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历史教案

时间:2022-05-03 22:29:54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历史教案(共15篇)由网友“层层迷雾”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历史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历史教案

篇1: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掌握西汉时期四大经济区的名称、分布及其特点。

2.掌握古代中原人口南迁的原因及概况。

3.掌握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影响。

【重点】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

【难点】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其过程。

【知识梳理】

一.四大经济区的形成

1.四大经济区(依据:汉代经济分布特点)

地区

地理位置

特点

形成原因

山东

以河南崤山分界,以东为山东,包括今河南、山东、河北等地

传统农业区,经济实力强(山东最发达),是全国经济重心。

自然条件优越,开发较早,人烟稠密。

山西

河南崤山以西, 关中、河西、巴蜀

江南地区

长江以南的地区

经济实力较弱

地势复杂,气候炎热潮湿,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

龙门碣石

以北

山东、山西以

北(塞内、塞外)

传统畜牧区和半农半牧区,经济实力有限

气候寒冷,土地贫瘠。

2. 分布特点:从战国到东汉,全国的经济区域呈现出①_____________和经济实力发展

②____________的特点。

二.中原人口的大量外迁

高潮

时间

原因

影响

第一次

① 之际

汉族统治阶级内乱和少数民族内迁。

(1)北人南迁为江南开发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推动了江南经济开发。

(2)为江南带来了中原的风俗习惯。

(3)促进了江南的民族融合。

第二次

② 以后

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遭到严重破坏

第三次

③ 之际

靖康之乱的影响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南移原因

过程

影响

(1)中原人口南迁,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2)南方政治环境相对和平稳定

(3)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4)江南统治者为了增强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

(5)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江南

(1)孙吴、东晋、南朝——初步开发;

(2)中唐以后——逐渐超过北方;

(3) ① ——重心南移完成。

(1)促进了江南经济发展,使之成为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

(2)经济重心南移带来了中国古代② 的南移。

(3)促进了民族融合。

【课堂达标】

1.(·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6)唐宋时期,江南经济迅猛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移至江南。促成这一转变的主要动力之一是( )

A.坊市制度瓦解 B.土地集中加剧

C.农业技术进步 D.海外贸易拓展

2.(•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C.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3.(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27)表1呈现的变化反映了( )

表1 河南、江苏两地科举考试状元人数表

 

河南

15

16

2

1

江苏

7

8

17

49

A.理学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B.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C.中原地区经济急剧衰退 D.政治重心南移趋势明显

4.右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

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5.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地区以长城为界分成农耕文化区和游牧文化区,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B.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

C.自然条件的差异 D.统治政策的差异

6.从隋朝大运河到元代大运河的路线变化说明( )

A.西部地区日渐落后 B.经济重心逐步东移南移

C.北方地区不断衰落 D.东部南部成为政治中心

7.唐朝后期,太湖流域的进士及第的人数增加了,前期没有出现过进士的一些地区也出现了进士。增长幅度最大的是福建、江西和湖南。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士人影响力“南重北轻” B.政治权力中心转向南方

C.南方经济发展促进文化兴盛 D.科举取士规模不断扩大

8.据统计:若以秦岭淮河为界,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北方人口户数占全部人口户数的77.5%,南方占22.5%,按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之户数,北方约占37.3%,而南方占62.7%。造成以上人口地域分布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战乱,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交通的发展与进步 D.南方统治者实施仁政

9.西汉时,长安附近的三辅一带,人口都特别稠密,共有240多万。到东汉时,原本富饶的关中,人口锐减至50余万。北方诸州中,人口都出现了锐减,而南方诸州人口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据此可推演出的公式是( )

A.自然环境+人口=经济发展 B.地理位置+人口=经济发展

C.商业政策+人口=社会稳定 D.社会稳定+人口=经济发展

10.从三国到南宋时期我国南北方经济格局的变化中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 )

A.安定的社会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B.民族迁移对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C.统治者的重视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D.生产工具的改进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1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 自晋氏迁流,迄于太元之世,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江苏)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陆游集》

篇2:《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一、教材

《经济重心的南移》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国历史》第二单元第2课(全册第10课),本课是第二单元的重点,南方经济发展是宋代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而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现象,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因此本课内容是中国古代史中非常重要的知识点。《课程标准》对此课内容的要求是: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

二、学情分析和教学理念:

七年级学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欠缺综合分析力,尤其是经济知识对他们而言,显得枯燥。为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将枯燥的经济知识直观化,将教材知识点形象化,我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采用虚拟情境教学法,即以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虚拟人物“田嫂”一家的南迁生涯为线索,让学生在人物命运的关注中,获得南方经济发展状况的体验。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小组讨论解决老师提问,建构新的知识。因此,学生在本课学习中,主要运用阅读课本、展开想象、探究问题、小组讨论、归纳总结等方法完成学习。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概况,归纳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总结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及启示,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理解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2)在故事中穿插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探究,在解答中掌握知识点,学会理解和分析问题。

3)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语言表达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宋代经济居世界领先地位。对外贸易的发展为传播中国古代文明,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史为鉴,从南方经济发展的启示中,为创建和谐社会获得感悟。

四、教学重点、难点

在这一时期商业经济在南方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有很重要的地位。因此本课教学重点确定为南方商业的繁荣。通过引导学生描绘临安街市、海上见闻,分析纸币、科举制的变化等感受商业繁荣。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突破方法:引导回忆前面所学“江南经济开发”,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归纳总结。

五、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自主探究”教学法。

说学法:

1、注重课前预习。

2、大胆质疑,训练思维。

3、团结合作,产生“共生效应”。

4、善于辩论,探索创新 。

5、拓展知识,构建结构,提升认知能力和水平。

六、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创设情境,体验历史——走进历史,合作探究——小节升华,感悟历史。通过引导、体验、探究、感悟、总结达成本科的教学目标。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大屏幕显示司马迁《史记》中关于西汉时期南方经济相当落后、经济中心在北方的一段历史材料,并设置问题:(1)请大家说说看,今天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2)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何时从北方转移到南方的?发生转移的原因是什么?表现又是怎样的呢?这样使学生带着渴求的欲望进入本课的学习。以设置问题的方式导入本课,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热情。

(二)创设情境,体验历史

本课设计中,针对七年级学生特点,用人物故事把相对枯燥的经济知识串联起来。本课采用虚拟情境教学法,设计中既避免了“人造史料”,又将学生带入生动的意境中,问题设计照顾各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并且重视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体现了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要求。

1、南迁生涯(农耕篇)

为了谋生和抚养孩子,田嫂给地主当了长工。当时地主的田庄中有可能种植哪些作物?指导学生自学课本56页后回答。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走进历史,身临其景,设身处地的运用教材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开拓学生思维、激发丰富的想象力、认知社会、溶入社会的目的。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水稻、棉花、茶叶的图片,使学生明确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和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教师进一步强调这一时期南方农业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的同时达到理性认识的水平。屏幕展示《耕获图》,这张图反映了农业生产中从耕种至收获的全过程,其主要劳动包括什么?看图说话,在回答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刚刚学过的知识。

过渡:在地主的田庄中,农民紧张而繁忙的劳动。晚上,田嫂还要纺纱织布。

2、手工业的兴旺(手工业篇)引导学生回忆前代制瓷业和纺织业发展的情况,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比较,思考“宋代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发展?”学生回答后我进行归纳: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 出示宋代景德镇的代表性瓷器图片;哥窑的冰裂纹瓷器图片;南宋海船图片。

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教学手段,运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将比较抽象的历史史实直观化、形象化,并形成自己的心得和观点,以达突破学习难点、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创新能力之目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探究:出示图片一艘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想想看,这种船有什么优点? (南宋海船的水密舱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御风浪的能力,适宜在较深的水域中航行。)

将历史课的知识与一些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组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临安(杭州)之行

十多年后,田嫂的孩子们长大了,两个男孩决定离开田庄,到外面去闯荡。他们顺着运河来到了当时的京都临安(杭州),他们看到了临安繁华的景象。在临安大街上,他们会有什么见闻?带着这个问题指导学生自学。

在讲述南方商业的繁荣时,应讲清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宋代南方商业发展的条件。我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这一时期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情况和前面课本中有关宋代民族关系的相关内容全面思考这一问题。其次是南方商业繁荣的具体表现,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唐朝商业活动的情况,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叙述,提问:“宋代商业的繁荣与唐代相比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后,我加以归纳总结。并强调,这一时期中国在商业活动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强调指出: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进行归纳、总结,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4、海上见闻:兄弟俩在临安发现有很多赚钱的买卖,但是由于没有资金,便选择了在运河码头干搬运,他们跟着一个外贸商人来到泉州,当上了海员。对刚学过的知识做一个简答的回顾,他们会见到怎样的海船?装载一些什么样的货物呢?他们的商船可能会去哪些地方?商船进出泉州港口,会接受哪个机构的检查?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本,迅速解决。

拓展探究:想一想,人们在贸易中会使用什么货币?它有什么优点? 学生交流后明确这是商业发展的表现。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思想,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达到开放和创新之目的。

5、美满结局:几年后,兄弟俩攒了些钱,到苏州置办了一些田产,接来母亲,娶妻生子,过上了安定生活。此后,老大继续从事海上贸易,老二则勤学苦读,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对比探究:隋唐科举制明确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宋朝的科举放宽尺度,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举,这说明什么? (反映出商业活动的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

合作:请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临安街市见闻,形式不限。(提示:可用语言描述、小品表演、讲故事、绘画等形式,从街道的布局、商铺、人流、交易场景、交易中的商品货币等进行描述。)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下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究。

三、走进历史,合作探究

出示三段资料,分别是对南方不同发展时期经济发张的不同描述:

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

(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大多很贫困

宋朝时)朝廷时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忆一忆:南朝时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找一找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小组合作交流得分方式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收集信息,整理相关资料;在课堂中,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作业:

假如你是一位南方政权的皇帝,你将如何解决广大子民的吃饭、穿衣问题?请你设计自己的解决方案。看看谁能做一位优秀的好皇帝。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历史认同感,养成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善于思考和勤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化开放性思维能力。

( 附 )板书设计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环境:相对安定

劳力:大量增加

技术:不断进步

自然:条件优越

二、经济繁荣的表现

农业发展:水稻;棉花;茶叶

手工业兴盛:纺织;制瓷;造船

商业繁荣:城市;贸易;货币

三、经济重心转移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篇3:《经济重心南移》教学反思

初一历史下册第10课《经济重心南移》的课程标准是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本节的重点是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难点是如何理解经济重心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本课课本分为三个子目:一是南方农业的发展,二是南方手工业的兴旺,三是南方商业的繁荣。农业的发展包括人口的增加、中原人带来的技术和劳动力。农田水利的发展、占城稻的引进、棉花、茶树的种植等。手工业的发展包括丝织业、棉织业的发展;陶瓷制造业、造船业的发展。商业繁荣表现为商业都市兴起、海外贸易兴盛和交子的出现。重点必须让学生学会列举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培养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本课主要通过多个问题的设置,层层引入,激发学生思考,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历史的兴趣。

通过给一二班学生讲解此课内容,反思如下:

成功之处:

1、重新整合处理课本后,条理清晰,教学重难点明确。

2、问题设计难易合理,重视引导、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3、史实材料丰富,运用图片激发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做到为教学服务。

4、注重新旧知识联系、古今联系,拓展学生思路。

不足之处:

1、复习前面内容,没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有些内容由老师代替了。

2、导课设置的问题开放性较大,学生回答效果不太好。

3、学生较沉闷,未能积极配合,课堂气氛不太好。

小结:

经济史的内容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无味,不易理解,整节课看来学生较沉默,在导课环节要注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这节课如果用上册学过的江南经济发展、人口南迁等有关史料引入,效果可能会更好。本节课教学条理清晰,小结时学生自己总结巩固,效果还可以。本节课学生未能积极配合,启发时间较长,导致没有时间进行课堂练习,有点不足。今后还要认真研究学情,优化课堂教学,真正做到学生学有所得。

篇4:《经济重心南移》教学反思

《经济重心的南移》属于经济史的范畴,容易使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而且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相对较少,对于“经济重心”这一抽象概念更是难以理解,我在教学设计上本着化繁为简的原则,在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

在导入环节上,我采取了图片导入法,以现代的中国地图导入,同时在地图上标出中国南北方的分界线,并设置问题:同学们对于现在中国南北方的经济发展状况了解多少?换言之,总体上看,中国南方经济发达还是北方经济发达?学生大都能回答出:中国南方经济的发展优于北方。由此引入:那么在中国古代,尤其在两宋时期,南北方发展是否也有如此大的'差距呢?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这种图片导入法是比较成功的,接下来的教学过程让我有了如下思考:

1、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合理运用,在讲述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时,我首先从农业切入,在与学生进行了简单的互动后,我利用PPT展示了几张图片,分别是水稻、茶叶和棉花,发现学生的注意力都很集中,而且都很踊跃的参加猜图,经过这种方式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了。

2、设置具体的历史情境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在讲述南方商业的繁荣时,我设置了一个历史情境:假如你可以穿越,你会选择去南宋的临安城还是大唐的长安城,并说出你的理由。大部分学生都能够十分踊跃的发言,我认为这种教学手段是十分可行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历史并不是遥不可及的,才能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篇5:《经济重心南移》教学反思

在引领学生学习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这一专题时,我通过知识回顾,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进一步夯实基础。通过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材料的能力、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认识到维护安定团结的重要性;认识到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是民族关系的主流,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通过复习“灿烂的宋元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崇尚科学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历史是具体的,是动态的;对历史的叙述也应该是具体而生动的。在讲授历史事件的过程或历史人物的活动时,要讲得真实鲜活,不仅要线索清晰,层次完整,而且离不开细节的支撑。在历史讲述中史事的细节是很重要的,讲好细节,有多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细节往往是具体的、形象的,可以使已经逝去了的历史重现出有血有肉、有声有色的原状,使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细节往往又是典型的、有特色的,可以以小见大,于细微处见精神,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和认识所学的史事。细节还往往具有启发性,通过细节可以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等思维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细节要用得好,重要的是要用在关键之处。例如讲一个历史事件,细节的运用一般是在事件的高潮处或转折处,而不是事件的背景;讲一个历史人物,细节的运用一般是在他的重要事迹中,而不是他的籍贯、出身、学历等上面。

现在流行着“细节决定成败”、“细节决定质量”这样的话,有其深刻的道理。当然,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来说,忽略细节还不至于造成教学的失败。然而,注重细节,肯定有利于教师教学的成功,所以值得我们的教师加以关注。

篇6:《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教学目标

1、知道唐朝中晚期至两宋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完成于南宋之时。

2、通过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南宋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及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商业和对外贸易达到了空前的水平,居当时世界的领先地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导入用幻灯片显示:

《史记·货殖列传》里面关于江南经济的情况,再展示白居易的《忆江南》,《宋书》关于江南经济发展的描述。

材料一:

楚地之越,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史记》

材料二: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书》

[提出问题]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南方得到了怎样的发展?什么时间开始“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带着些问题,我们一起走进我们今天的课堂,一起来学习“经济重心南移”一课。

篇7:《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活动一:

[提出问题] 学生看“南方农业的发展”一目的内容,结合以下材料,从中找出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

多媒体展示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后期,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混战使关中地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五代之际,黄河流域政权更迭,战乱不已。其后,北方历经靖康之难、宋金对峙、蒙古灭金,战乱不休。

材料二: 吴越王弘募民能垦荒田者,勿收其税,由是境内无弃田。……国人皆悦。

材料三: 宋代时南北气温普遍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生长。加之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北方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而南方受到的破坏较小,南方农业发展较快。

材料四:南方人口南迁图

问题:对以上四则材料进行分析归纳,说说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师小结: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归纳为三点原因:(幻灯片展示)1.北方战乱而南方相对安定。2.政府重视、扶持。3.北民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4.南方自然条件优越。

活动二: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下面请同学们看书,从课本上找出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学生回答过程中教师多媒体展示各种作物的图片

教师小结:从上面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到五代、宋时期南方经济发展在农业方面表现有三点:(用多媒体表示)

①水稻跃居粮食产量首位。②棉花种植扩展到长江流域。③茶树栽培有了很大发展。

活动三: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多媒体展示《耕获图》

[教师引导]同学们,请仔细观察这幅《耕获图》,想一想,图中的农民都进行了哪些劳作?

活动四:

[提出问题]教师多媒体展示:找一找南方手工业发展有哪些表现?liuxue86.com

(学生回答问题时,幻灯片展示相应的蜀锦、江浙丝绸、景德镇瓷器等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进一步感受这一时期我国手工业的发达。)

活动五:

请大家先认真阅读第三目内容,分小组找一找,南方商业的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活动六:

幻灯片顺序出示唐都长安与北宋的东京图、清明上河图、货郎图、动态《清明上河图》、宋代海外贸易图、宋朝的纸币交子图等,分别从商业都市、海外贸易、交易工具等方面引导学生进一步领会宋朝商业的繁荣。

活动七:

[教师强调]同学们,到现在为止,我们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就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了,请大家回顾所学知识,讨论归纳一下这一过程。

篇8:《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情况。

2、通过思考和总结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南方商业的繁荣。

教学难点,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利用《辽、北宋、西夏形势图》,对这一时期总的形势有一个认识,让学生明确从本课开始,中国古代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其特点是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3)讲授新课:

一、农业:

1、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农业生产逐渐超过北方。

2、两宋时期,水稻在淮河和黄河流域大力推广种植。从越南引入占城稻;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到南宋后期扩展到长江流域;棉花在两宋逐渐成为重要的经济作物。

(讲述南方农业的发展,可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南方农业发展的原因。这里可从引导学生阅读导入框中有关“钱射潮”的传说入手,逐渐展开对南方农业发展原因的讲解。

二是南方农业发展的状况。强调这一时期南方农业发展水平逐渐超过北方,讲述南方农业发展的具体情况,主要包括农作物品种的改进、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和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

二、手工业:

1、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2、宋朝的瓷窑有:定窑、钧窑、哥窑。北宋的景德镇是瓷都。

3、北宋时,煤得到大量开采。

4、宋朝,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的国家。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发达。

(在讲述农业、手工业发展时,教师可充分利用挂图、多媒体课件等手段,以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繁荣的商业和城市:

1、北宋有热闹的夜市和早市;

2、“瓦子”是城中的娱乐场所。

3、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在讲述南方商业的繁荣时,应讲清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宋代南方商业发展的条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这一时期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情况和前面课本中有关宋代民族关系的相关内容全面思考这一问题。其次是南方商业繁荣的具体表现,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唐朝商业活动的情况,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叙述,提问:“宋代商业的繁荣与唐代相比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后,教师加以归纳总结。教学中应强调,这一时期中国在商业活动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海外贸易的兴盛:

1、东到朝鲜、日本;南到南海各国;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宋朝重要的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

4)巩固小结:对教材中涉及的知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列表加以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掌握。

类别 发 展 成 就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 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重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 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大;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货币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5)练习:什么要发明纸币?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有哪些优点?今天的货币又有了什么新发展?

6)作业:巩固、复习本课内容。

板书

一、农业:

1、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农业生产逐渐超过北方。

2、两宋时期,从越南引入占城稻;

二、手工业:

1、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

2、宋朝的瓷窑有:定窑、钧窑、哥窑。北宋的景德镇是瓷都。

3、北宋时,煤得到大量开采。

4、广州、泉州、明州造船业发达。

三、繁荣的商业和城市:

1、北宋有热闹的夜市和早市;

2、“瓦子”是城中的娱乐场所。

3、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四、海外贸易的兴盛:

1、东到朝鲜、日本;南到南海各国;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篇9:《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课后习题

1.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超过北方的原因是( )

A.南方战祸少,许多中原人流落到江南,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

B.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

C.南方重视兴修水利 D.麦

2.北宋时,出产的瓷器质地细腻,色泽莹润,后来发展为瓷都的是( )

A.定窑 B.钧窑 C.景德镇 D.哥窑

3.全国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是在( )

A.魏晋南北朝 B.唐朝

C.北宋 D.南宋

4.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

A.交子 B.会子

C.关子 D.铜子

5.读图回答问题: (P59北宋纸币)

⑴指出图中所示纸币的名

称,以及它最早出现的时期

和地区。

⑵它具有怎样的历史地位?

⑶指出它出现的原因和作用。

篇10:经济重心的南移 教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农业、手工业以及海外贸易三个方面的主要发展标志及成就,明确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最终成于南宋,分析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表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行阅读课文,概括宋代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 以学生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等方式,引导、分析解决问题宋代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通过文字、图片等史料展示,用语言描述宋代的社会生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宋代经济发展的成就,认识我国劳动人民用辛勤和智慧,创造了经济繁荣。  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分析,认识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二、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     教学难点:通过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原因等知识点讲解,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这一结论。 三、教学方法     教师讲析为主,师生讨论为辅 四、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许多人看来,宋朝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糟糕的王朝之一了,“弱宋”二字似乎是把这个统治中国大部或半部300多年之久的朝代给盖了棺定了论。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自己的视角,试试按另一种标准来看待历史,不是只看王侯将相的“千秋功绩”,而是看看社会经济的发展,看人民群众的生活,也许情况就会大不相同。通过对宋朝经济状况的学习,同学们也许会改变对大宋王朝的上述认识。 第一个环节:宋代经济成就,弱宋与富宋的对比 (1)展示反映宋代经济成就的表格,学生阅读课本整理知识。   农业 手工业 商贸 表现 (1)水稻种植跃居粮食产量的首位(2)桑蚕业重心转移到南方 (1)丝织业:官办作坊与独立的“机户”(2)棉花种植扩张至江南(3)新的制瓷中心(4)造船技术世界领先 (1)最早的货币——交子(2)重要外贸港口的出现(3)设立市舶司、番坊与番市(4)外贸范围广:泉州为起点,通往日本、高丽、东南亚、印度、波斯、阿拉伯; 中心 苏湖地区 “苏湖熟,天下足” 景德镇 广州、泉州、明州 (2)学生讨论海上丝绸之路的条件、原因 为什么陆上的丝绸之路转到了海上?从政治和技术两方面去考虑 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先进;周边民族的兴起与强大,陆路受阻;商业的繁荣和经济重心南移;政府的鼓励政策。 为什么南宋没有禁止海外贸易?(这里需要对比明清) 一则来自海外贸易中巨额的财政收入;二则当时的海外贸易还没有遇到后来明清所遇到的困难——倭寇、海盗、叛逆……;三则国内危机也不像明清时期那么严重。相对而言,局势的变化使得后来的王朝根本无法继续南宋开始的宽容自信的对外政策。 (3)史料补充,论证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小结:南宋时南方经济已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从此南重北轻的经济格局形成,并一直持续到今天。 第二环节:经济重心的南移过程。 阅读以下史料,分析南移的过程 材料一:楚地之越,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斤之家。                                                      ----《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宋书》(记载南朝刘宋王朝的历史)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抵,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总结: 1、初步开发:汉末,南方等区域经济发展。孙吴,开发经营江南地区,水稻种植、丝麻纺织、铜铁冶炼、造船技术等发展、进步。 2、继续发展:唐代是中国封建经济发展的又一高峰,北方黄河流域和南方长江流域是唐代的两大基本经济区。以安史之乱为界,两大经济区在国家经济中的地位发生了逆转。 3、完成南移: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压倒性优势下继续发展,我国古代经济南强北弱的局面成为定局。 过渡——白居易的《忆江南》和一系列图片展现江南的繁荣景象屏幕展示(《耕获图》;《货郎图》;宋代景德镇的代表性瓷器图片;哥窑的冰裂纹瓷器图片;南宋海船图片;包括交子在内的各种货币图片;《清明上河图》局部。) 提问:“为什么江南会从一个落后、荒凉的地区成为一个经济繁荣、风景如画、人人向往的美好地方?是什么原因使江南得到开发?”   第三个环节:学生讨论交流重心南移的原因 (1)什么造成了北方的落后? 黄河中下游地区自三国起,军阀混战,再加上北方匈奴、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频频南下,长期战乱不已,经济破坏严重。五代十国期间,北方几乎平均每十年就要爆发一次大规模战争。 (2)南方有什么先天的有利条件? 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大批南迁,既为江南经济发展带去大量劳动力,又带去中原地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相反,江南长期处于一个相对和平安宁的环境。 从三国时期(公元3世纪)起,政局不稳,战争纷起,中原地区民不聊声,促使北方人口向南迁移。两晋时期(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轮番入主中原,民族矛盾激化,再次推动北人南移。进入隋唐时期(7、8世纪)以后,南方仍是北人迁移的首要目标。历经这样多次自北而南的人口大迁徙,安史之乱后南重北轻的人口分布格局最终形成。 小结一:北方人口的南迁是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原因。 (3)什么使得这些长时期没有得到利用的先天条件终于开始发挥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动力之一:技术进步。 (4)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发生了什么进步? 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耕作技术的提高,稻麦轮种的推广;土地的开发和高效利用(圩田、沙田、梯田) 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小结二:技术进步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除上述历史原因外,中国古代黄河中下游地区气候的冷暖干湿变化、过度垦伐造成生态失衡及江南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也是经济重心南移的重要历史地理因素。 总结: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需从地理、政治、历史等多角度综合分析。   第五环节:学生讨论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开放性话题)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了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4、对南方环境的影响。南方一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放火烧荒、围湖造田”等,在一定程度上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 拓展总结 经济重心的南移不仅是长时期的历史过程,也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  作业布置 探索与争鸣:为何宋以后的中国始终未成为“海上强国”?

篇11:宋朝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宋朝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1、宋朝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1)宋代人口数量突破了一亿,劳动力大量增加。(2)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得到很大的改进,出现插秧时节使用的工具——秧马;农田水利得到很大发展。(3)占城稻的种植面积迅速扩大,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

手工业

(1)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2)铁、铜等金冶炼不论质量,还是数量,都达到当时世界最高水平。铁产量大致相当于18世纪欧洲各国产量的总和。(3)陶瓷制造业也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瓷器制作精美,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

商业

(1)各地城市周围和农村交通要道附近出现了大量集市,逐渐形成大大小小的城镇,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商业的繁荣。(2)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南宋时通行“会子”“关子”等纸币。

2、宋朝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地广人稀、水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

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并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④南方统治者为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鼓励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江南商品经济的繁荣。

⑥江南地区各族人民的共同劳动。

篇12:经济重心的南移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关于经济重心的南移测试题及参考答案

基础达标

1、水稻成为我国古代南方第一位的粮食作物是在

A、宋朝B、隋朝

C、五代D、唐朝

2、民间说的“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

A、全国的粮食只有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能够成熟

B、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的粮食熟了,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就解决了

C、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成为当时全国的重要米仓

D、太湖流域的苏州、湖州粮食不容易成熟

3、两宋时期,从国外引进的优良粮食作物是()

A玉米B、番薯

C、马铃薯D、占城稻

4、棉花的`种植到南宋后期扩展到()

A、珠江流域B、长江流域

C、黄河流域D、淮河流域

5、宋代著名的瓷业生产中心是()

A、成都C、越州

C、青州D、景德镇

6、中国经济中心南移到什么时候最后完成()

A、唐朝时期B、五代时期

C、北宋时期D、南宋时期

能力提升

1、“昔汴都数百万家,尽仰石炭,无一家燃薪者”这一记载所反映的历史是( )

A.北宋汴河流域人以石油作燃料

B.北宋东京居民以石油作燃料

C.北宋东京居民以煤炭作燃料

D.河南开封是我国最早以煤炭作燃料的地区

2、与汉唐相比,宋元经济发展的特点是()

①经济重心移至江南地区②商品经济活跃,出现了纸币③对外贸易频繁,转为海路为主④棉纺织业成为新兴的手工业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超过北方的原因是()

A.南方战祸少,许多中原人流落到江南,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

B.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得到推广

C.南方重视兴修水利

D.麦田面积扩大

4、北宋时,出产的瓷器质地细腻,色泽莹润,后来发展为瓷都的是()

A.定窑 B.钧窑

C.景德镇 D.哥窑

篇13: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设计

历史《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设计

过渡:在地主的田庄中,农民紧张而繁忙的劳动。晚上,田嫂还要纺纱织布。

手工业的兴旺(手工业篇)引导学生回忆前代制瓷业和纺织业发展的情况,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比较,思考“宋代南方手工业与前代相比有哪些发展?”学生回答后我进行归纳:丝织业水平超过北方;棉织业首先在南方兴起并初步发展;江南地区成为制瓷业的重心,制瓷工艺取得新的突破;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 出示宋代景德镇的代表性瓷器图片;哥窑的冰裂纹瓷器图片;南宋海船图片。

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技术教学手段,运用教材中的图片、资料,将比较抽象的历史史实直观化、形象化,并形成自己的心得和观点,以达突破学习难点、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创新能力之目的。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拓展探究:出示图片一艘出土于福建泉州的南宋海船,有13个密封的船舱。想想看,这种船有什么优点? (南宋海船的水密舱结构,具有较强的抗御风浪的能力,适宜在较深的水域中航行。)

将历史课的知识与一些现实问题结合起来组织讨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临安(杭州)之行

十多年后,田嫂的孩子们长大了,两个男孩决定离开田庄,到外面去闯荡。他们顺着运河来到了当时的京都临安(杭州),他们看到了临安繁华的景象。在临安大街上,他们会有什么见闻?带着这个问题指导学生自学。

在讲述南方商业的繁荣时,应讲清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宋代南方商业发展的条件。我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这一时期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的情况和前面课本中有关宋代民族关系的相关内容全面思考这一问题。其次是南方商业繁荣的具体表现,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唐朝商业活动的情况,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中的`有关叙述,提问:“宋代商业的繁荣与唐代相比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后,我加以归纳总结。并强调,这一时期中国在商业活动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强调指出:两宋时期,南方经济在中国经济中的地位已经超过了北方,对朝廷的财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最终完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知识,对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进程进行归纳、总结,对历史发展的脉络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

海上见闻:兄弟俩在临安发现有很多赚钱的买卖,但是由于没有资金,便选择了在运河码头干搬运,他们跟着一个外贸商人来到泉州,当上了海员。对刚学过的知识做一个简答的回顾,他们会见到怎样的海船?装载一些什么样的货物呢?他们的商船可能会去哪些地方?商船进出泉州港口,会接受哪个机构的检查?学生带问题阅读课本,迅速解决。

拓展探究:想一想,人们在贸易中会使用什么货币?它有什么优点? 学生交流后明确这是商业发展的表现。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思想,体验学习的快乐,从而达到开放和创新之目的。

美满结局:几年后,兄弟俩攒了些钱,到苏州置办了一些田产,接来母亲,娶妻生子,过上了安定生活。此后,老大继续从事海上贸易,老二则勤学苦读,准备参加科举考试。

对比探究:隋唐科举制明确规定,商人及其子弟不得参加科举考试。宋朝的科举放宽尺度,允许商人中有“奇才异行者”应举,这说明什么? (反映出商业活动的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

合作:请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发挥想象,以小组为单位,向大家介绍临安街市见闻,形式不限。(提示:可用语言描述、小品表演、讲故事、绘画等形式,从街道的布局、商铺、人流、交易场景、交易中的商品货币等进行描述。)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愉悦氛围下自主学习和自我探究。

走进历史,合作探究

出示三段资料,分别是对南方不同发展时期经济发张的不同描述:

南方地广人稀,人们以稻米、鱼为主食,还采集果实和贝类为食……刀耕火种,没有积蓄,大多很贫困

(南朝时)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大多很贫困

宋朝时)朝廷时仰东南之财赋,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忆一忆:南朝时江南经济开发的原因有哪些?

找一找江南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小组合作交流得分方式让学生在课前进行有效的预习,收集信息,整理相关资料;在课堂中,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作业:

假如你是一位南方政权的皇帝,你将如何解决广大子民的吃饭、穿衣问题?请你设计自己的解决方案。看看谁能做一位优秀的好皇帝。通过角色扮演等形式,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身临其境”,产生历史认同感,养成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善于思考和勤于动手的良好学习习惯,激化开放性思维能力。

( 附 )板书设计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环境:相对安定

劳力:大量增加

技术:不断进步

自然:条件优越

二、经济繁荣的表现

农业发展:水稻;棉花;茶叶

手工业兴盛:纺织;制瓷;造船

商业繁荣:城市;贸易;货币

三、经济重心转移

黄河流域长江流域

篇14:经济重心的南移测试题及答案

一、教材的梳理:

北宋:

1.建立:

2.赵匡胤加强统治的措施:

辽:

1.建立:

2.澶渊之盟:

西夏:

1.建立:

2.西夏与宋的关系:

金:

1.建立:

2.靖康之变:

3.汉化措施:

南宋:

1.岳飞抗金:

2.宋金和约:

元朝:

1.建立:

2.元朝的统一:

3.行省制度:

4.西藏:

5.回族的诞生:

6.元朝京杭大运河:

篇15:经济重心的南移测试题及答案

1.两宋时期我国南北方人口变化:

2.两宋时期南方农业的发展:

3.两宋时期手工业和商业的新发展?

4.两宋时期对外贸易的新特点?

社会生活:

1.两宋时期的衣、食、住、行、娱乐、节日概况:

文化:

1.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2.《资治通鉴》:

3.宋词:

4.元曲:

二、单项选择题

1.960年,发动陈桥兵变并建立北宋政权的人是:

A.赵匡胤B.耶律阿保机C.李元昊D.完颜阿骨打

2.下列不属于北宋加强皇帝和中央权力的措施是:

A.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武将的兵权B.把地方的行政权、财权都收归中央

C.用“文臣知州”D.废除丞相

3.10世纪初,统一契丹族各部并建立契丹政权的契丹族首领是:

A.赵匡胤B.耶律阿保机C.李元昊D.完颜阿骨打

4.1004年,辽宋之间达成和议,规定:北宋每年向辽缴纳银、绢等“岁币”,宋辽皇帝互称兄弟。这一和议史称:

A.澶渊之盟B.绍兴和议C.靖康之变D.海上之盟

5.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建立政权,定都兴庆,该政权是:

A.辽B.契丹C.西夏D.金

6.率领女真族进行抗辽战争,并于1115年建立金朝的女真族首领是:

A.赵匡胤B.耶律阿保机C.李元昊D.完颜阿骨打

7.“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对上述词句叙述正确的是:

①抗金名将岳飞的著名词句②“靖康耻”是指1127年的靖康之变

③北宋苏轼的词句④南宋此人辛弃疾的词句

A.②③B.①④C.①②D.③④

8.南宋时期,从越南引进的,在南方普遍种植的农作物是:

A.烟草B.占城稻C.番薯D.玉米

9.两宋时期发展而成的中国著名的瓷都是:

A.哥窑B.河北省邢窑C.河北省定窑D.景德镇

10.北宋时期在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

A.交子B.会子C.交钞D.中统元宝交钞

11.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空前发展。东南沿海出现了广州、泉州、明州三大对外贸易港口,在那里设立的专门管理外贸的机构是:

A.市舶司B.宣政院C.理藩院D.鸿胪寺

12.宋朝的商业繁荣与进步,促进了城市格局的变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当时出现的`专门娱乐的场所是:

A.瓦子B.交子C.会子D.鸿胪寺

13.12世纪,统一蒙古,并于1206年建立蒙古汗国的是

A.赵匡胤B.耶律阿保机C.李元昊D.铁木真

14.元朝建立后,元政府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这种制度被称为:

A.行省制度B.三省六部制C.内阁制度D.议政王大臣会议

15.元朝时,浙江行省设立的专门管理澎湖列岛和台湾的机构是:

A.市舶司B.宣政院C.理藩院D.澎湖巡检司

16.西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是在:

A.宋朝B.元朝C.明朝D.清朝

17.元朝时开始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是:

A.契丹族B.回族C.蒙古族D.回族

18.北宋时期,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

A.《史记》B.《汉书》C.《春秋》D.《资治通鉴》

19.下面对宋代杰出的文学成就及代表人物搭配不准确的是:

A.宋词——关汉卿B.元曲——关汉卿

C.宋词——苏轼D.唐诗——杜甫

20.构成元曲的是:

①元杂剧②元曲③京剧④散曲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③④

21.下面对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北宋初年,平民毕昇发明胶泥活字排印法

B.欧洲人的活字排印法比毕生早400多年

C.南宋末年,指南针经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D.火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三、非选择题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底,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材料二:辽、北宋、西夏形势示意图

材料三:南北方人口变化

地域

时间北方南方比例

742年3042万人2036万人3:2

1080年956万人2368万人2:5

材料四:南宋政府……,又奖励州县官兴修陂塘堤堰等水利灌溉工程,当时的州县官大抵(都)兼“提举圩田”或“主管圩田”的职务。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请回答:

1)依据材料1,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经济在两宋时出现了什么现象?

2)依据材料2、3、4分析中国古代经济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四、单元小结:

请结合所学,设计一个示意图来反映辽、宋、夏、金、元时期我国各个少数民族政权之间以及与汉族政权之间的关系、政权更替及重大事件。

第五单元经济重心的南移与民族关系的发展(参考答案)

命题人:复核人:

二、单项选择:

1234567891011

ADBACDCBDAA

12131415161718192021

ADADBBDACB

三、非选择题

1)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2)北方的连年战乱,对北方的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北方人口的南迁,给南方带来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发展生产。

四、单元小结:(略)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教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教案

第10课 经济重心的南移

初一历史教学工作计划

七年级历史工作计划

初中一年级教学计划

初一历史下册课本教案

初一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历史下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历史教案
《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历史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经济重心的南移的历史教案(共15篇)】相关文章:

初一生物下册教学计划2023-04-21

七年级下册作文2022-08-16

七年级历史《两汉的经济》的教案2022-05-06

第 22 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2023-06-16

初中历史老师教学工作计划2023-03-14

初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2022-08-16

国家政治征税和纳税优秀教案总汇2022-12-05

初中历史教学工作计划2022-10-21

初一下册的生物教学计划2023-01-25

历史教学学期总结2023-04-2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