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风《长江》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

时间:2022-05-06 22:12:05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郭风《长江》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共19篇))由网友“虾饺”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郭风《长江》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供大家阅读参考。

郭风《长江》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

篇1:郭风《长江》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郭风及其作品,识记“曙天、浦口、千年万载、舢板、堆栈”等生字词。

2.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3.反复手法增强抒情效果的艺术特色。

4.感受深厚的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 1.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反复手法增强抒情效果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感受深厚的民族精神。

教学思路及学法指导

一、按照常规自行预习。提示学生注意这是一首散文诗,诵读时要读出诗的感情和韵味。还要注意到是写黎明时分的长江,读时应处理好语速和语调。

二、课上指定几位朗读较好的学生朗读全文,师生共同评点,适当结合对诗歌感情的品味。最后教师示范读一遍。

三、在课堂上准备“练习探究”一,二的发言提要,要求写在笔记本上。如果需要分点来说,要将主次先后考虑清楚,避免观点含混不清。

四、课堂讨论,教师相机指点,纠正整合,最后给出一个较完整的答案。

五、布置课后完成“练习探究”四,并就第三题所提示的每人试举“重复出现”的一两处,说说自己的看法。文中写长江的“醒来”、“微笑”有多次重复,应指定学生注意联想和想象的一致性。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序号 11----001 组长签字

教学内容及环节

教师活动 学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导入新课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干流全长6300公里,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年平均入海水量约9600余亿立方米。以干流长度和入海水量论,长江均居世界第三位。长江可供开发的水能总量达二亿千瓦,是中国水能最富集的河流。长江干流通航里程达二千八百多公里,素有“黄金水道”之称。  学生听记重要信息。

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61年,此时社会主义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祖国的建设蒸蒸日上,作者满怀对祖国的热爱以饱满的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这个时期也是新中国面临的一个特殊时期(三年自然灾害),作者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心战胜困难,看到祖国美好的明天。 同上。

作者简介

郭风,原名郭嘉桂,回族,祖籍福建莆田,19出生。他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散文、散文诗和儿童文学的创作事业,迄今已结集出版作品50多部。他早期的作品质朴清新、饶有天趣,贮满诗情画意,是风景画家、风俗画家与抒情诗人才能的神奇统一。其《叶笛集》于1959年初出版后,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冰心著文称“又发现了一个诗人的喜悦。”新时期以来,他的作品追求自然、本色、纯朴,具有更广阔的历史感和更深沉的哲理意蕴,体现了大家之风范。他的作品还先后两次荣获全国儿童文学作品奖,两次荣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并译成俄文在前苏联地区出版。 指名学生简介,补充,听记重要内容(批注在课本上)。

学习生字词

识记下列字词。

浦(pǔ)口   曙(shǔ)天     吹拂(fú)

舢(shān)板   驳(bó)船    堆栈(zhàn)

穿梭(suō)   粼粼(lín)    瑰(guī)丽

千年万载(zǎi)  哺(bǔ)育   湖泊(pō)

生在课文中批注、朗读、识记。

朗读课文,初读感知。指导学生用不同形式反复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研读课文

1)本文的作者是怀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来描写长江的?你能从文中找出表达作者心情的句子或词语吗?

明确:赞美自豪的感情。句子有“你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使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

(2)黎明和青春的特点是什么?文中那些语句突出了这样的特点?并且采用了那些表现手法来写这些景象的?

清新、明净、明丽、容光焕发、生机勃勃、朝气、活力、希望

拟人、反复、比喻、象征(作用都是为了表达作者内心的舒畅、愉悦的思想感情)

(3)作者的心情是“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的欢愉”,这一点作者在文中反复说到,为什么作者又一再强调长江是“古老的”,这和“青春”不矛盾吗?

明确:千百年来长江奔流不息,养育了无数中华儿女,已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所以它是“古老的”。古老的长江在经历的岁月的洗礼后,如今在新时代光辉的照耀下,看到了祖国的蓬勃发展,所以心情才“舒畅”“欢愉”,强调长江是“古老的”也是为了说明长江“旧貌换新颜”祖国“旧貌换新颜”。 生读、思考、批注、讨论、明确、记录。

学生阅读,找出句子、勾画、回答。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结 本文通过描写赞美长江,赞美祖国的富饶,歌唱新中国的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与欣欣向荣。

第二课时 课时序号 11----002 组长签字

复习

导入 听写生字词。

浦(pǔ)口   曙(shǔ)天     吹拂(fú)

舢(shān)板   驳(bó)船    堆栈(zhàn)

穿梭(suō)   粼粼(lín)    瑰(guī)丽

千年万载(zǎi)  哺(bǔ)育   湖泊(pō) 两学生在黑板上听写,其他人笔记本上听写,互相订正。

研读与赏析

(1)作者描写长江为什么选取长江的黎明,这里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长江的黎明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

明确:这里作者用了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这里的黎明象征的是祖国的新气象,象征的是祖国美好的明天。这里的黎明就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了。

(2)自己动手试给课文分分段,看看课文都用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方式?

教师可提示表达方式帮助学生: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等。记叙明确过程,描写突出形象,议论、抒情点明主旨。抒情有直抒胸臆,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常表现为托物寓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寓情于景。

(3)根据刚才的讨论,作者用了大量的抒情语句来赞美长江,但我们感受到的却是作者对祖国美好明天的赞美,本文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明确:

1)借景抒情的写法。借描写长江来赞美祖国,抒发对祖国旧貌换新颜的热爱赞美之情。

2)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3)综合运用了拟人、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方法。

(4)辨析带点词语的细微差别。

你这样的容光焕发,你的笑容是多么的甜美。

你的心好像黎明一般的舒畅,青春一般欢愉。

学生讨论后教师明确:“容光焕发”“甜美”不仅写出了形貌,而且写出了心理情状,而“舒畅”“欢愉”主要写的是心情。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阅读课文,从文中画出句段说明其使用的表达方式,并划分层次,说出分层依据。

学生讨论回答。

拓展与延伸    你能说说有关长江的诗歌、成语和故事吗?

明确:

诗歌: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

故事:

成语:鲤鱼跳龙门、波澜壮阔 气势磅礴

生自由发言。

板书设计

长江  (象征) 祖国

醒来          新时代      拟人

繁荣          欣欣向荣    比喻

繁忙                 生机勃勃    排比

人民          幸福灿烂    反复

借景抒情

作业布置

1.有感情的朗读全文并背诵。

2.了解有关长江的地理和人文知识。

3.完成词句品味积累题。

武贵珠

[郭风《长江》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

篇2:七年级文言文复习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文言文复习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

七年级下册201页《愚公移山》复习题

1、《愚公移山》选自              ,这是一篇            。

2、给下列字注音:

龀( ) 匮( )厝( )孀(    )箕畚(  )(   ) 智叟(    )荷担者(      )

3、解释句中的重点字:

(1)杂然相许             (许:      )  (2)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箕畚:       )

(3)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且:      )  (4)帝感其诚           (感:         )

(5)而山不加增           (加:      )   (6)聚室而谋日        (聚室:       )

(7)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     (毛:      )   (8)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         )

(9) 惧其不已也           (已:      )    (10)无陇断焉          (陇:         )

4、请用原文回答问题。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

愚公移山的目的是:

表明愚公移山任务艰巨的两句话是:

愚公认为移山一定能实现的原因是

智叟认为愚公很“愚”的原因有二,一是                  ,二是

5、解释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 )通( ),意思是                                      。

河曲智叟亡以应。        ( )通( ),意思是                                      。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   )通( ),  意思是                                       。

甚矣,汝之不惠。      (      )通(    ),意思是                                      。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      )通(     ),意思是                                     。

无陇断焉。               (      )通(      ),意思是                                      。

6、区分下列句子是疑问句还是反问句。

⑴且焉置土石?(      )      ⑵如太行、王屋何?(        )

⑶何苦而不平?(       )⑷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

7、翻译下列句子。

(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3)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甚矣,汝之不惠!

( 5 )何苦而不平?

8、指出下列“其”和“之”的不同用法。

其:其妻献疑曰(       )惧其不已也(       )  其如土石何(       ) 帝感其诚(       )

之:河阳之北(        ) 以君之力(         ) 毁山之一毛(       ) 笑而止之曰(       )

9、分析“其妻献疑”和“智叟笑而止之”的内容,回答:

其妻对愚公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智叟对愚公的话语中带有           的语气,其目的是                 。

10、“虽我之死,有子存焉……无穷匮也”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运用这种句式,其目的是表现愚公(   )

A、思想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B、把希望寄托在难以实现的幻想中。

C、要世世代代移山,不达目的不罢休。   D、要造福子孙后代,创建千秋伟业。

11、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山之一毛:山上的一根草。    B、固不可彻:固执得不够彻底。

C、孀妻弱子:寡妇孤儿。        D、无穷匮:无穷无尽。

12、下列句意解说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你真是不实惠呀。B、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块石头怎么样呢?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虽然我死了,有儿子存在。D、河曲智叟亡以应--河曲智叟一边答应一边逃走了。

13.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杂然相许   许: 赞同                 B.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 扛

C. 寒暑易节    易: 交换                D. 何苦而不平      苦: 劳苦

14.从课文学习中知道, “阴”“阳”二字在和山水名称相连时,多指和山水相关的方位,如    “河阳”“汉阴”等。我国很多城镇名称就是这样形成的。请分别写明下列城市所处山水的位置。

⑴  江(长江)阴_____________;    ⑵洛(洛河)阳  _____________;

⑶ 衡(衡山)阳_____________;   ⑷华(华山)阴_____________;

15.在人和山这对矛盾中,愚公和智叟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度.愚公认为:子孙无穷,人力无限,而山不加增,人定胜山;智叟认为:人是“残年余力”,山却高大难平,愚公不自量力。你的看法呢?谈谈你对二人的评价。

16.对本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愚公之妻“献疑”,智叟“笑而止之”,这可看出两人都坚决反对愚公移山。

B.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可见愚公移山受到众人拥护。

C.文章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来突出人物形象。

D.文章通过愚公移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

七年级下册205页《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练习题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作者      名      ,字        ,他是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称他为          本文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孟子》是记录

2、给下面的加点字注音。

畎亩(    )傅说(     )胶鬲(     )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

3、找出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入则无法家拂士  ( )通( ),意思是                  。

困于心衡于虑   ( )通( ),意思是                  。

曾益其所不能   ( )通( ),意思是                  。

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所以动心忍性    (        )(      )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      )(       )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        )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      )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                   空乏其身            (      )

舜发于畎亩之中    (      )                       管夷吾举于士        (      )

百里奚举于市    (      )(        )               苦其心志           (      )

人恒过          (      )    而后喻(       )     劳其筋骨           (       )

5、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6. 下面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本文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内有               外有                  (用课文词语回答)

8、孟子在选文第①段中以六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告诉人们什么道理?请写出与之意思相近的一句名言?

9、凡是能担天下大任的人才,都必须经受一定的磨炼,这样才能取得成就。任意举一个恰当的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必须包括人名、所受的磨炼、取得的成就)

七年级下册214页《送东阳马生序》复习题

1.解释加点词。

录毕(    )走送之(     ) 同舍生皆被绮绣(    )媵人持汤沃灌(     )余幼时即嗜学(     )     无从致书以观 (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计日以还(     )    天大寒 (     )       弗之怠(    ) 走送之(    )不敢稍逾约(     )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既加冠(     )

余因得遍观群书(    )  益慕圣贤之道(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四支  (     )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     )(    )或遇其叱咄(      ) 色愈恭(     ) 礼愈至         俟其欣悦(    ) 卒获有所闻 (     ) 负箧曳屣 (     ) 持汤沃灌(     ) 日再食(    )  (   )       无鲜肥滋味之享(     )同舍生皆被绮绣 (     ) 腰白玉之环(    )    烨然若神人 (     )             略无慕艳意     (      )    以中有足乐者(      ) (       )

2、给划线的子注音。

被绮绣(     )  嗜(     )  逾约(    )尝趋(    )烨然(     )

3.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A.录毕,走送之  走:跑         B.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敲门

C.媵人持汤沃灌  汤:热水      D.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4.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    )

A、或遇其叱咄     或王命急宣    B、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C、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年且九十   D、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5.下列句中的“/ ”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余幼时/即嗜学         B、益慕圣贤/之道

C.腰/白玉之环.        D、门人弟子/填其室?

6、下列各组中划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分)

A、无从致书以观    言行一致           B、益慕圣贤之道    益多弊少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患得患失       D、未尝稍降辞色    婉言辞谢

7.下列划线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烨然若神人        判若两人                 B.腰白玉之环     腰缠万贯

C.右备容臭         臭气相投                   D.主人日再食   再接再厉

8.下列句子“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    )(2分)

A.足肤皲裂而不知    B.执策而临之    C.学而不思则罔    D.出淤泥而不染

9.下列表述中,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略无慕艳意”、“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表现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心向学的精神。

B.描写富家子弟的豪华,是为了突出对自己穷酸生活的遗憾。

C.作者以“勤且艰”的求学经历,勉励马生勤奋学习。

D.文段内容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精神上的富足,能够战胜物质上的贫困。

10.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②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③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④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⑤余则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

11、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与“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

12.请从语文积累中找出表现古人“好学”的两个成语:①          ②

13、指出下句中“之”的用法。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2)当余之从师也。(  )  (3)余之勤且艰苦此。(  )

史德福

篇3: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下册预习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对多个实际问题的分析,使学生体会到一元一次方程作为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2.使学生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3.会判断一个数是不是某个方程的解。

重点、难点

1.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题。

2.难点:弄清题意,找出“相等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小学里已经学过列方程解简单的应用题,让我们回顾一下,如何列方程解应用题?

例如:一本笔记本1.2元。小红有6元钱,那么她最多能买到几本这样的笔记本呢?

解:设小红能买到工本笔记本,那么根据题意,得

1.2x=6

因为1.2×5=6,所以小红能买到5本笔记本。

篇4:北师大七年级数学下册预习教案

二、新授:

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例子:

问题1:某校初中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以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

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哪些方法?

(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再作讲评)

算术法:(328-64)÷44=264÷44=6(辆)

列方程解应用题:

设需要租用x辆客车,那么这些客车共可乘44x人,加上乘坐校车的64人,就是全体师生328人,可得。

44x+64=328 (1)

解这个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结果。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试试看?

(学生可能利用逆运算求解,教师加以肯定,同时指出本章里我们将要学习解方程的另一种方法。)

问题2: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以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小敏同学很快说出了答案。“三年”。他是这样算的:

1年后,老师46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2年后,老师47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3年后,老师48岁,同学们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的三分之一。

你能否用方程的方法来解呢?

通过分析,列出方程:13+x=(45+x) (2)

问:你会解这个方程吗?你能否从小敏同学的解法中得到启发?

这个方程不像例l中的方程(1)那样容易求出它的解,小敏同学的方法启发了我们,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方程(2)的解。也就是只要将x=1,2,3,4,……代人方程(2)的两边,看哪个数能使两边的值相等,这个数就是这个方程的解。

把x=3代人方程(2),左边=13+3=16,右边=(45+3)=×48=16。

篇5: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 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激发好奇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

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 的两边分别是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类 位置关系 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 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 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 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 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 ,求 的度数。

[巩固练习](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 ,求: 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

[作业]课本P9-1,2P10-7,8

[备选题]

一判断题:

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过,而且这两个角互为补角,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 )

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

二填空题

1如图,直线AB、CD、EF相交于点O, 的对顶角是 , 的邻补角是

若 : =2:3, ,则 =

2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

篇6:《筏子》课堂教学计划教案(北师大七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学习“一泻千里、胆惊心悸、湍急、吞噬、艄公、浏览、化险为夷、如履平地”等生字、词。

2.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3.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学习“一泻千里、胆惊心悸、湍急、吞噬、艄公、浏览、化险为夷、如履平地”等生字、词。

2.分析作者在文中采用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通过艄公的形象,接受深厚的民族精神,理解作者阐明的道理。

教学思路及学法指导

一、按照常规自行预习。提示:

1、重点朗读第3、4、5自然段和第9、10段,注意读到描述性语段和说明性语段时,在轻重徐疾、抑扬顿挫上应有什么样的区别。

2、准备回答“练习探究”一、二,将答题要点写在笔记本上。

二、课堂上先由学生朗读全文一遍(自主或指定均可)。指点注意是否做到描述语段和说明性语段有所区别。讲评之后,让学生先各自将3、4、5和9、10这五个段落轻声读一遍。然后在班上或自主或指定进行交流,教师讲评并作示范。

三、讨论交流“练习探究”三、四。讨论第四题时,不要忽略了“大水车”的形象意义。

四、就“词句品味、积累”第1题,辨析一下如果将“浊浪排空”改为“巨浪排空”,把“胆惊心悸”改为“胆颤心惊”,是否更好?品味第2题中“安祥”用于筏子,有什么样的意味,为什么?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序号 11----003 组长签字

教学内容及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个性修改

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

相关资料介绍

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内容。

研读课文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奔腾不息的黄河孕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文化。黄河那汹涌澎湃的气势更锻炼了我们坚强的意志、不屈向上的人格。作为生活在黄河岸边的我们今天就来一起学习袁鹰先生的文章《筏子》,看看他笔下的黄河大水车、

羊皮筏子及“黄河的主人”们是如何与黄河进行抗争的。

袁鹰,原名田复春,又名田钟洛,1924年生,江苏淮安人。在上海读完中学、大学后,曾在中学任教。1945年底到上海《世界晨报》任记者,1947年初编辑上海《联合晚报》文艺副刊。其间写了很多反映青年学生生活的小说、散文和诗。上海解放后,任《解放日报》记者,1952年调北京《人民日报》工作,曾任文艺部主任,《人民文学》编委,《散文世界》主编等。著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风帆》《留春集》《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等。袁鹰散文作品善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点化主题,诗意浓郁。

羊皮筏子:皮筏是用羊牛皮扎制成的筏子,为黄河沿岸的民间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的摆渡工具。当你在中山桥至黄河母亲雕塑之间的河滨小道上信步漫游时,偶尔会看到仍有皮筏子在河道上悠闲漂荡。远远望去,就像一叶扁舟。人筏混为一体,随波逐流;近看则见在紧贴水面的皮袋筏上,坐着五六个客人,随着波涛的起伏,颠簸而行,有惊无险,极富刺激。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注音,准备复述。

吞噬shì 湍tuān急  一泻 xiè 千里   胆惊心悸 jì  木罐guàn   筏 fá子   篙 gāo  浏líu览  艄shāo公

浊zhuó浪排空   化险为夷 yí

如履lǚ平地

指名复述、评议、提问:

(1)听了同学的课文复述,你有何感想?

明确:羊皮筏子虽然很小,却能经得起大的风浪。

艄公的技巧高超,令人佩服。

乘客的胆子真大,处变不惊。

黄河的气势让人感到震撼。

(2)本文赞美了什么?

本文赞美了征服自然的人类,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3)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生听记。

指名介绍、补充、批注。

生解说。

听读课文,在文中注音后识记。

勾画内容要点,准备复述。

生思考,交流,回答,批注。

学生速读课文思考、交流、回答。

小结 课文通过描述艄公撑着羊皮筏子在黄河上行驶的情景,赞扬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从而赞美了勤劳勇敢、智慧坚强的中华民族。

第二课时 课时序号 11----004 组长签字

导入新课 研读赏析课文。

拓展与延伸

1.听写生字词

2.回顾上节课内容。

1.文章写黄河的大、深、急,分别用哪些景物衬托?

(1)大水车、羊皮筏子(2)人的心情。

2.在这些景物中,作者所有的篇幅奉献给了兰州的一种原始的交通工具:羊皮筏子,这是为什么?

(1) 地域的特点,富有人文精神和趣味

(2) 引出艄公,用筏子的小、险体现人物的精神

3.艄公这一形象是怎样的?

他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之上,如履平地,是黄河的主人(勇敢、智慧、镇静、机智)(抒情)

4.作者说艄公是值得景仰和赞颂的,你从他的身上学到了什么?

只凭天不怕地不怕的大胆冲劲是不行的,要战胜凶险、征服自然还得沉着、细心、机智和毅力。(议论)

5.这篇课文的作者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来阐明这一道理?

明确:鲜明的、一系列的、全方位的衬托和对比。

有正衬,如写黄河的大,以大水车衬托。写黄河的深,以筏子的载重多衬托。写黄河的急,以羊皮筏子的快来衬托;

有反衬,如见到羊皮筏子前和见到羊皮筏子后的想法,岸上的人和乘客的不同心情的比较;

有正衬、反衬错杂,如小小的浪头吞噬筏子,即正衬了黄河的凶险,又反衬了征服自然的人们;

有衬托对比交织,如提心吊胆和从容谈笑即使对比,又是前者反衬后者。这一连串的的对比、衬托是文章结构紧凑、文脉连贯。

1.上一篇课文写了长江,这篇课文写的是黄河。两位作者是不是把它们都作为自然景观来写呢?如果不是,作者想要表现什么呢?

师生明确:不是。关于《长江》,郭风不光赞颂了长江,更是讴歌了古老而又年轻的祖国欣欣向荣的景象。这篇课文的作者想要歌颂的是征服自然的人类,这赞美包括了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的勇敢,机智、沉着和毅力,也颂扬了黄河的雄浑磅礴。

2.说说有关黄河的名句。

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4)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刘禹锡唐《浪淘沙》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6)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潼关怀古》)

7)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听写回答。

读课文,勾画,批注,讨论。

讨论、批注、记录。

小结   本文运用衬托对比等手法体现了黄河的凶险壮美,赞美了包括艄公、乘客在内的“黄河的主人们”的勇敢、沉着、智慧和毅力,也赞美了黄河的雄浑气势和自然的伟力。

板书设计   黄河     大          小       勇敢、智慧

万马奔腾   深    筏子      艄公

浊浪排空   急          轻       镇静、机敏

黄河主人     战胜凶险  挑战自然

作业布置

1.词句品味第二小题。

2.背诵课文的倒数第二段。

3.利用课外时间查阅黄河水车,羊皮筏子的相关资料以及黄河的现状。

武贵珠

[《筏子》课堂教学计划教案(北师大七年级下册)]

篇7:《春风》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

《春风》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

一、导入新课。

又是一年春风起,生活于北方的我们见惯了遮天蔽日,飞沙走石,着实对春风生不出丝丝好感。那么,同样生活在北方的林斤澜先生为什么对北方的春风情有独钟呢?那就让我们在风中走来,在风中走去,去感受林斤澜笔下的北国春风吧。(图片1)(板书)(图片2)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图片3)1.学习欲扬先抑的写法,品味文章精美的语言。2.感受北国春风粗犷、豪壮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说说你了解的林斤澜。(图片4)

林斤澜, (1923.6-.4)浙江温州人,当代作家。林斤澜一生经历丰富,创作颇丰,尤以短篇著名,被誉为“短篇圣手”。

二、整体感知:(图片5)

听课文录音,要求:1.圈划生字词

褒贬bāo飘拂fǘ塞外sài冰碴chá耗子hào乍暖zhà

2.这篇散文作者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3.作者对北国春风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教师小结:刚才通过整体感知我们知道课文主要描写北方春风景象,先说厌恶之意,再抒喜爱之情。写出了春风强劲的力量、粗犷的性格,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喜爱之情。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北国的春风的呢?我们进入重点品读环节。(图片6)

三、重点品读:

1. 找出文中具体描写 北方春风的段落,画出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词句,体会一下北国春风的特点。

作者对春风的描绘很精彩,尤其是文章的第六段把北国的春风描绘的.淋漓尽致。下面我们赏析一下第六段的精彩语句。(图片7)

“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粱,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撤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注意品读加红线的字词和修辞句式特点。

“扑” “漫” “插” “灌” “呜呜吹号” “哄哄呼啸”

这段文字用响亮有力的短句,琅琅上口 的对偶、排比句式,用一系列准确的词语,展现了北国春风强劲、粗犷、难以遏制的气势。

2.齐读课文3、4、9、10段。比较一下江南的春风与北国的春风有什么不同。(图片8)

北方的春风:强劲、 粗犷。扫尽残冬,催生万物

南方的春风:轻柔、温暖。柳絮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

如果说南方的春风是姑娘,柔情万般,散发着阴柔之美。那么,北方的春风就是好汉,力大无穷,充满了阳刚之美;

这篇文章作者从北方与江南春风的对比性议论入手,对北方的春风欲扬先抑;然后酣畅淋漓的描绘北方春风的阳刚之美,突出了北国春风粗犷、豪放的特点;最后呼应全文,在对比中强化对北方春风的赞美。

人们盼春、惜春,把美好的词汇送给春,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拓展延伸环节(图片9)

四、拓展延伸:

讨论“春风”及与“春风”有关的成语、诗句,说说意思。

如:⑴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教育和影响。也用以称颂师长的教诲。)

⑵ “春风又绿江南岸”(表示又一个春天来临了,现用来比喻新的政策、措施等所带来的新景象。)

你还知道那些关于春的成语和诗句?

五、布置作业。(图片10)

1.“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一句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请仿照这个句子写一句话。

修辞方法:                                        。

仿写:                                             。

2.思考:与《春》进行比较阅读,思考这两篇文章中所描绘的春景有何不同。

(图片11)结束语:不管是轻柔,温暖,景色怡人的江南,还是粗犷,豪迈,气势雄浑的北国,我们的祖国到处同样可爱,我们应该人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共建美好的家园。(图片12)

板书设计:

春风

厌恶-- 喜爱

抑---扬

苑仁纯

篇8:《背影》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

《背影》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

一、导入新课: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一直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歌颂无私的母爱,父爱似乎总被人忽视。其实,父爱无言,它默默生成,慢慢积淀,静静流淌……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朱自清,与他一同注视背影,体会真情。(板书)(图片1)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1. 学习文章精巧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2.领会父子之间的深情。(图片2)

二、背景资料。

1.作者简介(图片3)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有诗文集《踪迹》、《欧旅杂记》,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2.写作背景(图片4)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散文,是朱自清于1925年10月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它描写了在祖母亡故回家奔丧之后与父亲在车站上别离时的情景。作者曾说:“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文章只是写实。”

三、整体感知(图片5)

听课文录音 ,要求:

1.借助工具书,处理字词。

交卸(    ) 奔丧(    ) 橘子(      ) 晶莹(    ) 迂腐(    )

琐屑(      ) 栅栏(    ) 差使(    ) 照看(      )

2.文章记叙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3.这篇文章以什么为线索? 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过渡:刚才整体感知我们知道作者选取了离别时父亲的背影细致刻画,表现父子情深这一主题。那么作者是如何刻画背影的呢?下面我们进入重点品读环节。(图片6)

四、重点品读。

1.文章中有几次写到背影?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你认为哪个背影最感人?试做赏析。

⑴惦记背影(思念父亲)⑵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⑶惜别背影(父子分手)⑷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最感人的是父亲买橘子爬月台时的背影。下面我们赏析一下。(图片7)

这段话动词准确精当,这一连串的动作描写使父亲的背影有了一个新的意境,成为一个永远不能忘怀的镜头,作者截取生活中这个最鲜明的片段--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这就是截取法。(板书)

小结:父亲年纪大了,但为了给儿子买几个橘子,不顾掉下月台的危险, 艰难的“攀”着、“缩”着, “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份浓浓的爱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泪流满面呢?那么,文中的儿子理解了吗?,泪水说明了一切。那么,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

2.课文写了“我”几次流泪?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图片8)

⑴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⑵感动之泪:望亲买橘,父子离别。

⑶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在这里,泪水表达了儿子对父爱的理解和领悟,表现出对父亲的一片深情。这真是父子情深呀!(板书)

小结:《背影》是一篇优美的叙事散文。作者以独到的视角,截取人物状态中最鲜明、最动人的瞬间--背影来构建文章,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文章精巧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平实中见真情的写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

“父亲是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许多作品中都通过抒情的笔调写出了浓浓的亲情,你积累的有关父爱深情的优美句子有哪些?我们进入拓展延伸环节!(图片9)

五、拓展延伸。

示例:“父爱是一座大山,挺拔伟岸;父爱是一片汪洋,浓郁深远!”

我们的作业是(图片10)

六、布置作业。

小作文:你父母疼爱你的哪件事深深感动你? 请将事件的经过写出来。

结束语:(图片11)父母的爱很平常:也许只是一个眼神,也许只是一句叮咛,但父母的爱也很伟大,值得我们去感恩。我们不妨试着走进父母的心里,做一个“懂”父母的人,请欣赏音乐“懂你”。 (图片12)谢谢大家,再见!(图片13)

苑仁纯

篇9:长江之歌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长江之歌(第二课时)

甘州区长安乡中心学校  高桂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教育学生爱护母亲河,关注生存环境,提高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祖国的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1.播放《长江之歌》,板书课题。

2.交流对长江的了解。

二、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感受长江气势

三、初读,把握诗歌中心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把直接抒发作者对长江赞美、

依恋之情的诗句用“====”划出来。

2.学生交流,课件出示诗句。

3.指导理解、朗读。

四、精读第一小节

1.自由读,说说哪些诗句描述了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哪些诗

句描述了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哪些诗句描述了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3.指导理解。

4.出示课件(惊涛骇浪),看完画面长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

象?

5.指导朗读前两句。

6.交流:哪些诗句描述了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7.指导理解,朗读。

8.指导朗读第一小节。

五、学习第二小节

1.默读第二小节,说说哪些诗句描述了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哪些诗句描述了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

3.指导朗读。

六、练习朗读全诗,体会写法

1.男女生对读课文,男生读第一行,女生读第二行。

2.这首歌词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七、总结

《长江之歌》用(        )的手法,把长江比作(       ),

赞颂了长江的(         )、(         ),表达了对长江的

(         )、(         )之情。

八、欣赏并跟唱《长江之歌》。

九、练习写诗句:(机动)

你从--

你向--

你用--

你用--

板书设计:

是无穷的源泉

长江之歌                   赞美、依恋

有母亲的情怀

[长江之歌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篇10: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理解的意义,掌握的三要素;

2.使学生学会由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上的点表示出来;

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 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

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

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

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

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

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

在此基础上,给出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进而提问学生:在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

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

三、运用举例 变式练习

例1 画一个,并在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例2 指出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课堂练习

示出来.

2.说出下面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

四、小结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

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

五、作业

1.在下面上:

(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

(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2.在下面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然后在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

(1){-5,2,-1,-3,0}; (2){-4,2.5,-1.5,3.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的概念.教学中,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

篇11:七年级下册数学教案北师大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掌握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

2.能将已知数在上表示出来,能说出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二)能力训练点

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画,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

2.学生学法:动手画,动脑概括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

2.难点:有理数和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电脑、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师生同步画,学生概括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大家知识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

生: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

(出示投影1)

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0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

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

生:2℃,-5℃,0℃.

我们能否用类似温度计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

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

【教法说明】从温度计用标有读数的刻度来表示温度的高低这个事实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再从温度计这个实物形象抽象出来研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培养了用数学的意识.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1.的画法

与温度计类似,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 原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

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为正方向 那么相反的方向(从原点向左)则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

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 (相当于温度计上每1℃占1小格的长度).

【教法说明】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跟着一起画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类比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贯穿于概念形成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领悟这种思想方法.

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

(出示投影1)

(1)原点表示什么数?

(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

(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

(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 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

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的定义.

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相互叙述,互相纠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回答.大家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

【教法说明】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概括—表达”展现知识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归纳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纠正后板书.

2.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向学生提出问题:上为什么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呢?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结合温度订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从而知道三要素的重要性,了解三者缺一不可,认识和掌握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的依据.

学生活动: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讨论.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

(出示投影2)

(1)有人说一条直线是一条,对不对?为什么?

(2)下列所画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不准讨论,想好后举手回答.

让其他学生对其回答进行评判,对确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给予讲解.

【教法说明】此组练习的目的是巩固的概念.

答案:(2)①缺原点,②缺正方向,③不是射线而是直线,④缺单位长度,⑥提醒学生注意在同一数轮上必须用同一单位长度进行度量.⑤⑦是,同时⑦为学面直角坐标系打基础.

4.有理数与上点的关系

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来表示.

例1 画一条,并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1,5,0,-2.5, .

学生练习: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条,然后在上标出各点,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教法说明】让学生动手自己画,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例1是把给定的有理数用上的点来表示,完成由“数”到“形”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出示投影4)

例2 指出上 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

先让学生思考一会,然后学生举手回答

解:A表示-3;B表示 ; C表示3;D表示 ;E表 .

【教法说明】例2是让学生说出上的点表示的有理数,完成了由“形”到“数”的思维过程.例1、例2从各自不同的两个侧面,体现出数形结合,渗透了数形之间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

5.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5)

①说出下面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

②将-3, ,1.5,-6, ,2.25,,-5,1

各数用上的点表示出来.

【教法说明】①题由点读数练习,②题由数找点练习,进一步巩固加深本节所学的内容.

(三)归纳小结

师:①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章有理数的有关性质和运算都是结合进行的.

②掌握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上的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以后再研究.

八、随堂练习

1.判断题

(1)直线就是( )

(2)是直线( )

(3)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来表示

(4)上到原点距离等于3的点所表示的数是+3( )

(5)上原点左边表示的数是负数,右边表示的数是正数,原点表示的数是0.( )

2.画一条数轮,并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5,0,+3.2,-1.4

九、布置作业

(-)必做题:课本第56页1、2.

(二)选做题:课本第56页及第57页B组l.

(三)思考题:

①在数轮上距原点3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_

②在数轮上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__侧,距离原点_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_侧,距离原点__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

【教法说明】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发展不尽相同,所以分层次地布置作业 ,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使他们都能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并使部分学生能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十、板书设计

篇12: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下列各式中,计算正确的是 ( ).

(A) (B) (C) (D)

2.小明站在镜子前,从镜子中看到镜子对面墙上挂着的电子表,其读数如图所

示,则电子表的实际时刻是 ( )

(A) 15:01 (B) 12:01 (C) 10:51 (D) 10:21

3.已知 ,则 的值为 ( )

(A) 49 (B) 39 (C) 29 (D) 19

4.某班在组织学生议一议:测量1张纸大约有多厚.出现了以下四种观点,你认为较合理且可行的观点是 ( )

(A)直接用三角尺测量1张纸的厚度;

(B)先用三角尺测量同类型的2张纸的厚度;

(C)先用三角尺测量同类型的50张纸的厚度;

(D)先用三角尺测量同类型的1000张纸的厚度.

5.如图,下列条件中,不能判断直线 ‖ 的是( )

(A)∠1=∠3 (B)∠2=∠3 (C)∠4=∠5 (D)∠2+∠4=1800

6.将一个各面涂有颜色的正方体,分割成同样大小的27个小正方体,从这些正方体中任取一个,恰有3个面涂有颜色的概率是 ( )

(A) (B) (C) (D)

7.如图,AB‖DE,CD=BF,若要证△ABC≌△EDF,还需补充的

条件是( )

A、AB=ED ;B、AC=EF; C、∠B=∠E;D、不用补充;

8.如图,小亮在操场上玩,一段时间内沿 的路径匀速散步,能近似刻画小亮到出发点 的距离 与时间 之间关系的函数图象是( )

二、填空题(每小题3分,共24分)

10.如图,AB‖CD,直线EF分别交AB、CD于点E、F,EG平分

∠BEF交CD于点G,∠1=50,则∠2 = .

11.某地图的比例尺为1∶1000 000,如果有人在地面上行走了米,那么在地图上的距 离为 米(结果用科学记数法表示).

12.从汽车的后视镜中看见某车车牌的后5位号码是: ,则该车的后5位号码实际上是 .

13,一只小鸟自由自在地在空中飞行,然后随意落在如图所示的某个方格中(每个方格除颜色外完全一样),那么小鸟停在黑色方格中的概率是___.

14.如图,在△ABC中,∠C=900,AC=BC,AD是△ABC的角平分线,

DE⊥AB,垂足为E,若AB=10,则△BDE的周长为

15.如图,将△ABC沿经过点A的直线AD折叠,使边AC所在的直线与边AB所在的直线重合,点C落在边AB上的点E处,若∠B=450,∠BDE=200,则∠C= ∠CAD=

16.“龟兔赛跑”是同学们熟悉的寓言故事,如图表示路 程s(米)与时间t(分钟)之间的关系,那么赛跑中兔子共睡了 分钟,乌龟在这次赛跑中的平均速度为  米/分钟

三、(第17小题6分,第18,19小题各8分,第20小题10分,共32分)

17.计算

18.若一个人活了1 0000000小时,那么他或她的年龄是多少?这可能吗?(结果精确到十分位,并指出近似数的有效数字)

19.口袋里有红、绿、黄三种颜色的球,其中有红球4个,绿球5个,任意摸出1 个绿球的概率是 ,求摸出一个黄球的概率?

20.如图,E在直线DF上,B在直线AC上,若∠AGB=∠EHF,∠ C=∠D,试判断∠A与∠F的关系,并说明理由.

四、(每小题10分,共20分)

21.先化简,再求值 ,其中

22.如图,已知CD⊥AB,EF⊥AB,垂足分别为D、F,∠1=∠2,试判断DG与BC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五、(本题12分)

23.如图,已知AB‖D E,AB=DE,AF=DC,请问图中有哪几对全等三角形?请任选一对给予证明

六、(本题12分)

24.如图,由小正方形组成的L形图中,请你用三种方法分别在下图中添画一个小正方形,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形.

七、(本题12分)

25.张华上午8点骑自行车外出办事,如图表示他离家的距离S(千米)与所用时间 (小时)之间的函数图象.根据这个图象回答下列问题:

(1)张华何时休息?休息了多少时间?这时离家多远?

(2)他何时到达目的地?在那里逗留了多长时间?目的地离家多远?

(3)他何时返回?何时到家?返回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八、(本题14分)

26.如图,在 △ABC中,AC=BC,∠ACB=900,D是AC上一点,且AE垂直BD的延长线于E,又AE= BD.求证:BD是∠ABC的平分线.

备用题:

1.下列四个图形中,不是轴对称图形的是 ( )

2.若2x+5y-3=0,则4x32y的值为( )

A.6 B.8 C.9 D.16

3.如图,已知AB‖DE,∠ABC=800,∠CDE=1400,

则∠BCD=_______.

4.一根竹竿长3.649米,精确到十分位是 米.

5.口袋里装有20个球,其中红球数是白球数的2倍,其余为黑球,甲从袋中任意摸出1个球,若为红球则甲获胜;甲把摸出的球放回袋中,乙也从袋中任意摸出1个球,若为黑球则乙获胜,若游戏对双方公平,试问黑球数应为多少只?

6.在△ABC中,AD是BC边的中线,试说明:AB+AC>2AD

篇13:北师大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复习提纲

北师大版七年级地理下册复习提纲

1、热带气候:

类型地表景观气候特征主地分布地区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全年高温多雨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马来群岛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

季雨林全年高温,一年分雨季(6—10月)和旱季(11月—次年5月)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草原全年高温,一年分干季(11—次年5月)和湿季(6月—10月)热带雨林气候的南北两侧如:非洲大陆

热带沙漠气候热带沙漠全年炎热干燥西亚和北非、

澳大利亚中部

2、亚热带季风气候:

类型地表景观气候特征主地分布地区

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夏季高温多雨,四季分明中国、美国、巴西等国东南部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冬季暖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南北纬30°—40°大陆西部,地中海沿岸最典型

3、温带气候:

类型地表景观气候特征主地分布地区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暖和多雨,雨热同期中国东北部,俄罗斯东南部,朝鲜半岛及附近地区等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草原冬暖夏凉,年降水量较多,季节分配较均匀中纬度地区的大陆西岸。如:欧洲西部大西洋沿岸等

温带大陆性气候森林草原、荒漠冬冷夏热,年降水量较多,夏季多雨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内陆地区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耐寒的针叶林冬长而严寒,夏短而暖和,降水较少俄罗斯和加拿大

4、寒带气候:

⑴、高山高原气候: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的山地高原,气温较低,降水较少,自然景观的垂直变化显著为基本特色。

⑵、极地气候:①、苔原气候:亚欧大陆和北美洲的北冰洋沿岸,终年严寒,分布有苔藓和地衣等。

②、冰原气候:终年严寒。主要分布北极地区和南极洲,无植物生长。

中考地理复习计划

一.进行三轮复习

第一轮对照课本内容认真复习一遍,对一些概念性的内容,要强调理解记忆,布置到位,目的要明确。然后进行模拟测试,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第二轮精讲多练,以练为主,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运用及识图能力的练习和提高。并查漏补缺,以及综合运用练习。通过复习弥补知识的缺漏,强化重点,解决难点,真正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二.关注生活和热点

社会热点,身边的生活环境问题往往是地理考试的切入点。老师要指导学生将这些问题回归课本,从中找出相关的地理素材,用学科知识去分析,阐述和评价重大社会问题及人类生产和生活所面临的诸多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提高读图能力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拐杖,是必不可少的工具,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因此,考生读图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地理成绩的好坏。在最后的复习时间,学生要将地图装在大脑里,培养自己图文转换的能力,做到脑中有图,心中有理。

四.增强考试技能

要加强读题和审题能力的训练。在平时模拟考试训练中,要注意经常变换题型,以免出现答题时的定势现象。其次,要注意语言运用的准确性,答卷中用词不准确或不完整,也会影响得分。最后,要注意检查。特别是选择题,得分容易失分也容易。做完后一定要认真检查。

初中学生地理如何学好

1.理解地理教材

依纲据本,掌握地理原理、规律。做到初中地理举一反三,寻找同类地理事物的一般特点和规律。在复习中要跳出初中地理教材的局限,适当拓宽知识面,在思考问题时,有一定的铺垫,能触类旁通,思路灵活。

2.综合运用

第一个层次是以地图学习为核心,适合低年级学习;第二个层次是以规律的理解为核心,适合低年级像高年级的过渡;第三个层次是把规律和地图结合起来学习,是对高年级的要求。一次做好这三个层次,我们就一定能学好地理。

3.梳理知识

地理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具有范围广、信息多等特点,但是它对同一类型知识进行描述的角度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和规律性。例如描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气候特征,往往要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来加以说明。而气温又包括着年平均气温、年温差和气温的分布等内容;降水主要是由年降水量、降水的时空分布所组成。

4.培养地理思维能力

培养地理思维能力,是初中地理课程的重要目标,对中学生学好地理非常重要。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任何地理事物的发生发展都不是由单一的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但是,在这诸多的地理因素中,有某一、两个要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们应当学会找出这一关键性的因素,并以此为线索,将其他的各要素联系起来,从而正确理解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篇14: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提纲

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提纲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一、隋朝的建立、统一和灭亡

1、隋的建立:581年,杨坚(隋文帝)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隋的统一:

时间: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实现重新统一的原因: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②北方: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南方: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意义:结束了西晋末年以来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对峙局面,开创隋唐时期三百二十余年的“大一统”局面,为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3、隋的灭亡:x起农民起义,公元6,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二、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人口激增,垦田扩大、粮仓丰实。

2、原因: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隋文帝励精图治,发展生产;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文帝在位时期,国家统一、安定,人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文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②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人物:隋炀帝从6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4、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

5、长度及地位: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自北向南):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自北向南):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略)

9、开通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 “贞观之治”

一、唐朝的建立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

思考: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一后很快灭亡的。秦隋后期都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黑暗,滥用民力,经济倒退,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尖锐。②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大国;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生产,都整顿吏治,任用贤良。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②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⑤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房谋杜断”;魏征为谏臣。⑥大兴学校,发展科举。

2、效果: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评价: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贞观之治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比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

项目汉武帝唐太宗

政治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人才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理黄河,重视兴修水利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役和徭役

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再无力与西汉对抗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行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思想文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民族关系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①政策因素:农民战争的作用(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②政治交往因素: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③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④个体作用:杰出帝王将相的个人政治品质。

三、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 “开元盛世”

一、“开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①任用贤才(姚崇);②重视地方吏治;③注意节俭。这些改革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一新,史称“开元之治”。

二、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①兴修大型水利工程。②农耕技术提高:水稻广泛采用育秧移植。③茶叶生产的发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④生产工具的改进:出现新的农业工具──曲辕犁;创制新灌溉工具──筒车。

手工业方面: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超。②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世界工艺的珍品)。

商业繁荣:①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②长安城: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4、“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了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5、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①继承性因素: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②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安定。③政治因素:国家统一、政治清明。④经济政策因素: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鼓励发展生产。⑤经济交往因素: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⑥群众作用:人民的辛勤劳动。⑦生产力(科技)因素:生产技术革新(生产工具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水利的兴修。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

一、科举制的诞生

1、隋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来选拔官员,以分科举人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人的制度。

思考: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师:科举制创立前(魏晋以来),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官员大多只能从高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力。官员的选拔权力集中在地方权贵手中,不利于中央集权。利用考试选拔官员。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3、意义: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

二、科举制的完善

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和明经两最为重要。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

2、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3、武则天:开创殿试和武举。

4、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人物贡献

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诞生阶段

隋炀帝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人数完善阶段

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历史考试技巧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注意四点: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历史复习方法

一、“连缀成篇”法

就是把时空跨越大,看起来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知识点归纳联结成篇进行记忆。如中国古代历史中所出现的所有朝代,按先后顺序进行排列,单纯记忆就不是那么容易,若把它们编成顺口溜的形式连缀成篇,既朗朗上口,又增加知识点趣味性。学生既愿背诵又容易掌握,自然会收到时半功倍的效果。

试看以下知识点的连缀:炎黄尧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统天下刘建汉/东汉建朝为刘秀/三国争雄风云起/两晋南北朝对峙/杨坚起兵隋朝立/李渊反叛登唐基/五代十国山河破/宋辽西夏战乱多/金元两朝不太平/明灭之后立清国。

二、“分进合击”法

此法如同作战采用的战略战术,将每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化整为零,分头进行学习记忆,然后再进行整合记忆。

如复习“陈胜、吴广起义”这一历史事件时,可实行记忆三步走:第一步,掌握起义的背景;第二步,掌握起义的经过;第三步,掌握事件的历史意义。在分别掌握的基础上,再根据事件的内在联系,进行整体把握,综合记忆,切忌瞒天过海。

三、“联想拓展”法

即在复习掌握有关知识时,进行由此及彼的联想扩充,将同类问题进行有机结合。这样做的好处,往往能收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如在复习中国近代史上的《辛丑条约》这个内容时,你可联想到《中英南京条约》、《中日马关条约》,这三个条约的共性都是丧权辱国的条约,其影响一个比一个严重。第一个是使中国“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个是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深”;第三个是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家国家。这种联想拓展,复习掌握这三个条约时,既生动又省力,更不至于将三个条约中的有关问题张冠李戴,混为一谈。

篇15: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北师大版

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北师大版

一、眼与视觉

1、眼是感受外界光线的视觉器官。

2、眼球的结构:

眼球:(眼球壁、内容物)

(1)眼球壁:

外膜:角膜——无色透明,透过光线;巩膜——白色不透明、支持和保护作用。

中膜:脉络膜——丰富的血管和黑色素(暗室,防止光的在眼球内产生折射)

虹膜——有色素,围成瞳孔。

睫状体——控制瞳孔的开大、缩小;调节进入眼内光线的多少。(调节焦距,当眼睛往远处看时,睫状肌松弛,若是看近处,睫状肌就会收缩。)

内膜:视网膜——(视细胞)光的感受器,与视神经直接相连。

(2)内容物:房水:稀薄的液体。

晶状体:富于弹性的凸透镜。(对进入眼球内的光产生折射)

玻璃体:较脆弱的透明胶冻状物。

(3)瞳孔:光线的通道。

晶状体:透明,有弹性,像双凸透镜,能折射光线。

3、视觉的形成:

物体反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折射)?视网膜(成像,产生神经冲动)?视神经(传导)?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形成视觉)。

4、近视与远视、假性近视。

晶状体眼球前后径成像位置矫正

正常眼正常正常视网膜上

假性近视曲度过大正常视网膜前方注意用眼卫生

真性近视曲度过大过长视网膜前方凹透镜

远视眼弹性小过短视网膜后方凸透镜

二、耳与听觉

1、耳是听觉器官,卫的结构也就主要表现出与接受声音刺激相适应的特征。

2、耳的结构:(外耳、中耳、内耳)

(1)外耳: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传送声波)

(2)中耳:鼓膜(产生振动)、鼓室、听小骨(将振动传到内耳)

(3)内耳:耳蜗(含有听觉感受器)、前庭、半规管(含有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内耳兼有听觉和感受位置变动的双重功能。

3、听觉的形成:

声波-外耳道-鼓膜(产生振动)-听小骨(锤、砧、镫)-耳蜗(冲动)-位听视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听觉形成。

4、咽鼓管:连接咽与鼓膜之间的小管。

通常是闭合的,当吞咽或打呵欠时就打开,使空气能从咽部进入鼓室,使鼓膜两侧的气压维持平衡。

三、嗅觉与味觉

1、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配套顶壁,叫做嗅黏膜。

2、仔细辨别气味时,我们往往会做出短促而频繁的吸气动作。

3、当患感冒时、鼻炎时,可能造成鼻腔通气异常而使嗅觉功能产生障碍。

4、人的嗅觉很容易产生适应性。

5、味觉的感受器叫味蕾,主要分布于舌的背面,特别是舌间和侧缘。

6、四种基本的味觉:酸(舌两侧)、甜(舌尖)、苦(舌根部)、咸(舌侧前)。

7、人体触觉最敏感的部位:唇、舌尖、鼻尖。肢体的腹侧面比相对应的背侧面触觉要敏感。

8、冷感受器——感受冷刺激的感受器。温感受器——感受温刺激的感受器。

背生物的最快方法

一.掌握规律

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生物有自身的规律,如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局部与整体相统一,生物与环境相协调,以及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水生到陆生的进化过程。掌握这些规律将有助于生物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二.突破难点

有些知识比较复杂,或是过于抽象,同学们学起来感到有困难,这时就应化难为易,设法突破难点。通常采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复杂问题简单化。生物知识中,有许多难点存在于生命运动的复杂过程中,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而抓主要矛盾、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能使知识一目了然。

2.抽象问题形象化。思维越离开具体事物,就越抽象。有些知识,与现实联系少,理解起来困难。这时,要尽量借助某种方式,使之与实际联系起来,以便于理解,如DNA的空间结构复杂,老师很难讲清楚,但出示一个DNA模型,几分钟即可解决问题。

三.归纳总结

在生物新课学习过程中,一般都是将知识分块学习。但当学完一部分内容之后,就应该把各分块的知识联系起来,归纳整理成系统的知识。这样不仅可以在脑子里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而且也便于理解和记忆。

四.知识浓缩法

可借用书店有卖的小本参考书(不要那些又大又厚的全解之类的,如果要在短时间内复习好生物,没必要背得那么全面),里面的内容要像笔记一般精炼简单,并有总结各个单元知识要点,照参考书上——背吧!

学好初中生物的方法

1.“先记忆,后理解”,掌握基本知识要点

面对初中生物,同学们要思考的对象是陌生的细胞、组织、各种有机物、无机物以及他们之间奇特的逻辑关系。

2.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初中生物的理论知识与自然、生产、生活都有较密切的关系,在初中生物学学习中,要注意联系这些实际。联系实际的学习,既有利于扎实掌握生物学知识,也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掌握学习初中生物的方法

学习初中生物知识要重在理解,勤于思考,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和概括出来的,不能单靠记忆,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融会贯通。

篇16:《梅岭三章》说课稿(北师大七年级下册)

《梅岭三章》说课稿(北师大七年级下册)

一、说教材

《梅岭三章》是由三首七言绝句组成的一组现代诗,它的格律是和谐的,意境是清新的。语言修辞则是文言和白话相融合,是以旧诗形式抒写现代革命情怀的成功范例。因此,学生通过这组诗的学习,既能学到诗歌方面的知识,又能够受到革命精神的熏陶。这么多年来,《梅岭三章》一直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基本篇目,可见这一课在诗歌教学这一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

二、说学情

初一的学生,他们对诗歌的学习还停留在一个识记的阶段,那么怎样通过分析教材让学生从识记水平逐步上升到赏析这一水平,真正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这应是一个思考的话题。

三、说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

2.体会本文比喻、借代等修辞方法的作用。

3.体会作者的豪壮革命情怀;学习陈毅同志面临险境、生死不渝的革命精神。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基于初一学生的学情,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这三首诗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凛然正气。。

2.理解诗的凝炼、含蓄的语言以及多种修辞手法。

五、说教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赏析能力的培养,因材施教。本课安排一个课时,强调课前预习,课上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方法教学,以学生朗读、感悟为主,教师检查、引导,帮助学生突破重点难点。

六、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934年10月,红军开始长征。当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留在中央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队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陈毅同志带着伤病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今天,我们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

设计意图:让学生了解这组诗的写作背景。

(二)作者介绍

1.首先用多媒体打出陈毅同志的画像,简单介绍他的生平。

设计意图:让同学们初步了解陈毅这位“元帅诗人”。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解这组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

2.接着学习字词、小序,根据小序提出问题:小序交代了那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三)朗读感知诗歌

1.听三首诗的范读录音。(录音朗读,学生朗读、齐读,读出气势,读出感情,直至熟练背诵,亦可模仿录音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朗读聆听,体会清重音与语调,体悟诗中情感,听完后让学生自己朗读。

2.学生朗读全诗,回答下面二个问题。

①这三首诗各着重写什么?分别表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怎样的革命精神?

②三首诗之间是什么关系?“断头”一句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后再明确答案。通过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对这三首诗有一个宏观的把握。同时通过这几个题目的练习,便于第一个教学难点突破。

(四)精读细研

1.为了攻破第二个难点,品味诗的语言的生动性,我设计了下面这几个问题:

①揣摩下列语句中加线字的表达作用,如果换用括号中的字好不好?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断头今日意如何?(牺牲、杀头)

此去泉台招旧部(集、收、率)

旌旗十万斩阎罗(打、杀、伐)

捷报飞来当纸钱(传、飘、交)

设计意图:通过“牺牲”“招”、“斩”“飞”与括号内的字的比较,学生就会认识到一些字、词的恰当运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通过几组词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认识到诗的语言的准确性。

这三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题目使学生认识到诗中修辞手法的使用,给诗赋予了生命力,使诗的语言变得生动、形象了。

为了使学生能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我以第一首诗为例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诗的韵律,从而体会到诗的语言的音乐性。

(五)拓展思维--诵读下面两首诗

李清照《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陆游《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设计意图: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巩固,并能深刻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到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更多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会学”。

(六)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这三首诗围绕“断头”构思,扣住“意如何”铺开,思想感情逐步升华,把过去、现在、将来融为一体。三首诗有共同的诗题,既能各自独立成章,又相互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集中表达了诗人的革命乐观主义态度、献身精神和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做课堂总结可以让学生对诗歌有个完整的赏析。

七、作业布置

运用上述方法学习第三章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这首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精神?

2.诗中哪些关键词语体现这种精神?

3.诗中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田峰

篇17:七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知识点

七年级下册数学北师大版知识点

第四章 整式的运算

一、整式

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a)由数与字母的积组成的代数式叫做单项式。单独一个数或字母也是单项式。

b)单项式的系数是这个单项式的数字因数,作为单项式的系数,必须连同数字前面的性质符号,如果一个单项式只是字母的积,并非没有系数,系数为1或-1。

c)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注意:常数项的单项式次数为0)

a)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在多项式中,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一个多项式中,次数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b)单项式和多项式都有次数,含有字母的单项式有系数,多项式没有系数。多项式的每一项都是单项式,一个多项式的项数就是这个多项式作为加数的单项式的个数。多项式中每一项都有它们各自的次数,但是它们的次数不可能都作是为这个多项式的次数,一个多项式的次数只有一个,它是所含各项的次数中的那一项次数.

a)整式的加减实质上就是去括号后,合并同类项,运算结果是一个多项式或是单项式.

b)括号前面是“-”号,去括号时,括号内各项要变号,一个数与多项式相乘时,这个数与括号内各项都要相乘。

二、同底数幂的乘法

(m,n都是整数)是幂的运算中最基本的法则,在应用法则运算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幂的底数相同而且是相乘时,底数a可以是一个具体的数字式字母,也可以是一个单项或多项式;

b) 指数是1时,不要误以为没有指数;

c)不要将同底数幂的乘法与整式的加法相混淆,对乘法,只要底数相同指数就可以相加;而对于加法,不仅底数相同,还要求指数相同才能相加;

d)当三个或三个以上同底数幂相乘时,法则可推广为 (其中m、n、p均为整数);

e)公式还可以逆用: (m、n均为整数)

a)幂的乘方法则: (m,n都是整数数)是幂的乘法法则为基础推导出来的,但两者不能混淆。

b) (m,n都为整数)。

c) 底数有负号时,运算时要注意,底数是a与(-a)时不是同底,但可以利用乘方法则化成同底,如将(-a)3化成-a3

d)底数有时形式不同,但可以化成相同。

e) 要注意区别(ab)n与(a+b)n意义是不同的,不要误以为(a+b)n=an+bn(a、b均不为零)。

f) 积的乘方法则:积的乘方,等于把积每一个因式分别乘方,再把所得的幂相乘,即(ab)n=anbn (n为正整数)。

g) 幂的乘方与积乘方法则均可逆向运用。

五、同底数幂的除法

a)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同底数幂相除,底数不变,指数相减,即 (a≠0).

b)在应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法则使用的前提条件是“同底数幂相除”而且0不能做除数,所以法则中a0。

2)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0次幂等于1,即a0=1(a≠0) ,如100=1 ,(-2.50=1),则00无意义。

c)任何不等于0的数的-p次幂(p是正整数),等于这个数的p的次幂的倒数,即 ( a≠0,p是正整数),而0-1,0-3都是无意义的;当a>0时,a-p的值一定是正的,当a<0时,a-p的值可能是正也可能是负的,如 , d)运算要注意运算顺序。

六、整式的乘法

单项式相乘,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单项式乘法法则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积的系数等于各因式系数积,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这时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是,将系数相乘与指数相加混淆;

b)相同字母相乘,运用同底数幂的乘法法则;

c)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要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d)单项式乘法法则对于三个以上的单项式相乘同样适用;

e)单项式乘以单项式,结果仍是一个单项式。

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是通过乘法对加法的分配律,把它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即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积是一个多项式,其项数与多项式的项数相同;

b)运算时要注意积的符号,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c) 在混合运算时,要注意运算顺序。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中的每一项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相乘,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a)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要防止漏项,检查的方法是:在没有合并同类项之前,积的项数应等于原两个多项式项数的积;

b)多项式相乘的结果应注意合并同类项;

c)对含有同一个字母的一次项系数是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相乘(x+a)(x+b)=x2+(a+b)x+ab,其二次项系数为1,一次项系数等于两个因式中常数项的和,常数项是两个因式中常数项的积。对于一次项系数不为1的两个一次二项式(mx+a)和(nx+b)相乘可以得到 。

七.平方差公式

两数和与这两数差的积,等于它们的平方差,即 。

其结构特征是:

a)公式左边是两个二项式相乘,两个二项式中第一项相同,第二项互为相反数;

b) 公式右边是两项的平方差,即相同项的平方与相反项的平方之差。

八、完全平方公式

两数和(或差)的平方,等于它们的平方和,加上(或减去)它们的积的2倍,即 ;

口诀:首平方,尾平方,2倍乘积在中央;

a)公式左边是二项式的完全平方;

b)公式右边共有三项,是二项式中二项的平方和,再加上或减去这两项乘积的2倍。

c)在运用完全平方公式时,要注意公式右边中间项的符号,以及避免出现 这样的错误。

九、整式的除法

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多项式除以单项式,先把这个多项式的每一项除以单项式,再把所得的商相加,其特点是把多项式除以单项式转化成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所得商的项数与原多项式的项数相同,另外还要特别注意符号。

七年级下册数学学习方法

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高中数学学习中,学生会遇到很多解决问题的技巧。也许这个方法对别人来说不是很熟悉,你知道。那么你需要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你才能掌握更多的技能。它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一个班是满的。是老师在说话,课堂气氛很沉闷,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很低。

七年级下册数学学习技巧

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中学数学学习要重点掌握的的数学思想有以上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

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比如:换元、待定系数、数学归纳法、分析法、综合法、反证法等等。在具体的方法中,常用的有:观察与实验,联想与类比,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有限与无限,抽象与概括等。

逐步形成 “以我为主”的学习模式

数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记数学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数学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要建立数学纠错本。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 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篇18:北师大七年级下册数学预习资料

1.已知两点A(a,2),B(-1,b):(1)若点A、B关于y轴对称,则a=____,b=____;(2)若点A、B关于x轴对称,则a=____,b=____;(3)若点A、B关于原点对称,则a=____,b=____;(4)若点A、B位于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____,b=____;(5)若点A、B位于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____,b=____;(6)若点AB∥x轴,则a________,b___________;(7) 若点AB∥y轴,则a________,b___________.

2.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0,-3),点B与点A在同一坐标轴上,且AB=8,则点B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已知长方形ABCD,AB=2,BC=3,且AB∥x轴,若A(-1,2),则点C的坐标为_________.

4.同学们玩过五子棋吗?它的比赛规则是只要同

色5子先成一条直线就算胜,如图是两人玩的一

盘棋,若白的位置是(1,-5),黑的位置是

(2,-4),现轮到黑棋走,你认为黑棋放在_________

位置就获得胜利了.

5. 如图2在直角坐标系中,右边的图案是由左边的图案经过平移以后得到的。左图案中左右眼睛的坐标分别是(-4,2)、(-2,2),右图中左眼的坐标是(3,4),则右图案中右眼的坐标是 。

6.如图3,已知Al(1,0)、A2(1,1)、A3(-1,1)、A4(-1,-1)、 A5(2,-1)、….则点A,的坐标为________.

7.点P到x轴的距离是2,到y轴的距离是3,且在y轴的左侧,则P点的坐标是 .

8.将点P(-3,y)向下平移3个单位,向左平移2个单位后得到点Q(x,-1),则xy=___________.

9.已知点A(a,0)和点B(0,5)两点,且直线AB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等于10,则a的值是________________.

10.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A(-3,4)、B(-1,2),0为原点,则△AOB的面积为______.

11.有一个英文单词的字母顺序对应如图4中的有序数对分别为(5,3)、(6,3)、(7,3)、(4,1)、(4,4),请你把这个英文单词写出来或者翻译成中文为___________.

12.已知点A(a,0)和点B(0,5)两点,且直线AB与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等于10,则a的值是________________.

13. 如果点M(x+3,2x-4)在第四象限内,那么x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__.

14.已知P点坐标为(2-a,3a+6),且点P到两坐标轴的距离相等,则点P的坐标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中国象棋中的马颇有骑士风度,自古有“马踏八方”之说,如图5-1,按中国象棋中“马”的行棋规则,图中的马下一步有A、B、C、D、E、F、G、H八种不同选择,它的走法就象一步从“日”字形长方形的对角线的一个端点到另一个端点,不能多也不能少.

要将图5-2中的马走到指定的位置P处,即从(四,6)走到(六,4),现提供一种走法:

(四,6)→(六,5)→(四,4)→(五,2)→(六,4)

⑴下面是提供的另一走法,请你填上其中所缺的一步:

(四,6)→(五,8)→(七,7)→________→(六,4)

⑵请你再给出另一种走法(只要与前面的两种走法不完全相同即可,步数不限),你的走法是:

16.如图6,在△ABC中,已知三个顶点的坐标为A(2,2),B(-2,-1),C(3,-2),将△ABC沿x轴正方向平移2个单位长度,再沿y轴沿负方向平移1个单位长度得到△EFG.

(1)写出△EFG的三个顶点坐标.

(2)求△EFG的面积.

篇19:北师大七年级下册生物教学总结

本学期我担任初一4个班的生物教学。一年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严格遵守《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认真落实课程计划,落实教学常规,使所任班级教学质量有了大面积提高,现将一年以来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为指导,并结合我国现行生物教学优势的基础上,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增加实践环节,使每一个学生能够对生物学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多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为学生们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适应社会和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在教学方面

(一)发挥教师为主导的作用

1、备课深入细致。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上好课。一学期以来,本人总是认真钻研教材,在了解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把握知识的逻辑与运用关系,同时多方参阅各种资料备好每节课,充分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把握重难点进行更有效的教学,在制定教学目的时,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

2、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针对七年级学生学习特点,如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如:收集生活中的实例,发生在人身上的生命现象,引起的疾病等。以愉快式教学为主,不搞满堂灌,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学为主线,注重讲练结合。在教学中注意抓住重点, 突破难点,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课前准备好教学课件等。

3、积极参与听课、评课和调教比赛。

初中的谢乔薇老师已教生物多年,经常向她请教教学问题。听公开课多次,使我明确了今后讲课的方向和以后生物课该怎么教和怎么讲。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发扬优点,改正缺点,努力创新,为成为一名优秀的生物教师而不懈努力。

4、有针对性和有层次性的布置作业并认真批改。

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和作业负担,每次布置作业时,我都会精心地挑选,认真地选择一些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作业,做到精读精练。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本学期的内容与学生身体发育密切相关,学生对相应知识的学习有着很高的兴奋性,也充满的好奇心,致使课堂难以把握控制,因此,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课堂语言一定要注意简洁明了,充分调动教师的应变能力来应答学生有可能提出的问题及课堂上有可能出现的起哄、混乱、吵杂状况。

同时在教学中尊重孩子的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的生活感受和不同的表现形式,使他们形成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强求一律。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比赛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的天性和个性得以自由健康的发挥。在课堂提问上能面向全体学生,在学生难以答出问题时,能做到耐心引导、适当提示,使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推得答案,从而可以大大鼓励学生,此外,我注意了引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用语言、用模型、用生活中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例子,渐渐地喜欢上生物的学生多了,课下向我问问题的学生多了。

(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后进,能感受后进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他们,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

三、成绩与反思

在教学中,通过一学期来的努力,通过新课标的实施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创新能力,大部分的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掌握了一些学习生物的方法和生物实验技能,学习生物的兴趣和自学再生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仍有部分同学不重视生物的学习,上课不认真听课,不做笔记、作业,考试复习不到位;而且学生也缺乏大环境的熏陶,成绩仍然是参差不齐,整体成绩提高得不快,有些甚至不尽人意。且本人教学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仍有待提高,这有待今后工作中不断的探索、借鉴与完善。

四、今后的打算

走进新课标,我发现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要转变观念的任务还很重,课堂教学的改革力度还要加强,不仅要教,更要不断的学习,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必须不断更新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并要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培养和强化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总之,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生物使命。我相信,只要我们锐意进取、改革,我们一定会迎来一个灿烂的明天。

郭风简介及作品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松坊溪雪景》教学反思

冀教版《松坊溪的冬天》教学反思

松坊溪雪景教学反思

北师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五年级北师版上册《天马》课文及教案

小学六年级语文《松坊溪的冬天》教案

z c s小学课堂教案设计

《松坊溪的冬天》第一课时教案设计

《松坊溪的冬天》第一课时 之一

郭风《长江》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
《郭风《长江》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郭风《长江》教案 (北师大七年级下册)(共19篇)】相关文章:

乡愁教学方案2022-05-06

筏子的原文阅读2022-09-29

四年级语文上《去年的树》教案2023-06-22

九年级下教案2022-04-30

枫树上的喜鹊教案2022-08-12

《松坊溪的冬天》 之一2022-05-06

鄂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复习题以及复习方法2022-05-06

下册复习四(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3-12-26

七年历史下册教研计划2023-08-05

《阅读大地的徐霞客》的教后反思2023-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