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时间:2022-09-02 07:40:35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共19篇)由网友“老虎的金黄”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欢迎阅读借鉴。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篇1:《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唐朝中晚期至两宋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2、通过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南宋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用幻灯片显示:

《史记·货殖列传》里面关于江南经济的情况,再展示白居易的《忆江南》,《宋书》关于江南经济发展的描述。

材料一:

楚地之越,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书》

[提出问题]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南方得到了怎样的发展?什么时间开始“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带着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我们今天的课堂,一起来学习“经济重心南移”一课。

篇2:《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活动一:

[提出问题] 学生看“南方农业的发展”一目的内容,结合以下材料,从中找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五代之际,黄河流域政权更迭,战乱不已。其后,北方历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材料二: 吴越王弘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由是境内无弃田。……国人皆悦。

材料三: 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加之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材料四:南方人口南迁图

问题:对以上四则材料进行分析归纳,说说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归纳为三点原因:(幻灯片展示)1.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2.政府重视、扶持。3.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活动二: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下面请同学们看书,从课本上找出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多媒体展示各种作物的图片

教师小结:从上面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五代、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在农业方面表现有三点:(用多媒体表示)

①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②棉花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③茶树栽培有了很大发展。

活动三: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多媒体展示《耕获图》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耕获图》,想一想,图中的农民都进行了哪些劳作?

活动四:

[提出问题]教师多媒体展示:找一找南方手工业发展有哪些表现?liuxue86.com

(学生回答问题时,幻灯片展示相应的蜀锦、江浙丝绸、景德镇瓷器等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这一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达。)

活动五:

请大家先认真阅读第三目内容,分小组找一找,南方商业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活动六:

幻灯片顺序出示唐都长安与北宋的东京图、清明上河图、货郎图、动态《清明上河图》、宋代海外贸易图、宋朝的纸币交子图等,分别从商业都市、海外贸易、交易工具等方面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宋朝商业的繁荣。

活动七:

[教师强调]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就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了,请大家回顾所学知识,讨论归纳一下这一过程。

篇3:《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2、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利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一个认识,让学生明确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3)讲授新课:

一、农业:

1、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农业生产逐渐超过北方。

2、两宋时期,水稻在淮河和黄河流域大力推广种植。从越南引入占城稻;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到南宋后期扩展到长江流域;棉花在两宋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讲述南方农业的发展,可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这里可从引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中有关“钱射潮”的传说入手,逐渐展开对南方农业发展原因的讲解。

二是南方农业发展的状况。强调这一时期南方农业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北方,讲述南方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农作物品种的改进、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和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二、手工业:

1、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2、宋朝的瓷窑有:定窑、钧窑、哥窑。北宋的景德镇是瓷都。

3、北宋时,煤得到大量开采。

4、宋朝,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的国家。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发达。

(在讲述农业、手工业发展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挂图、多媒体课件等手段,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繁荣的商业和城市:

1、北宋有热闹的夜市和早市;

2、“瓦子”是城中的娱乐场所。

3、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在讲述南方商业的繁荣时,应讲清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宋代南方商业发展的条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这一时期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情况和前面课本中有关宋代民族关系的相关内容全面思考这一问题。其次是南方商业繁荣的具体表现,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唐朝商业活动的情况,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叙述,提问:“宋代商业的繁荣与唐代相比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归纳总结。教学中应强调,这一时期中国在商业活动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海外贸易的兴盛:

1、东到朝鲜、日本;南到南海各国;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宋朝重要的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

4)巩固小结: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列表加以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掌握。

类别 发 展 成 就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 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货币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练习:什么要发明纸币?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今天的货币又有了什么新发展?

6)作业:巩固、复习本课内容。

板书

一、农业:

1、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农业生产逐渐超过北方。

2、两宋时期,从越南引入占城稻;

二、手工业:

1、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2、宋朝的瓷窑有:定窑、钧窑、哥窑。北宋的景德镇是瓷都。

3、北宋时,煤得到大量开采。

4、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发达。

三、繁荣的商业和城市:

1、北宋有热闹的夜市和早市;

2、“瓦子”是城中的娱乐场所。

3、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四、海外贸易的兴盛:

1、东到朝鲜、日本;南到南海各国;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篇4:《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课后习题

1.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超过北方的原因是( )

A.南方战祸少,许多中原人流落到江南,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

B.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

C.南方重视兴修水利 D.麦

2.北宋时,出产的瓷器质地细腻,色泽莹润,后来发展为瓷都的是( )

A.定窑 B.钧窑 C.景德镇 D.哥窑

3.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是在( )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4.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

A.交子 B.会子

C.关子 D.铜子

5.读图回答问题: (P59北宋纸币)

⑴指出图中所示纸币的名

称,以及它最早出现的时期

和地区。

⑵它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⑶指出它出现的原因和作用。

篇5:《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一、教材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第2课(全册第10课),本课是第二单元的重点,南方经济发展是宋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而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现象,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因此本课内容是中国古代史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课程标准》对此课内容的要求是: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二、学情分析和教学理念:

七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欠缺综合分析力,尤其是经济知识对他们而言,显得枯燥。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将枯燥的经济知识直观化,将教材知识点形象化,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采用虚拟情境教学法,即以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虚拟人物“田嫂”一家的南迁生涯为线索,让学生在人物命运的关注中,获得南方经济发展状况的体验。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小组讨论解决老师提问,建构新的知识。因此,学生在本课学习中,主要运用阅读课本、展开想象、探究问题、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等方法完成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概况,归纳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总结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启示,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理解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在故事中穿插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探究,在解答中掌握知识点,学会理解和分析问题。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语言表达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宋代经济居世界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史为鉴,从南方经济发展的启示中,为创建和谐社会获得感悟。

四、教学重点、难点

在这一时期商业经济在南方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南方商业的繁荣。通过引导学生描绘临安街市、海上见闻,分析纸币、科举制的变化等感受商业繁荣。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突破方法:引导回忆前面所学“江南经济开发”,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归纳总结。

五、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

说学法:

1、注重课前预习。

2、大胆质疑,训练思维。

3、团结合作,产生“共生效应”。

4、善于辩论,探索创新 。

5、拓展知识,构建结构,提升认知能力和水平。

六、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创设情境,体验历史——走进历史,合作探究——小节升华,感悟历史。通过引导、体验、探究、感悟、总结达成本科的教学目标。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大屏幕显示司马迁《史记》中关于西汉时期南方经济相当落后、经济中心在北方的一段历史材料,并设置问题:(1)请大家说说看,今天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2)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何时从北方转移到南方的?发生转移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又是怎样的呢?这样使学生带着渴求的欲望进入本课的学习。以设置问题的方式导入本课,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创设情境,体验历史

本课设计中,针对七年级学生特点,用人物故事把相对枯燥的经济知识串联起来。本课采用虚拟情境教学法,设计中既避免了“人造史料”,又将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问题设计照顾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且重视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体现了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

1、南迁生涯(农耕篇)

为了谋生和抚养孩子,田嫂给地主当了长工。当时地主的田庄中有可能种植哪些作物?指导学生自学课本56页后回答。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走进历史,身临其景,设身处地的运用教材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开拓学生思维、激发丰富的想象力、认知社会、溶入社会的目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水稻、棉花、茶叶的图片,使学生明确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和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教师进一步强调这一时期南方农业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的同时达到理性认识的水平。屏幕展示《耕获图》,这张图反映了农业生产中从耕种至收获的全过程,其主要劳动包括什么?看图说话,在回答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刚刚学过的知识。

过渡:在地主的田庄中,农民紧张而繁忙的劳动。晚上,田嫂还要纺纱织布。

2、手工业的兴旺(手工业篇)引导学生回忆前代制瓷业和纺织业发展的情况,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比较,思考“宋代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发展?”学生回答后我进行归纳: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 出示宋代景德镇的代表性瓷器图片;哥窑的冰裂纹瓷器图片;南宋海船图片。

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教学手段,运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将比较抽象的历史史实直观化、形象化,并形成自己的心得和观点,以达突破学习难点、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创新能力之目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探究:出示图片一艘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想想看,这种船有什么优点? (南宋海船的水密舱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御风浪的能力,适宜在较深的水域中航行。)

将历史课的知识与一些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组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临安(杭州)之行

十多年后,田嫂的孩子们长大了,两个男孩决定离开田庄,到外面去闯荡。他们顺着运河来到了当时的京都临安(杭州),他们看到了临安繁华的景象。在临安大街上,他们会有什么见闻?带着这个问题指导学生自学。

在讲述南方商业的繁荣时,应讲清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宋代南方商业发展的条件。我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这一时期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情况和前面课本中有关宋代民族关系的相关内容全面思考这一问题。其次是南方商业繁荣的具体表现,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唐朝商业活动的情况,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叙述,提问:“宋代商业的繁荣与唐代相比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后,我加以归纳总结。并强调,这一时期中国在商业活动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强调指出: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进行归纳、总结,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4、海上见闻:兄弟俩在临安发现有很多赚钱的买卖,但是由于没有资金,便选择了在运河码头干搬运,他们跟着一个外贸商人来到泉州,当上了海员。对刚学过的知识做一个简答的回顾,他们会见到怎样的海船?装载一些什么样的货物呢?他们的商船可能会去哪些地方?商船进出泉州港口,会接受哪个机构的检查?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本,迅速解决。

拓展探究:想一想,人们在贸易中会使用什么货币?它有什么优点? 学生交流后明确这是商业发展的表现。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思想,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达到开放和创新之目的。

5、美满结局:几年后,兄弟俩攒了些钱,到苏州置办了一些田产,接来母亲,娶妻生子,过上了安定生活。此后,老大继续从事海上贸易,老二则勤学苦读,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对比探究:隋唐科举制明确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宋朝的科举放宽尺度,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举,这说明什么? (反映出商业活动的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

合作:请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临安街市见闻,形式不限。(提示:可用语言描述、小品表演、讲故事、绘画等形式,从街道的布局、商铺、人流、交易场景、交易中的商品货币等进行描述。)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下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究。

三、走进历史,合作探究

出示三段资料,分别是对南方不同发展时期经济发张的不同描述:

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

(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大多很贫困

宋朝时)朝廷时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忆一忆:南朝时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找一找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小组合作交流得分方式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收集信息,整理相关资料;在课堂中,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作业:

假如你是一位南方政权的皇帝,你将如何解决广大子民的吃饭、穿衣问题?请你设计自己的解决方案。看看谁能做一位优秀的好皇帝。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历史认同感,养成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善于思考和勤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化开放性思维能力。

( 附 )板书设计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环境:相对安定

劳力:大量增加

技术:不断进步

自然:条件优越

二、经济繁荣的表现

农业发展:水稻;棉花;茶叶

手工业兴盛:纺织;制瓷;造船

商业繁荣:城市;贸易;货币

三、经济重心转移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篇6: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业、手工业以及海外贸易三个方面的主要发展标志及成就,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成于南宋,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表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概括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以学生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分析解决问题宋代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展示,用语言描述宋代的社会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宋代经济发展的成就,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用辛勤和智慧,创造了经济繁荣。  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分析,认识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知识点讲解,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这一结论。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这个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了棺定了论。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相的“千秋功绩”,而是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看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同。通过对宋朝经济状况的学习,同学们也许会改变对大宋王朝的上述认识。 第一个环节:宋代经济成就,弱宋与富宋的对比 (1)展示反映宋代经济成就的表格,学生阅读课本整理知识。   农业 手工业 商贸 表现 (1)水稻种植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2)桑蚕业重心转移到南方 (1)丝织业:官办作坊与独立的“机户”(2)棉花种植扩张至江南(3)新的制瓷中心(4)造船技术世界领先 (1)最早的货币——交子(2)重要外贸港口的出现(3)设立市舶司、番坊与番市(4)外贸范围广:泉州为起点,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 中心 苏湖地区 “苏湖熟,天下足” 景德镇 广州、泉州、明州 (2)学生讨论海上丝绸之路的条件、原因 为什么陆上的丝绸之路转到了海上?从政治和技术两方面去考虑 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先进;周边民族的兴起与强大,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政府的鼓励政策。 为什么南宋没有禁止海外贸易?(这里需要对比明清) 一则来自海外贸易中巨额的财政收入;二则当时的海外贸易还没有遇到后来明清所遇到的困难——倭寇、海盗、叛逆……;三则国内危机也不像明清时期那么严重。相对而言,局势的变化使得后来的王朝根本无法继续南宋开始的宽容自信的对外政策。 (3)史料补充,论证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小结:南宋时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从此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形成,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第二环节: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阅读以下史料,分析南移的过程 材料一:楚地之越,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斤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记载南朝刘宋王朝的历史)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总结: 1、初步开发:汉末,南方等区域经济发展。孙吴,开发经营江南地区,水稻种植、丝麻纺织、铜铁冶炼、造船技术等发展、进步。 2、继续发展:唐代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又一高峰,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是唐代的两大基本经济区。以安史之乱为界,两大经济区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逆转。 3、完成南移: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压倒性优势下继续发展,我国古代经济南强北弱的局面成为定局。 过渡——白居易的《忆江南》和一系列图片展现江南的繁荣景象屏幕展示(《耕获图》;《货郎图》;宋代景德镇的代表性瓷器图片;哥窑的冰裂纹瓷器图片;南宋海船图片;包括交子在内的各种货币图片;《清明上河图》局部。) 提问:“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是什么原因使江南得到开发?”   第三个环节:学生讨论交流重心南移的原因 (1)什么造成了北方的落后? 黄河中下游地区自三国起,军阀混战,再加上北方匈奴、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频频南下,长期战乱不已,经济破坏严重。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 (2)南方有什么先天的有利条件? 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批南迁,既为江南经济发展带去大量劳动力,又带去中原地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相反,江南长期处于一个相对和平安宁的环境。 从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起,政局不稳,战争纷起,中原地区民不聊声,促使北方人口向南迁移。两晋时期(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轮番入主中原,民族矛盾激化,再次推动北人南移。进入隋唐时期(7、8世纪)以后,南方仍是北人迁移的首要目标。历经这样多次自北而南的人口大迁徙,安史之乱后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 小结一:北方人口的南迁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 (3)什么使得这些长时期没有得到利用的先天条件终于开始发挥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力之一:技术进步。 (4)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发生了什么进步? 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耕作技术的提高,稻麦轮种的推广;土地的开发和高效利用(圩田、沙田、梯田)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小结二: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除上述历史原因外,中国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过度垦伐造成生态失衡及江南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历史地理因素。 总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需从地理、政治、历史等多角度综合分析。   第五环节:学生讨论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开放性话题)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4、对南方环境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拓展总结 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作业布置 探索与争鸣:为何宋以后的中国始终未成为“海上强国”?

篇7: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的名称、分布及其特点。

2.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的原因及概况。

3.掌握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重点】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

【难点】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

【知识梳理】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四大经济区(依据:汉代经济分布特点)

地区

地理位置

特点

形成原因

山东

以河南崤山分界,以东为山东,包括今河南、山东、河北等地

传统农业区,经济实力强(山东最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

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

山西

河南崤山以西, 关中、河西、巴蜀

江南地区

长江以南的地区

经济实力较弱

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龙门碣石

以北

山东、山西以

北(塞内、塞外)

传统畜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经济实力有限

气候寒冷,土地贫瘠。

2. 分布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出①_____________和经济实力发展

②____________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高潮

时间

原因

影响

第一次

① 之际

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

(1)北人南迁为江南开发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江南经济开发。

(2)为江南带来了中原的风俗习惯。

(3)促进了江南的民族融合。

第二次

② 以后

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遭到严重破坏

第三次

③ 之际

靖康之乱的影响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南移原因

过程

影响

(1)中原人口南迁,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政治环境相对和平稳定

(3)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4)江南统治者为了增强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5)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江南

(1)孙吴、东晋、南朝——初步开发;

(2)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

(3) ① ——重心南移完成。

(1)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2)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中国古代② 的南移。

(3)促进了民族融合。

【课堂达标】

1.(·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2.(•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3.(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7)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4.右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

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5.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地区以长城为界分成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B.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

C.自然条件的差异 D.统治政策的差异

6.从隋朝大运河到元代大运河的路线变化说明( )

A.西部地区日渐落后 B.经济重心逐步东移南移

C.北方地区不断衰落 D.东部南部成为政治中心

7.唐朝后期,太湖流域的进士及第的人数增加了,前期没有出现过进士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进士。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士人影响力“南重北轻” B.政治权力中心转向南方

C.南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D.科举取士规模不断扩大

8.据统计:若以秦岭淮河为界,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北方人口户数占全部人口户数的77.5%,南方占22.5%,按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之户数,北方约占37.3%,而南方占62.7%。造成以上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交通的发展与进步 D.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

9.西汉时,长安附近的三辅一带,人口都特别稠密,共有240多万。到东汉时,原本富饶的关中,人口锐减至50余万。北方诸州中,人口都出现了锐减,而南方诸州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据此可推演出的公式是( )

A.自然环境+人口=经济发展 B.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发展

C.商业政策+人口=社会稳定 D.社会稳定+人口=经济发展

10.从三国到南宋时期我国南北方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

A.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B.民族迁移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C.统治者的重视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D.生产工具的改进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1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

篇8:《经济重心南移》教学反思

初一历史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南移》的课程标准是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难点是如何理解经济重心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本课课本分为三个子目:一是南方农业的发展,二是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三是南方商业的繁荣。农业的发展包括人口的增加、中原人带来的技术和劳动力。农田水利的发展、占城稻的引进、棉花、茶树的种植等。手工业的发展包括丝织业、棉织业的发展;陶瓷制造业、造船业的发展。商业繁荣表现为商业都市兴起、海外贸易兴盛和交子的出现。重点必须让学生学会列举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培养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本课主要通过多个问题的设置,层层引入,激发学生思考,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给一二班学生讲解此课内容,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1、重新整合处理课本后,条理清晰,教学重难点明确。

2、问题设计难易合理,重视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史实材料丰富,运用图片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做到为教学服务。

4、注重新旧知识联系、古今联系,拓展学生思路。

不足之处:

1、复习前面内容,没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有些内容由老师代替了。

2、导课设置的问题开放性较大,学生回答效果不太好。

3、学生较沉闷,未能积极配合,课堂气氛不太好。

小结:

经济史的内容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不易理解,整节课看来学生较沉默,在导课环节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这节课如果用上册学过的江南经济发展、人口南迁等有关史料引入,效果可能会更好。本节课教学条理清晰,小结时学生自己总结巩固,效果还可以。本节课学生未能积极配合,启发时间较长,导致没有时间进行课堂练习,有点不足。今后还要认真研究学情,优化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学生学有所得。

篇9:《经济重心南移》教学反思

《经济重心的南移》属于经济史的范畴,容易使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而且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相对较少,对于“经济重心”这一抽象概念更是难以理解,我在教学设计上本着化繁为简的原则,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在导入环节上,我采取了图片导入法,以现代的中国地图导入,同时在地图上标出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并设置问题:同学们对于现在中国南北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了解多少?换言之,总体上看,中国南方经济发达还是北方经济发达?学生大都能回答出:中国南方经济的发展优于北方。由此引入:那么在中国古代,尤其在两宋时期,南北方发展是否也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这种图片导入法是比较成功的,接下来的教学过程让我有了如下思考:

1、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在讲述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时,我首先从农业切入,在与学生进行了简单的互动后,我利用PPT展示了几张图片,分别是水稻、茶叶和棉花,发现学生的注意力都很集中,而且都很踊跃的参加猜图,经过这种方式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了。

2、设置具体的历史情境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讲述南方商业的繁荣时,我设置了一个历史情境:假如你可以穿越,你会选择去南宋的临安城还是大唐的长安城,并说出你的理由。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十分踊跃的发言,我认为这种教学手段是十分可行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篇10:《经济重心南移》教学反思

在引领学生学习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这一专题时,我通过知识回顾,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进一步夯实基础。通过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材料的能力、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认识到维护安定团结的重要性;认识到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通过复习“灿烂的宋元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历史是具体的,是动态的;对历史的叙述也应该是具体而生动的。在讲授历史事件的过程或历史人物的活动时,要讲得真实鲜活,不仅要线索清晰,层次完整,而且离不开细节的支撑。在历史讲述中史事的细节是很重要的,讲好细节,有多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细节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使已经逝去了的历史重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细节往往又是典型的、有特色的,可以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和认识所学的史事。细节还往往具有启发性,通过细节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细节要用得好,重要的是要用在关键之处。例如讲一个历史事件,细节的运用一般是在事件的高潮处或转折处,而不是事件的背景;讲一个历史人物,细节的运用一般是在他的重要事迹中,而不是他的籍贯、出身、学历等上面。

现在流行着“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质量”这样的话,有其深刻的道理。当然,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来说,忽略细节还不至于造成教学的失败。然而,注重细节,肯定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成功,所以值得我们的教师加以关注。

篇11:初一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初一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一、明确目标

1、了解自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2、概括唐朝中晚期到宋朝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教学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二、前置自学

1、为提高粮食产量,从______引进的优良品种__________,很快在江南地区推广。太湖流域的______、_______,成为重要的粮仓,民间流传着“_______,_________”的谚语。_______在宋朝跃居粮食产量首位,主要产地在_______。棉花的种植,由____、______扩展到长江流域。

2、宋时,南方丝织业有了很大的发展;丝织品“号为冠天下”;朝廷用的丝绸,有很多来自________。宋时棉织业由发展到东南沿海。

3、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浙江______烧制的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_________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宋时,地区已成为制瓷业重心。

4、宋代最大的商业都市是和。出现了和。

5、宋朝时,_______、______是世界闻名的大商港。宋朝的海外贸易,近至和,远达和。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______,管理对外贸易。

6、前期,地区出现的_________,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宋时,纸币发展成为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叫。纸币的产生。

7、从_________开始的经济中心南移,到__________最后完成。

三、展示交流

四、合作探究

1、材料一:

材料二:朝迁在故都(东京开封)网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丰收),天下足。“

(1)上述材料反映了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的变化?

(3)网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五、达标拓展

1、宋朝时,优良品种占城稻是从哪里引进的?A、日本B、越南C、朝鲜D、阿拉伯

2、如果你回到了北宋东京,可能会遇到下列哪几种情况?()①使用交子买东西②吃上太湖流域的大米③用上景德镇的瓷器④晚上盖棉被睡觉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④D、②③④

3、南宋最大的.商业都市是()A、开封B、广州C、临安D、泉州

4、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

A.北宋的四川地区B.南宋的四川地区C.北宋的汴梁地区D.南宋的临安地区

5、北宋兴起的()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A、杭州B、苏州C、景德镇D、明州

6、经济中心南移到何时最后完成()A、唐朝中后期B、北宋C、南宋D、元朝

7、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办理有关手续应到

A.蕃市B.市舶司C.蕃学D.蕃坊

8、在一次拍卖会上,人们见到了一件珍贵的拍品,专家鉴定它是出自当时浙江范围内的一个名窑,距今近千年。它应该出自()A.越窑B.哥窑C.邢窑D.景德镇

9、北宋末年,一个大商人从四川到南方采购货物,他会携带的货币是()

A.交子B.铁钱C.信用卡D.支票

六、构建知识网络:

1、“广南市舶,利入甚厚,提举官宜得人而久任,庶蕃商肯来,动得百十万缗,皆宽民力也。”

(1)宋高宗这句话反映了什么部门的兴盛?(2)为什么宋朝时期这个部门这么兴盛?

篇12:人教版初中历史经济重心南移教精选

【学习目标】

1.掌握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的名称、分布及其特点。

2.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的原因及概况。

3.掌握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重点】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

【难点】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

【知识梳理】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四大经济区(依据:汉代经济分布特点)

地区

地理位置

特点

形成原因

山东

以河南崤山分界,以东为山东,包括今河南、山东、河北等地

传统农业区,经济实力强(山东最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

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

山西

河南崤山以西, 关中、河西、巴蜀

江南地区

长江以南的地区

经济实力较弱

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龙门碣石

以北

山东、山西以

北(塞内、塞外)

传统畜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经济实力有限

气候寒冷,土地贫瘠。

2. 分布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出①_____________和经济实力发展

②____________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高潮

时间

原因

影响

第一次

① 之际

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

(1)北人南迁为江南开发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江南经济开发。

(2)为江南带来了中原的风俗习惯。

(3)促进了江南的民族融合。

第二次

② 以后

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遭到严重破坏

第三次

③ 之际

靖康之乱的影响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南移原因

过程

影响

(1)中原人口南迁,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政治环境相对和平稳定

(3)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4)江南统治者为了增强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5)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江南

(1)孙吴、东晋、南朝——初步开发;

(2)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

(3) ① ——重心南移完成。

(1)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2)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中国古代② 的南移。

(3)促进了民族融合。

【课堂达标】

1.(·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2.(?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3.(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7)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4.右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

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5.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地区以长城为界分成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B.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

C.自然条件的差异 D.统治政策的差异

6.从隋朝大运河到元代大运河的路线变化说明( )

A.西部地区日渐落后 B.经济重心逐步东移南移

C.北方地区不断衰落 D.东部南部成为政治中心

7.唐朝后期,太湖流域的进士及第的人数增加了,前期没有出现过进士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进士。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士人影响力“南重北轻” B.政治权力中心转向南方

C.南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D.科举取士规模不断扩大

8.据统计:若以秦岭淮河为界,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北方人口户数占全部人口户数的77.5%,南方占22.5%,按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之户数,北方约占37.3%,而南方占62.7%。造成以上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交通的发展与进步 D.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

9.西汉时,长安附近的三辅一带,人口都特别稠密,共有240多万。到东汉时,原本富饶的关中,人口锐减至50余万。北方诸州中,人口都出现了锐减,而南方诸州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据此可推演出的公式是( )

A.自然环境+人口=经济发展 B.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发展

C.商业政策+人口=社会稳定 D.社会稳定+人口=经济发展

10.从三国到南宋时期我国南北方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

A.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B.民族迁移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C.统治者的重视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D.生产工具的改进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1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

篇13:人教版初中历史经济重心南移教精选

朝代

南方

北方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人口数比例

西汉

2 470 685

19.8%

9 985 785

80.2%

唐代

3 920 415

43.2%

5 148 529

56.8%

北宋

11 224 760

62.9%

6 624 296

37.1%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1)材料一反映出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了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

(2)上述材料反映出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

(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一. ① 多样性 ②不平衡

二. ①两晋之际 ②唐中期以后 ③两宋之际

三. ①南宋 ②文化重心

【课堂达标】

1. 【解析】坊市制度瓦解只体现出商品交换场所的变化,而不能作为促进全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土地集中导致自耕农数量减少,国内购买力下降,不利于农业和商业经济发展,不是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B项错误;农业技术进步会推动农业发展,也会使更多的农产品投入市场,带来商品经济发展,是推动全国经济发展和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C项正确;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多为官府控制的朝贡贸易,对国内经济发展影响不大,不是促进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动力,故D项错误。【答案】C

2. 【解析】从材料中的“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来看,由于国家统一,南茶北运,北方对喝茶习俗认识得以改变。【答案】C

3. 【解析】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不能解释河南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减少,故A项错误;江苏代表的南方在科举考试状元人数的增加,表明随着唐代以来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故B项正确;中原地区经济发展速度落后于南方,但并没有急剧衰退,故C项错误;从唐宋至明清时期,政治重心逐渐北移,故D项错误。【答案】B

4. 【解析】A项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表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B项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主要使用金银作为货币,但无法体现发展速度快慢,B项缺乏足够信息支持。C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影响手工业正常发展,C项不符合史实。D项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D项为正确选项。【答案】D

5. 【解析】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决定各大经济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自然条件的差异。

【答案】C

6.【解析】 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而元代大运河则取直,不再经过洛阳,这说明经济重心东移。大运河的修建主要是为了将南方的物产运往北方,满足北方的需要,说明经济重心已经南移,B项正确。【答案】B

7.【解析】 材料提及南方多个地区进士数量增加,并未就南北方士人进行影响力对比,故A项错误;唐朝时期政治权力中心依然在黄河流域,故B项错误;南方经济的不断发展促使庶族知识分子受教育程度提高,在科举考试及第数量必然呈现上升趋势,故C项正确;科举取士规模不断扩大的说法缺乏严谨的数据对比,故D项错误。【答案】C

8. 【解析】题干材料反映了从西汉到北宋南北方人口户数的变化,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北方长期战乱,而南方政局相对稳定,人口大量南迁。【答案】A

9. 【解析】 从西汉到东汉,关中及北方诸州人口锐减而南方诸州人口不同程度增长的原因是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稳定,这也使北方经济遭到破坏,而南方经济发展,D项符合题意。【答案】D

10. 【解析】从三国到南宋时期我国南北方经济格局的变化,可知当时我国的经济重心不断南移,其决定性因素在于南方的发展,而南方发展的原因在于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这说明生产工具的改进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答案】D

11.(1)西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商品交换不发达。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宋代南方户口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

(2)随着南方经济的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南方的经济发展超过了北方)。

(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较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

【知识链接】

一、重点知识解析

1.关于经济区域的概念

经济区域形成是由自然环境(包括地形、土壤、气候、资源等)和人文环境(包括历史文化传统、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科学技术等)两大因素决定的,以劳动地域分工为基础,各具产业特色的地理区域。

2.关于四大经济区域的特点

我国山东、山西为传统的农业区(以种植寂、麦、粟、高粱等耐旱作物为主);江南地区土地肥沃、气候湿润、河道纵横,以种植稻耕农作物为主;龙门竭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因此形成传统的畜牧业和半农牧区。

3.古代人口迁移与今天民工潮的区别

当前的民工潮实际上就是人口的迁移。我国现代人口的迁移主要是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一是科技人员和大学毕业生涌向南部沿海开放区,二是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不同于中国古代人口的迁移,中国古代人口迁移多是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农业发展的条件被破坏,人民无法生存而被近进行。

4.黄河流域长期处于全国的经济中心地位的主要原因:一是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口稠密,劳动力相对密集;二是春秋战国以来铁农具和牛耕使用较为普遍;三是春秋战国至两汉时期,黄河流域和巴蜀地区兴建了一系列的水利工程,促使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5.关于中原人口大量外迁

⑴主要原因:一是战乱频繁;二是自然灾害。

⑵外迁的主要方向:由北向南。

⑶南迁人口的构成:并非都是平民百姓,其中还有不少是豪门大族。

⑷南迁的三次高潮:第一次高潮:两晋之际,由于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山东、山西成为主要战场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中原人口 纷纷向南迁徙,永嘉之乱后的人口流动,是中国历史上中原人大量 南迁的第 一 次高潮。第一次高潮,推动了六朝时期江南的开发,南方经济逐渐赶上北方;第二次高潮:中原人口南迁的第二次高潮,发生在唐安史之乱以后,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又一次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北方人口再度南迁,大量涌人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使得中唐以后南方的人口迅速增加,经济实力大为提高,逐渐超过北方。第三次高潮:两宋之际,靖康之乱引起北方人口的第三次南迁高潮。导致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我国古代经济重心。

⑸南迁人口对江南经济发展的影响:第一、为江南补充了大量劳动力;第二、带来了生产工具和技术,为江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另外、中原人口的南迁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6.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⑴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中原人口的南迁;南方社会环境的相对稳定;南方地区本身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而后两点正是导致中原人口南迁的客观原因。

⑵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隋唐时期,江南的经济继续发展,隋朝开凿大运河,转输江南财粮,反映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但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说明当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安史之乱以后,北方战乱割据,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形成“赋之所出,江淮居多”的局而,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政权更迭频繁,混战不己,而南方局势相对安定,战争较少,北方人口继续大量南迁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宋元时期,南方经济获得长足发展。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南方,此后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宋代“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和元代大运河南粮北运、大都粮食供应“仰给江南”的史实,是经济重心已经南移的有力证据。

⑶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文化重心的南移。

二、易错知识提示

1.古代山东、山西的地理概念与今天的不同。古代山东、山西是以崤山为界,以东称山东,又叫中原,包括了今天的河南、山东、河北三省以及晋南、苏北、皖东的部分地区;崤山以西则是山西,以关中为主,后来又扩展到河西和巴蜀等地。

2.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封建割据或者战乱时期最突出。

3.魏晋南北朝朝时期我国江南地区农业迅速发展,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中唐以后,经济重心才开始南移。必须明确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发展水平接近北方但还没有超越北方。

4.根据四大经济区的划分判断,在生产力比较落后的古代早期,自然环境是决定经济发展特点的最重要因素。

5.“中原”一词最初有时指原野,有时指中原地区,到六朝时期中原一词已经成为一个专有的地区名词,专指黄河中下游的一段地区。

6.“江南”古称扬子江(即长江)及上至九江的长江以南地区,即鄱阳湖以东、下游长江以南地区。现在通常所指的江南,是以南京至苏州一带为核心,包括长江以南安徽、江西、浙江的部分地区,即江苏南部和浙北、皖南、赣北地区。

篇14:人教版初中历史经济重心南移教精选

选用教材】义务教育教科书 人民出版社 历史 初中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0课《经济重心的南移》

【课题】《经济重心的南移》

【课型】新授课

【教学年级】初中七年级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 自制课件

【学情分析】

由于七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提出自己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材分析】

(一)内容介绍

本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主要讲述的是自唐朝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经济的发展及其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从三个方面展开教学内容。第一:南方农业的发展,包括南方农业发展的条件、农作物品种的增加和农业产量的提高。第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主要讲述了宋代南方手工业的发展,包括丝织业水平的提高、棉织业的兴起、制瓷业的成就和造船业的发展。第三,商业的繁荣,主要讲述了商业都市的发展、海外贸易的进步及其重要地位、古代货币制度的发展。在叙述南方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教材最后点出了其对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

(二)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选自第二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这一单元主要讲述了宋元时期政治、经济、民族、社会风貌、文化等各个方面。本节课的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现象,头绪繁多,学生难以把握。教师可结合课文,利用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树立直观印象。在讲述具体的经济表现时,要注意知识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及经济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相互联系。在分析本节课的基础上,结合前后篇目,从具体的社会经济状况出发,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

(三) 教学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内容高度概括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经济现象,头绪繁多,学生难以把握。对于相当一部分学生而言学习难度比较大。

因此,要上好这节课必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出发观察、体验、探究和理解;用形象化的手段使抽象的历史知识具体化、生动化;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节教学设计考虑如下:

1、通过设置历史情境、疑问,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索的兴趣。例如本节的几个部分分别设计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景。

2、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和探究,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3、教学突出以学生为主体,但牢记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模糊不清的东西,错误的东西,教师必须引导、点拨、讲解。

【教学重点】

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

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方法】

分析法、比较法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包括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水平的提高和商业的繁荣及对外贸易发展的主要史实,进而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2、通过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发展的主要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3、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教师提供丰富的史料、图片等,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感知、体会有关的历史现象。

2、设计多种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掌握知识点、理解和评价历史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农业、手工业生产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让学生了解南方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使学生认识到劳动人民对于社会物质文化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并引申了解我国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国情。

3、引导学生分析经济发展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生态意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播放滚动图片。

师:同学们,如果穿越时空,回到过去,你最想去哪个朝代?为什么?

师:我最想去的是宋朝。很多名人也想去宋朝?当代学者余秋雨说:“我最向往的朝代就是宋朝。”英国史学家汤因比说:“如果让我选择,我愿意活在中国的宋朝。”德国史学家弗兰克说:“宋代中国在重要技术、生产、商业发展方面非常突出…远远超过世界其他地方。”为什么他们会如此的推崇宋朝?宋朝吸引他们的究竟是什么呢?让我们一同走进宋朝,了解宋朝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

SKIPIF 1 < 0 生观看图片。

生发表见解。 音乐+图片+优美的语言将学生领入历史课堂,激发学生探究欲望,调动学生兴趣,引入课题。

导学

新课

整体感知:本节课我们将从四个篇章进行学习,江南丰—农业篇,江南美—手工业篇,江南富—商业篇,江南情—格局篇。

师过渡:农业是古代经济的基础,首先,让我们走进农业篇——江南丰。

篇15:人教版初中历史经济重心南移教精选

历史特级教师陈毓秀在《历史教学面面观》里面提到了“备课三步曲”,即:第一步,要使自己懂;第二步,要使学生懂;第三步,要使学生学得容易,学得有趣。此话听起来直白简单,做起来却让人感到永无止境。

3月25日,我有幸受赵俊特级教师工作室安排,在淮安市开明中学共建校同课异构活动中开设题为《经济重心的南移》的校际交流课。从接到课题,到上完课,前后10天,总算踉踉跄跄完成了任务。现将备课点滴整理如下:

一、要使自己懂

我理解,这是“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

先请看课题“经济重心南移”,“经济重心”什么样子?“南北”如何划定?从哪里能看出“移”?何时“移”的?因何而“移”?破题是个问题。

翻开人教版这一课的课文,通篇细细看完,“南方农业的发展”“南方手工业的兴旺”“南方商业的繁荣”三个大标题,大部分谈的都是南方经济发展的表现。只在农业方面交待了一下原因,提到了“中原人南迁”。在课文末尾有一句“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那时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讲了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基于这样的教材,我理解,在中国古代,衡量一个地方是否是经济重心,有三个重要指标:一是当地的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在质和量上是否处于领先地位;二是人口数量是否占较大比重;三是该地的财政收入在政府的财政收入中,占了主要部分。关于南北的界定,淮安的古淮河穿城而过,“中国南北分界线标志园”就在我们旁边,用园内的标志图片及“秦岭——淮河”地理南北分界线即可明确“南方”与“北方”的概念。至于“移”,是一个过程,需要前后对比。

大致弄清题目意思后,就是要弄清细节。从唐朝中晚期到宋朝,北方战乱,南方安定,中原人南迁,要联系第9课内容,将本课置于民族政权并立时代的背景下去学习。关于自然条件的变化,书本楷体字作了介绍。对于“宋代南北气温普遍变冷”我心存疑惑。于是我上网查到了《中国黄河流域35来年平均气温变化曲线图》,一目了然:宋代处于寒冷季。关于北方森林遭长期砍伐,生态遭到破坏,我也进行了罗列。难道促进发展的原因仅仅如此吗?继续查找!于是,我查了占城稻的品种特点、推广过程,“宋真宗种稻”的故事,太湖流域水利的兴修,宋初耕地面积的变化(华师大版教材)……这样,与农业发展相关的要素基本理清了。

手工业方面,我查阅了中国的四大名锦、宋代八大名窑、福建泉州的造船业,选取了典型的图片。

商业繁荣方面,我先查阅了《北宋东京城平面图》,关注了其中商业区的分布,很显然和唐长安城的东市、西市相比要广得多。图中的夜市又与以前的“宵禁”形成对比,课文中也有具体表述。我又查阅了“南海一号”的考古工程及其考古发现。因为这一素材不仅和造船业相关,还和农业、手工业、海外贸易、国家财政收入等密切相关。关于货币,课文中说“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书本上又有《北宋纸币铜版拓片》一图,让人自然会误以为,此图便是四川交子。仔细看图,图中文字清淅可辨:“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主管并同见钱七百七十陌流转行使”。可见,四川有四川的交子,此图为“除四川外”印制使用的纸币。“北宋的纸币铜版拓片”非四川的交子铜版。这应该给学生讲清楚,免得让学生被“除四川外”搞迷糊。此图右边“南宋的纸币铜版拓片”中“行在会子库”的“行在”是临安,也应解读清楚。此外还可以通过南宋纸币的发行量(华师大版教材),理解“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为与铜钱并行的货币”。在赵俊老师指引下,我读了钟红军老师的《追问历史教学之道》132页、234页。采用了“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及铜版”一图(北师大版教材),说明宋朝商业有了广告、商标,有了集原料收购、生产加工、批发贩卖于一体的经营方式。

关于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七年级上册《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与本课有类似之处,并有结论“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基础”。本课又有“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最后完成”。虽然这个问题史学界众说纷芸,但对初中生而言,不宜过度阐述。

二、要使学生懂

我理解,这是“怎么教”“怎么学”的问题。

初中历史教学,更多地是要普及常识,学会方法,形成认识,汲取智慧。本课知识点零散,要教好、学好,教学设计很重要。

课标中对本课课程内容的表述为:知道宋代南方经济的发展,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依据课标,结合教材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学习,分类归纳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商业等部门经济发展的表现;通过合作学习,了解宋代经济分布情况,列举经济重心南移的论据;理解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2.通过学生学习展示,教师以图说史,师生交流,培养识图能力、归纳能力;通过列表,知道从东汉末年至南宋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理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通过经济发展的表现,体会宋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通过宋朝经济的世界地位描述,增强民族自豪感。

重点是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难点是如何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鉴于经济史的内容学习起来相对枯燥,而且,涉及的新名词、地理位置信息较多,于是决定以《宋代经济分布图》为主,从经济分布上得出“重心”“南移”的结论。通过课本图片及补充图片的介绍,以图说史,培养学生读图能力。通过史料及最新考古发现的分析,为学生搭建理解经济发展的“素材阶梯”。

为此,我设计了学案,给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指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填空题)完成知识梳理。指导学生根据学案提示,在课文中标注序号、圈划要点;同桌互助,把课文中提到的地点,在学案的地图中标出。小组代表上讲台,通过实物展台,展示标注结果,说一说在地图上圈画了哪些位置信息,并说出与圈划地点有关的经济信息。对其中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地方作强调,自然得出经济重心在南方的结论。再通过师生、生生合作交流,解读图片和材料,丰富感性认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通过主题探究(列表格、讨论)理清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及原因;通过及时检测(选择题)巩固学习效果。通过宋代经济的世界地位的介绍,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要使学生学得容易,学得有趣

我理解,这是“教得怎么样”“学得怎么样”的问题。

设计是关键。

人的发展,如果有成长路线图,会成长得更好更快。学习活动也是如此。一张精心编制的学案,就像旅游线路图,就像玩具操作说明书,学生通过这张“线路图”“说明书”按步实施,就会有新发现,新惊喜。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在你的课堂里,见到他们没见过的东西,找到他们扮演的角色,去挑战他们思想的边界。

一图抵千言。

初中生的感性认识要比理性认识活跃得多。如何让学生轻松、形象地认知经济重心南移呢?我想到了杠杆原理,于是请我校物理组的老师为我设计了一个动态的跷跷板演示,通过这一演示,可以形象地看出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人口迁移对经济重心带来的影响。这可以对破题起到很大帮助。在学习经济发展表现的环节,能用图解决的,我一般不用文字。一个个考古现场图片、一张张文物图片,比教师的语言描述给力得多。

参与有快乐。

学生学习的兴趣来自哪里?我认为,一是来自学习内容本身的趣味性;二是来自学习活动过程的趣味性。试想,你是要一堆瓶瓶罐罐的营养素,还是要一桌色香味俱全的大餐?你是要输液,还是要享受美食的过程?答案不言而喻。学生学习有小梯度、密台阶的学习素材铺垫,在攀爬知识高峰的过程性中有渐行渐佳的美景体验,才会有兴趣继续前行。从亲身参与的活动中有获得感,从同伴互助的学习成果中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在老师的激励性评价和同学的掌声中得到成功的体验,这才是兴趣的生长点。这一课,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个别点评激励,小组代表展示前的组员互助,回答问题失败后,再找机会,降低难度,让学生再尝试,获得成功,都是为了让学生“站在成长正中央”“另起一行做排头”。

教学是一场师生双方信念不对称的游戏。教师的信息占有量是优势,可学生的可塑性是优势。教师想把知道的都告诉学生是不现实的。班级授课制的不足,又难以实现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历史教师在实现课堂教学更有效、更有趣的道路上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备好、上好一堂好课,要花上一辈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篇16:人教版初中历史经济重心南移教精选

1、让我们再次随着商人宋氏的旅程去感受宋朝商业的魅力。

商贸之旅三:商人宋氏准备把已买来的丝绸、瓷器等手工业品销往国外,他应该去哪个机构办理手续?

师:拿出笔来写一遍。

师:为什么到市舶司办理手续?

师:宋朝政府为鼓励海外贸易设置机构——市舶司 ,反映出宋代对外开放的心态,这也和今天改革开放的精神一脉相承。

2、商贸之旅四:既然他已经办好了手续,请大家结合地图帮他选择出发港口和销售范围吧!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很准确!哪位同学上台根据地图说一说具体的路线呢?

篇17:人教版初中历史经济重心南移教精选

1、论从史出:南方的农业为何如此富庶呢?

材料一:唐后期,安史之乱与 藩(?fān)镇割据使北方遭到严重破坏。其后,北方经历宋金对峙(zhì)、蒙古灭金,战乱不休。但南方政权相对统一,社会稳定。

分析:南北方的社会秩序如何?

材料二:南方地区气候温和,雨量充足,水热条件好,有利于农作物和经济作物的全年生长。

分析:南方的自然条件如何?

材料三:唐宋两代南北方人口表。

观察:南北方的人口在唐宋两代有何不同?为什么南方人口超过北方?南迁的人带来了什么?

材料四:宋真宗曾派人从福建运了3万斛(hú)占城稻种,分给江南等地农民种植,受到农民欢迎。

分析:政府对农业的态度?

2、归纳梳理: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3、学法指导:序号标注。

4、谜语竞猜。

谜面一:生在山上,卖到山下,一到水里,就会开花。 (打一农作物)

谜面二:不是桃树却结桃,桃子里面长白毛,

到了秋天桃熟了,只见白毛不见桃。(打一农作物)

谜面三:白如玉,穿黄袍。只有一点大,都是宝中宝。(打一农作物)

5、商贸之旅一:北方战乱,缺衣少粮,商人宋氏准备到南方采购棉花、茶叶、稻米,贩卖到北方。你觉得他应该去哪里?

6、问题探讨:南宋时,江浙地区上等田(占城稻)每亩可收五石(dàn) 。 注:1.石为重量单位,一石约120斤。2.此时小麦的亩产量为一石。思考:占城稻和小麦的产量各是多少?你觉得哪种农作物会被推广?

本篇小结:随着占城稻在南方的广泛种植,一句谚语也随之广为流传。苏湖熟,天下足。

过渡:江南不仅是一幅丰收的画卷,而且还是一个精美的画卷,让我们一起走进手工业篇——江南美。

篇18:人教版初中历史经济重心南移教精选

1、商贸之旅二:随着商人宋氏的生意越做越大,他想拓展海外市场。结合外国人的需求,他可以买卖哪些行业的手工业品?商人宋氏应该去哪些地方购买?为什么?

2、图片欣赏:精美绝伦的手工业品。(滚动图片配音乐)

江南的丝绸光彩绚丽,绝美的织品,奇异的花纹,斑斓的色彩,醉倒了几多丹青妙手。

宋代瓷器,中华文化中一朵绚丽的奇葩。它流光溢彩,晶莹剔透,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本篇小结:美轮美奂的手工业,让我不得不感慨: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

过渡:农业、手工业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下面我们走进商业篇——江南富。

篇19:宋朝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宋朝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1、宋朝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1)宋代人口数量突破了一亿,劳动力大量增加。(2)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得到很大的改进,出现插秧时节使用的工具——秧马;农田水利得到很大发展。(3)占城稻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手工业

(1)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2)铁、铜等金冶炼不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铁产量大致相当于18世纪欧洲各国产量的总和。(3)陶瓷制造业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瓷器制作精美,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

商业

(1)各地城市周围和农村交通要道附近出现了大量集市,逐渐形成大大小小的城镇,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商业的繁荣。(2)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2、宋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

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④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⑥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

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历史教案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教案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初一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七年级历史工作计划

初中一年级教学计划

初一历史下册课本教案

初一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初一生物下册教学计划

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共19篇)】相关文章:

历史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2023-09-11

七年级下册作文2022-08-16

国家政治征税和纳税优秀教案总汇2022-12-05

七年级历史《两汉的经济》的教案2022-05-06

第 22 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2023-06-16

初中历史老师教学工作计划2023-03-14

初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2022-08-16

初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2022-10-21

初一下册的生物教学计划2023-01-25

历史教学学期总结2023-04-2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