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20篇)由网友“老虎的金黄”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案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案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强化诵读,加强积累,背诵精彩章节。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3.欣赏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欣赏人物对话和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诗作体察汉代贵族家庭生活,以及封建礼教毁灭恩爱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现实,感受焦刘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
●重点、难点
理解字词,疏通诗句,理清本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把握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解决办法
1.诵读理解,疏通诗句。
2.理清情节发展的线索。
3.通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本诗的主旨。
4.按要求背诵7节诗。
●学生活动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理解,疏通诗句,把握情节发展的线索。
2.第二课时,设置讨论题,分析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把握诗的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一首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的诗歌,题目叫《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二、诵读感知
诵读: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节奏按意群划分。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三、疏通、理解
借助注释、字典等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⑴堪:承受得了。(不堪一击)
⑵徒:白白地,空地。(徒有虚名)
⑶可怜:可爱。(楚楚可怜)
⑷纷纭:凌乱。(头绪纷纭,众说纷纭)
⑸葳蕤wēiruí:繁盛的样子。(树木葳蕤)
⑹纤纤xiān:形容细长。(十指纤纤)
⑺念:记挂。(念念不忘)
⑻却:退出来。(望而却步)
⑼区区:愚拙(何乃太区区);真情挚意(感君区区怀)。现在多指数量少或人事的重要。(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⑽依依:恋恋不舍。(依依惜别)
⑾窈窕yǎotiǎo:美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⑿令:美好;敬辞。(令名、令德;令尊、令兄)
⒀谢:A辞别;B告诉;C道歉;D感谢;E推辞,F衰亡,凋落(阿母谢媒人,多谢后世人,谢家事夫婿)
⒁相xiāng:A互相;B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及时相遣归,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⒂见:A看见,会见,拜见;B同“现”;C表示被动,被,受;D副词,放在动词前指动作对象。(相见常日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府吏见叮咛)。
⒃怅chàng然:失意,不如意。(怅然若失,怅然而返)
⒄否pǐ泰:坏运气,好运气。(否极泰来)
⒅要yāo:邀。(要功,要买)
⒆络绎:接连不断。(络绎不绝)
⒇赍jī:赠送。(赍赏)
(21)踯躅zhízhú:缓缓地走或徘徊。(踯躅歧路)
(22)迎:A迎接;B迎娶;C逢迎(迎合别人的心意)。(还必相迎取。明日来迎汝。不足迎后人)
(23)零:落下,凋落。(零泪应声落,泣涕零如雨)(枯叶凋零)
(3)订正文中注释
“便言多令才”中的“便”应读pián,不读biàn。
四、把握情节发展与结构
全诗除“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按情节发展,可分为5个部分:
1.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2.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这部分写三项内容。
①从“府吏得闻之”到“慎勿违吾语”,写仲卿向母亲求情,遭到训斥,只好说服兰芝回娘家,还抱着重新团聚的幻想。
②从“新妇谓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写兰芝的个性、神态和动作,显出她坚决、镇静,忍住内心的痛苦同婆婆、小姑告别。
③从“府吏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3.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家后的遭遇。这部分情节比较复杂,写三项内容。
①母亲开始不谅解女儿,经过女儿叙述,终于体谅女儿的处境。
②但是,哥哥坚决不答应。他完全以势利眼光看问题,毫无兄妹之情,一定要逼妹妹改嫁。
③写府君家为婚事的铺张。
4.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
5.结尾(从“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五、总结、扩展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可见它又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乐府诗起于汉武帝时,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人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由于乐府诗是来源于各地的歌谣,而这些歌谣又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以,内容的社会性和形式的叙事性就成了乐府诗的显著特点。如《孔雀东南飞》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父母不应干涉儿女的婚事。又如《陌上桑》写罗敷严辞拒绝太守的调戏,就反映了官占民女为妾的事实。可见,汉乐府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情,是从民间产生或受民间文学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和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如本诗取自真人真事,叙述描写具体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符合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诗尾以鸳鸯双飞作结,通过美丽的幻想形式,表现了仲卿夫妇争取婚姻自由的不可战胜的意志,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六、布置作业
1.请结合诗句回答:刘兰芝为什么要自请回去?为什么婆母不能容她?从中可以看出刘兰芝性格的哪些方面及当时封建社会的哪一弊端?
2.男女主人公真挚情感表现在哪里?请在诗中找出并加以体会。
3.焦仲卿是个怎样的人?你喜爱这个角色吗?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揽】揽裙脱丝履 又申之以揽
【适】始适还家门 处分适兄意 适得府君书
【相】久久莫相忘 及时相遣归 儿已薄禄相
【幸】幸复得此妇 幸可广问讯 不幸短命死矣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谢】谢家事夫婿 阿母谢媒人 多谢后世人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附:板书设计
东雀东南飞
起兴 (第1节) 营造悲剧氛围
开端 (第2节) 兰芝被遣
发展 (第3-12节) 夫妻誓别
发展 (第13-21节) 兰芝抗婚
高潮 (第22-31节) 双双殉情
尾声 (第32节) 告诫后人
第二课时
鉴赏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赏析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就是反面形象如焦母和刘兄的塑造也各有特色,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这得力于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二、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人物语言(主要是对话),分析人物性格--
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刘兰芝还是个善良温顺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深爱兰芝,扬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无怪乎“阿母得闻之”,要“槌床便大怒”了。后来,不得已与兰芝暂别,他又郑重声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他还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而从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可以看到仲卿的反抗性格:“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这番话,无异晴天霹雳,可是封建家长焦母,并不回心转意,收回成命,最后仲卿不顾焦母的劝告,自缢于庭树。显而易见,这位忠于爱情的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性,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对仲卿,她一会儿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一会儿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对于另一反面形象刘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他对兰芝说:“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作计何不量!”粗暴训斥,盛气凌人。“先嫁得府吏……足以荣汝身。”趋炎附势,见利忘义。沈德潜对这几句诗的评语说:“小人但慕富贵,不顾礼义,实有此口吻。”“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
三、欣赏铺陈排比的艺术手法
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突出刘兰芝多才多艺、有教养的特点。罗列数字,应作为互文看,交叉表述。横的铺陈如写兰芝离家的打扮,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夸张性的铺陈,旨在描写她的美,更表现她的从容镇定;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显示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也形成太守家的喜和兰芝、仲卿的悲之对照,强化了悲剧性。本诗的铺陈排比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也为诗歌带来了声律和色彩之美。
可引导学生比较《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辞》的铺陈排比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四、欣赏起兴和尾声
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这种由禽鸟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艺术手法,是民歌的特点。
诗歌开头用“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给全诗笼罩上悲剧气氛,用具体的形象来渲染气氛,激发读者想像。构思上,也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结尾处合葬化鸟,“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生不能相守,死却能“相向鸣”,而且“夜夜达五更”。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诗最后说“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更表达了激愤之情和美好心愿。
五、背诵精彩诗段,并鉴赏诗作内容。
“鸡鸣外欲曙……二情同依依。”
这一段始写兰芝的美丽,“要若流纨素”,“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中叙告别阿母、小姑,又那样谦逊,通情达理;终写夫妻的恋情和誓言,语深情切。夫妻恩爱。品格高尚,却被粗暴拆散,令人同情、愤慨。
“府吏闻此变……千万不复全。”
府吏闻变,夫妻重逢,只能“嗟叹使心伤”。仲卿埋怨,誓“向黄泉”。兰芝深知“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只得相约“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一对恩爱夫妻在高压下无法反抗,恋情浓烈,又异常冷静,决然相约“黄泉下相见”,表现了相知的忠贞和无奈的抗争,实是令人血气俱动的人生悲剧。
六、总结、扩展
本诗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内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两悉际。作者否定了一切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后无沦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听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课后阅读乐府民歌《上邪》、《江南》、《陌上桑》、《木兰辞》,比较体会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
七、布置作业
1.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只取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个词作陪衬,这就是偏义复词。请找出下列句中的偏义复词,并解释偏指什么。
(1)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2)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3)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
(4)其日牛马嘶,新妇人青庐。
2.在连贯的话语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谓之互文。请指出下列选项中没有运用此手法的一项。
A.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B.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
C.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D.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3.比较《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诗》的异同。
附:板书设计
孔雀东南飞
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铺陈排比的手法 艺苑的奇葩、杰出的范例
起兴与尾声
※资料库
一 《孔雀东南飞》的现实主义(唐|)
因为是叙事诗,不但有人物,作者还以白描的手法极其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从现在的内容看来,这首长诗在它出世以后似乎经过一个时期的传唱,人物的性格正是在传唱过程中逐渐地丰富起来的,因而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渗透着劳动人民的感情。这种感情不仅表现为爱憎分明,而且显示了铢两悉称。作者否定了一切应该否定的东西,也肯定了一切应该肯定的东西,然而无论是否定或者肯定,都不是遵循一个简单的公式,而是通过复杂的`和具体的描写,暗示人物的社会地位和个性特点,给予他们以恰如其分的评价。从作者所把握的生活深度而论,不能不说,这是现实主义艺术创造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一个杰出的范例。
试以焦仲卿、刘兰芝两人为例。仲卿出身于官宦人家,自己又在太守府里作吏,虽然职阶卑微,但在严格的门阀社会里已经具有被“品”的资格,所以他母亲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将来还要凭借靠山飞黄腾达。很显然,他是笼子里长大的金丝鸟,养成了拘谨懦弱的个性,一个比较善良的白面书生。作者基本上肯定他的斗争,但描写时却又紧紧地扣住了他的特点──人物经历和性格上的特点。仲卿是深爱妻子的,当他知道母亲要驱逐兰芝的时候,先是婉“启”,继是“跪告”,等到母亲“槌床便大怒”,他就“默无声”的退了出来,回到自己房里,对着兰芝“哽咽不能语”,说什么“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一面劝兰芝低声下气,暂回娘家,约定将来再去接她,但他其实只有一点幻想的期待,并无什么实际办法。兰芝被逼将嫁,他声言要独个儿自杀,甚至还把这个计划去告诉自己的母亲;兰芝死后,以他爱兰芝之深,终于以身殉情,作者写他在“庭树下”“徘徊”了一阵,然后上吊,活活地画出了这个怯弱的书生的性格和面貌。
兰芝便和他不同。尽管诗篇以古典作品特别是民间文学里惯用的夸张的笔法,描写了她的知书达理,描写了她的妆奁和打扮,但在门阀社会里,“生小出野里”就说明她的家世还不入“九品中正”之眼。她是一个在小康人家生长起来的有主见的女子,美丽、聪敏、能干,虽然作者也极力写她的善良和温顺,但在善良和温顺中别有一种掩盖不住的具有反抗意味的刚性──人民想像中的被压迫者自觉意识的一种原始形态。这种刚性不一定要从焦母所说的“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上去理解,而是更广泛地散布在兰芝的全部行动细节里。当她明白了焦母的意图以后,不等对方开口,便自请:“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仲卿对着她哭不成声,一筹莫展,她便说:“勿复重纷纭。”他劝她暂回娘家,再图后会,她便说:“何言复来还!”她看清问题,明白自己所处的环境,表现了一个普通人的人格的尊严。不过作者也不是简单地片面地处理这一点。兰芝了解仲卿的性格,然而她爱仲卿,也知道仲卿爱她。儿女深情使她对冷酷的现实仍然不得不抱着一点幻想,仲卿和她告别,她这样叮咛:“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这是在具体条件下必然会产生的她的惟一的希望。县令差人做媒,她这样婉拒:“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最后她哥哥说出了“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刚性又立刻占据了兰芝的灵魂,处于弱者和被压迫者地位的那种凛不可犯的尊严感在她心底升华,她决定以生命来表示最后的抗议,所以“仰头”回答,很快应允了。
离开焦家的时候,拜母别姑,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再嫁期定的时候,裁衣作裳,她的态度是十分从容的;乃至最后“揽裙脱丝履,举身赴清池”,也不表示一点迟疑和犹豫。她从来没有向环境低头。很难考查有多少人在传唱过程中丰富了刘兰芝的性格,然而这的确是一个弱者和被压迫者光辉人格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最美的表现。环境的残酷和转变提高了人物的精神。作者以朴素的描写,将细节一丝一缕地扣入行动,使作品在真实的基础上产生了追魂摄魄的感染力──诗的感染力。
列宁说过,马克思主义不但不“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作为古代民间文学伟大的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不仅暴露了封建门阀统治的罪恶,而且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的感情。它是艺苑的奇花,也是历史的镜子。
1954年3月于上海
(选自《唐文集》第九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二 诗句解释(张中行)
1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
课本注释可供参考。
还有一种解释,即认为“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以后的几句话都是县丞来到刘兰芝家,对刘兰芝的母亲说的。“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是县丞说他在太守面前已经说了她女儿刘兰芝的好话,夸耀兰芝出身于名门。这是讨好人的口气。紧跟着的几句话是县丞向刘兰芝的母亲说明求婚的缘起,这些话都是符合媒人口吻的。几句话的前面分别冠以“说”“云”“直说”,是作者为避免重复而用了不同的字眼,它们的主语都是县丞。
此外,“兰家女”应指刘兰芝。闻人侠《古诗笺》云:“兰字或是刘字之讹”,这个猜测有道理。
2“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和古代纪时法。
一昼夜为一日。我国很早就有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段来纪时的记载。如殷武丁时候把昼夜分为八段,祖甲时候分为十段,周代分为十二段,每段都有名称。从名称来看,分段是以天色和日常活动为根据的,如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太阳正中时叫中日或日中,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太阳西斜叫昃,等等。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之后是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人定以后是夜半,夜半以后是鸡鸣和昧旦(又称昧爽或平旦或平明)。我们了解了这些,对古书中的“女曰鸡鸣,士曰昧旦”(《诗经郑风女曰鸡鸣》),“寂寂人定初”(古诗《孔雀东南飞》)等就会明白了。
汉太初以后,古人有了等分一昼夜时辰的办法,是用十二辰(子、丑、寅、卯等)作为十二时辰的名称。这种分法一直沿用到清初。清初引用西法,把一昼夜十二时辰分为24小时(即一辰等于两小时),并把每一时辰细分为初和正,如23点为子初,夜半24点为子正,晨一点为丑初,两点为丑正,等等。
有个问题连带说一下,就是日始为何时。最早当以日出为日始,如夏以平旦为日始,殷以鸡鸣为日始。到周代改以夜半为日始。此后就一直以夜半为日始,沿用至今。
下面把我国从古至今昼夜时段、时辰纪法列成表,以备查对。
昼夜时段、时辰表
时代 昼 夜
殷(武丁) 明 大采 大食 中日 昃 小食 小采 夕
殷(祖甲) 明 朝 大食 中日 昃 小食 暮 昏 妹(昧) 兮(曦)
周 日出 食时 隅中 中日 日昃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平旦
汉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子 丑 寅
清 (初)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1 3
(正)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2 4
现代(时) 5-7 7-9 9-11 11-13 13-15 15-17 17-19 19-21 21-23 23-1 1-3 3-5
我国古代还有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的方法,叫五夜或五更,情况如下。
五更与现今时间比较表
夜间时辰 五夜 五更 时间
黄昏
人定
夜半
鸡鸣
平旦 甲夜
乙夜
丙夜
丁夜
戊夜 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19-21
21-23
23-1
1-3
3-5
我国古代纪时,还有更细的分法。最初分一昼夜为100刻。这办法一直沿用到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漏以铜壶盛水,刻节,昼夜百刻。”后来由于昼夜100刻与分为十二时辰不能相配,使用不便,曾改分为120刻,96刻,108刻。但大多使用百刻制,到清代才改为96刻制,和十二时辰配合使用。
(选自《文言常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篇2:孔雀东南飞并序(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李士建
学习设计:1、课文背景介绍 2、故事情节简介 3、听读全文 4、重点词语解析 5、情节结构划分 6、主体情节分析 7、听《梁祝》 8、文学评论
一、课文说明
1.文体知识----乐府诗
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乐府。
乐府诗根据入乐情况和所配曲调的不同,习惯上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杂曲歌辞、杂歌谣辞等类别。郊庙歌、燕射歌都是贵族特制的朝会祭祀乐章,歌辞专事歌功颂德,文学价值不大。鼓吹曲、横吹曲是从西域和北方传人的少数民族音乐,多用于军旅征伐和田猎、出巡。相和歌、清商曲、杂曲是汉族各地的俗乐,歌辞多是民间的里巷歌谣,数量众多,题材广泛,艺术性也最高。
以民歌俗曲为主体的乐府诗,形式上有鲜明的特点,从结构体制看,有专用的诗题,常见的有“歌”“行”“吟”“曲”等,如《陇头歌》、《蒿里行》、《白头吟》、《西洲曲》,后人称为“乐府歌行体”。还有“艳”“解”、“乱、“趋”等名目,“艳”多用于乐歌前奏,“解”用于乐歌分段,“乱”是乐歌的尾声,“趋”是正曲以外,和所加套语,和诗义无关。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前边是“艳”,以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每解末尾都有“幸至甚哉,歌以永志”的套语。从语言句世看,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词多口语化,通俗生动。南朝乐府且多用谐音双关的隐语,如“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莲”谐“怜”,显示民歌的特色。从音韵节奏看,押韵比较自由多样,五言多隔句韵,七言多连句韵,四言的《观沧海》四句才押一韵。更不讲究平仄、对仗,纯粹是一种朴素、自然是节奏美。从表现方法看,除一般的比兴手法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用对话和细节来刻划人物,如《陌上桑》、《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等。
乐府从汉魏至隋唐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汉代乐府,大多入乐,每一个篇名各有传统的内容。魏晋以后,文人拟作,或依旧曲填新词,或用古题颂时事,有的入乐,有的不入乐;内容上突破原来传统,如《蒿里行》本为送葬挽歌,曹操却用来写战乱;在音韵、节奏上则逐渐趋向整齐化,给五言、七言诗的成立和发展以巨大推动,唐代文人进一步冲破古题、古调藩篱,另立新题,抒写新事,“即事名篇,无复倚傍”(元稹《乐府古题序》),形成一种“新题乐府”,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到中唐白居易、元稹等人,更大力提倡,一时作者众多,形成一个“新乐府运动”,成为宣传政治改革的有力武器。白居易所作《新乐府》五十首,因事立题,内容多为讽喻朝政,针泛时弊,体制上“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三、五、七言错综运用,活泼自由,通俗易懂,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大影响。
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2.作家
徐陵(507一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南朝陈文学家。少好学,八岁即能文,博涉经史,纵横有口辩。梁时,官东宫学士,并两次出使北朝。入陈,历仕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等,主持朝廷重要文书的草拟。其诗赋皆淫靡绮艳,与庾信同为官体诗代表作家,时人称为“徐庾体”。曾编选《玉台新咏》十卷,是现存我国较早的诗歌总集之一。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徐孝穆集》。
《玉台新咏》南朝,陈徐陵编选。十卷。书成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所收诗歌上自汉魏,下迄梁代,共七百九十六篇,其中为《文选》所收者六十九篇。选诗范围较狭窄,多叙男女闺情,但也不乏杰作,如具有反封建礼教的积极主题和高度艺术成就的我国第一首成熟的长篇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世或题作《孔雀东南飞》)即最先见于此书。
3.作品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开头一篇小 序,叙述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未建安中,但成诗时间可能稍后一些。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格萨尔王》,英雄史诗,一千万字。)
《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是继《诗经》《楚辞》以后较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如果说《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虚构性叙事诗的代表作,那么《孔雀东南飞》就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诗前小序说: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一本“时”下有“人”字)伤之。为诗云尔。
此序是汉以后人的语气,倘作序者并非诗的作者,则此诗很可能原是民间创作,后来又经过文人的加工,才成为徐陵所录的定本的,而作序的人,也可能就是加工者。全诗长达三百五十三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字,不仅是汉乐府民歌中,也是中国诗歌中罕见的长篇叙事诗。
二、情节简介
《孔雀东南飞》写一个封建社会中常见的家庭悲剧。男主人公焦仲卿是庐江府小吏,与其妻刘兰芝感情甚笃。但焦仲卿的母亲却不喜欢儿媳,焦仲卿又常因公不在家,在此期间婆媳矛盾颇为激烈。刘兰芝向丈夫诉苦,说自己忍受不了婆婆的苛刻,焦仲卿去劝说母亲,却反被母亲骂了一通,并逼他休妻再娶。焦仲卿依违于母亲与妻子之间,不免进退维谷,于是他劝刘兰芝回娘家住一段时间,等他办完公事后再来接她。刘兰芝含泪而别,回到娘家。过了一段日子,县令和太守相继遣媒为子求婚,刘兰芝的哥哥逼迫她答应,刘兰芝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暗暗下了死的决心。婚期前一天,刘兰芝与闻讯赶来的焦仲卿抱头痛哭,约定“黄泉下相见”。在太守家迎亲之夕,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自杀,两家将他俩合葬在一起。
三、听读课文。
要求:1、给每个自然节加上序号 2、给每个生字词加上读音 3、大体划分情节结构,并给每一部分拟一个简短的标题。
四、重点词语(学生听录音的过程中老师归纳板书)
1、 本诗中“相”字出现比较多,而且用法不同,请试作区别。
按:“相”,是一个会意字,本意是用“目”看“木”,即察看。引申为“单相”,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如:“相信(信之)”“相知(知之)”等。其次表示互相、交相的意思,如:“相识”“相同”等。此外,还可作名词、动词,如“相貌”“辅助”等。本诗中“相”字出现过十九处,大致可分三类:
1 )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代“你”“我”“他”“它”等等。如: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②及时相遣归(代“我”)③还必相迎取(代“你”)④好自相扶将(代“她”)⑤嬉戏莫相忘(代“我”)⑤誓天不相负(代“你”)③不得便相许(代“你”)③登即相许和(代“它”)③蹑履相逢迎(代“他”)@怅然遥相望(代“他”)③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2) 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见常日稀②久久莫相忘③六合正相应④叶叶相交通 盖覆相枝枝 ⑤仰头相向鸣③黄泉下相见
3)名词,相貌。如:儿已薄禄相
总之,“相”字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是很普遍的,用法也很多。只要结合语言环境,就不难分辨。
2、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 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词作陪衬。这种用法“一直沿用到今天。例如口语中:“有个好歹”(偏在“歹”)“吉凶未卜”(偏在“凶”)等。《孔》诗中出现很多,应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如:
“昼夜勤作息”(偏在“作”)“勤心养公姥”(偏在“姥”)“我有亲父兄”(偏在“兄”)“我有亲父母”(偏在“母”)“逼迫有弟兄”(偏在“兄”)“其日牛马嘶”(偏在“马”)“否泰如天地”(偏在“否”)
3、本诗中“自”字出现多次,按“自”字除作“自己”讲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用。本诗中用“自”的处数较多,可作如下解释:
我自不驱卿(自,本) 本自无教训(本自,本是) 自可断来信(自,即)
葳蕤自生光(自,且,还是) 自名秦罗敷(自,其) 自名为鸳鸯(自,其)
好自相扶将(自,亲自) 物物各自异(自,助词,无义)
4、故 大人故嫌迟 故作不良计
5、适 始适还家门 处分适兄意 适得府吏书
6、令 县令遣媒来 便言多令才 岂合令郎意 莫令事不举 令母在后单
7、劳劳、区区、冥冥、奄奄、寂寂
8、见 黄泉下相见 君既若见录 府吏见叮咛
9、 何意致不厚 可怜体无双 终老不复取 谢家来贵门 新妇起严装
却与小姑别 不图子自归 虽与府吏要 渠会永物缘 叶叶相交通
多谢后世人 汝岂得自由 共事二三年 主簿通语言 本自无教训
五、主题挖掘
1.问题大征讨
⑴本诗的内容提要、概括
①1托物起兴 ②2兰芝自诉 ③3-6 仲卿求情 ④7-8 决心自遣
⑤9-10拜别阿母 ⑥11-12 夫妻明誓 ⑦13 兰芝见母 ⑧14-19 兰芝拒婚
⑨20-24阿兄逼嫁 ⑩25-27 生人死别 28-30仲卿别母 31-32 两人殉情
33 化鸟双飞
⑵结构问题
①划分文章的结构标准有多种,首先按照事件、时间、场所划分,本文可以划分为五大部分。
事件:离婚---再婚---殉婚
焦刘家合:成婚
焦家:逼分---终分---离分
刘家:拒婚---允婚---成婚
焦刘家合:别婚
公众:谢人。(婚--形声。从女,昏声。因为古时黄昏迎亲,故“昏”亦兼表字义。本义:妇家)(会意兼形声。从女,从因,因亦声。本义:女婿家。结亲的男家,指夫或夫之父。)
第一部分:(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全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浓厚,本应白头偕者,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第二部分:(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这部分写三个内容:
从“府吏得闻之”到“慎勿违我语。”写仲卿同母亲求情,遭到训斥,只好说服兰芝回娘家,还抱着万一的幻想。
从“新妇谓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写兰芝的个性、神态和动作,显出她坚决、镇静,忍住内心的痛苦与婆婆、小姑告别。
从“府吏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第三部分:(从“入门上高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家后的遭遇。这部分情节比较复杂。写三个内容:
母亲开始不谅解女儿,经过女儿叙述,终于体谅女儿的处境。
但是,哥哥坚决不答应。他完全以势利眼看问题,毫无兄妹之情。一定要逼妹妹改嫁。
写府君家为婚事的铺张。
第四部分:(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
第五部分,(从“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②从故事的结构上讲,一般来说可以分成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几部分。
序幕:1节,起兴
开端:2节,第一部分。
发展:3--12节,第二部分。
再发展:13--21节,第三部分。
高潮、结局:22--32节,第四部分。
尾声:33节,第五部分。
③故事的高潮在哪里?
生人做死别
高潮:涨潮时达到的最高水位;叙事文学中矛盾冲突发展到最紧张、最尖锐的阶段;比喻事物高度发展的阶段。
⑶人物形象问题之一-----关于刘兰芝
①诗中有几处写到刘兰芝的肖像?可以看出她的容貌怎样?描写到她的容貌的时候运用了什么描写的方法?
面容皎好,身材苗条,堪称有沉鱼落雁闭花羞月之貌。
②诗中几次写到刘兰芝自己的出身,从中可以看出她的什么样的家庭状况?她从小接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自身素养如何?
殷富、贤淑、优良
③她在焦仲卿家的生活状况如何?
悲苦、落寞、辛劳、饱受冤屈
④他们夫妻感情如何?
深笃。
⑤她的性情如何?
温柔、贤慧
⑥面对焦母的刁难和嫌弃,她有是怎样表现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什么样的性格?
不卑不亢、自尊、自重、自信:及时相遣归,勿复重纷纭。
有礼、有节、有度:进止敢自专、谓言无大过、留待作遗施、兼愧贵家子、不堪母驱使
有情、有义、有心:念母劳家里、勤心养公姥、磐石无转移。
⑦她听从父兄的安排的思想心态是什么?
独立、服从家长
⑧她徇情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反抗、忠贞、感激和对焦仲卿的软弱无能的失望
⑷人物形象问题之二----焦仲卿
温情、愚孝、软弱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⑸人物形象问题之三----焦母
①她嫌弃儿媳的理由是什么?刘兰芝又以为是什么原因?
②她嫌弃儿媳还有没有深层是思想根源和心理意识?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共事二三年,但太守家没有嫌弃)
恋子情结
③她对焦、刘的悲剧负什么样的责任?是不是根本责任?
④她是利用什么身份、权利破坏了焦、刘的感情和幸福?从中能不能看出什么样的社会问题?
⑹从思想和社会的角度看,造成焦、刘婚姻悲剧的根源是什么?
【三从四德】旧时压迫妇女的封建礼教。三从:指女子“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见《仪礼丧服.子夏传》。四德:也叫“四行”,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女工)”。见《周礼天官.九嫔》。《元曲选关汉卿<救风尘>一》:“待妆个老实学三从四德,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
【三纲五常】我国封建时代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三纲:三种主要的道德关系,即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见汉代班固《白虎通卷七三纲六纪》,纲,提网的总绳,主要的支配地位的意思。五常:五种常行不变的道德标准,即仁、义、礼、智、信。汉代王充《论衡问孔》:“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也”,《论语.为政》:“殷因于夏礼”。三国(魏)何晏集解引汉代马融:“所因谓三纲五常也”。
①封建思想
②家长制
③概括普遍认识:这首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婚姻悲剧故事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者的反抗精神,反映了人民群众对被迫害者的无限同情和追求婚姻自由、珍惜爱情生活的强烈愿望。
④全诗通过刘兰芝和焦仲卿婚姻悲剧的叙述,揭露了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兰芝、仲卿忠贞不渝的爱情和对压迫的反抗精神。全诗以焦刘的婚姻悲剧的发展过程为线索,以时间为顺序层层展开叙事,以大量生动具体的对话和行动及一些细致的场景描写将情节推向高潮。
这个悲剧,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妇女只能听凭别人决定自己命运的不幸处境,在中国文学史上,作者第一次从这种悲剧中发现了深刻的人生教训和社会意义,并用汉末时已臻于成熟的五言诗体作了完美的体现。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技巧上,此诗都在中国文学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影响,直到现在为止,它还被不断改编为各种剧本,为广大人民所喜爱。
⑺歧义认识
①焦母和刘兄都是家长的代表,表面上看似乎是他们造成了焦、刘的悲剧,但是,太守不也是家长吗?
②如果说刘兰芝是一个反抗者的形象那么,她反抗的是什么?有哪些具体表现?
③如果说是反抗封建礼教,那么,封建礼教的概念怎样界定?诗里反抗的主要是哪些方面? 对妇女权益的侵害乃至精神、肉体的摧残?
④焦家摧残她,“心中常悲苦”,可她还要留在焦家。试问这是反抗,还是殉葬?
⑤既然是焦家休掉了,且焦“家妇难为”,那么,“窈窕世无双”的县令五郎,与“娇逸未有婚”的郡守公子,为什么不可以考虑?
⑥为什么不有效利用自己的权益,反而自觉自愿地带上“从一而终”的枷锁,难道这就是她的反抗么?
在本质上恐怕有点儿祥林嫂拒绝贺老六之嫌,实不足称道,只暴露了自身的幼稚、愚昧,没有自我。虽有种悲壮美,但在读者心里实在掀不起什么风浪,虽有人慕其名而专一拜读,至多不过“一齐流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叹息一番,满足的去了,一面还纷纷的评论着。”(鲁迅《祝福》) 这正是刘兰芝最可悲的一面!! 我们只能说兰芝的反抗是可爱的、可贵的,但不可以认为她是明智的,也不可以颂扬她那纵身一跃的伟大。更不可以盲目效仿对号入座!
⑦刘兰芝才、德、貌三全齐美,婆婆为何要一意休她?
有人说,是因为“共事二三年”,尚未生下一男半女。听起来很有道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阿Q都懂。但婆婆自己讲出来的理由是“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而且,“年始十八九”,的县令公子,和“娇逸未有婚”的郡守“五郎”为什么不嫌弃?难道他们不怕绝后吗?
⑧刘兰芝和焦仲卿如此坚贞不渝,有何生活基础?
既无生死考验在前,何以结成生死之谊?又无恩爱的生活背景,何来忠贞不渝的爱情?
林觉民的《与妻书》之所以感人至深,其中生动真挚的细节描写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孔雀东南飞》里差不多连一个欢愉的细节都没有,所以刘、焦二人的坚贞不渝实在让人难以认同。
⑨两家合葬的可能性有多大?
要让诗里所描绘的专横的封建家长在棺材面前落泪实在比登天容易不了多少。
如果非要给这三个问题一个回答,只能有一个,那就是古代劳动人民的爱憎分明和纯朴美好的愿望。
⑩孔雀为什么东南飞?为什么“自挂东南枝”?
六、深化理解
这首叙事长诗震撼我们心灵的,并不是作者对该事件的`任何理性认识的结论,而是一个简单、普通但也更伟大、更普遍的东西,即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正是在焦仲卿夫妻的死亡里,我们感到了灵魂的震动,小序中的“时人伤之”的话便体现了作者记叙这件悲剧故事的原初动机。这种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恰恰是对于文学艺术最为重要的东西。人类历史绵延无穷,社会思想波涛起伏,理性思想不断变化,生活知识有广有狭,生活方式代代不同,但人对自我生命的关怀则应是始终如一的。没有对人类生命的这种伟大的关系,再先进、再伟大的理性信条都会枯黄、萎落、凋谢、腐烂。而有了这种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一切理性的限制都会在灵魂的大震动里簌簌剥落,而露出人的生命活力的本体的光辉来。正是因为如此,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白居易、曹雪芹、鲁迅这些过去时代的伟大作家的作品才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带着自身的不同局限,大踏步地跨进了当代的世界,跨进了我们当代人的心灵,并以不同的形式为我们所理解、所同情、所接受。而一些在当代理性信条上建立起来的作品,却有可能迅速地从我们的心灵中退回去,退到我们的心灵看不见的历史的阴影里去。
《孔雀东南飞》是在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中产生的,因此,它能够走进我们当代人的心灵。 也就是说,《孔雀东南飞》的主题首先是一个人生的主题,是人的生与死的主题,是人的命运的主题。作者在对人的生命的伟大关怀中,记录了、再造了焦仲卿夫妻的悲剧故事。这,就是一切。当这个悲剧故事被再造成功之后,当它可以在中国的历史上穿行的时候,它的各种信息也就可以向人们传递了。不论作者在当时是怎样具体看待这个故事的,不论焦仲卿夫妻本身的思想高度如何,每个时代的人都有可能以自我的理性标准重建它的主题意义。
当我们用现代意义上的“爱情”标准看待《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故事时,我认为我们不应再把焦仲卿夫妻生前的关系看作是爱情的关系,作者所描写的实际上是一个没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婚姻。正是因为如此,这个婚姻没有得到爱情关系的有效保障,很轻易地便被封建礼教制度毁灭了。直至焦仲卿夫妻在生离死别的最后一次会面,彼此的精神仍是严重地隔膜着的,二人始终未曾在精神上完全融为一体,所以他们生前的关系从基本性质上始终不主要是现代意义上的爱情关系,他们的努力始终主要是维持婚姻关系的努力。事实上,当封建礼教制度剥夺了人的尊严,剥夺了人的独立意志之后,两性之间的真正爱情关系也便从根本上被扼杀了。由此可以看出,《孔雀东南飞》不是对已建立的爱情关系的歌颂,而是对两性爱情关系的向往。只有在焦仲卿夫妻为维持共同的婚姻关系而殒身之后,他们才在另外一个世界上建立起了真正的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爱情才成了他们二人关系的基本性质。
婚姻的主题在我们的眼中与原作者的眼中也不相同了。在原作者的眼中,焦仲卿夫妻为维持自身的婚姻契约的努力本身便是可贵的,值得赞颂的。我们则不能如此。我们必须承认在两性之间没有爱情基础的时候解除婚约是合理与合法的,我们不再会笼统地肯定一种为维持婚姻契约而做出的努力。但在《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故事中,我们依然能够在我们的理性原则上重建一个新的婚姻主题。它使我们看到,传统的封建礼教本身,恰恰是破坏稳定和谐婚姻关系的重要社会因素。当封建礼教在漠视男女爱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封建的婚姻时,当封建礼教将婚姻的构成与焦体的主要权力交给家长的时候,稳定和谐的婚姻关系也便受到了破坏。传统的封建礼教总是以维护家庭婚姻的和谐美满为自己的职责,但真正造成婚姻的不幸和家庭的解体的,恰恰是封建礼教制度的自身,焦仲卿夫妻的悲剧便是一个有力的证明。
在过去,我们往往认为,要肯定一部文学作品。就必须肯定它所塑造的正面人物的人格的完美性,这恰恰是我们极难办到的,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的变化不会再对同一个人物典型做出同样的道德评价。在我们看来,焦仲卿夫妻都不能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焦仲卿妻被束缚在封建礼教的桎梏中,她是以传统的妇德为自己的道德修养的准则的。焦仲卿更是一个这样道德的奴隶,他缺乏起码的个性意识,但这样评价这两个人物,并不会降低《孔雀东南飞》的思想价值。与此相反,我们从中正能看到,当封建礼教扼杀着社会的机制时,同时也扼杀着人的精神的发展。我们在同情焦仲卿夫妻的悲剧的时候,不能再以他们的人格模式塑造自己。
七、研究学习
1.
主题的重建---《孔雀东南飞》赏析(节选)
王富仁
现在,大概不会有人怀疑《孔雀东南飞》是一首描写焦仲卿夫妻的忠贞爱情故事的叙事长诗了,但我认为,这个问题仍然是值得细致分析的。
长诗一开始,便是焦仲卿妻对丈夫的一段苦诉文字,我们现在需要注意的不是她实际说了什么,而是她说这些时的感情的情绪。“ 十二能织素,……及时相遣归。”我们从焦仲卿妻的这段话中听到的是什么呢,听到的是爱情吗?不是!我们听到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怨诉,在这怨诉里压抑着的是内心深处的愤懑。这种怨诉,这种愤懑是一个对自我的价值有明确意识的女子在受到不公正的待遇时的必然心理反应。我们还能够感到,这种怨诉、这种愤懑,绝不仅仅是对其婆母的,同时也是对其丈夫的,至少,她感到丈夫并没有对她有应有的感情,并没有因这感情而维护她应得的公正的待遇。只有在这种心情下,只有在这种委曲的感受中,她才不得不向她的丈夫表白自己的价值。与此同时,在她不得不表白自己的价值时,她表白的不是自己对丈夫的爱,对丈夫的爱情,因为在社会上和在她自己的观念中,爱情并不是婚姻的必要基础,她不能仅仅以爱情为自己的不公正待遇申辩。在这种申诉中,我们分明感到,刘兰芝与其丈夫之间,是没有强烈的爱情关系的,他们之间有的是君子之交淡如水般的夫妻生活。读者只要再读一读焦仲卿妻的这一段苦诉的文字,便会感到,不但她没有从丈夫身上感到对自己的爱,她自己的这段话也是冷冷的,没有流露出对丈夫的爱的感情。这绝不说明她的无情无义,而是因为一个在夫家遭受虐待和歧视而又具有自尊心的女子,是不可能产生对丈夫的真正感情上的爱的,她充其量只能遵守传统妇德,尽到一个妻子对丈夫应尽的义务。她对自己的表白也正是从这个角度进行的。
现在我们再看一看焦仲卿。“ 阿母谓府吏:‘何乃大区区!……再拜还入户。’”这这里,我们知道,焦仲卿为维持与刘兰芝的婚姻也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他企图用终身不娶遏止母亲,但他的努力也仅止于此!当母亲槌床大怒,指责其公然在母、妻之间偏袒妻子的时候,他便无计可施了。在这里,关键的问题不在于他到底站在哪一边,而在于他自己到底认为谁是谁非。当他明知其妻无辜而其母无理的情况下,他却没有表现出稍微坚决的态度维护妻子的利益。我们可以认为这是封建礼法的束缚,但即使这种束缚也说明焦仲卿对其妻的爱情没有强烈到地平线之上。爱情与一般的同情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是一种激情,这种激情使其可以失去理智而狂热地为实现自己的追求而努力,在封建礼教统治下的中国古代社会上,恰恰正是这种激情的形式可以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特别是在爱情的愿望实际受阻的情况下。对焦仲卿,她的妻子是不会产生我们现在所说的爱情的,这不仅仅因为她对母亲的态度,而在于他的软骨病,在于他的对任何强者的那种唯唯诺诺的奴隶性,甚至也包括他在其妻面前表现出的那种无可奈何的窝囊态度。“妾不堪驱使……及时相遣归”这样的话里,包含着她对丈夫何等的蔑视呵!她根本没有提到他丈夫在其中可以怎样发挥自己的作用,因为她根本不相信他会发生什么实际的作用。
“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这虽然是一句安慰妻子的话,但却是一个自居于卑屈地位的弱者的安慰话。在这里,他有意无意推卸了自己的责任,并且为自己的失职找到了辩护的理由。至此我们已经可以看到,不但在他的妻子的话里,即使在他自己的话里,他自己也总是一个毫无实际意义的名词,这反映了他在世界上的实际地位和作用。“卿但暂还家……慎勿违吾语。”很可能有的读者当真把这里的话视作焦仲卿对他的妻子的爱情表现,如若如此,可就与原意大相径庭了。下文我们看到,甚至连他的妻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就没有把他的这席话当作有实际意义的东西。实际上,这些话除了有点安慰他的妻子的意思外,只是在自欺欺人的心理支配下说出的一席空洞言词。他根本连自己都不相信这些话的实际价值,他也并没有认真地思考过如何挽救这个被毁灭了的婚姻。他只不过临时找了几句话来安慰妻子也安慰安慰自己罢了。试想,如果连他自己也不能在母亲面前为坚持公道而说句有力的话,官府又如何有助于事情的解决呢?
对这一点,他的妻子是再清楚不过了:“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这是何等冷峻的语言啊!在结婚之后的岁月中,她辛苦操持、守节尽礼,仍难以避免被驱遣的命运,现在已被驱遣归家,还有什么可能被重新召回呢?焦仲卿妻这段话实际揭露了丈夫的话的自欺欺人的性质。在这里,透露着她对丈夫的极端的失望,表现着她对丈夫的绝对蔑视,并且也是她有意刺伤丈夫的心的一席话。但在此之后,她的心理又发生了一个突变。正是在她道出了这个婚姻无可挽回的实情之后,正是在她意识到而人即将分离的结局之后,她开始对这个懦弱、无能的丈夫感到真正的同情了。她开始可怜他,因为他到底不是她自己被遣的主使者,他到底没有虐待和欺负过她,并且是真诚希望维持与她的婚姻的。即使这时,焦仲卿妻仍然并不是真正爱这个无能的丈夫,但她慰安这颗懦弱的心灵的愿望却是真诚的。她的同情与焦仲卿对她的同情并不一样,焦仲卿这个懦弱的灵魂只想找些连自己都不相信的话安慰安慰对方,也安慰安慰自己,焦仲卿妻这个富有自尊心的女子却是在正视事实的前提下用真正的宽恕和谅解对待他。“妾有绣腰懦”以下的话,表现了她对丈夫的真正的安慰,表现了她对他的真正理解。她使丈夫感到她对他并不是绝情的,两相对比,我认为焦仲卿妻这个人物是光彩照人的。
“出门登车去,……二情同依依。”在这时,焦仲卿夫妻在精神的沟通上达到了最高的程度,两个人的情感表现也是很强烈的,两个人的实际分离和两个人共同的受压抑的境遇使他们的精神都感觉到了震动。我们应当注意的是,焦仲卿在这时说的这段话仍然重复着“报府”、“回归”之类的话,说明他还不可能找到挽回残局的有效的方法,但这时的话却不再是模糊的敷衍和空洞的慰安,而表现出了一种真切的解决问题的愿望,是他的真情实感的表现。这说明当妻的悲剧已成事实时,他的懦弱的灵魂到底迸发出了一点有力有光的东西,这种真情实感也在焦仲卿妻的心灵上得到了呼应。在此之前,她是从未向他诉述过自己内心的真实痛苦的,因为她厌恶丈夫那种没有独立人格的窝囊相。当丈夫表现出了真诚的感情时,她便把自己的内心世界但露出来了。因此,我们说他们这时候很可能萌发着一种属于爱情的东西,不是没有心理根据的。但在同时,两性爱情的发生,是在两颗自由的心灵中产生的,因为只有在心灵自由的时刻,两性才会产生灵肉一致的那种情爱感情,而现在的焦仲卿夫妻都首先沉入到了困难的感受当中。在困难中产生的情感更多的是同舟共济的友情关系,是同性关系中也常常建立起来的深厚友谊关系、同病相怜时的彼此同情的关系。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常常把婚姻前提下的两性感情当作主要描写对象,故而更多地描写夫妻同舟共济的友情关系,“五四”后人们往往便把这种友情与西方的爱情等同起来。在《孔雀东甫飞》的这段描写里,有多少属于两性间的爱,有多少属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那种友情,是极难分辨的。
《孔雀东南飞》与其它爱情诗的一个显著不同的特点在于:它没有二人分别之后描写二人间的思念之情,作者接着便以大量的笔墨叙述焦仲卿妻的婚姻过程,这说明了以下两点:一、作者始终着眼于主人公的婚姻关系,而并非情感联系;二、从情感联系而言,焦仲卿夫妻间一直处于“相见日常稀”的状况,并且二人之间没有撕扯不开的亲密感情,故这时焦仲卿妻更关注的是娘家人对她的态度。如果娘家人不把她视为累赘,她原本是可以平心静气地等待丈夫实现复婚。三、焦仲卿在夫妻分离中感到的,主要是良心上的责备,是妻子没有受到公正的待遇。故而分离后他感到的不是失去妻子后的孤独、寂寞和痛苦,而是如何实现复婚,使自己的良心得到安宁。而在这时,他仍难有违抗母亲意志的勇气,所谓报府求归的想法也只不过是在走投无路时设想的一种不切实际的方法,故他现在仍然是束手无策、空自悲哀的。在这种情况下,二人的关系主要是一种遵守诺言的情义关系,不是失恋关系。
另外,我们还应看到,焦仲卿妻的死是不以丈夫的死为前提的,因为她寻找的是自己的尊严,她过去的经历已经使她失望于人生了,她的被遣和被改嫁已经构成了她自杀的前提。因为她在这个世界还有没有实现的愿望。她要那些蔑视她的人知道她的价值,让婆母和丈夫知道她不是因嫁不到一个更为富贵的人家而自杀的,不是为了他们没有重新召回她而自杀的。她要向那些视她为累赘的人表明,她完全可以不做他们的累赘而生活下去!她完全可以获得他们垂涎三尺的富贵生活。她不是为贫穷、为得不到富贵而自杀的。 她要向这些人报复,报复这凉薄的人生!在精神上施行报复!让他们感到一点精神上的不安,让她的怨魂永远跟随着他们!而且,无论焦仲卿是否意识到,我们都要注意,焦仲卿的死也不主要是为了殉妻情而死,而是为了证明自我的存在而死。他在自己的家庭里,在自己生活的人世间,已经失去了自我,失去了自我的自由意志和独立人格。他只有在死亡中才能向自己的母亲,向这个世界,也向投水自尽的前妻,证明自己的自由和独立。
当焦仲卿妻在现世间无法获得人的尊严,当焦仲卿在现世间失去了人的自由意志的时候,他们之间的爱情是不可能真正建立起来的。
显而易见,作者在这个悲剧故事里,有意突出的是婚姻的主题。在这时,我们也相应认识到,反对封建礼教也不是该诗的自觉的主题。事实上,焦仲卿夫妻都是恪守封建札教的,焦仲卿妻甚至可说是这方面的模范。她更象《红楼梦》中的薛宝钗,而不象林黛玉。焦仲卿则更象巴金《家》中的觉新,而不是觉慧。大概正因为如此,作者才会同情他们,把他们的命运视为一种悲剧。假若焦仲卿妻象鲁迅《离婚》中的爱姑,焦仲卿象郁达夫《沉沦》中的于质夫,作者还会同情他们吗?也就是说,仅就作者理性追求的目标而言,与其说《孔雀东南飞》是反封建礼教的,不如说它是维护封建礼教的,与其说是歌颂爱情的,不如说是维护封建婚姻的合法性的。
简评:本文的观点新颖,需要辩证地看问题,不可偏执一词。
2.无情生情殉情--刘兰芝心路历程解读
林怀宇
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描述了汉未建安年间一对青年夫妇焦仲卿和刘兰芝在封建家长制的淫威下遭逢的悲剧命运。这首现实主义风格的长诗所具有的强烈的批判精神使得人们的注意力总被牵引到作品的思想意义上,人们几乎想当然地把刘兰芝与焦仲卿看作是一对自始至终忠贞不渝的恩爱夫妻,其实这是一个阅读上的盲点。长诗非常清晰地展示了女主人公刘兰芝内心情感变化的过程,这是我们深刻地理解这首古代乐府经典诗篇,对人性有准确的把握和认识的基点。
我们不能忽略诗中的第一个情节--“自请遣归”,我们不能不注意,首先提出要休回娘家的并不是刻薄的焦母,而是刘兰芝自己!人们对此一般都理解为这是表现了刘兰芝的性格刚强。其实结合人物生存的时代背景思考,我们就会发现这个自请遣归的举动不仅是性格的表瑰,更是其思想情感的流露。
封建时代的青年男女婚前根本不认识,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成婚,刘兰芝与焦仲卿概莫能外。而婚后的生活怎样呢?刘兰芝这样表达了她的内心感受:“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可见她对自己的婚姻生活感觉很不好。焦仲卿做一个小官吏,经常不在家,刘兰芝抱怨“贱妾守空房,相见常日稀”,抱怨“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抱怨婆婆待她很苛刻、抱怨“君家妇难为”,对丈夫提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的要求,非常明确地表达了她对婚姻生活的失望,也表现出她对焦仲卿这时并没有什么感情,因为爱一个人就会努力包容与他有关的一切,端截然相反。
现代的人们一提起封建社会,马上就会联想到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贞操观念等等。其实这是一个认识的误区。中国的封建社会有漫长的历史,这期间礼教统治的松紧程度有很大的变化。考察汉代历史,可以发现当时的社会对妇人的贞节并不怎么看重,妇人再嫁无人制止,也有人愿娶,史学界已得出汉代妇女有离婚和再嫁自由的共识。史实上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如西汉时的朱买臣妻嫌弃丈夫贫穷而力逼丈夫写下休书后便再嫁他人;东汉时蔡邕的女儿文姬初为卫仲道妻,卫死无子,归娘家,后被掠人匈奴,为左贤王妾,相处十二年,生二子;后被曹操以重金赎回,再嫁董祀,恩爱极笃,社会上也没人看不起她。由此可见当时贞操观念是相当淡薄的。
按生活的常理推测,一个自请遣归的妻子绝对不会回娘家之后再为丈夫守节,而是重新寻找配偶,重新建立家庭。当时的社会环境完全有让她重新选择的机会,长诗情节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由刘兰芝的自请遣归我们可以明确地断定,刘兰芝这时并不爱焦仲卿,她决意要离开焦家。离开焦仲卿重新寻找自己的幸福。
长诗接着非常清楚地展示了刘兰芝与焦仲卿相爱的过程----是焦仲卿对她的爱感动了她,也激发了她内心深处的爱情。焦仲卿一直一往情深地爱着刘兰芝,诗篇中对此做了很多描述。如一开始他向母亲表白“儿己薄禄相,幸复得此妇。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女行无偏斜”、“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在被迫休妻时,他向刘兰芝表达自己的心迹:“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分离的时候,更是温情抚慰,山盟海誓,他发出了爱的誓言:“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刘兰芝渐渐被打动了。在丈夫一边被逼无奈服从母亲的旨意要休弃她,一边又真心劝慰她时,她虽有所感动,但仍说:“勿复重纷坛”、“何言复来还”,细数了自己嫁到焦家来的嫁妆之后,她这样说道:“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做遗施,于今无会因。”可见当时她的心理仍然是夫妻将要分道扬镳,各自过自己的生活。第二天,在她被遣归回娘家的路上,焦仲卿来到车里发出的誓言深深打动了她,情感有了一个关键性的转折变化。她说:“感君区区怀!”此时她的心弦才被丈夫的爱真正拨动。她说:“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开始有了对未来两人团聚。过上幸福生活的希望。她也立下誓言:“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韧如丝,磐石无转移。”可以这样说:这一对本来一直过着平淡的婚姻生活的夫妻,感情原本并不深厚,正是突然的变故--别离,使他们真正相爱了。
随着情节的发展,刘兰芝回到娘家后不断地有媒人上门提亲,于是刘兄要刘兰芝答应嫁给太守的儿子,其实这里刘兄的行为举止算不上什么“逼嫁”,与焦母相比,可说相当平和。他只是听说妹妹拒绝婚事时“怅然心中烦”,以兄长的口气开导教训了妹妹一番。而刘兰芝对兄长的活没有一点反抗,而是干脆利落地答应了婚事:“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刘兰芝为什么不向哥哥求情?原因自然是因为她了解他作为一家之长,“性情暴如雷”,没有商量的余地。在答应婚事的时候,她清醒地看清了现实,心中充满无奈和伤感,但此时并没有萌发死志,还没有殉情的决断。否则以她那刚烈的个性,决不会顺从地去准备嫁衣---“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然后“宴宴日欲瞑,愁思出门啼。”此时她还没有什么抗争的打算和力量,没有要为焦仲卿殉情的心理准备。这是因为她与焦仲卿是在被拆散时,在分离时才真正开始相爱的,在爱的激情中,在“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的缠绵中,他们共同憧憬的未来是美好的团聚,是幸福的生活,并没有切实地思虑将来的情境,如果将事与愿违该怎么办。也就是说他们有“同生”的心愿,而还没有“共死”的决定。
让刘兰芝最后选择了殉情的原因是她在即将再嫁前夕与焦仲卿的会面,我们看到这时刘兰芝的神态和动作是“蹑履”、“怅然”、“嗟叹”,刘兰芝先说了一番话:“自君别我后,人事不可量。果不如先愿,又非君所详。我有亲父母,逼迫兼弟兄,以我应他人,君还何所望!”由这些表现可以看出刘兰芝的心态是无奈,是痛苦,这是一种屈服于现实,做违心的事情。过违心的日子的痛苦。而焦仲卿对着即将要嫁给别人的刘兰芝,道出:“卿当日胜贵,吾独向黄泉!”我们要注意在两个人的这段对话中,焦仲卿是后开口的,但是却先提出了殉情的意愿,而且是要独自去殉情!这是“独”字表明焦仲卿对刘兰芝的爱情不仅是强烈、专注的,更是不求回报、不讲条件的。这让刘兰芝深深感动,“何意出此言!”把刘兰芝的这句回答理解成她抱怨焦仲卿不理解她的处境和苦恼不够准确,它表明刘兰芝没有想到焦仲卿对她的爱会是如此执著忘我,这种真爱震撼了她,感染了她,激起了她要与他同赴黄泉的决心,最终定下了“黄泉下相见,勿违今日言”的盟誓。
分析刘兰芝对焦仲卿产生爱情并逐渐加深的过程,我们不禁要为《孔雀东南飞》这首长篇叙事诗对人物思想心理变化过程细致深入的刻画而折服。回头看长诗的起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我们就会感受到它不仅是为长诗笼罩上凄恻缠绵的气氛,更象征着主人公刘兰芝心路历程上的一次次转折。刘兰芝的精神境界非常通透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她最后的自杀是为爱而献身,而不是遵守封建礼教,“不事二夫”。她是一个敢爱敢恨的性情中人,努力要按自己的意愿来生活,当无法忍受婆婆的专制又不爱丈夫时她毅然自请遣归,要重新选择生活、重新寻找自己的幸福;而当她爱上焦仲卿时则对他充满依恋,并把自己的命运与他紧紧相连,以至最后“举身赴清池”,用生命来表达自己的真爱。这真是一个敢于张扬自我,有着赤子之心的美女子!
八.语言揣摩
1.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评析:这句兼用“比”和“兴”手法,以孔雀失偶喻夫妻离散并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布置了全篇的气氛。这种以美禽恋偶联想到夫妻分离的手法在民歌中是常见的。在结构上,开头的这一句也和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体现了构思的匠心和用心的良苦。这种比兴手法在现代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开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2.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评析:兰芝和仲卿第一次分手时,作者对人物行动表情作了简单的刻划并穿插了精炼的抒情性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行文更有情韵,增添了悲剧气氛。
3.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
评析:最后这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的向往,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全诗起了质的飞跃。“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选自《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选自白居易《长恨歌》)
4.这首诗中突出地运用了夸张和渲染手法的有两处,一处是在兰芝离开焦家时,着意写装束和仪容,它的作用是表现刘兰芝的自尊、镇定和外柔内刚;一处是在刘兄逼婚后,着力写迎娶的排场,这是为了表现兰芝的身价,反衬她的悲惨命运,加深悲剧气氛。
本题选自原必修教材的课后练习。《孔雀东南飞》一课的所谓夸张和渲染手法实际上也就是赋的手法,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用排比、铺陈手法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描写,又可用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一般可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本题两处赋属赋人物形象,要能从中分析出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来。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要注意留心体会。 作者邮箱: sjlqf@vip.com.cn
篇3: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3.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教学设想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诗中人物的对话极富个性,拟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全诗主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乐府诗,简介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初读全诗,把握全诗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记得,《木兰诗》选自何处?
提示:北朝民歌。
师:单元知识短文指出:“两汉及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古乐府民歌是文学史上的珍品,《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齐名,与之并誉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这是迄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叙事诗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
什么叫乐府呢?乐府诗是指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上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
二、初读。
1.圈画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及古今异义的词。
2.找出文中的十九个“相”字。(只作上记号,备用)
3.标出全诗各自然段序号。
4.对照小序及书下注释读懂全诗。
三、把握情节。
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本诗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经过、结果吗?
例:东汉末期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官焦仲卿之妻被焦母休后拒婚不嫁与仲卿双双殉情。
2.本诗共有33个自然段,具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请按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理清全诗情节。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第(1)段-(2)段 开端
第(3)段-(12)段 发展
第(13)段-(22)段 再发展
第(23)段-(32)段 高潮、结局
(33)段 尾声
(此时学生如未将第1自然段单独列出,教师不必强加,待到最后研读时再解决第1自然段的起兴问题。)
3.师:请为每部分(包括每部分内的层次)拟一小标题。
生甲:“兰芝自诉”--“兰芝遣归”--“兰芝拒婚”--“兰芝殉情”--“合葬化鸟”
生乙:我补充一些小层次的标题:
兰芝自诉
合葬化鸟
生丙:我拟的标题是:自诉;乞母、遣归、辞母、泣别;拒媒、逼嫁;死别、殉情;化鸟
四、朗读全诗(教师大声带读,学生跟读)。
注意读准:箜篌、襦、葳蕤、蹑、玳瑁、、誓(愆) 便 (pi á n)言、 否 (pǐ)泰、鹄、幡、骢、赍、鲑
五、同桌互译。
教师译前提示一:正确正确“公姥”(偏指“姥”)、“作息”(偏指“作”)、“父兄”(偏指“兄”)、“父母”(偏指母)、“弟兄”(偏指“兄)”等偏义复词。揣摩的窍门是根据句意、文意理解偏指义。
提示二:注意有些词的古今意义差别。如:“自由”,今义为“自由自在”,古义为“自作主张”;“可怜”,今义为“值得同情”,古义却可作“可爱”讲;“却”今为转折连词,古义却有“退”,“回头”义;“要”今义为“需要、要求”,古义却可作“约定”讲;“适”今义为“适合”,古义“有“刚才”义;“劳劳”今不用,古义作“怅惘若失”讲;“奄奄”今义作“气息将绝”讲,古义却可作“暗沉沉”讲。
教师巡答疑。
六、作业:
课后整理本诗中“相”、“谢”、“见”、“迎”、“自”、“适”的用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本诗所用的铺陈、比兴表现的手法。
2.了解本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塑造人物的手段。
4.辨析词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交流。
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难字多义辩析在全班进行交流。
例:“相”字的用法。(见表)
二、研读一,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发言。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2.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甲:她不卑不亢。
生乙: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
生丙:她有礼有节。
小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4.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生甲:兰芝殉情之意早已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乙: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
生丙: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5.仲卿与兰芝相比,有哪些同异处?
同--同样忠于爱情,同是封建礼教的逆者;异--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刘聪慧,在反抗封建礼教上焦不如刘坚决。
6.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7.你是怎样认识这众多各别的人物的.?
生甲: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逐渐鲜明。如刘兰芝,第一部分只知道她是个聪明要强的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到第二部分通过她严妆、辞行才觉得她这个人不简单,在焦母前不掉一滴泪,而且语言绵中带针。读到允婚一节,真还觉得她“坚持不住了”,后来看到她“举身赴清池”才更体会到她的坚贞。
生乙:诗中人物的对话也特精彩,焦母的专横:“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多有个性特点。还有焦仲卿,先是个脓包,去求母亲:“儿已薄禄相”、“伏惟启阿母”,这些对话也很有特色。
三、研读二,理解鉴赏。
1.在“兰芝自诉”、“着装遣归”、“太守迎娶”等情节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语句改为概括性的语句好不好?
提示:在“自诉”时,兰芝说了“十三、十四、十五”等句,在“着装遣归”一节中,写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及足下、头上、腰、耳、指、口、步态等。“太守迎亲”一节也有大量的铺陈。如果将这些文字概括成“从小受教养,多才多艺,”、“着意穿与戴,美丽世无双”,“四处买珍奇,迎亲准备忙”等句,简则简矣,神韵皆无了。
2.文中用了哪些比喻?本体、喻体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写兰芝美,用“削葱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红润。写他们对爱情忠贞,用“磐石”喻仲卿的坚定,用“蒲苇”喻兰芝的柔韧。
3.第一课时中我们分了段,现在大家想想,第1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合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合在一起不合适,第1段从孔雀失偶徘徊眷恋写起,这就是《诗经》中常用的“兴”,托物起兴。第1段可独立为“序曲”。
4.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这岂不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格?
提示:最后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有时是兼而存之的。
四、自由朗读。
五、作业:
1.完成书后三、五题。
2.课外分析刘兄形象,找出与焦母的同异处。
3.在练笔本上改写原诗(取一节也中)为短剧。
附:板书设计
篇4:孔雀东南飞 (并序)
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傍。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行人驻足听,寡妇起彷徨。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篇5:孔雀东南飞并序(网友来稿)
孔雀东南飞(并序)(网友来稿)
李士建
学习设计:1、课文背景介绍 2、故事情节简介 3、听读全文 4、重点词语解析 5、情节结构划分 6、主体情节分析 7、听《梁祝》 8、文学评论
一、课文说明
1.文体知识----乐府诗
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乐府。
乐府诗根据入乐情况和所配曲调的不同,习惯上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杂曲歌辞、杂歌谣辞等类别。郊庙歌、燕射歌都是贵族特制的朝会祭祀乐章,歌辞专事歌功颂德,文学价值不大。鼓吹曲、横吹曲是从西域和北方传人的少数民族音乐,多用于军旅征伐和田猎、出巡。相和歌、清商曲、杂曲是汉族各地的俗乐,歌辞多是民间的里巷歌谣,数量众多,题材广泛,艺术性也最高。
以民歌俗曲为主体的乐府诗,形式上有鲜明的特点,从结构体制看,有专用的诗题,常见的有“歌”“行”“吟”“曲”等,如《陇头歌》、《蒿里行》、《白头吟》、《西洲曲》,后人称为“乐府歌行体”。还有“艳”“解”、“乱、“趋”等名目,“艳”多用于乐歌前奏,“解”用于乐歌分段,“乱”是乐歌的尾声,“趋”是正曲以外,和所加套语,和诗义无关。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前边是“艳”,以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每解末尾都有“幸至甚哉,歌以永志”的套语。从语言句世看,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词多口语化,通俗生动。南朝乐府且多用谐音双关的隐语,如“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莲”谐“怜”,显示民歌的特色。从音韵节奏看,押韵比较自由多样,五言多隔句韵,七言多连句韵,四言的《观沧海》四句才押一韵。更不讲究平仄、对仗,纯粹是一种朴素、自然是节奏美。从表现方法看,除一般的比兴手法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用对话和细节来刻划人物,如《陌上桑》、《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等。
乐府从汉魏至隋唐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汉代乐府,大多入乐,每一个篇名各有传统的内容。魏晋以后,文人拟作,或依旧曲填新词,或用古题颂时事,有的入乐,有的不入乐;内容上突破原来传统,如《蒿里行》本为送葬挽歌,曹操却用来写战乱;在音韵、节奏上则逐渐趋向整齐化,给五言、七言诗的成立和发展以巨大推动,唐代文人进一步冲破古题、古调藩篱,另立新题,抒写新事,“即事名篇,无复倚傍”(元稹《乐府古题序》),形成一种“新题乐府”,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到中唐白居易、元稹等人,更大力提倡,一时作者众多,形成一个“新乐府运动”,成为宣传政治改革的有力武器。白居易所作《新乐府》五十首,因事立题,内容多为讽喻朝政,针泛时弊,体制上“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三、五、七言错综运用,活泼自由,通俗易懂,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大影响。
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2.作家
徐陵(507一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南朝陈文学家。少好学,八岁即能文,博涉经史,纵横有口辩。梁时,官东宫学士,并两次出使北朝。入陈,历仕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等,主持朝廷重要文书的草拟。其诗赋皆淫靡绮艳,与庾信同为官体诗代表作家,时人称为“徐庾体”。曾编选《玉台新咏》十卷,是现存我国较早的诗歌总集之一。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徐孝穆集》。
《玉台新咏》南朝,陈徐陵编选。十卷。书成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所收诗歌上自汉魏,下迄梁代,共七百九十六篇,其中为《文选》所收者六十九篇。选诗范围较狭窄,多叙男女闺情,但也不乏杰作,如具有反封建礼教的积极主题和高度艺术成就的我国第一首成熟的长篇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世或题作《孔雀东南飞》)即最先见于此书。
3.作品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开头一篇小 序,叙述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未建安中,但成诗时间可能稍后一些。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格萨尔王》,英雄史诗,一千万字。)
《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是继《诗经》《楚辞》以后较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如果说《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虚构性叙事诗的代表作,那么《孔雀东南飞》就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
[4] [5] [6] [7] [8] [9]
篇6: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学目的
1.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3.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教学设想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诗中人物的对话极富个性,拟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全诗主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乐府诗,简介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初读全诗,把握全诗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谁记得,《木兰诗》选自何处?
提示:北朝民歌。
师:单元知识短文指出:“两汉及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古乐府民歌是文学史上的珍品,《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齐名,与之并誉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这是迄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叙事诗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
什么叫乐府呢?乐府诗是指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上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
二、初读。
1.圈画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及古今异义的词。
2.找出文中的十九个“相”字。(只作上记号,备用)
3.标出全诗各自然段序号。
4.对照小序及书下注释读懂全诗。
三、把握情节。
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本诗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经过、结果吗?
例:东汉末期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官焦仲卿之妻被焦母休后拒婚不嫁与仲卿双双殉情。
2.本诗共有33个自然段,具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请按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理清全诗情节。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第(1)段―(2)段 开端
第(3)段―(12)段 发展
第(13)段―(22)段 再发展
第(23)段―(32)段 高潮、结局
(33)段 尾声
(此时学生如未将第1自然段单独列出,教师不必强加,待到最后研读时再解决第1自然段的起兴问题。)
3.师:请为每部分(包括每部分内的层次)拟一小标题。
生甲:“兰芝自诉”――“兰芝遣归”――“兰芝拒婚”――“兰芝殉情”――“合葬化鸟”
生乙:我补充一些小层次的标题:
兰芝自诉
合葬化鸟
生丙:我拟的标题是:自诉;乞母、遣归、辞母、泣别;拒媒、逼嫁;死别、殉情;化鸟
四、朗读全诗(教师大声带读,学生跟读)。
注意读准:箜篌、襦、葳蕤、蹑、玳瑁、、誓(愆)便(pián)言、否(pǐ)泰、鹄、幡、骢、赍、鲑
五、同桌互译。
教师译前提示一:正确正确“公姥”(偏指“姥”)、“作息”(偏指“作”)、“父兄”(偏指“兄”)、“父母”(偏指母)、“弟兄”(偏指“兄)”等偏义复词。揣摩的窍门是根据句意、文意理解偏指义。
提示二:注意有些词的古今意义差别。如:“自由”,今义为“自由自在”,古义为“自作主张”;“可怜”,今义为“值得同情”,古义却可作“可爱”讲;“却”今为转折连词,古义却有“退”,“回头”义;“要”今义为“需要、要求”,古义却可作“约定”讲;“适”今义为“适合”,古义“有“刚才”义;“劳劳”今不用,古义作“怅惘若失”讲;“奄奄”今义作“气息将绝”讲,古义却可作“暗沉沉”讲。
教师巡答疑。
六、作业 :
课后整理本诗中“相”、“谢”、“见”、“迎”、“自”、“适”的用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本诗所用的.铺陈、比兴表现的手法。
2.了解本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塑造人物的手段。
4.辨析词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交流。
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难字多义辩析在全班进行交流。
例:“相”字的用法。(见表)
二、研读一,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发言。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2.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甲:她不卑不亢。
生乙: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
生丙:她有礼有节。
小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4.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生甲:兰芝殉情之意早已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乙: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
生丙: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5.仲卿与兰芝相比,有哪些同异处?
同――同样忠于爱情,同是封建礼教的逆者;异――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刘聪慧,在反抗封建礼教上焦不如刘坚决。
6.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7.你是怎样认识这众多各别的人物的?
生甲: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逐渐鲜明。如刘兰芝,第一部分只知道她是个聪明要强的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到第二部分通过她严妆、辞行才觉得她这个人不简单,在焦母前不掉一滴泪,而且语言绵中带针。读到允婚一节,真还觉得她“坚持不住了”,后来看到她“举身赴清池”才更体会到她的坚贞。
生乙:诗中人物的对话也特精彩,焦母的专横:“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多有个性特点。还有焦仲卿,先是个脓包,去求母亲:“儿已薄禄相”、“伏惟启阿母”,这些对话也很有特色。
三、研读二,理解鉴赏。
1.在“兰芝自诉”、“着装遣归
篇7: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强化诵读,加强积累,背诵精彩章节。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3.欣赏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欣赏人物对话和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诗作体察汉代贵族家庭生活,以及封建礼教毁灭恩爱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现实,感受焦刘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
●重点、难点
理解字词,疏通诗句,理清本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把握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解决办法
1.诵读理解,疏通诗句。
2.理清情节发展的线索。
3.通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本诗的主旨。
4.按要求背诵7节诗。
●学生活动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理解,疏通诗句,把握情节发展的线索。
2.第二课时,设置讨论题,分析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把握诗的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一首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的诗歌,题目叫《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二、诵读感知
诵读: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节奏按意群划分。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三、疏通、理解
借助注释、字典等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⑴堪:承受得了。(不堪一击)
⑵徒:白白地,空地。(徒有虚名)
⑶可怜:可爱。(楚楚可怜)
⑷纷纭:凌乱。(头绪纷纭,众说纷纭)
⑸葳蕤wēiruí:繁盛的样子。(树木葳蕤)
⑹纤纤xiān:形容细长。(十指纤纤)
⑺念:记挂。(念念不忘)
⑻却:退出来。(望而却步)
⑼区区:愚拙(何乃太区区);真情挚意(感君区区怀)。现在多指数量少或人事的重要。(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⑽依依:恋恋不舍。(依依惜别)
⑾窈窕yǎotiǎo:美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⑿令:美好;敬辞。(令名、令德;令尊、令兄)
⒀谢:A辞别;B告诉;C道歉;D感谢;E推辞,F衰亡,凋落(阿母谢媒人,多谢后世人,谢家事夫婿)
⒁相xiāng:A互相;B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及时相遣归,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⒂见:A看见,会见,拜见;B同“现”;C表示被动,被,受;D副词,放在动词前指动作对象。(相见常日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府吏见叮咛)。
⒃怅chàng然:失意,不如意。(怅然若失,怅然而返)
⒄否pǐ泰:坏运气,好运气。(否极泰来)
⒅要yāo:邀。(要功,要买)
⒆络绎:接连不断。(络绎不绝)
⒇赍jī:赠送。(赍赏)
(21)踯躅zhízhú:缓缓地走或徘徊。(踯躅歧路)
(22)迎:A迎接;B迎娶;C逢迎(迎合别人的心意)。(还必相迎取。明日来迎汝。不足迎后人)
(23)零:落下,凋落。(零泪应声落,泣涕零如雨)(枯叶凋零)
(3)订正文中注释
“便言多令才”中的“便”应读pián,不读biàn。
四、把握情节发展与结构
全诗除“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按情节发展,可分为5个部分:
1.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2.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这部分写三项内容。
①从“府吏得闻之”到“慎勿违吾语”,写仲卿向母亲求情,遭到训斥,只好说服兰芝回娘家,还抱着重新团聚的幻想。
②从“新妇谓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写兰芝的个性、神态和动作,显出她坚决、镇静,忍住内心的痛苦同婆婆、小姑告别。
③从“府吏马在前”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与仲卿的离情别绪,二人分手之际,依依不舍。
3.发展(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家后的遭遇。这部分情节比较复杂,写三项内容。
①母亲开始不谅解女儿,经过女儿叙述,终于体谅女儿的处境。
②但是,哥哥坚决不答应。他完全以势利眼光看问题,毫无兄妹之情,一定要逼妹妹改嫁。
③写府君家为婚事的铺张。
4.高潮(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兰芝、仲卿双双殉情,为全诗的高潮。
5.结尾(从“两家求合葬”到结尾),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愿望。
本诗以时间为顺序,以刘兰芝、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也可以说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五、.总结、扩展
《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可见它又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乐府诗起于汉武帝时,属古体诗的一种,除要求配乐歌唱外,其形式和古体诗没有区别。后世将魏晋至唐可以人乐的诗歌和后人袭用乐府题名仿作的不合乐的作品,统称乐府。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由于乐府诗是来源于各地的歌谣,而这些歌谣又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所以,内容的社会性和形式的叙事性就成了乐府诗的显著特点。如《孔雀东南飞》就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父母不应干涉儿女的婚事。又如《陌上桑》写罗敷严辞拒绝太守的调戏,就反映了官占民女为妾的事实。可见,汉乐府反映了广大人民的生活和爱情,是从民间产生或受民间文学影响而产生的艺术硕果,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也继承和发展了《楚辞》的浪漫主义精神。如本诗取自真人真事,叙述描写具体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符合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而诗尾以鸳鸯双飞作结,通过美丽的幻想形式,表现了仲卿夫妇争取婚姻自由的不可战胜的意志,又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
六、布置作业
1.请结合诗句回答:刘兰芝为什么要自请回去?为什么婆母不能容她?从中可以看出刘兰芝性格的哪些方面及当时封建社会的哪一弊端?
2.男女主人公真挚情感表现在哪里?请在诗中找出并加以体会。
3.焦仲卿是个怎样的人?你喜爱这个角色吗?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
【揽】揽裙脱丝履又申之以揽
【适】始适还家门处分适兄意适得府君书
【相】久久莫相忘及时相遣归儿已薄禄相
【幸】幸复得此妇幸可广问讯不幸短命死矣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谢】谢家事夫婿阿母谢媒人多谢后世人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附:板书设计
篇8:孔雀东南飞并序.
起兴(第1节)营造悲剧氛围
开端(第2节)兰芝被遣
发展(第3―12节)夫妻誓别
发展(第13―21节)兰芝抗婚
高潮(第22―31节)双双殉情
尾声(第32节)告诫后人
第二课时
鉴赏个性化的语言,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赏析铺陈排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艺术形象。就是反面形象如焦母和刘兄的塑造也各有特色,人物形象呼之欲出。这得力于人物对话的个性化。
二、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人物语言(主要是对话),分析人物性格――
刘兰芝坚强、持重,不为威迫所屈,也不为荣华所动。她明白婆婆要驱逐她,就主动要求“遣归”,对仲卿说“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对婆婆说“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不亢不卑,很有教养。阿兄逼婚,她说“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外柔内刚,自有主意。刘兰芝还是个善良温顺的妇女。她对仲卿体贴谅解,一方面忠于爱情,“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一方面设身处地,“同是被逼迫,君尔妾亦然”。
焦仲卿个性也非常鲜明,他忠于爱情,而不敢直接抗争,只能消极反抗,忍辱负重。他深爱兰芝,扬言“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无怪乎“阿母得闻之”,要“槌床便大怒”了。后来,不得已与兰芝暂别,他又郑重声明:“誓不相隔卿”“誓天不相负”。他还说“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直言不讳,态度明朗。而从回家辞母的那段话里,可以看到仲卿的反抗性格:“今日大风寒,寒风摧树木,严霜结庭兰。儿今日冥冥,令母在后单。故作不良计,勿复怨鬼神!”这番话,无异晴天霹雳,可是封建家长焦母,并不回心转意,收回成命,最后仲卿不顾焦母的劝告,自缢于庭树。显而易见,这位忠于爱情的人物,跟兰芝一样,是充满叛逆精神的。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性,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独断专行。对仲卿,她一会儿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一会儿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除去眼中钉,以维护她的家长权威。这充分暴露了封建家长制摧残青年的丑恶本质。
对于另一反面形象刘兄着墨不多,但他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他对兰芝说:“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作计何不量!”粗暴训斥,盛气凌人。“先嫁得府吏……足以荣汝身。”趋炎附势,见利忘义。沈德潜对这几句诗的评语说:“小人但慕富贵,不顾礼义,实有此口吻。”“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弦外之音是:“难道要我养你一辈子吗?”下逐客令,可见其尖酸刻薄、冷酷无情,是一副典型的市侩面孔。
三、欣赏铺陈排比的艺术手法
诗的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
篇9:孔雀东南飞并序(网友来稿)
孔雀东南飞(并序)(网友来稿)
李士建
学习设计:1、课文背景介绍 2、故事情节简介 3、听读全文 4、重点词语解析 5、情节结构划分 6、主体情节分析 7、听《梁祝》 8、文学评论
一、课文说明
1.文体知识----乐府诗
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乐府。
乐府诗根据入乐情况和所配曲调的不同,习惯上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杂曲歌辞、杂歌谣辞等类别。郊庙歌、燕射歌都是贵族特制的朝会祭祀乐章,歌辞专事歌功颂德,文学价值不大。鼓吹曲、横吹曲是从西域和北方传人的少数民族音乐,多用于军旅征伐和田猎、出巡。相和歌、清商曲、杂曲是汉族各地的俗乐,歌辞多是民间的里巷歌谣,数量众多,题材广泛,艺术性也最高。
以民歌俗曲为主体的乐府诗,形式上有鲜明的特点,从结构体制看,有专用的诗题,常见的有“歌”“行”“吟”“曲”等,如《陇头歌》、《蒿里行》、《白头吟》、《西洲曲》,后人称为“乐府歌行体”。还有“艳”“解”、“乱、“趋”等名目,“艳”多用于乐歌前奏,“解”用于乐歌分段,“乱”是乐歌的尾声,“趋”是正曲以外,和所加套语,和诗义无关。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前边是“艳”,以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龟虽寿”四解;每解末尾都有“幸至甚哉,歌以永志”的套语。从语言句世看,大多篇无定句,句无定字,以杂言为主,语词多口语化,通俗生动。南朝乐府且多用谐音双关的隐语,如“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莲”谐“怜”,显示民歌的特色。从音韵节奏看,押韵比较自由多样,五言多隔句韵,七言多连句韵,四言的《观沧海》四句才押一韵。更不讲究平仄、对仗,纯粹是一种朴素、自然是节奏美。从表现方法看,除一般的比兴手法外,多用排比铺陈,叙事曲折淋漓,长于用对话和细节来刻划人物,如《陌上桑》、《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等。
乐府从汉魏至隋唐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汉代乐府,大多入乐,每一个篇名各有传统的内容。魏晋以后,文人拟作,或依旧曲填新词,或用古题颂时事,有的入乐,有的不入乐;内容上突破原来传统,如《蒿里行》本为送葬挽歌,曹操却用来写战乱;在音韵、节奏上则逐渐趋向整齐化,给五言、七言诗的成立和发展以巨大推动,唐代文人进一步冲破古题、古调藩篱,另立新题,抒写新事,“即事名篇,无复倚傍”(元稹《乐府古题序》),形成一种“新题乐府”,如杜甫的'“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等。到中唐白居易、元稹等人,更大力提倡,一时作者众多,形成一个“新乐府运动”,成为宣传政治改革的有力武器。白居易所作《新乐府》五十首,因事立题,内容多为讽喻朝政,针泛时弊,体制上“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新乐府序》),三、五、七言错综运用,活泼自由,通俗易懂,在当时和后世都有重大影响。
五言诗:中国古代诗歌体裁。全篇以五字句构成。最早产生于汉代民谣和乐府民歌。到了东汉时期的乐府民歌,其五言形式已臻于成熟,如《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文人五言诗是在学习民歌的基础上出现的。标志着文人五言诗达到最高成就的,是东汉末年无名氏的《古诗十九首》,刘勰的《文心雕龙》称之为“五言之冠冕”。建安以后,五言诗创作日趋繁盛。唐代以后,五言诗更为发展,出现了五言律诗和五言绝句。由于五言诗可以容纳更多的词汇,从而扩展了诗歌的内容,更灵活细致地抒情和叙事,因此,它适应汉以后发展了的社会生活,逐步取代了四言诗的正统地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唐以前的五言诗遂通称为“五言古诗”或“五古”了。
2.作家
徐陵(507一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南朝陈文学家。少好学,八岁即能文,博涉经史,纵横有口辩。梁时,官东宫学士,并两次出使北朝。入陈,历仕尚书左仆射、丹阳尹、中书监等,主持朝廷重要.文书的草拟。其诗赋皆淫靡绮艳,与庾信同为官体诗代表作家,时人称为“徐庾体”。曾编选《玉台新咏》十卷,是现存我国较早的诗歌总集之一。原有集三十卷,已散佚,明人辑有《徐孝穆集》。
《玉台新咏》南朝,陈徐陵编选。十卷。书成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所收诗歌上自汉魏,下迄梁代,共七百九十六篇,其中为《文选》所收者六十九篇。选诗范围较狭窄,多叙男女闺情,但也不乏杰作,如具有反封建礼教的积极主题和高度艺术成就的我国第一首成熟的长篇叙事诗《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世或题作《孔雀东南飞》)即最先见于此书。
3.作品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开头一篇小 序,叙述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未建安中,但成诗时间可能稍后一些。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 (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是《格萨尔王》,英雄史诗,一千万字。)
《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是继《诗经》《楚辞》以后较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如果说《陌上桑》是汉乐府民歌中虚构性叙事诗的代表作,那么《孔雀东南飞》就是汉乐府民歌中纪实性叙事诗的代表作。后人把《孔雀东南飞》与北朝的《木兰辞》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并且前两者又被称为“乐府双璧”。
诗前小序说: 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一本“时”下有“人”字)伤之。为诗云尔。
此序是汉以后人的语气,倘作序者并非诗的作者,则此诗很可能原是民间创作,后来又经过文人的加工,才成为徐陵所录的定本的,而作序的人,也可能就是加工者。全诗长达三百五十三句、一千七百六十五字,不仅是汉乐府民歌中,也是中国诗歌中罕见的长篇叙事诗。
二、情节简介
《孔雀东南飞》写一个封建社会中常见的家庭悲剧。男主人公焦仲卿是庐江府小吏,与其妻刘兰芝感情甚笃。但焦仲卿的母亲却不喜欢儿媳,焦仲卿又常因公不在家,在此期间婆媳矛盾颇为激烈。刘兰芝向丈夫诉苦,说自己忍受不了婆婆的苛刻,焦仲卿去劝说母亲,却反被母亲骂了一通,并逼他休妻再娶。焦仲卿依违于母亲与妻子之间,不免进退维谷,于是他劝刘兰芝回娘家住一段时间,等他办完公事后再来接她。刘兰芝含泪而别,回到娘家。过了一段日子,县令和太守相继遣媒为子求婚,刘兰芝的哥哥逼迫她答应,刘兰芝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暗暗下了死的决心。婚期前一天,刘兰芝与闻讯赶来的焦仲卿抱头痛哭,约定“黄泉下相见”。在太守家迎亲之夕,刘兰芝与焦仲卿双双自杀,两家将他俩合葬在一起。
三、听读课文。
要求:1、给每个自然节加上序号 2、给每个生字词加上读音 3、大体划分情节结构,并给每一部分拟一个简短的标题。
四、重点词语(学生听录音的过程中老师归纳板书)
1、 本诗中“相”字出现比较多,而且用法不同,请试作区别。
按:“相”,是一个会意字,本意是用“目”看“木”,即察看。引申为“单相”,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如:“相信(信之)”“相知(知之)”等。其次表示互相、交相的意思,如:“相识”“相同”等。此外,还可作名词、动词,如“相貌”“辅助”等。本诗中“相”字出现过十九处,大致可分三类:
1 )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代“你”“我”“他”“它”等等。如:①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代“你”)②及时相遣归(代“我”)③还必相迎取(代“你”)④好自相扶将(代“她”)⑤嬉戏莫相忘(代“我”)⑤誓天不相负(代“你”)③不得便相许(代“你”)③登即相许和(代“它”)③蹑履相逢迎(代“他”)@怅然遥相望(代“他”)③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2) 副词,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相见常日稀②久久莫相忘③六合正相应④叶叶相交通 盖覆相枝枝 ⑤仰头相向鸣③黄泉下相见
3)名词,相貌。如:儿已薄禄相
总之,“相”字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是很普遍的,用法也很多。只要结合语言环境,就不难分辨。
2、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 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词作陪衬。这种用法“一直沿用到今天。例如口语中:“有个好歹”(偏在“歹”)“吉凶未卜”(偏在“凶”)等。《孔》诗中出现很多,应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如:
“昼夜勤作息”(偏在“作”)“勤心养公姥”(偏在“姥”)“我有亲父兄”(偏在“兄”)“我有亲父母”(偏在“母”)“逼迫有弟兄”(偏在“兄”)“其日牛马嘶”(偏在“马”)“否泰如天地”(偏在“否”)
3、本诗中“自”字出现多次,按“自”字除作“自己”讲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用。本诗中用“自”的处数较多,可作如下解释:
篇10:孔雀东南飞并序.
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强化诵读,加强积累,背诵精彩章节。
2.理解铺陈、排比、起兴手法及其艺术性。
3.欣赏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欣赏人物对话和人物形象。
二、过程和方法
诵读、感悟,理解、鉴赏,熟读成诵。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诗作体察汉代贵族家庭生活,以及封建礼教毁灭恩爱夫妻的婚姻乃至生命的现实,感受焦刘二人忠贞不渝的爱情。
●重点、难点
理解字词,疏通诗句,理清本诗的矛盾冲突和曲折情节,把握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
●解决办法
1.诵读理解,疏通诗句。
2.理清情节发展的线索。
3.通过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本诗的主旨。
4.按要求背诵7节诗。
●学生活动
1.第一课时,让学生诵读理解,疏通诗句,把握情节发展的线索。
2.第二课时,设置讨论题,分析诗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其典型意义,把握诗的主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有一首与《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的诗歌,题目叫《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民间叙事诗。选自南朝徐陵所编《玉台新咏》。全诗357句,1785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
开头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成诗的经过。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是以真人真事为基础创作的。
二、诵读感知
诵读: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其节奏按意群划分。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三、疏通、理解
借助注释、字典等疏通诗句。
必须掌握的.实词及其在现代汉语中的运用
⑴堪:承受得了。(不堪一击)
⑵徒:白白地,空地。(徒有虚名)
⑶可怜:可爱。(楚楚可怜)
⑷纷纭:凌乱。(头绪纷纭,众说纷纭)
⑸葳蕤wēiruí:繁盛的样子。(树木葳蕤)
⑹纤纤xiān:形容细长。(十指纤纤)
⑺念:记挂。(念念不忘)
⑻却:退出来。(望而却步)
⑼区区:愚拙(何乃太区区);真情挚意(感君区区怀)。现在多指数量少或人事的重要。(区区小事,何足挂齿)
⑽依依:恋恋不舍。(依依惜别)
⑾窈窕yǎotiǎo:美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⑿令:美好;敬辞。(令名、令德;令尊、令兄)
⒀谢:A辞别;B告诉;C道歉;D感谢;E推辞,F衰亡,凋落(阿母谢媒人,多谢后世人,谢家事夫婿)
⒁相xiāng:A互相;B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及时相遣归,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⒂见:A看见,会见,拜见;B同“现”;C表示被动,被,受;D副词,放在动词前指动作对象。(相见常日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府吏见叮咛)。
⒃怅chàng然:失意,不如意。(怅然若失,怅然而返)
⒄否pǐ泰:坏运气,好运气。(否极泰来)
⒅要yāo:邀。(要功,要买)
⒆络绎:接连不断。(络绎不绝)
⒇赍jī:赠送。(赍赏)
(21)踯躅zhízhú:缓缓地走或徘徊。(踯躅歧路)
(22)迎:A迎接;B迎娶;C逢迎(迎合别人的心意)。(还必相迎取。明日来迎汝。不足迎后人)
(23)零:落下,凋落。(零泪应声落,泣涕零如雨)(枯叶凋零)
(3)订正文中注释
“便言多令才”中的“便”应读pián,不读biàn。
四、把握情节发展与结构
全诗除“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兴外,按情节发展,可分为5个部分:
1.开端(从“十三能织素”到“及时相遣归”),是兰芝对仲卿的诉述,一开始就提出了问题,展开了矛盾。兰芝和仲卿爱情深厚,本应白头偕老,但婆婆不容,一定逼他们离异。
2.发展(从“府吏得闻之”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被遣回家,仲卿与兰芝告别,发誓要再接兰芝回来。这部分写三项内容。
①从“府吏得闻之”到“慎勿违吾语”,写仲卿向母亲求情,遭到训斥,只好说服兰芝回娘家,还抱着重新团聚的幻想。
②从“新妇谓府吏”到“涕落百余行”,写兰芝的个
[4] [5]
篇11:孔雀东南飞并序(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汉乐府”。
2、扣紧赋、兴手法分析《孔雀东南飞》人物形象。的一些表现手法:叙事与抒情的密切结合,铺陈排比的描写手法,托物起兴的开头,浪漫主义的神话结尾。
3、理解仲卿、兰芝婚姻悲剧发生的原因以及现实意义。
4、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适”“自”等词词义与用法。
【教学重点】
1、分析理解人物性格以及悲剧原因。
2、进一步探讨叙事诗表现主题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内涵,以及其悲剧意义。
【教学难点】 此同时汉代叙事诗的叙事方法和表现手法,这首诗的悲剧内涵和意义。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诗歌朗读涵咏、语言材料整理并理解把握、把握结构。
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诗歌主题思想。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解题;介绍乐府。
1.导入:陆游、唐婉的爱情悲剧及词作《钗头凤》
2.解题:《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典范之作,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稍后出现的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璧”。 《木兰诗》《孔雀东南飞》《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
3.乐府:乐府,原是西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兼及创作、收集民歌、训练乐工。魏晋之后,把乐府机关演唱的诗歌也称之为乐府,“乐府”就这样成了诗体名称。
汉乐府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极高,与《诗经》《楚辞》可鼎足而立。它继承、发展了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传统,哺育了后代诗云、文坛、艺坛。如《上邪》对《还珠格格》词曲创作的影响。
二、初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把握结构。
(一)速读全文,初步读懂全诗,了解情节,理清脉络。
明确: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5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划分结果 起止段落 要 点 情 节
第一部分 (1-2 段) 兰芝自诉 开端 揭示矛盾
第二部分 (3-12段) 遭遣盟誓 发展(一) 推进矛盾
第三部分 (13-21段) 被迫改嫁 发展(二) 深入矛盾
第四部分 (22-31段) 双双殉情 高潮 矛盾巅峰
第五部分 (32段) 鸳鸯和鸣 结局 解决矛盾
(二)疏通词句。
(1).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含义,另一词作陪衬。这种用法“一直沿用到今天。例如口语中:“有个好歹”(偏在“歹”)“吉凶未卜”(偏在“凶”)等。本诗中出现很多,应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学生活动,试图归纳。(为强加学生活动,可指定段落让学生自读发现)
“昼夜勤作息”(偏在“作”) “勤心养公姥”(偏在“姥”)
“我有亲父兄”(偏在“兄”) “我有亲父母”(偏在“母”)
“逼迫有弟兄”(偏在“兄”) “其日牛马嘶”(偏在“马”)
“否泰如天地”(偏在“否”)
(2).古今异义:守节、自由、可怜、教训、处分、交通
床:古--诗句中指“坐具”。供人坐在上面。 今--睡具。供人睡卧所用。
信:古--使者,诗句中指媒人。 今--其中一个常用意义是“书信”。
(3).“相”字的用法及区别。
本课文中“相”字出现过19处,大致可分为三类:
A.相(xiāng)副词,表示一方对一方有所动作之词,偏指一方,有称代作用,可代“你”、“他”、“它”。
①会不相从许(代“你”) ② 及时相遣归(代“我”)
③ 还必相迎取(代“你”) ④ 好自相扶将(代“她”)
⑤ 嬉戏莫相忘(代“我”) ⑥ 誓天不相负(代“你”)
⑦ 不得便相许(代“你”) ⑧ 登即相许和(代“它”)
⑨ 蹑履相逢迎(代“他”) ⑩ 怅然遥相望(代“他”)
⑾ 誓不相隔卿(代“你”,与“卿”复指。)
B.相(xing)表示互相,彼此。如:
① 相见常日稀 ② 久久莫相忘
③ 六合正相应 ④ 叶叶相交通
⑤ 枝枝相覆盖 ⑥ 仰头相向鸣
⑦ 黄泉下相见
C.(xiàng)名词,相貌。如:儿已薄禄相
(4).本诗中“自”字出现多次,按“自”字除作“自己”讲外,还可作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用。本诗中用“自”的处数较多,可作如下解释:
我自不驱卿(自,本) 本自无教训(本自,本是) 自可断来信(自,即)
葳蕤自生光(自,且,还是) 自名秦罗敷(自,其) 自名为鸳鸯(自,其)
好自相扶将(自,亲自) 物物各自异(自,助词,无义)
(三)从小序中哪两个字可看出全诗情节的发展?用“一句话新闻”讲述故事梗概。
小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成诗的`经过,序中的“遣”、“逼”两字,集中地表现了故事的矛盾冲突,全诗围绕“遣”、“逼”两字展开故事情节。
(四)诗篇不紧随小序直接展开情节,却为何要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开局?
讨论,交流,然后明确。用比、兴引出文章故事;定下情感基调,突出悲剧性(提示:分析时注意分析“孔雀”“徘徊”关键词)。
请朗读最后一诗节:找出其中的寄情物(松柏、梧桐、鸳鸯)并思考其效果,再回头看开头一节又有何作用?
明确:首尾呼应,体现了作者构思匠心。
三、《诗经氓》里我们了解了赋、比、兴等表现手法,请大家预习:《孔雀东南飞》哪些地方运用了赋的手法?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分析刘兰芝性格
活动1. 学生齐读第2段、第3段与第23段,思考:从中可看出刘兰芝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又是运用什么手段刻画出来的?
提示:形象特征--多才多艺、甘心勤劳、品行端正、个性刚强;
表现手法--运用的是铺排(赋)的手法,且是自述语言、举止的铺排(正面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活动2. 学生研究第9段,分析刘兰芝形象特点及其表现手法。
讨论、交流、提示:形象特征--貌美娇好,沉稳镇定。
表现手法--运用的是铺排(赋)的手法,且是人物神态的铺排(正面描写、肖像描写)。
激疑:此诗段条理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吗?
活动3.学生齐读并研究第10段,分析其特点与手法。
讨论、交流、提示:形象特征--举止得体、真情真诚、孝敬公姥。
表现手法--运用的是铺排(赋)的手法,且是人物神情与语言方面的描写。
小结兼引导:以上诗段表明,兰芝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形象,是一个值得仲卿相守珍爱一生的女子。
不需再花笔墨,然而诗作者并未就此打住,请研究,诗作者又是怎样强化兰芝形象的美好的?
引导内容定向:朗读、探究第14、17、21、26段。
提示:侧面铺叙来衬托兰芝形象的美好:不慕荣华富贵。(思考切入角度--地位对比衬托、人材形象品位、迎娶场面烘托等。可见这样一种美是无声的美、无价的美、无尚的美。
二、焦刘爱情悲剧分析
激发思考:兰芝性格、形象如此美好,应该有一个美满的婚姻、幸福的家庭,为什么却落得一个如此凄美的结局?
学生活动1.研究、探讨定向:第4段//第7段、第11段、第25段//第19段。
探究、交流;明确:从以上几组语段的分析可以看出,焦刘爱情悲剧的形成有个体性格的原因,更有社会的原因。可以提示分析:有焦仲卿孝顺而致的懦弱、坐等而不作为的被动,钟情过分而致的不理解(也请注意其站在兰芝角度立场的可贵);有兰芝本身的刚强、对仲卿的期待、有兰芝再婚后对生活的后怕………当然,有兰芝兄长关心式的“逼嫁”,更主要的是蛮横、淫威的焦母。
需要深思的是:一个焦母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是代表着一种中国封建社会聚集起来的扼杀美、扼杀个性与新生事物的保守腐朽势力(分析背景:小序中有“汉末建安中”,这就反映了“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独尊儒术”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其中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这是焦、刘爱情悲剧的社会原因,也是根本原因。
学生活动2.研究、探讨:焦、刘双双殉情,又有何历史意义?
语段定位:诗段第30、31、32节。
分析提示:表现了形象对爱情的忠贞,用生命来捍卫忠贞爱情的决心(照应了“黄泉共为友”)。更生要的是用浪漫的手法表达了人民对美好、自由、幸福爱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松柏、梧桐”暗示爱情的不朽、永恒)。
学生活动3.探究:兰芝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时间、地点来殉情呢?
参考要点:现实婚姻彻底破灭;升华形象的需要;表现主旨的需要。
方法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三、课后讨论:比较刘兰芝与《氓》诗女主人公对爱情悲剧的态度,从而加深对人物性格的理解。
四、练习:《学海导航》全部练习
湖南安化二中 陶立荣
篇12:孔雀东南飞并序(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二、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三、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字的特点,掌握“相”、“迎”在不同语境里的用法。
教学设想
一、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以“预习提示”为突破口,组织课堂教学。
二、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时数 2教时
第一教时
教学重点
初步读懂全诗,理清脉络,掌握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习。
1.利用工具书和注释,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读“单元知识和训练”中“语言和语境”部分。明确:
①联系上下文理解语句的含义。
②对上下文内容要形成整体认识。
③结合与作品相关的时代背景作深入理解。
二、引导学生读“预习提示”。
1.补充介绍: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之用。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乐府诗”或简称“乐府”。
《玉台新咏》由南朝陈朝徐陵编选,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
2.学生默读“预习提示”,思考问题。
①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②本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见“预习提示”)作者怎样来表达主题思想的?(通过塑造焦仲卿、刘兰芝的人物形象)作品主要从哪些方面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曲折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对话。)
叙事诗和抒情诗的主要区别在于:抒情诗,作者直接借景(或物)抒情。叙事诗借助于故事情节塑造的人物形象,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诗歌的主题思想。让我们循着叙事诗这条表达主题的线索,来读这一首长篇叙事诗。古诗也常常寓抒情于叙事。
三、释词。学生在阅读本诗时,对以下三类词理解容易产生歧义。教师需要加以点拨、归纳,使学生能举一反三。
1.古今异义。
学生完成“思考和练习”题四,教师点拨。
明确:这类词古义和今义大相径庭。如果把古义和今义混淆起来,就会产生歧义。
2.一词多义。
①学生借助工具书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五。
②教师点拨、归纳。
③指导学生除“思考和练习”题五外,再从课文中找出带有“相”字的句子,然后给予注音、释义、归类。
这一类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里读音、词义各不相同。我们可从分析语言环境入手,确定词义和读音。
3.偏义复词。
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
举例。
四、理解全诗的故事情节,进而掌握结构。
1.依照故事情节发展的线索,将全诗分成5部分,并给各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第1部分(1-2段) 兰芝自诉 开端 揭示矛盾
第2部分(3-12段) 遭遣盟誓 发展 推进矛盾
第3部分(13-22段) 被迫改嫁 继续发展 继续推进矛盾
第4部分(24-32段) 双双殉情 高潮 矛盾进入顶峰
第5部分(33段) 鸳鸯和鸣 结局 解决矛盾
标题能概括内容即可,不必强求一律。
2.在分析情节发展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全诗内容。
要求:抓住主要情节进行复述,避免拖沓。
3.概括内容,要求用最简短的话来介绍情节。
明确:诗歌前面的“序”是全诗内容最概括、最简洁的介绍。(教师结合“序”进行讲解)
五、以设疑、析疑、释疑的方式,分析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汉乐府常用的表现手法:赋、比、兴。
1.本诗开头两句(第1段)游离开情节之外,是否可以删去?为什么?
明确:不能删。这是民歌习用的起兴手法。它为全诗制造一种徘徊顾恋的情调,又有提摄全篇、引出下文的作用。
2.①第2段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烦琐?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明确:不烦琐。这是一种铺陈手法,称为“赋”。
这里写得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为下文兰芝被逐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②要求学生从诗中再找出使用铺陈手法的文字。
明确:第13段是第2内容的重复,都是强调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但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第9段写兰芝临别“严妆”又用了一段铺陈,意在表现兰芝被逐离开焦家前沉着、冷静、镇定自若的性格。既突出了“精妙世无双”,又为下文太守的儿子求婚作了有力的铺垫。
③第2段从时间上(13岁-17岁)作了纵的铺陈,第9段则从妆束、服饰、姿态上作横的铺陈。无论那一种铺陈,都对塑造人物形象、推进故事情节起了积极的作用。
同学们初中时学过的乐府诗《陌上桑》,在描写秦罗敷的美貌时,也是用了横的铺陈。
3.诗中两次把焦仲卿比作磐石,把刘兰芝比作蒲苇,是否显得累赘?这和情节的发展有何关系?
明确: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小结:赋、比、兴是乐府诗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对推动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起了积极的作用。所以我们在学习乐府诗时应予以重视。
六、布置作业:
1.分析“自”字在不同语言环境里的读音和词义。
2.给家里人讲述故事《孔雀东南飞》。
第二教时
教学重点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叙事诗表现主题的方法和作品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一、结合语境,理解“黄泉共为友”。
1.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明确: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2.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明确:①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②在焦母的压力下--“遣去慎莫留!”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③在焦母的淫威下,仲卿仍未改变初衷,对幸福生活还存一线希望:“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
④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⑤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
⑥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枝。”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见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3.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
小结:对语境体察得越充分,对语言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就越丰富。那么,我们对作品阅读理解的水平就越高。
二、分析人物形象。
1.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塑造了哪两个人物?(焦仲卿和刘兰芝)从上文语言和语境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焦仲卿是怎样一个人?(忠于爱情,对幸福生活热烈追求,对封建礼教、封建家长专制充满叛逆精神)
2.试分析刘兰芝的形象。
刘兰芝是一个聪明、善良、爱劳动、重感情,忠于爱情的人。面对封建家长制的专横和凶残,她无所畏惧。她是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光辉的妇女形象之一。
3.现实主义要求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从而达到反映生活本质的目的。我们从焦、刘身上可以看到怎样的社会现实?(由学生讨论,然后总结。)
4.学生归纳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印证“预习提示”)
三、讨论我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传统。
如果说《诗经》中的民歌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中的源头,屈原的《涉江》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那么,《孔雀东南飞》属于哪一种?
明确:本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而中间叙述焦、刘爱情悲剧,则多用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统观全文,作者使开头、中间、传统很好地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完美的艺术整体。这是一篇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的杰作。
四、试比较本单元学过的三篇课文。
明确:
五、概括学习叙事诗应注意的问题。
叙事诗和抒情诗表达主题思想的方式不同,学习的方法也应有所区别。
明确:
1.利用注释、工具书,扫除诗中文字障碍。
2.注意语言和语境。
3.理解形象所表现的主题思想。
4.体味古诗的优秀传统。
六、布置作业:
1.分析焦母的刘兄的形象以及人物的典型意义。
2.分析个性化的语言特色,完成“思考和练习”题二。
3.以“惜别离”为题,发挥你的想象力,扩写第9至12段。
篇13:孔雀东南飞并序中心思想
基本结构与中心思想
托物起兴:(第1段)
开端:兰芝自遣(第2段)
发展:夫妻誓别(3~12段)
兰芝抗婚:(13~21段)
高潮:双双殉情(22~31段)
尾声:告诫后人(第32段)
《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
中国古代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首次出现于《玉台新咏》。这首叙事诗共356句,356*5个字,故事完整,语言朴素,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结构紧凑完整,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是汉乐府民歌的杰作。“五四”以来,被改编成各种剧本,搬上舞台。
社会环境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主要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刘兰芝一边,表现出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这是难能可贵的。
篇14:《孔雀东南飞并序》.示例.
《孔雀东南飞(并序)》.示例.
教学目的
1.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3.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教学设想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诗中人物的对话极富个性,拟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全诗主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乐府诗,简介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初读全诗,把握全诗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谁记得,《木兰诗》选自何处?
提示:北朝民歌。
师:单元知识短文指出:“两汉及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古乐府民歌是文学史上的珍品,《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齐名,与之并誉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这是迄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叙事诗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
什么叫乐府呢?乐府诗是指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上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
二、初读。
1.圈画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及古今异义的词。
2.找出文中的十九个“相”字。(只作上记号,备用)
3.标出全诗各自然段序号。
4.对照小序及书下注释读懂全诗。
三、把握情节。
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本诗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经过、结果吗?
例:东汉末期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官焦仲卿之妻被焦母休后拒婚不嫁与仲卿双双殉情。
2.本诗共有33个自然段,具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请按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理清全诗情节。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第(1)段―(2)段 开端
第(3)段―(12)段 发展
第(13)段―(22)段 再发展
第(23)段―(32)段 高潮、结局
(33)段 尾声
(此时学生如未将第1自然段单独列出,教师不必强加,待到最后研读时再解决第1自然段的起兴问题。)
3.师:请为每部分(包括每部分内的层次)拟一小标题。
生甲:“兰芝自诉”――“兰芝遣归”――“兰芝拒婚”――“兰芝殉情”――“合葬化鸟”
生乙:我补充一些小层次的标题:
兰芝自诉
合葬化鸟
生丙:我拟的标题是:自诉;乞母、遣归、辞母、泣别;拒媒、逼嫁;死别、殉情;化鸟
四、朗读全诗(教师大声带读,学生跟读)。
注意读准:箜篌、襦、葳蕤、蹑、玳瑁、、誓(愆)便(pián)言、否(pǐ)泰、鹄、幡、骢、赍、鲑
五、同桌互译。
教师译前提示一:正确正确“公姥”(偏指“姥”)、“作息”(偏指“作”)、“父兄”(偏指“兄”)、“父母”(偏指母)、“弟兄”(偏指“兄)”等偏义复词。揣摩的窍门是根据句意、文意理解偏指义。
提示二:注意有些词的古今意义差别。如:“自由”,今义为“自由自在”,古义为“自作主张”;“可怜”,今义为“值得同情”,古义却可作“可爱”讲;“却”今为转折连词,古义却有“退”,“回头”义;“要”今义为“需要、要求”,古义却可作“约定”讲;“适”今义为“适合”,古义“有“刚才”义;“劳劳”今不用,古义作“怅惘若失”讲;“奄奄”今义作“气息将绝”讲,古义却可作“暗沉沉”讲。
教师巡答疑。
六、作业:
课后整理本诗中“相”、“谢”、“见”、“迎”、“自”、“适”的用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本诗所用的铺陈、比兴表现的手法。
2.了解本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塑造人物的手段。
4.辨析词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交流。
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难字多义辩析在全班进行交流。
例:“相”字的用法。(见表)
二、研读一,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发言。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2.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甲:她不卑不亢。
生乙: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
生丙:她有礼有节。
小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4.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生甲:兰芝殉情之意早已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乙: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
生丙: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5.仲卿与兰芝相比,有哪些同异处?
同――同样忠于爱情,同是封建礼教的逆者;异――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刘聪慧,在反抗封建礼教上焦不如刘坚决。
6.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7.你是怎样认识这众多各别的人物的?
生甲: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逐渐鲜明。如刘兰芝,第一部分只知道她是个聪明要强的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到第二部分通过她严妆、辞行才觉得她这个人不简单,在焦母前不掉一滴泪,而且语言绵中带针。读到允婚一节,真还觉得她“坚持不住了”,后来看到她“举身赴清池”才更体会到她的坚贞。
生乙:诗中人物的对话也特精彩,焦母的专横:“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多有个性特点。还有焦仲卿,先是个脓包,去求母亲:“儿已薄禄相”、“伏惟启阿母”,这些对话也很有特色。
三、研读二,理解鉴赏。
1.在“兰芝自诉”、“着装遣归”、“太守迎娶”等情节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语句改为概括性的语句好不好?
提示:在“自诉”时,兰芝说了“十三、十四、十五”等句,在“着装遣归”一节中,写了“着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及足下、头上、腰、耳、指、口、步态等。“太守迎亲”一节也有大量的铺陈。如果将这些文字概括成“从小受教养,多才多艺,”、“着意穿与戴,美丽世无双”,“四处买珍奇,迎亲准备忙”等句,简则简矣,神韵皆无了。
2.文中用了哪些比喻?本体、喻体有哪些相似点?
提示:写兰芝美,用“削葱根”喻手的白、嫩、尖;用“含朱丹”喻嘴的红润。写他们对爱情忠贞,用“磐石”喻仲卿的坚定,用“蒲苇”喻兰芝的柔韧。
3.第一课时中我们分了段,现在大家想想,第1自然段与第2自然段合在一起好不好?为什么?
提示:合在一起不合适,第1段从孔雀失偶徘徊眷恋写起,这就是《诗经》中常用的“兴”,托物起兴。第1段可独立为“序曲”。
4.本诗是以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来表现现实生活本质的,主要用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为什么在尾声中又写了“化鸟”一节呢?这岂不破坏了全诗的统一风格?
提示:最后一节“化鸟”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封建制度的抗议和嘲弄,与全诗的主旨,歌颂忠贞不渝爱情及对压迫的反抗精神是一致的。这一节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在诗歌创作中,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两大传统有时是兼而存之的。
四、自由朗读。
五、作业:
1.完成书后三、五题。
2.课外分析刘兄形象,找出与焦母的同异处。
3.在练笔本上改写原诗(取一节也中)为短剧。
附:板书设计
[1]
《孔雀东南飞(并序)》.示例.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5:孔雀东南飞并序知识点
孔雀东南飞并序知识
一、通假字
1.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取”同“娶”,娶妻)
2.箱帘六七十(“帘”同“奁”,古代盛梳妆用品的器具)
3.蒲苇纫如丝(“纫”同“韧”,坚韧,柔软而又坚固)
4.府吏见丁宁(“丁宁”同“叮咛”,嘱咐)
5.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要”同“邀”,相约、约
定)
6.未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藏”同“脏”,脏腑)
7.奄奄黄昏后(“奄奄”同“晻晻”,暗沉沉的)
二、古今异义
1.可怜体无比(古义:可爱。今义:同情,怜悯。)
2.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古义:坐具,比板凳稍宽。
今义:卧具。)
3.涕落百余行(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4.感君区区怀(古义:忠诚相爱,真挚。今义:数量少,
事物不重要。)
5.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古义:信使,这里指媒人。
今义:书信,信件。)
6.处分适兄意,那得任自专(古义:处置、安排。今义:
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做出处罚决定。)
7.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古义:活着的人。今义:陌生人。)
8.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古义:彼此相通,连接。
今义: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三、一词多义
1.适
①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出嫁)
②中道还兄门,处分适兄意(适合、按照)
③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刚才、方才)
④少无适俗韵/削足适履(适合)
⑤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正、恰好)
⑥逝将去女,适彼乐土(到、往)
2.谢
①谢家来贵门/上堂谢阿母/谢家事夫婿(辞别)
②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辞谢)
③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劝告)
3.令
①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美好)
②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对对方亲属的尊称)
③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让,使)
4.举
①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开口)
②举手长劳劳/举手拍马鞍(举起,抬起)
③何不作衣裳?莫令事不举(成功)
5.为
①为诗云尔(做、写,动词)
②非为织作迟(因为,介词)
③始尔未为久(算,动词)
④阿母为汝求(替,介词)
⑤时时为安慰(作为,动词)
⑥自名为鸳鸯(叫作,动词)
6.相
①相见常日稀(互相,副词)
六合正相应(互相,副词)
黄泉下相见(互相,副词)
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互相,副词)
仰头相向鸣(互相,副词)
②儿已薄禄相(xiàng,相貌,名词)
③及时相谴归(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我)
④会不相从许(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你)
⑤还必相迎取(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你)
⑥久久莫相忘(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我)
⑦好自相扶将(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她)
⑧嬉戏莫相忘(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我)
⑨誓不相隔卿(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你,与“卿”
复指)
⑩誓天不相负(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你)
⑾登即相许和(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他)
⒀蹑履相逢迎(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他)
⒁怅然遥相望(副词,表示动作偏指一方,他)
7.自
①自可断来信(即,马上,副词)
②自名秦罗敷/自命为鸳鸯(其,代词)
③我自不驱卿(本来,副词)
④葳蕤自生光(连词“而”)
⑤物物各自异(相当于“有”,动词)
⑥本自无教训(已,已经,副词)
⑦好自相扶将(与他词合成词组)
⑧不图子自归(自己)
自誓不嫁
举动自专由
进止敢自专
哪得自任专
⑨自君别我后(自从,从,介词)
8.见
①相见常日稀/黄泉下相见(见面,动词)
②君既若见录/府吏见丁宁(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
怎么样,译为“我”)
③渐见愁煎迫(被,介词)
9.且
①吾今且报府(将要,副词)
②且暂还家去(暂且,副词)
③四体康且直(又,副词)
10.何
①何乃太区区(怎么,疑问代词)
②隐隐何甸甸(何等,副词)
③何意致不厚(哪里,疑问代词)
④言何复来还(什么,疑问代词)
11.若
①今若谴此妇(如果,连词)
②腰若流纨素(像,动词)
③君既若见录(如此,代词)
12.区区
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愚拙)
②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忠诚专一、诚挚)13.遣
①为仲卿母所遣(被休回娘家,动词)
②十七遣汝嫁(送,动词)
③县令遣媒来(派,动词)
14.意
①何意出此言(料想,动词)
②恐不任我意(心意,名词)
15.迎
①还必相迎取(迎接,动词)
②不足迎后人(送给,动词)
孔雀东南飞读后感
一曲爱的悲歌,是为千古鸳鸯绝唱。
——题记
秋日突然神伤,碎雪零星满楼,夕阳凄凉地依在山头。
秋菊开了,星星点点,愁容满面。
我安静地穿过花园,心底涌上无限悲凉,秋菊盛开的时候,是我与夫君续缘之日,秋菊又开了,是我与夫君缘尽之日。
“莫思量,十年生死两茫茫,年年寒水断肠处,惟有泪两行,寂寞梧桐染院锁清秋,是离愁,月如钩,物事人非事事休,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满心凄苦,无语诉说,心如裂帛泪如泉涌。
夫君有苦难言,婆婆对我已没有恩情,园中花儿也好似不舍与我匆匆作别,泪光闪闪、饱满深情、我亦又舍得?可婆婆逼催,只能挥泪作别,纵有万般无奈,千种留恋,无人领会,意决去。
“为伊消得人憔悴,双溪舴艋难载愁,烟雨黄昏,非那点点愁,西风调碧树,望尽天涯路,风飘飘、心悠悠、肠断情深处。”
月儿弯弯,暮色低沉,经过婆婆门前,婆婆熄灯就寝,无奈,只得回房,夫君满脸愁绪,看我进来说道:“并非我无意留君,母命难违。”我苦笑:“夫君何出此言?不必多虑,知君重情重意,岂可怨君?”夫君拥我而泣。
长夜难眠泪沾襟,辗转反侧不能寐,与君深情相望,泪眼诉惆怅,逝者如斯,不知东方之既白。
终到哀肠断情处,诉君如蒲苇,蒲苇纫如丝,愿君作磐石,磐石无转移,君呜咽、高马转头、万丈尘土起、泪眼把君望。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相见时难,别亦难,人不寐,孤夜难熬尽,高楼请酒入断肠,化作相思泪。”
哥哥许我与人家,心如死水泪如雨下,可怜衷情人,如今两相隔。
“红藕香残玉箪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欲语泪先流。”
夜夜思君切,盼君早日归,惆怅马悲伤,蹑履相逢迎,嗟叹!便心伤。“自君别我后,日夜思君苦、逼迫有兄弟、以我应他人!”君泣拥入怀,哽咽不成声,“生不能日日相守不离不弃,但愿黄泉下相见,永不分离!”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冷落清秋节、杨柳岸、晓风残月、绵绵愁,一江春水向东流。”
今生与君缘分已尽、来生,愿厮守至死不瑜。
冷冷清秋、红装雅容、心与君作别,尸留人间魂伴君,与君化为蝶,比翼双双飞,含笑跃清池,愿与君相见!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孔雀东南飞》中心思想
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作为古代民间文学伟大的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记录了一千七百年前人民的真实的感情。它是艺苑的奇葩,也是历史的镜子。
篇16:《孔雀东南飞并序》.示例.
《孔雀东南飞(并序)》.示例.
教学目的
1.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3.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教学设想
本诗是一首叙事诗,具有相对完整的情节,诗中人物的对话极富个性,拟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揣摩人物心理、分析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全诗主旨,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乐府诗,简介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2.初读全诗,把握全诗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
谁记得,《木兰诗》选自何处?
提示:北朝民歌。
师:单元知识短文指出:“两汉及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古乐府民歌是文学史上的珍品,《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齐名,与之并誉为“乐府双璧”。《孔雀东南飞》,这是迄今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叙事诗有相对完整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形象。(板书课题)
什么叫乐府呢?乐府诗是指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上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
二、初读。
1.圈画出读不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及古今异义的词。
2.找出文中的十九个“相”字。(只作上记号,备用)
3.标出全诗各自然段序号。
4.对照小序及书下注释读懂全诗。
三、把握情节。
1.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本诗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及起因、经过、结果吗?
例:东汉末期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官焦仲卿之妻被焦母休后拒婚不嫁与仲卿双双殉情。
2.本诗共有33个自然段,具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请按开端――发展――再发展――高潮――结局理清全诗情节。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第(1)段―(2)段 开端
第(3)段―(12)段 发展
第(13)段―(22)段 再发展
第(23)段―(32)段 高潮、结局
(33)段 尾声
(此时学生如未将第1自然段单独列出,教师不必强加,待到最后研读时再解决第1自然段的起兴问题。)
3.师:请为每部分(包括每部分内的层次)拟一小标题。
生甲:“兰芝自诉”――“兰芝遣归”――“兰芝拒婚”――“兰芝殉情”――“合葬化鸟”
生乙:我补充一些小层次的标题:
兰芝自诉
合葬化鸟
生丙:我拟的标题是:自诉;乞母、遣归、辞母、泣别;拒媒、逼嫁;死别、殉情;化鸟
四、朗读全诗(教师大声带读,学生跟读)。
注意读准:箜篌、襦、葳蕤、蹑、玳瑁、、誓(愆)便(pián)言、否(pǐ)泰、鹄、幡、骢、赍、鲑
五、同桌互译。
教师译前提示一:正确正确“公姥”(偏指“姥”)、“作息”(偏指“作”)、“父兄”(偏指“兄”)、“父母”(偏指母)、“弟兄”(偏指“兄)”等偏义复词。揣摩的窍门是根据句意、文意理解偏指义。
提示二:注意有些词的古今意义差别。如:“自由”,今义为“自由自在”,古义为“自作主张”;“可怜”,今义为“值得同情”,古义却可作“可爱”讲;“却”今为转折连词,古义却有“退”,“回头”义;“要”今义为“需要、要求”,古义却可作“约定”讲;“适”今义为“适合”,古义“有“刚才”义;“劳劳”今不用,古义作“怅惘若失”讲;“奄奄”今义作“气息将绝”讲,古义却可作“暗沉沉”讲。
教师巡答疑。
六、作业 :
课后整理本诗中“相”、“谢”、“见”、“迎”、“自”、“适”的用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习本诗所用的铺陈、比兴表现的手法。
2.了解本诗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
3.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本诗塑造人物的手段。
4.辨析词义。
教学过程
一、复习交流。
让学生将自己整理的难字多义辩析在全班进行交流。
例:“相”字的用法。(见表)
二、研读一,分析人物形象。
教师设问,学生讨论、发言。
1.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生甲:因为她感到与焦母实在合不来,“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所以不如回去。
生乙: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即兰芝从焦母的故意挑剔中,感到了遣归之势已无可逆转,因此不卑不亢地自己先提出来。
2.兰芝是不愿离开仲卿的,为什么在离别前还要“严妆”一番呢?
生:这表现了兰芝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她是严妆来的,因而也要严妆走,这表明她遇事十分沉着、冷静、镇定自若。
3.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
生甲:她不卑不亢。
生乙:她最后要再说几句,把面子要回来。
生丙:她有礼有节。
小结: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4.兰芝是忠于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生甲:兰芝殉情之意早已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
生乙:如不允婚,就会被其兄纠缠不清,说不定还会锁起来,后面的殉情反而难了。
生丙: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抬高兰芝身价,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5.仲卿与兰芝相比,有哪些同异处?
同――同样忠于爱情,同是封建礼教的逆者;异――在洞察世情上,焦不如刘聪慧,在反抗封建礼教上焦不如刘坚决。
6.焦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
生:她是一个反面人物,在诗中,她是封建旧礼教的代表人物。她极端蛮横无理,独断专行。她无视焦刘的爱情,折磨兰芝,威逼利诱仲卿。是一个摧残青年,摧残爱情的封建家长。
7.你是怎样认识这众多各别的人物的?
生甲:通过故事情节发展及人物间的矛盾冲突,人物形象逐渐鲜明。如刘兰芝,第一部分只知道她是个聪明要强的人“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到第二部分通过她严妆、辞行才觉得她这个人不简单,在焦母前不掉一滴泪,而且语言绵中带针。读到允婚一节,真还觉得她“坚持不住了”,后来看到她“举身赴清池”才更体会到她的坚贞。
生乙:诗中人物的对话也特精彩,焦母的专横:“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多有个性特点。还有焦仲卿,先是个脓包,去求母亲:“儿已薄禄相”、“伏惟启阿母”,这些对话也很有特色。
三、研读二,理解鉴赏。
1.在“兰芝自诉”、“着装遣归”、“太守迎娶”等情节中,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些语句改为概括
篇17:孔雀东南飞(并序)诗歌赏析
孔雀东南飞(并序)诗歌赏析
(1)内容整体把握及层次划分:
全诗按故事情节发展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开头到会不相从许)写兰芝向仲卿倾诉,揭开她与婆婆间的尖锐矛盾,并表示自己无法忍受下去,愿意被遣送回娘家。仲卿向母亲求情,被母亲坚决回绝,兰芝离开焦家成定局。
第二部分(从府吏默无声到二情同依依)写兰芝辞别焦家,仲卿送她回去,分别时两人立下盟誓。
第三部分(从入门上家堂到郁郁登郡门)写兰芝回到娘家后,县令、太守先后派人来提亲,在哥哥的干预下,兰芝被迫应承了太守家的婚事,太守大事做迎娶的准备。
第四部分(从阿母谓阿女到自挂东南枝)写成亲的那一天,傍晚时,仲卿赶来,兰芝、仲卿诀别,两人相约以死抗争。夜里,兰芝投水而死,仲卿上吊自杀。
第五部分(最后一段)写焦、刘两家将兰芝、仲卿合葬在一起,两人化为鸳鸯。
故事的意义:一对彼此深爱着的年青夫妇,在封建家长的阻挠和高压下,被活活拆开,最终为了捍卫爱情而双双付出生命。这个故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国古代的四大民间爱情神话和传说:牛郎和织女、七仙女与董永、白蛇和许仙、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些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情投意合,满心指望能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是外在的强大的破坏力不会轻易放过他们,这些破坏力眼里有所谓的法理,却看不到情。《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更不可理喻,因为看不惯儿媳妇就处心积虑地要把她赶走,儿子的恳求丝毫不能打动她。在她身上,封建家长违反人性的一面暴露无遗。今天读这首诗,刘兰芝、焦仲卿忠于爱情,勇敢捍卫纯洁爱情的言行仍令人震撼。
(2)人物形象分析:
女主人公刘兰芝美丽、聪明、勤劳,知书达礼。诗的一开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的铺排,立即令读者对她产生这种印象。随着故事的展开,这种印象不断得到充实和加强。如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表现了她出众的美丽,下文里写县令、太守纷纷派人到她家求亲也从侧面表现了她的美貌远近皆知。又如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等,表现了她的勤劳、能干。她向焦母辞行时,虽然对焦母不无怨言,可最后还是说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与小姑子告别时,则说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温柔的话语里,见出她的善良、懂礼。
兰芝忠于爱情,不为荣华所动。仲卿送她回家,两人告别时,她自比纫如丝的蒲苇,将仲卿比作无转移的磐石,以此表白她忠于爱情的心意,后来她确实做到了。回到娘家后,县令、太守两家先后来求亲,都不能令她动心。最后在拒婚不成的情况下,以死捍卫了她与仲卿的爱情。
同时,兰芝身上还有很可贵的一点,就是不卑不亢,头脑清醒,行动坚决。诗前小序里说她为仲卿母所遣,而诗歌的一开头写她主动提出离开焦家。当然,她不会无缘无故地让焦母将她遣回娘家,很可能是焦母长期的百般挑剔,让她认识到焦母根本不喜欢自己,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不会博得她的欢心,甚或是焦母近来脾气愈加坏,已经向兰芝暗示或明说她不愿再让她做儿媳妇。可是,从诗歌一开头兰芝向焦仲卿提出请求的话语看来,完全是她不堪忍受焦母的无理指责而主动要求回娘家的口吻。这是长期忍让、顺从后的爆发,她的话里有委屈、不满,又坚决有力,毫无伪饰。后来焦母也对仲卿说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虽然焦母对兰芝的评价不免是偏颇之词,但也透露出兰芝确实不是低眉顺眼、任人摆布的小媳妇。兰芝向焦母作别时说,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同样让读者隐隐体会到兰芝不是一个标准的封建时代儿媳妇的形象。后来面对兄长**嫁,兰芝更进一步表现出清醒、坚决而不露声色的性格特征。从这个角度看,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女性人物形象长廊里,刘兰芝形象是独特的这一个。
和兰芝相比,男主人公焦仲卿的性格展现得不是那么丰富,忠于爱情、敢于为爱情献身是他性格中最突出的方面。对于母亲的威逼、诱哄,他坚决地回应道: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他迫于焦母的压力将兰芝送回娘家,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按照当时的社会风习,他只能这样做。今天的读者难以责怪他软弱。自缢前他徘徊庭树下的举动,符合他特殊的处境──他是家里的独子,赡养母亲的责任无人可交付。因此,也不能据此认为他性格软弱,优柔寡断。
焦母是一个突出的反面形象。她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女性,对于兰芝的美德,仲卿夫妇的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对仲卿,她一会儿恶语威胁: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一会儿又是好言诱哄: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遣走兰芝,除却眼中钉。
另一个反面形象刘兄性情粗暴,趋炎附势。他对兰芝说:作计何不量!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作计何不量!粗暴训斥,语气凌人。先嫁得府吏足以荣汝身。沈德潜评论这几句诗道:小人但慕富贵,不顾礼义,实有此口吻。
(3)文章特色民歌风味:
第一,这首诗以孔雀失偶起兴,以鸳鸯双飞作结,这种以美禽比拟夫妇的手法,是民歌里常用的。
第二,多处运用铺陈手法。诗歌开头兰芝自陈: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这是一种纵的铺陈,简练而有层次,意在强调兰芝从小聪明能干、多才多艺,很有教养,暗示了焦母逐走媳妇的`无理。兰芝离开焦家时也有一段细致的铺陈: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这里着意写兰芝的衣履佩饰,姿态容颜,这是一种横向的铺陈,既有助于表现兰芝刚强镇定而又留恋不舍的丰富的内心活动,又流露出这首诗的创作者对兰芝的由衷同情与赞美。后面写太守家迎亲的队伍:青雀白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此处的铺陈渲染出太守家煊赫的财势,也从反面暗示了兰芝不贪图荣华富贵、忠于爱情的高洁品格。
第三,善用比喻。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这一席话和上文的誓天不相负,和下文的二情同依依一致而连贯,可以说是临别的誓言。这话出自兰芝的口,表示感情深厚,永不变心。但在事情急转直下的时候,由于误会,仲卿重提兰芝的誓言,却把它改成:磐石方且厚,可以卒千年;蒲苇一时纫,便作旦夕间。两个比喻原来的共通点变成分歧点,这对于情节的发展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有很大的作用。
(4)问题探究:
①兰芝离开焦家时为什么精心打扮一番?她为什么不在焦母面前掉眼泪,而在小姑子面前才泪落连珠子?
兰芝一大早就起来开始梳妆打扮,揣摩其中原因,一方面她是要把自己最美好的形象展现给仲卿,让他记住自己,如同他们婚姻生活的一个纪念,一方面她不愿意向焦母示弱,精心打扮自己,似乎在向焦母表明她始终不认为自己有什么过错。诗里写她打扮时事事四五通,多少透露了她内心的杂乱情绪。
兰芝向焦母辞别时没有流眼泪,而是不卑不亢地说了一番合乎事实且略带不满的话,面对小姑子才泪流涟涟,这表现出她的坚强与理智。
②这首诗的许多地方注意了前后照应,使得故事情节的发展显得真实自然,整首诗的结构也显得非常紧凑。哪些地方是前后照应的?
故事一开头兰芝向仲卿自陈时说: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七为君妇,她被遣回娘家,刘母大感震惊,说道:十三教汝织,十四能裁衣十七遣汝嫁这样不避重复地再次用一串铺排句,既与前面相呼应,表明此前兰芝所言非虚,也再次强调了兰芝的无辜与委屈。后来写兰芝做嫁衣时,这样写道:左手执刀尺,右手执绫罗。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这几句突出了她心灵手巧,照应了十四学裁衣一句。
故事开头仲卿向焦母求情时,焦母说: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结尾处仲卿自尽前拜别焦母时,焦母说:东家有贤女,窈窕艳城郭,阿母为汝求,便复在旦夕。
兰芝离开焦家时,诗里不厌其烦且用充满赞叹的口气描绘她的装扮、容颜、体态,这为下文兰芝回到娘家后,官宦人家纷纷来求亲做了铺垫。
仲卿送兰芝回家,两人作别时,兰芝说:君当作磐石,磐石无转移。后来仲卿误以为兰芝攀高枝时重提誓言,说:磐石方且厚,便作旦夕间。
篇18:孔雀东南飞(并序)知识积累(网友来稿)
孔雀东南飞(并序)知识积累(网友来稿)
杜杨
一、古今异义
为仲卿母所遣 (遣:遣返,休,指女子被夫家赶回娘家。今常用义为,派,派遣)
便可白公姥 (白:告诉,禀告。今常指一种颜色)
可怜体无比 (可怜:可爱。今义为:值得怜悯)
槌床便大怒 (床:古代一种坐具。今指供人睡觉用的家具)
举手长劳劳 (举手:告别时的动作。今常表赞同或要求发言时的动作)
-逆以煎我怀 (逆:逆料,想到将来。今义与“顺”相对)
阿母大悲摧 (摧,伤心。今义为:破坏,折断)
便言多令才 (令:美好。今常用义为:命令或使)
恐此事非奇 (奇:宜,适宜。今常用义为:特殊的,或惊异)
寻遣丞请还 (寻:过了一些时候。今常用义为,寻找)
否泰如天地 (否;坏运气。读p7。今常用义为:否定, 可否。泰,好运气 今常用义为,平安,安定)
渠会永无缘 (渠:他。今常指人工开凿的河道)
蹑履相逢迎 (逢迎,迎接。今常用义为,奉承,拍‘马)
逼迫兼弟兄 (弟兄:哥哥。今指同辈之间或旧军队中对士兵的称呼)
叶叶相交通 (交通:连接。今为各种运输往来,邮递通讯,工作)
多谢后世人 (谢‘劝告。今常用来表示感激)
二、通 假
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读响)
箱帘六七十 (“帘”通“奁”,梳妆匣子。读帕n)
感君区区杯 (“区区”通“拳拳”,挚爱)
虽与府吏要 (“要”通“邀”,约。读yso)
三、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
孔雀东南飞 (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飞”的方向向东南)
勤心养公姥 (名词“心”作“养”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用心)
手巾掩口啼 (名词“手巾”作“掩”的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甩手巾)
卿当日胜贵(时间名词“日”充当用如谓语“胜贵”的状语,表示时间,动作的连续性:一天天地)
(二)、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
槌床便大怒 (名词“槌”带宾语“床”,活用为动词:拍,敲击)
自名秦罗敷(名词“名”带宾语“秦罗敷”,用作动词:取名,名叫)
谢家事夫婿 (名词“事”带宾语“夫婿”,用作动词:侍奉,服侍)
交广市鲑珍 (名词“市”带宾语“鲑珍”,用作动词:买,购买)
千万不复全 (形容词“全”受否定副词“不”与副词“复”修饰,用作动词:保全)
(三)、使动用法 意动用法
逆以煎我怀 (煎:使……煎,动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象受煎熬一样”)
足以荣汝身 (荣:使….”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可译为“使,…受荣华”)
便利此月内 (利:以……为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可译为“以…为最吉利”)
四、一词多义
为
为仲卿母所遣 (被,介词。读w引)
十七为君妇 (做,作为,成为,动词。读wfi。下文“君既为府吏”, “君家妇难为”、“黄泉共为友”“时时为安慰”、“遣丞为媒人”、“自名为鸳鸯”中“为”同此)
为诗云尔 (作,写,动词。读询引)
非为织作迟 (是,动词。读wfi。或作“因为”, “由于”,介词。读w剖)
阿母为汝求 (替,给,介词。读w引)
始尔未为久, (算,算作.动词。读wSi)
慎勿为妇死 (为了;连词。读w引)
相
相见常日稀 (互相,副诃。表示双方互相对待的关系。下文“六合正相应”、“黄泉下相见”、“枝枝相覆盖”, “叶叶相交通”、“仰头相向鸣”中“相”同此)
儿已薄禄相 (相貌,名词)
誓不相隔卿 (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是偏指一方,可不译出)
及时相遣归 (指代兰芝,可译作“我”。下文“久久莫相忘”, “嬉戏莫相忘”中“相”同此)
好自相扶将 (指代仲卿母,可译作“老人家”)
还必相迎取 (指代兰芝,可译作’“你”。下文“誓天不相负”中“相”同此)
会不相从许 (指代仲卿,可译作“你”)
蹑履相逢迎 (指代仲卿,可译为“他”。下文“怅然遥相望”:中“相”同此)
登即相许和 (指代媒人,可译作“她”)
不得便相许 (指代媒人,可译作“你”)
遣
为仲卿母所遣 (休,即女子被夫家赶回娘家,动词。下文“及时相遣归”、“便可速遣之” “遣去慎莫留,、“仍更被驱遣”、“今日被驱遣“中“遣”同此>
县令遣媒来 (派,动词。下文“寻遣丞请还”、“遣丞为媒人”, “故遣来贵门”中“遣”同此)
十七遣汝嫁 (送,动词)
施
徒留无所施 (用,动词)
留待作遣施 (施舍,赠送,动词)
取
终老不复取 (通“娶”,娶妻,动词)
还必相迎取 (与“迎,”同义,迎接,动词)
复
串复得此妇 (又,再,副词。下文“终老不复取”“勿复重纷纭”、“何言复来还”、“诺诺复尔尔”,“千方不复全”、“视历复开书”、“勿复怨鬼神”中“复”同此)
红罗复斗帐(双层的,夹层的',名词)
便复在旦夕 (回答,答复,,动词)
会
会不相从许 (当,决,,副词)
于今无会因 (相会,聚会,动词。下文“俱会大道口”、“渠会永无缘”中“会”同此)
何
何意致不厚(怎么,哪里,疑问代词。下文“何敢助妇语”、“何言复来还”中“何”同此)
隐隐何甸甸 (无义,句中语气助词,补足音节)
汝今何罪过 (什么,疑问代词)
作计何不量 (为什么,疑问副词)
便
便可白公姥 (就,副词。下文“便可速遣之”、“槌床便大怒”, “便可作婚姻”、“不得便相许”、“便利在此月”,“泪落便如泻”、“便作旦夕间”中“便”同此)
便言多令才 (很会讲,形容词)
登
登即相许和 (立即,立刻,副词)
郁郁登郡门 (来到,或聚集,动词)
应
汝可去应之 (答应,动词)
六合正相应 (合适,动词).
零泪应声落 (应和,随着,动词)
以我应他人 (许配,动词)
举
举动自专由 (行动,名词)
莫令事不举 (办成功,动词)
举言谓新妇 (拿,动词。下文:“举言谓阿妹”, “举身赴清池”中“举”)
举手长劳劳(举起。抬起。动词词)
言
举言谓新妇 (话,名词。下文“便言多令才”“主簿通语言”, “举言谓阿妹”, “理实如兄言”、“何意出此言”, “勿违今日言”中“言”,同此)
谓言无罪过 (以为,动词。下文“谓言无誓违”中“言”同此)
何言复来还 (说,动词。下文“老姥岂敢言”, “言谈大有缘”中“言”同此)
故
大人故嫌迟 (故意,副词。下文“故作不良计”中“故”、同此)
知是故人来 (旧,形容词)
故遣来贵门 (所以,连词)
止
进止敢自专 (停止,动词) 。
母听去不止 (挽留,阻止,动词)
意
何意致不厚 (料,意料,动词)
吾意久怀念 (心,心意,名词。下文”以此下心意”、“恐不任我章”, “何意出此言”中“意,,同此)
处分适兄意 (主意,名词)
断
三日断五匹 (截下来,动词)
自可断来信 (回绝,动词)
适
始适还家门 (出嫁,动词)
处分适兄意 (适合,依照,动词)
适得府君书 (刚才,刚刚,副词)
尔
为诗云尔 (不译,语气助词。下文((始尔未为久”中“尔”同此)
君尔妾亦然、(这样,指示代词参下文“诺诺复尔尔”中“尔尔”同此,可:泽“这样这样”)
始
小姑始扶床 (才,刚刚,副词。下文“年始十八九”、
“始适还家门”中“始”同此)
始尔未为久 (开始,动词)
若
今若遣此妇 (如果,连词)
君既若见录 (此,,这样,指示代词)
书
书十六诵诗书 (尚书,名词)
适得府君书 (信,书信,名词)
令
县令遣媒来 (官名,即县长,各词》
便言多令才 (美好,形容词。下文“岂台令郎君”、“有此令郎君”中“令”同此)
莫令事不举 (使,让,动词。下文“令母在后单”中“令”‘同此>
见
相见常日稀 (看见,动词。下文“黄泉下相见”中“见”同此)
君既若见录 (我,指兰芝,代词。下文“府吏见叮咛,中“见”同此)
渐见愁煎迫 (被,介词)
谢
谢家来贵门 (辞别,动词。下文“谢家事夫婿”中“谢”同此)
多谢后世人 (劝告,动词)
阿母谢媒人(谢绝,推脱)
附偏义复词,
由两个近义词或反义词作词素构成一个词,其中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个词素只作陪衬,不表示意义,这样的词称为偏义复词。
便可白公姥 (公姥:原意为“公公婆婆”,这里的“公”字无意义,专指婆婆6下文“勤心养公姥”、“奉事循公姥”。中“公姥”伺此)
昼夜勤作息 (作息:原意为“劳作和休息”这里“息”无义,专指劳作、劳动)
(五)句 式
一、判断句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用“非为”表示否定判断)
二、被动句
为仲卿母所遣 (用“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
三、宾语前置
誓天不相负 (这里的“相”有指代性质,指代兰芝,可译作“你”,放在谓语“负”之前,可看作宾语前置。与此相同的其余句子详见;“一词多义”中的“相”字条)
君既若见录 (这里的“见”有指代性质,指代兰芝自己,可译作“我”放在谓语“录”之前,可看作宾语前置)
四、介词结构后置
亦自缢于庭树 (介词结构“于庭树”放在谓语“缢”后面作补语, “于”相当于“在”)
仕宦于台阁 ,(介词结构“于台阁”放在谓语“仕宦”后面作补语, “于”相当于“在”)
五、句子成分的省略
1、省略主语
十三能织素 (“十三”前面省略主语“吾”,即“我”。下文’“鸡鸣入机织”、“谢家事夫婿”中分别在“鸡”“谢”前面省略主语“吾”)
相见常日稀 (“相”前面省略主语“吾”,即“我们”。下文“黄泉下相见”,在“黄”字前面省略主语“吾”)
便可白公姥 (“便”前面省略主语“汝”,即“你”。下文“便可速遣乏”、:“时时为安慰”中分别在“便”’“时”前面省略主语“汝”.) ’
结发为枕席 (“结”前面省略主语“吾与之”,即“我与她t,》
嬉戏莫相忘 (“嬉”前面省略主语“汝辈”,即“你们”)
还部白府君 (“还”前面省略主语“媒人”)
愁思出门啼 (“愁”前面省略主语“兰芝”)
勿复怨鬼神 (“勿”前面省略主语“汝”)
转头向户里 (“转”前面省略主语“府吏”)
摧藏马悲哀 (“摧”前面省略主语“人”)
命如南山石,四体康且直’(“命”前面省略主谓词组“吾愿母”)
2省略介词
处置(于)南窗下 窈窕绝(于)城郭 长叹(于)空房中 严霜结(于)庭兰
作者邮箱: pedce48lv@yahoo.com.cn
篇19:孔雀东南飞并序3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叙事诗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表现主题思想。
2.了解封建家长制度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
3.了解偏义复词、古今异义字的特点,掌握“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C、熟悉汉乐府的文学常识与《孔雀东南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4.注意把握本诗人物语言个性化这一突出的艺术成就。
教学重点
1.疏通文义,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分析人物感情;
2.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和“谢”“相”“见”“迎”的一词多义。
3.识记有关文学常识,背诵有关名句。
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设想
1.本文语言接近口语,而且注释较详,学生易读懂词句。同时全诗篇幅较长,不宜在课堂内串讲。因此,教学本文可从语境入手,分析人物形象,揭示主题思想。
2.本文故事情节在民间广为流传,被改编成戏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影响深广。在教学本文时,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电教手段,或阅读有关资料,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
自《诗经》、楚辞文学之后,继之而起的是两汉乐府诗歌,《孔雀东南飞》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生死相随。”屠洪刚的一曲《孔雀东南飞》唱得荡气回肠,唱得催人泪下,而《孔雀东南飞》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老少皆知。
二、关于诗题及“乐府”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稍后出现的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它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是《诗经》、《楚辞》之后最早的一部古诗总集)卷一,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标题为何不直言“古诗为刘兰芝作”呢?封建社会妇女地位低下。)
“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时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机构(官署)。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后世把它所搜集整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其中属于汉代的就叫“汉乐府”。
三、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全诗,扫除语言障碍,并归纳通假字、古今异义、偏义复词(两个意义相关或相反的词,连起来当作一个单词使用,实际上只取其中一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词只作陪衬)等现象。
明确:1.
①生字(幻灯显示)
②通假字(幻灯显示)
终老不复取 通“娶”。 槌床便大怒 通“捶”,敲打。
箱帘六七十 “帘”通“奁”,盛物之器。 蒲苇纫如丝 通“韧”,柔软而结。
府吏见丁宁 也写做“叮咛”,嘱咐。 虽与府吏要 通“邀”。
摧藏马悲哀 同“脏”,脏腑。
③古今异义(幻灯显示)
便可白公姥 告诉;常指一种颜色 共事二三年 一起生活;一起工作
可怜体无比 可爱;值得怜悯 汝岂得自由 自作主张;不受拘束
槌床便大怒 坐具;睡觉的地方 再拜还入户 第二次;下一次
以此下心意 耐心受委屈;下定主意 供养卒大恩 侍奉公婆;伺奉长辈
本自无教训 教养;训斥或从错误得到认识
却与小姑别 退出来;副词,表转折 自可断来信 使者,指媒人;书信
处分适兄意 处理、处置;对有错之人作出处罚决定
渠会永无缘 他;常指人工开凿的河道
便可作婚姻 结为亲家;结为夫妻
卿可去成婚 订好婚约;结婚 郁郁登郡门 繁盛的样子:不高兴
蹑履相逢迎 迎接;常指奉承、拍马
汝是大家子 大户人家;我们 奄奄黄昏后 暗沉沉的;形容气息微弱
叶叶相交通 交错相通;为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④偏义复词:(幻灯显示)
便可白公姥 公公婆婆,这里专指婆婆。昼夜勤作息 原意是工作和休息,这里专指劳作。
我有亲父兄 即同胞兄,亲哥哥。 我有亲父母 这里指母。
逼迫兼弟兄 这里指兄。 其日牛马嘶 这里指马
⑤词语难点
无所施:用 启阿母:禀告 致不厚:招致 萦苦辛:缠绕
卒大恩:尽、终 若见录:记 逆以煎我怀:逆想,想到将来
赍钱:赠送 否泰:坏运气;好运气 奄奄黄昏后:晚上7点到9点
寂寂人定初:夜里9点到11点
⑥指出下列各句中划线词的指代作用
及时相谴归 我,指刘兰芝 &n
[4] [5]
篇20:孔雀东南飞(并序)(高二上导学)
孔雀东南飞(并序)(高二上导学)
孔雀东南飞(并序)晨读课堂
【字词拓展】
(一)通假字
终老不复取:“取”通“娶”,娶妻。
虽与府吏要:“要”通“邀”,约定。
(二)古今异义
可怜体无比:可怜,古义可爱,今义为值得怜悯。
槌床便大怒:床,古代是一种坐具,今指供人睡觉用的家具。
便言多令才:令,古义美好,今义命令或使。
否泰如天地:否,古义坏运气,今义用来表示否定。泰,古义
好运气,今义指平安,安定。
千万不复全:千万,古义是无论如何,今义是再三叮嘱。
叶叶相交通:交通,古义连接,今义为各种运输往来、邮递通
信工作。
多谢后世人:谢,古义劝告,今义表示感激。
(三)一词多义
举: 举言谓新妇/举言谓阿妹/举身赴清池(拿,动词)
举动自专由(行动,动词)
莫令事不举(办成功,动词)
举手长劳劳(抬起,动词)
适: 始适还家门(出嫁,动词)
处分适兄意(依照,动词)
适得府君书(刚才,副词)
相: 相见常日稀/六合正相应/黄泉下相见/枝枝相覆盖/叶
叶相交通(互相,副词)
儿已薄禄相(相貌,名词)
相登即相许和(代媒人,她)
会不相从许(代仲卿,你)
嬉戏莫相忘(代兰芝,我)
誓天不相负(代兰芝,你)
何: 何意致不厚/何敢助妇语/何言复来还(怎么,疑问代词)
何隐隐何甸甸(音节助词,无实义)
作计何不量(为什么,副词,表疑问)
应: 汝可去应之(答应,动词)
六合正相应(合适,动词)
零落应声落(随着,动词)
以我应他人(许配,动词)
为:十七为君妇/君既为府吏/君家妇难为/黄泉共为友(做,作为,成为,动词,读wéi)
为仲卿母所遣(为……所,表被动,读wèi)
为诗云尔(作,写,动词,读wéi)
非为织作迟(是,动词,读wéi)
阿母为汝求(替,给,介词,读wèi)
始尔未为久(算,算作,动词,读wéi)
慎勿为妇死(为了,连词,读wèi)
(四)词类活用
孔雀东南飞:东南,向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
卿当日胜贵:日,一天天地,名词作状语。
交广市鲑珍:市。买、购进,名词作动词。
足以荣汝身:荣,使……荣耀,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便利此月内:利,以……为最吉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作文万花筒
1.“孔雀东南飞”的悲剧出现几百年后,一个叫梁山伯的寒
士,一个叫祝英台的士家女子,两情相悦却有缘无份,演绎
了一出无奈的“化蝶”――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
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梁山伯与祝英
台》)
2.在一个叫沈园的地方,一个叫陆游的诗人,娶了一个叫唐
婉的女子,伉俪相得,琴瑟相和.好一对神仙眷属。然而,
这并不遂陆母之意,逼迫夫妻离异。后陆游随母意而另
娶,唐婉也易嫁赵士诚。几年后的一个春日,陆游满怀郁
闷踽踽独游,邂逅唐婉,唐遣人送酒致意,陆游满怀伤感,
写成《钗头凤》词一首,唐婉和之。不久,唐婉抑郁而亡。
附:《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
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氵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
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3.“两家求合葬……夜夜达五更”,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
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
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
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
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鸳鸯的形象,让人联想到“在天
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
绵无绝期。”(自居易《长恨歌》)
4.《孔雀东南飞》歌词一首
演唱屠洪刚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
思成灰/心碎的`时候秋声格外让人悲/天若不尽人意我愿
生死相随
孔雀东南飞/飞到天涯去不回/千般怜爱万种柔情相
思成灰/情深的时候哪种离别不伤悲/这次痴心赴水何时
何地相会
我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红尘外柔情内有没有断肠的
泪/愿有情人共饮一江水/我但求真心以对今生何惧何悔
精彩回放
【课文译文】
汉朝末年建安年间,庐江府小吏焦仲卿的妻子刘氏,被
仲卿的母亲休弃。本人立誓不嫁,她家里逼她,便投水而死。
仲卿听到这个消息,自己也吊死在庭院的树上。当时人怜惜
他们,做了这样一首诗:
孔雀翩翩东南飞,长空回翔意低迷。“年方十三能织绢,
十四裁剪学缝衣。十五岁能弹奏箜篌,十六岁知书又识礼。
十七岁时嫁给了你,内心郁郁多孤凄。你是府吏勤职守,奉
公常不回家里。鸡鸣我便上织机,夜夜辛
[4] [5] [6] [7]
【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案教学设计(精选20篇)】相关文章:
《归去来兮辞并序》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11-21
白居易琵琶行原文2023-05-06
归去来兮辞并序翻译2022-09-21
《孔雀东南飞》的教学设计2023-09-14
金陵五题·并序原文翻译及赏析2023-02-08
琵琶行古诗白居易2022-09-29
《琵琶行》高二语文公开课教案2022-04-30
高二语文必修五文言文总结2023-02-10
实习个人自我鉴定2023-10-10
冬序赋散文2022-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