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选教材教案

时间:2022-05-04 03:19:50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学一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选教材教案((共19篇))由网友“蓝色海绵”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小学一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选教材教案,希望能帮助大家!

小学一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选教材教案

篇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语文教案

1.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1)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发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诗歌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

诗歌的种类:就体裁方面分为旧体诗(包括词、曲)和新诗。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和唐代以后的近体诗(律诗、绝句)。新诗有要求严格些的格律诗,有格律要求不严的、写起来比较自

篇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语文教案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在品析中去感悟诗歌独特的语言美、意境美。

能通过对诗句的品读,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

鼓励个体感悟、小组合作,体味诗歌优美的语言。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

学习作者面对艰苦的生活环境而表现出的乐观昂扬的英雄气概。

2学情分析

大部分学生都能跟上现有的进度,上课发言积极,另外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诗歌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不尽人意,从课堂上看,他们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很容易分心,教学过程要创造气氛中让这些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3重点难点

1.领略岑参的诗歌“好奇”的特点。

2.感悟诗人乐观豪迈的英雄气概。

4教学过程 4.1 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哪些边塞诗啊?边塞诗是盛唐时代写边塞、从军、守边、战斗的诗歌,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等。今天我们学习一首特别的边塞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活动2【活动】朗读诗歌

1.听录音,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2.指名配乐朗读。

活动3【讲授】赏析诗歌

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

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

学生答教师明确: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请一位学生来读,其余学生感受。

活动4【活动】赏析诗歌

1、小组合作活动

把文中描绘奇景的相关句子找出来,并用短语“天气奇_____”“地域奇______”“雪花奇______”来概括。

(1)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参与活动。

(2)汇报,点评。

(3)赏析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赏析诗句:

你选择一句写景的诗句,细细品味,来体会用词的精妙。

比如:“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体会诗人感情

(1)学生细读课文,体会作者在文中所流露的感情。

(2)指名汇报——依依惜别之情和乐观豪迈之情。

(3)赏析诗句“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齐读课文,感悟诗人的乐观豪迈之情。

3. 梳理文章结构层次

(1)欣赏图片,用文中诗句来描绘画面内容。

(2)学生交流讨论:咏雪和送别有何联系?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汇报小结,出示板书

篇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语文教案

岑参

咏雪:忽如梨花——豪放

送别:不见 空留——惆怅

活动5【练习】拓展练习

1.你还喜欢文中的哪些诗句,为什么?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所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3、有感情诵读诗歌,尝试背诵

男女生分读全诗:女生读咏雪部分,男生读送别部分;

全班齐读

活动6【作业】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

2、 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篇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原文: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作者介绍

岑参(cén shēn)(约7—770年),汉族,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去世之时56岁。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现存诗403首,七十多首边塞诗,另有《感旧赋》一篇,《招北客文》一篇,墓铭两篇。

篇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参

咏雪图:忽如    梨花--豪放

送别图:不见    空留--惆怅  作者邮箱: LZHJ0305@SOHU.COM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注释】

⑴武判官:名不详。判官,官职名。唐代节度使等朝廷派出的持节大使,可委任幕僚协助判处公事,称判官,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的僚属。

⑵白草:西域牧草名,秋天变白色。

⑶胡天:指塞北的天空。胡,古代汉民族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

⑷梨花:春天开放,花作白色。这里比喻雪花积在树枝上,像梨花开了一样。

⑸珠帘:用珍珠串成或饰有珍珠的帘子。形容帘子的华美。罗幕:用丝织品做成的帐幕。形容帐幕的华美。这句说雪花飞进珠帘,沾湿罗幕。“珠帘”“罗幕”都属于美化的说法。

⑹狐裘(qiú):狐皮袍子。锦衾(qīn):锦缎做的.被子。锦衾薄(bó):丝绸的被子(因为寒冷)都显得单薄了。形容天气很冷。

⑺角弓:两端用兽角装饰的硬弓,一作“雕弓”。不得控:(天太冷而冻得)拉不开(弓)。控:拉开。

⑻都(dū)护:镇守边镇的长官此为泛指,与上文的“将军”是互文。铁衣:铠甲。难着(zhuó):一作“犹着”。着:亦写作“著”。

⑼瀚(hàn)海:沙漠。这句说大沙漠里到处都结着很厚的冰。阑干:纵横交错的样子。百丈:一作“百尺”,一作“千尺”。

⑽惨淡:昏暗无光。

【译文】

北风席卷大地把白草吹折,胡地天气八月就纷扬落雪。

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

雪花散入珠帘打湿了罗幕,狐裘穿不暖锦被也嫌单薄。

将军都护手冻得拉不开弓,铁甲冰冷得让人难以穿着。

沙漠结冰百丈纵横有裂纹,万里长空凝聚着惨淡愁云。

主帅帐中摆酒为归客饯行,胡琴琵琶羌笛合奏来助兴。

傍晚辕门前大雪落个不停,红旗冻僵了风也无法牵引。

轮台东门外欢送你回京去,你去时大雪盖满了天山路。

山路迂回曲折已看不见你,雪上只留下一行马蹄印迹。

【赏析】

这首诗景色凄美。诗的起首四句为诗的发端,“如高山坠石,不知其来,令人惊绝。”(沈德潜《说诗阵语》)特别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把人带入风雪弥漫、景物新奇的境地。“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的《春雪》)和“洛阳梨花落如雪”(萧子显《燕歌行》)是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北国冬天的雪花比作南方春天的梨花,使严寒之中透露出盎然春意,别有一番情趣。冬天,百花藏形匿影,百虫声销迹灭,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色:衰败的枯草,凛冽的北风,天空中愁云密布,大地上冰天雪地。面对此景,人的心境应该是惆怅、凄苦的,然而诗人却能别出心裁,笔锋一转,把这令人凄清的雪花化为春日之梨花,给全诗增加一点亮丽的色彩。诗人能从雪花联想到梨花,目然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如雪莱所说,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大雪纷飞,满眼是银白世界,然而,在这皑皑白雪中,中军帐上那一面鲜红的旗帜就格外引人注目。这冷色基调上的一星暖色,一方面衬得整个画面更加洁白、凄寒,另一方面又给人以活力,给人以火热的激情,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这是诗中又一处精彩的奇笔。

在这凄美的景色中,诗人设宴送别归京的友人,那场面该是何等的动人。

唐诗中送别诗较多,各有千秋。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勉友人别效儿女忸怩之态,反映出送别时的豪迈情怀;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厚情谊;而王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酒石酸中含情,频频劝酒声中自有无限情意,诗中流露出一种别时的愁情。

而《白雪歌》的别时场面与众不同,诗人在冰天雪地的中军帐为友人设宴饯行,那友情当是非比寻常。

诗中对送别的具体情景着墨不多,采用的是侧面烘托。诗中用音乐来烘托送别的场面,而写音乐又不是侧重其本身,而是选用几种有代表性的边塞器乐——胡琴琵琶与羌笛,引入无限遐想,这里既有边地音乐的韵味,又有急管繁弦的热烈欢快的场面。在这奇寒的荒漠边地,诗人曾和友人同甘苦,共患难,这关系自然更加密切,情意自是更加深厚,而那既热闹又略带凄苦的音乐声正是传达了这种欢快之中更有离别时的惆怅心情。

送行的酒宴一直持续到垂暮时分。诗人送友人出了辕门,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惜别之情跃然纸上。“去时雪满天山路”,雪大风狂,归途遥远,诗人的心中既有惜别的深情,又有隐隐的担忧,情绪极为复杂。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这一句与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友人已经上路,而诗人依然站在雪地里,久久望着友人远去的马蹄印而不愿离去,这是为什么呢?是感叹“相见时难别亦难,还是担忧友人“长路关山何时尽”?是在内心安慰友人?莫愁前路无知己”,还是怨恨“春风不度玉门关”?悠悠情思如同那茫茫白雪一样,绵绵不断,真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这首诗气势宏大,写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把美丽的雪景写得形象生动,同时写景中又抒发了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愁情,可以说是景中含情,达到了“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艺术境界。

篇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1.理解、积累“狐裘、锦衾、瀚海、阑干、风掣 ”等词语。

2、提升朗读能力,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3、欣赏诗歌意境,体会诗歌的感情,了解品诗的方法。

4、培养学生昂扬乐观的精神。

篇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2、体会本诗送友时的无限惆怅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本诗抓“奇”写“雪”,以“雪”衬“别”的写法。

难点:《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就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

四、教具:录音、课件

五、板书设计:

(第1-8句)    送别前(八月飞雪苦寒图)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第9-14句)   饯别时(军营饯别奇寒图)    气势雄伟  想象奇特

(风雪送友图)     (第15-16句)  临别时(东门惜别惆怅图)    寓情于景  浪漫色彩

(第17-18句)  送别后(雪地伫立思乡图)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作者)

二.解题,作者及作品介绍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 “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判官,官名,节度使一类官员的僚属。这首诗是岑参第二次到西北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时写的。武某可能是其前任。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一首七言古体诗。诗题中的“歌”表明这首诗的体裁是古诗中的“歌行”体(如杜甫《兵车行》、《丽人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岑参中年两度出塞,因为这一特殊的生活经历,使他很擅长写边塞诗。他的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基本特征。他的诗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宏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形式丰富多样,尤其擅长于写七言歌行。

其诗与高适(《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无人不识君。”)齐名,并称“高岑”。

三.师生共同研读课文

(一)一读

要求:读准字音,掌握朗读古诗的节奏,使学生领略诗歌的音乐美;结合注释理解词义,尝试口头翻译。

1.  指名学生朗读

2.  正字音:裘  衾  薄  着  瀚  阑  饮  羌  掣

3.  明节奏:节奏可分音调的节奏和意义的节奏两种。

音调的节奏,常以两个字音为一拍,注意声音上的整齐。

七言诗一般为四拍,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意义的节奏是按诗句的语义来划分,它比音调的节奏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在划分节奏时,一般以意义的节奏为依据。如: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4.  教师范读

5.  学生齐读

(二)二读

要求:再现诗中形象,理清思路,找出诗中抒情发展的线索,沟通学生、读物和作者之间的思想感情。

1.朗读指导

朗读时,要身临其境进行联想、想象,使脑海里呈现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

2.学生默读,理思路

讨论〖明确〗:全诗共18句,根据文题可分为咏雪和送别两个层次。前10句为一层:从不同侧面咏雪。后8句为第二层:写送别。

第一大层又可分为三小层:

前四句写西北边境奇丽的雪景,先写雪前肃杀可怕的景象,后写雪后美景;

第5—8句从帐外写到帐内,写军营之中将士的苦寒生活;

第9、10两句从帐内写到帐外,描写广阔沙漠和万里愁云,为饯行场面作铺垫。

这一层,作者开篇从大处落笔,总写塞外狂风飞雪;又从小处着眼,细写寒冷难熬程度;最后又回到广阔的大自然中去自然地引出送行离别的苦楚之情。

第二大层又可分为两小层:

第11—14句写宴请归客,并描写宴后送客出辕门时大雪奇寒的景象;

第15—18句写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3.学生默读,找线索。

我们过去读过的许多文章,往往有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七根火柴》以“七根火柴”为线索安排情节;《我的老师》以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的感情为线索;《白杨礼赞》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作为抒情的线索。

本诗也有一条线索。

讨论〖明确〗:本诗以“雪”这一景物为抒情发展的线索。

“雪”共出现四次,组成四个画面:

第一次——送别前的“飞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八月飞雪苦寒图”;

第二次——中军置酒饯别时的“纷纷暮雪”,在读者面前呈现“军营饯别奇寒图”;

第三次——临别时“雪满天山路”,在读者面前呈现“东门惜别惆怅图”;

第四次——送别后,“雪上空留马行处”,在读者面前呈现“雪地伫立思乡图”。

4.小结:

全诗以雪为抒情线索,描绘了一幅塞外风雪送客图。

诗的开头从“飞雪”入手,在读者面前呈现出一幅戍边将士苦寒的情景,接着,诗人以形象的笔触,描绘了西北边塞一幅愁云惨淡的风雪送客图。诗人寓情于景,含蓄地抒发了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三)三读

要求:紧扣词语,体味诗中的意境,探究诗的特色。

1.  指导赏析词语的方法。

要对词语的深层含义进行阐发,要对其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作用进行赏析品评。

2.  思考、讨论:

①第一、二句中的“卷”、“折”、“即”、“飞”三个字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

第一、二句写塞外风狂雪早,一个“卷”字,写出了北风奔驰怒吼的气势和威力;“折”是“卷”的结果,风能折草,可见风力之大;农历八月的南方正值金秋,而西北边塞已是风雪隆冬,“即”字透出了作者的惊奇之情;“飞”字照应“卷”字,勾画出漫天风雪的景象。由风而雪,风中见寒,因寒飞雪,开篇就让人感到一股奇寒扑面而来。

②重点赏析名句“忽……开”:

A.这个比喻的本体是什么?喻体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这比喻新颖贴切?

〖明确〗

比喻的本体雪,喻体是梨花。以梨花喻雪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雪的皎洁,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

B.为什么说“忽如”二字写得甚妙?

〖明确〗一个“忽”字,显示出塞外气候的变换奇特,也表现了作者看到奇丽雪景的惊喜之情。

C.试描绘一下“千……开”的壮美意境。

〖明确〗“千树万树”用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

③ 五、六句中“散”、“湿”有何表达作用?这两句写了怎样的一种气候?

〖明确〗

“散……”承上启下,从帐外写到帐内。写雪景主要从视觉角度下笔,写奇寒则着墨于感觉。“散”字写出片片雪花轻轻飘落到珠帘帐幕上的景致;“湿”字描摹出雪花在罗幕慢慢融化的情景。

“狐裘”、“锦衾”本是高级御寒品,却不暖、嫌薄,帐中尚且如此,帐外更不必说,这两句写出了一种奇寒的气候。

诗人写奇寒,既表现了大雪的威力,突出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豪迈气概。

④七、八两句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 互文 (如《木兰诗》:“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⑤九、十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愁云……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怎样一种心境?

〖明确〗

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既展示了冰天雪地、万里愁云的景象,又自然引出下文送别的场面。

“愁云……凝”用夸张的笔墨,气势磅礴地勾勒出边塞的景色,云之愁,拟人的手法,极写云的昏惨惨之色,看似写景,实为写情,一个“愁”一个“惨”透露了作者为送友人而产生的愁闷的情绪,为饯别酝酿了气氛。

⑥十一、十二句为什么没有写音乐,而只写了三种乐器名称?(“胡琴……笛”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

连举三种乐器,既表明乐器之多,乐曲之异,写出了场面的热烈,表现了主客间的深厚友情,同时这些富有边塞色彩的乐器,也极易触动人的乡愁乡情,细细品味,送别人与被送人内心的愁苦之情不言自明。

⑦“风掣……翻”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

运用了拟人、夸张的修辞手法,这一细节描写,极为新颖传神地描摹出塞外严寒的奇异风光。从色彩上看,茫茫白雪之中,鲜艳夺目的红旗显得格外突出,并给冷色的基调抹上了一星暖色,反衬严寒;从动态上看,狂风飞雪,红旗在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给人一种沉重、肃穆的感觉,符合此时送别的气氛。

⑧十三、十四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有哪些想法?)

〖明确〗 依依不舍,为归客的艰难旅程担忧。

⑨十五、十六句中“雪地空留”四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一种复杂情感?

〖明确〗淋漓尽致地写出了诗人无限惆怅的惜别思乡之情。(也许还有些失落、孤寂)

【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四.指导朗读

1-4句,应用惊奇激奋的语调;

5-8句,情调应哀怨低沉;

9-14句,宜用孤寂凄凉的语调;

15-18句,宜用舒缓的低平语调。

五.尝试当堂背诵全诗

六.归纳中心思想和写作特色

1.  主题:这首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奇异风光,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2.  写作特色

①  扣“奇”写“雪”,以“雪”衬“别”。

一奇是雪随风至;二奇是“八月即飞雪”;三奇是以花喻雪;四奇是侧面烘托大雪的寒威——从生活细处落墨,通过人的感受,通过边塞将士的苦寒生活写天气的奇寒;红旗僵硬地低垂着不能飘动这一细节描写,也从侧面烘托了大雪的寒威。

“一切景语皆情语”。扣“奇”写“雪”,其目的是以“雪”衬“别”。

送别前咏雪营造送别的氛围(典型环境),饯别时咏雪进一步渲染送别的气氛,送别时写雪表现对友人的担忧之情,送别后写雪表现对友人的依恋之情。

②  诗的语言明朗优美,又利用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生姿的节奏旋律。

七.比较迁移

要求:运用比较分析法,对比阅读两首诗词,提高鉴赏品评诗歌的能力。

1.  两首诗词所写的雪景有什么不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明确〗

《白雪歌》主要描绘的是塞外将士所不堪忍受的严寒景象和饯别、送别时令人惆怅的惨淡景象;

《沁园春》描写的则是境界壮阔、生机勃勃的北国雪景和想象中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的绚丽景象。

《白雪歌》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沁园春》则洋溢着对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及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凌云壮志和豪迈情怀。

岑参主动到边塞从军,希望在那里建功立业,他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长期艰难的戍边生活,在与朋友惜别时,不禁流露出无限惆怅之情;

而毛泽东是无产阶级革命家,以“解放天下”为己任,所以,词里表现了空前宏伟的抱负和无比坚定的决心。

2.  两首诗词相比,在艺术上有什么差异?

〖明确〗①表现手法不同:《白雪歌》所写雪景既从大处落笔,又从细处着墨;

《沁园春》则始终从大处描绘,意境更为恢宏。

②表达方式不同:《白雪歌》在写景和叙事中都隐含着深厚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沁园春》写景、议论、抒情相结合,写景是抒情和议论的基础。

八、课堂小结:学生总结、老师补充

九、布置作业:进行写赏析文字的训练:就“风……翻”一句写一点赏析文字。

【参考】诗人用拟人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塞外的奇异气候,极为新颖传神。“掣”,写出了风的劲厉,与诗的首句“北风……折”相呼应。“冻不翻”运用夸张手法,极言天气奇寒。

篇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1、自由读诗。

要求:读准字音 、读得流畅。(语音饱满、字正腔圆、不读破句)

2、找两名学生读,其他同学依据上面的要求进行评价。

3、补充生字、易读错的字。

狐裘 qiú 锦衾 qīn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风掣 chè

白草折 zhé 散入 sàn 冷难着zhuó

4、自由读、齐读。

篇10:《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1、反复朗读并背诵全诗。

2、体会诗歌意境,了解品诗的方法。

3、诗中洋溢的积极乐观的精神。

课时安排:1课时

篇1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1、写雪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选取的意象“春风、梨花”给人春意融融生机盎然的感觉,这和送别的主题,是否协调呢?

2、资料助读。

①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宋】柳永《雨霖铃》

②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元】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③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别董大》

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唐】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教师点拨:前两句都写到眼泪,较伤感;唐朝大多数的'送别诗洋溢着乐观精神,并不伤感。

3、了解岑参。

岑参(715——770),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有多年的边塞军旅生活经历,其诗多写奇特的边塞风光和艰苦的军旅生活,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

4、了解盛唐诗歌的风格。

唐朝国势强大、经济文化繁荣,诗人大抵胸襟开阔,意气昂扬,渴望建功立业。他们喜欢描写祖国壮丽的山河,边塞奇伟的风光、紧张的军旅生活和报国立功的豪情。“雄壮浑厚”便成为盛唐诗的风貌特征。

5、听名家朗读录音,找一名学生配乐读,当堂背诵。

篇12:《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1、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小组合作翻译。

教师提示:诗歌因其语言凝练,故不必追求直译,大可合理添加、细致描绘。

示例: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无垠的大沙漠上覆盖着厚厚的冰,俨然南极冰盖被搬到这里,再往天上看,乌云如崩塌的大山黑压压的堆在头顶,让人看了发愁,这雪怕是下上一个月也不会停,武判官你怎么走啊!

2、口头翻译,每小组展示两句。

3、概括诗人描绘了哪些场景。

明确:狂风卷地天降暴雪、军中苦寒、冰天雪地、帐中饯行、东门送别。

篇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教师讲授:所谓品诗,就是品评欣赏。可以对其进行内容再现,品评诗歌的画面美;可以就某个词语的使用进行品析,体会用词的妙处;也可以对某句使用的修辞进行品析,了解其用意;还可以品评诗人为了表达某种情感所使用的写作手法。

学生自由品诗,教师点拨、适时总结。

1、品评“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①学生先品析,教师引导。

胡地的风雪有何特点?哪些词语写出风雪的特点?地面上还会有哪些东西被卷起来了?为什么用“飞”而不用“飘”?

②找一名学生读这两句,其他学生点评,是否读出景物的这些特点。

③教师指导朗读:读诗要根据诗歌所写内容和要表达的情感,通过调整停顿、重音、快慢和语调把它们表达出来。

第一句重音要放在哪个词上,才能读出胡地风大的特点?第二句用怎样的语调,才能读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明确:重读“卷”;语调上扬,语速稍快。

④再找学生读这两句,全班自由读。

2、品评“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①学生先品析,教师引导。

能否使用比喻的修辞,把冰天雪地乌云密布的情景描绘出来?诗人用了什么修辞?为什么要用这种修辞?

明确:夸张;突出天气恶劣,表达对武判官的担心。

②找一名学生读这两句,其他学生点评,是否读出这种情感。

③重读哪些词?使用什么语速、语调?

明确:重读“百丈、万里”;语速较缓、降调。

④再找学生读这两句,全班自由读。

3、品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①学生先品析,教师要求。

通过想象,再现当时的情景。两人各是什么动作?什么表情?说了哪些话?武判官如何走远的?诗人如何伫立风中的?

②从中你读出诗人内心的哪些情感?

③找一名学生读这两句,其他学生点评,是否读出这种情感。

④如何处理语速语调,才能读出诗人的依依不舍?

⑤再找学生读。

……

篇1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并理解诗歌。

2、培养欣赏品味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朗读诗篇、了解诗意、体会诗情。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可以倚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作者介绍

投影:岁参:(714-770)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人。他与高适齐名,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杰出代表。当时西北边疆一带,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其边塞诗歌雄健豪迈,读之令人兴奋。岑参的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摇曳生姿的笔触描绘了壮丽瑰奇的塞外雪景,表达了诚挚浑厚的送别之情,读来感人至深。

三、 诗文赏析

聆听感受

1、教师范读,聆听感受。请同学们注意字的读音。

2、 读准字音

岑参 cén shēn 散入sàn

狐裘qiú 锦衾薄 qīn báo

瀚海 hàn 阑干 lán

羌笛 qiāng 风掣红旗 chè

3、 请一位读书好的学生来读,其余学生感受。

整体把握

1、 齐读全诗——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文意。

2、 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

咏雪、送别。(板书)

师: 请同学们说说哪些诗句是写咏雪的,哪些诗句是写送别的?

学生答教师明确;

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这是一首雪中送别诗。从“中军置酒饮归客”一句开始。前十句着重于咏雪,后八句着重于送别。

赏析写景的句子

思考:你喜欢哪些写景的诗句,说说理由。

教师根据学生可能会品析到的句子,适时加以指导,参考如下;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重点赏析这句话,教师引导;

这句话里哪些词用得好?运用了什么修辞?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写作风格?

“忽如”二字用得神妙,不仅写出“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神地写出了诗人的惊奇与好奇。以梨花比雪,雄奇明丽,新颖独特,落笔传神。不只写出了雪来得突然,写出了雪的铺天盖地,而且以春天比喻冬天,把冬天写出春意,情调乐观而昂扬。这句话是咏雪的千古名句。“春风”使梨花盛开来喻“北风” 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紧接下来,又渲染出了极富浪漫色彩的“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情境。这句体现了作者的豪放风格。

学生继续找句子赏析

(2)“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第一句写风,“卷”与“折”字写出了北风之迅疾猛烈,有了这样猛烈的风,漫天飘落的雪才能“飞”第二句写雪,“八月”说明胡天下雪的时间早。“飞”,勾画出了一幅雪花漫天飘舞的形象。“即”字表现了诗人的惊奇之情。这两句极写边塞的风狂雪早。

(3)“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日暮时分,大雪纷纷,诗人把他的视线从酒筵上又转向了辕门外,看到了一幅十分奇异的画面:在暮雪纷飞的背景上,一面鲜红的旗帜凝住不动。其中的“掣”字用得十分精确,真实地描绘出红旗冻住了,北风吹着也不飘动的情状。此句运用反衬手法,既突出了天气的寒冷,也写出了瀚海冰雪中的一个“亮点”色彩感强,富有表现力,构画了一副奇异而美丽的画面。不仅写出了边塞奇寒,而且红旗在风中坚强挺立也喻指边塞将士不屈的斗志,写出了作者心中奔涌的豪情。

(4)“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引导:从“瀚海”到“愁云”,视角有何变化?这一句在诗中有何作用?“百丈”、 “万里”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

“瀚海阑干”绘出了非常开阔的画面,“愁云”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由咏雪过渡到送别。 “百丈冰”形容冰雪覆盖面积之广,冰块之大,极言奇寒,后一句写惨淡的愁云布满天空,“万里”形容面积之大,这句是夸张的说法。一个“惨”字,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上,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赏析送别部分

1、齐读送别部分——诗人写送别写出了对友人怎样的情感?

依依不舍

2、哪些诗句表现了这种情感?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学生回答,理由自由阐述,句子归纳如下;

①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②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③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重点引导赏析

意思:写友人离去以后的情景:山回路转,友人的身影已经看不到了,此时诗人仍伫立在风雪中,远望友人离去的路,只见雪地上留下一行长长的马蹄印。

师:想象诗歌最后两句,如果你是诗人,你此时在想什么?

学生自由说,教师小结;

诗人送友人归去时依依不舍的深情,以及他的思乡之情,都通过“雪上空留马行处”这句诗表达出来了。这句体现了作者送别时的惆怅心情。

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1、抓关键词

2、看修辞方法

3、联系上下文和课文背景运用联想想象

理解诗意,明确主旨

师:既然是送别,为什么要咏雪?二者有怎样的联系?(再次诵读,加以体会)

答:全诗以雪景衬托别情,情景交融,诗人描绘边塞八月冰天雪地、愁云惨淡、苦寒难耐的景象,更能衬托出诗人送朋友的无限怅然之情。

学生说说有关雪和送别的诗句、谚语或俗语。

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四、深情诵读,尝试背诵

男女生分读全诗:女生读咏雪部分,男生读送别部分;全班齐读

五、总结

全诗共18句,以“雪”为线索。全诗以雪景起,以雪景结;由雪而发,兼及咏雪与送别两个方面。诗中描绘了典型的具有北方特征的景物,组成了一幅壮阔奇丽的万里边疆风雪图,它既是饯别送行之背景,又是作者抒情之寄托。以写雪景衬托送别,又在送别中写雪景,表达了作者真挚而复杂的感情——对北国风景之赞叹,对灿烂春光的憧憬,对别友之惆怅,对故乡之思念——全部寄托在这壮丽的雪景中了。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

2、积累并品评咏雪的名句。

篇15: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教材分析】

北风席卷大地,冻僵的白草被风折断,胡地的天空八月就飞舞茫茫大雪。好像一夜里忽然刮起了春风,千万棵树上的积雪如梨花盛开。本来让人心生寒意的严冬,在诗人的笔下,却显得如此富有生机!那梢头的片片积雪哪里是雪,分明是簇簇相拥的梨花啊!诗人送别朋友归京,本是让人难以割舍的离愁别绪,但作者知道: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今日一别,明年开春定会重逢,既是这样,为什么不能好好地为即将到来的春天高歌呢!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如官等8个生字。注意如在虚宫格呈现的形状为左梯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知道诗人的情感,知道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远了。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会背哪些古诗?(指名随意背诵古诗20首)你们已经会背这么多古诗了,真了不起。那么,老师写两个字看看谁认识。(板书:岑参(加拼音)。学生随教师多读几遍。(简介作者)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善于描写冬天的美景,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乐观的生活态度,后人对他文章中的两句诗偏爱不舍。想知道是哪两句吗?现在就让我们与岑参一路同行,去体会他诗中的意境吧。(板书: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齐读课题。[用送组词:送别、送行]

这首诗就是一首送别诗,现在就听老师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请你把它圈起来。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范读课文,生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边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画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

2.检查自读情况,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样记住折、梨的?(生汇报识字方法。)

点拨:

(1)梨是形声字;他它能组什么词?

(2)折是翘舌音,也是多音字,还念shé;与拆区别;生书空。[板书: 折:zhé(打折) shé(折本)]

3.说一说:诗中写什么时间的景色?又写了哪些景物?你是从哪句话读懂的?

点拨:(1)冬天的风是什么样的?(幻灯出示:北风声)

(2)播放风声,想象说话:你眼前出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3) 白雪皑皑,北风呼啸,看到这样的一幅场景,你有什么感受?(出示雪景图)

(4) 好朋友要远行,但不久的将来你们还会重逢,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5)结合每一句进行朗读指导、训练。

4.配乐诵读全诗。(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男女生比赛读、背)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官、送、归、折、胡、如、树、梨

2.认读、组词,用送行说话。

3.观察送、官、折、树的结构,并说一说它们在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重点指导树、如、归。

如在虚宫格呈现的形状为左梯形。女要写得伸展,口要写得小些。

树是左中右结构的字,要把中间的又写得小一点,捺要变点。

归字结构左窄右宽。左边是一笔竖一笔撇,右边是倒山,最后一笔不出头。

5.学生描红、临摹。

六、交流资料、扩展朗读

自古以来,人们都有各自喜爱和赞美的季节。古代诗人除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外,还写了很多赞美冬天的诗句,下面我们一起去回顾一下。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墙角数枝梅, 凌寒独自开。──王安石《梅花》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七、课后作业、扩展活动

积累赞美冬天的诗句。

篇16: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一、教学设想。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基本情况。

2、理解诗歌和内容,特别是其中的重点字词。

3、理解作品中千古传诵句子的哲理。

4、教学时数:两课时。

二、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作品。

作者:岑参(715—770),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他是唐代“边塞诗派”的著名诗人。他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岑参早年的诗以风华绮丽见长。由于后来历参戎幕,往来边陲,风格为之大变。其诗洋溢着积极乐观的思想。

“白雪歌”即“白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雪中送别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岑参的代表作之一,他用歌行体写出了西北风雪的奇寒,抒发了雪中送客的深挚友情及因友返京而产生的怅惘之情。

(二)听录音,或听教师范读全诗。

(三)边读边分析。

诗起首四句写野外雪景。“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写边塞风狂雪早。“卷”“折”从正面、侧面描写狂风怒号,遍地肃杀的景象。“即”。写作惊奇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此为千古传诵的咏雪佳句。以梨花喻雪十分新奇,读之眼前立刻浮现一幅春风送暖,梨花盛开的美景。

(四)总结本课内容。

(五)布置作业。

背诵本诗。

三、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默写名句。

(三)继续分析课文。

接下来四句写室内苦寒。“散人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由帐外转入帐内,点点雪花飘落进来,浸湿罗幕;穿着狐裘盖着锦衾也不觉暖,奇寒难忍。而将军都护这样的勇猛边将,也是“角弓不得控”,“铁衣冷难着”,手冻僵了连弓也拉不开,铁甲也冷得穿不上。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去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转写野外雪景。放眼雪原,冰雪覆盖,纵横交错,抬望天空,阴云密布。“愁”“惨”为饯别场面酝酿了气氛。

以上描绘了“瀚海雪景图”,热爱边塞风光,颂扬将士意志的感情融于其中。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描写饯别的情景。此句扣题,连举三种乐器,运用借代方式,写出送别宴上的热闹情景。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酒宴散,送客出辕门。茫茫雪原中一杆红旗,奇异而美丽的画面。天气奇寒,劲吹的北风翻不动坠有厚重冰凌的红旗,更显出一个 “寒”字来。

最后四句写分手的情景。“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从辕门一直送到轮台东门,依依不舍。路遥远,风雪猛,难行走,惜别、担忧之意交织于胸。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望不见远去的朋友,仍看着雪上空留的马蹄足迹。结尾两句,寓情于景,言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的是“风雪送客图”。

(四)小结。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五)完成课后作业。

篇17: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

培养爱国情感、认识朋友间的友情。

2、知识目标

①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②领会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③品味语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④通过对诗歌意境的艺术再加工,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3、美育目标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情感美。

4、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诵读能力,欣赏能力、想像能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重点)

2、理解作者的精巧构思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难点)

学法引导:

1、背诵全文。

2、抓住难点、要点疏通文意,启发自行领悟。

3、反复诵读,教师点拨,师生共同分析、欣赏。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对重点、难点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学生质疑,师生共同回答。

2、训练朗读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②质疑法③讨论法④背诵法

2、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3、媒体设计

多媒体课件

4、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2′)

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是可以依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西北边塞的岑参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3′)

请同学们翻开课文,老师为大家朗读课文。注意:听清字音与句读,最好提笔作上记号。(师配乐朗诵《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三、自由朗读,理解文意(8′)

1、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疏通文章大意,并记下弄不明白的地方,待会全班讨论解决。(教师巡视,随时解答一些学生的疑难问题。最后全班交流。)(全班交流的方法是:一个学生提出不懂的词语或句子,教师鼓励其他学生给这位同学解说明白;同学们都不明白的地方,教师讲解。)

2、下面,同桌或前后桌两人组成一个小组,一人读课文,一人说译文。读完一遍后交叉进行。

四、品析课文,训练想像(10′)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将写景与送别的过渡句用“____”标示出来。(在“愁云惨淡万里凝”)

2、下面,请大家任选角度,将前面咏雪的句子和后面的送别联系起来。比如说:雪是冷的,可朋友的心是热的。(雪是洁白的,朋友的情是纯真的;雪美丽得令人温暖,朋友情真挚动人;雪中生活是寒冷的,朋友的归途令人担忧;雪中生活是艰苦的,它令人思念家乡和亲人,盼望归去;纷纷大雪,是不是上天为朋友归京而献上的贺礼?奇丽的边塞风景,是不是为离情别意抹上豪迈?)

3、听读,揣摩:在送别的酒宴上,在挥手的那一刻,“我”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想些什么。

明确;对朋友归京,“我”感到高兴。因为对戎边战士来说,能和家人团聚可喜可贺的一件事。“胡琴琵琶无羌笛”,在急管繁弦中,在杯来盏去中,仿佛可以听见诗人由衷的祝贺:“来为你归京干杯!”然而朋友情深,轮台距离长安路途遥远,这一分手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尽管是军中大丈夫,依依别情仍然袭上心头;千里冰封,沙海纵横,朋友这一路可会顺利?今日我送君,何时人送我?“雪上空留马行处”,那一行马蹄印啊,将我的牵挂和惆怅一直延伸到长安。

五、自由赏析,体验文美(12′)

作者在整首诗中,既有细节的勾勒,也有浪漫奇妙的想像。既再现了边地瑰丽的自然风光,又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感情。可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俗话说“好文章不厌百回读”。尤其是好的句子、词语一定要品一品。下面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或词语拿出来读一读,评点一下。好,大家先准备一下,然后在全班交流

【课堂设想】

①“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明确:“忽如”两句写雪后美景,飞雪奇大,一夜之间,雪压枝头,。“忽”字显出边塞气象变幻的神奇,传出诗人赏雪时惊喜的心声。以春花喻冬雪,贴切动人。雪压枝头,犹如雪白的梨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压枝欲低。一片银白的世界在作者的眼里,幻化成一片明丽的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春意盎然。人称“妙手回春”,正是咏雪的千古名句。

②“风掣红旗冻不翻“写出了边塞怎样的情景?”

明确:送客送出军门,时已黄昏,又见大雪纷飞,看到一个奇异的景象:尽管风刮得挺猛,辕门上的红旗却一动不动——它已被冰雪冻结了。这一生动反常的细节再一次传神的写出了天气奇寒。而那白雪背景上鲜红的一点,那冷色基调的画面上的一星暖色反衬得整个境界更洁白,更寒冷。可见一切都显示这里是冰天雪地的边塞。

③“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明确:这两句运用了夸张与对偶修辞手法,气势磅礴地勾勒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又为“武判官归京”安排了一个典型的送别环境。如此恶劣的天气长途不跋涉必将是无比艰辛的。“愁”字隐约对离别分手作了暗示。

④“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明确: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与朋友之间的难舍难分的依依别情,为友人归程艰难而担忧的关切之情,有友人归京通往家乡的马蹄印迹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小结:诗歌以恢弘的气势、寓情于景的手法,既描写了唐代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又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

六、朗读指导,背诵课文(10′)

1、齐读课文。我们该怎样读出作者所表达的这种感情呢?好,请大家先酝酿一下感情,然后一起来读。

2、学生评价。(边评边读)

3、分组朗读。刚才我们读了,又议了,知道该如何带感情地读,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诵课文,请男同学读写景部分,女同学读送别部分。

4、背诵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达到了熟读成诵吗?好,请一位同学带着感情背诵课文。(齐背课文)

篇18: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教学目标

1、三首诗课堂熟读课下能诵;

2、赏析诗中精彩句子,至少三处;

3、理解每首诗中作者抒发的情感。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的前提下,在初二下学期进行主题式学习的尝试。

帮助学生在学习时培养根据主题思想归类学习的习惯,期待提高学习效率。

重点难点

重点:赏析诗中精彩句子,至少三处;

难点:理解每首诗中作者抒发的情感。

教学过程

1.猜一猜我们要学习哪三首诗呢?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八年级下册诗歌目录: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赤壁》 《过零丁洋》 《山坡羊·潼关怀古》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饮酒》 《行路难》(其一) 《己亥杂诗》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赠从弟》(其二)

《登幽州台歌》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终南别业》《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登飞来峰》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2.诗中哪些语句可以照应题目,验证你的猜测,用“ ”画出来。

活动2【活动】二、试试我们可以这样做!

你喜欢诗中的那一句/联,说说你喜欢“她”的理由。

思路提示:

1.理解你喜欢的句子,说说“她”的意思。

2.注意诗中加点的词语,也许“她”能帮助你

活动3【活动】三、讨论一下,让诗人的形象鲜活起来!

你觉得诗中抒发的情感够“真挚”吗?说说你的看法。

篇1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

教学建议

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简析

这是一首咏边地雪景,寄寓送别之情的诗作,全诗句句咏雪,勾出天山奇寒,语文教案-诗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 开篇先写野外雪景,把边地冬景比作是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再从帐外写到帐内,通过人的感受,写天之奇寒。然后再移境帐外,勾画壮丽的塞外雪景,安排了送别的特定环境。最后写送出军门,正是黄昏大雪纷飞之时,大雪封山,山回路转,不见踪影,隐含离情别意。全诗连用四个“雪”字,写出别前,饯别,临别,别后四个不同画面的雪景,景致多样,色彩绚丽,十分动人。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境清新诱人,读之无不叫绝。

二、《雁门太守行》简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上句写危城将破时沉重的气氛。《晋书·五行志》:“凡坚城之上有黑云如屋,名曰军精。”作者在这里暗用此典一下句写敌军兵临城下的声势。甲光,铠甲迎着太阳发出的闪光。孤城被蜂拥而来的敌人团团围住。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两句写两军激战的惨烈。《古今注》:“秦筑长城,土色皆紫,故曰紫塞。”这两句中的“燕脂”,“夜紫”还暗指战场血迹。战斗异常残酷,战死者的鲜血把泥土染成紫色。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两句写一支轻兵在寒夜出击敌人的情景。在低沉的战鼓声中,将士们冒着严寒杀向敌军。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写守将曾受皇帝厚遇,临危时誓死相报,英勇赴战的决心。

全诗用奇丽的色彩点染战斗的环境气氛,表现了危城守将誓死报国的决心,能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三、《无题》简析

本诗为李商隐爱情诗中的有代表性的名作。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在封建礼法的重重阻碍下,男女二人难以相见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执著的爱情在濒于绝望中显出了无比强大的力量。“丝”,双关语,隐“相思”的“思”。“春蚕”、“蜡炬”比喻精妙,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这两句诗已成为描写爱情的绝唱。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写对女方的深刻体贴。咫尺天涯的距离,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线希望,都写得深刻动人。

这首诗很典型地表现了在封建时代文人们那种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的特点。

四、《天净沙 秋思》简析

前三句全属写景,但又句句写出游子的客愁和乡思。“枯藤”一句写秋末之景,干枯的老藤,苍老的树木,乌鸦哀鸣,渲染出一种萧瑟荒凉的意境,含蓄地表示出游于无家可归之意。“小桥”一句推出一幅幽雅恬静的画面,与前句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引动游子的乡思。“古道”一句写古道荒凉,西风骤起,马也因长途跋涉而累瘦了,从侧面反映出游子在客途中的孤苦寂寞的心情。以上为第一层。

最后两句为第二层,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夕阳”句点出时间,并照应上文“昏”字。“断肠”句直抒胸臆:游子远离家乡,孤独漂泊,秋景苍凉,时近黄昏,怎不叫人痛断肝肠呢!

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罗列,就把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因此,被后人称赞为“秋思之祖”。

五、《山坡羊》简析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生动的比喻,突出了山河的雄伟壮丽,为全曲奠定了悲壮沉郁、气势雄浑豪放的感情基调。一条饱经历史兴衰的路,它唤起了作者的怀古之情。这不仅点明了题意,也饱含着感情色彩。

“望西都,意踌蹰”。二句意味更深长。作者西望长安,这汉唐帝国的都城,对其历史上的繁华兴盛以及眼下的物是人非有着无限的感慨。这里隐隐约约透露出民族意识,即对汉民族强盛时期的追怀,思想感情极为复杂.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语文教案-诗五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由长安路而联想到秦汉兴亡,这是很自然的事。作者突出用了“伤心”二字,为这种不由自主的联想平添无限苍凉凄楚。明明是潼关怀古,却把视野扩展到了潼关通往西都的路上,联想到关中逃难的饥民,他们成群结队,艰难地走在路上。作者并没有正面写到难民群,而是抽笔去写此地往昔的兴衰,不言更胜有言。秦皇汉武的宫殿楼阁、舞榭歌台都荡然无存了,所剩的只有眼下的一片萧条。这里强调的仍然是历史与现实的对照。

“兴,目姓苦;亡,百姓苦!”作者从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中,概括提炼出既朴素而又鲜明深刻的思想:兴也好,亡也罢,受苦遭难的终究是黎民百姓。这是作者关心人民疾苦情愫的升华,问题朴实,却十分尖锐;看似简单,却表现了作者极大的勇气和胆识,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无限深切的同情,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这是对全曲旨意一个十分警策、十分精辟的总结和概括。

六、关于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的教学建议

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诗歌教学应该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使他们的脑海再现诗歌的艺术形象,感情上与作者融为一体。教学起始,要创造条件,让他们理解作者创作前的背景材料,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感情因素。在分析时,教师要用真切感人的`语言,丰富生动的表情再现诗歌的形象和意境,而不是干巴巴地去解词释句,证述证明。有些诗歌情在言表,可以直接感受和分析到;有些诗歌情在言内,披文亦可入情;有些诗歌情在言外,则要“知人论世”,弄清诗人写诗的用意,从而把握诗歌的真情和真意。诗歌教学,对层次结构的分析相对要少些,以免影响对诗歌的整体感受。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其中唐诗、宋词、元曲闻名世界,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李清照等人的名字永远镌刻在每个人的记忆中。这节课我们学习唐朝古体诗两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雁门太守行》,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及情景交融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

教师先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反复诵读后,了解《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此诗描绘了唐代边地特有的风光、奇寒,抒发了诗人因朋友返京而产生的无限惆怅之情。《雁门太守行》一开头便点明战争的危急形势:敌人兵临城下大军压境,有如乌云重重压下要把城墙摧垮。接着极力渲染战场惨烈的气氛:号角声声在秋风中回荡,天寒霜重鼓声不扬,战士的鲜血染红了土地,在夜幕降临时映出紫色的霞光。诗的末尾抒写危城守将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三、阅读分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介绍诗歌的知识和特点。

(1)诗歌是与小说、散文、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通过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和发挥丰富的想像和联想,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诗歌具有概括性、形象性、抒情性和音乐性。

诗歌的种类:就体裁方面分为旧体诗(包括词、曲)和新诗。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和唐代以后的近体诗(律诗、绝句)。新诗有要求严格些的格律诗,有格律要求不严的、写起来比较自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案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翻译及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实录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翻译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全诗翻译及赏析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鉴赏及阅读练习

高二《白雪歌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案及阅读训练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

优秀教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

小学一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选教材教案
《小学一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选教材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一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优选教材教案(共19篇)】相关文章: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反思2022-10-23

古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改编2023-08-18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教学方案2024-01-17

八年级语文《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教学设计2023-02-20

送京参翁先辈归闽中,送京参翁先辈归闽中郑谷,送京参翁先辈归闽中的意思,送2022-06-1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翻译2022-04-30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简评2023-08-24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PPT课件5介绍2022-12-10

咏雪教案2023-06-2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朗读2022-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