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时间:2022-11-16 08:06:0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秦观词的艺术特色(精选6篇)由网友“职业江湖骗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秦观词的艺术特色,欢迎大家分享。

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篇1: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纵观少游“伤情”词,

凄婉清丽入画意。

世间多少丹青手,

泪洒“山抹微云”里。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北宋神宗元丰八年进士。秦观一生仕途坎坷,年轻时,文章就被人称道,连他的政敌王安石也赞誉他“清新妩丽与鲍谢似之”,但科举考试却屡试不中,为官之后即身陷“党争”,屡遭贬谪,空有满腹经纶,竟怀才不遇,真可谓空负“屈宋才”,奈何“屈贾命”,抑郁之情充溢于胸,化而为词,凄婉清丽。他的词作内容多写男女爱情和贬谪生活,词风蕴籍含蓄,音律和谐,语言清新,被目为“婉约之宗”。南宋词人张炎在《词源》中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而女词人李清照在《词论》中有语云“秦(少游)即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良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这些评论大体上道出了秦词特色。而论者以为秦词最显著的特点莫过于“凄婉清丽,富有画意”,现结合秦观的具体作品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加以分析他为表现这一风格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首先,为了表达深曲婉致的情致,词人在造词上是很有特色的,他最爱用一些诸如轻、微、细、柔的字眼。如:

西城杨柳弄春柔(《江城子》)

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水龙吟》)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八六子》)

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满庭芳》)

在秦观眼里,不仅风是轻的,雨是微的,梦是幽的,就连秦筝也是小的,且是“低按”。正是这些语辞的使用,烘托出轻柔迷离的景象,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愁、思、恋明白如画地描述出来,给人纤柔、委婉、含蓄、缠绵的感受,秦观也因此才得以享有“婉约大家”的盛誉。

其次,秦观词中的动词运用恰当自然,与他含蓄蕴籍清婉凄丽的词风暗合,真可谓别具匠心。如: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满庭芳•山抹微云》)

花影乱,莺声碎 (《千秋岁》)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鹊桥仙》)

为何先说那个“抹”字,因为此处“抹”得奇,“抹”得新鲜,抹出了国画画理,抹者何也,就是用别一个颜色,掩去了原来的底色之谓。秦观善用,“抹”,有其诗为证:“林梢一抹青如画,知是淮流转处山”。同样成为名句。看来,他确实是有意地运用绘画的笔法而将它写入了诗词,人说他“通画理”,可增一层印证。一写林外之山痕,一写山间之云迹,手法俱是诗中之画,画中之诗,其致一也。“山抹微云”四字,宛然画出了一幅“横云断岭”图。怪不得苏轼要称他为“山抹微云秦学士”呢。

而“连”字的运用也深得画理之妙,有人曾欲以“黏”字替之,孰不知如此写天际四垂,远与地平相“接”,实在太雕琢、太穿凿、太吃力、太凝重、太失灵动,艺术是不以此为最高境界的。况且,“黏”也与我国的民族画理不相贴切,而“天连衰草”可以写出“野旷天低……水天相接”的茫远境界,既通国画画理,也符合西洋画的透视学,善用“连”字的名句例证还有寇准之诗句:“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弘一大师的词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如此妙用,岂可替换?

“花影乱,莺声碎”这两句词从字面上看,好似出自唐人杜荀鹤《春宫怨》诗“风暖鸟声碎,月高花影重”,然而词人把它浓缩为两个三字句,便觉高度凝练。莺声呖呖,以一“碎”字概括,已可盈耳,花影摇曳,以一“乱”字形容,几堪迷耳。如此春景与后文中的哀伤成对衬,极尽婉曲之能事。

再来品味《鹊桥仙》里那令人心碎的一“顾”,才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鹊桥欢会,顷刻间又成离别之处,怜怜惜别令人伤怀,于是不忍回头看那云际间的鹊桥,然而分别在际,又岂能不“顾”?这“顾”与不“顾”间的取舍何其难哉!“忍”字心头一把刀啊!婉转的语意里,蕴含深刻,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泪!

另外,秦观词里的比喻修辞运用也充分彰显了他凄婉清丽词风,如: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江城子》)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鹊桥仙》)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千秋岁》)

南唐后主有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学士“便做春江都是泪”句,当是化此而出,却自有深味妙趣,它妙就妙在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成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流去,使人沉浸在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而成,水到渠成的,把暮春伤别的幽恨具体化、形象化、深厚化。

再来赏析“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句,把两情相会时的缠绵悱恻的情意,喻做悠悠无声,缓缓流泄的清澈的水,一样的缠绵,一样的轻柔,何其贴切,而此句又暗合“银汉迢迢”之景,即景设喻,又是向其自然,然而,良宵苦短,一夕佳期竟然像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佳期如梦”,除言相会之期的愉悦美妙,更显相会时间之短,道出了爱侣相会时的快乐并痛苦的复杂心情,含蕴深厚,婉转曲折,令人回味无穷。

《千秋岁》一词,词人从眼前以往昔,又从往昔想到今后,深感前路茫茫,人生叵测,一种巨大的痛苦在啮他的心灵,因此不禁发出“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的呼喊,这不仅是说自然界的春天正在逝去,同时也在暗示生命的春天也将一去不复返了。“飞红”句颇似从杜甫《曲江对酒》诗中“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化来。然以海喻愁,却是作者一个了不起的创造。从全篇来讲,这一结局也极有力,以春光流逝,落花飘零的意象,以愁深似海的妙喻,抒写了作者因政治理想破灭而产生的无以自解的愁苦和悲伤,读来哀怨凄婉,有一咏三叹之妙。

有人指责秦观的词过于“纤弱”,情调太低,殊不知文学样式本来就是多彩多姿的,雄浑豪放、清峻峭拔固然是一种美,然而,凄婉清丽就不是一种美吗?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有一种比美更可爱的东西,那就是美的残余。一朵迎日而开的娇艳的花是美的.,一朵经过暴风雨摧残之后而依然怒放的花不更可爱吗?因为它不在于花本身的美,更在于它本身贯注了一种生命的活力,与自然抗争的魅力。秦观词所吟唱的正是他在重压之下凄苦愁绝的声音,正是他对人生真、善、美的执着追求。正是他企图凭自己的满腹才华,一腔热血来改变命运、改变人生而不得的悲怆之声!他的情、他的愁、他的恨、他的悲,他的“凄婉”,他的“凄丽”、“清丽”,也正是对那不公平社会发出的无可奈何的抗争。

诚然,秦观的词与同时代的苏轼的词相比,题材内容是单薄了一些,情调、意境也不如苏词的豪迈、壮阔,但是他作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由他与他同时代的其他词人固定下来的这种婉约词风一直是我们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朵奇葩,而且将永远与人类情感中的真、善、美相联系

篇2:秦观写的词艺术特色

有关秦观写的词艺术特色

秦观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其词作受到历代文人的推崇,那么他写的词有哪些艺术特色?

秦观婉约词的艺术特点

(1)北宋词自晏殊至欧阳修,因主要承续“诗庄词媚”的传统格局,已形成一种婉约的风格,至秦观则登峰造极,使此种词风焕发出异彩,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2)秦观词的婉约,多于融合情景处而得之,既不像苏词那样豪纵奔放、一泻千里,又不像柳词那样从俗、坦陈胸臆,而是讲究储含蓄、饶有情致,力求维护词体的本色,或说维护词体的相对独立性。

纵观少游“伤情”词,

凄婉清丽入画意。

世间多少丹青手,

泪洒“山抹微云”里。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北宋神宗元丰八年进士。秦观一生仕途坎坷,年轻时,文章就被人称道,连他的政敌王安石也赞誉他“清新妩丽与鲍谢似之”,但科举考试却屡试不中,为官之后即身陷“党争”,屡遭贬谪,空有满腹经纶,竟怀才不遇,真可谓空负“屈宋才”,奈何“屈贾命”,抑郁之情充溢于胸,化而为词,凄婉清丽。他的词作内容多写男女爱情和贬谪生活,词风蕴籍含蓄,音律和谐,语言清新,被目为“婉约之宗”。南宋词人张炎在《词源》中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而女词人李清照在《词论》中有语云“秦(少游)即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良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这些评论大体上道出了秦词特色。而论者以为秦词最显著的特点莫过于“凄婉清丽,富有画意”,现结合秦观的具体作品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加以分析他为表现这一风格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首先,为了表达深曲婉致的情致,词人在造词上是很有特色的,他最爱用一些诸如轻、微、细、柔的字眼。如: 西城杨柳弄春柔(《江城子》) 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水龙吟》)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八六子》) 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满庭芳》)

在秦观眼里,不仅风是轻的,雨是微的,梦是幽的,就连秦筝也是小的,且是“低按”。正是这些语辞的使用,烘托出轻柔迷离的景象,将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愁、思、恋明白如画地描述出来,给人纤柔、委婉、含蓄、缠绵的感受,秦观也因此才得以享有“婉约大家”的盛誉。

其次,秦观词中的动词运用恰当自然,与他含蓄蕴籍清婉凄丽的词风暗合,真可谓别具匠心。如: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 (《满庭芳•山抹微云》) 花影乱,莺声碎 (《千秋岁》)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鹊桥仙》)

为何先说那个“抹”字,因为此处“抹”得奇,“抹”得新鲜,抹出了国画画理,抹者何也,就是用别一个颜色,掩去了原来的底色之谓。秦观善用,“抹”,有其诗为证:“林梢一抹青如画,知是淮流转处山”。同样成为名句。看来,他确实是有意地运用绘画的笔法而将它写入了诗词,人说他“通画理”,可增一层印证。一写林外之山痕,一写山间之云迹,手法俱是诗中之画,画中之诗,其致一也。“山抹微云”四字,宛然画出了一幅“横云断岭”图。怪不得苏轼要称他为“山抹微云秦学士”呢。

而“连”字的运用也深得画理之妙,有人曾欲以“黏”字替之,孰不知如此写天际四垂,远与地平相“接”,实在太雕琢、太穿凿、太吃力、太凝重、太失灵动,艺术是不以此为最高境界的.。况且,“黏”也与我国的民族画理不相贴切,而“天连衰草”可以写出“野旷天低……水天相接”的茫远境界,既通国画画理,也符合西洋画的透视学,善用“连”字的名句例证还有寇准之诗句:“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弘一大师的词句:“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如此妙用,岂可替换?

“花影乱,莺声碎”这两句词从字面上看,好似出自唐人杜荀鹤《春宫怨》诗“风暖鸟声碎,月高花影重”,然而词人把它浓缩为两个三字句,便觉高度凝练。莺声呖呖,以一“碎”字概括,已可盈耳,花影摇曳,以一“乱”字形容,几堪迷耳。如此春景与后文中的哀伤成对衬,极尽婉曲之能事。

再来品味《鹊桥仙》里那令人心碎的一“顾”,才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的鹊桥欢会,顷刻间又成离别之处,怜怜惜别令人伤怀,于是不忍回头看那云际间的鹊桥,然而分别在际,又岂能不“顾”?这“顾”与不“顾”间的取舍何其难哉!“忍”字心头一把刀啊!婉转的语意里,蕴含深刻,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泪!

另外,秦观词里的比喻修辞运用也充分彰显了他凄婉清丽词风,如: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江城子》)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鹊桥仙》)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千秋岁》)

南唐后主有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学士“便做春江都是泪”句,当是化此而出,却自有深味妙趣,它妙就妙在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成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流去,使人沉浸在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而成,水到渠成的,把暮春伤别的幽恨具体化、形象化、深厚化。 再来赏析“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句,把两情相会时的缠绵悱恻的情意,喻做悠悠无声,缓缓流泄的清澈的水,一样的缠绵,一样的轻柔,何其贴切,而此句又暗合“银汉迢迢”之景,即景设喻,又是向其自然,然而,良宵苦短,一夕佳期竟然像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佳期如梦”,除言相会之期的愉悦美妙,更显相会时间之短,道出了爱侣相会时的快乐并痛苦的复杂心情,含蕴深厚,婉转曲折,令人回味无穷。

《千秋岁》一词,词人从眼前以往昔,又从往昔想到今后,深感前路茫茫,人生叵测,一种巨大的痛苦在啮他的心灵,因此不禁发出“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的呼喊,这不仅是说自然界的春天正在逝去,同时也在暗示生命的春天也将一去不复返了。“飞红”句颇似从杜甫《曲江对酒》诗中“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化来。然以海喻愁,却是作者一个了不起的创造。从全篇来讲,这一结局也极有力,以春光流逝,落花飘零的意象,以愁深似海的妙喻,抒写了作者因政治理想破灭而产生的无以自解的愁苦和悲伤,读来哀怨凄婉,有一咏三叹之妙。

篇3:分析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词写于郴州贬所。上阕写景,楼台、渡口、桃源、旅馆、斜阳,本可以构成一幅色调明快的山水画。然而作者在描绘这些景致的时候,只通过一些看似平常的词语的点染,便使本应明快的格调一下子变得沉闷起来。起首一个“失”、一个“迷”,为整首词定下了凄迷的基调。前三句,反映出作者的迷惘。第四句,从“孤馆春寒”写出作者的孤独之感;第五句,借杜鹃悲啼吐露自己怨愤之声。上阕五句,句句写景,句句含情,景为情设,情由景生,真的是情景交融!词的下阕在这种迷离沉重的氛围中直抒胸臆,作者的满腔悲愤之情终于喷薄而出:远方亲友遥相问候的一封封书信,就像一块块沉重的砖,用它们砌出来的是那无穷的恨!那么,作者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恨呢?在词的结尾,他发出了这样痛心疾首的一问:郴江啊,你本来围着郴山转就是了,可你为什么要流到湘水去呢?我们如果把它翻译成秦观的内心独白,它应该是这样的:秦观啊,你本来可以有自己适意的生活,可是你为什么会被贬谪到这蛮荒之地来呢?这样的一问,包含着对自己无端卷入政治漩涡的悔恨和对捏造罪名诬谄自己的卑鄙小人的痛恨。苏轼作为秦观的老师和知己,是深刻理解秦观心中的这种痛和恨的,据说他在秦观死后常在扇面书写此词的最后两句,并痛惜不已:“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秦观词中,用清词丽句写离愁别绪的还有很多。他喜欢选用“轻”、“细”、“微”、“软”、“小”、“柔”这一类的词语来写景、写人、写情。如: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柔情似水,佳期如梦。”(《鹊桥仙》)

“小阑外,东风软。”(《梦扬州》)

“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水龙吟》)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八六子》)

“轻寒细雨情何恨,不道春难管。”(《虞美人》)

这类词语轻柔曼妙,用于写闲愁别绪是再贴切不过的了。秦观词中有很多流传至今的名句。如:

“恨如芳草,凄凄刬尽还生。”(《八六子》)

“江南远,人何处,鹧鸪啼破春愁。”(《梦扬州》)

“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满庭芳》)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

这些名句,都是作者经历了许多磨难之后得出的心得,是用心血写成的沉痛之语。然而,这些名句又是那样的平易近人、质朴无华。就是这些名句,鲜明地体现了秦观词清丽和婉的词风。

秦观词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丽景凝愁”。举两首写春愁的小词为证。

第一首是《画堂春》: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

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阑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

知。

起句点明季节,“落红铺径”、“水平池”都是暮春景色。第二句写“雨”。八十年代有一首台湾校园歌曲很有名,叫《三月里的小雨》,歌词第一句是“三月里的小雨淅沥沥沥下个不停”。秦观这首词也是写的三月里的小雨,“霏霏”就是专门用来描写小雨的一个词,《诗经》里就开始用了。秦观写雨最出奇的就是用了“弄晴”这两个字,一下子就把雨写活了。“弄晴小雨霏霏”,用现代白话翻译出来,就是:那小雨像是要捉弄老天爷,坚决不让他放晴似的,一直下个没完。这样写,把小雨拟人化了,写得像个调皮的小男孩,着实很有意思。第三句写“园”。园内花草已憔悴,杜鹃在悲啼。第四句总结前三句,说这一切都是因为春天要归去的缘故。上阕纯是写景,见物不见人。下阕仅用“独上”、“凭阑”、“手捻”、“放花”、“无语”,一个寂寞多愁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作者就像一个高明的摄影师,人物的一举一动都被他捕捉到镜头里来了:手捻花枝,凭栏俯瞰,见到的是凋零的花朵和憔悴的园林,只好把花放下,什么也不说,怅望着即将西沉的斜阳。多么的落寞惆怅,多么的黯然神伤!最后一句,语极沉重。“此恨谁知”,其实也是照映上阕对雨的描写,雨是那么调皮,它是决不会知道伤心人恨有多深的。田同之《西园词说》指出:“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隽……秦少游‘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深得此法。”

第二首是《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花飞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首词也是写晚春的愁绪,不过写法与《画堂春》大不相同。《画堂春》是上阕写景,下阕写人,融情于景,寓愁于对人物细节的刻画之中。秦观的大多数词都是这种写法。而这首《浣溪沙》却很特别。你看通篇除了一个“上”字是摹写人的动作之外,全都是对事物的描写:轻寒、小楼、晓阴、画屏、飞花、丝雨、宝帘、银钩,由这些事物构成一个寂静迷蒙的场景。如果要给这词取一个题目,也许用《小楼上所见》是最合适的,因为第二句以下都是写上楼后见到的事物。暮春的早晨,阴沉沉的,倒像是回到了深秋,就连屏风上画着的流水烟云,都显得那么疏淡清幽。花落了,雨还在下着,只有那珠帘悠闲地挂在小银钩上。在这里,对这些具体事物的描写,明显揉进了作者的心情和感受。“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用梦来比喻落花,用愁来比喻细雨,被梁启超称为“奇语”(《艺蘅馆词选》)。试想,一个没有“梦”、没有“愁”的人,能够有这么细致入微的体察和如此情深意切的比喻么?

总之,“清词砌恨,丽景凝愁”,是秦观词最鲜明的艺术特色。张炎在《词源》中说得好:“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篇4:分析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楼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首《满庭芳》,使秦观赢得了一个“山抹微云秦学士”的雅号;也就是这首《满庭芳》,在当时文坛极负盛名的“苏门”引起了一场争论:作为师尊的苏轼嘲笑自己的门生秦观“学柳七作词”,而与秦观同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晁补之却说:“‘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

斗转星移,九百年过去了,这首当年苏东坡不太喜欢的《满庭芳》,却作为婉约派词的名作一直流传至今。历代词论家都对秦观的词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晁补之就认为“比来作者,皆不及秦少游”。到了清代,李调元和冯煦更是对他推崇备至。李调元的《雨村词话》称:“秦少游《淮海集》,首首珠玑,为宋一代词人之冠。”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则说:“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之后,一人而已。”这些虽然都是溢美之词,但从中也的确可以看出秦观在中国词史上的重要地位。秦观是继温庭筠、韦庄、李煜、柳永等人之后,婉约派词的一位重要的代表作家。他的词,清丽和婉,情韵兼胜,语浅而情深,意淡而味醇,被称为婉约派正宗。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可以用八个字来概括:清词砌恨,丽景凝愁。

前面所引《满庭芳》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这首词写的是在一个秋天的黄昏与知己分别的情景。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艺苑雌黄》:“程公辟守会稽,少游客焉,馆之蓬莱阁。一日,席上有所悦,自尔眷眷,因赋长短句,所谓‘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也。”这样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词,如果抛开其中所表达的离情别绪不管,那么就成了一幅极美的秋天晚景:傍晚,山被抹上了一层淡淡的云,那一望无际的在秋风中变得枯萎的野草,仿佛和天连在了一起。天空飞过一群寒鸦,山下小村旁有一条河潺潺流过,一条船在河边渡口静静地停泊着。这时,城楼吹响了报时的号角,城里已是万家灯火。这是一幅多么恬静优美的画面!然而,就是那停泊在渡口的船上,正演绎着情人知己话离别的动人一幕:两人相对痛饮之后,彼此交换着心爱的饰物作为纪念,互相叮咛着心爱的人儿别后珍重,说到伤心处,两人又抱头痛哭。于是,一幅本是恬静优美的画面,便隐含着作者深切的愁怨了。微云、衰草、画角、征棹、离尊、斜阳、寒鸦、孤村--这些事物无一不传递着作者的愁情。下阙直说“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实际上是说也再不可能见面了,沉痛至极,便有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的自嘲自谑之语。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盛赞此词结句:“人之情,至少游而极,结句‘已’字,情波几叠。”

对于这首词,周济作了这样的点评:“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

他的这个观点很有道理,因而被很多人所接受。秦观的身世是很令人同情的。他是江苏高邮人,生于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他的家境不太好,十五岁时父亲就死了,他和母亲跟着做州县官的祖父、叔父一起,过着大家庭的生活。每当荒年饥馑,他们这个大家庭就会“聚族四十口,食不足”(秦观《与苏公先生简》)。家道中落,迫使他只有登科求仕。然而,他的求仕之路非常坎坷。《宋史》说他“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词,选进士不中”。其怀才不遇之恨,可想而知。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他到彭城拜见一代文宗苏轼,从此受知于苏轼,成为“苏门四学士”之首。元丰七年(1084),苏轼将他引荐给王安石,王安石对他大加赞赏。次年他终于中了进士,得了个蔡州教授的小官。恰好这年宋神宗死了,哲宗即位,高太后摄政,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驱逐新党,重用旧党。在政见和思想上附从于旧党的秦观本以为可以得到重用,实际上却从此屡遭打击。先是于三十九岁那年“为忌者所中”,刚被苏轼等人荐为贤良方正并被召至京师的他“复引疾归汝南”;接着从哲宗元祐五年(1090)起到京师任了大约四年的秘书省校对黄本、正字、国史馆编修之类的馆职,旋又于绍圣元年(1094)“坐党籍改馆阁校勘,出为杭州通判”,“又坐御史刘拯言先生增损《实录》,道贬监处州酒税”。到绍圣三年(1096),他已经四十八岁了,“坐偈告写佛书,削秩徙郴州”。此后,他五十岁“奉诏编管横州”,五十一岁自横州徙雷州,五十二岁那年(宋哲宗元符三年,公元11)八月遇赦北上途中,死于藤州光化亭上(均据杨世明《淮海词笺注》附录之秦瀛《重编淮海先生年谱》及钱大昕的考证)。秦观这个人是多才多艺的,但他的一生却是多灾多难的。

所以说他的词中蕴含着怨悱悲慨的身世之感,是十分自然的事。朱孝臧《彊村丛书》所收《淮海居士长短句》三卷,共计七十十首,其中直接写到“恨”和“愁”的竟多达33首。难怪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和王国维《人间词话》都说秦观是“古之伤心人”了。

秦观词中写“愁”、“恨”的篇什之多,恐怕在历代词人中无人能比。这也就决定了他的词在内容上的狭隘性。李清照早就指出了“秦词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的毛病。

苏轼之所以要讥笑秦观“学柳七作词”,也是因为秦观和柳永一样,多写儿女之情,内容贫乏,气格不高,纤巧无力。尽管秦观词在思想内容上存在着明显的缺陷,但就其艺术成就来说,却是相当高的。仅其写“愁”和“恨”的词章,就可以称得上是奇丽婉美、妙中之妙了。

秦观词的第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清词砌恨”。“砌恨”出自他的一首很有名的《踏莎行》: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觅处。可堪孤馆闭春寒,

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

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这词写于郴州贬所。上阕写景,楼台、渡口、桃源、旅馆、斜阳,本可以构成一幅色调明快的山水画。然而作者在描绘这些景致的时候,只通过一些看似平常的词语的点染,便使本应明快的格调一下子变得沉闷起来。起首一个“失”、一个“迷”,为整首词定下了凄迷的基调。前三句,反映出作者的'迷惘。第四句,从“孤馆春寒”写出作者的孤独之感;第五句,借杜鹃悲啼吐露自己怨愤之声。上阕五句,句句写景,句句含情,景为情设,情由景生,真的是情景交融!词的下阕在这种迷离沉重的氛围中直抒胸臆,作者的满腔悲愤之情终于喷薄而出:远方亲友遥相问候的一封封书信,就像一块块沉重的砖,用它们砌出来的是那无穷的恨!那么,作者要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恨呢?在词的结尾,他发出了这样痛心疾首的一问:郴江啊,你本来围着郴山转就是了,可你为什么要流到湘水去呢?我们如果把它翻译成秦观的内心独白,它应该是这样的:秦观啊,你本来可以有自己适意的生活,可是你为什么会被贬谪到这蛮荒之地来呢?这样的一问,包含着对自己无端卷入政治漩涡的悔恨和对捏造罪名诬谄自己的卑鄙小人的痛恨。苏轼作为秦观的老师和知己,是深刻理解秦观心中的这种痛和恨的,据说他在秦观死后常在扇面书写此词的最后两句,并痛惜不已:“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秦观词中,用清词丽句写离愁别绪的还有很多。他喜欢选用“轻”、“细”、“微”、“软”、“小”、“柔”这一类的词语来写景、写人、写情。如:

“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柔情似水,佳期如梦。”(《鹊桥仙》)

“小阑外,东风软。”(《梦扬州》)

“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水龙吟》)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八六子》)

“轻寒细雨情何恨,不道春难管。”(《虞美人》)

这类词语轻柔曼妙,用于写闲愁别绪是再贴切不过的了。秦观词中有很多流传至今的名句。如:

“恨如芳草,凄凄刬尽还生。”(《八六子》)

“江南远,人何处,鹧鸪啼破春愁。”(《梦扬州》)

“谩道愁须殢酒,酒未醒、愁已先回。”(《满庭芳》)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江城子》)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

这些名句,都是作者经历了许多磨难之后得出的心得,是用心血写成的沉痛之语。然而,这些名句又是那样的平易近人、质朴无华。就是这些名句,鲜明地体现了秦观词清丽和婉的词风。

秦观词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丽景凝愁”。举两首写春愁的小词为证。

第一首是《画堂春》:

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

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阑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

知。

起句点明季节,“落红铺径”、“水平池”都是暮春景色。第二句写“雨”。八十年代有一首台湾校园歌曲很有名,叫《三月里的小雨》,歌词第一句是“三月里的小雨淅沥沥沥下个不停”。秦观这首词也是写的三月里的小雨,“霏霏”就是专门用来描写小雨的一个词,《诗经》里就开始用了。秦观写雨最出奇的就是用了“弄晴”这两个字,一下子就把雨写活了。“弄晴小雨霏霏”,用现代白话翻译出来,就是:那小雨像是要捉弄老天爷,坚决不让他放晴似的,一直下个没完。这样写,把小雨拟人化了,写得像个调皮的小男孩,着实很有意思。第三句写“园”。园内花草已憔悴,杜鹃在悲啼。第四句总结前三句,说这一切都是因为春天要归去的缘故。上阕纯是写景,见物不见人。下阕仅用“独上”、“凭阑”、“手捻”、“放花”、“无语”,一个寂寞多愁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作者就像一个高明的摄影师,人物的一举一动都被他捕捉到镜头里来了:手捻花枝,凭栏俯瞰,见到的是凋零的花朵和憔悴的园林,只好把花放下,什么也不说,怅望着即将西沉的斜阳。多么的落寞惆怅,多么的黯然神伤!最后一句,语极沉重。“此恨谁知”,其实也是照映上阕对雨的描写,雨是那么调皮,它是决不会知道伤心人恨有多深的。田同之《西园词说》指出:“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隽……秦少游‘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深得此法。”

第二首是《浣溪沙》: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花飞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这首词也是写晚春的愁绪,不过写法与《画堂春》大不相同。《画堂春》是上阕写景,下阕写人,融情于景,寓愁于对人物细节的刻画之中。秦观的大多数词都是这种写法。而这首《浣溪沙》却很特别。你看通篇除了一个“上”字是摹写人的动作之外,全都是对事物的描写:轻寒、小楼、晓阴、画屏、飞花、丝雨、宝帘、银钩,由这些事物构成一个寂静迷蒙的场景。如果要给这词取一个题目,也许用《小楼上所见》是最合适的,因为第二句以下都是写上楼后见到的事物。暮春的早晨,阴沉沉的,倒像是回到了深秋,就连屏风上画着的流水烟云,都显得那么疏淡清幽。花落了,雨还在下着,只有那珠帘悠闲地挂在小银钩上。在这里,对这些具体事物的描写,明显揉进了作者的心情和感受。“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用梦来比喻落花,用愁来比喻细雨,被梁启超称为“奇语”(《艺蘅馆词选》)。试想,一个没有“梦”、没有“愁”的人,能够有这么细致入微的体察和如此情深意切的比喻么?

总之,“清词砌恨,丽景凝愁”,是秦观词最鲜明的艺术特色。张炎在《词源》中说得好:“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篇5:秦观词的艺术特色以及后人对秦观的评价

秦观词的艺术特色以及后人对秦观的评价

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一、“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之词,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冯煦《蒿庵词话》)。秦观是“古之伤心人”,其词是内心痛苦忧伤以至绝望的一种外在物化。我们读词的行为与古人的写词是一个互为逆化的过程。古人以情感写入词内,我们是通过词甚至可以说是几十个汉字的排列来想像推断作者的思想与情绪,探寻其本意与目的。单单看词,他它只是字,是没有生命力的,慢慢琢磨细细品味才能看到作者的心绪,古人的侧影。秦少游的词,便是我们了解他为“古之伤心人”的中间媒介。

首先,从词的文本来看,秦词中“恨”与“愁”的描述,比比皆是。有如:“恨如芳草,萋萋划尽还生”“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减字木兰花》)“砌成此恨无重数”(《踏莎行》)“无边丝雨细如愁”(《浣溪沙》),此中有些是自身愁苦的转化,有些是写女性的代言体,在宋朝时,这种将自我抒怀灌注到词的创作中,早已不是新鲜事,秦观也不例外。

其次,在宋词创作中,写“愁”“恨”的同样不在少数,晏几道与秦观同是‘古之伤心人’,苏轼和黄庭坚同受贬谪之苦,但秦观的愁是秦观式的,打上秦观烙印的。如“砌成此恨无重数”仅仅一句,将“恨”的量和态全都写出来。量是“无重数”态是“砌”,所谓“砌”对象是固态的物质,便将“恨”这一抽象心理情感给物化了。可见,这个“恨”之痛楚和折磨是说不出来的,埋在心中的。只要思维的触角一接触它,便是撕心裂肺的疼痛,想都不敢想的痛。终其原因,大概只能回答,因为他是秦观,不是晏几道,也不是苏黄。

再次,既然是“胸中语”,既然是“词心”便是作者“写心”的过程。我们后人试图从此中来理解作者的意图与真实内涵时,也就是在执行古人写词行为的逆过程时,便会出现理解的多义性与无理之句。最典型的是《踏莎行》关于“雾失楼台……桃源望断无寻处”是实写还是象喻;“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的行为者与受事者是“我”还是“朋友”;“郴江幸自绕郴山”两句的真实意图在哪里?我们所在做的是一个“读心”的过程,这样的情况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正是这些多义无理之句才曾加了词的丰富性,充实了词的厚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才彰显其经典的价值。相对于歌儿舞女的秾情艳语,温软香艳的情愁之词,自是格高一品。

二、秦少游的“词心” 秦少游的一生,其思想与心理承受精神状态可粗划分三个阶段,取其代表性文章为:《单骑见虏赋》——《千秋岁》(水边沙外)——《踏莎行》。“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辞”“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读兵家书,以为与己意合”(《宋史·秦观传》)为第一阶段,少年慷慨志气,志在安邦定国,言武功,论文治,将纵横之说,各种策论与散文以及其他题材的创作也是数量可观超出了那豪情壮志与秦词中多愁善感和“女郎诗”。

至第二阶段,考试入仕后,于绍圣三年被控告编修《神宗实录》记述不实而被贬到处州,词中便充斥着难以排解的苦痛哀伤。如果说秦观之前此中那淡淡的忧伤轻轻的哀怨,是源头于他个人的独特心性,没有一个具体的客观对象的话,那么,此时的词便是身世之感仕途不济与个人心性的融合了。秦观没有苏轼的超脱豪旷的心态,他个人的'心理承受力可以说是心理素质不能承受如此的跌宕起伏。心性细腻,又太在意,心理能力不强,这三者加在一起是致命的。少年潇洒意气有报国之志,仕途却一片坎坷,心细敏锐的触觉又对此耽耽不忘无法释怀,心情的重负便会越积越重,擦在心理承受的边缘上。所以,等到49岁因“谒告佛书”事件而迁到郴州时,便已是“行人到此无肠断”“砌成此恨无重数”的绝望凄厉了。

三、秦少游词被称为“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张炎《词源》)。秦观词平淡有致,精巧细微,哀婉纤柔,因有“词心”注入其中,无论是早年的纤柔小词,抑或后期凄厉词风,都有其个人敏感心性不能承受之重在词中的反映和折射。

首先,表现在,秦少游对细、乱、杂、碎的偏爱描写。他是个心细之人,在生活上和作词上可体现为观察之细与感悟之细。观察之细在于其写景呈片状、碎状、斑点状。如“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无边丝雨细如愁”“花影乱,莺声碎”“那堪片片飞花弄晚”花是万点飞红、摇落飘零,雨是濛濛细雨、轻却持久,乱影摇曳配以几声凄婉莺啼。感悟之细在于,它是可以将感情分层的,渐变加重式的,写仇恨的词人不少,秦少游是可以将恨由轻到重慢慢由小流汇成大海,扑面袭来,撼动你内心的人。如《江城子》由“动离忧,泪难收”——“人不见,水空流”——“恨悠悠,几时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此恨此泪,由难以隐忍到流动不止再到澎湃成春江之势,情绪层层渐变,由轻至重中间意脉相连,气骨不衰。即便是最后一句似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仍是个性不同,李后主的亡国之恨中自有一种情感喷薄而出,呈决堤泛滥之势,而秦少游之愁是慢慢渗入的,水滴石穿的以平淡之语造出越品越凄凉的恨意,“故用力者不能到”。

也正是这样,在苏轼 “一洗绮罗香泽之态”,将词诗化,给词注入豪旷浩气之时,秦观呈现出不同的作词状态。苏轼是于词中直吐内心苦闷,秦观是“将身世之感打入艳词”(《宋四家词选》 眉批);苏轼是遭贬时“莫听穿林打叶声”,秦观是“砌成此恨无重数” ;苏轼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秦观是向词的本质的一步回归。

四、秦观是个很灵性的词人,甚至于他的死都有灵性意味。秦观曾在处州,梦中做长短句:“山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天桥挂空碧,醉卧古藤阴下,杳不知南北。”此词境界空灵犹如神仙境界,似《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所以当少游北归至藤州,于光化亭“笑视之而化”时,躯体已殁,这条轻灵山路或许就是他灵魂归入安息的路途。山间小路、沥沥细雨、落英缤纷、泉水叮咚、鹂声啼鸣,那个在人间颠簸沧桑52年的灵魂,那捧曾经慷慨志气的热血,那份贬谪后凄厉苦楚的断肠,那个为我们带来精致小词,声震北宋词坛的词人,一步一步走向他最后的栖息地,羽化而登仙。

历代文人对秦观的评价

1. 宋苏轼评秦观:“有屈、宋之才。”(屈原、宋玉)又戏评秦观、柳永:“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 对秦少游《踏莎行》末尾两句,更加赞赏,谓“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

王国维《人间词话》评此词,力赞上阕“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认为词学的意境气象堪比屈原九章和《诗经》“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而苏轼就最喜欢这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认为其气格、意蕴,毫不愧色于“可堪”二句。秦观死后,东坡把这首词题在扇页上,连连哀叹:“少游已矣,虽千万人何赎!”确实,此二句,是该词的点睛之笔。

彼时秦观被贬黜至郴州,此是他第三次被贬官,悲苦凄怆,怀才不遇,可见一般。上阕写谪居中寂寞凄寒的环境,缘情写景,凄楚迷茫,融情于景,创造“有我之境”。

下阕由叙实开始,渐入无我,借眼前山水痴问一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好像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悠然自得围绕郴山静静地流,为了什么却要向潇湘而去呢?笔调无奈,实是凄婉。

关于这两句的蕴意,自有很多解释。或以为是说郴江都可以远去,可是自己还在这里得不到自由。或以为词人慨叹身世,以郴江自比,无奈被卷入一场政治斗争漩涡中,身不由己,命运任人主宰,心头伤痛离恨实在无奈。

2. 宋王安石:“其诗清新妩媚,鲍、谢似之。”

3. 宋李清照《词论》:“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中乏富贵态。”

4.《宋词三百首》:“委婉含蓄,清丽雅淡”。

5.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少游《满庭芳》诸阕,大半被放后作。”“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袭其貌,词至是乃一变焉。然变而不失其正,遂令议者不病其变,而转觉有不得不变者。”“少游词寄慨身世,闲情有情思。”“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

6. 张炎《词源》:“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7. 孙兢《竹坡老人词序》:“苏东坡辞胜乎情,柳耆卿情胜乎辞,辞情兼胜者,唯秦少游而已。”

8. 张耒:“世之文章,多出于穷人,故后之为文者,喜为穷人之辞。秦子无忧而为忧者之辞,殆出此耶!”

9. 金元好问《论诗绝句》评秦观诗云:“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拈出退之山石句,始知渠是女郎诗。”

10. 李调元《雨村词话》:“首首珠玑,为宋一代词人之冠。”

11. 清刘熙载《艺概》:“少游词有小宴之研,而幽趣则过之。”(小晏指晏几道)

12. 清周济《介存需论词杂著》曾经引用前人评语评秦词说:“少游正以平易近人,故用力者终不能到。”

13. 周济《宋四家词选》:“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 “少游最和婉醇正,稍逊清真者,辣耳。少游意在含蓄,如花初胎,故少重笔。”

14. 楼敬思:“淮海词风骨自高,如红梅作花,能以韵胜,觉清真亦无此气味也。”

15. 清代词论家冯煦:“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16. 《四库全书总目》:“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苏东坡、黄庭坚)]

篇6:秦观诗词的艺术特色

秦观诗词的艺术特色

秦观是苏轼得意门生,所以他的作词风格难免会潜移默化地受到苏轼的影响。苏轼扩大了词的内容与风格,抒写了自我性灵。秦观的一生积累了太多心酸苦水与伤感失意的泪水,他只能也必须用他擅长的词体来倾泻。但是他不像苏轼般在词中直抒胸中苦闷与悲戚,秦观比较委婉地把深沉的心酸苦闷融入类型化的离情别恨中,用周济的话说“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 (《宋四家词选》)从而给传统的.艳情词注入新活力。如其《八六子》等词作借恋人别后的苦苦相思,凝聚了自己一生潦倒、仕途坎坷之悲,整个个作品已经清冷凄寂,格调越发沉痛苍凉。如《减字木兰花》的“天涯旧恨,独自凄凉人不问”,“困倚危楼,过尽飞红字字愁。”《千秋岁》 的“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等,也是寄托着自我放逐的凄凉苦恨之情。全关秦观的词不难看出他内心的悲痛凄苦。

秦观有时也直接表达内心情感,如名作《踏莎行》(雾失楼台)和《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等,他在抒情方面接近苏轼词气纤弱,少了苏词中超脱潇洒闲然自适的气度。

秦观的词中也有借神话故事,抒人间之情,成为千古抒情绝唱。如“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鹊桥仙》)词中悲中有乐,乐中有悲,起伏跌宕,将情、景、理融于一炉。

秦观常用自然山川景物来言情铸境。如“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浣溪沙》),秦观将情景融合,语言淡雅,境界蕴藉空灵。

秦观词不仅柔婉娇雅,而且他善于使用迷之景,婉转之语表达感伤之情,不仅情调兼美,而且音律相谐,韵味绵长,可谓词韵皆胜。例如《望海潮》: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烟暝酒旗斜。但倚搂极目,时见栖鸦。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此词上片开头二句点明时令景物。初言梅落,继言冰解,“东风”句包含年华易逝的惊叹。“金谷”二句记述出游,“新晴细履平沙”,可见天气融和,游人闲适。“长记”一句触景感怀,陡然追忆起往日情事,自此至下片“飞盖妨花”皆回忆当日欢游的盛况。“兰苑”以下转笔伤今,化密为疏,又觉空灵荡漾,余韵不尽。所见酒旗、栖鸦、流水等物象,皆能引发词人物是人非、风流云散的嗟叹。最后以思归之意作结,颇有四顾苍茫之感。这样的长调作品不是平铺直叙,一览无余,而是重在意脉的连贯,情意的流动,通过物象画面的推移、变幻,将词人复杂深挚的情感曲折地表达了出来。因此张炎《词源》卷下评价秦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 再次,在字法运用方面,秦观词作具有含蓄隐丽的特征,取象设词追求意象的精致幽美,绘自然景物,多为飞燕、寒鸦、垂杨、芳草、斜阳、残月、远村、烟渚等;摹建筑器物,则是驿亭、孤馆、画屏、银烛之类。他以柔婉的笔触,对词中的字句多加推敲和修饰,用精美凝练的辞藻,传写出凄迷朦胧的意境。近人赵尊岳《填词丛话》卷一评析秦观词用字之妙,说:“淮海即好丽字,触目琳琅,如‘东风里,朱门映柳,低按小秦筝’,一‘映’,一‘低按’,一‘小’字,已经驱使质实为疏秀,人见其风度矣。”秦观的《满庭芳》: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樽。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这首词与柳永的《雨霖铃》有神似之处,别时的伤感,往日柔情,别后思念,层层铺叙开来。在叙情时并非全部倾泻出来,而是情一点点出,用景物烘托,点点渲染而出,刚提“旧事”即“烟霭纷纷”,欲吐还吞。词末不待情思说尽而结以景语。可见秦观学柳永而又善于变化。词的语言清新淡雅,锤炼不失本色。

秦观受到柳永的影响,创作了大量慢词。柳永的慢词篇幅容量大又长于铺叙,但结构单一疏散,语言俚俗,过于直露,缺乏深长的韵味;五代以来的小令,语言含蓄,结构缜密,意境深婉,但是篇幅短小韵味是足容量有限。秦观采小令之法入慢词,把令词中含蓄缜密的韵味带进慢词长调,从而弥补了柳永以赋法填词所造成的发露有余,浅白单调的不足,显得跌宕有致,包蕴深层,达到情韵皆胜的审美效果。宋代蔡伯世指出:“苏东坡辞胜乎情,柳耆卿情胜乎辞,辞情皆称者,唯秦少游而已。”(见孙兢《竹坡老人词序》,《百家词》本《竹坡老人词》卷首)。如《满江亭》这首词中点点渲染气,氛铺叙情感抒发胸臆。

试试论秦观词的语言艺术特色

从鹊桥仙看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秦观的婉约词风

秦观词原文练习题与答案

秦观《鹊桥仙》教学设计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 赏析

《满庭芳·山抹微云》原文及译文

秦观《鹊桥仙》公开课教学设计

秦观词原文阅读练习题以及答案

秦观词《虞美人·碧桃天上栽和露》赏析

秦观词的艺术特色
《秦观词的艺术特色.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秦观词的艺术特色(精选6篇)】相关文章: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2023-04-27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鉴赏2022-07-21

秦观《满庭芳·山抹微云》原文与赏析2022-05-07

诗人秦观简介2022-12-17

秦观词鉴赏《南乡子·妙手写徽真》2023-12-25

风流子秦观2023-04-09

八六子,八六子晁补之,八六子的意思,八六子赏析2022-07-02

秦观《画堂春东风吹柳日初长》《行香子树绕村庄》赏析2022-04-30

北宋诗人秦观:词2022-10-07

《满庭芳·晓色云开》秦观词作鉴赏2023-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