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马教案优秀(合集16篇)由网友“whoru”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七年级马教案优秀,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七年级马教案优秀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二、【教学设想】
通过本堂课的教学,让学生由读到悟,由悟到明,了解古代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从而珍惜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时光。在这堂课中,让学生了解“说”这种古文体裁,积累一定的文言知识,并通过合作探究,加深对文章思想内容的理解,认识、学习、运用“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三、【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3、了解“说”的体裁特点。
四、【重难点】
重点:掌握文中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理解文中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3、学习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
1、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2、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五、【教学方法】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穿插朗读,以期能熟读成诵。
2、合作探究法:文中一些疑难点由学生讨论,通过合作探究突破疑难,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六、【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七、【课前准备】
请学生课前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马”字的成语。
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学生汇报查找到的有关“马”字的成语。就其中的“伯乐相马”给学生讲关于伯乐的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意图: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了解体裁
师:请学生列举和马有关的成语(如:一马当先、马到成功、龙马精神、塞翁失马等等),那么我们把能日行千里的马称为什么呢?(千里马)听说过伯乐
相马的故事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位有“文起八代之衰”美誉文学家的散文作品《马说》。有谁愿意为大家解释这一课题呢?明确:“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说理透彻。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讲究文采,跟现在的杂文大致相近。如《爱莲说》、《捕蛇者说》、《师说》等。
(三)、朗读课文,疏通文意
1、听录音跟读,注意读音、停顿。(意图: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2、自由朗读,结合注释,理清文意并完成下列练习。
⑴翻译下列句子,并解释加粗的词。
①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②一食或尽粟一石。
③才美不外见。
④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⑵区分下列虚词的用法。
之:策之不以其道
祗辱于奴隶之手
马之千里者
其: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
其真不知马也
3、老师指出文中要求掌握的特殊句式。
倒装句:
⑴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分析:“千里”是中心词“马”的后置定语
⑵状语后置: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分析:“于”相当于“在”,“于奴隶人之手”是介词结构的后置。
4、请一个学生翻译全文,其他学生补充。
5、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章每段的内容。
6、全班齐读,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意图: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
(四)、整体感悟
1、提出问题,学生抢答。(用原文回答)
(多媒体显示)
⑴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
⑵没有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怎样?
⑶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
⑷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2、教师点评、归纳
3、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五)、品味诗文,推究文理
1、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多媒体显示)
⑴ “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三个“之”字的用法是否一样?
⑵ 本文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⑶文中的“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有怎样的寓意?
⑷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进行分析)
2、点明“托物寓意”的写法,引导学生将其运用到平时写作中去。
3、全班齐读课文,并背诵。
(意图:四、五两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六)、延伸拓展
畅所欲言:
1、结合现实思考:你认为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性作用么?
2、如果你是千里马,你会怎么做?
篇2:七年级马教案优秀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重点:
1、有步骤的诵读训练。
2、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引出课题。
二、初读课文,疏解文意。
1、教师范读。
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3、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4、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5、学生齐读。
三、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5)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6)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1)同桌间互相听读。
(2)指名学生朗读。
(3)全班学生齐读。
四、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3、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4、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5、学生读课文,要求读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铿锵悦耳,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五、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六、教师小结。
七、辩论: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
篇3:《马》七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积累语句,整体感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3、抓住关键,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
4、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反复诵读,语句赏析,培养学生多角度思维、发表个人见解的习惯。
2、揣摩体会,对比描写,了解作用,学会恰当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马图书法,激趣引读
1、马图书法:
教师展示有关马的各种书法作品并播放有关家马、野马的生活画面,请学生欣赏。
①看了这些书法画面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②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你更欣赏哪一种马,并陈述理由。
2、激趣引读:
教师: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是富有情感和人性的生灵,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用亲切的感情、形象的语言、人格化的描写,给这些“朋友”画像,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十分感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去感受被赋予了人性光彩的马儿吧。
下面谁能介绍一下作者呢?
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贵族家庭出身,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像课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土。
二、有情朗读,整体感知
1、有情朗读:
①全体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课文。
②学生个别朗读比赛,其他同学适当加以朗读评价。
2、整体感知:
①你认为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
②你能用简洁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吗?
(家马:“驯良”、野马:“自由奔放”)
③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篇4:《马》七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徐悲鸿专心致志,刻苦努力的。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认识双线格内的11个生字;学习偏旁部首“石”,学写田字格中的10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1、感受和学习徐悲鸿专心致志,刻苦努力的。
2、会写10个生字。
教具:教学挂图、生字卡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你们喜欢欣赏绘画作品吗?你喜欢那位画家的画呢?
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画家,他就是举世闻名的徐悲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主读书。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生字和长句子多读几遍,读通课文。
(2)分段轮流读课文:纠正字音,指导朗读。
(3)读后交流:通过读文,你读懂了什么,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2、再读课文,读中感悟。
(1)自由读课文看看那些地方让你感动,画上标记并在空白处写写自己的.感悟。
(2)小组合作交流,分享读书的快乐。
(3)指好课文2、3、4自然段。采取自由读、范读、指名读等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徐悲鸿刻苦努力的品质。
3、看图想象,发展积累语言。
引导学生看书上的奔马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匹马的样子,想象它们在什么地方奔跑。
4、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第4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回顾课文
1、指名读课文。
2、指名背诵课文第四自然段。
二、积累内化
1、自选词语,给学生自由选择的空间。
2、照样子积累词语:
反反复复:
“一”字开头的成语:
3、完成课后“练”活动。
4、迁移练习:
(1)通过互读、互考、小组比赛的方式认识要求认的11个生字。
(2)学习新的偏旁。
(3)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住生字。
(4)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书写的字:肉破态珍
三、实践活动
1、欣赏徐悲鸿的画作。
2、仿照课文第2自然段写一个人认真做事的情景。
篇5:七年级《马》语文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祖国优秀灿烂的成语文化,启迪思维,陶冶情操,提高文化素养。
2.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兴趣,培养动脑动手的技能和习惯。了解成语的来源。
3.开发智能,提高语言理解表达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学重点:填充含“马”字的成语、成语抢答。
2.教学难点:成语表演。
3.课前准备活动:①每位学生准备20个含有动物名的成语,并掌握它的意思,并重点注意与“十二生肖”有关的动物成语。②全班分成四个组参加比赛,每组选派两名代表参加。③公布活动要求:不带词典,准备表演成语节目。④题目分必答题、抢答题,答题加分,设计分员1人。
4.教学方法:讨论法、竞赛法。
5.教学时数:一课时。
6.教具:小黑板及其它常规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按照中国农历的说法,每年都要冠以一种动物之名,有谁知道,今年是什么年吗?(马年) 那又有谁知道,马年是根据什么说法而来的吗?
介绍农历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一个轮回,循环反复)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运用到含有动物名称的成语,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倪萍就曾给全国的电视观众考了一题,题目是:请您说出十个含有“马”的成语。同学们,你们能说出来吗?
每组代表必须先说出两个,再进行抢答,多答一个给1分。
各组代表发言后,再进行抢答,计会员加分。
二、“马”字成语的运用:
刚才,我们已经请同学们回答了许多关于“马”字的成语。现在请各组代表注意看小黑板,请联系我们的学习、生活实际,根据括号内的提示,填充下列各道含有“马”字的成语运用题。
(出示小黑板,内容如下)
1. 在理想上:我们要以年段冠军为______________,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进方向) (争先恐后) (坚持不懈)
直到___________________。
(取得胜利)
2. 在学习上:我们要拿出_______________,为父母效_________________,直到立下
(一种精神) (一种劳动)
__________________。
(一种成就)
3. 在课堂上:我们不能_________________,不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事,
(分散注意力) (与学习无关的事。填6个字的成语)
回答问题时要____________________。
(场面热闹的样子)
4. 在集体上:我们不能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种败坏群体的马) (脱离了管束的马) (眼睛看不见的马)
维护班级荣誉上,我们不能搞_______________,要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团结,不单干) (有雄壮的气势) (多马飞奔的样子)
各组代表与本组同学互相讨论、探究,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师生共同评分:此题为必答题,每空2分。计分员计分,公布得分情况。
参考答案:1.马首是瞻、一马当先、马不停蹄。
2.龙马精神、犬马之劳、汗马功劳。
3.心猿意马、风马牛不相及、车水马龙。
4.害群之马、脱疆之马、盲人瞎马、单枪匹马、千军万马、万马奔腾。
三、“马”字成语抢答:(每个2分)
接下来,我们进行有关“马”字成语的抢答,各小组注意:答对加2分,答错倒扣1分。
①老马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竹马、③______________买马、
④_____________铁马、⑤_____________犬马、⑥马空______________。
教师组织抢答,计分员加分,公布得分情况。
参考答案:老马识途 、青梅竹马、招兵买马、
金戈铁马、声色犬马、马空行骥
四、十二生肖成语抢答:(每个2分)
在我们学习完有关“马”字的成语后,接下来,我们再来学习有关十二生肖的'成语,同样,我们也进行抢答。
①请说出含“鼠”的成语:鼠目寸光、獐头鼠目、抱头鼠窜
②请说出含“牛”的成语:对牛弹琴、九牛二虎之力、九牛一毛
③请说出含“虎”的成语:狐假虎威、如狼似虎、“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④请说出含“兔”的成语:兔死狐悲、狡兔三窟、守株待兔
⑤请说出含“龙”的成语: 龙飞凤舞、叶公好龙、龙争虎斗
⑥请说出含“蛇”的成语:画蛇添足、心如蛇蝎
⑦请说出含“羊”的成语: 亡羊补牢、羊入虎口
⑧请说出含“猴”的成语: 猴年马月、杀鸡儆猴
⑨请说出含“鸡”的成语: 鸡飞狗跳、呆若木鸡、鸡犬升天、闻鸡起舞
⑩请说出含“狗”的成语: 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血喷头
⑾请说出含“猪”的成语: 猪朋狗友
教师组织抢答,计分员加分,公布得分情况。
五、成语表演:
请各组代表上台抽签,根据字条提供的成语即兴进行哑剧表演。要求:不能说话,只能以手势、动作表演。(每组抽签2个,由两个代表完成动作,组员回答,正确每个加5分,错误不得分)
材料备抽签:手舞足蹈、眉开眼笑、掩耳盗铃、哭笑不得、自吹自擂、震耳欲聋、摩拳擦掌、目瞪口呆、笑里藏刀、小心翼翼、画蛇添足、爱不释手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表演活动,并作出简单的解说和评价。计分员加分。
六、介绍成语的来源: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有关成语的来源,拓宽我们的课外知识视野。
1.古代神话寓言故事:
如:愚公移山-------------<<列子>>叶公好龙-----------<<新序>>
南辕北辙-------------<<战国策>>黔驴技穷-------<<柳宗元集>>
2.来自历史故事:卧薪尝胆、四面楚歌、刮目相待
3.摘自古代诗文:
如:诲人不倦-------<<论语>>讳疾忌医------------<<韩非子>>
4.来自民间俗语:张冠李戴 人云亦云 得过且过
七、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动物名称成语在我们身边的运用,大家回去以后,认真体会这些成语的含义,并抄写在积累本子上。现在,我们来公布一下各组的得分情况。计分员报各组总得分,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或给予一定奖励。
八、作业:
1.根据刚刚学习的成语来源特点,分类收集成语,期末进行评比、奖励。
2.准备下一次的“成语接龙”活动。
相关说明:
1.本课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各个环节都考虑了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向“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靠拢,符合当今课改的方向。
2.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能动性,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学生在学习中互相合作、共同探讨,做到了共同促进。
3.较好地把握了成语这种固定语的内涵,突出了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通过活动去感悟生活、联系生活。同时,也较好地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
篇6: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马》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的写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展示书法作品:学生用小篆和隶书写的“马”及教师用楷书在黑板上写的“马”。
要求学生说出三个“马”字分别属于哪种字体。
学生回答后,教师语:时代不同,“马”的写法也不同,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结果;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马。
二、作者及课文简介
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贵族家庭出身,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中惯常用人性化的笔触描摹动物。课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又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土。
三、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
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
3、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四、交流研讨
围绕上述问题,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结。
文章写了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等),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分别是“驯良”、“自由奔放”。
能表现驯良的词句:迎合别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五、重点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读二、三段
1、自读读二、三段,发现问题。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力求在小组内解决问题。
3、班上交流,重点研讨以下几句
1)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
2)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4)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媚妍而已。
(二)深层探究
1、请同学介绍布封情况,明确作者是人文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要求点到为
2、小组内讨论: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实际是借对两种马的描述来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态度?
3、班上交流:由男女生各派两个代表到班上交流自己的看法。
4、教师小结: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实为文质俱美之文。
六、延伸拓展
用多媒体展示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学生齐读。
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
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六、作业
找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语句(段)抄在资日记本上。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布封的马为我们展示了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是驯良与自由。下面我们来欣赏这两种马的生活片段。
二、延伸、拓展
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家马、野马的生活画面,请学生欣赏。
2、请同学谈自己欣赏哪一种马,并陈述理由(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受作者的影响)。
3、讨论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下例问题:
1)家马的驯良的天性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自己的观后感,并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2)人类对马的驯化,如果给马带来了痛苦,那么请联系人类发展的历史谈谈人类该不该驯化动物?
3)我们身边出现的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面对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究竟该怎样对待动物?
讨论结果略。
三、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导入语: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书,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不仅让我们受到诸多启发,而且在语言上、行文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1、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摘录在资料卡的语句,并陈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要注意参与到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人格化的描写。
2、再读课文,了解对比的运用及其作用。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概述: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它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
3、用对比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重点刻画其外貌,字数在150字左右。
4、班上交流写作片段。
四、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任选五个词语造句。
2、课外阅读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写动物的文章,作读书札记(一周内完成)。
板书设计:
家马:驯良——同情作比较,
野马:自由——欣赏突出事物的特点
篇7:《马说》优秀教案
《马说》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祗(zhǐ) 骈(pián)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
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⑴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面对。
⑵一词多义:
虽: A、故虽有名马: 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 A、不以千里称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食: A、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B、食不饱: 吃。
其: A、其真无马邪: 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 指代千里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执策而临之: 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四、课堂小结
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基础部分;
3、课外查找有关韩愈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指名背诵课文;
2、翻译重点字、词(见前一课时)。
二、探讨质疑
1、千里马指什么?伯乐又指什么?
“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
2、世界上肯定是存在千里马的,但有的千里马能被发现,原因是什么?而有的千里马却被埋没、被摧残,原因又是什么?
前者因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后者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3、文章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寄托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讽刺、控诉。
三、拓展探究
1、文章为何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问题?
如果没有伯乐,即使有千里马,也不可避免终身被埋没、被摧残的命运,其价值就无从体现。这样阐述,突出了伯乐的重要性,即突出了发现人才、赏识人才、任用人才的重要性。
2、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
“其真不知马也!”
3、古代的人才是要等待“伯乐”的出现,被人发掘了才真正成为人才,那么,我们当今社会又应该具有怎样的人才观呢?是不是仍像古代那样等待别人去发现,抑或是怎样呢?
(学生自主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四、总结全文
本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作业本》练习。
3、阅读《骥伏盐车》,回答文后题目:
夫骥之齿至矣,服盐车而上太行。蹄申膝折,尾湛胕溃,漉汁洒地,白汗交流,中阪迁延,负辕不能上。伯乐遭之,下车攀而哭之,解纻衣以冪之。骥于是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何也?彼见伯乐之知己也。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四》)
⑴千里马受到怎样的不公对待?
⑵千里马为什么“俛而喷,仰而鸣,声达于天,若出金石声者”?
⑶文中表现出伯乐怎样的思想性格?
【教学反思】
作为语文教师我一直很喜欢上古文,因为简单.也因为即使在中考中,更多的是要求字词的解释和语句的翻译.因此更多的时候我所做的也仅仅如此.
前几天我上了《马说》,依照惯例我也让孩子们进行了翻译,对一些重要的字词进行了解释和辨析后,我提了个问题:你觉得作者对千里马和食马者的态度如何?为什么?你觉得作者分别把他们喻指了什么人?学生答出有才能的人和不会赏识人才的统治者后,我也简介了韩愈的人生经历,也便顺理成章的为他们归纳了一下:千里马喻指人才,食马者喻指不能知人善任,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忽略了对文章第三段中食马者形象\'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的推敲以及\'知人善任\'的解释)
此后学生在作业本和考卷上对食马者形象的分析就成为愚蠢无知的统治者或者是不能发现人才的人.虽然我在其后也多次重新补充分析,也让孩子们重新探讨分析愚妄和愚蠢的差别,但依然还有孩子会用错.
人的第一印象是很重要的,而教师所要做的是在课堂45分钟内尽可能的把准确的要点传达给学生,而这种传达不应该是“灌”,而是基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章细节理解,关键句周到分析后自然得出的结论,否则效果就不好.而我恰恰因为是篇古文而忽视了这点,扮演了\'拔苗助长\'的角色,其结果可想而知.古文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其精湛的描写技艺,更是人物形象分析,景物描绘的典范,所以我深刻反省......
篇8:《马说》优秀教案
教材分析
《马说》是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的重点是借物抒情的散文,处于《海燕》、《白杨礼赞》等经典散文之后的文言文。该文是唐代韩愈于唐贞元十多年所作,当是作者仕途不得意,心情抑郁,常有“伯乐不常有”的感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学情分析
八年级第二学期学生已基本具备一定的阅读古文知识,特别是上期学习过《爱莲说》,大体了解了“说”这种文体,加之本文文字浅显,可读性强,理解大意应该不难。但他们毕竟是初二,还不能完全理解韩愈所要表达的情感,基于此,本课我以诵读为主,内容点到为止。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封建社会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昏庸愚妄。
2、认识当今时代的优越条件,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社会的有用之人。
二、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文言语感,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重点掌握“食、见、策、尽”的词义和“之、其、以”的用法。
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理解短文阐明的道理;背诵并默写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1、朗读背诵课文;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
2、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体会本文简练、含蓄的语言特点。
篇9:《马说》优秀教案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原为韩愈所作《韩愈文选》中《杂说》的第四篇,“马说”这个标题为后人所加。杂文马说优秀教案,我们来看看下文。
教学目标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4、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难点:
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方法
自学加点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把握文中词语的读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请同学们说说有关马的成语,(一马当先、—跃马扬鞭、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车水马龙,从这些成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非常好。唐代文学家韩愈就写过一篇有关马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板书课题并释题
马说是古代一种议论体裁,在某种程度上与现代杂文或杂感相似。可以记事,也可以发表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其主要特点是一事一议,要求作者写出对社会生活中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或对某种现象的看法。
三、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韩愈 ,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父母早亡,由嫂抚养。卒谥“文”,又世称韩文公。韩愈是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列“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韩愈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四、自学课文
1、要求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和已有的文言知识理解文中实词虚词的意思,尝试着翻译文言语句。
2、将自学中碰到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3、将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罗列,留待集体解决。
五、集中解疑
六、检查自学情况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世有伯乐(lè),然后有千里马,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 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 这里的“食”同“饲”,喂养的意思,所以读(sì),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 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这里的“见”同“现”,显现的意思, 所以读(xiàn)。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马夫),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本指小米,这里泛指粮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这,这样的),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犹,尚且) (等同,一样),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哪里),策之不以其道 (方法),执策而临之 (握,拿) (面对着)
3、翻译句子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③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④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⑦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⑧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七、布置作业:略。
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2、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二、研读课文
(一)朗读课文第一段并思考问题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呢,为什么?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马而言应该是这样的。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识别就成为前提了。
3、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二)朗读课文第二段并思考问题
1、作为千里马与普通马有什么不同?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食马者能注意这一点并区别对待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三)朗读课文第三段并思考问题
1、本段中那些语句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2、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讽刺揭露了昏庸无能,不能选贤任能而报怨世无人才的统治者。
3、本文通篇写千里马,难道韩愈仅仅为马的不幸而鸣不平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4、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5、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三、拓展延伸。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韩愈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无可奈何的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1、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马,却暂时不被重用,你会怎么做呢?
韩愈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绝对。我们要主动地去争取,像毛遂一样的自荐,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2、那么作为千里马,你们又想对伯乐说些什么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乐一定会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让千里马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愿伯乐们能够拥有一双慧眼。。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
四、小结::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知遇之难,是因为它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能够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五、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本文。
篇10:《马说》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
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
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
2、字词学习:祗(zhǐ) 骈(pián)
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
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
2、全班交流:
(1)重点词:
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
临:面对。
⑵一词多义:
虽: A、故虽有名马: 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 A、不以千里称也: 用。 B、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食: A、食之不能尽其材: 通“饲”,喂。 B、食不饱: 吃。
其: A、其真无马邪: 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 指代千里马。
策: A、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 B、执策而临之: 马鞭。
能: A、安求其能千里也: 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 才能。
四、课堂小结
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完成《语文作业本》基础部分;
3、课外查找有关韩愈的资料。
篇11: 《马嵬》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 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 学习本诗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3. 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 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 诗歌蕴涵的寓意
一、导入新课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题解、背景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后攻入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以向天下谢罪。为抵搪民怨,杨贵妃被赐以三尺白绫,,史称“马嵬之变”。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 )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
三、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读(提示:)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二).学生齐读课文。
(1)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诗意。
(2).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重点字词解释: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三).诗歌讲解
1、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2、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3、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提问】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明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
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问2: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提问】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篇12:马(七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马(人教版七年级选修) 教案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1.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教材内容的关系:绝大多数城市学生和相当部分的乡村学生,都没有亲眼目睹过马,更没有近距离了解马的习性。学生关于马的知识多为间接知识,而不是直接经验。但是,马是人类最为密切的动物朋友,学生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关于马的知识,这为上好课文提供了良好的认识基础。
2.学生能力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在阅读中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具有独立学习该文的基础条件。
[教学建议]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体会对比描写的作用。
3.反复诵读,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4.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理解人工驯良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的特性。
2.反复诵读,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文章的精妙之处。
(二)难点:理解课文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课前准备
学生:
1.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的基本情况。
2.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3.反复诵读,积累精美词句,并搜集有关马的成语和俗语。
4.提出值得探究的问题。
教师:
制作课件、准备投影、电脑及相关资料
五、教法学法: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引导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导语:有这样一段作文:每天清晨,当闹钟响起的时候,我总会马上起床,匆匆忙忙地走到马路上,马不停蹄地赶往学校……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注意到,刚才在这短短的句子中,作者连续用了三个与“马”字相关的词,这说明马与我们的生活真的是息息相关。其实,马一直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虽然随着现代化程度的提高,马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可是,对于人类的发展进步而言,马真的是功勋卓著--立下了“汗--马--功劳”!亲爱的同学,对于人类曾经这样亲密的朋友,你可曾仔细关注过它们?想过它们的外形、它们的性格、它们的生存状态是什么样的?有什么不同吗?下面我们一起研讨布封的《马》,大家一定有所收获。
2.作家作品简介:学生根据查阅的有关资料介绍作家作品,教师补充。
(二)整体感知
小组自学,学生自由朗读,初探课文
自学要求:
1.课文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概括内容)
2.人工驯养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各有什么特性?从课文中找出这些词语。(理清课文结构)
3.人工驯养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各自有怎样的命运?从中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蕴含的感情)
明确:
1.人工驯养的马和天然野生的马。
2.人工驯养的马:
(1)无畏的精神,勇毅,慷慨以赴,兴奋鼓舞,精神抖擞,耀武扬威。
(2)驯良的性格,克制,屈从,舍己从人,迎合,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舍弃生命。
天然野生的马:
(1)美质:动作的自由,自由自在的生活,“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因不受羁勒而感觉自豪”,“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强壮、轻捷和遒劲”,“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2)美德:“绝不凶猛”,“豪迈而犷野”,“互相眷恋,依依不舍”,“和平生活”,“欲望既平凡又简单”不“互相妒忌”。
(3)美貌:“身材高大而身体各部分又都配合得最匀称、最优美”,“它的头部比例整齐,却给它一种轻捷的神情,而这种神情又恰好与颈部的美相得益彰”,“高贵姿态”,“它的眼睛闪闪有光,并且目光十分坦率;它的耳朵也长得好,并且不大不小”,“它的鬣毛正好衬着它的头,装饰着它的颈部,给予它一种强劲而豪迈的模样;它那下垂而茂盛的尾巴覆盖着、并且美观地结束着它的身躯的末端。”
3.人工驯养的马被人奴役,天然野生的马自由。作者对自由之马的热情赞美和对被奴役的马的深切同情。
(三)合作探究 :学生质疑,先小组讨论,再课堂交流。
1.学生展示自己提出的问题,教师鼓励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小组解决一般的问题,不能解决的较难的问题在全班交流讨论解决。
2.出示学生提出的最集中的能体现课文重点难点的问题,供师生交流(提出问题学生的名字一起展示在黑板上,这样,提出问题的同学有种成就感,他们会继续探究下去;研究问题的学生会受到鼓舞,会更好地去发现问题。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都不能体现课文的重难点,则由教师引导、启发学生提问或由教师向学生质疑)。如:
①学生甲:“给马戴项链”是不是“侮辱”?
②学生乙:为什么用七种动物的丑来比马的美呢 ?它们真的丑吗?这对它们公平吗?
③学生丙:本文既写了人工驯养的马,又写了天然野生的马。人工与天然哪个更美?为什么?
④学生丁: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句话?
……
师生围绕上述问题自主、合作、探究。交流中遇到的障碍尽量由学生自己解决。
3.小结学生质疑情况,充分肯定他们的合作、探索精神。
(四)体验与反思
1.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但人是不是马的朋友呢?
2.作者将马的外形和其他动物进行比较时,盛赞马的高贵姿态,你认同吗?
学生讨论交流后明确:
1.人对马是“养育”“训练”“驱使”“奴役......驯养”,马成为人的奴隶。不仅如此,人还用“鞍辔”“羁绊”约束它,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地禁锢它,使“它们浑身的姿态都显得不自然”。更悲惨的是有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摆阔绰”,“壮观瞻”,给马“戴上黄金链条”,把马的“项鬣编成了细辫,满身盖着丝绸和锦毡”,“侮辱马性”,使马成了人类的玩物。 (人是马的朋友,言之成理即可)
2.学生可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给予肯定表扬。
(五)课外拓展:
1.学习本文写法,课外仔细观察动物的活动,写一篇以动物为主角的散
2.背诵你最喜欢的三句话,并仿写其中一句
如“它和人分担着疆场的劳苦,同享着战斗的光荣”“它们行走着,它们奔驰着,它们腾跃着,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
3.说说有关马的成语和俗语
成语:一马当先 马到成功 一马平川 马不停蹄 ……
俗语:人在衣裳马在安
风马牛不相及
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驴唇不对马嘴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牵马到河易,强马饮水难。
……
二、教学反馈
(一)完成下列练习
1. 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但人是不是马的朋友呢?
2. 作者将马的外形和其他动物进行比较时,盛赞马的高贵姿态,你认同吗?
3.写出有关马的成语和俗语。
(二)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教学资源,灵活机动地选择反馈方式。
三、教学反思
[案例推荐]
初中语文资源网 www.yuwen123.com/
初中语文 qfzx.nhedu.net/wgr/
初中语文教学网 www.zhouhui.com/list.php
初中语文试卷 www.csssyzx.com/homepage/%D0%ED%C0%CF%CA%A6/e_stjx_liebiao(2).htm
[练习题库]
一、积累运用
(一)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剽悍( ) 窥伺( ) 庇荫( ) 羁绊( )
犷野( ) 阔绰( ) 畸形( ) 观瞻( )
遒劲( ) 驯良( ) 枉然( ) 项鬣( )
(二)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 两个人或两件事物相配合,使二者的能力、作用、好处能得到充分展示。( )
2. 对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 )
3. 雄健有力。( )
4. 豪华奢侈排场大。( )
5. 毫无私心,毫不吝惜地前往。( )
6. 暗中观察情况。( )
7. 具体的形象给人的印象。( )
(三)根据课文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人家从来不解除它们的羁绊, 是在休息的时候; 人家偶尔让它们在牧场自由地行走,它们 总是带着奴役的标志, 还时常带着劳动与痛苦所给予的残酷痕迹。
(四)写出有关马的成语(不不少于五个)和俗语(不少于三句)。
1. 有关马的成语
2. 有关马的俗语
二、阅读鉴赏
天然要比人工更美丽些;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你们试看那些繁殖在南美各地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吧:它们行走着,它们奔驰着,它们腾跃着,既不受拘束,又没有节制;它们因不受羁勒而感觉自豪,它们避免和人打照面;它们不屑于受人照顾,它们能够自己寻找适当的食料;它们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地游荡、蹦跳,采食着四季皆春的气候不断提供的新鲜产品;它们既无一定的住所,除了晴朗的天空外又别无任何庇荫,因此它们呼吸着清新的空气,这种空气,比我们压缩它们应占的空间而禁闭它们的那些圆顶宫殿里的空气,要纯洁得多,所以那些野马远比大多数家马来得强壮、轻捷和遒劲。它们有大自然赋予的美质,就是说它们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而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妍媚而已。
这种动物的天性绝不凶猛,它们只是豪迈而犷野。虽然力气在大多数动物之上,它们却从来不攻击其他动物;如果它们受到其他动物的攻击,它们并不屑于和对方搏斗,仅只把它们赶开或者把它们踏死。它们也是成群结队而行的,它们之所以聚集在一起,纯粹是为着群居之乐。因为,它们一无所畏,原不需要团结御侮,但是它们互相眷恋,依依不舍。由于草木足够作它们的食粮,由于它们有充分的东西来满足它们的食欲,又由于它们对动物的肉毫无兴趣,所以它们绝不对其他动物作战,也绝不互相作战,也不互相争夺生存资料。它们从来不发生追捕一只小兽或向同类动物劫夺一点东西的事件,而这类事件正是其他食肉类动物通常互争互斗的根源:所以马总是和平生活着的,其原因就是它们的欲望既平凡又简单,而且有足够的生活资源使它们无需互相妒忌。
1.天然马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答:
2.“它们有大自然赋予的美质,就是说它们有充沛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
“充沛的精力”的含义是:
“高贵的'精神”的含义是:
3.“虽然力气在大多数的动物之上,它们却从来不攻击其他动物。”这是为什么?
答:
4.“这种动物的天性绝不凶猛,它们只是豪迈而犷野。”“不凶猛”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①
②
三、课外拓展
黄金鼠
在饶河街夜市,看到一只黄金鼠,全身长着拖地的长毛,背的部分是金黄色,尾端是银白色。它的长毛中分,一丝不乱,显然被仔细地梳理过。
那只金银两色的黄金鼠,引起逛夜市的人群的围观,大部分的人议论纷纷:“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美丽的老鼠呀!”当大家看到它竟然可以把食物藏在腮边,还可以自己洗脸、清洗长毛的时候,更是忍不住惊叹。
根据卖黄金鼠的小贩说,黄金鼠多是短毛的,原产于欧洲,性情乖顺,一般的黄金鼠是灰色或土色。他说:“从中古世纪以来,黄金鼠就是欧洲贵族的宠物,现在则是台北人最时髦的宠物。”
他轻轻抓起那金银两色的黄金鼠,说:“这一只更是稀有、名贵,这是变种的黄金鼠,才会有长毛,还有两种最珍贵的新颜色呀!”
有人问:“这一只要卖多少钱呢?”
小贩笑着说:“一只才一千八百元。”
“太贵了,哪有老鼠卖这么贵的。”问的人摇摇头,走了。
“这个价钱很公道,因为真的是很稀罕,很稀罕呀!”小贩对围观的人说。
“一千八百元?”站在一旁的我,也以为是听错了,又问了一次。
“是,才一千八百元。”小贩加强语气说,“你要买便宜的也有哪,这个箱子里的每只一百五十元,那个箱子里小一点的,一只一百元。”
我仍然感到吃惊,眼前这只稀罕的黄金鼠虽是变种,又是长毛,也仍然是一只老鼠,一只老鼠卖到一千八,在我的想像中是不可思议的。
我随即走过黄金鼠的摊位,隔壁正好是卖大陆陶瓷的摊位,一个米粒烧的瓷杯卖二十元,一个很好的宜兴陶壶卖五百元。看着这些来自彼岸的物品,使我想起一只长毛黄金鼠的价钱。这样想,使我感到一种幽微的痛心。住在台湾的人,玩狗、玩鸟、玩猫之不足,玩红龙、玩娃娃鱼,现在竟可以花一千八百元买一只老鼠了。
几天前看报纸,知道台北的宠物店无奇不有,鳄蜥与变色龙一只要价七千元以上。甚至有人进口青蛙当宠物,小丑蛙一只两千五百元,绿树蛙七百元,最普通的红肚青蛙,一只也要卖四百元。我不能了解为什么有人要花昂贵的价钱养这些野生动物当宠物,是为了时髦、好奇还是无事可做呢?
猫、鼠原没有固定的价值,只是由于人的好恶而显出贵贱,当一只优雅的波斯猫在垃圾中寻找食物时,它的内心是不是也有如是的感叹呢?
当然,我并没有资格评定动物的贵贱,只是我知道,不管面对什么动物,我们都要有珍惜的心,我相信,不能爱惜老鼠的人绝对无法疼惜一只黄金鼠;我也确信,不能爱惜田间青蛙与蜥蜴的人,也绝不可能对变色龙或小丑蛙有真爱的心。
即使不是宠物,像提供给我们食物的牛羊鸡鸭,不断地奉献生命,死而后已,我们的心里可曾有一丝痛惜与感念呢!
当我们买一千八百元的老鼠之际,我们是真爱那只老鼠,还是重视那个价钱?如果长毛黄金鼠一只十八元,我们还会宠爱它吗?当我们花两千五百元买一只青蛙的时候,是因为价钱而重视青蛙,还是真爱一只青蛙呢?如果真爱青蛙,市场里多的是,一斤才四十元呀!
在人世里,我们重视一个人不也如此吗?往往重视的是附加在人身上的名利、权位,甚至衣服,只有一个人能看透外在的虚妄,进入内在的品质,才是真正的智者呀!
--摘自《林清玄散文集》
1.读了文章,请简要说说黄金鼠为什么得到这样一个有趣的名字。
2.为什么“在我的想像中是不可思议的”?
3.为什么“这样想,使我感到一种幽微的痛心”?
4.作者对待动物的态度是怎样的?
5.那些花高价购买黄金鼠的人,他们看中的是什么?
6.作者借黄金鼠批判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参考答案
一、
(一) piāohàn kuīsì bìyīn jī guǎng chuò jī zhān qíu xùn wǎng liè
(二) 1.相得益彰 2.妒忌 3.遒劲 4.阔绰 5.慷慨以赴 6.窥伺 7.观瞻
(三) 纵然 如果 也 并且
(四) 1.一马当先 一马平川 马到成功 马不停蹄 汗马功劳 信马由缰 快马加鞭 ……2.人在衣裳马在安;风马牛不相及;又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驴唇不对马嘴;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牵马到河易,强马饮水难……
二、
1.自由、强壮、豪迈、犷野 2.“充沛的精力”指的是:强壮、轻捷和遒劲。“高贵的精神”指的是:自由、豪迈。 3.因为欲望既平凡又简单,有足够的生活资源。 4.①不攻击其他动物 ②不和别人或同类争抢食物。
三、
1.背的部分是金黄色。 2.一只老鼠竟卖到一千八。 3.很多大陆很实用、很精美的物品的价钱,还比不上一只老鼠的价钱,而台湾人却花高价买一只老鼠。 4.不管面对什么动物,我们都要有珍惜的心。 5.他们看重的是黄金鼠的价钱。 6.作者批判了社会上的人们往往重视附加在人身上的名利、权位等虚妄的外在的东西,而不重视发现内在的品质。
[资料链接]
一、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剽悍(piāo)(hàn) 慷慨(kāng)(kǎi) 以赴(fù)
抖擞(sǒu) 驯良(xùn) 逞(chěng)
驾驭(yù) 窥伺(kuī)(sì) 束缚(shù)(fù)
羁绊(bàn) 鞍辔(ān)(pèi) 勒(lēi)
疮痍(chuāng)(yí) 阔绰(chuò) 观瞻(zhān)
妍丽(yán) 项鬣(liè) 锦毡(zhān)
侮辱(wǔ) 遒劲(qiú) 妒忌(dù)(jì)
眷意(juàn) 觑(qù) 庇荫(bì)(yīn)
二、词语积累
驯良:温顺善良。
驾驭:驱使车马,比喻掌握控制;支配。
束缚:捆绑,指约束限制。
枉然:徒然,白费。
有过之而无不及:只会比这样更好。
充沛:饱满;旺盛。
畸形:生物体某部分在发育中形成的不正常的形状。
迎合:逢迎,猜测或揣度别人的心意以便顺从或投合。
疆场:战场。
三、背景知识
(一)马,哺乳纲,马科。草食,役用家畜。耳小直立,面长。毛色复杂,有骝、栗、青、黑等。性温驯而敏捷。寿命约30年。广布于世界各国,我国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和西南地区。有重挽、轻挽和骑乘三型,亦可兼作驮、乳等用。
阿根廷科学家培养出的一种微型马,身高仅三四十厘米,体重仅几千克。这种马成为国外王公贵族的收藏品。在莫斯科“苏联经济成就展览馆”里,有两座马的纪念碑,它们是纪念两匹赛马“喀巴德拉特”和“塞恩波利”的。这两匹马是赛马中的佼佼者,曾在多次比赛中夺得桂冠。匈牙利也有一座马的雕像,它是为纪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国牺牲的许多战马而建立的,台座上的题词是“献给忠实的朋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有3匹警马获得英国政府颁发的“迪金”勋章。
(二)浩劫下幸存的野马(姚大钧)
一百多年前,欧亚大陆和北美洲曾经广泛分布着多种野马,可是没多久,在人类恣意捕杀下都先后灭绝。蒙古野马的分布范围本来就很狭窄,只有在新疆天山附近、内蒙古巴彦淖尔盟北部和蒙古的西南部,才能见到。
1876年,最后一匹欧洲野马死在乌克兰原野以后,人们以为世界上的野马已经绝迹,十分惋惜。后来俄国探险家普尔日瓦科斯基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发现了蒙古野马。它在这场空前的浩劫中得以保存下来,成为幸存者。
蒙古野马被发现以后,当时,俄、美、法等国的博物馆曾将野马的头骨和皮张制成标本。由于成年的野马奔跑快,难以捕捉,只捉到了一些幼驹,人工饲养在乌克兰和德、英、法、美等国的动物园里。在精心饲养下,如今已有300匹蒙古野马生存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动物园里。
据说,最后一次捕获蒙古野马是在1947年;而最后一次见到野马是在1959年冬。后来,外国动物学家曾几次组成考察队去蒙古西部寻觅,过去了,什么也没有找到。他们从当地牧民那里得知,40年代在这里见过野马,那是从新疆那边跑过来的。人们寄希望于新疆,那里可能是惟一有野马存在的地方。
我国地质勘探工作者在野外工作时,曾经多次看到了蒙古野马。它们活动的范围在准噶尔盆地东部,西起沙丘河,东到将军戈壁,而以帐篷沟一带为最多。
野马的体躯不大,身长2~2.3米,肩高1.3~1.4米,头很大,没有额毛,耳朵较短。头和背部是焦茶色,身体两侧较淡,腹部变为乳黄色。冬夏季节,毛色不同。冬季毛长而粗,色较淡,背部的毛呈波浪形;夏季毛变短色变深,四肢露出几条隐条纹,鬣鬃直立,从头一直延伸到背部。尾巴很长,毛深褐色,蓬松而稀疏。
野马和今天的家马很是相像,连齿式和牙齿的构造也相同。它们相互配种,能够繁殖出具有生育能力的新后代。可是,它们是同族,不是同种,家马不是从蒙古野马驯养而来的。
夏季,野马十数只成群,由一头雄马率领,带着雌马和小马,在草原漂泊漫游,寻觅野生植物吃。傍晚时分,到湖边去饮水,就在附近憩息。它凭着自己的保护色,藏匿在灰褐色的泥土上,逃避敌害。冬天,野马要作季节性迁徙,在冰天雪地里,只好以雪解渴,挖掘雪下的枯草和苔藓来充饥。
野马体格健壮,性情剽悍,蹄子小而圆,奔跑很快,耐干旱。在沙漠、草原上,它们有时遇到狼群,并不畏惧潜逃,而是镇静地迎击狼群。有时它会突然发动进攻,向狼冲去;有时,迅速转过身来,扬起后蹄猛踢。因此,狼不敢轻易侵犯它。
野马很难捕猎到。野马遇到人群来包围,赶快摆起阵势,雄马在前,雌马在后,小马护围在中心。它们用蹄子乱踩地面,似乎在威吓,又像在指示逃避方向。顷刻,马群冲出包围,快步跑开。
野马很稀少,已经列入世界禁猎动物之中。国际上成立了专门组织,对野马进行调查研究,并定出了驯养、保护和繁殖的方法。我国已把野马列为第一类保护动物,严禁捕猎。
科学家也曾以各种马进行杂交,使一百年前生存在欧洲的一种野马--大盘马再现。
四、作者介绍
布封(1707--1788),法国博物学家、作家。生于勃艮第省的蒙巴尔城。原名乔治路易勒克莱尔,1772年受到法王路易十五表扬,封为伯爵,因此后人又称他为布封伯爵。最初就读于第戎的戈德兰学院。1723年从父命学习法律,1728年攻读医学、植物学和数学。他对于数学、地质、物种起源及自然科学都有浓厚兴趣,20岁时就已发现数学的二项式定理,曾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753年当选法兰西学院院士。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动物史》《人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界作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作为科学家,布封颇受诋毁,作为文学家,却受到普遍颂扬。他的文章具有古典派清新和谐的风格,曾发表著名的演说《论风格》,至今仍为人们传颂,是文艺理沦的经典。他写的《自然史》,笔锋富于感情,其中《自然的分期》是一部史诗,他对狮、虎、豹、狼、狐狸的猎食,海狸的筑堤,用形象的语言,作拟人的描写,生动活泼,至今仍为人们所喜爱。
篇13:《马》教案
《马》教案
马 布封 作课教师: 孟晖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诵读,整体感知两种马的形象及特征。 (2)积累优美的语句,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1)品味、积累优美的词句,体会语言的生动形象,培养个性化的感悟能力。 (2)学习恰当地运用对比描写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对野马的赞美,反思人类应善待动物,珍视生命的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反复诵读,积累优美的语句,体会文章的精美之处。 (2)赏析精彩句段,培养多角度思维。 难点 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生活方式及其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马。 二、作者介绍: 布封,法国博物学家、作家。贵族家庭出身。从小受教会教育,爱好自然科学。1739年起担任皇家花园(植物园)主任。1753年辈法兰西学院授受为院士。他用毕生精力经营皇家花园并用四十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自然史》。《自然史》是一部博物志,包括《地球形成史》《人类史》《鸟类史》《爬虫类史》《自然的分期》等几大部分,对自然界做了唯物主义的解释。 三、积累生字词,读准字音。 窥伺(kuī sì )暗中观察情况 阔绰(chuò):豪华奢侈排场大 观瞻(zhān):具体的形象给人的印象 遒劲(qiú jìng ):雄健有力 疮痍(chuāng yí ):创伤 鬣毛(liè) 庇荫(bì yìn )相觑(qù)犷野(guǎng)剽悍(piāo hàn )颚骨(è)畸形(jī) 四、整体感知 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是富有感情和人性的生灵,法国博物学家布封的《马》,用亲切的感情、形象的语言、人格化的描写,对这些朋友画像,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不同形象,十分感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大声朗读这篇优美的散文化的科学小品,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去感受被赋予了人性光彩的马儿吧。 1.你认为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并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 家马、野马(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 第一部分(1--2):写人工驯养的马 “勇毅”“驯良” 第二部分(3--5):写天然野生的马 “自由奔放” 家马:勇毅:分担劳苦同享光荣 具有无畏的精神 追求搏斗 精神抖擞耀武扬威 驯良:服务主人无私贡献甚至舍弃生命。 野马:美质:精力充沛 精神高贵 美德:和平生活草食充足 美貌:身材高大匀称优美 2.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同情家马、欣赏野马, 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中。 五、合作探究,品读赏析 1、合作探究: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拨 (1)家马的遭遇如何?马是人类忠诚而高贵的朋友,但是人是不是马的朋友呢?为什么? 教师点拨:马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却不是马的朋友。人类对“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人类还用“衔铁”“马刺”“铁钉”残忍的'禁锢它。更悲惨的是,许多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把马变成了自己的玩物。 (2)如何理解“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首先、“教育”史拟人化用法,指人类对马的驯养, 其次、“以丧失自由而开始”指马以出生就受到人的照顾,被人喂养,而不是自由自在的自己去寻找食物; “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1。指马被套上缰绳,披上鞍辔,带上衔铁,钉上蹄铁;2.指马从思想上接受服从的观念,服从成为马的天性。 这句话概括了人类对马所做的一切,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深切同情,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 (3)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给马戴“黄金链条”等(第二段最后) 蹄铁只能有限地束缚马的身体,而这些做法使马失去了人的伙伴的平等地位,沦为人类的奴隶和玩物,马的特征丧失殆尽。精神的泯灭是最大的悲哀。所以是比蹄铁等身体上的束缚更为严重的.2、赏读品味(1)它和它的主人一样,具有无畏的精神,它眼看着危急当前而慷慨以赴;它听惯了兵器搏击的声音,喜爱它,追求它,以与主人同样的兴奋鼓舞起来;它也和主人共欢乐:在射猎时,在演武时,在赛跑时,它也精神抖擞,耀武扬威。(2)因为它无保留地贡献着自己,所以它不拒绝任何使命, 所以它尽一切力量来为人服 务,它还要超出自己的力量,甚至于舍弃生命以求服从得更好。 学生活动,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教师点拨。 五、揣摩体会、对比描写 1.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学生思考 教师点拨: 家马---野马,马---其它动物 (1) 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 (2) 以其他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和高贵的姿态。(最后一段) 2.文章在写马的美貌时,与其他动物作了对比,你认为其他动物真的很丑吗?说说你的看法。 学生思考 教师点拨:运用对比描写,更能突出马的美貌。但作者把马与其他动物作比较时,态度是不很客观的,因为动物的外形是他们在漫长进化过程中为适应环境自行演变的结果,无所谓优劣美丑。 3.互动解释:在预习朗读课文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六、深层探究: 作者借对两种马的描述来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态度? 对你有什么启示? 崇尚自由 善待生命 关爱动物 尊重自然 七、延伸拓展: (1)有关“马”的成语知多少 立了功说――――汗马功劳 雄健强盛叫――――龙马精神 不迷失方向称――――老马识途 终日奔忙谓之――――马不停蹄 冲锋在前领先曰――――一马当先 事功有成轻易取胜言――――马到成功 英勇悲壮战死沙场则用――――马革裹尸 …… (2))假如这两种马不期相遇了,那可能会发生怎样的情景?它们可能会有怎样的对话?(家马与野马的对话) 八、总结存储: 课文是一介绍马的科学小品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的生活着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工人驱使”的被奴役之马的深切同情。 九、作业: 1.仿照课文写法描写一种你喜欢的动物,不少于300字。 2.课外阅读梁晓声《如果我为马》 板书设计: (略)篇14:《马》参考教案
《马》参考教案
【文本分析】
这是一篇介绍马的科学小品,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作者用文学的笔调,描绘了马在两种生存状态下的五种不同的形象,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的马匹的由衷赞美,对被人养育经过训练工人驱使的马的深刻同情。
布封是人文主义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在他的作品里,惯用人性化的笔触去描摹动物,所以,他的作品大都具有人格化的这一写作手法,本文中的马就被赋予了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
【设计理念】
对于小品文,我们不仅要通过阅读理清文章的思路,而且要注重学生对语言的品味。所以,设计初读,学生就知道作者介绍的马的类型,紧接着让学生默读,在品味散文化语言的过程中分析出各种马的性格,然后从中体会作者对各种马的思想感情。
应该说,做到这一步就基本完成了本文的教学任务,但我觉得还应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马的特点谈谈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于是我就设计了一个比较新颖的'环节,就是让学生针对假如我是一匹马,我愿意做什么马这一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既是对文本的进一步深化,又是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
【主要步骤】
一、导入新课
提起马,我想大家脑海里肯定有非常鲜明的印象,那我们就先来欣赏一下马的风姿,然后请同学们谈谈感受。(教师播放马的图片)
(学生谈感受。)
的确,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马留给我们的印象或是飒爽英姿,或驰骋疆场,或雄姿英发,或勇猛剽悍,即使年已衰老,但仍能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今天我们就来领略一下马的风姿。(课件展示课题)
二、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
文章写了哪几种马?
(此设计在于让学生能从初读中概括出马的类型,为下文分析奠定基础。)
2、默读课文,分别找出各种马的特点。
(此问题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细读课文,区分出不同类型的马的性格,有鲜明的印象感知。)
3、从作者的描绘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对各种马分别持怎样的态度?(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这一问题较之先前的两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但通过仔细的阅读就可以发现答案,锻炼学生的分析能力,同时,这个问题解决了,文章的主旨就显而易见了)
三、探究研讨
作者将各种马都描绘得各具特色,真是五彩纷呈,假如再有依次选择的机会,让你做一匹马,你愿意做哪一种马呢?
请用句式我愿意做马,因为。
学生在讲的过程中教师针对学生的发言做必要的评论,对合理的价值观可进行肯定,对有消极思想的应即使加以疏导纠正。教师的评论可参考:
难道你没看到,大战前,几乎每位战士都会情不自禁的对他的战马喃喃自语,诉说些肝胆相照的话,战马那时的姿态是那么的高贵;当战斗结束,若战士荣归,战马生还,战士总会对战马表示一番友好
在某些人身上,不也留下了劳动的痕迹吗?你看那手上的老茧,腱上的死肉疙瘩等等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各种马的基础上,结合生活进行思考,谈谈自己的价值观,既围绕文本生发,又不拘泥于教材,让学生能畅所欲言,学有所用。)
四、教师小结
同学们刚才都说得很精彩,但事实上,你们并不能去做马,所以,只能说你们愿意做像
马一样的人,其实这就是将马当作人来讲述,而我们的作家布封之所以将马写得栩栩如生,这正是把人的思想浸入到马身上的缘故。在布封的笔下,马已被赋予人性的光彩,它像英勇忠义的战士,像驯服诚实的奴仆,像豪迈而犷野的游侠,又像典雅高贵的绅士。所以,与其说作者赞美野马,不如说作者赞美有着野马一般美质美德美貌的人。
自古文人相惜,作家梁晓声就曾写过《假如我为马》这样一篇文章,文中有这样一段话是的,我如果在对生命形式进行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课件展示)
请同学们一起读一下这段话。(生齐读。)
五、作业布置
请你选择周围事物为对象,以假如我是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篇15:《马》教案
《马》精品教案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课文,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3、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对比的写法。
教学课时:2课时。
课前准备:
1、阅读课文,初知大意,并借助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2、阅读注释,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布封。
3、安排一个学生准备书法作品。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展示书法作品:学生用小篆和隶书写的“马”及教师用楷书在黑板上写的“马”。
要求学生说出三个“马”字分别属于哪种字体。
学生回答后,教师语:时代不同,“马”的写法也不同,这是汉字形体演变的结果;同样,随着社会的发展,马的生存方式及其命运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布封的文章去了解、关注人类忠实而高贵的朋友——马。
二、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文中写了哪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请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马马
2、请分别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这两种马各自的最突出的特点,并用波浪线勾画出文中最能说明两种马各自特点的词句。
3、作者对两种马各持什么态度?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哪些段落?
三、交流研讨
围绕上述问题,请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学生回答后,教师将学生的意见进行归结。
文章写了家马、野马(或人工驯养的马、天然的马等),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分别是“驯良”、“自由奔放”。
能表现驯良的词句:迎合别人、舍己从人、屈从,不拒绝任何使命,尽一切力量为人服务……
表现自由奔放的词句:奔驰、腾跃、不受拘束、没有节制,自由地游荡、蹦跳……
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这种态度集中表现在二、三自然段。
四、重点研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读二、三段
1、自读读二、三段,发现问题。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力求在小组内解决问题。3、班上交流,重点研讨以下几句:
1)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
2)这一切之侮辱马性,较之它们脚下的蹄铁还有过之无不及。
3)在一个动物身上,动作的自由就构成美丽的天然。
4)所有的家马则都只有人工所能赋予的东西,即技巧与媚妍而已。
(二)深层探究
1、请同学介绍布封情况,明确作者是人文思想的继承者和宣传者。(要求点到为止)
2、小组内讨论:作者同情家马,欣赏野马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作者实际是借对两种马的描述来表达自己怎样的情感态度?
3、班上交流:由男女生各派两个代表到班上交流自己的看法。
4、教师小结: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文,也是一篇礼赞自由的优美散文,它不仅给我们展示了两种马的特质,而且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人文情怀,实为文质俱美之文。
五、延伸拓展
用多媒体展示梁晓声《如果我为马》中的片段,学生齐读。是的,如果在对生命形式选择时,我竟不幸没了做人的资格,那么我将恳求造物主赐我为一匹野马。如果我的渴望得不到更大的满足,那么就让我变成一匹野马,在行动上去追求更大的自由。
六、作业
找出自己最喜欢或最不喜欢的语句(段),作点评(完成在资料卡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联系实际展开讨论,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布封的马为我们展示了两种生存状态下的马,它们各自的最大特点是驯良与自由。下面我们来欣赏这两种马的生活片段。
二、延伸、拓展
1、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有关家马、野马的生活画面,请学生欣赏。
2、请同学谈自己欣赏哪一种马,并陈述理由(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看法,不要受作者的影响)。
3、讨论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下例问题:
1)家马的驯良的天性吗?请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自己的`观后感,并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提出自己的合理建议。
2)人类对马的驯化,如果给马带来了痛苦,那么请联系人类发展的历史谈谈人类该不该驯化动物?
3)我们身边出现的野生动物园,其“野生”是否是真正意义上的“野生”?面对日益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究竟该怎样对待动物?
讨论结果略。
三、品味语言,学以致用
导入语:本文既是一篇科普说明书,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它不仅让我们受到诸多启发,而且在语言上、行文上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
1、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摘录在资料卡的语句,并陈述自己的理由。
教师要注意参与到活动当中,引导学生去体会文中人格化的描写。
2、再读课文,了解对比的运用及其作用。
1)找出文中对比描写的相关内容,并思考其作用。
2)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
3)教师对学生的交流结果进行概述:就全文来看,作者是将家马与野马作比,以家马的驯良来衬托野马的自由奔放,就最后一段来看,是以其它动物来衬托马的美貌。
3、用对比方法写一段话,描绘自己喜欢的动物,要求重点刻画其外貌,字数在150字左右。
4、班上交流写作片段。
四、作业
1、抄写“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并任选五个词语造句。
2、课外阅读布封的《松鼠》或其他作家写动物的文章,作读书札记(一周内完成)。
篇16:七年级历史优秀教案
一、谈话导入新课
禅让的最后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谁?大家想不想知道从这以后又是怎么演变的呢?
导入三:大家知道皇帝吗?知道皇位是如何继承的吗?你又知道这种称为“世袭“的制度开始于何时吗?
认真听,吸引起学生进一步学习了解的兴趣。
从谈论学生熟悉的问题入手,拉近历史与现实距离
二、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夏朝的建立:讲解夏朝的建立。事实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个王朝。这在历称为————夏朝,建立的时间约公元前20xx年。
借助于数学上的“数轴“解释”公元“纪年法。
本目理论性强,又缺乏相应的历史物证,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认真听讲。
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夏朝的统治
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继承的呢?这与禅让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这种王位的继承方法?②要求学生谈启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并提醒学生注意“奴隶“两个字。③为什么把禹开始这个政权称为国家呢?它与前面的部落联盟有何不同?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结合自己课外了解的知识谈自己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教师归纳整理,以突破难点。
三、商朝的建立与迁都
1、商朝的建立:过渡。然后
指导学生阅读小字的问题“说说夏桀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你认为成汤灭夏的战争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
2、商朝的迁都:原因、情况、影响。
进入下一问题的学习。
认识是非善恶,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性质
为下一目的学习铺垫
四、商朝的盛衰
1、商朝的疆域:学生阅读教材上的地图,说说。
2、经济的发展:观察插图说明了什么?然后阅读教材,说说商朝表现?并要求学生来概括。
3、商朝的灭亡:知道,找找夏、商亡的共同原因。培养读图能力。
学生阅读教材,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认识到国家兴亡与暴政的关系
五、小结:学生:讲了哪些问题,有何启示。培养综合、概括的能力
【教学后记】
★ 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四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等)的教案设计
★ 华南虎语文教案
【七年级马教案优秀(合集16篇)】相关文章:
夏感教案2022-10-04
《送东阳马生序》 教案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2023-03-15
任务完成督查通报表扬范文2022-06-13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一2023-08-14
督查通报范文2023-08-21
小学一年级语文影子优秀教案2023-09-09
七年级上册六单元作文:塞翁失马2022-07-10
四年级田忌赛马教案2023-02-13
初中七年级语文《回忆鲁迅先生》优秀教案范本2024-03-09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音乐教案2023-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