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惯性教案

时间:2023-12-27 07:53:30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中惯性教案(精选17篇)由网友“水中烈火”投稿提供,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过的初中惯性教案,我们一起来阅读吧!

初中惯性教案

篇1:初中惯性教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惯性是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又与实践知识紧密相联.明确惯性概念,理解惯性现象,既是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乃至整个力学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惯性是一个抽象的科学概念,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2.教学目的

1)知道惯性现象,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3)知道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3.重点、难点

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的理解,用惯性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

二、教学思路

本课题按照“展示现象→分析思考→整理扩展→巩固应用”的模式展开教学.通过教学程序的设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惯性实验的新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惯性概念的建立和应用,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1.观察抽象 建立概念

概念是从具体事例、实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只有首先为学生提供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才能从中抽象出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为此,在引出惯性概念之前,先演示惯性球、抽纸条等实验,学生看到:当突然抽去底下物体的时候,上面的物体能保持原位不动,这个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得出: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的性质.既然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的性质,那么运动的物体又有什么性质呢?

举例:离开枪口的子弹失去了推力,还能继续前进.演示:运动的小车突然停止,车上的木块继续前滑.两个事例表明: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的性质.

小结: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进一步归纳得出:任何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和生产中的惯性例子.初步建立起惯性的概念.

2.虚拟想象 强化概念

虚设一个与真实情况相反的物理条件,并以此推出一系列想象性的荒谬结果,用反面的荒谬启迪人们对正面真实的认识,这就是虚拟情景.

对于惯性,学生常有疑问:物体真的有惯性吗?对此,教师引导发问:“假如某一时间地球上的物体突然失去了惯性,这对我们生活的世界将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讨论.

正在进行比赛的运动场上,所有的球离开球拍后,因没有惯性而无法前行,掉落地上.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甚至跳远、跳高等运动项目都将无法进行.

离开枪口的子弹,因没有惯性无法向前射出,至多掉落在开枪者自己的眼前.美国霸权主义者最先进的核弹,如果正用来打击别国,也只能落在自己的跟前爆炸而自取灭亡.

地球以360米/秒的速度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离开地面的人因没有惯性而不会随地球一起运动,当他重新落回地面时,将落在原位置的西边.假如一个中国人离开地面数小时,当他降落到地面时,或许已经站在加拿大的国土上.

许多物理现象自然形成,永久存在,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对其中隐藏着的科学真理难有深刻的理解.虚拟情景以其“虚”、“谬”、“奇”的特点,与真实世界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人虚中见实,无中见有,从反面看到真实的直观,从而加深了对客观世界真理性的认识.

3.比喻联想 深化概念

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在任何情况下,物体的惯性都始终存在.学生却提出这样的问题:“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那么,当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即做变速运动或曲线运动)时,它的惯性岂不消失了吗?”要消除这样的疑问,无论用理论的推导或实验的证明都是困难的.然而我们却可以用下面的比喻来解除疑问.每个学生都有阅读的本领,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阅读,即使在劳动,阅读的本领照样存在;每个人都有睡觉的习性,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睡觉,即使在学习,睡觉的习性仍旧存在.同样的道理,物体有惯性,即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即使它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做变速运动或曲线运动),它的惯性也同样存在,只不过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罢了.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管这个物体在做什么运动,是否受到力的作用,物体的惯性始终存在.

4.对照比较 辨别概念(惯性 惯性定律区别)

比较是物理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知识进行比较,可以区别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知识系统化,加深理解和记忆的效果.学生容易把惯性和惯性定律混淆起来,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可列表对比如下:

区别:1.前者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后者是物体的运动规律

2.前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后者只有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才遵守

联系:惯性定律是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惯性的直接表现

5.实例分析 应用概念

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惯性概念,这只是实现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应用惯性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例子是很多的.如:

1)汽车突然开动、刹车、转弯时,车内乘客的倒向如何?

2)匀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的乘客,向外跳车时,向哪个方向跳不容易摔倒?

3)在匀速向前行驶的车厢里的乘客,分别向前跳远和向后跳远,哪一次跳得更远?

4)在匀速向前行驶的车厢里的乘客向外掷石子,以相等的速度分别向前和向后掷出,哪一次掷得更远?

5)在匀速、加速、减速向前行驶的车厢里的乘客,竖直上跳,当他落下时,分别落在原位置的哪一侧?

上述各例,从惯性知识的单一应用,到惯性与速度知识的综合应用,从简单的匀速问题到较复杂的变速问题,层层深入,步步提高.在分析讲解中,引导学生掌握解答惯性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惯性知识的透彻理解,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结

1.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2.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惯性定律是一条客观规律,这一规律说明了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后者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

四、作业

准备锤头和锤把,通过实践分析:

(1)把锤头固定在锤把上,有几种方法?

(2)把锤头从锤把上卸下来,有几种方法?并加以解释。

篇2: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牛顿第一定律,常识性了解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斜面小车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分析,初步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概括、推理)。

情感目标:

1、通过科学史的简介,对学生进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育。

2、通过伽利略的理想实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回忆思考的形式提出问题: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会怎样?通过小车在不同表面运动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直观的看到物体运动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为讲解伽利略的推理作准备。然后讲述伽利略的推理方法和通过推理得出的结论,再介绍迪卡儿对伽利略结论的补充,牛顿最后总结得出的牛顿第一定律。通过这些使学生了解定律的得出是建立在许多人研究的基础上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所看的更远一点,那是因为站在巨人肩上的缘故”。最后指出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而是用科学推理的方法概括出来的,定律是否正确要通过实践来检验。给学生以科学方法论的教育。

本节课的重点是揭示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教法建议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图9—1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通过对小车实验的分析比较得出牛顿第一定律。

教学难点 :

1.明确“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观点是错误的。

2.伽利略理想实验的推理过程

教学用具:斜面,小车,毛巾,棉布,玻璃板,微机,实物投影,大倍投电视。

教学过程

一、实验引入:批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

[演示1]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开始慢慢向前运动,撤掉推力,木块立即停止。

分析: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类似的现象,(如推桌子)。这些现象从表面上看,“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即:板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这种观点在历史上曾被沿用两千多年,但时沿用两千年是否就一定正确呢?也可能有人曾表示过怀疑或有人认为就是错误的,但没某能说服别人的理由。

[演示2] 在桌面上推动木块(或板擦)从静止使之向前运动,用力推出,木块向前运动一段距离后停止。

分析:推力撤掉,还要向前运动,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符。

分析:木块:静止——运动——静止。两个过程中是否都有力存在?在这两个过程中力的作用是维持原来的运动状态还是改变运动状态?

二、讲授新课:

1、规律总结过程

方法1教师引导

伽利略的贡献:理想实验

[演示](通过实物投影仪把实验过程反映在大倍投电视上)

介绍器材

实验前提条件:每次实验都需从斜面上的同一高度下滑,为什么?

实验过程:让小球从同一斜面的同一位置滚下后分别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玻璃表面上运动,每次记下小球停下时的位置。做标记的位置是什么位置?(停下来的位置)

实验纪录:

实验次数 表面材料 阻力大小 滑行距离

1 毛巾 最大 最短

2 棉布 较大 较长

3 玻璃 较小 长

推理想象 光滑表面 阻力为零 无限长

实验分析:

三次实验,小车最终都静止,为什么?

三次实验,小车运动的距离不同,这说明什么问题?

小球运动距离的长短跟它受到的阻力有什么关系?

若使小车运动时受到的阻力进一步减小,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变长还是变短?

根据上面的实验及推理的思想,还可以推理出什么结论?

推理:小球在光滑的阻力为零的表面,将会怎样运动?

实验结论:通过伽利略的实验和科学推理得出“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作匀速运动。

[微机模拟实验]:简介伽利略理想实验

迪卡儿的补充

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

牛顿的成果:补充与概括

师:物体除了运动的以外,还有静止的。那么,静止的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保持什么状态呢?(牛顿补充:将保持静止状态)

师(引导学生概括):我们现在已经有了伽利略的研究成果,又有了迪卡儿和牛顿的补充,把两者进行一下概括: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将如何呢?(对概括出来大致意思的同学给予鼓励)

介绍:牛顿抓住时机,概括总结得出著名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方法2:学生探究式学习

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完成斜面小车实验,根据现象学生分组讨论,明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问题根源.由学生互相补充确定实验结论。

2、定律分析

定律成立条件:不受外力作用

运动规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师(回应课题引入实验): 回想我们最开始的实验,有推力板擦运动,撤去推力板擦停下来,从表面现象上得到的结论运动需要力维持是错误的,但这种现象是千真万确摆在我们面前的,我们如何用牛一的观点正确的解释这个现象呢?

三、巩固练习

1. 一物体放在桌上静止,假若某瞬间撤掉所有的外力,物体将怎么样?

2. 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看法,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可以做出来,所以惯性定律是正确的

B.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所以惯性定律不能肯定是正确的

C.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做不出来,但可以经过在事实基础上,进一步科学推理得出惯性定律

D.验证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虽然现在做不出来,但总有一天可以用实验来验证。

四、小结

人们对物体的运动规律的认识是经历了漫长的时间的。物体在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它是经过亚里士多德对人们近两千年的思想束缚,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才最终由牛顿总结出来的。牛一的重要贡献是:

1)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2)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五、作业 :阅读本节教材

探究活动

牛顿力学的建立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牛顿力学的建立不是牛顿一个人的功劳,而是许多科学家努力研究的最终结果,查阅资料了解牛顿力学的建立过程,及牛顿力学的体系。

【活动流程】

制订查阅和查找方式;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斜面小车实验的再研究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运用不同的物体表面,通过实验探究,加深对伽利略推理思维的理解。

【活动流程】

制订实验方案;准备器材;实验并记录现象,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与老师所做实验比较优缺点;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要有完整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篇3: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惯性的应用

初中物理实验教案:惯性的应用

【目的和要求】

1.认识什么是物体的惯性;

2.知道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仪器和器材】

带有木柄的锤,长为200-300毫米的.直尺或金属棒(直径10毫米左右)。

【实验方法】

1.把一个锤头松套在木柄上端,锤头能够轻易地取下。然后握住木柄,把木桶下端对准地面迅速撞击几下,就很难把锤头取下来了。

2.把几块大小形状相同的长方块(用其他表面较光滑的稍重的物体也可以,如大棋子、满装的火柴盒等)叠在一起,用直尺或金属棒对准其中任一块水平敲击,则被击的一块飞出,其余的仍然叠在原位。

【思考题】

1.离弦的箭为什么能继续前进?

2.劈柴时,斧头被夹在柴中。这时如果把柴的未劈开一端与地撞击,柴就会劈开;如果把柴的已劈开一端与地撞击,斧头就会被退出来,怎样解释这个现象?

篇4:什么是惯性大班教案

什么是惯性大班教案

一、设计思路:“老师,我把溜溜球甩出去为什么它会回到我的手上?”“汽车突然刹车,我的身体为什么总是向前倾?”生活中惯性无处不在,人们运用惯性的原理发明了许多有用的娱乐玩具:过山车、蹦床、秋千......

怎样让孩子们懂得和了解惯性的秘密及原理,在阳光和空气充足的户外场地上,孩子们“坐汽车”感受惯性、自己动手制作陀螺和旋转的纸盘、操作溜溜球、木块等活动来“找惯性”、通过做做玩玩发现问题,与老师和小伙伴一起“说惯性”。从而培养幼儿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激发幼儿自由探究的欲望和好奇心,萌发幼儿团结合作、克服困难的决心。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欲望,满足好奇心,萌发在活动中认真思考,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的精神,感受成功的快乐。

2、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动用各种感官寻找答案,提高幼儿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幼儿关注周围事物,感知惯性现象,懂得不受外力影响,任何物体都保持原状不变。

三、活动准备:

1、场地:一楼户外操坪,能感受惯性现象的体育器械若干;

2、幼儿操作材料:瓶盖、小木棍、扑克牌、小木块、扣子、免洗纸盘、卫生纸卷芯、

3、玩具车、溜溜球若干;

四、活动过程:

1、感受惯性:

、全体幼儿实地坐车感受开车、刹车带来的身体变化;激发幼儿探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欲望,满足好奇心,萌发在活动中认真思考,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的精神,感受成功的快乐。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动用各种感官寻找答案,提高幼儿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幼儿关注周围事物,感知惯性现象,懂得不受外力影响,任何物体都保持原状不变。

下车谈感受:开车时我的身体怎么变化?刹车时我的身体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初步了解什么是惯性。

2、发现惯性

篇5:教案示例・惯性现象

教案示例・惯性现象

课时:1课时.

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惯性.

2.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有关现象.

教具:课本图9-3的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器材:5个火柴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节知识

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2.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二、进行新课

1.惯性

(1)什么是惯性.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以原来的速度大小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用“惰性”比喻“惯性”.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篇6:教案示例・惯性现象

物体表现出惯性的现象很多.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实验.

(1)让学生把5个火柴盒摞起来,用火柴盒代替课本图9-2中的棋子.然后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下部的火柴盒,观察上面的火柴盒落在何处.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火柴盒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

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本引言图0-2鸡蛋掉入杯中的现象.

(2)演示课本图9-3甲.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后倒:木块原来的状态(静止),下部突然向前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所以向后倒.

(3)把木块平放在小车上,在小车和木块间涂点滑石粉(或撒点小米粒),像图9-3那样做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时,木块怎样运动.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前滑出?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前运动,小车突然停止,木块由于惯性仍向前运动,所以向前滑出.

(4)看课本图9-4漫画.回答: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倒向何方?分析讨论:为什么向前倒?

(5)讨论:①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倒向何方?为什么?

②汽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时,为什么不能立即停止而还要往前运动一段距离?

3.惯性的应用

拍打衣服可除去灰尘.

使劲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

撞击可以使锤头、斧头紧套在把上.

摩托车飞跃断桥.

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后面.

4.讨论本节后面“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三、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完成本节后练习题2、3、4.

3.阅读章后的“汽车刹车之后”.(自愿阅读

篇7:惯性现象科学领域教案

惯性现象科学领域教案

【教案目的】

1、引导幼儿关注周围事物,感知惯性现象。

2、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动用各种感官寻找答案。

3、激发幼儿探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欲望,满足好奇心,感受成功的快乐。

【教案准备】

1、课前让幼儿感受开车、刹车时的身体变化。

2、户外场地,能感受惯性现象的秋千。

3、幼儿操作材料:瓶盖、小木棍、扑克牌、小木块、扣子、免洗纸盘、圆柱纸管、滑板车、飞盘、骑小车的车子、溜溜球若干。

【教案流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提问:

(1)小朋友你们都坐过汽车吧!那汽车开车、刹车时候身体有什么变化呢?为什么?请小朋友互相讲一讲。

(2)个别幼儿上来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二、让幼儿在玩荡秋千中感受惯性,激发幼儿探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欲望。

1、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来玩“荡秋千”的游戏。不过请你们注意在荡秋千时会有什么秘密呢?

2、谈谈荡秋千的感受。

3、老师小结:初步了解什么是惯性?

我们坐车时,汽车突然的刹车,我们的身体会前倾,而突然的开车会让我们的身体后仰,这种现象就是惯性。荡秋千时我们不用推秋千,但是秋千还能荡来荡去,这也是惯性。惯性很有趣吧!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找一找有趣的惯性藏在哪里?

三、幼儿自由分组选择多种材料来发现惯性现象。

1、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制作陀螺和旋转的`纸盘,玩溜溜球、滑板车,摆多米诺骨牌,翻扑克牌,操作玩具车等),请你们自己试一试、玩一玩、找一找,惯性在哪里?

2、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和感受,鼓励动用各种感官寻找答案。

3、幼儿互相交流。

师:你发现的惯性在哪里?(u2tt育儿天堂 www.u2tt.com)和同伴讲一讲。

(鼓励幼儿大胆的用较连贯的语言与同伴讲述自己的发现与想法)

四、通过玩游戏体验感知惯性,并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1、带着问题重新选择材料发现、体验惯性。

(1)师:请小朋友选择没玩过的材料,再去发现惯性在哪里?

(2)师幼互动:鼓励幼儿大胆展示或讲述自己的成果。

2、教师小结惯性的原理,解答幼儿发现的疑难问题。

3、鼓励幼儿讲述自己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惯性现象,相互交流惯性带来的不足。

【活动延伸】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惯性,进一步了解惯性秘密和原理。

1、师幼共同寻找操坪周围运用了惯性原理的大型器械。

2、自由玩耍,体验惯性带来的快乐。

感谢您浏览本次科学教案例文内容,主要描述了幼教工作中幼儿园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等内容,看完如果觉得有用请记得收藏,大家的工作经验可以在下方文章下方讨论投稿,更多相关的教案例文可以直接在最上面搜索,幼儿科学教案制作纸桌,幼儿园科学发现室活动总结,更多的相关内容可以参阅幼儿园中班教案。

篇8:第三章第八节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教案

第三章第八节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教案

教学重点:惯性系和非惯性系、惯性力

教学难点 :惯性力

示例:

一、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1、发现问题:

举例1:如图1所示,小车静止,小球静止于小车内光滑的水平桌面上.当小车相对于地面以加速度 做直线运动时,从地面上观察,小球如何运动?从小车上观察,小球如何运动?

分析:从地面上观察,小球相对于地面保持静止.从小车上观察,小球将逆着小车的运动方向运动,最后从桌子上掉下来.因为小球在水平方向上不受外力作用,所以小球相对于小车的运动不符合牛顿第一定律.

举例2:如图2所示,用弹簧将小球固定于小车内的光滑水平桌面上,当小车恒定加速度 做直线运动时,从地面上观察,小球如何运动?从小车上观察,小球如何运动?弹簧处于什么状态?

分析:从地面上观察,小球将做与小车同向的加速运动.小车上观察,小球将相对于小车静止.弹簧处于伸长状态.因为小球在水平方向上受弹力作用,所以小球相对于小车的静止不符合牛顿第二定律.

2、分析问题:

提出想法:当实验和理论发生矛盾时,可能是实验现象观察有误;可能是理论错误或理论存在一定的适用条件.

分析问题:实验现象观察正确.理论在很多的实际应用中被证明是正确的.因而可能是理论存在一定的适用条件.

矛盾的症结出在:相对于谁来观察现象,即参考系是谁.

阅读书P65伽利略在《关于两种世界体系的对话》中的一段话.

3、引入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1)惯性系:牛顿运动定律成立的参考系.

研究地面上物体运动,地面通常可认为是惯性系,相对于地面作匀速直线运动的参考系也是惯性系.

研究行星公转时,太阳可认为是惯性系.

(2)非惯性系:牛顿运动定律不成立的.参考系.

例如:前面例子中提到的小车,它相对于地面存在加速度,是非惯性系.

二、非惯性系和惯性力

解决问题:在直线加速的非惯性系中引入一个力,使物体的受力满足牛顿运动定律,这个力就是惯性力.例如在上述例1中,若设想由一个力 作用在小球上,其方向与小车相对于地面的加速度 的方向相反,其大小等于 ( 是小车质量),则小球相对于小车的运动与其受力情况相符.同理可以分析例题2,这里不再赘述.

1、惯性力:在做直线加速运动的非惯性系中,质点受到的与非惯性系的加速度 方向相反,且大小等于质点质量 与非惯性系加速度大小 的乘积的力,称为惯性力.

2、注意:惯性力不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存在施力物,也不存在反作用力.而且只有在非惯性系中才有惯性力.

3、例题:见典型例题.

篇9: 有趣的惯性大班教案

一、设计思路:“老师,我把溜溜球甩出去为什么它会回到我的手上?”“汽车突然刹车,我的身体为什么总是向前倾?”……生活中惯性无处不在,人们运用惯性的原理发明了许多有用的娱乐玩具:过山车、蹦床、秋千……

怎样让孩子们懂得和了解惯性的秘密及原理,在阳光和空气充足的户外场地上,孩子们“坐汽车”感受惯性、自己动手制作陀螺和旋转的纸盘、操作溜溜球、木块等活动来“找惯性”、通过做做玩玩发现问题,与老师和小伙伴一起“说惯性”。从而培养幼儿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激发幼儿自由探究的欲望和好奇心,萌发幼儿团结合作、克服困难的决心。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欲望,满足好奇心,萌发在活动中认真思考,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的,感受成功的快乐。

2、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动用各种感官寻找答案,提高幼儿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幼儿关注周围事物,感知惯性现象,懂得不受外力影响,任何物体都保持原状不变。

三、活动准备:

1、场地:一楼户外操坪,能感受惯性现象的体育器械若干;

2、幼儿操作材料:瓶盖、小木棍、扑克牌、小木块、扣子、免洗纸盘、卫生纸卷芯、

3、玩具车、溜溜球若干;

四、活动过程:

1、感受惯性:全体幼儿实地坐车感受开车、刹车带来的身体变化;下车谈感受:开车时我的身体怎么变化?刹车时我的身体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初步了解什么是惯性。

2、发现惯性。

篇10: 有趣的惯性大班教案

一、设计思路:“老师,我把溜溜球甩出去为什么它会回到我的手上?”“汽车突然刹车,我的身体为什么总是向前倾?”……生活中惯性无处不在,人们运用惯性的原理发明了许多有用的娱乐玩具:过山车、蹦床、秋千……

怎样让孩子们懂得和了解惯性的秘密及原理,在阳光和空气充足的户外场地上,孩子们“坐汽车”感受惯性、自己动手制作陀螺和旋转的纸盘、操作溜溜球、木块等活动来“找惯性”、通过做做玩玩发现问题,与老师和小伙伴一起“说惯性”。从而培养幼儿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激发幼儿自由探究的欲望和好奇心,萌发幼儿团结合作、克服困难的决心。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欲望,满足好奇心,萌发在活动中认真思考,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的精神,感受成功的快乐。

2、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动用各种感官寻找答案,提高幼儿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幼儿关注周围事物,感知惯性现象,懂得不受外力影响,任何物体都保持原状不变。

三、活动准备:

1、场地:一楼户外操坪,能感受惯性现象的体育器械若干;

2、幼儿操作材料:瓶盖、小木棍、扑克牌、小木块、扣子、免洗纸盘、卫生纸卷芯、

3、玩具车、溜溜球若干;

四、活动过程:

1、感受惯性:

2、全体幼儿实地坐车感受开车、刹车带来的身体变化;

3、下车谈感受:开车时我的身体怎么变化?刹车时我的身体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4、初步了解什么是惯性。

篇11: 有趣的惯性大班教案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关注周围事物,感知惯性现象。

2、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动用各种感官寻找答案。

3、激发幼儿探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欲望,满足好奇心,感受成功的快乐。

4、能认真倾听同伴发言,且能独立地进行操作活动。

5、教育幼儿养成做事认真,不马虎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课前让幼儿感受开车、刹车时的身体变化。

2、户外场地,能感受惯性现象的'秋千。

3、幼儿操作材料:瓶盖、小木棍、扑克牌、小木块、扣子、免洗纸盘、圆柱纸管、滑板车、飞盘、骑小车的车子、溜溜球若干。

活动过程:

(一)、谈话引入,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提问:(1)小朋友你们都坐过汽车吧!那汽车开车、刹车时候身体有什么变化呢?为什么?请小朋友互相讲一讲。

(2)个别幼儿上来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二)、让幼儿在玩荡秋千中感受惯性,激发幼儿探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欲望。

1、师:今天,老师请小朋友来玩“荡秋千”的游戏。不过请你们注意在荡秋千时会有什么秘密呢?

2、谈谈荡秋千的感受。

3、老师小结:初步了解什么是惯性?

我们坐车时,汽车突然的刹车,我们的身体会前倾,而突然的开车会让我们的身体后仰,这种现象就是惯性。荡秋千时我们不用推秋千,但是秋千还能荡来荡去,这也是惯性。惯性很有趣吧!今天我们就来玩一玩、找一找有趣的惯性藏在哪里?

(三)、幼儿自由分组选择多种材料来发现惯性现象。

1、师:老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制作陀螺和旋转的纸盘,玩溜溜球、滑板车,摆多米诺骨牌,翻扑克牌,操作玩具车等),请你们自己试一试、玩一玩、找一找,惯性在哪里?

2、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和感受,鼓励动用各种感官寻找答案。

3、幼儿互相交流。

师:你发现的惯性在哪里?和同伴讲一讲。

(鼓励幼儿大胆的用较连贯的语言与同伴讲述自己的发现与想法)

(四)、通过玩游戏体验感知惯性,并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1、带着问题重新选择材料发现、体验惯性。

(1)师:请小朋友选择没玩过的材料,再去发现惯性在哪里?

(2)师幼互动:鼓励幼儿大胆展示或讲述自己的成果。

2、教师小结惯性的原理,解答幼儿发现的疑难问题。

3、鼓励幼儿讲述自己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惯性现象,相互交流惯性带来的不足。

延伸活动:

通过寻找生活中的惯性,进一步了解惯性秘密和原理。

1、师幼共同寻找操坪周围运用了惯性原理的大型器械。

2、自由玩耍,体验惯性带来的快乐。

篇12: 有趣的惯性大班教案

设计意图:

玩具是孩子童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现如今,孩子手中会动、会唱、会亮的玩具应有尽有,大班的孩子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摆弄、重复操作,他们常常会冒出许多富有教育价值的问题:它为什么会动。它的肚子里有什么,怎么弄它才会跑得更快……甚至会产生拆开看看的欲望。顺应孩子的兴趣,为了引导他们积极探索、大胆思考,我们创设条件,让孩子在玩一玩、分一分、拆一拆的过程中。熟悉玩具的不同启动方式,初步感知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激发参与科学探究的热情。

活动目标:

1.熟悉常见玩具的多种启动方式,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初步感知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了解一些常见的民间惯性玩具。

2.乐意参与科学探索活动,体验动手操作的快乐。

3.能在情景中,通过实验完成对简单科学现象的探索和认知,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所发现的结果。

4.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幼儿收集惯性、电动、回力、发条、拉线等多种玩具。

2.画有电池、发条、回力、拖拉线等各种标志的篓子。

3.玩民间惯性玩具的视频一段,包括竹蜻蜒、空竹、木质陀螺等。

活动过程:

初步分享玩具,感知不同启动方式并分类

1.幼儿自由玩玩具,感知不同玩具的不同启动方式。

师:小朋友们带了很多有趣的玩具,我们一起来玩一玩,等一会儿请你说一说:玩的是什么玩具,用什么办法让它动起来的。

(评析:开门见山式的导入方式是大班孩子乐于接受的。教师有意让孩子带着问题去探究,在自由玩玩具的同时,了解玩具的启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2.集体交流操作情况,教师随机出示相应标记。

师:你玩的是什么玩具?它为什么会动?你还发现了什么?

(评析:教师提出开放式的问题,鼓励幼儿大胆表述自己的发现。同时,随机出示的标记卡无形中将幼儿自主操作获得的信息进行了梳理、概括和分类。)

3.引导幼儿按启动方式的不同将玩具分放至不同标志的篓子内,并请幼儿相互检验操作的正确与否。

(评析:这一环节的操作对大班幼儿来说没有太大难度,是他们能直观感受到的较为熟悉的内容。教师有意识地“后退”,让幼儿承担检验的任务,给予幼儿更大的自主思考、判断的空间。)

探究惯性玩具的奥秘

1.出示惯性玩具汽车,鼓励幼儿大胆猜想。

师:这个玩具汽车,既没有用电池,也不用上发条,更没有拖拉的线,轻轻一推,它就能开出很远,它是靠什么启动的呢?你玩过这样的玩具汽车吗?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突然提出的问题,激发了幼儿再次探究的欲望。)

2.个别操作,集体观察,大胆猜想惯性玩具汽车的运动原理。

师:请你们猜一猜,为什么它能一推就开出很远?秘密在哪儿呢?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应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充分调动幼儿的已有经验,激发幼儿动手操作验证猜想的兴趣。)

3.教师介绍分组拆卸的工具及要求。

师:玩具汽车到底是靠什么开得这么远呢,光猜也不行,我们动手拆开看看吧!老师准备了螺丝刀、小盘子,知道怎么用吗?

(评析:分组拆卸玩具汽车是幼儿很乐意参与的任务,但两人分工合作、螺丝逆时针拆卸、有序放置螺丝钉等,都是需要帮助幼儿明确的操作要点。)

4.幼儿分组合作拆卸,观察惯性玩具汽车上独特的惯性轮装置。

(评析:从猜想到验证,这一环节是整个活动的高潮。惯性玩具汽车后轮轴上带动着的惯性齿轮终于揭开了神秘面纱。教师不妨多留些时间,让幼儿充分观察和尝试。)

5.集体交流发现,教师进行小结。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它和玩具汽车的什么部位连在一起?猜猜它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小结:这就是惯性玩具汽车上才有的惯性轮装置。它的作用就是把惯性力量放大,惯性轮越重,小汽车开出的距离就越远,明白了吗?

(评析:在这一环节中,幼儿有充分的直观经验想表述出来。教师在鼓励幼儿大胆介绍自己的发现的同时,要给予幼儿正确的概念,帮助幼儿将所见所思整理成有效的经验。)

观看视频,拓展经验,了解更多有趣的民间惯性玩具

师:现在的小朋友玩的玩具很多很多,电动的、遥控的,还有声音控制的呢。可是,你们知道吗,在老师小的时候,玩的玩具很多都是不用电池、不用机械的惯性玩具,它们不但好玩,还能锻炼身体呢!你们想知道这些玩具是怎么玩的吗?

播放玩竹蜻蜒、空竹、木质陀螺等民间惯性玩具的视频,让幼儿欣赏。

(评析:民间惯性玩具丰富多彩,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是上一环节所获新经验的延伸,又帮助幼儿拓展了经验,激发了幼儿对惯性玩具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延伸活动:

1.组织幼儿将拆卸后的惯性玩具汽车重新组装起来,培养幼儿做事有始有终的好习惯,提高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2.进一步创设条件,让幼儿尝试拆卸发条玩具,观察其中弹簧圈的构造和作用,培养幼儿大胆猜想、专心操作、细致观察的科学探究精神。

活动反思:

是一种需要他们手、眼、脑并用,并需要把自己的想象和从外界感受到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心理意象,再用一定的美术媒介把它表现出来的操作活动。在《有趣的陀螺》这节绘画和操作相结合的美术活动中,色彩缤纷的陀螺让孩子们眼花缭乱,充满了好奇……

本次活动,主要让幼儿通过“玩陀螺、看陀螺、说陀螺、画陀螺、制作陀螺”来感受陀螺转时色彩的变化,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并在玩的过程中体验自制玩具的愉悦和成功感。

说到“玩陀螺”,孩子们在情境游戏活动中都很感兴趣,他们都能各显神通的用自己的方法玩着陀螺。在玩的过程中,我让孩子们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去思考、观察:陀螺的形状和颜色是什么样的?再看一看陀螺发生了哪些变化?在“说陀螺”这一环节中,我运用集体讨论法,让孩子们大胆讨论,说出自己在玩的过程中发现了什么秘密?(转之前,陀螺有齿轮,转的很快的时候,齿轮线变圆了)(颜色变了)等。“画陀螺”和“制作陀螺”是本次活动的重要环节,我运用讲解、示范法让孩子们了解陀螺的制作过程。(涂色、剪、做)

在大家共同制作陀螺的过程中,部分孩子存在的问题是陀螺转不起来,经讨论原来是陀螺卡片中间的点被弄大了,所以小棒松了导致转不起来。如果改用火柴棒而不用牙签,效果会更好。这是一节比较有趣的美术活动,孩子们玩的很开心,制作得也很开心!

篇13: 有趣的惯性大班教案

一、设计思路:

“老师,我把溜溜球甩出去为什么它会回到我的手上?”“汽车突然刹车,我的身体为什么总是向前倾?”生活中惯性无处不在,人们运用惯性的原理发明了许多有用的娱乐玩具:过山车、蹦床、秋千......

怎样让孩子们懂得和了解惯性的秘密及原理,在阳光和空气充足的户外场地上,孩子们“坐汽车”感受惯性、自己动手制作陀螺和旋转的纸盘、操作溜溜球、木块等活动来“找惯性”、通过做做玩玩发现问题,与老师和小伙伴一起“说惯性”。从而培养幼儿关注周围事物的兴趣、激发幼儿自由探究的欲望和好奇心,萌发幼儿团结合作、克服困难的决心。

二、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探究生活中科学现象的欲望,满足好奇心,萌发在活动中认真思考,克服困难,团结合作的精神,感受成功的快乐。

2、能用较连贯的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动用各种感官寻找答案,提高幼儿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引导幼儿关注周围事物,感知惯性现象,懂得不受外力影响,任何物体都保持原状不变。

三、活动准备:

1、场地:一楼户外操坪,能感受惯性现象的体育器械若干;

2、幼儿操作材料:瓶盖、小木棍、扑克牌、小木块、扣子、免洗纸盘、卫生纸卷芯、

3、玩具车、溜溜球若干;

四、活动过程:

1、感受惯性:

[1]、全体幼儿实地坐车感受开车、刹车带来的身体变化;

[2]、下车谈感受:开车时我的身体怎么变化?刹车时我的身体有什么变化?为什么?

[3]、初步了解什么是惯性。

2、发现惯性:

[1]、幼儿自由分组、选择材料制作陀螺和旋转的纸盘,玩溜溜球,摆多米诺骨牌,翻扑克牌,操作玩具车。

[2]、鼓励幼儿大胆的用较连贯的语言与同伴讲述自己的发现与想法:我发现的惯性在哪里?

[3]、带着问题重新选择材料发现、体验惯性。

3、说惯性:

[1]、师幼互动:鼓励幼儿大胆展示或讲述自己的成果;

[2]、教师小结惯性的原理,解答幼儿发现的疑难问题。

[3]、鼓励幼儿讲述自己日常生活中发现的惯性现象,相互交流惯性带来的不足。

4、找惯性:

[1]、师幼共同寻找操坪周围运用了惯性原理的大型器械。

[2]、自由玩耍,体验惯性带来的快乐。

篇14:惯性物理教案

(一)教学目的

1、知道什么是惯性,认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会用物体的惯性解释惯性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3、通过惯性现象,向学生进行交通安全教育。

(二)教具

惯性球、惯性小车和木块。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是什么?

二、惯性

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有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我国以前有人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来表述物体的惯性。这句话可以做如下解释。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运动时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物体静止时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运动状态会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运动状态改变。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三、惯性现象

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

我们把一个小球稳稳地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

(演示)

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须抓住惯性的`实质。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

教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迅速抽出,钢笔帽不倒。

(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教师:我们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

教师: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性现象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四、学生练习

1、章后习题1

(教师讲评从略)

2、章后习题4

(教师讲评从略)

3、习题3

(教师讲评从略)

4、习题2

(学生答)

教师:飞机投掷物体前,被投掷物跟飞机一起运动。投掷物离开飞机后由于惯性仍要向前保持匀速直线运动。可是被投掷物受重力作用,它向前运动的同时还要向下落,物体的实际下落轨道是一抛物线。所以必须提前投掷。

飞机速度越大,高度越大,提前量也应该越大。飞机投弹也遵循这个规律。

5、节后练习4

(学生答)

教师:跳远运动员起跳前经过了一段距离的助跑,踏跳时具有较大的水平向前的速度。由于人有惯性,踏跳后还要向前继续用较大的速度运动,这样可以跳的更远些。事实证明,跳远运动员都是短跑好手就是这个道理。

五、学生阅读“汽车刹车之后”

(学生阅读五分钟)

教师:从阅读材料可知,汽车的停车距离等于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之和。如果你是一位汽车司机,应该注意怎样防止发生交通事故?

(学生回答)

教师:车速不能太快,十次事故九次快。驾驶车辆应该精神集中,这样叮以缩短反应时间和减小反应距离。司机应保证汽车的刹车机件的性能良好,缩短制动距离。下雪、下雨天尤其应减速慢行。

我们同学骑自行车也应如此。不骑快车、精神集中、车闸要灵。

六、作业

复习课文。

注:教材选用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第一册。

篇15:惯性物理教案

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惯性.

2.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有关现象.

教具:课本图9-3的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器材:5个火柴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节知识

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2.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二、进行新课

1.惯性

(1)什么是惯性.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以原来的速度大小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用“惰性”比喻“惯性”.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2.惯性现象

物体表现出惯性的现象很多.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实验.

(1)让学生把5个火柴盒摞起来,用火柴盒代替课本图9-2中的棋子.然后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下部的火柴盒,观察上面的火柴盒落在何处.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火柴盒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

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本引言图0-2鸡蛋掉入杯中的现象.

(2)演示课本图9-3甲.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后倒:木块原来的状态(静止),下部突然向前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所以向后倒.

(3)把木块平放在小车上,在小车和木块间涂点滑石粉(或撒点小米粒),像图9-3那样做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时,木块怎样运动.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前滑出?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前运动,小车突然停止,木块由于惯性仍向前运动,所以向前滑出.

(4)看课本图9-4漫画.回答: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倒向何方?分析讨论:为什么向前倒?

(5)讨论:①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倒向何方?为什么?

②汽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时,为什么不能立即停止而还要往前运动一段距离?

3.惯性的应用

拍打衣服可除去灰尘.

使劲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

撞击可以使锤头、斧头紧套在把上.

摩托车飞跃断桥.

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后面.

4.讨论本节后面“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三、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完成本节后练习题2、3、4.

3.阅读章后的“汽车刹车之后”

篇16:初中物理惯性、惯性现象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惯性、惯性现象》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惯性是运动和力的关系知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又与实践知识紧密相联.明确惯性概念,理解惯性现象,既是学习运动和力的关系乃至整个力学的基础,又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惯性是一个抽象的科学概念,在教学中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

2.教学目的

1)知道惯性现象,知道任何物体在任何状态下都有惯性.

2)会解释简单的惯性现象

3)知道惯性和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3.重点、难点

惯性是物体固有属性的理解,用惯性解释生活和生产中的有关现象.

二、教学思路

本课题按照“展示现象→分析思考→整理扩展→巩固应用”的模式展开教学.通过教学程序的设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惯性实验的新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惯性概念的建立和应用,发展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1.观察抽象 建立概念

概念是从具体事例、实验事实中抽象出来的,只有首先为学生提供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才能从中抽象出本质特征,形成概念.

为此,在引出惯性概念之前,先演示惯性球、抽纸条等实验,学生看到:当突然抽去底下物体的时候,上面的物体能保持原位不动,这个结果出乎学生的意料,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得出: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的性质.既然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的性质,那么运动的物体又有什么性质呢?

举例:离开枪口的子弹失去了推力,还能继续前进.演示:运动的小车突然停止,车上的木块继续前滑.两个事例表明: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速度和运动方向的性质.

小结:静止的物体有保持静止状态的性质,运动的物体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进一步归纳得出:任何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接着让学生举出生活和生产中的惯性例子.初步建立起惯性的概念.

2.虚拟想象 强化概念

虚设一个与真实情况相反的物理条件,并以此推出一系列想象性的荒谬结果,用反面的荒谬启迪人们对正面真实的认识,这就是虚拟情景.

对于惯性,学生常有疑问:物体真的有惯性吗?对此,教师引导发问:“假如某一时间地球上的物体突然失去了惯性,这对我们生活的世界将有什么样的影响呢?”引起学生的想象和讨论.

正在进行比赛的运动场上,所有的球离开球拍后,因没有惯性而无法前行,掉落地上.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甚至跳远、跳高等运动项目都将无法进行.

离开枪口的子弹,因没有惯性无法向前射出,至多掉落在开枪者自己的眼前.美国霸权主义者最先进的核弹,如果正用来打击别国,也只能落在自己的跟前爆炸而自取灭亡.

地球以360米/秒的速度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离开地面的人因没有惯性而不会随地球一起运动,当他重新落回地面时,将落在原位置的西边.假如一个中国人离开地面数小时,当他降落到地面时,或许已经站在加拿大的国土上.

许多物理现象自然形成,永久存在,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对其中隐藏着的科学真理难有深刻的理解.虚拟情景以其“虚”、“谬”、“奇”的特点,与真实世界形成强烈的反差,使人虚中见实,无中见有,从反面看到真实的直观,从而加深了对客观世界真理性的认识.

3.比喻联想 深化概念

惯性是一切物体的固有属性,在任何情况下,物体的惯性都始终存在.学生却提出这样的问题:“惯性是物体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那么,当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即做变速运动或曲线运动)时,它的惯性岂不消失了吗?”要消除这样的疑问,无论用理论的推导或实验的证明都是困难的.然而我们却可以用下面的比喻来解除疑问.每个学生都有阅读的本领,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阅读,即使在劳动,阅读的本领照样存在;每个人都有睡觉的习性,但并不是每时每刻都在睡觉,即使在学习,睡觉的习性仍旧存在.同样的道理,物体有惯性,即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即使它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做变速运动或曲线运动),它的惯性也同样存在,只不过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罢了.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不管这个物体在做什么运动,是否受到力的作用,物体的惯性始终存在.

4.对照比较 辨别概念(惯性 惯性定律区别)

比较是物理教学中较为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知识进行比较,可以区别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知识系统化,加深理解和记忆的效果.学生容易把惯性和惯性定律混淆起来,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可列表对比如下:

区别:1.前者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后者是物体的运动规律

2.前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存在,后者只有当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才遵守

联系:惯性定律是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物体惯性的直接表现

5.实例分析 应用概念

从具体事例中抽象出惯性概念,这只是实现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教学中应指导学生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实现认识上的第二次飞跃.应用惯性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例子是很多的.如:

1)汽车突然开动、刹车、转弯时,车内乘客的倒向如何?

2)匀速向前行驶的汽车里的乘客,向外跳车时,向哪个方向跳不容易摔倒?

3)在匀速向前行驶的车厢里的乘客,分别向前跳远和向后跳远,哪一次跳得更远?

4)在匀速向前行驶的车厢里的乘客向外掷石子,以相等的速度分别向前和向后掷出,哪一次掷得更远?

5)在匀速、加速、减速向前行驶的车厢里的乘客,竖直上跳,当他落下时,分别落在原位置的哪一侧?

上述各例,从惯性知识的单一应用,到惯性与速度知识的综合应用,从简单的匀速问题到较复杂的变速问题,层层深入,步步提高.在分析讲解中,引导学生掌握解答惯性问题的思路与方法,不但加深了学生对惯性知识的透彻理解,而且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结

1.惯性的概念,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2.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惯性是自然界中的物体所具有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表现为物体总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而惯性定律是一条客观规律,这一规律说明了正是由于物体具有惯性这种性质,所以当没有外力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即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因此,惯性和惯性定律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前者是物体具有的一种性质,后者是物体在不受力时遵循的一条客观规律。

四、作业

准备锤头和锤把,通过实践分析:(1)把锤头固定在锤把上,有几种方法?(2)把锤头从锤把上卸下来,有几种方法?并加以解释。

板书设计

一、惯性

1.定义:物体保持迅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2.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固有的属性。

一切物体:固态、液态、气态

任何情况下:是否受力、是否运动、运动快慢、匀速变速

二、惯性现象

三、惯性与牛顿第一定律的区别

惯性:物体的性质。没有任何条件,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惯性定律:在不受力条件下,物体的运动规律。

篇17: 惯性现象物理教案

惯性现象物理教案

教学要求:

1、知道什么是惯性。

2、会用惯性知识解释简单的有关现象。

教具:课本图9-3的实验器材。

学生实验器材:5个火柴盒,直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前节知识

1、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2、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什么状态?

二、进行新课

1、惯性

(1)什么是惯性、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原来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保持静止状态;原来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时将以原来的速度大小做匀速直线运动、也就是说,物体在不受外力时,有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

(2)用“惰性”比喻“惯性”、我们也可以通俗地用物体有一种“习惯性”或叫“惰性”来理解“惯性”、就是说,一切物体都有一种“惰性”,这种“惰性”的表现就是不愿意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只要不受到外界力的'作用,它就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除非有外力作用于它,才能迫使它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

2、惯性现象

物体表现出惯性的现象很多。下面我们来做几个实验。

(1)让学生把5个火柴盒摞起来,用火柴盒代替课本图9-2中的棋子、然后像图中那样用尺迅速打击下部的火柴盒,观察上面的火柴盒落在何处。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火柴盒原来的状态(静止),由于惯性,它要保持静止状态,所以落回原处。

让学生自己分析课本引言图0-2鸡蛋掉入杯中的现象。

(2)演示课本图9-3甲。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后倒:木块原来的状态(静止),下部突然向前运动,上部由于惯性仍保持静止,所以向后倒。

(3)把木块平放在小车上,在小车和木块间涂点滑石粉(或撒点小米粒),像图9-3那样做实验、让学生注意观察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时,木块怎样运动。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木块为什么向前滑出?木块原来随小车一起向前运动,小车突然停止,木块由于惯性仍向前运动,所以向前滑出。

(4)看课本图9-4漫画、回答:汽车急刹车时,乘客倒向何方?分析讨论:为什么向前倒?

(5)讨论:

①汽车突然开动时,乘客倒向何方?为什么?

②汽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时,为什么不能立即停止而还要往前运动一段距离?

3、惯性的应用

拍打衣服可除去灰尘。

使劲甩手可把手上的水甩掉。

撞击可以使锤头、斧头紧套在把上。

摩托车飞跃断桥。

宇航员走出飞船后,仍能与飞船“并肩”前进,不会落在飞船后面。

4、讨论本节后面“想想议议”中的问题。

三、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

2、完成本节后练习题2、3、4。

3、阅读章后的“汽车刹车之后”。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案格式

初中物理惯性教案

苏科版九年级下册物理教案

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总复习教案

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册

有趣的惯性实验

第三章第八节惯性系和非惯性系 教案

开学第一课行为习惯性的教案

初二物理功教案

初中惯性教案
《初中惯性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中惯性教案(精选17篇)】相关文章:

电磁感应综合与拓展的物理教案2023-05-15

初中物理教资教案2024-01-01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教案2022-10-09

初中物理功的教学教案设计有哪些2022-08-18

八年级物理教案2023-03-23

高中物理《磁性材料》优秀教案2023-10-29

初中物理电路图教案有哪些2023-10-15

初中历史昌盛的秦汉文化的教案设计2023-07-31

物理教案-万有引力定律在天文学上的应用2022-08-01

初中物理绪言课开场白2022-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