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复习教案.§第38讲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体系、组织原则

时间:2023-02-18 07:32:11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三复习教案.§第38讲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体系、组织原则(精选14篇)由网友“夜川幽又”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高三复习教案.§第38讲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体系、组织原则,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三复习教案.§第38讲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体系、组织原则

篇1:高三复习教案.§第38讲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体系、组织原则

高三复习教案.§第38讲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体系、组织原则

§第38讲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体系、组织原则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有关国家机构的基本知识及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初步学会运用辩证分析的方法阐释国家机构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的关系,明确国家机构活动原则,学会透过事物的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树立为人民服务观念、法制观念。

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国家机构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的关系。

2、我国国家机构组织与活动原则。

教学难点:我国国家组织与活动原则。

教学方法:讲解法和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国家机构

1、定义:国家机关的总和

2、性质: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性质。

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国家机构作为统治阶级利益的捍卫者和执行者,必须同国家的性质相适应。具体地说就是国家机构在判定行为规范时、处理对内对外事物,必须充分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国家机构的性质必须与国家的性质一致,即国家性质决定国家机构的本质。

3、设置:国家机构的设置主要是由国家职能决定。

(1)国家为保证其职能的实施,必须设置与其职能相适应的各种国家机构。国家职能是国家机构设置的主要依据,国家机构是国家职能实施的物质载体。

(2)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国家机构的具体设置也会有所不同。

(3)国家机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国家的变化和形势的发展而变化发展。国家机构设置变化的依据:国家性质的变化、国家职能的变化、国家职能的重点的变化、国家职能实施方式的变化(由于经济体制的变化要求国家机构设置的变化)。

4、体系:

(1)从纵向看: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

(2)从横向看: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暴力机关

①国家元首

含义: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在实际上或形式上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一个重要的国家机关,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称谓:君主制国家,国家元首有国王、皇帝、沙皇、女王等的称谓;民主共和制 国家,国家元首有总统、主席等的称谓。

产生方式:君主制国家,国家元首的是世袭制,即父传子,子传孙的继承制;共和制国家,国家元首是选举产生,其中议会制共和制的国家元首是直接选举产生的;总统制共和制的国家元首是间接选举产生的。

职权:君主制国家,凡封建君主制国家的国家元首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国家集立法、司法、行政等权力于一身;议会君主制国家元首不掌握行政权,是形式上、礼仪上的国家元首;总统制共和制国家,凡总统都兼任行政首脑,并统率全国武装力量,是实质上的国家元首。这里所说的实质上的国家元首是指兼任行政首脑,掌握行政权力的国家元首。形式上的国家元首是指不兼行政首脑的国家元首,他不掌握实权。

②立法机关。

含义:有权制定、修改或废止法律的机关,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机关通常是指指议会或国会。

资本主义议会组织一般分为两院制和一院制两种情况;社会主义国家一般是采取一院制,如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

③国家行政机关。

含义:管理国家行政事物的机关,又称国家管理机关,通常也称为政府。

行政机关产生的方式:有的由立法机关产生,比如议会制国家,由议会中的占多数席位的政党组阁;有的由选举产生,比如总统制国家,由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

职权:行政机关掌管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外交等各方面的事务,总管国家的大事。

④司法机关。

含义:是国家行使审判、监督守法的权力机关。它是国家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法院,有的也包括检察院。

作用: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保证公民的权利与自由,惩治违法犯罪,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司法机关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作用非常大。

职责:法院主要审理各种诉讼案件行使审判权;检察院主要对刑事案件提起公诉,追究被告人的刑事责任及监督审判等活动。

组成与分类:一般国家法院有初级法院、中级法院、高级法院三级,也有的国家多一个最高法院,为四级;根据审理普通与特定案件之分又有普通法院与专门法院之分。专门法院是在特定部门或特定案件设立的法院。我国目前设立的专门法院有军事法院、海事法院、铁路运输法院、森林法院等。

⑤暴力机关

含义:它是国家机构中的特殊组成部门,包括国家的常备军、警察、监狱等暴力设施。

作用:是统治阶级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治安,镇压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以维护本阶级的统治与利益。它是其它一切国家机关的强大后盾,离开它,一切国家机关都将失去作用。

5、国家机构的基本特征

(1)国家机构具有阶级性。

它既是统治阶级行使政治权力实施政治统治的工具,又可以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以维护统治阶级整个阶级的利益。国家机构往往是由统治阶级中的精英分子组成,他们将统治阶级意志上升为法律,用国家的名义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2)国家机构具有严密的组织性。

国家机构是由特定的职位和人员组成的统一整体,它的设置和运行都遵循特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程序,要求国家机关各部门彼此互相配合。

(3)国家机构具有强制性。

它有权制定、颁布、执行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法令并以国家暴力机关 为后盾,确保统治阶级贯彻实施自己的各项意图。

二、我国的国家机构

1、设置:

(1)按类别分:全国和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国家主席、最高和地方人民法院、最高和地方人民检察院、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军事委员会。

(2)按层级分: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两大类

2、中央国家机关的职权

(1)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板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共同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体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构,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部分职权。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最高立法权,包括修改宪法、制定和修改基本法律的权力。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最高监督权。即监督宪法的实施,监督国家机关的工作。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最高决定权和最高任免权,以及应该由它行使的其他职权。

(2)国家主席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行使下列职权:

公布法律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通过的各项法律由国家主席颁布才能实施。

发布命令权,国家主席根据全国人大常委员会的决定授予国家的勋章和荣誉称号。

外事权,国家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受外国使节,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决定,派遣和召回驻外全权代表,批准或废除同外国缔结的条约和重要决定。

国家主席、副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5年,连续任职不得超过两届。

(3)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

国务院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产生,要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提名,选举产生国务院总理。根据国务院总理提名,决定国务院副总理、国务委员、各部部长、各委员会主任、审计长、秘书长的人选。

国务院作为行政管理机关,负责组织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大方面的工作。

(4)最高人民法院是国家最高审判机关。

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属于司法机关体系。依宪法规定,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国家审判权。

各级人民法院的基本职能:通过行使审判权,惩办一切犯罪分子,解决民事纠、经济纠纷、维护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以保卫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维护社会秩序,保护社会主义公有财产,保护公民私人合法财产和其他各项合法权利,从而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顺利进行。

(5)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国家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是国家法律监督机关。

依宪法规定,人民检察院独立行使检察权,法律监督权,即人民检察院行使检察权,法律监督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

人民检察院的职责是:通过行使检察权,对国家机关、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行为实行监督,镇压一切危害国家安全、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活动,打击各种犯罪分子,维护国家的统一,保卫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维护宪法和法律,维护社会、生产、工作、教学科研等秩序,保护社会主义公有制财产和公民私人所有的合法财产,保护公民的合法权利,从而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人民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其职权可以从四个方面体现:

第一,法纪监督:对于叛国案、分裂国家案以及严重破坏法律统一实施的重大案件行使监察权,对国家工作人员职务上的犯罪或利用职务进行犯罪进行检察。

第二,侦查监督:对于公安机关侦察的案件进行审查,批准逮捕,决定是否起诉或免于起诉。

第三,提起公诉和审判监督:对刑事案件提起公诉、派员以国家公诉人身份出庭支持公诉。对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是否合法实行监督。

第四,对刑事判决、裁定的执行和监管改造工作实行监督。

(6)中央军事委员人是我国最高的军事领导机关,领导全国武装力量。

中央军事委员会的产生:中央军事委员会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产生,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负责。

中央军事委员会的作用:领导全国武装力量。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保护国家安全,防御外敌侵略和国内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填覆活动。保卫祖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组织和活动的原则

第一:民主集中制原则

(1)含义:

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

(2)表现:

①在国家权力机关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由民主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

②在国家权力机关与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③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第二:对人民负责原则

(1)原因:①国家机构的性质决定②一切国家机关与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

(2)要求:

①密切联系群众

②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接受人民的监督

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第三:依法治国原则

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其本质和核心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即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来治理国家。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

措施:(1)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确保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2)行政机关要严格执法。(3)司法机关要公正司法,严格执法。

4、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目标

①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政府行为

②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建立高素质的专业化行政干部队伍

③逐步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中国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

针对练习:

1、国家机构从纵向看,它包括(D )

A. 从中央到地方的立法机关 B. 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关

C. 从中央到地方的司法机关 D.从中央到地方的国家机关

2、国家机构是统治阶级利益的捍卫者和执行者。因此,它具有(C )

A. 广泛的平等性 B. 松散的组织性

C、鲜明的阶级性 D. 历史的永恒性

3、我国国家机关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对人民负责原则,依法治国原则,集中到一点就是要(B)

A、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C、提高国家机关的办事效率

D、防止腐败思想的泛滥(D)

4、美国的国家机构的设置是由

A、  美国的联邦制国家结构决定的

B、  美国的风俗习惯和传统决定的

C、  美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

D、  美国的国家职能决定的

我国扶贫工作已经取得巨大成绩。但还要看到,一些已经脱贫的地区又出现“返贫”现象,灾年高达20%~30%。因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进一步抓好扶贫工作。据此,回答5~7题:

5、从政治常识的角度看,“要进一步抓好扶贫工作”体现了(C)

A.依法治国的原则

B.民主集中制原则

C.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D.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6、“要进一步抓好扶贫工作”的经济学依据是(B )

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

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③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

④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7、脱贫的地区又出现“返贫”这一现象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A)

A.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B.脱贫与“返贫”的矛盾推动扶贫工作的发展

C.做好扶贫工作是抓住了当前农村工作的主要矛盾

D.必须高度重视量的积累,促成质变和飞跃

8、近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328件,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780件,地方性法规达5300多件。这表明(B )

A. 有法可依是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

B. 我国的法律制度不断健全,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C.只要法律制度健全和完善,就能实现依法治国

D.在我国国家生活中已经实现了依法治国

9、材料1,近年来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城市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的弱势群体,每年都有大量的农民工因不法企业的拖欠而拿不到工资,这已经引起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为此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联合下发文件,要求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从而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材料2:1982年国务院发面施行《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社会救助制度势在必行,所以国务院决定废止旧的收容遣送办法,颁布《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这是针对弱势群体的一种福利。

(1)请你结合政治常识谈谈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道理?

(2)这两则材料带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

答案:(1)关注弱势群体体现了国家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2 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是人民利益的代表和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3 体现了国家机构坚持依法治国原则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2) 哲学启示: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既然社会经济发展发生了变化要求人们的认识出要深化发展。客观实际不同人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出要不同,也就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0、某地公安局积极开展“争创人民满意的好单位”、“争创人民满意的好民警”活动。他们以人民满意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以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和最不满意的问题入手,积极开展为民、便民、利民活动;围绕与群众关系最密切的问题,全面开展警务活动,全面执行警务公开,实行“阳光执法工程”;把公正执法作为重点,加大打击犯罪力度,稳定会治安秩序,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

(1)“让人民满意”体现了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坚持什么原则?

(2)这一原则在争创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要点:(1)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2)①密切联系群众:可从“最关心”“最不满意” “最密切” “为民、便民、利民”体现。②克己奉公,廉洁自律,可从接受人民的监督公正执法、警务公开、“阳光工程”体现;③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根本标准。

11、材料1:针对曾为“共和国长子”的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落后的情况,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方针。并将之作为今后10至的重要战略任务。

材料2:有人认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除了要从产业结构、空间结构加以思考外,要特别注重东北地域文化的复兴、民族精神的复兴。近代以来,东北工业生产的现代化使文化产业成为这个地区当时的一个主要的文化特色,形成了一种拼搏向上的团队精神,形成了工业文化和都市文化的基础。今天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与产业结构的整合链条像生物链一样互相依存,文化在决定了市场的需求,决定了产业的结构。

(1)材料1体现了什么政治常识道理?

(2)材料2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案:(1)①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方式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中国共产党根据东北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方针,发挥了其总揽全局的核心作用。②振兴东北这一战略方针的提出是党的性质、宗旨和“三个代表”的体现,也是我国国家机构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反映。振兴东北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国家经济建设职能的体现。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东北在现代工业的进程当中,形成了与大工业生产相适应的工业文化及都市文化,以及拼搏向上的团队精神。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发扬东北地域文化、民族精神,能够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篇2:高三复习教案.§第36讲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1)单一制国家,就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构成的单一主权国家。它的主要特点是:全国只有一个立法机关,一个中央政府;全国只有一部宪法;公民只有一种国籍;全国按地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域,各行政区域接受中央政权机关的统一领导;国家是一个完整的主权国家,也是国际交往中的单一主体。实行单一制的国家:如中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匈牙利、波兰、蒙古 等

(2)复合制在当代主要采取联邦制形式。联邦制国家是指由若干成员单位(共和国、州、邦等)组成的联盟国家。它的主要特点是:除有联邦中央政府外,联邦各组成部分也有自己的中央政权机关;除有联邦的宪法外,联邦各组成部分也有自己的宪法;联邦公民同时也是成员国公民;在对外关系上,联邦是国际交往的主体,但有的联邦国家允许其成员国有某些外交。实行联邦制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德国、瑞士、俄罗斯、印度、缅甸、巴西等国

篇3:高三复习教案.§第36讲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3、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的设立使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D   )

A.由单一制变为复合制

B.由单一制变为“一国两制”

C.保持一层不变

D.仍是实行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4、“在我国,国内所有按行政区设置的行政单位和自治单位,都受中央政府的领导,没有脱离中央而独立的权力。”这句话是指我国的:( A  )

A.国家结构形式    B.国家管理形式

C.国家阶级性质    D.政权组织形式

5、我国实行的时单一制,因此 (  C   )

①我国只有一个中央政府②实行一国两制的特别行政区可以享有外交权③地方政权必须在中央政权的统一领导下行使职权④地方政权必须绝对服从中央领导,不允许有自主权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在讨论中央和地方关系时,小张认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只要维护好中央的权威就能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小李则认为:“只要把权力下放给地方。充分发挥出地方的积极性,就能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你如何评价小张和小李的观点呢?

篇4:高三复习教案.§第36讲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4)区分单一制国家和联邦制国家主要应当看:第一,全国是否只有一个中央政府统一领导国家事务;第二,全国是否只有一部宪法作为法律依据;第三,中央政府对外是否统一行使外交权。同时,要注意区分单一制和联邦制的实质是地方政府是否具有自主选择权和以地方名义参与中央政府的权力。

3、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的关系

国家政权组织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都讲的是国家形式问题,但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讲的政权本身如何组织的问题,而国家结构形式是从各个区域如何组成的角度讲国家的,是指国家整体与局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实质是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的划分问题。

篇5:高三复习教案.§第34讲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及其国家职能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掌握民主与专政的关系;了解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明确现阶段我国的国家职能,能够运用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关系的原理阐明现阶段我国国家的根本任务,用事实说明现阶段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民主观,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热爱人民,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志向。

教学重点: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

教学难点:民主与专政的辨证关系

国家职能与国家性质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述与自学相结合,质疑与练习相统一

教学过程:

一、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民主与专政,是国家权力的两个方面,是国家的阶级性质在国体方面的具体体现。

1、什么是民主

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①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是指民主的国家形态。因此,民主也称民主制度。

②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是指与专制制度相对立的国家制度。

③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是国体和政体的统一。

④民主作为国家制度,其根本属性是阶级性。

⑤民主作为国家制度,属于上层建筑.民主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产生,并为其服务的。

⑥民主是与国家同时地、历史地存在。民主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历史发展过程。

2、什么是专政.

专政则是依靠国家政权的暴力对于被统治阶级实行的政治统治

3、民主与专政的关系

民主作为阶级的统治,必须有专政保障.因此,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是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这种辩证统一关系突出地表明为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①两者相互区别:

第一,两者适用的范围不同。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和人民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力量。

第二,两者的实施方式不同。

民主以政治权利的平等实现和少数服从多数为基本特征。专政则以国家权力的强制实施为特征。

第三,两者功能不同。    民主是为了实现统治阶级和人民的意志和要求,更加有效地管理国家事务。专政则是为了巩固特定的国家政权,以保证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

②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前提:

第一,民主是专政的社会政治基础。第二,专政是民主的政治保证。

从国家理论来说;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统治阶级以什么形式管理国家的问题,其他有关民主问题则是其派生物。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是和专制制度相对立的,民主制度取代专制制度是历史的进步。

民主与专政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作为国家制度的民主从来不会是全民的民主,而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体。这就是对统治阶级实行民主,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制度。资本主义的民主制就是资产阶级掌握政治权力,享有民主,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则是专政的对象。在我国,人民掌握国家权力,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民主,对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的分子专政。

民主具有阶级性。民主作为一种国家制度,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世界上只存在具体的民主,如资产阶级民主、无产阶级民主,而不存在一般的民主,超阶级的民主。只能是一定阶级的民主。

二、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关系

1、基本含义:

国家性质即国体,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国家职能是指国家在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中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了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根本任务和主要作用。

2、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国家职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国家性质、国家根本任务的变化而变化

国家作为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关,必然表现在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根本目的和主要作用上。可见,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是国家性质的外部表现。国家性质不同,国家职能也不同。如,资本主义国家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产阶级掌权的国家,就决定了国家的主要职能是镇压劳动人民的反抗,对外还会侵略、扩张。

3、政治统治职能与社会管理职能的关系。

政治统治职能是通过各种政治活动和手段达到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根本经济利益的目的,社会管理职能是通过对社会经济和公共事务的管理达到维护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目的。可见,这两种对内职能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但必须明确,对于剥削阶级的国家来说,两种职能不是平等的关系,政治统治职能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社会管理职能从根本上来说是为政治统治职能服务的。比如,资本主义国家,如果政治统治职能处于次要地位,实际上就意味着国家性质发生了变化,意味着被剥削者取代剥削者成为国家的主人。

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仍然具有这两种对内职能。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在剥削阶级基本消灭后,国家的工作重心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两种职能的发展趋势将是社会管理职能的不断扩大,而统治职能将会不断缩小。

4、对内职能和对外职能的关系

①任何国家都有对外职能,主要是保卫职能和交往职能。对于剥削阶级掌权的资本主义国家来说,为了维护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必然还会向外侵略,践踏别国人权,如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集团对南斯拉夫的武装侵略,就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国家的侵略本质。

②对内职能与对外职能的关系。一般来说,对内职能是主要的,它是对外职能的基础,只有统治阶级巩固了对内的统治,才能顺利执行对外职能,对外职能是对内职能的继续,对外职能的实施,有利于对内的统治地位的巩固。可见,对内对外职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它们共同服务于一个目的,即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和统治。

三、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

1、我国的国家性质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一,工人阶级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

第二,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

第三,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①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

第一,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这是社会主义民主同资本主义民主的根本区别。

第二,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国家制度。它决定了我国的民主制度是维护和服务于广大劳动人民权利和利益的政治上层建筑。

第三,我国建立并健全了一整套符合我国国情的民主制度。

②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和优点:

第一,广泛性和真实性。

第二,直接体现了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

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一方面,是在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内部实行高度的民主,因此,这种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真实的民主。另一方面,是对于极少数敌视和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也是我国人权的特点。

3、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①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②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③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

④建设我国的民主政治,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

⑤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坚持民主与专政的统一,民主与集中的统一,民主与法制的统一,民主与纪律的统一,民主与党的领导的统一。

4、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程序保证。

5、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①坚持国家专政职能的依据:

第一,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是坚持国家专政职能的重要依据。在我国现阶段,阶级斗争主要是指广大人民同极少数破坏社会主义事业的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斗争。

第二,人民民主专政还担负着防御国际敌对势力的侵略、颠覆活动,保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重要任务。

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意义:

第一,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

第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③如何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第一,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新时代的内容。

第二,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加强国家政权的建设,加强国防建设和人民军队的建设。

注意:正确理解我国国体――人民民主专政

(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家性质,即我国国体。工人阶级领导是我国国家政权性质的首要标志,工农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

(2)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资本主义国家和以往一切国家的共同点就是少数人享有民主,而对绝大多数人实行专政,也就是少数剥削者掌握国家权力,对广大被剥削者实行统治。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则是人民掌握国家政权,即绝大多数人享有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说,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多数人享有民主还是少数人享有民主,是区分不同性质民主的标志。

(3)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

广泛性和真实性是讲人民民主的特点,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本质的体现。资奉主义民主,由于是资产阶级少数剥削者享有的民主,因此,对资产阶级来说是真实的,对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来说则是虚伪的,必然以全民民主掩盖其阶级民主。

(4)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对其必要性要全面地理解,主要是从两方面来认识。其一,从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来说,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不断发展、扩大民主,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其二,从坚持专政职能来说,由于阶级斗争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国际上还存在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条件下,必须坚持专政的职能,加强国防建设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保卫人民民主的国家政权。

课堂思考:民主性质与民主程度的关系如何?

民主性质与民主程度的区别:含义不同,另外,民主的发展程度与民主性质的变化并不都是同步的。

民主性质与民主程度的联系:民主性质决定民主的发展程度, 民主的发展程度反映民主性质

四、我国的国家职能

我国的'国家性质和所处的历史发展背景,决定了我国具有特定的对内对外职能

1、对内职能主要是:(1)、政治职能.即国家维护政治统治和政治稳定的职能;(2)、经济职能.即国家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职能;(3)、文化职能.即国家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4)、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即国家为社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职能.

2、对外职能主要是:(1)、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2)、发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3)、维护世界和平,促进经济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针对练习:

1中国政府将继续鼓励中国企业和银行前往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投资经商和设立机构,这体现了我国体现了我国的国家职能之一是 (B)

A、政治统治的职能

B、加强对外经济交流

C、捍卫国家的主权

D、社会公共服务

2、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从政治学角度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更好地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是 ( )

①国家行使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②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③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 ④国家行使政治统治职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要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据此回答3―5题。

3、这一方针说明劳动力资源配置要通过(   B      )来实现。

A 国家增加就业岗位     B市场调节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C 劳动者自身努力       D 市场自身运作

4、这一方针体现的哲学道理是(C)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相问题、办事情要抓住主要矛盾

C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D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5、上述材料体现的政治学道理有(B)

①对人民负责原则  ②“三个代表”思想  ③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④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

A ①②③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6、民主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对这段话的不正确的理解是(B)

A.民主作为国家制度是相对于专制而言的

B. 在民主制的国家里不存在专政

C.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D. 民主是按照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来实现对国家的管理

7、上题材料中的“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是(C)

A.在全社会范围内实行的                                B.在劳动人民范围内实行的

C.在统治阶级内部实行的                                D.在一部分人的范围内实行的

8、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我们党必须坚持依法执政这是因为     (  C)

A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

B  宪法和法律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

C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D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根据材料回答9―10题

9、从经济学上看,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有利于                   (C)

①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②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③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的自然协调 ④促进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A.①②       B.①②④

C.①④       D.②③④

10、从政治学角度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更好地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是   ( A )

①国家行使经济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②国家机构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③实践“三个代表”的要求 ④国家行使政治统治职能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1、材料:60年前的一段对话,近来被多次援引。1945年国民参政会参政员黄炎培在同毛泽东谈话时提到“兴亡周期律”,大意是中国历朝历代总不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怪圈,希望中共能够找到摆脱怪圈的新路径。

毛泽东当时没有犹豫:“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告诉《t望东方周刊》:“这次十六届四中全会将是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的集中展示和显著提升,是在积累既有成就及经验的基础上,满怀信心地展望将来,又一次跳出周期律的重大努力。”

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到《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颁布,都被视作增强执政能力的努力。而在政治体制改革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作为政改应有之意的执政能力建设,也冀望获得根本性的提升。

(1)怎样加强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2)为什么我党要高度重视党的建设,特别是当前的执政能力的建设?

答案:(1)建设我国的民主政治,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能照搬西方政治的模式;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要求。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局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没有改变,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社会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党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只有不断解决好这一课题,才能保证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12、材料: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政治高度,把扩大就业、改善人民生活的工作抓紧抓好。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就业问题的重要性,把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摆在突出位置。”请回答:

(1)运用经济常识的理论分析如何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2)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就业问题的重要性,这体现了政治学什么道理?

答案:(1)要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通过发展经济扩大就业总量,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不断拓展就业渠道:在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在调整产业结构的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在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等方面的作用。要扶持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的同进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向二、三产业转移。国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劳动者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职业技能。要坚持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

(2)各级党委和政府重视就业问题,既体现了党的宗旨、性质也体现了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体现了国家性质,同时也是国家职能的具体体现。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委和政府重视就业问题既体现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领导,也体现了我国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反映了国家机构在履行对内职能一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二是搞好社会公共服务这是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篇6:高三复习教案.§第32讲 发展市场经济和集体主义

教学目标:掌握集体主义的含义和内容,理解集体主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调节作用。能够用正确的价值标准,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不同价值观进行比较,并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提高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的自觉性,培养集体主义观念,克服和纠正个人主义的思想和行为。

教学重点

1、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正确的价值取向。

2、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教学难点

1、集体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2、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3、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集体主义

1.集体主义的含义:

集体主义是一种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的思想和行为。它既是一种价值观,又是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关系的政治原则和道德原则。

2.集体主义的内容:

(1)坚持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结合,促进社会和个人的和谐发展,倡导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2)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的正当利益,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3)当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二、为什么要坚持集体主义

1、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取向

首先:它反映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其次:它正确地解决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

(1)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本质上是一致的.

(2)集体主义原则要求个人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再次:它是我国人民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力量源泉。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这是因为: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要求在经济活动中坚持集体主义;

何市场经济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制度相结合的. 市场经济的性质取决于与它相结合的社会制度.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就是它的社会主义性质. 这一社会存在决定了与它想适应的作为社会意识的价值观,只能是集体主义.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在于,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作用,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在经济活动中,各个生产者和经营着必须摒弃利己主义的价值观,坚持集体主义价值观,才能实现这一目的.

人们在经济活动的哪些行为与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一致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需要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并不否认利益主体对利润的追求,利益驱动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机制.但是,如果离开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群体,自己的利益也就无法实现.

市场经济的主体必然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但是,如果什么人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导致市场经济秩序混乱,也必将损害自己的利益.这就要求市场经济的主体要考虑他人和社会利益的实现,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在经济活动中建立平等、互助、团结、合作的关系.

第一,任何社会制度下的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除了其他必要的条件外,还有一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就是在全社会保持一定的经济秩序.由于某些原因而带来的经济秩序的混乱,肯定会妨碍经济的发展.

第二,经济秩序是否稳定,与各经济利益主体的行为关系极大.利益主体无限制地追求自己的利益,置其他利益主体的利益于不顾,经济秩序就会陷入混乱.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需要健康而有序的经济秩序,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和目的所决定的.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的市场经济的运行,应该比以往的任何经济的运行更为有序.

第四,健康而有序的经济秩序,要靠多种因素来建立,来维持.符合规律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都有助于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当然还需要从观念上提高利益主体的自觉性,在文明有序的秩序中进行经济活动.经济运行需要秩序,市场主体需要利益;利益应该在秩序中实现,建立秩序必须坚持集体主义.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

①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必然存在着复杂的矛盾.这种矛盾的性质是什么?产生这种矛盾的原因是什么?

矛盾性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根本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

原因: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由于利益主体多元化、分散化,以及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市场法规尚不健全,必然存在种种复杂的矛盾

②用什么方式去调节和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矛盾我们需要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和道德的手段去调节和解决.

就道德而言,其中之一就是要按照集体主义的要求去处理,做到个人利益、局部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全局利益,以促进个人、局部与集体、全局的协调发展.

③在解决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矛盾时,集体主义的作用主要有:

促使各种经济法律和法规的贯彻,使国家整体利益得以保障,使个人和集体的合法利益得到实现;要求各市场利益主体必须从国家大局、从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去处理相互之间的矛盾,以便实现各自的利益,克服地方本位主义、小团体主义、个人主义,保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总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性质、目的与集体主义是一致的,那种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已经过时的观点是错误且有害的。

课堂思考:为什么说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集体主义价值观已经过时的观点是错误的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主体不同而出现不同的价值取向,并不奇怪.但是,认为集体主义价值观已过时则是错误的.

(2)、一旦离开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导向,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就会出现混乱,国家和集体利益必然会遭受损失.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良好的市场秩序,任何利益主体都不应背离集体主义原则.

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

1、总要求――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心中有国家。

2、具体要求:

(1)重要方面――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要尊重人;关心人;尊重他人的正当利益。

(2)重要保证――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表现:脱离实际、急功近利只从本地区、本部门的利益出发,为了眼前的局部的利益牺牲长远的全局的利益。实质:极端狭隘的个人主义。危害:涣散人心、扰乱稳定、妨碍建设。克服:坚持集体主义,着眼全国“一盘棋”,维护中央的权威。)

(3)基本内容之一――反对个人主义。

3、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1)对立:集体利益是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体现;个人利益是局部利益、眼前利益的体现。

(2)联系:一方面,互为前提而共同存在;另一方面,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

4、划清个人主义与个人正当利益的界限

(1)二者的含义不同。个人主义是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的思想和行为;而个人正当利益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2)二者对集体利益的态度不同。个人主义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惜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而个人正当利益则强调国家、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相结合、并且要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要自觉牺牲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3)二者实现手段不同。个人主义为了个人私利而不择手段;个人正当利益则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诚实劳动,正当经营而获得。

(4)二者存在的条件不同。个人主义作为思想体系是与私有制相联系而产生的;而个人利益是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的。

(5)二者带来的影响不同。个人主义的存在会腐蚀人们的灵魂,破坏社会稳定,导致社会信仰危机;而追求个人正当利益可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从而推动社会发展。

5、提倡集体主义并不否定个人利益

(1)从集体主义内容看: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并不矛盾。因为集体主义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相结合,充分尊重和维护个人正当利益。

(2)从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关系看: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互为前提而存在,互相促进而共同发展。

(3)从个人利益实现的长远观点看:虽然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在根本一致的前提下常常发生矛盾、虽然集体主义要求为了集体利益而放弃个人利益甚至牺牲个人利益,但这种放弃和牺牲并不是无条件的。可以说,维护集体利益是为了从长远上更好地实现个人利益。

(4)从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区别看:个人利益并不等于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是根本对立的,提倡集体主义必然要否定个人主义,但并不否定个人利益。

课堂思考:怎样判断个人利益是正当还是不正当?

个人利益是指个人生活、工作和发展的物质文化需要。这里的物质文化需要有的是正当的,有的是欠正当或不正当的。个人利益是否正当,关键是看个人在获得个人需要的利益时,获得的方式、手段是否正当。凡符合国家法律、法令、政策,符合社会公德,不损害社会和他人利益的个人利益就是正当的,否则就是不正当的。

课堂思考:怎样坚持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

(1)坚持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原则,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

(2)把集体和个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利益观。

(3)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反对小集团主义、本位主义,反对损公肥私、损人利已。

(4)要明确个人利益与个人主义的区别。

6、个人主义及其危害

(1)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体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个人主义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调个人本身就是目的,社会、集体、国家和他人只不过是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

第二、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强调个人的民主、自由和平等,反对集体、社会和国家对个人的干预和限制.

第三、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经济理论,强调个人的私有财产制度,保护和实现资产阶级的私有制.

(2)个人主义价值观对个人、对社会的危害极大

第一、从出发点看,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片面强调个人、家庭的利益,而不顾他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它对人们的思想产生极大的腐蚀作用.

第二、从结果看,个人主义把个性解放、个性自由作为人生追求的唯一价值目标.着重只顾个人不顾他人和社会的竞争观念和生存原则,必然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残酷斗争,危害社会稳定.

第三、个人主义片面强调个人兴趣、爱好的至上性,导致人们对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信仰危机,我行我素,乃至违法犯罪而不能自拔.

热点导引:三峡移民

[背景材料]

为了国家大型水利工程――三峡工程顺利建成,从1992至今,库区共有14万农村移民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外迁到他乡异土进行生产生活安置。湖北、重庆两省市的非库区和上海、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江西、安徽、湖南、湖北、四川等11个省市政府和人民也伸出了欢迎和援助之手。三峡工程是世界上已开工建设的最大水利枢纽,其最终动迁移民人口将达到120余万人。移民百万,对世居高山幽谷的三峡人来说,从经济到政治、从社会到文化、从生活方式到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同时更带来了亘古未有的机遇。移民工程开始至今,国家累计安排287亿元资金用于三峡移民,也根据实际情况两次调整移民政策。三峡移民工程的实施,为工程的顺利进行的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分析点拨]

联系的观点:把握整体与局部的联系,树立全局观念。移民工作与整个三峡工程、库区的发展与全国经济的关系。

发展的观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移民政策的调整、库区人观念的转变。

不同性质的意识具有不同的反作用:观念转换是库区人最大的精神财富,旧观念曾经是制约移民工作和库区经济发展的重在大障碍。

热点导引:共铸诚信,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各种矛盾

[背景材料]

①10月21日,中央文明办、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发出关于联合开展“共筹诚信”活动的通知。通知指出,开展“共筹诚信”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针,加强诚信教育,完善诚信机制,解决突出问题,推广先进经验,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②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着力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制法规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分析点拨]

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以及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加强信用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有利于人们形成科学合理的价值观,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产生的各种矛盾,需要集体主义进行调节。加强诚信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有利于人们形成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个人主义。

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强化市场的统一性,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任务。大力推进市场对内外开放,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废止妨碍公平竞争、设置行政壁垒、排斥外地产品和服务的各种分割市场的规定,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

集体主义原则要求顾全大局,反对小团体主义。在当前市场经济中,一些地方或部门,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搞地区封锁和行业垄断,严重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是典型的小团体主义。因此,我们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必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以维护全局利益。

针对训练:

1、20,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灾难,党中央国务院果断作出了一系列紧急部署和正确决策。在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胡锦涛发出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号召。这既是对全国人民抗击非典精神状态的高度概括,也是指导我们全面夺取抗击非典斗争胜利的重要方针。从哲学上看,全国人民抗击非典精神体现了(D)

①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

②新时期我国人民正确的价值取向

③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战胜困难,

④党和国家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坚持了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⑤人们在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A 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②③⑤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就其道德规律讲必须 (B)

A.运用行政手段加以规范

B.运用集体主义思想加以规范

C.运用法律手段加以规范

D.运用经济手段加以规范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个人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能有个人的自由。”据此回答3-4题

3、上述论断说明(A)

A、 个人利益不能离开集体利益而存在

B、集体利益以个人利益的存在为前提

C、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一回事

D、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不会发生矛盾

4、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上述观点,我们应该做到(B)

①不能追求个人利益

②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③坚持集体利益服从个人利益的原则

④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必要时牺牲个人利益保卫集体利益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①④

5、据《半月谈》报道:经济越发展,市场就越畅通。然而近年来,在经济相对富裕的某省,却出现了公然以红头文件或行政手段分割封锁、垄断本地消费市场的咄咄怪事,代表政府部门的一个大红印章变成了地方保护的围城一块块灰色城砖。这种现象:( A )

A.是小团体主义或本位主义的表现

B.是新形势下,集体主义的具体表现

C.是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具体表现

D.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

6、材料:有位老人节衣缩食,用节省下来的数万元资助了40多民贫困学生,其中包括10名大学生。令人困惑的是有的受助学生只是心安理得地收受老人的钱,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所以不仅不露面,甚至连一封感谢或问候的信都不写。

辨析:没有回报的道德活动是没有意义的。

参考答案

(1)不能仅从是否有回报来评价道德活动的意义。

(2)道德活动是通过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反映出来的,正确认识和处理这种关系是评价道德活动意义的前提和基础。

(3)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老人的行为虽然没有得到回报,但也是有意义的,其精神值得赞扬。有的受助者不思报答,既没有尊重他人,也失去了自己的人格,其行为应受到遗责。

7、贺兰山森林面积36万亩,是我国西北水源涵养林区和国家自然保护区。由于过度放牧,植被破坏严重。为保护生态平衡,当地政府下达最后清山令,要求牧民撤出贺兰山。从此,世代生活在这里的牧民将要搬出这一林区。牧民们因此受到一定损失,但他们从心眼里拥护禁牧封山。

(1)除搬迁外,你认为能否有其它解决办法?

(2)运用人生观的有关内容对牧民的行为加以解释。

答案.(1)由于过渡放牧造成植被破坏,国家和当地政府还可以通过发放补贴的办法鼓励牧民由放牧改为植树种草,并引导牧民逐渐发展其他产业。

(2)①集体主义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价值观,集体主义要求个人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为了集体利益放弃个人利益;②尽管牧民们因搬迁而受到损失,但他们拥护禁牧封山。这种行为体现了集体主义的精神和原则,自觉把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集体利益联系起来,顾全大局。这是要大力倡导和肯定的。

8、“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它传播的应该是一种更加公众的价值观,是一个民族在到交接的时候全民族的最大共性的价值观,这是最重要的。”

⑴你认为这里的“公众的价值观” 与“全民族的最大共性的价值观”应是指一种什么样的价值观?

⑵在今天为什么要传播与坚持这样一种价值观?

⑶坚持这样一种价值观,你觉得自己可以做些什么?

参考答案:

⑴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的价值取向――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⑵主要从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是新时期我国人民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挥集体主义的重要调节作用两方面加以说明。(具体内容略)

⑶ 此题回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可结合自己与社会的实际从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观的总体要求或侧重某一具体方面进行说明。

9、材料;广州发生的“毒酒”事件到5月17日为止已造成9人死亡,4人病危,共有42人中毒住院。12名嫌疑人已被拘留,“毒酒”的源头与传播途径逐渐浮出水面。广州不少酿酒作坊根本没有《酒类生产许可证》,却有了营业执照,执照上还写明可以“自产自销”。不少农民在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里开起了酿酒作坊,卫生安全无法保证。在销售这一环节上,这些散装“毒酒”也无须作出过多的“隐蔽”。事发后,记者在广州的一些超市、农贸市场和小店依然看到散装白酒出售。结合材料回答

(1)从经济学角度谈谈材料说明了什么道理?

(2)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对这些酿酒作坊和超市、小店的行为进行评价。

(3)这件事从价值观方面给我们什么启示?

答案:(1)材料说明了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市场也存在着固有的弱点和缺陷,具有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经济的波动,这就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国家应该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特别是运用法律手段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分子,维护市场交易秩序,保护人民生命健康安全,促进经济健康、稳定、快速地发展。

(2)①材料体现了不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的危害性。正确价值观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不同的价值观对个人对社会有不同的导向作用,尤其对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不同的导向作用。材料中这些酿酒作坊和超市、小店在不正确的价值观导向下,扰乱了市场经济的秩序,并直接威胁人民群众的健康;②这些酿酒作坊和超市、小店的做法是小团体主义的表现。集体主义价值观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把国家和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是新时期我国人民一贯的正确价值取向。他们为了眼前和局部的利益而牺牲长远和全局利益,是小团体主义或本位主义的表现,实质上是极端狭隘的个人主义。

(3)①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尤其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发挥集体主义的调节作用;②坚持集体主义,必须顾全大局,反对只顾局部利益,不顾全局利益的小团体主义或本位主义。③反对拜金主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篇7:高三复习教案.§第45讲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

高三复习教案.§第45讲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

§第45讲  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民族和宗教的基本概况,正确认识我国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拥护和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增强民族团结观念,努力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教学重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我国的宗教政策。

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我国的宗教政策。

教学方法:比较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民族

1、产生:民族是人类历史上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四个基本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民族的这四个基本特征是有内在联系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在民族产生、形成过程中,共同地域和共同经济生活是首要的前提条件,它们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提供了地理空间和物质基础。反过来,共同语言和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又促进了共同地域的巩固和共同经济生活的发展。四个基本特征是识别民族的基本依据。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是从民族形成的一般过程来说的,但是某一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其特征将会有变化,有些民族四个特征不一定齐备。

课堂思考:民族与阶级和国家有何不同?

民族不同于阶级,阶级是以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不同而划分的;民族则是以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四个基本特征划分的。在阶级社会中,民族是由不同阶级的人们组成的。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消灭了,但民族还存在。民族也不同于国家,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一个国家,可以是一个民族,也可以是多个民族所组成;国家不一定像民族那样有共同的语言,一个国家可以有多种语言存在。而一个民族可以是属于一个国家,也可以分属于几个国家。

3、我国的民族

(1)组成:汉族和少数民族(中华民族)

(2)分布特点: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3)贡献:共同缔造了伟大的祖国

①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②开拓辽阔疆域和多种经济

③共同创造祖国灿烂文化

④抵抗殖民侵略、共同保卫祖国的边疆

⑤共同创立中华人民共和国

(4)关系: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关系

(5)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

①民族平等原则

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

②民族团结原则

民族团结是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

阻碍民族团结的因素: 一是由于受国内外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局部地区仍然存在某些不安定因素,国外某些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利用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颠覆和渗透,妄图分裂我们的国家,对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是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的影响。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都是剥削阶级思想在民族问题上的反映,是民族团结的腐蚀剂。我们要坚决反对和克服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同时也要反对和克服地方民族主义。

作为中学生应该: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不应该有大民族主义的思想,也不应该有地主民族主义的思想,不讲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做破坏民族团结的`事。在行动上,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要团结帮助少数民族同学等。

③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各民族共同繁荣:指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都得到发展,民族素质得到提高。这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政治、经济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二是民族自身的发展和提高。我国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考道德素质的提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战略目标。贯彻共同繁荣原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提高全民族素质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三个原则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如果存在民族压迫,民族不平等,就不会有民族团结;另外,民族团结也不可能建立在长期存在先进、落后的差距上,经济是基础,如果不改变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落后的状况,民族团结就没有强有力的物质保证。可见,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特别是经济的发展,又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民族工作根本任务: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6)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①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主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②原因:

第一、适合国情

Ⅰ、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Ⅱ、我国民族有自己的分布特点

Ⅲ、我国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政治认同

第二、优越性:四个“有利于”

Ⅰ、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

Ⅱ、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

Ⅲ、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Ⅳ、把各民族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的感情结合起来

③民族区域自治区与特别行政区的关系

区别:

实行的制度不同: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

建立的区域不同:少数民族聚居区;港澳台地区

建立的目的不同:民族团结;祖国统一

享有的权力不同:广泛权力;高度自治权

联系:都是国家的地方行政区域;都享有比一般行政区域更多的权力

(二)宗教

1、本质: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虚幻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

2、分类: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3、作用:有消极作用,也有积极作用

4、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的关系

(1)联系:都是有神论,不科学;有一定消极作用

(2)区别:

组织不同:正式;非正式

目的不同:按神的意志办事;骗取钱财

政策不同:依法保护;制止取缔

作用不同:消极作用的大小不同

(三)我国的宗教

1、五大宗教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

2、变化(阶级根源基本消失,本质没有变)

(1)宗教成为教徒独立自主自办的事业

(2)宗教组织成为联系各自信教群众的爱国组织

(3)广大宗教群众拥护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力量

3、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1)内容

①全面理解和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包括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宣传无神论的自由。其实质是要使宗教信仰成为公民个人选择的问题,成为公民个人的私事。

②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

③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2)实施这一政策的原因

①符合宗教自身规律

②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

(3)要求

①反对封建迷信活动

②反对邪教,抵制邪教活动

③努力树立科学世界观

针对练习:

1、“我们在处理同宗教朋友之间关系的原则是政治上团结合作,思想上相互尊重”。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C   )

A、我国宗教的本质发生了变化

B、在我国现阶段,宗教的消极作用已经消失

C、信教群众和不信群众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D、宗教仍然是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2、我国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现有各种宗教信徒1亿多人,宗教活动场所8.5万余处,全国性和地方性宗教团体3千多个,各教都出版经典、书刊。这说明(  A      )

A、我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

B、宗教组织可以向社会宣传有神论

C、国家鼓励群众的信教活动

D、宗教的消极作用已经消失

3、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共有428人,占代表总数的14.37%,比同期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高出5个白分点,这表明(  B     )

A、各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特点

B、少数民族与汉族平等地参与国家管理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不断发展

D、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发展消除了不平衡

4、青藏铁路二期工程目前已铺轨到海拔4000米以上的冻土地带,铁路修建者们克服了重重困难,努力将其建设成为一条“生态路”,让藏族等少数民族同胞从中得到更多实惠,这表明( B)

A、国家投资青藏铁路的资金属于消费

B、我国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C、我国解决了各民族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D、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在于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的自给自足

5、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这种共同体以 为基础。(C)

A、血缘关系 B、氏族关系 C、地域 D、部落联盟

6.在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中,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的特征是(D )

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经济生活 D.共同心理素质

7、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   (B)

A.少数民族高度独立的自治B.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

C.少数民族有自己的中央政权机关的自治 D.类似联邦制式的自治

8、当代世界上流行最广、影响最深的宗教主要是(D )

A.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

B.伊斯兰教、大乘佛教、小乘佛教

C.东正教、佛教、基督教

D.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9、材料一:在九届全国政协中,各民族不分大小,都有自己的政协委员

材料二:1994年中央和其它省市无偿支援西藏62项工程

材料三:50年代以来,中央政府向西藏投入400亿元,与1991年相比西藏国民生产总值增长99.6%,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32 .6%。

(1)上述材料体现出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哪些基本原则?

(2)材料一、二、三分别说明了这些原则的哪些具体内容?

参考答案:

(1)上述材料分别体现出我国政府处理民族关系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2)材料一说明我国各民族在政治地位上的平等关系;材料二说明我国各民族之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团结合作关系;材料三说明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采取了积极扶持的政策,以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10、材料1:近年来,少数民族干部以每年递增上万人的速度增长。在西藏,全区藏族干部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占全区干部总数的70%以上。

材料2:30多年来,中央对西藏的财政补贴已达211亿元,极大地改善了西藏的交通、能源、通信基础设施和文化教育落后的状况。

(1)材料一、二说明我国是怎样处理民族关系的?

(2)我国坚持民族平等原则,为什么对西藏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大量的财政补贴?

参考答案:(1) 材料一、二说明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必要条件;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上的种种原因,我国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很落后,各民族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差异;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特殊补贴照顾政策,有利于推动那里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改变其落后面貌,从而真正实现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篇8:高三复习教案.§第35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高三复习教案.§第35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35讲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明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它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明确国体与政体的关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社会基本政治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教学难点:我国的国家制度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依法治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关系

教学方法:讲授法和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1、基本概念

(1)公民与人民

公民是法律概念,是指法律地位。凡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的人就是这个国家的公民。国籍是取得一个国家公民的资格的惟一条件。按照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人民是政治概念,是指在国家生活中的政治地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有着不同的内容。在我国现阶级,人民是指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他们是国家的主人。

可见,公民的范围比人民更广泛。公民中不仅包括人民,而且包括那些被剥夺了政治权利的具有中国国籍的人。

(2)权力与权利

权力,一般是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总是和服从联结在一起的。在任何社会,都要有一定的权力,同时,也必须有一定的服从。权力可以分为政治权力、宗教权力、经济权力等。我们使用的权力,主要是指政治权力,即一般指政治上的强制力量。

权利是一个法律概念,一般是指法律赋予人们的权力和利益。权利的行使必然以法律为依据,即依照宪法和法律行使正当的权利。权利与义务相对应而存在。

2 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1)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一切重大事务。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共同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组织体系。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它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的权力都不能超越它。

(3)全国人大常委会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常设机关。

它由委员长、副委员长、秘书长组成委员长会议,处理全国人大常委会的重要日常工作。全国人大闭会期间,它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主要职权有以下几大类:行使国家立法;监督国家机关工作;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决定和规定国家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4)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是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都由它讨论决定,并由它监督实施。

3、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1)人民代表由人民选举产生,代表人民参加行使国家权力。

(2)人民代表的权利主要包括:发言、表决免责权;提案权;质询权。义务主要包括: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机密;密切联系群众,经常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等等。

4、我国的国家制度确保人民当家作主

(1)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它是新型的国家制度,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根本准则.

(2)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它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一根本准直接体现。通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才能把全体人民的意志和利益上国家的意志,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就从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上确人民当家作主权力的实现。

5、区分几组关系。

(1)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的关系。

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国家事务。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2)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各级地方一切重大事务。人民代表大会包括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在我国的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行使最高立法权、最高任免权、最高决定权和最高监督权。

(3)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它是我国人民管理国家的组织形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一个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一个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含义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指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代 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是建立其他有关的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这表现在: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代表大会集体行使职权。在法律的制定和重大问题的决策上,由人民代表大会充分讨论,民主决定,实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以真正集中和代表人民的意志,代表人民的利益;在贯彻执行上,实行严格的责任制,保证国家权力机关的决定能够迅速有效地实施。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志;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等和团结。总之,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能够确保国家权力掌握在人中,符合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适合我国的国情。

5、完善人民代表大会的措施

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进一步加强人大的立法职能和监督职能;进一步密切人大与群众的联系等等。

课堂思考: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的关系如何?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权力体系,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

我国的政体、政权组织形式、国家管理形式,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等,这些提法虽不同,但都是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则是这一制度下的`权力机关。

(2)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人民三者是统一的。

人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人民代表,人民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必须受人民监督,向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三者的统一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

(3)怎样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从国体和政体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性质,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最好的政权组织形式。由于人民代表大会是由人民选举的代表组成的,是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因此,对国家和地方事务的重大决定能够反映人民的利益和要求,从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从与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关系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创建和决定国家其他各种管理制度,如经济制度、教育制度、财经制度、婚姻制度等等。其制度的改革、改善也是由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的。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关系怎样?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由人民选举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统一领导国家事务的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政体是由人民民主专政这一国体决定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二者是国体和政体之间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关系怎样?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和健全,都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保证;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坚持和完善可以更好地实现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

(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依法治国的关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建立其他有关国家管理制度的基础,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民主和严格依法办事的统一,二者是统一的。

针对练习:

1、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建立于1954年,选择这样一种制度作为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这是由当时中国经济、社会及历史等诸多原因决定的。材料主要体现的哲学观点是(A)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意识的能动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发展的观点

2、我国人民代表的选举方式为(C)

A、间接选举   B、直接选举   C、间接与直接选举并存    D、全民选举

3、现在,除一年一度的人大会议听取一府两院的全面工作报告外,人大常委会还根据情况,听取某一方面的报告、部门的报告和专题报告,并已形成制度。这是人大常委会在行使(A)

A、监督权   B、立法权   C、决定权   D、任免权

今年初,江西省寻乌县人大代表在参加县人代会时提出“关于扩大县有线电视收视覆盖面的议案”。该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这一议案,及时督促政府制订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通过县人大常委会对该议案的认真跟踪督查,目前,该县有线电视网已遍布全县15个乡镇,使该县80%以上的老百姓都能收看到县有线电视台的节目。根据材料回答4―5题

4、这体现了人民代表具有(D)

A、质询权  B、监督权  C、发言、表决免责权  D、提案权

5、材料也体现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的宗旨是(A)

A、为人民服务  B、民主集中制  C、实事求是 D、维护国家的权力

6、材料:人大代表作为人民的代言人,其作用发挥如何,履行职责怎样,直接关系到国家权力机关的决策水平和工作质量,影响到经济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也是人民群众关注的一个热点。可现实中,一些人大代表履行职责情况却不尽人意,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履职热情不高,时常缺席人大会议。二是“会而不议,代而不表”。有些代表虽然参加会议,但往往是流于形式的多,发挥作用的少。三是只赞不议,提“批评”的少。  四是“代表代表,散会就了”。闭会期间,有的代表不参加或很少参加代表小组活动,不联系或很少联系选民和群众。

(1)从哲学角度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这些问题?

(2)结合材料,请你提出几点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

答案:(1)部分人大代表出现履职不力的现象,既有主观方面,也有客观方面。从主观方面来说:部分代表的主体意识淡薄。由于大多数人大代表实行兼职制度,处于兼职位置的代表,作为本行业的精英骨士必须首先干好本职工作,势必难以将“人大代表”作为首要职务来行使。久而久之,代表的职务意识和代表意识越来越淡薄。从客观方面来说次,部分代表履职能力不强。由于人大代表的产生是普遍性原则的体现,不可避免地导致代表素质参差不齐,能力有高有低,履行代表职责的效果也很不一致。有的代表对国家政策、法律法规不够熟悉,碰到具体问题吃不准、搞不透。有的代表拘泥于一时一事,不能立足长远为民代言。另外,代表的执政渠道不畅、监督机制不完善等,也成为制约代表作用发挥的关键因素等。

(2)首先,要提高代表的素质。选举时,要把改善代表结构作为首要条件,突出政治素质,严格按条件选举,从源头上提高代表素质。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代表培训,提高代表对人大制度和任务、地位、职权、作用的认识,明确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其次,要保障代表工作的正常开展。要建立健全代表活动小组和活动阵地,在坚持继承、改革、创新的基础上,完善各项制度,从组织上为代表开展活动奠定基础。要为代表提供学习资料,提供活动经费,包括补贴及其它待遇、代表活动经费等各种保障。第三,要加强与代表的联系。通过联合开展各种方式,加强省、市、县人大常委会及人大代表之间的联系;开展代表联系选民活动,增强代表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参政议政的实践中增长才干,提高素质,进而激发履职的积极性。第四,要建立代表的激励机制。

7、材料1:近代中国的历史条件完全不同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包括它的国体和政体)在中国没有生存的条件。先是维新派力主推行“君主立宪制”,接着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制,结果是,前者根本没有实行起来,后者根本没有站住脚。

材料2: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己任,并为此进行了长期的实践和探索。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建立的“农民协会”、“工人罢工委员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革命根据地实行的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抗日战争时期在根据地实行的抗日民主政权和与之相适应的参议会制度,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实行的人民代表会议制度,都是适应革命形势的人民民主政权的具体形式。毛泽东同志1940年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中国现在可以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权组织形式的构想。1949年9月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新中国的政权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正式确立了这一制度。

(1)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什么观点?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议会制有何不同?

答案:(1)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了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长期革命实践中不断探索而逐步建立起来的,是革命根据地政权的延续和提升,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第一,经济基础不同。前者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后者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第二,体现的国家性质和权力的主体不同。前者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体;后者体现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性质,资产阶级是国家权力的主体。第三,组织活动原则不同。前者实行民主集中制,后者实行三权分立原则,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相互制约、彼此平衡。

8、材料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指我们国家整个政权组织形式,不仅包括人民代表大会自身的组织和职权,还包括权力机关与人民的关系,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的关系,以及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这种政权组织形式,是建立在“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原则基础上的。

材料2:胡锦涛说,“这个制度健康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障,党和国家的事业就顺利发展;这个制度受到破坏,人民当家作主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

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为什么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健康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障,党和国家的事业就顺利发展?

答案:(1)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的根本途径和方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决定国家的其他各种具体制度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因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权力的统一;有利于保证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其基本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在普选的基础上选举代表,组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由国家权力机关产生其他国家机关,组成国家权力体系,依法行使各自的职权。这一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的直接体现。它保证了人民群众参加国家管理,能够逐步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任务。因此,如果这个制度健康发展,人民当家作主就有保障,党和国家的事业就顺利发展;这个制度受到破坏,人民当家作主就无法保证,党和国家的事业就会遭受损失。

篇9:高三复习教案.§第33讲 国体、政体及其相互关系-政治试题

8、区分国家的性质,主要是依据(B    )

A.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程度    B.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C.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      D.科学文化发展水平

9. “国家不同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特点是,国家的主要目的是维持秩序和安全以及增进公民的福利。”这个论断  (B)

A.指明了社会性是国家产生的根源                  B. 抹煞了国家的阶级本质

C.说明国家最主要的职能是社会职能              D. 揭示了国家的重要作用

篇10:高三复习教案.§第33讲 国体、政体及其相互关系-政治试题

11、我国的国体和政体各是什么?我国的政体是如何反映我国国体的?

答案:(1)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2)在我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制度的核心内容和准则。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直接体现,人民行使国家权力是由人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来行使的。在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其他国家机关是在人民代表大会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所以,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正是这样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是国家的权力机关,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

篇11:高三复习教案.§第33讲 国体、政体及其相互关系-政治试题

1、国家的实质是(  B  )

A.调和解决矛盾的机关

B.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C.社会全体成员选举产生的机关

D.凌驾于各阶级之上的社会协调机关

2、国体和政体之间是(  D  )

A.本质和现象的关系

B.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D.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3、国家属于( B   )

A.经济基础    B.上层建筑

C.生产关系    D.意识形态

4、某国有三个政党组成联盟共同执政,后来其中一个党撤回了对联盟的支持,使执政党变成了议会中的少数党,总理被迫向国家元首提出辞呈。由此可断定该国的政体和政党制度属于          (C)

A.民主共和制和多党制

B.总统制共和制和多党制

C.议会制共和制和多党制

D.君主立宪制和两党制

5、美国和日本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但美国实行总统制共和制,日本实行议会君主制。这说明(A)

A、政体具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同一国体可以采用不同政体

B、政体决定国体,国体反映政体

C. 美国和日本的政体是由各国的历史状况和风俗决定的

D.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可以不反映国体

6、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A)

A.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B.全民的国家

C.绝对民主自由的国家      D.福利国家

篇12:高三复习教案.§第39讲 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高三复习教案.§第39讲 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第39讲坚持“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教学目标:了解“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的含义、本质、目的;明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提高从法律角度分析和思考现实问题的能力;树立法制观念和意识,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依法办事,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教学重点: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与严格依法办事的统一

教学难点: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与严格依法办事的统一

教学方法:讲解法和比较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依法治国的概况

1、定义:

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2、本质: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对家的最根本的最重要的问题,做出了明确规定,它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意志和社会发展规律,具有最大的权威性和最高的法律效力,必须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严格依法办事。

3、主体:广大人民群众。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宪法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在我国,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等途径和形式,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物,国家机关的公职人员作为人民的公仆,在人民授权范围内,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某些权力,因此,依法治国,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目的: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5、原因

①地位: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②作用:发展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的法律保证;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国家的长治久安重要保证

6、要求

①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做到国家各项事业有法可依

②行政机关严格依法行政

③司法机关严格执法

④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

⑤切实做好普法教育工作,不断提高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

⑥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1、关系

(1)区别:

①定义不同:

以德治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依法治国(略)

②范畴不同:

依法治国属于政治文明;以德治国属于精神文明

③依据不同:

依法治国依照宪法和法律;以德治国依据社会主义道德要求

④手段不同:

依法治国以权威性和强制性手段;以德治国以感召力和劝导力手段。

(2)联系: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根本目的是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紧密联系的整体,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德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德治的保障。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可以全面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2、贯彻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措施

(1)要在全社会夯实思想基础,要在全体公民中树立依法治国、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观念,要把两者看作一个完整的治国方略。

(2)要建立一套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3)要培养公民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意识。

(4)要发挥好党的领导作用和各级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这是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重要保证。

三、坚持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与依法治国的统一

1、党的领导是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和实施依法治国的动力与保证。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人是划分为阶级、阶层的;阶级通常是由政党来领导的;政党又通常是由最有威信、最有影响、最有经验、被选出来担任最重要职务而称为领袖的人们所组成的比较稳定的集团来主持的。因此,人民当家作主离不开党的领导,人民的民主事业要靠党来推动。没有党的领导,人民就无法建立自己的政权。而当人民有了自己的政权之后,仍然需要坚持党的领导,才能真正当家作主。这是因为:民主是调整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一种工具。在今天的中国,出现了经济成分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方式多样化、分配方式多样化和利益关系多样化的新形势、新情况、新变化。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充分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紧要。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利用执政优势、组织优势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对各种利益关系加以调整,盲目地追求形式上的民主,极容易导致金钱政治、社会不公正乃至国家分裂。同样,依法治国也要靠中国共产党来领导和推动。党的政策是法律的灵魂,法律是党的政策的稳定化。党制定政策和法律的过程就是贯彻群众路线的过程,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党从不同利益集团、阶层的各种要求中,提炼出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形成政策,然后经过一定的立法程序,上升为国家意志――法律,并利用国家强制力来要求所有人服从法律。没有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意志的提炼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政策,法律就无从产生;没有中国共产党通过执政优势、组织优势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确保法律的严格实施,依法治国只能是空谈。因此,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实施依法治国的保证。

2、人民当家作主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基础和目标。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党不发扬人民民主,不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就背离了党的宗旨,违背了党执政的目的。人民民主也是依法治国的基础。因为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需在发扬人民民主的基础上制定,而不能成为个别人、少数人心血来潮、随心所欲的产物;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法律的实施需受人民的监督,而没有人民民主,人民就无法监督,就会出现以权代法或以钱代法。人民当家作主又是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所要实现的目标。人类社会的民主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这一意义上,我们可以说“民主是我们的目标”。对此,党的十六大报告非常明确地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也以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为重要目标之一。江泽民同志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各级领导干部要始终摆正自己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通过推进依法治国,切实保障人民的主人翁地位和各项权益,保证人民对政府工作进行有益的监督和支持。”

3、依法治国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党的领导主要通过执政来实现,没有依法治国,党作为执政党就无法执政,进而无法坚持党的'领导。同时,人民当家作主也主要通过依法治国来实现,人民依法选举人民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依法代表人民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力,把人民的意志依照立法程序变成法律,依法选举国家机关领导人并依法对其实施监督。如果没有依法治国这一治国基本方略,“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宪法基本原则就无法操作和实现。依法治国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手段。社会主义法治还是保障民主的手段,它既保护公民的民主权利不受非法侵犯,同时它还为民主设立边界,防止某些人滥用民主权利,因为“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不是社会主义民主。相反,这只能使我们的国家再一次陷入无政府状态,使国家更难民主化,使国民经济更难发展,使人民生活更难改善。”(第三点主要出自光明日报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  郝铁川 )

热点导引:出台行政许可法

8月27日上午在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行政许可法以151票赞成,0票反对,1票弃权获得通过。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第七号主席令,行政许可法自7月1日起实行。制定本法是为了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

行政许可法的出台从法律上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取消不必要的限制;明确规定行政许可的范围和设定权限,有利于减少许可事项,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行政许可程序,杜绝实施行政许可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和权钱交易。

行政许可法的出台也表明我们的政府正加速从管制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它的颁布、施行,将对推行依法行政,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必将给行政机关转变政府职能带来一次革命性的变化。

针对练习

207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正式开始施行,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一件大事。回答1―3题。

1、《行政许可法》的公布施行    ( D  )

①有利于保护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②深化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③有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④有助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⑤说明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不断完善

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⑤

2、《行政许可法》是经十届人大常委会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这说明全国人大具有( B  )

A.最高决定权     B.最高立法权

C.最高监督权     D.最高任免权

3、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我们党必须坚持依法执政这是因为     (  C )

A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

B  宪法和法律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

C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

D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4、要做到依法治国关键是依法治“官”,一级管紧一级,严格要求,严厉执法,不讲情面,不徇私情,树立政府严格依法办事的良好形象。据此回答1至2题。依法治“官”的要求说明( C )

A、依法行政的根本目的是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B、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C、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依法行使权力,严格依法办事

D、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5、要做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关键是依法治“官”的哲学启示是(C )

A、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看问题要善于抓主流

C、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

D、想问题、办事情要善于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浙江省在全国第一次把患者界定为消费者,并制定具有可操作性法律条文为患者维权。我国原先体制把医生与患者的关系看成是“恩赐”和“救人”的关系,因此不可能有患者的权利,医生可以垄断患者的健康和生命权。据此回答6、7题。

6.从政治常识的角度看,上述材料说明了( A )

①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②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人民的经济利益

③依法治国是崇尚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④我国的立法要从从实际出发,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依据。

A①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7、从经济常识角度看,那种把医患关系看作“恩赐”和“救人”的关系( D )

①违背了市场经济的平等性

②侵犯了消费者的安全权、知情权

③否定了消费者在市场中重要地位

④坚持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性和开放性原则

A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8、目前有的地方考察任命干部时,不看德能勤绩,只看上报材料和数据指标,于是出现了“弹簧数据”、“无据数据”,说大话,说假话的现象。这种考察任命干部的过程,明显没有(A)

①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②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

③坚持依法治国原则

④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9、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总则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规定,应当依照法定的程序,从国家的整体利益出发,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应当体现人民的意志,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保障人民通过多种途径参与立法活动。

(1)上述规定体现了依法治国的哪些基本观点?

(2)上述规定对推进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案(1)体现依法治国的基本观点:立法“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体现了依法治国本质;立法“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参与”体现了依法治国目的;立法“依照法定权限”体现了依法治国要求: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2)上述规定的意义:立法“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可以提高立法质量,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性和尊严;立法“体现人民意志”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维护国家整体利益。

10、辨析题:要依法治国,就要做到国家机关立法,全体公民守法。

答案:①依法治国对国家机关要求:立法、执法、依法接受监督。②国家机关与立法:不是所有国家机关都可以立法。③依法治国对公民要求:守法、护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对国家机关进行监督)

11、材料:年6月28日,国务院召开了全国依法行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议部署了贯彻实施《全在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工作规则》各项工作。温加宝总理作了题为《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讲话。推进依法行政,对于贯彻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意义重大。请回答:

(1)从经济常识角度分析,政府为什么要依法行政?

(2)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体现了什么政治学道理?

答案(1)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政府运用手段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才能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法律手段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政府对市场的管理要转变管理观念、方式,严格依法行政。

(2)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体现了对人民负责是国家机构组织和活动的重要原则。它有利于各级政府依法履行职责,规范和约束行政权力,保障人民群众依法享有各项权力自由,有利于人民群众对政府的监督,做到执政为民。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各级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严格依法行使权力,依法处理国家各种事务。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就是为了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

12、继党的十六大提出“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之后,2004年3月召开的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将“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加入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中。请回答:

(1)       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政治现象?

(2)       将“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写入宪法有何意义?

答案:(1)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方式主要是政治领导,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党的纳、路线,确定奋斗目标,并通过法定程序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循的规范。党的十六大提出“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导。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拥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党的决议要经全国人大通过才能变为国家意志,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我国的国家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③将“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写入宪法体现了依法治国是国家机构组织活动的基本原则,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①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党的领导要依靠法律来实现。②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将“三个文明”及其相互关系写入宪法,为其贯彻实施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

篇13:高三复习教案.§第42讲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明确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关系及各自的内容和意义,能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分析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作用,提高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自觉拥护党的领导,热爱中国共产党。

教学重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作用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教学难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两个先锋队”的论断是对中国共产党性质所作的新的科学概括,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党的阶级性和先进性问题是党的本质和生命。它关系到党的指导思想、宗旨的确立和贯彻,关系到党的纲领、路线的制定和实现,关系到党的领导地位、领导作用的确定和坚持,也关系到做一个共产党员的基本条件。其实质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的问题。

1、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1)中国工人阶级是现代中国最进步的阶级。

(2)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阶级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没有变。

当前,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工人阶级状况不可避免地发生重大变化。职工队伍的某些部分难以避免要遭到暂时困难,下岗转岗。这当然不是说工人阶级由此失去了先进性,更不是说工人阶级已经不再是共产党的阶级基础了。恰恰相反,正是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所带来的先进取代落后的进程中,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和整体优势正在进一步提高起来。至于知识分子,包括掌握现代先进科技的知识分子,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所以,从总体来说,信息化、工业化进程带来的种种变化,使工人阶级本身也在经历深刻的改造。而这种改造,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历史使命,没有改变也不可能改变党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

2、中国共产党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这主要是指党始终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能够自觉按照中国的实际和中国人民的意愿,以最大的公心造福于祖国与人民;始终不愧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能够把全民族全社会的力量高度凝聚起来,为着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团结奋斗;始终正确把握中国历史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趋势,能够以正确的理论和创造性的实践,引导帮助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走向辉煌。

(1)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共产党与生俱来的本质特点和优点。

八十多年来,我们党全心全意地站在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解放与发展的最前列,用不懈的努力,宣传、动员和组织群众,领导人民群众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2)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一个内在根据和要求。

对我们党来说,执政的实质在于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服务,其执政使命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及集中体现这种根本利益的国家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党如果不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去自觉实现这个要求,就会有丧失执政资格的危险。同时,我们党是作为全体人民和整个民族的忠实代表长期执政的,除了国家宪法所指的敌对势力和犯罪分子以外,所有属于人民范畴的社会成员都是党执政的社会群众基础,党都要主动与之保持密切联系。

(3)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我们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按照我们党的奋斗纲领,坚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在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历史基点上,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中国共产党要真正担负起这一崇高的历史使命,就要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4)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党要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就必须顺应时代的变化,把社会上其他优秀分子凝聚在党的周围,从而不断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但是绝不能由此而说我们党是“全民党”。因为,我们党把能否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认真贯彻“三个代表”要求,自觉地为实现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是否符合党员条件,作为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因此,它同无限制地敞开党的大门、来去自由的“全民党”有着本质的区别。

2、三个代表:经济、文化、政治方面概括先进性

3、理想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最高)

4、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性质的决定因素)

二、中国共产党地位的确立

1、表现:执政党、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原因:①党的性质决定(自身条件)

②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斗争与选择)

三、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1、表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原因

从根本上说,由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决定

①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现阶段,我国的中心任务就是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的现代化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所以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不能改变社会主义性质。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现代化建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②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创造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具备的社会环境,是现代化建设所必须的外部环境。而稳定的社会环境,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在为维护政权的工人阶级性质,在对国家政权实施领导时,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一方面对广大人民实行广泛的民主,使人民真正享有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并在制度、法律、物质上给予保证;另一方面对极少数敌视破坏社会主义的敌人进行有效的专政,以保证人民民主权利的实行,其结果,政权得以巩固,社会得到安定和实现人民的团结。这就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顺利进行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可靠的政治保证。

③才能调动各方面 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全国人民的事业,只有依靠和充分发挥全国人民的智慧和积极性才能实现。中国共产党代表全体人民共同利益,同广大人民群众联系最密切,能够团体全体人民步调一致地奋斗。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于制定了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就能调动和组织全国人民,克服前进中的种种困难,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

中国共产党诞生80多年的全部历史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够肩负起民族的希望,才能领导中国人民把历史推向前进。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共产党就不能发展中国。这就是历史的结论,这就是人民的选择。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党离不开人民,人民也离不开党,这不是任何力量所能够改变的。因此,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必须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不能在这个重大原则问题上有任何怀疑和动摇。

四、党的基本路线

1、内容

――根本内容:“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特点

①总揽全局的指导性:它是全党统一思想的基础和行动指南,是制定各项具体政策和方针的依据。

②一定时期的稳定性:这也正是基本路线区别于其它路线的关键。

3、要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①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从必然性看,这是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主要矛盾决定的。

从重要性看,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所必须的。以经济建设中心,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②把改革开放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四项基本原则中,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我党和我国人民奋斗的政治方向;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柱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夺取社会主义建设胜利的根本保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实践的强大思想武器。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改革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被确立为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改革开放的实质和目标就是从根本上改变束缚我国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它方面的体制,以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开放是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它们赋予四项基本原则以新的时代内容。

课堂思考:怎样理解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确性?

(1)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看,党的基本路线是这一理论的核心内容和实践形式,也就是说,理论的九个内容都是紧紧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展开的。

(2)从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看,社会主义必须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而这一路线正是指出了发展生产力的道路。

(3)从中华民族伟大理想看,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遵循这一路线。

五、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邓小平理论

(1)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3)地位: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4)作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

(5)核心: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内容: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

(2)关系:统一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3)根本要求即精神实质:

关键:坚持与时俱进

核心:保持党的先进性

本质:坚持执政为民

(4)地位:新要求、新成果、新水平、新阶段

(5)意义:

①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②是党的建设、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强大理论武器;

③对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深远指导意义。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回答的问题

①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②创造性回答: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党的问题

3、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联系

①都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产物、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②都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的指导思想

③都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重大的指导作用

针对练习

1、《走进新时代》的歌词(节选):”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上述歌词反映的事实证明(  C   )

①党的领导是关系到我们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

②党具有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国家职能

③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④党带领我们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把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引到党内来,不会改变党的性质,这是因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看它的理论和纲领(     A   )

① 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

②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③ 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④是不是以夺取和维护国家政权作为政治目标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国有企业改革要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这种政治核心作用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具体表现为( A       )

①对党和国家大政方针在本企业中的贯彻起保证监督作用;②在企业干部管理上起把关作用;③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中起领导作用;④对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起指挥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经党中央同意,中央精神文明办公室决定将9月20日定为“公民道德宣传日”,这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的一个重要举措。

据此回答第4-5题。

4、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共产党(   C  )

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②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思想领导③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政治领导④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实行组织领导

A.① B.② C.①② D.②③④

5、共产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能保持先进性的决定性因素是( D  )

A.高度重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集中代表工人阶级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

C.最广泛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D.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

6、作为党的领导干部,正确处理好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D    )

①有利于坚持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统一;②有利于坚持依法治国原则;③有利于坚持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④有利于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7、在我国,人大、政协、和司法机关都必须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说明 (A)

A、中国共产党在整个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领导地位

B、中国共产党是代表全国人民行使权力的政治组织

C、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D、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宪法规定的

8、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是 (B)

A 保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与时俱进

C坚持立党为公 D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9、材料: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于月11日-14日在北京举行,为进一步发扬党内民主、增强党的活力,会议把由胡锦涛代表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全会报告工作列为全会的第一项议程;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必须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的战略部署,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注入强大动力。

阅读材料,从政治常识角度回答:

(1)中共中央政治局向中央全会报告工作体现了党的一项什么重要制度?其意义是什么?

(2) 中央全会讨论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体现了政治常识哪些道理?

参考答案:(1)体现了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有利于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有利于党的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水平。

(2)体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体现党对国家实行政治领导的执政方式。体现党的基本路线,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重点是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10、材料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但同时,社会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不和谐的现象,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等一些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拉大问题、失业问题、社会保障缺位问题、社会公共事业有所滑坡问题等等相继出现或加重。这些社会问题对于中国社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同的负面效应。改革开放20多年了,我们应该考虑让广大的民众普遍地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而且,国家已经初步具备了这个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人民群众积极地认同改革、认同发展,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而广泛的社会基础,从而实现社会的健康发展。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中央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发展的目标提出来。

材料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结合材料回答:

(1)从哲学上谈谈为什么说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实现理念的转换?

(2)为什么说构建和谐社会是对执政党能力的必然要求?

(3)如何够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答案:(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物质决定意识就要求一切动实际出发,当前我国的社会现状与以前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就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树立与时代相符的理念和意识,使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同时,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地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因此需要我们树立正确地意识和正确地理念,促进事物的发展。在当前实现基本理念的转换,也就是说必须确立起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基本理念。社会发展的成果对于绝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应当具有共享的性质,即: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每个社会成员的潜能应当相应地不断地得以开发,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需求应当相应地持续不断地得以满足,其生活水准应当相应地得以不断地提高。如果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推进,社会财富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社会群体少数社会成员一方,那么就说明社会发展的成果只是为少数社会群体少数人所享用。这样的发展不可能是真正和谐的发展。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既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也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客观需要。当一个社会尚不具备必要的条件时如果强调“人人共享”的事情,那就说明这个社会的“大脑”出现了诸如过于理想化的问题。相反,如果一个社会具备了或部分具备了必要的条件,并且有着这方面的要求却不将共享问题予以实施或逐步地予以实施,那就说明这个社会的运行机制出现了问题。

(2)①在社会主义社会,阶级对抗消灭了,但人民内部矛盾依然存在,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国家的党和政府要担当起协调、处理社会矛盾和统筹各方利益的任务。如果只看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基本一致的方面,而忽视了对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矛盾的协调和利益的统筹,就会使它们之间的矛盾发展和激化,引起社会的不和谐。今天我们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人们的各种利益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多样,如何保持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任务更为重要,这就要求党和政府不断提高协调各种社会矛盾和利益关系的能力,努力构建和谐社会。②共产党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但在掌握政权前后对待社会和谐问题的态度是不大相同的。如果说过去为了革命斗争的需要,主要是强调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的话,那么现在则必须强调社会和谐,我们要通过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不断协调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利益关系,巩固和加强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团结,调动全社会各个方面人们的积极性,共同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党团结的人越多,我们的社会基础越广泛,整个社会关系越和谐,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也就越牢靠,执政地位也就越巩固。

(3)①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②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③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④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⑤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篇14:高三复习教案.§第30讲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高三复习教案.§第30讲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第30讲  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

教学目标:了解改造世界的内容,理解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同时,实践的过程中努力实现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统一,初步树立自觉地改造世界,积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实现个人人生价值的意识和信念。

教学重点:1、改造“三观”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

2、努力在实践中自觉改造主观世界

教学难点: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

教学方法:讲解法,调查举例法

教学过程:

一、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内容

1、改造客观世界包括“两个改造”,即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活动是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的。

(1)改造自然界

就是按照自然界固有的属性与规律,变革自然物的原始形态,使自然界发生和谐的变化,创造出新的人工形态物和物质资料,以满足人类生产和生活需要。

(2)改造人类社会

就是变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或管理体制,改变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使社会面貌发生变化,不断进步。

(3)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关系----相互联系又相互促进:

改造自然的活动推动着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从而,也推动着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发展。正确改造社会的活动调整和改变了经济、政治、思想等各个领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动科学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生产的发展,也就推动改造自然的活动越来越向纵深发展。

2、改造主观世界包括“三个改造”,即改造自己的思想,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

(1)改造思想:

主要是指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改造处于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地位。

改造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改造“三观”,因而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在改造主观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统一的,世界观决定人生观、价值观。

(2)改造认识能力

是指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提高文化素养、科学水平和劳动技能。

改造认识能力和思维方法的途径:

通过认真学习哲学和各门具体科学,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改善知识结构,从而改进思维方法,提高认识能力.

(3)改造“三观”是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

关系――改造主观世界的核心是改造思想,改造思想的主要内容是改造“三观”,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就使得改造“三观”在改造主观世界中居于核心地位。

原因――人的其它精神要素都要受这“三观”的影响,并在它们的支配下形成特定的精神活动的指向性。科学的“三观”不能自发形成,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自觉学习,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才能确立。

必要性――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科学的“三观”,才能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才能消除颓废的人生观的影响,抵制一切腐朽思想的侵袭,推动个人的全面发展。

重要性――一方面当今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复杂,大大增加了人们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难度;另一方面,人们的思想意识受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观念的影响,与我们一贯倡导的“三观”发生了背离和冲突。因此,通过树立科学的“三观”,可以纠正人们的思想偏差,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使自己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

1、基本观点: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

一方面,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前提,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

另一方面,改造主观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通过自觉改造主观世界,又能提高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人们不断地改善着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关系,实现着促进客观世界的发展和人自身不断完善的双重目的。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因而我们必须自觉投身社会实践。

2、努力在实践中自觉改造主观世界

“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这不等于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主观世界自然得到改造。

因为,改造世界包括“三个改造”,其核心是改造“三观”。“三观”人人都有,但是科学的“三观”不会自发形成,只有在实践基础上自觉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三观”,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以及颓废的人生观的影响,才能转变主观世界。

因此,必须做到:积极参加社会实践;认真学习科学理论和文化知识;深入群众,与人民群众的实践相结合;克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以及颓废的人生观的影响,抵制一切腐朽思想的侵袭;在实践的基础上努力达到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课堂思考:建设物质文明和建设精神文明与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之间有什么关系?

“两个文明”建设与“两个改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结果形成物质文明,改造主观世界的结果形成精神文明,因而说,两个文明是两个改造的结果和表现,两个改造是两个文明的前提和基础。

三、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中追求的境界

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追求的两种境界:

1、世界观境界:在实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科学统一。我们应该确立想问题、办事情的正确价值导向,正确地认识客观实践,成功地改造主观世界。

2、人生观境界:在实践中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我们应该自觉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积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同时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热点引导:

【背景材料】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报告中强调,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必须既善于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又善于组织引导干部和党员在实践中加强主观世界的改造。

【分析点拨】

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改造主观世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客观世界,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广大党员干部既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又要注意认真学习,用科学理论和现代知识武装头脑。只要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才能不断推进党的建设,更好地发挥党员干部的模范带头作用,带人民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针对练习:

1、胡锦涛在2003年7月1日中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务必要注重做到三个结合。其中之一就是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下面正确认识是(C)

A、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是统一的,没有质的区别,所以要、且能结合

B、要寓改造客观世界于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

C、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有利于推进改造客观世界的进程

D、要先改造客观世界,然后改造主观世界

2、“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是至理名言。这里说的“改造”一词我们应这样理解( D   )

①是指改造主观世界 ②意味着要接受劳动改造 ③意味着摒弃错误认识,能够以更高的水平从事新的实践活动 ④意味着提高、意味着前进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3、改造我们的主观世界就是要实现(B )

①德治与法治的结合 ②主观与客观的科学的统一 ③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 ④民主与法制的结合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4、4、我们应当追求的世界观的境界和人生观的境界分别是(C)

A、实现实践和认识的统一;实现个人与集体的统一

B、实现物质与运动的统一;实现个人与群众的统一

C.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实现个人与社会的统一

D、实现书本与实际的统一;实现个人与他人的统一

5、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他做社会调查时这样说:“没有满腔的热忱,没有眼睛向下的决心,没有求知的渴望,没有放下臭架子、甘当小学生的精神,是一定不能做,也一定做不好的。”这些肺腑之言告诉我们,要在实践中锻炼成才,为社会做出贡献,就要努力做到  (B)

A.把读书和实践密切结合起来

B.要虚心向工农学习,向群众学习

C.把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结合起来

D.处理好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

6、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客观实际要求人们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换动脑筋”。这表明“转变观念”、“换动脑筋”(A)

A.实际上就是哲学上所讲的“改造主观世界”

B.实际上就是阶级斗争时代的“思想改造”

C.在本质上是改造客观物质世界

D.客观事物的变化一定会引起人的思想意识的变化

7、“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是统一的,改造了客观世界也就改造了主观世界。”这种观点          (D)

①肯定了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联系

②否定了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的区别

③否定了改造主观世界需要加强学习修养,自觉以科学理论为指导

④肯定了改造主观世界可以自发形成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8、有些人认为人的知识一是来源于实践,二是来源于书本知识。这一观点(B)

A.是正确的,因为它明确了认识的两条途径

B.是错误的,因为它混淆了认识的来源和认识的途径

C.是正确的,因为它看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D.是错误的,因为它否认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9、在学习“在实践中改造主观世界”一课时,老师让同学围绕“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进行讨论:

甲同学说:“实践改造客观世界,学习改造主观世界。”

乙同学说:“学习为了改造客观世界,实践为了改造主观世界。”

丙同学说:“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是统一的,既离不开实践,也离不开学习。”

试运用所学知识对三位同学观点加以分析。

答案:(1)同学甲的观点认识到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以及加强学习对改造主观世界的作用,但否认了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是实践,脱离实践去改造主观世界是不科学的。(2)同学乙看到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目的是改造客观世界,但歪曲了实践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对自然界和社会进行改造是为了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因此乙的观点同样是片面的。(3)同学丙正确地指出了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统一关系。实践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社会统一的基础,在实践基础上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而主观世界的改造又能提高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所以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都离不开实践和学习。

10、河北农业大学自1979年开始参与综合开发太行山,师生们二十多年如一日,把科学技术送到山区人民手中,把论文写在太行山上。为山区人民脱贫致富建立了功勋,逐步探索出一条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送科技进山。振兴山区经济的路子,被誉为“太行山道路”。在为山区农业服务的同时。他们也取得许多高水平成果。自“七五”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3542项,其中63项达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169项获国家、省部级奖励。创造经济效益难以计数。今天,河北农大新一代知识分子,正沿着这条“太行山道路”阔步前进。

请结合实际谈谈“太行山道路”对我们青少年有何启示?

答案:青年学生必须在实践中锻炼成才,为社会多做贡献。①必须处理好学习书本知识和掌握实际知识的关系。既要认真学习书本知识,又要把书本知识用于指导实践,把书本知识变成实际知识。②要处理好个人和群众的关系,尤其是和工农群众的关系。要与工农群众相结合,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必须坚持为人民、为工农服务的方向,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依靠人民群众,用学到的知识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③要处理好改造客观世界与改造主观世界的关系,像河北农大的师生那样投身于人民群众的实践,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个人和社会的统一。

11、胡锦涛在2003年7月1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发表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就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运用有关哲学道理回答:

(1)为什么“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2)怎样理解“当前,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就是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3)请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我们目前应当怎样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好、贯彻好、落实好?

答案:(1)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第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需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第二、认识对对实践有反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的实践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只有深入学习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才能自学地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贯彻到实践中去。同时,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只有贯彻好、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才能使其在党领导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中变为强大的动力,促进实践的发展。第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和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志。只有在实践中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才能使“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接受实践的检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

(3)坚持学习和指导实践相结合;坚持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相结合;坚持运用与发展的结合。

形容东西稀有贵重的成语

形容东西多的成语

高三政治选修六全年教学计划设计

句式的变换与选择复习教案教学设计

高三教学总结教师

高中老师开学第一课教案

高三美术教师年度考核工作总结

高三上学期英语教师教学计划

春教务处学期工作计划的

初二地理上学期工作计划

高三复习教案.§第38讲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体系、组织原则
《高三复习教案.§第38讲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体系、组织原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三复习教案.§第38讲 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体系、组织原则(精选14篇)】相关文章:

小学教学工作总结及来年计划2022-09-03

化学教师教学反思2023-04-10

本人政治历史与现实表现2023-03-31

八年级地理上教学总结2023-11-11

高三政治教学计划2023-05-19

高中开学安全第一课教案2024-03-01

信陵君窃符救赵教案2022-04-30

九年级地理复习备考的教学反思2023-05-09

高三上学期体育教学计划2023-02-02

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高三地理教案2022-05-0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