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公开课教案

时间:2023-05-20 08:14:49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六年级语文下册公开课教案(共19篇)由网友“来hiahiahia”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六年级语文下册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六年级语文下册公开课教案

篇1:六年级语文下册公开课教案

《跑进家来的松鼠》

【教学目标】

1、读通全文,用摘录关键语句的方式了解松鼠在我家所做的三件事,并能列小标题;

2、感悟松鼠的可爱,作者一家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对松鼠喜爱之情的写作方法,

学习指南:

①自由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②快速浏览课文,想想:作者具体写了这只松鼠跑进我家来做了哪三件事? 用 —”划出关键句。

2、检查词语

3、交流关键句。

①咱们家的松鼠是在储备冬粮呢。 但松鼠继续千方百计地贮存冬粮。 ②原来松鼠起了个大早,忙活了一个早晨,把蘑菇全晾上了。

③原来,松鼠把这些东西叼到烟囱里给自己垫窝了。 4、出示加上动作的词:(齐读),找出关键词作为小标题。

(偷)方糖 (窃)面包 (储)榛子 (叼)骨头

(挂)鹿角 (晾)蘑菇

(藏)手套 (垫)头巾

学习指南:

1、你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作者一家喜欢这只跑进家来的松鼠?圈圈画画,做好批注。

2、读出喜爱之情。

3、交流你的意见。

“哈哈大笑”(与对我的态度相对比)

(2)(请个别学生读爸爸说的话)从爸爸的话中,你还听懂了什么呢? 从朗读中引导学生抓住“咱们家”“天性”来理解。

① “咱们家的松鼠” “咱们的松鼠”:爸爸已经把松鼠当成了我们家的一员了。为松鼠备冬粮而自豪,对松鼠的宠爱。将它看成家里的一份子。

②“天性”:是啊,爸爸把松鼠贮存冬粮看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很普通,很正常,一点没责怪的意思,还夸他不甘落后。

③“不甘落后”不甘心落于别人的后面。 自豪,赞扬。

④朗读句子。那这话该怎样读才能读出爸爸对松鼠的喜爱呢。 齐读。

学生齐读。

作者抓住什么写出了家人对松鼠的喜爱之情?

一个“哈哈大笑”,一句“天性”,一脸“哭笑不得”,把对松鼠的喜爱之情隐藏在了这样寻常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板书)之中,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小结:文章没有一处写有喜爱之词,但从松鼠在我家的一举一动,家人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我们都能感受到隐藏在其中的感情。这也是我们这篇课文表达方式上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用生动的描写表达感情。

篇2:六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1.读准每一个字,掌握文言文的一般语气和节奏,理解八则语录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2.了解“论语”表达的艺术方法和这些方法所产生的作用(排比的语气气势,比喻的形象意义,对偶的整齐匀称等)。

3.了解古人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以此指导自己的学习。

【学习提示】

1.孔子,名丘,字仲尼,我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人尊奉为圣人。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首开私立学校的先河,相传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书。它对我国思想史和文化史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自汉以来,儒学成为两千年封建文化的正统。《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语录体散文,主要是记言,又是先秦文学语言的总集。

3.《论语》八则内容,以“学习”为中心,分别阐述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内容。

【语句串讲】

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翻译: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它,不也是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这不是道德高尚的人吗?

要点:“而”顺接连词,相当于“并且、从而”。 “不亦…乎?”反问句式,“不也是…吗?” “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原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翻译: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要点:后面这个“知”是通假字,同“智”,聪明。

原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翻译:(对于知识)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以它为快乐。

要点:好,动词,爱好。 乐,以……为乐。

原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三个人同行,一定有(可以充当)我的老师(的人)在里面。选择他们好的(地方)并且顺从它,选择他们不好的(地方)作为自我改正错误的借鉴。

要点:“焉”是“于此”的兼音词,相当于“在这里”。 两个“其”都是代词,相当于“他们的”。 两个“而”都作顺接连词,相当于“并且、从而”。 两个 “之”也都是代词,相当于“它”,分别指代前面的“善者”和“不善者”。 “…者”者字结构,成为名词性短语,相当于“…的”地方、原因等。

原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温习旧的(知识)学习新的(知识),可以以这种人作为老师。

要点:“故” 名词,旧的(知识)。 “而”顺接连词,相当“并且、从而”。 “知”动词,“得到”“懂得”。 “新”名词,新的(体会和知识)。 “可以”两个词,“可”是“可以”;“以”介词,后面省略“之”(这种人)。 “为”动词,读wéi。

原文: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翻译:到一年最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要点:凋,凋谢,凋零。

原文: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翻译:不要想速成,不要贪图小利。想要速成,反而不能达到目的;贪图小利,就作不成大事。

原文: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翻译:我曾经整天不吃,整夜不睡,用(所有时间)思考,也没有什么好处,(与其这样)不如学习。

要点:尝,曾经。 以,介词,省略宾语“之”。

【课文分析】

第一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乐趣和态度。 三句话各有侧重。第一句“时习”(按时温习)是方法;第二句“乐”(乐于与有学问的朋友交往)是情趣;第三句“不愠”(暂时不被人理解却不怨恨)是态度,更是胸怀。

第二则:阐述了学习的态度(道德)。 一句话中五个“知”字,前四个“知”意义相同,后一个“知”是“聪明”的意思。实事求是,既是学习的态度,更是做人的道德。

第三则:阐述了学习由浅入深的境界。 学习有“知之”、“好之”、“乐之”三个过程,以学习为“乐”是学习的境界。“乐之”必须建立在“知之”和“好之”的基础上。

第四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虚心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唯有如此,才能丰富自己的见识,才能不断进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被后人广泛地运用。

第五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 复习已有的知识,接受新的知识,这是“为师”的基本条件。“温故”是旧知识的巩固和积累,“知新”是新知识的吸取和接受。

第六则:阐述了为学为人的道理。 本句是打比方,写“松柏”不畏“严寒”,比喻为学不怕艰难,为人不惧逆境。类似的比方有:烈火见真金、路遥知马力、板荡识忠臣。

第七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欲速则不达”充满辩证的思想火花。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学习亦然。任何违背规律,急于求成的心态和方法都行不通。

第八则:阐述了学习的方法。 “吾尝”两字说明这是孔子自述学习的经验和教训。光“思”而不“学”是没有任何用处的。

篇3:六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1.品味文章的精彩段落和精彩语句,享受美文的艺术魅力。

2.体会散文的特点,以及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

3.从饮茶品茶的生活习俗中寻觅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正音正字】见课文下方注音的字

【词语积累】

古朴雅致 小巧玲珑 小道消息 愤世嫉俗 拍案而起 味同嚼蜡

【课文分析】

本文写水乡茶居在新时代的变化和水乡人的“叹”茶,从饮茶品茶这一流传久远的生活习俗中寻觅到社会变革的踪影和水乡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5段),写水乡茶居的外在变化。

首先将水乡茶居与城市茶楼作一对比,以见其小。然后与旧时茶居作对比:一比茶居建筑的变化,近年“多用混凝土水榭式结构”;二比茶居名字的变化,现在“讲斯文”,用“雅号”;三是茶居设备和品茶食品的变化,现时“越来越讲究了”。

第二部分(第6-11段),写水乡人“叹”茶的高雅情趣。

首先,总说水乡人把饮茶作为一种享受。

然后,分两层意思:一写他们边“叹”茶边欣赏美景,品味生活;二写他们边“叹”茶边谈论,“酿”出生活的诗来。

最后,以月下“叹”茶,使人“渐醉”收束全文,让读者思考回味。

本文以小见大,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习俗,来反映社会变革及这种变革带来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情趣的巨大变化。全文紧扣一个“变”字,写水乡茶居的环境变化,写水乡人生活情趣的变化。

全篇运用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这样的语言清淡雅致,用来写茶居饮茶,写水乡饮茶人,写他们的雅逸的情趣,可谓恰到好处,体现出内容和形式的高度一致。

【思维训练】

1.本文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举例说明。

生动比喻,如“叹”茶“有如牛的反刍”。

有雅逸的比拟,如“大小船只在半新醒半睡的小河中摇撸扬帆来去”。(拟人)

“两岸渐渐消失在温柔的暮色里”。(拟人)

“皎月悄悄浸在小河里”。(拟人、拟物)

有比比皆是节奏舒缓的排比,如“有轻轻的叹息,有嗬嗬的笑声,也有愤世嫉俗的慨叹”;“茶居灯火的微茫,小河月影的皴皱,水气的飘拂,夜潮的拍岸……”

还有引用,如“草草杯盘共一欢”,是引用苏步青的诗句。

2.本文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

文章不仅用水乡茶居与城市茶楼对比,与旧时茶居对比,还把饮茶与饮酒对比,作者认为“‘叹’茶的兴味,未必比酒淡些,它也可以达到‘醺醺而不醉’的境界”,“‘叹’茶也如吃酒,且比酒味更醇”,表现出水乡人在饮茶中品味生活的雅趣。

3.哪一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它是从哪些角度进行描绘的?请找出相应语句。

水乡人边“叹”茶边赏景的那一段,写得很富有诗情画意。加上那“半依栏杆”边“叹”茶边赏景的茶客,构成一幅诗意盎然、美丽无比的风俗画。 听觉:“小鸟的飞鸣”。

视觉:“揭去雾纱,露出俏美的真容”的小河。嗅觉:“如倾翻了满河的香脂”的水果香气。

4.生活中,哪些也可以称为高雅的生活情趣?请举例说明。

六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4:六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教学难点:

1、掌握“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人们常说四书五经,同学们知道“四书”指的是那四书吗?对,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书中的《论语》。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解释题目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什么是“论语”,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的注解1,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呢?很好,把它画出来。 “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就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2、作者简介 好,我们现在来看一下作者:孔子,请同学们看到注解一,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知道孔子的什么信息?很好,用笔画出来。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其中,孔子被称为“圣人”。

三、整体感知

1、诵读 全班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2、检查作业(扫除语言障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①读音 论( )语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诲女知之乎( ) 是知( )也罔( )殆( )而内自省( )也 默而识之( ) 何有于我哉 ( )

②字词的解释(投影字词与重要句子的翻译)

a.要学生概括这篇文章的通假字(“说”通“悦”(愉快) “女”通“汝”(你) “识”通“志”(记住)) “知”通“智”(智慧)

b.总结“而”的用法 “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明确:表顺接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表转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学而不厌。

③重要句子的翻译

④全文的翻译

⑤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精读品味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明确:谈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等。

2.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3.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例1: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例2: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4.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五、讨论交流

1、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六、总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论语八则》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

篇5:六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作者围绕一个主题,列举具体事例进行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感受旅行可以让人们心胸开阔,生活丰富,意志坚强,理想崇高。

2、激发学生阅读游记的兴趣。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正确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难点:掌握围绕一个主题,列举具体事例进行表达的方法。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环节与预设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旅行吗?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师生畅谈)

你们知道吗?自古以来,许多名人在他们最美好的青少年时期,也热衷于游历、考察、探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介绍名人游历生涯的文章《壮哉,少年游》。

二、板书课题,齐读。

三、教师范读

听老师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四、学生自读,扫除生字障碍。

1、自己读,画出读不好、难理解的字词。

2、小组交流,互相解决疑难问题。

3、全班汇报交流情况。

重点讲解“真挚”“撰著”“踏勘”“阅历”等词。

五、自学探究

1、出示“学习提示”

用心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

在文章中,你对谁的游历生涯最感兴趣?走进文本,画出相关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对这儿感兴趣,再体会着读一读。

学生自学探究,进行小组讨论。

2、汇报交流

预设

第3自然段:司马迁20岁时就到祖国各地旅行,为后来撰写《史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4自然段:徐霞客从青年时代起,三十多年从未停止过旅行,从而写下专著《徐霞客游记》。

第5自然段:白居易登山时写下精美诗句。

第6自然段:沈括游山解开心中疑惑。

3、小结

本文通过列举具体事例论述了“壮哉,少年游”这一主题,从而说明了旅行可以让人们的心胸更开阔,生活更丰富,意志更坚强,理想更崇高。

4、对于议论性文体的叙述方法适当作一说明。

五、拓展

读课文,做读书摘记。完成课后75页表格。

篇6:六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教材分析:

本文行文流畅、结构简洁、带着几分豪气的散文。作者引用史学家司马迁、地理学家徐霞客、诗人白居易、科学家沈括的游历故事,以及许多发达国家对青少年游历的重视,呼唤着我们走进山水之间去陶冶性情、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并灵活运用“热衷、掌故、芳菲、栩栩如生、疑惑不解”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给课文分段,总结各段的意思。

3.明白文章中讲述的游历的故事,培养学生热爱、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4.体会逗号、分号和句号的不同用法。

5.学做读书摘记。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练习的形式呈现对文本的预习情况。

2.展开小组讨论,明白课文介绍了哪些关于游历的故事。

3.小练笔,深化对游历的认识与体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游历的故事,培养自己的兴趣,做出自己的打算。

重难点分析:

l本课结构清晰,故事简练,学生易于理解。同时文章用词优美,讲究遣词造句,所以引导学生积累并学会运用优美词句是教学的重点。

l文章主题突出,学生的经历使然,虽有认同但不一定能够全部理解。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游历的重要性,鼓励他们在旅行中、在生活中长见识,学知识。

课前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搜集古今中外的游历故事。

2.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交流,导入新课。

1.师生交流自己的旅行经历。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谈谈对课题的理解。

二、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学情。

课件展示

1.指名读课文,并说说通过读文章自己了解到了什么。

2.教师出示关于基本内容的课堂练习,学生用抢答的方式汇报预习情况。

三、引导学生品读,了解游历故事。

1.学生小组读3-5自然段,讨论:文章中介绍了哪些关于游历的故事?分别是怎样介绍的?

课件展示

2.教师抓住要点引导学生交流:

(1)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他二十岁的时候,就到祖国各地去旅行,为后来撰著《史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写成一部真实记录祖国山水地貌的专著——《徐霞客游记》。

(3)唐代诗人白居易一生酷爱旅游,吟诗时留下疑点,宋代科学家沈括游玩解疑。

注意点:

(1)司马迁热爱旅游体现在何处?

(2)徐霞客游历范围广,体现在何处 ?

(3)白居易有哪些和游历有关的诗篇?

3.学生阅读第6、7自然段。

(1)总结归纳游历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课件展示

(2)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四字词语和排比的妙用,同时针对体会指导朗读和做读书摘记。

(3)第6自然段中逗号、顿号的用法和第3自然段分号用法的对比区别,学会标点符号的正确运用。

课件展示

四、激发游历热情,布置扩展活动。

1.师生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游历中的收获,领会游历对生活和学习的作用。

2.布置学生以“我的旅游故事”为主题,写下自己的旅游经历和收获。

课件展示

篇7:六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十个要求会写的生字,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和平、热爱自然、保护地球的教育。

二、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人对地球未来的企盼,体会诗歌蕴含的情感。

2、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教师准备

地球上美丽的风景图片,有关战争、环保等方面的图片。

四、学生准备

搜集有关环境破坏和保护方面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的星球,是一个伟大的星球,你对它了解吗?(引导生谈话)

师:地球是人类的母亲,是生命的摇篮,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今天,我们学习的《地球万岁》就是一首献给地球的歌。(板书课题)

师:请同学们高呼“地球万岁”!

师:看到诗题,你想了解什么?

二、初读,自学感知

1.要求:

(1)读准字音,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要求理解的词语有:奢靡、窒息、泯灭等。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

2.认读生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师:谁来读一读你喜欢的段落,其他同学思考:课文讲了地球的哪几方面。

提示:第一部分(第一至第三小节):赞美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人类在地球上享有平等的权利,都有权分享美好的一切,教导人们应该珍惜。

第二部分(第四小节):历数人类犯下的许多错误,破坏了地球美好的环境:厮杀争斗、乱砍滥伐、捕杀动物、侵占绿地。

第三部分(第五至六小节):热切地企盼泯灭怨仇,享受平等自由,企盼保护生态环境,享受地球上美好的一切。

第四部分(第七小节):诗人大声呼唤地球万岁,传达出人类共同的心声。 “地球——万岁!万岁——地球厂这是呼喊,是警醒,是热切的期望。

四、品读诗歌,体会情感

(一)学习1-3小节

1、师:谁来读读第一小节,

2、有着“亿万年” “高寿” , “看着人类诞生,成长,看着人类在历史的风云中行走……”这就话运用了什么手法

3、这一节里押韵的字有哪些,韵脚是什么?

4、随机出示诗句:

不管你是总统还是百姓,

不管你贫穷还是富有,

每个人都有权利分享

阳光的明媚,

月光的温柔。

这一句说明了什么?

5、“海洋和陆地是大家的,森林和草原是大家的,荒凉的戈壁和沙漠也是大家的。”这句话说明了什么?

随机交流,引导学生说出地球的伟大、无私、公平公正。

6、师:谁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让大家感受到地球的公平公正?指名读——自由读——指名读。

7、指导读前两行要读得平稳些、亲切些,“大家”应重读,强调平等与分享。后行用降调读,一扬一抑成呼应,有变化,最后四行,要重读。“月光”句用平调,语速徐缓,让人陶醉在溶溶的月色中,尽情享受自由和幸福。)

试读1-3小节(课件,配乐读)

师:地球是无私的,他像一位长着教导我们说。

8、随机出示诗句:

地球教导我们:

珍惜生存的家园,

学会爱和奋斗,

不要贪婪地索取,

不要奢靡地享受。

师:地球的教导是语重心长的,让我们通过朗读牢牢地记住吧!男生读一读。

师:让我们再次将地球的教导铭记在心中吧!女生读一读。

奢靡,贪婪什么意思?

师:最后,让我们一齐谨记地球的谆谆教导吧!

(二)学习第四小节:

1、师:地球犹如一位慈爱的母亲,为了自己的儿女倾尽其所有的爱,可贪心的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将地球的教导抛之脑后,做了许多令自己都惭愧的事情。请你们大声地读一读第四小节,思考下列问题: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人们都做了哪些令自己都惭愧的事情,勾画出重点词语,想一想,透过这些重点词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师:“窒息”是什么意思?谁能够根据诗句的情境,尝试来解释这个词语?

3、师:这些准确的语言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一幅幅残忍的画面,可见现代诗歌的语言多么生动形象啊!让我们再现地球的惨景吧!(多媒体课件展示)

4、师:此时,你的内心肯定有了更深的感触,怎样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呢?

5、师:文中的诗句我们改为“连遥远处的绿叶都被震动”可以吗?

6、师:“还有”后面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谁能补充一下?让老师看看谁的知识更丰富?

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人类的残忍

生交流。

还有,还有,还有、、、、、省略号什么意思?还有什么?

A.人们乱砍森林,造成水土流失,洪水泛滥,给人类自己造成巨大损失。

b.过度放牧,造成草原沙化,原先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变成了荒无人烟的戈壁滩。

C.蛇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以致鼠害严重,每年仅我国就损失粮食几十亿斤。

d.我国的藏羚羊的皮毛非常珍贵,被称为“软黄金”,由于人们乱捕乱杀,已濒临灭绝。

a.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破坏环境,最终受害的是我们人类自己。

8、师:人们居然做了这么多不可饶恕的事情啊!你们的心情怎样?

师:带着你们的沉痛来读一读,指名读——范读——齐读。(课件配乐读)

(三)、学习5、6小节

1、师:美丽的地球母亲,被无知而势利的人们伤害得满目疮痍,如果地球继续被破坏下去,人类将无处存身,同地球一同毁灭。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已经醒悟了,从心底发出了深切的呼唤。请同学们齐读第六节,看看作者告诉我们该怎样珍惜人类生存的家园?

2、教师:如果人人都能这样珍惜我们身边的一切,那么我们的眼前将会出现多么美丽的画面啊!(看图片,读诗句,体味作者情感,指导朗读)

“美人鱼的歌声,在柔风中飘荡,岸边的橄榄树,向过往的船只招手……”“隔海相望、、、、、、、泯灭旧日的怨仇”

“所有的草原和牧场,飘荡着欢快的歌声,徜徉着羊群、骏马和奶牛。”

3、教师:你觉得这些牛羊和骏马生活得么样?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的?

谁能用这个词说个句子?

4、“所有洒过汗水的田野,庄稼结出丰硕的谷物,葡萄滴下甘醇的美酒……”

这一句又该怎样读?

5、根据自己的理解,仿照课文的形式,试着吟诵我们自己的诗句,补充省略号后的内容。(课件)

? 我来填诗句

? 所有的高山,都苍翠、( ),雄鹰( ),令人( )。

? 所有的森林,都郁郁葱葱,成为( )的乐园

? 所有的鱼儿,都( )。

? 所有的湖泊,都( )

6、教师小结:眼前的画卷太美了,但是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还很遥远,需要我们行动起来,不断努力,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还给大地原有的生机、活力。现在就让我们行动起来,用自己的方式为保护地球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吧。说说你今后怎样做?

(四)、学习7小节

1、师:为了地球母亲不再哭泣,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够永远生活在这个美丽的星球,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为保护地球的环境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吧!

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让我们再一次倾听作者的心声,也是所有珍爱生命,珍爱地球的人们的共同的呼声。

课件出示

④最后一小节为了美好的一切指的是什么?(生:和平、友谊、自由、美好……)

师:请同学们说说看,我们人类怎样才能拥有这美好的一切?(生讨论、回答。

师:愿望是美好的,心情是舒畅的,让我们再带着这种热切的企盼与美好的向往读读这一小节吧!(配乐读)

四:表达祝福,情感升华

师:地球是伟大的,慷慨无私的,作为地球的儿女都真诚地祝福她长命百岁!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在课后题中写下自己最真挚的祝福吧!

学生写,配乐表达。

结束语:同学们,让我们伸出爱的双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一起来善待、保护那美丽而又脆弱的地球,祝福地球长命百岁!

六、拓展作业

【板书设计】:

地球万岁

赞美 破坏 保护 呼唤

学会珍惜 令人深思 享受美好 传达心声

六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篇8:六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教学过程

1、出示主题图。教材第2页主题图。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0℃代表什么意思?-2℃和2℃各代表什么意思?)

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

1、教学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0℃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

比0℃低的温度叫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负号):如-2℃表示零下2摄氏度,读作:负三摄氏度。

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可省略不写:如+2℃表示零上2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2℃,读作:三摄氏度。

(2)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2、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1)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2)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2)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

2、教学例2。

(1)教师出示存折明细示意图。(教材第2页的主题图)教师:同学们能说说“支出(-)或(+)”这一栏的数各表示什么意义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然后指名汇报。

(2)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像,500这样的数表示的是存入的钱数;而前面有“-”号的数,像-500,-122这样的数表示的是支出的钱数。

(2)教师:上述数据中500和-500意义相同吗?

(500和-500意义相反,一个是存入,一个是支出)。

你能用刚才的方法快速而又准确地表示出向东走100m和向西走200m、前进20步和后退25步吗?说说你是怎么表示的?

师把学生的表示结果一一板书在黑板上。

4、归纳正数和负数。

(1)你能把黑板上板书的这些数进行分类吗?小组讨论交流。

(2)教师展示分类的结果,适时讲解。

像+8,+4,+2000,+500,+1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们叫做正数,前面的+号也可以省略不写。

像-8,-4,-500,-20这样的数,我们把它叫做负数。

(2)那么0应该归为哪一类呢?

组织学生讨论,相互发表意见。

(4)归纳: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它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点。

(5)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负数?

鼓励学生注意联系实际举出更多的例子。

篇9:六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昆虫标本有多少件?

(做完让学生说解题思路、投影订正。)

2.学习例5。

六月份捕鱼多少吨?

(1)读题找出条件、问题。

(2)师生合作画出线段图,并分析数量关系。(让学生说画图过程)

问:①谁和谁比,谁是单位“1”?

(3)列式解答。

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小组讨论如何解答,并考虑可用几种方法解答。

学生汇报结果。(老师板书列式)

答:六月份捕鱼3000吨。

师追问:你是怎么想的?

生:要想求六月份捕鱼多少吨,就得先求出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鱼多少吨。

师再追问:怎样求六月份比五月份多捕的吨数?

捕的吨数。

答:六月份捕鱼3000吨。

师追问:怎么想的?

生:把五月份的吨数看作单位“1”,先求出六月份捕的相当于五月份捕的几分之几,就可以求出六月份捕鱼多少吨。

师问:这两种解法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联系:两种解法都利用了分数乘法的意义求已知数的几分之几。区别:解题思路不同。)

(4)练习“做一做”(2)。

答。

(三)巩固练习

1.补充问题并列式解答。(复合投影片)

________?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 )里。

包?列式是

A.乙队修了多少米?

B.乙队比甲队多修多少米?

C.甲队比乙队多修多少米?

D.乙队比甲队少修多少米?

(3)根据条件和问题列出算式。

已知一袋大米重40千克。

(四)课堂总结

篇10:六年级下册数学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正比例意义的变化规律。

2.学会判断成正比例关系的量。

3.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掌握正比例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请同学口述三量关系:

(1)路程、速度、时间;(2)单价、总价、数量;(3)工作效率、时间、工作总量。

(学生口述关系式、老师板书。)

(二)学习新课

今天我们进一步研究这些数量关系中的一些特征,请同学们回答老师的问题。

幻灯出示:

一列火车1小时行60千米,2小时行多少千米?3小时、4小时、5小时……各行多少千米?

生:60千米、120干米、180千米……

师:根据刚才口答的问题,整理一个表格。

出示例1。(小黑板)

例1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师:(看着表格)回答下面的问题。表中有几种量?是什么?

生:表中有两种量,时间和路程。

师:路程是怎样随着时间变化的?

生:时间1小时,路程是60千米;2小时,路程为120千米;3小时,路程为180千米……

师: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就叫做两种相关联的量。

(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表中谁和谁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生: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我们看一看他们之间是怎样变化的?

生:时间由1小时变2小时,路程由60千米变为120千米……时间扩大了,路程也随着扩大,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师:现在我们从后往前看,时间由8小时变为7小时、6小时、4小时……路程又是如何变化的?

生:路程由480千米变为420千米、360千米……

师:从上面变化的情况,你发现了什么样的规律?(同桌进行讨论。)

生:时间从小到大,路程也随着从小到大变化;时间从大到小,路程也随着从大到小变化。

师:我们对比一下老师提出的两个问题,互相讨论一下,这两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分组讨论)

师:请同学发表意见。

生:第一题时间扩大了,行的路程也随着扩大;第二题时间缩小了,所行的路程也随着缩短了。

师:我们对这种变化规律简称为“同扩同缩”。(板书)让我们再看一看,它们扩大缩小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师:根据时间和路程可以求出什么?

生:可以求出速度。

师:这个速度是谁与谁的比?它们的结果又叫什么?

生:这个速度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它们的结果是比值。

师:这个60实际是什么?变化了吗?

生:这个60是火车的速度,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也是路程和时间的商,速度不变。

驶多少千米,速度都是60千米,这个速度是一定的,是固定不变的量,我们简称为定量。

师:谁是定量时,两种相关联的量同扩同缩?

生:速度一定时,时间和路程同扩同缩。

师:对。这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商,也就是比值一定时,它们同扩同缩。我们看着表再算一算表中路程与时间相对应的商是不是一定。

(学生口算验证。)

生:都是60千米,速度不变,符合变化的规律,同扩同缩。

师:同学们总结得很好。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路程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时间扩大,路程也随着扩大;时间缩小,路程也随着缩小。扩大和缩小的规律是:路程和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样的。

师:谁能像老师这样叙述一遍?

(看黑板引导学生口述。)

师:我们再看一题,研究一下它的变化规律。

出示例2。(小黑板)

例2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如下表:

(板书)

按题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幻灯)

(1)表中有哪两种量?

(2)谁和谁是相关联的量?关系式是什么?

(3)总价是怎样随着米数变化的?

(4)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

(5)谁是定量?

(6)它们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生:(答略)

师:比较一下两个例题,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有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师:对。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新内容。(板书课题:正比例的意义)

师:你能按照老师说的叙述一下例1中两个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关系吗?

生:路程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它们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一定,所以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是正比例关系。

师:想一想例2,你能叙述它们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为什么?(两人互相试说。)

师:很好。请打开书,看书上是怎样总结的?

(生看书,并画出重点,读一遍意义。)

师:如果表中第一种量用x表示,第二种量用y表示,定量用k表示,谁能用字母表示成正比例的两种相关联的量与定量的关系?

师:你能举出日常生活中成正比例关系的两种相关联的量的例子吗?

生:(答略)

师: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正比例关系,有的是相关联,但不成比例关系。所以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要抓住相对应的两个量是否商(比值)一定,只有商(比值)一定时,才能成正比例关系。

(三)巩固反馈

1.课本上的“做一做”。

2.幻灯出示题,并说明理由。

(1)苹果的单价一定,买苹果的数量和总价( )。

(2)每小时织布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

(3)小明的年龄和体重( )。

(四)课堂总结

师:今天主要讲的是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的?

(生自己总结,举手发言。)

师:打开书,并说出正比例的意义。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五)布置作业

篇11:二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

【内容简介】

《弗朗兹的故事》是该系列之一的“弗朗兹的故事”分册,该书是作者对一个男童从6岁到8岁这一人生阶段进行追踪观察以后陆续写出的,本书节选了其中的10个故事。一头金黄色的头发卷儿,天蓝色的眼睛,樱桃似的小嘴。还有那玫瑰红的双颊。没错,这就是弗朗兹,千万别说他长得像小姑娘,他正为这事烦着呢。不过,弗朗兹大多数时候是快乐的,他也给别人带来快乐。比如:他用礼品果盒的丝带、衬裙的花边、一大块丝网窗帘和一束上好的羚羊毛等等给妈妈做了一顶最最时尚的帽子,妈妈当然很喜欢,不过她戴着它出去散步时,路人的表情都怪怪的;弗朗兹用他独特的方式让他不喜欢的“乞克察克”老师变得和蔼可亲……

【作者简介】

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维也纳人,德语国家中最著名、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1984年获国际安徒生文学大奖。获林格伦文学奖。她的作品多元且童趣十足,带有无礼式的幽默,却又充满高度敏锐的严肃以及无声的温暖。《弗朗兹的故事》是作者对一个男童从6岁到8岁这一人生阶段进行追踪观察以后陆续写出的,本书节选了其中的10个故事。

【教学目标】

1、组建书友队,讨论弗朗兹的故事。通过书友队名称、宣言,增强书友队凝聚力。

2、引领学生交流《弗朗兹的故事》读后认识,让学生感动自己的心灵,享受读书乐趣,激发读书热情。

【教学准备】

1、五个书友队分组团坐。

2、学生阅读《弗朗兹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前几天,我请大家自愿结合,十个同学一组,组建了五个书友队,目的是希望每个书友队加强交流,共同分享读书的乐趣。今天,是我们的第一次班级读书会,也是我们每个书友队第一次较量的时刻。相信大家在课前充分的准备下能够在今天的班级读书会上把你们书友队的精彩展现给大家。(提前布置学生设计队名、齐诵宣言。教师随机板书队名)

2、让我们用掌声为我们书友队的建立表示祝贺。书友队建成了,希望每个书友队团结友爱,在我们美好的童年时代,博览群书,共同享受读书的乐趣。

3、好书如挚友。《弗朗兹的故事》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变化,许多同学感受到了读书的快乐,很多同学写作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更可贵的是在同学们的笔记中,我感受到了你们内心的感动,你们生命的成长。我期盼着在接下来的交流中我们会有更大的收获。

4、接下来我们将从这七个方面去交流,原则是每一个版块只允许每个队的一名成员来汇报,人人参与,如果你不满意,可以补充。最后根据每个书友队的成绩评选最佳书友队,可以获得老师给大家带来的一本新书,先睹为快。

二、交流主题

1、作品简介及内容提问(由各书友队派代表汇报)。

(1)本书的作者是克里斯蒂娜涅斯特林格,维也纳人,德语国家中最著名、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1984年获国际安徒生文学大奖,获林格伦文学奖。她的作品多元且童趣十足,带有无礼式的幽默,却又充满高度敏锐的严肃以及无声的温暖。

(2)内容简介:《弗朗兹的故事》是该系列之一的“弗朗兹的故事”分册,该书是作者对一个男童从6岁到8岁这一人生阶段进行追踪观察以后陆续写出的,本书节选了其中的10个故事。

(3)六岁的弗朗兹长相是怎样的?他为什么不喜欢自己的长相呢?

(4)弗朗兹怎样令严肃的“乞克察克”老师变得和蔼可亲的?

(5)作品中有哪些主要“人物”?(弗朗兹、佳碧、爸爸、妈妈、“乞克察克”老师、约瑟夫、莉莉、艾伯哈德)

小结:在作品简介这一环节每个书友队都介绍的很精彩。那么书中每个人物都给我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你最喜欢哪个人?

2、人物点评。

可以采用下面的话作为开场白:是一个()的人。我想对()说:()

小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读书的乐趣所在,我们可以把书中的每个人物形象进行自由的联想,仿佛感受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从书里面走出来,与作者对话,与书中的人物对话,合上这本书,有熟悉的面孔、有清晰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有了这样的感受就证明我们读懂了……

3、图片解读:展示作品中的插图,让书友队成员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幅图的内容。

图一:作品54页中的插图。(注:课堂中的“乞克察克”老师完全变了样,变得很客气,窃笑几下。)

图二:作品82页中的插图。(注:被禁止说话的弗朗兹,用录音机录下要说清楚的事情,在课堂上交给了“乞克察克”老师,成为班上第一个让“乞克察克”老师大笑的人。)

图三:作品95页中的插图。(注:弗朗兹自以为惟妙惟肖地模仿了奶奶的声音,企图蒙骗妈妈,却被妈妈识破了。)

小结:画面留给我们的是心灵的触动,是难忘的回忆,但是这部作品中,种植在我们心灵深处的还应该有很多很多,你们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摘录了哪些?让我们来同分享一下。

4、朗读再现。

在读书过程中摘抄了哪些精彩的内容?请把打动自己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是啊,同学们读书的收获肯定不止这些,让我们一起来交流我们的心得体会吧!

5、心得体会。

(由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读书心得)

6、阅读感悟。

弗朗兹大多数时候是快乐的,他也给别人带来快乐。让我们把心中的千言万语凝结成一句话,说说我们最深的――阅读感悟。

7、好书推荐。

《弗朗兹的故事》班级读书会马上就要结束了,我相信这本书对我们的影响是深远的。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是呀,生活中不能没有书作为良师益友。最近,你又读了什么好书?你打算推荐给自己的书友队,还是推荐给全班同学呢?

三、小结

在今天的班级读书会上,被评为最佳书友队的是:()

让我们用掌声表示祝贺,()队获得老师赠送的《皮鲁鲁总动员银红系列》,希望在下次的班级读书会上再和大家共同分享我们读书的快乐。

篇12:四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

知识目标:

1、学习本课“藉、蝠、蝙、霸、宙”等5个生字。

2、学习用“……也许……也许……也许……”说话写话。

能力目标:

1、抓住“小小的天窗是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2、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训练学生自我感悟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天窗”看世界的情趣。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唤起学生与课文共鸣。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受;理解第八、九自然段中难懂的句子,体会“这小小一方的空白是神奇的”。

教学准备:

学生查阅矛盾的资料和作品;老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当阴雨天,我们出不去屋子的时候,有没有注意过窗外,你都看到过什么?那么矛盾在童年里看到的和你一样吗?这几我们来学习矛盾的散文《天窗》(板书课题)

认识矛盾:出示矛盾的资料。

二、检查预习

1、认读本课生字、词、句子。

2、小组内每人读一段,循环读完为止。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纠正字音。

4、说说课文内容。(课件出示)

三、理清课文顺序

本课为抒情散文,按内容,班内讨论。

四、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同时批注:

1、读懂了哪些?不懂的有哪些?喜欢哪些内容,写出感受来。

学生读课文后简单交流自己已经读懂的内容。结合学生的交流出示画面1,观看乡下房子顶上天窗的样子,板书:来历

预设:

(1)学生会读懂天窗是什么。

(2)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会表面理解。教师可适时引导深入的理解。

(3)天窗是神奇的。

2、默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交流汇报。

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

(1)为什么说“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

(2)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3)“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的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情。”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说天窗比他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5)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产生疑问,引发思维积极性,调动学生学习热情,顺学而导,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体会课文内容,为学习和悟情奠定良好基础。〕

(二)深入研读,体会课文

1、想一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应该重点学习课文的哪几部分内容?(第二、三部分)

2、默读课文4-7自然段,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

(三)读读议议,感悟课文

1、读中悟“的慰藉”(如学生能自己汇报出来,教师不用引导)

(1)找一找,“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结合反馈,板书:阵雨来临、被逼上床)

文章的哪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阅读,体会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板书:的慰藉。

(2)“慰藉”是什么意思?(“慰藉”就是安慰的意思。)

(3)为什么说天窗是的慰藉呢?透过这扇天窗,文中的孩子看到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分别用“——”和“~~”在文中找出。

(4)交流汇报:明确孩子看到的和想到的内容。

(5)引导学生抓住给自己留下感受最深的词、句、段落交流读后谈感受。从而进一步理解课文:当孩子被大人唤回屋里,告别了疾风暴雨中的玩耍,告别了月光下草丛中的嬉戏,天窗成了他们惟一的心灵寄托,惟一的自我安慰。

〔设计意图:反复读,交流读,抓住感受深处品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突破了难点,突出了重点。〕

(6)交流“想到了什么”时通过反复诵读适时渗透写法指导,体会文章中的想象:通过“看到的”(仔细观察到的),在相关事物上、数量上、形状上甚至颜色上展开合理而丰富的想象。如看到了雨脚和闪电,想到雷和风;看到“一颗星”、“一朵云”想到“无数星”、“无数云”,看到“一朵云”想象到千姿百态的云,看到“掠过的一条黑影”想象到“蝙蝠”,“夜莺”,“猫头鹰”……

再次引导学生读下面一段话:

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而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教师引导学生用“也许……也许……也许……”练习说话,出示一幅幼儿的图片启发学生造句)

〔设计意图:读中悟写法,即时练写法,活学活用,把感悟、理解、运用、表达有机结合起来。〕

(7)进而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孩子被唤回时的失落,(也可以结合自己类似的经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从而找回了失去的快乐。

教学过程中注意结合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如从“到屋里来呀!”一句中体会大人的命令、不可违抗的气势。从“被关在了地洞似的屋里”体会孩子当时的无奈。孩子们的想象则应读得激动、神往而又快乐。

(老师引读第4、6小节,带领学生齐读)

〔下雨了或下雪了,透过玻璃窗,说说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同时出示图片)

2、读中悟“神奇”

(1)根据这些内容,我们再来思考同学们刚才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孩子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他们所看到的一切更真切,更广阔,更复杂,更确切?

(2)出示:它会使你看见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想不起来的宇宙的秘密;它会使你想到了,若不是有了它你就永远不会联想到的种.种事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设计意图:在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文中的典型词句进行感悟、品味,恰到好处地突破了文中的重难点,同时也教给了学生阅读的方法。〕

3、读中悟文理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和同学交流一下。(思想性,文学性)

(寂寞也是好事 给想像以空间 电视无意中剥夺了我们的想象力 作者的语言和写作顺序)

九、板书设计

(本人原创加上网上借鉴,继续修改中——)

反思与评价:设计上有些繁琐,没有放开。听者评价是,设计上该有的都有,训练比较全面,但是却忽视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名著”应该突出名家名篇要给学生哪些学习上的启发。比如遣词造句和布局谋篇上的。觉得说的比较中肯,可以接受。一堂课,如果过于全面,就丢失了语文本来的面目,找准重点,不用面面俱到。

还有,学生的理解能力超出了我的预想,本来以为这可的重点句很难理解,但是有个姓高的孩子很容易的就回答出来了,看来相信小孩子,还是对的,他们的潜力真的是不可估量的。

篇13:四年级下册语文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积累词语,学习课文把事物描述得更形象、生动。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小小的天窗是你的慰藉”。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重、难点:

理解“小小的天窗是你的慰藉”,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通过谈话简要了解文章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2、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检查读书情况,注意正音。

二、发现文中的语言密码,积累语言,学习写法。

1、在文章的字里行间,作者还向我们展示了许多景物、动物。

屋子 闪电 云彩

星蝙蝠 夜莺 猫头鹰

2、学习比喻句

在文中作者是怎样形容它们的呢?

地洞似的屋里

带子似的闪电

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

理解比喻词“似的”

3、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仿说比喻句。

4、出示写夜色的一组

星闪闪烁烁可爱的星

蝙蝠 灰色的蝙蝠

夜莺 会唱歌的夜莺

猫头鹰霸气十足的猫头鹰

男、女分角色读竖着读

5、比一比这两组词语,说说自己的感受。

三、学习课文,理解主要内容。

好的读者还要会问。猜一猜,学习这篇文章,老师可能会问那些问题?

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问,教师重点指导

1、什么是天窗?

2、为什么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活泼会想的孩子,怎样从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

好,课文的那几自然段具体写了透过小小的天窗孩子们从“无”中看出了“有”、“虚”中看出了“实”。

板 无 有 虚 实

3、结合课文理解“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的慰藉。”

“慰藉”是什么意思?

句子中的“你”指的是谁?

“这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

(夏天阵雨来了时)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的慰藉

(晚上,当他们被逼着上床去“休息”是)小小的天窗又是孩子的慰藉。

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理解“”。

课件出示文章第四、第六自然段。自由读读这两段话,透过字里行间,你能发现这是一群怎样的孩子。体会孩子们认识外面世界的迫切渴望。

指导朗读

4、这小小的天窗又是怎样安慰他们的?怎么成为了他们的慰藉的呢?

快速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A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指名朗读这一段

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你想象到这雨这风这雪这电,怎样猛烈地扫荡了这个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指导理解朗读

师读:从那小小的玻璃,你会看见雨点在那里跳,你会看见带子似的闪电一瞥。

听出了什么?

雨点跟雨脚不一样吗?

对啊,雨点它有脚,它光着脚丫在那儿卜落卜落跳,跳得那样轻快。

“一瞥”是什么意思?闪电它有眼睛啊,它飞速地看了你一眼。

指导朗读,读出想象中风、雨、雷、电的威力无比。

小结:就这样,活泼会想的孩子,从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小小的天窗成了他们的慰藉

B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

夏天的夜晚,孩子们又透过小小的天窗看到了什么呢?请默读第七自然段,用“——”画出看到的,用……。.画出想象到的。

汇报

看到 想到

一粒星 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

一朵云 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

一条黑影灰色的蝙蝠

会唱的夜莺

霸气十足的猫头鹰

夜的美丽与神奇,就这样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亲爱的孩子们,透过那小小的天窗,仰望头顶的星空,你会想的什么呢?

训练说话出示图

秋天来了,当你透过小小的,看见飞过的一只大雁,你会想到

北风呼啸,当你看见一朵洁白飘逸的雪花,你会想到

活泼会想的孩子就这样从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小小的天窗成了他们的慰藉。

四、总结升华,体会情感。

现在,你明白了吗?为什么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

指名汇报

小结:是啊,当门窗紧闭,屋子黑得地洞里似的时,只有这个小小的透明玻璃,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通往外面的世界,通向广袤宇宙的窗。所以作者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

引读课文第八自然段

小小的天窗,带给孩子们无限的想象(板)

理解文中第八自然段的“天窗”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呢?

天窗已经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天窗是孩子们想象的窗口,也是孩子们心灵的窗口,揣着一颗向往美好的心,才能打开想象的窗,让心灵通向更多更广袤的美好世界。

篇14:小学语文六年级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理清作品思路,领会作者观点

(二)了解想象的基本要求

(三)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了解想象的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

想象力的培养和创新

教学时间:

1课时

一.导入新课:动物的尾巴的功能很多。松鼠的尾巴充当降落伞,把握平衡;小狗的尾巴能够表情达意;鱼的尾巴起到划桨的作用。我们人类没有尾巴,可是如果人类也有尾巴,会怎样呢?今天,我们学习美国作家的坎斯.彼勒《如果人类也有尾巴》。

二.默读课文,正音正字。(学生到黑板前书写字词,教师强调易错的音和字)

脂.穴癌翘褪

三.理清作者行文思路。

1.提出“人类如果也有尾巴”的设想

2.想象人类的尾巴的样子

3.写人们会珍视、装饰、保护尾巴

4.尾巴的功能

四.思考问题:

1.作者依据什么提出人类如果也有尾巴的?

2.他又依据什么想象出人类尾巴的样子?

五、讨论得出:

1.根据在动物园里“被看的动物都有尾巴”,“看动物的动物——人”都没有尾巴这个客观事实引发出来的。这一想象是大胆、奇特的,然而又是有依据的。

2.作者在想象人类尾巴的样子时,也是在前一个想象的基础上进行的,对人类尾巴的描述,是根据人体的体征和男女体征差异而进行。如写人类的不会长毛,是依据人类的进化早已“褪去了身上的毛”这一特征推想而成的;“男人的尾巴要比女人的尾巴粗壮些”,是依据“男人所有的肢体都比女人强健”这一特征想象推测的。

从上面分析得出:作者想象不是胡思乱想,而是有依据的。所以,作者得出结论:“愿世上人人都有一条实用而健美的尾巴。”这惊人的结论。虽然奇特,但我们丝毫不觉荒.唐。

六.课堂总结:这篇课文特点就是大胆想象——有根有据——合理推导——得出结论。

七.课堂拓展练习

请同学们从下面两个半命题中任选其一,大胆想象,依据合理,说一段话。

题目一:“假如人类有__”

题目二:“如果动物会__”

八.作业:请把上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成一篇500字左右的作文。

篇15:小学语文六年级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掌握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等。

(2)训练朗读能力,品味诗歌语言,提高文学欣赏能力。

2、过程和方法

加强合作学习指导,引导和组织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生活哲理。

(2)树立理想,培养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朗读诗歌的主要方法,背诵诗歌。

2、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全诗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

对重点语句的理解。

学习方法:

朗读、背诵;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如果我们不是生活在四季如春的美丽富饶的江南鱼米之乡,而是生活在大山里,每天抬头可见的只有高耸人云的大山,苍苍茫茫,连绵不断,你会想到什么呢?为什么会这么想?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位从大山里走出来的诗人,根据自己成长的历程写的一首诗《在山的那边》。请同学们把书翻到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教师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读文章,感受内容

一读,辨字音。重点字词:痴想、凝成、诱惑、喧腾、瞬间

二读,知大意。给诗歌另拟个小标题,例如:我心中的大海;山里娃的梦……

三读,理内容。从不同角度概括诗歌两部分的主要内容,例如;

第一节写我渴望山那边的海,第二节写我追寻心中的海;

第一节写我童年的向往和困惑,第二节写我长大后的感悟和信念;

……

朗读方法可多样化。自由朗读,齐读,男女分节读等,可视情况灵活运用。力求以形式丰富的朗读,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对诗的内容有初步的理解和整体的印象。

三、细读课文,质疑探究

诗歌的语言是非常凝练而又有丰富内涵的,请找出你喜欢的并认为含义深刻的诗句细细品味,你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也画下来一起讨论。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细读、讨论、交流。教师巡视并参与部分小组的讨论。

让我们一起交流自己的发现,边读边议边品味,揣摩诗歌语言的魅力。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能发现美,能发现问题。例如;

“山那边的山啊,为什么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

“‘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这里的‘种子’是指什么?飘来的东西是很轻的,怎么会扎下深根?”

“‘山的那边是海啊,用信念凝成的海’,为什么说是用信念凝成的海?”

……

妙词佳句赏析,例如;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诗人将大山拟人化了,表面上是写山的颜色,实际是写自己的心情难过,这样写既形象又生动。

“因为我听到海依然在远方为我喧腾/──那雪白的海潮啊,夜夜奔来/一次次漫湿了我的枯干的心灵”诗人确信远方有海,也就是理想,日日夜夜在鼓舞着“我”不懈地奋斗,因为要实现理想必须经历失败。“我”对理想非常渴望,有了理想“我”就更坚强了。

四、精读课文,设计脚本

好诗不厌百回读。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正所谓“文贵自得”,“读中有悟”。试模仿例子,从语气、语调、重音、停顿、感情等方面,选择你最喜欢的诗句进行朗读设计,编写朗读脚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把对诗歌的深入理解淋漓尽致地演义出来。

例子;

哦,山那边/是海吗?(“是”字重读,句子呈升调。要读出充满疑惑和向往的语气。)

在/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信念凝成”应重读,要读出肯定的语气,突出实现理想的必然性和信念的坚定。)

先由学生独立设计,小组内交流、试读,然后在班级展示。

明确:第一节情感变化为向往──疑惑──希望──失望──困惑,第二节情感变化为坚定──渴望──充满信心、乐观。

最后融合全班的设计成果,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五、体验与反思

经过这样反复的朗读,你们明白了诗中的“山”和“海”象征什么吗?

诗人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一定早已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

六、布置作业

1.请你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用文字表达出来,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

2.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在山的那边

王家新

小时候――――爬山、看海――――失望(不懂妈妈的话)

长大后――――生活、信念――――自信(悟出妈妈话之含义)

现在――――生活、哲理――――勇敢面对困难,追求新的生活。

篇16:六年级语文公开课《青山不老》教案

【教学目标】

1、会写课文中的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

3、通过对比、朗读等方式感受老人创造的奇迹,体会老人对土地和家园的热爱,及坚持不懈的毅力。

【教学重难点】

解文章的内容,理解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深刻含义,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文字描述,激情导入

1、描述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

师:同学们,在我国的晋西北有这样一个山沟,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林间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大声读课文,把课文读得通顺、正确、流利。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晋西北一位山野老人,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植树造林,用时间奇迹般地创造了一片绿洲,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后代。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默读课文,找找老人创造了什么奇迹?『板书:创造奇迹』

1、从数字理解奇迹:

学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你感受到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

“一亩”有多少大?667平米,3700亩就相当于1850个实验小学这么大。

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让我们一起用心来读这个奇迹。

2、从大环境理解奇迹:

那么这位老人是在怎样的大环境下创造了这样一个奇迹呢?

默读第二自然段,划一划有关语句。(板书:大环境)出示第二自然段有关语句。

这些文字描述的环境,给你带来什么感觉?『板书:险恶』

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险恶?

(1)肆虐什么意思(任意破坏)哪些词句让你充分感受到了肆虐?

A过去,这里风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头。

B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

C想象西伯利亚大风来的时候,还有可能发生哪些事?

像这样通过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自己展开想象来理解来读懂词语,这是非常好的读书习惯。

(2)“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的盘踞之地”这句话又让你感受到了什么?理解盘踞怪物

(3)把从文字当中读到的感受通过朗读展示出来。(齐读)

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的老头坚持15年植树造林,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怪不得作者这样赞叹: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悟再齐读这一句

3、从小环境理解奇迹:

要创造这样的奇迹,年轻力壮的人都不一定能坚持,而这位老人已经多少高龄了?(81岁)耄耋之年的老人啊。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他已经很老了?默读课文,划一划。

(1)65岁那年,他组织了七位老人开始治理这条沟,现在已有五人离世。

(2)他可敬的老伴,与他风雨同舟一生;一天他栽树回来时,发现她已静静地躺在炕上过世了。

(3)他已经81岁,知道终有一天自己也会爬不起来。

(4)他唯一的女儿三番五次地从城里回来,接他去享清福,他不走。(生活中,80多岁的老人过着怎样的生活?)

他过着怎样的生活?(联系文中句子说说)

80多岁的老人过着如此艰苦的生活,『板书:艰苦』放弃与女儿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15年如一日,每日耕耘在荒山野岭中,又在干什么呢?(引读中心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让我们带着对老人深深的敬意一起再读这一句: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4、从结果在此体验奇迹:

一位年过80的老人,在大环境和小环境都如此险恶困苦的晋西北土地上坚持植树造林15年,并且还将继续下去。难怪我们在黄土高原上能看到那样美丽的景致。——

“窗外是参天的杨柳。院子在山沟里,山上全是树。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配乐轻声读。)

四、深究课文,领悟“青山不老”

1、导语:那么为什么老人能创造这样的一个奇迹呢?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创造了这个奇迹呢?快速默读全文,可以找找句子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他生命的归宿。”

(对土地的热爱、对家园的热爱、坚持不懈的毅力。)

那么又是什么在支撑着他选择青山作为生命的归宿呢?

2、集体交流:为了这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读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另一种东西”是什么呢?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先想想它们的字面意思,可是老农能和山水共存,能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造福人类的奉献精神博大胸怀,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句话。

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生命的老去而变老的。所以————引读出示: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生齐读)青山是不会老的!

3、课堂小练笔(5分钟):以“青山是不会老的”为话题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4、指名交流所写感受。

【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生命——另一种东西?

创造奇迹实现价值

小环境──艰苦山川共存日月同辉

篇17:小学语文六年级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阅读文章,要抓住场面描写。

2.词句段运用:体会词句重复的妙处;谈谈人物说话时“说”的不同表达方式。

3.书写提示:举办书写作品展览,注意行款整齐、正确、工整。

4.通过理解、感悟、诵读,积累“爱国”的名人名言。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阅读文章,关注场面描写;背诵关于“爱国”的名人名言。

2.难点:体会词句重复的妙处,以及说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1.准备书法作品的课件。

2.词句段运用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学习“交流平台”

1.复习本单元学习的课文。

2.本单元学习的方法。

关注场面描写

3.阅读“交流平台”的内容,你明白这段话的要点是什么吗?

(1)指导学生一边读,一边圈画重点语句。

(2)可以围绕重点写写批注,或感受。

4.交流。

(1)阅读文章,要关注场面描写。

(2)要学会在作文中进行场面描写。

5.怎样在习作中进行场面描写呢?

(1)注重对整个场面进行概括性地描写,这便是“面”的描写。

(2)注重对某个人物或具体的事情进行细致地描写,这是“点”的描写。

(3)注重点面结合,活动过程才会给人留下完整的印象,才能够把重点部分写具体。

6.阅读下面的一段话,谈谈场面描写的作用。

冼星海同志指挥得那样有气派,姿势优美,大方;动作有节奏,有感情。随着指挥棒的移动,上百人,不,上千人,还不,仿佛到位的,上万人,都一齐歌唱。歌声悠扬,淳朴,像谆谆的教诲,又像娓娓的谈话,一直唱到人们的心里,又从心里唱出来,弥漫整个广场。声浪碰到群山,群山发出回响;声浪越过延河,河水演出伴奏;几番回荡往返,一直辐射到遥远的地方。

生:这段话有点的描写,也有面的描写,有点有面,所以能够很生动地描绘出大合唱的气势雄壮,也能够反映出大家的团结一致。

生:这是对延安歌唱场面的描写。既有鸟瞰式的描绘,又有特写的镜头,点面结合,层次分明,把一个热闹非凡的伟大场面,写得十分动人,从而表现了延安军民的革命精神面貌。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1.出示课件。

读句子,注意红色画线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A.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只听见国旗和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B.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朗读,理解句子意思。

3.讨论词句反复运用的'妙处。

反复,是根据表达需要,有意让一个句子或词语重复出现的修辞方法,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

4.反复与排比的不同。

数量不一样,反复,相同的词语出现两次就行。排比,结构相似的短语或句子必须三项,或三项以上。

四、继续学习“词句段运用”

1.出示“词句段运用”课件。

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读句子,仿照着写一写。

A.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B.“我还有作业没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

C.“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来找我玩了!”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

D.满腹下甚至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

2.朗读,理解其意思。

3.分析不同的“说”。

A句是“赞叹”,B句是“婉言谢绝”,c句是“话一出口”,D句没有用“说”,只是用“:”引出说的内容。

4.生活中形容“说”的词语比较多,如“窃窃私语”、“谈论”、“争吵”……请选择表示“说”的一个词语写人物的“说”。

五、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1.本节课学习了阅读文章要关注场面描写,以及词语反复的妙处。

2.“说”可以用不同方式加以表达,请写一句人物的说话。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交流词语反复的妙处。

2.谈谈课文《开国大典》中的场面描写。

二、学习“书写提示”

1.出示书法作品的课件。

2.学生朗读。

3.交流两幅书法作品的相同点、不同点和妙处。

相同点:作品后面都有题款。

不同点:《游子吟》是一首诗,是竖着写的。

《草原》(节选)是课文的一句话,是横着写的。

妙处:字迹工整,条理清晰,注意行距,给人以整齐端庄的感觉。

4.老师指导:完成书法作品时,要注意选择合理的款式,同时要全面。另外要注意以下几点:

(1)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2)书写正确,不出现错别字,不规范的字。

(3)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不断提高书写水平。

5.学生临摹,注意要求。

6.老师及时点拨。

三、学习“日积月累”。

1.旧知导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选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句诗诠释了文天祥的爱国之心,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证明了中国人是有民族骨气的!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几则爱国名言。

2.教师范读。

3.学生齐读。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三国】诸葛亮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三国】曹植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宋】李纲

位卑未敢忘忧国。——【宋】陆游

4.学生理解意思,交流感受。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全心全意地贡献出全部力量;到死为止。

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这句话可以看出曹植非常的热爱国家。

祖宗留下来的土地,我们无论如何也要守住,一寸土地也不能让给别人。这句话告诉了后人要保卫祖国的疆土,神圣不可让敌人侵犯。

尽管地位低下,但不敢忘记处于患难中的国家。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每个人都有为祖国担忧的意识,因为维护祖国的尊严是中华儿女的责任!

5.讲一则爱国故事,学生谈感悟。

爱国的杜子威

在苏州,流传着一位归国博士的动人事迹。他叫杜子威,是苏州医学院副院长。他出生在日本,在东京获得博士学位。1972年,他离开日本,和妻子一起回到了祖国。

侨居在日本的父亲为杜子威苏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建造了一座研究室花了整整一百万元人民币。杜子威不要一点报酬,把研究室献给了国家。有人以为杜子威很有钱,问他:“你戴的是什么牌的手表?”他爽朗地笑道:“国产的,苏州牌,才45元,走得相当准。”杜子威把价值一百万元的研究室献给了国家,自己却省吃俭用戴的是45元的手表。人们被他这种崇高精神所感动。敬佩地伸出了大拇指。

1979年,杜子威率领医学代表闭访问日本,他离开日本七年了,家里听到这个消息,高兴极了,准备好饭菜等着他。可是,等了好几天,也不见他的身影。原来,访日时间只有半个月。杜子威舍不得这点宝贵的时间,全安排了工作,只是在归国的前一天,代表团的其他同志上街参观去了,他才回家吃了一顿饭。

1982年,杜子威再次到日本。他为了给国家节省外汇,从宾馆搬到父母家住。临走前,父亲给他一台彩色电视机。杜子威却说:“电视机我有了,我缺的是专业资料,今后给我寄点”。

四、总结训练点,布置作业。

1.书写作品要行款整齐、布局合理,还要正确。

2.理解、背诵关于“爱国”的名言。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二

阅读文章——关注场面描写

词语反复不同的“说”

书写提示——行款整齐、布局合理、正确规范

爱国名言

篇18: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现在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三首古诗和三篇现代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三篇古诗和三篇现代文,想一想:每篇课文的最后都有什么要求?(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查看课后练习,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流畅地回答课后习题。)

二、学习“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发现第四单元的课文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哪些特点?

(学生自由交流,并推选出迅速举手要回答问题的学生。)

《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开头是直接点题(“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结尾呼应开头(“妈,昨天是4月28日”)。

《为人民服务》的开头是直接点题(“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结尾升华主题(“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金色的鱼钩》开头是交代事情的起因(“指导员派炊事班长照顾我们”),文章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结尾起到了呼应和升华标题的作用(“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

2、表扬回答正确的同学,让学生交流如何写好开头和结尾。

3、如何写好文章中的开头和结尾,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在这方面非常值得大家学习,请女生、男生分别读出开头和结尾。

三、学习“词句段运用”。

(一)第一题。

1、细细品味诗句,现在我们就先来看看下面的诗句。

课件展示:“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学生齐读后思考:诗句的主要意思是什么?(诗人托“竹”言自己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和品质。)

品味课本“词句段运用”中的其他诗句,先读一读,再和同桌一起交流诗句的主要意思。

检查反馈,全班交流。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诗人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高尚情操。)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花枝还傲霜斗寒。诗人苏轼借用“傲霜枝”来歌颂刘景文孤高傲世的高洁品格。)

在本单元的课文中,还有不少值得细品的语句,找出来与周围的同学交流、品味,说说这些语句的主要意思。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二)第二题。

联系课文想一想:下面的外貌描写对刻画人物有什么作用?如果删去这些内容,是否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1、教师展示:“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

(作用:通过外貌描写可以看出父亲虽受尽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平静”说明李大钊经历残酷的折磨后依旧坚强;“慈祥”充分体现了李大钊对亲人的爱。如果删去,则不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品质,会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

2、教师展示:“扁鼻子军官的眼光立刻变得凶恶可怕,他向前弓着身子,伸出两只大手。啊!那双手就像鹰的爪子,扭着雨来的两个耳朵,向两边拉。”

(作用:通过外貌描写,扁鼻子军官凶神龌龊的丑陋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让读者由衷开始担心雨来的命运。删去,就没有这个效果了。)

3、他没有什么模样,使他可爱的是脸上的精神。头不很大,圆眼,肉鼻子,两条眉很短很粗,头上永远剃得发亮;腮上没有多余的肉,脖子可是几乎与头一边儿粗。

(这段话是对祥子的外貌描写,表现了他的健硕和无限的活力。外貌描写能够很好地表明人物的特点。如果删去,就没这种表达效果了。)

学生齐读这三段话,体会人物的外貌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表现文章主题方面的作用。全班交流。

拓展练习。

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成功的外貌描写的段落。

一位学生描述另一个同学的外貌,其他同学猜一猜他说的是谁。互相交流,教师点拨。

四、学习“日积月累”。

学生齐读“日积月累”的句子,注意读准“栽”“柳”“逆”等的读音。

学生交流句子意思,明白这些句子都是名言警句。

第一个句子出自《增广贤文》。意思是:人们刻意用心去栽培花朵不一定成活,而无意间插在土里的柳树苗却在不知不觉中长成了一片绿荫。告诉我们有时刻意为之不能称心如意,顺其自然反而比较容易成功。

第二个句子出自《孔子家语》。这句话是说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但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旨在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第三个句子出自《汉·韩婴·韩诗外传》。“树欲静而风不止”是以树欲静,而风不休不止吹之为喻说明事与愿违,或客观情况与主观愿望相悖。“子欲养而亲不待”则是叹人子欲孝敬双亲时,其父母已亡故。

第四个句子出自《名贤集》。意思是在过富有的生活时要想到以后可能会过贫穷的日子,不要到了一无所有的时候再来回想以前的美好生活。在物资丰富时要考虑到缺乏时的日子,不要到了缺乏时才后悔。意为应注意节约,不要浪费。

第五个句子出自《警世贤文》。意思是,所学知识只有到用的时候才后悔自己懂得太少了,事情如果不亲身去经历就不知道有多难。

(学生在交流句子意思时,只要大致说对就好。)

3、你还积累了哪些名言警句?全班交流。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结合实际,学生谈谈对一些名言警句的理解。

“词句段运用”中,学生关于外貌描写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作用体会不够深刻,应多举事例,让学生加以体会。

学生对“日积月累”中的名句体会较深刻,能快速组织背诵。

篇19: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和理解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关注课文中人物的命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

4.激发学生阅读安徒生童话的兴趣。

学习重难点

1.从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所看到的种种幻象中体会她的悲惨生活,关注小女孩的命运。体会作者实虚结合的表达方式及表达的效果。

2.从最后三个自然段的含义深刻的语句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五次擦燃火柴的课件;乐曲《天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样过的?(学生畅所欲言)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小女孩有着怎样的命运,在这个大年夜发生怎样的故事,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那个风雪交加的大年夜。

2.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简单地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先叙述大年夜,天下着雪,又黑又冷,小女孩还在街上卖火柴;接着,小女孩为了暖和一下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从火柴的亮光中看到了种种幻象;最后讲小女孩被冻死了。)

3.按照故事的发展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三、创设情境,唤起对小女孩深切的同情

1.下面我们就静下心来,仔细地品读课文,试着走进作者和小女孩的心灵世界。认真听老师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然后说一说小女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来读读这部分内容,小女孩目前的处境是怎样的,在文中空白处写一写。

3.结合具体的语句汇报

(非常寒冷;非常饥饿-―光着头赤着脚;只好赤着脚走路,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蜷着腿缩成一团,她觉得更冷了;人情冷漠,痛苦孤独-―另一只叫一个男孩捡起来拿着跑了;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分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

4.找生试着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请同学结合自己的感受来评价,并提建议。再自由读这部分,感受小女孩的可怜。

5.指名配乐朗读。(播放《天鹅》。)

6.如果你是小女孩,你现在最需要什么?(温暖、食物、疼爱等)可是,她又冷又饿,有家又不敢回,除了旧围裙里的火柴,一无所有。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序号: 时间: 课型:

一、深入品读,感受女孩的悲惨命运

1.自由轻声读小女孩擦燃火柴的部分,把你最受感动的地方画下来,并写一写自己的感觉。

2.以汇报的方式,感受女孩的命运的悲惨。

(如,在擦燃火柴美好的幻象中,感受到女孩现实生活的残酷:小女孩特别寒冷,渴望温暖,就幻想到了大火炉;特别饥饿,渴望食物,就幻想到了烤鹅;现实中孤独,渴望亲人的疼爱,就幻想到去世的奶奶。)

现实与幻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幻想的越美好,越是衬托出了现实的悲凉,让人越发感觉到女孩命运的悲惨。

3.选择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读给小组同学听。

二、围绕中心,提出疑问

1.在别人幸福地欢度新年的时候,女孩却悄无声息地冻死在街头。让我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两部分,提出问题。

2.出示: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学生可能质疑:多么美丽的东西指什么东西?为什么会看到?怎样看到的?

两个“幸福”是什么含义,小女孩真的得到幸福了吗?

《古代编钟》教学反思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下册)

《妈妈的账单》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研计划博客

六年级下册第14课福楼拜家的星期天预习教案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七颗钻石》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研组工作计划

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教案带原文

七年级下册语文《心声》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竹石》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下册公开课教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公开课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六年级语文下册公开课教案(共19篇)】相关文章:

《卖火柴的小女孩儿》读后感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下册)2022-09-26

三年级下册语文教研组计划2023-01-22

四年级下册科学岩石的组成公开课教案2023-09-09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小青蛙》教案2023-08-12

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教案2022-06-29

中学教研活动计划2023-02-22

小学二年级下册《找春天》的教案2022-07-31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2023-05-04

五年级下册语文工作计划2022-04-30

一年级下语文工作总结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