亭林先生文言文阅读答案(合集9篇)由网友“暂时未能接通”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亭林先生文言文阅读答案,希望大家喜欢!
篇1:亭林先生文言文阅读答案
亭林先生文言文阅读答案
(一)
亭林①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②,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二)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③,自谓可将十万。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壤。经图列说干④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沟洫甫成⑤,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听,摇首自语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注]①亭林:即顾炎武。 ②亭障:边塞岗亭、堡垒。 ③经年:一年左右。
④干:求见。 ⑤甫:刚。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 )
A.手不释书(放下)
B.或颠坠崖谷(有时)
C.会有土寇(恰好)
D.如是日千百遍(日子)
【小题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两项是(4分) ( )( )
A.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
B.必无所疑乃已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C.自练乡兵与之角孔子曰:何陋之有
D.几为所擒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小题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①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②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小题4】.顾炎武和刘羽冲都是好读书之人,但他们学成的结果截然相反。请结合文意,作简要评析。(4分)
答案
【小题1】D (3分)
【小题2】AD (4分,各2分)
【小题3】①如果发现与自己以往了解的情况不相符合,他就翻书详细地订正,一定要毫无疑问才停止。
②沟渠刚挖成,大水冲过来,顺着渠道灌进村子里,村里的人差点儿成了鱼(淹没了)。(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小题4】顾炎武:每到一个地方就要走访当地人,考察当地风土区域,以修正书本上的错误,可见其书读得活,并不盲目迷信。刘羽冲:缺乏实际经验,只知道照搬书本去做事,结果自然是失败,可见其死读书,不懂得灵活运用。(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篇2:顾亭林先生勤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顾亭林先生勤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①。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注释:
①区域:地理环境。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手不释书( )
(2)呼老兵诣道边酒垆(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捆书自随写出了亭林先生 的特点。(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顾亭林先生的故事,在勤学方面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放。
(2)到;去。
2、面对面坐着,畅饮着酒,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考察当地的地理环境。
3、手不释书。
4、我们要抓紧任何机会读书学习。(任何条件、任何时间,都不妨碍我们读书学习)
解题步骤
1.通读文章,了解主要内容,揣摩中心思想。
2.认真通读所有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
3.逐条解答,要带着问题,仔细地阅读有关内容,认真地思考、组织答案。
4.检查,看回答是否切题,内容是否完整,语句是否通顺,标点是否正确。
学好语文的十个方法
1.大量阅读
博览群书是培养孩子语文素养基本功之一,甚至可以说,阅读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提高孩子语文水平不可替代的手段。
2.背诵经典
背诵经典文章、名言佳句也是培养孩子语言素养基本功之一。
初中毕业生,如果能背诵150首古今诗词,25首白话诗歌,40篇精美的文言散文(每篇三五百字),10篇精美的现代白话文(每篇800到1000多字),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那么,他的语文功底应该是不错的。
3.勤写日记
日记能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辨别能力,增强孩子的自我约束力,提高孩子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自我反省能力,更重要的,是能磨练孩子的意志力和积累作文素材。
4.开阔眼界
要孩子懂得: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语文学习应该在课堂上,但绝对不是只靠课堂就能学好的,生活也是语文学习的课堂.。
5.写好作文
作文是需要灵性的,是需要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
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世界各国的学校都非常重视,例如美国从小学开始,写作就是孩子们的必修课,到博士毕业都是如此。
6.重视语文课本,学会考前复习的正确方法
虽然从初中开始,语文考试中大部分的题目都不再与课本内容总结相关,但是课本依旧是学习的基础,不能因为考试没有直接考到就认为语文书没有用处了!
7.学会预习和听课技巧
如何听语文课?此话一出,很快就会有人说,“语文课有什么好听的,从小学到高中,语文都是老一套,读课文,学字词,分析课文结构,归纳中心思想,总结写作特点。不听课,照样能学会。”不错,在众多科目中,语文好学,但要学好却不易,还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
8.强积累:有诗书,有成竹。
语文学习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就是模仿,模仿的榜样(模板)应该是什么呢?当然是前贤今人的成功之作。茅盾背《红楼梦》、苏步青熟读《古文观止》的例证,当是大家熟知的。通过长期的艰苦的积累,在头脑中建立起丰富的“语言范式”,形成“兴奋灶”,这就是我们要追求的“腹有诗书”。
运用这些“范式”,模仿着“说”,模仿着“写”,先求其“形似”,后求其“神似”,最后求其超越。这样,就很容易有学习个充实感、成就感、条理感,就不会再感到语文学习空泛、无力、不可捉摸。这种状态可以称为“胸有成竹”。
9.学会独立思考
思维是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首先要善于提问,思考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最好的思考方式是多问几个问题。
10.专心听课
除了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外,还应该开始写,圈出书中的圈子,记下笔记中的重点、难点和疑点,注意老师的讲课思路和要点,积极思考。
篇3:亭林先生文言文翻译
亭林先生文言文翻译
亭林先生文言文翻译
【原文】
顾亭林先生勤学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①。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注释
◎亭林:即顾炎武,字亭林。
◎释:放下。
◎亭障:边塞岗亭、堡垒。(障、城、亭、燧,都是古代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
◎诣:到。
◎咨:询问。
◎注:对经典的解释。
【翻译】
顾炎武先生从小到老都手都没放下过书,出门就带一两匹瘦弱的马随身。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写在纸上详细的记下来,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即使遇到亲朋好友也不认识,有的时候因此掉到山谷中,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作品鉴赏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许多人对顾炎武的最初认识,恐怕就源于这句充满爱国激情的名言。这位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对待读书做学问老老实实,认认真真。《亭林先生轶事》一文,用非常精简的语言,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好学不倦的顾炎武。凡顾炎武所到之处,书始终伴随左右,“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坐在马背上背诵经书。可贵的是顾炎武并不是读死书,一旦发现与平日所闻不合,还要打开书进行核对校正。正是有这一精神,顾炎武根据实地考察,完成一部集文献资料与实地历史考察相结合的著作《天下郡书》。
篇4:文言文“亭林先生神道表全祖望”阅读答案
全祖望
先生字曰宁人,改名炎武①,学者称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与人苟同,耿介绝俗。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于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其时四国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败坏。历览《二十一史》,有关于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务质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晚益笃志《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尤为先生终身精诣之书,凡经史之粹言具在焉。
乙酉之夏,太安人②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谓先生曰:“我虽妇人哉,然受国恩,果有大故,我则死之。”遗言后人莫事二姓。先生方应昆山令杨永言之辟,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以从夏文忠公于吴,事既不克,先生与庄幸得脱。次年,几豫吴胜兆之事,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既抱故国之戚,焦原毒流③,日无宁晷。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胜。戊戌,遍游北都诸畿甸,直抵山海关外,以观大东。丁巳,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初先生遍观四方,其心耿耿未下,先生置五十亩田于华阴供晨夕,而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方大学士孝感以书招先生为助,答曰:“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孝感惧而止。戊午大科,诏下,诸公争欲致之,先生豫令诸门人在京者辞,曰:“刀绳具在,无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诸公又欲行荐之,贻书叶学士訒庵,请以身殉得免。或曰:“先生谓钓名者也,其心岂欲见知于人?而力拒之以明节,则吾未之闻矣。”华阴诸生请讲学,亦谢之。先生即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徐尚书乾兄弟,甥也,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贵,累书迎先生南归,愿以别业居之,且为买田以养,皆不至。
辛酉,卒于华阴,无子,年六十九。高弟吴江潘耒收其遗书,序而行之,又别辑《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盛传。徐尚书之冢孙涵持节粤中,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予沉吟久之,王不庵曰:“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安得掉首故乡,甘于客死?噫,可痛也!”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 (节选自《鲒埼亭集》,有删改)
【注】①顾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②太安人:是明清时代给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号,此指顾炎武之母。③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流:比喻遭蹂躏。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先生字宁人,后改名为炎武,学者称他亭林先生。顾炎武年少时高超不凡,有远大的志向,不与人苟且迎合,性格正直,超出世俗。和同乡归庄非常友好,一起游学复社。对于书籍没有不看的,特别注重治理世事的学问。当时国内有很多忧虑之事,他叹息天下缺少有才能的人以致国家败亡。他广泛阅读《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有关于民生利害得失的事就随即记录下来,力求评定这些在当今可以施行的事,而不说拘泥于古代虚而不实的话。晚年更加专注于记述《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更加是先生终身学术研究最高境界的书,凡是经书和史书中精妙的话语全部收录在书中。
乙酉年夏天,顾炎武母亲六十岁,到常熟的郊外躲避战争,她对顾炎武说:“我虽然是一个妇道人家,然而承受朝廷的恩宠,果真国家有大的变故,我就为国而死。”给后人遗言不要侍奉二主。先生正响应昆山县令杨永言的征召,和嘉定生员吴其沆以及归庄一起起兵抗清,到吴地跟随夏文忠公。第二年,几次参与吴胜兆的起兵,更想到海上组织抗清,因为道路阻隔,没有能够前行。
先生怀抱故国的悲伤,国土遭受清人蹂躏,每天没有一刻能够安宁。游遍沿江一带的山水,来观赏旧都周围的美景。戊戌年,又游遍北都周围的地方。一直到山海关外,来观赏大东的美景。丁巳年,第六次拜谒思陵,开始选择定居在陕西的华阴。当初先生游遍观赏四方,他对明朝忠诚的心愿并没有丢下,先生在华阴购买五十亩田地以供早晚辛勤耕种,而开垦收获所得,另外贮藏起来,以备起兵之用。
大学士方孝感用信召见先生作为他的助手,先生说:“希望以死推辞,最下的想法是逃到世外。”方孝感听后惊恐,就停止召见他。戊午年朝廷大规模选拨人才,皇帝诏书下达,众官员争相想招致他,先生预先让在京城的众门生推辞,并且说:“刀绳都有,不要让我快速死去!”第二年朝廷大修《明史》,众官员又想推荐他,他写信给学士叶訒庵,请求一死而得以免去编修的职务。有人说:“先生所说的沽名钓誉的人。他们的心思怎么想被天下人知道呢?而(您)尽力拒绝推荐这件事来表明自己的节操,那么,我还没有听说这样的人(事)。”华阴的诸生请求他讲学,他也推辞了。先生拥有为世所用的谋略,却不能得到实现。尚书徐乾兄弟是先生的`外甥,当他们还没有做官时,先生救济他们,等到他们富贵了,多次写信迎接先生南归,愿意把别墅给他居住,并且买田来供养他,他都没有去。
先生死在华阴,死时六十九岁。先生没有子女,徐尚书把先生的从孙顾洪慎立为他的孙子,以便祭祀先生。他的高足吴江人潘耒收藏他遗留下来的书稿,作序并发行,又另外编辑了《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为广泛流传。徐尚书的长孙徐涵在广东做官,从数千里外写信给我,嘱咐我给先生写表文。我沉吟思考很久,等到读到王不庵的话:“先生承受亡国的痛苦,想在天下广泛宣扬他母亲的志向,到处奔波,流离失所,到老都没有儿子,他过着隐居孤寂的生活,数十年没有吐露过的思想,竟然不能够一吐为快,却让后起的少年从他的文集中增长见闻,那委屈已够大的了,怎么能够不回望故乡,甘心死在外地啊?哎,实在哀痛啊!”这话,大概能够用来为先生的墓作表文了。
文言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时四国多虞 虞:忧患
B.几豫吴胜兆之事 豫:参与
C.先生即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 遂:实现
D.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 见:表被动
5.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顾炎武“落落有大志”的一组是( )
①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 ②焦原毒浪,日无宁晷
③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 ④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⑤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 ⑥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主要记述了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大师顾炎武壮志难酬、赍志以殁的一生,表彰他崇高的民族气节。
B.文章第二段从太安人着笔,通过对太安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的记述,含蓄而有力地衬托了顾炎武的高尚气节与抗清意识。
C.明亡之后,顾炎武遍游大江南北、关河内外,六谒思陵,最后定居华阴,垦田经营,表明了他耿耿复明之志有些消退。
D.顾炎武三次放弃举荐为官的机会,他以死相拒的行为,表明了他心存明室、不事二姓的决心。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而力拒之以明节,则吾未之闻矣。(5分)
(2)高弟吴江潘耒收其遗书,序而行之。(5分)
篇5:文言文“亭林先生神道表全祖望”阅读答案
4.D(见:称代副词,我。见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句。)
5.B(②记叙现状;⑥是写救济他人。)
6.C(应是“未灭”,他经营垦田,目的是以便起兵之用)
7.(1)而(您)却尽力拒绝推荐来表明自己的节操,那么,我还没有听说这样的人(事)。得分点:①拒:拒绝。(1分)②以:来。(1分)③节:节操。(1分)④未之闻:宾语前置。(1分)大意1分。
(2)他的高足吴江人潘耒收藏他遗留下来的书稿,作序并发行了它们。得分点:①高弟:高足,高徒。(1分) ②遗书:遗留下来的书稿。(1分) ③序:名词作动词,作序。④行:发行(1分)大意1分。
篇6:顾亭林先生勤学文言文翻译
顾炎武(字亭林)先生从小到老都手都没放下过书(形容极爱看书,学习勤奋),出门就带一两匹瘦弱的马随身。有时候到了边塞亭障(障、城、亭、燧,都是古代驻军防戍的军事建筑),就找老兵到路边的小酒店一起畅饮。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地理。如果和自己知道的不同就写在纸上详细的记下来,一定到没有任何疑惑的程度为止。坐在马上空闲的`时候,就跨着马鞍默默背诵四书五经等经典和对它们的注释文。(对经典的解释叫“注”或“疏”。 )即使遇到亲朋好友也不认识(默颂经典太投入,没有注意到其他事),有的时候因此(太专心的辄据鞍默)掉到山谷中,也不后悔。认真仔细到这个程度,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有能与他相比的。
顾亭林先生介绍: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
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
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篇7:《亭林先生神道表》的原文及阅读答案
先生字曰宁人,改名炎武①,学者称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志,不与人苟同,耿介绝俗。其双瞳子中白而边黑,见者异之。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于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其时四国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败坏。历览《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有关于民生之利害者随录之,旁推互证,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
乙酉之夏,太安人②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谓先生曰:“我虽妇人哉,然受国恩矣,果有大故,我则死之。”遗言后人莫事二姓。先生方应昆山令杨永言之辟,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以从夏文忠公于吴。次年,几豫吴胜兆之祸,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既抱故国之戚,焦原毒浪③,日无宁晷。遍游沿江一带,以观旧都畿辅之胜。戊戌,遍游北都诸畿甸,直抵山海关外,以观大东。丁巳,六谒思陵,始卜居陕之华阴。初先生遍观四方,其心耿耿未下。先生置五十亩田于华下供晨夕,而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方大学士孝感以书招先生为助。答曰:“愿以一死谢公,最下则逃之世外。”孝感惧而止。戊午大科,诏下,诸公争欲致之。先生豫令诸门人之在京者辞曰:“刀绳具在,无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诸公又欲特荐之。贻书叶学士訒庵,请以身殉得免。或曰:“先生盍亦听人一荐,荐而不出,其名愈高矣。”先生笑曰:“此所谓钓名者也。”华下诸生请讲学,亦谢之。先生既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徐尚书乾学兄弟,甥也,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贵,累书迎先生南归,皆不至。
卒于华阴,年六十九。无子,徐尚书为立从孙洪慎以承其祀。高弟吴江潘耒收其遗书,序而行之,又别辑《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盛传。徐尚书之冢孙涵持节粤中,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予沉吟久之。及读王不庵之言曰:“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奔走流离,老而无子,其幽隐莫发,数十年靡诉之衷,曾不得快然一吐,而使后起少年,推以多闻博学,其辱已甚!”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
(节选自全祖望《琦亭集》,有删改)
炎武生性孤傲,不谐于世。尝至京师,东海两学士延之夜饮,怒曰“古人饮酒卜昼不卜夜,世间惟淫舞、纳贿二者皆在行之,岂有正人君子而夜行者乎!”其狷介嫉俗如此。
(节选自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
【注】①顾炎武:明末清初著名学者,曾参加抗清斗争。②太安人:此指顾炎武之母。③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浪:比喻遭蹂躏。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善:友好
B.其双瞳子中白而边黑,见者异之异:惊异
C.太息天下乏材以至败坏太息:叹息
D.古人饮酒卜昼不卜夜卜:选择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于书无所不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以观旧都畿辅之胜焉用亡郑以陪邻
C.先生豫令诸门人之在京者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D.此所谓钓名者也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生学问广博,关心世事。书籍无所不看,特别注重治理世事的学问;广泛阅读史书,有关于民生利害得失的事就随即记录。
B.先生生性孤傲,猾介耿直。不与人苟且迎合,超出世俗;曾经有人请他在夜向饮酒加上时间延迟,他当面怒斥,不假辞色。
C.先生心怀故国,四处奔走。几次组织抗清,都没能成功,遍游沿江、北都,后定居陕西华阴,辛勤耕种,贮藏物品以备有事。
D.先生气节坚贞,人格高洁。三次拒绝了举荐为官的机会,意志坚定,不求虚名;华阴的诸生请求他前去讲学,他也推辞不去。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先生方应昆山令杨永言之辟,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3分)
(2)先生盍亦听人一荐,荐而不出,其名愈高矣。(4分)
(3)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3分)
参考答案:
4.B(“异”是意动用法)
5.C(定语后置的标志/……的人。A:介词,对。B:连词,来。D:表判断。)
6.B(“加上时间延迟”错)
7.(1)先生正响应昆山县令杨永言的征召,和嘉定生员吴其沆以及归庄一起起兵抗清。
(2)先生为何不让人推荐自己,推荐了却不出去就任,那样名声会更大。
(3)当他们还没有做官时,先生救济他们。
二:
【注】①顾炎武(1613一168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②太安人:是明清时代给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号,此指顾炎武之母。③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浪:比喻遭蹂躏。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时四国多虞 虞:忧患
B.几豫吴胜兆之祸豫: 参与
C.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振:救济
D.数千里贻书,以表见属 见:表被动
11.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顾炎武“落落有大志”的一组是 ()
①最与里中归庄相善,共游复社②焦原毒浪,日无宁晷
③与嘉定诸生吴其沆及归庄共起兵 ④东西开垦所入,别贮之以备有事
⑤书无所不窥,尤留心经世之学⑥当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A.①②⑤B.①③④ C.②④⑤D.③⑤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炎武的一生是为实现他的报国之志而劳苦奔波的一生,也是壮志难酬、赍志以殁的悲剧的一生。
B.文章第二段从太安人着笔,通过对太安人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的记述,含蓄而有力地衬托了顾炎武的高尚气节与抗清意识。
C.明亡之后,顾炎武遍游大江南北、关河内外,六谒思陵,最后定居华阴,垦田经营,表明了他耿耿复明之志已渐渐消退。
D.顾炎武三次放弃举荐为官的机会,他以死相拒的行为,表明了他心存明室、不事二姓的决心。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务质之今日所可行,而不为泥古之空言。(4分)
(2)先生既负用世之略,不得一遂。(3分)
(3)宁人身负沉痛,思大揭其亲之志于天下。(3分)
参考答案:
10.D(见:称代副词,我。)
11.B(②记叙现状;⑥是写救济他人。)
12.C(应是“未灭”,他经营垦田,目的是以便起兵之用)
13.(1)(顾炎武)力求评定这些在当今可以施行的事,而不说拘泥于古代的虚而不实的话。
(评分建议:①务:力求。②质:评定。③泥古:拘泥于古代。④空言:虚而不实的话,空话。)
(2)先生拥有为世所用的谋略,却不能得到实现。(评分建议:①负:拥有。②遂:实现。)
(3)先生承受亡国的痛苦,想在天下广泛宣扬他母亲的志向。(评分建议:①负:负担、承受。②揭:公开、宣扬。③于天下:状语后置句。)
【文言文参考译文】
先生字宁人,后改名为炎武,学者称他亭林先生。顾炎武年少时高超不凡,有远大的志向,不与人苟且迎合,性格正直,超出世俗。和同乡归庄非常友好,一起游学复社。对于书籍没有不看的,特别注重治理世事的学问。当时国内有很多忧虑之事,他叹息天下缺少有才能的人以致国家败亡。他广泛阅读《二十一史》《十三朝实录》《天下图经》,有关于民生利害得失的事就随即记录下来,力求评定这些在当今可以施行的事,而不说拘泥于古代虚而不实的话。晚年更加专注于记述《六经》,而《日知录》三十卷,更加是先生终身学术研究最高境界的书,凡是经书和史书中精妙的话语全部收录在书中。
乙酉年夏天,顾炎武母亲六十岁,到常熟的郊外躲避战争,她对顾炎武说:“我虽然是一个妇道人家,然而承受朝廷的恩宠,果真国家有大的变故,我就为国而死。”给后人遗言不要侍奉二主。先生正响应昆山县令杨永言的`征召,和嘉定生员吴其沆以及归庄一起起兵抗清,到吴地跟随夏文忠公。第二年,几次参与吴胜兆的起兵,更想到海上组织抗清,因为道路阻隔,没有能够前行。
先生怀抱故国的悲伤,国土遭受清人蹂躏,每天没有一刻能够安宁。游遍沿江一带的山水,来观赏旧都周围的美景。戊戌年,又游遍北都周围的地方。一直到山海关外,来观赏大东的美景。丁巳年,第六次拜谒思陵,开始选择定居在陕西的华阴。当初先生游遍观赏四方,他对明朝忠诚的心愿并没有丢下,先生在华阴购买五十亩田地以供早晚辛勤耕种,而开垦收获所得,另外贮藏起来,以备起兵之用。
大学士方孝感用信召见先生作为他的助手,先生说:“希望以死推辞,最下的想法是逃到世外。”方孝感听后惊恐,就停止召见他。戊午年朝廷大规模选拨人才,皇帝诏书下达,众官员争相想招致他,先生预先让在京城的众门生推辞,并且说:“刀绳都有,不要让我快速死去!”第二年朝廷大修《明史》,众官员又想推荐他,他写信给学士叶訒庵,请求一死而得以免去编修的职务。有人说:“先生为何不让人推荐自己,只是不出去就任,那样名声会更大。”先生笑着说:“这就是所谓的沽名钓誉。”华阴的诸生请求他讲学,他也推辞了。先生拥有为世所用的谋略,却不能得到实现。尚书徐乾兄弟是先生的外甥,当他们还没有做官时,先生救济他们,等到他们富贵了,多次写信迎接先生南归,愿意把别墅给他居住,并且买田来供养他,他都没有去。
先生死在华阴,死时六十九岁。先生没有子女,徐尚书把先生的从孙顾洪慎立为他的孙子,以便祭祀先生。他的高足吴江人潘耒收藏他遗留下来的书稿,作序并发行,又另外编辑了《亭林诗文集》十卷,而《日知录》最为广泛流传。徐尚书的长孙徐涵在广东做官,从数千里外写信给我,嘱咐我给先生写表文。我沉吟思考很久,等到读到王不庵的话:“先生承受亡国的痛苦,想在天下广泛宣扬他母亲的志向,到处奔波,流离失所,到老都没有儿子,他过着隐居孤寂的生活,数十年没有吐露过的思想,竟然不能够一吐为快,却让后起的少年从他的文集中增长见闻,那委屈已够大的了,怎么能够不回望故乡,甘心死在外地啊?哎,实在哀痛啊!”这话,大概能够用来为先生的墓作表文了。
篇8:《顾亭林先生勤学》阅读题及参考答案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①。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遇故友若不相识,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注释:
①区域:地理环境。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手不释书( )
(2)呼老兵诣道边酒垆( )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捆书自随写出了亭林先生 的特点。(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顾亭林先生的故事,在勤学方面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放。
(2)到;去。
2、面对面坐着,畅饮着酒,询问当地的风土人情,考察当地的地理环境。
3、手不释书。
4、我们要抓紧任何机会读书学习。(任何条件、任何时间,都不妨碍我们读书学习)
篇9:冷泉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冷泉亭记文言文阅读答案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冷泉亭记
白居易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亭,冷泉亭为甲。亭在山下,水中央,寺西南隅。高不倍寻,广不累丈,而撮奇得要,地搜胜概,物无遁形。春之日,我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纳粹,畅人血气。夏之夜,我爱其泉渟渟①,风泠泠②,可以蠲烦折酲③,起人心情。山树为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④足于床下,卧而狎⑤之者可垂钓于枕上,矧又潺湲洁彻⑥,粹冷柔滑,若俗士⑦,若道人,眼耳之尘,心尘之垢,不待盥涤,见辄除去,潜利阴益,可胜言哉!斯所以最余杭而甲灵隐也。
杭自郡域抵四封,丛山复湖;易为形胜,先是领郡者,有相里君造虚白亭,有韩仆射皋作候仙亭,有裴庶子棠棣作观风亭,有卢给事元铺作见山亭,及右司郎中河南元玙最后作此亭。于是五亭相望,如指之列。可谓佳境殚矣,能事毕矣。后来者虽有敏心巧目,无所加焉,故吾继之,“述而不作”⑧。
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
注:①渟渟(tínɡ):水停止不动的样子。②泠泠(línɡ):形容清凉。③蠲(juān)烦析酲(chénɡ):除去烦劳,解除酒醉,蠲:消除,除去。酲:酒醉不清醒。④濯(zhuó):洗。⑤狎(xi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⑥矧(shěn):况且。潺湲(chányuán):水流的样子。彻:同“澈”。⑦俗士:与出家人相对而言,指未出家的人。⑧述而不作:只阐述前人的观点。此语出自《论语o述而》。这里是指自己不再建造新亭。
1.下面对词语分析不妥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句中的“最”“尤”“甲”是同义词。
B.“导和纳粹”,是指引导人心平气和地接纳最精美的东西。
C.“床下”“枕上”在这儿是比喻义,指随处、自由的意思。
D.“可胜言哉”中“胜”是壮大的意思,这儿有名传千里之意。
2.对下面语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撮奇得要”——集中了最奇特的要点。
C.“潜利阴益”——在不知不觉之中得到好处。
D.“佳境殚矣”——所有的美好境界,全都达到极点。
B.“物无遁形”——物体的形态全都显露了出来。
3.对文章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冷泉亭是余杭众多美景中最好的一处。
B.与冷泉亭互相遥望的还有虚白亭、候仙亭、观风亭和见山亭。
C.仆射、给事、右司郎中是官职,相里君、韩皋、裴棠棣、卢元铺、元玙是人名。
D.“长庆三年八月十三日记”中“长庆”是白居易的号。
4.认真阅读文章,在空白处填入恰当的文字。请写出三组描写冷泉亭景色的整句: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抓住冷泉亭春天的_______和_______;夏天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景物,简练而生动地写出了此泉四时的美景和人物的心情。
6.作者不再建造亭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D
2.A
3.D
4.A.高不倍寻,广不累丈。
B.山树为盖,岩石为屏。
C.佳境殚矣,能事毕矣。
或:A.草熏熏,木欣欣。B.泉渟渟,风泠泠。C.若俗士,若道人。
5.草 木 泉 风
6.“于是,……无所加焉”
★ 《日知录》教案
【亭林先生文言文阅读答案(合集9篇)】相关文章:
溪亭林景熙阅读答案2022-09-30
高中生的明清文学常识2023-09-24
高中语文文言文必修一知识点2023-01-18
文学常识:明清文学2024-01-10
文学常识:文言文句式停顿规律2022-10-10
高中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重点概括2023-10-07
初中学文言文经验2023-07-08
高中语文基础文学常识问答收集2022-05-07
李君山房记文言文赏析2022-08-27
小学一年级作文:旅游记2022-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