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文学散步教案优秀

时间:2023-06-02 08:21:30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学散步教案优秀(共15篇)由网友“炭焙月亮”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文学散步教案优秀,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学散步教案优秀

篇1:人教版初中语文文学散步教案优秀

第一课《散步》教学设计

勐满中学 周小茌老师执教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教学理念

社会在不断发展中,语文课必须要与时俱进,结合社会时代热点,要让学生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社会意识。而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结晶,在道德意识渐渐开始出现淡薄现象的今天,尊老爱幼也逐渐被人提起,我们的教学过程中也要能结合时代的特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我们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而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材分析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自读课文,用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形散而神聚”地体现了一家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唱出了一曲尊老爱幼的赞歌,让人体验到“生活之美”。学习本文要进一步落实单元要求,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同时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促使学生为家庭亲情建设尽一份力量。

学情分析

根据课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课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要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本课对象是初一学生,由于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误导,许多学生亲情观念淡薄,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伦理准则。 在进入初中的第一课给予他们情感上的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生字词,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品读课文中具有对称美的句子及含义丰富的语句

3、提高学生欣赏能力、审美能力,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的情感。

教学内容

生字词及课文感知

人物形象分析及对称句子赏析

中心思想品读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难点:

品读课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以及理解文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最后一句话。

教学准备

制作教学课件PPT

下载导入视频

教学时间(一课时,第一课时参评)

教学过程

一课时

课程导入

播放《妈妈,洗脚》的公益广告,请学生谈谈观后感。

视频里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今天我们再来认识另外一个家庭,这是怎样一个家庭呢,也有老人又小孩吗,这个家庭也幸福吗?就让我们随着莫怀戚先生的通过散步这件小事的描述,来认识他的一家。(板书课题,作者)

课文内容感知

1、听范读,思考问题

(更正读音错误的地方,用圈点的方式标出生难字,明确散步的时间、地点、人物,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最后的而结果如何)

2、教师出示课件,检查学生的读音,解释重点词语的含义。(学生回答问题并依据自己的情况做好笔记)

考察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教师抽同学到黑板写较难字,并请同学用词语造句)

教师呈现问题,学生抢答。

明确:

时间:初春 地点:田野 人物:我的一家

散步过程中发生了: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的分歧

最后的结果:我决定顺从母亲走大路,母亲却改变主意,走小路。到了难走的地方,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

5、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请同学个别发言,其他同学在做补充。)

明确:我们一家人在初春的田野散步,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我感到很为难,决定顺从母亲委屈儿子,母亲却改变主意照顾孙儿的感受,决定走小路,途中遇到难走的地方,我和妻子分别背起了母亲和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感悟人情美

1、读完文章,你一定对作者的一家人有了一些自己的看法,那么如果你有一束花,你将献给文中的谁呢,为什么?

用我想献给 ,因为,从文中 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回答。(投影出示)

学生各抒己见,各赞所爱:

(1)、“我”——孝顺、体贴、温和、稳重(板书)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B:“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C:“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我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中的“慢慢地、稳稳地、仔细这几个词语把我的小心翼翼描写得非常逼真,足以看出我对母亲的体贴关心,惟恐母亲有闪失。

(2)、母亲——温和慈爱(板书)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母亲很害怕自己给儿子、孙子、媳妇造成麻烦,怕成为他们的拖累,所以宁愿一个人在家。“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小时候我很听她的话一样”写出母亲对我的信任。

B:“但是,母亲摸摸孙儿母亲对我说”动词“摸摸”足以看出母亲对小孙子的疼爱,为了孙子,母亲放弃了走大路的想法。“还是走小路吧”说明母亲理解孙子的心思,决定自己克服困难,满足小孙子的心愿,彰显了人类生命的真谛——对幼小生命的保护,体现出中华民族“爱幼”的传统美德。

(3)、儿子——聪明伶俐、善于观察(板书)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4)、妻子——温柔贤惠(板书)

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篇2:人教版初中语文文学散步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3、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和朗读、讨论为主的“师生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

[学法指导]:

1、思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让学生在阅读时采用圈点批注法。

2、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进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和效果。

[教学用具]:

CAI课件、字词积累卡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显示一家四口散步的图片,打出课题,配以轻音乐。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经常散步吗?都和谁一起?感觉如何呢?是的,的确很温馨。一家人一起散步应该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然而这平常的小事,也能体现出浓浓的亲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莫怀戚的《散步》这一课吧!我们可以细细品味作者是如何通过优美的语言来讲述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板书课题)

二、进行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优秀的播音员即使在接到刚发来的新闻时,也能很好地把握感情,非常流利地读出来。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同学们的表现吧!

1、一生读课文,其余同学采用圈点法标出读错的字词,读破的句子。

2、卡片出示字词读音,让学生识读 熬(áo)、嫩(nèn)芽、分歧(qí)、水波粼粼(lín)

3、本文写了哪些人物的一件什么事?除以“散步”为题外,还可以另拟哪些标题,为什么?(明确:从文章的主要事件的角度确定,可另拟题为三代人;母亲我儿子等。)

(二)跳读课文,局部探究

1、师:理解分析这篇文章有两个关键,我们共同来分析一下:(屏幕显示)

(1)在面对分歧时,我的决定是什么?文章反映了我什么思想?母亲是怎么做的,反映了母亲什么思想?文章并未写妻子、儿子的反应,想象一下二人的反应?

(2)为什么把背母亲、背儿子写得那么郑重其事?

2、生跳读课文分析,同桌讨论交流。

3、班内交流。着重理解第二个问题(屏幕显示画面,引导学生将原句进行删改,与原句相比较,从而理解深层含义。)

(三)精读课文,品味语言

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揣摩,下面我们采用鉴赏法来仔细品味一下。

同学们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你喜欢的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幅画面,

同学交流。(大屏幕显示)

师示范如下:

喜欢词语:“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中“熬”有耐苦支持的意思,而我们平时所说的“渡过”则没有此意。

句子:“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句话把那种蓬勃的生命力写活了。

画面:“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的画面”很温馨,表达出尊老爱幼的美德。

2、本文两两对称的句子很多,找出来,同学交流。(师采用引导法分析对称句是如何造出来的)

如:写“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接着写背的重量,从母亲的体重到儿子的体重,连起来说,就可以造出对称的句子。一个是不算重,一个是轻,扩展一下,说为什么不算重,为什么轻,一个瘦,一个是幼小,再扩展一下,说到身材,一个是高大,一个是很胖。这样就能写出两相对称的句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很轻。”

屏幕出示应用能力板块进入扩展练习:仿照例句,用“虽然……,然而”造两个对称的句子。

(四)朗读课文,加深体会

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知道本文是一篇流露着人性美、语言美的文章,这么优美的文章,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朗读一下?

(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几方面)

说明:师生要边讨论、边练习朗读、边评议。

如:1、引导学生分析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

讨论完这两个问题之后,练习朗读,生读生评,师点拨,以充分体现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我”的语气、语调应该怎样把握?

提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我”是个中年男子。

(2)在这个家庭中,“我”是核心人物。

(3)散步中,处处表现“我”“孝敬”母亲,又疼爱妻子、儿子的感情。

(不要“拿腔拿调”地朗读。语气: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语调:平稳,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

3、以“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为例,探讨语速、重音的处理,生先读,看看谁读得好,然后分析说明。说明后生再读,师范读。

说明:重音的“重”要适度,不等于“重重”地读,怎样读要靠慢慢体会。语速的处理与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要相互协调,所以结尾这句话应读慢些。

五、拓展升华,涵养人格

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的思想又做了一次高尚而愉悦的旅行。那么,我们每个同学你在十几年的生活经历中,一定也亲身感受过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意,请回忆一下,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注意要求(1)围绕“亲情”这一主题(2)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

六、课堂小结:

由同学谈本节课的收获与启示。

多媒体展示在阳光下的田间小路上,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散步的动人画面,同时配以播放张也演唱的《家和万事兴》的歌曲。

师结:儿孝母慈,其乐融融是我们读了本文后最发自内心的表白,我想这正是我们这个大家庭的真实写照。愿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能真诚的关爱你身边的每一位亲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由你们代代相传!

七、课后作业:

1、摘录本节课的优美词句,并争取背下来

2、自选题:(可任意选作其中的一个)

(1)把围绕“亲情”的说话练习写成200字左右的短文

(2)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类似课文这样感人的文章吗?请向大家推荐一篇让我们同学来共同感受一下。

(该节课的作业设计,既要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同时又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自学能力。)

八板书设计:

散 步

莫怀戚

尊老 母亲 整个 儿子 爱幼

世界

篇3:人教版初中语文散步教案优秀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到郊野散步的情景吗?当路不好走或者你感到累了的时候,父母是怎样做的?还记得你当时的心理感受吗?(2—3名学生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散步》,看看一个既是儿子又是父亲的中年人,在与一家人散步时,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信服 嫩芽 霎时 拆散 委屈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2、朗读课文。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各自练读。

(2)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课文片段。师生共同评价。

3、整体感受。

(1)用圈点法圈出精美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先写散步的理由——“我”劝母亲;再铺写初春景象——全家一起散步;然后写发生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儿子;最后写路不好走——“我”背母亲,妻背儿子。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1、结合课文说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母亲、儿子的性情又怎么样?

明确:“我”诚恳、孝敬;妻子贤良、温顺;母亲老迈、顺从而又有涵养;儿子听话、懂事。

2、作者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明确:在一个家庭中,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3、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1)后来发生了分歧——表现出老一代和下一代的巨大差距;(2)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表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家庭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3)我决定委屈儿子——体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处理家庭事务时应把握的基本原则;(4)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同第2问)

4、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明确:共两处。一是第四小节描写了“南方初春的田野”景象,显示出不可遏制的生机。二是第七小节描写了“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和“水波粼粼的鱼塘”,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命的珍爱。

四、质疑问难

针对文章中出现的问题,先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散步》与《三代》,看看哪个故事更能感动你?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六、布置作业

你和家人的哪一次散步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你能用500—600字把当时的情景写下来吗?不妨也用《散步》作题目。

【本教案设计思路】

本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学生就容易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联系实际自然就会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另外,由于本文秀美隽永、意蕴丰富,因而须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关文章:

1.七年级上册语文《散步》教案设计范文3篇

2.小学二年级语文《春风带我去散步》精选教案设计

篇4:初中语文《散步》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1.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诙谐幽默,对阅读活动产生兴趣。

2.尝试猜测故事情节,发展幼儿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学习绘本中的动词,猜想故事发展,理解故事内容和情节。

教学准备

1.每人一本只有前图的“母鸡萝丝去散步”的绘本故事。

课件,动画视频。

教学分析

重点:观察绘本图片,猜想故事发展情节,并大胆讲述故事。

难点:理解掌握动词走、绕、越、穿、钻,并模仿相应动作。

教学过程

一、以谈话的形式引起幼儿兴趣

跟老师散步的感觉怎么样?我们都去了哪些地方?

过渡语:在一个农场里,住着一只名叫萝丝的母鸡,它也喜欢散步,每天吃晚饭前都要出去走走。

二、幼儿想象并大胆讲述故事情节的发展

1.一天,母鸡和往常一样,又出门去散步,结果谁来了?(出示PPT)

过渡语: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这本好看的图画书,名字叫《母鸡萝丝去散步》,咱们一起来把名字说一遍吧。

2.观察封面,猜猜这本图画书里可能会讲些什么。

小朋友们的想象力可真丰富!狐狸吃到萝丝了吗?让我们一起看一看。

3.猜测故事情节。

①请小朋友轻轻拿起桌上的小画书,一页一页地认真观察,猜猜看都会发生什么事情,和身旁的小朋友说一说。(教师巡视指导)

②(逐幅出示图片)每个场景请个别幼儿讲述猜测结果。在池塘、干草堆场景时引导幼儿说说有没有其他小动物发现狐狸。

③当幼儿说到某个场景时,分析相对应的动词走、绕、越、穿、钻,请幼儿模仿动作。

设计提问:为什么母鸡没有掉进池塘?为什么母鸡越过了干草堆,狐狸却掉了下去?(活跃幼儿思维)

④每个场景,教师进行分段讲述并适当加入表演动作。

4.分析角色。

①萝丝散步的时候,狐狸始终跟在后面,萝丝知道吗?

②狐狸只要一扑就可以捉到萝丝,为什么它一直没有捉到?

③你想对母鸡说什么,再对狐狸说什么?

小结:狐狸如果认真观察,做事之前细心考虑,就不会这么倒霉了!

过渡语:小朋友想不想看看这本图画书的动画版?

5.师幼一起观看动画视频,完整地欣赏故事。

6.(放录音)教师带幼儿进行表演,提出要求:看谁演的狐狸最像。

小结:这个绘本故事有趣吗?还有许多的绘本故事也非常有趣,以后你们读到了好看有趣的绘本,就拿到幼儿园来与小朋友一起分享,好吗?

三、延伸活动

师:第二天,母鸡萝丝又去散步了,这次又发生了什么呢?请你们好好想一想,想好了画下来,然后讲给其他小朋友听一听吧。

篇5:人教版初中语文文学芦花荡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多角度解读“老头子”形象,感知这一人物的英雄性格。

2、认识到非正义战争的罪恶,拒绝战争,呼唤和平。

教学重点:多角度解读“老头子”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老头子的“过于自信与自尊”的性格是他铁汉柔情和高度责任感的体现。

教学方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多媒体播放:白洋淀优美的自然风光)?

同学们,在这风光秀丽的白洋淀里,正义的洪流铸就了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你们还认得他吗(多媒体显示:小兵张嘎的照片。)?

机智勇敢的嘎子识破敌人奸计,救出老钟叔,火烧鬼子炮楼,是当地家喻户晓的抗日小英雄。同样也是在这片白洋淀里,还活跃着一位更具传奇色彩的老头子。今天让我们走进孙犁的《芦花荡》,去认识一下这位老人吧

板书题目作者

二、我眼中的老头子----初阅读,理情节

1、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从老头子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概括小说内容。也就是说,你就是老头子,你来讲讲你亲身经历的这件事。板书 我

温馨提示:当叙述人称发生变化的时候,要注意视角的转换和前后的衔接。

教师点拨:同学们都能积极思考,非常好。刚刚我们从老头子的角度梳理了故事情节。板书 理情节

2、我们知道这篇文章的体裁是小说。那么,我们怎样读小说呢?

著名学者朱光潜给了我们启示。我们来读一下。

第一流小说家不尽是会讲故事的人,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朱光潜

所以,欣赏小说主要欣赏小说三要素的另外两个:环境和人物。今天我们来欣赏这篇小说中的人物。

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呢?

师:对,“老头子”。板书 老头子那么请大家谈谈“我”眼中的老头子是怎样的人呢?

张佳音:我觉得老头子是个英雄。他只身一人出入芦花荡,为我们运送粮食,冒着枪林弹火护送两位小姑娘,我非常敬佩他!

张靓颖:我认为老头子过于自信。由于他的过于自信,他的不谨慎导致大菱了受了伤。

大家眼中的老头子形象有不尽相同之处。老头子到底是怎样的人呢?接下来 ,我们从课本中人物的视角探究老头子形象。

三、课本人物眼中的老头子-----析描写,明形象

课本中的人物还有谁呢?对,大菱和二菱,还有鬼子。下面就让我们探究二菱眼中的老头子。板书二菱

(一)二菱眼中的老头子------ 抓语言,议形象

请同学细读课文,思考二菱眼中的老头子又是怎样的人呢?在文中圈点勾画。

温馨提示:阅读时可以抓人物描写,也可以是一些细节。好,谁来展示你的学习成果?

龚怡然谈到,初见老头子和大菱受伤后,二菱对老头子的感情是有变化的。

哦,这个切入点很好。谁再来谈谈。

嗯,刚才同学们交流,我们看到了二菱对老头子的感情是有变化的。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由初见时的信赖,到大菱受伤后的质疑,再到复仇后的敬佩。正是因为在每个阶段二菱眼中老头子的形象发生了变化,才会有感情的变化。我们继续探究。

1、初见时的信赖---------二菱眼中的守护神

刘海南说:“初见时,二菱对老头子是充满信任的。在她的眼中老头子是她们的守护神。由第10段中把她们接上船,老头子就叫她们睡一觉,他说:什么事也没有了,安心睡一觉吧,到苇塘里,咱们还有大米和鱼吃” 当两个女孩经历了炮火的洗礼,长途的奔波,时刻面临着生命的危险,此时老头子对这两个女孩的抚慰多么温暖。在这时二菱眼中的老头子如长者般亲切。”

抓住了人物的语言描写去分析。有理有据,后面发言的同学要向他学习。好,谁再来说说。

刚才大家的发言很精彩。为你们点赞。我们认为初见和护送时,二菱眼中的老头子亲切的,是值得信赖的守护神。我们接着探讨。

李心语说:“在二菱眼中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文中有写到三个“不怕”因为他的过于自信,面对敌人封锁线时,大菱受伤了。

嗯,抓住了文章中的关键词句品读。

孟洛毅说:文中的三句“不怕”表现了老头子的柔情,30段中写到老头子没听见,拼命的往前推着船,还是柔和的说:“ 不怕。他打不着我们! ”“ 拼命”写出了老头子不顾自身安危保护小女孩,“柔和”,在面临危险时,不顾自身,安慰小女孩,这正是他“柔情”的体现。”

好,看来,有分歧了。这种争鸣非常好,读着,就是快乐,读着,就是创造!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我们看这三个句子:

以老头子的水上经验,面对这危机的状况,小女孩孩撩水洗脸,叫出声,哭,在正常的情况下老头子会有怎样的反应?

同桌2人交流,完成填空。展示(左边)出示 SHAPE MERGEFORMAT 然而,老头子却说:(右边)出示

SHAPE MERGEFORMAT 一男生读左边,女生读右边。读得很好,你感受到了什么?

李奔:三个“不怕”,是安慰不用担心,不必恐惧,不要紧张,是老头子柔情的体现。

仝政杰:三个“不怕”,表明不是老头子的过于自信,而是老头子内心涌动的柔情,让他放松了警惕,才出现了不该出现的失误。

你们的阅读和点评互为补充,使得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和完善。

大家总结出解读人物形象的方法了吗?对,分析人物的语言描写,特别是反复出现的词语。

2、大菱受伤后,二菱眼中的老头子

学习贵在学以致用。我们用刚才学到的方法来分析大菱受伤后,二菱眼中的老头子是怎样的。我们先来分角色朗读。

同学们的精彩发言让我看到了你们的悟性和非凡才智。我们通过探究得出了二菱眼中的老头子是一个说大话吹牛的人。我们抓住语言描写反复品读,发现他的过于自尊正是他强烈的责任感的体现。

在接下来的情节里老头子有没有说大话呢?鬼子眼中的老头子又是怎样的呢?

我们来看复仇这一情节鬼子眼中的老头子- 板书鬼子

篇6:初中语文《散步》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感悟作者一家人深深的亲情。

2、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3、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能够通过细节描写,把握文章中的四人的形象。

2、学会赏析语言,体会语言中所富含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深情导入(1min)

家,一个多么温馨的字眼,它是一个避风的港湾,一个幸福的摇篮。它给了我们无尽的关爱和温情,也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亲情和关爱的空间。而和亲人一起散步,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莫怀戚一家一起散步,去感受家庭里浓浓的亲情。(板书课题:散步)

(二)、整体感知、把握情节(12min)

问题一: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先由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第一、散步的时间?――初春

第二、散步的地点?――田野

第三、散步的人物――我、母亲、妻子、儿子

第四、散步中发生了什么?(课文中)――分歧

第五、什么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第六、谁来解决分歧?――我

第七、为什么我来解决?――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边,她总是听我的。

第八、我要如何解决呢?――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以短。我说:“走大路。”

第九、最后是如何选择的呢?――最后,我们走了小路,在不好走的地方,我背着母亲,妻子背着儿子,稳稳地走了过去。

第十、为什么选择了小路?――母亲改变了主意。

好,下面根据上面的回答,让一位同学概括一下,迅速组织语言,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的散文,我们在概括的时候要注意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师明确:时间是初春,地点是田野上,人物有我、妻子、儿子和母亲,我们一起散步。所以可以概括为我们一家祖孙三代在初春的田野上散步。)

问题二:课文的题目是《散步》,他们为什么去散步呢?

师引导:文中说,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真要出去散步,多累啊,应该让母亲在家多休息才好呢。

生1:老人更需要关爱,如果把母亲一个人留在家里,母亲会觉得很孤单。一家人一起散步,会让母亲感受到家的温暖。

生2:文中说,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说明母亲的心里是期盼春天的到来,希望出去走走。

师引导:春天总算来了,“总算”说明了什么。母亲熬过了一个严冬,“熬”反映了什么。

(朗读指导:“太迟、太迟了”、“挺不住”、“总算”、“熬”)

师明确:初春的景色很美,而且母亲也熬过了一个严冬,出去走走还可以唤醒母亲心中的活力,所以一家四口一起出去散步。

那作者为什么要写散步这件这么简单的事呢,它究竟表达了人间的什么情感?下面让我们先来看看作者与他的创作背景,思考以上问题。

(三)作者与创作背景。(2min)

莫怀威:笔名周平安、章大明。现任重庆师范大学新闻学院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和《家园落日》等。本文创作于1985年,创作的契机在于作者与来西南政法学院进修中国民事诉讼法的美国汉学家柯尔特先生相熟后,常就中西文化的异同进行浅层次交谈。出乎意料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中的“孝“大加赞赏,说中国人的敬老爱幼,是“文化的精髓”。而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在追求对外开放、大力提高经济水平时代所丢掉的,发达国度的人却拾起来,如获至宝,这使作者感慨不已,开始重新正视这份看起来很陈旧已无什么油水的民族遗产。写作的念头就产生了。作者想通过此文呼吁人们捡回失落的亲情,多关心自己的亲人。那么下面让我们细读文章,体味文章的亲情。

(四)、品读课文、分析人物、体味亲情(14min)

教师:刚才大家说到文中有四个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样呢?首先,看看“我”,同学们说说文中的“我”这个人怎么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

关于“我”:[5分钟]

你认为“我”是怎样一个人?

(孝顺,善良的人)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我”孝顺的段落或语句。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就象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为母亲的身体着想,不把母亲当累赘,硬要母亲出来,在初春的好天气里运动运动,对老年人有好处。)

(“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说:‘走大路。’”很尊重老人家的意见,知道母亲伴同“我”的日子不会很长,所以很珍惜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时光。)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背起了儿子。”)

(板书:“我”:孝顺善良)

关于我的母亲:[4分钟]

文中的奶奶又是怎样一个人呢?

(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请同学在文中找出有关奶奶善解人意,爱护小辈的段落或语句。

(五)、教师总结: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颂扬了我国人民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文章只选取一个三代同堂的普通家庭一次散步的小事来写,但却表现了一个重大的主题。(板书:小事情表现大主题)。所以同学们对生活中的小事一定要仔细观察,用心感受,才能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

其实,在我们经过的平写出凡日子里,都蕴涵了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就像文中提到的那转瞬即逝一幕幕将永远留在我们心底久久回味,从而使我们更爱自己的家人,更珍惜亲情,珍爱生命。

初中语文《散步》教案的反思

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的主动性和求知欲都已大大提高,不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已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同时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而且由于受社会上许多不良因素影响和家庭的误导,许多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道德伦理准则。因此,我通过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通过朗读、圈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从中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

在教学方法上,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运用圈点勾画法、品读法、讨论法,读与写(读与说)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联系生活,运用课内外结合的方法,以外促内,以内促外深入理解文本体察生活,将自己的独特体验表达出来。

篇7:初中语文《散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储备点:

(1)积累重要词语,掌握它们的读音及词义。

(2)积累语言,揣摩语言

2.能力培养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逐步提高阅读能力特别是品味鉴赏语言的能力。

(3)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4)夹叙夹议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和欢乐纯真的情,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重点、难点:

1.重点:(1)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2)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难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品味文章的意境美。

教学资源:

1.多媒体设备

2.音像资料:歌曲《致爱丽丝》《常回家看看》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环节:

1.朗读课文,自己查字典,解决字的读音,找出课下注释中没有,自己又不理解的字词,整理在笔记本上,小组同学之间交流字词整理情况。

2.朗读课文,感受亲情的和暖。用一句话说说你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二、文本研讨环节:

课堂导入:

记得周国平说过,家,是一只船,是避风的港湾,是游子心中永远的岸。家庭中,正因为有了父母坚强的臂湾,有了他们无微不至的嘘寒问暖,我们才感受到无尽的温情与和暖。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再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天,去共享亲情的无限。

(一)初读入情整体感悟

1、配乐朗读。

阅读提示:(1)播放乐曲《致爱丽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家庭的亲和力。

(2)思考:课文向我们讲了何事?何人?何景?(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我们一起来探究以上两个问题。)

2、反馈、点评、小结:(1)我们一家三代四口人、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2)师生明确:“和美”的家庭。

(二)研读入境合作研讨

(下面就让我们把自己也融入这样一个“和美”的家庭,去感悟他们美丽的心灵。讨论)

1、展示题目:

(1)在整个散步过程中,你最欣赏谁的表现?理由是什么?(小组口头表达)

(2)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到底谁说了算?假如是父亲或母亲,当尊老爱幼不能两全时,你会怎么做?(班上书面交流)

2、研读要求:

(1)小组内个人见解独到、精彩,每人欣赏一个人。

(2)小组观点一致:中心、补充、记录、发言代表

3、小组讨论,教师参与,点评讨论情况。

4、反馈、小结。师生明确:

(1)中年人是家庭的顶梁柱,他一肩挑两头,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育子女,责任重大。

(2)“和美”的家庭是由尊老爱幼的亲情链条缀接而成的。

(3)家和万事兴

(三)美读入理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找出文中佳句,赏析本文语言特色。

1、提示:(1)你喜欢文章哪几个写景的片段?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2)师生明确:第4段: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3)集体朗读,注意读出初春的生机和散步的情趣。

2、提示:(1)从你更喜欢片段中?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2)自由朗读品味

(3)学生简谈文中写景的作用。(点明散步的原因及走小路的原因,也是对生命的礼赞,同时渲染一种和谐而充满生机的氛围。)

(四)赏读入心学习技巧

(我们品味了本文生机蓬勃的意境美,下面我们来揣摩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有些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

1、展示“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请学生猜老师喜欢的原因?

2、反馈: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3、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每组看两段,找到一句即可举手)

4、深情赏读:领读辅之以跟读,评价。

5、师生一齐朗读最后一段,感悟最后一句的含义。师生明确:以小见大,以轻衬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再读)

篇8:初中语文散步教案

莫怀戚的《散步》是一篇玲珑剔透,秀美隽永、蕴藉丰富的精美散文。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四口人在野外散步的“生活细节”,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传统观念逐渐淡化的今天,这一课更显出他的教育性 。

因此,我想通过通过朗读、小组讨论、揣摩鉴赏引导学生去自读自悟,运用自主探究的方法学习,从中体会课文浓浓的亲情,并从中感悟出正确的家庭伦理道德准则。

在教学方法上,我选用朗读法,将朗读作为主线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让学生在朗读中进入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同时反复吟诵,最终用朗读表达出自己对作品的感悟,对亲情的感悟。在突破教学重难点时,我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结合的方法抓住关键语句、反复咀嚼,从而领悟平易朴实的文字下深长的意味。

在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时,同学们自由选择课文内容,选择几名同学读,其他同学点评,教师在此基础上适当指导,让学生在活动中体味课文的语言味和内涵美。例如:在分析文章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时,我就要求学生反复朗读,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通过投影进行展示。

但不足之处是在这一点的处理上,我有些操之过急,急于引导学生回答,致使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就给出了答案。我也意识到,在教学上,我对学生总是不敢放手,,总想扶着学生走路,免得“摔倒”,今后我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相信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

在研读过程中,我抓住重点语句“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的很仔细,好象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重读“蹲”“背”“也”等词以及“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的很仔细”语句,突出我与妻子心甘情愿,主动承担责任的使命感。并进行示范朗读,以促进学生的理解,感悟,相信我的缓慢而低沉的一字一句的示范朗读,以及停顿,轻重,缓急,语气上的示范朗读都会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激发了学生试读的欲望,这时再让学生试读,最后再齐读。这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很深,朗读的效果也不错。

在拓展延伸部分,我播放央视公益广告《洗脚》,再次从情感上让学生体会亲情,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并且深化了文章主题,有效的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效果不错。

总之,教学是一门较深厚的艺术,我们需要不断地去探索、反思,才能不断进步,从而使自己教学之路走得更长、更好、更有意义。

篇9: 初中语文《散步》教案

初中语文《散步》教案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用坚实的臂弯为我们撑起了一片蓝天,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但是他们总有一天会变老,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小组展示积累生字词

三、《散步》是一片公认的美文下面我们就来赏析探究这篇叙事散文美在哪里?板书:美(情感、人物、景物、语言)

四、默读课文思考:

默读课文,出示屏幕:初识散步

1、散步的人有:

2、散步的地点是:

3、散步的季节是:

4、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5、结果:

师:散步时,发生了分歧,是谁解决的?(我!)解决分歧时我有没有压力?哪句话说明了这一点?(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2、大家讨论一下:出示屏幕:分析散步

(1)、我为什么感到了责任的最大?

(2)、假如“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或怎样做?

真是娶了媳妇、有了孩子忘了娘,不孝!伤心!也有可能回家放弃散步。

(3)什么原因使“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师总结: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先要考虑了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板书:尊老

师:刚解决了分歧,母亲又改变了注意。而也正是儿子的孝心让母亲及时的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这又体现了中华民簇的另一传统美德板书:爱幼

3、师:“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找生读最后一段。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出示屏幕:师: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小组讨论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整个世界”我和妻子能背动吧?意思是: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扶老,又要携幼,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使命感,责任重大)

师:这是“散步”的第一种美:亲情美。板书:亲情

4、师:大家喜欢这样的家庭吗?(喜欢!)出示屏幕:

师:假如有一束花的话,你想送给谁?为什么?

5、给这个家庭及家庭中的成员分别加一个修饰语:

的家庭,()的母亲,()的“我”,()的妻子,()的儿子

师: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二种美:板书:人物

五、欣赏景物美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这一家人在亲情的沐浴下,踏着春天的小路,一路走来,大好春光尽收眼底,有什么样的情就有什么样的景。出示屏幕:赏析散步

师:哪些段落是写景的?找出并分析它们的作用。第四段,第七段,

找一生读第四段,齐读第七段。

出示屏幕

师: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富有生机,生命气息,清新,积极向上-------

师:描写如此清新美丽的初春景色有什么作用呢?想一下文章中景物描写一般起什么作用?(衬托)这篇课文的景物描写衬托了什么?(以春天景物的美好来衬托一家人散步时和谐美满的氛围的;烘托散步时愉悦的心情)

师:与前文写母亲有没有关系?

生:有,因为母亲战胜了寒冬,战胜了疾病,我希望母亲也像这春天的万物一样充满生命的活力,作者触景生情,联想到生命,感悟到生命。

师:找一生读第七段,问:这一段起什么作用?

反映了母亲和儿子要走小路的原因,生机勃勃的春景烘托出生活的美好,他们一家人对生活的热爱。

师: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景物美。板书:景物

六、欣赏语言美

出示屏幕: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个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猜猜老师喜欢它原因?

师总结: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

小组展示

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七、对称句练习出示屏幕:

1、目光短浅者,以物质的享受为生活的乐趣;志向高远者,___________。

2、努力的人,不一定都成功,而成功的人,――――――――。

3、勤奋者,从失败中看到的是成功的希望,而懒惰者,――――――――――。

视理想的奋斗为生活的目标。一定要努力。从失败中看到的是绝望。

师:这就是这篇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板书:语言

八、拓展出示屏幕:拓展散步

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真切感人的关爱。它不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说说你学完这篇课文,你觉得今后应该怎么做?

九、教师寄语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篇10:初中语文文学环保教案优秀

问题探究:1、怎样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美术学习

2、怎样调动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个性化地表现和创作?

学习领域:设计。应用

教学设计

1、教学目的:利用生活中的废弃材料,以多种手法进行设计制作,激发学生的创造灵感,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

2、教学目标:以亲情、友情、师生情为主题,用环保材料设计制作一张

3、课时安排:1课时(上课时间:12月22日)。

4、上课班级:初一(11)班

教学准备

学生:要求学生课前积极收集废弃环保材料,准备铅笔、剪刀、颜料、彩色笔等。

教师:教师课前准备几张贺卡实物。

教学重点:

创设课堂人际交往的活动环境,启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环保意识。

教师:“我认为这些贺卡都很有特色。从结构来看:有单页式,双页式,牵拉式,还有立体式和异型式;从材料上来看:有吸管做的,有的用毛线制作的,还有的用包装盒制作的。你们也来评一评,最好能发表不同的看法。”

学生:“我觉得这些同学做的贺卡都比我做的好,特别是这张立体圣

教师:教师课前准备几张贺卡实物。

诞卡,很漂亮,圣诞老人很可爱!我很喜欢!”

学生:“我比较喜欢觉这张贺卡,它很有中国特色:新年快乐这四个字很符合我们青少年的特点,活泼可爱,画面上的学生手拿着气球,表现出了节日的气氛。”

学生:“我认为这张新年贺卡很有中国特色,调皮的猴子十分可爱!”

六、课后反思

情感是创作的源泉,我认为本节课首先是要调动学生的创作情感,其次是教给学生制作贺卡的技术知识。上课前,我精心准备了教学方案,想强调环保材料的利用价值,并没有想过会发生什么出乎意料的事情。深圳的学生享受富裕生活的同时,在情感上也是快餐式的,他们平时有不少的零花钱可随时消费。当我提到用废弃的材料制作贺卡时,个别学生甚至露出不屑的神情;有的学生还哄堂大笑……如果在课堂上批评这些学生,显然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在探索学习时,老师就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地发展。由于我比较尊重学生,经常与他们沟通,因此,学生们和我比较亲近,能够在课堂上比较大胆地发表自己的看法,从而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这节课下课后,收到的学生作业十分“丰厚”,同学们对这一课的兴趣很大,我十分感动和惊讶。面对着一张张贺卡,就犹如感受到了一颗颗真诚的心。其实,同学们的潜力是很大的,只要尊重、鼓励和引导他们,就能激发出无穷的创造力来。

教学难点:

贺卡的结构形式。

篇11:初中语文文学黄河颂教案优秀

课题:比较.探究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正确朗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及其相关的文学常识。

学习重、难点:正确朗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

1. 余光中,1928年生,福建______人。1948年在厦门大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1950年随家人到台湾,1952年出版第一本诗集。1958年赴美,获艺术硕士学位。1959年返台开始任教讲学,一边继续诗歌创作。当选为台湾笔会会长。著有诗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散文集《左手的缪斯》_______、______等。他的诗题材丰沛,形式灵活,风格多样,从现代古典到民歌,从政治抒情诗新古典诗咏史诗到乡愁诗,走出了一条富有独创性的艺术道路。

2. 光未然(1913-),原名_______,湖北光化人。20世纪30年代投身文艺运动。1935年发表抗日爱国歌词________,广为流传。1939年创作著名的______歌词,由冼星海谱曲,是有国际影响的杰作。著有诗集_____、______。

二、自主学习:

(1)读《当我死时》,思考:

1. 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

2.2. 为什么要对现实的躯体听觉作如此夸张的想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全诗表现了诗人对祖**亲怎样的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朗读《黄河颂》合作探究,解决下列问题:

①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抓住“颂”字。)

②这首歌词的一、三两节很显然是首尾呼应,但这两段文字着眼点完全相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节重点落在“黄河”上,第三节重点落在“中华儿女”上。)

③第二节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但并不是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望”字。)

④“颂黄河”这一环节也有明显的外部标志,这就是文中反复出现的“啊!黄河!”这句话把内容划分为几个层次?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精讲点拨:

1.死亡本来是痛苦的,但是在余光中这里却变成了一种满足,甚至有一种幸福的美感,为什么?

条件是安葬的地方要在“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活着的时候不能回乡,只指望死后的安葬。

这种美感,是由长江黄河衍生出来的意向表现出来的。先把长江黄河之间的大陆转化为“最宽阔的床”,死也自然转化为“睡”。再是把黄河长江的涛声转化为音乐(安魂曲),这样的美不但是意向的美,而且是想象的美。

2.为什么要对现实的躯体听觉作如此夸张的想象?表达了诗人痛切的思念之苦,希望彻底的拥有祖国,全身心的融入 祖国的情感。

3.“颂”在中国古代是诗歌的一种体裁,是以庄重、隆重的形式,颂天子之德和唱给神听的。但是《黄河颂》里,我们看到“颂”的内容已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它颂的是古老黄河的雄姿,是五千年的古国文化,是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是伟大的民族精神。

四、达标测试:给加黑字注音

埋葬 ( )头颅( ) 瞭望( ) 未餍( ) 饕餮( )( )

鹧鸪( )( ) 巅峰( ) 澎湃( ) 狂澜( ) 劈成( )

屏障( ) 哺育( ) 荡涤( )磅礴( ) 简陋( )角逐( ) 偌大( ) 惬意( ) 戛然( )

课后记:

课题:《春》《初春》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对诗歌意境领悟、形象探究、语言赏析的能力。

2.培养学生再造想像、创新思维的能力。通过指导、交流,引导学生感知、鉴赏、表达儿童诗的美,初步尝试创作儿童诗,从而激发学生欣赏、创作儿童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分析诗意体会诗歌情感. 引导学生理解诗人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2、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的精妙, 通过朗读、分析诗意体会诗歌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背景资料:《春》作于1937年4月。艾青说:“这是为纪念左联五烈士而写的。胡风拿去发表在《生活与学习》上。”在龙华被国民党反动派无情地杀害了。这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在当时震撼了全国。面对这一残酷的严重事件,革命的诗人、文学家们无不满腔怒火、义愤填膺。当时作为一个年轻诗人的艾青,同样也是怒不可遏。而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来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来讴歌五烈士的革命精神,来唤起民众呢?

为了反映这一事件,诗人本来是可以有多种选择的。可以直抒胸臆,投枪匕首般地喷泻而出,可以直接具体刻划五烈士英勇就义的场面,也可以写五烈士革命的历程——写一首长诗。而诗人没有这样选择,可能诗人觉得这样写会流于一般化,不足以撼动人心。因此诗人最终选择了《春》。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

1.了解作者:艾青(1910~),?现、当代诗人。原名____,笔名___、____、___等。浙江金华人,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_______》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1935年出狱,翌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_____》,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深挚感情,泥土气息浓郁,诗风沉雄,情调忧郁而感伤。

2. 了解作者王宜振:王宜振是我国当代著名的儿童诗人,他是继柯岩,金波等诗人之后中国当代儿童诗的第三座艺术高峰,被儿童文学界誉为“西北的笛王”和“儿童诗的重镇”。?出版有《秋风娃娃》、《_______》、《______》、《______》、《绿太阳》、《21世纪校园朗诵诗》等著作多部。曾获陕西省蓓蕾文学艺术奖、共青团“五个一工程奖”、陕西省“五个一工程奖”、第五届全国优秀少儿图书.

二、自主学习:

1. 诗人写《春》,始终是围绕着“桃花”展开的。“桃花”这一形象,成为这首诗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来看,诗人是如何一步步展开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作者把龙华“这片古老的土地”喻为“饥饿的野兽”是否恰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画龙点睛的句子是那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朗读《初春》思考问题:

题目解说:“初春”指什么?作者选取了早春时的哪些景物来描绘春天?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篇12:初中语文文学黄河颂教案优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1

3,学生课前准备:

一、查阅图书或网络,搜集有关描写、歌颂黄河的诗文。

二、了解中华儿女在抗日战争中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

三、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四、了解黄河在地理位置上的重要性。

五、朗读课文,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六、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2、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诵诗歌,以不同方式的读激发读的兴趣,“以读启悟”、“以悟促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教育方面:

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2、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发展方面:

把握诗文基调,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材分析

《 黄河颂 》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表现爱国主题的文学作品,一样的感情,不一样的表达,都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课标建议:学习这个单元,要反复朗读,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操。并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学习《黄河颂》这首诗,还要为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作基础,由课内向课外深化拓展,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黄河。

诗歌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它潜藏着一定的民族文化内涵,读来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 学生 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这是一首“思想大于艺术,情感多于形象”的“广场诗歌”,所以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而不是内容结构的条分缕析。此外,它篇幅适中,语言铿锵有力,很适合朗读,在细致进行文本分析的基础上,我决定选用“朗读课型”。

朗读课型是“以朗读为主要活动方式,兼以品析、讨论、讲解等方法”,这不仅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奠定了“反复朗读”的基础,也会提高学生朗读、品读的能力和水平。

教学之前用百度在网上搜索《黄河颂》的相关教学材料,找了很多教案作参考,了解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确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利用百度搜索在中小学教程网找到课文的朗读录音,课堂上放给同学们听,给学生听觉上的直观感受。用百度图片网上搜索下载黄河的示图,做成PPT课堂给同学们演示,给学生视觉上的直观感受。

教学方法

本篇课文是一首朗诵词,语言特点是气势磅礴铿锵有力,一定要让学生充分朗诵,分各种形式,整体感知时集体读,初步把握情感后分角色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始终都要用充满激情的声音范读和点拨。理解了课文后,让学生自己起来读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谈自己为什么如此朗读。

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唤起学生的切身感受,激发他们质疑、辨疑的意识,引导他们主动参与课堂,并将从课堂中获得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再次返还到自身,提升个人的语文素养。“情境体验”、“合作探究”、“以读启悟”、“以悟促读”是我教学这篇课文采用的主要方法。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学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们对于音乐的体验,是一种心灵的感受,而对于一般的文学作品,却未必能产生心灵上的共鸣。《黄河颂》音乐壮阔、热情、旋律激昂,气势磅礴。课前,教师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课堂上借助直观的黄河图片和音乐的力量,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通过教师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

总的来说,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感悟为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教学语言诗意化,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相信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

教学过程

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保卫黄河》

【百度视频】歌曲录音

问:这首熟悉的歌曲名字叫什么?词作者和曲作者分别是谁?

2、多媒体显示:播放黄河壶口瀑布视频,让学生感受黄河的气势,然后谈谈自己对黄河的印象。

【百度视频】黄河壶口瀑布

3、板书课题、交待学习任务。

二、?整体感悟,学会朗读?

1、谈创作背景,作情感铺垫。

(介绍创作背景,可以促进学生对歌词内涵的领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为有表情朗读歌词蓄势。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歌词的内容与思想感情。)

2、朗读

(1)、播放配乐朗诵视频。

【百度视频】课文朗诵

(2)、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3) 、教师配乐激情范读。

(4)、学生接力读,师生共点评。

(5)、全班齐读。(分角色)

3、学生说歌词内容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简要点评。

三、合作学习,共同探讨

(一)解题。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颂”字。)

(二)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第一节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点明黄河精神: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奠定抒情的笔调。)

(板书:伟大坚强.)

(三)第二节歌词是主体部分,主要是“颂黄河”,哪些内容是来歌颂黄河的?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句话?

篇13:人教版初中语文背影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表情 达意的写法。

2、理解一些语句的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风格。

3、领会文中的父子之情,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重点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体会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表情达意的写法。 教学方法及教具 点拨升华、自主合作 多媒体课件 课时数 2课时 第一课时 环节 教学内 容 二次备课 教学随记 教学过程 预习内容与指导:

一、检查预习

1、抽若干人尝试朗读片断;对投影的生字词上黑板注音释义。

2、简介朱自清。

二、激发感情,导入新课

①请大家说出自己的生和父母的生日。②父母对子女的爱是真挚无私的。这种爱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子女对这种感情有的体会到了,有的体会不到;有的当时就体会到了;有的过后才体会到。同学们想一想,父母的疼爱之情是否感动过你?你是通过什么事体会到的?这种 感情是体现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还是隐含在父母的神气里?是通过某个动作流露的,还是通过某个身形体态表现的?

三、指导朗读

1、听课文朗读录音 。 2、学生自读,学生展示朗读。

四、整体感知、展示交流

学习速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先独立思考,后相互交流讨论,最后教师点拨指导)

1、文中写了几 次“背影”?着重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看见的背影?写送别时的“背影”,表现了父子间的什么感情?(完成此题后,相机朗读第六、七段,加深体会感情)

2、每次背影出现,“我”都有什么感受?

3、文章题目是“背影”为什么还要写第二段、第三段?(以上内容可分步完成)

五、点拨升华

如果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日常生产中,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背影。而这些背影都留给我们足够的想像空间。在朱自清的眼中,父亲的背影,凝聚着父亲对儿子的关爱深情,尤其是在当时家境惨淡、祸不单行的日子里,这种关爱更显可贵,也就更感动人心。

六、学生自我小结(谈本节课的学习收获)

七、作业设计

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朴实语言中的满腔深情。

作业反馈 说明:教学过程包括预习内容与指导、展示交流、点拨升华、作业反馈等内容。 板书设计

反思与重建

第二课时 环节 教学 内容 二次备课 教学随记 教学过程

一、问题设计:

学习理解一些语句的含义,体会朴实的语言风格。领会父子之情,学会“关爱他人”。

1、教师提问:刚才提到,《背影》这篇散文因其成功地描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读完这篇散文之后,你觉得作者是通过选取什么角度来表达“父爱”这一主题的?

? 2、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 一共几次写到“背影”?

第一次:点题的背影;第二次:买橘子的背影;第三次:离别时的背影;第四次:思念中 的背影。

这四次对背影的描写哪一次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教师在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加以体会,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然后,教师适时提问:作者是怎样描写刻画父亲买橘子的背影的?

二、点拨升华:

我们描写人物的肖像,常常以正面描写为主。比如:“皱纹很深”,“两鬓苍苍”等等,本文的作者为什么不写父亲的正面,而只写父亲的背影呢?

三、展示交流:

本文的语言是十分朴实的,特 别是父亲的话,虽然不多,却含义丰富。请问:父亲一共说了几句话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父亲这是做什么?(这是在宽慰儿子)这时最悲痛的人是谁?(是父亲)为什么宽慰儿子?(怕家庭的变故会影响儿子的学业)父亲表面上比较想得开,这是为了宽慰儿子,实际上他把悲痛压在了心底,不让儿子看到,这是一个多么善良的父亲啊!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为什么这样说?(学生讨论回答后明确:父亲担心茶房照顾不周,还是自己去放心,)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为何买橘子?(担心儿子路上口渴。)这个父亲对儿子是多么得体贴入微啊!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父亲担心儿子是否顺利地到达北京。)

?(5)、“进去吧,里头没人。 ”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父亲担心行李的安全。)同学们看,这真是“儿行千里父担忧啊! ” ?这五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实,但一言一语都充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之情,谁说父爱不细腻,谁说父爱不伟大,这就是伟大的父爱!

?四、总结梳理,回扣目标

篇14:人教版初中语文金色花教案优秀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指导学生把握诗歌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各种朗读方式,使学生把握诗歌主旨;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2、难点:合作探究,鉴赏诗歌,利用想象并尝试借助具体的形象或事物来抒写感情。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圣诞节引入母亲节,那天你是如何表达对妈妈的爱呢?(学生自由说)我们都是嗷嗷待哺地从母亲的怀抱中成长起来的,一张卡片、一次洗碗或者仅仅是一朵鲜花(根据学生地回答而定)都是我们对母亲地一份感激。有同学送了红色康乃馨,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吗?(学生:代表母爱)那么每个人都会送母亲康乃馨吗?未必如此,比如说印度诗人泰戈尔就送了什么呀?(金色花,课件显示金色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赏金色花,走近作者,了解文体。生回答,师补充。

2、师明确学习目标。

3、请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课本上标注不认识的字词。同桌讨论交流,扫除文字障碍。

4、请同学们听读录音,希望大家在体味诗歌感情的基础上,把握好语速、节奏和重音。

5、师强调字音,识记字词,请生自由放声朗读。

嗅(xiù) 衍(yǎn) 匿笑(nì) 祷告(dǎo)

6、刚才我们再一次地朗读了这篇散文诗,请同学们概括出这首诗为我们创设了几幅情景交融的画面?

生:回答(略)

师:明确。①开放花瓣; ②投影书页; ③现身牛棚

7、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和一个怎样的妈妈?

孩子:天真、调皮、机灵、爱撒娇、可爱、活泼

妈妈:慈爱、善良

师:那么,这篇诗歌的感情基调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回答(略)

师明确:舒缓的、温馨的、深情的

8、师:现在,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心灵的震撼。下面举行朗读比赛,男女生各推选出一位代表,任选两到三个自然段来有感情地朗读,其余的同学请用你的掌声来打分,好吗?

师:点评(鼓励、赞赏)……

(三)、品味赏析,合作探究:

小组质疑、探究、对话

说明: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最好办法莫过于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主产生疑问,主动获得思想启迪,通过小组探究,使学生与文本中的人物同行,与作者的心灵同在,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新亮点的生成。

师:假如那个天使般的孩子从印度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你有话要对他说吗?你有什么问题要采访他吗?请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分角色对话。

生:(1)小组合作交流

(2)各小组在全班展示交流成果

问题预设:

(1)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3)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

师明确:

(1)可以想到,不见了孩子,妈妈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2)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陪伴着妈妈。孩子懂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

(3)泰戈尔把儿童想象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的可爱。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

(四)、想像练习,口语表达:

本文借助“金色花”的形象表达了纯真的母子之爱,这种借助具体形象来抒情的方法值得大家学习。假如你也变成了金色花,你会帮妈妈做什么事呢?另外,你知道你妈妈的生日是哪一天吗?你知道妈妈最大的心愿是什么吗?展开想像,你想变成什么表达对妈妈的爱呢?让我们来说说心里话。

请以“妈妈,我想变成……,当你……的时候,我……”的句式说一句话。

师小结:

作文的时候,新奇的想象加上美妙的表达,加上真挚的感情,就能收获佳作。

(五)、拓展延伸:

那个好奇的孩子来到我们的身边,他可能也有满脑子的疑问想采访我们呢,他想知道,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关母爱的诗词、名言、典故一定很多,你能告诉他一点吗?

古诗鉴赏:孟郊《游子吟》感受母爱(齐读)

(六)、总结:

是啊,古今中外,“母爱”是文学作品中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今天,我们通过大文学家泰戈尔的作品感受到了母爱的熏陶,希望大家以后都能更爱自己的妈妈,爱自己的爸爸!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

篇15:人教版初中语文孔乙己教案优秀

教学目标:

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

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体会小说揭示的深刻主题。

从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

重点难点

重点

品读描写孔乙己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文段,了解孔乙己的鲜明的性格特点。

理解社会环境描写,洞悉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难点

分析众人对孔乙己的态度,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方法

朗读法、质疑探究、比较阅读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了解课文相关文学常识。

理解社会环境对塑造人物所起的作用。

了解小说的时代背景,深刻体会小说主题。

重点难点

重点

分析小说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难点

分析众人对孔乙己的态度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由一则挽联“译著尚未成功,惊闻陨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现已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引出鲁迅及其作品。并举孟郊“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简单介绍一下封建科举制度。

料库助资读(见ppt)

1、关于小说的相关内容。

2、写作背景。

三、整体感知文章

1、梳理字词(见ppt)

2、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丰富含义。

反映孔乙己的特殊身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课预习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人教版1.4羚羊木雕教案优秀

初中语文《散步》的教案含板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作文

人教版初一语文上册作文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寓言四则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一语文教案

罗盛教2语文课件教案

初中语文的说课稿范文

初中语文说课稿模板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学散步教案优秀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学散步教案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学散步教案优秀(共15篇)】相关文章:

上学期七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2023-10-31

《风雨》教学设计 (七年级上册)2022-05-06

七年级上语文教学计划2022-11-15

初一上语文作文题目2023-08-25

七年级上册unit4教案 (人教版英语七年级)2022-12-14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教案2022-11-09

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教案设计2023-04-09

初中语文人教版七年级教学设计2022-10-27

《散步》《羚羊木雕》单元整合课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2023-07-20

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人教版2024-02-1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