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时间:2023-03-14 08:04:54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三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共19篇)由网友“酒酿不响”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初三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三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篇1:初三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初三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一些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2.会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4.领悟自然界基本组成的简单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初三化学教案: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3-4节。

【教学过程】

一、元素和元素符号

[引入]补铁、补钙广告中的“铁”、“钙”指的是什么?什么是元素?

阅读教材P73内容,要求熟记表3-4所列元素符号。

过渡:你知道现在已知的元素有多少种吗?把课本翻到149页元素周期表,该表共有多少种元素?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什么位置,非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什么位置?它们的名称各有什么特征?

过渡:组成物质的元素总共只有一百多种,而知道构成我们大千世界的物质的种类却有几千万种,元素是如何组成物质的呢?比如:氧元素不仅可以组成氧气(O2),还可以组成臭氧(O3),一种元素就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了,那不同种元素相互组合的情况可想而知。

[疑1]既然都是氧原子,为什么再称之为氧元素?

[疑2]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难道同一种原子之间还有区别吗?

[答疑]氧原子核内质子数都是8,由于核内中子数不同,就可以有几种氧原子。其他的大多数原子也是这样。如果忽略这种差别,就可以把所有的氧原子归为一类,因为它们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都是8,并且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我们把这一类氧原子称之为氧元素。

[思考]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呢?

[问题1]有一则饮品广告称:“本品纯属天然制品,不含任何化学元素”,你认为他说的对吗?

[问题2]“乐百氏”矿泉水标签上印有水质的成分如下(mg/L):硒:0.0130,锶:0.596,锌:0.00162,钠:18.4,钙:4.36。这里的硒、锶、锌、钠、钙是指元素还是原子?

[过渡]有了元素的知识,我们就可以采用一种标准将纯净物划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阅读教材P74后回答:什么是单质,什么是化合物?将纯净物划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的标准是什么?

[活动探究]P75表3-5

二、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

[提出问题]自然界中千千万万种物质都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的物质含的元素不同,在不同的物质中元素是如何分布的呢?

阅读图P75 3-21、22、23,分析在地壳、海水、人体中元素分布,太阳中呢?

[活动与探究]查阅资料,了解在地核中主要含有哪些元素。

三、元素与人体健康

人体中化学元素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化学教案《初三化学教案: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3-4节》。对健康的生命所必需的元素称为生命必需元素。这些元素在人体中的功能往往不能由别的元素来替代。

[思考]1、元素不足和过量对哺乳动物的影响

2、膳食标准

3、10种最好的食品、10种最差的食品

[交流讨论]从化学角度怎样衡量食品的质量?

[活动探究]

请从家中找几种食品,从包装袋上了解该食品中主要含有哪些元素。想想看,如果让你来给这些物质分类,你怎么分类?

第四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能依据物质组成、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

2.能依据物质组成、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3.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内容要点:

1.通常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

2.可以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3.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通常写在左边,负价元素通常写在右边。原子的数目用阿拉伯数字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在金属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般呈正价,非金属元素一般呈负价;在非金属氧化物中,非金属元素一般呈正价。根据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确定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原子的数目。

4.简单化合物的中文命名原则。

5.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在两种元素中间用“化”字连接,如氧化铜(CuO)。

6.化学式中元素的名称从右向左读,与化学式的写法刚好相反,如氯化钠(NaCl)。

7.元素的原子个数在该元素之前先读出,如五氧化二磷(P2O5)。

8.含有复杂原子团的化合物,要根据其特征来称呼,不需读出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NaOH)、碳酸钙(CaCO3)、硫酸钠(Na2SO4)等。

教学内容:

一、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

1、化学式(formular),就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

提出的依据: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

2、化学式所表示的含义(一般包括宏观和微观角度)

微观上:表示某物质;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宏观上: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或者一个原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还可以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情况。

我们以水(H2O)为例说明

化学式的涵义

以H2O为例

宏观

表示一种物质

表示水这种物质

表示该物质有哪些元素组成的

表示水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

微观

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表示一个水分子

表示一个分子里有多少个原子

篇2: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设计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设计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子构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

(2)了解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和使用,记住常见的元素符号。

(3)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该元素的一些其他的信息。

(4)了解离子形成的过程。

(5)了解化学式的涵义,记住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能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6)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涵义,并能利用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计算物质的组成。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或说明书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和含量。

过程与方法:

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肃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重点:原子的构成,离子的形成,元素,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难点:核外电子排布,化合价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的知识复习,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但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还没有系统复习,故学生对本章知识在理解和运用方面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理念:

通过引导学生回忆、分析、归纳,使所学知识系统化,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的分析、推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知识再现【投影展示】

二、专题讨论【重点提炼】

1. 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能再分。

2. 从微粒的观点认识和区分物理变化及化学变化

从微观的角度看,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仅是微粒间的间隙发生了改变,而微粒本身没有改变;但当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时,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合生成其他物质,即化学变化的过程就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

3. 关于原子结构

(1)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2)电子质量很小,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3)原子的种类是由核内质子数决定的,元素的化学性质是由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决定的。

4. 原子与离子的区别和联系

粒子种类 原子 离子

阳离子 阴离子

区别 粒子

结构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粒子

电性 不显电性 显正电性 显负电性

符号 用元素符号表示 用阳离子符号表示 用阴离子符号表示

联系 得电子 得电子

阳离子 原子 阴离子

失电子 失电子

5. 元素性质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

元素的分类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得失电子的倾向 化学性质

金属元素 一般少于4个 易失电子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 易得电子 不稳定

稀有气体元素 8个(氦为2个)稳定结构 一般不参加化学反应,性质稳定 稳定

6. 化合价与离子符号的书写

化合价 离子

表示

方法 用+1,+2,-1,-2等表示,标在元素符号正上方,(“1”不省略) 用+, 2+,-,2-等表示,标在元素符号右上角,(“1”省略不写)

实例

Na、Mg、Al、Cl、OH、SO4 Na+、Mg2+、Al3+、Cl-、OH-、SO42-

联系 同种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和离子,通常数值相等,正负号书写位置不同

7.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宏观上:(1)表示某物质;(2)表示该物质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微观上:(1)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或一个原子;(2)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还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情况。

8. 化学式与化合价的关系

根据“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这一规律,可以应用化合价解决以下几种类型的问题:

(1)检验化学式的正误;

(2)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3)书写实际存在的物质的化学式。

9.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1)计算化合物中原子个数之比

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就是表示该元素原子的个数,这些数字的比值就是化合物中原子个数之比。

(2)计算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

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之比就是各元素的原子个数与相对原子质量乘积之比。

(3)计算化合物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三、典例分析 【思路点拨】

例1.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汽中都存在碘的微粒,馒头遇到固态碘、碘溶液和碘蒸气都能变成蓝色。这一实验事实说明了 ( )

A.微粒始终在做无规则的运动 B.微粒之间存在间隙

C.微粒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D.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例2.某同学在家做如图所示实验:在一个玻璃容器中加入100mL水,在容器外壁划一条线,然后向水中放人一块蔗糖,再在容器外壁沿液面划一条水平线,在原来那条线的 (填“上方”或“下方”)。过一会儿发现糖块溶解,液面比原来水平线 (填“上升”或“降低”)了。通过这一现象请你解释其中的原因 。

例3.正电子、负质子都是反粒子,它们跟通常所说的电子、质子相比较,质量相等但电性相反。科学家设想在宇宙中可能存在完全由反粒子构成的物质――反物质;物质与反物质相遇会产生“湮灭”现象,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在能源研究领域中前景可观。请你推测,反氢原子的结构可能是 ( )

A.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B.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C.由一个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正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D.由一个带负电荷的质子和一个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

例4.下表是几种原子的构成。新课标第一网

原子种类 质子数 中子数 核外电子数

氢 1 0 1

碳 6 6 6

氧 8 8 8

钠 11 12 11

氯 17 18 17

通过此表,可以总给出的规律有:

(1) , (2) ,

(3) , (4) 。

例5. 偏二甲肼是火箭推进器的常用燃料。根据偏二甲肼的化学式C2H8N2。你知道哪些信息(即化学式表示的意义)?请写出三点:

(1)          ;(2)            ;(3)           。

例6.由Na2SO4、Na2SO3和Na2S三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中,测得氧元素的质量分数22%,则其中钠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 )

A.23% B.32.6% C.46% D.无法确定

四、牛刀小试【练习实践】

1.在分子、原子、质子、中子、电子、原子核、阴离子、阳离子中,按照要求填写下列空格:

(1)能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是 ;

(2)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是 ;

(3)能直接构成物质的微粒是 ;

(4)构成原子核的微粒是 ;

(5)带正电荷的微粒是 ;

(6)带负电荷的微粒是 ;

(7)不带电荷的微粒是 。

2.由某科技节目报道,夏威夷联合天文中心的科学家在宇宙中发现了氢元素的一种新粒子,它的组成可以用H3+表示。一个H3+粒子中含有 质子, 个电子。

3.西汉刘安曾记载“曾青得铁则化为铜”。这里的“铜”是指 ( )

A.铜元素 B.铜单质 C.氧化铜 D.铜原子

4.甲醛(化学式为CH4O)是室内装潢时的主要污染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甲醛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

B.甲醛是由水分子和碳原子构成的

C.甲醛分子是由碳原子、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D.甲醛由一个碳元素、两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组成的

5.关于钠原子和钠离子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

A.它们的质子数相同 B.它们的核外电子数不同

C.Na+比Na多一个电子 D.Na+最外层电子数为稳定结构

6.1985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组成为C60的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它的分子中含有60个原子 B.它的相对分子质量为720

C.它是一种新型的混合物 D.它是一种单质

7.在符号2H、2SO2、2Ca、2H2O中,数字“2”表示的意义不尽相同,其中“2”的意义表示分子个数的有 ( )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8.现有①四氧化三铁;②食盐水;③水;④高锰酸钾;⑤洁净的空气;⑥液氧;⑦二氧化锰;⑧铁粉;⑨澄清石灰水;⑩碱式碳酸铜10种物质。其中属于单质的是(填序号,下同) ;属于化合物的是 ;属于混合物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其中含有氧分子的物质有 ;含有物质种类最多的物质为 ;含有元素种类最多的纯净物为 。

9.指出下列化学符号中“2”所表示的含义

(1)2H ;(2)S2C ;

(3)2Ca2+ ; 。

10.用化学符号表示:磷元素 ;2个硫原子 ;钠离子 ;n个镁离子 。

11.如图所示,把充满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和无色氢气的集气瓶中间的玻璃片抽走,使两瓶口密合在一起(不要振荡),可观察到A中两瓶气体的颜色很快就趋于一致(两种气体不发生反应),而B中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达到相同的效果。观察、对比实验现象,你能得出的结论有:

⑴ ;

⑵ 。

12.人体中钙元素主要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以羟基磷酸钙晶体[Ca10(PO4)6(OH)2]形式存在,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牛奶含钙丰富而又易吸收,且牛奶和钙的比例适中,是健骨的理想食品。右图是某乳业公司纯牛奶包装标签的一部分文字,请仔细阅读后回答问题:

(1)包装标签中脂肪≥3.3 g,是指100 mL牛奶中含脂肪质量至少要3.3 g,那么一盒牛奶含钙至少 g。

(2)求羟基磷酸钙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多少?(保留为0.1%)

(3)若人体每天至少需要0.6 g钙,且这些钙有90%来自于牛奶,则一个人至少要喝多少盒牛奶?

五、课堂小结

六、课后反思

篇3: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重要知识点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重要知识点归纳(人教版)

一、原子的构成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初中化学全部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上原子的构成 质子(+)

初中化学全部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上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不带点) 核外电子(—)

质子:决定元素的种类,与中子共同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量=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量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1 核外电子质量小,运动空间小,运动速率大。

2 无确定的轨道,无法描述其运动轨迹。

3 无法计算电子在某一刻所在的位置,只能指出其在核外空间某处出现的机会多少。

核外电子的排布

1 电子层

划分标准:电子能量的高低及离核远近。

第一层至第七层符号为: K 、L、M、N、O、P、Q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表示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用弧红表示电子层,用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的电子数。

2 排步规律(一低四不超)

(1)能量最低原理

(2)各层最多容纳2n2 个电子

(3)最外层不超过8个(K层2个)

(4)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叫阴离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

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

注意:

①原子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②原子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1一般不写出)。

电子的质量很小,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可以近似用原子核的质量表示的子的质量,原子量≈质子数+中子数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还有一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例如汞,铁。

二.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 或 核内质子数

只要质子数相同,不论中子数或电子数是否相同的微粒,都属于同一种元素。

结论: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写法:“一大二小”

2.元素符号的意义

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化学式的涵义:

(1)表示这种物质

(2)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

(3)表示组成该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3.简单物质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①金属:例如铁、镁

②非金属:例如硫、氧气

③稀有气体:例如氦

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1.计算物质的式量

物质的式量:是一种物质的实验式分子中各原子的原子量的总和。一般即等于分子量,单位是1

2. 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

3. 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一、化合价: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和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性质叫做元素的化合价。

二、元素化合价的确定

1.离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失为正价,得为负价。

2.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物的数值就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和其它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用电子对的数目。

电子对偏离哪种原子,哪种元素为正价,偏向哪种原子,哪种元素为负价。

3.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和读法:化合价用+1、+2、+3…-1、-2、0表示。

4.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5.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①H为+1,O为-2

②+1价金属K、Na、Ag③+2价金属Mg Ca Ba和Zn④+3价金属Al

⑤变价元素:Cu为+1、+2,Fe为+2、+3,低价叫“亚铜”、“亚铁”

篇4:中考化学重难点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

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11大考点

考点1 原子的构成

⒈构成原子的粒子

⒉在原子里,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不显电性。

考点2 相对原子质量

⒈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碳-12原子质量的1/12。

⒉表达式:Ar=其他原子的质量/(碳-12的质量×1/12)

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⒊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考点3 元素

⒈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⒉元素的种类决定于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⒊地壳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质量分数):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⒋生物细胞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

考点4 元素符号

⒈元素符号: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母来元素。

⒉书写:

⑴由一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要大写,如:H、O、S、C、P等。

⑵由两个字母表示的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要大写,第二个字母要小写(即“一大二小”),如:Ca、Na、Mg、Zn等。

⒊元素符号表示的意义:⑴表示一种元素;⑵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例如:

H: ①表示氢元素

②表示一个氢原子

2H:表示二个氢原子,2H不能说成二个氢元素

注意: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原子即讲种类,又讲个数。

考点5 物质组成、构成的描述

⒈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⒉物质由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构成。例如:

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⑵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

⑶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

⒊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考点6 元素周期表简介

⒈元素周期表

⑴周期表每一横行叫做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

⑵周期表每一个纵行叫做一族,共有16个族(8、9、10三个纵行共同组成一个族)。

⒉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⑴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知识的重要工具;

⑵为寻找新元素提供了理论依据;

⑶由于在元素周期表中位置越靠近的元素,性质越相似,可以启发人们在元素周期表的一定区域寻找新物质(如农药、催化剂、半导体材料等)。

考点7 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

⒈电子排布——分层排布:第一层不超过2个;第二层不超过8个;……最外层不超过8个。

⒉原子结构示意图:

⑴含义:(以镁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

⑵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的分类、化学性质的关系

①元素的化学性质决定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②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氦为2)的结构称为稳定结构。

⑶原子、阳离子、阴离子的判断

① 原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② 阴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③ 阳离子: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考点8 离子

⒈定义: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⒉分类(注:本文中加减均为上标)

阳离子:带正电荷的离子,如Na+、Mg2+

阴离子:带负电荷的离子,如Cl-、O2-

⒊离子符号表示的意义:表示离子(或一个离子),如:Mg2+——表示镁离子(一个镁离子)

2Mg2+ ——第一个2表示两个镁离子

第二个2表示每个镁离子带两个单位的正电荷

⑴离子符号前面的化学计量数(系数)表示离子的个数;

⑵离子符号的表示方法:在元素符号(或原子团)右上角表明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值在前,正、负号在后。离子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或个单位的负电荷,“1”省略不写。如: 阳离子:Na+、Ca2+、Al3+等,阴离子:Cl-、S2?等

⒋有关离子的小结

⑴金属离子带正电荷,非金属离子带负电荷;

⑵离子所带的电荷=该元素的化合价

⑶常见原子团离子(请注意上下标)

SO42- 硫酸根离子 CO32- 碳酸根离子

NO3- 硝酸根离子 OH- 氢氧根离子

NH4+ 铵根离子

考点9 化学式

⒈化学式的写法

A.单质的化学式

⑴双原子分子的化学式,如:氢气——H2,氧气——O2,氮气——N2,氯气——Cl2。

⑵稀有气体、金属与固体非金属单质:由原子构成,它们的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

B.化合物的化学式

正价写左边,负价写右边,同时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⒉几点注意事项

⑴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书写化学式时,要考虑到元素的排列顺序,还要考虑到表示原子个数的角码应写的部位。

⑵一般化合物的中文名称,其顺序和化学式书写的顺序正好相反。

⒊化学式的涵义(以CO2为例说明)

⑴宏观上

表示一种物质:表示二氧化碳。

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表示二氧化碳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⑵微观上

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一个二氧化碳分子。

表示分子的构成:表示每个二氧化碳分子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

考点10 化合价

⒈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

化合价用+1、+2、+3、-1、-2……表示,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如:Na、Cl、Mg、O。要注意化合价的表示方法与离子符号的区别,离子所带电荷符号用+、2+、-、2-……表示,标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如:

⒉元素化合价的一般规律

⑴氢元素的化合价通常显+1价,氧元素的化合价显-2价。

⑵在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为正价。

⑶非金属与氢或金属化合时,非金属元素显负价;非金属与氧元素化合时,非金属元素显正价。

⑷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⑸在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⒊牢记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⒋常见根(原子团)的化合价

常见元素的化合价(正价):

一价钾钠氢与银,二价钙镁钡与锌,三价金属元素铝;

一五七变价氯,二四五氮,硫四六,三五有磷,二四碳;

一二铜,二三铁,二四六七锰特别。

⒌化合价的应用

⑴检验化学式的正误;

⑵根据化学式判断元素的化合价;

⑶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推求实际存在物质的化学式。

考点11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⒈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和

⒉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

⒊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100%

⒋计算一定质量的化合物中含某元素的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变形:化合物的质量=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中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⒌已知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和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求原子个数比

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各元素的质量/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

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整理

固体物质的颜色

白色固体:氧化镁 MgO 、五氧化二磷 P2O5 、氧化钙 CaO 、氢氧化钙Ca(OH)2 、碳酸钠Na2CO3、碳酸钙CaCO3、氯酸钾KClO3、氯化钾KCl、氢氧化钠NaOH、无水硫酸铜CuSO4等。

黄色固体:硫粉S

红色固体:红磷P、氧化铁Fe2O3、铜Cu

蓝色固体:胆矾CuSO4·5H2O

黑色固体:木炭C、氧化铜CuO、二氧化锰MnO2、四氧化三铁Fe3O4、生铁Fe

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Cu2(OH)2CO3

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KMnO4

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2生成沉淀的颜色

白色沉淀: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硝酸:氯化银AgCl、硫酸钡BaSO4 。不溶于水但溶于稀硝酸或稀盐酸:氢氧化镁Mg(OH)2、碳酸钙CaCO3、碳酸钡BaCO3

红褐色沉淀:氢氧化铁Fe(OH)3

蓝色沉淀:氢氧化铜 Cu(OH)2

3溶液的颜色

蓝色溶液Cu2+:硫酸铜CuSO4、硝酸铜Cu(NO3)2 、氯化铜CuCl2等

黄色溶液Fe3+:氯化铁FeCl3、硫酸铁Fe2(SO4)3、硝酸铁Fe(NO3)3等

浅绿色溶液Fe2+:氯化亚铁FeCl2、硫酸亚铁FeSO4、硝酸亚铁Fe(NO3)2等

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4气体的颜色

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黄绿色气体:氯气

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篇5:物质构成的奥秘

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体现了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本章将用微粒的观念去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等方式使我的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奇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利用有关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从中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通过对问题的探究和实践活动,提高我们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学会运用物质构成的初步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从而初步认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观点。

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学习任务] 1.认识各种绚丽多姿的物质都是由微粒构成的。 2.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处于永恒的运动状态。 3.知道微粒与微粒之间是有间隔的。 4.通过学习,培养科学的态度,训练操作技能,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 [知识准备] 1.请写出你知道的一些常见物质名称,并列举它的1~2条性质或用途(看谁知道得多)。 2.当你漫步于花园小道、进入“火锅”城、路过臭水沟时,你分别闻到了什么?为什么? [课堂练习] [资料查询]:调查家庭厨房和实验室的物品,图书馆查岗、访问医院等单位。 [问题研究] 1.完成课本p57页的实验,并完成其中的问题。(整理后写在书上) 2.据调查,浴室水池里的水常呈淡蓝色,请由此设计探究题,并解释原因。 [讨论交流] 1.通过上述问题探究,受到哪些启发或想法,请相互交流。同时写出生产生活中类似的实例1~2则。 [观察思考]: 实验操作1: 向烧杯a中加入20ml蒸馏水,滴入2~3滴酚酞试剂,得到溶液甲。在烧杯b中加入3ml~5ml浓氨水,用一只大烧杯把a、b两烧杯罩在一起,观察实验现象。 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2:重新配制甲溶液,向溶液中慢慢滴加浓氨水。 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象解释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操作3:在烧杯b中以蒸馏水代替浓氨水,重复实验1的操作。 观察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和解释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探究]取一根长约50cm的玻璃管,一端设法封住,往管中先后加入等体积的水(可红色)和酒精至满,用塞子塞住管口密封(不留空间)。然后把玻璃管两端反复翻转,使水和酒精充分混合,静置后,观察变化。然后用酒精灯火焰小心地加热管外壁一会儿,又有何变化?再冷却后,又有何变化? 通过探究和讨论,得出结论: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习测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答案) 1.我们能够嗅到这处花香的事实,可以说明(    ) a.构成物质的微粒有质量。           b.微粒与微粒之间有空隙。 c.构成物质的微粒在不断地运动。     d.微粒能保持物质的性质。 2.关于水的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分子构成的。 c.水是由许许多多的水分子构成的。 d.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3.据报道,广州市一市民在家中浴室打扫卫生时突然晕倒,经抢救无效停止了呼吸。法医化验后确认是氯气中毒。氯气(cl2)是一种有毒的黄绿色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经调查该市民为了获得强的去污能力,竟把家用洗涤剂、浴液和洁厕精等3类共5种洗涤用品混合使用,导致悲剧发生。请问,导致该市民中毒身亡的氯气是如何产生?从此事件中应吸取哪些教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你最熟悉的化学实例来说明“1+1不一定等于2”,并用微粒的观点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列举一个简单的实验事实,说明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试解释下列现象: (1)打开一瓶香水,立即闻到香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一滴碳黑墨水滴加到一杯水中,整杯水慢慢变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什么在菜汤中加入少量的味精,味道会变得很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什么湿衣服晾在日光下容易干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盛酒精、汽油的瓶子为什么要塞紧瓶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有人将一瓶水全部倒掉后说瓶内没有物质了,你认为错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学习] [家庭实验]:请做一个小实验来说明: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且微粒之间有空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拓宽视野] 1.讨论比较温度计里的水银能否用水或酒精来代替?(做比较实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观察加热碘晶体发生的现象,归纳碘晶体的特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一长条滤纸上均匀滴上几滴酚酞试剂,伸入一支干燥洁净的试管里,在试管口处塞一小团棉花,并用仪器a滴十几滴浓氨水于棉花上                                                  (1)描述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仪器的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的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c 3.这3类5种洗涤用品混合后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氯气,而氯气由于运动于空气被人吸入而中毒。在使用洗涤用品时,不能随意混合使用。 4.主要从物质的微粒之间有间隔考虑。 5.答案很多,只要符合题意均可。 6.(1)打开香水瓶盖,由于香水中微粒不断运动,分散到空气里被人呼入。 (2)由于碳墨水的微粒不断运动,分散到水分子的间隔里,故逐渐溶解而变黑。 (3)味精中微粒由于不断运动而扩散到菜汤微粒的间隙里,故可感觉到味精的鲜味。 (4)因为太阳晒着的地方温度高,微粒运动的动能增大,故水中的微粒易运动而扩散到空气中。 (5)防止因酒精、汽油里的微粒由于不断运动而散失。 (6)瓶里还应存在空气,瓶壁附有水。

篇6: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三章 教案

一、本章在学科知识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本章教材是“双基”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构成学生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是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和将来适应现代化社会生活大好基础所必需的。

本章学习将从微观角度更深刻认识上章知识,为以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本章主要内容

本章我们讲学习:分子、原子、相对原子质量、元素、元素符号、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及有关计算。

三、本章知识与社会热点、生产生活、科技前沿等方面的联系或体现

人们认识了原子的构成,制造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1978年我国科学院北京电子显微镜试验和中科院化学研究所合作设计研制成功了新的扫描隧道显微镜,分辨率达到原子级,图像质量达到了国际水平。张青莲教授对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是对学生引进爱国教育的素材。在有关相对原子质量计算学完后,可让学生查阅商品(如药品、洗涤剂、化学试剂、食品等)的标签或说明书,弄清其成分,含量或纯度,在生产、生活中如何使用。现代原子能的利用(核能发电)、原子弹的爆炸以及新发现的基本粒子(光子、轻子、介子、重子),将在科学领域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学法建议

学习中为更好掌握新课标要求,应采用以下学习方法:

1、 通过原子的构成的学习,进行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可分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教

2、 以张青莲教授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卓越贡献的资料为中心,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3、 元素概念比较抽象,且与原子有一定联系,所以可运用概念的辩证来理解,即用列表或提纲式进行分析对比。

4、 由于本单元的内容比较抽象、难于理解,可运用多种方法或手段,如比喻法、列表法、

5、 归纳法以及电影、录像、多媒体等电教手段,以加强教学的直观性。

篇7:化学初三教材梳理:物质构成的奥秘

化学初三教材梳理:物质构成的奥秘

分子

⒈概念: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注意:分子只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但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因为一些物理性质(如颜色、状态等)是由大量的分子聚集在一起才表现出来,单个分子不能表现。

⒉分子的基本性质

⑴分子体积和质量都很小。

⑵分子间有间隔,且分子间的间隔受热增大,遇冷缩小,气态物质分子间隔最大。

⑶分子在不停运动。

⑷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物质的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⒊分子的内部结构

⑴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⑵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单质分子,不同种元素的原子构成化合物的分子。

原子

⒈概念: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⒉化学反应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⒊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⒋分子与原子的联系: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经过组合可构成分子。

运用分子、原子观点解释有关问题和现象

⒈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⑴物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

⑵化学变化:分子本身发生改变,原子重新组合。

⒉纯净物和混合物(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⑴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如:水中只含有水分子;

⑵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

⒊有些生活中的现象和自然现象也可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如:衣服晾晒、花香、热胀冷缩、溶解、蒸发、物质三态变化、气体压缩等。

相对原子质量

⒈相对原子质量的标准:碳-12原子质量的1/12。

⒉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不是原子的实际质量。

⒊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元素

⒈元素的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⒉元素的种类决定于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

⒊地壳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质量分数):氧、硅、铝、铁,其中含量最多的元素(非金属元素)是氧,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

⒋生物细胞中含量列前四位的元素:氧、碳、氢、氮。

物质组成、构成的描述

⒈物质由元素组成: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⒉物质由粒子(分子、原子、离子)构成。例如:

⑴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⑵金是由金原子构成的。(金属)

⑶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碱、盐)

⒊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如: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每个水分子是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初三化学学习方法勤于预习

1.认识清楚化学并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但是它却是九年义务教育的最后一年才开设的一门科学,所以我们首先应该知道什么事化学,它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化学家的化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成就,它编入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的分类及相互间的关系等知识;它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内容,它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对事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风。化学对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的衣、食、注行样样离不开化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化学课的学习,要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为今后搞科学实验打下基础。 通过初中化学课的学习,初三学生还应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外化学家的爱国主义思想、行为和对科学的不断进娶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科学态度及严谨学风的教育,并且还能提高自己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今后学习高中化学及其他科学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

2.勤于预习,善于听课做笔记

上课前一天,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讲的内容。学会先预习,后听课这种良好的学习方法。方法是:(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新课的基本内容与重点,要把自己看不懂的问题记下来或用铅笔在书上作一些记号,有意识、有目的地听老师讲自己不懂的问题。(2)确定重点、难点和疑点。在对新知识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思考课文后的习题,试着解答,在此过程中找出新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

要学好化学,记笔记也是重要的一环。记笔记除了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提高听课的效率外,对课后复习也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要学会记笔记,养成记笔记的好习惯。因此,在认真听讲的同时,还应该记好笔记。

3.吃透课本,联系实际

同学们必须善于阅读课本,做到课前预读、课后细读、经常选读等,既重视主要内容,也不忽视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及选学内容,因为这些内容有助于加深对主要内容的理解及拓宽知识面。课后细读时要边读边记边思考,争取能将预习、听课中未解决的问题全部解决。

4.听好每堂课

听课是学习过程的核心环节,是学会和掌握知识的主要途径。课堂上能不能掌握好所学的知识,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功在课堂,利在课后,如果在课堂上能基本掌握所学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课后复习和做作业都不会发生困难;如果上课时不注意听讲,当堂没听懂,在课堂上几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课后可能要花费几倍的时间才能补上。所以,学生在课堂上集中精力听好每一堂课,是学习好功课的关键。要跟着老师的讲述和所做的演示实验,进行积极地思考,仔细地观察,踊跃发言,及时记忆,抓紧课堂上老师所给的时间认真做好课堂练习,努力把所学内容当堂消化,当堂记住。

5.重视实验,培养兴趣

在义务教育化学教科书中编入了81个演示实验、10个必做的学生实验和9个学生选做实验,还安排了13个家庭小实验。因此,通过这些演示和学生实验,学会观察老师演示实验的操作、现象,独立地做好学生实验,上好实验课,是学好化学的基础。 首先,在课堂上要认真观察老师所做的每一个演示实验的操作和实验现象。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实验前,要明确观察的内容是什么?范围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这就叫做明确观察的目的,目的明确了才能抓住观察的重点进行观察。观察时还要仔细、全面。例如,氢气还原氧化铜的演示实验,实验目的是验证氧化还原反应,氧化铜被氢气还原成铜。观察时先看清反应物是无色的氢气和黑色的氧化铜粉末,反应的条件是加热,生成物是水和亮红色的铜。 其次,要上好实验课,要在明确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和操作步骤后,自己要亲自动手,不做旁观者,认真做好实验内容里所安排的每一个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要集中注意力,严格按实验要求操作,对基本操作要反复进行练习,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现象,要耐心细致地观察,认真思考,准确如实地记录。

6.课后及时复习与练习

一堂课的内容,十多分钟就可以复习完,有时也可以像过“电影”一样地过一遍。复习能加深理解,复习能巩固知识。 复习要及时,不能拖。复习中不懂的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然后就是要勤于练习,做作业要在复习好了以后做,才能事半功倍。一定要主动地、独立地完成每次作业,多思多问,不留疑点,并尽可能地把做过的作业都记在脑子里,因为没有记忆就没有牢固的知识,只有用心记忆才会熟能生巧,才能在勤练的基础上“巧”起来。

篇8: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

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教案

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

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教学设计: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

答:不能。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来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举例:除了课本上的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

回答: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

补充实验:20毫升的稀硫酸置于一只小烧杯中,另取20mL的稀硝酸钡,慢慢将硝酸钡溶液滴入小烧杯中,不断搅拌,“乳白色固体”从无到有,并且不断增多。

说明:生成物硫酸钡不溶于水,聚集到一定颗粒被人的视觉察觉到,分布在水中形成浊液,静置后小颗粒群聚而沉淀。

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步骤: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氨水。

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

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烧杯B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起。

现象:溶液A逐渐变红

原因:构成氨气的微粒扩散在大烧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

假设实验3:为了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用一杯纯净水来代替浓氨水来做对比实验,有无必要性?

回答:没有必要。因为在实验一开始,已经证明了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提问:氨水中的氨气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酚酞的`微粒也在不断的运动。我想问:为什么不会是酚酞从烧杯中挥发,扩散到浓氨水与蒸馏水的混合物中,使之变色?你又能用什么实验来证明,并不是酚酞扩散?这个实验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我们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氨水。如果是酚酞扩散的话,它也会使碱性的氢氧化钠溶液变红,但实验事实可以证明,并没有变色,所以假设是错误的。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各种微粒运动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扩散,有的不容易甚至很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物质容易挥发,有些物质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挥发,不易溶解。

提问:我们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一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我们发现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这是为什么?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温度高,构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扩散到水中。说明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率越大。

总结:

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举例:那些现象又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呢?

讨论:如闻到花香,湿衣服晒干,氯化氢与氨气生烟实验。

三、微粒之间有空隙

阅读实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现象:水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容易被压缩

说明: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具有间隙;

2.构成水的微粒间隙很小,构成空气的微粒很大。

阅读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

1.50mL水+50mL水 2.50mL酒精+50mL酒精 3.50mL水+50mL酒精

结果: 等于100mL 等于100mL 小于100mL

说明:同种微粒之间的间隙相同;不同种微粒间隙不同

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间隙

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隙有所不同

3.同种物质时,液体、固体微粒间隙小,而气体间隙大

提问:有水能够运用微粒的知识来解释物质三态变化的原因?

解释: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主要有物质是很小的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空隙。微粒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微粒间的空隙就越大。当微粒间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时,成为固体,大到一定程度时,成为液体,微粒间的空隙继续增大,就会成为气体。

提问:我们在一量筒中,现放一定量的水,然后再放入两块冰糖,观察液面情况。待全部溶解后,再观察液面,试解释。

回答:未溶解时,冰糖固体的体积占据了水的一部分体积,使液面上升;当冰糖全部溶解后,构成冰糖的微粒就被分散到构成水的微粒的间隙中,使总体积减小,所以液面就下降了。

举例:还有那些事例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间隙

注意:与海绵结构中间隙相区别

提问:在压缩空气的时候,发现体积被压得越小,所需的力要越大,空气不能被压缩到体积为零,为什么?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空气中的确存在微粒。微粒之间具有一定的作用力,包括斥力和吸引力。

讲述:物质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固体和液体的微粒不会散开,而保持一定的体积,这就是因为一切微粒之间存在一定的吸引力。

例题解析

1.用构成物质的微粒的特性解释夏天空气潮湿,而冬天空气干燥的原因。

答:夏天气温高,地面上构成水的微粒运动快,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很多,使空气变得很潮湿;冬天气温低,构成水的微粒运动慢,每天扩散到空气中的水的微粒较少,空气显得干燥。

2.装开水的保温瓶有时候会跳出来,为什么?

答:保温瓶该有时会跳起来的原因之一是,瓶内开水没有装满,瓶内留有空气,受热后微粒空隙增大,或者到开水时,有冷空气进入瓶中,盖上瓶盖,空气受热,气体微粒空隙增大,体积膨胀,瓶内压强增大,使瓶盖跳起来。

3.0℃的水继续冷却,结成冰后,分子间的间隔:

A.不变 B.增大 C.减小 D.不能确定

答案:B。宏观上水变成冰后,体积增大。为什么温度降低,水分子之间的间隙就增大了?这个问题至今还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比较流行的是“假晶体”的存在。

第二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

2.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原子和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相互转换;

3.知道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4.能根据相对原子质量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过程与方法:

1.了解原子结构模型建立的历程;

2.理解模型化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3.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运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法,再对学习素材进行比较分析与归纳概括的过程中不断获取新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2.通过“原子的发现和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3.人类对原子的认识教育中结合中科院通过原子绘的中国地图及相对原子质量的教学过程中我国化学家张青莲教授组织对铟、锑等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和修正,对学生进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难点:

1.通过对分子的可分性与不可分性的认识, 逐步培养学生辩证统一思维方法。

2.对分子、原子、离子概念的理解与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3.知道分子、原子、离子的不同和相互关系。

4.知道原子的结构,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

5.能正确求算相对分子质量。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一、分子 原子

1.复习知识

【回忆】我们知道分子、原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那么分子和原子主要的不同在哪里呢?

【回答】在化学变化中分子会分化而原子不能再分。

设计意图:

复习学过的知识,为下面的原子能否再分作好承接。

2. 【引入】分子很小,但在化学变化中还可进一步分成原子,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无法再分了。那么原子是不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了呢?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足迹,一起来学习人们为了揭示原子结构的奥秘而经历的漫长的探究过程。交设计意图:使学生对本节课所要探究的内容产生兴趣。

3.交流讨论

道尔顿:近代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实心球体。汤姆生发现电子。

【设疑】原子中的电子带负电,你能解释原子为什么不带电吗?

卢瑟福发现原子核,α粒子轰击金箔。

【设疑】你能对α粒子运动路径的改变作出解释吗?

在讨论α粒子运动路径改变使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归纳】原子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在原子中所占体积很小,但却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讲述科学家对原子探索的历程,讨论原子中微粒电荷数的关系。

【回答】原子由电子和原子核构成,电子所带的负电荷和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相互抵消使原子还是呈电中性。

【讨论】大多数α粒子运动路径没有改变方向,一小部分α粒子发生偏转,极少数α粒子被反弹回来。

设计意图:

针对史料交流谈论,认识原子构成的事实,并通过“对原子构成探索”等内容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认识到原子不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

4.引导探究

【指导】阅读P67-68“原子核由什么构成?”

【课件】原子及原子核构成的模型图片。

【问题】原子核还能再分吗?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呢?这些粒子有区别吗?

【设疑】根据原子核的构成你能解释原子核为什么带正电吗?

【归纳】原子中各微粒的电荷数关系。电子数=核电荷数=质子数

【阅读】原子核的构成。

【回答】原子核还能再分;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讨论】原子核带正电的原因

【回答】因为原子核是由带正电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设计意图:

建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观念,建立原子内部构成的直观形象,理解原子内部微粒数和电荷数的关系。

5.知识拓展

【讲解】简单介绍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及稀有气体元素、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1-18号元素原子结构的示意图及各类元素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及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的关系。通过对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初步学会科学抽象的学习方法,知道稳定结构的特点,为原子转移电子变成离子的规律建立知识储备。

二、离子

6.指导学习

【设疑】根据刚才的知识请同学们试着画出Na和Cl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并请讨论这两种原子在化学反应中电子可能的转移方式。

【问题】元素的原子失去最外层电子或得到电子后,是否呈电中性?

【讲解】化学上我们把这种带电的原子就称为离子,下面我们通过视频和动画来看一下,原子在什么情况下、又是如何转变成离子的。

【讲解】原子得失电子后形成的离子分别带上负电荷和正电荷,我们把带正电荷的离子称为阳离子;把带负电荷的离子称为阴离子。

【讲解】为了方便我们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写上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及所带电荷的正负来表示离子。例如:镁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失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所以镁离子的符号为Mg2+。氧原子最外电子层电子数为6,得2个电子后,带2个单位得负电荷,所以氧离子符号为O2-。

【问题】铝离子,镁离子,硫离子,氯离子的符号如何写?

教学意图:

知道原子得失电子会变成离子认识一些常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离子符号、离子结构示意图。

篇9:教案构成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会数100以内的数,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能够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1.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

1.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

2.1教学重点: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正确数出100以内的数。

2.2 教学难点:数“拐弯数”,即:当数到接近整十数时,下一个整十数应是多少。

2.3 考点分析:准确的数出100以内的数,并能按规律填数,以及某个数的相邻数等。

教学工具

课件、小棒、学具盒、花生等。

教学过程

学前准备

1、填空题,主要复习20以内的数,为新知做铺垫。

2、出示点子图,10个一组放在旁边,另外一组大约40个。(展示)让学生猜一猜大约有多少颗。

3、揭示题目——100以内的数

探究新知

一、数数方法

情境创设:在绿绿的草地上来了一群羊(课件呈现)

你想不想知道图中一共有多少只可爱的小羊?数一数,悄悄告诉同桌。

学生数完后汇报。

怎样数的?(一个一个地数,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

1、数羊:课件一只只的呈现,让学生数出1—20只之后,一起将百羊图呈现出来。

2、估羊:估计一下,这里来了多少只羊?

(1)先让学生估计,大概多少只,并说出自己的估的结果;

(2)老师在课件上圈出10只,再让学生估,并让学生说出自己是怎么估的。

3、验证:老师在课件上10只10只地圈,学生10个10个的数。一直数到100。

(1)课件出示(100只羊),

二、数出数量是100的实物

1、每个小组桌上都有几种东西?请选出你喜欢的一种,正好数出100,还要想办法,怎样摆放能让人一眼就看出是100?

2、小组合作,数出数量是100的实物。

学生汇报:

甲组:一根一根地数,十根放一堆。

乙组:两根两个地数,二十根放一堆。

丙组:五根五根地数,十根扎一捆。

丁组:也可以……

3、很多同学选择了10个一堆,或10根一捆进行数数,觉得这样既好数,又看得清楚。请观察一下,十根扎一捆,一共有多少根小棒?

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有10个十,10个十就是100)

板书:10个十是一百

三、在操作中体会:

1、数一数,摆一摆:要求学生一边数数,一边一根一根地拿出小棒

(1)数到21根时停下来。当学生手里拿着一大把小棒时,老师提出要求:谁能想办法,让别人一眼就知道你手里有多少根小棒呢?引导学生用10(也就是成捆的小棒)来帮忙,因为我们以前学过10个一是十;将20摆成两捆加一根。

(2)提问:21是由几捆加几根?也就是说21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数一数,捆一捆:

(1)接着21继续往下数,一根一根的边拿边数,当数到29时,让学生停下来,问:下一个数是多少?现在桌上一共有两捆小棒加几根了?如果我们再加一根小棒,是不是又能捆成一捆了?

(2)动手将十根捆成一捆,再让学生看看:一共有三捆,也是就三个十,即30。

(3)用同样的方法来完成:39、49、59、69、79、89后面分别是多少。每满十根,就让学生捆成一捆,并让学生说一说:那个整十数是由几个十组成的。

(4)数到99时,再次停下来。问:99添上一是多少?那100根小棒一共有几捆呢?

(5)十个十个地数,也就是一捆一捆地数,10个十是一百。再将十捆小棒捆成一大捆。反过来强调:一百里面有几个十。

(6)小结:10个十是一百。这句话还能怎样说?(一百里面有10个十;5个二十是一百;2个五十是一百……)

3、即时练习:

请同学们数数班里有多少名男同学,有多少名女同学。

每个人数出课桌上的物品(小棒、花生)30个,摆放整齐,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是30个。

数一数班级里现在共有多少人。

数出班级里桌子和椅子的数量。(可以同桌为一组,共同完成任务,比一比哪组快)

小结: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意识,又让学生体会到100以内的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巩固练习

1、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1题。

(1)集体操作,一边摆小棒一边数。(1名上台演示)五十七根小棒,再添一根是几根?(五十八根)又得到一根,下一个数就是五十九了,接着数六十、六十一……七十二。

(2)要想清楚地看出有五十七根小棒,怎样做?(引导学生十根小棒放一堆或扎一捆)

(3)提示学生:五十九后面的数是几?六十九呢?

一名学生任意说出一个100以内的数,集体边拍手边接着往下数。练习几次,其中一次接着数到100.

2、学生摆一摆,数一数,做教材第35页“做一做”第2题。

3、课间操

(1)数数接力赛。

老师说一个数,学生分组以接力赛方式数一数,数到老师说停时,数得最多的小组获胜。

(2)两个人说定一个100以内的数,其他人猜这是一个什么数。猜的过程中,要不断提示同伴所猜数与说定的数比较是大了,是小了,还是接近了。

4、数出本班同学的人数。

5、找出数学教材的第23、第36、第50、第79、第87、第100页。

先摸摸50页有多厚,再摸摸100页有多厚。

课后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100以内的数,同学们在入学前,经过了学前教育,很多学生在没有学习这一课前,已能数出100以内的数,而且在我们的生活体验中,常常会接触到100以内的数。但孩同学们的头脑中,还没有100以内数的概念,这一课就是要帮助同学们建立100以内数的概念,为以后学习数学其他知识奠定十分重要的基础。

板书

100以内的数

1、数数的方法

可以一个一个的数、两个两个的数、五个五个的数、十个十个的数.....

2、数出100个实物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

100里面有10个十。99添1是100.

篇10:化学物质与健康教案

单元教材地位在现代生活中,化学渗透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我们不仅要生存,还要不断的提高生活质量。在食品、农药、医药、食品添加剂等与人体健康密切相关的用品中,我们需要用化学知识进行合理选择,因此,本章在指导学生培养正确的饮食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单元目标1.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2.了解对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有机物(如糖、淀粉、油脂、氨基酸、蛋白质、维生素等)。

3.知道某些物质(如一氧化碳、甲醛、黄曲霉素等)有损人体健康,认识掌握化学知识能帮助人们抵御有害物质的侵害。

4.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重点:1.几种重要的有机物在人体内的转化及富含的食品

2.合理膳食,远离有毒物质

难点: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到生活实际中

学法建议

①收集有关微量元素、维生素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资料并了解人如何摄取这些物质。

②收集化学物质引起毒害(如吸入有害气体、误食有毒物质、家居装修材料释放物的污染等)的`资料,提出防止这些危害的建议。

③观看录像,了解一氧化碳、尼古丁等物质的危害。

④观看防毒、禁毒展览或影像资料。

⑤辩论:化学制品对人类的健康有益还是有害?

单元教学

计划 节次 教学时数 主要知识点 探究活动

第1节 1 第一节 食物中的有机物 检验食物中的淀粉

第2节 1 第二节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无

第3节 1 第三节 远离有毒物质 蛋白质的性质

复习、测试 2 见单元备课(下)

课 题 第一节 食物中的有机物 课 型 新 授

1 课时 第 周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能从组成上区分无机物和有机物,并列举事例加以说明。

(2)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组成特点。通过具体事例认识有机物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3)能用实验方法从组成上辨别有机物。

(4)知道糖类(如淀粉、纤维素、葡萄糖等)、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是有机物。

(5)知道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水是人体需要的六大营养元素。

(6)对有机物存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有所认识。

过程和方法(1)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社会调查和有关资料的查阅,培养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2)积极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提出问题,进行初步的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能正确认识合理摄取营养物质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并学会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重 点弄清食物中的有机物在人的生命活动中功能、作用及其营养价值

难 点食物中的有机物在人体中的功能以及转化和吸收

关 键 点各种食物的作用及富含的食品

教学媒体

碘水,各种富含淀粉的食品(面包片、米饭、土豆片、苹果片等)

教学方法 讲授法、分组讨论法、自学法

板书设计:

第一节 食物中的有机物

一、糖类: 水 缓慢氧化

淀粉 → 葡萄糖 C6H12O6+6O2 = 6CO2+6H2O

二、油脂:(液态油脂、固态油脂)

三、蛋白质 水

蛋白质 → 氨基酸

蛋白酶

四、维生素

教 学 过 程

知 识 点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复习导入:你还记得化合物的定义及分类吗?还能从别的角度对化合物进行分类吗?如何分类?

回忆,回答。

有机物:

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无机物:

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活动天地]

认识食品的成分

篇11: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反思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周记二

本周主要完成了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内容的教学。

本章内容十分抽象,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于一些微观概念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如分子、离子、元素、化合价等。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一些现象和通过简单的实验去认识。如江分子特征,列举了实际生活中分子运动的实例,结合课本中的实验,形象地掌握了分子特征,分子和原子的关系。通过列举生活中实物,使学生会区别元素和原子,熟练背诵化合价顺口溜,能写出物质的化学式。避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成绩的分化。同时,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会用物质结构的初步认识去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教材第二节将一般的微粒具体化为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DD分子、原子、离子。通过实验现象的微观图式,说明在化学反应中旧分子破坏新分子的`生成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原子的组合是领先原子核外电子的变化来实现的?由此,让学生明白这三种微粒不仅具有一般性质,更有自己的特殊性质。

通过本章学习。是学生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的运动,会运用物质的特性知识解释一些问题。但由于本章内容较多,又不好理解,学生学习有些困难,单元检测成绩不理想。所以以后在抽象内容教学中仍要加深化抽象为具体化形象化的教学方法。要尽量的借助模型,多媒体手段,化微观为直观,增强学生的理解,同时要学会运用比喻类比的思维方法来增强学习。

第二十一期顶岗实习支教分丰润迁安分队迁安建昌营初级中学理学部李光霞

篇12:《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反思

《物质构成的奥秘》的教学反思

好不容易结束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和《化学方程式》的新课教学,总体感觉好难,好累!老师累,学生也累!这些既抽象又容易混淆的知识让学生的大脑象灌了糨糊一样的理不清头绪!

不过,虽然离期末已经很近了,虽然剩下的时间有点紧张,但从现在的新课来看,前面花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和梳理这些微观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事实证明,也是很有效的。因为现在上新课时,提到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术语,班上大部分同学不需要老师的任何提示就可以自己动手去写,这充分说明夯实了基础,学生不仅会用这些知识解决新问题,而且能长期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不要为了赶进度不顾学生的'掌握情况而抢着上新课!

在学习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知识的过程中,我一直注重知识的落实。无论是新课还是作业,我都引导学生按照知识的系统性进行学习,让学生反复的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过多次反复的练习,学生温故而知新,进而掌握了这些微观而抽象的知识!

篇13: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反思

本周主要完成了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内容的教学。

本章内容十分抽象,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于一些微观概念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如分子、离子、元素、化合价等。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一些现象和通过简单的实验去认识。如江分子特征,列举了实际生活中分子运动的实例,结合课本中的实验,形象地掌握了分子特征,分子和原子的关系。通过列举生活中实物,使学生会区别元素和原子,熟练背诵化合价顺口溜,能写出物质的化学式。避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成绩的分化。同时,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会用物质结构的初步认识去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教材第二节将一般的微粒具体化为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DD分子、原子、离子。通过实验现象的微观图式,说明在化学反应中旧分子破坏新分子的生成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原子的组合是领先原子核外电子的变化来实现的?由此,让学生明白这三种微粒不仅具有一般性质,更有自己的特殊性质。

通过本章学习。是学生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的运动,会运用物质的特性知识解释一些问题。但由于本章内容较多,又不好理解,学生学习有些困难,单元检测成绩不理想。所以以后在抽象内容教学中仍要加深化抽象为具体化形象化的教学方法。要尽量的借助模型,多媒体手段,化微观为直观,增强学生的理解,同时要学会运用比喻类比的思维方法来增强学习。

篇14: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反思

4月29日,我在178班上了第三单元复习课。复习课的模式是我们组自去年开始探索的“先进行课前诊断,根据诊断结果展开课堂复习,一段时间后再把课前诊断中出现的错误改头换面再次检测。”

4月28日用15分钟检测(使用单元自查),收了1组半学生(16份)的试卷批改、统计。从诊断结果来看,该班学生对于微粒的表示法、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这两个方面的知识漏洞较大,对于原子结构的认识尚有一定遗漏。因此我制定的教学目标为:1、认识原子的结构,了解核外电子排布的知识。2、认识构成物质的微粒,掌握微粒的表示方法。3、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物质的变化。

前面的复习课都在用这种方式,学生已适应。授课方式还是我惯用的一对一地提问交流,提问中发现问题,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我一般会提问课前诊断中出现错误的同学)。学生在课堂表现得很积极、踊跃,特别是砸金蛋一环节很受学生欢迎。一节课下来,我在同学们脸上看到的是意犹未尽、是喜悦。他们的表情告诉我,我的教学目标达到了。

去年我们第一次尝试,吴老师听课后肯定了这种做法,给了我们前行的信心。今年,我们依然坚持,相信会做得更好。

篇15: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完成了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内容的教学。本单元内容十分抽象,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要求较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于一些微观概念学生往往很难理解,如分子、离子、元素、化合价等。在教授这部分内容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身边的一些现象和通过简单的实验去认识。如水分子特征,列举了实际生活中分子运动的实例,结合课本中的实验,形象地掌握了分子特征,分子和原子的关系。通过列举生活中实物,使学生会区别元素和原子,熟练背诵化合价顺口溜,能写出物质的化学式。避免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成绩的分化。同时,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能力,会用物质结构的初步认识去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教材第二节将一般的微粒具体化为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DD分子、原子、离子。通过实验现象的微观图式,说明在化学反应中旧分子破坏新分子的生成是原子重新组合的过程。原子的组合是领先原子核外电子的变化来实现的?由此,让学生明白这三种微粒不仅具有一般性质,更有自己的特殊性质。

通过本单元复习,使学生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的运动,会运用物质的特性知识解释一些问题。但由于本章内容较多,又不好理解,学生学习有些困难,单元检测成绩不理想。所以以后在抽象内容教学中仍要加深化抽象为具体化形象化的教学方法。要尽量的借助模型,多媒体手段,化微观为直观,增强学生的理解,同时要学会运用比喻类比的思维方法来增强学习。

篇16: 《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反思

好不容易结束了《物质构成的奥秘》和《化学方程式》的新课教学,总体感觉好难,好累!老师累,学生也累!这些既抽象又容易混淆的知识让学生的大脑象灌了糨糊一样的理不清头绪!

不过,虽然离期末已经很近了,虽然剩下的时间有点紧张,但从现在的新课来看,前面花大量的时间来学习和梳理这些微观知识,还是很有必要的,事实证明,也是很有效的。因为现在上新课时,提到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术语,班上大部分同学不需要老师的任何提示就可以自己动手去写,这充分说明夯实了基础,学生不仅会用这些知识解决新问题,而且能长期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所以,不要为了赶进度不顾学生的掌握情况而抢着上新课!

在学习分子、原子、离子等微观知识的过程中,我一直注重知识的落实。无论是新课还是作业,我都引导学生按照知识的系统性进行学习,让学生反复的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经过多次反复的练习,学生温故而知新,进而掌握了这些微观而抽象的知识!

篇17:初三化学教案: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3-4节

初三化学教案: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3-4节

第三节 组成物质的化学元素

【学习目标】

1.认识一些与人类关系密切的常见元素;

2.会写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

3.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

4.领悟自然界基本组成的简单性,形成化学变化过程中元素不变的观念。

【教学过程】

一、元素和元素符号

[引入]补铁、补钙广告中的“铁”、“钙”指的是什么?什么是元素?

阅读教材P73内容,要求熟记表3-4所列元素符号。

过渡:你知道现在已知的元素有多少种吗?把课本翻到149页元素周期表,该表共有多少种元素?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什么位置,非金属元素位于周期表的什么位置?它们的名称各有什么特征?

过渡:组成物质的元素总共只有一百多种,而知道构成我们大千世界的物质的种类却有几千万种,元素是如何组成物质的呢?比如:氧元素不仅可以组成氧气(O2),还可以组成臭氧(O3),一种元素就可以组成不同的物质了,那不同种元素相互组合的情况可想而知。

[疑1]既然都是氧原子,为什么再称之为氧元素?

[疑2]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难道同一种原子之间还有区别吗?

[答疑]氧原子核内质子数都是8,由于核内中子数不同,就可以有几种氧原子。其他的大多数原子也是这样。如果忽略这种差别,就可以把所有的氧原子归为一类,因为它们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都是8,并且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我们把这一类氧原子称之为氧元素。

[思考]元素和原子有什么区别呢?

[问题1]有一则饮品广告称:“本品纯属天然制品,不含任何化学元素”,你认为他说的对吗?

[问题2]“乐百氏”矿泉水标签上印有水质的成分如下(mg/L):硒:0.0130,锶:0.596,锌:0.00162,钠:18.4,钙:4.36。这里的硒、锶、锌、钠、钙是指元素还是原子?

[过渡]有了元素的知识,我们就可以采用一种标准将纯净物划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阅读教材P74后回答:什么是单质,什么是化合物?将纯净物划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的标准是什么?

[活动探究]P75表3-5

二、自然界中元素的存在

[提出问题]自然界中千千万万种物质都是由100多种元素组成的,不同的物质含的元素不同,在不同的物质中元素是如何分布的呢?

阅读图P75 3-21、22、23,分析在地壳、海水、人体中元素分布,太阳中呢?

[活动与探究]查阅资料,了解在地核中主要含有哪些元素。

三、元素与人体健康

人体中化学元素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人体的健康。对健康的生命所必需的元素称为生命必需元素。这些元素在人体中的功能往往不能由别的元素来替代。

[思考]1、元素不足和过量对哺乳动物的影响

2、膳食标准

3、10种最好的食品、10种最差的食品

[交流讨论]从化学角度怎样衡量食品的质量?

[活动探究]

请从家中找几种食品,从包装袋上了解该食品中主要含有哪些元素。想想看,如果让你来给这些物质分类,你怎么分类?

第四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

知识与技能:

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能依据物质组成、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习目标:

1.能说出化学式的含义;

2.能依据物质组成、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3.能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

逐步形成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和定量处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

内容要点:

1.通常用化学式表示物质的组成。

2.可以利用元素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3.写化学式时,正价元素通常写在左边,负价元素通常写在右边。原子的数目用阿拉伯数字写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在金属化合物中,金属元素一般呈正价,非金属元素一般呈负价;在非金属氧化物中,非金属元素一般呈正价。根据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等于零的原则,确定化合物中各种元素原子的数目。

4.简单化合物的中文命名原则。

5.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在两种元素中间用“化”字连接,如氧化铜(CuO)。

6.化学式中元素的名称从右向左读,与化学式的写法刚好相反,如氯化钠(NaCl)。

7.元素的原子个数在该元素之前先读出,如五氧化二磷(P2O5)。

8.含有复杂原子团的化合物,要根据其特征来称呼,不需读出原子或原子团的个数,如氢氧化钠(NaOH)、碳酸钙(CaCO3)、硫酸钠(Na2SO4)等。

教学内容:

一、化学式反映物质的组成

1、化学式(formular),就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

提出的依据: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

2、化学式所表示的含义(一般包括宏观和微观角度)

微观上:表示某物质;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的。

宏观上: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或者一个原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还可以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情况。

我们以水(H2O)为例说明

化学式的涵义

以H2O为例

宏观

表示一种物质

表示水这种物质

表示该物质有哪些元素组成的

表示水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

微观

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

表示一个水分子

表示一个分子里有多少个原子

[1] [2] [3] 下一页

篇18:初三化学教案: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1-2节

初三化学教案:第三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1-2节

第一节 用微粒的观点看物质

学习目标:

1.认识物质的微粒性:物质由微粒构成的,微粒不断运动,微粒之间有间隔,微粒间有作用力。

2.了解物质性质与微粒之间的关系:微粒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1.能够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某些常见的现象。

2.能够设计或完成某些说明物质微粒性的简单实验。

3.能够运用有关物质的微观知识来进行想象和推理。

情感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性质是由微粒的结构性质决定的。

2.使学生善于用已有的知识对周围的一些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

物质的微粒性与物质变化的联系。

教学设计:

引入:在前一段时间,我们学习一些氧气、二氧化碳、水等物质的性质,它们各自都有着不同的性质。我们是否会提出这些问题:物质间为什么可以发生那么多的反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性质,原因是什么?物质到底由什么构成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那么各种物质是否有相同的构成?……这些问题将会在我们本章逐步为你解决。

引入:既然要开始研究物质构成的奥秘,那么我们学会用微观的观点来观察和解释宏观的物质或现象。

一、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

实验:探究物质的可分性

1.将高锰酸钾粉末取出少部分,用研钵将高锰酸钾再研碎,成为小颗粒。

2.将研磨的高锰酸钾粉末放入试管中少量,加入少量的水,发现试管中的'固体颗粒逐渐变少,直至消失。

3.得到的高锰酸钾溶液中,逐渐加入水,溶液的紫红色逐渐变浅,直至无色。

分析:1.固体颗粒为什么消失?

答:高锰酸钾颗粒被“粉碎”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到水中。

2.溶液的颜色由深到浅,直至无色,这是为什么?

答:变浅直至无色,并不是高锰酸钾消失,而是构成它的微粒太少,太小,我们看不见了。也就是能说明高锰酸钾固体是由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3.同样是高锰酸钾溶液,有的颜色深,有的颜色浅,甚至无色。那么我们是否能说同种物质的微粒的物理性质不同?

答:不能。对于一个微粒而言,毫无物理性质之说。也就是说,一种物质的物理性质必然是大量微粒聚集才能表现出来的。

4.日常生活中,糖水是甜的,盐水是咸的,这个现象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答:在水的作用下,构成蔗糖和食盐的微粒被分散到水中。同样是微粒,一种是甜的,一种是咸的,说明不同物质是由不同微粒构成的,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

总结: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构成的

1.物质可以再分;

2.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微粒构成的;

3.不同的物质由不同的微粒构成,具有不同的化学性质,即:构成物质的微粒能保持物质的化学性质;

4.构成物质的微粒不能保持物质的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由大量微粒体现的。

举例:除了课本上的实验,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现象能够说明物质是由大量微粒构成的?

回答:如过滤时水能够从滤纸中渗过,

补充实验:20毫升的稀硫酸置于一只小烧杯中,另取20mL的稀硝酸钡,慢慢将硝酸钡溶液滴入小烧杯中,不断搅拌,“乳白色固体”从无到有,并且不断增多。

说明:生成物硫酸钡不溶于水,聚集到一定颗粒被人的视觉察觉到,分布在水中形成浊液,静置后小颗粒群聚而沉淀。

二、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实验:探究微粒运动的实验

步骤:实验1:向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2~3滴酚酞试液,再向其中加少量的浓氨水。

现象:滴入浓氨水后,溶液由无色变为红色

说明:酚酞试液遇蒸馏水不能变色,而酚酞试液遇浓氨水后变红。

实验2:重新配制酚酞与水的混合溶液A,在另一烧杯B中加入3~5mL的浓氨水,用大烧杯罩在一起。

现象:溶液A逐渐变红

原因:构成氨气的微粒扩散在大烧杯中,溶于水后形成溶液就能使无色酚酞试剂变红。

假设实验3:为了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用一杯纯净水来代替浓氨水来做对比实验,有无必要性?

回答:没有必要。因为在实验一开始,已经证明了蒸馏水不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结论:构成物质的微粒是在做不停的无规则运动。

提问:氨水中的氨气的微粒在不断的运动,酚酞的微粒也在不断的运动。我想问:为什么不会是酚酞从烧杯中挥发,扩散到浓氨水与蒸馏水的混合物中,使之变色?你又能用什么实验来证明,并不是酚酞扩散?这个实验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我们可以用氢氧化钠溶液代替氨水。如果是酚酞扩散的话,它也会使碱性的氢氧化钠溶液变红,但实验事实可以证明,并没有变色,所以假设是错误的。这个实验可以说明,各种微粒运动的情况是不同的,有的容易扩散,有的不容易甚至很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有些物质容易挥发,有些物质容易溶解,而有些物质却不易挥发,不易溶解。

提问:我们为了加快物质的溶解,我们一般可以用加热的方法。我们发现相同质量的白糖在热水中溶解要比在同样多的冷水中快,这是为什么?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

回答:温度高,构成白糖的微粒更快地扩散到水中。说明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速率越大。

总结:

1.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

2.不同微粒的运动情况有所不同;

3.微粒的运动速率与温度成正比。

举例:那些现象又能够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呢?

讨论:如闻到花香,湿衣服晒干,氯化氢与氨气生烟实验。

三、微粒之间有空隙

阅读实验:水和空气的压缩实验

现象:水不容易被压缩,而空气容易被压缩

说明: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具有间隙;

2.构成水的微粒间隙很小,构成空气的微粒很大。

阅读实验:水与酒精的混合实验

1.50mL水+50mL水 2.50mL酒精+50mL酒精 3.50mL水+50mL酒精

结果: 等于100mL 等于100mL 小于100mL

说明:同种微粒之间的间隙相同;不同种微粒间隙不同

总结:1.构成物质的微粒间具有间隙

2.不同种物质的微粒间隙有所不同

3.同种物质时,液体、固体微粒间隙小,而气体间隙大

提问:有水能够运用微粒的知识来解释物质三态变化的原因?

解释:有关物质构成的知识主要有物质是很小的微粒构成的,微粒是不断运动的,微粒间有一定的空隙。微粒的运动受温度的影响,温度越高,微粒运动越快,微粒间的空隙就越大。当微粒间的空隙小到一定程度时,成为固体,大到一定程度时,成为液体,微粒间的空隙继续增大,就会成为气体。

提问:我们在一量筒中,现放一定量的水,然后再放入两块冰糖,观察液面情况。待全部溶解后,再观察液面,试解释。

回答:未溶解时,冰糖固体的体积占据了水的一部分体积,使液面上升;当冰糖全部溶解后,构成冰糖的微粒就被分散到构成水的微粒的间隙中,使总体积减小

[1] [2] 下一页

篇19:高中化学《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教案

高中化学《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精选教案

物质的分散系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学会根据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 散系进行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胶体的重要性质和应用,知道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

2.知道电解质和非电解质,能通过实验现象,探求电解质溶液导电的本质原因,能够从微观角度理解化学物质的存在状态,初步学会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3.体会分类研 究的方法在分散系、化合物中的运用。

二、教学重点

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本质特征和鉴别方法;电离方程式。

三、设计思路

溶液和浊液这两种混合物虽然初中也涉及过,但是,还没有 从分散系的角度对混合 物进行分类。胶体的知识研究的不是某种物质所特有的性质,而是物质的聚集状态所表现出来的性质。这对学生而言是一个较为陌生的领域,是学生通过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观察物质的新的.切入点。胶体的性质表现在很多方面,教学中可联系生活实际,加深了解有关胶体的性质和重要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质的性质不仅与物质的结构有关,还与物质的存在状态有关,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溶液导电性实验的基础上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概念,然后,通过介绍氯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和电离,引出NaCl电离方程式的书写,以及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为后续课程学习离子方程式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

[导入] 初中我们学过溶液和浊液,它们都是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其它物质中形成的,我们可以将它们称为分散系。溶液和浊液的性质有哪些差异?它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它们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溶液和浊液的本质区别在于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小:

浊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大于10-7m;

溶液:分散质粒子的直径小于10-9m。

那么,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0-7m到10-9m之间的分散系叫做什么呢?它又有哪些特殊的性质呢?

我们 将分散质粒子的直径介于10-7m到10-9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胶体有一些特殊的性质。

[实验1] 氢氧化铁胶体对光的作用(丁达尔 效应)

实验步骤:把盛有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的两只小烧杯放在暗处,用聚光手电筒(或激光笔)从侧面照射烧杯。

实验现 象:从垂直于光线的方向观察到氢氧化铁胶体中有一条光亮的通路(丁达尔现象),而硫酸铜溶液中则没有。

实验结论:溶液和胶体对光的作用是不同的 。

应用:如何用 简单的方法鉴别胶体和溶液?

[实验2] 胶体 的净水作用

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相同量的含有悬浮颗粒物的浑浊污水,再向其中的一只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铁胶体,搅拌后静置片刻,比较两只烧杯中液体的澄清程度。

实验步骤:向两只烧杯中加入相同量的含有悬浮颗粒物的浑浊污水,再向其中一只烧杯中加入10mL氢氧化铁胶体,搅拌后静至片刻。

实验现象:加入氢氧化铁胶体的烧杯中的液体变得澄清。

实验结论:氢氧化铁胶体能够使水中悬浮的固体颗粒凝聚沉降,氢氧化铁胶体可以用于净水。

应用:自来水厂用含铝或含铁的化合物做净水剂,其实是利用胶体吸附水中的悬浮颗粒并沉降,从而达到净水的目的。

你能举出几种生活中有关胶体性质或应用的例子吗?

[过渡] 我们又从另一个角度认识到了物质世界的丰富多彩:当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其它物质中时,由于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的分散系——溶液、胶体和浊液。事实上,即使同样为溶液,物质在溶解时也有差异,有些物质溶于水后能导电,而有些物质溶于水后则不导电,这又是为什么呢?

[实验2] 溶液的导 电性实验:

实验步骤:在五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NaCl溶液、NaOH溶液、稀盐酸、酒精溶液 和蔗糖溶液,组装好仪器,接通电源。

实验现象:NaCl、NaOH、HCl溶于水后能导电,酒精、蔗糖溶于水后不能导电。

分析:溶于水能导电的NaCl、NaOH、HCl称为电解质,而酒精、蔗糖称为非电解质。为什么电解质溶液会导电?原来它们溶于水后,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电离,生成了自由移动的水合离子,从而使溶液具有导电性。

结论: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无论在水溶液里还是在熔融状态下均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

电离方程式:表示酸、碱、盐等电解质在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电离成能够自 由移动的离子的式 子。

[练习]

书写氯化钠、硫酸和氢氧化钡的电离方程式。

九年级化学教案

初中化学教师教案

初中化学备课范文

初三化学教案

初三化学教案人教版

初三化学教学个人计划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计划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初三化学实验教学计划

初三化学备课组工作计划

初三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
《初三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三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教案(共19篇)】相关文章: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学设计2023-06-02

化学科教学计划2023-04-08

化学教学计划范文2022-09-14

秋学期初中部教学工作计划设计2023-06-13

初中化学教师期末工作总结2024-01-27

初三化学个人工作总结2023-07-31

初中化学教学计划2022-05-07

我们身边的物质的化学教案2022-05-05

初三化学教案:定量认识化学2022-05-07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2022-12-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