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阅读答案及作者介绍

时间:2023-11-28 08:20:27 阅读答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踏莎行》阅读答案及作者介绍(推荐17篇)由网友“yimmy3366”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踏莎行》阅读答案及作者介绍,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踏莎行》阅读答案及作者介绍

篇1:《踏莎行》阅读答案及作者介绍

《踏莎行》阅读答案及作者介绍

踏莎行

吕碧城

水绕孤村,树明残照,荒凉古道秋风早。今宵何处驻征鞍?一鞭遥指青山小。

漠漠长空。离离衰草。欲黄重绿情难了。韶华有限恨无穷。人生暗向愁中老。

注:吕碧城,晚清四大女词人之一,一生坎坷波折,先后投身于报纸编辑、女子教育等社会活动,充满强烈的爱国热忱。此词作于19,词人时年20岁。

1:“今宵何处驻征鞍?一鞭遥指青山小”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2分)

2:这是一首人生应时感怀之作,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是怎样来表现“愁恨”之重的.?(4分)

参考答案

1:①不畏路途艰险,②意气风发,或英姿飒爽,或踌躇满志。

2:①运用寓情于景的抒情手法。将“孤村”“残照”“古道葛凉”“离离零草”等意象组成接连不断的画面,来渲染凄清苍凉的气氛,烘托人物悲凉阿心境,和征途的愁苦。

②直抒胸臆,最后二句直接抒发词人心中的压抑和沉闷。

③“韶华”句运用对比,将韶华有限和恨无穷相对比,来表现词人的壮志难酬。

作者

吕碧城(1883—1943),字圣因,一字兰因,安徽旌德人。著有《信芳集》和《晓珠词》传世(叶恭绰《全清诗钞》)。她生于官宦书香世家,家学渊源深厚,自幼博学洽闻,广搜观览。姐妹四人中三人并以文闻名于世,号称“淮南三吕,天下知名”,被赞为“近三百年来最后一位女词人”、与秋瑾被称为“女子双侠”。后来,由于家道中落、世运多故,她又经历了许多的坎坷波折,先后投身于报纸编辑、女子教育等社会活动,并畅游世界各地,置身于各样的文化景观之中,自觉接受西方先进的民主思想和科学文化,不断追求真理,不断探索新知。这些不同寻常的人生境遇特别是其由此而体现的满腔爱国热情,为她的诗词创作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生气。

篇2:踏莎行阅读答案

踏莎行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7分)

踏莎行 [宋]贺铸

杨柳回塘①,鸳鸯别浦②,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注]①回塘:曲折的水塘。②别浦:江河的支流入水口。

1.这首词咏叹的事物是 ,词上片描写的环境特点是 。(2分)

2.词的最后两句“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历来为人所称道,请作简要赏析。(5分)

答案:

1.荷花 优美、幽僻、恬静(意思相近即可)

2.将咏物、拟人与自寓完美结合。作者巧妙地将荷花开放与凋谢的'时节与它的生性品质、遭遇命运联系起来,一方面表现出美人、君子不愿趋时媚俗的品质,同时又显示出他们年华虚度、抑郁不得志的悲哀。

篇3:《踏莎行》阅读答案

《踏莎行》阅读答案

情似游丝,人如飞絮,泪珠阁定空相觑。

一溪烟柳万丝垂,无因系得兰舟住。

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

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

注:①游丝:细长飘柔的柳枝。②飞絮:柳絮。阁定:停住。

小题1:上片写的是什么内容?请结合所用的典型意象简要分析。(4分)

小题2:“明朝且做莫思量,如何过得今宵去?”这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词以此作结有何妙处?(4分)

答案:

小题1:上片写的是一对恋人依依惜别的情景(2分)。“游丝”“飞絮”一以喻情,一以喻人,含蓄地点出离别季节,交代了宋留之情事。“一溪”“烟柳”“兰舟”等意象巧妙地点出送别地点与行人所用的工具。这样,一对恋人在绿柳垂丝,烟絮飞舞的春光中,在水边依依惜别的情境生动地凸现在读者面前。(2分)

小题2:这两句表达了离别之后恋人相思之苦,孤独、苦闷、难以排遣的愁绪绵长无尽(下片主要写别后的相思,2分),以疑问作结,推向别后的一时一刻都备受煎熬,将相思之苦写到极致,启人思考,给人印象深刻,久久难以忘怀。(2分)

分析:

小题1: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情节概括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先概括出情景,然后结合诗歌任溶解释,上片写的是一对恋人依依惜别的'情景。

小题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情感的考核的题目,主要表达别后的相思,疑问作结的总用应该从反问的修辞的角度作答,主要是强调这种相思的情感。

篇4:踏莎行闲游阅读答案

刘将孙

水际轻烟,沙边微雨,荷花芳草垂杨渡。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

血染红笺,泪题锦句,西湖岂忆相思苦?只应幽梦解重来,梦中不识从何去。

【注】 刘将孙是南宋爱国词人刘辰翁的儿子。这首小词作于宋亡之后。

1.词的起首三句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试简要说明。(6分)

2.词的下片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故国之思,试结合下片前三句具体分析。(5分)

【答案】

1.【答案】 词的起首三句描写了作者所看到的类似西湖的美妙景色,一方面紧扣题目——闲游,(3分)另一方面为下文引发作者的故国之思作铺垫。(3分)

【解析】 开头三句从内容上以水边轻烟氤氲、小雨轻敲细沙、垂杨轻拂花草三幅图景写出了作者所见到的美丽景色,从结构上看,呼应了题目,引发了对与此景相似的“西湖”美景的联想,进而引发故国之思。

2.【答案】 头两句点明字字句句由血泪凝成,直接表达故国愁思之深;(2分)第三句以反诘的语气遥问西湖是否还记得相思之苦,委婉地表达自己对故都临安的日夜思念之情。(3分)

【解析】 下片前三句乃词作感情的高潮处,分析时应侧重它们是如何表达出强烈的故国之思的,可从手法、形象塑造、意象构成等角度分析。“血染红笺,泪题锦句”是直述所写诗句都是血泪之作,表达了沉痛的感情。第三句以问的语气问西湖是否还记得相思之苦。这里不直接说自己思念以西湖为代表的故国故都,而是用曲折的方式表达深深的'思念之情。

词的起首三句,由远而近描绘了眼前景色。这样的写法基本上是排列名词,没有动词;让各种物象组成余味无穷的画面,并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幽闲情致。

“多情移徙忽成愁,依稀恰是西湖路”两句,如奇峰突起。境界骤变。词人方才的闲游似“云无心以出岫”,至此顿生枨触,优游之情马上化成一腔悲恨。

这一转变也是有条件的:其一是客观上“荷花芳草垂杨渡”这些景物具有与西湖相似的特征;其二是主观上词人有见过西湖的印象和怀念临安的思想。因此当他在闲游中睁开双眼时,面前仿佛呈现出西湖的迷蒙景色,胸中立即泛起一股难以抑制的愁情。

下片三句,是全篇感情的高潮。红笺以血染,锦句用泪题,全是伤心之语,可见愁恨之深。下面他不说自己日日夜夜在怀念故都临安,却以反诘的语气遥问西湖是否还记得相思之苦。词人正是通过这样的诘问表达了忆念故国之情。

结尾二句,前后呼应,感情又深入一层。前面说眼前景色恰是西湖,然又不是真正的西湖。可见西湖之遥远,并不纯粹是由于地理上的间阻,同时也是由于政治上的限隔。那么怎样才能重到真正的西湖呢?词人唯有托诸梦境。“只应幽梦解重来”是推想之辞,然亦反映了现实中重到西湖之不可能。接着“梦中不识从何去”一句,又推进一层,意谓西湖只有在梦中才能重到,可是即使到了梦中,他也不知从哪条路前去西湖。词人那种想见西湖、怕见西湖的矛盾心理,在现实生活中莫知所从的迷惘心情,十分含蓄地流露出来,给人以回味的余地。

篇5:踏莎行秦观阅读答案

踏莎行秦观阅读答案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②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①绍圣三年,词人被贬徙郴州。本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春三月,作者当时寓居郴州旅舍。②幸自:本自,本来是。

8.这首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此恨无重数”是作者心中之语。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恨”有哪几重。(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踏莎行》阅读训练参考答案:福清语文教育网整理

8. ⑴运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把被贬郴州后谪居客馆的重重愁苦融于凄凉的景物描写中。

⑵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楼台、津渡、桃源(虚景)和孤馆、杜鹃、斜阳(实景)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凄迷悲凉的意境。

⑶运用典故,“桃源“是指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世外桃源,作者因找不到这样的清静安乐之地而感到迷惘、孤独,前途渺茫。

(评分标准:答“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并分析,给3分;答“虚实结合”或“用典”并分析,给2分。意合即可)

9.“恨” 可概括为如下三重:孤苦飘零之“恨”;被贬谪居之“恨”;思乡怀人之“恨”。词上片写景,恰切地写出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和孤身飘零之恨;难觅“桃源”,又 住在远离京师的郴州旅舍,易产生思乡怀人之情;作者身闭“孤馆”,极端愁苦,亲友的寄赠没能使他得到安慰,反倒更勾起被贬谪的怨恨。(点出三重恨3分,具体分析3分,意合即可)

篇6:《踏莎行》秦观阅读答案

《踏莎行》秦观阅读答案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②,鱼传尺素③,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④流下潇湘去。

注:

①由于新旧党争,秦观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人罗织罪名,贬徙郴州,并削去了所有的官爵和俸禄。这首词正是他寓居郴州旅舍时所写的。②驿寄梅花:陆凯在《赠范晔诗》中有“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③鱼传尺素:《古诗》中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④为谁:为什么。

译文

雾失楼台,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

月迷津渡,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

桃源望断无寻处。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

可堪孤馆闭春寒,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

杜鹃声里斜阳暮。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

砌成此恨无重数。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

郴江幸自绕郴山,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

为谁流下潇湘去?为了谁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译文

雾迷蒙,楼台依稀难辨,月色朦胧,渡口也隐匿不见。望尽天涯,理想中的桃花源,无处觅寻。怎能忍受得了独居在孤寂的客馆,春寒料峭,斜阳西下,杜鹃声声哀鸣!

远方的友人的音信,寄来了温暖的关心和嘱咐,却平添了我深深的别恨离愁。郴江啊,你就绕着你的郴山流得了,为什么偏偏要流到潇湘去呢?

〔写作背景〕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江苏高邮县)人。北宋词人,与黄庭坚、张耒、晁补之合称“苏门四学士”。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初为定海主簿、蔡州教授,元祐初苏轼荐为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

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徏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

宋绍圣初年,秦观以旧党被贬为杭州通判,再贬监处州(浙江丽水)酒税,又削去官职,远徙郴州(湖南郴县)。此词为绍圣四年(1097)在郴州所作。

此约作于10,其时秦观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

秦观由处州贬郴州,又贬横州,此词作于离郴前,写客次旅舍的感慨。

元祐六年七月,苏轼受到贾易的弹劾。秦观从苏轼处得知自己亦附带被劾,便立刻去找有关台谏官员疏通。秦观的失态使得苏轼兄弟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敌的攻讦,而苏轼与秦观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分析表明,秦观作于绍圣四年春天的那首著名的《踏莎行》的下阕,很可能是其在流放岁月中,通过同为苏门友人的黄庭坚,向苏轼所作的曲折表白。

〔赏析〕

《踏莎行·郴州旅舍》是宋代词人秦观的作品。此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作者初抵郴州之时。词人因党争遭贬,远徒郴州(今属湖南),精神上倍感痛苦。词写客次旅舍的感慨:上片写谪居中寂寞凄冷的环境;下片由叙实开始,写远方友人殷勤致意、安慰。全词以委婉曲折的笔法,抒写了失意人的凄苦和哀怨的心情,流露了对现实政治的不满。

上片写人生的悲伤。起三句写向往的美好地方渺不可寻,“可堪”两句写自己所处之地:驿馆孤单,周围是春寒日暮,杜鹃哀鸣,以自己凄凉的处境与所向往的美好地方相对比,更加深了处境的可伤,人生的.可悲。

下片写客地思乡。起三句写远方亲朋寄来的礼物与书信,本来极可宝贵,却又给自己带来无限的离恨,“砌”字化抽象为具体,表现离恨的积累与坚固。最后词人发出苦闷的呼喊:郴江本来绕着郴山,为谁又流下湘江去,而不陪伴我解除这寂寞的离愁呢?无理的发问,深刻地表现了离愁的深重。

秦观《踏莎行》阅读练习题一:

1.“砌成此恨无重数”一句,“砌”字使用精妙,请你谈谈“砌”字的表达效果。(5分)

2.王国维评价“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是一种“有我之境”,请结合诗句简要阐述。(6分)

3. 苏东坡最欣赏这首词的结尾两句,亲自把它写在扇面上,并叹曰:“少游已矣,虽万人何续!”这是为什么?请你替苏东坡谈一谈最欣赏的原因。

4.这首词上片写景,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5分)

5.“此恨无重数”是作者心中之语。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恨”有哪几重。(6分)

【参考答案】

1.(1)本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一束束梅花,一封封书信,仿佛成了一块块砖石,层层垒起,以至于达到“无重数“的极限。(1分)(2)一个“砌”字把不可言传的抽象的微妙的感情,变为具体形象的东西,给人一种直觉的感受,如砖石砌墙。(2分)(3)同时也可以使人想象词人心中的积恨也如砖石垒成的城墙那般沉重坚实而无法消解。(2分)

2.(1)词人居住在寂寞的孤馆,料峭春寒不时袭来,杜鹃啼血之声凄厉无比,恰逢日暮时分,夕阳西下,郴州客馆其境不胜其悲。(3分)

(2)可堪,即不堪。词人羁旅之身,感受此境,抒发了客居的寂寞孤单,游子的归思,遭逢贬谪的凄苦心情。(3分)

3.流水本无情,可词人却故意责怪其不留情,不愿留下来陪伴词人渡过这寂寞难熬的日子,词人用拟人的手法,极其含蓄宛转地表达出内心的极度痛苦。

4. ⑴运用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把被贬郴州后谪居客馆的重重愁苦融于凄凉的景物描写中。

⑵运用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楼台、津渡、桃源(虚景)和孤馆、杜鹃、斜阳(实景)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凄迷悲凉的意境。

⑶运用典故,“桃源“是指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绘的世外桃源,作者因找不到这样的清静安乐之地而感到迷惘、孤独,前途渺茫。

(评分标准:答“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并分析,给3分;答“虚实结合”或“用典”并分析,给2分。意合即可)

5.“恨”可概括为如下三重:孤苦飘零之“恨”;被贬谪居之“恨”;思乡怀人之“恨”。词上片写景,恰切地写出作者无限凄迷的意绪和孤身飘零之恨;难觅“桃源”,又住在远离京师的郴州旅舍,易产生思乡怀人之情;作者身闭“孤馆”,极端愁苦,亲友的寄赠没能使他得到安慰,反倒更勾起被贬谪的怨恨。(点出三重恨3分,具体分析3分,意合即可)

秦观《踏莎行》阅读练习题二:

⑴填空:秦观是北宋时 派著名词人,这一词派的代表词人有 等。(请写出一位)(2分)

⑵秦观好友苏轼认为末二句“郴江”之问最为精彩,而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更赞赏“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甚至认为苏轼的看法“仅得皮相”。那你更认同谁的评价?请从诗句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分别加以分析。(6分)

答案:

⑴婉约(词) 柳永(李清照)(2分)

⑵苏东坡和王国维二人看问题角度不同。各有所爱,但都不失为各有一得。答案并不绝对化,示例如下:(6分)

第一种:更认同苏轼的看法。

这两句似是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向潇湘而去呢?(解释原句意思,1分)其实是借此问含蓄表达了词人的感情:(以下三种任选其一,3分)

①意即郴江也不耐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词人还得羁旅此地,得不到自由,孤苦零丁。

②意即词人自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为朝廷做一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本是绕着郴山而转的呀,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政治斗争旋涡中去呢?”

③意即词人感悟到:生活并非固定,不可预测,就像这绕着郴江,也是不由自己地奔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滚滚向前,不知它还将把自己带到什么样苦涩、荒凉的地方!

这两句既采用拟人手法,显得山水有情,同情着词人的凄苦命运;同时也采用了象征写法,景物注入词人被贬谪异乡的孤苦凄情、深长怨恨,显得意味深远。(写法,任取其一得2分)

第二种:更认同王国维的看法。

这(“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是正面实写词人羁旅客馆的生活:怎能忍受孤寂的旅馆,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而杜鹃阵阵悲鸣中惨淡夕阳正徐徐落下。(解释原句意思,2分)(以下分析可任选一,4分)

①杜鹃“不如归去”的叫声、“斜阳”都能引起游子归思、乡愁。营造了一种沦落天涯、身世凄凉之感。(内容分析,2分)本词句以用典手法(注:“斜阳”的思乡意味,可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显得含蓄委婉,内涵丰富,引人联想。(写法,2分)

②春寒,即心境寒。独处客馆,一个“闭”字,锁住了馆门,也锁住了词人的心。杜鹃声勾起乡愁。斜阳渐沉,表现出词人担心夜晚来临更寂寞难耐的心情。所有景物触动诗人一腔身世凄凉之感。(内容分析,2分)本词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词人连用“孤馆”、“春寒”、“杜鹃”、“斜阳”等色调灰暗,令人生悲伤心的景物,领起一种强烈的凄凉气氛,显得委婉含蓄。(写法,2分)

篇7:秦观《踏莎行》阅读答案

秦观《踏莎行》阅读答案

踏莎行①

秦 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 ①这首词大约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三月。秦观因写佛书被罪,贬徙郴州。

(1)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

答:

(2)请从寓情于景的角度对词的上片进行简要赏析。

6、(1)[答案] 抒发了作者因遭贬谪(2分)而产生的极度灰心失望的情绪。(2分)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要深入理解表情词语和注释。

(2)[答案] 作者借描写“迷雾”“孤馆”“春寒”“杜鹃”“斜阳”这些令人感伤的景物,(2分)渲染了一种凄冷的氛围,(1分)而这种凄冷氛围正是秦观内心极度伤感的写照。(1分)

[解析] 寓情于景,注意写了什么景,抒发了什么情,景与情是什么关系,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答题范围是上片。

篇8:《踏莎行》的阅读答案

周之琦①

劝客清尊,催诗画鼓,酒痕不管衣襟污。玉笙谁与唱消魂?醉中只想瞢腾去。

绮席频邀,高轩惯驻,闷来却觅栖鸦语②。城头一角晋阳山,怪他青到无人处。

【注】①嘉庆十八年,周之琦曾奉差赴山西。这首词写于此番山西之行。 ②栖鸦语:谦辞,比喻稚嫩拙劣的文字。

(1) 上片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其作用是什么?

(2) 结合全词,谈谈“闷来却觅栖鸦语”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第一问:主客觥筹交错,击鼓赋诗,酒沾衣襟却毫不在意的'狂放不羁场面。第二问:以乐景衬哀景(反衬、对比),热闹狂放的场面反衬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或对官场的厌倦)。

(2) 表达了词人对喧闹官场的厌倦,内心倍感孤独冷清,唯有借赋诗来驱遣,嗔怪青翠的苍山,增添了无人作伴的寂寞和惆怅。

二:

1.上片“劝客清尊,催诗画鼓,酒痕不管衣襟污”描绘了怎样的场景?其作用是什么?(3分)

2.结合下片,谈谈“闷来却觅栖鸦语”表达了词人怎 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

1.描绘了主客觥筹交错,击鼓赋诗,(饮酒赋诗1分)酒沾衣襟却毫不在意的狂放不羁场面。(1分)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1分)

2.词人频繁地应邀出席盛美的酒宴,习惯于门前停驻显贵的高大车辆,却心生愁闷,唯有借赋诗来排遣,登临晋阳城头,怨怪群山叠翠平添羁留他乡无人作伴的惆怅。“闷来却觅栖鸦语”表达了词人对官场的厌倦和内心的孤独寂寞。(厌倦、寂寞2分,解析2分)

篇9:《踏莎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踏莎行》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踏莎行①

张孝祥

万里扁舟,五年三至。故人相见忧堪喜。山阴乘兴②不须回,毗耶问疾难为对③。

不药身轻,高谈心会。匆匆我又成归计。它时江海肯相寻,绿蓑青蒻④。看清贵。

【注】①乾道五年(1169)春,张孝祥在荆州思怀长沙敌人,作此词。②山阴乘兴:这里指访友。③《维摩经》记载:维摩诘居士住毗耶城,释迦牟尼于该地说法时,维摩诘称病不去。释迦派文殊前往问疾。文殊问维摩诘:“何等是菩萨入不二法门?”维摩诘默然不对。文殊叹曰:“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古诗文中,多以此佛教传说故事为杜口不言而深得妙谛。④青蒻:青色的箬笠。

14.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5分)

A.开篇“万里扁舟”一句属于实写,通过写空间距离的遥远,说明了词人与友人天各一方,相见不易。

B.词中的“五年”和“三至”形成对比,“喜”“忧”看似矛盾,却真实地写出了词人与友人相逢后内心的感受。

C.“不药身轻”照应上片“问疾”,是说词人此时虽然重病在身,但由于故人相会,身心顿觉轻松,精气神十足。

D.该词结尾“绿蓑”一句与张志和《渔歌子》中“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有异曲同工之妙。

E.下片开首三句写词人与友人短暂相会之后就匆匆离别,原因是世间还有许多重要事情等着他去做。

15.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BD(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解析】A项,“实写”错,应为“虚写”。C项,“词人此时虽然重病在身”理解有误,词中是一种假设说法。E项,“原因是世间还有许多重要事情等着他去做”分析有误,“归计”表面指返回家乡,实有归隐之意。

15.①与友人相聚时的喜悦之情。访问友人乘兴而去,流连忘返。故人相会一处,虽生病但不用服药也身心轻松,愉快地进行者高深而高尚的.文流。②对友人深切的眷恋之情。美好的相聚时光对词人来说总是那么短暂,不禁感叹每次匆匆聚首又匆匆告别。③意欲归隐之情。词的结尾词人写自己内心已厌倦了世俗生活,有一天将会披着蓑衣,戴着斗笠,从尘世中隐退,以一种蔑视权贵的心态立于世间。(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

篇10:踏莎行古诗阅读答案

踏莎行古诗阅读答案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1、有人认为上阕最后两句是全词的着力之笔,也是将咏物、拟人、托寓结合得天衣无缝的工巧之笔,请就这一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2、“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两句感情内涵丰富,你认为这两句中蕴含有哪些情感?(5分)

参考答案:

1、(6分)①“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表明该词所吟咏的.对象是荷花。(2分)②“红衣”、“芳心”将荷花拟人化,形象地突出荷花盛衰特点。(2分)③“幽香”形容荷花的高洁,“红衣脱尽芳心苦”显示了荷花芳华零落景象,暗合了人的处境命运。(2分)

2、(5分)①桃杏一类的花,竞相在春天开放,而荷花却独在夏日盛开,“不肯嫁春风”显示出它那不愿趋时附俗的幽洁贞静个性。(2分)②然而秋风一起,红衣尽落,芳华消逝,故说“被秋风误”。(2分)③这两句集恨、悲、怨、嗟等情感于一体。既有对秋风的怨恨,也有自怨自怜的感情,言外又隐含年华虚度、失时零落的悲哀,为命运所播弄的嗟叹。(1分)

阅读看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例如:陕西省中考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分)

答案是:3种。“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和______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____的_____特点.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篇11:踏莎行古诗阅读答案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1、有人认为上阕最后两句是全词的着力之笔,也是将咏物、拟人、托寓结合得天衣无缝的工巧之笔,请就这一看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2、“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两句感情内涵丰富,你认为这两句中蕴含有哪些情感?(5分)

参考答案:

1、(6分)①“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表明该词所吟咏的`对象是荷花。(2分)②“红衣”、“芳心”将荷花拟人化,形象地突出荷花盛衰特点。(2分)③“幽香”形容荷花的高洁,“红衣脱尽芳心苦”显示了荷花芳华零落景象,暗合了人的处境命运。(2分)

2、(5分)①桃杏一类的花,竞相在春天开放,而荷花却独在夏日盛开,“不肯嫁春风”显示出它那不愿趋时附俗的幽洁贞静个性。(2分)②然而秋风一起,红衣尽落,芳华消逝,故说“被秋风误”。(2分)③这两句集恨、悲、怨、嗟等情感于一体。既有对秋风的怨恨,也有自怨自怜的感情,言外又隐含年华虚度、失时零落的悲哀,为命运所播弄的嗟叹。(1分)

阅读看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

例如:陕西省中考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分)

答案是:3种。“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

说明方法的作用

打比方:生动形象说明了--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举例子:具体说明_____的特点,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把____和______相互比较,突出强调了____的_____特点.

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篇12:《踏莎行·山居》阅读答案

踏莎行山居

张抡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画。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注]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

12①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秋入云山”,语言简明形象,“入”字写出了深山秋意飒然而至的景象。

B、词人以“潇洒”形容“物情”,赋予山中万物以情志风神,秀逸灵动,意蕴无穷。

C、下片写月圆之夜,诗人身处良辰佳景,独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

D、上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景象,下片写了清朗闲雅的山居之景,诗中有画,情景交融。②词人的山居生活有什么特点?词中是怎样表现的?(4分)

13.古今诗歌中有许多描写秋景的佳句,诗人对秋景的描写也各有千秋。请结合“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一句并再举一个描写秋景的'句子,对它们的特色加以赏析。(不少于200字)(10分

参考答案:

12、

①(3分)C(“心生悲切,悲喜交加”错。)

②(4分)特点:山居生活惬意自在、闲适清闲。(1分)一是以优美旷远,清幽自然的环境来映衬;二是,写与山村田野老相伴对酒共话的日常生活来反映;三是写作者淡泊的心境,怡然自得的心境来表现(3分)。

一是环境特点,二是生活状态,三是作者心境

①生活环境优美如画(旷远、优美、安宁的生活环境;风景如画,置身于如画的自然之中),山中清幽的月色;

②有乡村田野之人相伴对酒共话(生活惬意、闲适、清闲)“松醪长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词人常与山野之人相约饮酒,不拘形迹地在月光下谈天说地;野人清闲的谈吐

③作者山居生活闲适惬意、怡然自得不拘形骸,心境淡泊。

13、(10分)(第一问:(3分)万、千见壮,丹、碧、黄、幽见色彩,碧云边见旷远,幽岩下见清幽。秋山壮丽,色彩明丽、斑斓绚烂,宁静旷远、清幽,构成一幅色彩斑斓、意境深远的秋山画卷;联系诗词恰当(2分),分析意境(具体、合理)(3分),语言表达顺畅、清晰(2分)。

篇13:《踏莎行·山居》阅读答案

山居

徐玑

柳竹藏花坞,茅茨接草池。

开门惊燕子,汲水得鱼儿。

地僻春犹静,人闻日自迟。

山禽啼忽住,飞起又相随。

踏莎行·山居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注】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松醪:用松肪或松花酿制的酒。

15.下列对这两首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诗首联前句写垂柳婆娑、劲竹青翠、繁花似锦景色,后句写绿草春池与山居之所相接,自然环境与屋舍完美融合。

B.徐诗尾联写小鸟忽然停止鸣叫,飞离而去,一会儿又相随人后,饶有情趣,衬托出山居环境的幽静,和颔联相呼应。

C.张词上片“物情潇洒”,写出景物之情,又可见词人潇洒的笔意。景中有我,我在景中,情深意远,极尽赏爱之意。

D.张词下片以乐景衬哀情。先写中秋佳节,词人望着一轮明月高挂林梢,接着笔锋一转,引出下文对借酒消愁的叙写。

16.这两首诗词都是写山居时的所见所闻所感,诗人所抒发的情感有共同之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5. D .“以乐景衬哀情”“引出下文对借酒消愁的叙写”错误,张词下片“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写仲秋夜月之美,表现出闲适惬意、怡然自得的山居乐趣,是借乐景抒乐情,且“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写词人常与山野之人相约饮酒,情投意合,不拘形迹地在月光下谈天说地,没有“对借酒消愁的叙写”。

16.这两首诗歌都抒发了诗人闲适自在、怡然自得的欢愉之情。

①徐诗通过对幽静清雅的山居景物、屋檐下受惊飞起的燕子、池塘汲水的鱼儿和停住啼唱忽而飞起的小鸟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清静闲适的山居生活的喜爱,以及人与自然相得之乐的欢愉。

②张词上片写秋山之美,下片写中秋夜月之美。词人常与山野之人相约饮酒,不拘形迹地在月光下谈天说地,抒发了对山居生活的喜爱,以及闲适惬意、怡然自得的山居乐趣。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徐诗:“柳竹藏花坞,茅茨接草池”写幽静清雅的山居景物,“开门惊燕子,汲水得鱼儿”“山禽啼忽住,飞起又相随”写燕子、鱼儿、小鸟的.活动,整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清静闲适的山居生活的喜爱,以及人与自然相得之乐的欢愉。

张词:上片写高高的山上现在进入了,景物清爽秀丽。景物众多争艳斗奇就像一副图画。枫叶之多尽染万山一直连绵到云彩边上,在山岩深幽之处。无数的,点点洒洒。写出秋山之美。下片前三句,写仲秋夜月之美。仲秋,是一年一度的佳节,人人欢度,故而曰“已喜”。又逢天气爽朗,夜空碧清如洗,因而格外高兴,故曰“更怜”。下面由写意转而,点出“一轮明月”。月圆如轮,高挂林梢,银辉流洒,清光烛地,正是赏月的大好时刻。故而末结两句云:“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写词人常与山野之人相约饮酒,情投意合,不拘形迹地在月光下谈天说地,淡泊的心境与清幽的月色交融在一起,表现出闲适惬意、怡然自得的山居乐趣。

这两首诗歌都抒发了诗人闲适自在、怡然自得的欢愉之情。

篇14:《踏莎行·山居》阅读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踏莎行山居

秋入云山,物情潇洒,百般景物堪图。丹枫万叶碧云边,黄花千点幽岩下。

已喜佳辰,更怜清夜,一轮明月林梢挂。松醪常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

[注]“松醪”:是松膏酿制的酒。

14.下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秋入云山”,语言简明形象,“入”字写出了深山秋意飒然而至的景象。

B.词人以“潇洒”形容“物情”,赋予万物以情志风神,秀逸灵动,意蕴无穷。

C.下片写月圆之夜,诗人身处良辰佳景,独对冷清的秋夜,难免心生孤寂悲切之情。

D.上片写了斑斓如画的'秋山景象,下片写了清朗闲雅的山居之景,诗中有画,情景交融。

15.词人的山居生活有什么特点?词中是怎样表现的?(6分)

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3分)C(并非孤寂悲苦之情)

15.(6分)特点:山居生活惬意自在、闲适清闲。(有“清闲”一词即可得1分)以优美旷远,清幽自然的环境来表现;(1分)用与山村田野老相伴对酒共话的日常生活来反映;(2分)用作者淡泊的心境,怡然自得的心境来表现。(2分)

【其它答法示例:生活环境优美如画(旷远、优美、安宁的生活环境;风景如画,置身于如画的自然之中),山中清幽的月色;(1分)有乡村田野之人相伴对酒共话(生活惬意、闲适、清闲)“松醪长与野人期,忘形共说清闲话”,词人常与山野之人相约饮酒,不拘形迹地在月光下谈天说地;野人清闲的谈吐作者山居生活闲适惬意、怡然自得不拘形骸,心境淡泊。】

篇15:踏莎行晏殊阅读答案

踏莎行

晏 殊

小径红稀,芳郊绿遍。高台树色阴阴见。春风不解禁杨花,濛濛乱扑行人面。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

篇16:踏莎行晏殊阅读答案

红稀:花儿稀少、凋谢。意思是到了晚春时节。红:指花。

高台:高高的楼台,这里指高楼。阴阴见:暗暗显露。阴阴:隐隐约约。

不解:不懂得。

蒙蒙:形容细雨。这里形容杨花飞散的样子。

翠叶藏莺,珠帘隔燕:意谓莺燕都深藏不见。这里的莺燕暗喻“伊人”。

篇17:踏莎行晏殊阅读答案

1.“翠叶藏莺”、“珠帘隔燕”、“炉香静逐游丝转”等句子有何特点呢?

2.请用最简洁的语言鉴赏词的'主要内容。

3.对这首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红稀、绿遍和树色阴阴可见春天渐渐消逝,暮春气息比较浓。

B.杨花扑面既暗示杨花飘舞送春归去又象征世俗之人带来的烦恼。

C.炉香追随游丝缭绕、旋转,以动衬静,写出整个室内的寂静。

D.“斜阳却照深深院”景中寓情,表现了诗人惆怅和惋惜的情怀。

4.这首词所描绘的暮春初夏景象由哪两幅图景组成?诗人借此抒发了内心怎样的情怀?请简要说明。(4分)

5.“翠叶藏莺,朱帘隔燕”在结构上起到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词作分析。(4分)

踏莎行初春诗歌鉴赏阅读训练及答案

秦观 踏莎行晓树啼莺

《踏莎行》秦观优秀教学教案

秦观踏莎行教案

踏莎行晏殊阅读答案翻译赏析

《踏莎行·祖席离歌》原文赏析

贺铸踏莎行说课稿

军行古诗翻译及赏析

点绛唇 秦观

欧阳修诗歌《踏莎行》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踏莎行》阅读答案及作者介绍
《《踏莎行》阅读答案及作者介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踏莎行》阅读答案及作者介绍(推荐17篇)】相关文章:

踏莎行-秦观-雾失楼台2022-04-30

踏莎行,踏莎行秦观,踏莎行的意思,踏莎行赏析2023-06-10

踏莎行,踏莎行洪迈,踏莎行的意思,踏莎行赏析2022-05-23

踏莎行,踏莎行刘志渊,踏莎行的意思,踏莎行赏析2022-05-06

踏莎行 秦观导学案2022-08-06

《祝英台近除夜立春》原文,翻译,赏析2023-09-15

《寄扬州韩绰判官》阅读答案及赏析2023-12-19

初秋寓直,初秋寓直郑畋,初秋寓直的意思,初秋寓直赏析2023-01-19

踏尘兮心情随笔2022-09-15

辛弃疾:踏莎行?进退存亡2022-04-2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