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时间:2023-05-04 08:11:04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精选7篇)由网友“咦咦咦”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如果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喔!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篇1: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要求 1.学习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涵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3.练习给课文分段并注意各段之间的联系。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教学重点 1.了解伽利略是怎样破除迷信,献身科学事业的。 2.引导学生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  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涵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教学时间 3课时。教学准备 教学幻灯片,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  新课 教师拿出两个重量悬殊的铁球,让同学们看看,掂掂,然后提问: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哪个先着地? (学生讨论后,教师接着叙述) 两千多年前希腊有位大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曾做出过结论。 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对亚里斯多德的结论,提出了疑问,通过反复试验,得出了科学的结论。 这篇课文讲的就是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在青年时代敢于破除迷信,大胆进行科学试验,以严肃认真态度对待科学的故事。二、朗读课文 思考:亚里斯多德对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落地问题说过什么?伽利略提出了什么疑问? (一)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按思考题,在课文中划出有关答案。 (三)讨论。 1.亚里斯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 用自己的话说说上面句子的意思,要求概括说出两个什么样的铁球,怎样落下来,结果怎样? 2.伽利略对亚里斯多德说的这句话提出了疑问,按课文内容填空,如果亚里斯多德的话是正确的,那么把一个10磅重的铁球和一个1磅重的铁球拴在一起,同时从高处落下来,就可能产生两种结果: (1)______ (2)______ 填好后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说。三、产生怀疑以后用试验来验证,这是科学的探索真理的方法伽利略做了哪些试验?结果怎样? (一)课文哪部分写伽利略进行科学试验?默读这部分课文,想想上面的问题该如何回答。 (二)讨论: 1.课文第4、5、6自然段写伽利略进行科学试验,按课文内容填空。 伽利略的试验分为两步:第一步,自己做试验。第二步,在______上做一次______。 (填空为:比萨城的斜塔,公开试验。) 2.找到说亚里斯多德这句话“的确说错了”的句子,找出哪些词语,说明“的确”错了。 句子: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斯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 词语:说明“的确”的词语是“反复”、“许多次”、“都”。 3.第一步自己做试验的结果是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 (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这句话里,哪部分是试验中看到的,哪部分是伽利略根据试验结果分析得出的结论?这个结论与亚里斯多德的.结论相同吗?“总是同时着地”是试验中看到的,“总是”这个词说明什么?说明在反复做的许多次试验中,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个结果都是相同的。 伽利略根据许多次试验的结果得出的结论是:“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重量没有关系。”这个结论与亚里斯多德说的正好相反。 4.第二步在比萨斜塔公开试验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怎样? 在比萨斜塔的公开试验的目的是为了公布自己的试验结果。公开试验的结果是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 朗读最后一段。 (三)伽利略在比萨斜塔的公开试验的目的,只是为了公布自己的试验结果吗?(下节课研究)第二课时一、朗读课文,想想课文是围绕一个什么问题展开叙述的 课文是围绕两个铁球着地的问题展开叙述的。二、介绍人物,了解课题 伽利略(1564~1642)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主张研究自然界必须进行系统的观察和实验,通过实验,他推翻了向来被奉为权威的亚里斯多德关于“物体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例”的学说。他还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他对科学进行分科,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有杰出的贡献。 课题:“两个铁球同时落地”,是伽利略青年时代敢于破除迷信,用科学试验推翻了亚里斯多德关于“两个重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不同时着地”的说法,而得出的科学结论。三、按课文内容填空 伽利略带着对亚里斯多德说的话的疑问,反复做了试验,结果都证明了亚里斯多德的这句话______。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______,铁球落下的_______跟铁球的______没有关系。四、在比萨斜塔的公开试验中,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这是为什么?这时大家明白了什么五、讨论 “原来像亚里斯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句话给你什么启示? (一)“不是全都对的”是什么意思? 就是也会有错。 (二)这话说得很辩证,很有分寸。权威学识渊博,懂得比一般人多,应该尊重权威;但权威说的“也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不能盲目迷信权威。 (三)这句话既是由事实引发的正确认识,也是对待科学所应有的态度。 (四)我们要学习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追求真理的精神。 (五)我们要学习伽利略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六)──伽利略在比萨斜塔公开试验的目的不仅是为了______也是为了_______。 (公布自已的实验结果;破除迷信。)六、朗读课文 把课后“读读写写”的词语在课文中划下来,抄写并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讲讲带点词语的意思。 信奉更改 宣布 违背 哲学家 疑问教授 解释 固执 胆大妄为 信奉――相信并奉行。信奉亚里斯多德,就是把他的话“当作不许更改的真理”。 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 胆大妄为――胆量大,胡作非为。第三课时一、朗读课文 思考: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意思? 全文共有6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主要讲伽利略在学生时代就爱提出问题。 练习:用因果关系的词语把2、3句联接起来说一说。(因为……所以……;之所以……是因为,因此。) 1.因为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所以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称他为“辩论家”。 2.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之所以称他为“辩论家”,是因为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很难解答。 3.他提出的问题很不寻常,常常使老师很难解答,因此,他在学校念书的时候,同学们称他为“辩论家”。 第2自然段,讲当时研究科学的人对亚里斯多德的态度。 第3自然段,讲亚里斯多德讲过的一句话,引起了伽利略的怀疑。 练习:按课文内容回答。 1.亚里斯多德的哪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背诵) 2.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一个事实”指的是什么? “两个不同的结论”指的是什么?(背诵) 第4自然段,讲伽利略带着上面的问题,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斯多德的那句话的确说错了。 第5自然段,讲人们对

篇2: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A 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要走近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

2。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

3。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1。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2。小组内初步交流。

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1。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学生自主读书)

2。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自读和交流来填空,并说明理由。

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二)小组交流。

(三)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1。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

2。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3。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示插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次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的描写使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5。随文练笔(出示插图幻灯片):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

B案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1。同学们,我们已经初步预习了课文(板书课题),这个试验是谁做的,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做的?为什么要做这个试验?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正确。

注意正音:着地违背的确固执

自读自悟,汇报交流

1。提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

练习把课文读流利。

画出你最受启发的句子,想想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2。小组交流自读情况。

3。全班交流。

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是否读流利。

说一说自己受到的启示。如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或者人们身上各有什么不同的启示。

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随机解决问题,有价值的问题留待下一课时。

如,当时人们为什么那么信奉亚里士多德?(可补充介绍亚里士多德的伟大成就,确实值得人们敬仰)伽利略是怎样思考才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的?伽利略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还要到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巩固生字词

1。指名读生字,自主记忆字形。

2。指导书写:辩(注意中间是言字旁)奉(下面是两横)妄(上面是亡,不要多点)执(右边是丸,不要少点)释(右下边不要多一横)

3。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创设情境,合作研讨

1。(出示插图幻灯片)这就是意大利闻名世界的比萨斜塔,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要在这里做试验,楼下是想看他出丑和围观议论的人们,当然也有记者。在这个名垂千古的试验中,你是想扮演做试验的伽利略还是做见证现场的记者?(学生自由选择)

2。请大家认真研读课文,思考:如果你是记者,应向伽利略提什么问题?如果你是伽利略,有可能回答什么问题,怎样回答?在文中勾画重点语句,并在空白处进行批注。

3。同一组中扮演相同身份的同学互相交流: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何回答才更加严密。

全班交流,深入体会(推选代表进行采访,同样身份的同学可以补充)

1。您是怎样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话有错误的?

我先假设他的话是正确的,但是却得出了两个相反的结论,觉得无法解释,所以产生了怀疑,又经过反复的试验证明他确实错了。

你能不能更简单明白地说一说“一个事实,两个相反结论”的意思?

(引导学生共同研读第三自然段,以公式法、图示法、描述法等进行说明,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您的试验已经成功了,为什么要到比萨斜塔上来做公开试验呢?

因为人们过于崇拜和信奉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但他的话的确有错误。而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盲目迷信只会阻碍科学的发展。我要通过公开试验来让人们改变观念,那就是不要盲从,要追求真正的真理。

(指导:当时人们是如何信奉亚里士多德,又是如何讥讽伽利略的呢?请同学们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并适时引导学生理解“胆大妄为”和“固执”)

3。……

4。通过采访,你对伽利略有了怎样的认识?(不迷信权威,执著追求真理,为了科学勇于献身等)

受到启示,延伸课外

1。到底实验结果怎样呢?(演示课件,范读最后一段,并出示最后一句话)

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指名朗读这句话,说出自己的理解并读出来。

(突出“才”字,人们原来一直信奉亚里士多德,直到伽利略登上斜塔,仍在说他“胆大妄为”,直到看试验后才恍然大悟;

突出“大”和“全”,像亚里士多德这样伟大的哲学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更何况常人。所以不要迷信任何人,应该追求的是真理)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课给自己的启示。

3。现在,如果老师把课文题目改成《两个球同时着地》,你认为可以吗?请课下仔细研究,并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篇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师: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两个伟人,一个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另一个是十六世纪伟大的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这两个人都非常博古通今,也给人类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两个铁球,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伽利略却是这样认为的:“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同时出示这两句话)他们谁说的对呢?

(生有的说亚里士多德对,有的说伽利略对,还有的则拿着自身搓的小纸团在做实验。)

师:同学们,两个都是权威人士,都是人们敬重的伟人,对于他们说的话,我们不要一味的去猜想,我们应该像XXX一样动动手,因为“事实胜于雄辩”。

(生通过试验找到正确答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板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师:看来还是伽利略胜利了。那么伽利略是怎样知道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从同一高处同时落下来,会同时着地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吧。请大家自主阅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读懂句子、读通课文。

师:通过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那时侯,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封亚里士多德,把他的话当作不容更改的真理。

生:我知道了伽利略的疑问是这样发生的:他觉得假如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是正确的,那么……这怎么解释呢?

生:我知道了伽利略为了找到正确答案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

生:这篇课文讲的是伽利略对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发生了疑问,并通过试验证明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从同一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使人们认识到:就算是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他的话也不一定全都是对的。

生:当时的人们非常信奉亚里士多德,而伽利略却不相信。

师:不是不相信,是对他的一句话发生了怀疑。你知道他的疑问是怎样发生的吗?

生:(朗读)假如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是正确的,那么……这怎么解释呢?

师:你觉得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

生:他是一个坚持真理的人。

生:他是一个不怕困难的伟大科学家。

生:我觉得伽利略是一个为了追求真理,敢于面对困难的人。

生:我觉得他是一个相信事实的人。

师:你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从课文中找出来,并做上标志。

(生认真做标志)

师:请有感情地朗读你找出的语句,并谈出自身的感受。

生:我读了“他向学生宣布了实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实验。”我感受到这个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真是胆大妄为。

生:我读了“伽利略带着这个问题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错了。”我觉得伽利略做事真认真,他相信事实胜于雄辩。所以反复做试验。

生: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会让他丢尽了脸。”这句话说明人们还是信奉亚里士多德,不相信伽利略,还对他的这种行为感到很不满。话中满是讽刺味。

师:说得好。大家读了课文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吗?

生:老师,我知道当时的一些情况,那时不光人们信奉亚里士多德,就连教皇也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就有可能被砍头的。伽利略为什么还要冒着被砍头的危险来挑亚里士多德的毛病呢?

师:这个问题提得真好!看来你不只是个爱读书的小朋友,还是一个很会考虑的小朋友。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他坚持真理。

师:说得好。老师还有个疑问:我在读课文时,把课文第2自然段和第五自然段去掉后,觉得也是很通顺的。我觉得作者写第2自然段、第五自然段完全是多余的。

生:不是的,去掉后不太连贯。

生:不能去掉。因为写这两段可以突出伽利略。

生:不行。因为去掉后,第六自然段写人们时,我们就觉得太突然。

师:看来,真的不能去掉。是呀,写当时的环境和人们的态度,能更好的表示伽利略坚持真理的精神。这种写法叫“烘托”。同学们以后写文章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师:学习了课文,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出来。你最想对文中的哪个人说呢?请把你的感受说给他听。

生:我想对亚里士多德说,伟大的哲学家,请你以后说话先考虑考虑,对啦,就是要三思而后行。

生:伽利略你真让我佩服。我景仰你,我要向你学习。

生:人们啦,以后可别再轻易相信他人的话哟。哪怕他是个权威。

师:把你的感受写出来吧。同学们在写的时候最好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

生:

亚里士多德:

你好!原来像你这样的大哲学家也会有说错话的时候呀。你让我明白了“人无完人”的道理。以前我把老师的话当圣旨,认为只要是老师说的话都是正确的,我们就应当听从。现在,我不会啦。我假如觉得老师的话不对,我会对他说的。

篇4: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国庆节休息,爸爸带我去新华书店,看了一本叫《伽利略斜塔实验》的书。回家后我问爸爸为什么不同重量的两个铁球会同时着地,爸爸给我找出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和我一起阅读,并且分别用两个大小不一样的苹果和大小相等的苹果与纸团分别做了实验。

我以前从没想过思考问题需要花费多少精力和脑力。今天,通过实验和看了《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这篇课文,使我懂得了:对权威要尊重,但不盲从,权威也有错误的时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两个铁球,一个1磅重,一个10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句话使伽利略产生了疑问。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栓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栓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做一个整体,就有12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相反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伽利略做了多次试验,每次都证明亚里士多德错了。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亚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在斜塔周围,人们议论着,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了,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可是伽利略不退缩,在斜塔上出现了。斜塔周围的人惊讶的呼喊起来,应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伽利略成功了。

我们有时候喜欢相信书本,别人说什么,我就做什么,所以许多事都错了。我要向伽利略学习,用事实说话,用事实证明,因为就是一句话:事实胜于雄辩。

篇5:四年级下册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四年级下册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二稿)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初步学习一些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教学时间:两课时板书预设: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思考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启  发:不迷信权威,执著实事求是地探求科学真理   第 一 课 时课时目标: 1、看图了解课文内容,自读自问,感受伽利略的人格品质。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座塔叫什么塔?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塔上这个人是谁?谁来介绍一下。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1)课文第一段是怎么介绍的。(2)齐读第一段。(3)指名读第一段。伽利略给你什么印象?请你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赞美一下。 哪个词看出他的善于思考,能言善辩?常常、很难解答、很不寻常。理解“很不寻常”,知道寻常的反义词。 2.他在做什么?结果怎么样? 谁能用一句话来说说这幅图的意思?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结果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都明白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3.假如你是一位记者,你想问伽利略什么问题?下面我们一起进入文本,搜索一下信息,看看自己能提出什么高质量的问题。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两次。 2.注意将这些词语读正确:伽利略、亚里士多德、比萨城、不容更改、胆大妄为、着地、的确、信奉、解释、固执、怀疑、试验、违背、责备、辩论、拴住、拖住、宣布、真理、寻常。说说词语意思:不容更改、胆大妄为、当堂练习:从中找出这些词语的反义词。见作业本第二题。分类记忆生字:略 萨 磅拴 拖 执 宣 辩奉 违妄抄写生字:辩 奉 违 妄 执 3.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三、记者提问。 1.你为什么选择在比萨斜塔做公开试验? 2.你为什么要做这个公开试验? 3.你为什么不怕失败? 4.你是怎么想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四、引导思考,了解人物特点――善于思考,能言善辩。 1.请默读第三节。伽利略是怎么想出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你觉得他想的有道理吗? 2.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老师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图示法等) 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五、当堂作业作业本第1、3题。     第 二 课 时课时目标: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清伽利略提出疑问的根据,理解不迷信权威的意义。 2、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正确朗读课文。教学过程: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二、引导思考,了解人物特点 1.讨论:伽利略为什么不怕失败?为了证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是怎样进行试验的?别人有哪些反应?自读第4、5段。 2.引导体味: (1)自己反复试验: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来,总是同时着地,铁球往下落的速度跟铁球的轻重没有关系。 ――体会:严谨科学的态度。 (2)公开试验:伽利略那时候才25岁,已经当了数学教授。他向学生们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为什么要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 联系前文理解:那时候,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把这位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哲学家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当时是怎样的环境?迷信权威,崇拜名人,不敢怀疑,不敢创新。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被马克思、恩格斯称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他对科学进行分科,建立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在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方面有杰出的贡献。 公开试验的目的是什么?打破盲目崇拜、迷信权威的思想,让人们形成敢于向权威挑战,敢于怀疑,追求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别人反应:有的说:“这个青年真是胆大妄为,竟想找亚里士多德的错处!”有的说:“等会儿他就固执不了啦,事实是无情的,会让他丢尽了脸!” 理解:胆大妄为――形容一个人胆量大,胡作非为。固执――坚持自己的意见不肯改变。你想说什么?你想劝劝他吗? 小结: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十分执着)。 3.先练后讲最后一段:(1)练习:作业本第4题。(2)突出哪些词语,可以读出句子所包含的道理。这时大家才明白,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大、也、全都:表示大哲学家也有犯错误的时候,他们说的话也有错误的时候。不能盲目崇拜,不能迷信权威。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是愚蠢的行为)能举个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 4.随文练笔:想象一下,试验结束后,人们又会怎样议论。作业本第6题。三、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总结: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说话要有理由,作者是抓住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来描写的。 2. 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人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 3.积累名人关于科学真理的名言。背背,抄抄。作业本第五题。四、作业 推荐课外阅读《世界上下五千年》,走近并结识更多的伟人。或可以阅读《名人传》。

篇6: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与态度:学习伽利略独立考虑,敢于破除迷信,尊重实践的科学精神和认真研究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能理解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和人物的动作、语言等描写来表示人物品质的方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同学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词。

1、掌握“违、妄、执”三个字的读音

2、重点字的书写提示

让同学仔细观察课后生字表的汉字,找出容易写错的地方,并让同学在本子上写一写自身容易写错的字。

3、同学快速默读课文。

4、考虑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谁?

三、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1、结合课文内容填空,并说明理由。伽利略是一个的科学家。

2、指名朗读能体现伽利略善于考虑的品质的语句。并让同学结合课文的句子理解

“信奉”一词的意思。

3、齐读第三自然段,把有关伽利略考虑过程的句子划出来。

4、四人小组讨论伽利略的疑问是怎样发生的,并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考虑过程。老师进行适当的点拨。

5、指导同学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假如……那么”“……但是”“假如……就……”这样的关联词语。

四、升华情感,小结课堂内容

五、安排作业:

1、誊写课后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考虑:伽利略为了证明自身的想法是正确的,是怎样进行试验的?他人有哪些反应?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知道伽利略怎样用实践来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话是靠不住的。

[教学过程]:

讲读课文第三自然段

1、齐读第三自然段。考虑:亚里士多德讲过什么话?伽利略对这话是怎么看的?

2、伽利略为什么怀疑亚里士多德说的话?他是怎么想的?

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亚里士多德的话当作两种假设,推出两个结论。这两个结果一样吗?是什么样的结果?

4、他打算怎么做?

(二)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读后考虑:伽利略是怎样用事实来证明的?

2为什么要进行多次试验?

请找出能反映试验多次的词语,说说它的意思。

3、伽利略多次试验的结果怎样?

4、齐读这段话。

(三)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1、齐读后考虑: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前,人们是怎样想的?

2、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想?

3、当看到试验结果时,人们的态度有什么改变?

4、这说明什么?

小结:

5,读了这篇课文,伽利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6、这篇课文在写作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

总结

(四)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考虑

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

(五)课堂作业设计

朗读课文。

篇7: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语文教案

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根据上下文理解“信奉、固执、胆大妄为”等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学习通过典型事例表现谷物品质的写法。

4、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实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搜集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图片和生平资料。

2、教师制作能够直观反映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课件及课文插图幻灯片。

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这节课我们认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就是17世纪意大利的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利略、谁能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萨斜塔,1590年,看戏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就在这里做了举世闻名的实验(板书课题:两 个铁球同时着地),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去感受这次意义重大的实验。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课文讲了一伯什么事;着地、伽利略、信奉、亚里士多德、解释、更改、的确、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

2、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

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3、小组内初步交流。

4、自主读书,诱导感悟

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朗读了课文,并初步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互读。(学生自主读书)

5、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得段落读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听写本课的新词。同桌互相检查。

2、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

(一)结合上节课的内容交流填空,并说明理由。

(二)伽利略是一个( )的科学家。

(三)集体主,引导结合重点语段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如:

伽利略是一个(善于思考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都是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15岁时就对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众的眼里是趔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关于思考。

教师引导:那就请同学们再次认真读第三自然段,能否用简单的方式说明伽利略的思考过程,可以与同学们讨论,也可以请都是帮忙。(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往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个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快。图示法等)

B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思考,不是妄下结论。

伽利略是一个(执著追求真理)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在当时,众都信奉亚里士多德,并把他的话汪作不容置疑的真理,伽利略却大胆质疑,说明他不迷信权威,只追求真理(师引导理解“信奉”)

伽利略为了追求真理,反复做了多次实验来证实,并且要面对无数人的讥笑与嘲讽,在比萨斜塔上公开试验。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伽利略是一个(勇敢)的科学家。

A学生汇报:面对众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

B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

三、升华情感,体会写法

1、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比萨斜塔上做了这个著名的试验。(出增示图投影,教师范读第六自然段)

2、请同学们把最后一句话抄写下来,并反复地读一读,再说说自己的体会。

(我们应该尊敬知识渊博的人,但不要迷信他)

(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都会有出错的地方)

(盲目迷信和崇拜任何人都 是愚蠢的行为)

3、伽利略做这个实验的意义不公仅在于证明亚里士多德是错的,更重要的是使从们树立起正确的科学观,那就是不迷信权威,执著地追求真理。请同学们再镒默读课文,看课文是通过怎样4 描写恰我们感受到伽利略的精神的。(学生默读勾画)

4、交流。如对人物的心理、动作、语言等的描写。

怎样说,怎样做。以《伽利略走下斜塔后》为题写一段话,注意对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四年级语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教案

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600字作文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作文

四年级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反思

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课文教学反思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反思

四年级语文下册:《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四年级语文下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精选7篇)】相关文章: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公开课教学反思2022-12-26

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案2022-12-11

人教课标版《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案设计2022-10-30

续写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作文2023-04-25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作文2022-09-29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优秀教学设计2022-09-03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2023-02-28

人教课标版第二册《识字7》优秀教学反思2023-09-10

小学语文国学经典,统编一年级语文下册全册知识点!2022-07-28

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反思2023-04-18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