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整理15篇)由网友“今天早早睡”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小学六年级语文《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小学六年级语文《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朗读、概括、圈划、评点等方法,在品词赏句中,明确议论性文字中事例的选择与作者观点的关系深刻认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
2、体会善于发问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发问的热情,并逐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教学重点:明确议论性文字中事例的选择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教学难点:尝试根据一个观点来选择恰当的事例
说明:
本文是“生活中的科学”这一单元中的第一篇文章,同时也是六年级学生首次接触的比较典型的议论性的文章教师重在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此类文章的兴趣,通过“品词赏句”的教学环节,为有效突破教学重点“明确议论性文字中事例的选择与作者观点的关系”设置有效的教学铺垫至于“论点、论据”此类的术语教师根据教学班的实际情况可暂不出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激趣引题
教师演示:摩擦起电和鸡蛋在清水中和盐水中沉浮的小实验
1、学生仔细观察
2、交流观察现象、解释实验现象
创设情景,设置有效的教学铺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沉浸文本
读一读
1、要求学生散读后,思考:文章写到了哪几个有趣的生活现象?从这些生活现象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什么?
2、师生小结(穿插关于18自然段表述不当的质疑“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做梦”)
1、学生散读
2、学生交流,明确:
洗澡水的漩涡——漩涡与地球自转有关
蚯蚓的分布——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睡者的眼球转动—— 睡者的眼球转动与做梦有关
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的思路条理,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质疑,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适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深入探究
议一议
1、朗读第一、二自然段提出话题:“要发现真理说难也并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2、三个事例中哪些词句能具体说明科学家有敏锐的目光, 善于思考?
3、再读三则事例,在三则事例中隐含了要“发现真理”还需要具备那些素养?
4、齐读最后一节,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1、学生交流明确:
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有一个善思的脑子
敢于坚持真理的勇气
(打破砂锅问到底)
2、学生圈划、批注、分析
第4段:敏锐地注意到、
第五段:紧紧抓住…不放
第11段:引起…注意
第13段:看到…感到奇怪…连忙
第14段:每当…一旦…就
第16段:又细细地观察…又观察
学生交流:(参考:善于联想;善于总结;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等)
通过品词赏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品词赏句中领会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品质
各抒己见
说一说
1、在科学,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同学们能否再介绍几则类似的事例?
2、读完了课文,又了解了人类科学许多故事后,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呢?(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
1、同学们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等)
2、学生交流感想,重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问题意识
拓展延伸,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并且通过事例的补充进一步领会如何根据论点选用合适的论据
力求内化
背一背
教师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词句选点积累
学生选点积累,当堂背诵
选点参考:
1、成语
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成语用造句的形式积累)
2、格言警句
3、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4、典型事例(概括成一两句话)
注重积累,增加学生的积淀
布置作业
1、缩写本文
2、搜集几则科学的事例,并得出你对这几则事例的一个观点(以上任选一题完成)
3、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记录有价值的日常生活现象及你的问题或思考(完成时间两周,两周后交流)
通过缩写的形式进异步巩固
鼓励学生利用各个渠道的教学资源
篇2:小学六年级语文《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懂得善于用科学的眼光观察、思考生活,解决生活中的疑问,就在生活中有所发现。初步了解用事实论证说理的好处。
积累目标:
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漩涡
口语训练:
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尝试着为文章更换事例或名言。
教学重点难点:
懂得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重要性,培养热爱科学的情感。理解事实论证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些天,我和大家共同学习了《统筹方法》这篇文章,我们由生活中一个常见的泡茶的例子中懂得了只要肯动脑筋,就可以提高生活和工作的效率这样一个道理,今天我们再来共同品味几个来自平常生活而又发人深思的故事,课文的名字叫《一百个问号之后》。
二、初读感知
1、同学们一定很奇怪,一百个“问号”是从哪里产生的?“一百个问号之后”又会产生什么?下面请同学带着问题默读课文,标出小节数,圈划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
明确:从平常的生活中,平常的自然现象中产生。会产生真理、科学。
2、从生活到发现真理、科学需要什么条件?
明确:要有敏锐的眼睛,有善于思考的脑子,要有坚持真理的勇气。
三、分析理解
1、作者是用什么办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有什么好处?
明确:举了三个人的事例:谢皮罗、魏格纳、奥地利医生 具体生动、典型而有说服力。
2、你觉得这三个人的成功有什么共同之处?
明确:有敏锐的眼睛、善于思考。(善于从普通、寻常、细小的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思考为什么——发现规律——发现真理)
四、感悟提升
1、三个事例给我们的启发又是什么?
明确:科学并不神秘,并不遥远,只要你善于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当我们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活时,我们会发现生活很实在,很熟悉。
2、为支持作者的观点请再另举两个事例,即:为人类的科学事业作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们,在科学的道路上,无不都是勤学好问,勇于探索的开拓者。
3、分享善问与科学关系的格言。
五、巩固提高
作业:
1、解释成语: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的含义并造句。
2、请你也提几个生活中的值得探讨的问题与大家交流,并试着找出科学解释。
篇3:六年级语文一百个问号之后
教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准备
课前教师将《怀疑与学问》印发下来或做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敏锐 追根求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三、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篇4:六年级语文一百个问号之后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学会了生字词并理解了词语的意思。通过读课文了解了叙述顺序,理解了课题的意思并知道了课文中讲的三个事例分别是什么。
不足之处:个别学生,(如韩金今、申成龙、刘志洋)不理解个别词语的意思,不知道课文讲的三件事。
改进措施:平时多指导、提问他们,指导学习方法,并采取一帮一的形式。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在教学中我重点引导学生找出三个事例中的重点语句,来理解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使学生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和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
不足之处:在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在这堂课上还显得有欠缺,没有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感悟。
改进措施: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注意表达方法的引导,让学生运用到习作中,以提高写作水平。
篇5:六年级语文一百个问号之后
一、导入
1、小实验
课前老师先给大家带来一个实验,不过老师有个要求:你们必须用敏锐的眼睛观看,用睿智的心灵去倾听,用聪慧的脑子去思考。行吗?那好,请看老师在这水槽里装了些水,这儿,还有两个小瓶,里面一个是洗衣粉浸液,一个是食用酸醋。大家观察一下,这三种液体,有颜色吗?(没有)老师可有办法,让它们变出颜色呢,我先倒入洗衣粉浸液(使水槽水变红),这还不够,更神奇的还在后头,我再倒入食醋,用棒搅匀(使水槽水恢复无色。)
老师:从你们“哇”的一声中,老师知道你们心中有太多的疑问。(师板书: “?”那谁来?(指名提出问题)
老师:你们真是好问,好思考的好孩子,只要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就一定能找到真理。(板书:真理)正如一句名言说得好:“真理诞学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老师来写一写,提示“诞”字的写法)
老师:一百个问号,老师就要写一百个吗?这一百个代表什么?
学生:不要写那么多,这一百个代表的是很多,许许多
老师:对,许许多多,数也数不清
2、今天我们就与作者叶永烈一同走进课文《真理诞学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许你们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解决你们心中的疑问。
(提示读课题,没有拖腔拖调的感觉,要紧凑,干净利落)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家默读课文,想想本文有写事吗?如果有的话,写了谁的什么事?
老师巡视,在1―2分钟时,相机表扬,提示学生在文本上做批注。快到时间后,老师:同学们咱们到了高年级默读要有一定的速度呀!
(学生在老师的评价下,纷纷做批注,和快速阅读。)
学完后,老师:大家做得非常好,默读不仅有一定的速度,还能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呀!这种边读边在文中作上批注,,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同学们书读得怎么样呢?老师先检查一下你们的学生字情况。
2、检查学生字:洗澡、机械、玫瑰、逆时针、领域、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追根求源、
⑴谁来给大家读一读,一个词读两遍。边读边正音,然后齐读
老师:瑰,在这个词中读轻声,单独读第一声
学生在老师带读后,齐读词语
⑵了解“无独有偶”“见微知著”的意思
老师:什么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呢?
学生:“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还能找到还能成对的。
老师:独就是?
学生:一个
老师:偶就是?
学生:两个。
老师:虽然单个很罕见,但偏偏有成对的,那你能不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学生1: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可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也发现紫罗兰会变色,这真是无独有偶。
学生2:虽然这是宝玉,可是这也是无独有偶的。
学生3:他是光泽人,我也是光泽人,这真是无独有偶。
老师: 你们观察一下“无独有偶”这个词很有特点,“独”跟哪个相对?
学生:偶
老师:“无”跟哪个相对?
学生:有
老师:很有特点嘛,你们学生活中还有类似的词语吗?
学生1:天高地厚、大惊小怪、前因后果
学生2:七上八下、先苦后甜
老师:看来你们平时有丰富的积累,我们说厚积才能薄发呀!那么另外一个词什么是“见微知著”?
学生:遇到事情的苗头,就能预知事情的发展趋势。
老师:科学家探求真理就必须要有这种见微知著的能力。
⑶重点指导书写:“逆”“械”
老师:在这些词中还有两个字老师想提醒大家,一个是机械的“械”字,
这个字的右边是一个戒
请同学们拿出手指,跟老师一起写。
老师:还有一个“逆”字,它是半包围结构,请跟老师写。你们记牢了吗?
学生:记牢了。
3、读后,我们显然知道,这篇课文也有写事。不过你们有没有发现,在这篇课文中的写事,与我们以前写事的文章一样吗?它有没有学生动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学生:没有)有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没有)对,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文章不是记叙文而是一篇――(议论文)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个事例,就是为了证明一个观点,读(课题)。为了证明这个重要观点,课文写了哪些事例?那我们按顺序来说说都写了谁的什么事呢?
4、指名反馈,教师相机板书(水的漩涡紫罗兰变色 眼珠转动)
学生1: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旋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有关。
学生2: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发现紫罗兰遇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学生3:奥地利医学生由儿子睡觉眼珠转动,发现睡觉眼珠转动与做梦有关。
前面几位同学用精炼和准确的语言概括出了文中的三件事例。虽然三件事发现的现象不同,得出的结论不同,但这三件事都说明了一个观点。(学生:真理诞学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老师:他们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板书:横线和叹号)
5、这里的“?”号和“!”号,它们代表的是什么?“拉直”又指的是什么样的一个过程呢? 此时在你的心中也产学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那么我们就来通过学习第一个事例来解决你心中的疑问,把它拉直变为叹号。
三、精读事例,感受精神
1、(看大屏幕)根据表格,我们看看谢皮罗教授,从普通小事中,看出了什么问题,他又是如何探索,最后找到了什么真理?下面同学们自由地,轻声地读读第三自然段,你能从中发现答案的。
人物
看出的问题
探索过程
找到的真理
谢皮罗教授
很多同学能边读边动脑,这是很好的读书习惯。
2、反馈:
⑴谢皮罗教授从洗澡这件小事中看出了什么问题?
学生1:“每次……总是……”
老师:谁还能读读?
学生2:读“每次……总是……”
老师:谁还想来读读?
学生3:“每次……总是……”
老师:你们听出了没有,她哪两个词读了重音?全班齐读,
学生:每次、总是
老师:那我作一起来读读。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1:谢皮罗教授他实验了很多次。
学生2:谢皮罗教授他对身边的事观察的很细致。
老师:你从哪个词中知道他观察的细致,是因为他有一双什么样的眼睛?
学生:敏锐
每次放掉洗澡水时他都要观察,很会留心学生活。是呀,引读:“当滴水成冰的冬天,谢皮罗教授,静静观察,他发现――;当烈日炎炎的夏天,他静静地观察,他发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静静地观察,他发现――”
老师:每一次都观察,每次观察到的情形都是一样的。谢皮罗教授从普通现象中看出出问题,(随机板书:看出问题)并且能够预知现象产学生的原因……这就是具有见微知著的能力。为什么每次观察的情形都是一样的呢?在谢皮罗教授心中也产学生了一个大大的问号。
⑵接下来他又是如何解决这个问号呢?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学生: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⑶师幻灯出示这句话,要求:现在你们发挥一下想象,这个谢皮罗是怎样进行反复的实验和研究的,谁说?
学生1:他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实验和研究,可能是在早上,也可能是在晚上,甚至还可能是在半夜。
学生2:他可能在炎热的夏天做实验,还可能在寒冷的冬天做实验。
学生3:他应该是在各地进行不同的实验,他到过地球的南半球,到过北半球还到过赤道
老师:你怎么知道的,难道你和谢皮罗一起出去吗?
学生:书中说,他认为――
老师:他很会联系书本上的内容,很会读书,他从书本上知道,他可能去过北半球,可能去过南半球,还可能去过赤道。
老师:同学们,刚才所说的看出你们有丰富的想象力,也看到谢皮罗确实千辛万苦地进行了反复实验和研究。
老师:请你来把这句话来读一遍。(指名读句子)同学们听出了没有,刚才他在读这一句话时,强调了哪一个词语?
学生:反复
全班来齐读一遍。
老师:谢皮罗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假设不同情况,进行反复实验和研究,其实我们联系上下文,知道这句话就是解释了第二段中哪个词的意思
学生:追根求源(师随机板书)
⑷是啊,反复的实验和研究之后他终于把 “?”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随机板书:找到了真理)
1962年,他发表论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谁来读读?
指名读课文
老师:他日夜奔波,坚持不懈地进行反复实验和研究,他终于找到了漩涡与地球与自转有关的完全正确的结论。这就验证了――引读“真理诞学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⑸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现在明白了第二自然段中的问号和叹号的意思了吗?
学生1:“?”指发现问题,是不断的追问;
学生2:“!”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
老师:这件事中的,问号和叹号又指的是什么呢?
学生3:这里“?”是指谢皮罗教授发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
学生4:这里“!”是指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旋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有关。老师:你看,这样一个比喻就把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这件小事中,看出问题,通过探索,找到了真理的过程写得形象,学生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谢皮罗把问号变成叹号的过程是艰辛的,你们从他身上感受到了什么精神呢?谁来说说。(随机板书:锲而不舍)
学生1:我感受到他的锲而不舍的精神。
学生2: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
学生3:坚持不懈的精神。
学生4:追根求源的精神。
老师:是呀,谢皮罗对学生活留心观察,见微知著,锲而不舍,追根求源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们。
三、拓展延伸:
不仅谢皮罗教授的发现是如此,其实,我们自己在学生活中,也有过类似的发现和探索。你们能说说你们的发现故事吗?
要求:
1、要按“发现现象”――“如何探索”――“……”的顺序把话说清楚 。
2、声音宏亮,表达流畅。
3、要适当地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先同桌互相说一说
指名全班交流
学生1:我家养了头大白鹅,妈妈叫我去赶鹅。我发现它从水里出来,羽毛居然没有湿,我很是纳闷。回家时我就问妈妈为什么,妈妈让我从《十万个为什么》找一找。后来,我从中知道原来鹅遇到水,它的羽毛会分泌出一油脂,水就透不进去,顺着羽毛就流下来了。
老师:你说得很清楚,并能把遇到困难时自己真实的情感说出来。
学生2:有一次妈妈叫我去买鸡蛋,回来时我发现鸡蛋上有些脏的东西,于是我就拿水去洗。妈妈说不能洗,这样洗容易坏掉。我心里感到很疑惑,为什么会坏掉。妈妈说你想知道,就自己去探索。我就去翻阅了《十万个为什么》,上面说到鸡蛋上有一层保护膜,一旦洗掉,细菌就很容易蛋壳内,所以鸡蛋容易坏掉。从中我感受到真理并不遥远,而在于我们要去探索真理。
老师:我想将来你也会像谢皮罗教授一样,成为一名科学家的。
学生3:有一天,妈妈赶集回来,买了许多水果。我开始准备吃苹果,后来又改变主意吃起芒果来,而苹果随手一放,也不知放哪了。过了好才一段时间,妈妈想到那次还买了土豆,忘了吃呢,我们想肯定会发芽的。于是我们就找出土豆来,可是没想到的是土豆好好的,当我们纳闷时,发现我上次落的苹果原来躺在这儿。我想土豆不发芽会和苹果有关系吗?于是我就上网搜索,原来苹果会释放一种乙烯,会抑制土豆的发芽。
老师:从你的眼神中,老师感受到探索的快乐。
四、总结:你们都是爱探索的孩子,能够见微知著,追根求源,发现了别人没发现的秘密。40分钟时间很快就过去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不仅感受到谢皮罗教授见微知著能力,钦佩他追根求源,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更学到作者用一个个具体地(师指板书“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让事实说话。
事实胜于雄辩,列举事例是最好用,最常用,最管用的方法。大家一定要学习它,运用它。
篇6:一百个问号之后优秀教案
一百个问号之后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朗读、概括、圈划、评点等方法,在品词赏句中,明确议论性文字中事例的选择与作者观点的关系深刻认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
2、体会善于发问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发问的热情,并逐步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教学重点:明确议论性文字中事例的选择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教学难点:尝试根据一个观点来选择恰当的事例
说明:
本文是“生活中的科学”这一单元中的第一篇文章,同时也是六年级学生首次接触的比较典型的议论性的文章教师重在通过“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此类文章的兴趣,通过“品词赏句”的教学环节,为有效突破教学重点“明确议论性文字中事例的选择与作者观点的关系”设置有效的教学铺垫至于“论点、论据”此类的术语教师根据教学班的实际情况可暂不出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激趣引题 教师演示:摩擦起电和鸡蛋在清水中和盐水中沉浮的小实验
1、学生仔细观察
2、交流观察现象、解释实验现象 创设情景,设置有效的教学铺垫,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入学习状态
沉浸文本
读一读 1、要求学生散读后,思考:文章写到了哪几个有趣的生活现象?从这些生活现象中科学家们发现了什么?
2、师生小结(穿插关于18自然段表述不当的质疑“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做梦”) 1、学生散读
2、学生交流,明确:
洗澡水的漩涡——漩涡与地球自转有关
蚯蚓的分布——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睡者的眼球转动—— 睡者的眼球转动与做梦有关 整体感知,梳理文章的思路条理,明确文章的主要内容
引导质疑,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适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深入探究
议一议
1、朗读第一、二自然段提出话题:“要发现真理说难也并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2、三个事例中哪些词句能具体说明科学家有敏锐的目光, 善于思考?
3、再读三则事例,在三则事例中隐含了要“发现真理”还需要具备那些素养?
4、齐读最后一节,师生共同归纳小结 1、学生交流明确:
有一双敏锐的眼睛
有一个善思的脑子
敢于坚持真理的勇气
(打破砂锅问到底)
2、学生圈划、批注、分析
第4段:敏锐地注意到、
第五段:紧紧抓住…不放
第11段:引起…注意
第13段:看到…感到奇怪…连忙
第14段:每当…一旦…就
第16段:又细细地观察…又观察
学生交流:(参考:善于联想;善于总结;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等) 通过品词赏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让学生在品词赏句中领会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
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多角度的思维品质
各抒己见
说一说 1、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同学们能否再介绍几则类似的事例?
2、读完了课文,又了解了人类科学史上许多故事后,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呢?(就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谈) 1、同学们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
(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等)
2、学生交流感想,重在引导学生认识到:“提出一个问题有时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的问题意识 拓展延伸,注重课内课外相结合并且通过事例的补充进一步领会如何根据论点选用合适的论据
力求内化
背一背 教师引导学生就课文中的词句选点积累 学生选点积累,当堂背诵
选点参考:
1、成语
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成语用造句的形式积累)
2、格言警句
3、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4、典型事例(概括成一两句话) 注重积累,增加学生的积淀
布置作业
1、缩写本文
2、搜集几则科学史上著名的事例,并得出你对这几则事例的一个观点(以上任选一题完成)
3、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记录有价值的日常生活现象及你的问题或思考(完成时间两周,两周后交流) 通过缩写的形式进异步巩固
鼓励学生利用各个渠道的教学资源
思路点拨:
课前专题搜集“日常生活现象和科学发现”从学生交流“日常生活现象和科学发现”
导入课文,先明确课文中的三个日常的生活现象和对应的三个重大的科学发现然后学生质疑,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组织教学,完成文本的解读(预设学生的质疑点主问题:文章在列举了两个事例之后,为什么还要列举第三个事例?)引导学生明确议论性文字中事例的选择与作者观点的关系利用提供的资料,指导学生尝试用“先列观点,再举事例,最后作小结”的方法写一段话
练习举隅:
1、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1)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
(2) 终于把“?”拉直,变成“!”
(3) 于是,他把儿子当成了“试验品”
2、文章在列举了谢皮罗教授的事例后,为什么还列举了其他的两个事例?
3、试分析下面的事例,说说以下事例能否替换文中的某一事例?
(1) 古希腊著名科学家阿基米德,从洗澡水中受到启发,发现了检测王冠含金量的方法:利用浮力原理,将王冠和质量相同的纯金块分别放入同一个装满水的容器中,通过比较两者溢出的水量,便可检测出王冠是不是纯金打造的
(2) 善于动脑筋的美国工程师霍埃看到家犬的牙齿排列后突发奇想地研制出世界上的第一根拉链
(3) 有一次,牛顿看到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落在地上,便开始思索为什么苹果会垂直落在地上,而不是飞到天上去呢?一定是有一种力在拉它,那么这种将苹果往下拉的力会不会控制月球?他就是通过这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现象,发现了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4) 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一次做完实验之后没有把实验器皿叫给助手洗干净存放假期后,弗莱明发现在实验器皿里长出了一种从未见过的霉菌弗莱明研究这种霉菌后发现了青霉素
篇7:《一百个问号之后》课件
《一百个问号之后》课件
学习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4.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
3.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4.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一、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从这几个事例中你想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教师重点引导学生: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3.你还能例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二、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例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篇8:小学六年级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三个故事在写法上和内容上的相同点。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认识到到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重要性。
5.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品析课文,理解文中的三个科学故事,体会具体事例在说明观点的的作用。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议论文的基本写法,并能仿照写法写话。
教学准备 :
查找阅读有关能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科学故事。
教学方法 :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事例相关的图片或录像资料,生字、新词、重点语句的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3.教师小结: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20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打开书,自读课文,要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词语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指名读词语。
(2)齐读一遍。
3、好!同学们再读课文,看课文讲了哪三个故事?分别是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
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板书设计:
篇9:小学六年级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 ?
洗澡水的漩涡 发现问题(详)
事例:紫罗兰的变色 反复试验(略)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发现真理(详)
结论: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不难) (不易)
篇10: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小学六年级语文说课稿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一、说教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具体确凿的事例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家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说教学理念:
这是一篇议论文,但是议论文课堂也不能偏离语文教学,不能偏离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所以教学这课时,除了让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多读多悟,并且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追根求源地解决问题的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意识。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会写“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②、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③、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情感与态度目标: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育学生懂得“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3、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文所蕴含的道理比较抽象,教学时组织学生研究三个具体事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追根求源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激发创新意识。
四、说教学重难点:
1、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学习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五、说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与本文相关的图片或资料,以及课件。
2、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阅相关资料。
六、说教法与学法:
1、形式多样,自读感知。
教学时,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的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时间圈画、思考、批注、交流、汇报、朗读、表达等等,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诵读领悟,重点研讨。
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是为具体说明作者的观点,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服务的。对这三个事例,引导学生抓住“敏锐地注意到”“敏感地意识到”“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来学习。引导他们发现三个事例在内容、写法上的相同点。通过读、议、思、想,让学生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了解议论文的特点:用具体确凿的事例说明道理。
3、回归整体,能力迁移。
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让学生从全文角度发现课文的写作思路: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举出和本文类似的事例,使学生感受到这些成功的事例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进行仿写,学以致用。
七、说过程:
(一)导入课题,理解真理。
1、出示几句与科学有关的格言。
在历史上,任何科学上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由于发明者充分发挥了这种独创精神。――华罗庚
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来不得半点虚假,需要付出艰巨的劳动。――郭沫若
科学始终是不公道的。如果它不提出十个问题,也就永远不能解决一个问题。――萧伯纳
2、生读,谈谈从这些格言中分别得到了什么启发。
(文章的开始就说“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就是一个真理,什么是真理,这个词很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课的开始可以引领学生读、悟一些格言,让学生理解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进而切入课题,告诉学生,课题就是一个真理。)
(二)自主预习,初读感知。
1、自由练习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再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通过查字、词典,联系上下文或小组讨论等方法解决。
3、指名朗读课文,检查是否读得正确、通顺,重点指导较难读的句子。
4、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顺序。
①作者通过这篇文章要说明一个什么观点?
②作者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③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在初步感知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圈画、批注、朗读、交流等等来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品读感悟,研讨文法。
1、明确观点。
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围绕哪句话来写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2、研读事例。
对于这样一个道理,一个观点,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它的?请大家浏览课文,试试用自己的话简要地说一说。
第一个事例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
第二个事例写的是英国的化学家波义耳偶尔发现紫罗兰溅到盐酸会变红色,最后发明了石蕊试纸。
第三个事例写的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1)、学习第一个事例。
学生边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思考:
①具体事例中的人物是谁?
②发现的现象是什么?
③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
④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
在读书交流的同时填写表格:
人物
发现现象
不断发问(?)
过程
找到真理(!)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的漩涡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洗澡水的漩涡为什么总朝逆时针方向旋转?
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漩涡的方向与
地球的自转有关
(2)、学习第二、三个事例。
①总结学习第一个事例的具体学习步骤。
②按步骤自主学习第二、三个事例。
③全班交流学习体会,在交流时注意以读为主,读悟结合,共同填写上面的表格。
3、了解写法。
这三个事例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可以独立思考,可以同桌小声讨论。
三个故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从具体事例中具体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和学习课文的写法,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对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样一个观点作者用了三个事例来证明它,教学中重点研讨:1、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2、三个事例在内容、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语句来交流,让学生从具体事例中获得认识,理解作者的观点。这一环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从而读懂课文内容,感悟文本,提高教学效果,形成开放课堂。)
(四)感悟升华,拓展延伸
1、句子研读。
小组交流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教师相机指导,进一步体会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①最后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
②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是什么意思?这句话和课文开头有什么联系?)
2、列举从生活中的细小现象中找出真理的事例。
鲁班根据荷叶发明了伞。
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后来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根据鸟的飞行发明了飞机。
3、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思维呈现开放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可以广泛的交流。结合含义深刻的句子,进一步体会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回归整体,从全文角度发现课文的写作思路。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事例,进一步理解问号与真理的关系。组织学生进行随堂练笔,仿照本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达到学以致用。)
篇11:小学五年级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学习目标:
1、会写5个生字,正确读记“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教学准备:
小黑板和课文重点词句PPT
学习过程:
一、直接导入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0课。
(板书课题:真理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请生上台补充课题。)
二、复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加拼音:
机械 漩涡 逆时针
石蕊 花圃 锲而不舍
2、听写并解释: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百思不得其解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打破沙锅问到底
3、这篇文章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三、自学过程
1、出示本节课自学目标:
①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课文中那些词句具体表述了作者的观点?找出来读一读,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②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通过几个具体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几个事例中的“?”是什么?“!”又是什么?从“?”到“!”的过程又是什么?
③默读课文,思考文章的写作特点。
2、学生根据自学目标自学。
四、讨论更正
目标一:
1、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件: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2、读一读。
3、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目标二:
1、结合表格反馈:
2、引读:正因为谢皮罗教授善于_______________。
正因为波义耳善于_______________。
正因为这位奥地利医生善于_______________。
3、(出示课件)的确,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①读一读。
②填一填。
③想一想:这四个词语能不能互换位置?为什么?
④找一找:文章所选三个事例中,他们的成功源于什么呢?能不能从课文中找个词语来说说?(师随机板书)
目标三:
说说你发现的本文的写作特点。
1、先提出观点,然后举出具体的事例去证实,最后重申观点,做出总结。(议论文的一般写法)
2、选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例时要有过渡语。“无独有偶”“最有趣的……”都是过渡语,承上启下。
五、布置作业
1、成语,不一定都是四个字的,如本文出现的“打破沙锅问到底”就是一个七字成语,你能找些这样的成语吗?
三字的:
五字的:
六字的:
七字的:
八字的:
2、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的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材料:
功夫不负有心人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团结就是力量
板书设计:
观点 20、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事例 洗澡水的漩涡 与地球自转有关
紫罗兰的变色 制成石蕊试纸
睡觉时眼珠转动 一定在做梦
? ----------- !
总结 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独立思考
锲而不舍 打破沙锅问到底 ……
篇12:小学五年级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教学目标:
1、运用朗读、概括、圈划、评点等方法,了解课文的内容,深刻认识“真理产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道理。
2、在品词炼句中,体会科学家善于发问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发问的热情,并逐步培养学生质疑、发问的良好习惯。
教学策略和手段:情景创设、小组讨论、板书归纳法、
散读、默读、质疑等方法。
教学程序
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资源运用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题。
二、感知文本。
老师吹肥皂泡、竖不到翁。
激趣导入:这些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我们是否留意过?留意之后又做些什么呢?也许大家不知道这些看似平常、司空见惯的现象中都蕴藏着伟大、鲜为人知科学发现。有时老师在想:为什么这样的现象对我们来说是熟视无睹?为什么我们与伟大的科学发现总是失之交?我们缺少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跟着作家叶永烈先生去做一次科学探访,或许我们会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找到一些答案。
1、朗读录音:
要求:文章写到了哪几个有趣的生活现象?从这些生活现象中科学家们又发现了什么?
2、板书:
洗澡水的漩涡 漩旋涡与地球自转有关
蚯蚓的分布 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
睡者的眼球转动 睡者的眼球转动与做梦有关
(穿插关于18小节表述不当的质疑)
学生交流。
1、学生认真倾听。
2、交流明确。
三、研读文本。
四、联系生活,拓展迁移。
提出话题:三个生活中的偶然发现现象、三个生活中的问号让三位科学家开启了科学的大门,揭示了让世人瞩目的科学真理。可是文中有这么一句话:要发现真理说难也并不难,说容易也不容易的。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请结合文章说说你的看法。
1、老师提出小组讨论要求
2、老师明确讨论要求、巡视指导。
3、适时追问引导:
a三个事例中哪些词句能具体说明科学家有敏锐的目光?
b 善于思考又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c 齐读15、16小节,你觉得又能给你什么启示呢?
4、归纳小结:科学并不神秘,科学也并不遥远,只要我们善于发现“?”(板书),不断探究,不断思考,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精神。解答了“一百个”(板书)问号“之后”(板书),才能把“?”拉直变成“!”(板书)也就是找到真理。
1、据我所知,在人类的发明,类似这样的例子何止这三个?同学们能否再介绍几个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
2、读完了课文,了解了人类科学许多感人故事,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呢?
3、:难道我们的收获而已吗?大家有没有一种想亲身一试,做一回勇敢的实践者的愿望呢?
4、小结: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那么我说“生活中不是缺少真理,而是缺少发现,缺少善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勇气”。愿今天的课能送给大家一双慧眼、一颗慧心、一双巧手,赶快抓住你身边、脚边、手边的每一样事物。“五千个哪里,七千个怎样,十万个为什么”之后,你也会从平凡走向伟大。
1、学生研读文章(圈划批注)。
2、小组讨论。
3、集体交流。
4集体朗读、个别朗读。
1、同学们交流课前收集的信息。
2、学生交流。
3、交流: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以及曾经产生的疑问。
篇13:小学五年级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读懂文中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找到三个科学故事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学习重点:
品析课文,理解文中的三个科学故事,体会具体事例在说明观点的的作用。
学习难点:
初步理解议论文的基本写法,并能仿照写法写话。
学习准备:
查找阅读有关能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科学故事。
学习方法:
自读自悟、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教学过程:
一、质疑观点,激趣导入
1、有人提出这样一个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还说这个观点也是一个真理。你相信吗?你有疑问吗?(板书课题)
2、学生质疑这个观点。老师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到课文中找答案。
3、提出三项“挑战(学习)目标”,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挑战目标:
1、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2、读懂文中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找到三个科学故事在内容和写法上的相同点。
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
二、初悟观点,体会含义
1、作者在提出这个观点之后是怎么解释这个观点的含义的?
(出示:学习导航一)明确学习要求。
挑战一
思考:
课文提出了什么观点?是怎样解释这个观点的含义的?
提示:
自由读第一、二自然段,边读边划出你认为关键的词句。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后,指名朗读。
3、引导学生理解 重点词语“司空见惯”、“追根求源”的意思,主要采用联系生活和理解喻意的方法来理解。
4、对比思考,学习写法:这里的“?”和“!”分别表示什么?
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就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意思。但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5、再齐读第二自然段,体会观点的含义。
三、理解故事,找共同点
1、作者怎样来证明这是一个真理呢? (出示学习导航二)
挑战目标二
思考:
1、文中用了哪三个事例来说明观点的?
2、三个事例中的主人公是怎样把“?”拉直变成“!”的?
3、完善表格,找出三个科学故事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提示:
先认真默读思考,做标注。然后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组长合理分工,有序组织讨论,注意控制音量。时间5分钟。
2、学生默读思考后再讨论,教师发表格,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合作学习中的问题进行督促帮助。
3、课文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观点?请一生将三个事例的小标题写在黑板上。(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4、小组代表来汇报表格填写情况。
5、讨论交流:三个事例有什么相同之处。
预设:
(1)这三个事例都是从都是从生活中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
追问:你从哪看出来的,这说明这三个人都是怎样的人?
(2)三个事例都是先写发现问题,再写反复试验,最后写得出结论。写法是一样的。请提出这个想法的学生把这三点写到黑板上。
(3)这三个事例中的人都是生活当中的有心人,善于观察、思考。
追问:哪里体现他们是有心人呢?(他们都是“善于观察、独立思考、有准备的人”。)
(4)这三个事例中的结论都是经过不断探索才得到的。从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分别说说?(他们都是反复试验才得出结论的。)
6、深入探讨:每个事例中的发现问题、反复实验、得出结论,哪一部分要写得具体、详细些?为什么这样写?
小结:作者选取这些事例是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重点要说明“真理”与“问号”之间的关系,所以“发现问题”“得出结论”写得较具体些。
7、朗读作者对这三件事的小结部分。
(1)思考:“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是什么样的人?
(坚持不懈的人。追根求源的人。锲而不舍的人。)
(2)文中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比较“发现”“发明”“创造”“成就”的不同。感受只有不断探索努力,才能为科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品悟结论,总结收获
1、质疑:经过三个具体事例的论证,最后得出一个什么结论呢?
2、指生读第七自然段。
3、讨论:这一段告诉我们,怎样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真理?
(板书: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4、体会“发现真理”难不难?从哪体会到的(板书:不难)
5、指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思考:这一段告诉我们,“发现真理”容易不容易?从哪里体会到的?
抓住重点词句“不是凭空产生的”,就是发现真理的能力很难具备的。“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说明发现真理不是那么容易的,是要付出努力的。“只能给”就是一般的人是不可能发现真理的,是不容易的。(板书:不易)
6、作者最后下了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结论,为什么要这样写呢?
(说科学发现并不难,我们听了会——觉得自己也能发现真理。增强我们探索真理的信心!当我们满怀豪情的时候,他又说,科学发现并不易,让我们要做好思想和知识上的充分准备。)(齐读)
7、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主要内容,提炼出议论文的三个部分: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
8、学生畅谈自己的学习收获。(引导从文章的内容、哲理、写法等方面来谈。)
五、学习写法,写话交流
挑战三:小练笔
任务:
仿照课文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提示:
比如“功夫不负有心人”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要求:
观点鲜明 事例典型 有说服力
1、出示有关小练笔的要求,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的写法,尝试写一段话。
2、学生练习写话,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写完可以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评议:找几个同学读一读自己写的片段,评价是否做到了观点鲜明、事例典型有说服力。渗透理想教育。
六、布置作业,拓展阅读
1、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阅读你崇拜的科学家的传记或其他科普作品,了解科学家发明创造的故事。
板书设计:
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
洗澡水的漩涡发现问题(详)
事例:紫罗兰的变色 反复试验(略)
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发现真理(详)
结论:见微知著 善于发问 不断探索
(不难) (不易)
篇14:六年级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课稿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也是一篇议论文。文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
全文结构清晰:
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主体部分(2―6段)引用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实验,终于发明了酸碱试纸;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第三部分(7―8段)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知微见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学习本课:
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澡、械”等5个生字,正确书写“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学习课文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理清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和文中事例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深入研读、理解三个具体事例,从中获得认识,理解作者的观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从具体事例中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感受、领悟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难点:学习课文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了解议论文的一般形式。
四、说教法学法:
为实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合作探究精神,体现本堂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教学时我以课题为切入点导入新课,然后组织学生深入课文进行探究并体验,学文时采取初读整体感知、了解事例,细读课文时师生共同探究(第3段)、学生自学质疑(4-5段)的方法,最后结合资料进行拓展延伸,课后安排了积累语句和小练笔。
五、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课题导入――初读课文,理清内容――细读课文、感悟科学精神――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一)文章题目发人深省
上课伊始,我板书“?”“!”两个标点,提问:这两个标点表达的是什么意味?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导入板题后初步理解课题:“?”“!”与课题中哪两个词相对应?――“真理”和“问号”。
什么叫做“真理”?你从“一百个”中体会到了什么?
(此环节意在从课题入手,初步理解课题,为读文、学文做准备)
(二)初读课文,理清内容:
1、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写了哪些人的什么事例?
2、认读、理解词语(联系上下文)。
3、梳理主要内容:课文写了哪几个故事?与我们以往学习的叙事性文章何不同?――点明本文的体裁是一篇议论文,议论文要表达一个鲜明的观点。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中的三个具体事例,用自己的话简单说一说,进一步感知议论文中的事例叙述比较简要,是为论证观点服务的)
(三)细读课文,感悟科学精神:
1、本文的观点是什么?画出齐读
2、迅速浏览3-6段,用简练准确的语言概括三个典型事例。
3、三个典型事例有什么共同之处?生自由谈
4、对于这三个事例的共同之处,文中有总结性的句子,是哪些句子?
出示句子1: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体会:句中的“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能否颠倒顺序?
出示句子2: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体会:这里的“?”“!”各指什么?想象一下,在由“?”变成“!”的过程中,这些发现者、创立者是如何做的?
(此环节意在把握三个典型事例,找到其共同之处,理解2、6段中两个重点句的深刻含义)
5、深入朗读第3段(事例1),体会句子:
“谢皮罗教授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
“这个问号”指的是什么?从“紧紧抓住”“反复的实验和研究”你体会到了什么?设想一下:他发现了这个问题后会怎么想?又会怎样去做?其间可能会经历一番怎样的过程?你从中体会到了他怎样的精神?用文中的词语概括一下。
(此环节通过师生共同探究,抓住关键句子,品味关键词语,反复诵读,意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体会谢皮罗教授身上表现出的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6、快速浏览4、5段两个事例,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结合文中句子体会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奥地利医生身上所表现出的科学精神。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自读自悟,以交流感受为主)
7、总结:作者为什么不用一个事例而是用三个事例来证明文中的观点?
(此环节意在让学生体会运用三个事例进行论证会更加有力,更好地证明了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8、总结议论文结构
(四)拓展延伸:
你还知道哪些有关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五)作业:
1、摘抄文中对自己有启发的语句。
2、小练笔,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篇15:六年级语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常用知识点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其实,这句话本身就是一个真理。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洗澡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xuán)涡(wō)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他认为,在北半球,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如果是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朝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19世纪末,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调查了蚯蚓在地球上的分布情况。他发现,美国东海岸有一种蚯蚓,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这种蚯蚓,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蚓。密卡尔逊无法回答这是为什么。
密卡尔逊的论文,引起了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当时,魏格纳正在研究大陆和海洋的起源问题。他认为,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很有限,无法跨渡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说明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和海洋的形成,这也正说明他的成功在于从问号中寻求真理。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一次儿子睡觉时,他发现儿子的眼珠忽然转动起来。他感到很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转动会不会与做梦有关呢?会是什么关系呢?他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带着一连串的疑问,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得出结论:当睡觉的人眼珠转动时,他确实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根据眼珠转动的次数和时间,来测量人做梦的次数与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在科学,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gēng)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qiè)而不舍精神的人。
【小学六年级语文《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整理15篇)】相关文章:
小学六年级语文《负荆请罪》教学教案2023-12-01
小学六年级语文《月下独酌》教案2023-05-04
六年级语文下册《金色的鱼钩》教案优质2023-02-05
文言文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2022-10-11
六年级下册语文《长城赞》教案2024-01-22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复习要点2023-11-02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023-05-12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备课教案2023-08-05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作文范文2022-06-20
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说课材料2023-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