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精选15篇)由网友“开心的兔子”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欢迎阅读与借鉴。
篇1:《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活动目标:
1、学习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
2、继续探索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活动重点:
学习用不同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
活动难点:
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完整的铅笔、积木、回形针、橡皮等测量工具(幼儿人手2份)
记录表格(见活动材料)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以故事的方式引入。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问题。
师:小朋友,瞧,图上有谁?它们在干什么?(米老鼠和唐老鸭,它们在比赛跳绳)再看下面一幅图,想知道它们在说什么吗?再来看第三幅图,它们现在在做什么?(在测量跳绳的长度)它们用的测量工具一样吗?(不一样)再看一看最后一幅图,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它们在争论谁的跳绳长。)
2、引导幼儿讨论测量长度的工具和方法。
师:请你们也想一想,有什么办法可以测量跳绳的长度呢?还有其他的办法吗?
二、迁移幼儿已有测量长度的经验。
师:我们中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测量长度的方法了,你们还记得吗?那我请一个小朋友用黑板擦来量一量黑板的长度,你们仔细看他测量的方法对不对。
师:他测量的方法,对吗?谁愿意来跟大家说一说。并示范一下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呢?(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量一下记录一下。)
三、幼儿尝试测量,探索测量单位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
1、幼儿自主选择两种不同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
师:小朋友真能干,都已经掌握测量长度的正确方法了,现在我想请你们每人自己选择两个不同的测量工具,分别量一量课桌的长度,并在表格上记录用每个工具测量的次数和结果,(教师可示范记录方式)
师:你们刚才用两种测量工具,测量的结果一样还是不一样?请你说一说,你刚才是用哪两个工具测量的?桌子有几个XX长?用XX测量时量了几次?桌子有几个XX长,用XX量了几次?(请个别幼儿回答)
师:我们测量的是同一个物体,为什么每个人两次测量的结果都不一样呢?是不是我们搞错了呢?现在我们都用这种工具(积木和回形针)来量一量我们书本的长度,看看结果有什么变化,好吗?
2、集体选择两种同样的工具测量书本的长度。
师:现在请你们用回形针和积木量一量你的幼儿用书有多长,并像刚才一样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好吗?这次测量结果一样吗?幼儿用书有几个回形针长?用回形针量了几次?幼儿用书有几个积木长?用积木量了几次?
3、引导幼儿讨论并小结。
师:我们每次的都是同一个物品,为什么测量的次数和结果不一样呢?仔细观察你们的记录表,你会发现什么?(引导幼儿发现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就少,测量工具短,量的次数就多的道理。)
师:小结,测量工具长,量的次数少,测量工具短,量的数次就多。
篇2:《学习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学习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一、活动目标:
1、能正确使用测量工具,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2、尝试用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体验活动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物质准备:测量工具、记录卡、彩色纸皮等。
环境准备:布置独木桥的情景。
三、活动过程:
(一)、引题:创设游戏情景,幼儿自主探索测量的方法。
引导语:我们一起来走独木桥吧!独木桥有些坏了你们要慢点哦!(见图片1、2)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师:刚才我们走过的独木桥有些坏了走着可真危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修一修吧!要知道每块独木桥有多 长, 我 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测量呢?(见图3)
老师带来了一些小棒,请小朋友用这些小棒来量一量每块独木桥有多长,把你用的工具和测量的结果记在
记录卡上。
1、幼儿用小棒自主测量独木桥的长度,师观察。(见图片4、5)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2、个别幼儿演示,梳理测量经验。
(1)刚才你量了几次?你是怎么量的?(提问个别孩子,并演示测量过程。)
(2)引导幼儿发现测量中的问题:为什么用一样长的工具测量同样长度的独木桥结果会不一样?
师:测量是需要方法的,方法不正确,量出来的结果就不一样了,不准确了。(见图片6)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3)我们应该怎么测量呢?
3、师幼共同梳理正确的.测量方法。
我们要先找到起点,工具从起点开始量,量一次要用笔帮忙做一次记号,第二次要从记号后面开始接着往后量,不要量歪了,量的时候中间不能空出来,也不能重叠,量到最后要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把结果记下来。(见图片7)
(二)、探索:测量并记录。
引导语:第一次的任务我们完成了,你们会测量了吗?现在我们一起用学到的测量方法再来量一量独木桥到底有多长呢?量好了把结果记在记录卡第2行的后面。
(1)幼儿再次用小棒测量独木桥的长度,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见图片8)
2)师观察指导、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师生交流测量结果。
师:你们刚才又用小棒量了独木桥,这次你们量完的结果是多少?
刚才你们都从什么位置开始量,量好一次做了什么?一次一次要怎么接?量完还要数一数一共有几个记号。
(三)、二次探索,购买材料。
1、引导语:现在我们就去材料铺买长度一样的材料来修铺独木桥好吗?记得哦!我们买的材料既不要浪费也不能太短了。要买和我们刚才量的一样长的才可以,出发吧!!!
2、幼儿购买材料修铺独木桥。(见图片9、10)
大班数学活动《学习自然测量》
(四)结束:
师:我们的独木桥修好了,我们一起来走过修好的独木桥去外面找找别的东西,去量一量它们有多长。老师这里给小朋友准备了一些测量工具,你们也可以自己去找一样喜欢的东西来当测量的工具,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测量本领来量一量,把结果也记下来。(见图片11、12)
活动延伸:
幼儿自主选择周围的物体测量,师重点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和记录。
你还量了什么?是怎么量的?它有多长?
篇3:《自然测量》数学教案
活动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让幼儿尝试重复使用同一物品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习使用记录的方式,掌握物品长度测量的方法。
3、情感目标:通过操作活动,激发幼儿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愿意和同伴分享自己的经验。
重点难点
重点:重复使用一个单位量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
难点:学会以记录单的方式来进行对测量结果的记录。
活动准备
铅笔、记录单、金箍棒(人手一份)、孙悟空手偶一个、故事书、积木(长方形、正方形)、一根筷子。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注重幼儿的感受性)
小朋友你们好!我是西游记的大师兄孙悟空(出示手偶)。我最近遇到了一个难题,很多朋友都想知道我的金箍棒有多长(出示金箍棒),今天想请小朋友们来帮帮我,可是我的测量工具只有一根筷子(出示筷子)。
2、(1)请个别幼儿尝试用一根筷子对金箍棒进行测量。(注重幼儿的体验性)
结果:用一根筷子测量金箍棒长度的时候,筷子不够长。
(2)请大家想一想,如果一根筷子不够长,我们该怎么办呢?
(3)可以重复使用筷子进行金箍棒的长度测量。
(4)请个别幼儿尝试如何重复使用筷子进行对金箍棒的长度测量。
小结:一根筷子的长度看作被测物体的一部分,并且能将这根筷子沿着金箍棒的长度重复地摆放,不留白、不重叠地覆盖整个长度,并对这些重复进行计数。
3、孙悟空只有一根筷子,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可以用来当作测量的工具。我们的教室里面也有:铅笔、故事书、积木(长方形、正方形)等。
4、分组操作活动。(注重幼儿的操作性)
(1)重复使用一支铅笔测量,并做好记录。
(2)重复使用一本故事书测量,并做好记录。
(3)重复使用一块积木(长方形或正方形,幼儿自由选取),并做好记录。
小结:测量本身就需要特定物品来对它测定结果,而在测量中的方法是多样性的,结果也是多样性的。
记录单:通过学会用记录的方式,掌握测量的方法。
七、活动结束:
1、请幼儿分享自己的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有利于同伴间的互相学习。
2、幼儿有序收拾学具,活动结束。
八、延伸活动:
在生活中,还有很多物品都可以用来重复使用测量的,请幼儿根据活动中掌握到的学习方法,自己尝试在家中寻找,对某一样物品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并记录。
活动总结
根据皮亚杰的理论,量和数具有同构性,但是儿童对量的认识要明显地晚于数;相比与5岁的儿童已能很好地掌握数数技能。
大班的幼儿已经开始理解长度可以分割为若干个单位量,可以重复使用一个单位量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这时幼儿已经能在头脑中建构单位量与长度之间的等量替换关系,表现为重复使用一根小棒来进行长度的自然测量。
篇4: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第二课时
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第二课时)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2、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2、尺子、绳子、软尺、吸管、小棒、短积木、铅笔、筷子、纸卡段、盒子、书等物品。
3、记录表、水彩笔、磁性板。
活动过程:
一、引题:提出任务
今天小朋友来当“小小测量员”,用三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相同的一条边,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二、探索:分组测量并记录
1、幼儿两人自由结伴协商、自主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来测量物体同一条边。
2、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三、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将各组幼儿的测量记录表张贴在磁性板上,幼儿边看边交流,讨论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2、引导幼儿分析记录结果,说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并在分析比较中获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条边测量结果不同的经验。
四、游戏:问答竞赛小游戏,启发幼儿再次测量。
1、测量黑板的长边,用什么工具量的次数最少(或最多)?为什么?试一试。
2、测量活动室长度有三种长短不同的工具,选取什么工具测量速度最快?为什么?试一试。
3、如果没有这些工具,我们还能用什么办法来测量活动室的长度?试一试。
五、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再次尝试探索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高度、远近等。
篇5:幼儿园幼儿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
活动目标:
1、学习自然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的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3、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
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黑板、摸箱、标记
活动过程:
1、导入:将幼儿分成五组,进行跑步比赛。
师:你们知道刚才跑了有多远?有什么办法知道呢?(量一量)
2、提出测量要求:这里有许多材料,每组商量一下选一种材料进行测量,并将测量的工具和结果记录下来交给老师。
3、幼儿第一次尝试测量,教师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4、请测量方法正误的两组幼儿分别演示,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精确。老师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第一次测量的结束处是第二次测量的开始,依次接着量)。
如幼儿测量的都正确,也请一位幼儿示范,教师加以解释。
5、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进行第二次测量验证第一次的测量结果。
6、请每组推选一位幼儿介绍本组的测量结果。
7、提出问题,引起幼儿思考:为什么测量的结果不一样?(因为用的量具不同,有的长、有的短,量具越长(或大)测得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或小)测得的次数越多。
8、游戏:找宝藏。第三次尝试测量。
幼儿从摸箱里摸出一张画有宝藏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进行测量,找到宝藏。
9、结束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各种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除了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活动反思:
《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篇6:幼儿园幼儿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
活动目标:
1、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2、了解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4、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5、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初步的测量经验。
2、尺子、绳子、软尺、吸管、小棒、短积木、铅笔、筷子、纸卡段、盒子、书等物品。
3、记录表、水彩笔、磁性板。
活动过程:
一、引题:提出任务
今天小朋友来当“小小测量员”,用三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相同的一条边,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二、探索:分组测量并记录
1、幼儿两人自由结伴协商、自主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来测量物体同一条边。
2、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3、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
三、分享:交流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1、将各组幼儿的测量记录表张贴在磁性板上,幼儿边看边交流,讨论测量的过程和结果。
2、引导幼儿分析记录结果,说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并在分析比较中获得用不同测量工具测量同一条边测量结果不同的经验。
四、游戏:问答竞赛小游戏,启发幼儿再次测量。
1、测量黑板的.长边,用什么工具量的次数最少(或最多)?为什么?试一试。
2、测量活动室长度有三种长短不同的工具,选取什么工具测量速度最快?为什么?试一试。
3、如果没有这些工具,我们还能用什么办法来测量活动室的长度?试一试。
五、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再次尝试探索用各种不同的工具来测量物体的高度、远近等。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小百科: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测量是对非量化实物的量化过程。
篇7:《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活动数学教案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活动数学教案
活动目的:
1、喜欢参与测量活动,乐意运用自然测量的知识来解决所碰到的问题。
2、自主选择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初步认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且初步学习正确测量的方法。
3、在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探究精神,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
5、喜欢数学活动,乐意参与各种操作游戏,培养思维的逆反性。
活动准备:
1、长短不一的测量工具、粉笔
2、故事图片
3、记录纸、笔
活动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
以故事的方式引入,提出问题:蓝猫和淘气的争论如何测量小汽车的车顶长度?
幼儿讨论
(二)幼儿尝试活动
幼儿自选工具测量某一物体
引导幼儿比较观察测量的结果,并与同伴对比,有什么发现?
(三)讨论
1、比较测量的结果
引导幼儿寻找测量结果与工具的关系
2、讨论测量的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不要偏离边线;首尾相连
3、小结:使用测量工具的长短不一样,那么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四)幼儿自主测量
1、提出测量的要求:选择一种工具,量时找准起点,用笔画个记号,沿边线测量,首位相连。
2、幼儿操作。
3、讨论与总结:
(1)你用什么工具测量的?结果是多少?
(2)谁也是用这个工具的?结果一样吗?
(3)你还测了什么?结果怎样?有人测的和他一样吗?你的结果呢?
(五)延伸活动
1、讨论:还有什么也可以当测量的工具?
2、我们身体的那些部位也可以当测量工具?
3、幼儿游戏:跳远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篇8: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自然测量》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初步选择和使用材料与工具,在探索中积极思考,从而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2、喜欢动手操作,萌发探索周围事物的兴趣。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探索能力。
4、了解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初步理解数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5、让孩子们能正确判断数量。
活动准备:
1、教师用具:记录纸、水彩笔。
2、幼儿用品:幼儿人手一份材料:记录纸、水彩笔、吸管、小木棒、毛线、积木、图形片、曲别针、矿泉水瓶、软尺、纸条。
3、环境创设:将教室布置成‘宝宝学园’的环境。
活动过程:
一、教师以“帮助小动物测量‘宝宝学园’用具”引题。
结合自由探索活动,引导幼儿交流、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
1、导入:
师:“小动物们想在森林里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可是‘动物学园’里的东西要怎么来设计和建造呢?熊猫校长认为我们教室的用具和玩具都很适合它们,可是它们不知道这些东西的尺寸。所以想请我们帮助它们来量一量、记一记,然后把这些测量的结果告诉它们,好让它们照着这些样子来建造自己的‘动物学园’。”
2、教师让小朋友们探索学习用吸管测量自己坐的椅子的高度,教师引导幼儿自由尝试测量及记录的方法。
(1)师:“我们教室里的小椅子高度正好很适合小动物们。所以,我为每个人都准备了一根吸管和一张记录表,请大家用吸管来量一量、记一记,看谁能更准确地测量和记录自己椅子的高度。”
(2)教师提问:“你是怎么量的?量了几次?”
(3)请有不同结果的两位幼儿示范用吸管测量椅子的高度,师生共同寻找正确的测量方法。师:“他们的方法都不同,那么谁的方法测量起来更准确呢?”
(4)教师示范讲解正确的测量方法及记录方法。
师: “我们测量东西的时候,为了能测量和记录的更准确,测量的工具要和测量的东西一端对齐;量一次后用自己的方法做个记号;第二次量的时候,要和前一个记号对齐了再量;量一次记一次,为了不让自己忘记量了几次,可以用点、竖线来帮助自己来记,也可以心里记住次数。最后在记录表上画上用的工具和量的物体,记上量的次数。”
二、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
1、教师指导幼儿在探索活动中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教师介绍自由探索活动的材料及活动要求
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会了正确的测量方法,现在教室里有许多物品都需要小朋友们来测量和记录?”
“我为每个小朋友都准备了一个小方篮,大家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篮子里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你想测量什么就测量什么,你们可以选2―3种工具测量,一边测一边想用哪种东西作测量工具测量起来比较快。”
②根据幼儿的测量情况引导幼儿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可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
师:“你量了什么?你用了几种工具来量?还可以用哪些工具?”
2、引导幼儿通过再次的探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①猜测及讨论。
师:“刚才我们已经用正确的方法来量了一条直线的长度。现在,小动物们想知道我们桌椅的圆边――也就是那圈圈(曲线)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动脑筋来想一想,用什么工具更合适?”
②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共同探索。
师:“大家的想法都不错!那么,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东西是有圆边的,它们到底有多长呢?现在就请小朋友们找一个好伙伴一起合作,选出合适的工具,互相帮忙,完成测量的任务。你们能做到吗?”
“如果你们在活动中碰到了什么困难,又没办法解决。那么,没关系,呆会儿可以和大家一起来讨论”
③了解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工具,并发现和掌握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
师:“你和谁一起合作?量了什么东西的圆边?用什么工具量的?为什么你们会选择用这种工具?你们又是怎么合作的?”
④幼儿演示,教师小结。
三、结束语:
教师:“今天大家学会了怎样来测量物品;又帮助小动物们测量了教室里的这么多东西;还知道了不同的东西应该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来测量,这样才能更方便、更快捷、更准确。”
延伸活动:
想一想、记一记:如果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如:用脚步量操场的距离;用帽子测量头的大小等)
师:“现在又有一个难题了:如果小动物想测量我们的大操场,但又没有工具来测量,那该怎么办呢?”
“呆会儿小朋友们可以用你的办法去试一试,然后告诉小动物们,帮助它们建造一个和我们幼儿园一样美丽又好玩的‘动物学园’。好吗?”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篇9:大班数学教案《测量》
一、活动目标:
1、乐意用测量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体验测量在生活的应用。
2、在探索比较中学习正确的测量方法,初步认识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3、在活动中发展幼儿观察、比较及判断能力。
4、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体验数学游戏的乐趣。
5、培养幼儿边操作边讲述的习惯。
二、活动准备:
1、幼儿已有用等长的量具一一排列摆放进行测量的经验。
2、长短不一的学具如:尺子、绳子、小棒、积塑 、纸条等;笔、测量记录表等
3、布置白雪公主的家的活动场景:小床若干、桌子等
活动过程:
一、组织幼儿参观《白雪公主》故事场景,设置问题情境引起幼儿测量兴趣。
引入:春天到了,白雪公主想把小矮人的家打扮一新,但是她遇到了难题,你们愿意帮助她吗?
二、幼儿尝试解决问题——量地砖,探索正确测量的方法。
1、引导思考:白雪公主想为小矮人的家里铺上地砖,怎样清楚的告诉瓷砖厂的工人地砖的大小?
2、幼儿尝试用相同的工具测量。
3、引导幼儿比较测量的结果,探讨发现测量的正确方法。
讨论:选择相同的工具测量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结果?
方法: 找准起点,沿边线测量,用笔(拇指)画个记号,首尾相连。
三、幼儿尝试解决问题——量床,探索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的关系。
1、思考:白雪公主想为小矮人的小床做新的床套,怎么知道床套的宽度和长度?
2、教师介绍测量记录表。
3、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
师巡回观察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工具进行测量,记录。
4、引导幼儿交流测量的结果,并初步认识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积累测量经验。
讨论:量相同的位置测量结果一样吗?为什么?
小结:测量工具越长,测得的结果越小;测量工具越短,测得的结果越大。
四、活动延伸:引导选择自己感兴趣的2—3种测量工具给周围生活中的物品测量,积累测量经验。
教学反思
学前阶段的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对于这一活动我进行了反思: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篇10:大班数学:自然测量
大班数学:自然测量
活动目标:
1、教幼儿学习自然测量,初步掌握测量的方法,激发幼儿参与测量的兴趣。
2、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来测量周围物体,在探索比较中发现测量工具和测量结果的关系。
3、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活动准备:
1、长度不同的筷子、铅笔、吸管等。
2、若干张记录表格。
3、粉笔若干。
4、魔箱和宝藏图。
活动过程:
1、以游戏“看谁跳得远”引入活动,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
2、学习测量方法。
(1)自主探索测量方法。
要求幼儿人人动手,运用测量工具(筷子),测量桌子的长度。
测量结束,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测量方法和想法与老师、同伴们交流。
(2)教师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
测量时,筷子的一头要对齐桌子的边角,在筷子的另一头用粉笔画一条短线作记号,第二次测量的时候要从记号的开始处接下去量,边量要边数,一根筷子,两根筷子,……最后就能记住桌子长度有多少根筷子长。同时强调测量工具(筷子)必须沿着边测量。
(3)幼儿分组测量,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
①幼儿两人一组,用不同长度的筷子,测量活动室的门、窗户及黑板的边,并记录测量结果。
②教师巡回观察、倾听、了解幼儿测量的情况。
③请个别组幼儿交流测量时遇到的困难,并采取哪种办法解决,再汇报测量的结果。
(4)引导幼儿分析讨论:同样的门、窗户、黑板,为什么都用筷子测量,而结果却不一样?
老师用与孩子一样的测量工具(筷子)进行演示,引导幼儿观察筷子的长短,得出筷子长,量出的次数少;筷子短,量出的次数多。
3、游戏:找宝藏。
幼儿从魔箱里摸出一张画有藏宝地点的标记图,根据图运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找出宝藏。
4、结束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各种测量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长短有关。出来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会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篇11:大班数学:自然测量
教学目标:
1.运用自然物接续摆放的方法,测量物品的长短高矮。
2.探索发现测量工具与测量次数之间的关系。
3.乐意进行物品的无间隙接续摆放。
教学准备:
1.教师操作图片卡
2.教学挂图
3.插塑积木,古式积木和纸条。
教学过程:
一、故事欣赏
二、问题解决
1.围绕故事情节进行提问,激发幼儿进行测量的兴趣。
(1)羽儿用什么为周夫人测量?周夫人的身高有几根筷子长?
(2)到了布料店,羽儿买了多长的布?他买对了吗?为什么?
(3)5根筷子和5根簪子测量出来的数字都是5,可是买来的布却短了,为什么?
2.操作图卡,引导幼儿了解相同数量的不同测量物的长短比较。
(1)量一量筷子和簪子的长度。
3.引导幼儿操作古氏积木和插塑积木,尝试进行测量比较,理解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
(1)引导幼儿操作古氏积木和插塑积木,进行测量纸条长度。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拓展
1.请幼儿操作作业单。
2.集体检查操作结果。
3.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用不同种工具进行测量,还知道了测量的结果和量具的大小、长短有关。除了今天用的量具外,还有哪些东西可以用来测量呢?小朋友回去后找一找、试一试好吗?
篇12:大班科学教案《自然测量》
大班科学教案《自然测量》
活动目标
1.能选择自然物测量物品的长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体验测量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功感。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等。
2.记录表:标明测量物体、测量工具与数据。
3.幼儿学习资源。
活动过程
1.教师通过组织幼儿讨论自己的身高、体重引出课题,知道测量要借助于工具。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自己多高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们知道自己有多重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原来,要想知道身高、体重(要想测量)就得借助工具。
2.请幼儿以组为单位测量桌子长度,初步探索自然测量的基本方法。
(1)请幼儿讨论,除了尺子还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幼儿说出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如;小棍、绳子、手掌、脚步、书本等。(可为幼儿提供幼儿学习资源开拓幼儿思路)
师:要是想要知道桌子有多长?咱们可以怎么办?(尺子量)
师:除了用尺子,还可以用什么?
(2)幼儿自由选择用绳、小棒、铅笔等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师:孩子们,我在每一组投放了一份测量工具,请你们商量一下,一名幼儿记录,其他的孩子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桌子。
教师提醒幼儿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都要记录好,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3)请多名幼儿演示不同的测量方法,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准确。
师:哪位小朋友想来为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么测量的?
师:你们觉得哪位小朋友的的测量结果准确?
3.教师示范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引导幼儿掌握其中要领。
(1)重点请(运用首尾相接的)幼儿演示测量过程,讨论:为什么量一次后要用手按住这个点,然后移动小棒从这个点开始继续测量?
(2)教师讲解、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强调幼儿在测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如:用小棒测量时,小棒的首和尾要相接,不能有空,沿直线测量,记住总数。
用绳子测量时,要将绳子拉直,做上标记。
4.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运用正确方法进行二次测量。
对运用不同测量工具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引导幼儿发现: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分布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越小)分步测量的次数越多。
篇13:有趣的测量大班数学教案
【活动目标】
1、感受并体验远近的含义,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究精神。
2、学习用工具测量远近,并能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3、初步感知同样的距离,使用的测量工具不同,测得的次数也不同以及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4、培养幼儿相互合作,有序操作的良好操作习惯。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活动重难点】
1、重点:按照正确的步骤用工具测量
2、难点:
(1)理解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2)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活动准备:
铅笔,表格、路线图每人一份、水彩笔盖、短水彩笔、没削过得铅笔。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今天,动物学校要举行一场盛大的运动会,小兔、小熊、小猫都报名参加了比赛。你们看,小动物们马上就要从自己家里出发到学校去了,究竟是哪个小动物会最先到达体育馆呢?
二、学习用工具测量的方法比较路线的远近。
1、(引导幼儿观察路线图)请幼儿观察比较,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近?哪个小动物去体育馆的路最远?你是怎么知道的?这种方法准确吗?
2、师:用眼睛看的方法叫做目测法,但是目测法比一定准确,我们还能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路线的远近呢?(请幼儿讲讲自己的想法,如工具:尺子、棍子、绳子、积木等)老师今天也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一种测量工具,你们看看老师带来了什么工具?(水彩笔盖)
3、师:你们觉得这样工具能测量小动物家到学校的距离么?(能)那咱们就先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要几个水彩笔盖,你会量吗?(会),请你来试一试。
在幼儿尝试过程中教授测量方法,,边演示边引导幼儿一起讲述测量的正确步骤(找起点,沿着线,接着量)将测量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小猫家到学校量了5个水彩笔盖)
4、师:请你们也量一量小猫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请你再量量其他两个小动物家到学校用了几个水彩笔盖,把结果记录在表格里。
5、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的结果,教师小结不同的距离,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测量的次数越多越远,测量的次数越少越近
6、师:郑老师还给你们准备了两种测量工具呢,我们就用这两种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小椅子好不好。
请幼儿示范测量方法,及时纠正不对的测量步骤。
7、请幼儿坐好,检验幼儿测量结果,教师小结同样的距离,使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的次数也不同,越长的工具所用的测量次数越少。
三、教师小结
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都能被当做测量工具呢,我们的教室里就有很多,待会请你选一样你喜欢的东西作为测量工具,来量一量咱们的桌子、黑板,还能比比小朋友的身高呢……
个人反思:
这节教学活动有好的地方,也有失败的地方。
因为活动中所要测量的就是我们天天要用的桌子,非常的贴近生活,所以幼儿在测量的时候特别的开心,积极性也特别的高。在操作的过程中,因为幼儿之间的能力有所差距,所以有对有错,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给幼儿多次交流多次尝试的机会。发现问题就要给幼儿解决问题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误,再尝试用别的方法。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我都会让他们先自己想办法,大胆去尝试。
幼儿百科:测量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测量是对非量化实物的量化过程。
篇14: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测量》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测量》含反思
设计背景
经过一个暑假,大部分孩子都长高了不少,排队每个都在比较高矮,为了让孩子了解自己的高矮,设计了数学课——测量
活动目标
1、能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自然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等。
2、体验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方法。
3、初步理解测量的意义,增强幼儿动手能力。
4、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5、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测量的意义,测量物体的'长短,宽窄,高矮。
活动准备
直尺,长纸条,测量用的绳子,木棍,记录纸。
活动过程
1、教师带领幼儿到户外,找到两种高矮差异不太明显的植物,请幼儿比一比,哪一株植物更高一些?
2、启发幼儿用自然工具来测量两株植物的高矮,(如用手,用小棍,或者用直尺,等)。在测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测量时将测量工具首尾相接。
3、分组活动:
第一组用手或手臂来量桌子,门,窗的长度,宽度,说说测量的结果并且记录下来。
第二组用绳或者脚步来测量教室,黑板的长度,宽度,说说测量结果并记录下来。
第三组用棍子或者直尺来测量桌子,椅子的长度或宽度或高度,说出测量结果并记录下来。
4、对照汇报结果引导幼儿探索:用长方形纸条自制量尺,写上0——10的数字做成量尺。
5、交流小结,鼓励幼儿用书,铅笔,小棍,直尺来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
教学反思
学前阶段的幼儿,对与数的概念理解难掌握,测量的意义难理解,只有利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上让幼儿自己操作自己动手来寻求答案,让幼儿真正了解测量的乐趣。这一活动幼儿比较兴趣参与活动,但是测量结果的记录有所欠佳。对于这一活动我进行了反思:虽然幼儿乐与参与了活动,但是实践过程操作能力还不够强。在以后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多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
篇15:幼儿园大班自然测量教案
活动目标
1、能选择自然物测量物品的长度,初步掌握‘首尾相接’的基本测量方法。
2、知道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体验测量活动带来的乐趣与成功感。
3、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喜悦。
活动准备
1、测量工具(各种长棍、尺、绳子、纸盒等)笔、记录纸等。
2、记录表:标明测量物体、测量工具与数据。
3、幼儿学习资源。
活动过程
1、教师通过组织幼儿讨论自己的身高、体重引出课题,知道测量要借助于工具。
师:孩子们,你们知道自己多高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你们知道自己有多重吗?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原来,要想知道身高、体重(要想测量)就得借助工具。
2、请幼儿以组为单位测量桌子长度,初步探索自然测量的基本方法。
(1)请幼儿讨论,除了尺子还可以用哪些工具进行测量,引导幼儿说出各种自然测量的工具,如;小棍、绳子、手掌、脚步、书本等。(可为幼儿提供幼儿学习资源开拓幼儿思路)
师:要是想要知道桌子有多长?咱们可以怎么办?(尺子量)
师:除了用尺子,还可以用什么?
(2)幼儿自由选择用绳、小棒、铅笔等工具测量桌子的长度,并做好记录。
师:孩子们,我在每一组投放了一份测量工具,请你们商量一下,一名幼儿记录,其他的孩子选择工具进行测量桌子。
教师提醒幼儿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都要记录好,观察幼儿的测量方法是否正确,并指导幼儿与同伴合作。
(3)请多名幼儿演示不同的测量方法,师生讨论哪种方法测出的结果更准确。
师:哪位小朋友想来为大家演示一下你是怎么测量的?
师:你们觉得哪位小朋友的的测量结果准确?
3、教师示范首尾相接的测量方法,引导幼儿掌握其中要领。
(1)重点请(运用首尾相接的)幼儿演示测量过程,讨论:为什么量一次后要用手按住这个点,然后移动小棒从这个点开始继续测量?
(2)教师讲解、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强调幼儿在测量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如:用小棒测量时,小棒的首和尾要相接,不能有空,沿直线测量,记住总数。
用绳子测量时,要将绳子拉直,做上标记。
4、请幼儿反思刚才本组测量的方法是否正确,运用正确方法进行二次测量。
对运用不同测量工具得出的结果进行比较,引导幼儿发现:量具的长短与测量结果有关,量具越长(或大)分布测量的次数越少;量具越短(越小)分步测量的次数越多。
活动反思
由于选择的教学内容——《自然测量》活动是幼儿较感兴趣的一项数学活动内容,也是一项操作性很强的活动;而且,我为幼儿也准备充分的材料,能做到人手一份。所以,幼儿在活动中主动性及积极性都很强,探索活动中个个都表现地很投入,许多平时比较不爱动手的孩子在此次活动中也显得活跃多了。幼儿通过多次的自由探索活动,已能掌握比较准确的测量方法了;幼儿在测量中,各项能力也得到了发展,特别是动手能力及探索能力。
第一环节
适宜行为: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幼儿进行探索性测量,并根据自己的测量经验进行讨论,让幼儿把自己的做法和想法说出来,起到了互相学习,互相借鉴的作用,而且个别幼儿的演示、教师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对正确的测量方法有了初步地了解。
不足之处:
1、幼儿人数较多,而空间有限,选择椅子的高度来测量,让孩子的视线受阻,活动不方便。
2、在我示范正确的测量方法时,选择了和幼儿一样的测量对象——椅子,由于空间受阻,因此做在后面及旁边的幼儿观察地比较不清楚。
问题:
1、如何选择幼儿的探索对象、教师应发出怎样的指令很重要,而我在此环节中欠缺充分的考虑。
2、教师是否必须选择和幼儿同等的测量对象进行示范讲解呢?怎样选择才能更好地考虑到每个孩子的视线呢?
对策:
1、可以让孩子们选择椅子靠背的边作为对象进行测量,这样既能让幼儿的活动空间不会太窄,又有利于幼儿的探索。
2、值得思考:是否可以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线段,通过比较清晰的方法来进行示范讲解?
第二个环节
适宜行为:我充分考虑本班幼儿的实际操作特点,采用一放一收、再放再收的方式进行教学,幼儿均能遵守规则,并且学习效果较好;老师组织也比较轻松。
不足之处:我设计的小环节比较多,投放的材料也多,幼儿什么都想试一试,操作时间显得不够充分。
问题:
1、各个小环节的设计均为了一个目标——继续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在活动中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因此,是否可以把第一个小环节和第二个小环节结合起来,让幼儿操作起来时间显得更充足呢?
2、难度会太大了吗?因为幼儿要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并不容易,更何况要幼儿初步感受了测量方法后,马上就步入第二个目标——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进程是否会太快?
对策:
1、考虑将这个教学内容分成三个课时,把此次的目标、重点放在“学习多种自然测量的方法”上。第二个大环节,就改为让幼儿通过自由探索、操作,继续学习、巩固正确的测量方法。当然,我们可以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对有圆边的物体进行测量,学习不同的测量方法。
2、把“尝试让孩子们自己发现不同的测量对象适合用不同的测量用具,测量工具的选择和测量对象是有关系的”这一个目标放在第二个课时来进行。这样,幼儿学习起来不会那么辛苦,操作的时间也更宽松,又能更有效地突破重难点。
整体感受:设计活动环节,既要根据幼儿的活动特点来设计好环节,又要很充分地考虑各个环节的目的性和可行性,还要考虑好各个小细节的处理。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是相当重要的,问题的设置、随机的观察、引导语的把握均是需要进一步的培养。
【《自然测量》大班数学教案(精选15篇)】相关文章:
大班活动《铅笔》反思2024-02-22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反思《猜拳赢气球》2022-11-11
大班科学领域《球儿转转转》教案2023-04-03
大班数学公开课教案2023-12-29
大班数学优质课教案《看电影》2024-02-29
大班种植计划2023-06-17
有趣的导游图大班教案2022-05-08
大班上学期数学教案《农庄小统计员》2022-08-09
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热水怎样变冷》2022-09-30
用手来测量科学教案2022-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