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录》教案(精选17篇)由网友“烂梗制造机”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日知录》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日知录》教案
《日知录》三则教案
《日知录》三则教案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书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 教学方法:讲读法、设疑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及内容: 一、导入设计 由学生较为熟悉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导入。 二、顾炎武及《日知录》的相关介绍 顾炎武自题《日知录》曰:“愚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其有不合,时复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则遂削之。积三十年,乃成一编,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录》,以正后之君子。”(所谓子夏之言,即《论语・子张》中子夏的一句话:“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三、研习课文 (一)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 1、朗读、疏通文意 2、分析内容 (1)如果划分层次,可划分为几层?(有益之文、无益之文) (2)小结:作者先从正面立论,一口气说出“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后从反面申述,对无益之文,作者也从四个方面列举其弊端。(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二)第二则“著书之难” 1、朗读、了解大意 2、分析内容 (1)作者为什么说“著书之难”?如何理解“后人”“成书太易”? (“难”是高标准严要求) (2)作者对他所列作品的态度是否一致?你从何而知? (3)你认为作者提倡的著书原则是什么?可以用文中语句回答。 (4)小结:作者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书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期于有用。 (三)第三则“文人之多” 1、朗读、疏通文意 2、分析内容 (1)研读“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并体会其情感。 (假“文人”多,正是要揭示真“文人”少) (2)小结: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核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作者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当时文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四)总结:课文节选的《日知录》三则,并见于该书卷十九,集中体现了他关于作文、著述及立身处世的观点,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一以贯之”的经世致用思想。 四、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日知录》三则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日知录》 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 有益之文(正面立论) (主张作文要经世致用) 无益之文(反面申述) 第二则“著书之难” “后人”“成书太易” (著书贵在独创) 著书原则 第三则“文人之多” 假“文人”多,真“文人”少 (思想观念出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忧虑(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篇2:日知录全文及译文
日知录全文及译文
日知录全文及译文
原文: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天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注释:
词类活用: 明: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句式特点:
1、绝于天地者:“于天地者绝”,状语后置。
2、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判断句。
3、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均是状语后置。
4、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均是状语后置。
翻译: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恨、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考察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损害啊。
篇3:《〈日知录〉》教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日知录〉三则》教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日知录〉三则》教案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教学目标 1、学习《〈日知录〉三则》,了解顾炎武“文须有益于天下”、著述贵独创、立身贵务实等思想,体会其“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学习《浙东学术》,了解章学诚反对“空言学问”、提倡“切于人事”的学术思想,体会浙东学术的务实精神。(提高班不作要求) 教学重点: 1、 字词积累,词句翻译。 2、 体会“经世致用”学术精神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齐声诵读)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日知录 正始》 梁启超将这段文字概括为八个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师补充: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随身用二马三骡装书。到了险要的地方,立即叫老士兵询问其详细情况;有的与平时听说的不一样,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发书核对校正。有的直接走过平原大野,没有值得留意的,就在马背上默读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然有忘记的,就在附近街市中的客店发书仔细认真复习。 二、学生说“我知道的顾炎武”。(历史书上有较详细的介绍)(结合教材P73) 师教学参考: “经世致用”是中华文化特别是湖湘文化的精华,起源于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顾炎武、王夫之等人的学说。“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强调要有远大理想抱负,志存高远,胸怀天下,;“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强调要理论联系实际,脚踏实地,注重实效。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李J、颜元、李b、王源等等。清初学者在总结明亡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感明季学风的空疏不实,对国家、民族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书生徒讲义理,不揣时势,未有不误人国家者”。他们要求学术反虚就实,提倡经世致用的真学问和“以实为宗”的新学风。他们学风的特点是:务当世之务,康济时艰,反对脱离社会实际;勇于任事,不务空谈,“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致力于创新,绝不蹈袭古人;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他们的研究范围,几乎涉及社会问题的一切方面。 二、 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纪政事也:“纪”通“记” 剿(chāo)袭 (zi)畲(shē) 潢(huáng) 摭(zhí)我华(huá)而不实我实 三、 结合注释自读全文,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四、 语文科代表收集疑问,课后师整理疑问。 第二课时 一、 展示学生疑问,学生带着疑问齐读全文,然后解答疑问。 二、师提醒学生注意知识点: 文之(主谓间助词)不可绝于天地间者(状语后置),曰明(阐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百姓疾苦)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至于那)怪力乱神之事,无稽(考证)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状语后置),无益于人(状语后置),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子书自《盂》、《荀》之外,如《老》《庄》《管》《商》《申》《韩》,皆自成一家言。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变也,今人书集一一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其(语助词)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後世之所不可无,而後为之,庶乎其传也与?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用)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後世不可无之书。而其中小有舛漏,尚亦不免。若後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其(他们)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唐宋以下,何文人之(这样)多也!固(固然)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这是一首家庭版“劝学诗”,是韩愈写给他儿子韩昶的。韩昶生于徐州的.符离,故小名曰符。全诗为五古,54句270字,大意在于论说学习的重要性。)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畲(解释经义是根本)。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己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而宋刘挚(刘挚为北宋中后期人物,历仕仁宗、神宗、哲宗诸朝,曾任御史中丞、尚书右丞等职。他为官清廉,颇有政绩。初仕,任南宫(今河北省南宫市)县令时,为民请命,上书朝廷,大幅度提高了绢、棉折合税钱的价格,百姓感恩戴德,泣呼“刘长官活我”。)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把)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状语后置),焉足重(称道)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後生,故华而不实。”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三、根据内容的推进,师准备思考讨论题(最好利用学生的问题) 1、结合《文须有益于天下》说说自己对“经世致用”思想的认识。 师补充介绍: 顾炎武治学,并非纸上谈兵,亦且身体力行,注重实际调查。他晚年流寓秦晋之间,每出游,“以二马二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全祖望《亭林先生神道表》)他怀抱经世之才,不愿为统治者所用,常常自己“小试”一番。他曾垦田于山东,畜牧于雁门之北、五台之东,累致千金。曾慨然叹曰:“使吾泽中有牛羊千,则江南不足怀也!”他漂泊北地25年,最终客死异乡。然其生活所资皆赖自我操持经营,财力有余,无需乞求,可见其非凡的经济才能。 2、结合“经世致用”的学术思想,说说明年高考填报志愿时专业选择与社会现实关系的思考。 3、《文人之多》中,作者将文人分为两类人,一类识经术通古今者,二类是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者,作者对前类文人予以赞赏,认为后类文人不值一提,你认为作者观点是否过于极端? 师补充介绍: 从汉代到清朝的经学家,很多人过分注重章句之学,根本不顾全篇旨意,有舍本逐末之弊。李白有一首著名的讽刺诗《嘲鲁儒》即言:“鲁叟谈五经,白发死章句。问以经济策,茫如坠烟雾。”另一方面,文学家也并不是普通的“醉汉”,文学除了它的审美价值之外,还有它反映社会现实的认识功能,不可一概抹杀。 四、 诵读全文。篇4:《日知录》阅读答案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五代史 冯道传 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管仲)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权术诡计)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选自顾炎武《日知录》)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故不为苟得也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则祸败乱亡 / 国恒亡
C.国乃灭亡 / 乃不知有汉
D.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君将哀而生之乎
小题2:请找出与“立人之大节”中“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悍吏之来吾乡
B.寓之酒也
C.前人之述备也
D.无案牍之劳行
小题3:、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人 之 不 廉 而 至 于 悖 礼 犯 义 其 原 皆 生 于 无 耻 也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句子。(6分)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小题5:甲乙选文各用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4分)
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小题4:
(1)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
(2)羞耻对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行巧诈之事的人,没有地方用得着羞耻。
篇5:《日知录》阅读答案
【甲】书非借不能读也。子不闻藏书者乎?《七略》、四库,天子之书,然天子读书者有几?汗牛塞屋,富贵家之书,然富贵人读书者有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非读书为然,天下物皆然。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必虑人逼取,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曰:今日存,明日去,吾不得而见之矣。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庋藏焉,曰:‘姑俟异日观’云尔。
——袁枚《黄生借书说》
【乙】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顾炎武《日知录
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若业为吾所有( ) ②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 ( )
③姑俟异日观 ( ) ④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 ( )
7.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相当于“的”的一项是( )(2分)
a.孔子曰:“何陋之有?” b.之虚所卖之
c.吾不得而见之矣 d.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8.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他祖父积、子孙弃者,无论焉。
②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9.【甲】文的论点是
【乙】文的论点是
两文共同的论证方法是 (4分)
6.答案:①已经 ②借 ③等待 ④断绝
评分:每小题1分,共4分。
7.答案:d(a.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b.动词,到;c.代词,书)2分。
8.答案:①另外(那些)祖父和父亲收藏书籍,儿子孙子丢弃的情况就更不用说了。
②像这样的文章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危害。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要求翻译意思正确,语言通顺。
9.答案:书非借不能读也 文须有益于天下 对比
评分:论点各1分,方法2分,共4分
篇6:日知录文言文翻译
文须有益于天下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狠、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查考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祸害啊。
著书之难
子书除《孟子》《荀子》以外,像《老子》《庄子》《管子》《商君书》《申子》《韩非子》,都自成一家之言。至于《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体系了,所以选取诸子的言论,汇集成书,这是子书的一大变化啊。今人的作品,(观点)一一都出于自己之手,必然不是很多,大抵是像《吕氏春秋》《淮南子》之类(汇编而成)的。若一定是古人未触及的',后代不可缺少的,然后才著述,也许才能流传下来吧?宋朝人的著作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马端临的《文献通考》,都是用一生精力完成的,才成为后世不可或缺的书。然而这些书中小的差错和遗漏,还是不能避免。像后人的书,越多错漏就越多,(著述)越快就越不能流传。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把写书看得太容易,而急于追求声名的缘故啊。
文人之多
唐、宋以后,文人何其多啊!固然有不懂经学,不通古今,而自以为是文人的啊。韩愈《符读书城南》有诗句说:“文章谁说不贵重,解说经义是根本。雨水横流无根源,早晨满地夕已尽。为人不通古与今,如同马牛披衣襟。行事立身陷不义,何能希望多名誉。”而宋朝的刘挚训诫子孙,常说:“读书人应当以器量见识为先,一旦有了‘文人’的称号,这个人就没有值得称赏的地方了。”如此来看以“文人”身分在世上出名,哪里值得称道呢!这就是扬雄所说的“拾取我的文辞而不研究我的义理”啊。黄庭坚说:“几十年来,先生君子只是用文章提拔奖掖后学,所以华而不实。”本朝嘉靖年间以来,也有这样的风气。而陆深记载的刘健告诫庶吉士们的话,李梦阳对此大为不平。
《宋史》说,欧阳修与学人晤谈,不曾涉及文章,只是谈吏政,认为文章只能滋润身心,政事可以惠及百姓。
篇7:《日知录》教学方案
《日知录》教学方案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癸丑,卒于清康熙二十一年壬戌(1613—1682),昆山人,初名绛,国变后易名炎武,学者称亭林先生。亭林先生相貌丑怪,瞳子中白而边黑,性情耿介,不谐於世,与同裏归玄恭(庄)为友,时称“顾奇归怪”。
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那是一个动荡年代的前夜。外有满清贵族崛起于东北,大有叩关南下之势。内有李自成农民起义如火如荼,席卷中原大地,明朝统治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就在这年的五月 ,顾炎武生于江苏昆山的一个小镇。清兵南下,为敬仰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门生王炎午的忠贞品格,他更名炎武。
他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家庭,祖先世代明朝为官,到了他出生的时候家道已然中落, 兄弟五人,炎武 排行老二。在他很小时,就过继给别人。 顾炎武从小就跟随祖父读书并受到过比较严格的儒家教育,嗣父早卒,嗣母王氏受过良好教育, 这些对于他以后人格的培养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顾炎武性情耿介,很有志向,在青少年岁月里他广泛接触名当时的名士大儒,讲学论道以天下为己任,年轻时候的他就认识到科场应试无足轻重,用心研学实用之学, 清兵攻陷南京后,顾炎武 在苏州、昆山参加了抗清斗争。昆山城陷,嗣母王氏在家乡沦陷后绝食以身殉国,临终留下遗言给顾炎武:“汝无为异国臣子”,国恨家仇,嗣母遗言,使顾炎武终生保持了不与清廷合作的态度。表现在:不与清朝的名公巨卿有所交往,即使与自己的亲外甥,时任清政府高官的徐乾学弟兄,也很少走动。有一次,徐乾学坚邀舅舅到家中做客,他无奈去了,但拒绝饮宴,以表示不食清禄之义。 公元1680年,顾炎武原配在昆山病故,他在悼念妻子的诗中写道:“地下相逢告父姥,遗民犹有一人存。” 在地下你见到年迈的父母,请秉告二老 :明朝的遗民还有我这个人。这一年顾炎武已经六十八岁了。 他漂泊北方25年 ,最终客死异乡。顾炎武的一生真正做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的《日知录》、《昌平山水记》、《山东考古录》、等著作都是实地考察和书本知识相互参证,认真分析研究以后写成的。
2、《日知录》简介:
《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的代表作品之一。《日知录》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
《日知录》书名取之于《论语·子张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每天知道自己失去了什么,月内忘不了自己学的东西 算的上好学的人。)
3、简述《日知录》和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经世”的内涵是经国济世 ”;“致用”的内涵是“学用结合”。
经世致用是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4、人们为了表达立誓报效祖国的心情时,常引用顾炎武《日知录》中的两句诗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二、课文分析
(一)第一则“文须有益于天下”
1.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导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
A.重点字词自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不恰当的字词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自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夫(至于那)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 ,无益于人 ,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A.重点字词自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不恰当的字词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自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段文字里,作为一位封建社会的文人, 他讲“天下”,讲“将来”, 不为剥削阶层立论,而为天下后世立论。他说而阐明为政理论的文章,记录记录为政事迹的报导,反映民间不得上达的隐情的资料,以及引导人向上、而不是引导人堕落的文章,都是不可断绝的。而 “怪力乱神”的事,没有根据的资料,抄袭别人的观点,和阿谀奉承的文章,这四类文章于人无益,于己有害。这种文章,越少越好。】
【思考】
1. 如果划分层次,可划分为几层?
两层,即(有益之文、无益之文)
2.简述“文之不可绝于天地之间”的四个理由。
明道、纪政事、察民情、乐道人之善。【“明治乱”是阐明为政理论, “纪政事”是记录为政事迹,“察民隐”是体察民心, “乐道人善”是体悟人情。】
3.文章怎样论述中心论点的?
文章是运用对比论证的方式论证文章中心论点的。有益之文: 明道、纪政事、察民隐、乐道人之善
无益之文:“怪力乱神”之事; 无稽之言; 剿袭 之说; 谀佞之文;
(二)第二则“著书之难”
1.子书自《盂》、《荀》之外,如《老》《庄》《管》《商》《申》《韩》,皆自成一家言。至《吕氏春秋》、《淮南子》,则不能自成,故取诸子之言汇而为书,此子书之一变也,今人书集一一尽出其手,必不能多,大抵如《吕览》、《淮南》之类耳。
A.重点字词自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不恰当的字词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自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後世之所不可无,而後为之,庶其传?宋人书如司马温公《资治通鉴》、马贵与《文献通考》,皆以一生精力成之,遂为後世不可无之书。而其中小有舛漏,尚亦不免。
A.重点字词自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不恰当的字词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自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後人之书愈多而愈舛漏,愈速而愈不传,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而急于求名故也。
A.重点字词自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不恰当的.字词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自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这一段里,顾炎武讲的是著作的价值和永久性问题。他说,先秦诸子之书,多能各具价值,各垂永久,那是因为这诸子都能独立思考自成体系的原故。到《吕氏春秋》和《淮南子》,就是综合别人的,虽名曰《子》,但已经历了变化。司马光、马端临都是竭尽平生精力去写成《通鉴》和《通考》的,故而这两部书是不可无、垂永久的著作。虽小有失误,亦不害大事。那什么样的著作才是有永久性的呢?是过去的人不曾说过、不曾涉及到、而将来的人又不可缺少的内容,才可以流传下来。而顾炎武本人毕生著书,正是严格地遵守了这一原则。】
【思考】
1.作者为什么说著述很难?你认为作者提倡的著书原则是什么?可以用文中语句回答。
困难的原因是难以自成一家之言。
著述原则是“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
2.作者命名“著书之难”的真实用意是什么?为什么要引用《资治通鉴》《文献通考》为例?
明确:议“著书之难”意在强调“著述贵创新”的观点。引用古例,作者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的著书标准,主张独创,反对急功近利,实际上还是提倡治学不为空言,要切合实际。
(三)第三则“文人之多”
1.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固有不识经术,不通古今,而自命为文人者矣。韩文公《符读书城南诗》 曰:“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己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
A.重点字词自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不恰当的字词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自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而宋刘挚之训子孙,每曰:“士当以器识为先,一号为文人,无足观矣。”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
A.重点字词自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不恰当的字词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自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黄鲁直言:“数十年来,先生君子但用文章提奖後生,故华而不实。”本朝嘉靖以来亦有此风,而陆文裕所记刘文靖告吉士之言,空同大以为不平矣。
A.重点字词自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不恰当的字词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自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宋史》言: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
A.重点字词自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不恰当的字词纠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自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
1.研读“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并体会其情感。
明确:作者要说假“文人”多,正是要揭示真“文人”少。
忧虑(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
2.小结:这则文字,引用古人论述,核以当时社会风气,对唐宋以下文人泛滥,世风浮华表示了极大的忧虑,作者融入了他对于立身处世的深沉思考,总归于为学要通古今之变,要经世致用。(当时文人的思想观念出了问题,要端正创作态度)
三、课堂练习
1、加点的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后世之所不可无 B 庶乎其传也与
宋刘挚之训子孙 而予以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C.马牛而襟裾 D 士当以器识为先
摭我华而不实我实 皆以一生精力成之
2.解释下列重点词语
剿袭( ) 怪力乱神( )潢潦( )
庶乎其传也与( ) 舛漏( )菑畲( )
提奖( )摭我华而不实我实( )器识( )
篇8:日知录原文及翻译
日知录原文及翻译
日知录
顾炎武
原文:
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隐也,乐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天怪力乱神之事,无稽之言,剿袭之说,谀佞之文,若此者,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损矣。
注释:
词类活用: 明:形容词作动词,阐明。 善:形容词作名词,善行。
句式特点:
1、绝于天地者:“于天地者绝”,状语后置。
2、文之不可绝于天地者:判断句。
3、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均是状语后置。
4、有损于己,无益于人:均是状语后置。
翻译:
文章不能在天地之间断绝,是因为它可以阐明道理,记述政事、体察百姓困苦、乐于称道别人的善行啊。像这样,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多一篇,就多一篇的好处啊。如果涉及那些怪异、斗恨、悖乱、鬼神之事,写无从考察的话,抄袭别人的观点,作奉承谄媚的文字,像这样,对自己有害,对别人无益,多一篇,就多一篇的损害啊。
篇9:日知录练习及答案阅读答案
日知录三则练习及答案阅读答案
1、下列加点的词语,古今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D)
A.有益于天下,有益于将来B.皆以一生精力成之
C.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D.欧阳永叔与学者言,未尝及文章
2.下列各组中,加点词语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C)
A.①纪政事也,察民隐也(隐情)②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同情)
B.①庶乎其传也欤(流传)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授)
C.①所以然者,其视成书太易(容易)②天下事有难易乎(容易)
D.①谓文章止于润身(只)②进止敢自专(停)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文之不可绝于天地间者,曰明道也,纪政事也,察民情也,乐道人之善也。
译文:文章要想在天地间不断绝,要阐明道理,要记录国家大事,要体察民间隐情,要宣扬人的善良,只有这样,文章才能对天下有益,对未来有益,多写一篇就有多一篇的好处。
⑵其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庶乎其传也与?
译文:他们在书中讲了古人没讲到,而后人又不可不看的东西,这样写出来,才勉强传到后世的吧?
⑶然则以文人名于世,焉足重哉!此扬子云所谓摭我华而不实我实者也。
译文:只靠文人的名声立世,怎么能让人敬重呢?这就是杨雄所说的只摘我的花而不吃我的果的人。
篇10:《日知录·正始》原文及赏析
顾炎武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赏析
当年,顾炎武的《日知录》卷十三《正始》篇中有如下一段话:“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据刘洁修考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认为按照语言发展运用的实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语意本于顾炎武,而八字成文的语型则出自梁启超。
篇11:文言文阅读训练《日知录》篇
文言文阅读训练《日知录》篇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业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则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宫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注】,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业,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巳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谥,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述者,非追论者昔贤,妄为优劣之辩,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者,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1.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 齿尊:年长受尊崇
B.请者必当其人 当:充当
C.有累三四序而不者矣 累: 累积
D.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 漫漶:模糊不清
2.下面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B. 官于是者,其文优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其于是书也有功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D.今则有两序矣
于其身也,则坦向焉
3.下列各句话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两序,非体也
③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④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
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②③⑤ D.③④⑤
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A.作者认为可以有序文,但也可以有序文。
B.作者提出了对作者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生物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了刊物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该加褒贬
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3分)
(2)今与足下并生今世。(2分)
(3)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也。(3分)
参考答案:
1.B
【解题思路】联系上下文可得出结论,“当”应为应该的意思
2.A
【解题思路】前一个为副词,后一个为连词,词性不同故错
3.C
【解题思路】①②是告诉一个事实,非作者观点,故排除,得出答案
4.D
【解题思路】误解了“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的含义
5.(8分)
(1)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
(2)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
(3)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
篇12:《日知录集释》标点辨误
《日知录集释》标点辨误
秦克诚先生点校的<日知录集释>用力甚勤,也给读者提供了诸多方便,但仍有少量标点讹误,今摘出数十处,同时加以改正,并适当予以说明.对道光十四年嘉定黄氏家刻本<日知录集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影印)中的几处原文错误也一并予以指出.
作 者:潘定武 PAN Ding-wu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刊 名: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PKU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ORTHWEST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35(5) 分类号:H141 关键词:<日知录集释>的知识脉络' > 标点 正误篇13:顾炎武《日知录》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顾炎武《日知录》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会试录》《乡试录》,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职也。凡书亦犹是矣。且如国初时,府州县志书成,必推其乡先生之齿尊而有文者序之,不则官于其府州县者也。请者必当其人,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官于是者,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不让于乡矣;乡之先生,其文优,其于是书也有功,则官不敢作矣。义取于独断,则有自为之而不让于乡与官矣:凡此者,所谓职也。故其序止一篇,或别有发明,则为后序①,亦有但纪岁月而无序者。今则有两序矣,有累三四序而不止者矣。两序,非体也。不当其人,非职也。世之君子不学而好多言也。
凡书有所发明,序可也;无所发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人之患在好为人序。
唐杜牧《答庄充书》曰:“自古序其文者,皆后世宗师其人而为之。今吾与足下并生今世,欲序足下未已之文,固不可也。”读此言,今之好为人序者可以止矣。
娄坚《重刻〈元氏长庆集〉序》曰:“序者,叙所以作之指也,盖始于子夏之序《诗》。其后刘向以校书为职,每一编成,即有序,最为雅驯矣。左思赋三都成,自以名不甚著,求序于皇甫谧。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至于其传既久,刻本之存者或漫漶不可读,有缮写而重刻之,则人复序之,是宜叙所以刻之意可也。而今之述者,非追论昔贤,妄为优劣之辨,即过称好事,多设游扬之辞,皆我所不取也。”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选自[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九
【注】 ①后序:写在书后面的序文,类似于后记。
1.下列各句全都体现作者观点的一组是( )
①主考试官序其首,副主考序其后 ②两序,非体也 ③无所发 明,但纪成书之岁月可也 ④自是缀文之士多有托于人以传者 ⑤读此言,今之好为古人文集序者可以止矣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③④⑤
解析:用排除法。①只是介绍《会试录》《乡试录》写序文的格式,不是作者的观点。④叙述写序文的变化情况,指出写序文的人借别人的著作得以流传后世。排除①④即可选出正确选项C。
答案:C
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书前有序文,书后也可以有序文。
B.作者提出了对作序的看法,并运用引证法使自己的观点更具说服力。
C.给古人文集作序时,介绍一下刊刻情况是可以的,但不应妄加褒贬。
D.杜牧认为给别人作序的人能够成为后世的宗师。
解析:杜牧认为为别人写序的人,必是后世宗师。自己水平有限,离后世宗师的标准很远,所以不能写序。这是杜牧自谦推托之辞,但并不是D项所说一给别人写序就成为后世的宗师。所以D项错。
答案:D
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人亦必自审其无可让而后为之。(3分)
(2)今与足下开生今世。(2分)
(3)皆汲汲于名,而唯恐人之不吾也。(3分)
参考答案
(1)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或审视)自己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
(2)现在我和您共同生活在当今时代。
(3)都急切地追求名声,而唯恐人们不知道我。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1)“自审”是宾语前置,要翻译成“考虑(或审视)自己”。“让”意为“推让”。
(2)“足下”是敬称,译为“您”。“并”译为“共同、一起”。
(3)“汲”的本义是从井里打水,取水。而“汲汲”则专门形容急切的样子,表示急于得到的意思。例如《汉书·扬雄传》中,就有“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的句子。“不吾知”是一宾语前置句,要调整为“不知吾” 译为“不知道我”。
【参考译文】
《会试录》《乡试录》,都是主考的官员在书的前面 写序,副主考在书的后面写序,这是职责所确定的。凡是书也都如同这样。再比如说开国之初时府、州、县志写成,一定推选那个地方德高望重并且有文化的人给它作序,如果不这样就选择府、州、县那些地方的官员写序。请人作序的人一定找对恰当的作序人,那个人也一定要考虑自己,实在没有可以推让的人然后再作序。在这做官的人如果他的文章很优秀,他对于作序的书是有功的,那么就可以不必谦让给当地的文人;乡里的德高望重的人如果他的文章优秀,他对于作序的书是有功的,那么官员就不敢作序了。如果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就可以自己作序,不让给官员与乡人了:这样做,也是所说的职责。因此,书的序一般只有一篇。如果另有启发,就可以写成后序,也有的人只记录成书时间,并没有序言。现在却已有两篇序言,还要增加到三篇、四篇甚至更多的。两篇序言,已经不是正常的格式,再没有找对合适的写序人,确实是不应该的。世上有些君子学问不高却喜欢滥发议论。
凡是书的内容有所启发,作序是可以的;如果没有很大的.启发,只是记录写书的时间就可以了。人的毛病就在于喜欢给别人作序。
唐代杜牧《答庄充书》中说:“自古以来为文章作序的人,都是后人学习敬仰的楷模。现在我和您同样生活在今世,想为您没有写完的文章作序,本来就是不可以的。”读了这些话,现在那些喜欢为古人的文集作序的人可以停止了。
娄坚在《重刻 〈元氏长庆集〉序》中说:“所谓的序,就是用来叙述作书的主要意图,始于子夏为《诗》作序。其后刘向把校勘书籍作为自己的职业,每编成一部书就写一篇序,文辞非常优美,典雅不俗。左思写成《三都赋》后,认为自己不出名,向皇甫谧求写一篇序。从这之后,撰写文章的人大多向他人请托写序来使自己的名声和文章流传,这些人都急切地追求名声,唯恐别人不知道自己啊!等到文章流传久了,那些收藏的刻本,有的模糊不可辨,就有人完善并重新刻印,又有人重新为它写序,这时的序应该用来告诉人们重刻的目的。可是,现在的一些作序者,不是胡乱评论过去一些贤人,就是过分地称颂或搬弄是非,多说一些哗众取宠的言论。这都不是我所追求的。”读了这些话,现在那些喜欢为古人的文集作序的人可以停止了。
篇14:《鱼我所欲也》和《日知录》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鱼我所欲也》和《日知录》文言文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17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乙】《五代史 冯道传 论》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管仲)之能言也!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人而如此,则祸败乱亡,亦无所不至;况为大臣而无所不取,无所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权术诡计)者,无所用耻焉。”所以然者,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 (选自顾炎武《日知录》)
小题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 ( )
A.故不为苟得也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则祸败乱亡 / 国恒亡
C.国乃灭亡 / 乃不知有汉
D.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 / 君将哀而生之乎
小题2:请找出与“立人之大节”中“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悍吏之来吾乡B.寓之酒也
C.前人之述备也D.无案牍之劳行
小题3:、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只限两处。(2分)
人 之 不 廉 而 至 于 悖 礼 犯 义 其 原 皆 生 于 无 耻 也
小题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句子。(6分)
(1)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
小题5:甲乙选文各用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小题4:(1)死亡本是我厌恶的,可我厌恶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厉害的,所以遇到灾祸也不躲避呀。
(2)羞耻对于人来说是很重要的,行巧诈之事的人,没有地方用得着羞耻。
小题1:试题分析:A.前一个“得”是取得的意思,后一个“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B.前一个“亡”的意思是死亡,后一个“亡”的`意思是灭亡,意思相同。C.前一个“乃”的意思“就”,后一个“乃”的意思竟然。D.前一个“生”是生命的意思,后一个“生”是生存的意思。
小题2:试题分析:“立人之大节”一句中的“之”是助词,“的”的意思。A. “之”是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无意义,不翻译。B.代词,代指山水之乐。C.助词,“的”的意思。D.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小题3:试题分析:“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的含义是“一个人的不廉洁,乃至于违犯礼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无耻上”,根据句子含义,可以把这句话分解为“一个人的不廉洁、乃至于违犯礼义、推究其原因都产生在无耻上”,即“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
小题4:试题分析:翻译(1)时,要注意把“恶”(讨厌)、“辟”(躲避)这些字词翻译准确。翻译(2)时,要注意把“于”(对于)、“机变之巧”(巧诈之事)、“无所用”(没有地方用得着)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篇15:指南录后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序的写法;
2.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一些动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以及几个多义词的用法
3.了解文天祥《指南录》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课内的实虚词
教学难点:
本文部分动词的作用,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蓼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作者简介及解题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别号文山。宋朝吉州庐陵( 江西吉安)人。他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末年的爱国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21 岁中状元后,做过几任地方官和京官。
2、解题:
《指南录》是文天祥自己编的一部诗集,共四卷。指南:向着南方。录:是这段艰险历程的记载。其用意就像他在一首诗里所写的那样:“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一共有两篇序,先写了一篇“自序”,又写了这篇“后序”。“序”是一种文体,是对于著作意旨的陈述,通常放在著作的开头,现在叫“前记”或“前言”。 如果说《指南录》这部诗集的诗篇,撰写了文天祥这段苦难的经历的心情和感怀,那么该说这篇“后序”是这段苦难经历总的.记叙。它记叙了文天祥出使敌营,如何大义凛然,痛骂汉奸以及严词抗争痛斥敌人的情况;叙述了文天祥寻机从敌营逃出后,颠沛流离的苦难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天祥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视死如归、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
三、朗读课文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1-2,3-4段;
2、师范读第5段;
3、齐读6-8段;
4、生自由朗读全文。
四、疏通课文1-4段
1、生借助工具书自己疏通1-4段;
2、生质疑解疑;
3、强调重难点。
(1)词语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予更欲一觇北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初,奉使往来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2)句子
A、国事至此,予不得受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B、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C、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D、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E、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F、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五、布置作业:复习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1、疏通理解课文5-8段
2、通过诵读体会文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情况
1、解释词语
(1)都督诸路军马 行政区划名
(2)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3)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4)予羁縻不得还
(5)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6)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2、翻译句子
(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二、讲授新课
1、生读课文第5段
2、质疑解疑重点词语句
诋大酋当死
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
真州逐之城门外
如扬州
几以捕系死
几以不纳死
以小舟涉鲸波去
物色 彷徨 古今异义词语
为巡船所物色 被动
贾家庄几为巡儌所陵迫死
(5)句子
以小舟涉鲸波去,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2、齐读6-8段
(1)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质疑解疑
(3)重点词语、句子
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戮;………而死有余责。
予虽浩然无所愧怍,………复高祖之业。
3、生浏览所学内容,查找疑难。
四、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1、总结“以”字的用法
2、整理此类活用,特殊句式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复习情况
2、整体把握全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情况
课堂练习
1、难读字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列举
期数千过其门 不确定数
予分当引诀,然而隐忍以行 各分、职分
衣食所安,必以分人 分给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机会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间或
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中间
2、重点实词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掩
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
殆例送死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危险的事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发其志士之悲哉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到赵王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故余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翻译句子
(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3)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二、整体把握课文
1、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2、指出本篇序言的特点
3、思考:第四段,两次用了“呜呼”在层次和表达情感上起到得作用
4、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与测评》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5段)
记叙
叙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
1—4 记事
5 抒情表明爱国忧国心志
第二部分(6—8段)
说明诗篇分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等等
篇16:指南录后序教案
指南录后序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自序的写法;
2.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一些动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以及几个多义词的用法
3.了解文天祥《指南录》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把握课内的实虚词
教学难点:
本文部分动词的作用,对作者感情的理解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蓼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作者简介及解题
1、作者简介:
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别号文山。宋朝吉州庐陵( 江西吉安)人。他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末年的爱国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21 岁中状元后,做过几任地方官和京官。
2、解题:
《指南录》是文天祥自己编的一部诗集,共四卷。指南:向着南方。录:是这段艰险历程的记载。其用意就像他在一首诗里所写的那样:“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一共有两篇序,先写了一篇“自序”,又写了这篇“后序”。“序”是一种文体,是对于著作意旨的陈述,通常放在著作的开头,现在叫“前记”或“前言”。 如果说《指南录》这部诗集的诗篇,撰写了文天祥这段苦难的经历的心情和感怀,那么该说这篇“后序”是这段苦难经历总的记叙。它记叙了文天祥出使敌营,如何大义凛然,痛骂汉奸以及严词抗争痛斥敌人的情况;叙述了文天祥寻机从敌营逃出后,颠沛流离的苦难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天祥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视死如归、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
三、朗读课文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1-2,3-4段;
2、师范读第5段;
3、齐读6-8段;
4、生自由朗读全文。
四、疏通课文1-4段
1、生借助工具书自己疏通1-4段;
2、生质疑解疑;
3、强调重难点。
(1)词语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予更欲一觇北
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初,奉使往来
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中兴机会,庶几在此
(2)句子
A、国事至此,予不得受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B、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C、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D、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E、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F、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五、布置作业:复习所学内容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疏通理解课文5-8段
2、通过诵读体会文中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情况
1、解释词语
(1)都督诸路军马 行政区划名
(2)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3)北亦未敢遽轻吾国
(4)予羁縻不得还
(5)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6)即具以北虚实告东西二阃
2、翻译句子
(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草行露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二、讲授新课
1、生读课文第5段
2、质疑解疑重点词语句
诋大酋当死
去京口,挟匕首以备不测
真州逐之城门外
如扬州
几以捕系死
几以不纳死
以小舟涉鲸波去
物色 彷徨 古今异义词语
为巡船所物色 被动
贾家庄几为巡儌所陵迫死
(5)句子
以小舟涉鲸波去,无可奈何,而死固付之度外矣
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2、齐读6-8段
(1)生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质疑解疑
(3)重点词语、句子
所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戮;………而死有余责。
予虽浩然无所愧怍,………复高祖之业。
3、生浏览所学内容,查找疑难。
四、总结全文
布置作业
1、总结“以”字的用法
2、整理此类活用,特殊句式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1、检查复习情况
2、整体把握全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情况
课堂练习
1、难读字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列举
期数千过其门 不确定数
予分当引诀,然而隐忍以行 各分、职分
衣食所安,必以分人 分给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机会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间或
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中间
2、重点实词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
使来者读之,悲予志掩
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
殆例送死
以父母之遗体行殆 危险的事
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
非常之谋难以猝发
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
发其志士之悲哉
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到赵王
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
故余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
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3、翻译句子
(1)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2)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3)死生,昼夜事也,死而死矣,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
二、整体把握课文
1、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情感
2、指出本篇序言的特点
3、思考:第四段,两次用了“呜呼”在层次和表达情感上起到得作用
4、有感情地诵读全文
布置作业
完成《学案与测评》相关练习
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1—5段)
记叙
叙出使元营所遭遇的种种磨难
1—4 记事
5 抒情表明爱国忧国心志
第二部分(6—8段)
说明诗篇分写作情况和结集目的等等
篇17:《海洋忧思录》教案
《海洋忧思录》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从说明性文字中提取重要信息并编写阅读提要。
2.品析本文准确的说明语言。
3.了解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培养环保意识。
4.学习由此文拓展,通过查找资料等方式丰富环保知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如何筛选信息,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内容。
难点:理解本文用数据说明问题的妙处。
[教学安排]
两课时
[教学准备]
1.搜集相关资料,如海洋对人类的贡献,我国及世界海洋的现状等。(可选一个也可两个都做)
2.资料要详细、真实,切忌泛泛而谈。
3.同学之间可分工合作、共同收集。
(预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搜集资料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在《海思》一文中作者“思”的是什么?通过“思”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呢?
(学生自由简单回答)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海洋忧思录》,作者为何而“忧”?“思”的又是什么?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意在将前后所学知识串连起来,形成知识项链,同时通过比较阅读,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交流资料搜集情况
1.分小组交流。
2.每小组推选两位优秀者全班交流。
3.老师对搜集好的同学予以充分的肯定、表扬。
(避免搜集走过场,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习惯,通过鼓励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快乐。)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①用准确、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忧”的是什么?“思”的是什么?
明确:“忧”的是海洋生态环境的日益变化,“思”的是人类应如何保护、拯救海洋。
②文章五个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这五个部分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第一部分:总述了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但人类却从海洋里过度攫取资源,同时又使海洋受到了污染。
第二部分:说明珊瑚礁对于海洋生态平衡的重大意义以及人类破坏珊瑚礁生存的海洋环境。
第三部分:写海洋鱼虾给人类带来大量蛋白质资源,但人类却过度捕捞鱼虾。
第四部分:解释鲸鱼“自杀”之谜汀脂锡的污染。
第五部分:排污污染了海洋,呼吁大家都来保护海洋环境。
这五部分是总分总的关系,第一、五部分是总述,二、三、四部分是从不同的角度分述了人类对海洋环境的破坏。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有助于提高阅读的效率,此环节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与认识,学会提取信息并用简洁的语言概述信息。)
四、点拨示例
1.分组朗读第一部分两个自然段。
2.这一节两个自然段分别侧重说明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自然段说明海洋孕育了地球的生命,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多种需要,第二自然段说明人类不顾后果破坏海洋资源。
3.为什么说海洋是生命的摇篮?人类怎样污染海洋环境?
作者列举了大量的数据来说明问题,这些数据究竟起何作用呢?
先让学生找出列举数据的句子,然后由同学们试着分析列数据的作用,最后由老师予以点拨归纳。
例①地球上被称为生物圈的空间约97%由海洋构成。
说明海洋是生物圈最主要的空间。
例②作为地球上生命之源的水,97%也蕴藏在蔚蓝色的大海里。
一说明海洋蕴藏的水之多。
例③地球上80%的生物生活栖息于海洋。
说明海洋是绝大多数生物的栖息场所。
以上三个数据例子共同强化说明了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例④人类……向里面倾倒了几十亿吨有毒物质。
说明有毒物质之多。
例⑤约有lO%的珊瑚礁已被破坏殆尽,而照目前的破坏速度,20—40年后将会上升到70%。
“20—40年”说明时间之短。
“10%到70%”说明上升速度之快。
例⑥世界最大的15个海洋渔场中,13个在掠夺性捕捞的重压下已日渐退化。
“15”与“13”两个数字的对比,说明海洋渔场退化的范围之广。
以上三组数据充分说明海洋环境遭到了严重的污染。
4.引导品味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
品味示例:
例①约有lO%的'珊瑚礁已被破坏殆尽:
用“殆尽”而不用“尽”,准确地说明了10%中还有少量珊瑚礁没有被破坏,符合客观事实。
例②20—40年后将会上升到70%。
未来的事情还没有发生,因此只能用猜测的语气,如果删掉“将会”反而不科学了。
例③从泄漏的石油到丢弃的放射性污染物给海洋带来深重灾难。
“深重”强调污染之严重。
(此环节在于教给学生学习说明文的角度与方法,让学生知道如何概述内容,品味语言分析中列举数据的作用。)
第二课时
一、实践探究
按照教师的点拨示例,学生分组学习探究二、三、四、五部分。
1.具体分工,全班一、二、三组,分别对应探究二、三、四、五部分。
2.探究内容:
①概述各部分分别说明了哪些内容?
②画出用数据说明的句子,说说这些数据有何作用?
③哪些句子最能体现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呢?试举一两个例子予以说明。
3.分组探究以上内容。
4.交流信息:每组推荐2名代表交流探究的结果。
5.教师小节。
(教是为了不教,此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探究的能力。)
二、深入探究
1.文章第五部分引用了一句成语: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成语在本文中具体含义又是什么呢?
明确“水能载舟”是说海洋孕育了生命,孕育了地球文明,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多种要求;“亦能覆舟”是说由于人类过度开采海洋资源,污染海洋环境,势必会遭到海洋的报复。
2.读了本文之后,你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此问重在激发学生保护海洋的意识,这也是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所在。)
3.在生活中我们似乎远离海洋,那么我们该如何为保护海洋做出我们自己的贡献呢?
(既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又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课后拓展训练
1.世界上其他国家是如何保护海洋的呢?要求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好,然后全班交流。
2.如何才能拯救海洋呢?通过查资料,写出你的探究结论。
★ 古代文学教学
★ 古代文学读书笔记
★ 顾炎武的名言
★ 蜀道难教案
★ 蜀道难教案范文
【《日知录》教案(精选17篇)】相关文章:
《蜀道难》优秀教案设计2022-09-13
“我国古代书籍装帧形式的发展演变”阅读答案2022-08-09
厚德录阅读答案2023-07-20
描写优美风景的古代诗句2023-07-28
励志古诗词经典名句2022-05-08
读曾国藩有感2024-05-12
励志类古代优美的诗句2023-08-21
古代清明节的优美诗句2022-11-13
错过话题作文2022-06-06
读书笔记参考格式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