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数学下教案

时间:2022-12-01 07:59:46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锦集12篇)由网友“hongxu605”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四年级数学下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

篇1:四年级数学下教案

【设计意图】

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小数大小比较”,那时比较一两位简单的小数,一般不得脱离现实情景和具体的量,且小数部分仅限于两位。而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深入探究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不仅不受小数位数的限制,而且还要求学生渐渐脱离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策略来比较小数的大小。教材中要求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比较出小数的大小,并得出小数大小比较的一般方法。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大小比较方法,能正确比较小数的大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培养猜想、总结归纳能力,渗透比较、类比等数学思想。

3、在操作、游戏等数学活动中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感受小数大小的相对性。

【教学重点】

正确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用正确的方法比较大小,有效地协调好同整数大小比较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

1、回忆整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比较下面两个数的大小(幻灯片1)

1089 ○ 989 1887 ○ 1878

5680 ○ 4608 999 ○ 9999

整数是怎样比较大小的?

3、利用小数的结构进行填空练习(幻灯片2)

(1)3.72是由个一,()个十分之一和()个百分之一组成的。

(2)41.295的整数部分是(),十分位上是(),表示(),百分位上是(),表示(),千分位上是(),表示()。

[设计意图]整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结构是学生学习小数的大小比较的知识基础,在学习准备环节设计这两项内容的复习,目的在于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迁移学习新知。】

二、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

东方小学的学生正在开运动会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出示几幅运动会图片)(幻灯片4、5、6)

同学们跳远比赛的成绩已经出来了。

师:根据他们的成绩,你能给他们排除名次吗?(幻灯片7)

小组讨论。

师:你在排名次时是怎样想的?

出示课题:小数的大小比较。

2、学习新知。

(1)、探索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

师: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

全班交流。

先挑最大的,3.05的整数部分最大,所以3.05最大;再看余下的三个数,整数部分相同,2.88的十分位最大,所以2.93最大;再看余下的两个小数,2.84和2.88的整数部分和十分位上的数都相同,但2.88的百分位上的数大,所以2.88大于2.8。(幻灯片8、9、10、11)

[设计意图]例4从解决问题入手,列表给出4个学生的跳远成绩,要求给他们排出名次。引出小数大小的比较。教材分三步呈现了比较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相同的,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的,比较百分位。每次比较都放手让学生尝试,关键处给予点拨。

(2)做一做:比较2.93元和3元2.723和2.79 1.21和1.23

学生独立完成。

重点分析:2.723<2.79强调:比较小数大小时位数多的小数不一定大,要注意按数位顺序逐位比较。

引导学生小结:先比较小数点前面的数,小数点前面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小数点前面的数相同就比较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小数点后面的第一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

[设计意图] “做一做”有两道题目,第一道比较带计量单位的小数,第二道脱离具体的量,直接比较两个小数。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逐步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并且安排了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的大小比较,让学生注意比较小数大小中的问题,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最后通过想一想:怎样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对小数大小的比较有了较深的理解。

(3)计数器上写数并比较大小(幻灯片12)

1.21和1.23

[设计意图]

让学生练习在计数器写小数,使学生更进一步认识了计数器上不但可以表示整数也可以表示小数,还能比较它们的大小。

(4)、引导学生小结小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两个小数比大小,先比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从十分位开始顺次比较小数部分

[设计意图]

通过总结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系统的概括。

(5)做一做

比较下面每组中两个数的大小。(幻灯片13)

3元()2.6元6.35米()6.53米4.723()4.79 0.458 ()0.54

[设计意图]

第一行借助具体的量来比较,第二行脱离具体的量直接比较两个小数,由具体到抽象让学生逐步掌握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另外第二行安排了小数位数不同的小数大小比较,目的是让学生注意并非小数位数越多小数就大,加深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

(6)小结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两个小数比大小,先比整数部分,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就从十分位开始顺次比较小数部分。

三、应用拓展,巩固练习

1、请把这些小鱼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幻灯片15)

4.9 3.7 5.1 4.2 4.0

2、按体重由大到小给他们排排序。(幻灯片16)

小军43.6千克小芳38.5千克小红37.8千克小强43.9千克

3、我买1本练习薄用了0.58元我买1套三角尺用了0.6元。三角尺和练习薄,哪个贵一些?(幻灯片17)

4、哪个洗衣机容量最大?将它们按容量从大到小排序。(幻灯片18)

2.3千克5.0千克3.3千克4.5千克5.8千克

5、每种用品到哪个商店买便宜一些?(幻灯片19)

下面的小数各在哪两个相邻的整数之间?(幻灯片20)

()<1.8<2 () ()<23.47<() ()<5.006<() ()<70.02<()

9、比一比(幻灯片21)

3.25O4.25 3.43O3.348 9.98O10.03 89.9O89.8

5.78O5.48 3.01O4

[设计意图]

变换练习形式,点燃学生练习激情,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并能熟练地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

10、我是小法官(幻灯片22)):

(1)所有的整数都比小数大。

(2)比2.5大比2.7小的小数只有2.6

(3)小数的位数越多小数越大。

(4)3.60和3.6的大小相等,但计数单位不同

[设计意图]

【以判断形式出现,目的在于突出”小数位数多少并不决定小数大小“,突破难点。】

四、归纳总结(幻灯片23)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掌握了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希望你们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设计意图]考验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成果

五、板书设计

小数的大小比较

3.05>2.93 2.93>2.88 2.88>2.84

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这个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时,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大的小数,就说明这个小数就大;如果十分位也相同时,就比较百分位,百分位大的小数这个数就大;以此类推……

教学反思

教为学而设计,本节课我所采用的教法是在学生的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知识迁移、合情推理、自主探究、表达交流多种学法中得以体现。在设计教学流程上我主要设计了复习迁移-创设情境-尝试探究-应用拓展-归纳反思几个环节。

教是为了不教。上课伊始,我设计复习环节,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然后群殴推掉”教“的任务,通过问题导入,让学生借助原有的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合情推理,实现知识迁移。这样的教学,目的是突出学生主人公地位,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更加灵动,数学思想更加丰富,数学学习更加有效。

篇2:四年级数学下教案

设计说明

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对新旧知识的联系推广,让学生理解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在小数加减混合运算中同样适用,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连贯性。

1.促进知识迁移,探究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

通过创设购书情境,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答往往都有多种思路、多条途径。然后让学生根据解题思路说一说小数加减混合算式该怎样算,从而归纳出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总结方法,都是学生经过讨论确定的,所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效果会更好。

2.在比较、推理中实现减法性质的推广

在比较、推理中可以使数学知识条理化、清晰化。在教学第二个问题时,引导学生用脱式计算,并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通过对不同算法的比较,发现计算结果的一致性,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整数连减法的经验,推理出整数减法的性质对于小数减法同样适用,并通过举例来验证,感悟不完全归纳法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

1.筛选信息

课件出示购书信息表。

小丽、小林和小刚购书情况统计表

姓名

购书种类及价钱

付款总数

小丽

《数学家的故事》6.45元

《童话选》4.29元

10.74元

小林

《数学家的故事》6.45元

《神奇的大自然》8.3元

20元

小刚

《少儿绘画ABC》7.45元

《太空漫步》5.8元

《海洋世界》4.69元

?元

2.提出问题

看统计表,除了提出一步计算的小数加减法问题外,你还能提出关于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问题吗?

生1:小刚买这三本书一共要花多少钱?

生2:小林付给售货员20元,应找回多少钱?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需要,为探究新知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合作解决。

(1)先确定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问题。

(2)分工合作,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交流汇报。

第一个问题:

方法一列竖式计算。

7.45+5.8+4.69=17.94(元)

方法二脱式计算。

7.45+5.8+4.69

=13.25+4.69

=17.94(元)

第二个问题:

方法一用总钱数依次减去两本书的价钱。

20—6.45—8.3

=13.55—8.3

=5.25(元)

方法二用总钱数减去两本书的价钱和。

20—(6.45+8.3)

=20—14.75

=5.25(元)

3.观察第二个问题的两种解题思路,你发现了什么?

生1:两种方法的解题思路不同,但是最后的结果是一样的。

生2:也就是说这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20—6.45—8.3=20—(6.45+8.3)。

生3:我发现整数减法的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小数减法。

生4:计算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时,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生5:我发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

篇3:四年级数学下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

国标本第八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一、班级情况分析

1、学习习惯和兴趣

四(1)班54人、四(2)班55人,总体说来,良好的学习习惯已经初步养成,大部分同学都能很好的完成作业,学习数学的兴趣较高,但上课时思想开小差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个别同学的基础较差,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在这方面有待强化。课堂中喜欢动手参与、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2、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1)绝大多数的学生已经掌握上半学期所学的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部分同学的思维较灵活,有着揭示知识之间的联系、探索规律的精神。

(3)个别学生从知识到实践的跨越还有些难度。

二、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

(1)进一步培养学生勤学习、爱动脑的好习惯。

(2)继续加强纪律教育。

(3)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和综合的能力。

(4)培养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能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等方面的教育。

(5)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作业干净整洁。

(6)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学生养成检验的习惯。

2、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经历从具体问题中抽象数量关系,并探索算法和运算律的过程,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和必要的计算技能,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发现一些运算规律;联系数的已有知识认识整数间的一些关系和整数的一些特征;结合解决实践问题,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2)联系现实情境,经历观察、操作和探索相关图形的特征以及图形的简单变换的过程,认识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及其特征,了解图形的对称和图形位置关系的简单变换;通过实例,初步形成容量大小的观念,了解容量的意义和计量单位。

(3)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体验折线统计图的作用,掌握用折线统计图表达数据的方法,并能按照统计图里的数据变化分析相应的统计结果;经历从具体问题的需要出发选择统计图的活动,体会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初步学会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统计图。

3、数学思考方面:

(1)在联系已有知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充分开展猜想、讨论、解释、交流等活动,发展推理能力。

(2)在观察、探究整数之间的一些关系和一些特征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

(3)能对现实生活的有关数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解释,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运算规律和概括数量关系的过程,发展抽象思维和符号感。

(4)在探索一些平面图形特征和对图形进行变换以及设计图案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观念。

(5)经历把现实问题中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并合理地选择相应的形式描述数据,以及对数据作出分析和解释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6)在建立数学概念、获得数学结论、发展数学规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开展观察、猜想、实验、类比、归纳等活动,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对结论作出合理的、有说服力的说明与解释。

4、解决问题方面:

(1)能从现实情境中提取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加以解决;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问题的结果,并进行解释和说明。

(2)能应用相关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解决比较简单的三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并能与他人交流自己解决问题的想法。

(3)能用量杯或自制的量具测量一些液体的多少。

(4)能选择恰当长度的小棒搭三角形,能判断一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能根据三角形的两个已知角求第三个角的度数,根据等腰三角形的顶角(或底角)求一个底角(或顶角)的度数。

(5)能判断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能从生活中找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实例,能利用方格纸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并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

(6)能将简单图形平移或旋转到指定位置,能灵活运用对称、平移、旋转的方法在方格纸上设计图案。

(7)能用计算器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和商不变的规律,并能说明所得的结论。

(8)能从生活中主动收集数据信息,能读懂有关媒体中的一些简单的统计图表,能设计简单统计活动,运用统计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根据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来表示相应的数据。

(9)学会并具有一些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教师的指导下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发展主体意识。

5、情感与态度方面:

(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主动探索并发现数学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对数学事实和数学内在联系的好奇心,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2)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内容,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应用数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里的一些实际问题,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与作用。

(3)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条理性、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初步体验探索问题的科学方法,并初步形成科学地探索问题的意识与态度。

(4)能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有克服困难的体验;能与他人合作交流,热心参与数学问题的讨论,有质疑和反思的意识;发现错误能主动改正。

(5)主动、认真地阅读一些数学知识背景资料,感受数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形成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三、本册教材重、难点

重点:解决问题的策略。

难点: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认识。

四、教学措施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册教材的重、难点,应采取以下教学措施:

1、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

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2、注重学生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使学生

初步学会自主学习形式上可以多采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讨论、抢答等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课内学知识,课外学技能,运用理论,使学生

真正做到将知识的掌握灵活运用。

4、坚持不懈地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培养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细心计算和验算的好习惯。

5、精讲多练,熟能生巧.

五、教学进度与安排

周次

日   期

教 学 内 容 和 课 时 安 排

备  注

1

2.9~2.10

乘法(2)

2月9日

上课

2

2.13~2.17

乘法(4)

3

2.20~2.24

机动(1)升和毫升(3)

4

2.27~3.3

升和毫升(2)机动(1)三角形(1)

5

3.6~3.10

三角形(4)

6

3.13~3.17

机动(1)混合运算(3)

7

3.20~3.24

混合运算(3)机动(1)

8

3.27~3.31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2)找规律(2)

9

4.3~4.7

机动(1)运算律(3)

10

4.10~4.14

运算律(2)机动(1)对称、平移和旋转(1)

期中考试

11

4.17~4.21

对称、平移和旋转(3)机动(1)

12

4.24~4.28

倍数和因数(4)

13

5.1~5.5

倍数和因数(2)

劳动节

14

5.8~5.12

倍数和因数(1)机动(2)用计算器探索规律(1)

15

5.15~5.19

用计算器探索规律(3)机动(1)

16

5.22~5.26

解决问题的策略(3)机动(1)

17

5.29~6.2

统计(4)

18

6.5~6.9

统计(1)机动(1)用字母表示数(2)

19

6.12~6.16

用字母表示数(2)机动(2)

20

6.19~6.22

期末复习(5)

21

6.26~6.30

期末复习(5)

期末考试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课时)

教 学 要 求1、使学生经历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使学生获得运用已有知识解决新的计算问题的体会,感受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在联系。

3、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进一步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难点: 哪一位上的数去乘,就把积的个位写在那一位的上面。

主要教学方法:  尝试法(自主探索法)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些什么?求“一共住了多少户”算式怎么列?板书:144×15=

二、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讲述:144×15等于多少呢?请同学们用竖式算一算。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请学生板演。

同桌交流:请同桌同学把计算的过程互相说一说。

全班交流,哪位同学来说说计算的过程。

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明确:三位数乘两位数与两位数乘两位数方法类似,先要用两位数个位上的数乘三位数,再用两位数十位上的数乘三位数,然后把两次乘得的积相加。

三、巩固提高

完成“想想做做”1―4

第1题。

出示题目,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全班交流:让板演的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第2题。

出示题目,要求学生把有错的地方改正过来。

全班交流:(1)对还是错?   (2)错在哪啦,你能分析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错误吗?

第3题。

重点组织学生讨论:25×112怎样列竖式简便。一般把两位数写 在下面。

第4题。 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明确:总价=数量×单价

四、课堂作业

计算:245×23  136×46   78×312  216×67   54×324  618×23

教 学 过 程(第二课时)

一、口算练习

“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口答。

统计准确率,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订正。

二、笔算练习

“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选2题让学生说说笔算的过程。

统计正确率,帮有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帮助订正。

三、解决问题

“想想做做”7―10

第7题

学生读题后试着独立解决。

指名回答,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通过交流,学生明确:速度×时间=路程

第8题

读题后教师对“人均月收入”和“人均年收入”的含义略作解释。

引导学生选择必要的信息独立解决问题。

第10题

学生读题看图了解题目所提供的信息及要解决的问题。

帮助学生理解:“已卖出的”要按“每个16元”计算,而“剩下的”要按“每个13元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学生回答,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四、思考题

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讲解

不对所有的学生作要求。

五、课堂作业

计算:34×321      78×312      562×12       345×34

264×56     132×58      567×12      89×143

“想想做做”9

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1课时)

教 学 要 求1、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经验,学会用简便方法计算计算三位数乘两位数乘数末尾有0的笔算乘法。

2、通过计算、比较,让学生在实际计算中感知积的变化规律,

帮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简便算法的依据。

难点:简便竖式的写法

主要教学方法: 尝试法、练习法

教具、学具准备:教学挂图

教 学 过 程(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图,提问:从图上知道些什么,要求“每天大约能释放出氧气多少克”算式怎么列?

指名学生回答,板书:850×15=

二、尝试练习,解决问题

1、850×15=?,用竖式怎样算,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试一试。

2、学生尝试练习,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  指名学生板演(两种不同写法)

3、提问:这两种方法都对吗?那么哪一种简便?我们通常都用这种简便方法表示。

完成“试一试”

4、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学生板演。

5、小组交流:像这样被乘数、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竖式怎样写比较简便。

通过交流,学生明确:像这样的题目,可以先用0前面的数相乘,再根据两个乘数的末尾有几个0,就在乘得的数的末尾添几个0。

三、巩固提高

1、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第1题。 重点让学生说说积的末尾0的个数是怎样确定的

2、第3题。 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对比着计算。

指名学生回答,交流每组题的不同点,使学生认识到:几十几乘几百,几百几十乘几十都可转化成几十几乘几十来计算。

3、第4题。

学生填完后引导比较:乘数有什么变化,积有什么变化。 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4、第7题。

答案不唯一,通过练习,学生进一步体会乘数末尾0的个数和积末尾0的个数的关系。

三、课堂作业:

第2、5、6题。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1课时)

 教 学 要 求     1、学生经历探索接近整百或整十数的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能正确进行估算。

2、学生充分体会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应用,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提高他们的估算能力。

难点:估算的正确率

主要教学方法: 讲解法

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挂图

教 学 过 程(第1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 出示挂图,提问:从图上知道些什么,要求“一幢楼一年的保洁费用”算式怎么列?

2 学生回答,板书:48×112=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 提问:48×112大约等于多少呢,你能估算出它的结果吗?

2 学生思考后,讲述:现在请同学们把你估算的方法和结果跟同组同学交流一下。

3学生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 通过交流,使学生明白:这里的估算,可以把接近整十或整百的数分别看作整十数和整百数,估算出积大约是多少。

5 提问:估计的结果怎样呢,请同学们用计算器算出它的结果,看看自己估计的怎样?

师小结:估算时,我们一般把接近整十或整百的数分别看作整十和整百数,估算出积大约是多少?

三、巩固提高

1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2 第1题

3 要求学生一组一组完成后指名学生回答。  比较:比比每组题,你有什么发现?

4 第2题  指名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说说估算的方法。

5 第3题 先让学生连线,再指名说说自己的想法。

6 第4―6题 这3题都要引导学生用估算的方法解决,并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7 第7题 先让学生估计哪一个的面积大一些,再通过笔算得出正确的结果。

四、课堂练习

第4―7题。

课题:练习1(2课时)

教 学 要 求       1、进一步熟练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2、通过估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重、难点: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主要教学方法: 练习法

教具、学具准备:  小黑板准备习题

教 学 过 程(第1课时)

完成练习一的1―6题

第1题 学生独立在书上完成。

小黑板出示题目,指名学生回答,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

提问:谁来说一说,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口算比较简便。

小结:乘数末尾的0先不看,把0前面的数相成,有几个0不看就在所得的积的后面添几个0。

第2题 学生在自备本上独立做,指名学生板演。 集体订正,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

提问: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第3题 小黑板出示题目 每个同学选一题估计一下结果大约等于多少?

指名回答,并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提问:三位数乘两位数我们一般怎样估计结果?

小结:把接近整十整百的数看作整十、整百数。

第4、5、6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作业

笔算下面各题

35×253     67×465      54×176

46×342     87×465      28×434

解决问题(补充2题)

教学过程()(第2课时)

一、 口算练习

20×500    25×100   210×4   32×30   3×120      10×460   40×800   40×200    13×300      200×70   60×900   100×50

1、学生直接说得数

2、指名学生说,选3题让学生说说口算的方法。

3、提问: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怎样口算较简便?

二、完成练习1的7―10题

1、第7题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分组做。  指名学生说得数

2、比较第1、2组题,说说每组两道题之间有什么联系?

3、引导学生说出:一个数连续乘两个数就等于乘这两个数的积。

4、比较第3组题。  引导学生说出:501个20相加,可以先算500个20是多少,再加上1个20。

5、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集体订正,对运用第7题的方法进行简便计算的同学要给予表扬。如:36×250=250×4×9          125×64=125×8×8

6、第9题

7、读题后,帮助学生理解:一套单人课桌椅是指一张课桌和一把椅子。

8、学生独立完成。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让学生说说解题思路。

9、第10题  指导学生看懂表格。 学生选择合适的信息解决问题。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10、让学生说说想的过程。

课题: 认识容量和升     课时:2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知道“容量”的概念,体会“容量”的含义,通过操作让学生体会采用统一的容量单位的必要性。认识容量单位“升”。了解“一升”的实际意义。

教学重点:使学生认识“升”这个容量单位的大小,加深对“升”的认识。

主要教学方法: 讲授法,操作法

现代教育手段运用:实物投影

板书设计:

教 学 过 程

一、认识容量

1、出示两个茶杯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个茶杯,谁来说出哪个杯子里盛水多?

3、说明:哪一个杯子盛的水多,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大一些,盛水少的,我们就说它的容量小一些。(板书:容量)

4、出示两个水壶

5、你知道哪一个水壶的容量大一些吗?(如果学生是通过观察得到的结果,可再提示可以怎样来证实)

6、你说举举例子来比较容量的大小吗?(如家中的热水壶跟水瓶比较)

7、请同学们观察在这个水壶中盛了多少水?

8、想一想,你能说出这个水壶的容量是多少吗?你是怎么想的?

9、我们可以把这壶水倒入杯中,看看可以盛多少杯。

10、小组活动,将一壶水分别倒入各自准备的水杯中。

11、谁来说一说,这壶水有几杯?

12、同学们说的都不太一样,大家觉得这样说科学吗?如果别人这样告诉你,你能知道这壶水的容量吗?

13、因此,人们就给容量定出了统一的单位。

二、认识升

1、请同学们拿出从家中带来的各种容器。

2、请同学们分别在小组里交流一下你带来的容器上标明的容量是多少?

用的是什么单位?

3、指名两小组回答最大的容量和最小的容量。(板书:升或L)如果有毫升则向学生说明下面再来学习。(板书完整课题)

4、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知道,升是容量的单位之一,那么,你认为1升有多少呢?小组交流一下。

5、要想科学的认识升这个单位,我们先来认识这个量杯(出示量杯),量杯是用来测量液体的容量的工具,在量杯上有一些刻度,标着1的地方就表示容量是1升

6、现在,老师将一个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中装满水,再将这些水倒入量杯中,你发现什么?

7、板书: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的容量正好是1升

三、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

1、实物投影出示想想做做第一幅图

2、图上的3个容器,哪个容量最小,最个容量最大?你有什么好办法比较吗?

3、指名生上台操作。

想想做做2

1、请每个小组将准备的杯子拿出来,先估计一下,哪个容量最大,哪个容量最小?

2、接下来,请每个小组像刚才一样实验一下,你估计对吗?

3、指各两小组回答:你们是怎样做的?

想想做做3

1、指名读题

2、指名口答。

想想做做4

你能估计出下面哪些容器的容量比1升大吗?说说你的理由。

第二课时

一,制做量器

1、前面一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的概念,并学习了升这个容量的单位,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出示课题:认识升)

2、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瓶子。我们将用这个瓶子来制做自己的量器。

3、师用量杯给每个小组的瓶子里倒入一升水。现在,每个小组的瓶子里都有了一升水。请小组的同学在瓶子上贴上一张纸,并在一升的地方做上记号。

4、接下来,请小组里的同学把纸条1升处以下的部分平均分成4份,分别做上记号。现在,我们自己的量器就完成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量器,感觉一下1升

升,

各是多少。

5、请每个小组拿出课前准备的纸杯,试试你们量器中的一升水能倒满几个纸杯?(小组活动)

6、各小组汇报结果(结果不同可提问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

7、请同学们再拿出另一个容器,小组里先估计一下它的容量比1升多还是比1升少。再用你们的量器量一量,大约有多少升。

8、(小组里如果还有不同的容器,让学生多做几次)

二、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1

1、师拿出6种不同的容器,分发给6个小组,并将一升水分别倒入几个容器中。(生可下面观察其他小组)

2、请同学们观察水面各在哪里。

3、你能估计出它们的容量是多少吗?说说你的理由。

4、请同学们将它装满水之后再量一量。

想想做做2

1、指名读题后生独立完成。

2、师公布答案后了解学生完成情况。

想想做做(课前完成)

1、课前让同学们在家里称一称1升的水有多重,谁来汇报一下。

第三课时:认识毫升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认识毫升,并形成1毫升的容量观念

2.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重点:使学生正确认识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具准备:量杯,量筒、滴管,各种小容器

教学过程():

一.认识毫升

1.前面两节课,我们学习了容量的单位升,根据同学们的了解,在一般的容器上,除了用升做单位之外,还用什么做单位?

2.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毫升”(板书:认识毫升)

3.观察:观察一下小组里的容器,哪些是用毫升做单位的?

4.比一比:大家觉得,用毫升做单位的容器和前面我们学习的用升做单位的容器有什么不同?

5.小结:可见,毫升是在计量比较少的液体时常用的单位。毫升也可以用字母ml 或 mL来表示。(板书:ml  mL)

6.出示:量筒。这个量筒里装有1毫升水,谁来形容一下1毫升的水大约有多少?

7.接下来,我用滴管向量筒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大约是1毫升。

8.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二.升和毫升的进率

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请同学们观察量杯上的刻度,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把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两杯)

3.问: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5.练习: 毫升=( )升 4000毫升=( )升

9升=(   )毫升     10升=(  )毫升

三.巩固练习

1.  完成想想做做 1

(1)指名学生回答

(2)全班集体订正

(3)观察自己小组里的容器,各是多少毫升?

2.完成想想做做3

(1)指名说一说,三种饮料的容量

(2) 说一说,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3)为什么?说明理由。

3.完成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 交流

四.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第四课时:练习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的认识升与毫升,了解升与毫升之间的进率,

2.能估计一些常见容器的容量,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是学生进一步深化升与毫升的认识,并培养估计意识和初步的估计能力。

教具准备:各种容器

教学过程():

一.深化认识升与毫升

1.谁来说说,我们学了哪两个容量单位?

2.用符号怎么来表示?

3.完成练习2   1

(1)指名读题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

4.完成练习2   2

(1)学生独立完成

(2)指名口答

(3)集体订正

二.升与毫升的换算

1.完成练习2    3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2.完成练习2    4

(1)出示图

(2)观察图中的这四个量杯,指名说一说它们各是多少毫升的水

(3)想一想:这四个量杯的水合起来比1升少还是比1升多?

三.估计容量

1.完成练习2     5

(1)出示图

(2)如果要盛2升的水,选哪种容器比较合适?

(3)交流,说说你的理由。

(4)如果我要盛50毫升的水呢?

2.完成练习2   6   做计量液体的量器

(1)出示制作步骤: 在一个上下一样粗的瓶子上贴上纸条。

先倒入10毫升水,在纸条上画上记号。

在重复倒水、做记号,直到100毫升为止。

(2)小组操作

(3)出示三个容器,先估计再用自制的量器量一量。

四.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2     7

第五课时:美妙的“杯琴”

教学目标:

1.结合升和毫升的知识,先通过敲敲听听,让学生发现杯中盛放不同量的水可以敲出不同的音;

2.简单介绍几种富有民族特色的乐器,鼓励学生查阅资料;

3.从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和乐趣,提高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感受升与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教具准备:7个大小一样的玻璃杯  量杯

教学过程():

一.敲听

1.在杯中倒入不同的水,敲,让学生听一听

2.你发现了什么?

3.杯子里水的多少不同,敲出的音也不同。

4.小组试

二.量量填填

1.分别用多少毫升的水可以敲出do re mi ……这些不同的音呢?

2.小组敲一敲,听一听,量一量,把结果记录下来。

杯的编号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6号

7号

Do

水的毫升数

3.我们可以把这些能敲出不同音的一组杯子叫做“杯琴”。7

三.编编唱唱

1.试着用自己制作的杯琴敲出一首美妙动听的乐曲

2.小组里的同学一起唱一唱

3.交流,试唱。

四.你知道吗?

学生自己阅读,简单介绍几种乐器,笙 编钟 排箫

你知道这些乐器为什么会发出不同的音吗?课后查阅相关的资

第三单元    三角形

三角形的认识(1课时)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和实验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三角形的有关特征。

2、使学生会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三角形,会测量或画出指定边上的高,能根据三角形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实际操作体验三角形边的长短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准备:

分组准备4根不同长度的小棒

教学过程():

一、画三角形

讲述: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谁来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能见到三角形?(指名学生说)

提问: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三角形吗,试试看。

学生动手做,教师了解学生做的情况。

先让学生组内交流后再全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方法)

小结:这些图形虽然材料不同,大小不同,制作的`方法也不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有三条线段首尾相连围成的图形,叫作三角形。(画一个三角形)

提问:三角形有几个角、几个顶点,几条边。指名学生上来说一说。

小结:每一个三角形都有三个角、三个顶点和三条边。

二、认识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小组活动

要求:每组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4根小棒,任选其中3根围成

一个三角形,看看一共有多少种方法?

学生围,教师了解学生围的情况。

全班交流:你选用了哪3根小棒围三角形,结果怎样?

板书:10、5、6       行

6、5、4       行

10、6、4      不行

10、5、4      不行

提问:任意选择的三根小棒,为什么有的能围成一个三角形,而有的就不行呢?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三根小棒的长度,你有什么发现?

引导学生说出:任意两根小棒的长度和都大于第三根小棒,这时才能围成一个三角形。

三、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第1题要求学生以图上的点为三角形的顶点。

学生画完后实物投影展示。

第2题明确题目要求后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出理由。

第3题

引导学生用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3边的特征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三角形的底和高(1课时)

教学要求:

使学生在操作中体会高的概念,感受底和高的相应关系,理解三角形底和高的意义。

难点:

画出三角形指定边上的高

教具、学具准备:

小三角形、小棒、图片、吸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出示一个三角形,指明说出它的边、角和顶点。

口答:下面两组中的三条线段可以围成一个三角形吗?为什么?

3厘米            3厘米               7厘米

4厘米             3厘米             6厘米

二、教学新课。

1、出示图,要求:

你能量出右图中人字梁的高度是多少厘米吗?

学生量后交流,使学生明确哪一条线段的长度是高。

2、出示一个三角形,作一条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是三角形的底。

三、练习。

1、完成试一试。

学生测量后,指明说说测量高的方法,进一步体会高的概念。

2、学生取出一张三角形图片按要求由指定顶点向对边练习画高。通过练习,使学生明确:作三角形的高,就是经过一个顶点作底边的垂线,定点到垂足之间的距离就是三角形高的长度。

思考:还能画出其他边上的高吗?怎样画?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画好后交流,你是怎样画的?为什么?

4、完成“想想做做”第2、3题。

学生分组动手操作,组与组之间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四、指导学生阅读“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

课题:三角形的分类与内角和(2课时)

教学要求:

1、                通过对一些三角形的每个内角大小的观察、比较、分类,使学生认识三角形可分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

2、              通过猜想、验证,了解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3、              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兴趣,初步感知计算多边形内角和的公式。

难点: 三角形的分类

主要教学方法:尝试法  讲解法  练习法

教 学 过 程(第1课时)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中的6个三角形,提出要求:你能说出下面的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是

什么角吗?

二、          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选第1号图形,指导学生说出:(1)号三角形有2个锐角和1个直角。

出示表格,提出要求:请同学们照这种样子把表格填写完整。

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让学生小组内交流,教师了解学生填的结果。

指名学生回答,全班交流,教师板书。

2、提问:仔细观察这张表格,这些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怎样分,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教师给于适当指导。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3)、出示集合图,让学生试着填。

出示填好的集合图,让学生说说对它的理解。

教师小结。

三、          巩固提高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第1题,强调让学生“任意画”。

指导学生用三角尺上的角去比较,得出所画三角形的类型。

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连线。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理由。

第3―5题

事先要求学生准备好材料。

学生根据要求动手操作

全班交流,说出思考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6题

指名读题,明确题目要求。

学生画。

全班交流,学生明确:符合要求的线段必定是三角形某条底边上的高。

第7题

指导学生理解题目要求。

学生动手画

学生汇报,全班交流,把不同的画法都展示出来。

教 学 过 程(第2课时)

一、  计算三角尺三个内角的和。

1、出示三角尺中的一个,提问: 谁来说说三角尺上的三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引导学生说出90度、60度、30度。

2、出示另一个三角尺,引导学生分别说出三个角的度数:90度、45度、45度。

提问:请同学们任选一个三角尺,算出他们三个角一共多少度?

学生计算后指名回答。

3、师小结:三角尺三个角的和是180度。

二、  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问:是不是任一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和都是180度呢?请同学们在自备本上任画一个三角形,量出它们三个角分别是多少度,再求出它们的和,然后小组内交流。

2、学生小组活动,教师了解学生情况,个别同学加以辅导。

全班交流:让学生分别说出三个角的度数以及它们的和。

3、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任何一个三角形三个角的和都是180度。利用三角形的这一性质,我们可以解决许多问题。

三、  试一试

1、要求学生先计算,再用量角器量,最后比较结果是否相同?

让学生说说计算的方法。

2、教师说明:即使结果不完全一样,是因为测量的结果存在误差,我们还是以

计算的结果为准。

四、  巩固提高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第1题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算法。

要求学生用量角器量出结果,和计算的结果想比较。

第2题

指导学生看图,弄清拼成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指的是哪三个角。

计算三角形三个角的内角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

180度。

第3题

通过操作、计算,使学生认识到:不管三角形的大小怎样变化,它的内角和是不会变化的。

第4、5、6

引导学生运用三角形的分类及三角形内角和的有关知识解决有关问题,重点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教学要求:

1、              在实际的操作中,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基本特征,并能根据具体要求画出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2、              学生在探索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能力。

3、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锻炼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难点: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基本特征

主要教学方法:操作法

教 学 过 程(第1课时)

一、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教学例一,认识等腰三角形

讲述:请每个同学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量一量这三个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并纪录下来。

2、学生操作。

3、提问:这三个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引导学生说出:每个三角形都有两条边是相等的。

4、师小结:向这样,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作等腰三角形。

出示图,提问:照下面的方法剪成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吗?

学生小组内讨论。

全班交流,引导学生用轴对称图形的有关知识加以解释。

出示等腰三角形,介绍各部分名称。

5、讲述:请同学们用量角器量出两个底角的度数,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

6、教学例2,认识等边三角形。

1)、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等边三角形。学生小组活动,要求:通过量一量,看看这个三角形有什么特征?教师个别辅导学生。

2)、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说出;这些三角形的三条边的长度相等。

师小结:像这样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

7、提问;等边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说出:等边三角形的三个角也相等。

8、学生照样子用一张正方形纸剪出一个等边三角形。

介绍剪的方法。

二、巩固提高

完成“想想做做”的题目

第1题,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

第2题,学生独立操作,可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时说清楚为什么是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

第3题,学生先按要求画,再依次说明为什么是等腰三角形,还可怎么分类?

第4题,通过画图,学生进一步体会等腰三角形可以是直角三角形,也可以是锐角三角形,还可以是钝角三角形。

第5、6、7题,指导学生通过计算得出结果。

课题:练习三

教学要求:

1、                通过系统的整理和练习,使学生对本单元所学有关三角形的知识有进一步的了解,熟练完成练习。

2、              指导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

3、              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努力学好数学。

主要教学方法:练习法

教具、学具准备:小黑板准备习题

教 学 过 程(第1课时)

一、          整理本单元知识

提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有关三角形的知识?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当加以补充,小结,使本单元的知识系统化。

二、          完成练习三的题目

第1题

小黑板出示题目,指名学生判断各是什么三角形,并说明判断的理由。

在书上画出每个三角形的高。实物投影展示。

第2题

出示题目,明确题目要求。学生小组讨论。

全班交流:为什么前两个可以直接判断,而第3个却不行呢?帮学生进一步理解三角形按角分类的要求。

第3题    出示题目,明确题目要求。

学生小组交流有哪些不同的拼法。

全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不同的方法。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提示学生:怎样想就能很快找出不同的方法。

引导学生说出: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180度,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

第4题

通过两个角的度数,可根据角分类,也可从等腰三角性形的角度去考虑。

第5题

学生先自己摆一摆后全班交流。

通过交流学生进一步明确: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要大于第三边。

第6题

出示题目,明确题目的要求。

(1)       走哪条路最近,为什么。学生明确;在所有连接两点的线中,

线段最短。(2)通过计算,学生知道,走红线和蓝线路线一样长,都等于120米。    第7题:从不同的角度可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两个乘法(或除法)与加法(或减法)混合运算同时进行脱式的运算方法。

教学资源:

例图、投影、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王老师为学校棋类兴趣小组购买象棋和围棋(出示例图),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生答)要知道王老师一共要付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象棋和围棋分别需要多少钱)

提问:这道题应该先算什么?(生答)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独立列式)

指名回答,同时板书:12×3+15×4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不含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板书课题: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

提问:回忆以前学过的知识,在进行时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时,要注意些什么?(生答)

二、自主探究

1、提问:你能替王老师算一算吗?

2、学生独立计算解答。

3、交流:

(1)你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方法一: 12×3 + 15×4   方法二:12×3 + 15×4

= 36 + 15×4           = 36 + 60

= 36 + 60              = 96(元)

= 96(元)

(2)联系实际问题,分别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先算什么?为什么要先算乘法? 4、比较:哪种方法简单?为什么?哪一步可以省略?

5、小结:这道题里有两个乘法和一个加法,两个乘法可以同时脱式计算。

三、活动尝试

1、出示“试一试”:150+120÷6×5

2、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3、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为什么这样算?

4、提问:联系例题和试一试的计算方法说一说“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应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5、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三、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小组交流:这些题分别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独立完成计算,指名4人板演。

3、(3)集体订正,指3题

(1)同桌互相说一说:错在名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这样算?

2、的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一组一组地进行计算;

(2)让学生观察和比较每组中两道题的算式和得数,说说:有什么发现?

完成“想想做做”第哪里?原因是什么?

(2)指名回答

(3)独立订正。

4、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5题

学生先列式解答,再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和解题方法,集体订正。

四、总结质疑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2、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6题和补充的混合运算题。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2、进一步积累数学学习的经验,感受知识之间的联系,能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体验;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理解小括号内含有两级运算的三步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资源:投影、小黑板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回忆一下,昨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能说说在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中要怎样算吗?(生答)那么,在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中,我们又该注意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一个问题。

揭示课题: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题:计算300-(120+25×4),说说:这道题有什么样的特征?

2、先独立计算,并指名一人板演;

3、小组交流:说说自己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4、在班内汇报交流算法;

5、小结: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也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在计算中还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

三、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独立计算,指名2人板演;

(2)指名板演学生说一说: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

(3)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任选其中一组独立进行计算,想想:这一组的三道题有什么联系?同时指名2人板演。

(2)集体订正;

(3)分别比较这两组题,说一说:各组中的3道题目,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4)指出:在含有小括号的两步与三步混合运算中,都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和第5题

(1)分别先了解清楚题目中告诉我们的信息;

(2)小组讨论解决问题的思路,帮学生理清数量关系;

(3)汇报交流解题的思路;

(4)学生口答列式。

四、总结质疑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2、布置作业:“想想做做”第3题、第4题和第5题。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三步混合运算的计算;

2、用三步计算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思维。

教学重难点: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教学资源: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首先我们来回忆一下,昨天我们学习的是什么内容?(生答)在进行计算时,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呢?(生答)

指出: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也要先算小括号里的,小括号中的计算还要遵循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

2、揭题:今天,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继续来探究含有小括号的三步混合运算。(师板书: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二、自主探究

1、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看图,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2)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一人板演。

(3)指名板演学生说说想法,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7题

(1)看图,说说: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

(2)理解“边长4分米的方砖”:为边长为4分米的正方形地砖。

(3)小组讨论:怎样求“需要多少块方砖”?

(4)汇报交流:使学生明确,要求需要多少块这样的方砖,先要求出铺地的总面积和所用的每块方砖的面积。

(5)独立完成计算,指名板演。

(6)集体订正。

3、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1)轻声读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2)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3)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9题

(1)理解该统计表,说说:从图中知道了哪些信息,明确题意。

(2)师解释一下“2月份共生产22天”的含义,使学生明白:2月份的生产天数与实际天数不是一回事。

(3)分别计算前两个问题(用计算器计算),然后交流这两题的解题思路,进一步理解相关的运算顺序。(4)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再根据所提的问题列式计算)

五、总结质疑

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吗?

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认识中括号,以及中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自主探索的兴趣,获得发现数学结论的成功体验;

3、培养学生认真、严谨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并掌握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资源:情境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出示情境图:同学们,你们瞧!学校兴趣小组正在开展活动呢,你们知道有哪几个小组在活动吗?(生答:航模组、合唱组和美术组)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你了解到了哪些相关小组的信息?(学生自由发言)

二、自主探究

1、提问:求“合唱组的人数是美术组的几倍”应该怎样列式解答呢?

2、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教师巡视,指名用不同方法的学生板演。

3、汇报交流,同时指名学生说说想法:

方法一: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

( 8 + 6 )× 2

= 14 × 2

= 28(人)

84 ÷ 28 =3

方法二:列成综合算式84 ÷( 8 + 6 )× 2 ┅┅

用方法二的学生,要让他们按运算顺序说说每一步计算的实际意义。

4、设疑:84 ÷( 8 + 6 )× 2这个综合算式与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有什么矛盾吗?(学生自由发言)5、说明:要先算出美术组的人数,就要改变算式中的运算顺序,这里光用小括号还不够,还要用到中括号。(板书:84 ÷[( 8 + 6 )× 2])像这样的括号就是中括号(说明中括号的写法)。

6、揭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板书课题: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

7、提问: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呢?

8、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尝试进行计算,师巡视指导。

9、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

84÷[( 8 + 6 )×2]

= 84÷[14×2]

= 84÷28

= 3

10、引导学生小结: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三、巩固反思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指名2人板演,然后集体核对,指名板演学生说说计算的过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任选一组进行计算,然后通过比较让学生整理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通过整理,使学生对含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有相对完整的、清晰的认识。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看图了解信息,然后独立列式计算,再集体订正。

四、应用拓展

阅读“你知道吗?”

可以让学生自主阅读,再通过交流使他们了解“小括号”“中括号”和“大括号”发明的大体历史,以及各种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使用规定。

五、总结质疑

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回忆一下:含有小括号和中括号的混合运算要怎样计算?

(1)                认识平行四边形

教学内容:P43-45

教学目标: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平行四边形,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基本特征,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高。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平行四边形,能测量或画出平行四边形的高。

3、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1、出示例1的图片,你能在这些生活场景中找到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吗?(重点可让学生上台指一指平行四边形)

2、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平行四边形吗?(吊车、活动衣架、风筝等)

3、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平行四边形。

二、探究特点

1、你能想办法做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吗? 用你手边的材料试一试

2、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做的。选出代表向全班汇报

3、根据你的成功体会想想平行四边形可能有哪些特征,并在小组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发现的。

4、全班交流,教师注意做适当总结、板书

如: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并且相等;对角相等:内角和是360°等

三、认识高、底

1、出示一张平行四边形的地图,如果要在两条平行路之间修地下管道,你能找出最短的距离,并量一量吗?

说明:从平行四边形一条边上的一点到它对边的垂直线段是平行四边形的高(h),这条对边是平行四边形的底(a)。

2、可画多少条这样的高?为什么?(一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

3、你能画出另一组对边上的高,并量一量吗?

4、试一试:指一指高垂直于哪条边,量出每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5、想想做做5,先指一指平行四边形的底,再画出这条底边上的高,注意画上直角标记。

四、练习提高

1、想想做做1,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为什么。

2、想想做做2,用2块、4块完全一样的三角尺分别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小组里交流是怎样拼的。

3、想想做做3,用七巧板中的3块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出示,你能移动其中的一块将它改拼成长方形吗?

4、想想做做4,想把一块平行四边形的木板锯开做成一张尽可能的的长方形桌面,该从哪里锯开呢?找一张平行四边形纸试一试。

5、想想做做6,用饮料管作成一个长方形,再拉成平行四边形,比一比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阅读调查

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到生活中去找找类似的例子。

六、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哪种平面图形?它有什么特点?回想一下,我们通过哪些活动进行研究?

(2)认识梯形

教学内容:P43-45

教学目标:1、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认识梯形,发现梯形的基本特征,认识梯形的高。

2、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学会用不同方法做出一个梯形,会在方格纸上画梯形,能正确判断一个平面图形是不是梯形,能测量或画出梯形的高。

3、学生感受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进一步发展对“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

一、生活导入

1、出示例1的图片,你能在这些生活场景中找到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吗?(重点可让学生上台指一指梯形)

2、你能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看到梯形吗?

3、今天我们继续研究梯形。你还记得我们昨天是怎样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吗?

根据学生回忆板书:

(1)探究特点

(2)认识高、底

(3)多种练习

有了这些研究平行四边形的经验,你想自己来进行研究活动吗?在小组里讨论一下,你们准备开展哪些活动来完成(1)和(2)。

老师的友情提醒:研究梯形时注意和平行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将使你事半功倍。

二、小组活动

(一)探究特点

1、展示小组内制作的梯形,介绍使用的材料和方法。

2、归纳梯形的特点:梯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

(二)认识高、底

1、介绍小组内的研究成果

2、在此基础上指导看书自学:

量出互相平行的一组对边间的距离,这就是梯形的高。这样的高有多少条?为什么?

与平行四边形不同的是,梯形各部分有自己的名称。说说什么是上底、下底、腰、等腰梯形。

3、试一试:指一指高垂直于哪条边,量出每个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各是多少厘米。

4、说明:第二个梯形是直角梯形。在直角梯形中有几个直角?

三、练习提高

1、想想做做1,哪些图形是梯形,为什么。(如有分歧,可用尺检验)

在这些梯形中分别指出上底、下底和腰,并画出高。

2、想想做做2,找出“小船”中的梯形。

用七巧板中的2块、3块、4块……分别拼出不同的梯形,在小组里交流是怎样拼的。

3、想想做做3,在梯形里画一条高,可以把梯形分成两个图形,你能有不同的画法吗?(可分成两个梯形或一个梯形和一个三角形。)

4、想想做做4,用粗细、颜色不同的笔在长方形纸上画出不同的梯形,并记录上底、下底和高分别是多少。再画出不同的平行四边形,记录底和高分别是多少。

5、想想做做5,用两张长方形纸叠在一起,剪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用这两个梯形能拼成哪些图形?

想一想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与梯形的上底、下底有什么关系?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与梯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五、独立探究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探究思考题

六、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重点研究了哪种平面图形?它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它和平行四边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你还想探索梯形的什么特点?(如梯形是否也具有不稳定性)

篇4:四年级下数学单元测试

四年级下数学单元测试

1.填空.

(1)在计算(2000-36×47)÷44时,首先算法,最后一步算()法.

(2)180×650-320÷80,如果要改变运算顺序,先算减法,那么必须使用括号,算式是.

(3)根据500÷125=4,4+404=408,804-408=396组成一个综合算式是.

(4)原计划21天完成,实际提前了5天,实际()天完成任务.

(5)5人4天编筐80个,每人每天编筐()个.

(6)甲数是乙数的52倍.

①如果乙数是364,那么甲数是();

②如果甲数是364,那么乙数是().

(7)78与82的商,除585与265的差,商是多少?列成综合算式是().

(8)用182除以13的商,去乘28与14的差,积是多少?列成综合算式是().

(9)一个气象小组测得一周中每天的最高温度分别是31℃、33℃、34℃、32℃、30℃、35℃、29℃.这一周内的最高温度相差()℃,这一周内的最高温度平均是()℃.

(10)把算式改编成文字题.

5×(3+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3+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共10分).

(1)75×8表示8个75的和是多少.()

(2)比200少2的数是198.()

(3)乙数比甲数少2,甲数就比乙数多2.()

(4)甲是乙的3倍,乙是丙的2倍,甲是丙的6倍.()

(5)小数一定比整数小.()

(6)百分之一比十分之一大.()

(7)被减数、减数、差的和等于被减数的2倍.()

(8)25×4÷25×4=1()

(9)436-198=436-200-2()

(10)a台织布机b小时织布c米,则每台布机每小时织布c÷a÷b米()

3.选择题.

(1)甲数是乙数的1倍,甲数()乙数.

①>②=③<

(2)44个25相加的和除以25的11倍,商是多少?列式应是().

①25×44÷25×11②25×44÷(25×11)

③(44+25)÷(25×11)④(44×25)÷(25×11)

(3)下面第一步计算是正确的是()

①25×18-18+351=25×0+351

②2569-3400÷25×4=2569-3400÷100

③850-30÷3×10=850-10×10

④125×8-346+654=1000-1000

(4)被减数、减数与差的和是96,那么被减数是().

①96②48③69④条件不够

(5)有6名少先队员,上午植树30棵,下午植树24棵,平均每名少先队员植树多少棵?正确答案是().

①5棵②4棵③9棵④6棵

(6)李强数学前三单元的平均成绩是96分,第四单元考了100分,那么李强数学前四单元的平均成绩是多少分?正确算式是()

①(96+100)÷2②(96×3+100)÷3

③96×3÷2+100÷2④(96×3+100)÷4

(7)6个人3天可以做玩具36只,平均每人3天可以做几只?正确列式的是().

①30÷6÷3②36÷3③36÷6④36÷6×3

(8)每分放的影片长30米,第一部放映24分,第二部放映19分.第二部比第一部影片短多少米?错误列式是()

①30÷(24-19)②30×24-30×19③30×(24-19)

4.计算题.

(1)直接写出得数.

14×6=80÷16=62-5×6=

45×3=

(2)二班和三班一共有91名同学,二班有47人,三班有()人。二班和三班哪个班人数多呢?()班人多;()班人少。

(3)四班左边站了四行,每行10名同学,右边站了8名同学,一共有()人。表示()个十,()个一。

(4)五班有56人,六班比五班多三人,六班有()人。

(5)七班有59人,八班比七班的人数少一些,八班可能是多少人呢?(画“О”)

休息一下!

快要出发了,车来之前,让我们休息一会,玩一个接力赛,怎么样?仔细观察,找规律,快快填吧!

(1)37,39,4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0,50,6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1,41,51,--------,---------,---------,---------。

(4)15,20,25,--------,---------,---------,---------。

篇5:四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观察物体(二),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小数概念的知识和小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三个单元,观察物体和三角形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及观察体验使学生能够辨认识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应注重通过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形状,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鸡兔同笼”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也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为学生吃透原理,掌握正确的数学解题方法,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一个数学综合运用活动──“营养午餐”,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每种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或几何体的形状图;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平移。

5、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认识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7、经历从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三、教材的编写特点

本册教材对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处理,是以整套实验教材的编写思想、编写原则等为指导,力求使教材的结构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原理和学生的年龄特征,继续体现前几册实验教材中的风格与特点。

1、改进四则运算的编排,加强对知识的整理和概括,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往的小学数学教材在四年级时要对此前学习过的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为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如概括出四则运算的意义和运算定律等。对于这些相关的内容,本套实验教材在本册安排了“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两个单元。但是“四则运算”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四则混合运算和四则运算的顺序。而关于四则运算的意义,则根据《标准》“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的要求未进行概括,从而简化了教学内容,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2、认识小数的教学安排,注重学生对小数意义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数感。

从本学期开始,学生将要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四则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也是进一步学习数学和其他学科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因此,同整数知识一样,小数知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

3、提供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与探索,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有关研究表明,儿童时代是空间观念的重要发展阶段,在小学阶段学习一些空间与图形知识,并在其过程中形成空间观念,对于学生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及其他知识、形成空间想像力有积极的、重要的影响。

4、加强统计知识在解决问题中的教学,使学生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分析观念得到提升。

5、继续处理好“解决问题”的教学,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丰富而可操作的案例。

6、有步骤的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获得数学基本思维、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提供更多的机会。

7、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渗透于数学教学中,用数学的魅力和数学的收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内在动机。

篇6:四年级数学下复习计划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掌握认识更大的数,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百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正确地读数和写数。

2、进一步认识线与角,知道使用量角器。

3、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能进行两位数的乘、除法计算,能正确使用计算器。

4、学会图形的变换,能正确地理解图形的旋转和平移。

5、能正确地辨别方向和位置;了解生活中的正、负数。

6、掌握一些统计的知识。能绘制条形统计图和直线统计图。

二、复习要求:

通过期末复习,让学生对本册教材内容进行系统的归纳整理,进一步掌握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掌握知识要点和规律,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以便更好地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同时,注重在复习阶段温故知新、拾遗补漏和提优补差也是十分重要的。

三、重点与难点:

1、熟练求平均数。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法。理解乘法的计算律和商不变的规律。

2、能熟练的进行数的读与写。

3、熟练掌握图形平移和旋转,以及正确地辨别、方向和位置。

4、学会用正、负数来表示生活中的数据。

5、能熟练的看统计图的数据,会绘制条形统计图和直线统计图。

四、课时安排:

1、认识更大的数……2课时

2、线与角……1课时

3、乘法……2课时

4、图形的变换……1课时

5、除法……2课时

6、方向与位置……1课时

7、生活中的负数……1课时

共10课时

复习内容:

我将全学期学习过的.知识概括为:小数;四则运算、运算定律;空间与图形;统计等4个方面,这样归类,不仅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水平,而且有利于在教学中将整理和复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两者的融合。

具体的复习内容为:

1、小数。这部分复习内容有: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生活中的小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等。

2、四则运算、运算定律。这部分复习内容有:四则运算和运算定律。其中四则运算内容包括小数加减法运算和整数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内容包括加法运算定律、乘法运算定律及简便计算。

3、空间与图形。这部分复习内容有:位置与方向和三角形。

4、方程。这部分复习内容解方程,列方程解应用题。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巩固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位置与方向、三角形等知识,加深这些知识的理解,提高对这些知识的掌握水平。

2、进一步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加法运算定律和乘法运算定律,能正确计算三步以内的混合运算,并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进一步提高应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征,进一步明确三角形三条边之间,三个角之间的关系,更好地掌握三角形的分类,加深对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特征的认识。

4、进一步认识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能比较小数的大小,进一步认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进一步掌握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进一步掌握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5、进一步体会方向、距离两个条件对确定位置的作用,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6、会用字母表示数,会解方程,会列方程解应用题。

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复习整理所学知识的过程,并通过必要的练习及交流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经历整理复习所学知识的过程,学习整理和复习的方法;初步感知整理复习的必要性,逐步养成自觉整理所学的知识的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反思本册教材的学习情况,体验与同学交流和成功学习的乐趣,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方法的内存联系,感受数学的意义与价值,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

篇7:四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

一、本班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50人,从开学一段时间的学习情况来看,学生整体水平比较平均,学习气氛浓厚,大部分同学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积极性高,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不足的地方就是学习比较浮躁,两极分化的现象比较突出。不少同学在学习上好胜心强,乐于学习,勇于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思维活跃,有较好的学习习惯,有较有成效的学习方法;但也有不少同学厌倦学习,畏惧困难,或是学习方法不当,或是学习习惯较差,作业不能及时上交,书写不规范,有待于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简介

本册教材包括小数的和加意义减法、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小数乘法、观察物体、认识方程、数据的表示和分析。

(一)“数与代数”

1.第一单元“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进一步了解小数的意义。结合具体情景,学习小数加减法和加减混合运算,运用小数加减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感受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2.第三单元“小数乘法”。结合具体情景,使学生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经历探索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运用小数乘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第五单元“认识方程”。结合生活情景,使学生初步了解可以用字母表示数;通过直观教具,初步了解方程;通过游戏活动,初步了解等式性质,并能用等式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二)“空间与图形”

1.第二单元“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通过对三角形分类,了解各类三角形的特点;通过操作,探索并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度数和等于180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进一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了解梯形的特征;会运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

2.第四单元“观察物体”。能辨认从高低、远近不同观察点拍摄到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通过实际观察,使学生体会到同一景物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画面不同;能辨认从不同位置拍摄的图片及其先后顺序。

(三)“统计与概率”

第六单元“数据的表示和分析”。通过实践活动,是学生掌握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意义。同时理解并掌握平均数的意义与方法。

三、教学目标:

1.认识小数意义,会比较小数大小,会进行小数加减法运算。

2.认识三角形按边分类。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边的关系。

3.掌握小数乘法的运算方法,会计算小数乘法,会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方程,会解方程,能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5.学会一些简单的统计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1.掌握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

2.能正确进行三角形内角和的推导。

3.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4.解方程及用方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五、具体措施:

1.注重对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要及时评价,考查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否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和合作,是否具有学习数学的兴趣。重视了解学生数学思考的过程,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声”讲出自己的想法。

2.恰当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结合实际背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多地关注对知识本身意义的理解和在此基础上的应用。

3.重视评价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让学生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能与同学协作完成学习中的问题。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挖掘其有价值的独特的意义。

4.进一步培养学生勤预习、爱动脑的好习惯。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作业干净整洁。

5.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气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每个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都能得到提高。

6.注重学生知识形成和探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方法的积累,使学生初步学会自主学习形式上可以多采用动手、动脑、动口相结合,讨论、抢答等形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从周围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8:四年级下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

1、基本学生学情分析 :

本学期所任教的四年级,共有学生44多人。在经过了三年半的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了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一定的兴趣,大部分学生乐于参与学习活动。特别是动手操作、需要合作完成的学习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对本班的学生,我认为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地保持,并逐步引导到思维的乐趣、成功体验所获得的乐趣中。培养本班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本学期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

2、潜能生基本情况分析:

个别的学生由于基础不好,存有知识断层,学习的自律性比较差,学习能力弱,接受能力差,学习目的不明确,对学习也提不起兴趣。继续加强潜能生的转化也将是我本学期工作的重点。

二、教学内容及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观察物体(二),图形的运动(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活动等。

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以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本教材安排了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运算。小数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有关小数概念的知识和小数四则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认识了简单的小数,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大小的比较、小数点位置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等,并在此基础上学习比较复杂的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小数的意义,能用小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初步学习用小数知识解决问题。在本学期里学生将系统地学习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重点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学习列出综合算式解决问题打下基础;运算定律则主要是在学生已有的直观认识的基础上对有关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加以概括和总结,并学习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观察物体、三角形、图形的运动三个单元,观察物体和三角形是本册的难点或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性。及观察体验使学生能够辨认识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应注重通过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形状,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平均数和条形统计图。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制作条形统计图,学会看懂此种统计图并学习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计算内容,教学用所学的整数四则运算知识和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鸡兔同笼”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也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为学生吃透原理,掌握正确的数学解题方法,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一个数学综合运用活动──“营养午餐”,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每种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运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角的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或几何体的形状图;能在方格纸上补全一个轴对称图形;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的图形沿水平方向或垂直方向平移。

5、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认识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6、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及运用假设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有效性,感受数学的魅力。形成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7、经历从实际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2、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难点。

五、教学中需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在前面几册的教师教学用书中,已经准备了很多种,其中的一些仍可继续使用,如小棒、方木块、钉子板、量角器、三角板、直尺、七巧板、计算器等。

本册的教学需要一些新教具和学具。1、数位顺序表;2、用硬纸条做的三角形;3、其它学具

六、教学措施 :

1、认真备课,精心设计练习,上好每一节课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利用一切手段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学生热爱数学,善于钻研数学,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建构互动教学模式,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

3、从计算入手,从根本上抓好学生的计算,使学生打好计算的基本功,做到计算细致,快速,正确。

4、注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的学习,对于教材中的定义和概念要让学生弄明白,并且能够根据一些定理进行计算,且正确灵活。同时注意学生在讲课中学习活动的参与,同时要注意对潜能生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和同学对他们的尊重。

5、抓好各单元的测验,通过单元检测及时对学生进行查缺补漏。期中、期末制定好复习计划,指导学生进行好复习。

6、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一道应用题应该多读几遍之后再解答。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7.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努力教好每一个学生。

七、课时安排(57课时)

(一)、四则运算(6课时)

(二)、观察物体(2课时)

(三)、运算定律(7课时)

1、加法运算定律......3课时左右

2、乘法运算定律......4课时左右 营养午餐......1课时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5课时)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3课时左右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3课时左右

3、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3课时

4、小数与单位换算......2课时

5、小数的近似数......2课时 整理和复习......2课时

(五)、三角形......6课时

(六)、小数的加法和减法......6课时

(七)、图形的运动 (二) ......4课时

(八)、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4课时

1.平均数......2课时

2.复式条形统计图......2课时 营养午餐......1课时

(九)、数学广角鸡兔同笼......2课时

(十)、总复习......4课时

八、教学周次安排: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课时

备注

第1周

2月23日-2月26日

开学注册及四则运算

4

开学注册

第2周

2月29日-3月4日

四则运算测试及分析

4

第3周

3月7日-3月11日

观察物体;测试及分析

4

第4周

3月14日-3月18日

加法运算定律

4

第5周

3月21日-3月25日

乘法运算定律

4

第6周

3月28日-4月1日

简便计算

4

第7周

4月4日-4月8日

营养午餐单元复习测试及

4

清明节

第8周

4月11日-4月15日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3

第9周

4月18日-4月22日

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4

第10周

4月25日-4月29日

;  生活中的小数。

4

劳动节

第11周

5月9日-5月13日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4

第12周

5月16日-5月20日

整理和复习;期中测评分析

3

第13周

5月23日-5月27日

三角形

4

第14周

5月30日-6月3日

三角形;图形的拼组;测评及分析

4

第15周

6月6日-6月10日

图形的拼组;测评及分析

4

端午节

第16周

6月13日-6月17日

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3

第17周

6月20日-6月24日

数学广角,测评及分析统计,

4

第18周

6月27日-7月1日

总复习,期末考试及放暑假

4

篇9:四年级下数学练习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练习题

班级___姓名___等第___

一、口算(每题1分)

60×9=50×90=600÷30=20×34=

43×2=11×600=13×600=75-18=

70-30=8000-3000=120÷3=3×900=

900÷3=320÷3=210×4=70×20=

25×100=75÷3=125×8=25×40=

二、用竖式计算(每题4分)

805×54126×37310×14

34×930367×50800×74

三、填空(每空1分)

1、365的14倍是。175是5的倍。

2、□□×□□=1600,□□×□□=2800。

3、125×16=125××2,250×4×6=250×

4、211×39的积大约是,498×21的积大约是。

5、最小的三位数与最大的两位数的积是。

四、你能算出体育用品商店今年10月份卖出的各种球类的总价吗?(每空3分)

球类名称单价数量总价

排球59元30个元

足球158元12个()元

篮球87元120个()元

五、解决问题(每题6分)

1、星星小学体育组的15名同学在操场上练习自行车慢骑,平均每人骑800米,他们一共骑了多少米?

2、一条船3次装运了1500袋黄沙。照这样计算,有8000袋黄沙,15次能全部运完吗?

3、一辆大客车可以乘座48人,一列火车乘座的人数是一辆大客车的12倍。一列火车乘座的人数比一辆大客车乘座的人数多多少人?

4、明明特别喜欢看《少儿百科全书》,他5天看了100页,像这样又看了25天才把这本书看完,这本书一共有多少页?

5、青青水果超市上半月卖出85筐苹果,下半月卖出65筐苹果,每筐苹果重20千克。青青水果超市这个月一共卖出多少千克苹果?

6、一条公路长300千米,一个修路队修了20天,还剩80千米没修完,这个修路队平均每天修路多少千米?

六、附加题

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中,五年级比四年级的3倍少35人,两个年级的人数差是41人,两个年级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各有多少人?

篇10:四年级下数学练习题

一、基础知识

1、填空

(1)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是30天的月份是()

(2)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每天18:45播送《少儿节目》,这里的18:45就是下午()

(3)1994年首都北京人口有一千零五十一万八千三百六十七人。写作()

(4)一(个)、十、佰、仟、万、十万、佰万、仟万、亿、十亿、佰亿、仟亿???都是(),每相邻两个()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种记数法叫做()

(5)工作总量=-()×()

(6)943÷30的被除数是(),除数(),商是(),余数是()

(7)把两个加数(),叫做加法。

(8)已知()与(),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选择(在正确答案下面的○处涂上颜色)

(11)萧山到上海火车提速后只要行3小时,路程有216千米,火车的时速是

(706487172)

○○○○

(12)8个百万、8个百、8个一组成的'数是一个(三位数七位数五位数六位数

○○○○

(13)最小的六位数与最大的五位数之和是(99100000119万

○○○○

(14)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10月1日成立,至10月1日是(59606162)周年。○○○○

(15)当时钟敲响在12月20日

(零点12点12:0024:00

○○○○

二、基本技能

1、直接写出得数

(1)640÷80=720÷8=27×6=

(2)300÷5=5607+488=25×4÷25×4=

2、计算下列各题,并且验算。

(3)2356÷38(4)1081÷47

(5)2270÷63(6)3108÷37

3、简便计算(要求写出简算过程)

(7)1849-137-63(8)96000÷25÷4

4、求未知数X

(9)X-1325=837(10)1947+X=2768

5、计算

(11)840+272÷34×52(12)(324-285)×12÷26

(13)1000×3-(590+660)

6、列式计算

(14)50减去30的差,再去乘200,积是多少?

(15)1904减去什么数得654?(用X表示未知数)

篇11:四年级下数学练习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期末检测试题(人教版)

姓名:

一.口算:(10分)

25×4= 3.35+6.65= 10–0.27= 912÷3=

125×16= 33–24×0= 9.7÷10= 0.78×100=

1–0.08= 7200÷900=

二.填空:(19分)

1.0.08的计数单位是,它有()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2.由5个1,6个0.01,8个0.001组成的数是()。

3.三角行按角可分为()三角形,()三角形,()三角形。

4.0.453扩大到原数的()倍是453;35.6缩小到原数的()是0.356。

5.任何数和0相乘都得();0同任何数相加都得()。

6.一个等腰三角行的顶角是30度,它的一个底角是度。

7.8.056保留两位小数约是( ),精确到十分位是( )。

8.用红,黄,绿三种信息灯组成一种信号,可以组成( )种不同的信号。

9.409856000改写成用“万”作单位是()万,改写成用“亿”作单位是(10.9020千克=( )吨;32.76千米=( )千米( )米。

三.判断。(对的打“∨”,错的打“×”)。(5分)

一个三角形中最少有2个锐角。

2.大于90度的角叫做钝角。

3.因为钝角大于直角,所以钝角三角形内角和大于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4.任何一个长方形都可以分成2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5.8千米50米=8.5千米。

四.选择。(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中)(5分)

1.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4厘米和5厘米,它的第三条边长可能是()

A.8厘米

B.9厘米

C.10厘米

2.6千米340米写成小数形式是( )

A.6.34米

B.6.34千米

C.6.034千米

3.两根电线杆之间有50米,它们之间每隔10米种一棵树,一共能种( )

A.4 B.5 C.6

4.360÷6-6ⅹ2的得数是( )

A.0 B.48C.8

5.最少( )个等边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等腰梯形。

A.2 B.3 C.4

五.列竖式计算并验算。(16分)

438ⅹ52=

六.计算(能简算的要简算)。(16分)

1898÷73ⅹ54

125ⅹ32

101ⅹ35

23.9-5.47-4.53

5.87+9.64=

988÷26=

38.07-9.18=

七.按要求画图。(9分)

1.画出一个边长分别为4厘米和6厘米的三角形,并以6厘米的边长为底作高。

2.根据统计表画出折线统计图。四年级男生体重统计表(单位:千克)

八.应用题。(20分)

1.小红有28.6元钱,买了一支钢笔10.3元钱,又买了一个笔记本1.7元后。还剩多少元?

2.7名工人8天加工服装2632件,照这样计算,再增加3名工人,一天能加工服装多少件?

3.沿公路边每隔5米挖一个树坑,(公路两边不用挖)。公路全长1300米,要在公路两边都植上树。一共需要多少树苗?

4.一辆汽车3小时行了135千米,一架飞机飞行的速度是汽车的28倍还少60千米。这架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千米?

5.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为12厘米,周长是52厘米。这个三角形的一个腰长是多少厘米?

篇12:四年级下数学练习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

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2、有关零的运算规律

一个数加上0,还得这个数。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

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都得0。

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还得0。(注意:0不能做除数)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

1、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

a+b=b+a

2、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结合

律。用字母表示:(a+b)+c=a+(b+c)

3、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a×b=b×a

4、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用字母表

示:(a×b)×c=a×(b×c)

5、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用字母表示:(a+b)×c=a×c+b×c或者a×(b+c)=a×b+a×c(注意:除法没有分配律)

6、乘法分配律应用:(a—b)×c=a×c—b×c

7、减法性质:a-b-c=a-(b+c)

8、除法性质:a÷b÷c=a÷c÷b=a÷(b×c)

9、牢记:25×4=100125×8=1000

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

2、小数部分的数位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小数部分有最高数位是十分位,没有最低数位;

整数部分有最低数位是个位,没有最高数位。

3、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别写作0.1、0.01、0.001……。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

4、10个十分之一是1,100个十分之一是10;10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100个百分之一是1;10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1里面有10个十分之一;1里面有100个百分之一;十分之一里面有10个百分之一。

5、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

6、小数的写法:整数部分按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0的,整数部分写0,小数部分依次写出每个数字。

7、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应用小数的性质,可以根据需要改写小数(化简和改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8、小数的大小比较: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再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从十分位起,一位一位依次比下去,直到分出大小。

9、小数点移动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倍;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10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一个小数乘以10、100、1000……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10、复名数、单名数之间的转换

(1)高级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以它们之间的进率,也就是把小数点向右移动。

(2)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级单位,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也就是把小数点向左移动。

11、常用单位转换:

长度单位(进率是10):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面积单位(进率是100):

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

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1000000平方毫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0000平方毫米;

重量单位(进率1000):

1吨=1000千克=1000000克;1千克=1000克。

12、求小数的近似数也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保留两位小数,就要把第三位数省略。如果保留一位小数,就要把第二、三位数省略。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去掉。求近似数时,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第五单元《三角形》

1、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

2、三角形的特点: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3、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高。)

4、为了表达方便,用字母A、B、C分别表示三角形的三个顶点,上面的三角形可以表示成三角形ABC。

5、三角形的特性:(1)三角形具有稳定性。(2)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6、三角形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7、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底;底边上的两个角叫做底角,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

8、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三个底角相等。

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的等腰三角形。

9、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

10、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等腰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

用三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梯形。

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法》

1、小数加减法要注意:(1)小数点对齐,也是把数位对齐。(2)从最低位算起。(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掉。

2、小数加减法的的验算跟整数加减法一样。

3、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第七单元《统计》

折线统计图不但清楚反映数量的多少;还可以反映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第八单元《数学广角》

1、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

1.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棵数—13)得

有括号的两步式题数学课件

小学数学科组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小学数学集体备课工作总结

小学作业检查总结

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初中数学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年级开学数学第一课教案

小学常规教学管理制度

四下数学集体备课计划

魏家地学校七年级第二学期体育与健康教案 第二周第1课时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四年级数学下教案(锦集12篇)】相关文章:

初中数学教研组具体工作计划2023-02-21

教学常规管理制度2022-05-06

一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分类教案第二课时上下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2024-03-31

初一数学集体备课心得体会总结2022-05-07

四年级作文教师的教案参考2022-12-30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设计2023-02-05

一年级上学期数学《乘车》优秀教案2022-04-30

八年级数学集体备课活动总结2022-11-14

小学四年级数学《自然数》教案2023-07-25

数学教研组的工作总结报告2023-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