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跳舞的“小米粒”》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

时间:2023-02-25 07:34:35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会跳舞的“小米粒”》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精选16篇)由网友“康啊吉懵懵”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会跳舞的“小米粒”》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欢迎阅读分享。

《会跳舞的“小米粒”》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

篇1:《会跳舞的“小米粒”》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

《会跳舞的“小米粒”》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

【活动设计】

声波震动是一种有趣的传播现象,然而现在的孩子生活经验少,往往看到了却不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因而设计本次活动,意在通过观察体验,引发幼儿对自己身边一些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从而从不同的方面感受科学的魅力,体验科学的有趣,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并感受声波震动传播的现象,萌发对科学活动的探究欲望。

2、能观察到小米随着音乐音量的大小、节奏的快慢以及距离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提前做好的方便面薄膜盒,小米若干,音响,节奏快、慢的音乐,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播放欢快的音乐,师幼一起随着音乐自由舞动,活跃幼儿情绪。

师:多好听的音乐呀,让我们一起跳起舞来吧!

2、音乐结束,引出小米。

师:小朋友们跳起舞来心情怎么样?老师这里有些小东西也想和你们一样高兴的跳舞呢。(出示小米)

二、观察探索小米“跳舞”。

1、请幼儿猜想小米如何“跳舞”,在什么地方“跳舞”。

师:小米这么小,你们猜猜,他会怎样跳舞呢?在什么地方跳舞合适呢?

2、出示方便面薄膜盒,简单介绍小米跳舞的舞台。

师:小米很小,老师专门给他们准备了一个特殊的舞台,我们可以捏起一点小米均匀的撒在方便面薄膜盒上,观察探索。

3、幼儿分组,尝试将小米均匀的撒在方便面薄膜盒上,观察观察。

(1)第一次观察

音乐的音量由小变大(注意不要长时间将音量开到最大,以免影响幼儿听力)。

分别请几名幼儿说说所观察到小米的变化,用身体动作学一学小米是怎样变化的,并引导幼儿在黑板上做简单记录。

小结:声音越大,小米跳的越高;声音越小,小米跳的越低。

(2)第二次观察:

播放节奏快、动感的音乐,幼儿观察小米的变化。

播放节奏慢、舒缓的音乐,幼儿观察小米的变化。

小结:播放节奏快、动感的`音乐时,小米跳的快、跳的高;播放节奏慢的、舒缓的音乐时,小米跳的慢、跳的低。

(3)第三次观察:

引导幼儿观察小米的变化与方便面薄膜盒距离音响远近的关系。

播放节奏快、动感的音乐,将方便面薄膜盒放在离音响远点的地方,幼儿观察小米的变化。

播放同一首音乐,将方便面薄膜盒放在音响的旁边,幼儿观察小米的变化。

小结:播放音乐时,方便面薄膜盒离音响远,小米跳的慢或不跳;方便面薄膜盒离音响近时,小米跳的快、高。

三、讨论交流

1、请幼儿猜想小米为什么会跳舞。

2、声波震动传播的现象:声音会引起震动形成看不见得声波,传给最近的物体,声波本想传给方便面薄膜盒,薄膜上有小米,所以一起动了起来。这就是声波震动传播现象。

篇2:会跳舞的“小米粒”大班科学教案

会跳舞的“小米粒”大班科学教案

【活动设计】

声波震动是一种有趣的传播现象,然而现在的孩子生活经验少,往往看到了却不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因而设计本次活动,意在通过观察体验,引发幼儿对自己身边一些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从而从不同的方面感受科学的魅力,体验科学的有趣,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并感受声波震动传播的现象,萌发对科学活动的探究欲望。

2、能观察到小米随着音乐音量的大小、节奏的快慢以及距离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提前做好的方便面薄膜盒,小米若干,音响,节奏快、慢的音乐,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播放欢快的音乐,师幼一起随着音乐自由舞动,活跃幼儿情绪。

师:多好听的音乐呀,让我们一起跳起舞来吧!

2、音乐结束,引出小米。

师:小朋友们跳起舞来心情怎么样?老师这里有些小东西也想和你们一样高兴的跳舞呢。(出示小米)

二、观察探索小米“跳舞”。

1、请幼儿猜想小米如何“跳舞”,在什么地方“跳舞”。

师:小米这么小,你们猜猜,他会怎样跳舞呢?在什么地方跳舞合适呢?

2、出示方便面薄膜盒,简单介绍小米跳舞的舞台。

师:小米很小,老师专门给他们准备了一个特殊的舞台,我们可以捏起一点小米均匀的撒在方便面薄膜盒上,观察探索。

3、幼儿分组,尝试将小米均匀的撒在方便面薄膜盒上,观察观察。

(1)第一次观察

音乐的音量由小变大(注意不要长时间将音量开到最大,以免影响幼儿听力)。

分别请几名幼儿说说所观察到小米的变化,用身体动作学一学小米是怎样变化的,并引导幼儿在黑板上做简单记录。

小结:声音越大,小米跳的越高;声音越小,小米跳的越低。

(2)第二次观察:

播放节奏快、动感的音乐,幼儿观察小米的变化。

播放节奏慢、舒缓的音乐,幼儿观察小米的变化。

小结:播放节奏快、动感的音乐时,小米跳的快、跳的高;播放节奏慢的、舒缓的音乐时,小米跳的慢、跳的低。

(3)第三次观察:

引导幼儿观察小米的变化与方便面薄膜盒距离音响远近的关系。

播放节奏快、动感的音乐,将方便面薄膜盒放在离音响远点的地方,幼儿观察小米的变化。

播放同一首音乐,将方便面薄膜盒放在音响的旁边,幼儿观察小米的变化。

小结:播放音乐时,方便面薄膜盒离音响远,小米跳的慢或不跳;方便面薄膜盒离音响近时,小米跳的快、高。

三、讨论交流

1、请幼儿猜想小米为什么会跳舞。

2、声波震动传播的现象:声音会引起震动形成看不见得声波,传给最近的物体,声波本想传给方便面薄膜盒,薄膜上有小米,所以一起动了起来。这就是声波震动传播现象。

【活动延伸】

小米在声波的震动下可以跳舞,这里还有些碎纸屑,他们能不能跳舞呢,还有哪些东西可以进行尝试呢,我们可以在以后的区域活动中一起探究。

篇3:大班音乐:跳舞的小米粒

大班音乐:跳舞的小米粒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感受体验,区分音的强弱、轻重,创编鼓声的不同节奏型。

2、在反复听赏的基础上,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3、体验鼓上的小米粒弹跳的乐趣,并能有感情地演唱。

活动准备:

鼓、彩色米粒

活动过程:

一、听鼓声进行节奏练习,并创编鼓声的节奏型。

1、师:“看,这是什么?听,小鼓在歌唱。”

1、X X X XX X

(1)小鼓唱了什么?(咚咚 咚,小鼓在歌唱。)我们一起学学。

(2) 听小鼓又唱了什么?X.X XX X小鼓唱了什么?一起来说一说。

2、创编节奏型。

小鼓还会怎样唱呢?

二、出示小米粒,引导幼儿观察,区分音的轻、响,强弱,米粒跳跃的高低变化。

师:“瞧,你们动听的声音把可爱的米粒也吸引来了,它想在鼓上为你们跳舞了,想看吗? 仔细看看米粒是怎样跳舞的?”(听音乐敲)

师:“你发现米粒是怎么跳舞的?”“怎样跳来跳去的?为什么跳的高?”说说学学。

小结:原来,小鼓敲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敲的轻,米粒跳得低。

师:“我们一起有节奏的把米粒跳舞的样子来说一说好吗?”

师:“听,小鼓敲的有什么不一样?X.X XX X(2次)”

“敲的响用什么声音来说?那我们用有力的声音一起说一说。敲的轻用怎样的声音呢我们试试。”

师:“我们完整的把米粒跳舞的样子来说一说。”

三、感受歌曲,理解歌曲内容,并能区分音的强弱。

师:“有一首歌就是讲了小米粒在鼓上跳舞的样子,听小米粒是怎样跳舞的?”(幼儿说师唱)哦,原来是这样跳舞的。我们一起学学。

师:“小鼓还唱了什么呢我们再来听一听。”(听音乐范唱)

四、幼儿学唱歌曲。

1、师:“嗯,听的真仔细,下面我们跟着小鼓一起来唱一唱吧。”

2、小鼓说你们唱的真好听,还想听一次,你们愿意唱吗?

3、你们想表演米粒在鼓上跳舞吗?那请小朋友一只手做鼓,一只手做米粒,边唱边表演。

师:“刚才发现有的米粒能随音乐的强弱一会儿跳的高一会儿跳的低,其他的米粒你们行吗?那我们再来表演一次。”

五、分析、处理歌曲。

1、师:“在歌曲中有两句:小鼓敲的响,米粒跳的高,小鼓敲的轻,米粒跳的低,你觉得这两句怎样唱更好听?敲的响你觉得用什么声音来唱?我们用有力的声音学学。那敲的轻呢应该唱的怎么样?我们用轻一些的声音唱唱。

2、师:“经过小朋友这样处理唱的更好听了,我们把它们唱到歌曲里去吧。”

3、师:“小米粒在鼓上蹦蹦跳跳可开心拉,那我们应该怎样来演唱呢?”“那我们有表情的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来唱好吗?”

4、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呢?我们来给它取个名字吧。嗯,就叫《鼓上的小米粒》,这首歌曲叫?,下面我们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把这首《鼓上的小米粒》唱一唱吧。

六、创编节奏型演唱。

1、师:“刚才我的小鼓是:咚咚 咚 ,咚咚 咚这样唱的,你的小鼓是怎样唱的?他的小鼓会这么唱的一起学学。我们把它的小鼓唱的编到歌里去好吗?”

2、师:“你们的小鼓还会怎么唱呢?我们把它的小鼓唱到歌里去。”(2-3个)

七、拓展练习,进一步体验歌曲中小米粒的乐趣。

师:“嗯唱的真好听。小朋友,你们觉得这首歌曲有趣吗?你觉得什么地方很有趣的?想不想来学一学、跳一跳啊,那我们把这里当成一个大鼓,我们做小米粒听着音乐边唱边跳舞好吗?”

随音乐跳出去。

篇4:会跳舞的纸屑大班科学教案

会跳舞的纸屑大班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的操作,发现摩擦起电的现象。

2、激发幼儿探索物体更多的有趣现象。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启发性谈话,激起幼儿探索兴趣。

1、谁来想个办法,使纸屑吸起来?

2、幼儿相互结伴探索。

3、请幼儿说一说探索结果。

二、比较纸摩擦和毛皮摩擦后吸纸屑的不同现象。

幼儿探索,相互交流。

三、整理好操作材料。

四、鼓励幼儿探索更多的物体,找一找什么东西也会吸起来?

篇5:《会跳舞的彩带》大班科学教案

《会跳舞的彩带》大班科学教案

教材选择:

彩带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平时区角中老师提供的用彩纸做的彩带,也是百玩不厌。他们喜欢拿着彩带跑动,随着音乐挥舞,但是孩子们挥动彩带的方法比较单一。孩子们有需要、有兴趣去探索挥动彩带的多种方法。因此我设计了这一活动,活动中让幼儿在探索发现、操作尝试中感受体验舞动彩带的快乐。

活动目标:

1、探索发现舞动彩带的不同形状与手臂舞动的关系及方法。

2、能大胆地表现音乐,知道舞动彩带的节奏与音乐的节奏一致。

3、体验舞动彩带的快乐。

4、学会积累,记录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很多种。

5、激发幼儿乐于探索科学实验的乐趣。

重点、难点:

1、重点:探索舞动彩带的不同形状,体验舞动彩带的快乐。

2、难点:发现彩带跳舞与手臂舞动的关系及方法,与音乐合拍地表演。

活动准备:

1、音乐:《喜洋洋》,我把中间一段音乐放慢了速度,让孩子更容易区分抒情和欢快,更有利于幼儿用彩带表现音乐。

2、彩色丝带(彩色丝带有一种飘逸,更能让幼儿体验舞动的快乐)

3、记录纸、笔(记录幼儿舞出的各种形状,便于幼儿总结)

活动过程:

活动主要通过看一看、舞一舞、说一说、想一想、听一听、赏一赏等方法让幼儿探索发现彩带跳舞的方法,体验舞动彩带的快乐。

一、出示彩带,提问:这是什么?像什么?(长长的像什么?团起来像什么?)(每人一条彩带,请幼儿仔细观察,教师应用启发性语言,通过谈话引导幼儿认识彩带,激发幼儿的兴趣,并在拉开团笼中掌握了收放彩带的方法。)

二、探索发现挥舞彩带的不同形状。

1、探索:让彩带跳起舞来。

师:彩带是专门用来跳舞的,今天请小朋友试一试,让你的彩带跳出各种各样的舞蹈,试的时候,老师有几个要求:看看你的彩带跳出的舞像什么?看谁能让彩带跳出各种各样的舞。

幼儿自由探索后教师记录幼儿舞动彩带的形状,并加以总结:舞动手臂能让彩带跳出各种各样的舞蹈,有的像……有的像……。

教师记录舞动彩带的形状:

2、探索:手臂舞动的形状和彩带舞动的形状有什么关系。

彩带跳出了这么多的舞,彩带跳出这些舞的时候你的手是怎样舞动的呢?

幼儿探索后回答。

教师再总结:我们的手臂挥动xx形状,彩带也会跳出xx的舞。

3、探索:手臂舞动有几种方法,为什么用同一种方法彩带会跳出不一样的舞呢?

幼儿尝试各种形状,然后想一想说一说,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加以总结,原来舞动彩带的基本方法只有三种:①圆形②半圆形③波浪形。但是我们手臂舞动的方向不一样,用的力度、速度不一样,彩带跳出的舞也不一样。教师和幼儿一起练习三种方法,并体验不同方向、不同力度、不同速度的效果。

(根据幼儿好奇、好动的心理,教师以层层递进的方法进行探索。主要通过舞一舞、说一说、想一想探索发现舞动彩带的不同形状与手臂舞动的关系及方法。一共进行了三次探索:①探索:让彩带跳起舞来。知道彩带能跳出各种各样的舞蹈,都是手臂舞动的结果。②探索:手臂舞动的形状和彩带舞动的形状有什么关系。发现我们的手臂挥动xx形状,彩带也会跳出xx的舞。③探索:手臂舞动有几种方法。通过观察、尝试归纳总结手臂舞动的几种基本方法。)

三、听音乐舞动彩带

1、欣赏音乐《喜洋洋》,感受音乐的旋律与节奏。

听了这首音乐有什么感觉?一共有几段?哪一段快哪一段慢?

2、再次欣赏,欢快的音乐我们可以怎样舞动彩带,抒情缓慢的音乐可以怎样舞动彩带?(幼儿可随音乐自由舞动彩带)

3、听音乐尝试练习。

4、集体表演。

通过感受音乐的节奏、想象彩带跳舞的样子、表现彩带跳舞,让幼儿在音乐中充分地体验舞动彩带的快乐。

四、欣赏彩带操,激发再次探索的欲望。

你们见过彩带舞吗?在哪儿看到的?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段彩带舞,我们一起来看看。

幼儿观看视频后教师提问:大姐姐在条彩带舞时除了手在舞动彩带,还有头、脚、腰等是怎么样的呢?

教学反思:

舞动彩带时身体的其它部位也可以动起来,这样我们的彩带舞会更加的优美,你们可以自己去试一试。(结束活动)(在欣赏的基础上,幼儿对彩带舞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并且激发了幼儿继续探索的欲望。)

篇6:幼儿大班科学教案《小乌龟“跳舞”》

幼儿大班科学教案《小乌龟“跳舞”》

【活动目标】

1、尝试在探究中寻找答案,知道乌龟会跳舞的原因。

2、能通过动手探索发现光源位置与影子位置的关系,并学习记录实验结果。

3、对科学活动感兴趣,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环境:一个适合探索影子的活动室。

2、教具:大手电筒、彩色的.大乌龟、磁带《森林狂想曲》。

3、学具:每人一个小手电筒、一张白纸、一个彩色的纸乌龟、一张记录表;水母、章鱼、海马等图片若干;胶水、抹布等。

【活动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探索兴趣。

播放音乐,教师在手电筒、胶水和白纸的帮助下示范乌龟跳舞。

教师:“小乌龟跳得怎么样?”“你们想不想也来试一试呢?”

二、探究质疑——自主探究质疑,体验发现乐趣。

(一)第一次尝试。

1、教师引导、鼓励幼儿在白纸、胶水、手电筒的帮助下进行大胆尝试。

2、帮助幼儿发现小乌龟“跳舞”的秘密。

讨论:“小朋友,你们的小乌龟‘跳舞’了吗?”“小乌龟为什么会‘跳舞’的呢?”为什么有的不会跳呢?

3、展示“跳舞”与“不跳舞”的乌龟,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探索其中的秘密。

4、师幼共同小结:“原来,手电筒的光照在小乌龟上就出现了乌龟的影子,当小乌龟的头,尾巴和腿都没有涂胶水,并且都向上翘时手电筒动了,小乌龟的影子也跟着动了,看起来就好象乌龟在‘跳舞’了。”

(二)第二次尝试。

1、再次探索前的设疑:“小乌龟会跳哪些动作呢?”师出示记录表引导幼儿观察演示记录。

教师请小朋友看看手电筒朝哪个方向动?,乌龟的影子会在哪里动。

2、幼儿动手尝试、探索发现光源位置和影子位置的关系,并记录结果。

3、幼儿做好记录后,与其他幼儿交流。

4、展示幼儿的记录,在教师引导下进行归纳总结:当手电筒的光朝那方向,小乌龟的影子就朝那个方向。

5、随音乐表演,从玩法上进行调整,体验探索的乐趣。

篇7:会跳舞的铅笔的科学教案

关于会跳舞的铅笔的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 尝试用双侧同重平衡杆的方法帮助铅笔站立,掌握简单的平衡原理。

2.乐意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1.秃头铅笔、铅丝、记录纸人手一份。

2 .辅助用具;夹子、木珠、橡皮泥、螺帽、雪花片、木头积木等。

3 .西游记人物图片(数量为幼儿人数的两倍)。

4. 西游记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铅笔,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T: 铅笔放在手指上不用手扶会怎样?

今天偏要和铅笔做个游戏,让它立在手指上不用手扶也不掉下来,你有什么好办法么?

(二)幼儿第一次尝试

T:桌上有许多工具,用它们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让铅笔立在手指上不掉下来。

1. 幼儿尝试

2. 教师出示范例

T:看,我的铅笔会跳舞,它跳得多开心呀。你知道我是怎么做到的.吗?好,你也来试一试吧。

(三) 幼儿第二次尝试

1.探索学习习近平衡杆的制作

引导:它为什么站不稳?朝哪边倒?为什么/

帮助:铅丝需绕紧,两侧铅丝要一样长,悬挂物一样重。

2.进一步尝试新工具并记录

T:记下你成功的方法,比比谁用的工具种类多,谁成功的次数多。

3. 交流记录结果

问:为什么你的铅笔能站稳?(“平衡”的概念)

(四) 运用已有经验制作铅笔娃娃

1 .出示西游记人物图片,提出制作玩具

T:你们的铅笔都会跳舞了,我们帮它们打扮打扮,让它们变成有趣的玩具。

2 .听音乐庆祝。

篇8:会跳舞的铅笔科学教案

会跳舞的铅笔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 尝试用双侧同重平衡杆的方法帮助铅笔站立,掌握简单的平衡原理。

2 乐意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1秃头铅笔、铅丝、记录纸人手一份。

2 辅助用具;夹子、木珠、橡皮泥、螺帽、雪花片、木头积木等。

3 西游记人物图片(数量为幼儿人数的两倍)。

4 西游记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出示铅笔,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T: 铅笔放在手指上不用手扶会怎样?

今天偏要和铅笔做个游戏,让它立在手指上不用手扶也不掉下来,你有什么好办法么?

(二)幼儿第一次尝试

T:桌上有许多工具,用它们来试一试,看看能不能让铅笔立在手指上不掉下来。

1 幼儿尝试

2 教师出示范例

T:看,我的`铅笔会跳舞,它跳得多开心呀。你知道我是怎么做到的吗?好,你也来试一试吧。

(三) 幼儿第二次尝试

1探索学习习近平衡杆的制作

引导:它为什么站不稳?朝哪边倒?为什么/

帮助:铅丝需绕紧,两侧铅丝要一样长,悬挂物一样重。

2进一步尝试新工具并记录

T:记下你成功的方法,比比谁用的工具种类多,谁成功的次数多。

3 交流记录结果

问:为什么你的铅笔能站稳?(“平衡”的概念)

(四) 运用已有经验制作铅笔娃娃

1 出示西游记人物图片,提出制作玩具

T:你们的铅笔都会跳舞了,我们帮它们打扮打扮,让它们变成有趣的玩具。

2 听音乐庆祝。

篇9: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吹泡泡》

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吹泡泡》

吹泡泡

目标:

1、尝试用不同的材料吹泡泡,发现只有是镂空的材料都容易吹出泡泡。

2、培养幼儿根据自己的猜想有目的的进行验证的能力。

3、体验通过实际操作,获得知识和本领的愉悦情感。

准备:

记录卡、幼儿用笔吸管、筷子、花片、积木、漏勺、勺子、肥皂水视平转换仪磁带录音机

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在《吹泡泡》的音乐中,一起进入活动室。

师:我们都很喜欢吹泡泡,那可爱的泡泡们在阳光下五颜六色,

大大小小,真漂亮呀!

今天,我们一起来玩吹泡泡吧!

2、出示各种材料,并讨论。

(1)师:平时,我们都是用吹泡器来吹泡泡的,可是今天,大家一起来看看,我给你们准备了什么呀?

(2)出示记录卡,幼儿猜想。

师:老师还带来了一张记录卡,并把这些材料画在了卡上,请大家一起来猜猜,你觉得可以吹出泡泡的,就在“猜一猜”这一个格子里打上勾勾,觉得不可以的就打上叉叉。

3、幼儿猜测,教师巡回指导。

4、讨论、介绍幼儿想法。

(1)师:谁来介绍自己的猜想?请一到两名幼儿上台介绍。

(2)师:你为什么这么想呢?有没有和他不一样的`猜想?

(3)师生共同讨论,并统计在教师的记录卡上。

师:我们一起来侃侃,你认为吸管可以吹出泡泡的请举手。(依次统计各个材料)

二、幼儿操作。

师:小朋友的猜想都不一样,那到底对不对呢?老师也不知道,但是我们可以自己去试试!

1、请大家拿着你的记录卡,把每一样材料都去试一试,并且马上把结果记录在“试一试“这一格内。

2、幼儿操作尝试,教师指导。(重点指导花片和漏勺)

3、比较猜测和尝试后的结果。

(1)师: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你操作后的结果?

有没有不一样的结果?

请有持不同意见的幼儿上来再次操作比较。

(2)师生再次讨论,统计在教师记录卡上。

师:在我们小朋友操作了过后,你觉得吸管可以吹出泡泡的请举手。(依次统计各个材料)

三、总结

1、谁来告诉我,你发现在这些材料中,那些可以吹出泡泡呢?他们有什么特点吗?

教师总结:

这些有可以吹出泡泡的材料都有共同的地方,就是它们都有洞洞,这些有洞洞的材料有个名字,我们叫它“镂空”。因为它镂空,所以可以吹出泡泡来。

2、结束部分。

师:我还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大家看看它们能吹出泡泡吗?为什么?

想知道它们吹出的泡泡是什么样子的么?我们一起到户外去试试看吧!

在音乐《吹泡泡》中跳出活动室。

篇10:小米粒幼儿园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感受体验,区分音的强弱、轻重,创编鼓声的不同节奏型。

2、在反复听赏的基础上,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

3、体验鼓上的小米粒弹跳的乐趣,并能有感情地演唱。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通过肢体律动,感应固定拍。

活动准备:

鼓、彩色米粒

活动过程:

一、听鼓声进行节奏练习,并创编鼓声的节奏型。

1、师:“看,这是什么?听,小鼓在歌唱。”

1、X X X XX X

(1)小鼓唱了什么?(咚咚 咚,小鼓在歌唱。)我们一起学学。

(2) 听小鼓又唱了什么?X.X XX X小鼓唱了什么?一起来说一说。

2、创编节奏型。

小鼓还会怎样唱呢?

二、出示小米粒,引导幼儿观察,区分音的轻、响,强弱,米粒跳跃的高低变化。

师:“瞧,你们动听的声音把可爱的米粒也吸引来了,它想在鼓上为你们跳舞了,想看吗? 仔细看看米粒是怎样跳舞的?”(听音乐敲)

师:“你发现米粒是怎么跳舞的?”“怎样跳来跳去的?为什么跳的高?”说说学学。

小结:原来,小鼓敲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敲的轻,米粒跳得低。

师:“我们一起有节奏的把米粒跳舞的样子来说一说好吗?”

师:“听,小鼓敲的有什么不一样?X.X XX X(2次)”

“敲的响用什么声音来说?那我们用有力的声音一起说一说。敲的轻用怎样的声音呢我们试试。”

师:“我们完整的把米粒跳舞的样子来说一说。”

三、感受歌曲,理解歌曲内容,并能区分音的强弱。

师:“有一首歌就是讲了小米粒在鼓上跳舞的样子,听小米粒是怎样跳舞的?”(幼儿说师唱)哦,原来是这样跳舞的。我们一起学学。

师:“小鼓还唱了什么呢我们再来听一听。”(听音乐范唱)

四、幼儿学唱歌曲。

1、师:“嗯,听的真仔细,下面我们跟着小鼓一起来唱一唱吧。”

2、小鼓说你们唱的真好听,还想听一次,你们愿意唱吗?

3、你们想表演米粒在鼓上跳舞吗?那请小朋友一只手做鼓,一只手做米粒,边唱边表演。

师:“刚才发现有的米粒能随音乐的强弱一会儿跳的高一会儿跳的低,其他的米粒你们行吗?那我们再来表演一次。”

五、分析、处理歌曲。

1、师:“在歌曲中有两句:小鼓敲的响,米粒跳的高,小鼓敲的轻,米粒跳的低,你觉得这两句怎样唱更好听?敲的响你觉得用什么声音来唱?我们用有力的声音学学。那敲的轻呢应该唱的怎么样?我们用轻一些的声音唱唱。

2、师:“经过小朋友这样处理唱的更好听了,我们把它们唱到歌曲里去吧。”

3、师:“小米粒在鼓上蹦蹦跳跳可开心拉,那我们应该怎样来演唱呢?”“那我们有表情的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来唱好吗?”

4、师:“这首歌曲的名字叫什么呢?我们来给它取个名字吧。嗯,就叫《鼓上的小米粒》,这首歌曲叫?,下面我们用轻快活泼的声音把这首《鼓上的小米粒》唱一唱吧。

六、创编节奏型演唱。

1、师:“刚才我的小鼓是:咚咚 咚 ,咚咚 咚这样唱的,你的小鼓是怎样唱的?他的小鼓会这么唱的一起学学。我们把它的小鼓唱的编到歌里去好吗?”

2、师:“你们的小鼓还会怎么唱呢?我们把它的小鼓唱到歌里去。”(2-3个)

七、拓展练习,进一步体验歌曲中小米粒的乐趣。

师:“嗯唱的真好听。小朋友,你们觉得这首歌曲有趣吗?你觉得什么地方很有趣的?想不想来学一学、跳一跳啊,那我们把这里当成一个大鼓,我们做小米粒听着音乐边唱边跳舞好吗?”

篇11: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挑战一分钟》

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挑战一分钟》

活动目标

1、了解时钟,认识一分钟,体验用一分钟的时间做事情,感知专注做事的重要性。

2、学习珍惜时间、做事不拖拉。

活动准备

1、一个时钟、PPT(成人一分钟内做的大事)。

2、幼儿操作材料若干,弹珠若干、筷子、记录纸、笔、小筐子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时钟

1、复习、巩固认识时钟。

师:小朋友这是什么?认识吗?(钟)你们真的都认识?

师:这根粗粗的、最短的针叫什么?比时针稍微细一点长一点的叫什么?那这根最细最长、走的.最快的针叫什么呢?

2、交流:一分钟有多长。

师:这钟面上的三根针哪一个走一圈表示一分钟呢?那一分钟有多长?我们来数一数。

(1)使秒针在时钟12的位置,教师和幼儿一起数,当秒针转一圈,数数停止。

(2)感受秒针无论从哪来开始走,只要走一圈又回到开始的位置都是60个数。

小结:一分钟有60个数,也就是60秒。

3、如果有的钟只有两根针,没有秒针,我们怎么知道一分钟到了呢?让幼儿观察秒针走一圈分针有什么变化。

小结:秒针走一圈或分针走一小格都表示过了一分钟。

4、感受一分钟。

师:你觉得一分钟是长还是短?那我们来感受一下吧?老师在后面为你们每个人准备了拼图,一分钟的时间看看小朋友们能不能完成任务。(教师边计时,边数数,幼儿开始拼图。)

师:时间到,谁完成了?一分钟的时间够不够完成任务?

小结:完成拼图的小朋友说一分钟很长,没有完成拼图的小朋友说一分钟时间很短。但是一分钟是多少秒吗?(60秒)对呀,一分钟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所以,刚才没有完成拼图的小朋友,老师要告诉你们一个秘诀:如果想完成任务,一定要专注做事情,珍惜每一分钟。

二、体验:一分钟能干什么

1、一分钟能做些什么?请幼儿动手试试,并交流。

2、欣赏成人一分钟内能做什么。

小结:这些大人厉害吧,一分钟内能做这么了不起的事,这也启示我们更要珍惜每一分钟。那我们小朋友想不想也来挑战一下,接下来我们要玩一个游戏——挑战一分钟。

游戏一:一分钟内不眨眼。

游戏二:夹弹珠。

(1)请你数一下在一分钟里夹了几粒弹珠,然后把它记录在记录表上。

(2)请幼儿介绍夹弹珠的方法,传授经验。

(3)幼儿再次操作,分享成功。

(4)同样花了一分钟时间,为什么有的小朋友夹得多,有的小朋友却夹得少呢?

结论:在相同的时间里做同样的事情,因为每个人的动作有快有慢,所以结果也会不同。专注做事情,抓紧时间了,你完成的任务就多了。

三、讨论:如何珍惜时间

师:刚刚我们用了很多个一分钟,现在还能回去吗?

小结:时间过去了就不能再倒回了,所以我们小朋友要珍惜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不要让时间白白浪费。

结束部分:

现在小朋友用一分钟的时间排好队,我们一起去户外看看,一分钟还能做什么事情吧。

篇12: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立体镜》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立体镜》

活动目标

1、认知:认识立体镜,复习立体视觉;

2、技能:练习撕、粘、贴等动作,独立制作立体镜;

3、情感:培养幼儿爱观察的科学态度,锻炼幼儿的细致观察力。

重难点

粘立体镜盒身,独立制作立体镜,观察立体效果。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

(1)材料——凸透镜、照片、立体镜盒身、双面胶

(2)将材料提前分类放好,方便课上幼儿操作。

活动过程

一、故事《神奇的眼睛》导入:

1、教师引导:小朋友们看过立体电影吗?为什么看立体电影要带立体眼睛呢?能让平面的东西看起来更立体更逼真。今天老师教大家一个新的魔法:立体镜。

2、出示成品,请幼儿体验。

二、实验:制作立体镜

安全提示:操作的所有材料,都不能放到嘴里。

操作材料:凸透镜、照片、立体镜盒身、双面胶

操作方法:

1、出示两幅图片,观察照片上两幅图的不同之处。(这个区别比较细微,幼儿不容易观察得出结论,教师可以稍加提示)两幅图左右两边不同,左边的图左边的图像多一些,右边的'图片右边的图像多一些。用凸透镜观察两幅图片,体验不同。

2、在凸透镜后面粘上双面胶,将凸透镜粘在立体镜的小孔处。

3、在立体镜盒有开口地方粘上双面胶,两边都粘上双面胶。

4、将双面胶揭下来,用双面胶将盒子的两层粘合起来。(注意:有大开口的一面在内侧,完整的在外侧。)将照片竖着插到立体镜内。

5、把两只眼睛放到凸透镜前,调节焦距,观察现象,可以请幼儿们互相交换照片观看。(两张照片变成了一张立体图,能看出事物的前后位置)

三、教师总结

1、立体镜原理:人的两只眼睛相距约65毫米,因此两眼是从不同的角度看物体的:右眼看到的右边的多些,左眼看到的左边的多些,因此两眼的视觉稍有不同,这种差异叫做双眼视差。左右眼不同的视觉信息,最后在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下合二为一,就形成了对象的立体知觉。

2、分别用左右眼看一样东西,看到的景象是一样的吗?不一样,两只眼之间有距离,存在视差。

(温馨提示:刚开始可能幼儿看不出立体效果,老师提醒幼儿按压立体盒,感到快模糊时就会出现立体效果。建议多让幼儿观察体验。)

活动延伸

播放立体电影请小朋友戴上自己制作的立体镜进行观看,体验戴立体眼镜与不戴立体镜看立体电影的区别。

篇13: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植物过冬》

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植物过冬》

【活动目标】

1、了解植物怎样过冬,感知冬季植物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2、通过观察、绘画、交流等方式,进一步感知感知各种植物在冬季的不同状态。

3、有探索植物奥秘的兴趣及爱护植物的情感。

【活动准备】

硬板纸上有一张白纸,彩色笔若干。

【活动过程】

一、通过提问,引出话题。

1、师:小朋友,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气候有什么变化?

2、师:这么冷的天气,花草树木辉冬死吗?植物们准备好过冬天了吗?下面,我们带上纸板一起到户外,找一找、看一看、画一画“冬天的植物”。

二、引导幼儿到户外观察植物,并记录植物现象。

1、师:冬天到了,小树上的叶子有什么变化?大树上有什么变化?小草是什么样子的?

2、师:请小朋友在指定范围内自主观察,并讲述自己的发现和自己的疑问。

3、教师引导幼儿有重点地观察个别植物,帮助幼儿进一步感知植物的变化:

①观察大树: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冬天的树是什么样子?想一想,它们冻死了吗?找一找树上还留下了什么?(引导幼儿发现芽苞、果实、种子等。)

②师:请小朋友剥开芽苞看一看,它里面有什么?猜一猜,明年春天会变成什么?

③观察小草:请小朋友在草地上观察,看看冬天的`小草怎么样了?想一想,小草冻死了吗?挖出小草的根看看是什么颜色的?根上长着什么?

4、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植物,并用自己的彩笔记录植物过冬的种种表现。

三、回活动室后组织交流。

师:请小朋友跟同伴讲讲你的记录和发现,看看植物过冬有几种方式?

四、帮助幼儿了解植物过冬的各种方式。

师:冬天到了,落叶树的叶子纷纷掉下来,常青树的叶子仍然还是绿色的;落叶对树木过冬有帮助吗?(减少水分蒸发、落叶能化为肥料、营养树根)

师:小草是什么颜色?它冬死了吗?(有的小草根已经死了,但是它留下了种子,有的小草根还活着,明年春天还会发芽。)

师:人们怎样帮助植物过冬呢?(在树上涂石灰、扎干草,为油菜、麦苗撒上草灰、干粪,把怕冷的观赏植物搬到室内或温室。)

篇14:《认识火》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

一、活动目标

1、让幼儿了解火的一些知识,懂得火对人们的好处和危害。

2、了解防火的简单方法,培养防火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能力,在活动中大胆创造并分享与同伴合作成功的体验。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篇15:《悟空分桃》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

《悟空分桃》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4、5的分解、组成,初步探索组成的基本规律。

2.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并正确表达。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重点:

学习4、5的分解、组成、探索组成的基本规律。

活动难点:

能够记录自己的操作结果,运用准确语言表达。

活动准备:

1.悟空头饰1个,桃子实物5个;每人5个桃子图片;每人两个盘子。

2.练习卡、记录纸人手一份。3、幼儿用书第3册P12-13页;铅笔、橡皮等

活动过程:

1.教师扮演孙悟空出示实物桃子,请小朋友帮忙将桃子分到两个盘子里,引起幼儿兴趣。

2.引导幼儿探索5以内数的分和。

(1)教师出示4个桃子,引导幼儿分到两个盘子里,启发幼儿发现不同的分桃方法。教师示范分和记录。

(2)教师以游戏的口吻,引导幼儿将5个桃子分到两个盘子里,启发幼儿用不同的方法分桃,并进行记录。

(3)幼儿交流各自的操作结果。教师在黑板上出示4、5的分合式,引导幼儿观察并发现互换、互补、递增、递减等规律。

3.引导幼儿练习,进一步掌握4、5以内数的组成。

操作练习卡,也可以用雪花片、花生、豆子等物品练习数的`组成。

延伸活动:

投放益智区材料,供幼儿继续探索练习4、5以内数的组成。

教学反思:

篇16:会跳舞的小纸片

“铃铃铃......”,上课铃响了,同学们都安静地坐在各自的位子上,教室里鸦雀无声,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 “咚咚咚......”走廊上传来走路声,随后,上语文课的丁老师满脸笑容地走进教室,和蔼可亲地对大家说:“同学们,今天上语文课做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好不好!”这真是个“喜讯”,我们都欢呼雀跃,有的同学还站到了桌子上,直到老师说了一声“请大家安静下来!”我们才静下来,乖乖地坐在椅子上. 实验开始了,只见丁老师把一张餐巾纸撕成细小的碎片,然后,不知从哪儿“变”出一块塑料薄膜片,把它在衣袖上来回摩擦,边擦还边说:“等会儿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过了一会,丁老师把塑料薄膜片放在离小纸片上方一厘米左右的地方,我们都睁大眼睛看着“咦,这是怎么一回事?”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有的小纸片被吸在了塑料片上,有的小纸片在被吸上去不久就掉下来了,有的还在中间打起了转转......它们多么像在舞蹈呀!于是,我们就把这个小实验叫做“会跳舞的的小纸片”. 老师演示完了,要我们自己做,可我们没有塑料片,老师说笔头也行.于是我拿起圆珠笔的一头,在袖子上使劲地来回摩擦,刚擦了一两下,我就把笔头迫不及待地伸向小纸片.咦,怎么搞的,小纸片怎么不跳舞了.我抬起头来,看见同桌还在摩擦,我便在袖子上来回擦了好几次,把笔头伸向小纸片.啊,吸起来了!我大声叫到:“成功了,成功了......”这时,旁边也不约而同地传来同学们的喊声“成功了,成功了......”“啊,吸起来了,吸起来了.....”  突然,我想:为什么小纸片会吸上笔头呢?我百思不得其解,于是便去问丁老师,老师告诉我:“那是因为笔头与袖子摩擦产生静电,静电就吸起了小纸片.”  这节语文课虽短,但告诉了我一个小知识,并让我懂得了大自然还有许多奇妙的东西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

《擦掉小汗珠》幼儿园大班教案

大班音乐活动教案反思说课稿

大班教学反思

大班骑车出游教学反思

大班音乐愉快的罗嗦教案

大班教学反思大中国

大班印章教学反思

大班教案音乐

音乐大班教案

《热热闹闹的大街上》大班音乐教案

《会跳舞的“小米粒”》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
《《会跳舞的“小米粒”》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会跳舞的“小米粒”》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精选16篇)】相关文章:

大班音乐教案2023-05-15

大班音乐羞答答教案2023-04-23

活动反思幼儿园2023-01-02

关于儿童体育活动小小房子教案合集2023-08-19

关于幼儿园活动的反思总结2022-07-22

音乐教案大班教案参考2022-10-22

大班音乐有趣的按摩教案2022-12-18

活动反思2023-02-06

的活动的反思2023-05-05

大班科学教案《蝴蝶的栖息》2022-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