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秦观优秀教学教案

时间:2022-05-06 10:48:20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踏莎行》秦观优秀教学教案((精选13篇))由网友“黑色周五D白猫”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踏莎行》秦观优秀教学教案,欢迎您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踏莎行》秦观优秀教学教案

篇1:《踏莎行》秦观优秀教学教案

《踏莎行》秦观优秀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一、解读诗歌中的动词形容词的妙处

二、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苏小妹与哥哥苏东坡和朋友黄庭坚一起玩吟诗游戏,苏小妹出了个对子要两位诗人填上两个字,把诗写完整,并能表达意境。这两句就是: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我们再看几句诗

1.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婕《一剪梅?舟过吴江》

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6.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学生讨论回答后,老师总结规律:

⒈关照动词

⒉关照修饰语(形容词、副词、颜色词)

⒊关照特殊词(叠词、数量词)

二、学习踏莎行

1、朗读释义

浓雾淡月俩朦胧

楼台津渡互迷离

极目远望,桃源仙境在哪里?

孤寂客馆,料峭春寒怎忍受?

杜鹃哀啼鸣不停,

斜阳无声渐西沉……

驿站寄来梅花

鱼雁传送书信

恨墙堆砌离愁别绪重重又叠叠

郴江呵,你生来就围绕着郴山,

为何竟向潇湘水流去?

2、找出诗歌中你认为用的较好的字词有哪些?

关键动词和形容词:失、迷、望、寻、闭、寄、传、砌

(1)“失”“迷”的用法及其表现作用

使动用法:使…失;使…迷。

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2)“望断”写出了词人怎样的情态和心情?

“望穿秋水,无处可觅”,“为伊寻得人憔悴,桃源乐土无处觅!”,词人寻觅理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3)“闭”有何妙处?

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希冀的心灵。

一是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

二是逃避袭人的“春寒”,闭户不出。

三是妄图借此阻止进入耳鼓的杜鹃的哀啼。

四是妄图阻挡映入眼帘的落山的夕阳。

(4)“砌”字 有何妙处?试作分析

“堆叠”之意。一朵朵梅花,一封封书信,如砖石垒墙般“砌”起一道高高的,无法逾越的“恨”墙。

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 ,恨谁?恨什么? 一切尽在不言中!!

三、炼字题出题类型

⒈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

⒉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⒊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⒋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⒌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题的技巧和步骤

①体悟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是否运用修辞手法。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思考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4想想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是否有作用。

四、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含义

1、找出诗歌中主要意象有哪些?并分析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雾、楼台、月、津渡、桃源、杜鹃、斜阳、驿、梅花、尺素、郴江、郴山

虚写:雾、楼台、月、津渡、桃源

实写:杜鹃、斜阳、驿、梅花、尺素、郴江、郴山

2、“雾”、“月” 是指什么?

本身的虚无缥缈 ,喻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

3、“楼台”“津渡”喻指什么?

心中的理想与希望,胸中的抱负与出路

4、桃源(注释)喻指什么?

理想的寄托,心中的乐土,

5、试问为什么寄的是“梅花”呢?

傲霜斗雪,希望词人能抗击风雨,千磨万击还坚劲

6、怎样理解“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一、“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

二、“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切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

三、“在深重坚实之苦恨中,面对无情之天地,发出的无理问天之语。”

五、拓展应用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和“空”用的好,为什么?

写祠堂内的所见所闻,用“自”、“空”道出了祠堂的满目荒凉和寂寞,抒发了作者睹物思人的深深情怀。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种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有人说“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是本诗的诗眼,用得最妙,如若把它改成“看”“望”等就大失其趣,为什么这样说?

参考答案: “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归隐生活的闲适自在。

[知识拓展]

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释

①津渡:渡口。

②可堪:那堪。

③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④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⑤幸自:本自,本来是。

⑥为谁:为什么。

译文

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

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

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

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

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篇2:《踏莎行》秦观教案

一、导入

唐诗宋词在中国文学史占有极为重要的的地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极为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后人的审美情趣和文学创作、艺术创作,今天我们欣赏一首宋词《踏莎行》(秦观),初步领略一下宋词的魅力。

(展示教学目标)

二、关于词牌名

踏莎(suo)行:词牌名,词调的名称叫词牌。词调指词的腔调,即词所依据的乐曲,它决定着词的篇幅和字数,《踏莎行》,58字。

三、作者简介(多媒体展示)

四、朗读

学生朗读,指出韵(压韵)、律(格律对称)之美(形式的美)

五、进入赏析

1、请快速阅读页下注释,搞清楚《踏莎行》的大概意思。

2、提问:读完这首词的上片有何感受?

(学生自主回答)寂寞凄冷

3、在上片中找出表明“寂寞凄冷”的词语(书上标出)

失、迷、断、孤、寒、暮

4、请参照上片词句内容,使用这几个词语,发挥想象,写一段现代歌词,表现作者的处境。(目的:改变翻译的做法,用再创作的方法来理解古词的意思,是创新吗?)(多媒体展示问题)

学生活动并展示,相互评价(评价要点:用了几个词语?意思表达完整、准确吗?)

(多媒体展示)参考:雾茫茫、月朦胧,

我在寒夜之中,

无法入睡,

迷失在暮色里,

孤单一人,望断秋水,

杜鹃声声,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但何处是家乡?

5、再次朗读、熟读成诵。

6、下片中“驿寄梅花,鱼传尺素”是什么意思?用的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友情和亲情的'传递

对偶:工整

化用典故: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增添韵味

7、、作者感受到友情和亲情在传递,但此时此刻的心情如何?为什么有这样的心情?

恨:远谪之恨(抓住关键词语)

讨论后明确:自己被贬谪,身在远方,寂寞凄冷,友情和亲情在传递勾起了强烈的思乡怀旧之情,但却有家难归,因此心中生“恨”。

8、“恨”的程度如何?

无重数:多、深(直白)

砌:深重、坚固(深刻)

9、一个人爱恨到了极点,一般会有怎样的表达?(提示:苍天啊!大地啊!)作者可谓恨到极点,那么想象一下他是如何释放的?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注释“对无情之天地造物,发出究诘(jie)和呼号。)

明确:作者也不例外,他把无限怨恨指向天地造物,发出天问,以此宣泄、释放个人的情感。

(多媒体展示)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处境困难)则反(同返)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坛怛(da,忧伤),未尝不呼父母也。(司马迁《屈原列传》)

10、请概括主要内容。(多媒体展示)

上片—寂寞凄冷实难耐

下片—远谪之恨向天问

六、小结:韵律美、词句美、意境美(多媒体展示)

七、作业:完成“下片”的歌词创作

教学反思

1、诗词是主观性很强的文学作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对诗词的理解、感悟需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的,但时间很短,对内容的把握、意境挖掘不够深入。

2、学生的人生阅历有限,情感态度单纯,对于思乡怀旧之情缺少人生体验,教师对于学生情感的启迪、学习兴趣的引导缺少经验和手段。

3、对古代诗词的研究不深导致拓展不够,对于赏析诗词的美有“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的局促感,缺少说服力,本课只能定位在初步领略。

4、有些环节处理简单、粗糙,朗读为了读而读,情感的引导不够,朗读没有释放出的应有的情绪。歌词的创作,没有给出标准,操作性不强,学生感兴趣但下笔较难,示范在后面,意义不大,使效果打了折扣。

【《踏莎行》秦观教案2篇】

篇3:《踏莎行》秦观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人抒发的惆怅忧愁的心情;

2、鉴赏词中名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3、鉴赏这首词的清丽的语言,熟读成诵。

教学重点:

目标2、3

教学难点:

目标1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家作品、

贺铸(1052一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卫州共城(今河南辉县)人。“貌奇丑,色青黑而有英气”(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八),因为为人秉性刚直,仕途不得志,始为武弁,后得苏轼的引荐,改任文职,一直沉沦下僚。官终太平州通判,58岁致仕,退居吴下(苏州)。贺铸博学强记,藏书丰富,精通音律。所作词有五百多首,今存286阕(含残篇断句),在北宋词人中,存词数量仅次于苏轼。贺铸也是跟苏门关系密切的北宋婉约派名家之一。贺铸词的风格多样,其中有少数豪放词,可视为苏轼豪放词的继响,南宋爱国词的先声。有词集《东山词》、诗集《庆湖遗老集》。

二、多种方式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

三、诗歌鉴赏

1、解释词语

凌波:形容丽人步履轻盈之态。语出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锦瑟华年:美好的青春年华。

衡皋:长满香草的水边高地。

彩笔:代指文才。据《南史、江淹传》载,齐梁的名作家江淹得到一支五色笔,因此作文才思敏捷,多有佳句;可后来他梦见郭镤来向自己讨回了那支五色笔,作诗就再也没有佳句了。

2、翻译诗歌

凌波仙子迈着轻盈的步伐却不过横塘路,我只能目送那散发着芳香的尘埃远去。她正当美好的青春年华有谁陪她共度?桥头映月庭院花树,雕花窗户朱漆重门,只有春光知道她在何处。

飞云缓缓漂浮,芳草丛生的水边已降临夜幕,我挥彩笔题写相思断肠的诗句。若问这闲愁共有多少,恰似遍地的青草烟雾凄迷,满城随风乱舞的柳絮,梅子黄熟时节漫空的绵绵细雨。

3、个性赏析

词的上阕是如何体现虚实相生的?

开篇二句借曹植《洛神赋》之典故,用“不过”“目送”“去”实写美人不至,自己只能以目光追随其芳综,目送她的身影越来越远。基于这种可望不可及的遗憾,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虚写这位佳人是怎样生活的,也许她住在幽雅富丽的香闺中,美好的年华无人与共,只有春风知道她的伤感。

词的下阕作者以“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结句,甚是为人称道,试简要分析词人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词人用了三个比喻,即博喻。

(2)、抒发了词人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

(3)、生动的将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愁情转化为具体可感的事物(烟草、风絮、梅雨),写出了愁之多,愁之广。

这三种景致并非孤立,而是复合在同一画面上,天地迷茫,色调灰暗,恰好与身处其间的失意人心境相符,词人借景抒情,亦情亦景。

连用三个比喻,即博喻,可以更强烈的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本质特征。

名家评点

沈谦《填词杂说》:“不特善于喻愁,正以琐碎为妙。”

唐诗宋词中写词的名句

杜甫:忧端如山来,澒泪不可掇

赵嘏: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

李颀: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秦观:落红万点愁如海

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再读诗歌,理解沈祖棻先生“表面似写相思之情,实质上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宋词赏析》)的见解。

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佳人独居深院,虚度年华,除了一年一度的春光之外,无人能到,自己当然也无从寄予相思相惜之情,这完全与词人沉沦下潦,一辈子不被人知晓的情况相吻合。

结语

此词问世后被誉为“绝唱”,作者因此获得了“贺梅子”的雅号。词以望美人不来发端,抒写诗人的孤寂生活和幽恨清愁。开篇三句以似真似幻的笔触写作者倾心的美人凌波而来,却又中道折回,踏尘而去,直如镜中之花、水中之月,令人可望而不可即。“锦瑟”句是作者对美人的无限关切的询问,其中或许寓有自叹盛年不遇之意。“月桥”三句渲染美人住所之幽美,居室之富丽,而将两情睽隔的怅惘渗透其中。“试问”以下四句以提问呼起,然后叠用三个精警、新奇、又稍带夸张的复合式比喻,极写“闲愁”之充塞天地,既多且广,不可消释,是化虚为实,灵光独运之笔,宜乎前人赞赏备至。

篇4:《踏莎行》秦观教案

教学目标

一、解读诗歌中的动词形容词的妙处

二、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苏小妹与哥哥苏东坡和朋友黄庭坚一起玩吟诗游戏,苏小妹出了个对子要两位诗人填上两个字,把诗写完整,并能表达意境。这两句就是: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我们再看几句诗

1.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婕《一剪梅?舟过吴江》

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6.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学生讨论回答后,老师总结规律:

⒈关照动词

⒉关照修饰语(形容词、副词、颜色词)

⒊关照特殊词(叠词、数量词)

二、学习踏莎行

1、朗读释义

浓雾淡月俩朦胧

楼台津渡互迷离

极目远望,桃源仙境在哪里?

孤寂客馆,料峭春寒怎忍受?

杜鹃哀啼鸣不停,

斜阳无声渐西沉……

驿站寄来梅花

鱼雁传送书信

恨墙堆砌离愁别绪重重又叠叠

郴江呵,你生来就围绕着郴山,

为何竟向潇湘水流去?

2、找出诗歌中你认为用的较好的字词有哪些?

关键动词和形容词:失、迷、望、寻、闭、寄、传、砌

(1)“失”“迷”的用法及其表现作用

使动用法:使…失;使…迷。

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2)“望断”写出了词人怎样的情态和心情?

“望穿秋水,无处可觅”,“为伊寻得人憔悴,桃源乐土无处觅!”,词人寻觅理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3)“闭”有何妙处?

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希冀的心灵。

一是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

二是逃避袭人的“春寒”,闭户不出。

三是妄图借此阻止进入耳鼓的杜鹃的哀啼。

四是妄图阻挡映入眼帘的落山的夕阳。

(4)“砌”字 有何妙处?试作分析

“堆叠”之意。一朵朵梅花,一封封书信,如砖石垒墙般“砌”起一道高高的,无法逾越的“恨”墙。

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 ,恨谁?恨什么? 一切尽在不言中!!

三、炼字题出题类型

⒈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

⒉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⒊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⒋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⒌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题的技巧和步骤

①体悟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是否运用修辞手法。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思考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4想想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是否有作用。

四、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含义

1、找出诗歌中主要意象有哪些?并分析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雾、楼台、月、津渡、桃源、杜鹃、斜阳、驿、梅花、尺素、郴江、郴山

虚写:雾、楼台、月、津渡、桃源

实写:杜鹃、斜阳、驿、梅花、尺素、郴江、郴山

2、“雾”、“月” 是指什么?

本身的虚无缥缈 ,喻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

3、“楼台”“津渡”喻指什么?

心中的理想与希望,胸中的抱负与出路

4、桃源(注释)喻指什么?

理想的寄托,心中的乐土,

5、试问为什么寄的是“梅花”呢?

傲霜斗雪,希望词人能抗击风雨,千磨万击还坚劲

6、怎样理解“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

一、“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

二、“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切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

三、“在深重坚实之苦恨中,面对无情之天地,发出的无理问天之语。”

五、拓展应用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1、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中“自”和“空”用的好,为什么?

写祠堂内的所见所闻,用“自”、“空”道出了祠堂的满目荒凉和寂寞,抒发了作者睹物思人的深深情怀。

饮酒 (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种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有人说“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是本诗的诗眼,用得最妙,如若把它改成“看”“望”等就大失其趣,为什么这样说?

参考答案: “见”是无意中看见,如熟友相见,把人和物融为一体。“看”或“望”好像是有意地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归隐生活的闲适自在。

篇5:踏莎行 秦观 教案

踏莎行 秦观 教案

秦观写的《踏莎行·郴州旅舍》此词为作者绍圣四年(1097)作者因坐党籍连遭贬谪于郴州旅店所写。表达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一.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高邮)人。三十六岁中进士。曾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等职位。在新旧党之争中,因和苏轼关系密切而屡受新党打击,先后被贬到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边远地区,最后死于藤州。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闻名,文辞为苏轼所赏识。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向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对后来的词家有显著的影响。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

秦少游所写的常是那种最柔婉的、最幽微的一种感受——一种很敏锐的感觉。他的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早期的词,表现了一种柔婉幽微的感受;一类是他经过政治挫伤以后,所写的寄慨身世的词。

第一类的词举例:

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其中没有流露出什么具体的事情。找不到什么寄托。没有像韦庄的一个爱情故事,也没有像温庭筠的可以引起寄托的联想,也没有像晏殊、欧阳修那样的怀抱和修养,就只是一种敏锐的感觉。“小楼”“轻寒”“淡烟”“画屏幽”“轻似梦”“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都是轻柔的叙写,一个沉重的字都没有。

“逢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一般人常把抽象的事物比作具体的事物,这里却把具体的事物比作抽象的感情。后句中的“愁”只是一种闲愁。但是如果不是有轻似梦的感受的人,能够写出“自在飞花轻似梦”的句子吗?如果不是有纤细愁思的人,能写出“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句子吗?

他还有一首《八六子》,这样来写女子的美丽“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是一种内在的美丽。

《蒿庵论词》:“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这就是秦少游词心的本质。

秦少游传记记载他少年有大志,喜读兵家之书。他仰慕的是政治功业上有成就的,但是,他经不住挫折,经不住打击,这是他与苏轼最大的区别,他与苏轼、黄山谷比较,年岁最小,但是,却是死去最早的一个。

二.词文赏析:

《踏莎行》是他最悲哀的词,他从悲哀中开拓出一种意境,是他独特的成就。传统的读词中注意形象与情意的结合,情中生景,景中生情,给读者以更直接更鲜明的感动兴发的力量。这种形象和情意都是现实的。如:

1.“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词人是在郴州的一个客舍里的。他说怎么能忍受这种凄凉的滋味:孤馆闭锁在春天的料峭的寒意之中,听了一天杜鹃的啼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他在贬谪途中,他的家人妻子没有伴随着他。他是一个人被迁贬在外的,所以他这样说。哪一天才能回到妻子身边去团聚呢?所以,这两句者写实的情景。

2.“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楼台”,高大,崇高。词人少有大志、喜读兵书的.时候,心中有一个高远的理想和目标,好像是一个楼台一样。可是,经过这么多的挫伤,是“雾失楼台”,在云雾的遮蔽之中,这个理想的楼台迷失了,再也看不见了。

“津渡”,是一个出路,一个出口,是登船上路的码头。在夜月的迷蒙之中,这津渡也迷失找不到了。

这里的雾和月,与后面写的“杜鹃声里斜阳暮”的现实情景是不相符合的。这两句所写的不是现实的情景,而是他内心之中的一咱破灭的感觉。而把内心破灭的感觉,用这种假想的、不是现实的形象表现出来,就使它有了一种象征的意味。

“桃源”,象征着一种追求的理想世界,是一个理想世界破灭的象征。秦少游想到了桃源的故事,才说“桃源望断无寻处”。由这句的联想,想到了“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是一个美好理想的破灭,而他们现实生活则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3.“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他说怀念自己的家人亲友,想托驿使带去一封家信。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砌”字赏析:

感情的品质和感情的数量,是代表这个作者的品格和质量的。

此字有力感,有份量感。 和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写流去的恨。而此处的恨是一块一块坚硬的砖石砌起来的,是那样的沉重,是重重叠叠的恨,数不清说不尽的恨。

同时,也化虚为实,赋予愁以具体可感的形态。

4.“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最为苏轼所欣赏。“少游已矣,虽万人莫赎。”郴江发源于郴山,而它的下游流到了潇湘水中去了。这是地理的现实。秦少游问的无理。他说郴江从郴山发源,就应该永远留在郴山,它为什么居然要流到潇湘的水中去了呢?“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寄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无理之语,却是至情之辞。正是那生活遭遇到极大忧患挫伤苦难的人,才对天地之间的不平发出这样的诘问。

所以这两句词的意思是,郴江就应该留在郴山。有美好志愿的人,应该成就美好的志愿。为什么样不能使美好的东西永远留下来呢?表情沉痛。

篇6:秦观踏莎行教案

秦观踏莎行教案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一.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高邮)人。三十六岁中进士。曾任蔡州教授、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官等职位。在新旧党之争中,因和苏轼关系密切而屡受新党打击,先后被贬到处州、郴州、横州、雷州等边远地区,最后死于藤州。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以词闻名,文辞为苏轼所赏识。其词风格婉约纤细、柔媚清丽,情调低沉感伤,愁思哀怨。向来被认为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之一。对后来的词家有显著的影响。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又名《淮海词》)。

秦少游所写的常是那种最柔婉的、最幽微的一种感受——一种很敏锐的感觉。他的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比较早期的词,表现了一种柔婉幽微的感受;一类是他经过政治挫伤以后,所写的寄慨身世的词。

第一类的词举例:

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其中没有流露出什么具体的事情。找不到什么寄托。没有像韦庄的一个爱情故事,也没有像温庭筠的可以引起寄托的联想,也没有像晏殊、欧阳修那样的怀抱和修养,就只是一种敏锐的感觉。“小楼”“轻寒”“淡烟”“画屏幽”“轻似梦”“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都是轻柔的叙写,一个沉重的字都没有。

“逢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一般人常把抽象的事物比作具体的事物,这里却把具体的事物比作抽象的感情。后句中的“愁”只是一种闲愁。但是如果不是有轻似梦的感受的人,能够写出“自在飞花轻似梦”的句子吗?如果不是有纤细愁思的人,能写出“无边丝雨细如愁”的句子吗?

他还有一首《八六子》,这样来写女子的美丽“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是一种内在的美丽。

《蒿庵论词》:“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这就是秦少游词心的本质。

秦少游传记记载他少年有大志,喜读兵家之书。他仰慕的是政治功业上有成就的,但是,他经不住挫折,经不住打击,这是他与苏轼最大的区别,他与苏轼、黄山谷比较,年岁最小,但是,却是死去最早的一个。

二.词文赏析:

《踏莎行》是他最悲哀的词,他从悲哀中开拓出一种意境,是他独特的成就。传统的读词中注意形象与情意的结合,情中生景,景中生情,给读者以更直接更鲜明的感动兴发的力量。这种形象和情意都是现实的。如:

1.“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词人是在郴州的一个客舍里的。他说怎么能忍受这种凄凉的滋味:孤馆闭锁在春天的料峭的寒意之中,听了一天杜鹃的啼声——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他在贬谪途中,他的家人妻子没有伴随着他。他是一个人被迁贬在外的,所以他这样说。哪一天才能回到妻子身边去团聚呢?所以,这两句者写实的情景。

2.“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楼台”,高大,崇高。词人少有大志、喜读兵书的`时候,心中有一个高远的理想和目标,好像是一个楼台一样。可是,经过这么多的挫伤,是“雾失楼台”,在云雾的遮蔽之中,这个理想的楼台迷失了,再也看不见了。

“津渡”,是一个出路,一个出口,是登船上路的码头。在夜月的迷蒙之中,这津渡也迷失找不到了。

这里的雾和月,与后面写的“杜鹃声里斜阳暮”的现实情景是不相符合的。这两句所写的不是现实的情景,而是他内心之中的一咱破灭的感觉。而把内心破灭的感觉,用这种假想的、不是现实的形象表现出来,就使它有了一种象征的意味。

“桃源”,象征着一种追求的理想世界,是一个理想世界破灭的象征。秦少游想到了桃源的故事,才说“桃源望断无寻处”。由这句的联想,想到了“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是一个美好理想的破灭,而他们现实生活则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3.“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他说怀念自己的家人亲友,想托驿使带去一封家信。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辗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砌”字赏析:

感情的品质和感情的数量,是代表这个作者的品格和质量的。

此字有力感,有份量感。 和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写流去的恨。而此处的恨是一块一块坚硬的砖石砌起来的,是那样的沉重,是重重叠叠的恨,数不清说不尽的恨。

同时,也化虚为实,赋予愁以具体可感的形态。

4.“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最为苏轼所欣赏。“少游已矣,虽万人莫赎。”郴江发源于郴山,而它的下游流到了潇湘水中去了。这是地理的现实。秦少游问的无理。他说郴江从郴山发源,就应该永远留在郴山,它为什么居然要流到潇湘的水中去了呢?“何日桑田俱变了,不教伊水向东流。”(《寄远》)“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无理之语,却是至情之辞。正是那生活遭遇到极大忧患挫伤苦难的人,才对天地之间的不平发出这样的诘问。

所以这两句词的意思是,郴江就应该留在郴山。有美好志愿的人,应该成就美好的志愿。为什么样不能使美好的东西永远留下来呢?表情沉痛。

篇7:踏莎行秦观教案

教学目标:

1、读懂这首词的大意,品味语言;

2、探讨词中象征性景物的内涵;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探讨象征性景物的内涵;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湖南的郴州有一座三绝碑,所谓“三绝”指的是秦词、苏跋、米书“三绝”,即秦少游作词、苏东坡写跋、米芾书法。郴州知军邹恭把原碑拓上,转刻在苏仙岭白鹿洞的大石壁上,这就成了三绝碑。我们知道苏轼是文学界的泰斗,米芾是书法界的巨人,那么另一绝秦观的这首词绝在何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词坛的千古绝唱——《踏莎行》。

二、解题,正音

“莎”读suō音,词牌名,它是指一种莎草,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这个词牌的本意是指“在草地上游玩”。

三、走近词作者

1、走近秦观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秦观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余三人是黄庭坚、晁补之、张耒lěi)。秦观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被誉为“婉约之宗”。

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风调凄迷幽婉,清丽曲雅,音律谐美,情韵兼胜。代表作有《鹊桥仙》《浣溪沙》等。名句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细雨细如愁”(《浣溪沙》)、“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春日》)。

2、才子的人生悲歌:

(1)政途不顺:北宋后期,王安石变法失败之后,新旧两党激烈的争斗,由政见的不合,发展为意气用事,甚至出于一己之私利,而互相倾轧,党同伐异。元祐间新党重新执政,苏轼因为旧党而坐罪,秦观受牵连同遭贬谪,他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今浙江丽水)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徙郴州(今属湖南),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

(2)以诗言志:接二连三的贬官,理想破灭,前途渺茫,万分苦楚,千般哀怨,满怀惆怅、悲愤交加,他来到郴州后写下了这首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谪居之凄苦与幽怨,成为词坛的千古绝唱。

四、诵读这首词

1、诵读指导

要求:读准字音、读清节奏、读出感情。

指导:1、找出韵脚 2、注意重音 3、把握悲苦的感情

五、读懂这首词

1、了解这首词的大意,借助注释理解词义。不懂的地方先同座位讨论。如还有不懂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2、找出词中的主要意象和关键动词、形容词

主要意象:雾、楼台、月、津渡、桃源、杜鹃、斜阳、驿、梅花、尺素、郴江、郴山

关键动词和形容词:失、迷、望、寻、闭、寄、传、砌

3、展开想象,把这首词的内容和情感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来。

五、鉴赏这首词

理解象征手法及其原因

(1)这首词有诸多物象。它们分别有怎样的象征意义?为什么要采用象征手法?

明确:

雾、月:本身的虚无缥缈 ,喻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 。

楼台:心中向往的境界。

津渡:乘船出发的渡口,也是人生出发的津渡。

桃源:理想的寄托,心中的乐土。

杜鹃:表示春暮;暗含归乡之意。

斜阳:不止说一日之暮,还指春暮,尤其还有人生之暮的悲哀。

原因:符合其贬谪之人的身份;收到含蓄委婉的艺术效果。

品味词语的妙处

(1)“失”“迷”两个字用的好,请你分析好在哪里?

明确:使动用法(使……失;使……迷。);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2)“望断”写出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词人寻觅理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3)一个“闭”字用得妙,它有怎样含义,请指出?

明确:

a.包围 驿馆被春寒包围 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

b.锁住 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希冀的心灵。

一是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

二是逃避袭人的“春寒”,闭户不出;

三是妄图借此阻止进入耳鼓的杜鹃的哀啼;

四是妄图阻挡映入眼帘的落山的夕阳。

(4)我们把“斜阳”换成“夕阳”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因为“斜阳”是引起愁的事物,而“夕阳”是中性词,不带情感

(5)既然有人寄梅,又有人送书信,为什么还有恨?“砌”字用在这里,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会这样?

明确:因为这些都不能排遣作者心中的郁闷。“砌”为“堆叠”之意。一朵朵梅花,一封封书信,如砖石垒墙般“砌”起一道高高的,无法逾越的“恨”墙。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恨谁?恨什么?一切尽在不言中。

讨论句子的含义

(1)想象一下,“尺素”里面写的是什么内容?

有朋友和亲人的来信应该让游子倍感宽慰,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按理应该欣喜。

但身为贬谪之词人,北归无望,却“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每一封裹寄着亲友慰安的书信,触动的总是词人那根敏感的心弦,奏响的是对往昔生活的追忆和痛省今时困苦处境的.一曲曲凄伤哀婉的歌。每一封信来,词人就历经一次这个心灵挣扎的历程,正是“梅花尺素无重数,此恨绵绵无绝期”!

(2)理解“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含义。

文中有两种理解,你同意哪一种说法。请联系这首词以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加以说明。

教师解读:

“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自己还得呆在这里,得不到自由。”

“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切政治斗争漩涡中去呢。”

“在深重坚实之苦恨中,面对无情之天地,发出的无理问天之语。”(如柳永《八声甘州》“何事苦淹留”的发问)

从表面上看,这两句似乎是即景抒情,写词人纵目郴江,抒发远望怀乡之思。但实际上,一经词人点化,那山山水水都仿佛活了,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这两句由于分别加入了“幸自”和“为谁”两个字,无情的山水似乎也能听懂人语,词人在痴痴问询郴江:你本来生活在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欢聚在一起,究竟为了谁而竟自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呢????

实际上是词人面对着郴江自怨自艾,慨叹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怎知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去呢?词人笔下的郴江之水,已经注入了作者对自己离乡远谪的深长怨恨,富有象征性,故而这结尾两句的意蕴就更深长丰富了。

六、教师小结:

《踏莎行·雾失楼台》是秦观的代表作,据说苏轼特别喜欢词中的“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两句,曾把它书写在随身携带的折扇上。当苏轼惊闻秦观逝世的噩耗,他失声痛哭,在折扇上挥笔写下了“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的题跋。

七、再次诵读这首词

八、作业:背诵并能够默写这首词。

附板书:

踏莎行

上阕:写景融情:寂寞清冷的环境。

下阕:记叙注情:远谪的怨恨和思乡之情

篇8:秦观——《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暮,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赏析:

春寒料峭,杜鹃啼血,当得凄迷二字,孤馆紧闭,更显得愁情

深重,被锁于眉间压在心关。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似

无聊之问,实则心中已是凄苦重重愁怨一日九回肠,深得东坡赞赏。

篇9:秦观 《踏莎行》

作者: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释:

津渡:渡口。

可堪:那堪。

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幸自:本自,本来是。

为谁:为什么。

鉴赏:

本篇为词人被贬谪郴州途中抒写羁旅愁情之作。词人在政治上屡遭挫折与打击,导致生活一再变动和颠簸,这彻底毁灭了一个有远大理想抱负的词人。希望破灭后的他,感到前途渺茫,心情随之跌入低谷,从此不再对未来充满信心。这首词形象地刻画了词人被贬郴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屡遭贬谪而产生的不满之情。结合词人的遭遇和词中所反映的情绪,此词比一般的羁旅相思之作表达了更为深厚的感情,是蜚声词坛的千古绝唱。

词的上片描绘寒夜独居孤馆的凄迷萧瑟冷落孤寂的情景,景中见情。劈面推开一幅凄楚迷茫、黯然销魂的'画面:楼台在漫天迷雾中消隐,渡口在朦胧月色中迷茫难辨。“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对句工整,互文见义,情景交融。下片抒写远贬异乡的愁恨,表现了失意人内心的凄苦和哀怨,流露出词人对现实政治的强烈不满。“郴江”乃本词点睛之笔。词人用托兴的手法,把感情寄托在郴江和湘江上,发出了对自己不公平命运的痛切呼号,见者潸然。

本篇以景开始,即景生情,寓情于景,语言清新简练,风格婉转含蓄,凄楚感人。此外,本篇结构匀称,构思巧妙,别出心裁,同样让人赞叹。这首词上下片的字、句、平仄、韵律完全一致,下片实际上是上片的重唱,虽然看似重复,却别有一番滋味。只有细细品味,我们才能体会出这首词构思艺术的独具匠心。

篇10:踏莎行秦观

作者: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鉴赏:

此词为作者绍圣四年(1097)贬谪郴州时旅店所写。词中抒写了作者流徙僻远之地的凄苦失望之情和思念家乡的怅惘之情。词的上片以写景为主,描写了词人谪居郴州登高怅望时的所见和谪居的环境,但景中有情,表现了他苦闷迷惘、孤独寂寞的情怀。下片以抒情为主,写他谪居生活中的无限哀愁,他偶尔也情中带景。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写夜雾笼罩一切的凄凄迷迷的世界:楼台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那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障,无处可寻了。当然,这是作者意想中的景象,因为紧接着的两句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词人闭居孤馆,只有想象中才能看得到“津渡”。而从时间上来看,上句写的是雾濛濛的月夜,下句时间又倒退到残阳如血的黄昏时刻。由此可见,这两句是实写诗人不堪客馆寂寞,而头三句则是虚构之景了。这里词人运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景为情而设,意味深长。“楼台”,令人联想到的是一种巍峨美好的形象,而如今被漫天的雾吞噬了:“津渡”,可以使人产生指引道路、走出困境的联想,而如今朦胧夜色中迷失不见了:“桃源”,令人联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一片乐土,而如今人间再也找不到了。开头三句,分别下了“失”、“迷”、“无”三个否定词,接连写出三种曾经存过或人们的想象中存过的事物的消失,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则开始正面实写词人羁旅郴州客馆不胜其悲的现实生活。一个“馆”字,已暗示羁旅之愁。说“孤馆”则进一步点明客舍的寂寞和客子的孤单。而这座“孤馆”又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置身其间的词人其心情之凄苦就可想而知了。此时此刻,又传来杜鹃的阵阵悲鸣;那惨淡的夕阳正徐徐西下,这景象益发逗引起词人无穷的愁绪。杜鹃鸣声,是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游子归思的意象。以少游一个羁旅之身,所居住的是寂寞孤馆,所感受的是料峭春寒,所听到的是杜鹃啼血,所见到的是日暮斜阳,此情此境,只能以“可堪”道之。

“可堪”者,岂堪也,词人这重重凄厉的气围中,又怎能忍受得了呢?王国维评价这两句词说:“少游词境最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为凄厉矣。”过片“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连用两则友人投寄书信的典故,极写思乡怀旧之情。“驿寄梅花”,见于《荆州记》记载:“鱼传尺素”,是用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诗意,意指书信往来。少游是贬谪之人,北归无望,亲友们的来书和馈赠,实际上并不能给他带来丝毫慰藉,而只能徒然增加他别恨离愁而已。

因此,书信和馈赠越多,离恨也积得越多,无数“梅花”和“尺素”,仿佛堆砌成了“无重数”的恨。词人这种感受是很深切的,而这种感受又很难表现,故词人手法创新,只说“砌成此恨无重数”。有这一“砌”字,那一封封书信,一束束梅花,便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这种写法,不仅把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形象化,而且也可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沉重坚实而又无法消解。

如此深重难排的苦恨中,迸发出最后二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从表面上看,这两句似乎是即景抒情,写词人纵目郴江,抒发远望怀乡之思。郴江,发源于湖南省郴县黄岭山,即词中所写的“郴山”。郴江出山后,向北流入耒水,又北经耒阳县,至衡阳而东流入潇水湘江。但实际上,一经词人点化,那山山水水都仿佛活了,具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这两句由于分别加入了“幸自”和“为谁”两个字,无情的山水似乎也能听懂人语,词人痴痴问询郴江:你本来生活自己的故土,和郴山欢聚一起,究竟为了谁而竟自离乡背井,“流下潇湘去”呢?

实际上是词人面对着郴江自怨自艾,慨叹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出来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怎知到如今竟被卷入一场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去呢?词人笔下的郴江之水,已经注入了作者对自己离乡远谪的深长怨恨,富有象征性,故而这结尾两句的意蕴就更深长丰富了。

此词表达了失意者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一定程度的不满。写作上,词人善用对句写景抒情。上片开头“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雾霭与月色对举,造成一种朦胧的意境,笼罩全词;下片开头亦用对句,“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虽然表现的都是朋友的信息和寄赠这同一内容,却能造成书信往来频频不断的气势,与”砌成此恨无重数“相照应。

总之,此词以新颖细腻、委婉含蓄的手法描写了作者特点环境中的特定心绪,抒发了内心不能直言的深曲幽微的贬徒之悲,寄托了深沉哀婉的身世之感,使用写实、象征的手法营造凄迷幽怨、含蓄深厚的词境,充分体现了作者身为北宋婉约派大家的卓越艺术才能。

篇11:秦观 踏莎行

朝代:宋代

作者:秦观

原文:

晓树啼莺,晴洲落雁。酒旗风飐村烟淡。山田过雨正宜耕,畦塍处处春泉漫。

踏翠郊原,寻芳野涧。风流旧事嗟云散。楚山谁遣送愁来,夕阳回首青无限。

作者介绍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苏轼过扬州,亲自看望秦观,正巧孙觉、王巩亦在高邮,乃相约游东岳庙,载酒论文,吟诗作赋,一时传为佳话。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秦观诗文亦为北宋一大家。明胡应麟于《诗薮杂编》卷五言:“秦少游当时自以诗文重,今被乐府家推做渠帅,世遂寡称。”秦观诗感情深厚,意境悠远,风格独特,在两宋诗坛自成一家。散文以政论、哲理散文、游记、小品文最为出色。其策论文笔犀利,说理透彻,引古征今,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黄庭坚认为秦观诗只是尽情挥洒胸臆,专任自然,并未去刻意构想、苦心经营,这点颇类似李白诗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其实,秦观也并非不讲究文辞的细密精致,只是不显出过份人为的痕迹,而别以清畅流丽之态示人而已。他的“诗似小词”,若换用李清照《词论》的话,是“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纵观淮海词,则多为纯情任心之制。所以,冯煦《蒿庵论词》云:“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在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也许,正是在这种特定意义上,可以说秦观词与李白诗歌的主流艺术精神是一致相通的,故也不必过为计较,他们二者在艺术风貌上凄婉绵邈和飘逸豪放的显著差异。

不言而喻,秦观词的艺术精神是多层次多元化的,如今来谈论其主流部分,但却不意味着可以以之总揽全体;从另一方面说,这种艺术精神的形成到成熟,也经历了他的整个创作生命,存在着一个不断变化而发展的过程,始终呈动态流动形状。如果将上述者置放于词史、乃至文学史的大视野中来观照,或许便能够更清晰全面地认识其意义与价值取向。

秦观在某些特定环境情势,即“淮海秦郎天下士,一生怀抱百忧中”,如忆旧、迁谪时制作的这第三种类型的词,已使原来侑饮娱兴、按拍协歌的传统价值归属摒退于很次等,甚或无相关连的幕后位置。而另外却命其担荷起诗歌在古典诗教理论里的代言情志功用,遂成为自我主体心态意绪的'特定物化形式,以之满足他叹喟命运悲剧、宣泄人生愁烦的现实精神需要。

在这里,秦观径直将个体生命存在的种种缺憾纳入词中,再也无须假助以往闺思离怨之类的惯有模式,或故为饰辞托言以求深隐婉约之姿。对于上端,他一般仅只聊借来增大词的容量与弹性,故得能在保留其主流性的本色风情韵调之际,又平添出若许的沉咽清悠意味,特见空濛隽远之致。因而向来与周邦彦一齐被推许作“词家正宗”,“大抵北宋之词,周、秦两家,皆极顿挫沈郁之妙。而少游托兴尤深,美成规模较大,此周、秦之异同也”(陈延焯《白雨斋词话》)。

他的这种艺术精神,多曾熏染影响到后来的许多词家,如李清照、姜白石,直到宋末之周密,、王沂孙、张炎等,皆缘于生平身世国运而寄慨于词,更大程度上朝向诗化的道路认同、复归,乃至逐渐衍变为长短不葺的诗,相互间益愈以辞采意格相高,更加倾注到“娱己”的旨趣。虽然他们出于各自的才情藻思,所作风格面貌多有不同,甚或成为相对独立之支派。但从总体而言,却改造、更新,或者说更大程度上发展、扩张了花间、南唐以来的传统艺术流派,使之不断勃发充溢着生命活力,不至于趋向僵枯沉晦的末路。这其间,秦观的贡献是必须给予充分肯定的。

篇12:《踏莎行》秦观教学方案

《踏莎行》秦观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一、解读诗歌中的动词形容词的妙处

二、理解诗歌中的意象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苏小妹与哥哥苏东坡和朋友黄庭坚一起玩吟诗游戏,苏小妹出了个对子要两位诗人填上两个字,把诗写完整,并能表达意境。这两句就是:

轻风细柳,淡月梅花

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我们再看几句诗

1.宋祁《玉楼春》:红杏枝头春意闹

2.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4.“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蒋婕《一剪梅?舟过吴江》

5.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6.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学生讨论回答后,老师总结规律:

⒈关照动词

⒉关照修饰语(形容词、副词、颜色词)

⒊关照特殊词(叠词、数量词)

二、学习踏莎行

1、朗读释义

浓雾淡月俩朦胧

楼台津渡互迷离

极目远望,桃源仙境在哪里?

孤寂客馆,料峭春寒怎忍受?

杜鹃哀啼鸣不停,

斜阳无声渐西沉……

驿站寄来梅花

鱼雁传送书信

恨墙堆砌离愁别绪重重又叠叠

郴江呵,你生来就围绕着郴山,

为何竟向潇湘水流去?

2、找出诗歌中你认为用的较好的字词有哪些?

关键动词和形容词:失、迷、望、寻、闭、寄、传、砌

(1)“失”“迷”的用法及其表现作用

使动用法:使…失;使…迷。

既准确地勾勒出月下雾中楼台、津渡的模糊,又恰切地写出了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

(2)“望断”写出了词人怎样的情态和心情?

“望穿秋水,无处可觅”,“为伊寻得人憔悴,桃源乐土无处觅!”,词人寻觅理想境界的怅惘目光及其失望痛苦心情。

(3)“闭”有何妙处?

锁住了料峭春寒中的馆门,也锁住了那颗希冀的心灵。

一是衬托荒凉而又寂寞的环境。

二是逃避袭人的“春寒”,闭户不出。

三是妄图借此阻止进入耳鼓的杜鹃的哀啼。

四是妄图阻挡映入眼帘的落山的夕阳。

(4)“砌”字 有何妙处?试作分析

“堆叠”之意。一朵朵梅花,一封封书信,如砖石垒墙般“砌”起一道高高的,无法逾越的“恨”墙。

将那无形的伤感形象化 ,恨谁?恨什么? 一切尽在不言中!!

三、炼字题出题类型

⒈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

⒉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⒊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⒋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⒌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题的技巧和步骤

①体悟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看是否运用修辞手法。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思考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4想想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是否有作用。

四、理解诗歌中意象的含义

1、找出诗歌中主要意象有哪些?并分析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

雾、楼台、月、津渡、桃源、杜鹃、斜阳、驿、梅花、尺素、郴江、郴山

虚写:雾、楼台、月、津渡、桃源

实写:杜鹃、斜阳、驿、梅花、尺素、郴江、郴山

2、“雾”、“月” 是指什么?

本身的虚无缥缈 ,喻不可克服的现实阻碍

3、“楼台”“津渡”喻指什么?

心中的理想与希望,胸中的抱负与出路

4、桃源(注释)喻指什么?

理想的寄托,心中的乐土,

5、试问为什么寄的是“梅花”呢?

傲霜斗雪,希望词人能抗击风雨,千磨万击还坚劲

篇13:秦观《踏莎行》鉴赏

秦观《踏莎行》鉴赏

踏莎行

作者:秦观

原文:

晓树啼莺,晴洲落雁。酒旗风飐村烟淡。山田过雨正宜耕,畦塍处处春泉漫。

踏翠郊原,寻芳野涧。风流旧事嗟云散。楚山谁遣送愁来,夕阳回首青无限。

【注释】

⑴踏莎行:词牌名。

⑵郴(chēn)州:今属湖南。

⑶雾失楼台:暮霭沉沉,楼台消失在浓雾中。

⑷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迷失不见。

⑸桃源望断无寻处:拼命寻找也看不见理想的桃花源。桃源: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指生活安乐、合乎理想的地方。无寻处:找不到。

⑹可堪:怎堪,哪堪,受不住。

⑺杜鹃:鸟名,相传其鸣叫声像人言“不如归去”,容易勾起人的思乡之情。

⑻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这里作者是将自己比作范晔,表示收到了来自远方的问候。

⑼鱼传尺素:东汉蔡邕的《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另外,古时舟车劳顿,信件很容易损坏,古人便将信件放入匣子中,再将信匣刻成鱼形,美观而又方便携带。“鱼传尺素”成了传递书信的又一个代名词。这里也表示接到朋友问候的意思。

⑽砌:堆积。无重数:数不尽。

⑾郴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湖广》载:郴水在“州东一里,一名郴江,源发黄岑山,北流经此……下流会来水及自豹水入湘江。”幸自:本自,本来是。

⑿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什么要流到潇湘去呢?意思是连郴江都耐不住寂寞何况人呢?为谁:为什么。潇湘,潇水和湘水,是湖南境内的两条河流,合流后称湘江,又称潇湘。

【白话译文】

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苏轼过扬州,亲自看望秦观,正巧孙觉、王巩亦在高邮,乃相约游东岳庙,载酒论文,吟诗作赋,一时传为佳话。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秦少游是北宋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在谈到秦少游时,习惯上总是把他与婉约词联系在一起,却较少提及他的诗,更少论及他的文。其实,在秦少游现存的所有作品中,词只有三卷100多首,而诗有十四卷430多首,文则达三十卷共250多篇,诗文相加,其篇幅远远超过词若干倍。当然,评价一个作家的成就不能只看作品数量而不看质量,有的作家存世虽只有一部(篇)作品,但其影响巨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却是无可撼动的。尽管如此,要历史而客观地评价秦少游在文学史上的贡献与地位,如果只论其词,而不论其诗其文,尤其是不论其策论,不仅有失偏颇,而且也评不出一个完整的秦少游。

紧扣现实,不尚空谈

秦少游的策论共有50篇,其中进策30篇,进论20篇。认真分析这些策论的内容就可以发现,这些文章大都能紧扣当时的社会现实,较少作书生之空谈。这一方面与当时制科之文的要求有关,一方面也与其业师苏东坡的鼓励与点拨有关。苏东坡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散文创作的成就颇高,他的鼓励与点拨当然是经验之谈。

引古证今,说理透彻

策论是古代的一种特有文体,相当于现代的政论文,是臣向君提出的有关国事、朝政的意见和建议。它的阅读对象主要是帝王,因而在写作上不能长篇大论地泛泛而谈,篇幅要短,立论要明,论据要足,说理要透。既要注意一事一议、深入浅出,更要注意言而有理,言而有据,言而有序。统观秦少游所写的策论,基本上达到了以上几点要求,特别在引古证今、说理透彻方面更是无懈可击。

结构严密、章法井然

熙宁四年,宋神宗采纳王安石的建议,改革科举法,“罢诗赋及明经诸科,专以经义、论策试士”。为了应举,秦少游在策论的写作上下了不少功夫,他对策论写作的重视甚至超过诗词赋。他曾说“作赋何用好文章,只以智巧饤饾为偶俪而已。若论为文,非可同日语也。” 正因为如此,秦少游的策论无论长短都非常注意谋篇布局,注意结构和章法的变化。

铺陈排比,气足神完

先秦诸子百家的散文和后来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大都讲究运用“整句”铺陈排比,让人读起来感到有一股气势扑面而来,很有震撼力。秦少游在饱读大量经典散文的过程中,对散文中如何运用铺陈排比心领神会,加之他青少年时也写过《浮山堰赋》《黄楼赋》《汤泉赋》《郭子仪单骑见虏赋》《和渊明归去来辞》等,特别是为纪念苏东坡在徐州抗洪成功所写的《黄楼赋》就很得苏东坡的赏识,认为这篇赋“雄辞杂今古,中有屈宋姿”。他把赋中运用得驾轻就熟的.铺陈排比又运用到策论中来,就使文章更加气足神完。综上所述,秦少游的策论立论高远、说理透彻、章法严紧、文笔犀利,有一种特有的艺术张力,完全可以用“辞华而气古,事备而意高”来一言以概括之。

其实,对秦少游策论的评价,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很高的。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至于议论文字,今日乃付之少游及晁、张、无己……”。苏东坡《辨贾易弹奏待罪札子》:“秦观自少年从臣学文,词采绚发,议论锋起,臣实爱重其人。”清代梁章冉《扪虱新话》:“……少游文学西汉,所进策论,颇苦刻露,不甚含蓄。若比东坡,不觉望洋而叹,然亦自成一家。”现代著名学者朱东润则说:“予于少游之书,尤喜读进策三十篇,观其所得,导源东波,所见益卓。其论选举与役法者,皆深造而有得,不为世俗之言。”

秦观诗文亦为北宋一大家。明胡应麟于《诗薮杂编》卷五言:“秦少游当时自以诗文重,今被乐府家推做渠帅,世遂寡称。”秦观诗感情深厚,意境悠远,风格独特,在两宋诗坛自成一家。散文以政论、哲理散文、游记、小品文最为出色。其策论文笔犀利,说理透彻,引古征今,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黄庭坚认为秦观诗只是尽情挥洒胸臆,专任自然,并未去刻意构想、苦心经营,这点颇类似李白诗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其实,秦观也并非不讲究文辞的细密精致,只是不显出过份人为的痕迹,而别以清畅流丽之态示人而已。他的“诗似小词”,若换用李清照《词论》的话,是“秦即专主情致,而少故实”。纵观淮海词,则多为纯情任心之制。所以,冯煦《蒿庵论词》云:“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在致,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匹。”也许,正是在这种特定意义上,可以说秦观词与李白诗歌的主流艺术精神是一致相通的,故也不必过为计较,他们二者在艺术风貌上凄婉绵邈和飘逸豪放的显著差异。

不言而喻,秦观词的艺术精神是多层次多元化的,如今来谈论其主流部分,但却不意味着可以以之总揽全体;从另一方面说,这种艺术精神的形成到成熟,也经历了他的整个创作生命,存在着一个不断变化而发展的过程,始终呈动态流动形状。如果将上述者置放于词史、乃至文学史的大视野中来观照,或许便能够更清晰全面地认识其意义与价值取向。

秦观在某些特定环境情势,即“淮海秦郎天下士,一生怀抱百忧中”,如忆旧、迁谪时制作的这第三种类型的词,已使原来侑饮娱兴、按拍协歌的传统价值归属摒退于很次等,甚或无相关连的幕后位置。而另外却命其担荷起诗歌在古典诗教理论里的代言情志功用,遂成为自我主体心态意绪的特定物化形式,以之满足他叹喟命运悲剧、宣泄人生愁烦的现实精神需要。

在这里,秦观径直将个体生命存在的种种缺憾纳入词中,再也无须假助以往闺思离怨之类的惯有模式,或故为饰辞托言以求深隐婉约之姿。对于上端,他一般仅只聊借来增大词的容量与弹性,故得能在保留其主流性的本色风情韵调之际,又平添出若许的沉咽清悠意味,特见空濛隽远之致。因而向来与周邦彦一齐被推许作“词家正宗”,“大抵北宋之词,周、秦两家,皆极顿挫沈郁之妙。而少游托兴尤深,美成规模较大,此周、秦之异同也”(陈延焯《白雨斋词话》)。

他的这种艺术精神,多曾熏染影响到后来的许多词家,如李清照、姜白石,直到宋末之周密,、王沂孙、张炎等,皆缘于生平身世国运而寄慨于词,更大程度上朝向诗化的道路认同、复归,乃至逐渐衍变为长短不葺的诗,相互间益愈以辞采意格相高,更加倾注到“娱己”的旨趣。虽然他们出于各自的才情藻思,所作风格面貌多有不同,甚或成为相对独立之支派。但从总体而言,却改造、更新,或者说更大程度上发展、扩张了花间、南唐以来的传统艺术流派,使之不断勃发充溢着生命活力,不至于趋向僵枯沉晦的末路。这其间,秦观的贡献是必须给予充分肯定的。

秦观踏莎行教案

秦观 踏莎行晓树啼莺

踏莎行 秦观导学案

踏莎行秦观背景

踏莎行,踏莎行秦观,踏莎行的意思,踏莎行赏析

踏莎行,踏莎行洪迈,踏莎行的意思,踏莎行赏析

踏莎行,踏莎行刘志渊,踏莎行的意思,踏莎行赏析

《踏莎行》阅读答案及作者介绍

踏莎行初春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

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

《踏莎行》秦观优秀教学教案
《《踏莎行》秦观优秀教学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踏莎行》秦观优秀教学教案(精选13篇)】相关文章:

关于湖南苏仙岭的导游词2022-11-07

郴州苏仙岭 范文2023-03-24

湖南苏仙岭的导游词2023-01-01

踏莎行 别家眷,踏莎行 别家眷王哲,踏莎行 别家眷的意思,踏莎行 别家眷2023-08-23

秦观《鹊桥仙》全诗译文及赏析2022-05-07

蹋莎行,蹋莎行赵雍,蹋莎行的意思,蹋莎行赏析2022-05-04

选修语文《横塘路》教案2022-07-22

点绛唇 秦观2023-01-04

秦观诗2023-04-04

经典凄美诗句2023-02-1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