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大气的运动的教案

时间:2023-02-11 08:05:30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地理大气的运动的教案(通用14篇)由网友“lvguang”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了地理大气的运动的教案,希望你喜欢,也可以帮助到您,欢迎分享!

地理大气的运动的教案

篇1:地理大气的运动的教案

地理大气的运动的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成因;

3.理解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因素。

4.理解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风向和高低气压的判断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自绘热力环流图和大气水平运动图,提高学生绘制地图的能力。

2.运用等压线分布图,分析高低气压的分布及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

3.阅读《风力等级表》,加深对天气预报知识的.理解。

(三)德育渗透点

对“城市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的讲解,使学生树立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帮助学生认识合理开展城市布局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成因;

2.理解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成因

2.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设想

运用投影片、板图、Flash动画演示等教学媒体;教学中用引导配合图表分析为宜。

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第二单元大气环境的第三课,是从动态的角度来研究大气环境。主要讲二块知识:1.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2.大气的水平运动;内容上看本课具有承上启后的作用,而且可以说是本单元和全书的重点和难点。

篇2:高一地理《大气的运动》教案

高一地理《大气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 热力环流:a.引起大气运动的原因 b.热力环流的产生及图示

2.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a.水平气压梯度力

b.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风的不同影响及图示

教学重点、难点:热力环流、风的形成及影响风的各种作用力

知识结构:

来源:太阳辐射

大 根本原因:太阳辐射强度的唯独差异

气 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大气水平运动)

的 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运 大气的水平运动 只改变方向的力:地转偏向力

动 阻力:摩擦力

大气水平低气压中的大气,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北半球气旋)

运动形式 高气压中的大气,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北半球反气旋)

引入:冬季风带来了寒冷,夏季风带来了雨水,热量和水汽的输送全靠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是什么?

一、热力环流

1. 热力环流的成因:地面冷热不均。

指出:高低纬度的温度差异是全球最基本的冷热不均。

2. 形成过程:

(1) 地面冷热不均首先产生大气的垂直运动。

大气受热上升,冷却使大气下降。

(2) 大气的.上升和下降引起同一高度的气压差异。

(3) 水平气压差异形成大气水平气压梯度力,引起

大气水平运动――风。

水平运动梯度力总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即风总是由高压吹向低压。

小结: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高度水平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3. 热力环流的图上判断:

(1) 等压面向上凸表示高气压,向下凹为低气压。等压面上各点气压相等。

(2) 海拔低处气压总是高于海拔高处。

(3) 相同高处气压,冷处高于热处。

练习:图中①②③④⑤各点, ①

气压最高的是 ;最低的是 。

解:①=②=③,④>①(∵④海拔低于①,∴④气压高于①) ④ ② ⑤

⑤海拔高于③,∴⑤气压低于③。

判断:书P34《城市与郊区间的热力环流》 ③

①城区因工业生产与汽车等人类活动,气温高于农村,称为“城市热岛”。

②图中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

③规划时应将有污染的工厂布局在城市风的下沉气流距离之外。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大气水平运动中所受的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

①概念: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称为气压梯度,气压梯度使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的力,叫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力的产生:水平气压差

判断:右图所示的4点中

大气所受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最大的是 B a b d

A.a点 B.b点 C.c点 D.d点 c

③特点:A.由高气压指向低气压 1010 1008 1006 1004 1002(hpa)

B.力的方向⊥等压线

C.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b点风力最大。

(2)地转偏向力

①力的产生:地球自转。

②特点:A.仅改变风向,不影响风速

问:如何改变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B.自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

练习:下列图示中,正确表示北半球风向的是 C

1006 1012

1008 1010

1010 1008

1012 1006

A B C D

( 3 ) 摩擦力

读图2.11《在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风(北半球)》

①高空中因无摩擦力而使风向与等压面平行。

②低空(近地面)因有摩擦力而使风向与等压线有一个

交角。

∴风向与等压线有无交角,可以判断风在高空还是在

低空(近地面)。

2、风所受到的各种力的判断:

①先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高气压指向低气压)。

②再确定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③与风向成90°的是地转偏向力。

④与风向相反的是摩擦力。

小结:①从右图中可分析出风所在的南北半球,气压高低,高空还是低空。

②近地面大气在以上力的作用下:

低压中的空气,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辐合运动。

高压中的空气,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辐散运动。

篇3:大气运动高考地理知识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三圈环流的形成)

1、形成条件:

①均匀的地球表面②高低纬度地区受热不均③受地转偏向力影响

2、形成过程(以北半球为例)

①赤道低气压带的形成

赤道地区温度高,气流上升,气压低,形成赤道低气压带。

②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

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高空南北分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北的一支偏转成西南风,在北纬30°附近高空偏转成西风。来自赤道高空的空气在北纬30°附近高空不断堆积、下沉,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

③东北信风带的形成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流出的气流,一部分向南流向赤道低气压带,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带。

东北风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地区辐合上升,在赤道和北纬30°之间形成了低纬度环流圈。

④西风带的形成

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北流出的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南风,称为盛行西风。

⑤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

北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温度极低,空气冷却下沉,气压高,形成极地高气压带。

⑥极地东风带的形成

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称为极地东风。

⑦副极地低气压带的形成

极地东风与盛行西风在北纬60°附近相遇,暖而轻的盛行西风爬升到冷而重的极地东风气流之上,因气流上升形成一相对低压带,称为副极地低气压带。

从副极地上升的气流在其高空南北分流,分别流向副热带和极地高空,形成了中纬度与高纬度环流圈。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如上图)

①熟记上图中所有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

②全球气压带是如何分布的?

赤道低气压带在赤道附近;南北纬30°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纬60°为副极地低气压带;两极地区为极地高气压带。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对称分布。

③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同是高气压带,形成原因是否相同?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同是低气压带,形成原因是否相同?

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为动力作用影响形成的;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是热力作用影响形成的。

④你认为哪些气压带控制地区降水较多?哪些气压带控制地区降水较少?

气流上升的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降水较多;气流下沉的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降水较少。

4、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做周期性的季节移动。春秋分为平均位置,冬至日偏南,夏至日偏北。

篇4:大气运动高考地理知识点

1、本节主要内容有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两部分内容。

气压带和风带形成了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形成了季风环流。因此,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也可以理解成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的形成及季风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2、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作为世界两个大气环流系统,共同影响形成了世界气候格局。三圈环流影响大陆西岸的气候形成,季风环流影响大陆东岸的气候形成。两大环流系统对气候的作用,本节只陈述了季风环流对东亚和南亚的影响。

3、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结果是有些地区一年内受某气压带和某风带的交替控制。

4、亚欧大陆内部冬季形成的高压中心纬度偏高,夏季大陆上形成的低压中心纬度偏低。夏季的低压中心和冬季的高压中心形成的原因都是热力作用。

5、影响东亚的夏季风和冬季风的形成原因都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亚的冬季风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风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6、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同样影响澳大利亚北部的热带草原气候的形成。

篇5:大气运动高考地理知识点

海陆分布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季风环流的形成)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低形成冷高压。夏季,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气温高形成热低压。

2、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影响

①大气环流变得更为复杂。②使东西向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为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

3、高低气压中心分布

①北半球

冬季(1月),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亚洲高压或西伯利亚高压)切断,使副极地低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夏季(7月),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亚洲低压或印度低压)切断,使副热带高气压带仅保留在海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

②南半球

海洋面积大,纬向分布的气压带比北半球明显,特别是南纬30°以南地区,气压带基本上呈现带状分布。

4、季风及对亚洲气候的影响

①海洋和陆地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的随季节有规律的变换,形成季风。②亚洲的季风气候特点冬季干燥寒冷,夏季温暖湿润。

5、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也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

南亚夏季风形成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密切相关。北半球夏季,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球的东南风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形成西南风,这就是影响南亚的夏季风。

6、东亚和东南亚的季风气候

篇6:高一地理《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教案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设计】

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热力环流

【新课导入】

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

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介绍】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同时,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大作用。

【过渡】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指导读书】(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请阅读教材P30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思考: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复述大气的增温原理?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4.物体的温度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分别为何种类型?

5.何为大气逆辐射?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图2.1)。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采。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4.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5.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过渡】结合我们刚才介绍的大气的受热过程,思考我们课前安排大家观察的烧一锅开水时,锅里沸腾的开水,中间水向上冒,锅边水往下沉。点燃一小堆纸时,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的原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板书】二、热力环流

【说明】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那么热力环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32,思考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下面我们就这两幅图一起来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

【投影片展示】

【讲解】

(1)若A、B、C三地(如左上图)受热均匀,则

①三地气温相同;②三地气压相同;③三地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规律相同;

④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

(2)若A地受热(如右上图),则

①A地气温较高,B、C两地气温较低;

②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C两地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

③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减小,气压降低,B、C两地近地面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升高,三地近地面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A地较小,B、C两地较大,迫使空气从B、C流向A,导致空气水平运动,此时三地近地面的等压面不再是水平面,在气压较低的A处,等压面往下移,在气压较高的B、C处,等压面往上移;

④A地上空一定高度A′处,因上升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高,B′、C′处因空气下沉后密度减小,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的周围地区低,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A′处流向气压较低的B′、C′处,形成热力环流。

【板书】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由于同一水平面上的A′、B′、C′点三地气压不再相等,等压面也不再是水平面,在A′处往上移,在B′、C′处往下移,就形成了弯曲的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板书】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特别注意】【板书】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总结】【板书】

【讨论与思维拓展】(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请同学们做以下思考:

某城市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工业区、商业、文化及住宅区的分布如简图所示,住在该城的居民们发现,白天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会加剧,每到夜晚则减轻,请分析其原因。还有,该城市是新兴工业城市,这里的老居民们说,现在一年中阴天的日子比过去多了,请分析其现象及原因。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以上内容,结合其地理位置,可做如下分析:

白天,山坡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后温度升高、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山坡上的空气因为受地面长波辐射后增温并膨胀上升,这样,白天就出现沿山坡向上爬升的气流,这股气流也就把谷底工业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带到坡面上部的文化、商业和住宅区,加剧了污染。而到了晚上,山坡首先降温,山坡上的气流变为收缩下沉,工业区的污染物被抑制上升,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污染则得到减轻。因此,这一城市的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白天加剧,夜晚减轻。这一原理,指大气在山谷与山坡之间的环流运动,我们习惯称之为山谷环流,也即山谷风。

第二问的分析:该市是工业区,工厂建成后,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固体杂质成为水汽的凝结核,凝结核的增多使城市上空的水汽更容易发生凝结现象,因此,这一地区的阴天也就多了。

【课堂小结】略

【课后作业】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材P33活动中的海陆风及P56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原理。

【板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

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新课导入】

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

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板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介绍】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同时,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大作用。

【过渡】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指导读书】(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请阅读教材P30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思考: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复述大气的增温原理?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4.物体的温度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分别为何种类型?

5.何为大气逆辐射?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图2.1)。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采。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4.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5.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

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过渡】结合我们刚才介绍的大气的受热过程,思考我们课前安排大家观察的烧一锅开水时,锅里沸腾的开水,中间水向上冒,锅边水往下沉。点燃一小堆纸时,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的原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板书】二、热力环流

【说明】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那么热力环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32,思考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下面我们就这两幅图一起来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

【投影片展示】

【讲解】

(1)若A、B、C三地(如左上图)受热均匀,则

①三地气温相同;

②三地气压相同;

③三地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规律相同;

④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

(2)若A地受热(如右上图),则

①A地气温较高,B、C两地气温较低;

②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C两地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

③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减小,气压降低,B、C两地近地面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升高,三地近地面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A地较小,B、C两地较大,迫使空气从B、C流向A,导致空气水平运动,此时三地近地面的等压面不再是水平面,在气压较低的A处,等压面往下移,在气压较高的B、C处,等压面往上移;

④A地上空一定高度A′处,因上升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高,B′、C′处因空气下沉后密度减小,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的周围地区低,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A′处流向气压较低的B′、C′处,形成热力环流。

【板书】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由于同一水平面上的A′、B′、C′点三地气压不再相等,等压面也不再是水平面,在A′处往上移,在B′、C′处往下移,就形成了弯曲的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板书】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特别注意】【板书】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讨论与思维拓展】(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请同学们做以下思考:

某城市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工业区、商业、文化及住宅区的分布如简图所示,住在该城的居民们发现,白天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会加剧,每到夜晚则减轻,请分析其原因。还有,该城市是新兴工业城市,这里的老居民们说,现在一年中阴天的日子比过去多了,请分析其现象及原因。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以上内容,结合其地理位置,可做如下分析:

白天,山坡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后温度升高、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山坡上的空气因为受地面长波辐射后增温并膨胀上升,这样,白天就出现沿山坡向上爬升的气流,这股气流也就把谷底工业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带到坡面上部的文化、商业和住宅区,加剧了污染。而到了晚上,山坡首先降温,山坡上的气流变为收缩下沉,工业区的污染物被抑制上升,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污染则得到减轻。因此,这一城市的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白天加剧,夜晚减轻。这一原理,指大气在山谷与山坡之间的环流运动,我们习惯称之为山谷环流,也即山谷风。

第二问的分析:该市是工业区,工厂建成后,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固体杂质成为水汽的凝结核,凝结核的增多使城市上空的水汽更容易发生凝结现象,因此,这一地区的阴天也就多了。

【课堂小结】略

【课后作业】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材P33活动中的海陆风及P56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原理。

【板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

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复习旧课】

1.大气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说说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的风向及变化。

【学生回答】略

【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大气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其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也就是风。今天我们专门来学习它。

【板书】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讲授新课】

【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3―34内容,思考回答: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受哪个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是平行的?这种风向在什么地方存在?

3.了试说明风的形成过程及其风在不同力的作用下,风向的变化情况。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

【板书】(一)作用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1)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

【板书】2.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1)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判定:

(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左,低压在右。

【板书】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1)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2)可以减小风速

【讨论】我们刚才介绍了影响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三种作用力,请大家思考是否所有位置的风都受到这三种力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略

篇7:地理教案-海水运动

地理教案-海水运动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

2.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掌握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二)能力目标

1.读图3.1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

2.学会运用相关知识解释潮汐中的大小潮现象,世界著名渔场的成因。

3.能结合实际运用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德育目标

1.通过对风、风海流、补偿流的因果关系的学习以及洋流对气候、生物分布的影响,培养学生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兴趣和体会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2.认识保护海洋环境、防止海洋污染的重要意义。人类的发展应和海洋自身的发展相协调,正确对待海洋中发生的地理现象。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1.重点

风海流的形成,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对渔场的形成、沿岸的气候、航海等)的影响。

2.难点

洋流的成因及分布规律。

3.疑点

为什么西风漂流在北半球是暖流,在南半球是寒流?

为什么秘鲁寒流属于上升流形式而非水平流形式的补偿流?

补充厄尔尼诺现象,拉尼娜现象。

三、课时安排

1.5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1.自学

自学“海水的运动形式”,对比波浪和潮汐得出:洋流是海洋中的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的流动,这是非周期性的(不同于潮汐),定向的流动(不同于波浪)。

自学“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找出关键词:气候、渔场、污染、航海。

2.观察实验

在实物投影仪上,用透明的玻璃器皿做水槽,用气筒吹水槽的水,水动;加泡沫颗粒,来回吹,水没按一定方向动;用气筒在一个方向吹,水在沿一定方向流动,这类似于风海流;水槽内未吹气的地方,水也在流,这类似于补偿流。

3.画图

读图3.11“世界洋流模式图”,结合图2.16“全球大气环流示意”联系大气环流模式,根据信风带和西风带的风向,推出赤道海区和中纬海区纬向的风海流流向,结合陆地轮廓,考虑地转偏向力影响描绘洋流模式简化图,并用红、蓝色笔分别标识暖流和寒流。

4.读图讨论

读图3.8“钱塘潮(浙江海宁)与杭州湾地形”,认识地形、气候与潮灾的联系,了解杭州湾沿岸防止潮灾的有效措施。试从地形和气候背景方面解释,为什么孟加拉湾沿岸是世界上遭受风暴海啸(风暴潮)袭击最为严重的地区?我国大江大河的入海口和大海湾也是潮灾的主要发生区域,在防灾、减灾方面我们需要做些什么?读图3.12“世界表层洋流分布”,按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太平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逐个作出归纳,得出洋流分布规律。

五、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知道海水运动的三种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及其主要区别。

2.知道洋流概念和三种洋流成因类型: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3.理解洋流的形成原因和寒暖流的特点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4.读图3.1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提高表达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

5.学生在认识洋流的形成是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过程中,提高综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学生在绘制全球大气环流、洋流模式图的过程中,提高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学生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和世界洋流分布图,解释世界洋流分布规律的过程中,养成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能力。

8.学生通过对风、风海流、补偿流的因果关系的学习以及洋流对气候、生物分布的影响,培养探究地理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兴趣和体会各自然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

(二)整体感知

上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学习了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留下这些疑问:为什么低纬附近海区水温不是越来越高?赤道附近海区盐度不是越来越低?高纬海区水温不是越来越低?副热带海区盐度不是越来越高?也就是说,为什么世界海洋热量收支基本平衡?为什么海洋总盐量基本稳定?是什么推动海水中的物质和能量循环运动?今天,通过从动态角度学习海水的运动,能帮助解答以上问题。

海水是一种流体,永远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海水运动使海洋中的物质、能量的循环有较高的速率。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是洋流,其主要成因类型是风海流,洋流的基本分类为:寒流和暖流。全球的大洋环流,对高低纬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 全球的热量分布,有着重要意义。洋流对流经海区的气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航海以及海洋环境污染等都有影响。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关于海水运动的三种形式

教师小结:波浪对船只航行、渔业作业等有很大影响,波浪还具有极大的能量,是海岸动力作用的重要因素,它能引起海岸线的变迁和泥沙物质的运移和沉积。波浪作用强则海岸线后退、泥沙沉积少,弱则海岸线前进、泥沙沉积多。潮汐是在天体引潮力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长波,波长可达数百千米甚至数千千米。在海湾港口区,潮汐现象比较显著。这是由其地形(口大内小)的特点决定的。洋流不仅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而且具有非常大的规模。洋流促成了不同海区间进行大规模的水量交换,并伴有热量交换、盐份交换等。

2.关于“洋流的成因类型”

通过观察实验,了解风海流和补偿流。(在世界洋流模式图上只有这两种类型的洋流)

教师小结:风海流是以风为动力引起的海水大规模的运动。例如南北半球西风带海区产生的西风漂流,就是盛行西风作用下形成的,南北赤道暖流是由低纬信风吹拂形成。洋流的产生,最基本的原因是两个:一是海面风的作用,二是海水密度分布不均。

动画演示3.10“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剖面及海水流动”,

教师小结:由于海水盐度、温度的差异,引起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匀所导致的海水流动,这叫做密度流。密度流从密度小的海区流向密度大的海区,或者说,密度流从盐度低的海区流向盐度高的海区。你还能列举其它的密度流吗?

学生回答:从波罗的海流向北海,从亚丁湾流向红海。

再读图3.10“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剖面及海水流动”,教师提问:地中海底部海水怎么流?这属于什么成因类型的洋流?

学生回答:从地中海流向大西洋,这是补偿流,以补偿大西洋流出的海水。

教师小结:由于风海流和密度流的存在,大洋中必然产生一些海区减水(洋流流出的海区),而另一些海区增水(洋流流入的海区)的.现象,此时,减水海区将会由另外海区的海水流入补偿,形成补偿流。补偿流有水平的,也有垂直的。垂直的补偿既有上升的又有下降的。

以上三类洋流成因,都是指主导因素。实际上,洋流的成因是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此外,地转偏向力以及陆地分布,也都对洋流的形成和流向发生作用。

3.关于重点“风海流的形成,洋流的分布规律”

首先复习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在黑板上同时对照画出大气环流和洋流模式图。

教师提问:赤道附近海区海水受到偏东风的吹拂,怎么流动?属于什么成因类型的洋流?

学生回答:向西流动。属于风海流。

教师提问:赤道暖流向西遇到陆地阻挡,除一小股以补偿流的形式回头向东流外,大部分受地转偏向力影响,沿海岸向较高纬流去,形成补偿流。进入中纬西风带,大约在40度海区纬向怎么流?属于什么成因类型的洋流?

学生回答:向东流动。也属于风海流。

教师提问:西风漂流向东遇到陆地阻挡,一部分沿大陆西岸折向低纬,成为赤道暖流的补偿流。另一部分是否不论南北半球,都沿大陆西岸折向高纬吗?(出示世界地形图暗示学生,南半球的陆地在40度至60度之间大部分海区缺失。)为什么?

学生回答:仅在北半球中高纬大陆西岸才有洋流存在。因为南半球的陆地在40度至60度之间大部分海区缺失。

教师提问:南纬40度附近海区纬向西风漂流依次沟通了哪些大洋?从南极上空看,西风漂流呈什么方向运动?

学生回答: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顺时针方向。

教师提问:概括全球三圈大洋环流的特点,能说大洋西岸都是暖流,大洋东岸都是寒流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仅在全球中低纬海区大洋西岸都是暖流,大洋东岸都是寒流。北半球中高纬海区恰相反。

教师提问:暖流一定比寒流水温高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一定。中高纬海区的暖流就比中低纬海区的寒流水温低。

教师小结:全球三圈大洋环流的分布规律是: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为顺时针方向,南半球为反时针方向,大洋西岸是暖流,大洋东岸是寒流;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反时针方向,大洋东岸是暖流,大洋西岸是寒流。

教师提问:3.1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的左下角还有一小图,表示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而正图则表示“冬季”的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学生回答:由图2.20亚洲季风,北印度洋冬季吹东北风,海水在其吹拂之下,向前运动,形成逆时针的风海流。夏季受向北移动的东南信风的影响,同样形成顺时针的风海流。

4.关于重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师讲述:洋流作为自然现象存在,有它的原因,同时,洋流也在对地理环境的其它要素及人类活动产生影响。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指出洋流对地理环境有哪几个方面的影响,画出关键词。

教师提问:撒哈拉沙漠西起大西洋海滨,东止红海之滨。沿海气候一定湿润吗?

学生回答:不一定。

教师提问:寒流流经为什么对沿岸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暖流流经为什么对沿岸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学生回答:寒流使流经地区的水温和气温都降低,使底层大气变冷,空气下冷上温,空气层结稳定,降水稀少;暖流使流经地区的水温和气温都升高,空气下热上冷,空气对流强烈,降水充沛。

教师提问:为什么寒暖流交汇处易形成天然渔场?

学生回答:因为寒暖流交汇处,海水盐度、温度、密度差异很大,海水搅动很厉害。将沉积于海底的营养盐分带到表层,使浮游生物大量滋生,为鱼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使这一海域成为天然渔场。

教师提问:为什么秘鲁渔场与沿岸上升流有关?

学生回答:上升流多半将海洋深处的营养盐分带到表层,滋生大量浮游生物,吸引鱼群来此觅食,形成天然渔场。

教师提问:为什么世界四大渔场大多分布在温带地区?

学生回答:温带地区季节变化显著,冬季表层海水和底部海水发生交换时,上泛的海水将海底的营养盐类带到表层,因而浮游生物繁盛,而这些浮游生物作为鱼类的饵料。因而鱼类丰富。

教师小结,全球的大洋环流,对高、低纬度间的热量输送和交换,调节全球的热量分布,有着重要意义。洋流对其流经的大陆沿岸影响最大的是气候。受洋流影响最大的气候类型就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其次,是对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的影响。世界四大著名渔场都与洋流影响有关。此外,摸清了洋流分布规律,指导航海,可顺风顺水,省时省力。对于海上污染物,洋流既可以扩散污染物,扩大污染面,又能因此加快净化速度。

(四)总结、扩展

通过学习海水的运动形式,特别是学习洋流的成因和分布,有助于我们理解海洋作为地球上巨大的水分源地、大气热量的能源区,对地理环境的物质输送、能量交换起着重要作用;其次,有助于理解洋流对高、低纬度不同海区的海水循环、气候特征的形成、渔场的分布,以及对全球热量平衡、水量平衡所起的重要作用。

学生通过学习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体会地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用运动的观点,变化的观点,更好地理解保护海洋环境的深刻意义。

五、布置作业

读图3.1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指出加拿大纽芬兰渔场、日本北海道渔场和英国北海渔场的位置,并分别说出形成渔场的寒暖流名称。

七、板书设计

篇8:地球运动地理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从而了解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难点: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教学工具:

地球仪投影片地图册

教学方法:

分析法、讨论式、画图演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一),主要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从中我们明确了一天中昼夜是交替变化的,昼夜交替周期是一个太阳日――24小时,那么每天的昼与夜的长短是否一样呢?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二)。

一、昼夜长短的变化

投影片:太阳光直射赤道示意图(1)

讲解:任何线圈被晨昏线都分为两部分:昼弧和夜弧。昼弧越长,白昼越长,夜弧越长,黑夜越长。看图(1),此时节气为二分日,(画晨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各地昼弧夜弧等长,说明昼夜相等,各为12小时。

投影片:太阳光直射北回归线示意图(2)太阳光直射南回归线示意图(3)

提问:1、这两幅图中,太阳直射在哪个纬度?此时是什么节气?南北半球哪个纬度的昼长最长,哪个纬度最短,昼长的纬度分布有什么规律?

2、夏半年和冬半年昼夜变化关系,这种变化与纬度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1)二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全球各地昼夜等长。

(2)太阳直射的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相反。

(3)赤道处终年昼夜等长。(晨昏线始终把赤道分成相等的两部分)

(4)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5)相同纬度,各地昼夜长短状况相同。

巩固练习:(略)

过渡: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使各地日照时间不同,即昼夜长短不同,同时各地太阳辐射的强弱不同,我们用正午太阳高度来表示。

板书: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讲解: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天内最大的太阳高度角。比如说太阳光直射的地区,各地一天内最大的太阳高度角都能达到90度,即正午太阳高度为90度;

提问:请大家看书21页,并结合地图册,思考: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略)

讲解:随纬度变化: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故: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任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反之,达最小值。

故: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夏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冬至时达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夏至时达最小值。

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中,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远时,达最小值。

过渡: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节,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变化的规律,形成了五带。

板书: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提问:1、季节是怎样划分的?

2、五带的划分是以什么为依据,又是怎样划分的?

学生回答:(略)

讲解:1、四季的划分

(1)根据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划分的四季

(2)北温带许多国家的月份划分

2、五带的划分

(1)根据地球上各地获得的太阳辐射年总量的多少

(2)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把地表粗略的划分为热带、南北温带、南北寒带五个热量带。

投影片:五带的划分示意图

讲解:(1)明确五带的极昼极夜现象、阳光直射状况以及季节变化

(2)分析如果黄赤交角变大或变小,五带的范围会有什么变化

小结:本节我们学习了主要由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大家重点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明确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布置作业:(试卷)

篇9:地球运动地理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及晨昏线。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它对自然地理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整体性和差异性都有重要影响,是地理学的基础理论。因此本节知识是高中地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地位。

由于地球运动具有难以感知的特性,不少学生在学习时还会存在一定的障碍,但对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空间智能有较大促进作用。

3、设计思路

本节内容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情景――设疑――探究――建构的学习模式,通过实验,演示,画图等创设问题情景,使抽象的地球运动具体化,生动化。学生进行质疑,探究交流,归纳,实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

二、学情分析及学法指导

高一学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已初步具有地理逻辑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地解决问题,故在教学中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标志,在自主学习方式下分组讨论,进行有效教学。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的知识结构,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学法指导。

首先,在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表现自己,抓住这一生理特点,创造多种机会和条件,让学生参与进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学会

合作学习。这样可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总结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次,有效利用互联网和图书馆知识量丰富、资源共享这些优点,我鼓励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中获取知识,向学生介绍一些网站,搜索引擎和关键词,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昼夜更替现象

2、理解晨昏线的地理意义

3、学会晨昏线的判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地理实验的探究以及相互讨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并且汇报探究成果的这一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问题,发现问题,以及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途径。最后,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学生眼、手、脑、口的调动,让学生学会地理思维方法,体验学习地理的乐趣。培养他们求真,求实,善于观察,寻根问源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生活的情操。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昼夜更替现象;晨昏线

2.难点:晨昏线的应用

五、教学方法

1.教法:小组合作学习法、情景教学法、学案导学法。

2.学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创造机会让学生合作、探究、交流。

六、教具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多媒体教学软件

篇10: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高一地理教案

一、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

2.了解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3.使学生要会叙述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理解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原动力和直接原因。

4.使学生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5.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绘图能力,提高综合分析问题以及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要会运用简单的等压线分布图,分析、判断风向。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的观察力、推理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发展。

三、德育目标

1.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怕困难的心理品质,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2.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明确人类活动应如何趋利避害。

3.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教学重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难点】

1.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引起的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2.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设计】投影仪、投影片、多媒体、海平面气压场分布挂图、板图、纸箭头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热力环流

【新课导入】

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

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板书】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介绍】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同时,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大作用。

【过渡】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篇1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高一地理教案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指导读书】(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请阅读教材P30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思考: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复述大气的增温原理?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4.物体的温度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分别为何种类型?

5.何为大气逆辐射?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图2.1)。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采。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4.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5.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

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过渡】结合我们刚才介绍的大气的受热过程,思考我们课前安排大家观察的烧一锅开水时,锅里沸腾的开水,中间水向上冒,锅边水往下沉。点燃一小堆纸时,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的原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板书】二、热力环流

【说明】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那么热力环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32,思考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下面我们就这两幅图一起来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

【投影片展示】

【讲解】

(1)若A、B、C三地(如左上图)受热均匀,则

①三地气温相同;

②三地气压相同;

③三地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规律相同;

④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

(2)若A地受热(如右上图),则

①A地气温较高,B、C两地气温较低;

②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C两地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

③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减小,气压降低,B、C两地近地面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升高,三地近地面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A地较小,B、C两地较大,迫使空气从B、C流向A,导致空气水平运动,此时三地近地面的等压面不再是水平面,在气压较低的A处,等压面往下移,在气压较高的B、C处,等压面往上移;

④A地上空一定高度A′处,因上升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高,B′、C′处因空气下沉后密度减小,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的周围地区低,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A′处流向气压较低的B′、C′处,形成热力环流。

【板书】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由于同一水平面上的A′、B′、C′点三地气压不再相等,等压面也不再是水平面,在A′处往上移,在B′、C′处往下移,就形成了弯曲的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等压面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板书】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特别注意】【板书】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讨论与思维拓展】(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请同学们做以下思考:

某城市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工业区、商业、文化及住宅区的分布如简图所示,住在该城的居民们发现,白天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会加剧,每到夜晚则减轻,请分析其原因。还有,该城市是新兴工业城市,这里的老居民们说,现在一年中阴天的日子比过去多了,请分析其现象及原因。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以上内容,结合其地理位置,可做如下分析:

白天,山坡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后温度升高、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山坡上的空气因为受地面长波辐射后增温并膨胀上升,这样,白天就出现沿山坡向上爬升的气流,这股气流也就把谷底工业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带到坡面上部的文化、商业和住宅区,加剧了污染。而到了晚上,山坡首先降温,山坡上的气流变为收缩下沉,工业区的污染物被抑制上升,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污染则得到减轻。因此,这一城市的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白天加剧,夜晚减轻。这一原理,指大气在山谷与山坡之间的环流运动,我们习惯称之为山谷环流,也即山谷风。

第二问的分析:该市是工业区,工厂建成后,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固体杂质成为水汽的凝结核,凝结核的增多使城市上空的水汽更容易发生凝结现象,因此,这一地区的阴天也就多了。

【课堂小结】略

【课后作业】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材P33活动中的海陆风及P56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原理。

【板书设计】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篇12: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高一地理教案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

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课时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复习旧课】

1.大气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说说城市风、山谷风、海陆风的风向及变化。

【学生回答】略

【引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已经知道,大气运动有两种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其中对我们影响最大的是大气的水平运动,也就是风。今天我们专门来学习它。

【板书】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讲授新课】

【指导读书】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33—34内容,思考回答: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受哪个力的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是平行的?这种风向在什么地方存在?

3.了试说明风的形成过程及其风在不同力的作用下,风向的变化情况。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

【板书】(一)作用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1)气压梯度: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

(2)水平气压梯度力: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流向低气压区的力。

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大小:与气压梯度成正比;

【板书】2.水平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1)方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2)判定:

(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右,低压在左。

(南半球)背风而立,高压在左,低压在右。

【板书】3.摩擦力——既改变风向,又改变风速

(1)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

(2)可以减小风速

【讨论】我们刚才介绍了影响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三种作用力,请大家思考是否所有位置的风都受到这三种力的影响呢?

【学生回答】略

篇13: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高一地理教案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二、热力环流

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新课导入】

我们学习了行星地球,知道地球是宇宙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学生回答:因为地球作为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与其他行星一样,是物质的和运动的,所以地球是一个普通的天体)

为什么说地球是颗特殊的天体?一(学生回答: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有生命物质的天体,也是整个宇宙中惟一确知有生命物质的天体)

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也就没有生物界,没有人类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大气是自然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我们从这节课开始探讨地球上的大气。

【板书】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介绍】围绕在地球周围的厚厚的大气,不仅提供了动植物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气体,而且还是地球上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保护层。同时,大气中进行着各种不同的物理过程,产生着各种不同的物理现象,它们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深刻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也具有重大作用。

【过渡】地球周围的大气好像一部巨大的机器,日夜不停地运动着。它的运动形式多种多样,范围有大有小,正是这种不停的大气运动,形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大气为什么会运动,以及怎样运动这是我们这一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篇14: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的高一地理教案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指导读书】(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请阅读教材P30大气的受热过程部分,思考: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什么?

2.复述大气的增温原理?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什么?

4.物体的温度与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的关系?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分别为何种类型?

5.何为大气逆辐射?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能。

2.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能,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能在传播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面,并被地面反射和吸收。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能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大气。这种辐射热交换是大气增温的最重要方式(图2.1)。

3.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是地面。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来看,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得较少,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而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得却比较多,地面辐射放出的绝大部分热量能够被大气截留下采。

大气的受热过程影响着大气的热状况、温度分布和变化,制约着大气的运动状态。

4.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则越长。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所以地面辐射的波长比太阳辐射长得多。相对于太阳短波辐射来说,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5.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热量。大气辐射的方向既有向上的,也有向下的。大气辐射中向下的.部分,因为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过渡】结合我们刚才介绍的大气的受热过程,思考我们课前安排大家观察的烧一锅开水时,锅里沸腾的开水,中间水向上冒,锅边水往下沉。点燃一小堆纸时,纸片和灰烬从火堆上升,在空中流向四周,又从火堆四周下沉,然后又进入火堆的原理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以上这两种现象都是由于中间和四周受热不均而形成的热力环流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问题:

【板书】二、热力环流

【说明】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那么热力环流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32,思考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下面我们就这两幅图一起来分析一下热力环流的动态过程。

【投影片展示】

【讲解】

(1)若A、B、C三地(如左上图)受热均匀,则

①三地气温相同; ②三地气压相同; ③三地气压随高度递减的规律相同;

④三地上空同一水平面上各点的气压相等,等压面为互相平行的水平面。

(2)若A地受热(如右上图),则

①A地气温较高,B、C两地气温较低;

②A地空气受热膨胀上升,B、C两地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

③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密度减小,气压降低,B、C两地近地面空气相对冷却下沉,密度增大,气压升高,三地近地面处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A地较小,B、C两地较大,迫使空气从B、C流向A,导致空气水平运动,此时三地近地面的等压面不再是水平面,在气压较低的A处,等压面往下移,在气压较高的B、C处,等压面往上移;

④A地上空一定高度A′处,因上升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高,B′、C′处因空气下沉后密度减小,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的周围地区低,空气就从气压较高的A′处流向气压较低的B′、C′处,形成热力环流。

【板书】1.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

由于同一水平面上的A′、B′、C′点三地气压不再相等,等压面也不再是水平面,在A′处往上移,在B′、C′处往下移,就形成了弯曲的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各点所组成的面,称为等压面。等压面凸起的 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

【板书】2.等压面的弯曲方向

【特别注意】【板书】3.气压、气温、高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总结】【板书】

【讨论与思维拓展】(备注:采用投影的形式展示)

请同学们做以下思考:

某城市为我国重要的钢铁、化学工业基地,该城工业区、商业、文化及住宅区的分布如简图所示,住在该城的居民们发现,白天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会加剧,每到夜晚则减轻,请分析其原因。还有,该城市是新兴工业城市,这里的老居民们说,现在一年中阴天的日子比过去多了,请分析其现象及原因。

【学生回答】略

【总结讲解】以上内容,结合其地理位置,可做如下分析:

白天,山坡地面接受太阳辐射后温度升高、地面长波辐射增强,山坡上的空气因为受地面长波辐射后增温并膨胀上升,这样,白天就出现沿山坡向上爬升的气流,这股气流也就把谷底工业区排放的大气污染物带到坡面上部的文化、商业和住宅区,加剧了污染。而到了晚上,山坡首先降温,山坡上的气流变为收缩下沉,工业区的污染物被抑制上升,商业、文化和住宅区的污染则得到减轻。因此,这一城市的住宅区的大气污染现象,白天加剧,夜晚减 轻。这一原理,指大气在山谷与山坡之间的环流运动,我们习惯称之为山谷环流,也即山谷风。

第二问的分析:该市是工业区,工厂建成后,工厂在生产过程中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固体杂质成为水汽的凝结核,凝结核的增多使城市上空的水汽更容易发生凝结现象,因此,这一地区的阴天也就多了。

【课堂小结】略

【课后作业】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教材P33活动中的海陆风及P56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原理。

【板书设计】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大气环境的保护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精选

高一地理教案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初中初一地理备课教案

高中地理大气环流教案合集

高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

地理教案-高中地理教案 第八章

高一地理教师中考总结

地理大气的运动的教案
《地理大气的运动的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地理大气的运动的教案(通用14篇)】相关文章:

新教材高一地理教学计划2022-05-06

高中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2022-10-04

高中地理现代旅游教案教学设计2022-05-06

高中地理教案2024-01-16

高一地理学期教学计划2023-03-26

高一地理教学教师工作计划2023-09-08

水圈与水循环说课稿2022-12-10

高一地理教师总结2022-12-04

高一地理老师工作计划2023-02-15

大洋洲地理课件2022-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