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共14篇)由网友“芮芮”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篇1: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开场白:同学们,大家好,在火热的八月看到火热的你们,我由衷感到高兴和激动。今天是新学期第一节课,我有个习惯,第一节课我喜欢随意聊聊。我想,大家最关心的就是我这个新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那我就先自报家门了。 一:自我介绍(略)
二:澄清语文的概念
提问:同学们,我们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语文知识了,那门大家谁能说说,语文是什么,语文到底要学习什么?
流行的几种说法:
1.语言和文学
2.听说读写
3.叶圣陶:口语和书面语
高中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掌握语言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写作能力。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另外在如今应试教育体制下,同学们还要掌握好应试的技能。
三:如何学好语文
古人讲人的修为时,主张“仁义礼智信”,我这个话题,可以用“缘趣意信方”来概括。
缘.中国有句俗话“十年修得同船渡”,是指缘分的巧妙和难得。通常,人们喜欢用蜡烛来比喻教师,燃烧自己照亮了别人。古诗有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教师职业的赞美,而我更喜欢把教师职业比成撑船的水手,三年一调头,送走一批学生就送走一批渡客。老师,学生,水手,渡客,这就是缘分。这就是老师今天讲的第一方面:惜缘。〔接下来和学生聊了自己一些故事〕 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同学们应该主动去体验和发掘语文的乐趣。这里我随便谈谈。
意。指学习语文的意义。 作为基础语言工具,掌握好语文这门工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首先是交际需要语文,更重要的是语文可以提升人格魅力。
信。指学好语文的信念。(略)
方。指学好语文的方法。 首先,我要求同学们有民主的观念。在我的课堂上,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是地位是平等的,对于学习上的问题,我们共同探讨。要敢于发言,说出你的理解。 其次,大家要有钻研精神。
四、 具体要求:
(一)、我们的目的争取做“五一居士”
(1)一手好字
(2)一张能言会道的嘴
(3)一肚子名篇佳作
(4)一笔好文章
(5)一颗永远纯真善良的心
(二)、我们的行囊:
篇2: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概括课文主要情节。
2、学习运用多种方法描写塑造人物,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引导学生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增进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概括课文主要情节。
2、引导学生体会航天员严谨、科学的态度,增进民族自豪感。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充满好奇,电视或者各种媒体上关于对祖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的报道也比较详细,他们应该有所了解。航天员在太空是如何生活的呢,他们肯定想一探究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著名的般天英雄杨利伟要来我们班作一个关于在太空一日生活的报告,你最希望了解哪些有关般天的知识?
预设1:我希望了解在太空都看到了什么。
预设2:我希望了解宇航员在太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预设3:我希望了解在太空会遇到一些什么。
教师导入语: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的航天英雄杨利伟去进行一场关于太空的奇妙旅行。
(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教师引导语:下面我们来读课文,为了便于大家顺畅阅读,我们先订正一些字的音,扫清阅读障碍(幻灯片出示字音,师生订正),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开始旅行了,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师生合作朗读课文),尝试概括作者主要为我们在太空的哪些事件。
幻灯片出示问题:
1、朗读课文,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在太空一日的些见闻?
2、读后思考、合作交流
a、起飞的感受(我以为自己要牺牲了)。
b、我在太空看到了什么。
c、神秘的敲击声。
D、惊心动魄的归途。
学生合作交流,教师巡视课堂,参与各小组讨论,一方面掌握讨论情况,一方面进行疑点点拨。学生小组讨论后发言总结,教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
篇3: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能识读运用以下词语:忧郁陶醉弥漫涟漪萦回孤苦伶仃家喻户晓
(二)能围绕形象的刻画、情节的设计、语言的运用体会本文深刻的思想内涵。
(三)体会“真挚的友谊能帮助人战胜生活中的种种苦难,驱散心灵上的阴云,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的道理。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注意查找工具书。
②读顺文,注意根据不同对象声情并茂地朗读。
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圈出感兴趣的内容。
2.导入新课
乔治・塞尔登曾经养过一只“蟋蟀”,那只蟋蟀躺在《蟋蟀在时报广场》里。40余年过去了,那只蟋蟀依然在嘹亮地鸣叫着。叫得使人心慌、叫得使人心动、叫得使人心疼、叫得使人心碎。在它的叫声中,我们可以初步了解美国的风土人情,了解美国现代都市下层人民和流浪汉的生活状况,了解人性的美好。
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被誉为当代新童话标本的《蟋蟀在时报广场》。
(二)活动过程
1.略读活动
略读的要求:
①不必探究词句,快速阅读全文以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梗概、主要观点、作者意图。
②时报广场除了有蟋蟀,还有哪些角色?请一一划出,并说说你对他们的认识。在它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能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吗?
2.思考活动
学生活动要求:思考略读前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形成自己的看法并备足理由。
教师辅助策略:启发学生用视读法,浏览重要段落,然后结合“思考与练习一”,作出归纳。巡视课堂,及时帮助解决思考中的疑难问题。
3.交流活动
(1)关于角色
①老鼠塔克猫儿哈里小学生马里奥蟋蟀切斯特音乐教师斯梅德利先生马里奥的父母。
②正直的蟋蟀、精明的老鼠、宽厚的猫儿,无不形象鲜明,生动可爱。如果说老鼠塔克和猫儿哈里是城市流浪者的拟人化形象,那么蟋蟀切斯特无疑是乡村流浪歌手的化身,小学生马里奥一家则是城市贫民的代表。切斯特,他的名字足以证明他是一只具有较高音乐天赋的蟋蟀。因为他的名字是柴可夫斯基与李斯特两位音乐家名字的混合。这不过是作家给他贴上的醒目标识,使我们不致将他与别的蟋蟀混同起来,其实他本人并没有那方面的自信,他最多能意识到自己是一名乡下的歌手。他为清澈的露珠欢呼,为芬芳的花朵歌唱,为寒冷与饥饿悲鸣,一切都来自他天然的情感。塔克老鼠与哈里猫,这两个“纽约佬”有相当丰富的生存经验、技能和阅历,他们熟悉都市犹如切斯特熟悉乡下一样。乔治・塞尔登将城市人的精神及习性刻画得入木三分,塔克老鼠与哈里猫活脱脱就是两个纽约的居民。他们具有看风使舵的本领,凡事都能找到于己有利的一面,我们完全不用担心切斯特会被这两个纽约佬教唆坏了,或者遭到他们的算计。塔克老鼠与哈里猫的本质不坏,他们不过是沾染了一些城里人的恶习而已。
(2)关于故事
①概括情节并无惟一的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如:切斯特初到纽约、初露才华、误食钞票、答谢朋友、引发大火、广场
教案《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蟋蟀在时报广场》教案》,来自网!
音乐会、塔克友情资助、指导学唱等。
②情节曲折动人。作者通过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情节告诉读者:友谊助人渡难关,真情促人获成功。一个乡下的蟋蟀偶然间来到了繁华的大都市,一切都是那么陌生;生活没有着落,是马里奥收留了切斯特,使他有了安身之所,是塔克和哈里使切斯特不再寂寞,在切斯特因咬坏美钞而遭到禁闭时,是塔克解囊相助使他重获自由。一个一无所有的乡下“人”,想要在大都市里生存下来已属不易,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更是谈何容易!可是来自乡下的切斯特却成功了。他的成功完全来自真情:是马里奥使得无家可归的切斯特有了归宿;是素不相识的音乐教师斯梅德利先生发现了切斯特的音乐才能,又是他的宣传,使切斯特家喻户晓,“人们积聚在报摊周围听切斯特演奏”,切斯特很快就成了广播和电视里的“新闻人物”。切斯特能够成为“纽约最著名的音乐家”,还得力于塔克的帮助,“他认定蟋蟀切斯特是很有才能的。他告诉切斯特,才能是宝贵的东西,绝不能让它白白浪费掉”。塔克自告奋勇做切斯特的“业务经理”,并“指导切斯特跟着收音机更好地学习人类的音乐”。可以说,如果没有他们的无私帮助,切斯特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作者通过蟋蟀切斯特的成功,热情地讴歌了友谊与真情。作者把蟋蟀切斯特在纽约的遭遇写得曲折而又深切感人。
第二课时
(一)品析活动
1.文章中哪些描写显示了切斯特对朋友的忠诚?
文中有很多,只要学生结合课文分析即可。
2.课文中关于切斯特发音、唱歌、表演的描写有何特色?
文中共有4次相关的描写,可让学生精读品味。
第1次与音乐教师斯梅德利先生。
第2次与塔克老鼠与哈里猫。
第3次与马里奥一家。
第4次广场音乐会。作者用了大量的侧面描写,如“马里奥的妈妈从来没有见过报摊周围挤满了这么多人……这一天,为了听切斯特的演奏,有七百八十三人上班迟到”。蟋蟀的演奏传到了大街上,“行人全都停下来倾听……在歌声飘荡萦回的那几分钟里,时报广场像黄昏时候的草地一样安静”。这些都显示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详略结合,侧面描写为主,是描写切斯特发音、唱歌、表演的特色。
3.切斯特为什么念念不忘乡下的生活?作者的意图何在?
作为一个乡村流浪歌手,蟋蟀切斯特虽然在纽约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是他并没有归属感,并没有真正融入这个城市。这是一个带有世界性的问题,在中国也有不少这样被称作“边缘人”的问题。正因为切斯特在乡下生活惯了,过惯了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所以他虽然成了纽约最著名的音乐家,但却感到失去了自由,“他一向喜欢自由自在地歌唱,不习惯在规定的时间演奏规定的节目,也不喜欢别人盯着他看”。因此他怀念家乡的生活,“怀念故乡的草地、树墩和小溪,想念故乡的土拨鼠、野鸡、鸭子和兔子们”。正是这些原因使切斯特“念念不忘乡下的生活”。
作者的意图可由学生自由发挥,言之有理即可。如:乔治・塞尔登在一个夜晚路过地铁车站时听到了一声蟋蟀的鸣叫,就想起了遥远的康涅狄克州,他的故乡。读一读余光中、鲁迅、黑塞・希门内斯……这些经典作家关于故乡的文字,我们就知道故乡是什么地方了。这只蟋蟀使我们找回了家的感觉。上路吧,跟着这只能找到快乐源泉的蟋蟀,走吧走吧走吧。所有获得成功、远离家乡,或生活在不幸中的人都应听听这只蟋蟀的鸣叫。惭愧,或者感动。
(二)布置作业
课后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篇4: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懂得无所畏惧、敢于而且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胜貌似强大的东西的深刻道理。
2、翻译文言文;学习本文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理解本文内容和寓意。
3、积累一些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教学重难点:
1、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庞然大物”、“黔驴技穷”等成语。
2、 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理解故事的深刻寓意。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 当素未谋过面的一只驴和一只老虎见面了,他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写的一篇寓言故事。
2、 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柳宗元?(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教师补充小结)
作者柳宗元(773一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世称柳河东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调任柳州刺史,逝于柳州,又称“柳柳州”。
《黔之驴》是柳宗元《三戒》中的一则。《三戒》是作者寓言作品中的代表作,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残暴凶狠,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包括《临江之麋[mí]》《黔之驴》和《永某氏之鼠》。作者认为这三首寓言都可以使人引以为戒,故称“三戒”。其作品文学艺术价值极高,和韩愈合称“韩柳”,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山水游记散文“永州八记”流于后世。著有《柳河东集》。
师: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它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二、 分析新课
1、导入:同学们,有一句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文章要多读才能领会其内容,尤其是文言文。好,下面就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散读课文,读出感情注意节奏,还要注意手中的笔,也应该动起来。圈画出文中生字读音。)
师:好下面再来听课文录音一遍。注意自己刚才练读与录音比较。
师:现在,老师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遍课文。哪位同学来读?请举手!(生读)
师:读得很流利,请坐。其他同学在听的过程中有没有觉得他读的有不足的地方?
(纠正)其他同学还有没有?
师:注意“载”,读四声。
生:表示年的时候才读三声,表示运输时读四声。
生:“踉”,左形右声,跳跃的意思。
师:刚才大家听得很仔细,那我们在预习的过程中有没有一些字、词容易读错的或有些句子容易读错破句的?来提醒一下大家,你认为字、词、句在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生:W中魏苣选N颐强梢哉庋来记:狗来了心里很害怕,所以是小心谨慎的样子?nbsp;
生:黔,要注意右边没有点,这点很重要,也需要大家注意,黔的意思是贵州。
师:好,我们已经把要注意的一些字词熟悉了一下,那现在应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吧,我们一起来把这篇课文正确流畅地朗读一遍。
师:没有错误,很好,很流畅。
2、 师:现在要做的是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一遍,讲给同桌听,一会儿请同学讲给大家听。
3、读完课文后,请大家分组讨论结合注释或工具书对文章进行翻译,注意一些重点词。教师指定每小组的翻译范围。
教师板书重点词:
船--用船(名当状语) 蔽--隐藏 窥--偷看
稍--渐渐地 然--小心谨慎的样子 遁--逃走
且--将要 噬--咬 异能--特殊的本领
习--习惯 狎--亲近而不庄重 计--盘算
跳踉--跳跃 蹄--踢(名作动)近--靠近
止--通“只”、不过意思 技--技艺、本领
胜:禁不住(不胜:不能承受) 尽: 吃光 (用做动词)
师:我叫两位同学上来把黑板中重点词的意思写出来。
师:归纳几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①以为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
以为神:把(它)当作
②之
黔之驴:的,结构助词。
放之山下
虎见之
蔽林间窥之
稍出近之
它,代词,代驴。
③然
庞然大物也
愁愁然
都是形容词词尾,解释为“……的样子”。
师:好,下面我们派两名代表上讲台前说出文言文翻译,教师予以指正。(生译)
译文:
黔这个地方没有驴子,有个喜好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运到后却没有什么用处,便把它放置在山下。老虎见到它,一看原来是个巨大的动物,就把它当作了神奇的东西。于是隐藏在树林中偷偷地窥探它。老虎渐渐地走出来接近它,很小心谨慎,不了解它究竟有多大本领。
一天,驴子一声长鸣,老虎大为惊骇,顿时远远地逃跑;认为驴子将要吞噬自己,非常恐惧。然而老虎来来往往地观察它,觉得驴子好象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似的;渐渐地习惯了它的叫声,又靠近它前前后后地走动;但老虎始终不敢和驴子搏击。慢慢地,老虎又靠近了驴子,态度更为随便,碰擦闯荡、冲撞冒犯它。驴禁不住发怒,用蹄子踢老虎。老虎因此而欣喜,盘算此事。心想到:“驴子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于是跳跃起来,大声吼叫,咬断驴的喉咙,吃完了它的肉,才离去。
师:很好,我们发现,其实这个故事字数不多,但是短短的一百多个字,我们却可以看到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非常精彩的、生动的,应该说不愧是大文学柳宗元写的。
3、 再读
师:我们刚才读的很正确,但现在我们再读,但跟刚才不一样,这次能否通过读把驴的性格特点,老虎的性格特点读出来,至于怎么读,就看你们的理解能力了。好,等一会我们同样请一名代表来切磋交流一下。
(生自读)
师:请一个同学来朗读一下。
师:听得同学,觉得他读得好的句子是哪句?或者说你觉得他读的还有什么欠佳的地方,需要加强的地方?
生:我觉得要读出老虎的狠,特别在读吃驴的时候
师:那你能不能读一读。
(生读)
师:好,读得更有力了。你觉得哪两个字能突出老虎狠的特点。
生:断、尽
师:对。这两个动词最能体现。(板书)
师:刚才讲到老虎害怕驴,那还有没有哪里可以看出老虎很害怕的?
生:远遁,往来视之,终不敢搏
师:这里有个字很能看出老虎害怕,不敢看?
生:窥 (板书)
师:把窥换成看、观察行吗?为什么? (生答)
生:这里面有2个过程,往来视之,又近其身。
师:他考虑的很周到。刚才在读“技止此耳”时,大家读的狠好,我们来稍微揣测一下,当时老虎心理师怎样的?
生:高兴、得意、窃喜……
师:原来害怕,现在知道他没有什么技能,就“恍然大悟”。原来以为是庞然大物,可就只有一鸣、一蹄,用完就没有技能了。这就是所谓的黔驴之技,所以现在我们用这个词语来形容仅有一点点本事,如果一点本事都没有了就是黔驴技穷。(板书成语)
师:综合板书来看,驴落虎口,凶狠聪明的老虎、外强中干的驴,我们结合注意点,把特点读出来。
(全班一起读课文)
师:你觉得驴能避免悲惨的结局吗?
生:不能,他没有真本事
生:老虎很聪明,知道试探驴。
生:知己知彼。
师:很好,这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就是通过故事来说明一定的道理或者批评讽刺一些行为。那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生自主发言)
师:如果想要避免被吃掉怎么办?
生:再学点本领
生:逃跑
师:小结。主要是要有真才实学,才能立足于社会,这也是老师送给你们的话。
三、 奇思妙想编故事
柳先生害驴不浅,自从《黔之驴》之后,驴的名声一败涂地,驴成了蠢笨的代名词,咱们来为驴翻案。让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战胜老虎。题目可以使《黔驴新编》《川之驴》
四、 作业
1、 收集跟动物有关的成语或寓言,为单元活动做准备。
2、 做文言重要字词的积累,不懂得地方标出,下节课一起来释疑。
板书:
恐 窥 骇 --庞然大物
鸣、蹄 --黔驴之技、黔驴技穷
喜 断 尽
教学反思:
通过引、读、演、思、品五个环节来完成本课,培养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1、 引 引导学生回忆柳宗元的旧知识。
学生介绍课前收集的有关柳宗元的介绍
2、读 自读、点读、评论、修正
多种方式的读,同桌翻译 ,同学纠正
3、演 根据文意现场表演
师生共同概括老虎驴的特点
4、思 老虎吃掉驴的过程,心理变化
启示
5、品 精彩片段,老虎心理、动作
小结:以作者为线索,连接课堂内外新旧知识,形成知识网络,通过小组讨论弄懂意思。再由老师点评强调,可以调动学生的主题意识,让学生既在合作中学习了,又能强化基础知识,加深自己的理解。通过表演让大家更形象的理解文意,也快乐得学习了。拓展延伸里让同学们自己编故事发挥创造力。总之,尽量做到让古文不古,让课堂快乐。
篇5: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写消息
写作目标
1、能写一则消息,报道本校或本班新近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2、能在老师指导下写一句话新闻。
课前准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着手调查本校或本班新近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在着手调查调查本校或本班新近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写一则消息进行报道,要求真实准确,迅速及时,简洁明快,用事实说话。
教学设计
è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21世纪是信息时代,每天,只要打开电视机、收音机、走进互联网,翻开报纸杂志,我们就可以看到、听到许多的国家大事、社会新闻……接受信息,传播信息,可以说是我们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于是,生活在现代,现代的生活我们学会写消息。
è交流课前准备内容
1、下发作文纸组织学生小结对本校或本班新近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调查。
要求:
(1)分小组活动,学生各自口述本校或本班新近开展的一次有意义的活动。
(2)组内讨论挑选出最有意义的一件,大家把它记录下来。
(3)语言简洁明快,用事实说话。
2、小组选派代表在班内交流。
è动手实践
导入语:通过同学们的介绍,老师知道了大家都做了一次生活中的有心人,那么,如何规范地写一则消息来报道我们正在身边发生的事?下面,我们就来深入研究如何写消息。
明确要求:
1、按原小组学习新闻的特点:消息也称新闻,是对当今有社会价值的事实的报道,具有及时性和真实性。消息有五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其结构也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其中标题、导语、主体缺一不可。消息写作大致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客观叙述,展示事实;一种是重点特写,透视精神。消息的结构形式,体现了一种“倒金字塔”式。写作时应该把最主要的信息放在最前面,然后按照“重要―次重要―次要”的顺序来写。
2、根据消息的特点,小组内重新组织语言,调整结构,写出一则规范的消息。准备下节课在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在动手实践之后,能对其他小组创作的消息合理评价,总结收获。
教学设计
è导入新课
真实、准确,是消息写作必须必须严格遵守的原则。构成消息的事实,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情以至每个细节,都必须完全真实,确凿无误。消息的写作要迅速及时。“当日的新闻是金子”,消息的价值就在于新。消息要短小精粹,语言要明快简洁。这节课我们来总结上节课的写作。
è讨论评价
导入语:同学们对照新闻的特点,来合理评价其他小组的写作。
小组推选选手上讲台交流作品,其他同学记录要点,合理评价。
è拓展探究
导入语:
经过两节课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我们终于大功告成,请同学们谈谈写作实践后的收获。
(学生个别发表体会,引领学生明确消息写作的要领,形成能力。)
è课后学习
在老师的指导下,到当地的一个先进单位采访,记录下详细的资料,然后概括和提炼出典型事例写一则消息。
è附:学生习作
服务教学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我校建起生物园
前日,我校在学生宿舍楼通向教学楼的道路两旁,筑起栏杆,建起了生物园。过去遇到了刮风下雨,校园黄沙横飞,遍地淤泥,人们戏言道:下雨是“水泥地”,天晴是“扬(洋)灰场”。情况虽然谈不上严重,但着实叫人不便。如今,学校因地制宜,在道路两旁建起了生物园,不仅美化了环境,而且能使教师的生物课更形象更生动。生物课上多多少少会有些小实验,为了做个小实验,同学们要准备好多天,现在有了生物园,我们就不用愁了。现在,生物园的种子已经发出嫩芽,希望同学们能保护好她。
导语部分,交代了建生物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简洁、明了。概述建生物园的背景,有描写、有引言、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语言诙谐,有画龙点睛之妙。
主体部分,紧扣标题写出了生物园的作用:服务教育、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语言平实、亲切。
总评:
这则习作符合消息写作的要求。它首先交代了“交代了建生物园事件”,然后交代了建园的背景和目的,符合“倒金字塔”的结构特点。
附消息一则:
用生命书写爱在瞬间显永恒
殷雪梅事迹报告深深感动教育工作者
本报讯5月28日下午,省教育厅机关举行英雄教师殷雪梅事迹报告会,殷雪梅老师平凡而伟大的事迹强烈地感动着现场的每一位听众。这是殷雪梅老师事迹报告团首次来到省城南京。报告会主题为“用生命书写爱”,由《爱洒人间》、《不懈的追求》、《我的亲妈妈》、《瞬间的永恒》四部分组成,分别是殷雪梅老师的生前同事、校长的追忆,女儿潘霞的深情思念和一位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手记。报告生动地叙述了殷雪梅老师与学生、同事以及家人相处的点滴故事,叙述了她对事业的追求和对荣誉的礼让。“每一个孩子对她来说,就像生命一样重要。”对待班里的一名智障的小学生,殷老师也从不放弃关爱和教育,用更多的精力扶持他进步。在教学事业上,殷老师执着创新进取,硕果累累,可是在评选先进表彰优秀方面,她总是把机会让给年轻的老师,“我都这把年纪了,不要这些荣誉和光环,还是让给年轻老师吧,可以让他们干劲更大一点。”
报告会上,温馨的情感、动人的细节令在场的教育工作者屡屡热泪盈眶。省教育厅高教处年轻党员张晓宁说:“殷雪梅的事迹使我的心灵受到了深深震撼,感动我的不仅是她的壮举,更是她三十年如一日默默奉献的精神。我要以她为榜样,踏踏实实工作,为教育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基教处处长陆志平曾参加殷雪梅老师的追悼会,听了报告又一次受到强烈的感染,他认为:“殷雪梅老师是一个平凡的人,更是一个伟大的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向她学习,热爱学生,热爱我们的教育事业。”
殷雪梅老师是金坛市城南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今年3月31日中午,她在护送学生过马路时,一辆违章小轿车突然横冲过来,殷老师奋不顾身地张开双臂将学生推向路边,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孩子们,自己却以身殉职。
篇6: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1.浏览课文,把握故事内容。
2.感受文本中善用悬念,巧设伏笔的巧妙构思。
3.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激发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一、导入新课
《三体》系列长篇科幻小说大家读过吗?回眸20xx年,中国科幻小说界最吸引眼球的作品就是这部《三体》。作品讲述了地球人类文明和三体文明的信息交流、生死搏杀及两个文明在宇宙中的兴衰历程。说到《三体》,就一定要提到作者――谁啊?对,它的作者是刘慈欣。今天就让我们一道走进他的另一篇科幻小说《带上她的眼睛》,来感受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交相辉映的无穷魅力……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浏览课文,把握故事内容
1.刘慈欣简介。刘慈欣是著名的科幻作家,他创作的主要作品有《地球往事三部曲》《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20xx年8月23日,《三体》获得第xx届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这是亚洲人首次获得有“科幻界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雨果奖。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评论称,刘慈欣凭一己之力将中国科幻文学提升至世界级水平。
2.科幻小说。全称科学幻想小说,其定义是,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合理设想(而非妄想)而创作出的文艺作品。它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一般认为,优秀的科幻小说须具备“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
3.《带上她的眼睛》发表于《科幻世界》杂志10月刊,并荣获该年度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小说的视角独特,把充满创意的科学幻想以唯美的文学形式表现出来,用清新而充满诗意的语言,讲述了一个震撼心灵的故事,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把握故事内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小说中有哪些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主人公是谁?
明确:小说中的人物:“我”、她(小姑娘)、主任。
主要人物:“我”、她(小姑娘)。
主人公:她(小姑娘)――“落日六号”的领航员。
(2)这篇小说的线索是什么?
明确:“我”是小说的叙事者,起着串联情节的作用。小说以“我”的经历见闻(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
(3)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明确:“我”带着一副“传感眼镜”去度假,感到小姑娘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后来才明白她是“落日六号”的领航员。“我”带着她的眼睛让她最后一次见到、感受到地面上的美好事物,她被永远留在了地底下。
(4)小说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明确:按照时间顺序来写的。中间插叙了“落日六号”失事的情况。
(5)理清这篇小说的结构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开端):主任让“我”带上她的眼睛去度假。
第二部分(发展):“我”来到小姑娘起航前的地方,在草原上度假。
第三部分(高潮):“我”发现了小姑娘的真实身份,插叙地航飞船“落日六号”失事的情况。
第四部分(结局):“我”挂念小姑娘,带有无限的伤感和咏叹。
目标导学二:反复阅读,理解构思的巧妙
这篇小说想象奇特,构思巧妙,读来令人兴趣盎然。作者很会讲故事,尤其善于制造悬念,文中多处埋下伏笔,最后的谜底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请大家找出文中的“悬念”“伏笔”及“照应”。
明确:“我要去度假,主任让我再带一双眼睛去”,开头就设下悬念,为什么能带眼睛?她是谁呢?直到“落日六号”失事的插叙,才明白“她”的身份,豁然开朗。“我问她想去哪里。这个决定对她似乎很艰难,她的双手在太空服的手套里,握在胸前,双眼半闭着,似乎认为地球在我们这次短暂的旅行后就要爆炸了。”设置悬念,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呢?
“‘你那儿很热吧?’我想起了从屏幕上看到的她那窄小的控制舱和隔热系统异常发达的太空服。”她在什么地方呢?此处设置了悬念。
“她渴望看草原上的每一朵野花,每一棵小草,看草丛中跃动的每一缕阳光;一条突然出现的小溪,一阵不期而至的微风,都会令她激动不已……我感到,她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她在什么地方?她是谁?为什么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已丰富到不正常的程度?设置了悬念。
伏笔:“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
照应:“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
伏笔:“她面前有一支失重的铅笔飘在空中。”
照应:“除了太空,还有一个地方会失重!!”
伏笔:“热,热得像……地狱。”
照应:“飞船被裹在6000多公里厚的物质中”“周围是温度高达5000摄氏度,压力可以把碳在一秒钟内变成金刚石的液态铁镍!”
伏笔:“呀,真美!能闻闻它吗?不,别拔下它!”
照应:“生命算什么?仅仅能用脆弱来描述它吗?”
总结:作者用简朴的语言,轻易地操控着读者的阅读体验。通过大量的伏笔与照应,使情节的发展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当谜团揭开后,人们会在恍然大悟之余,陷入深深的回味与反思。
目标导学三:分析人物,感悟精神
概括完课文之后,我们进一步深入文本,仔细品味,相信你会收获更多的精彩。本文曾获得第11届银河奖一等奖,其能够获奖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构思的巧妙。
教师举例:在第二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初读时我也没在意,但读到后面时,有这样一句话:“飞船上的生命循环系统还可以运行50至80年,她将在这不到10立方米的地心世界里度过自己的余生。”读到这里,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刚刚毕业的小姑娘,人生才刚刚开始啊,就被终身囚禁,太惨了!心痛之余,情不自禁地把刚才的感受作为旁批写了下来。此时,我深刻体会到了“是一个好像刚毕业的小姑娘”这句话的深意。
目标导学四:对比探究,科幻小说的特点
同学们,我们将本文和科学探险纪实性作品《伟大的悲剧》进行对比阅读,说一说科学幻想小说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
1.科学探险纪实性作品,必须保证探险事实的客观与科学,人物、时间、地点,事件起始、发展、经过、结果,都应是真实的,而作为科学幻想小说,则必须进行大胆的虚构,以唤起富有浪漫主义情怀的人们,在科学领域里无拘无束地去异想天开。虽然科幻小说需要丰富的想象,但是在故事情节乃至于细节方面,仍然应该符合一般人的思维习惯和生活真实。
2.科学探险纪实性作品语言表述科学、严谨、精准,科学幻想小说在很多地方是根据科学常识进行的联想与想象类型的虚构。
课堂小结:这篇小说作者更多的是想表达对那些无法看见世界的美的人的怜悯和对那些不珍视现在一切的人的愤怒。上天给了我们双眼,我们就有义务好好使用它们。对于那些永远都无法触及光明的人,我们没有什么理由可以说这个世界黯然无色。所以,我们要重新收拾好行囊,轻装出发。带上小说中的女领航员或那些失明的人们的眼睛,替他们寻求一点光明、一丝慰藉、一些对未来美好的希望。
三、板书设计
带上她的眼睛
开篇悬念→“我”带上她的眼睛在草原旅行→“落日六号”解开疑团(科学与幻想相结合)
可取之处
1.体现自读课文与教读课文的差异性,充分引导学生自学,上出了自读课的特色。
2.紧紧抓住本文伏笔手法的运用这一核心教学目标,让学生充分挖掘了本文伏笔与照应之处的运用之妙。
不足之处
1.因有部分学生对作者并不熟悉,对作者的介绍不够全面,忽略了这一群体的需求。
2.朗读是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因时间限制,这一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
篇7: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一、倾听音乐,激情导入
1、导语:
同学们,你们觉得,对于一位画家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眼睛――因为要用眼睛来观察世界、调配色彩;对于一位歌唱家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嗓子――因为要用嗓子唱出美妙的歌曲;那么,对于一位音乐家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耳朵――因为要用耳朵来聆听音乐、谱写乐曲。
可是,有这样一位音乐家,在他最需要听力的时候,失去了它。
2、分析幻灯片的内容。
他是谁?――贝多芬。看过他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作品创作时间表,你会发现什么?――贝多芬最辉煌的作品,都是在他罹患耳疾、逐渐失去之后创作的。对此你们有何感想?
3、引用学生作文中的话,引入正课。
上周末给同学们布置了一个小作文:我心中的贝多芬。很多同学写得不错。其中有一位同学的作文中这样写道:“一个什么也听不见的人,却能用音乐展现出这样美好博大的世界,表现出这样纯洁高尚的理想,这真是奇迹,怎能不使千千万万人为之感动呢?”
今天,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与作家何为一道,共同体验贝多芬的心路历程,感受伟人高贵的灵魂。
二、了解内容,整体把握
1、自读交流。
首先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94页,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了解内容,思考下边两个问题。
2、整体把握。
(1)本文记叙的线索是什么?――客人拜访贝多芬的经过。
(2)客人拜访贝多芬的过程是怎样的?其间主要写了哪几件事?
来访者来访――女佣开门――女佣介绍贝多芬的情况――来访者参观贝多芬的工作室――贝多芬与来访者谈话――贝多芬与来访者共进晚餐――贝多芬回忆往事
三、品读赏析不同视角塑造人物形象
1、女佣眼中的贝多芬
本文所写的内容并不复杂,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通过不同的视角来塑造人物形象。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女佣眼中的贝多芬。书中哪些语句谈到贝多芬的哪些情况?
――需要孤独和安静,生活基本能独立自理,不拘小节。
2、客人眼中的贝多芬
作为初次拜访的客人,贝多芬的外貌会首先映入客人眼帘。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客人眼中贝多芬的形象。请找出对贝多芬外貌描写的语句。
篇8: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童话的思想内涵,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
2.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3.尝试学习创作富有生活哲理和思想内涵的童话故事。
4.掌握续写的写作要领,学会续写作文。
重点
1.深入理解童话的思想内涵,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受到教育。
2.了解童话在语言运用、形象刻画、情节安排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
1.学习运用丰富的想像、夸张和拟人的手法。
2.理解童话是幻想和现实巧妙结合的儿童文学样式。
3.童话中形象的塑造。
一、活动导引
课前预习。要求如下:
①读准音,查词典,为本文应积累的词语正音、释义。
②读顺文,并圈出最感兴趣的内容。
③读懂意,指文章大意,并有感情的朗读对骆驼描写的部分。
二、正音听读
1.
携手嫉()妒对峙()
踽踽()独行温馨()淙淙()
潺潺()花团锦簇()
2.老师范读1-3段,要求同学听难读音,体会感情(动物们急于去寻宝的迫切心情),领悟意趣(童话作品中夸张式语言的表达效果)。
〖范读旨在于音、情、意等方面对同学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同学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学会边诵读边感受品味的欣赏方法。
三、朗读设疑
1.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吐字清晰准确、朗读声情并茂。
2.设疑激趣:课文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文章除了写“骆驼”还写了其他许多动物,清边读课文,边将这些动物圈点出来,并思考:为什么要写这么多的动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讨论交流
1.除了骆驼外,还有哪些动物加入了寻宝行列?它们都寻到宝了吗?
(明确:有大象。金丝猴、乌鸦、老公鸡和老母鸡、牛、马。羊、大白鹅、鸭子、狮子、老虎、金钱豹、大灰狼、独角犀、河马。麻雀、斑鸠、小毛驴等30多种动物都“火烧火燎”地加入了寻宝的行列。最终众多动物又毫无例外地退出了寻宝的队伍。)
2.作者用一半的篇幅来写众多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作用是什么?
(明确:都是为下文突出刻画骆驼作铺垫,从反面衬托骆驼。)
3.构思特点
引导:在构思上,作者下了一番苦功,对前后的内容作了精心安排。全文写了30余种动物,多而不乱,杂而有序,各具特色,详略有别。先分别写30多种动物如何上路又无功而返,再集中笔墨,详写骆驼如何战胜重重困难获得成功。在写骆驼时还穿插了鹦鹉和燕子,来和骆驼作比较,以突出骆驼的形象。
基于上述构思,课文可切分成两部分:
第一部分(1--10段),写各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第二部分(11--19段),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4.默读,感受第一部分“多而不乱、杂而有序”的写作特色和形象逼真、富于感染力的描写。
五、质疑活动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组织好学生的讨论活动。
篇9: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激发孩子对家人的爱心。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体会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感受文学作品的写作特色。
学习重点、难点:
1.传授学生揣摩课文语言的方法,体会文学作品中感人的片段,从而培养学生对家人的热爱,体会亲情的概念。
2.中重点语句的揣摩,以及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课时:两课时
教学方法:赏析 诵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阅读《童年》的开头段落,结合图片,介绍作者。烘托一种沉重的氛围。然后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感受“我”的外祖母在“我”的生活中的重要。板书课题,扣住“朋友”,整体体会的要旨。
二.点拨
1.朗读课文,说说 “外祖母”和我的关系。
学法指导:①要了解一篇的主旨,重要的是要抓住的“文眼”。即的关键句。在记叙文中,就要多观察文题和的最后一段。②在每读完一段时,要及时概括段落的中心意思,这样就能尽快的把握的中心意思。
[明确]:
外祖母是我终身的朋友,最知心的人,最了解、最珍贵的人。……
2.读课文,结合人物描写片段,说说你所认识的外祖母。
学法指导:人物描写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外貌描写(肖像);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情描写……另一种分类: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所有的描写都是为了刻画人物的性格。
[明确]:
外貌描写:
头发――多、密、长、黑、厚
眼睛――光芒(气愤、愉快、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小、圆
脸――皱纹(但年轻、明朗) 嘴唇――歪扭
鼻子――松软、大、红 牙齿――坚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分析: 健康 慈爱 乐观 坚毅
语言描写:
温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鲜花一样温柔、鲜艳、丰润
分析:对话的内容有关头发;睡觉的事情;打碎牛奶瓶的事情。生活并不令人满意,但只要和“我”说话就显出轻松,平等,和蔼;关爱(朋友);比喻句说明外祖母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对“我”的爱,“我”完全体会出了这里的爱。
动作描写:
梳头、编辫子、嗅烟草
分析:反衬她眼睛的明亮。
神态描写:
快活
总之:“我”的外祖母是一个饱经生活的艰难却永远年轻、乐观、慈爱的老人。
三.课后消化
1.朗读全文3遍
2.仿写训练
写人最好是写眼睛,课文三次写了外祖母的眼神。体会这些描写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内心世界。你能用几句话写出父亲或母亲(也可写其他人)对你进行教育时的眼神吗?试试看。(课后完成)
板书设计:
外貌描写:头发――多、密、长、黑、厚
眼睛――光芒(气愤、愉快、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小、圆
脸――皱纹(但年轻、明朗) 嘴唇――歪扭
鼻子――松软、大、红 牙齿――坚固、雪白
身材――肥肥胖胖
语言描写:温暖而柔和;用心唱歌,像鲜花一样温柔、鲜艳、丰润
动作描写:梳头、编辫子、嗅烟草
神态描写:快活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复习整体读课文抓中心的方法和人物描写的方法。
二.揣摩外祖母对“我”的影响。
1.外貌描写中感受到对“我”的影响。
[明确]:突出老人的特征,对生活的不如意,与对我的态度的温和做个对比;在对比中表现对我的深爱;开朗的性格,年轻开朗的心态,是外祖母成为“我”的朋友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如此困难的并不顺心的生活中,外祖母如此乐观,必然对“我”的性格形成具有重大的影响,也赋予“我”在人生中战胜一切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描写人物。外祖母的微笑、牙齿、衣服、眼神等,都寄寓着“我”对外祖母的爱。特别是比喻句,表现“我”和外祖母“朋友”的关系。
2.从议论的语句汇总体会“我”对外祖母深厚的感情。
[明确]:最后一段的抒情议论,表达“我”对外祖母的感激,写出了外祖母对“我”一生的重大影响。
“她从来……花边”,运用形象的比喻告诉我们,没有外祖母,“我”的生活是黑暗的,没有温暖,没有阳光,外祖母的“爱”把“我”从黑暗中带到光明的世界里,是外祖母的爱使“我”的世界丰富多彩。
“她马上……朋友”,三个修饰语,表现了外祖母在“我”生活中的极为重要,也极为特殊的位置。
“是她……生活的”。外祖母对我无私的爱,对生活的爱,和她那乐观的精神和坚毅的性格,使我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使我有了战胜生活中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完成课后练习。
三.小结:
这篇自传体小说,通过“我”的体验与感受,表现外祖母这个人物形象,他富有活力,充满幽默感,对年幼的“我”关心备至,用平等、关爱的心态关注着我的成长,给了“我”最大的支持与安慰,是“我”“最珍贵”的“终身朋友”。通过具体、细腻的描写,把人物表现的淋漓尽致,独具魅力。
篇10: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边倾听《保卫黄河》的歌曲边欣赏有关黄河图片导入课文《黄河颂》。
二、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及时代背景
作者简介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1936年到延安,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时代背景
当时,日寇的铁蹄肆意践踏着中华大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诗人随八路军行进在黄河边,雄奇壮丽的山河,面对伟大而坚强的抗日军民,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2、字词积累
字音字形
澎湃( ) 哺育屏障( ) ( )气魄( )巅( )狂澜( )
词语解释
气魄、狂澜、哺育
三、整体感知
课文有几部分内容组成,歌颂了黄河的什么精神?
四、合作探究
1、题目《黄河颂》中,哪个是关键词?第一节朗诵词中,直接点明的主题是什么?
2、描写黄河形象部分,哪个词起统领作用?又是从哪些不同角度写黄河形象的?
3、根据关键词,找出《黄河颂》究竟歌颂了黄河的哪些方面?
4、结合时代背景看,诗人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五、课文小结
这首诗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试背这首歌词。
2、积累有关黄河的诗句并能熟练背诵默写三四句。
板书设计
课后反馈
篇11: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设想
1、设有两个小标题,层次非常清楚,不必要求学生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不必逐段讲解。
2、教学重点定在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对文章前后两部分内容内在的联系进行深人的理解,体会家庭教育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通过讨论我国1年世界杯亚洲预选赛队员们的表现,激发学生的爱国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人新课(课前播放《生命之杯》乐曲,喧染气氛,创设情境)
1、播放《罗纳尔多》的光盘导人的学习。(创设情境,51起学生的共鸣。)
2、学生交流材料。(贝利的简介、插图;学生的偶像球星彩色插图等。)
3、贝利简介(展示屏幕,学生自由阅读。)
二、整体感知。
沸沸扬扬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突破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全班交流。)
1、当球迷们为贝利踢进第一千个球而欢呼时,贝利虽然也为创造了千球记录而感到愉快,但他却“为这件事终于过去而高兴”。试从课文中找出他高兴的理由,并就此谈谈你的感想。
2、贝利的父亲劝贝利不要吸烟,他采取了怎样的方式?为什么那么有效?
3、从小处就可以看出一个人是怎样的人。从这两个片断中你看出贝利是怎样的A?
四、拓展延伸
1、从课文中可看出:父母是你们很重要的第一任老师。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请你以“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为主题,谈谈你与父母相处时的一些事情。你对他们的教育方法满意吗?
2、足球队虽然三战三败,但“失败是成功之母”,请你对足球队员说一句鼓励性的语言。(让同学张贴他们搜集到的足球队全家福的彩照,以此激起他们的爱国热情。)
五、实践练习
写一个人的传记,有时需要叙述对这个人产生重大影响的某个或几个生活片断,如《第一千个球》就属于这种情况。试模仿《第一千个球》,用一两段文字,叙述对自己或他人影响深远的一两个生活片断。
六、附板书设计:
篇12: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
教学目标:
1 学习并掌握通过外貌、语言生动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2 感受外祖母对高尔基的深远影响。
课前学习:
1 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设计字词训练题,考考他人。
2 搜集资料,了解高尔基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课堂学习:
一 导课
1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口头作文《我童年的朋友》。
2 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全班交流。
3 学生相互简要点评口头作文,能说说习作的优点与不足。
4教师结合学生的点评,引出高尔基的《童年的朋友》。
二 检查预习:
1 考考你(学生相互出题,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2 我了解的高尔基(学生介绍作者生平及主要作品等。)
三 整体感知
1 教师组织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外祖母的形象及作者流露的思想感情。
2 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思考:
⑴ 从作者的描写中可以看出外祖母是怎样一个人?
⑵ 文中流露出作者对外祖母怎样的思想感情?
3 学生阅读思考,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板书交流内容)
四 细品课文
1 教师呈现三个问题,要求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边做笔记。
问题⑴ 文中主要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的方法?试举例说明。
问题⑵ 你最欣赏文中的哪一处(或几处)描写?请说出你欣赏的理由。
问题⑶ 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让你感觉到外祖母确实是作者“童年的朋友”?她对作者精神世界的影响有哪些?
2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学习,再全班交流。(提醒学生及时修改笔记)
五 再读课文,质疑、创新。
1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能找到最合适的语速、语气、语调,走进作者用优美语言营造的美好的情感世界。
2 示范朗读。
3 学生质疑,师生解疑。
5学生谈谈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见解。(在前面的交流中未有的看法。可从内容到形式,情感到哲理等方面去发现,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
六 重写《我的童年朋友》,着重运用好外貌、语言的描写方法,鼓励运用其他描写方法,要能传递真诚的情感。
七 交流习作,相互点评,总结写好人物外貌及语言的经验。
人物的外貌,主要指人的面容、神情、体态、衣着,还包括风度、打扮、习惯性的动作等。
写人物的外貌首先要注意观察人物的面容、神情、体态、衣着,然后依据是否有特征和是否能反映人物的性格进行取舍;在表达上要注意具体、生动、有条理。
人物的语言:“言为心声”,语言与人物的思想性格关系密切。描写人物语言的基本要求是有“个性”。所谓“个性”,就是指人物在年龄、身份、性别、用语习惯、思想认识等方面不用于他人的特征。描写时应注意对人物语言的取舍,不能有言必录。不光写出什么人说什么话,还要把握怎样说出要说的话,要善于选取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对话符合人物各自的身份,同时还要注意人称的变换。
八 自我反思及评价
九 课后作业:1 背诵最后一段 2 课外阅读《童年》
加入初一学习小组 更多精品资料 免费奉送!
篇13: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
第二课时
一、情境引入:
让我们随着作者饱含深情的笔触,去感悟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崇高的献身精神。
二、展示目标:
1.品味文中平实而感情充沛的语言。
2.体会并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自学指导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用小圆圈标示出你认为比较精美的词语来,然后按照“我发现……词语用得好,它好在……”的句式组织好语言,5分钟后发言讨论,比一比谁说得好。
交流研讨:
学生发言:例如:
我发现“任人宰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写出了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压迫而不图反抗的现状,读来让人悲痛、伤心。
我发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个成语用得好,它好在作者用相当凝练的语言,对邓稼先兢兢业业、不辞辛劳,为中国的核武器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光辉一生作了概括性总结,让我们在敬佩中受到了教育。
……
质疑答疑:
学生找到好的词语,教师通过提问把它析透。
补充完善,归纳出词语的妙处。
自学指导2:请同学们跳读课文,用波浪线标示出你认为美妙的句子或段落来,然后按照“我发现……句子或段落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组织语言,并体会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分钟后交流,比一比谁说得好。
交流研讨:
学生发言,其它同学补充。例如:
我发现“事后我追想自己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动荡,……”这一句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一句作者运用两个表选择关系的设问句,充分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引起的感情震荡,它含蓄地告诉读者,作者既为中华民族感到自豪,更为稼先领导国内学者和技术人员独立地设计出中国的原子弹而感到骄傲,语言简练,蕴含丰富。
我发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这两段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这两句话分两段陈述,起突出、强调作用,高度赞扬了邓稼先的崇高品质和精神境界。读完这两段,不由得使人在内心深处升起一股敬仰之情。
……
质疑答疑: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师归纳总结:语言特色:①排比的运用,节奏感鲜明,增强了语言气势;②对比的运用,使人物形象更加突出;③长短句的结合,又使文气活跃,抒情味浓厚,感染力强。
专题训练:
课后一、3、4和二题
三、课堂小结:
学习本文,你的收获是什么?请同学们用特殊的方式展示出来:
1.成语 2.一首歌 3.名人名言 4.相仿事例 5.一首诗 6.用一组排比句
四、综合训练:
我们的祖国,因这样的骄子而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今天,我们还不能像邓稼先博士那样为祖国去效力,但我们可以为三十家子初中争光,为七(二)班争光。我们班有很多这样的学生,同学们,下面我们就来写写我们身边的小“邓稼先”吧!
篇14:语文七年级下册教案
一、导学
1、情景(问题)导入
上节课我们品味了春草、春花、春风,这节课我们将沐浴在细密的春雨中,继续领略春天的美!
2、目标导学
⑴、赏析语言,学习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学习抓住特征多角度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⑵、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自学
1、学生对课文中的剩下的二幅春景图进行赏析。
要求:按照①特征②顺序③语言方面(如:修辞手法、用词等)几方面着手。
2、按画面,分小组进行,五分钟进行展示。
三、助学
1、春雨图(第6自然段)
①“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表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明确: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各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所以,这三个比喻表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②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
明确:“斜”“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轻悄悄”的“春风”。“织”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薄烟”的情状。
③为什么树叶儿会“绿得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
明确:经雨一洗,灰尘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
④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明确: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中“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的意境。
⑤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
◎总结以上四幅图画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及语言中所蕴涵的感情。
以上四幅图画,从四个侧面描绘了春景的美,字里行间到处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这就是寓情于景的表现方法。“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写景的目的最终还是要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是写景散文的共同特征。
7、迎春图(第7自然段)
①“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
明确:“城里乡下”说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人数之多,“老老小小”表年龄之全。
②“也赶趟儿似的”的“也”照应前文何处?这里的“赶趟儿”是什么意思?
明确:这里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花的“赶趟儿”。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
③一年之计在于春”句有什么含义?
明确: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
④讨论“迎春图”和前四幅图画的关系。
明确:这幅图画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⑤“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如果写成“舒活筋骨,抖擞精神”,读起来感觉上有什么不同?
明确:前一种写法读起来给人以动感,后一种写法读起来使人觉得呆板。
解说:全篇用叠字17处。叠字的运用,可以放慢句子的节奏,造成舒缓亲切的语气,也可以使书面语尽量向口语靠拢,使书面语更平易、自然、顺畅;更重要的是,叠字的恰当运用,可以更准确地描绘形象。如用“嫩嫩的”写小草的质感,用“绿绿的”写小草的颜色,用摹声词“嗡嗡”表现成千成百的蜜蜂飞舞的景象,都极生动逼真。同时读起来,还可以产生独特的韵味。试读这一句:“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开头“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连用四个叠字,与“城里乡下”两个对偶词组结合在一起,造成有规律的三组六顿,读起来自然形成欢快的调子。在两个散句之后,再次出现两个重叠词:“舒活舒活”、“抖擞抖擞”,在构词法上又有变化,由AABB式变为ABAB式,顿时产生一种运动的力感。
8、简析本文最后一部分。(8~10自然段)
①三个比喻句抓住了春天的什么特点?
明确:“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壮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以信心和力量。
②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不能颠倒。
※解说1:这一部分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新”“美”“力”。这个结尾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思想。
※解说2:三个比喻句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两者都赞美春天有不可遏制的生命力,它给予人们以奋发向上的精神、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辛勤劳作的力量,因而人们要抓紧这大好春光,抓紧生命的春天,认真安排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获取丰收。但三个比喻句着重用美好的形象感染,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句则着重从思想上启迪。
解说3:三个比喻句和前文有什么联系?
(1)娃娃新。因为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
①刚睡醒张开眼是新,山朗润、水涨起、太阳红都是新。
②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树上的、草丛里的花儿是新的。
③泥土的气息、青草的味儿,甚至空气、鸟鸣、牧曲满是新的。
④春天的一切,整个春天都是新的。
朱自清把春天比喻成刚落地的娃娃,目的既是让人们为娃娃的成长辛勤劳动。又是为了让人们从娃娃身上,看到未来,看到希望。
(2)春姑娘美。喜欢春姑娘的美:
①园子里、田野里满是嫩嫩的、绿绿的、软绵绵的小草,给人一种轻盈、舒适的美。
②树上的桃红像火,杏粉像霞,梨白像雪,遍地的野花散在草丛中像眼睛、像星星,层次分明,参差错落,是一种匀称、和谐的美。
③花丛中嗡嗡的蜜蜂和飞来飞去的蜂蝶,絮花嫩叶中的鸟儿和牛背上的牧童,都欢欢乐乐,舒舒畅畅,给全种愉悦的美。
④细雨、薄烟笼罩下的村庄朦朦胧胧,隐隐约约,诗情画意般的很美很美。
⑤蓝天上放飞的风筝,悠悠扬扬的,激发人们无尽的深思和遐想,更是美
(3)青年健壮。
①一个“张”字,不仅仅指苏醒,“朗润”“涨”“红”等字词,也不仅仅指春天的山、水和太阳的变化,更是指在春风的吹拂下,春天的一切都充满了活力。
②一个“钻”字,更是春天充满活力的高度体现。因为这个“钻”字,田园绿了,诱得人们在上面尽情地玩耍,诱得人们也充满了活力。
③一个“让”,一个“闹”,一个“眨”,花儿竟相开放,蜂蝶竞相追逐,热热闹闹的景象令人惊讶不已。花、草、生物都人性化了,这就是春天,这就是充满活力的春天!
④即使是在薄烟般的细雨笼罩下,树叶仍绿得发亮,小草仍青得逼眼,勃勃的生命力真教你无法抵御。即使是在上灯的傍晚,那点点黄晕的灯光,也闪射出无法抵御的光芒。春天,就是具有这么一股永恒的魅力!因而,朦朦细雨之中撑伞的、披蓑的、戴笠的,仍在行走、仍在劳作,这种执著、这种精神,让人感受到春天不可抵御的巨大力量。?于是,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涌出户外,拥抱春天,放飞希望。于是,舒活筋骨,抖擞精神,“一年之计在于春”,所有的工夫为的都是所有的希望。于是,人们簇拥着春天,挽着春天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去憧憬美好的生活。去实现美好的希望。去建设美好的未来。去奋斗、去追求、去创造。
课堂总结:
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由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
奋斗、追求、创造,是春天赋予人们的神圣使命,因此,生活才有收获,希望才会美好,未来才会辉煌。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而不懈奋斗。千万不要“雄心万丈,躺在床上”。
总结
同学们,《春》是一幅精美的画,它形象生动,姿态万千,色彩缤纷,春意盎然。《春》是一首动听的歌,它曲调优美,节奏欢快,动人心弦,发人深思。春天是最有情感的,高兴的时候就风和日暖,生气的时候就雨打雷轰;春天是最富诗意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天是一位高超的化妆师,把花草树木、峰峦田野,都装点得生机盎然,蓬蓬勃勃。其实朱自清留给我们的美文不仅仅是《春》,他的《荷塘月色》,他的《背影》,他的《绿》都是不朽的篇章。课后请同学们再次亲近朱自清,感受朱自清心灵中飘扬的那片风景。
四、用学
1、按原文填空。
①在描绘春草图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春草的情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春草之多、分布之广。
②在描写春花图时有实写、有虚写,请写出虚写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作者用比喻句赞颂春天,突出了其新、美、力的特征,这三个比喻句是:
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写出描写春天的完整的诗句。(课文中除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密密地斜织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⑥_____________________,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⑦写出本文中运用了比喻、排比修辞方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牛背上牧童的短笛,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⑩傍晚时候,上灯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
(1)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2)“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3)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4)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3、阅读
(一)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①用两个字概括春雨的特点,体现这两个字的句子分别是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
②写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牛毛、花针、细丝的共同点都很细,但也有不同点,请你说说它们的不同点是什么?
③雨中的自然景物,只写植物,只写树叶和小草。在状写树叶和小草时用的词不一样,为什么?
④细雨“密密地斜织着”,“斜织”用得好,为什么?
⑤“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所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
五、评学
1、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②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④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酝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呼朋引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卖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应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关于文中第②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感觉上写春风的气息。B、从嗅觉上写春风的花香。
C、从嗅觉上写春风的气味。D、从视觉上写春风的草味儿。
3、第③句中能跟“轻风流水”应和的是()
A、鸟儿B、鸟儿的曲子
C、鸟儿高兴起来D、卖弄喉咙
4、选出划分层次正确的一项()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
5、填空。
①“吹面不寒杨柳风”的作者是________,出处是《________》。
②本段运用的修辞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课文以三个比喻句结尾,请读读这三个比喻句,说说赞美了春的什么,并说说这样的排列顺序与文中的春景描写有什么内在联系。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赞美了春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春景描写的内在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迁移训练
甲: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朱自清《春》)
乙:……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地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老舍《骆驼祥子》)
1、甲段写的是□雨,这种雨的特点除“绵绵不断”以外,还有□、□、□的特点;乙段写的是□雨,它的特点是□、□、□。(每个方框中只填一个字)
2、甲段写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段写雨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共14篇)】相关文章: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作文:闲不住的奶奶2022-09-17
七年级下册教学反思2023-06-20
七年级语文下册《青铜葵花》教学反思2022-11-26
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作文2022-11-19
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珍惜生命2024-03-17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作文2022-09-29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作文2022-04-29
七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2023-05-01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作文2023-05-16
四年级下册语文第七单元的复习要点2023-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