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时间:2023-11-24 08:07:31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集锦14篇)由网友“xihatt”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篇1: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学过地理学吗?

【学生回答】

学过,初高中都学过!

【教师讲解】

你们还没学过地理学!你们只学了第一章行星地球属于地球概论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属于气象气候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属于水文学,第四章地地表形态的塑造属于地质地貌学。今天要学的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才真正进入了地理学的殿堂。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教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板书】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活动

读图5.2,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讲解】(具体答案详见教参)

我们现在总结一下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面这幅示意图说明:

【板书】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教师分析、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而地面湿润、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又会增加降水量。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积扇、冲积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风蚀洼地等。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

例如:以本市陆地环境为例,说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于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转折】我们都知道10根筷子分开折能够折断,而放在一块却折不断的故事。这其中的道理说的就是集体的力量大于部分之和。这是一个道理具有普遍性。。同样适合我们今天所讲的陆地环境的功能性。也就是说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到底具有哪些新功能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启发提问】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新功能?并对其作一阐述。

【学生回答】1生产

篇2: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教案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生物循环

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篇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高中地理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与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特点

2、了解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自然带的形成。

2、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

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

教学过程

【导入】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复习提问]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产生的根本原因?

答: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2、自然地理环境的两个整体功能是什么?

答: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两个表现是什么?

答: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出示景观图片“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和“内蒙古草原”)(经济发达地区的教师也可将不同学生在旅游中所看到的不同的自然风光、自然景观作对比)

师:这两幅风光迥异的图片说明了自然地理环境具有什么特点?

生: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差异性。

师:对。我们刚刚学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但自然地理环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差异性。

【讲授】第二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师:从整体上看,全球的地理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上面两幅图的差异又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地球表面各地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事实上,地域差异在自然地理环境中是普遍存在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只有相似的区域,但不可能存在两个自然状况完全相同的区域。

(出示图片“五带的划分”)

师: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中哪个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异?

生:温度。

师:这种分异的尺度范围是什么?

生:全球性的尺度。

师:对。我们在旅行中所感受到的其他地区和我们家乡的差异所体现的是陆地环境的地域分异,这种地域分异的规模比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模小。

(提问)陆地上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类型?

生:由于各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不同,所产生的热量和水分的组合不同,因此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师:请说一说,西双版纳的热带雨林中动物、植物都有着怎样的特点。

(生讨论,师总结)在热带雨林中,长年高温多雨,植被常绿,树种繁多,层次复杂,生长茂盛,林内藤本植物纵横交错,附生植物随处可见。森林中的动物种类丰富多样,但茂密的森林使动物行走不便,因而地面上几乎没有善长奔走和长跑的动物,而多营巢树栖、攀缘生活、耐湿热的动物。

师:那么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动、植物又有着怎样的特点呢?

(生讨论,师总结)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典型植被为草类,耐干旱,根系发达。草原开阔而平坦,动物善于奔跑以逃生或捕食。

师:从对以上分析知道,自然地理环境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性,但在某一地域范围内又表现为景观上的一致性,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辩证统一的。

(出示图片“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师:请同学们结合刚才的分析并观察这幅图片,归纳出“自然带”的概念。

生:在陆地上,由相应的气候、植被和土壤共同形成了一种地域组合,在空间上具有一定宽度、呈带状分布的现象。

师:很好。从这幅图上我们可以看出,陆地自然带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出示图片“热带雨林景观”和“苔原景观”)

师:请分析造成这两种景观差别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生:热量因素。从赤道到两极太阳辐射逐渐递减,热带雨林分布在赤道地区,苔原分布于高纬度的寒冷地区。

师:对。受这种热量由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纬度变化的方向,从赤道到两极有规律地更替。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5、6,找一找哪些自然带横穿整个陆地?说一说在低、中、高不同纬度自然带的分布有何特征?

生:苔原带、针叶林带、热带雨林带都是横穿整个陆地的。

师:这三个自然带的分布有什么规律?

生:苔原带和针叶林带在高纬度地区,热带雨林带分布在低纬度地区。

师:自然带在中纬度地区的分布有着怎样的特点?为什么?

生:在中纬度地区主要是受到海陆分布的影响。自然带并不像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那样横穿整个陆地,而是在大陆东岸、西岸和内部形成了三种不同的组合。

师:对。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说一说在中纬度大陆东岸自然带的组合类型。

生:在中纬度大陆东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

师:在中纬度大陆西岸自然带有着怎样的分异规律?

生:在大陆西岸纬度从低到高依次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师:对。请同学们看“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并回忆气候的相关知识,思考: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对应着什么气候类型?它和同纬度的大陆东岸自然带类型的区别是什么?

生: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是在地中海气候下发育的植被类型,而同纬度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师:那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差别呢?

生: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类型不同。

师:具体说有何不同呢?

生: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冬天温和多雨;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天高温多雨,冬天寒冷干燥。

师:不错。(出示图片亚热带常绿硬叶林代表植物——橄榄的叶子和果实特征,和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树种外表特征作分析比较)

师:请大家观察比较这两种气候下生长的植被,在外在特征上有何不同?讨论:它们各自是怎样适合气候的?

(生讨论,师总结)地中海气候夏天炎热干燥,植物为了减少蒸腾作用大量散失水分,所以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硬叶林带的植物通常皮厚叶小,表面有腊质,果实的皮也较厚;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植物的叶片较大,表面也无腊质,原因是这里的气候特征是雨热同期,植物有足够的水分供应蒸腾作用。

师:中纬度的大陆内部又有着怎样的组合类型呢?

生:有着两种组合。中部的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带、两侧的热带草原和温带草原。

师:对。这种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当然也有水分条件的参与。

课堂小结

课后小结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十分明显的,这种差异性是有规律的。我们这节课主要是认识到其差异性。

课后习题

1、下列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为基础的是:

A、天山博格达峰从山麓到山顶自然带有明显的更替变化

B、在同一海拔高度上珠穆朗玛峰南北坡植被不同

C、从连云港坐火车向西到乌鲁木齐,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观的变化

D、从广州沿京广铁路坐火车北上,沿途看到的植被景观的变化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完成2~3题。

2、从地理学角度看,它描述的是()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规律

3、塞北到江南景观的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A、水分B、光照C、土壤D、热量

4、位于亚欧大陆35°~50°N之间大陆东部的自然带是()

A、温带草原带

B、亚寒带针叶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篇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高中地理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结合实例让学生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学生能说明生物循环和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学会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功能。能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合作用、生物循环、平衡功能。

难点:平衡功能、地理要素相互作用,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教材内容分析及设计思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为此,教材从物流(能流)、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

【导入】创设情景

情景:播放录像《大连自然风光》

提问:在录像中看到了些什么?有哪些景观?

生答:有动物、植物、河流、土壤、大气、地貌等。

引出课题: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由上面录象中的各种地理要素组成的!

【教学过程】思考:录像中的地理要素食如何相互制约的?

学生探讨回答:如:气候——水文、地形——水文、植物——地貌等。

师总结:

一、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它们并非简单的汇集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是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

加深印象(出示图片)

引导探究1:P91活动:(活动问题参考答案:

(1)生物、土壤、大气、水等;

(2)植物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水分或植物的枝叶截流大气降水;植物又通过蒸腾作用将水份释放到大气中;通过大气降水补给土壤的、生物的水分等;

(3)太阳能因为植物光合作用保存在植物体内并转变成了化学能传递给动物并保存在动物体内,植物与动物在呼吸的过程中消耗了热量,将化学能变成热能释放到环境中。)

总结过渡:在这个整体中,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使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引导探究2: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生物循环”内容,思考

什么是生物循环?

在生物循环中还有哪些地理环境要素参与?

你能简要说明生物循环的意义吗?

学生讨论,回答:体会通过循环地理要素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引导探究3:

利用教材材料“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分析作为自然地理要素之一的生物,对地球上的大气、水、岩石、土壤等其他要素的影响,进而形成了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引导探究4: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藏羚羊的文章,

问:你能解释为什么藏羚羊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稳定吗?

总结过渡:

地理环境各要素不仅通过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相互作用和制约,各要素相互作用还会产生其他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知识巩固

读课本93—94页,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生产功能?其形成过程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讨论94页活动

2、什么是平衡功能?其形成过程是怎样的?其性质如何?

学生归纳:(略)

过渡:

我们曾经学习过的地理要素,如气候、水体、地貌等是否会随时间的变化?(学生回答:会。)各要素变化之间是否有联系?(学生回答:有。)是一种怎样的联系呢?

篇5: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高中地理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环境”一词的含义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周围的境况。那么这两个“环境”的中心事物有什么不同吗?

生:前者的中心事物是地球,后者的中心事物是人类。

师:对!我们了解了地理环境是由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的眼光一直是停留在某种单一的地理要素上,但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播放录像片断“西双版纳自然风光”)

[教师精讲]

师:同学们欣赏了西双版纳迷人的热带风光,请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观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

生:包含了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五个地理要素。

师:不错。那么这五个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间上的汇聚吗?如果不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生:这五个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在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师:很好。请举例说明在西双版纳这几个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如何保持景观的一致性的。

(生回答,师总结)西双版纳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很丰富,因此植物种类繁多,相应的动物种类也很多。地表径流也因降水多而很发达,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强的砖红壤。总之,西双版纳的自然地理要素并不是在空间上的简单地汇集,而是彼此相互影响,相互制约,表现出高度的统一性。

师:让我们来看一看教材P93的活动。请思考: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生1:图中的地理环境要素有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

师:对。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下,水在这几个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生2:大气降水使土壤、水圈和生物不断获得水分的补给。水面的蒸发、土壤表面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水又以水汽的形式再进入大气。

师:说得很好。我们能不能绘制一幅水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示意图,让这一过程更加直观清晰呢?

(生绘制,师总结)

师:我们知道,维持生物生命活动的能量来自于太阳光能,那么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又是怎样传递的呢?

生3: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把太阳光能固定下来,动物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动植物死亡后,遗体被微生物分解,能量又被最终放散到环境中去。

师:很对,让我们也来绘制一幅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传递示意图。

(生绘制,师总结)

师:太阳能在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转换过程其实也是一个生物循环的过程。请大家阅读P92的“生物循环”,仔细观察图5、1并找出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阅读回答)生物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师:那么,生物对地理环境的重要作用最根本的是什么作用?为什么?

(生回答,师总结)是植物的光合作用。因为只有光合作用才能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并且放出氧气。动物必须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植物和动物的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环境中,这就是生物循环。它使环境中的物质和化学元素发生迁移,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转化,因此把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师:请同学们绘出地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示意图和能量能动示意图。

师:地球自形成以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请同学们阅读案例1,思考:生物循环是怎样改造着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

(活动探究)

生:地球早期的大气成分不是今天的以氮和氧为主,而主要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现今的氧气主要是来自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师:对。那么生物又是如何改造着水圈的呢?

生:陆地上的水的化学成分也受到生物循环的影响和制约。加上生物有新陈代谢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生物和地理环境的物质交换,从水中吸取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同时又向水中排放某些化学元素和化合物,从而改变了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师:不错。不仅如此,事实上绿色植物也参与了水循环,这一环节也改变着陆地的水分状况。哪位同学来说一说岩石圈又是怎样受到生物的改造作用的呢?

生:有些沉积岩中有化石,说明它们的形成过程是有生物参与的。煤和石油更是由生物的残体堆积变化而成的。

师:对。陆地上本来没有土壤,但自从生物在地球上出现以后,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进了土壤的形成。土壤形成又反过来加速了生物的生长,进而使地理环境受到更大的生物改造。因此,地球上生物的出现,使地表面貌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最终形成了适合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由于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每个地理要素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但自然地理环境的各要素绝不是在空间上的简单汇集,它是一个和谐的系统,这个系统由于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还会产生一些各要素自身并不具备的新功能。

(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活动探究)

师:请大家看图5、2中的那棵树,想一想,这棵树的长大需要哪些条件?

生:需要阳光、水、空气、养分。

师:不错。我们都知道植物的生长是通过光合作用来制造物质的,植物能独立地完成光合作用吗?试想,我们如果想把这棵树移植到我国西部沙漠中,在自然状态下它能很好地存活吗?

生:当然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缺水。

师:那为什么也有些植物在沙漠中能很好地存活呢?

生:那些植物很耐旱。

师:对,是那些植物长久以来适应了干旱的环境。那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生:说明了在不同的区域内,生物与环境间物质能量交换作用的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

师:不错。很显然,植物只是具备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能力,但还必须有外部条件来提供相应的物质基础才行。如大气为植物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水圈、岩石圈为植物提供水分和无机盐,这样植物才能进行正常的光合作用,生产出有机物。因此,绿色植物的这种生产功能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功能,而非某个单一的地理要素所能具有的功能。

师:请同学们看P94的“活动”,思考:藏羚羊的数目为什么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保持相对的稳定?

(生回答,师总结)藏羚羊在长期的生存中适应了可可西里严酷的自然环境。在没有人类干扰的情况下,可可西里自然环境各要素的变化,迫使藏羚羊不断通过增减数目来适应环境,从而使藏羚羊的数目保持了相对稳定。

师:滇金丝猴是我国非常珍稀的保护动物,但据报道,近年来数量呈下降趋势,请同学们思考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生:由于滇金丝猴的栖息地植被破坏严重,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它们失去了生存的空间。

师:很好。显然在没有外界因素的干扰下,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可以保持恒定,这说明自然环境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

生:自然环境的平衡功能。

师:对。很明显,这种平衡功能也不是环境各要素所能单独具备的,而是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相对稳定。

师:我们知道,现今地球有变暖的趋势,原因是什么?

生: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师:对。温室效应也只是人类工业革命以后的事情,在这之前并不像我们今天这样担心地球变暖,虽然大气本身并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的能力,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没有增多,是什么在起着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呢?

生: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消耗一部分二氧化碳,海洋中在生物的作用下,也可以固定一部分二氧化碳。

小结:对。但自从工业革命后,人类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量急剧增加,超过了自然界的平衡能力,因此,这种平衡有被打破的危险。因此,我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应充分考虑自然生态平衡,做到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协调。

课后习题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

篇6: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学过地理学吗?

【学生回答】

学过,初高中都学过!

【教师讲解】

你们还没学过地理学!你们只学了第一章行星地球属于地球概论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属于气象气候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属于水文学,第四章地地表形态的塑造属于地质地貌学。今天要学的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才真正进入了地理学的殿堂。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教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篇7:高中地理必修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

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复习提纲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地理要素组成。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2、生物循环: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3、生物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生物既是自然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创造者。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大气中的氧主要来源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大气中的氮也有一部分来自生物的作用。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大气本身不具备减缓co2 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co2)

三、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1、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时刻在演化(气候变化、地貌变化)

2、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要素的演化。

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1、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引发不同的环境效应)

2、在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中,人类活动比较容易导致生物发生变化。

篇8: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理教案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地理教案

知识目标:

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理解地理环境的基本内涵,并掌握其分布的规律。2.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化中的作用。3.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

能力目标: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视角分析一些自然现象。

情感目标:联系人地关系,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资源观。

教材内容分析及设计思路: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两大基本特点之一。这一内容在初中地理教材中也有涉及,但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思想一以贯之的。高中地理教材除继续把它作为一种思想贯穿外,重要的一点是要把整体性讲出内容和道理来。为此,教材从物流(能流)、功能、过程、与人类的关系等方面,逐步深入地讲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规律。并且教材中辅以多个案例,帮助学生理解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

创设情景

情景(一):播放录像《自然环境景观》

提问:在录像中看到了些什么?有哪些景观?

引出课题: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生答:有森林、草原、荒漠、冰原等。

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就是由上面录象中的各种地理要素组成的!

情景(二):播放录像《热带雨林环境》

引导探究

1、请学生描述热带雨林的景观特征。

2、为什么会有这种环境?

3、气候会影响哪些环境要素?其他要素对气候有影响吗?

4、录像中的一些雨林景观在沙漠地区会出现吗?那么沙丘在该地区会出现吗?为什么?

5、归纳组成自然环境的要素和各要素之间怎么产生联系的?

发现规律

生答:略

师总结:

一、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和能量的交换。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它们并非简单的汇集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组成了自然环境的'整体。这就是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也是地理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

在这个整体中,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壳物质循环等过程,使地理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加深印象(出示图片)

引导探究: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生物循环”内容,思考

1、什么是生物循环?

2、在生物循环中还有哪些地理环境要素参与?

3、你能简要说明生物循环的意义吗?

发现规律

利用“案例”提供的材料“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分析作为自然地理要素之一的生物,对地球上的大气、水、岩石、土壤等其他要素的影响,进而形成了适合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某一要素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迁移巩固

通过完成“活动1”中题目的要求,进一步体会和验证前面讲的道理。

新情景创设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有关藏羚羊的文章,

引导探究

问:你能解释为什么藏羚羊的数量在一定范围内稳定吗?

发现规律

地理环境各要素不仅通过物质与能量的交换相互作用和制约,各要素相互作用还会产生其他功能。如生产功能、平衡功能等!

迁移巩固

教师举例解释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的概念。(见课本例子)

新情景创设

我们曾经学习过的地理要素,如气候、水体、地貌等是否会随时间的变化?(学生回答:会。)各要素变化之间是否有联系?(学生回答:有。)是一种怎样的联系呢?

研讨探究

带着这个疑问,我们来看一则案例,“水土流失是自然地理环境变化过程”。 (1) 用图表的形式,总结归纳案例中表达的演化过程中,地貌、水文、地面组成物质等均发生了什么变化?

(2) 这些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3) 水土流失的例子是怎么说明统一演化规律的?

得出结论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演化与循环过程”。

迁移巩固

活动:“湖泊的演化”,进一步加深对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的理解。学生在表述过程中会得到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教师小节: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因而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

新情景创设

请学生阅读案例中给出的“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的材料,1、能得出什么结论?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改变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2、能得出什么规律?

得出规律:

在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下,都会发生自然地理环境要素的改变。其中人为因素的干扰尤为突出。自然地理诸要素中,生物和水对人的干扰最为敏感。

巩固训练:

结合“活动”中人类对河流影响的例子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讨论一下,把讨论的结果写下来!

小结: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之二就是某一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课堂总结:

地理要素有规律分布构成了全球和谐的陆地自然环境整体。陆地环境之间错综复杂的、微妙的要素关系,有许多使人类还没有认识到的。因此,人类不能随意去破坏任何哪怕是极微小的环节,也许它带来的影响会是全球性的。保护全球环境,人人有责。

自评:

这节课的理性比较强,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中应充分注意到理论与现实的联系,并且把重点放在用生活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理论的过程,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综合性分析的训练,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到地理学科的综合性。

篇9:《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与轻松学习高中地理的方法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以植物为例,说明一种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理解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统一的演化过程。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应选取相应的图片或视频等资料,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实例,使学生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老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可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图)

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有哪些?

3.描述一下你所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的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5.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板书】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活动

读图5.2.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讲解】(具体答案详见教参)

我们现在总结一下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面这幅示意图说明:

【板书】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教师分析、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而地面湿润、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又会增加降水量。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积扇、冲积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风蚀洼地等。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

例如:以本市陆地环境为例,说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于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转折】我们都知道10根筷子分开折能够折断,而放在一块却折不断的故事。这其中的道理说的就是集体的力量大于部分之和。这个道理具有普遍性,同样适合我们今天所讲的陆地环境的功能性。也就是说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到底具有哪些新功能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启发提问】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新功能?并对其作一阐述。

【学生回答】

1.生产功能(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阐述略)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阐述略)

【板书】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教师讲解】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由此可见,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大气本身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既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请大家阅读教材P94活动,利用平衡功能的原理,解释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这一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略。

【转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我们熟知的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或者说,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板书】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介绍】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

其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大多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国内最大的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如三峡)、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发育较好,为典型的红、黄壤地区。

【转折】不仅如此(其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例如: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板书】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关于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相反,植树种草,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思考】请学生阅读课本P96案例3,思考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课后作业】完成教材P97活动。

【课堂小结】本课我们以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分析土壤的成因,认识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同时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因此,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轻松学习高中地理的方法

想要学好地理,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地理是高考科目之一,高中地理的学习任务一定要重视。而初中地理作为非考试科目,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仅作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出现。同学们也因它是“副科”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所以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初、高中地理学习严重脱节。但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较密切,且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难度上的跨度大,同学们初中地理知识缺乏,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学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非常重要。

一、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高中是同学们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这两个阶段跨度比较大。升入高中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要有一个质的飞跃,才能适应高中学习要求。

(1)学习态度与方法的转变

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教学情况不一,但同学们要看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不同要求与不同学习方法。如气候知识,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气候的主要的分布区域,而高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要学习新的思想和学习方法,否则同学们会渐渐感觉学习吃力。

(2)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地理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联系交融,在学习和听课时要充分利用课本图表、地图册等,还要注意地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在学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用来印证;“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要运用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大气热力环流”,又涉及到物理理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学上的知识来解释等。这些都让同学们发现,原来各学科知识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知识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比起其他学科,地理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许多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经常是地理试题的切入点,而热点、焦点问题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平时的地理课学习中,要关注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并切实将热点、焦点问题与所学地理教材相结合,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学习内容的衔接

教学内容的衔接不是初、高中知识简单的罗列与堆砌,而是把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与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选修必修教材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地理事实的空间分布,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结构变化,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原理内容的引入都要通过区域地理的具体案例来阐明。原理掌握后,也需要通过区域地理的事实来印证,所以在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因此在学习时要充分考虑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

在高中地理学习之初,不一定非要先将初中知识重新蜻蜓点水般的重新再看一遍,因为初高中对地理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简单的重复,往往突出不了学科重点,体现不出再学的必要性。

高中学习区域地理,着重地理事实的分布和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紧密联系,和初中学习有很大区别,不是初中知识的机械重复。区域地理的多重应用与考查,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同学们较难掌握,初中死记硬背的地理表象没能在头脑中形成空间概念,涉及到某个具体地方,学生往往在头脑中没有印象,更不能灵活的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因此,同学们在学习时一定要从区域空间分布的角度多参看地图,了解各地形区所在的经纬线、指出所学过的地形区名称、典型农作物、地质构造与生态问题等。这样就能帮助同学们形成地理空间概念,引导学生学会知识间的横、纵向联系,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联系。

三、高中地理学科学习方法简介

进入高一以后, 地理便成为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由于它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双重性质, 所以其学习既不同于理、化等理科课程, 又与政史等文科课程有很大的区别。

一、培养兴趣, 快乐学习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 学习就会从“ 享受”变作“ 忍受”,成为负担。要让学习地理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 才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因此, 学习地理, 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 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生活离不开地理; 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为了培养兴趣, 建议大家把世界地图与中国地图挂在自己经常看到的地方, 这样随着时间推移, 地图的每一个细节都会潜移默化刻入我们脑中。

二、文理交融, 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 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 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区时计算、太阳高度角、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 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 算得上文科中的物理, 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 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 强调理解重于记忆, 以应用为目的, 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 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多思索, 多比较, 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 主要属于文科内容, 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 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学习时要以书为主, 重视教材。多看书, 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 会看书, 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 还要多思多想, 善于总结, 形成自己的看法, 学会答题思路与答题逻辑。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 评价优劣利弊, 找到相应对策办法。

三、图文结合,“人在图在”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 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 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 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 熟记;平时多看地图, “ 图不离手”、“ 人在图在”( 每次看几分钟也行) , 把地图印在脑子里, 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 当解答地理问题时, 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 并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 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 看图太费时间, 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 经久难忘, 便于运用, 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复耗时, 枯燥无味, 知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因而从整体效果上看, 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 效果却很明显。只要胸有成“ 图”, 定能事半功倍, 水到渠成。

在培养自己的地图技能时我首先注意的是图与图之间的转换: 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局部图转换成整体图。其次是图与文之间的转换: 尽可能将地理课本中所有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上去理解与掌握, 不要凭空去记、去背, 学会图文转换, 学会图形与知识点搭桥。比如拿到一幅等高线图, 能从图上等高线的递变规律中读出地形, 坡度, 进而了解该地发展农业的方向。另外培养地图技能还要注意经纬网定位, 在训练中要求自己能准确找出主要经纬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学会在地图上分析气候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 进而了解农业生产与交通区位。经过这样的训练, 将地图埋于心中, 在地图上应对知识点, 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 而成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地图, 脑中的知识就可以在地图上随意地舞蹈。

四、知识联系, 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基础之上的, 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 往往是高中地理的基础。因此, 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 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 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不忽视初中地理的知识的学习。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 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 才能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同时, 要想学习好这一学科, 建议同学们多接触一些课外知识, 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与思路, 达到高屋建瓴,居高临下的境界, 获得天马行空, 汪洋恣肆的效果。

篇10:《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与轻松学习高中地理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以植物为例,说明一种要素通过与其他要素进行物质能量交换,改变了其他要素的性质和自然地理环境的性质,理解其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2)强调构成地理环境的各个地理要素共同作用,产生了地理要素自身没有的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为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是统一的演化过程。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学生看书自学、讨论,教师利用语言、课件发挥主导作用,运用启发式层层递进,逐步引导学生学习、思考,得出结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会学生学会运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评价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及其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难点: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表现。

教学方法:

本节内容是建立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之上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教学中应选取相应的图片或视频等资料,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实例,使学生产生充分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老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假设教室是地球,同学们座位区域内是陆地,靠边同学以外的地区为海洋;靠门两行同学为大陆东岸(或西岸),靠窗两行同学为大陆西岸(或东岸),中间两行同学为内陆地区;横排中间行为赤道,其余横排同学自己推出大致的纬度。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以幻灯片的形式呈现)

1.根据刚才假设的分布状况,同学们想想自己“生活在”什么气候区内。(可观察世界气候类型图)

2.你所在的气候区有什么特点?原因有哪些?

3.描述一下你所在的地区自然环境系统要素有哪些,要素间的关系如何?(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4.全球地理环境系统有哪些自然要素?(答: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

5.通过分析环境系统要素你得出什么结论?(答:无论全球还是局部地区地理环境都是由土壤、气候、水文、生物、地形等要素构成的相互联系、制约、渗透的整体)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总结】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读教材P92~93案例1对其作出回答?

【学生回答】

1.现今地球大气组成,是生物生命活动参与的结果。

2.生物生命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陆地水的化学成分。

3.加快了岩石的风化,促成了土壤的形成。

4.生物多次对自然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进行加工,使地球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而形成了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

【板书】2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作用

活动

读图5.2.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水在各要素间是如何转换的?

(3)太阳能在各要素间是如何传递的?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讲解】(具体答案详见教参)

我们现在总结一下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下面这幅示意图说明:

【板书】3.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教师分析、讲解】从图中可以看出,五大要素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例如,气候与水文之间,我们常说,“天上下雨地下流”,降水多的地方,地表水资源丰富;反之,地表水资源则贫乏。而地面湿润、空气中水汽含量大,又会增加降水量。又如,水文与地貌之间,地表水流发育,流水的侵蚀作用强烈,往往形成沟谷、冲积扇、冲积平原等地貌;地表水量短缺的干旱地区,往往风沙较大,一般形成沙丘、戈壁、风蚀洼地等。而不同的地貌对水文的影响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如平原上的河流流速较慢,河道较宽,有利于航运,但泥沙较多;处在高原、峡谷地带的河流,河流的流速较快,河水较清(尤其上游段),由于落差较大,所以河流的水能资源十分丰富。再如,土壤与生物(植被)之间,一般肥沃的土壤植被丰富,贫瘠的土壤中植被稀少;而丰富的植被类型又可以给土壤中增加大量的有机质,可以增强土壤的肥力。

例如:以本市陆地环境为例,说明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首先表现于陆地环境各要素之间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转折】我们都知道10根筷子分开折能够折断,而放在一块却折不断的故事。这其中的道理说的就是集体的力量大于部分之和。这个道理具有普遍性,同样适合我们今天所讲的陆地环境的功能性。也就是说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系统,除了具有每个地理要素的独特功能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功能,到底具有哪些新功能呢?这就是我们要讲述的下一个问题。

【板书】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启发提问】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可以产生哪些新功能?并对其作一阐述。

【学生回答】

1.生产功能(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阐述略)

2.平衡功能(各自然地理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阐述略)

【板书】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教师讲解】生产功能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在光合作用过程中,植物提供叶绿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提供水分及无机盐。光合作用通过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将生物、大气、水、土壤、岩石等地理要素统一在一起,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产出有机物。由此可见,生产功能是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而非单个地理要素的功能。

大气本身不具有减缓二氧化碳增加的功能,但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中,通过各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却能消除部分新增的二氧化碳的能力,既为自然地理环境的平衡功能。

请大家阅读教材P94活动,利用平衡功能的原理,解释一定范围内各物种的数量基本恒定这一现象。

【学生讨论回答】略。

【转折】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每时每刻都在演化,如我们熟知的气候变化、地貌变化等。各个要素的发展演化是统一的,一个要素的演化伴随着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或者说,每个地理要素的演化都是自然地理环境演化的一个方面。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表现形式。

【板书】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介绍】关于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说明:

其一: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

例如,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形成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气候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这里的地表水相当丰富,河流水量大且流程长,大多为流入海洋的外流河;由于气候湿润、降水丰富,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强--国内最大的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烈,所以在中游地段形成峡谷地形(如三峡)、下游地带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这一地区生物资源丰富,土壤发育较好,为典型的红、黄壤地区。

【转折】不仅如此(其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例如:黄土高原的环境变迁。

由此可见,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其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板书】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关于这样的例子很多,再如,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相反,植树种草,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水文状况,保持水土,促使生态环境向良性方向发展。

【思考】请学生阅读课本P96案例3,思考东北森林变化导致了环境的整体变化。

【课后作业】完成教材P97活动。

【课堂小结】本课我们以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分析土壤的成因,认识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的,同时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因此,人类在改造自然、改造环境的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

【板书设计】

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1.陆地环境各要素及其之间的关系

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2.平衡功能: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轻松学习高中地理的方法

想要学好地理,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地理是高考科目之一,高中地理的学习任务一定要重视。而初中地理作为非考试科目,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仅作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出现。同学们也因它是“副科”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所以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初、高中地理学习严重脱节。但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较密切,且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难度上的跨度大,同学们初中地理知识缺乏,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学习。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非常重要。

一、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高中是同学们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这两个阶段跨度比较大。升入高中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要有一个质的飞跃,才能适应高中学习要求。

(1)学习态度与方法的转变

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教学情况不一,但同学们要看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不同要求与不同学习方法。如气候知识,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气候的主要的分布区域,而高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所以要学习新的思想和学习方法,否则同学们会渐渐感觉学习吃力。

(2)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地理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联系交融,在学习和听课时要充分利用课本图表、地图册等,还要注意地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在学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用来印证;“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要运用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大气热力环流”,又涉及到物理理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学上的知识来解释等。这些都让同学们发现,原来各学科知识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知识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比起其他学科,地理更贴近我们的生活,许多地理现象与地理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经常是地理试题的切入点,而热点、焦点问题最终落脚点还是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在平时的地理课学习中,要关注与地理学科相关的社会热点,并切实将热点、焦点问题与所学地理教材相结合,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释和评价人类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二、学习内容的衔接

教学内容的衔接不是初、高中知识简单的罗列与堆砌,而是把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与高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选修必修教材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因为地理事实的空间分布,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和结构变化,地理现象的产生、发展、变化,都是在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都需要一定的空间位置来呈现。初中所涉及的区域地理是高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知识的出发点和归宿,许多原理内容的引入都要通过区域地理的具体案例来阐明。原理掌握后,也需要通过区域地理的事实来印证,所以在学习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时,都离不开区域地理的地理事实。因此在学习时要充分考虑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

在高中地理学习之初,不一定非要先将初中知识重新蜻蜓点水般的重新再看一遍,因为初高中对地理教学要求有一定差距,简单的重复,往往突出不了学科重点,体现不出再学的必要性。

高中学习区域地理,着重地理事实的分布和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紧密联系,和初中学习有很大区别,不是初中知识的机械重复。区域地理的多重应用与考查,是高中地理学习的一个显著特点,同学们较难掌握,初中死记硬背的地理表象没能在头脑中形成空间概念,涉及到某个具体地方,学生往往在头脑中没有印象,更不能灵活的运用地图中提供的有效信息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因此,同学们在学习时一定要从区域空间分布的角度多参看地图,了解各地形区所在的经纬线、指出所学过的地形区名称、典型农作物、地质构造与生态问题等。这样就能帮助同学们形成地理空间概念,引导学生学会知识间的横、纵向联系,实现初高中知识的有效联系。

三、高中地理学科学习方法简介

进入高一以后, 地理便成为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由于它兼有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的双重性质, 所以其学习既不同于理、化等理科课程, 又与政史等文科课程有很大的区别。

一、培养兴趣, 快乐学习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没有兴趣, 学习就会从“ 享受”变作“ 忍受”,成为负担。要让学习地理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 才能够轻松地学好地理。因此, 学习地理, 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

只要我们留心观察身边事物, 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地理, 生活离不开地理; 只要我们联系实际学习就会感觉到地理非常实用且趣味横生。为了培养兴趣, 建议大家把世界地图与中国地图挂在自己经常看到的地方, 这样随着时间推移, 地图的每一个细节都会潜移默化刻入我们脑中。

二、文理交融, 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 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 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区时计算、太阳高度角、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 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 算得上文科中的物理, 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 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 强调理解重于记忆, 以应用为目的, 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 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多思索, 多比较, 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 主要属于文科内容, 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 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学习时要以书为主, 重视教材。多看书, 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 会看书, 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 还要多思多想, 善于总结, 形成自己的看法, 学会答题思路与答题逻辑。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 评价优劣利弊, 找到相应对策办法。

三、图文结合,“人在图在”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 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 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 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 熟记;平时多看地图, “ 图不离手”、“ 人在图在”( 每次看几分钟也行) , 把地图印在脑子里, 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 当解答地理问题时, 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 并从中准确而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 从容作答。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 看图太费时间, 不如看书来得快。殊不知落实到图上的知识印象深刻, 经久难忘, 便于运用, 避免了死记硬背文字造成的多次重复耗时, 枯燥无味, 知识容易张冠李戴等弊病。因而从整体效果上看, 图文结合实际耗时并不多, 效果却很明显。只要胸有成“ 图”, 定能事半功倍, 水到渠成。

在培养自己的地图技能时我首先注意的是图与图之间的转换: 剖面图转换为平面图、局部图转换成整体图。其次是图与文之间的转换: 尽可能将地理课本中所有的知识点放在各类图形上去理解与掌握, 不要凭空去记、去背, 学会图文转换, 学会图形与知识点搭桥。比如拿到一幅等高线图, 能从图上等高线的递变规律中读出地形, 坡度, 进而了解该地发展农业的方向。另外培养地图技能还要注意经纬网定位, 在训练中要求自己能准确找出主要经纬线穿过地区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学会在地图上分析气候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 进而了解农业生产与交通区位。经过这样的训练, 将地图埋于心中, 在地图上应对知识点, 地理不再是单调的文字, 而成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地图, 脑中的知识就可以在地图上随意地舞蹈。

四、知识联系, 融会贯通

高中地理是建立在初中基础之上的, 初中地理中区域的位置、地形、气候、河流、资源等地理要素, 往往是高中地理的基础。因此, 具备必要的初中地理知识是学好高中地理的保障。但是, 由于种.种原因, 一些同学的初中地理知识已经淡忘, 影响到高中地理的学习, 因而有必要在高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不忽视初中地理的知识的学习。注意高初中知识的有机联系, 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区域中去理解、分析、解决问题, 才能使知识得以融会贯通。

同时, 要想学习好这一学科, 建议同学们多接触一些课外知识, 以拓展自己的视野与思路, 达到高屋建瓴,居高临下的境界, 获得天马行空, 汪洋恣肆的效果。


篇1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33

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33

一. 课程题目: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人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上第五章第一节第 85― ― 90 页) 二. 教材分析: (1)本节课承接了必修 1 第二、三、四章有关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大气、水、地貌, 并在此基础上,讲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对地理环境作综合分析,从整体来认识地 理环境,所以本节课内容是对前面知识的阶段总结。同时,本节又是学习必修 2、3 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只有充分地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才能更好地理解地理环境对 人类生活的影响,才能在生产、生活中因地制宜地处理好人地关系。可以说:本节教 材是高中地理关于人地关系教学的转接点。(2)本节课主要学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整体性的表现和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 形 成和演化 中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 系与制约的它们通过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最后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的有机整体。还表现为一个组成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状 态的改变,从而使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学好这一部分知识能够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充分利用以前所学的各个圈层的知识内容,注重前后知识 点之间的联结和总体归纳。充分地反映了现代地理学的特征,从而提升学生学习地理 的素养。 三. 学情分析: (1)该课时授课对象主要是高一学生,这时候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较为成熟, 能够 直观的感 受地理现象,相应地,逻辑思维能力也有所发展,但是尚未成熟。在教学过程中, 应 该加强对 学生看图、读图的能力训练,从而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分析能力。遵循 由地 理现象― 地理规律――地理理论的教学步骤,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地理思维的形 成。(2)学生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关大气、水、地貌等相关地理要素知识, 能够 对各个要素单独进行分析和把握。而这一课时是对前面所学章节的提升和总结,虽然 学生对知识不感到陌生,但是要综合性的把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还比较困难,所以教 师要讲解清楚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深刻地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及其表现。四.设计理念:(1)以认知理论为指导: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与新的知识点联系起来。如:将以前 对各个圈层中要素的学习融入到新课中,进行知识的迁移和串联。注重从整体和全 局的观点出发,科学的学习和把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表现。 (2)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 建构主义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利用多种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重视真实情景创设 对形成“有意义的建构”的重要作用。本节课开展了多样的情景教学,首先设计用 多媒体展示河西走廊的风光图,学生在欣赏图片的同时能够根据教师的设问回答相 关的问题,另外还让学生自己动手绘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示意图、自 第 2 页 共 10 页 主探究修建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体现了学生的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 位。 五. 教学目标:--------课标要求与分析: 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功能的表现,运用示意图,理清地理环境各要素之 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以及物质能量的交换,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统一的形成演化过程。 课标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基本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实,还要求学生弄清楚各个圈层 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自然地理环境演化过程的影响,它体现了现代地理学中的“圈层地理学”的特征。还重视对学生地理分析能力和地理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体现 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满足学生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和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从 教学过程的角度来看,还阐述了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有 利于学生形成全局观、整体观和树立科学的地理空间观。 --------具体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及其整体性的表现,能解释并绘制自然地 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示意图,说出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联系和统一的演化过 程。 2. 过程和方法:通过师生合作,共同绘制出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示意图。通 过开展问题探究,结合“修建水库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这一活动,促使学生 掌握正确的读图方法,培养学生能够有效提取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形成地理综合性 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鼓励学生从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出发去分析一些自然现象,树立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和保护环境的责任感。 目标达成: --------预期的 85%六. 教学重难点: 重点: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过程以及自然地理环境的的统一 演化过程。 难点: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功能”和“平衡功能” 。 七. 教学方法: -------合作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相结合,归纳――应用并重。 八. 教学资源和媒体: -------人教版教材,教案,学案,多媒体 九. 课型: -------新授课型 十. 教学课时: -------1.5 课时(60 分钟) 十一. 教学过程教 学 程 教 学 内 计 容 教师活动及意图 学生活动及意图 估用 第 3 页 共 10 页 序 时新 课 导 入 同学们,首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优 美的河西走廊风光图,请大家仔细 欣赏影片,欣赏完后我会向大家提 问两个问题。 (2 分钟后) 。 ( 1 )大家从优美的影片中看到 了什么? ( 2 )组成河西走廊自然地理环 境的要素有哪些?引出新课,通过形象直观的影片欣 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从影片中获得 相应的地理信息, 思考回答教师的所 设计的问题。3min过 渡学生答:有广阔的戈壁和沙漠,还有骆驼,还有一些稀疏的植被。 看来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好的,让我们一起来回答第二个问题,组 成河西走廊自然地理环境的要素 有哪些?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 有裸露的岩石、稀少的植被、短小 的河流、贫瘠的土壤,大量的沙丘。 它们成为了组成河西走廊美丽景 观的地理要素。其实在我们自然地 理环境中,组成地理环境的要素有 大气,水,岩石,生物,地貌,土 壤。 我们知道了地理环境中各个组成 要素。那么什么是地理环境的整体 性呢?(它是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 各个要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 和能量的交换,彼此间发相互联 系、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一个密 不可分的整体,这就是自然地理环 境的整体性。 )我们知道各要素组成了自然地理 环境。那么这几个要素是偶然地在 空间上汇集吗?如果不是,它们之 间有时怎样联系的呢?各要素是 否存在一定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 换?给学生充分地话 语权,坚持学生的 主体地位,培养学 生的读图、提取信 息的能力。提问为 了引起学生的思 考,引出关于生物 循环的学生活动。 学生主动地参与 课堂教学,理解 认识自然地理环 境整体性的概念。提问为了引起学 生的思考。4m in 第 4 页 共 10 页过 渡小 组 合作问 题 解 答过 渡学 生 绘 图教 师 讲 接下来给大家 3 分钟的时间,以生 物循环及作用为例,读图 5.1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1)图中有哪几种地理要素? (2)各要素之间是怎样进行物质能 量交换的? 学生读图后回答--图中的地理要 素有大气,水,生物(动 物,植物,微生物) ,土壤。每个 小组的代表对生物循环中 各要素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发言。 学生发言--------------------, 同学们从生物学的角度对生物循 环进行一定的分析,我们从以前所 学的生物知识就可以知道生物与 大气之间的密切关系,那么从地理 学的角度怎样完整的来解释呢? 从图上我们可以知道,植物通过光 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 及无机盐合成为有机物,并且放出 氧气,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了 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 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 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 围环境中。这种有机物的合成和分 解过程就形成了生物循 环。 我们知道生物循环的过程中能使 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 移和运动,从而使能量得到一定的 转化,因而把自然环境中的有机界 和无机界联系起来。我们已经了解了生物循环中各个 要素之间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 换 。为了进一步明确地理环境各 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接下来请同 学们根据学案中绘图题目的要求, 绘制一幅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作用示意图,并说明这种关系。让学生从图中获 得相应的地理环 境个要素信息,对 地理环境各要素 及其之间的关系 形成初步的认识。 学生参与合作,提 高学生的学习积 极性。自然过渡,有效地 建立知识点之间 的联系,引出学生 绘图活动。学生完成活动,提 高学生动手动脑 的能力,同时加强 学生对概念理解 和记忆。进行绘图结果的 比较,并进行相应 的点评。然后结合 ppt 分析示意图, 边讲解边指图,注 重步骤,使教学内 容形象化、生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 展学生活动。促 进师生之间的交 流互动。学生积 极地思考问题, 回答问题,给教 师反馈信息。学生动手绘制各 要素之间相互作 用的示意图。完成 学案上的练习。学生积极听讲,学 会分析示意图的方 法。8m in10 1 A C 2 A C B D B D物高度不足 50 cm20 m34 题。3 A C 4 B DA C 5 A C 6 A C 7 长了>② B DB D 性A CB D 8-9 题。8 A CC0。含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B D9 ①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②造成臭氧层空洞 ④许多物种灭绝 A B C D h 分别代表不同的.自然带类型)如图为“某大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中字母 a 图完成 10 11 题。10 A 11 A B C D b、e B d、hC类型的有 e、h D h、ba、b、c 分布狭长主要是受地形影响 a→h→g 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a、d 的形成原因相同 a 和 g 的南北延伸与沿岸洋流的影响无关 3 88 12 13 题。12 ①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②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③温带草原带④温带荒漠带 A 13 A C 14 A C 15 A B C D 16. 30°S ――气候 B⑤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 DB D――热量 ――水分――海陆位置 3550°N 之间大陆东部的自然带是 B D40°S 的海平面处有一座海拔 6000①自然带沿纬线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③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是温度和水分条件共同作用的产物 ④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仅在低纬与高纬地区出现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7. ①自然带大体上与经线平行伸展成条带状 次受水分条件影响 ③中纬地区从大陆滨海地区往内陆方向显示出各自然带的逐渐更替 ④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在北半球比南半球表现明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年 4 月 13 日 1 时 30 约 1 000 亩。下图为”攀枝花市周边地区略图” 。读图完成 18 19 题。18③自然 A 19 A 20 A B C D 21 22 题。 B C D B C D21 A C 22 A B C D乙、丙三地的自然景观依次是 B D23 23. A.地理环境要素由大气、水、生物和土壤四部分组成 B. C.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会导致其他要素的改变 D. 24. 关于地理要素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A.生产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24 题。B.生产功能是指绿色植物生产量 C.平衡功能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性质保持固定不变 D.平衡功能是静态平衡 洋面封冻产生的效应叫做洋面封冻效应。下图是“洋面封冻效应与水、气候、生物相互 25-26 题。25 A B C D 26 A B C D 27 节遭 、③气候变暖有可能是 A B C D 28 A C B D 肤癌患者增多我国天然白桦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北京喇叭沟门有一片天然白桦林。下图示意喇叭 沟门在北京的位置。据此完成 29 30 题。29.北京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A B C D30. 喇叭沟门有天然白桦林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 B 本卷共 4 10 C 40 分 D 第Ⅱ31 (1)降 水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植被________。 (2)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地貌的发育过程。试简要分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 地表形态的形成原因。 (3)请从上面两个实例归纳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2. 10(1) 2ABC 到D。 的地域分A→B→C→D 自然带的更替体现了地理环境由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 3 4 (5 33 10 A→B→C 自然带的更替是主要由 C 自然带直通西海岸的原因是 B A 因素影响而形成的。 。(1)图 1 ① ④。 (2)图 1 律。 (3) (4)图 2 是沿 46°S B 自然带名称是 (5)自然带⑤在 地区。 34 10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都呈 。 A 的自然带与图 1 中的 。 (填序号) 规律和 规下图为世界两大 缩小 趋势。(1)分析甲、乙两湖湖水含盐量变化的趋势及自然原因。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甲地大力发展棉花种植对湖泊面积的影响。 (3)答案1.A 2.B 3.D 4.C 5.C6.B7.B 16.B D 268 17.C DB9D 10.C11.A 12.C 13.D 14.D 15.C 21.A 22.A 23.B 24.A 2518.A 19.B 20.D 27 C 28 A 29.C 30.D31.(1)少 大 少 戈壁、荒漠 有机质含量少 稀少 (2) (3)环境状态的变化。 32. 2 3 4 5 B 1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荒漠带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两极 热量 太阳辐射A 33 (1)寒带苔原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或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2)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垂直地域分异 (3)无 该纬度全部是海洋 (4)③ 温带荒漠带 (5)南美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 34.(1)(2)缩小。 (3)(其他答案合理也可6m in生物岩石 水 大气 第 6 页 共 10 页过 渡重 点 讲 授过渡地理环境。我们了解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 的相互关系,明白了各要素在自然 地理环境中所具有的独特功能,那 么整体的功能是不是等于部分功 能之和呢?相信大家学了生产功 能和平衡功能之后就会知道其中 的答案。 什么是生产功能呢?它是指自然 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 之前我们在以生物循环为例的活 动中就能体现生产功能,生产功能 主要是在光合作用的条件下产生的,它将各要素统一在一起生产出 了有机物。那什么又是平衡功能呢?它是使 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 能力。接下来请大家读教材 P149 有关藏 羚羊的资料,读完后思考一下影响 藏羚羊的生存自然要素是什么? 藏羚羊与环境之间有着怎样的关 系?(分析解释见 PPT)我们知道藏羚羊的生存情况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地 理环境某个要素的演化会伴随着 其他各个要素的演化。从而使地理 环境具有统一的变化过程,并且保 证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协 调,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重要 表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为两个方 面:对地理环境整体 性这一重点进行 讲解。引入相关事 例。自然过渡,引出学 生探究活动。学生进行探究活 动,培养学生知识 迁移能力和动手 能力。教师提问,检查讨 论结果。从学生的 回答中,弄清学生 的思路和想法。点。让学生对地理 环境整体性表现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篇1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反思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课本内容逐渐的浓缩为主要的知识点,阅读、思考和活动环节的实践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在这方面的处理上,为了完成任务,我没有很好的'处理课本内容与活动环节的关系,生搬硬套的痕迹明显,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成为课堂累赘。

对策: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暗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篇1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反思

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自学完成,而在本节只是内容中,课本详细介绍了有关土壤的只是,我的课堂上让学生通过集体讨论完成问题来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对于教材的内容有了适当的调整,主要以“黄土高原的转变”为例,分析植被这一要素与其他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以植被为主要切入点,与学生已有只是结合更加紧密,便于学生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这一理论。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水文与那些地理要素相关,打开了学生的视野、开罗了学生的思维,真正以学生思维认知为主导、以学生为主题。

不足之处:教学语言不够幽默,课堂秩序有加、却缺乏欢乐;注意说话的艺术,少问“懂了吗”,多说“还有什么地方有疑惑”或是“有自己的看法”,不同的表述带给学生的心理反应是不同的,带来的课堂效果也有所不同。

篇14:《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学反思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高中必修一自然地理部分学习的总结和提高,通过生物循环这一案例,让同学们自主分析前四章所学的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来深刻认识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以“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探究活动帮助同学们掌握地理环境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符合本节课的课标要求: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及举例说明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本节课整体上来说内容比较多,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在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这部分,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内容从知识结构上来看,各部分比较松懈,因此,我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包括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让同学们把握整节课的重点就是“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具有整体性”。

一、本节课的收获和不足:

1.利用同学们熟知的蝴蝶效应导入新课,来对学生进行引导。运用图片及设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与本节课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贴合不足,最后没有总结,将蝴蝶效应与所学原理相结合。

2.将教材知识点与案例有机整合,给学生清晰的思路,通过案例将要学习的内容转化成一个个小问题,通过提供黄土高原的背景资料,让学生自己自主找出答案,方便学生的理解,但对案例的探究分析时间过短,引导不足,直接给出答案,不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材处理没有考虑学生实际,忽略了高一学生实际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跳过讲解生物循环,学生对大气循环、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也只是简单复习,没有知识的迁移运用,不能更好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4.由于听课对象不同,对本节课的设计讲解较为简单,逻辑不连贯,对于真正高中生来说,理解起来难度大,学生参与度低,讲课效率低。

5.PPT制作简单,内容不够丰富美观,讲课声音不太洪亮,语速过快,与学生互动太少,只顾自己讲解,没有亮点,板书过于简单,不够系统综合。

二、今后的教学改进:

要重视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处理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达到最优化。应努力提高活动的“质”的水平。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生活化。

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问题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重适时评价。例如:在教学素材的选取上,要充分围绕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学生终生有用的地理;教学方法上要突出个性化的教学,满足学生的参与欲、表现欲、竞争感和成就感,通过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克服由非智力因素而造成的学习困难。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优秀教案精选

高中地理球的圈层结构教案优秀

高中地理教研计划

高中地理世界的陆地和海洋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能源资源的开发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地理教研组工作计划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

物理科工作总结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高中地理教案合集总汇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教案(集锦14篇)】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现代旅游教案教学设计2022-05-06

1000字的地理教研组工作计划2024-02-07

对高中地理新课程的探索与反思2023-09-10

地理教案-高中地理教案 第八章2024-02-10

高一地理教师中考总结2022-09-20

地理备课组工作计划2022-06-06

高一地理第一学期教学计划2022-10-27

地理课福建省教案2023-01-10

初一地理科教学工作总结2022-08-11

初三地理教研组工作计划2024-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