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第17课《犟龟》优秀教案(精选14篇)由网友“给我小鱼干”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初中语文第17课《犟龟》优秀教案,希望大家喜欢!
篇1:初中语文第17课《犟龟》优秀教案
初中语文第17课《犟龟》优秀教案
《犟龟》教学设计
一、本课目标:
1、通过欣赏动画,理清作者思路,把握课文内容。
2、通过听说读写的有机结合,领会课文主题。
3、通过学生合作探究,实践体验,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
全面理解“犟”的多层含义,从而正确理解文章的主题。
三、教学流程:
一、导入:
师:今天,咱们班来了许多的听课老师,在这么多听课老师的面前,和同学们一起合作学习,我感到非常高兴。我想这正是展示同学们风采的大好时机,你们有信心吗?
生(齐声回答):有!
师:好!今天,老师收到一份柬,狮王二十八世要举行婚礼了,邀请老师和咱们班的同学去参加婚礼,时间定在后天中午,地点在苏州的狮子林,同学们,你们打算怎么去呢?
师:大家的办法可真多呀!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准时到达的。在动物王国中,有一只小乌龟也被邀请了,对于小乌龟去参加婚礼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童话王国,学习德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米切尔.恩德写的《犟龟》(板书 米切尔-恩德 犟龟)
二、释题
1、大家看“犟”字的结构怎么样?
2、“强”有三个读音,你能根据每个读音各组一个词吗?
3、你能根据字形说说它的意思吗?
三、初读课文,体会“犟” 的含义。(出示投影)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并思考下列问题。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2)、小乌龟一路上遇到了哪些困难呢?
(3)、小乌龟的“犟”体现在哪些方面?
(4)、从故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2、导读
(1)你会读吗?(开火车读)
犟(jiàng)龟 哀悼(dào)邀(yāo)请
瞌( kē )睡 遗憾(hàn)丧(sāng)服
(2)你会写吗?指名到黑板上写。
(根据拼音写汉字,写完后齐读两遍 )
(3)指名叫一个同学上黑板写课文的主要内容。
(4)我们都知道小乌龟最后终于参加了“从未有过的、最美丽、最盛大的庆典”,那么,它在参加婚礼的行程中是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的呢?
生:不是。
师:那么它在参加婚礼的行程中遇到了那些困难呢?请同学们在书上找出来,并且用笔把它勾画下来。同桌之间相互讨论,用最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生看书勾画。)
师:找出来没有?
生:找出来了。
师:好,下面请一位同学来给我们说一说,它在参加婚礼的行程中遇到的第一个困难是什么?
生:路长腿短
师:“路长腿短”是谁告诉它的?
生:蜘蛛。蜘蛛是怎样劝阻的?请同学们找出相应的段落,认真揣摩一下该怎样朗读?
(抽生朗读)生:4——5段
师:谁来评评他读得怎样?
(哈哈大笑:嘲笑乌龟;同情的说:好象有点感动了,开始同情它了。)
师:这是小乌龟遇到的第一个困难,小乌龟离狮王洞太远了而小乌龟的速度呢又太慢了,可以说是路长腿短,它怎么能参加最热闹的婚礼呢?小乌龟放弃了吗?它是怎样回答的?
生(齐读):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师:小乌龟于是又继续向前走,又遇到了第二个困难,是什么呢?
生:方向走反
师:这是谁告诉它的,在课文的第几段?
生:蜗牛,7段
师:大家一起来朗读一下这个自然段。
生朗读。
师:本来已经路长腿短了,现在方向还走反了,而婚礼后天就要开始了,小乌龟放弃了吗?它是怎样做的?
生:慢慢掉转方向。
师:第三个困难是什么呢?
生:婚礼取消
师:在课文的第几段?
生:9段
师:大家一起朗读来朗读一下这个自然段。
生朗读。
师:婚礼取消了,这下小乌龟该回去了吧?它回去没有?
生:没有回去。
师:它是怎样回答的?
生(齐读):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师:看来这只小乌龟到还真的有些犟。除了这三个困难,它还有没有遇到其它的困难呢?
生:有。
师:是什么?
生:狮王去世
师:“狮王去世”又是谁告诉它的?在课文的第几段?
生:乌鸦。11段
师:大家一起朗读来朗读一下这个自然段。
生朗读。
师:小乌龟放弃了吗?它是怎样回答的?
生:没有,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师:狮王二十八世去世了,还会举行婚礼吗?为什么小乌龟还要坚持走下去呢?
(引导学生理解小乌龟的目标,以及出发前,它想了一天一夜,究竟想了些什么?)
师: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小乌龟总是固执的坚持自己的意见,它在面对蜘蛛、壁虎和乌鸦的`劝阻,小乌龟都用了一句话来回答,是什么?大家一起来朗读一下。在朗读的时候注意小乌龟的语气。
生(齐读):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师:“很遗憾,我不能这样,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
生:3次。
师:像这种为了表达的需要,着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我们把它叫着——反复。课文把这句话反复,表现了小乌龟什么样的决心呢?
生:强调小乌龟认准目标,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决心,突出了小乌龟参加婚礼的信念之坚定。
师:说得非常好,现在你们应该知道,小乌龟的“犟”究竟体现在哪些方面了吧?说说你们的见解。
师:小乌龟在认准了目标后,用它的持之以恒向前的精神,克服了种种困难,最后胜利的来到狮王洞前参加了“从未有过的、最美丽、最盛大的庆典”。实现了它的愿望。想不想到狮子洞去看一看?
(课件演示狮子洞热闹的情景)
师:此时此刻,小乌龟心情怎么样呢?
师:让我们一起来分享小乌龟在参加婚礼时的幸福。请大家一起朗读课文的第17自然段。注意体会小乌龟内心的那种幸福的感觉。
三、揭示课文的主旨
学习了犟龟的故事,你们受到哪些启发呢? 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学习,用一句话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师:大家都谈得非常深刻,是啊,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什么事能随随便便成功,小乌龟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要想成功除了要认准目标坚持到底,还要有面对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
同学们,你们想成功吗?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心理测试题,看你是否具备一个成功者的心理素质。
① 当你被别人轻视时你会怎么办?
A、尽力与人争辩,心里不存在一点委屈
B、默默忍受,待时机成熟再打算 。
②当你努力了很久,别人却告诉你,你之前的努力方向是错的,你会怎么办?
A、改变方向,从头再来,因为走自己的路也要虚心接受别人意见。
B、一个方向走到底,付出任何代价也不改变,因为但丁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 去说吧。
③当你一直看不到成功的迹象时,你会怎么办?
A、继续努力
B、放弃努力
师:祝贺你们,你们都将成为一个成功者。老师在这里送给大家一个公式,希望大家能常以这个公式自勉,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能发扬我们今天所领悟到的“犟”的精神,只要做到了这一点,就一定会学有所成,学有所获。
公式:
成功=正确的目标+坚强的意志
四、质疑
1、学生质疑,大家解答
2、老师质疑:
作者在写童话时,为什么要写蜗牛用了半个小时才理清思路,壁虎在打瞌睡,乌鸦穿着丧服呢?
引导学生认识:写童话时要注意:1、想象要以现实为基础。
2、要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五、作业
师:小乌龟参加完婚礼后,回来时又碰到了那些劝阻过它的小动物。请同学们好好想一想,这时那些动物会说些什么?小乌龟又是怎样回答的?揣摩它们的语言、神态、心理等,自己编一则童话写在练笔本上。下课!
六、板书设计
17 犟 龟
米切尔?恩德
路长腿短 坚定信念
困难 方向走反 不可改变的 持之以恒 犟
婚礼取消 勇往直前
狮王去世 虚心接受意见
成功=正确的目标+坚强的意志
篇2:犟龟幼儿大班优秀教案
犟龟幼儿大班优秀教案
犟龟幼儿大班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内涵。
2、通过朗读,推敲品味真正语言。
教学辅助手段
电脑课件
教学步骤
一、说“犟”
1、以问题导入,激发学习兴趣:同学们,你们知道它吗?传说中,它背起了宇宙大地;它是动物界中的老寿星;它还曾跟兔子赛跑;它是谁呢?
2、对,今天,让我们来认识一只特别的小乌龟,大家一起来学习童话《犟龟》。(亮课题)
3、这只小乌龟特别在哪?(众答:犟)对,同学们真聪明,把这个字的读音“jiang↘”念对了。
4、但“犟”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犟”下面的偏旁,是“牛”。平时我们爱说,“某某真是牛脾气”,其实是说这人 ——(让学生解释“犟”的意义)
5让学生谈自身“犟”的经历。
二、读“犟”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老师巡视。
三、问“犟”
1、学生提出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和生难字词。
2、申明上述问题在以下的学习中来解决。
四、析“犟”
1、由学生所提出的某一个问题引入分析(灵活对待)。
2、布置学生组成每四人一个学习小组,准备动物片段的'对话表演,可以上讲台,也可以在坐位上;并研究好该种动物的特点、劝阻内容和小乌龟的反应。
3、表演和分析
(1)蜘蛛
a、朗读;b、朗读分析;c、再找一个同学来读,前后比较;d、点拨,找准角色特点,就能读出味道;e、分析蜘蛛特点:a、退多、灵巧、不自信;b、哈哈大笑,充满同情,傲慢,轻视小乌龟;f、劝阻内容:路远,走得慢,婚礼两周后就要开始;g、小乌龟的反应:决定不可改变;h、出一道“心灵的选择题”:当你被别人轻视时,你会怎么办?尽力与人争辩,心力不能存在一点委屈;默默忍受,待时机成熟再打算。(先不下定论,让学生自行感受,以下同)
(2)蜗牛
a、朗读;b、简评;c、分析蜗牛特点:a、迷迷糊糊,懒,没精神,没劲头,b、难过,不信任小乌龟;d、劝阻内容:方向走反;e、小乌龟的反应:调转方向,为什么小乌龟没听蜘蛛的意见,却听了蜗牛的意见?这说明了什么?(乐于听从正确意见)——小乌龟调转方向,回家了吗?(回答:没有),这说明他的决定仍是——(齐答——不可改变)f、做第二道“心灵的选择题”:当你努力了很久,别人却告诉你,你之前的努力方向是错的,你会怎么办?a、改变方向,从头再来;b、一个方向走到底,付出任何代价也不改变。
(3)壁虎
a、朗读;b、简评;c、分析壁虎特点:a、打瞌睡——懒,b、狮王高级官员——不负责任;d、劝阻内容:婚礼暂时取消;e、小乌龟的反应:(齐答——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
(4)乌鸦
a、懒得;b、简评;c、分析乌鸦特点:闷闷不乐,穿着丧服;d、为什么?狮王去世;e、为什么让乌鸦来报丧而不选喜鹊?乌鸦是不吉利的象征,f、小乌龟的反应(学生一起回答:“我的决定是不可改变的”);g、做第三道“心灵的选择题”:当你一直看不到成功的迹象时你会怎么办?a、继续努力;b、放弃努力。
五、辩“犟”
1、小乌龟赶上了婚礼吗?但这是谁的婚礼?(众答:狮王二十九世的)
2、那么,大家来辩一辩,小乌龟的“犟”值得吗?
篇3:八年级上教案(第17课)
八年级上教案(第17课)
十七“生物指示”现象 教学目标 1. 体会“下定义”的科学性、准确性以及相关说明方法的运用。 2. 了解 “生物指示”这一现象,萌发热爱大自然、探寻大自然奥秘的意识和科学精神。 说明: 《“生物指示”现象》选自《中学生奥秘百科》。这是一篇说明事理的科学小品文,作者以逻辑顺序组织材料,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引资料、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揭示了大自然的奥秘,激发了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大自然的热情。教学中可通过辨析、比较的方法理清本文思路,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并根据课文的特点,同时结合学生的基础与阶段学习要求,指导学生学习说明文的阅读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对“生物指示现象”和“指示生物”定义的科学理解。 难点:理解为何用“珊瑚”和“鹦鹉螺”两个事例分别说明地球自转速度和月球绕地球旋转速度变化的科学原理。 说明: 本文讲述的“生物指示”现象虽然知识性、科学性都很强,但由于作者选用了恰当的事例,且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使人读来真实有趣。让学生在理解“生物指示现象”的基础上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引资料,并体会其作用,应该是本文学习的重难点。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读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什么? 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者为何引用这首诗呢?让我们一起 走入文章,去揭示谜底吧! 初春江水回暖之时,桃花初放、芦芽短嫩、江暖鸭嬉的优美意境。 用古人的诗句引出课文的学习,由问题激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分组指导,协助学生积累、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2.请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什么是“生物指示”现象和“指示生物”? 1.借助工具书,积累、掌握生字、新词。 如:蒌蒿loú hāo、香薷rú、女娄菜loú、蓼liǎo鸭跖草zhí、野薤xiè、镍niè、硒xī、硼péng 2.学生散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动手能力。 阅读全文,整体梳理感知文章内容,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再读理解 1.再读课文,文中介绍了几种“指示生物”,指示了什么自然现象,各有什么科学原理?教师出示空白表格,巡视指导学生填写。(表格见附录) 2.重点学习“珊瑚”和“鹦鹉螺”两个事例。 作者为何用“珊瑚”和“鹦鹉螺”这两个事例说明地球自转速度和月球绕地球旋转速度变化的科学原理。 3.教师用平实的语言改写“珊瑚”或“鹦鹉螺”的事例,引导学生从内容、表达方式、语言上与原文作对比。 如:鹦鹉螺是一种长有钙质螺壳的软体动物,它靠分泌钙质使螺壳长大。而分泌钙质的速度与月球绕地球的周期有关,每天会在壳体上留下一条横纹。当月球绕地球一周时,则在壳体内部长出一道钙质隔板,把壳体封闭成一个小室。现代生存的鹦鹉螺壳体上,每满数条横纹就有一个隔板,这个数字是一个阴历月的天数。而鹦鹉螺化石,其螺壳上每两个隔板之间的横纹数,却随着地质年代的不同而不同。也就是说,在古代的鹦鹉螺生存的年代,月球绕地球一周的天数也不同。自古至今,月球绕地球旋转的速度是越来越慢了。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根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并交流。 “珊瑚”和“鹦鹉螺”的生存是与环境相适应的`,当环境发生变化,他们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正说明地球自转速度和月球绕地球旋转速度的变化。 从用词的准确性,内容的正确性等方面进行差异比较。 如:原文中“相当于、正好”等词语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 原文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科学地说明了珊瑚和鹦鹉螺的环纹、横纹数是随环境、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 此环节通过合作学习,在上一环节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围绕文章内容,局部加深学习。 由学习珊瑚和鹦鹉螺化石的两个事例体会“生物指示现象”、“指示生物”定义的科学性、准确性。 本文讲述的内容是严谨的科学知识,但作者却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变枯燥为活泼。在比较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说明方法的作用,说明文用词的准确、科学。 四、拓展延伸 1.在日常生活中,你能感受到哪些“生物指示现象”,和同学们交流。 2.教师出示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再读这首诗,你的感受有何不同? 教师总结:本文向我们展示了奥妙无穷的自然世界,走进大自然,不仅仅只领略其风光,更要积累这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自己对大自然的认识,长大了去研究大自然,破译大自然的奥妙,从而让它更好的服务于人类。 如:麻雀囤食要落雪;布谷鸟出来,农民开始种庄稼;蜻蜓低飞,预示即将下雨等。 学生自由发言。 联系生活,激发对生活中的科学知识的热爱,能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生活,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五、作业布置 1.收集一些关于自然现象的谚语,并说说其中蕴含的科学原理。 2. 上网查找与《惠 崇春江晓景》、《鸟啼》内容相类似的古诗句。 3.拓展阅读阿西莫夫的《恐龙无处不在》一文,请学生朗读文本,感受文章风趣又不失准确的语言。 完成作业 (三选一) 学生朗读文本,感受文章风趣又不失准确的语言。 不仅积累一些谚语,更进一步理解“生物指示”现象。 让学生借助网络开拓视野,增加积累。 拓宽学生阅读面. 附录 指示生物 指示的自然现象 科学原理 珊瑚 地球的自转速度越来越慢。 珊瑚化石上的每一个年轮的环纹数与现代珊瑚不同,随着环境、时间的变化而逐渐减少。 鹦鹉螺 月球绕地球的速度越来越慢。 鹦鹉螺化石螺壳上的横纹数随着地质年代的不同而逐渐减少。 香薷、女娄花、头花蓼、鸭跖草、蝇子草、叶香薷 地下有铜矿。 生长特别茂盛。 鸡脚蘑、凤眼兰、野薤、地下有金矿。 生长特别茂盛。 问荆、云杉、白杨、白桦 植物中可提取金。 有体内聚集矿物的特性。 河蜗牛、仰泳蝽、龙虱 聚集水中的锰和铅、聚集锌、聚集铜。 有体内聚集矿物的特性。 蛇床花、牵牛花 指示时间,可用来报时。 蛇床花凌晨三点开花、牵牛花凌晨四点开花。篇4:八年级上教案第16、17课
八年级上教案(第16、17课)
16马来的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感受马来西亚雨的特点,学习文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圈画、朗读,品味文中马来雨的特点以及多角度的景物描写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马来雨的喜爱之情,了解马来西亚的风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文中马来雨的特点;学习文章多角度的描写手法。 2、了解马来西亚的风情。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马来西亚的风景片,校园歌曲《雨中即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情趣。 二、新授 1、听课文录音,圈划出能体现雨的魅力的动词或句子? 2、圈划讨论。 3、作者是怎么感受到马来西亚雨的魅力的? 4、感受“淅淅沥沥”的江南小雨,体会“域外风情”。 5、圈划马来西亚人对待雨的态度,体会马来西亚的雨为什么这么充满神奇的魅力。 三、小结 四、作业 1、写一段自己在雨中的经历和感受,表达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请选择你最欣赏的一处文字,作简短的语言鉴赏。 17在埃及数骆驼 【课时】:一 【教具】: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了解骆驼与埃及等阿拉伯民族的生活与文化的关系 2.养成关注异域世界的文化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骆驼与埃及人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播放一段埃及乐曲 “刚才我们欣赏了一段充满古老神韵的埃及乐曲” 问:提到埃及,你会想到些什么? 1.学生翻开预习本,读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2.“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埃及” 演示图片: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木乃伊、法老、壁画、金字塔脚下的骆驼 3. 个别朗读课文第一节 二. 谈谈对骆驼的'认识、了解 问:骆驼是一种怎样的动物?(它的外貌?颜色?神态?性情?) 1.学生口头描述或找出文中的描写(第 2.7.9节) 2.“好,我们来近距离地看看骆驼” 演示图片:有关骆驼 三.进入骆驼市场 1.问:作者带我们来到埃及的哪里数骆驼? à骆驼市场(第4――11节) 2.思考:这里的氛围如何?交易怎样? (提示:你走进这个市场有怎样的感受?环境、气氛是什么样的?生意做得怎么样?) 3.学生散读其中五节(第4.5.6.10.11节) 圈划、点评关键词句,后同桌交流 4.交流、小结: 氛围――喧闹与拥挤 交易――红火与激烈 5. 演示图片:骆驼市场 “数一数,这里的骆驼可以说‘数’也数不清” 四.引下:骆驼生意为何这么火爆? 讨论:骆驼与埃及人的关系怎样? (圈划、分析关键词句) (提示:主要在第2.3.12节 ->骆驼在埃及的地位? ->埃及人对骆驼的态度? ->骆驼与埃及人的生活与文化的关系?) 1.交流、小结:骆驼在埃及的地位高,埃及人对骆驼亲密、宽容 埃及人离不开骆驼 骆驼融入了埃及人的生活与文化中 2.演示图片:骆驼与埃及人 (再回到演示板书) 3.朗读第2.3.12.13节 (男、女、齐) 4.点提结尾:“我”为何要买一枚骆驼形状的项链坠? ->被这里的风土人情所感染 五.拓展 1.“走出埃及、告别骆驼,也许有些同学还意犹未尽。那么,请拿出你们自己收集的图片。下面,我就让同学上台来,引领我们领略更多更精彩。” 学生上台展示自己收集的具代表性、象征性的风情图片 并讲解(说明、介绍) 2.“我这里还有一系列图片,我们一起来欣赏、感受各地风情” 我展示图片 六.布置作业 (演示封底结束) 根据你收集的图文资料,突出风土人情特点,写一篇游记 (注:也可以展开想象的翅膀,幻想的) 【板书】 一.骆驼市场 氛围:喧闹与拥挤 交易:红火与激烈 二.讨论 骆驼与埃及人的关系? 地位高 亲密、宽容 离不开 骆驼融入了埃及人的生活与文化中篇5:第八册《语文》第17课《落花生》评优课教案
第八册《语文》第17课《落花生》评优课教案
课题:人民教育出版社第八册《语文》第17课《落花生》《落花生》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落花生》第二课时
二、教学总目标:通过本课时的教学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
1、德育目标:学习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2、知识目标:理解课文中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巩固分清课文主次的写作方法。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辨析能力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
1、 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
2、 练习根据课文中心分清主次。
四、教学难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五、教学关键:理解父亲的话。
六、教、学法:讲授、朗读、合作交流。
七、准备:远程教育光盘。
八、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谜语:根根胡须入泥沙,自造房屋自安家,地上开花不结果,地下结果不开花。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质疑、介绍作者。
(二)复习
快速浏览课文,整篇文章围绕花生讲了一件什么事?
1、复习生字。
2、生汇报。
板书: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
(三)新授
过渡:在勤劳妈妈的带动下,他们一家人欢天喜地地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妈妈提议过一个花生收获节,并做好准备请爸爸也来参加。那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14自然段。思考: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
1、姐弟几个认为花生有什么好处?
2、父亲又是如何评价的呢?
3、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第10自然段,汇报: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学生汇报交流。
4、师读10自然段,生看图片,进一步体会花生的品格。
5、父亲是在批评桃子、苹果、石榴这一类一看就让人产生爱慕之心的事物吗?他的意思是不是不需要外表美?
板书:不求虚名 默默奉献
师: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外观好看的东西,我们确实喜欢,也值得赞美,但像落花生那种其貌不扬而又脚踏实地,默默奉献的优秀品格更令人肃然起敬。
6、师:花生的特点是:外观不好看,但很有用。父亲从谈花生的优秀品格到教育我们做人。他要我们做一个注重实际,不炫耀自己的人,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别人有用的人。正像爸爸说的那样,学习第12自然段。
7、对于爸爸的良苦用心,“我”明白了吗?
理解“我”说的话。
A、齐读
B、讨论交流。
C、你身边有没有这种默默奉献的人?请说一说。
8、探究学习
在现代社会,你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桃子、石榴、苹果那样的人?为什么?请各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实话实说。
9、分角色朗读3-14自然段。
10、分清文章的主次
师: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课文中占多少篇幅?从吃花生到谈花生,从谈花生到论人生,经历了多少时间?在文中又占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四)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想说点什么?
2、总结:课文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收获节上对花生好处的谈论,说明要做对别人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课文在讲述的时候主次分明,把次要内容写得比较简略,把主要内容写得比较详细。正是由于围绕主要意思主次分明,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哲理。今后我们在读文章或写文章的时候要注意分清文章的主次。
(五)延伸拓展
人们常常从某种事物的特点上,体会到一些做人的道理。你能以一种常见的事物为例,说说你体会到的道理吗?
(六)巩固识字,记忆生字,读写词语
(七)板书设计
17 落花生
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谈花生
(次)・ (主)
(不求虚名 默默奉献)
篇6:新课标第17课看云识天气教案
新课标第17课看云识天气教案
学习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词。观看每日的天气预报,积累与天气预报相关的词句与词汇,将它们整理到家庭作业 本上。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思考品味:
1、分析第二自然段。
1)朗读并背诵指出概括说明作用。
2)往往”、“常常”两个副词起什么作用?
2、详细研究各种云同天气的关系。
1)“改名换姓”、“躲藏”是什么修辞手法?
2)从积云到积雨云,则是夏天出现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变化速度和以上有什么 不同呢?
3、讨论最后一段作用。
1)观察云的形状、光彩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2)如何才能掌握它的变化规律呢?
研讨探究: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第1段概述云和天气的关系,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又将“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教师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篇7:模具数控加工技术教案第16次课-17次课
模具数控加工技术教案第16次课-17次课
第 十 六 次 课 授 课 提 纲 第四章 数控铣削加工技术 第一节 数控铣床简介 一、分类与结构特点 (一)按机床主轴的布置形式及机床的布局特点分类 数控铣床可分为数控立式铣床、数控卧式铣床和数控龙门铣床等。 1.数控立式铣床 如图4-1所示。 2.数控卧式铣床 如图4-2所示。 3.数控龙门铣床 对于大尺寸的数控铣床,一般采用对称的双立柱结构,保证机床的整体刚性和强度,即数控龙门铣床,有工作台移动和龙门架移动两种形式。它适用于加工飞机整体结构件零件、大型箱体零件和大型模具等,如图4-3所示。 (二)按数控系统的功能分类 数控铣床可为经济型数控铣床、全功能数控铣床和高速铣削数控铣床等。 1.经济型数控铣床 2.全功能数控铣床 采用半闭环控制或闭环控制,数控系统功能丰富,一般可以实现4坐标以上联动,加工适应性强,应用最广泛。 3.高速铣削数控铣床 高速铣削是数控加工的一个发展方向,技术已经比较成熟,已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数控铣床的主要功能 不同档次的数控铣床的功能有较大的差别,但都应具备以下主要功能。 1.铣削加工 数控铣床一般应具有三坐标以上联动功能,能够进行直线插补和圆弧插补,自动控制旋转的铣刀相对于工件运动进行铣削加工,如图4-4所示。坐标联动轴数越多,对工件的装夹要求就越低,加工工艺范围越大。 2.孔及螺纹加工 可以采用定尺寸孔加工刀具进行钻、扩、铰、锪、镗削等加工,也可以采用铣刀铣削不同尺寸的孔,如图4-5所示。 3.刀具补偿功能 一般包括刀具半径补偿功能和刀具长度补偿功能。 4.公制、英制单位转换 可以根据图纸的标注选择公制单位(mm)和英制单位(inch)进行程序编制,以适应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 5.绝对坐标和增量坐标编程 程序中的坐标数据可以采用绝对坐标或增量坐标,使数据计算或程序的编写更方便。 6.进给速度、主轴转速调整 数控铣床控制面板上一般设有进给速度、主轴转速的倍率开关,用来在程序执行中根据加工状态和程序设定值随时调整实际进给速度和主轴实际转速,以达到最佳的切削效果。一般进给速度调整范围在0%~150%之间,主轴转速调整范围在50%~120%之间。 7.固定循环 固定循环是固化为G指令的子程序,并通过各种参数适应不同的加工要求,主要用于实现一些具有典型性的需要多次重复的加工动作,如各种孔、内外螺纹、沟槽等的加工。使用固定循环可以有效地简化程序的编制。但不同的数控系统对固定循环的定义有较大的差异,在使用的时候应注意区别。 8.工件坐标系设定 9.数据输入输出及DNC功能 10.子程序 11.数据采集功能 12.自诊断功能 三、主要加工对象 数控铣床主要用于加工各种材料如黑色金属、有色金属及非金属的平面轮廓零件、空间曲面零件和孔加工。 1.平面轮廓零件 2.空间曲面零件 3.孔 4.螺纹 内、外螺纹,圆柱螺纹,圆锥螺纹等都可以在数控铣床上加工。 第二节 数控铣削的加工工艺与工装 一、选择并确定数控铣削的加工部位及内容 一般情况下,某个零件并不是所有的表面都需要采用数控加工,应根据零件的加工要求和企业的生产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确定具体的加工部位和内容及要求。具体而言,以下方面适宜采用数控铣削加工: (1)由直线、圆弧、非圆曲线及列表曲线构成的内外轮廓; (2)空间曲线或曲面; (3)形状虽然简单,但尺寸繁多,检测困难的部位; (4)用普通机床加工时难以观察、控制及检测的内腔、箱体内部等; (5)有严格位置尺寸要求的孔或平面; (6)能够在一次装夹中顺带加工出来的简单表面或形状; (7)采用数控铣削加工能有效提高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的一般加工内容。 二、加工信息的读取及工艺性分析 目前数控加工技术在制造业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CAD/CAM技术也在快速的发展,同时由于数控加工对象的复杂性,特别是空间曲面,加工信息一般采用计算机建立的数学模型来描述和传递,并作为数控加工的唯一依据,而传统的二维工程图则作为加工时的参考。对于简单的'平面零件,只要能够完全的表达清楚,仍然可以采用二维工程图作为加工依据。因此,加工信息的读取对象有两类,即二维工程图和数学模型。 1.二维工程图 (1)首先检查图纸各视图表达的正确性,尺寸、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标注和技术要求及零件材料填写的完整性。按照其他国家标准绘制的二维工程图,在必要时应进行转换,使其符合我国的国家标准。 (2)对零件进行工艺性分析,有以下方面: ①根据二维工程图和数学模型分析零件的形状、结构及尺寸的特点,确定零件上是否有妨碍刀具运动的部位,是否有会产生加工干涉或加工不到的区域,零件的最大形状尺寸是否超过机床的最大行程,零件的刚性随着加工的进行是否有太大的变化等。 ②检查零件的加工要求,如尺寸加工精度、形位公差及表面粗糙度在现有的加工条件下是否可以得到保证,是否还有更经济的加工方法或方案。 ③在零件上是否存在对刀具形状及尺寸有限制的部位和尺寸要求,如过渡圆角、倒角、槽宽等,这些尺寸是否过于凌乱,是否可以统一。尽量使用最少的刀具进行加工,减少刀具规格、换刀及对刀次数和时间,以缩短总的加工时间。 ④对于零件加工中使用的工艺基准应当着重考虑,它不仅决定了各个加工工序的前后顺序,还将对各个工序加工后各个加工表面之间的位置精度产生直接的影响。 ⑤分析零件材料的种类、牌号及热处理要求,了解零件材料的切削加工性能,才能合理选择刀具材料和切削参数。同时要考虑热处理对零件的影响,如热处理变形,并在工艺路线中安排相应的工序消除这种影响。而零件的最终热处理状态也将影响工序的前后顺序。 ⑥当零件上的一部分内容已经加工完成,这时应充分了解零件的已加工状态,数控铣削加工的内容与已加工内容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位置尺寸关系,这些内容之间在加工时如何协调,采用什么方式或基准保证加工要求,如对其他企业的外协零件的加工。 2.数学模型 ①图形标准 在数学模型传递时,尽量使用相同的CAD/CAM软件,以保证数据的正确。 ②数学模型的检查、修改及确认。 三、毛坯的选择 1.确定毛坯形状及尺寸 2.确定毛坯的定位装夹方法 四、加工表面的加工方案 数控铣削的四类加工对象的主要加工表面一般可以采用如表4-1所示的加工方案。 第 十 七 次 课 授 课 提 纲 五、制订工艺路线 1.在中低档数控铣床上加工 2.在高档数控铣床上加工 六、数控铣削工序设计 1.数控铣削工序内容 在数控铣削加工工艺分析中所确定的加工内容基础上,根据加工部位的性质、刀具使用情况以及现有的加工条件,将这些加工内容安排在一个或几个数控铣削工序中。 (1)当加工中使用的刀具较多时,为了减少换刀次数,缩短辅助时间,可以将一把刀具所加工的内容安排在一个工序(或工步)中。 (2)按照工件加工表面的性质和要求,将粗加工、精加工分为依次进行的不同工序(或工步)。先进行所有表面的粗加工,然后再进行所有表面的精加工。 (3)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先加工平面、沟槽、孔,再加工外形、内腔,最后加工曲面;先加工精度要求低的表面,再加工精度要求高的部位等。 2.工序加工顺序(工步) 3.工序单(卡片) 数控加工工序单(卡片)是数控加工工艺规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零件有关信息 如零件图号、零件名称、零件材料牌号、装配图号等。 (2)工序加工内容及工步顺序 (3)加工程序及使用说明 七、对刀点和换刀点的选择 对刀点和换刀点的选择主要根据加工操作的实际情况,考虑如何在保证加工精度的同时,使操作简便。 1.对刀点的选择 对刀点可以设置在工件上,也可以设置在夹具上,但都必须在编程坐标系中有确定的位置,如图4-9中的X1和Y1。对刀点既可以与编程原点重合,也可以不重合,这主要取决于加工精度和对刀的方便性。当对刀点与编程原点重合时,X1=0,Y1=0。 2.换刀点的选择 由于数控铣床采用手动换刀,换刀时操作人员的主动性较高,换刀点只要设置在零件外面,不发生换刀阻碍即可。 八、数控刀具系统 1.刀柄及其标准 2.铣刀种类 铣刀在加工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数控加工中对刀具的要求远远比普通铣削加工高,不仅要有更高的刚性、更高的耐用度、更好的抗震性、更好的断屑排屑性能、更合理的几何角度参数,还应有更高的制造精度。在数控加工中主要是要解决如何正确选择和使用刀具,包括选择刀具的种类、结构、材料、尺寸、几何角度以及确定合理而高效的切削参数等。 如图4-13所示,刀具种类和尺寸一般根据加工表面的形状特点和尺寸选择,具体说明详如表4-2所示。 3.常用铣刀的刀具运动方式 在数控铣削加工中,常用立铣刀和球头铣刀两类。具体说明详见表4-3。 4.切削参数 切削参数的选择是工艺设计和程序编制时一个重要的内容,其合理性会直接影响工艺方案的实施和加工效果。数控铣削时切削参数主要根据工件材料、加工要求、刀具材料和刀具尺寸确定,同时还应考虑机床的性能,如机床刚性、主轴功率等。一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根据工件材料和刀具材料查表确定切削速度,再由刀具直径可得到主轴转速; (2)根据机床功率确定切削深度; (3)根据切削深度查表确定每齿进给量; (4)根据主轴转速及每齿进给量可得切削进给速度。 5.刀具管理 九、夹具 在数控加工中使用的夹具有通用夹具、专用夹具、组合夹具以及较先进的工件统一基准定位装夹系统等,主要根据零件的特点和经济性选择使用。 1.通用夹具 通用夹具由于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经济性,在数控铣削中应用广泛。 2.夹具与程序编制的关系 3.工件统一基准定位装夹系统 十、回转工作台和数控分度头 为了扩大数控铣床的工艺范围,可以为三坐标数控铣床配备回转工作台,增加一个或二个回转运动坐标,实现四、五坐标联动,以加工更复杂的零件。 十一、量具 数控铣削加工零件的检验,一般常规尺寸仍可使用普通的量具进行测量,如游标卡尺、内径百分表等,也可以采用投影仪测量,如图4-19所示。而高精度尺寸、空间位篇8: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壶口瀑布》教案
《壶口瀑布》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学习作者从声响、形状、态势等不同角度来描写壶口瀑布的特点的方法。
4.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教师简单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形成。出示3张有关瀑布的照片,请学生判断哪张为“壶口瀑布”。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绘一下3张中最喜欢的那幅照片,或在看到照片时的感觉。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化散文”家梁衡笔下的壶口瀑布,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一边听一边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及壶口瀑布的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刚刚听读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壶口瀑布的意境美。并说说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季节。在文中标出两次所在的段落。
明确:第一次是雨季,在第二自然段;第二次是枯水季节,在第三、四自然段。
目标导学二: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
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语句。思考: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明确:(1)雨季壶口瀑布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②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③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2)枯水季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刚中带柔的特点。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目标导学三: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1.小组讨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
明确:语气应该由平缓渐渐提速,带着惊叹、赞美的语气朗读。
2.看到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由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请继续朗读第六自然段,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民族的精神。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小结:作者描写了黄河之水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的美,并体会了黄河之水象征的民族精神,请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黄河之水有哪些精神(请学生发言)。这节课我们将从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方面继续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和精神。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体会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1.在写雨季的壶口时,作者写“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这一感受,有何用意?
明确: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出了在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使人感受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
2.你还能找到运用侧面描写的例子吗?
明确:第三自然段,“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引用当地人讲的“猪毛被拔光”的事,侧面体现壶口瀑布的迅疾。
3.作者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呢?
明确:写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旋出光溜溜的大坑,侧面表现出河水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表明水的刚强和抗争精神。
4.作者的重点是要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明确: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目标导学二:品味本文语言特色及效果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雨季瀑布的特点的?
明确:①听觉角度: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②视觉角度:“河谷里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
2.作者描绘雨季壶口瀑布时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找出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一句具体分析。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明确:本句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2)(瀑布)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明确:句中用了“跌”“吸”“灌”“冲”一系列动词来描写河水,突出河水险急、汹涌澎湃的气势,使河水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
3.作者描写了壶口上游的河水和脚下的深沟,找出相应的语段,仔细品味其语言特色,体会其意境。
(1)上游:“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明确: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枯水季仍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的瀑布水流快、水密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回味无穷。
(2)龙槽壶口:
①“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明确:运用“吸”“拢”“冲”“跌”“碎”“升”“跨”“穿”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碎成点,碎成雾,充满灵性与生命力量。分析描写壶口瀑布的语言特点,应该从多种角度入手,修辞手法、用词角度、句式特点等。
②“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明确: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时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
③“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明确: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和长短句结合的语言,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
目标导学三:学习本文写景的语言特点
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运用一系列具有表现力的动词,结合自身的感受,描写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请你选取生活中的一处景物,仔细观察,结合内心感受,写一个描写景物的片段。不少于200字。
示例:站在湖岸的观景台上,我激奋的心情几乎跃出胸腔。试想,面对这一湖蓝得“晕”人的碧水,扑面的芳香水汽,哪有生命不振奋呢?哪有意兴不飞扬呢?我尽全力把身子往前倾,脖子向前伸,瞪大眼睛向湖中望去。湖中间的水域,似乎有一台一刻不停运转着的机器,生产出粼粼清波,后头的清波驱赶着前面的,一齐向四面递进,奔向湖岸;阳光照在清波上,粼粼闪动,有些晃眼,像薄薄的金片铺于太阳底下;清波一波连着一波,波波相依,蔚为壮观,就像天上掉下来的一块布满无数皱褶的绿色大布;蓝色的湖面映托着湛蓝的天空,天空高远,朵朵白云如只只绵羊,悠闲自得,似乎是不愿意离开这人间美景;湖面上水雾氤氲,缭绕着弯扭着盘旋着往天空升腾,但到了一定高度就不见了踪影。
《壶口瀑布》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梁衡,山西人,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红毛线、蓝毛线》。
二、理解词义
1.迂回:回旋;环绕。
2.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3.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4.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5.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三、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⑤):描写两次到壶口,感受到壶口瀑布的不同特点。
第二部分(⑥):由物及人,赞美中华民族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四、问题归纳
1.“第一次是雨季……根本来不及上岸。”一句写别人的劝诫,有什么作用?
写别人的告诫,侧面描写壶口瀑布,写出了壶口瀑布之险。
2.“果然……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在雨季时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凶猛景象。
3.品析“冲进去,冲进去”的表达效果。
“冲进去,冲进去”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意思上形成递进关系,将沟里的水势大和急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去掉一个“冲进去”,这种水势特点就无法表现出来了。
4.“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心还在不住地跳……”这句话是否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第一次看壶口瀑布的感受初步勾勒了其壮阔的气势和雄伟的形象,为下文详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作铺垫,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5.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壶口瀑布的?写出了壶口瀑布的哪些特点?
通过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来写壶口瀑布。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了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6.第④段连用动词有什么好处?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连用多个动
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奔流而下的场景,流露
出作者对其浑厚、壮阔、猛烈、凝重等特点的赞叹、敬畏之情。
7.“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品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①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②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
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景是为了抒情言志。常见的写法是:
一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在写景时加以联想。课文在描写壶口水势时,寄寓了惊叹之情。表现了河水催人奋进、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8.“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奋力抗争。”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以水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感,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
9.“……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赏析句中“剁”字的表达效果。
剁”字准确传神地刻画出了黄河水坚韧不屈的特点,体现了黄河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与不懈伟力,表现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10.结尾段有何深意?
将议论与抒情相结合,借物喻人,通过描写黄河水宽厚的雄壮之美,抒发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之情。
五、课文主题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篇9: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壶口瀑布》教案
《壶口瀑布》课文原文
壶口在晋陕两省的边境上,我曾两次到过那里。
第一次是雨季,临出发时有人告诫:“这个时节看壶口最危险,千万不要到河滩里去,赶巧上游下雨,一个洪峰下来,根本来不及上岸。”果然,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壶口瀑布不是从高处落下,让人们仰视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吞没。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黄河在这里由宽而窄,由高到低,只见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向龙槽里隆隆冲去,先跌在石上,翻个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这样被跌得粉碎,碎成点,碎成雾。从沟底升起一道彩虹,横跨龙槽,穿过雾霭,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当然这么窄的壶口一时容不下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两边涌去,沿着龙槽的边沿轰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尽管这样,壶口还是不能尽收这一川黄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的,乘隙而进的,折返迂回的,它们在龙槽两边的滩壁上散开来,或钻石觅缝,汩汩如泉;或淌过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夹在石间,哀哀打漩。还有那顺壁挂下的,亮晶晶的如丝如缕……而这一切都隐在湿漉漉的水雾中,罩在七色彩虹中,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看罢水,我再细观察脚下的石。这些如钢似铁的顽物竟被水凿得窟窟窍窍,如蜂窝杂陈,更有一些地方被旋出一个个光溜溜的大坑,而整个龙槽就是这样被水齐齐地切下去,切出一道深沟。人常以柔情比水,但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压迫竟会这样怒不可遏。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当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以力相较,奋力抗争。据《元和郡县图志》中所载,当年壶口的位置还在这下游一千五百米处。你看,日夜不止,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一寸寸地剁去。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壶口瀑布》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壶口瀑布的美。
2.抓住关键句,品味文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特点。
3.学习作者从声响、形状、态势等不同角度来描写壶口瀑布的特点的方法。
4.领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意义——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韧刚强的民族精神。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最能体现黄河奔腾的气势的,莫过于黄河壶口瀑布了,教师简单介绍壶口瀑布的位置与形成。出示3张有关瀑布的照片,请学生判断哪张为“壶口瀑布”。请学生用一个词语,描绘一下3张中最喜欢的那幅照片,或在看到照片时的感觉。
今天我们学习的“文化散文”家梁衡笔下的壶口瀑布,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一边听一边画出描写壶口瀑布的语句,感受语言的魅力及壶口瀑布的气势。
学生自由朗读,根据刚刚听读的体会,带着感情朗读课文,再次体会壶口瀑布的意境美。并说说文章两次写到壶口瀑布的情景,分别是什么季节。在文中标出两次所在的段落。
明确:第一次是雨季,在第二自然段;第二次是枯水季节,在第三、四自然段。
目标导学二:分析壶口瀑布的特点
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雨季和枯水季壶口瀑布的语句。思考:雨季的瀑布有什么特点?枯水季的瀑布又有何特点?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
明确:(1)雨季壶口瀑布特点:惊心动魄、气势磅礴。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①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②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③我在雾中想寻找想象中的飞瀑,但水浸沟岸,雾罩乱石,除了扑面而来的水汽,震耳欲聋的涛声,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见,只有一个可怕的警觉:仿佛突然就要出现一个洪峰将我们吞没。
(2)枯水季瀑布的特点:气势磅礴、雄伟壮大、坚韧不拔、刚中带柔的特点。
从下面句子可以看出来:
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
目标导学三:体会黄河象征的民族精神。
请同学们齐声朗读课文“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1.小组讨论: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这段文字?
明确:语气应该由平缓渐渐提速,带着惊叹、赞美的语气朗读。
2.看到这黄河之水使作者想到什么?流露出怎样的情感?
明确:由海、河、瀑、泉、雾所有水的形态,想到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感情,想到了博大包容的胸怀。正因为如此,在作者笔下黄河之水也被赋予人的情感,而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正是寄予在对黄河之水的描写之中。这种写法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请继续朗读第六自然段,作者由黄河之水想到人之外,还想到了什么?
明确:想到民族的精神。他由黄河的“柔中带刚”“遇强则抗”“勇往直前”联想到中华民族的坚强不屈,借对黄河的赞美,表达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歌颂。
小结:作者描写了黄河之水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由黄河的性格想到中华民族虽历经艰难,但宁折不弯,坚忍刚强,勇往直前的精神。通过议论和抒情,抒发了对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赞美之情。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感受了壶口瀑布雨季和枯水季不同的美,并体会了黄河之水象征的民族精神,请同学们一起来回顾黄河之水有哪些精神(请学生发言)。这节课我们将从写作手法和语言特点方面继续感受壶口瀑布的气势和精神。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体会侧面描写的表达效果
1.在写雨季的壶口时,作者写“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这一感受,有何用意?
明确:侧面描写,从“我”的感受出发,间接写出了在雨季瀑布令人畏惧的气势,使人感受较深,省略更是令人遐想无穷。
2.你还能找到运用侧面描写的例子吗?
明确:第三自然段,“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引用当地人讲的“猪毛被拔光”的事,侧面体现壶口瀑布的迅疾。
3.作者在写了壶口瀑布的水之后,为什么又写脚下的石呢?
明确:写脚下的石被水凿得窟窟窍窍,旋出光溜溜的大坑,侧面表现出河水遇强则抗,坚韧的特点,表明水的刚强和抗争精神。
4.作者的重点是要写枯水季的壶口瀑布,为什么还要写第一次来观看壶口瀑布的感受?
明确:第一次是远观,写壶口瀑布给人惊心动魄的感觉,为后文具体描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波澜壮阔的气势起到铺垫和渲染的作用。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目标导学二:品味本文语言特色及效果
1.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绘雨季瀑布的特点的?
明确:①听觉角度:在半山腰“涛声隐隐如雷”,近处涛声“震耳欲聋”。
②视觉角度:“河谷里雾气弥漫”“像一锅正沸着的水”“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
2.作者描绘雨季壶口瀑布时的语言具有怎样的特点?请找出你认为最有表现力的一句具体分析。
(1)车还在半山腰就听见涛声隐隐如雷,河谷里雾气弥漫,我们大着胆子下到滩里,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
明确:本句运用比喻,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汹涌澎湃的河水比作沸水,突出壶口瀑布惊心动魄、气势磅礴的特点。
(2)(瀑布)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沟里跌去,人们只能俯视被急急吸去的水流。其时,正是雨季,那沟已被灌得浪沫横溢,但上面的水还是一股劲地冲进去,冲进去……。
明确:句中用了“跌”“吸”“灌”“冲”一系列动词来描写河水,突出河水险急、汹涌澎湃的气势,使河水的形象更加立体可感。
3.作者描写了壶口上游的河水和脚下的深沟,找出相应的语段,仔细品味其语言特色,体会其意境。
(1)上游:“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
明确: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将枯水季仍然气势磅礴、汹涌无比的瀑布水流快、水密的特点展现了出来,令人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回味无穷。
(2)龙槽壶口:
①“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个无形的大洞吸着,顿然拢成一束……消失在远山青色的背景中。”
明确:运用“吸”“拢”“冲”“跌”“碎”“升”“跨”“穿”一连串的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奔腾至此由于地理环境的改变,一下从河床跌入深谷,碎成点,碎成雾,充满灵性与生命力量。分析描写壶口瀑布的语言特点,应该从多种角度入手,修辞手法、用词角度、句式特点等。
②“平平的,大大的,浑厚庄重如一卷飞毯从空中抖落。不,简直如一卷钢板出轧,的确有那种凝重,那种猛烈。”
明确: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时奔腾的黄河之水已变成了飞流而下的瀑布——浑厚、壮阔、猛烈、凝重。
③“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夺路而走……像一曲交响乐,一幅写意画。”
明确:运用排比、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和长短句结合的语言,形象地写出了河水在遇到阻碍后寻找其他的出路,成为泉、溪,突出其柔的一面。
目标导学三:学习本文写景的语言特点
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并运用一系列具有表现力的动词,结合自身的感受,描写了壶口瀑布惊心动魄的场面、雄浑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之水博大宽厚、柔中有刚的性格特点及前赴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请你选取生活中的一处景物,仔细观察,结合内心感受,写一个描写景物的片段。不少于200字。
示例:站在湖岸的观景台上,我激奋的心情几乎跃出胸腔。试想,面对这一湖蓝得“晕”人的碧水,扑面的芳香水汽,哪有生命不振奋呢?哪有意兴不飞扬呢?我尽全力把身子往前倾,脖子向前伸,瞪大眼睛向湖中望去。湖中间的水域,似乎有一台一刻不停运转着的机器,生产出粼粼清波,后头的清波驱赶着前面的,一齐向四面递进,奔向湖岸;阳光照在清波上,粼粼闪动,有些晃眼,像薄薄的金片铺于太阳底下;清波一波连着一波,波波相依,蔚为壮观,就像天上掉下来的一块布满无数皱褶的绿色大布;蓝色的湖面映托着湛蓝的天空,天空高远,朵朵白云如只只绵羊,悠闲自得,似乎是不愿意离开这人间美景;湖面上水雾氤氲,缭绕着弯扭着盘旋着往天空升腾,但到了一定高度就不见了踪影。
《壶口瀑布》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梁衡,山西人,学者、新闻理论家、作家。曾荣获全国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等。主要作品有: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红毛线、蓝毛线》。
二、理解词义
1.迂回:回旋;环绕。
2.告诫:警告劝诫(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3.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
4.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
5.怒不可遏:愤怒得不能抑制,形容愤怒到了极点。文中形容水势不可阻挡的样子。
三、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⑤):描写两次到壶口,感受到壶口瀑布的不同特点。
第二部分(⑥):由物及人,赞美中华民族宁压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
四、问题归纳
1.“第一次是雨季……根本来不及上岸。”一句写别人的劝诫,有什么作用?
写别人的告诫,侧面描写壶口瀑布,写出了壶口瀑布之险。
2.“果然……那河就像一锅正沸着的水。”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运用比喻作用分析法。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涛声比作雷声,把河水比作沸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之水在雨季时水势浩大、上下翻滚的凶猛景象。
3.品析“冲进去,冲进去”的表达效果。
“冲进去,冲进去”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意思上形成递进关系,将沟里的水势大和急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去掉一个“冲进去”,这种水势特点就无法表现出来了。
4.“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心还在不住地跳……”这句话是否多余?为什么?
不多余。第一次看壶口瀑布的感受初步勾勒了其壮阔的气势和雄伟的形象,为下文详写第二次观看壶口瀑布作铺垫,也给读者留下了悬念。
5.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壶口瀑布的?写出了壶口瀑布的哪些特点?
通过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来写壶口瀑布。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了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6.第④段连用动词有什么好处?
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连用多个动
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奔流而下的场景,流露
出作者对其浑厚、壮阔、猛烈、凝重等特点的赞叹、敬畏之情。
7.“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品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①抓住事物的特征:写出了瀑布的声响、形状、态势、力量,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受,使人震撼。突出壶口瀑布波涛汹涌,威武雄壮,大浪裹小浪,翻江倒海,飞流直下的特点,表现了黄河奔腾激越的气势。
②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
③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景是为了抒情言志。常见的写法是:
一将赞美之情巧妙地融合在具体的描写之中;二是在写景时加以联想。课文在描写壶口水势时,寄寓了惊叹之情。表现了河水催人奋进、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8.“原来这柔和之中只有宽厚绝无软弱……奋力抗争。”这句话有什么深意?
以水喻人,赋予水以人的情感,生动地写出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
9.“……这柔和的水硬将铁硬的石寸寸地剁去”,赏析句中“剁”字的表达效果。
剁”字准确传神地刻画出了黄河水坚韧不屈的特点,体现了黄河与命运抗争的坚强意志与不懈伟力,表现了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10.结尾段有何深意?
将议论与抒情相结合,借物喻人,通过描写黄河水宽厚的雄壮之美,抒发对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精神的赞美之情。
五、课文主题
本文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从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精神中,赋予了黄河一种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篇10: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7课《紫藤萝瀑布》教案
《紫藤萝瀑布》课文原文
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紫藤萝瀑布》语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熟练认写“瀑布”“迸溅”等十个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通过朗读,把握紫藤萝的特点,体会作者情感。
3.学习紫藤萝和作者身上乐观、顽强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感受紫藤萝蓬勃、顽强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情境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提问学生导入:同学们,看一下这几张紫藤萝的瀑布,你们从中看到些什么,又想到些什么呢?你说看到了淡紫色的紫藤萝很茂盛,一簇紧挨着一簇,你说这一串一串的紫藤萝就像垂下来的幕布一样。嗯,同学们描述得很准确,也很有想象力,是啊,这一串串紫藤萝就像流动的瀑布一样,所以作家宗璞才把它称作是“紫藤萝瀑布”,同学们想不想跟随老师一起去看看她笔下的紫藤萝又是什么样子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大声自由朗读全文,圈点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与同桌分工合作,查字典解决,稍后全班进行分享交流。
明确:
“挑逗”一词中的“挑”读tiǎo,意为“逗引”“招惹”,读tiǎo的还有“挑衅”“挑眉”“高挑”。
仙露琼浆:又称玉露琼浆、琼浆玉液,意为用美玉制成的浆液,中国古代神话中认为饮了它可以成仙,比喻美酒或甘美的浆汁。另外注意“浆”的字形和读音,读jiāng,注意与“桨”(jiǎng)的区分。
2.读完全文,用自己的话来说一下,你喜不喜欢作者笔下的紫藤萝,它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师生问答/自由发言)
明确:茂盛、淡紫色、淡淡的芳香。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请同学自由分享自己喜欢的描写紫藤萝的句子(2-3句为代表),谈感受,教师适时进行引导、总结。
明确:
“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前一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的繁茂、壮大,这里请同学再次观看紫藤萝照片;后一句运用拟人和排比的手法,写出了紫藤萝蓬勃旺盛的生命力,生动形象而富有感染力,这里运用朗读教学,指点学生朗读)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运用通感的修辞,把紫藤萝的香气说成是淡紫色的,花香也有了颜色,突出了其香气的梦幻,也为下文“我”陷入回忆和沉思埋下伏笔,这里运用朗读教学,指点学生朗读)
学生再次朗读同学们分享的这些句子,加深对词句的理解。
2.是的,作者看到这么美丽茂盛的紫藤萝,不禁回忆起了十年前家门口的一株紫藤萝,这株紫藤萝又是什么样的呢?(师生问答)
明确:“稀落”“伶仃”。
同样是紫藤萝,为什么十年前的那株就是稀落的呢?作者为什么说花和生活腐化有关系呢?教师引导学生注意一下文章的写作时间,推算一下十年前是什么时候。(师生问答)
明确:十年前也就是1972年(正处时期)。
教师给同学补充时期的历史时代背景和作者背景(出示多媒体资料)。
明确:时期,如果一个人穿着打扮很怪异或者作家不从事体力劳动,经常侍弄一些花花草草就容易被人批判是“小资产阶级”趣味,不符合无产阶级朴素的作风,就要进行批斗,所以作者在这里说花和生活腐化有关系;而作者一家就曾在中遭受批判,1982年,当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她的弟弟正身患绝症。
3.学生结合上面的资料,小组交流讨论5分钟,思考作者在回忆紫藤萝花的时候还想到了什么?又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明确:在回忆花的时候也是在回忆自己十年前的往事,自己一家也曾像紫藤萝一样,饱受摧残。感悟出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4.那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呢?学生结合阅读经验和自身经历自由发言,谈一谈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教师小结。
明确:作者写了十年前紫藤萝的稀落,又写了现在紫藤萝的茂盛,在写花的经历的同时,作者也看到了人的境遇,十年前一家人饱受摧残,而过后,人也慢慢从中恢复了过来,因此,不幸终究是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却是无止境的,无论经历了什么,都要勇敢活下去。这也是作者从紫藤萝身上获得的启发。
教师小结:是啊,一花一世界,花的生命何曾不折射出了人的生命呢?由物及人,这样的写作手法叫什么?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上一单元刚学的《爱莲说》。(联系前后知识,师生问答)
明确:托物言志。
(四)拓展延伸
1.作者在开头说“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同学们现在知道是为什么了吗?(师生问答)
明确:被紫藤萝的美丽和茂盛吸引、震惊到了。
2.作者在结尾说“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作者为什么加快了脚步?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作者从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中获得了启发,获得了力量,觉得人要珍惜生命,勇敢活下去,所以就加快了脚步。感受到人作为万物之灵长,不管遭遇了什么,都应始终热爱生命,积极向上,就像紫藤萝花一样。
最后,学生带着情感再次自由朗读全文。
(五)小结作业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紫藤萝瀑布》,正如我们最开始看的紫藤萝图片,紫藤萝那么茂盛、绵密、层层叠叠,有着淡紫色的颜色、淡紫色的芳香,而作者看到它也不禁回想起了十年前的紫藤萝,想到了自己这十年的遭遇,最终超脱出来,感悟到了生命的永恒和可贵,人和花一样,不管经历了什么,都要勇敢活下去。
作业:相信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对生命也有了新的感悟,课下写一段你对生命的感悟,可借鉴这篇文章的写法,从一些草木入手,300字左右,下节课进行交流。
《紫藤萝瀑布》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宗璞,本名冯钟璞,当代女作家,为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宗璞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粹,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其小说《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80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另创作了大量游记、散文,《西湖漫笔》《紫藤萝瀑布》《丁香结》《三松堂断忆》等。
二、故事背景
宗璞一家,深受迫害。“疑惑”和“痛楚”“一直压在”作者的心头。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她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由花儿的自衰到盛,感悟到人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写成此文。
三、文体知识
本文是一篇融情于景、状物抒情的散文。
抒情散文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抒情散文是作者感情的鲜明表现,换句话说,就是“文中有我,重在抒情”。2.充满诗情画意。3.立意清新,精心安排结构。4.语言有准确、简练、形象、生动、音律优美的特色。
四、理解词义
1.迸溅:向四外溅。
2.挑逗:逗引;招惹。
3.沉淀:凝聚,积累。
4.仙露琼浆:神仙饮用的汁液,文中比喻花朵中含有的露水。
5.伫立:长时间地站着。
6.伶仃:①孤独;没有依靠。②瘦弱。
7.盘虬卧龙:盘绕横卧着的虬龙。文中形容枝干回旋盘绕,弯弯曲曲。
五、课文分段
第一部分(①—⑥):看花。描写紫藤萝花盛开的景象。
第二部分(⑦—⑨):忆花。睹物释怀,内心的疑惑和痛楚化为精神上的宁静愉悦。
第三部分(10、11):悟花。作者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感悟到生命的永恒和美好。
六、问题归纳
1.本文题目有什么作用?
题目点出本文的描写对象——紫藤萝,以“瀑布”喻“紫藤萝”,生动地写出了紫藤萝开花的繁盛景象,也隐含着生命的长河无休止的意蕴,暗示主旨。
2.“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独立成段,有什么作用?
“不由得”三个字,突出了作者的惊讶程度。“停住了脚步”是因为作者被紫藤萝花盛开的美景深深地吸引了,这句话从侧面烘托出紫藤萝花的美丽,为下文写紫藤萝花的盛开设下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3.赏析“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这句话。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紫藤萝生长的繁茂气势盛大。
4.“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这句话写出了紫藤萝花什么特点。
形象、生动地写出紫藤萝色彩的亮丽。
5.“仔细看时,才知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品析“挑逗”一词的好处。
“挑逗”一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紫藤萝花在阳光下盛开的风姿,把紫藤萝花的活泼、顽皮、可爱表现了出来,表达了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喜爱之情。
6.品析“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这句话。
以动态写花的静态,生动地写出花开的繁盛。
7.“‘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花开之闹,突出花的勃勃生机。
8.“每一朵盛开的花像是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这两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本题运用比喻表达效果分析法。作者将“花”喻为“帆”,将“萼”喻为“舱”,形象地描绘了花的外形,富有动感;又将“花”喻为“笑容”,用“忍俊不禁”拟写花朵的情态,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花儿的美丽可爱。两个比喻细致地描写了紫藤萝花盛开的状态,展示了其生机勃勃的特征。
9.如何理解“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这里运用了通感。这句话将无形的“香气”化作可见的“浅紫色”,把嗅觉之感用视觉形象地表现出来,调动了读者的想像力,巧妙地写出了花香给作者带来的缥缈轻柔的感受,也照应了上段作者感受到的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10.“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联系”这一句要如何理解?
含蓄地写出了花谢架毁的原因:观念的陈腐与社会的动荡。这里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这是在当时狭隘的社会思潮影响下,人们做出的一种极端的判断。
11.课文第8.9两段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什么作用?
本题可运用对比作用分析法进行分析。运用了对比手法,用十多年前紫藤萝花的不幸遭遇与眼前这一片紫藤萝花的生逢其时进行比较,从中曲折地反映出时代发展变化、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轨迹,这样写为引出下文作者的深入思考作了铺垫。
12.如何理解这句话中“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对你有什么启示?
把花和人遇到的不幸放到生命的长河中去认识,立意高远,人和花都会遇到各种不幸,而不幸终究是有限的、暂时的,而生命的繁衍发展是无限的、永恒的,生命长河的流淌是永无止境的。
这句话点明主旨,由花及人,启示我们要珍惜生命,对生命的美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要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迎接挑战,创造美好的生活。
13.“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装满生命的酒酿,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这句话流露出作者什么情感?
此题可运用作者情感态度分析法进行分析。写“我”抚摸花舱后的感受,表露了“我”的开朗达观,对生命的无限赞叹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健康情怀。
14.结尾处:“我不觉加快了脚步”为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此题可运用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进行分析。“加快了脚步”是因为“我”从花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永恒,心中的失落、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和前进的动力。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完整,并深化了主题,引人深思。
七、课文主题
本文通过对紫藤萝花盛开景象的描绘以及对过去遭遇的回忆,告诉人们一个这样的道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一时的不幸不足以使人畏惧人生,要对生命的美好保持坚定的信念,扬起生命的风帆,像紫藤萝花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让自己的生命更加绚丽多彩。
篇11:人教版 高一第16单元优秀教案说课
Unit 16 Scientists at work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正始中学 王 勇
一. 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本单元的设计与实施是建立在学生经过高一上半学期新教材学习基础之上。学生已经逐步的适应了在活动与任务中学习英语以及如何处理语言知识与活动开展的关系。并且,他们也已经形成并培养了一定的小组合作学习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 单元背景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各样新的发明和发现都层出不穷。生活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学生们更应用心去体会并感受科技和发明创造者给生活带来的变化,进而能联想到他们平时所学的学科及知识,并用英语为媒介进行知识的整合与串联。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科技进步的同时,我们的社会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矛盾与争论,因此如何正确的看待或处理这些问题,也成为广大学生应该了解并掌握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
语言知识
词汇:学习并使用一些与science 和scientists有关的词汇。
语法:进一步了解一词多义现象与合成词的构成。
功能:学习如何就某一事物给予别人指导与说明。
话题:掌握有关实验说明的话题表达以及如何从正反两方面对某一话题进行分析讨论。
语言技能
听:在听懂教师向学生讲述实验中注意事项基础上,继续学习并强化捕捉特定信息的能力,以及确定全文主要话题的概括能力。
说:应能在了解一定的现代科技发明基础上,思考并学习如何对一种新的事物进行描述。同时能与他人进行交流,叙述事物的利与弊端。
读:强化略读、查读等阅读微技能,训练通过寻找关键词,主题句等方式更快速并准确的确定文章的段落大意,理清文章的总体框架与脉络。继续运用已经掌握的基本猜词技巧猜测部分单词,并在上下文体验中感受某些佳句给读者带来的深层含义。
写:学习在对事物进行理性思考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句型与词汇描述对事物正反面的不同观点,同时更应注重掌握一些必要的过渡词增加此类写作的条理性与层次感,并应熟悉议论性作文的基本写作框架。
情感态度与文化意识
(1).进一步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调查、采访、讨论等活动完成任务,取长补短,加强团体协作意识。
(2).引导学生用英语进行不同学科特点的思考,体会学科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通过话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指导学生用批判的思维去接受新的事物,增强他们的辩论意识与能力。
(4).意识到科技工作的艰苦以及所必需的个人品质与素质,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学习策略
指导学生运用已学会的抓重点、做记号、摘笔记等方式对所学内容进行整理与归纳,并鼓励学生增加与教师和同学交流、合作,继续培养正确的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的习惯,从而总结交流学习所得,进一步形成有效的学习方法。并指导学生把英语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发挥已掌握的使用工具书,查找资料、上网等方式增加用英语思维与表达的能力,了解实验对于科学研究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向上的学习态度,形成具有批判性的看问题习惯。
三.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science and scientists。话题依附于听力、对话、阅读与写作等语言载体中。本单元的话题内容与学生的日常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应该说是以英语为媒体让学生表达他们对平时理化生等理科课程,特别是相关实验,所想到及感受到的内容。因此,尽管本单元的话题对学生而言有着一定的难度,但却有体现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贴近学生生活而又富有时代气息的特点。
Warming up设计了四幅与学生的理科课程有关的图片,学生通过对日常熟悉的相干实验工具及场地的识别,展开相关学科特点与学习的讨论。同时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们在Listening部分能熟悉某些实验室的规则及注意事项,掌握如何给予别人指导与说明,并能抓住文章的中心话题,捕捉相关细节内容,回答有关的问题。
Speaking则是一个极富时代气息的讨论练习。要求学生们能对现在热门的尖端科技有所了解,(练习中提供了诸如Maglev train, cloning, nuclear energy, computer 与 space flight等内容)然后能就这些新的科学技术与工具进行理性的辨证的思考,既能感受到它们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利益,同时也能发现其中所存在的不足与弊端,并能通过讨论、对话等形式发表自己的观点与想法。这一部分也应该是本单元写作内容的一个铺垫。
Reading讲述的是科学家Franklin著名的风筝实验,从而证明Lighting and electricity are the same的故事。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能充分感受到实验对于科学工作的重要性及科学家是如何获得事业上的成功的。同时能落实材料中所出现的一些单词与短语的使用。
Language Study是在本单元词汇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并掌握一定的构词法。主要是兼类词、一词多义现象及合成词的构成。
Integrating skills 通过学生对科学家是否应利用动物进行实验,从而达到发明新产品现象的讨论,理性的从正反两个方面看待这一问题。同时在阅读、思考与讨论的基础上,写下一篇阐明自己观点、立场与看法的短文。
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1).掌握如何就某一话题给予别人指示与说明,能熟练运用 Don’t do… / Don’t forget to… / Make sure… / Remember that… / Do be careful of…等结构进行讨论、对话与表演。
(2).能就某一话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并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展示一个物体的利与弊两个方面。同时能在讨论时学会运用哪些结构与单词对事物进行评价,诸如“ It’s good / bad / harmful for… / It’s dangerous / expensive / important / unnecessary/ It brings people …/ It can help people…
(3).能继续运用各种阅读微技能进行有效的阅读, 同时能在阅读中继续培养猜测单词词义的能力。同时掌握文中出现的单词与短语的使用。
(4).能进一步了解一词多义及合成词的知识。以便能更好的区别单词词义与猜测单词词义,利用构词法知识扩充词汇量,并能真正做到为阅读服务。
(5).能把事物的正反利益和理性的思考落实到笔头,即能清晰地就某一争论性话题发表自己的立场,阐明原因。并能进一步运用基本的协作技能学会argumentative essay的写作。
2.难点
(1).如何有效的让学生就given topic进行合作,分析问题的利弊,并掌握相关的词汇。
(2).如何能就课文内容完成一些开放性的话题讨论,能把课文的内容得以延伸与拓展。
(3).如何更加有效的掌握并运用一些key words and expressions, such as make /do an experiment on…, comfort, conduct, charge, a great of, prove, tear, sharp, explain, pick out, test on, doubt, conclusion and so on.
(4).如何能使议论性作文表达的更加完整与流畅。
(5).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如图书馆、网络等资源查找资料。
五、教学原则
(1)以任务型教学 (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作为课堂教学设计之理念,具体采用情景教学法(Situational Approach),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Approach),整体语言教学法(Whole Language Teaching)等教学方法。从一定程度上说,人们使用语言是为了完成各种各样的任务,而任务型的教学活动就是让学习者通过运用所学语言来完成各种各样的交际活动。学习者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形式来学习和掌握语言,实现目标,感受成功。
(2)在教学中突出交际性,注重读写的实用性;同时适时进行情感与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3)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任务为基础”的教学原则,在课堂教学的不同环节教师应扮演自身作为“设计者,研究者,组织者,促进者,协调者”的角色。
(4)贯彻“教中学,学中用”策略,真正使学生学以致用。
六. 教材与任务安排
本单元计划为六课时:Warming up & Listening (1课时), Speaking (1课时) ,Reading (2课时), Grammar (1课时), Integrating skills(1课时)。同时本单元安排的三大任务是(1).为学校理化生实验室拟订英语实验室规则。并以墙报的形式进行比较后,选出其中最佳的规则,然后上报给学校。(2).科学家创造发明故事比赛。要求学生在课外收集国内外发明家的故事,经过整理后,能以故事、小品、对话等不同形式表演出来。在全班同学 的共同评判下选出最佳故事及选手。(3).当地热点争论问题讨论。搜集本地目前人们所争论的一些问题,并能采集到不同的人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与见解,并能进行思考后,发表自己的立场与观点。然后写一封书信给当地相应的管理机构或政府部门。
Teaching Plan
Period 1 Warming up & Listening
Learning Aims
1.To encourage the students to think and talk about their science subjects and activate their relevant vocabulary at the same time.
2.To learn what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when doing an experiment in a lab and how to give instructions to others.
3.To train the students’ ability of listening for information.
Learning Procedures
Step 1 Warming up
Today, we are going to talk something about the subjects you are learning.
Q1: How many subjects are you learning now?
Q2: What are the subjects in which you learn science? Is it easy for you to learn them?
1). Group work
Divide the whole class into two groups, one group is going to talk about the question “ What do you learn about for each field of science?”, and the other “How are you learning these subjects?” Write down the result of the discussion in a card, and choose the best member to do the report.
2). Class work
Enjoy some pictures about the facilities in labs and students doing experiments in labs.
Q: Which subjects are connected with these pictures? Do you often do experiments in the lab?
Step2 Pre-listening
1).Group work
Is it necessary for you to do experiments in the lab? List the reasons in the card and see which group can find more.
2).Class work
Do you still remember what your teacher often remind you before, when and after you do an experiment? Divide the whole into several groups to have a competition in class and see which group will win the game.
Step 3 Listening
1). Listen to what Mr. Zhu is talking to his students for the first time, focusing on the subjects mentioned in the passage.
2). Listen to the tape for the second time to write down some key words to the questions and check with the partners.
3). Listen to the tape for the third time. Understand the whole passage fully and check if the answers are complete, especially pay attention to different structures of giving instructions.
DOS DON’TS
Follow / teacher’s /instructions Don’t come into / without …
Be careful about / when… Don’t touch… / unless…
Always listen carefully to… Don’t throw… / unless…
Clean…away and leave …clean and neat Don’t forget to…
You should tie…up Never put / nose directly into…
Remember that… Never put /fingers into/ and taste…
Make sure that…
Step 4 Post-listening
1). Group work
List what you can do and can’t do in a lab as much as possible in groups.
2). Individual work
Knowing the rules in a lab is very necessary for the sake of our safety. Suppose you are a chemistry teacher, and you are going to make an announcement to your students to give them some instructions before an experiment.
3). Group work
Design the rules for the chemistry lab of your school in groups and put it on the wall in the classroom.
Homework:
Task 1. Have a discussion to find out the best rules for the lab and recommend it to the school leader.
Task 2. Preview Speaking and try to search for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new inventions and discoveries.
Period 2 Speaking
Learning Aims
1. To learn to cooperate with partners to analysis a problem in different views.
2. Enable students to describe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something in specific words.
Learning Procedures
Step 1 Warming-up
Daily report
1). Class work
Watch a video about the successful launch of ShenZhou V manned space flight in China.
Nowadays, more and more new inventions and discoveries are made all over the world.
2). Brainstorming
List the words they’ve learned about the new scientific inventions and discoveries. Then have a short introduction to Maglev train.
Step 2 Pre-speaking
1). Pair work
Read the dialogue aloud to finish the following form:
inventions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Maglev train
2). Group work
Discuss how you can talk abou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bout some new inventions and list the relevant words and phrases an many as possible.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It’s good for… It is too expensive
It can help… It is dangerous to…
It is important for… It is unnecessary to..
It brings people… Some people will use it for…
It doesn’t pollute… It is bad / or harmful for…
Step 3 While speaking
1). Group work
Enjoy some pictures about some new inventions. (Cloning, Nuclear energy, Computers and Space flight ) Each group is to choose one of them to have a discussion and list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Exchange the ideas with the whole class.
2). Pair work
Make a dialogue in pair to talk about one of the inventions, using the structures to show your agreement and disagreement, such as I’m afraid…/ I can’t agree with you./ I don’t think so. / In my opinion… And then act it out.
Step 4 Post-speaking
1). Debate
The scientific technologies are improving very fast. Some of them are widely accepted and applied, while some are still being argued about by people. Cloning humans is still one of them. In your opinion, do you think it good to do so all over the world?
Divide the whole class into two groups to have a debate and see which group will perform better.
2). Imagination
If you were a scientist many years later after you graduated from universities. Do you think what you would try to invent or discover? And why do you think so?
Homework:
Task 1. Read the following poem ,and then try to imitate it and write down a similar one, of course, about other inventions.
Compute
A compute is a machine. A computer is interesting.
A machine is useful. I can study a computer.
I can use it.
Who made it? Humans being made it.
I am a human being. am warm. I am wise.
I have empathies for animals and people.
I conductor a computer. A computer does not conductor me.
Task 2 Find out one interesting story about some famous scientists and retell it in your own words.
Period 3 & 4 Reading
Learning Aims
To get to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story of famous scientists.
Enabl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given material better using different reading skills.
To ha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experiments in science.
Learning Procedures
Step 1 Warming up
Daily report: Share your poems with the other students.
1). Group competition
In the 18th and 19th century, scientists all over the world made many important discoveries and inventions in different fields of physics, chemistry, medicine, biology and so on. Divide the whole class into four groups to name some of them.
Physics chemistry medicine biology
2). Group work
A match competition. Match Column B with Column A correctly.
Column A Column B
Alexander Bell the Theory of Relativity
Thomas Edison the first telephone
Wright Brothers the electric lamp
Madame Curie black holes in Universe
Heinrich Dreser electricity
Franklin the first plane
Steven Hawking the Theory of Gravity
Elbert Einstein Radium
Isaac Newton aspirin
3) Class work
Q1. Is it easy for the scientists to make these inventions and discoveries?
Q2. How could they succeed in their research?
It is really difficult for the scientists to achieve their goal , and only after tens of thousands of attempts, experiments, thinking and failure can they be successful in their research. Today, we are going to learn one example of them: Franklin’s famous kite experiment.
Step 2 Reading
1). Individual work
Skimming: Read the material fast to find out the right picture about Franklin’s experiment.
2). Individual work
Scanning: Listen to the tape part by part to find out the topic for each one.
Para 1-3 the description of the experiment
Para 4 the equipment of the experiment
Para 5-6 the steps of the experiment
Listen with the questions below:
(1). Why did Franklin do this experiment?
(2). Was the experiment successful?
(3). What were needed when it was being done?
(4). How many steps were mentioned?
(5). What should be paid great attentions to when it was being done?
Step 3 Acting
1). Class work
With all the equipment ready ( a handkerchief made of silk, two pieces of light wood, strings, a sharp piece of metal, a key, a silk ribbon ), one student acts as the host to conduct two students how to make a kite as the one made by Franklin.
2). Individual work
After that, all the students try to tell how to make such a kite in their own words with the help of the pictures on the screen.
Step4 Further understanding
1). Pair work
Read through the passage to fill in the blanks in the form in pairs.
equipment usage
a kite
a key
a condenser
a sharp metal
strings
a silk ribbon
2). Class work
Listen to some sentences to judge whether they are true or false.
(1). In 1752 scientists already knew what electricity is.
(2). Franklin was helped by a friend to do the experiment.
(3). Franklin made the kite of silk because wet silk does not conduct electricity.
(4). A condenser was used in the experiment to store electricity.
(5). The key tied to the string was put into the door to stop the kite from flying away.
(6). The experiment can be done at any time.
(7). You can feel clear electric shock if you touch the string with your fingers after the kite is flying in the sky.
Step 5 Post-reading
1). Pair work
Franklin was doing the experiment with his little son, and he was a bit curious about what his father was doing. On the other hand, many people were watching Franklin doing the experiment. Divide the class into two groups to make a dialogue in pairs, one is between Franklin and his son ,the other Franklin and a person watching the experiment.
2). Group work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in groups:
(1). Why did Franklin do his experiment with a kite?
(2). Why the kite made of silk is better than the one made of paper?
(3). Is it dangerous for Franklin to do the experiment? Why do think so?
(4).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experiment and also Franklin?
Step 6 Oral practice
1). Individual work
After you read the interesting experiment of Franklin, do you think of one of your own experiments? Is it a very successful one? And what do you learn after you do the experiment? Tell the story to your group members, and then choose the best one to share it with the whole class.
2). Class work
During the lifetime of many famous scientists, there are a lot of interesting and instructive stories for us to enjoy. Then, we are going to hold a story telling competition in class.
Have some judges among the students first, and then each group choose one student to present the story in front of the classroom. See who can get the first prize in the competition.
Step 7 Watching, reading and thinking
1). Class work
The teacher is ding such an experiment and showing it to all the students: Prepare four glasses on the table. One is filled with oil, one vinegar, and one spirit. Pour some of the liquid into one big glass and then mix them up. Dip one finger into the mixture, take it out then and put it into the mouth to suck. Then give a smile to the students to show that it tastes very delicious. Show the glass around the class and ask the students to do everything as the teacher does.
Q: Does the mixture taste good? Why do you have a different taste from mine?
2). Individual work
Read the passage titled “Look carefully and Learn” to find out the reason.
Q 1: What do you learn after you read such a story?
Q 2: Do you think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when you are doing an experiment in the lab?
Q 3: If you want to be a scientist, what do you think are the most important qualities?
Homework:
Read the following passage with the questions below.
Flossie Wong-Staal
An interview with Emilio Alvarez and Ann Crystal Angeles
Flossie Wong-staal stays on the move. She moved with her family from China to Hong Kong when she was five. Later she moved to the United States to attend college. Now Wong-Staal is on the move to clone the virus that is believed to cause AIDS and to figure out how the molecules(分子)of the virus are arranged. Wang-Staal heads a team of scientist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They are trying to save lives by making an AIDS vaccine(疫苗).
Emilio: How did you decide that you wanted to become scientist?
Wong-Staal: At first my teachers made the decision. In high school they said I should study science because of my grades. By the time I graduated from college, there were so many exciting discoveries being made in molecular biology that I wanted to specialize it.
Emilio: What was your high school like?
Wong-Staal: I went to an all-girl high school in Hong Kong. I felt very free at an all-girl school, and I have fond memories of that time.
Anne Crystal: Would you explain your research?
Wong- Staal: Basically me colleagues and I are trying to understand how the AIDS virus is replicated, and then to develop ways to interrupt the replication process, By “replication” I mean the way in which the virus gets inside a cell and uses that cell as a sort of factory to make many many copies of itself.
Anne Crystal: Do you always enjoy your job in the laboratory?
Wong-Staal: Yes,, I think it’s very exciting work. Of course it’s not every day that you make a discovery and have that kind of reward. But when it does happen, it’s a real thrill. It’s exciting to know that you brought about knowledge that didn’t exist before.
Anne Crystal: What would you tell students who would like to become research scientists?
Wong- Staal: Stay with your interest, and get good information about the education you will need. I also have warning: Things are not always easy. There are frustrations in research; sometimes things don’t go the way you’d hoped. But when you make a discovery or a contribution to science, it becomes worthwhile. And I want to encourage all young people to be interested in science: We need you !
1. As you read, 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boldface words from the surroundings words and sentences.
Look back over the reading to find the following information:
(1). Where Wong-Staal was born: (2). What she is studying in her research:
(3). What she was the first person to do:
(4). This article is primarily about______________.
A. the scientist Wong- Staal B. making an AIDS vaccine
C. preventing the spread of disease
(5). Which question is NOT answered in the reading?
What college did Wong- Staal attend B. What type of biology did she specialize in
Where does she work now
(6). You can infer that Wong- Staal
A. didn’t want to become a scientist B. is happy she becomes a research scientist
C. plans to retire soon
Write about the following two questions in your journal.
(1). Wong- Staal says that there are frustrations in research. What do you think she means? What frustrations might there be in doing research? How would you deal with these frustrations?
(2). Wong- Staal says that here teachers decided she should become a scientist. Do you think teachers should make career choices for their students? Why or why not?
Period 5 Language study
Learning Aims
Enable students to have a better knowledge of the rules of word-formation.
Learning Procedures
Step 1 Warming up
Daily report: Show your opinions about the two problems mentioned in the reading passage.
Individual work
Show a tongue twister to students:
If one doctor doctors another doctor, does the doctor who doctors the doctor doctor the doctor the way the doctor he is doctoring? Or does he doctor the doctor the way the doctor who doctors doctors?
Practise the tongue twister for some times and see who can say it correctly and fast.
Q: Do all “doctors” in this sentence have the same meaning?
Conclusion: The meaning of the same word varies in different sentences and so does the gender.
Step 2 Reading and thinking
1). Pair work
Read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to distinguish the different meanings of the same word.
How much do you charge for repairing my CD player?
The frightened animal charged into the toy shop.
It usually takes one hour to get my call phone fully charged.
The man was charged for being irresponsible for the job in the court.
We gave her the charge of the house when we were away for holiday.
What is the charge for using the hall?
The guide conducted the tourists around the museum.
How well does this material conduct electricity or heat?
The concert on this Saturday evening will be conducted by a world famous conductor.
The teacher scolded him because of his bad conduct.
The manager conducted the business carefully.
He was surprise to see so many crosses marked in his Maths homework.
This fruit is a cross between an apple an d appear.
The river was too deep to cross.
The two main roads cross in the center of the town.
He crossed his name off the list.
2). Group work
Discuss in groups to think about more words of this kind and make sentences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meanings. Then read it out and the other students try to guess the meaning of the same word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Step 3 Imagination
Group work
Show some words on the screen ( such as bank, tie, sharp, tear) . Discuss in groups to make a short story, paying great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meanings and gender of the same word. Write it down on a card and share it with the whole class. See which group does the best job.
Step 4 Compound words
Sometimes if we put two different words together, we can make a new one. These words are called “Compound words”. Show some examples:
Blackboard is compounded with two words:
Part 1= a kind of deep color Part 2= a piece of thin wood
Show the students the formulation: Part 1 + Part 2 = ?
1). Class work
The teacher provide explanations to two single words. Ask the students to combine them together and then guess what the new word is. Repeat it for several groups.
Part 1= part of the body used when we talk Part 2= a round thing to play with
Part 1= water of ten degrees below zero Part 2= medicine to put on your skin
Part 1= a liquid you need to make tea
Part 2= moving in snow with wooden thing tied to your shoes
2). Group work
Discuss to think of some some compound words in groups and then do the same game with the partners.
3) Class work
Have a competition about word guessing and see which team can give the most wonderful performance.
Two students to make a team with one facing the blackboard and the other facing all the students. The teacher lists some compound words on the screen. The students facing the Bb explains the two parts of the compound word as quickly and exactly as possible, so that the other one can join the two parts together to guess which word is mentioned. The game is limited in two minutes and then they can find out which team have guessed more words than the others.
Step 5 Post-learning
Read the story about “Franklin’s famous kite experiment” again , and try to find out all the similar words as those learned in this class.
Homework:
Task 1. Design an exercise to match the words in Column A with those in Column B to make some compound words. Exchange the exercises in class.
Task 2. Prepare to make up a story about the relationship of humans and animals in groups and then act the short play out.
Period 6 Integrating skills
Learning Aims
1. Get the students to have reading extension for scientific experiments.
Enable students to write an argumentative essay by discussion.
Learning Procedures
Step 1 warming- up
(1). Class work
Daily report: A short play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animals.
Q: What do you learn from it?
(2). Class work
Enjoy some pictures about animals killed by humans:
Q: Why do people kill so many animals? Can it be avoided?
(3). Class work
Q: Why do scientists do experiments on animals?
What would often be the result? Can it be avoided?
Step 2 Reading
(1). Individual work
Can scientists make experiments on animals to test new products? People hav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problem. Let’s read such a passage now.
Q: How many questions are mentioned?
( Does animals testing work? Do people have the right to use animals?)
(2). Individual work
People are having a heat argument about the problem. And if you were an animal, what do you think would say to humans beings?
Prepare to make a short speech and speak it out.
(3). Group work
As a human being, do you agree with which side? A reporter is very interested in this argument, and he is having an interview with some people. Discuss the problem in groups, one as the reporter to hold the interview, one as a scientist who sticks to testing on animals, one as an activist who is against the idea and the other one tries to make some suggestions and notes. Exchange ideas with each other with the information in the reading material as well as your own opinions. Do the report and share your conclusions with the whole class.
(4). Group work
It’s really difficult for us to judge who is right or wrong. So in order to avoid such an argument, do you have some betters methods to solve problem, especially in the future? Discuss the problem in groups and reach an conclusion.
Step 3 Writing
(1). Pair work
Now it’s time for you to write about an argumentative essay on this problem. So what do you think you are going to write about in your essay? Discuss in pairs and show the ideas to the class.
(2). Individual work
Read the tips carefully to check if you have the same idea.
Title Choose a clear Pro or Contra animal testing title
Introduction Explain for what reasons animals are used in experiments and make clear on which side you are: Is animal testing OK or are you an animal rights activist?
Second Paragraph: Arguments Pro Choose two or three arguments from the reading to support your view, Explain them in your own words: 2-3 pros.
Third Paragraph: Arguments Contra Choose one or two arguments from the reading that do against your view. Explain them in your own words and show that they are not true: 1-2 cons
Conclusion Write what we should do with animals experiments in the future and why.
(3). Individual work
Then Write down your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listed in the form one by one.
Why are animals used in the experiments?
Are you on which side of them?
Which views do you agree with? Why?
Which views don’t you agree with? Why?
What other ways can you think of to solve the problem in the future?
(4). Individual work
Join your answers together to make a short passage. Divide them into several different paragraphs according to what you write about in each one. Read it through with your partners to make sure what should be corrected and improved.
(5). Class work
To make your essay read well, some useful words will help you a lot when your are writing an argumentative one. Read these words carefully, and choose to use some of them in your essay and then read it again to see what has changed.
比较说明常用词语:
similarly , the same as, similar to ,equal to, appear the same, both seem to, in the same way, in a similar way, in comparison with share…in common/ have….in common, compare …with…, be compared with, make a comparison between with…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between…
对比说明常用词语:
nevertheless/nonetheless otherwise, whereas in contrast, on the contrary opposite to…, different from, on the other hand, have little/nothing in common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 between…
举例常用词语:
for example/instance, as follows, such as, in particular in this case, one example is…and another example is… take ….as an example, the following examples will show that… there are many examples to show that….
表示总结的常用词语:
in a word, generally speaking, in my opinion, to sum up, on the whole ,
Homework:
Task 1. Experience the life in your hometown with heart, and find out what people are talking about heatedly. Write them down and choose one to write about. Before writing, interview some people’s views about it, and then judge which side you are on. Write a letter to the local government to show your opinions.
Task 2. Fill in the assessment form below:
Self-assessment
Learner log for unit 16 Class Name No:
In this unit, you’ve learned about scientists and experiments. How comfortable do you feel like practicing each of the skills below?
1=Not comfortable 2=Need more practice 3=Comfortable 4=Very comfortable
Skills Comfort level
Talk about science and scientists 1 2 3 4 General assessment
Learn how to give instructions 1 2 3 4
Study some rules of word formation 1 2 3 4
Us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1 2 3 4
Learn to write an argumentative essay 1 2 3 4
Reflection
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you have learned in this unit?
What do you think you did best in this unit?
What do you find the most difficult in this unit?
Where do you see the best improvement?
Where do you need to work hard?
Group assessment
姓 名
小组发言次数
全班发言次数
提出问题个数
解决问题个数
查找资料个数
与人合作次数
总体评价
篇12:部编版二年级上册语文第17课《难忘的泼水节》教案
《难忘的泼水节》课文原文
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
1961年的泼水节,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周总理身穿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开始泼水了。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清清的水,泼呀,洒呀!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笑哇,跳哇,是那么开心!
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泼水节!
多么令人难忘啊,1961年的泼水节!
《难忘的泼水节》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地拼读“我会认”中的生字,并能组词。从“我会认”的生字中自由挑选2—3个生字组词并能说一句话。
2、给“我会写”的生字找朋友,尽量区分一些同音字,以免学生混淆。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图文结合,体会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快乐和幸福,感悟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揣摩人物内心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突出主题,点明重点。(2分钟)
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一起分享一个充满温情的、感人的小故事。让我们一起说出故事的名字,生齐读课题。(指导生读出温情的语气来)
什么是泼水节呢?出示图片,师进行解说:当火红的凤凰花开放的时候,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非常隆重,相当于我们汉族的春节,每年都要举办一次。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就成了难忘的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内容。
二、检查预习情况,进行汇报展示。(10分钟)
1、读读我最棒。(2分钟)出示大屏幕
fèng huáng dǎi ēn qiāo sǎ jīn guà kā fēi cǎi
凤 凰 傣 恩 敲 撒 襟 褂 咖 啡 踩
duān zhàn shòu
端 蘸 寿
2、说说我能行。(3分钟)
fèng huáng dǎi ēn qiāo sǎ jīn guà kā fēi cǎi
凤 凰 傣 恩 敲 撒 襟 褂 咖 啡 踩
duān zhàn shòu
端 蘸 寿
3、词语对对碰。(3分钟)
龙 恩 寿 柏 泼 特 敬 鲜 脚 度
4、美文大放送。(2分钟)
生自由读课文,读完后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小组内检查纠正。
三、图文对照,品读课文。(28分)
过渡语:伴着凤凰花的花香,踏着象脚鼓的鼓点,让我们一起走进那难忘的泼水节。
1、生观看视频。(5分钟)(谁的眼睛最亮,看得最认真,一会儿老师可要出题目考大家的)
师:傣族人民都用什么方式在庆祝泼水节?小组内交流一下。指名生汇报交流结果。
(敲起象脚鼓,赛龙舟,放花炮,唱歌跳舞等形式)
2、再读课文,体会情感。(2分钟)
过渡:再美的节目也有落幕的时候,是作者把那一幕幕热闹的场面变成了这篇优美的文章让我们把祝福传递,谁想变成传递祝福的小天使把这篇文章美美地读出来。(指名分段读课文)
3、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向往之情(3分钟)
过渡:谢谢八位小天使,是你们的朗读带领我们穿越时空来到了1961年的泼水节,看到人山人海的场面,我突然想做个现场采访(师现场采访)“请你谈谈现在的心情是怎样的?”一句句朴实的话语,表达了傣族人民对这次泼水节的向往之情。看文中是如何描述的呢?(请看大屏幕)仔细看,认真听(师范读)生小声试读,指名生读。指导读时突出“特别”二字。
(2)欢迎总理。(4分钟)
过渡:得知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傣族人民高兴极了,请你用“——”划出他们是如何欢迎周总理的?(同桌交流一下)
指名生回答。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已经被傣族人民的热情感染了
让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重现当时的情景吧,傣族同胞们,让我们一起欢呼吧。边体会边试着读一读。生试读,指名生读。以游戏的形式男女生合作读。指导读出激动兴奋的语气来。
(3)认识总理。(4分钟)
过渡:在欢呼声中,一个和蔼可亲的伯伯来到人群中,(请看大屏幕)来,认识一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师在图上边指着边解说。(只见他上身穿着对襟白褂,下身穿着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水红色头巾,看他的表情,文中有一个词语用得非常好,看谁的眼睛亮,一下子就能找出来。)
指名生上前边指边描述。以后描写人物时也可以从穿着入手,我们可以现场实践。现场找一生为例进行描述,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4)泼水祝福。(4分钟)
过渡:不知不觉中,欢乐的泼水节开始了,老师今天就充当一下解说员,(请看大屏幕)师边读边演示周总理泼水的动作。想象一下,周总理会说哪些祝福的话(可引导学生想象祝福的话语)
总理的祝福温暖着傣族人民的心,他们也把最真挚的祝福送给敬爱的周总理,傣族同胞们,让我们一起把祝福送给他。师读前半句,生读后半句。
清清的水,泼呀,洒呀!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笑哇,跳哇,是那么开心!(师边解说边播放图片)
4、情感升华。(3分钟)
相隔遥远的时空,我们都能感受到那份幸福,那份快乐,那么作为和周总理欢度泼水节的傣族人民,又是怎样的心情呢?让我们一起把情感抒发出来吧。(请看大屏幕)生齐读。
四、拓展延伸:(2分钟)
过渡:学习了傣族人民的泼水节,你还知道哪些民族的节日?
五、教师小结。(1分钟)
泼水节已渐渐地落下帷幕,我们这节课的学习也即将结束,花香怡人,鼓声悦耳,这真是难忘的一节课。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第四册《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描写了敬爱的傣族人民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的无比幸福的欢乐情景,体现了总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人民的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是这篇课文的情感重点。可是,周总理的时代离现在的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学生不容易理解周总理和人民之间的那份无法言明的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大打折扣。我揣思着:对小学生而言,“情”的感染更有效于“理”的说教。所以,我以“情”为契机,利用情绪的感染性特征,让学生在“情感”中学习,并以此加以实践,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借史激“情”
要想让学生对周总理有更深刻的理解,从周总理的待人处事等细节入手,使学生被周总理的人格魅力所感染。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因此,上这篇课文之前,我先利用活动课为学生们播放了有关周总理的记录片。在这些影片里,描述周总理从小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到参加革命后表现的沉着,机智,乐观的精神;从新中国成立后总理奔走于大江南北到他叱诧于国际外交风云中,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争取外交独立做出的贡献。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总理赫然出现在学生的眼前,学生在观看记录片的同时,在情感上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感染。明白了周总理为什么会受到那么多人的尊敬,也就明白为什么傣族人民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会感到如此幸福。这为学生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情感互动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最亲近的人除了父母以外就是他们可亲可敬的老师了。尤其是小学生,对老师更是崇拜。以至于许多孩子把“这是老师说的”常常挂在嘴边。这又为我们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有利的因素。课堂上,老师的感情和学生的感情往往是互动的。在众多领导人当中,我本人非常敬佩周总理,我常常在观看总理的影片时激动无比,我常常为我们有一位这样的好总理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在课前,我满怀激情地把我的这种感受和学生一起交流。我说:“总理的好是我们无法用文字去表达的。假如用老师的二十年时间换回总理的一年时间,我非常乐意。”话音刚落,教室里响起了掌声。一群二年级的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是我意想不到的。很明显,学生在通过之前观看的有关总理的记录片,他们知道老师对总理的敬佩程度。学生完全和他们的老师在情感上产生了共鸣。老师对总理的爱戴,尊敬成功地转移到学生的身上。
三、读文悟“情”
这篇讲读课文,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既生动又形象,课文中很多词语都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教学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关键词语,在语句环境中品词析句读文,使学生在读文中体会这种深厚的感情。
课文里,开篇的“火红火红”一词,就明显地显示了傣族人民当时的心情是如此开心和幸福。“特别”“敲起象脚鼓”“赶来”“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欢呼”等等,无一不体现人民的高兴心情。学生们知道,正因为总理是可敬的,所以人民才会这样高兴。第四自然段,课文从总理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快乐的动作“接过”“敲着”“踩着”。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总理的可亲。第五自然段,周总理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向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体现了总理和人民之间的深厚感情。最后三自然段更是感情的升华。我创设了良好的环境气氛,让学生感情朗读课文,细细品味文中的语句,再联系之前对总理的认识,学生在读文中不知不觉地感受到了那份真挚的感情。
这篇课文主要表达总理和人们之间的深厚感情,这是文章的中心。通过各种渠道的感情激发,以“情感的熏陶”取代“乏味的讲解”,能使学生跨越时间的隔阂,了解周总理的伟大,对学生突破课文各个难点有着无可比拟的作用。
篇13: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17怀疑与学问
【教学构想】
《怀疑与学问》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
因此,我想从议论文教学的结构人手,既注重课文的整体把握,又注重语言文字的教学,使两者得到统一,从而使传统教法与教学创新得以有机结合。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论点层层深入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3.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运用。
难点:理解论证的层次和过渡句的作用。
[教学安排]两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叫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就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板书课题)
二、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布置阅读思考题
思考题一:文章的论点是什么?总论点是如何提出来的?
思考题二:分论点是什么?分论点的提出有什么特点?分论点与总论点之间有何联系?
思考题三: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思考题四:文章用了哪些议论方法?
(此环节指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培养学生对文本的解读能力。)
三、学生分组阅读课文,合作探究,考虑思考题的回答(学生通过交流讨论领会作者的观点,这一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自由解读文本,这样才能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教师以平等对话的形式加入学生的学习讨论过程中。)
四、师生共同讨论并归纳
1.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分论点:
①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②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之后,第3自然段至第5自然段先从消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再从积极方面进行论证。第6自然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精当地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而前一方面的论述,又分为两层来论证中心论点:第3、第4自然段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这种证据有时又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这种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亦即怀疑;第5自然段扩展开来,又提出“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小论点。这样,本文议论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大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转到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做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在此环节中,尤其要注意鼓励学生。此外,在评价时我们应采用多种方法,比如说让学生自评、互评等,这样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主人翁的地位,也更能投入到学习中去。)
2.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请学生各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板书,评出归纳准确、简洁的学生,增加学生自学的兴趣。)
讨论并归纳:
①事实论据:
a.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b.听说古代有三皇、五帝。
c.听说“腐草为萤”。
d.戴震善问的例子。
②道理论据:
a.“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b.“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c.“尽信书不如无书。”(孟子)
3.请编写本文的阅读提纲,并请同组互评,选出优秀的提纲板书。
(这个步骤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理清思路。)
四、小结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分层次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语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论点、论据和文章结构,这节课我们来探讨一下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语言特色。
二、举例论证,是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是用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以及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试举出课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的
篇14:小学信息技术《第10课保存和调用过程》优秀教案
苏教版小学信息技术《第10课保存和调用过程》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与要求]
1.学会保存过程的方法,会调用保存过的过程来绘图。
2.通过学习保存和调用过程体会过程的作用,并学会知识的迁移。
3.通过随时和反复调用“过程”,初步理解子程序的含义。
4.计算机程序设计要求科学而严密,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同学从小养成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课时安排]
建议安排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保存过程和调用过程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体会过程在程序设计中的作用,初步理解子程序的含义。
[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前节课学习并体验了过程的定义及其作用,本节课是让学生了解定义的过程如果被保存下来后可以随时、反复进行调用,从而大大简化程序设计的过程,为以后进一步学习过程、编辑过程和完善过程打下基础。
2.教学方法指导
尽管上节课学生已经体验到过程的意义和作用,但由于没能保存下来,所以本节课要重新定义过程,从而引出保存过程的重要性。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可以让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最后通过交流总结让学生完成保存过程和调用过程的学习。
(1)利用知识的迁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培养学生独立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培养观察、思考、推断及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教案]
[课题]
第10课保存与调用过程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知识与技能
学会保存过程的方法,会调用保存过的过程来绘图。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保存和调用过程体会过程的作用,并学会知识的迁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随时和反复调用“过程”,初步理解子程序的'含义。
4.行为与创新
计算机程序设计要求科学而严密,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同学从小养成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本课的重点是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保存过程和调用过程的方法。
2.难点:让学生体会过程在程序设计中的作用,初步理解子程序的含义。
[教学准备]
建立用于保存学生文件的文件夹。
[教学过程]
1.激趣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定义过程并用定义的过程画出美丽的图形,下面教师就用上节课定义过的过程完成下列图形。教师边说边演示(观察教师展示的图形和过程)
(2)提问:请同学们试试看你们能用这两行命令完成这个图形吗?不能,因为大家都知道退出Logo后所定义的过程就会消失,你们猜猜老师是怎样快速画出这些图形的?
(3)引导学生说出“保存”、“读取”或类似词语。
2.新课教学
(1)那如何才能保存好我们定义的过程呢?请同学们定义一个画正方形的过程,通过小组讨论,将定义的过程保存在自己的文件夹中。(这一过程对学生来讲不难,因为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学过多次文件的保存,教师只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并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完成新知识的学习)
(2)请同学说说是如何保存的?有问题时教师可以加以纠正。(注意保存路径)(FILE—SAVE(SAVEAS))
(3)请同学们用刚才保存好的ZFX过程,完成下面的图形。
(4)调用过程
①提出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退出Logo程序,然后再打开Logo程序,再输入下列命令,看能不能完成上面的图形?
②引导学生找出问题所在:尽管我们把定义好的过程保存在硬盘中,但在使用前必须先要把这个过程调用出来,小海龟才记得起来这个“命令”。
③提醒大家用“文件”菜单中的“加载”命令来试一下,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④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发现,让学生通过互相学习的方式来完成“加载”的使用。
3小组汇报。
4学生评价。
5教师评价、肯定、纠正。
【初中语文第17课《犟龟》优秀教案(精选14篇)】相关文章:
读《犟龟》有感500字精选2023-11-15
课外阅读的教学论文2023-01-18
课外阅读教学随笔2023-09-14
我的理想150字作文2022-04-30
五年级下学期学生班主任评语2022-05-02
高中暑假阅读书单2023-10-21
七年级语文《地毯下的尘土》教案2023-01-22
优秀家长经验交流会发言稿2023-11-04
五年级下学期学生期末评语2022-08-09
记一堂难忘的语文课作文2024-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