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说课稿

时间:2022-07-25 05:51:27 说课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说课稿(锦集15篇)由网友“valimar”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说课稿

篇1: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① 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 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感受文艺性说明文语言的作用。

③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学习重点】

培养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

【导入新课】

1、音乐导入激发学生对昆虫的兴趣。

【课前预习】

1作者介绍

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昆虫记》是法布尔以毕生的时间与精力,详细观察了昆虫的生活和为生活以及繁衍种族所进行的斗争,然后以其观察所得记入详细确切的笔记,最后编写成书。法布尔以生花妙笔写成《昆虫记》,誉满全球,这部巨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这部巨著所表述的是昆虫为生存而斗争所表现的妙不可言的、惊人的灵性。 《昆虫记》十大册,每册包含若干章,每章详细、深刻地描绘一种或几种昆虫的生活: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等。法布尔以生花妙笔写成《昆虫记》,誉满全球,这部巨著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有它的地位--《昆虫记》作者被当时法国与国际学术界誉为“动物心理学的创导人”。文学界尊称他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昆虫记》被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他被誉为“昆虫诗人”,我国也翻译出版了他的大量作品。

2、检查预习:课后生字词。

扰乱 哀鸣 狩猎 哀号 喧嚣 沉寂

(mì) (cuàn) (jié luè) (kù) (gōu) (yīn yǎ) (fēn) (zhōng) (wōjǜ) (zhuó)

静谧 篡夺 劫掠 酷爱 弱肉强食 篝火 喑哑 气氛 螽斯 莴苣 啄

(qián) (shǔn) (huì) (kuī) (tú) (tuò)

钳子 吮取 喙 盔甲 屠夫 唾液

3、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快速阅读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外表、习性)

4、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教师明确速读方法:找中心句,抓关键词。

板书: 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

习性:叫声---柔和,食性--- 蝉

2、请根据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

【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本文虽是一篇介绍蝈蝈的科普文章,却不显丝毫的机械呆板,它不像一般的说明文那样平实,而是灵活生动,不拘一格。既有对昆虫形象的描绘,又有个人情感的流露。作者对昆虫蝈蝈充满了喜爱之情,语言显得生动感人。学生再读课文,自由质疑,四人一组讨论:

a.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b.你最喜欢哪个词语或哪个句子?为什么?

请用“我喜欢 ,因为 。”句式回答。

(也许有的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给人以亲切自然的形象生动的感受;也许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钓,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夜间捕蝉的蝈蝈--夜间狂热的狩猎者

入夜鸣唱的蝈蝈--夜晚的艺术家 歌手

入笼喂养的蝈蝈--“我”笼里的囚犯

饱餐蝉肉的蝈蝈--蝉的屠夫

(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3、作者在介绍蝈蝈的特点时,用了些什么方法?你觉得哪些地方值得你学习借鉴?

板书:

蝈蝈--蝉(叫声)

对比 蝈蝈--鹰(捕食) 突出特征

蝈蝈--螳螂(食性)

“窃窃私语”、“津津有味”

拟人 “身材优美、苗条匀称” 形象生动

“酷爱甜食”、“宽容”、“妒忌”

4、教师总结本文的写作特点: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拓展延伸】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你从这篇课文学到了什么?

2、请同学们灵活运用对比、拟人手法,生动地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来抓住其特征。

【板书设计】

蝈蝈--蝉(叫声)

对比 蝈蝈--鹰(捕食) 突出特征

蝈蝈--螳螂(食性)

“窃窃私语”、“津津有味”

拟人 “身材优美、苗条匀称” 形象生动

“酷爱甜食”、“宽容”、“妒忌”

写作特点:

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备课小资料】

蝈蝈的趣名

蝈蝈是我国南北各地男女老幼都十分喜爱的鸣虫。北方人叫它蝈蝈,南方人叫它“叫哥哥”、“叫蚰子”,古人叫它“蛞蛞”、“聒聒”、“螽斯”,在春秋时代就被人们饲养了。因它能繁殖众多的子孙,故被古人视为兴旺的吉祥物。至今,民间在小儿摇篮边还挂着蝈蝈的笼子。

蝈蝈由于生长环境不同,体色也各不相同。体色翠绿者,称为“绿哥”、“翠哥”或“三青蝈蝈”;体色黄中带白者,称为“糙白”、“白哥”或“草白蝈蝈”;体色紫红如铁锈者称为“铁哥”或“铁皮蝈蝈”。从体色价值来说,有“黄不如绿”“绿不如黑”之说。

蝈蝈如按眼睛的颜色来分,绿眼又称翠眼;黑眼又称墨眼、乌眼;红眼又称赤眼、朱眼、珊瑚眼。以眼色价值来讲,也有“绿不如黑,黑不如赤”之说,其中尤以“红眼翠哥”与“黑眼铁哥”为好,因为它们颜色艳丽,色彩调和,令人青睐。

此外,在端午节后出现的蝈蝈称“夏叫”“夏哥”,声音低弱;在立秋后十天出现的蝈蝈称“早叫”、“秋哥”,叫声洪亮;在晚秋后出现的蝈蝈称“冬虫”、|冬哥“,叫声柔弱。

【课后反思】

篇2:初中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弱肉强食、惊慌失措、津津有味、庞然大物等词语

2、了解法布尔及其作品《昆虫的故事》?

品味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掌握比喻拟人修辞方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品析喜爱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联系自身,体味作者科学细致的观察态度和热爱昆虫的细腻情感。

【教学重点】:

品味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美;?2、练习快速阅读筛选并概括要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材分析】

《绿色蝈蝈》一课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些对小动物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喂养小动物的经历,尤其是蝈蝈这种很普通、常见的小昆虫,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更有助于这篇课文的学习。

【教学方法】:快速阅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圈点勾划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白板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播放《微观世界》片段(学生观看后用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自己观看后的感受),刚才大家从视听的角度欣赏了一个有趣的昆虫世界,在文学的天地里也有一个神奇的昆虫王国,那就是法布尔先生的《昆虫记》,现在,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其中的一篇——《绿色蝈蝈》。

检查预习

生字词字音字形的积累

了解蝈蝈:普通蝈蝈的介绍(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

整体感知

1、阅读课文,思考法布尔向我们介绍了怎样的蝈蝈

爱唱歌 漂亮 酷爱甜食,爱吃肉 勇猛、贪婪、自私、和睦

师总结:作为一名昆虫科学家,法布尔非常条理清晰的向我们介绍了蝈蝈,介绍了蝈蝈的声音、外貌、食性、个性

比较阅读(分小组交流更喜欢哪一句,法布尔的描绘有哪些特别之处)

篇3:初中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学习抓住事物特点去观察、说明。

3、体会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重点:感知课文,概括要点。

教学难点:体会生动传神的语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猜一猜

猜谜语:

教师出示谜语:

大姐天天逛花园,二哥弹琴夜黑天。三姐织布到天明,四妹做饭香又甜。

(猜四种昆虫)谜底:蝴蝶、蝈蝈、蜘蛛、蜜蜂

教师点明,课题并板书。——绿色蝈蝈(法布尔)

二、简介作家作品

法布尔 法国著名昆虫学家 代表作《昆虫记》

三、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篝火 狩猎 喧嚣 喑哑 静谧 篡夺 窸窣 螽斯

莴苣 嗉囊 喙 大颚 更胜一筹 开膛破肚

四、速读课文,感知内容 :

1.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2.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

五、精读课文,研读赏析:

1、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时候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狂热的狩猎者 当蝈蝈捕杀蝉时

我笼里的囚犯 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

篇4:初中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2.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难点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可阅读有关法布尔的传略及法布尔写的《昆虫记》,通过课件,制作出有关昆虫,特别是蝈蝈的动画形象,给学生以直观的形象理解,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动物世界是一个神奇的世界,你能从这几则谜语虫猜出相应的小动物吗?

猜谜:(课件展示)谜一:“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下八卦阵,捉拿飞来将。”(蜘蛛)谜二:“一肚子没学问,开口闭口知道, 瞧瞧这小家伙,实在是骄傲。”(蝉)谜三:“白天草里住,晚上空中游,金光闪闪动,见尾不见头。”(萤火虫) (学生猜谜后课件展示动物的画面)

大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引导得出结论: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平时的观察)对,介绍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在文学的天地里,今天我们有幸要去结交一位朋友——绿色蝈蝈,看看作者是如何发现蝈蝈特点的,又是如何来介绍蝈蝈这些特点的。

二、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感知以下内容:

(1)快速阅读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

(叫声、外表、习性)

(2)绿色蝈蝈声音有哪些特征?

声音 特征:窃窃自语、喑哑、连续不断、尖锐、急促、清脆、柔和…

(3)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还有有力大颚、锐利钳子。)

(4)绿色蝈蝈食性有哪些特征?

(食性:鲜肉、甜食、青草…)

(5)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2.伸出你的手,让我们成为好朋友

(你能否根据文中蝈蝈的特点,把它作为自己的好朋友介绍给大家?(请以我有一个朋友,它叫蝈蝈……为开头)

三、合作交流,品析语言,体悟情感

主问题:鲁迅称我们这篇文章的作者为“讲昆虫故事的楷模”,“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你能从文中看出这样的特点吗?(独立研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学生依据问题组,自由质疑。?交流研讨重点:

1.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2.课文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找出几个例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文中还写了哪些昆虫与蝈蝈有不同的地方?

请你尽量用下面的句式来回答:

我们组认为那一句或者那一段写出这个特点,因为作者运用了 方法,写出了蝈蝈的 特点,表达了作者了 ,从中我们学到了 。

讨论明确:

1.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

夜间捕蝉的蝈蝈──夜间狂热的狩猎者

篇5: 七年级上册《绿色蝈蝈》教案

七年级上册《绿色蝈蝈》教案

学习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要点点拨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

学习过程

一、预习检测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注音写出汉字。

(1)篝火(2)wú桐()(3)shu猎()

(4)喧嚣()(5)yīn哑()(6)静谧()

(7)cuàn夺()(8)螽斯()(9)吮吸()

2、根据下面的意思写出文中的词语。

(1)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

(2)看起来或听起来不很清楚;感觉不很明显。()

(3)一点儿也不拖拉,干脆果断。()

(4)形容非常地慌张,以致一点办法都没有。()

3、本文中运用了很多拟人的修辞手法,请找出两句并分析一下它们的作用。

(1)句子:

作用:

(2)句子:

作用:

二、整体感知

4、快速阅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蝈蝈外表特征的句子。

5、文中除了介绍蝈蝈的外表特征外,还写了哪方面的内容?

三、品读赏析

6、你最喜欢文章中哪个段落?为什么?

7、你最喜欢哪些词语或句子?为什么?

四、拓展延伸

8、请同学们灵活运用本文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五、学习小结

9、通过学习本文,你学习到了哪些写作方法?有什么感想?

达标检测

(一)指出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当的一项。()

A、他正在津津有味地读着一本新近出版的小说

B、遇到意外事情,要镇定,不要惊慌失措。

C、军军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确实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D、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稍逊一筹的歌手了。

(二)课内阅读

(1)在6月份,我捉了不少雌雄的蝈蝈关在我的金属网罩里。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关于食物,我遇到了与喂养螽斯时同样的麻烦。我给它们莴苣叶,它们吃了一点儿,但不喜欢。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

(2)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跑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啄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3)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肚子全被吃掉了,这是好部位,虽然肉不多,但似乎味道特别鲜美。因为在这个部位,在嗉囊里,堆积着蝉用喙从嫩树枝里吮取的糖浆甜汁。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4)为了变换食物的花样,我还给蝈蝈吃很甜的水果:几片梨子,几颗葡萄,几块西瓜。这些它们都很喜欢吃。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

(5)不是在任何地方都能吃到沾糖的蝉肉的,因此别的东西也得吃。对于金龟子一类的昆虫,它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吃得只剩下翅膀、头和爪。

(6)这一切都说明蝈蝈喜欢吃昆虫,尤其是没有过于坚硬的盔甲保护的昆虫。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样只吃肉。蝈蝈这蝉的屠夫在吃肉喝血之后,也吃水果的甜浆,有时没有好吃的,甚至还吃一点儿青草。

1、第(1)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写的是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这几自然段的说明中你可以看出蝈蝈吃哪些食物?

3、“也许这就是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句中加点的词语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4、文章并没有直接写绿色蝈蝈吃哪些食物,而是领着读者去发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5、“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换一种说法应怎样说?

6、判断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

(2)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很可能正是如此。()

(3)我笼里的囚犯的食物找到了,我用蝉来喂养它们。()

7、从作者的描写中你认为蝈蝈是怎样的一种形象?

(三)拓展阅读

蟋蟀出世记

法布尔

(1)想看蟋蟀产卵的人,不必花一个钱做准备工作;他只要有点耐心就够了。布封称这耐心是天才;我愿略降一格,称之为观察工作者的最可贵的品质。我们在四月,或最迟五月,把乡野蟋蟀一雌一雄单独地关在盛有底土的花罐里。可以用莴苣叶做它们的食物,隔一段时间换一次新鲜的。容器口上盖一块小玻璃板,防止蟋蟀逃走。

(2)一些很有意义的资料,就是通过这种简陋的设备获得的。需要的话,还可以利用优质金属网做的笼子,作为辅助设备。金属笼里的情况,将在后面予以介绍。现在,我们来监视产卵过程,但愿能保持高度警觉,不要错过产卵良机。

(3)时至六月的第一个星期,坚持不懈的观察工作开始收到令人欣慰的成效。我忽然看见母蟋蟀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产卵管垂直插在土里。对我有失礼貌的偷看行为,它毫不介意,依然长时间定在一个点上不动。最后,它拔出自己那把点播种子的小铲,草草扒拉几下,抹掉钻眼的痕迹;它稍微喘口气,又溜达到另一个地点,再度开始往土里插产卵器;它这儿插一下,那儿插一下,所以可以利用的地皮都点播到了。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螽斯一样,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缓慢。二十四小时过去,我觉得产卵结束了。但是为了做到更可靠地掌握情况,我又继续观察了两天。

(4)两天过后,我开始搜索土层。卵粒呈稻草黄色,都是有两个终端的小圆柱体,长约三毫米。它们彼此不接触,竖埋在土里,点播的距离很近。种子数量多少,取决于一个连续产卵过程中的产卵次数。整个土层下都发现了卵粒,它们离土表层大约两厘米。用放大镜观察一堆土,是件很麻烦的事情,根据这样所能观察到的结果估计,每只母蟋蟀的一个产卵过程,大约产出五六百粒卵。这等规模的家庭,肯定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受大幅度裁员才行。

每粒蟋蟀卵,本身都是绝妙的小小机械系统。幼虫完成卵孵化时,卵壳就像一个白色的遮光套,顶部有一个很规则的圆孔;沿圆孔周边扣着一个拱形顶帽,成为一个封盖。封盖不是在新生儿盲目推顶或割划下被划开,而是沿一道特意准备的、质地极其脆弱的线纹自动开启。这奇妙的孵化过程,也应该了解一下。

(5)产卵后十五天左右,卵壳前端隐约看得见一对黑里透红的视觉器官的大圆点。从视觉点稍稍向上,恰好在圆柱体顶端,此刻显现出一个微型环状垫圈。这就是正在形成中的断裂线。不久,透过半透明的卵壳,可以看见里面那小动物身体的细小分节。再往后,就要加倍警觉,频频察看了,尤其是上午的时间里。

(6)好运气所偏爱的,是那些有耐心的人;它来报答我所付出的艰辛劳动。经过一种精妙绝伦的加工,微型垫圈已经变成一道强度甚低的条纹;就在这个时候,困在卵中的小生命额头一碰,卵盖便沿着自己的周边分离开去,被顶起来。随后落在一旁,其情状与注射剂细颈薄玻璃瓶的顶帽断落一样。蟋蟀从卵壳里出来,犹如从玩偶盒里弹出了个小怪物。

1、第二自然段中加点的“监视”在句子中的含义是什么?

2、第三自然段中划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就语言特点上来看,此句属于何种说明?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第四自然段中加点的“大约”能否去掉?为什么?

4、从全文看主要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蟋蟀的出世的?请用文中的关键词语来回答。

5、本文除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之外你还能找到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一个例子,并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6、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法布尔告诫我们观察事物需要怎样的品质?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有这样的品质?

7、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的“布封”你了解多少?请把他的情况写在下面。

答案18、绿色蝈蝈

学习过程

1、(1)gōu(2)梧(3)狩(4)xiāo(5)喑(6)mì(7)篡(8)zhōng(9)shǔn

2、(1)弱肉强食(2)隐隐约约(3)连续不断(4)惊慌失措

3、(1)句子: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野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作用:很生动地写出了蝈蝈在夜晚发出的细小的声音,也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2)句子:它们对这道菜吃地津津有味。作用:这样写显得亲切、自然,形象生动,把蝈蝈吃食的情景描绘地活灵活现,很是吸引人。

4、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文中运用了描写性语言,将蝈蝈进行拟人化描写,写出了它的漂亮、可爱,透露出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5、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6、略

7、略

8、略

9、文艺笔调生动;语言传神形象;拟人贴切自然;比较突出特征。

达标检测

(一)D

(二)课内阅读

1、描写;外形特征;喜爱之情。

2、蝉、很甜的水果、金龟子一类的昆虫、青草。

3、不能去掉,因为这里是猜测“它抓到蝉后首先吃肚子”的原因,没有什么科学的依据,带着它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4、告诉读者,知识来源于生活,只要你细心观察,勤于动脑,就会有新的发现,激发了人们的探索欲望。

5、意思是说蝈蝈的打颚非常有力,钳子非常地锐利,很容易就把猎物的肚子划开;绝大多数的俘虏都会被它开膛破肚

6、(1)拟人(2)设问(3)比喻7、从外表特征、生活习性、作者对它的态度等方面去回答即可。

(三)拓展阅读。

1、保持高度警觉,耐心,细致,不错过任何观察机会。

2、打比方;生动说明(文艺性说明);生动地说明了母蟋蟀产卵的特点。

3、不能,因为“大约”表示估计、推测,不确定,是个约数,去掉后说明就不准确了。

4、时间顺序;如:“时至六约的第一个星期”“两天过后”“产卵后十五天左右”“不久”等。

5、如①作比较:这情形和大家熟悉的白螽斯一样,只是操作速度比螽斯缓慢。可以了解两种不同昆虫的各自特征,夜对不够熟悉的蝈蝈加深了印象。

②列数字:每只母蟋蟀的一个产卵过程,大约产出五六百粒卵。准确地说明了母蟋蟀每次产卵的数量。

6、耐心,警觉;如:观察母蟋蟀产卵的全过程就体现出他的耐心、警觉。

7、布封,法国学者、作家,主要著作《自然史》。

篇6: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教案

【目标导航】

1、了解昆虫学方面的知识。

2、把握文中说明的要点,理解文章的主旨。

3、学习运用拟人手法写科学小品的方法,体会本文生动活泼的语言特点。

【课时导学】

一、日积月累

1、作者介绍:

法布尔,(1823~1925),法国著名昆虫学家。出生于农民家庭。四岁时因家庭贫困被送到祖母家生活,从小学迷上了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鱼。七岁时回到父素养身边开始上学。求学期间,因家庭生活所迫,几度迁居,少年的法布尔不得不出门做工谋生,致使中学也无法读下去。他靠自学考取了师范学院,毕业后做了二十几年的中学教师。他一面做教师工作,一面利用业余时间做动植物观察记录。31岁时凭两篇优秀论文获得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写《昆虫记》第一卷,到19,他年过86岁时,第十卷问世。

2、词语积累:

扰乱 狩猎 喧嚣 喑哑 静谧 劫掠 酷爱 篝火

嗉囊 吮吸 贪婪 和睦 篡夺 惊慌失措 更胜一筹

津津有味 毫不犹豫 开膛破肚

二、知识点拨

1、内容结构:全文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节,写“我”在观察昆虫,用蝉的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第二部分,第3节,描写“我”在户外听到的蝈蝈的叫声。第三部分,4~11节,写“我”对蝈蝈的观察,着重介绍蝈蝈的食物习性。

2、写作亮点:

⑴ 通过比较显示特点。本文写蝈蝈的特点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写叫声时,拿蝉与之比较;写吃肉时,拿螽斯与之比较;写捕蝉时,拿鹰与之比较;写同类相食方面,拿螳螂与之比较。这些比较始终以蝈蝈为中心,突出了蝈蝈的习性。

⑵ 运用拟人,生动形象。作者描写蝈蝈时,多处运用拟人手法,把蝈蝈人格化,如“蝈蝈在窃窃私语”“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从不吵架”“出于妒忌”等等。拟人手法的运用,使文章生动传神,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⑶ 语言生动传神。本文运用了文艺笔调来介绍蝈蝈的习性,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避免了一般说明文的呆板,语言的运用上充满了人情味,如“吃得津津有味”“毫不犹豫地都接受”“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爪擦擦脸和眼”“躺在沙上消化食物”等等,这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与表达性,有助于表达喜爱之情。

三、疑难探究

1、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这些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笼里的囚犯、蝉的屠户等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户”。作者这样不断地变换称呼,使行文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2、文章第三部分重点介绍蝈蝈的食性,其中第6、7、8、9、10节都很短,试分别概括每一节的意思。这五节合并为一节行不行?为什么?

第6节分析蝈蝈与蝉搏斗是为了获得食物──蝉。第7节写“我”的观察有新的发现:蝈蝈喜欢甜食。第8节写蝈蝈的其它食物。第9节概括写蝈蝈喜欢吃昆虫的特点。第10节介绍蝈蝈“同类相食”的特点。这五节不能合并为一节,因这第6节是对蝈蝈与蝉搏斗原因的分析,7、8、9、节是介绍蝉的其它食性。第10节是对蝈蝈“同类相食”特点的介绍。这五节每节的意思都是独立的,共同说明蝈蝈的食性及特点。

【知识整合】

一、基础知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

⑴ 静谧( ) ⑵ 喑哑( )

⑶ 螽斯( ) ⑷ 莴苣( )

⑸ 大鹗( ) ⑹ 嗉囊( )

2、下列动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的两句是( )

A、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声音,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

B、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liuxue86.com

C、就像英国人酷爱吃用果酱作作料的带血的牛排一样,绿色蝈蝈酷爱甜食。

D、它十分喜欢吃肉,但不像螳螂一样只吃肉。

3、下列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扰乱 守猎 喑哑 弱肉强食 窸窣作响

B、喧嚣 静谧 窜夺 夜色苍茫 惊慌失措

C、劫掠 酷爱 哀鸣 津津有味 断枝残腿

D、篝火 凉爽 薄膜 毫不犹豫 更胜一筹

二、素质升华

阅读课文第三节,完成下面问题:

1、蝈蝈歌声的特点是(用文中的词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语段中的“艺术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音乐会”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乐段”是指_______。

3、这节文字可分三层,第一层至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层至___________________。

4、给这节文字拟一个标题,下列标题恰当的一项是( )

A、各种昆虫的活动 B、蝈蝈大合唱

C、听音乐会的感受 D、大合唱的情景

三、中考链接

(济南市)阅读下面3段文字,完成题后问题:

在澳大利亚接受研究的24种蝴蝶中,有一半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永远消失;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护区内,受保护的60%的生物物种有灭绝的危险。在占巴西总面积1/5的巴古中西部热带草原地区,163种树木中将有70%以上的树种灭绝,其中很多植物是该地区特有的稀有品种。科学家们预计,在该地区1700~2100个植物物种中,39%~48%的物种将在未来50年内消失。

欧洲是自然环境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该地区的动植物生存概率要大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动植物。但即便是如此,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欧洲地区1/4的鸟类和11%~17%的植物也将在未来逐渐灭绝。生活在英国苏格兰地区的特有鸟类红嘴雀,由于气候和环境的变迁,在未来将很难存活下去。特别是当气候变暖时,其他天敌鸟类的迁入将更加危及到这种稀有鸟类的生存。

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干旱地区的动植物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一旦气候的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要迁移到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在该地区接受研究的1870种动植物物种,1/3将在未来出现生存危机。在许多庭院花卉的家乡──南非,研究的300种植物中的1/3将要灭绝,包括该国著名是山龙眼类花卉。

《绿色蝈蝈》的探究教学

“探究”性学习,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重要思想。对于阅读,无论教学评价还是教学策略的选择,更是明确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绿色蝈蝈》作为一篇昆虫观察记抑或科学随笔,无论是编辑意图还是文本作者及其文本自身,都十分鲜明地体现出一种探究的导向和精神。

因此,对于本篇的阅读教学,尽管课时分量可能要略轻,因为它是略读篇目,但探究教学的方式当要强化和突出。如何演绎成为切实可行的教学实践呢?窃以为,可具体分为三步:

第一步:探究内容,整体感知。这一步即是探究文本写了什么?它是任何阅读教学方式都离不了的基础,没有学习主体对于课文内容的整体感知,其它方面的所谓探究缺乏立足之点,难免变成空中楼阁。因此,基础要牢,学习主体的阅读时间要给足。

本文表达生动,富有童趣,足可让学生引起共鸣。只要提供了相应的阅读时间,学生主体功能多半能被激发,逐段引导,大体可把握基本框架。文本先从声音起,续写通过回忆,描写绿色蝈蝈的形貌,再根据作者自己的所见和喂养经历,陈说它的勇敢善斗与食物需要及范围,最后介绍共居在一起的特点。略加点拨,即可板书出探究的结果──即整体框架:

夜闻:其声(柔和)

日见:其形(漂亮)

其斗(勇敢) 生活习性

常喂:其食(酷爱甜食、昆虫青草、同类相食)

常见:其居(和睦宽容)

第二步:探究成文之因,了解写作依据。美国《国家科学标准》如是说“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本课作者所用的方法及种.种活动是怎么写成的,它的丰富翔实、精确细致、生动形象的材料是怎么来的,根源在哪?无法外找,本文中可找到。问题是教师要重视这一点的引导。

这一点的教学如果成功,有助于学生科学探索精神和个性自主意识、积极发展兴趣的培养。为什么呢?首先,就作者及其巨著《昆虫记》而言,他是花了近的时间(1870~1889)写成的,此时正是法布尔人生中年到老年的漫长二十年里,以科学严谨的态度,童真而又仔细地观察了大量昆虫的活动,用富足的第一手资料,真实而生动的向我们揭示了昆虫王国的别样景观。

其次,就本文而言,也是本步探究最重要的,对于绿色蝈蝈全面丰富的介绍,源于作者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独有的科学探索的兴趣、放弃娱乐甘受寂寞的精神。比如文中开头所知,国庆之夜,去田间静听蝈蝈的活动,捕捉它的生活习性;关于食性,不厌其烦,去观察和探究,“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为笼里喂养者的食物,他不断观察,且不断变换食物花样。

同时,他时刻保持一种特有的科学研究的敏感,于清晨散步中,树下掉落之物,他跑过去,看到了以小搏大的勇敢壮举。这篇科学随笔,在提供给学习主体丰富知识的同时,更让我们于字里行间随时感触到一个科学家夜以继日、孜孜不倦的探究活动。“问渠那得清如许”,其源头活水原来如此。

自然,如果没有教学的明确导向,学生自身感悟的力度就要弱得多,难以将探究的触角伸延到材料获取的方法和过程、情感与态度中。

第三步:探究文质优劣,取精弃糟。本文之优,先可告知学生一个外围事实,其巨著叙述生动流畅,文笔诙谐幽默,一出版即风靡世界,既不但特博小学生喜爱,成年读者也啧啧以赞。再撇开将“绿色蝈蝈”描绘得栩栩如生、引人入胜的事实,只说造成如此效果的突出的表现手法,一是诗意浪漫化的,其行为方式,或独自夜听,或笼中喂养;其声比之为“合唱队”“艺术家”“歌手”等等。

一是拟人化的描写,夜听的是一场演奏会,晨见的是一场生死搏杀,日常的更是屠场猎苑。一是对比运用,比如“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追捕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逃窜。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

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这种探究,就文本自身,可组织和引导学生深入体察。

本文之劣,即是细致深入的观察、丰富翔实的材料与生动具体的描写背后,也有失实甚至谬误。这种探究,需要教师有相应扩展范围的材料提供,就课文第10段“同类相食”类比例,“我从来没见过像螳螂那样捕杀姊妹、吞吃丈夫的残暴行径……”提供拓展阅读材料,一是法布尔《螳螂》一文里的一段文字,作者以自我的笼养观察为据,印证本文所说的观点。

如今,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或起码不是全部事实,科学界已有不少异议,特提供一则辩诬材料,题为《螳螂杀夫冤枉》,让学生在材料对比中澄清旧错,获取新知,领悟再伟大的科学家也难免有舛错的事理。

这种阅读的探究性教学,带有较浓厚的教师引导色彩,始终立足于文本阅读本身,由内容而形式,从课内到课外,从近及远,由此及彼,启发思维,激活头脑,令学生既感佩作者献身科学的探索精神,又不囿于文体成见,从而获得多义感受,实现“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教学目标。

篇7:七年级语文上册《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

2. 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

2.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

2、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

2、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教学方法

1.速读法。《绿色蝈蝈》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是训练学生速读课文能力的一篇很好的素材。

2.研讨点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教学准备

多媒体PPT课件、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要点。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

[教学步骤]

一、导入

猜谜语:

大姐天天逛花园,二姐做饭香又甜。三姐织布到天明,小妹弹琴夜黑天。

(猜四种昆虫)谜底:蝴蝶、蜜蜂、蜘蛛、蝈蝈

教师点明课题,并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测预习

1.学习字词

(1)给加点的字注音。

喧嚣( ) 劫掠( ) 静谧( ) 吮取( ) 下颚( )

篡夺( ) 鸟喙( ) 狩猎( ) 嗉囊( ) 螽斯( )

喑哑( )( ) 莴苣( )( )

(2).请将横线处的文字表述替换成成语(或词语)。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吃掉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自语。( )

②表面上很大而实际脆弱的东西常常成了绿色蝈蝈进攻的目标。( )

③蝉则惊慌、害怕得不知如何是好地飞起逃窜。( )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特别有兴趣。( )

明确: (1)xiāo jié mì shǔn è cuàn huì shu sù zhōng

yīn yǎ wō jù

(2)弱肉强食 庞然大物 惊慌失措 津津有味

2.了解作者

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童年时代就迷上了户外大自然中的花草虫鸟。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1880年他用积攒的一小笔钱,在乡间小镇塞里尼昂附近购得一处坐落在生荒地上的老旧民宅,进一步研究活虫子的计划即将变成现实。他精神舒畅,用当地普罗斯旺语给这处居所取了个风趣的雅号——荒石园。年复一年,他守着心爱的荒石园,开足生命的马力,不知疲倦地从事独具特色的昆虫学研究,把劳动成果写进一卷又一卷的《昆虫记》。他就是这样,孤独、欢欣、清苦、平静地度过了35年余生。

《昆虫记》主体内容集中在昆虫学问题上,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1910年法布尔在全十卷精装本《昆虫记》的出版序言中说:“非常遗憾,如今我被迫中断了这些研究。要知道从事这些研究是我一生得到的惟一仅有的安慰。阅尽大千世界,自知虫类是其最多姿多彩者中之一群。即使能让我再获得些许气力,甚至有可能再获得几次长寿人生,我也做不到彻底认清虫类的益趣。”

19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三、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速读要求:不出声、不指读、不回读。

用“我看到了一只 的绿色蝈蝈”的句式描述你对蝈蝈的印象。

四.合作探究

带着下列问题快速阅读全文,筛选关键信息并在文中勾画出来,组内合作讨论。

1.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的习性?

2.作者不断变换对绿色蝈蝈的称呼,找出这些称呼,说说作者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称呼,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3. 作者介绍蝈蝈时,用了大量的拟人修辞手法,用“我喜欢 (文中的词语、句子或者段落),因为 ”的句式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学生分组合作讨论,选代表回答,教师明确:

1.外表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作者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性。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2.作者对蝈蝈的称呼有:狂热的狩猎者、我笼里的囚犯、蝉的屠夫等。当蝈蝈捕杀蝉时作者用“狂热的狩猎者” 称呼它;当蝈蝈成为作者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就用“笼里的囚犯”称呼它;当蝈蝈吃蝉肉时作者称之为“蝉的屠夫”。作者不断变换称呼,使行文更生动,描写更形象,给人更深刻的印象。

3.例句:我喜欢“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这句话,因为它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与蝉鸣作比较,突出了蝈蝈叫声的动听,表现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五、课堂检测

1.根据拼音写汉字

shu( )猎 cuàn( )夺 gōu( )火 静mì( )

xī sū( )( ) 更胜一chóu( )

2.选词填空

(1)它白天唱了一整天,夜晚来临,也该休息了,但它的休息常常被( )。

(搅乱 扰乱)

(2)吃饱了,它便让位给另一只蝈蝈,这时它变得( )了。

(宽容 宽恕)

六、课堂小结

法布尔通过对绿色蝈蝈的外表、叫声和食性特点的介绍说明,运用大量的拟人修辞手法,使笔下的蝈蝈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蝈蝈、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在我们品享美文的同时,就让心中的感念作为对“昆虫世界维吉尔”的赞誉。

七、布置作业

1、亲近大自然,让我们的心灵更加宽阔、诗意。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昆虫鸣叫,听听你的昆虫朋友在向你诉说什么,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

2、课外阅读法布尔的《昆虫记》节选本。

篇8: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案设计

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①知识和能力目标: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②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能体味文中的美词佳句,并说出其作用。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同学们,19世纪的法国却有一位用毕生时间为虫子书写历史的人,他就是被称为“昆虫之父”的法布尔,他以大量科学报告材料和文学气质艰苦写成了巨著《昆虫记》,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一篇的《绿色蝈蝈》。出示课题

一、速读课文,圈点批注

1.用“_____”划出文中介绍了“绿色蝈蝈”特征和习性的语句,并做好批注。

2.用波浪线划出你认为精彩的语句。

二、自主交流

1.特征和习性:形体特征、声音特征、食性

2.语言欣赏:有感情地朗读你选择的精彩语句,并把你的独特体验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三、合作研讨

作者对绿色蝈蝈在本文中用过哪些称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共同探究

《辞海》中有关蝈蝈的条目是这样的:蝈蝈,昆虫。螽斯的一种。翅短,腹大,雄的.前翅基部可摩擦发声。吃植物的嫩叶和花,危害农作物。也有称之为“哥哥”。就这段文字与课文比较,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写作特点。

五、学法小结

1.文艺笔调。本文既有对昆虫生动传神的形象描写,又有作者感情的真实流露,无处不体现了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拟人手法。这使文章语言自然、亲切,生动感人,增强了可读性。

3.比较衬托。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吃甜食时,用英国人吃牛排来衬托;这样写不仅突出了蝈蝈的习性,还给读者带来了真切的体验和美好的享受。

六、作业

1、连词成段:任意选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10个左右的词语,写一段话,要求有几处运用了拟人手法。

2、延伸拓展:课外阅读《昆虫记》。

篇9: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速读课文,概述文章内容;

②体味文中美词佳句,试分析作用;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并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阅读文章,概述文章内容

教学流程

课文导入:

同学们,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时的情景吧?也许还记得在夏夜里在草间提着灯笼捉萤火虫吧?还有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这些大自然的小昆虫,也许你已经从各类文章中体会到蜜蜂、小鸟等各类小动物生活情趣,这些美好的昆虫、动物也许都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大家再去拜访一位昆虫朋友绿色蝈蝈。

出示课题:

绿色蝈蝈

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学生交流有关蝈蝈的文章与图片,学生整体了解感知蝈蝈;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a、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b、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以上要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学生自读,小组讨论发言,教师也可参与讨论,并及时点拨指导。

教师指导:

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出示板书:

绿色蝈蝈法布尔

(科学小品文)

绿色特征:漂亮、嫩绿、苗条、匀称拟人

蝈生动

蝈习性:叫声―柔和,捕蝉―为食

拓展延伸:

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用自己最喜欢的文字展示出来。

课后反思

《绿色蝈蝈》是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阅读本文,不但可以掌握科学知识,而且可以体味到浓厚的文学色彩,从中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更好地理解、体味说明文的情趣。在课堂中,学生设疑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很有探讨价值的问题,今后要继续保持着一个环节。

篇10: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信息,概述文章内容。

2、过程与方法:用合作探究的方法感知内容、品味佳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培养阅读能力及结合重点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特色的能力。

课前准备:

1、了解法布尔及作品《昆虫记》。

2、布置学生课下认真进行观察,准备向同学介绍一种自己最熟悉的小动物。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也许你还记得童年时看蚂蚁搬家的情景吧?也许你还记得夏夜捉萤火虫吧?唱歌的知了,飞舞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也许是伴随你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再跟随昆虫学家法布尔去认识一位新的昆虫朋友――绿色蝈蝈。(板书课题,并明确学习目标)

2、简介法布尔及《昆虫记》(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1823―19,1879年《昆虫记》第一卷问世,1880年开始搬进荒石园,写了一卷又一卷《昆虫记》,度过35年余生。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速读,你从文中获得了关于绿色蝈蝈哪些方面的信息?(用简洁语言归纳)

讨论并归纳:声、形、斗、食、居

2、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哪些特征?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学生讨论、交流并归纳。

明确:

蝈蝈的外形特征: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习性写了蝈蝈的叫声和食性。

三、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中最让你感兴趣的地方或你喜欢的语句,并说说原因。

形式: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评价,教师总结指导。

(同学喜欢“窃窃私语”、“津津有味”、“酷爱甜食”“毫不犹豫地都接受”这些拟人的写法,因为它能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感受;有的同学喜欢“蝈蝈是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在一起的,它们之间从不争吵”这拟人化的描写,它亲切自然,充满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小结写作特点:语言传神,生动,拟人形象,突出特征。

四、拓展延伸,应用反馈

1、学生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教师可引导学生质疑)

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

学生讨论、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2、请同学们灵活运用的写作特点(或语言生动,或运用拟人……等)说说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

学生发言,教师夸赞有所体验的同学,调节说出具体细节和规律,避免泛泛而谈。

五、课堂小结

(1)文章把绿色蝈蝈放在大自然的环境中来介绍,介绍了它的外表特征、生活习性。(2)我们应该去读读《昆虫记》,因为它可以使我们更加了解世界,也让我们更加富有爱心。昆虫学家法布尔为我们打开了昆虫世界的大门,只要同学们专心探索,还有很多个世界等待我们去打开。

篇11: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

2、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

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准备: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导入新课:

伴随着这优美的乐曲,我们走进了今天的课堂。能不能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森林里各种小动物、昆虫的鸣叫声)这些昆虫隐藏在茂盛的草丛里、浓密的树叶里,欢快地歌唱。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小昆虫呢?看来,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趣味,都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去拜访这些朋友中的一位――绿色蝈蝈。(板书课题)

二、预习交流:

1、字词交流。

2、请大家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法布尔的情况交流一下。

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从小迷恋大自然。在他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15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整部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一版再版,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

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达尔文评价说:难以效法的观察家。

他还被法国文学界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推荐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这些称号,对法布尔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3、谁能介绍一下绿色蝈蝈?(身体呈绿色或褐色,腹部较大,翅膀短,四肢强壮有力,善于跳跃。雄的前翅有发音器,能发出清脆的叫声。)

三、整体感知:

法布尔是怎样介绍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

1、速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

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重点是写哪一方面?

2、学生交流:声音特征、形体特征、食性等。

形体:漂亮、苗条、匀称。

叫声:喑哑、尖锐、急促、清脆、柔和。

食性:喜欢吃蝉,爱吃甜食,偶尔也吃一点儿水果、青草。

居住特点:和睦共居

3、小结蝈蝈在外形、叫声、食性等方面的特点。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详略得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四、质疑探究:

浏览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

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1、文中多次变换对蝈蝈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当蝈蝈捕蝉时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的时候称“蝉的屠夫”。作者这样变换称呼,使文章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师:你分析得真好,的确是这样。作者将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开头作者是怎么引出蝈蝈的?这样写的好处。(开头第一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着。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样写别具匠心,富有情趣。)

3、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作为一篇科学性的说明文,应当要准确的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能因自己的好恶进行取舍,这正是法布尔严谨的工作态度的体现。)

4、为什么作者要先写蝈蝈的叫声?(先写叫声――黑夜中的法布尔要确定自己身边有蝈蝈存在,首先是听到了蝈蝈的叫声,而不是看到了蝈蝈。所以,先写蝈蝈的叫声符合逻辑,使文章的走势显得自然而得体。)

五、品味语言: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1、我这里有一段描写蝈蝈叫声的文字,请跟第三段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投影显示)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较低,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阵尖锐、急促的声音。

2、生结合课文分析、感悟,师生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比较,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找出来,细细品味。

4、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因为他非常喜爱绿色蝈蝈。因为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因为他善于观察和想像。

师小结:是的,他是抓住了声音、形态、食性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形象细致地介绍的。并且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他倾注了对昆虫生命的满腔尊重与热爱。

六、拓展延伸: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我们的感情一定发生了变化。它们不再是小昆虫,而是可爱的小精灵,是我们的好朋友。就让我们来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

篇12: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案

课题 绿色蝈蝈 总课时 2 授课时间 课型 自读课文 主备人 授课人

学习目标

1、品味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美。

2、学习快速阅读筛选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的方法 重点 学习快速阅读筛选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的方法 难点 品味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美 导学过程 学生活动设计及时间安排 情境导入:

1、 多媒体出示谜语

2、指导学生口头介绍“蝈蝈”(出示图片)

明确教学目标

多媒体出示:

1、品味鉴赏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美。

2、学习快速阅读筛选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的方法

板书课题、解题

1、本文主要介绍对象是什么?

2、本文说明对象的特点是什么?

四、介绍作者

多媒体出示作者资料

检查预习

多媒体出示字音

根据意思说出词语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呢?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

外形特征、叫声以及食性。

2、找出文章中最让自己感兴趣的

地方,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再读课文,分析问题:

作者是用什么方法引出蝈蝈的?

文章第一自然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在欢度国庆的时候,我“独自一人”在田野里倾听昆虫的“音乐会”。突然听到一声本不该在夜晚出现的蝉的哀号声,因为蝉被一个狂热的狩猎者捕获了,它就是——蝈蝈!从而,自然的过渡到对蝈蝈的写作上。

蝈蝈的叫声是什么样的?

叫 声:窃窃自语 像滑轮的响声;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 喑哑 尖锐 急促 清脆 柔和

为什么作者要先写蝈蝈的叫声?

先写叫声——黑夜中的法布尔要确定自己身边有蝈蝈存在,首先是听到了蝈蝈的叫声,而不是看到了蝈蝈。所以,先写蝈蝈的叫声符合逻辑,使文章的走势显得自然而得体。

蝈蝈的外表是什么样的?

外形:全身嫩绿 侧面:两条淡白色丝带 身材:优 美 苗 条 匀 称 大翼:轻盈如纱

八、课堂小结

九、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继续读课文,分析问题:

多媒体出示问题:

1、 蝈蝈最喜欢吃什么?

蝈 蝈 的 食 谱:蝉

很 甜 的 水 果:梨 子 葡 萄 西 瓜

金 龟 子 一 类 的 昆 虫

篇13:七年级上册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一、导入

是否认识我不要紧,是否认识各位也不是最重要的,需要认识一个人,是谁?

通过自己介绍提出上课要求:(三自:词语,自己解决;课文,自己解读;作业,自己布置。老师干什么?组织发言,参加讨论,适当时候,谈谈提一些问题,谈一些看法,与大家交流。)

二、讨论课文的.处妙处

1、关于音:

写声音:想像中的法布尔:远处传来……,一个人,或许就地坐着,或许靠在一棵大树下,可能嘴里还含着烟斗,静静地,请听着……

拟人手法。

用什么办法体会?读,背,替换。

2、关于形:(神)

上身是白色短袖,配着一条深灰色裤子,加上细长身材,倒也是个简洁明快的人,还有些精干。透过那副金边眼镜,倒也隐隐约约地显现出一些智慧。

3、关于食性:

与《蝈蝈》相比较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观察程序:

杂食动物

蝈蝈食性 我想

⑴ 莴苣不喜欢 大概要鲜肉……

⑵ (发现)捕蝉而食,用蝉喂养 ──由于甜食而……

⑶ 甜水果

⑷ 昆虫与水果,甚至是小草(观察、实验)

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探究。

假如:蜘蛛是如何捕捉食物的?

没有蜘蛛,也没有自投罗网的虫子。怎样观察?

引虫子。蜘蛛出来了。怎样吃的?怎样捉住的呢?

蜘蛛怎么知道的?风?再捉虫……

蜘蛛为什么自己不粘住呢?

有“我”:我在干什么?(回到全文)

我倾听,我欣赏,我观察,我试验,我思考。主人公有两位。

(主线)仿佛跟着他一起在研究昆虫,给人以一种发现的乐趣。“拟人”,“比较”。开头这样写的妙处。

物外之趣。(《童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作青鹤白云观”)

4、小结:

此文因为……而选入了教材。

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徐霞客游记》)文而无彩,行之不远。

为课前阅读材料进行补充。

最后,有没有需要更改的地方?(二个人,一个作者,一个是译者。)

待:板书与有关语句。

【所带资料】

《课前阅读材料》《昆虫记》《课件》《观察手记》《教案》《教科书》。

篇14:《绿色蝈蝈》 学案设计(七年级上册)

《绿色蝈蝈》 学案设计(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学习目标 】

1、通过诵读,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时间顺序,感知“山市”出现变化的全过程。

3、培养热爱科学的精神,调动审美体验,培养想象、联想能力。

走进作家作品

1、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别号柳泉,山东淄川人,清代文学家。出身

于没落的地主家庭,早岁即有文名,多次参加省试,却始终没有考上举人,到

71岁才援例成为贡生。除中年一度在江苏宝应做幕客外,都在家乡当塾师,终

身郁郁不得志,生活清苦。《聊斋志异》是他用几十年的时间写成的,他称这是

他的“孤愤之书“(取义孤独、悲愤)。

2、《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

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

思奇妙,语言生动。“聊斋”书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

事。郭沫若曾用“写鬼写妖高人一等,画人画狐入木三分”这样一幅对联来赞

赏他。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蜃景(     )     奂山(     )    邑(      )   耸起(     )

青冥 (     )    飞甍(      )  高垣睥睨(         )肆(     )

连亘(       )     莽莽(     )    窗扉(       )   霄汉(     )

黯然缥缈(        )  屑屑(     ) 逾时(        ) 倏忽(      )

2. 解释下列加点字或者词语 。

然数年(    ) 恒不一见(    )   高插青冥(    )

相顾惊疑(    )   念近中(      )   无何(     )

飞甍(  )   为山市(      ) 高垣(        )

连亘六七里( )       睥睨( )     居然(  )

历历在目(          )  莽莽(       ) 然(         )

城市依稀(  )  危楼(  )    直接霄汉(    )

洞开(     )   往来屑屑( )  或凭或立(   )

市肆(       )  近中(          )     始(    )   悟(       )

城郭(  )   以( )   而已(         )

数(     )    凭(       )    遂(       )

孤塔耸起: 高插青冥:

碧瓦飞甍:  历历在目:

风定天清: 一切乌有:

黯然缥缈                                直接霄汉:

3、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二、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1、在文章中山市出现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2、文章结尾部分有什么作用?

3、说说作者在山市的发展阶段是怎样描写其恢宏的`气势的?

4、山市的变化是很快还是缓慢?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5、请按顺序写出在山市中出现的八种景物。

6、“山市”为何又叫“鬼市”?请你用科学的方法解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7、文章对山市景象有描写生动形象,作者运用也哪些修辞方法以达到这种效果?

游天珍

篇15:初中七年级语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通过速读,抓住事物的特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通过整体感知、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本文抓住特征说明事物的方法;通过品味、鉴赏的方式体会生动说明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法布尔的科学探索精神,培养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征生动说明的方法。

2、体味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及本文传神的语言。

教学难点: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研讨法、谈话法、活动法等,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准备: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弄清字词的读音及含义,解决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

2、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捕捉第一印象,找出本文最吸引你的地方。

一、导入新课:

伴随着这优美的乐曲,我们走进了今天的课堂。能不能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声音?(森林里各种小动物、昆虫的鸣叫声)这些昆虫隐藏在茂盛的草丛里、浓密的树叶里,欢快地歌唱。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观察或研究过小昆虫呢?看来,这些大自然的小精灵的确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限的趣味,都是伴随我们成长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就去拜访这些朋友中的一位——绿色蝈蝈。(板书课题)

二、预习交流:

1、字词交流。

2、请大家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法布尔的情况交流一下。

法布尔,法国昆虫学家。1823年出生于法国一户普通农民之家。从小迷恋大自然。在他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通过自学,获得自然博士学位。1875年开始著作《昆虫记》,1880年后的35年里一直在“荒石园”中从事昆虫学研究工作,1915年11月去世,留有《昆虫记》共十卷二百万字。

《昆虫记》:是一部严谨的科学著作,整部作品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一版再版,直到百年之后还会在读书界一次又一次引起轰动。

鲁迅说:《昆虫记》是“讲昆虫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周作人说:比看那些无聊的小说、戏更有趣味,更有意义。

达尔文评价说:难以效法的观察家。

他还被法国文学界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推荐他为诺贝尔奖候选人。(这些称号,对法布尔来说是当之无愧的。)

3、谁能介绍一下绿色蝈蝈?(身体呈绿色或褐色,腹部较大,翅膀短,四肢强壮有力,善于跳跃。雄的前翅有发音器,能发出清脆的叫声。)

三、整体感知:

法布尔是怎样介绍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

1、速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

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重点是写哪一方面?

2、学生交流:声音特征、形体特征、食性等。

形体:漂亮、苗条、匀称。

叫声:喑哑、尖锐、急促、清脆、柔和。

食性:喜欢吃蝉,爱吃甜食,偶尔也吃一点儿水果、青草。

居住特点:和睦共居

3、小结蝈蝈在外形、叫声、食性等方面的特点。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详略得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四、质疑探究:

浏览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

学生可能提到的问题:

1、文中多次变换对蝈蝈称呼,有什么表达效果?(当蝈蝈捕蝉时用“狂热的狩猎者”;当蝈蝈成为笼中观察和实验的对象时,作者用“笼里的囚犯”;当蝈蝈吃蝉的时候称“蝉的屠夫”。作者这样变换称呼,使文章更生动、形象,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师:你分析得真好,的确是这样。作者将蝈蝈写得有声有色,有情感有性格,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2、开头作者是怎么引出蝈蝈的?这样写的好处。(开头第一段并没有写蝈蝈,是写在别人欢度国庆的日子里,自己还没忘记去观察昆虫。“我独自一人”说明作者对他热爱的事业的执着。第2段写蝉在夜晚不再鸣叫,它要休息了。突然,蝉的一声哀号引出本文的主人公——蝈蝈。这样写别具匠心,富有情趣。)

3、如何看待动物中的同类相食这种现象?(作为一篇科学性的说明文,应当要准确的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不能因自己的好恶进行取舍,这正是法布尔严谨的工作态度的体现。)

4、为什么作者要先写蝈蝈的叫声?(先写叫声——黑夜中的法布尔要确定自己身边有蝈蝈存在,首先是听到了蝈蝈的叫声,而不是看到了蝈蝈。所以,先写蝈蝈的叫声符合逻辑,使文章的走势显得自然而得体。)

五、品味语言: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1、我这里有一段描写蝈蝈叫声的文字,请跟第三段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投影显示)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较低,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阵尖锐、急促的声音。

2、生结合课文分析、感悟,师生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比较,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找出来,细细品味。

4、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因为他非常喜爱绿色蝈蝈。因为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因为他善于观察和想像。

师小结:是的,他是抓住了声音、形态、食性方面的特点来进行形象细致地介绍的。并且他善于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更重要的是他倾注了对昆虫生命的满腔尊重与热爱。

六、拓展延伸: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我们的感情一定发生了变化。它们不再是小昆虫,而是可爱的小精灵,是我们的好朋友。就让我们来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

七、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师小结:

法布尔笔下的蝈蝈是鲜活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蝈蝈的鸣唱给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而法布尔则以睿智的哲思,求真的探索为人类奉献了一枚枚智慧之果。建议大家课后读一读《昆虫记》,你会有更多的收获。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下课!

《绿色蝈蝈》说课稿

一、说教材:

《绿色蝈蝈》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篇目。第四单元课文主要反映的是对自然世界进行科学探索的内容。本文出自法国的的昆虫学家、作家法布尔的巨著《昆虫记》,可谓名家名篇。它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采用生动的文艺笔调,通过生动传神的语言描写及拟人手法的运用,把蝈蝈的外形叫声及习性写得活灵活现,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本人对生命的尊重和热爱,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本文的教育价值就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法布尔的笔触去感受奇妙的昆虫世界;在阅读中学会概括要点、品味语言、学会生动地表达;同时,通过阅读来走进“昆虫之父”法布尔,既可以感受他的探究精神,又可以通过品味他生动自然的语言来感受那浓浓的生命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是必要的,而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渗透一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二、说教法

对本单元的教学,我们希望实现以下目标:

情感和态度目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知识和能力目标:丰富学生的科学知识,提高学生阅读现代科技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在探究活动过程中获得一些搜集资料和研究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几个方面:注意兼顾三个维度,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淡化文体,强调综合,以培养阅读能力和研究能力为主;注意结合自己所处的地域灵活处理课文内容;多以讨论课或探究课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文是一篇观察随笔,又是一篇优美散文,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语言优美,拟人手法的运用,加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一点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并在实践中运用。可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昆虫记》中的其他作品。作为六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的科技小品文,对学生增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领悟科学精神有着很强的教育作用。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说教学程序:

本文很容易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对于昆虫,还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喜欢,所以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引导他们进入昆虫世界,要让学生学会不仅能读懂这一篇文章,还应该教会学生会读这一类现代科技小品文,并善于整理知识和拓展知识。

由于本课篇幅较长,生字词较多,可以让学生先通过预习了解课文内容,扫除文字障碍。为此,我们可以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激发同学们对昆虫的兴趣,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使学生能真正地自主、合作式地进行学习。基于这一思考,将“整体感知”。“品味语言”、“质疑探究”这几部分共同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一、导入新课: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预习交流:

交流搜集的有关法布尔及《昆虫记》相关资料。

三、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

文章介绍来的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重点是写哪一方面?

2、学生交流。

师小结:作者抓住了绿色蝈蝈的特征,详略的当地进行介绍,使我们获得了有关蝈蝈的科学知识。

四、品味语言: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励学生自主展示,初步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

1、我这里有一段描写蝈蝈叫声的文字,请跟第三段比较一下,看看你更喜欢哪一段,说说理由。(投影显示)

夜色降临,蝈蝈出来了。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绿叶丛中,蝈蝈在叫。声音较低,在连续不断的低声中,时不时发出一阵尖锐、急促的声音。

2、生结合课文分析、感悟,师生评价。引导学生通过文字比较,体会拟人、比喻修辞手法的作用。

3、文中其他段落也有很多生动的描写,找出来,细细品味。

4、法布尔先生为什么能将绿色蝈蝈写得如此生动、活泼呢?

五、质疑探究:

再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此环节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敢于怀疑的科学精神。

六、拓展延伸:法布尔笔下的蝈蝈如此可爱,学习作者的写法,用生动的语言向大家介绍一种你喜爱的小动物的某一个特点。看谁写得好。

七、课堂小结:

1、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2、师小结: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兴趣。

七年级上册论读书说课稿

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外国诗说课稿

《大一统的汉朝》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说课稿

七年级音乐金色的秋天说课稿精选

人教九年级语文上册《香菱学诗》说课稿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

《绿色的歌谣》教学反思

绿色的蝈蝈说课稿

九年级下册第4课《外国诗》的说课稿

游记作文指导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说课稿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绿色蝈蝈》说课稿(锦集15篇)】相关文章:

初中语文说课稿:看云识天气2022-04-30

外国诗两首说课稿2022-04-29

绿色蝈蝈教案及说课稿2024-01-26

二年级语文上册《识字8》说课稿2022-04-30

大班语言活动《吹牛皮》说课稿及反思2023-03-13

豆花庄的小家伙们的说课稿2022-12-29

看云识天气的说课稿2022-12-17

蚂蚁和蝈蝈范文朗读2022-05-04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课文说课稿2023-09-04

初一上语文作文范文202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