障碍吗?(刘备、孙权)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公元2,曹操率20万大军南下,当时南方的刘备与孙权,敌强我弱,该怎么打呢?

2、赤壁之战的经过

播放视频《赤壁之战》,让学生感受激烈的战争场面;并结合《赤壁之战》的动画讲解,让学生自己归纳出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时间、地点、交战双方、结果、特点、影响)

师生互动:请学生分享有关赤壁之战的历史典故,教师引导总结。

3、探讨:赤壁之战,曹操为什么失败?

孙刘联军:组成联军,战略得当;采用火攻,战术得当;利用气候、地理条件

曹操:客观,官兵来自北方;主观,因实力强大而骄傲自满;松懈、轻敌;战术失误

4、归纳、比较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5、以史为鉴:不要骄傲,善于借鉴和采纳别人的建议,做事要有恰当的方法。

二、三分天下话三国

赤壁之战,曹操打败,逃回北方,公元2,曹操病逝。同一年,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东汉灭亡,魏国建立,都城在洛阳。

1、三国鼎立的形成

动画展示三国鼎立的形成。

列出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建立者。强调魏国代汉,曹操是东汉末年人,不是三国的。

2、三国的经济发展

通过图片展示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帮助学生区分三国发展各有特色。

3、合作探究:从东汉末年的混战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进步还是倒退?

三国鼎立虽是三分天下,但却实现了局部的统一,有利于当地的经济恢复与发展,为全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来说,是历史的进步。

三、浪花淘尽论英雄

以曹操为例,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1、从《三国演义》里对曹操,到名人眼里的曹操,到你眼里的曹操,最后老师总结。帮助学生辨别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

2、学生自由发挥,选择自己喜欢的三国人物进行评价。

课后小结

以板书梳理本课内容,作为小结。

板书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九章算术》和地动仪、张仲景和华佗。

⑵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通过引导学生依据地动仪剖面图,分析其原理,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指导学生总结秦汉时期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史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学习张衡,张仲景等淡泊名利崇尚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如何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作品的不同(以评价曹操为突破方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过渡:同学们看你手中的课本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也是秦汉时期的重要的文化成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了解昌盛的秦汉文化

揭示课题:昌盛的秦汉文化

【自主学习(或预习)】

1.请说出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2.纸最早发明于何时?谁改进了造纸术?

3.秦汉时期的数学专著是什么

4最早测量地震方位的仪器是什么谁发明的?有什么地位?

5..张仲景和华佗有哪些主要的医学成就?

师:督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自主探究,完成问题。

生:(1)依据问题快速阅读并标注课文,发现疑难问题。

(2)学生小组内相互质疑释疑。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讨论探究交流,难点突破。

问题1:纸在发明之前人们用什么做书写材料?有什么特点?

思考得出:龟甲﹑青铜器﹑丝帛﹑竹木简等。

成本高﹑贵重不方便﹑不易推广等特点

三、三国鼎立形成

国名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魏国 220年 曹丕 洛阳

蜀国 2 刘备 成都

吴国 222年 孙权 建业

三个实力相当的政权,但现在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为了战胜对方,都在自己的领土里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的措施。

国名 经济发展

魏国

蜀国

吴国

强调:三国鼎立局面的开始形成是 220年曹丕建魏 三国鼎立局面的最终形成是222年 孙权建吴

【拓展提升】成语典故与人物

1、人物连线

曹操 诸葛亮

刘备 许攸

孙权 周瑜

2、东汉末—三国时期的成语典故有:桃园三结义、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空城计等等

课后小结

通过历史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曹操不愧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所以我们学习了历史后要注意区别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不同,对待历史要求真,求实。感谢大家的合作!下课!

篇5:历史教案-三国鼎立

历史教案-三国鼎立

第18课   三国鼎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之战的过程及作用

2、掌握赤壁之战的过程及影响、

3、了解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

4、掌握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的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本课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五、课时安排

本节课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课前导入

放映《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这歌唱得真好,“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今天我们来看看这些英雄在历史的舞台上上演了怎样一幕历史悲喜剧。请大家翻开课本第102页,我们来学习《三国鼎立》。

二)教学过程()

板书:第18课    三国鼎立

1、官渡之战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在黄巾起义的打击下,腐朽的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其中比较有名的主要有占据河南一带的.曹操, 曹操(155―220),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字孟德。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公元1,他迎汉献帝以许昌为首都,“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他的势力发展很快, 在曹操的势力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与占据今天河北一带的袁绍发生了激烈的矛盾,终于演变成为一场战争,这就是官渡之战。(投影《官渡之战》形势图)。当时,袁绍拥有精兵十万,兵精粮足,根本就不把曹操放在眼里,也听不见别人的意见。而曹操尽管兵少粮缺,但他善于用人,我们来看看他们两人在对待人才方面有什么不同

请四位同学分别扮演袁绍、曹操、许攸、士兵,演历史小品《许攸见曹操》,(历史剧本见附页)

曹操听从了许攸的意见,带领几千兵马,穿袁军服装、打袁军的旗号,混过了袁军的道道关卡,来到乌巢,一把火将袁军的粮草烧个精光,袁军人心动摇,不战而乱。曹操全军进击,大获全胜。袁绍只带800骑兵逃过黄河。袁从此一蹶不振。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赤壁之战

2,曹操北征乌桓,打败了袁绍的残余势力,在归途中,曹操写下了一首诗,其中有这么几句。请大家看大屏幕。(出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当时已经53岁了,那么53岁的曹操有什么壮志呢?对,大家说得的很对,就是要统一全国。208年,为了统一全国,曹操率军南下想要统一南北,与当时的刘备和孙权发生了冲突。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刘备:

刘备(161―223),字玄德。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幼年贫困,曾以贩鞋织席为业。到207年,就是曹操已完成北方统一的同年,他还无立足之地呢。刘备依附于荆洲的刘表,但他不甘寄人篱下,思贤若渴,于是就在这207年他三顾茅庐,请出了在隆中草屋隐居的诸葛亮,接受了这位年仅27岁的年轻人为他设计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内容呢?(就是占据荆、益,联孙抗曹……)刘备对诸葛亮非常信任,曾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他接受了诸葛亮的建议,与孙权组成了孙刘联军。曹军与孙刘联军之间发生了一场大战,那就是赤壁之战,我们大家有许多同学看过《三国演义》,我想请同学们再来欣赏一段《三国演义》中〈〈火烧赤壁〉〉的片段。(放电影)电影放完后,请大家结合你看过的《三国演义》以及课本上有关内容讨论一下,在官渡之战时,曹军以上胜多,为什么在时隔仅仅八年之后,曹操就尝到了他曾经让袁绍等人尝到的苦果。大家来分析一下,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能够以下胜多?(分组,每组一名同学执笔,把大家的意见记录下来,大家交流)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3、三国鼎立

举行一场历史小活动

要求如下:一、分组要求

1、分组(将学生分成魏、蜀、吴三个小组)

2、合作:同桌两位同学合作,当然也可以是三个同学合作。(具体怎样分工请学生自己来定)

3、每个小组写一篇发言稿

二、题目及内容要求:

1)题目:《夸夸我的祖国――(    )国》

2)内容:必须有以下内容:建国时间、都城、建立者、本国地图、本国经济特点)。其他如气候,人物风俗可以自由发挥。

三、展示要求

1)要求展示小组必须介绍自己小组的分工情况。

2)要求展示小组展示自己的成果。

课堂小结:(本节内容可以用以下顺口溜来作小结、学生齐读)

200年时战官渡,曹、袁力量有悬殊,

曹操用了许攸计, 统一北方奠基础。

老骥伏枥志千里,208年战又起,

曹操南下到赤壁,孙刘联军齐抗击,

孔明周瑜巧用计,火烧赤壁定大局。

赤壁之战定大局,魏蜀吴国三鼎立,

二二零年是曹丕,定都洛阳打魏旗,

次年刘备亦称帝,定都成都汉业继,

二二二年孙称王,定都建业吴旗举。

三国经济大发展,各显神通抓生产,

魏国重视抓水利,蜀锦丝绸数第一,

吴国沿海造大船,联系内地与台湾

作业设计:

1、            课下搜集历史小故事,在适当的时机开个三国故事会

2、            仿照小结中的历史顺口溜,编写下一节课的历史顺口溜

板书设计:

曹  操

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

授后感:

1、                本节课,我最初设计的历史小品是《三顾茅庐》,但后来考虑到三顾茅庐的故事学生绝大部分都听说过,而且这又不是本文重点,如果要这样做的话,会削弱本文的重点,而且将影响到本文的整体设计。所以弃之不用。

2、                还有一点,就是我所用的历史剧本都是自己编写的,我认为这一点我做的不够好,原因之一是教师的语言及生活经历与学生有很大不同,缺乏与学生的共鸣。原因之二是如果让学生自己编写可能会促使学生自己深入阅读教材。所以以后应该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来编写剧本

一首老歌

12月14日

附页:

历史小品《许攸见曹操》

许攸:(向袁绍施礼)“将军,我有一计可以打败曹操。”

袁绍:(傲慢地)“说来听听”

许攸:“现在,曹军大部队都在官渡,他的后方许昌必然空虚,如果我们乘机派五万人马去偷袭许昌,那么曹军必败。”

袁绍:“不必那么麻烦了,现在我有十万大军,曹操只有三四万人马,与我对抗……哼……,简直是以卵击石,(对许攸)你可以下去了……”

许攸:(下,生气地说)“气死我了,不听我的妙计,袁军必败,……,我投曹操去(袁绍、许攸下,曹操上,躺在床上休息,,〈可以用几个凳子代替〉,外面一士兵在站岗)

许攸向士兵:“快向你们丞相禀报,就说我许攸来拜访。”

士兵报曹操:“报,丞相,门外有个叫许攸的求见。”

曹操(慌忙,来不及穿鞋)“快……快……,快请进来,(紧握许攸的手)哈哈……许攸,你来了,太好了,我的大事一定可以成功了。”

许攸:“丞相,我有一计可灭袁绍,袁绍全部粮草都存放在乌巢,丞相可派一队人马假扮袁军去偷袭乌巢,把他的粮草烧了,那时候,袁绍一不定会打败杖的”

曹操:“好……,就按你说的来办”(曹操、许攸下)

篇6:三国鼎立历史教案及反思

1、本课教学内容丰富,知识点比较多,在上课过程中让学生通过比较、列表的形式掌握知识点。

2、学生在学习赤壁之战过程中,对曹操的军事失利的原因分析不是很全面,后经过教师提示,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3、学生在学习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时,认为这两个重要的战役发生在三国时期,因此,我讲授完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后,就强调这两个重要的战役是发生在东汉末年,因为这两个重要的战役发生时,三国并未产生。

4、在上课过程中运用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

5、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用在浏览“三顾茅庐“等故事、熟悉和表演历史剧场、讨论问题用去了多一点的时间,导致教师讲述第四个问题“三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很仓促,如果让我重新上这节,我会让学生在课余时间熟悉“三顾茅庐”等故事,课前提前通知几个学生熟悉历史剧场并揣摩怎样表演,这样上课时就不用花更多的时间去熟悉,并让学生花比较少的时间去讨论问题。这样就可以节省出更多的时间讲解本课中第四个问题,然后让学生做一些课内练习,教师进行小结。

6、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学习三国时期吴国跟台湾联系时,对学学生说明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的一部分等,培养学生形成抵制分子分裂祖国的行经的意识,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7、学习魏国建立时,要向学生说明曹操为魏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曹操在世时没有废汉称帝。他的儿子曹丕废汉称帝,才是魏国的建立者。

篇7:《三国鼎立》的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

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给人民生活带来了灾难,三国鼎立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过渡、转变时期。

②曹操和诸葛亮是我国古代两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们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③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④马钧发明的翻车,在当时世界上是一种最先进的灌溉工具。

2.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辨清某些正统观念和把诸葛亮神化的错误,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在第15课中,大家学习了“黄巾起义”,哪位同学能谈谈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爆发于哪一年?它的后果是什么?

2.导入新课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而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我国封建国家第一次出现大分裂;二是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22课至27课就是写的这一历史时期的内容。

3.讲授新课

今天先学习第22课三国鼎立(板书课题)(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鼎立”?“三国鼎立”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师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就是三个国家三分天下,并使这种局面相对稳定。)

(请一位同学先将课文前的导言朗读一遍)从导言中可知本课要学习两位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历史人物棗曹操和诸葛亮,究竟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他们?这也是本课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曹操是怎样通过官渡之战统一北方的。

一、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随着黄巾起义的失败,各地军阀为争夺地盘而混战不休,最后经过一番兼并战争,在全国逐渐形成了下面几个重要的军事集团:袁绍占有冀、青、并三州(含河北中部、山东东北部、山西),曹操占据兖、豫二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刘表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刘璋占有益州(今四川),孙策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以南地区),还有立足未稳的刘备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绍、刘表等。

2.曹操势力的发展壮大

在各国军事集团的混战中,黄河中下游地区最后被袁绍和曹操两大军事集团所占领。当时袁绍的实力非常雄厚。然而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在打败青州的黄巾军后,选其精锐,将他们编为“青州兵”。曹操正是主要依靠这支力量,顺应人民渴望安定结束战乱的要求,完成北方的统一(出示曹操彩色画像或指引学生看课本131页的插图)。曹操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杰出的政治家,在完成统一北方的事业中,他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

当时东汉的皇帝是汉献帝,他虽然是个傀儡,但却是封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曹操知道只要把汉献帝控制在自己手里,就可以用它的名义来发号施令。于是曹操借机发兵洛阳,把汉献帝和文武大臣一起劫持到许昌,从而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东汉时期选择官吏,一是看出身门第,二是看封建道德。曹操则不以此作为用人标准,而且是提倡“唯才是举”,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不论其出身地位如何,都提拔重用。他身边的第一谋臣荀彧就是平民出身。他曾三次发出《求贤令》,因而曹操周围“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当时由于农业生产遭到战争的破坏,广大农民流离失所,许多军事集团往往因为军粮不足而崩溃瓦解。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恢复和发展生产,才能使自己强大起来。为了解决军粮问题,曹操采纳部下的建议,招募流民在许昌附近屯田。屯田的农民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几十人一屯。这样,使大批流民又重新回到土地上来,许多荒芜的农田又种上了庄稼,屯田第一年就得谷百万斛,以后继续向各地推广。由于屯田农民可以不负担兵役和徭役,而且有了安定的生活,所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比较高。除了民屯外还有军屯,屯田的兵士按原来的建制,5里一营,每营60人,平时屯种,战时打仗。屯田制的推行,使荒地大量开发,军粮供应有了保证,从而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

经过推行屯田,曹操的势力得到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在北方仅次于袁绍的军事集团。曹操有了皇帝为他发号令,又有大批文臣武将的辅佐,还有充分的军粮,于是准备同北方最强大的袁绍决一死战。

3.官渡之战

(展示《官渡之战》图,指图讲述)官渡之战前,袁绍的地盘和实力都超过曹操。公元2袁绍率兵10万南下,企图一举消灭曹操。曹操仅2万兵力迎击袁绍。袁绍的大军到达黄河北岸的黎阳,从这里派大将颜良率军渡过黄河,包围白马津。曹操自知兵力远远不及袁绍,决定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亲自率军到白马津西边的延津,佯装要从这里渡河北击的假象。袁绍中计,将大军西调,准备堵击曹军。曹操立即派兵急救白马,由于颜良没有防备,结果被曹军打得大败,颜良本人也被杀死。袁绍没有冷静分析形势,依仗兵多粮足,下令全军渡过黄河直扑延津。曹军一边撤退,一边故意把辎重财物等丢弃在路上,让袁军四处抢夺,乘其大乱时曹军反击,第二次又打败袁军。

白马、延津两战,曹操只是取得了两次局部的胜利,袁绍的力量仍然大于曹操。曹操决定诱敌深入,主动退到官渡一线,双方在官渡相持达半年之久。曹操自知兵少粮缺,不能拖延,正感为难时,袁绍谋士许攸前来投奔,密告袁绍在乌巢屯粮情况,建议立即偷袭。曹操连夜亲率精兵5000,假装袁军,直插敌人后方的乌巢,焚毁全部军粮。官渡前线的袁军闻讯大乱,曹操全军进击,乘胜歼灭袁军7万人,袁绍只带着800多骑兵逃过黄河,从此一蹶不振,两年后忧愤而死。

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大家看132页右下角框内的那道题,谁能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官渡之战后,曹操又用了几年时间肃清袁军残余势力,到2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通过“官渡之战”一目的学习,同学们再来看看131页曹操的那首诗(不是全诗,是摘录《龟虽寿》中的几句),大家想想,由此他抒发了什么情感?表现了什么精神?(抒发了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精神。)(讲到此处,可对曹操作一简要评价,强调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军、军事家和诗人。他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他完全不是某些戏剧舞台上塑造的白脸奸雄。)

二、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之后,准备乘胜统一南方。这时,南方的孙权和刘备正在崛起。

孙权是孙策的弟弟,原来他的势力不大,后来陆续消灭了江南一些地割据势力,地位日益得到巩固。

刘备是汉朝的宗室,东汉末年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在各个军事集团的混战中,他因实力不足,没有固定的地盘,曾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最后又投奔荆州的刘表。他一直寄人篱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具有远见卓识的'人辅佐,所以刘备在荆州期间十分注意访求贤才。后经荆州名士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得知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人才。身处危境而壮心不已的刘备曾接连3次带着关羽和张飞,冒着严寒,亲往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山中的草庐拜见。前两次诸葛亮未出来,到第三次时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才出来会见。

诸葛亮在隆中从政治、军事、地理、人事等方面精辟地分析了国家的形势,建议刘备先占领荆州、益州(今湖北、湖南、四川一带)为根据地,与西南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和孙权结成联盟,共同对抗力量雄厚的曹操,然后再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出兵灭曹,统一全国。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这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正确的战略策略。此后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2.赤壁之战

(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指图讲述)2,曹操亲率20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统一全国。他的第一个战略目标是先取荆州。在曹军到达前刘表已病死,次子刘琮继位后便投降了曹操,刘备由樊城败退到樊口。曹操占据江陵,收编了荆州水军,并从江陵顺江而下。刘备派诸葛亮东下柴桑会见孙权,要求联合抗曹。诸葛亮最终说服了拥兵观望的孙权,决定派周瑜带领3万人马沿江西进,联合刘备顺赤壁一带同曹军决战。

曹操的兵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他的兵士多为北方人,不习惯水战,而且曹操被表面的强大所麻痹,他的这些弱点被周瑜利用。那时正是初冬季节,一天夜里,江面刮起东南风,周瑜派大将黄盖前去诈降,带领10艘装满干柴浇透油脂的船,外面用布将柴盖好,乘着风势直扑曹营。渐近时,那10艘大船突然着火,迅猛冲进曹军水寨,顿时风狂火烈,曹军战船一片火海,大火又迅速延烧上岸,岸上曹营也被烈火片片吞噬。孙刘联军乘势猛攻,曹军大败,烧死、溺死的无以数计,曹操只带领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教师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或让学生看课本上的此图)赤壁之战后,曹操已无力再南下,他死后,子曹丕于2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建都洛阳,定国号为魏,东汉至此结束。(应向学生强调指出:此时才是三国时期的开始,曹操是东汉末年人,不是三国时期人。)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占领了长江以南的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进占四川,2,他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汉,史称蜀或蜀汉。孙权则继续领有江东地区,使其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了巩固,于222年在建业称王,定国号为吴。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大家注意:魏国在北方,蜀国在西南,吴国在东南,如同鼎的三足。这一局面的形成,使我国以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走上了较大范围的局部统一,这就为以后全国范围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三国建立前后,魏、蜀、吴的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注意恢复和发展各自的经济力量。

三、魏、蜀、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曹魏重视农耕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和他的后继者更加重视农业,并为此采取一系列措施,主要有:

①继续实行屯田。当时曹魏的屯田区有20多处,分布于西起今甘肃天水,东至今山东淄博和今江苏徐州,北达今天津蓟县,南到淮河的辽阔区域。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淮河南北实行的大规模的军屯,使这一地区的荒地得到开发,生产了大量粮食,对后来晋军灭吴时的军粮供应起了很大的作用(结合课本上的《曹魏屯田图》讲述)。

②大力兴修水利。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曹魏政府注意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在各地修造陂塘,如在安徽合肥附近修建的芍陂可灌田万顷以上;在颍水南北开了300余里的渠道,灌田达2万顷。此外,在安徽北部、陕西南部、河南等地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从而保证了这些地区的农业连年丰收。

③推广先进工具。马钧少年时生活贫困,由于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并十分注意结合社会生产的实践,所以成为三国时期最著名的机械制造发明家,他最重要的发明是翻车(即水车,又叫龙骨车)。从课本的插图中可以看出,翻车构思巧妙,只要有人上边脚踏,就可以把低处的水不断提到高处,既大大提高了效率又十分轻便。它不但能灌溉,而且还能排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灌溉工具。他发明的翻车后来被推广到魏国以至全国。对当时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这种工具在我国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下来,许多地方至今还在使用。

④重视保护农桑。曹操不但重视农业生产,而且十分注意保护农桑,行军时不准将士践踏庄稼,而且身体力行,在这方面做了表率。

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在广大农民和士兵的辛勤劳动下,北方经济逐步从满目疮痍的景象中恢复过来,许多地方仅几年时间,仓库中就已装满了粮食。大家看136页的图画,上面画的是在今甘肃地方农民的牛耕、播种、采桑和扬场的情景,与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接近,说明了整个北方农业的发展。

2.诸葛亮治蜀

刘备称帝建蜀时,诸葛亮被任为宰相,他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在治蜀期间,注意发展农业,采取奖励农耕、减轻赋税政策,要求各级官吏重视农业,防止对农民的过度剥削。他还派一部分军队利用战争间隙进行屯田,解决军粮问题。此外,对蜀国境内的重要水利工程都江堰也很重视,专门设置堰官,派1000多人常年修护,使其更好地发挥浇灌沃野千里的川西平原的作用。

手工业方面,蜀汉的纺织业很发达。诸葛亮积极鼓励种桑养蚕织锦,使蜀锦生产有很大发展,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在与魏、吴的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蜀汉财政重要来源之一。从课本136页右下方诸葛亮的那句话中,也可看到蜀锦生产在蜀国经济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蜀国灭亡时,国库中还存有锦、绮、綵、绢各20万匹,可见织锦业之发达。课本中诸葛亮向少数民族赠锦的插图,希望蜀锦技术能在西南地区推广,表现了他对发展蜀锦生产的重视。

针对某些豪强官吏侵夺百姓,诸葛亮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打击和限制。对于那些执法严明的官吏,则大力提拔重用,做到赏罚分明,任人唯贤。这是他治理蜀汉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

诸葛亮在执政期间,还注意改善和加强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七擒孟获”的故事就是这时发生的。孟获是当地少数民族中威望很高的首领,诸葛亮对他“七擒七纵”,终于使他心悦诚服,表示不再反叛。诸葛亮还选用少数民族的首领担任官吏,如孟获官至御史中丞(中央的监察官)。(讲到这里,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赤壁之战正确认识诸葛亮: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许多优秀品格;但他并不是神,所谓“借东风”,无非是他对气象较熟悉并虚心向人民求教的结果。)

3.孙吴开发江南

吴国的经济受东汉末年各个军事集团混战的破坏较少,立国之后继续在原有基础上向前发展。

吴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有二:一是北方农民大量南迁。东汉末年各个军事集团厮杀的主要战场在中原地区,江南相对来说较为安定,黄河流域一带的农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南渡,仅2一次南迁就多达10万户。他们不但为江南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二是山越人大批出山定居。江南地区原先居住着许多越族人,后来居住在平原和交通发达地区的越族人逐渐与汉族融合,居住在山区的逐步形成为山越族。孙权在江南扩展势力,遇到山越人的顽强反抗,他多次派兵镇压,强迫他们出山定居。经过广大汉族和山越人民的努力耕垦,江南肥沃的土地得到大量开发,农作物的产量大为提高,稻米每亩产量达到3斛。此外,吴国还推广了中原地区已广泛使用的二牛一犁的耦耕法,使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

纺麻织布是当时孙吴民间的主要手工业,生产的越布(麻织品)闻名全国,麻布生产居三国首位;丝织业也逐渐兴起,三吴地区是丝织业发展的重要地区。

青瓷是吴国著名的特产,产品的釉色已显现较深绿色,釉面也较厚,标志着我国瓷器进入了成熟时期。课本上的插图《吴国青瓷羊》,制作精美,造型生动,是我国早期青瓷中的代表作。

为了适应长江水域和江海交通的需要,吴国大力发展造船业,现在的福建闽侯是其造船中心。造船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所造的海船长达20余丈,高出水面近3丈,可载六七百人,装载物资可达500吨以上;用于长江水战的船只,有上下5层。

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吴国的海上交通非常发达,远航的船只北达辽东,南通南亚诸国。230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等率领1万士兵乘大船前往夷洲(今台湾),在今台南市和嘉义市一带登陆,后来卫温返回时,还将台湾土著居民数千人迁往大陆。这是大陆和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此后,台湾和大陆的联系日益密切。可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巩固小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可以知道,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封建割据势力混战的结果。官渡之战使曹操大败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形成。这种鼎立局面,直到280年西晋统一全国才结束。在三国鼎立的时期里,魏、蜀、吴国的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由于全国处于分裂和战争状态,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各族人民都迫切要求实现全国的统一。同时,各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北方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比较显著,物力和财力都较南方充足,所以后来全国的统一便由代魏而立的西晋来完成。

下面请同学们填写一个表格(三国建国年表),另外还请大家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5.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中的三道题目。

(三)教法建议

1.本课的重点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关于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教师应向学生说明两点:一是客观上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二是主观上曹操顺应了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的正确的政策措施。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本课教学的中心内容,教师应结合地图向学生较为详细地生动讲述赤壁之战的全过程。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典型战例,可用讨论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分析交战双方的胜败原因,以培养其思维力和分析力。

3.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4.本课涉及到两个家喻户晓的重要历史人物曹操和诸葛亮,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还要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注意纠正小说、戏剧中错误的正统观念、封建道德观念,以及把历史人物神化等,并要强调历史小说和戏剧不同于历史。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就曹操、诸葛亮的评价问题,在课内或课外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最后作出总结。

篇8: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_作文

要说我们班的女生啊,那个叫惨不忍睹。楚国,赵国,秦国,经常大战,苦死我们女生也!

“你给我放手!”“不放!你小子能拿我怎么样?”“你们两个,说有什么用?咱秦国凭的是实力!不逞口舌之能!”“你给我闭嘴!别说风凉话!”瞧瞧瞧瞧,他们三国国王又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吵起来了。唉哟,这回又为了什么事啊!经过一番打听,弄明白了,他们是在争夺一本书哪!不知道哪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家伙说:“爱书是好事,你们那么喜欢看书啊?”话音刚落,大家主动让开一条道,道的尽头就是那个倒霉的家伙那。“揪他出来!让他长长记性!”在这种事上,三国国王倒满有默契的,异口同声地说出了这句话。有好戏看咯!三国国王没让我们失望,那个说话的家伙立马就被揪出来一顿打。大伙幸灾乐祸地看着,即使有不满也不敢出声,毕竟没人希望自己变熊猫啊!所以一个两个袖手旁观。

倒霉的家伙被打完了,三国之间的气氛有紧张起来。看来这次战争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我可以隐约看见三国国王的眼睛中冒出电光火石。教室里弥漫这战争的硝烟。这里的中午静悄悄。“上!”一群人围成一团,开始“厮杀”。有一句话说得太对了,简直是警世恒言啊!好像是什么:战争一打响,受苦的'总是百姓。对极了!教室里不时有课本扔出来,一个不留神,你头上就会起个大包。这场战斗算是到了高潮了吧?大家都静静的,一声不出。可是“老班”过来了,于是,三国之间的斗争也被迫停止了。

下课了,三国国王理所应当地被“老班”请到办公室喝茶,又理所应当地被请了家长。现在啊,他们跟瘟鸡似的,垂头丧气。哼,谁喊他们打架的?这叫自作自受!

不知道各位同学的班级里,有没有这种事发生呢?

篇9: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_小学作文

自古武则天登位,秦始皇一统江山,谁又不想当第一个呀!“咳咳咳――”(下面安静,领导要做报告了!)所以,我这个毫不逊色的家庭也紧跟时尚脉搏,看看谁是第一代毛式总统!

海选

冷战中……

号外,号外!openingshow开始了!

晚餐时,面条咸了点,我与老爸便嘀嘀咕咕说了起来。妈妈自然生气,也受不了我们这么说三道四,一气之下不理我们了。这可是天大的考验,对谁都没有好处……

妈妈一生气,家里立刻蒙上了一层阴影,笼罩在低气压之中的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不自在。哎,妈妈又用冷战的方法,真受不了。按照往例,老爸都想尽方法逗我笑,这么一来,妈妈一笑,嘻嘻,她的气也就消了。可是今天,我的嘴笑酸了,肚子笑疼了,可妈妈仍以“大局为重”。迫不得已,老爸只好使出了杀手锏――以最快的速度把面条连吞带咽吃完了。这还不够,老爸甚至怪腔怪调地对妈妈说道:“嘿,老板娘,蛮好吃的,俺还要再来一碗!”这才使妈妈笑着说:“你不怕肚子撑破呀!”

不得不问

这一局,拿到第一张空拟passcard的'理所当然落在老爸头上啦!他这招,就是像找出张靓颖的“Don’tcryFormeArgentina”中的veryveryGood(超级好)一样难言又简单吧!恭喜恭喜啦!

复赛

鼓励中……

由于妈妈同志在探望外公期间中,前后攻破我与老爸两关,特此奖励pass卡一张,以资鼓励。

陈氏协会

20xx年5月2日

总决赛

对决中……

这一局参加playerkill的老爸与妈妈哦!

一场实力对抗赛值得期待,却有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哦!ok,现在颁布比赛题目――好好先生,也就是讨好我啦!嘿嘿,我可有口福了!

放学后,我喜滋滋地坐在“评审座”上,等着选手的到来,妈妈端来一盘盘香喷喷的鱼肉、鸡肉,嗯,真是色香味俱全。可老爸却迟迟不来,好久后,他终于出现了。谁知,他却淡淡一句:“大腕嘛,都这样!”说着,就变出了‘圣代’塞给我。“好吃,太好吃了!”“说,主席是你爸!”“是妈,对吧!”“是老爸。”“是妈妈!”……

sotp!Sotp!(停止)现在我郑重的宣布:“三国鼎立!”“啊!?”是呀,三国鼎立多好呀!

篇10: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案之一

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案之一

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案之一

课 程 标 准: 了解三国形成的史实

教 学 目 标:

一、知识与能力:

1、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

了解文学描写和历史真实之间的不同。

2、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与统一北方的关系、赤壁之战

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3、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4、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课前查找与本课相关的历史材料,学会收集有效信的

方法,从而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通过表演课本剧,加深对有关历史知识的理解,从而学会分析历史事件的正确方法,为以后学好历史打下基础。

3、学生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共同探索知识的能力,并能得出简单的结论。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历史情境想象,使学生感受分裂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的巨

大痛苦,进而产生对和平的向往,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

展的必然趋势。

2、通过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部统一局面的形成,了

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作用。

3、通过《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的对比,区分历史资料与文学

作品的不同,培养学生求实、求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准备:

一、学情分析:

1、学生大都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或拼音读物《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人物及主要故事情节都很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一课,对赤壁之战的有关问题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初一学生在智力方面,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较快发展,但具体形象成分仍起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地发展起来,但认识能力还不高,仍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在个性方面,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迅速的发展,要求独立自主,有自我教育的要求。

二、关于学法和教法

鉴于对《课标》的理解,对教材、学生等因素的分析,确定在本课中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启发、引导为主,课件演示为辅助手段,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思维由集中到发散再到集中;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情景想象、课本剧表演、讨论等为主,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个性,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三、教材分析:

1、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割据局面,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战乱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但同时促进了民族融合,南方经济得到空前发展,科学技术显著进步。三国鼎立正是在大分裂时期实现了局部统一,从而为西晋的短暂统一和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 教材基本上落实了《课标》中关于“初步了解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的要求,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给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四、教材处理:

1、 由于本课内容是学生平时所熟识的,而且对这些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认识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因此在教学中,力求科学性、思想性和趣味性的统一,对人物的评价客观公允,对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在课堂活动中创设大量的历史问题,组织讨论,使学生在思考和争论中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渗透历史的发展规律。

2、 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把这两个问题确立为本课的重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两个问题则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历史分析能力,这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为本课的难点。

五、课前准备:

1、围绕“你最喜欢(敬佩)的三国人物是谁?请给大家介绍你喜欢(敬佩)他的.原因”搜集有关三国时期的小故事。

2、组织学生搜集有关资料,编排课本剧。

3、制作相关课件,剪辑录像资料和文字材料。

教学方法:谈话、讨论、演示、启发相结合的综合教学。

教学过程:

(一)情景进入:

教师提问: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是由谁

建立起来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公元前2,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

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后经西汉、东汉,

历时400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统一的时

期,但到了东汉末年,形势却发生了变化,(出示东汉

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想一想,你从这幅图上获取了

哪些历史信息?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教师总结: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入分裂的局面。

导入新课:从本课开始,中国历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国

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一是分裂、

战乱的时间多于统一安定的时间;第二是少数民族大

量内迁,出现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要

共同探讨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初期历史:三国鼎立

局面的形成。(打出课题)

(二)新课学习:

1、曹操统一北方:(再次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教师:我们从这幅图上得到的第一个信息是整个国家陷入分裂割据的状态,这是大家直接从观察中得出的第一个结论,那么透过这一历史现象,我们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呢?(同时出示课件)

引导学生想象:假如你生活在东汉末年,你的生存环境将是什么样?你的愿望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各割据势力为了扩张势力,彼此征战,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饱受战争之苦,社会生产力也遭受到严重的迫害,人民群众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重过安定的生活。

学生思考:从图上的形势分析,当时有哪些割据政权最有实力、最有可能完成统一北方的使命?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曹操和袁绍是北方两个最主要的军事势力,都有完成统一的实力。那么统一北方的任务究竟能由谁来完成呢?我们共同观看一两个课本剧。

学生表演:情节一:曹操与两个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曹操在政治上的优势: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在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情节二:袁绍与谋士的对话。(对话中体现出袁、曹双方的力量对比;袁绍对曹操的轻视;袁绍拒绝谋士诅授“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建议”)

分组讨论:你认为谁最终能够统一北方?为什么?

学生回答:(略)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根据对袁、曹双方的优劣分析,大家已经得出结论,未来的统一大业一定会由曹操来完成。

袁绍为扼制曹操势力的发展,2,统率10万大军渡过黄河,发动进攻,曹操的兵力只有三、四万人。双方在官渡对峙,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袁绍多次拒绝谋士的建议,一意孤行,结果坐失战机,他的谋士许攸料定袁绍必败,于是投奔曹操,并向曹操献计,袭击乌巢,曹操采纳了许攸的建议,夜袭乌巢,烧毁袁绍的全部粮草,袁军人心涣散,曹操乘胜追击,袁军大败。(演示《官渡之战形势》),

官渡之战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2、 三国鼎立:

教师讲述:官渡之战后,曹操继续与袁绍的残余势力作战,到2终于统一了北方,当他得胜还朝途径渤海边时,留下了这样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示投影)这时的曹操已经53岁了,那么他的“壮心”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曹操意图统一全国。

教师讲述:(打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但曹操统一全国,还有一定的阻力,一是江南的孙权,孙权在江南苦心经营,百姓生活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地位日益巩固;一是依附于刘表的刘备。在207年,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刘备还没有立足之地,不久之后却迅速发展起来,其中的关键在于刘备起用了诸葛亮。你们知道三顾茅庐的故事吗?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刘备求贤若渴,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诸葛亮建议刘备避实就虚,向西南发展,谋取荆、益二州为根据地,并与孙权结盟,联合抗曹。)

2,曹操挥师南下,意图统一全国,孙刘联军与曹军在赤壁决战,(曹军近20万人,号称80万,孙刘联军不足5万。)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引导学生思考: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又存在哪些不利因素呢?

教师总结指出:

曹军长途跋涉,十分疲劳;士兵多是北方人,不服水土,不习水战,而此时的曹操已今非昔比,多次的胜利蒙蔽了他的眼睛,结果接二连三地上了孙刘联军的当。

教师:(演示多媒体)曹操中了连环计,将战船用铁链连在一起,孙刘联军趁东南风起,派黄盖诈降,带领装满浸油柴草的战船驶向对岸,在接近曹军时,黄盖点燃大火,冲向曹军,烈火很快从船上燃烧到岸边的营寨,孙刘联军趁势发动进攻,曹军大败,赤壁之战成为历史上又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教师提问:赤壁之战发生在阴历的11月,按一般规律,在十一月的时候,中国盛行的是西北风,可为什么这时会刮起东南风呢?是不是真的像《三国演义》中描写的那样,是诸葛亮在七星祭坛上向上天求来的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分析:每年的9月份以后,由于太阳阳光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大陆气温逐渐冷却,海洋上温度比陆地要高些,因此北半球大陆为高压,海洋上为低压,低层气流由大陆流向海洋,高层气流由海洋流向大陆,形成冬季的季风环流。在我国为西北季风. 西北风是气候现象。由于地区局部因素影响,在气候背景下可以出现东风,这是天气现象,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昼夜风。在军事气象上,除了必须考虑气候规律之外,还须考虑天气规律作为补充。诸葛亮由于家住赤壁不远的南阳(今湖北襄阳附近),对赤壁一带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比曹、周两人更深刻、更具体。谙葛亮根据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分析,凭着自己的经验,准确地预报了出现偏东风的时间。为欺骗周瑜,他设坛祭神“借东风”。这就是历史真实与小说的区别,小说中加入了虚构的成份,融入了作者个人的感情色彩和阶级立场,因此在故事情节设计上难免有“神”化的现象,对人物的评价难免有失偏颇。例如对曹操的评价。

组织学生讨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都提到了曹操,你对曹操是如何认识的?

学生发言:(略)

教师总结过渡:曹操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物,既任人唯贤,又嫉贤妒能;既仁慈,又残暴;既谦逊,又骄狂;但他兼并诸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给北方人民带来了短暂的安定。

赤壁之战后,曹操大败,逃回北方,无力南下,在北方修养生息。大家想一下,这时刘备和孙权为何不趁机北上,一统天下呢?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孙刘联盟内部存在着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联合抗曹的威力。刘备向西扩张,并夺取汉中,有了立足之地,(演示多媒体)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继续巩固自己的势力,并向岭南发展,孙权、刘备、曹操成为当时最具实力的军事集团,各有攻守。但任何一方都无力完成统一大业。所以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到了2,曹操病死,他的儿子曹丕自称皇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刘备、孙权也先后称帝,222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大家想一想,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吗?

学生活动(略)

教师总结:三国是由分裂到统一的过渡时期,三个国家分别采取措施,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魏国的经济和势力逐渐超过了吴、蜀两国,263年,魏国灭掉蜀国,266年,魏国权臣司马炎废魏帝自立,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三)课堂练习:

1、改错:指出下面图中的错误:(三国鼎立示意图,设计几处错误。)

2、小组竞赛:

竞赛一:将全班学生分为四个小组,然后设计出“漂流”“探险”“攀登”“苦行”等四个竞技项目,各组任意选择,看哪一小组的同学首先夺得红旗,到达目的的。

竞赛二:老师准备几张小纸条,上面写有“曹操”“诸葛亮”“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字样,一名同学上前用最简洁的语言叙述纸条中所写的内容,另一名学生进行回答。看哪一小组的同学表述的最流利,最准确。

(四)知识应用:(课后作业)

试用本课中学到的方法评价你的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谈谈他们的做法对班级的影响。

教案说明:在尊重《课标》,分析教材和学生的情况下,我设计了本课的教案。力求达到“面向全体学生”,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通过历史问题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引入历史情境;通过揭开“诸葛亮借东风”这一事件的神秘面纱,使学生分清文学作品和历史真实之间的距离,并用科学的观点看待历史;通过课本剧的编排和表演使学生学会搜集有用的资料和正确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并以此逐步突破难点;通过对曹操其人的评价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在争论中学会得出结论的方法。这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敬请各位同行批评指正。

附:课本剧

情节一:

人物:曹操谋士甲谋士乙

(曹操走来走去,心绪不宁。谋士甲、乙从两边上。)

谋士甲:丞相为何如此烦躁?

谋士乙:可是为了袁绍大军来犯?

曹操:正是为此忧心。

谋士甲:丞相尽可放心,天子在许都,袁绍来犯,是为大逆不道,丞相奉天子之命抗袁,天下人必拥护丞相而唾弃袁绍。民心所向, 丞相胜券在握呀。

曹操:可袁绍大军精兵十万,骑万匹,我军不足四万,胜负实难预料。

谋士乙:虽然如此,丞相亦不必忧虑。丞相礼贤下士,多少英雄豪杰天下智士皆来投奔,这是袁绍万万不可相比的,而且丞相多年来募民垦荒屯田,积蓄军粮,深固根本,又怎知袁绍必胜呢?

曹操:如此说来,我方尚有胜算了。全赖各位鼎立相助,曹操感激不尽。

情节二:

人物:袁绍 谋士

(袁绍高坐堂前,饮酒作乐,谋士上场)

谋士:主公,大敌当前,这样怕不合适吧。

袁绍:小小曹操,算什么大敌,你们多虑了。

谋士:主公,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加上近几年来募民屯田,势力大增,不可小看啊。

袁绍:什么不可小看?我袁绍十万精兵,骑万匹,他曹操不过三万余人,他要和我对抗,真是以卵击石,螳臂当车。

谋士:主公,大战将至,万万不可轻敌呀。

袁绍:你这厮,尚未开战,就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乱我军心,给我拉出去,斩了!

教研员教案点评:

从整个教案设计来看,突出“为学生学习服务”,“充分发展学生个性”的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设计题目符合各层次学生的实际,使大家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过滤筛选,自己组织课本剧,并表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做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课堂上的主人。在学习探究中发现问题并自己探究解决问题,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精神和课程目标的要求。

篇1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与影响;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官渡之战的赤壁之战的学习,提高学生评价战争的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和三国鼎立对历史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正确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树立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教学重、难点】

篇1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引言

2.教师引入:大家听说过曹操、诸葛亮等名字吗?谁来为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请几个学生讲三国的故事。同学讲的故事哪些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请认真看教材寻找答案。

二、新课讲授

(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的情况。教师出示“军阀割据图”及古诗,帮助学生理解。

2、曹操势力的`膨胀:学生读教材,归纳出三点原因①“唯才是举”,重视人才②“挟天子以令诸侯”③本人的才能

3、官渡之战:结合“官渡之战示意图”,学生讲解,老师适当补充,然后归纳出知识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4、赤壁之战:以曹操诗《龟虽寿》来解读曹操的志向:统一全国,从而引出赤壁之战。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请学生讲经过,归纳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5.用表格归纳“东汉末年的两次著名的战争”,引导学生思考这两次战争出现的相反的结果的原因。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教材,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包括: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范围)

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2、三国时期三国的关系:学生读书,学生分类归纳:蜀吴关系、蜀魏关系、魏吴关系。

(三)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四)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五)拓展思考

1.三国时期的社会特点给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

2.《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与真正的历史有没有区别,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区别?

【教学后记】略

篇13: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案之二

第20课 三国鼎立 教案之二

教学目标

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魏、蜀、吴三国在发展经济、稳固统治方面实行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通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了解史实,使学生能正确评价著名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等,提高历史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提高辩证地看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总结曹操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对比《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之间的差别,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渗透杰出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逐渐认识、理解,由于东汉以来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导致分裂割据局面出现,历时370多年,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特点是“我国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通过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和教师分析曹操三次颁布“唯才是举”的命令,使学生真正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是事业成功的重要因素。通过重点指出三国时,吴国大臣卫温到达夷洲(今台湾),使学生认识到:台湾自古就是祖国的领土。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诸葛亮“七擒孟获”治理西南,使学生了解:诸葛亮是如何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和诸葛亮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认识到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学重点:赤壁之战是本课的一个重点。这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官渡之战后曹操陆续消灭了一些军事割据势力,基本上统一了北方。进而统一全国。率强大兵力南下,同孙权、刘备组成的联军大战于赤壁,结果曹军失败,退守北方。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教学难点:对曹操、诸葛亮的评价,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三国演义》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四大名著之一,对曹操和诸葛亮的经过艺术加工的精彩故事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但是正是这个原因,使学生对真正的历史史实难于接受。

地位分析:三国鼎立是我国历史自秦统一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开始,因此历史地位重要。

教法建议:

关于“官渡之战”,重点在于该战争爆发的背景,因为它既是战争爆发的背景同时也是官渡之战中曹操能够以少胜多的原因。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的材料后,总结出曹操势力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

关于“赤壁战争”,建议教师在指出在官渡之战后,曹操又陆续消灭一些军阀,基本统一了北方这一知识点后。让学生讲一讲有关“三顾茅庐”、“赤壁之战”的故事。由于赤壁之战是学生所熟悉的内容,所以学生应该可以讲得出来。教师出示赤壁之战的交战示意图,结合学生所讲的内容,进行教学。

在学习完“赤壁之战”后,建议教师指导学生填充此表。

名称

时间

交战双方

结果

影响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关于“三国鼎立”建议教师辅导学生填充下面的表格:

国 家

时 间

都 城

建 立 者

在填完此表后,学生应对三国建立的问题掌握清楚了。在填魏国的建立者的时候,建议讲师应重点指出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同时可在学生看书的基础上提问:“曹操是不是三国时期的人”在学生回答的基础,教师指出:曹操死后,曹丕建魏,东汉至此结束,这是三国的开始。因此曹操不是三国时期的人,应该是东汉末年的人。

关于“魏、蜀、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建议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让学生找到各国发展经济的方法。同时教师应着重指出: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最后建议教师提出思考题:“《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国鼎立》这一课后,你对这种说法持什么态度?”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赤壁之战

教学难点:对曹操、诸葛亮的评价

学法设计:讲述法为主,兼用谈话、讨论、讲故事、图示等方法

课型设计:新授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在《东汉的兴衰》一课中,所学的有关黄巾起义的内容。谁能够回答出:黄巾起义的时间?领导人?作用是什么?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总结。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于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的导言部分,看一看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是什么?(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我国封建国家第一次出现大分裂;二是全国范围的民族大融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这个时期的开始──三国鼎立。

一、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教师出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示意图》提问:“我们可以从这幅图中看出什么历史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回答出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汉政权名存实亡、为了地盘、人口等军阀进行混战,其中曹操和袁绍是地盘最大的两个军阀等内容。教师再引导:那么同是北方的两大军阀会怎么样呢?学生肯定回答:打仗。从而引入官渡之战。

曹操势力的逐渐强大的原因和举措虽然是阅读性文字,但是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因为只有了解了这些内容,才能明白为什么曹操会壮大,和官渡之战胜利的原因。所以教师可以事先让学生自己查找有关材料,以自己的理解为同学们谈一谈什么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唯才是举”,这些举措为曹操带来了什么好处?此外,在这里可以提前把后面有关“屯田”的内容进行处理。在学生讨论完,教师可以出示下列表格,加以总结。

措 施

内 容

结 果

挟天子以令诸侯

把有名无实的傀儡皇帝汉献帝控制在自己手里,以它的名义来发号施令。

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扩大了政治影响

唯才是举

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可以做官,不论出身地位如何。

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招募流民在许昌附近屯田。

军粮供应有了保证,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物质基础,使得曹操的实力大增,足以与强大的袁绍抗衡。

3、官渡之战──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官渡之战的过程由于是阅读性文字,建议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讲,同时展开讨论,为什么势力大的袁绍会输给势力弱的曹操。最后让学生明白:曹操之所以会胜利主要因为他礼贤下士会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战的历史作用,教师应当着重强调: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教师出示《三顾茅庐》图,让学生讲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然后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在图示的`帮助下,讲解赤壁之战前的形势。208年,曹操率20多万人马南下。曹军未到,刘表病死。刘表的小儿子刘琮继承刘表的职位,背着刘备降曹,刘备被迫从荆州退到夏口,后又退到樊口,于是江北的军事要塞都被曹军占领。曹军居高临下,刘备兵力只有1万多人,形势十分紧急。在此情况下,他派诸葛亮东下柴桑,面见孙权,提议联和抗曹。孙权在曹兵压境的生死存亡关头,决定抵抗,派周瑜为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率军3万,沿江西进,联合刘备抗曹。联军不到5万人,同曹军初战赤壁被打败了曹军的先头部队,曹军从赤壁(长江南岸)退到北岸乌林。双方在赤壁、乌林一带隔江对峙。

2、赤壁之战

① 过程

② 结果

③ 历史作用

④ 曹操失败的原因

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对“赤壁之战”的了解和课文中的内容,展开“军事家评论赤壁之战”的活动,让学生以军事家评论的方式学习战争的过程、结果并探讨曹操失败的原因。

教师首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曹操诗《龟虽寿》(摘抄)中的句子,并提问:“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什么情感?表现了他的什么精神? 抒发了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精神。表现了曹操为统一国家努力奋斗、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师提出思考题:“《三国演义》里许绍对曹操的评语,‘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今天我们学习了《三国鼎立》的内容后,你对这种说法持什么态度?”借此对曹操进行评价。(教师可指导学生从曹操的举措、统一北方的历史作用、在为统一大业奋斗的精神以及评述者的阶级立场等方面进行讨论,证明历史中的曹操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他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

三、三国鼎立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师指导学生填充下列表格

国 家

时 间

都 城

建 立 者

估计学生基本可以无误的填充此表,教师应该重点强调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① 曹魏重视农耕

教师出示《曹魏屯田图》并结合曹操的举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继续采取重视大兴屯田。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现象。

② 诸葛亮治蜀

教师出示《诸葛亮》画图和《成都武侯祠》,指导学生总结诸葛亮治蜀的几个方面,让学生讲“七擒孟获”的故事,着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

③ 吴国开发江南

出示《吴国船只图》和《吴国青瓷羊》,讲述吴国发展经济的情况,教师强调230年吴国的卫温曾到过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教案

《杨修之死》的公开课教案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杨修之死教案

失街亭教学教案

初中语文赤壁教案

六年级教案《草船借箭》教案设计

《隆中对》优秀教案

小学五年级语文《草船借箭》教案及说课稿

小学课外阅读课教案

三国鼎立教案
《三国鼎立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三国鼎立教案(精选13篇)】相关文章:

《空城计》三年级语文教案2024-04-27

赤壁优秀教案2022-05-06

草船借箭教案2022-05-06

隆中对教案2023-11-06

《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教案2023-09-01

赤壁之战教学设计(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05-07

优质课《孙权劝学》教学教案2022-04-30

《草船借箭》(教案)(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05-07

语文课文《三顾茅庐》教学教案设计2023-07-12

短歌行获奖教案2024-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