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

时间:2023-11-04 07:24:38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通用17篇)由网友“andyandy33”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

篇1: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课。本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民情,文笔生动,妙趣横生。《云南的歌会》这篇散文,是现代作家沈从文的散文名篇,作者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以清丽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人情和艺术的赞赏,学习本文不仅能让学生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让学生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对写人记事的文章已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从年龄上,他们喜爱那些可爱活泼的戴胜鸟和云雀之类的小动物,他们和赶马女孩是同龄人,所以,在蓝天白云下,花草相伴,鸟儿迎合的自在歌唱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也有一些知识上的不足,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不是很高;二是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深度不够;三是对美句的品赏往往流于表面而不能够深入挖掘,因而意境的把握不是很到位。 此外,学生对云南的民风民俗还存在着一定的陌生感,  再者,根据本班学生较为沉闷的情况,在教学中多给予一些提示、启发。

三、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过程方法

通过教师引导,同学间合作学习,体会云南歌会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味作者对民间民俗文化的赞美,激励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热爱生活。

四、教学设想:

主要采用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赏析领悟文章的美。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2、增强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热爱生活意识。

六、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

播放《小河淌水》等云南民歌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板书课题)

2、检查预习,正音识字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1、想一想,跟你听过、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总结(媒体展示)

舞台 演员 表演形式 节目形式

搭建专门场地 专业或业余演员 提前排练好 歌舞小品为主

山野、小路、村寨 男女老少 即兴发挥 对唱

(板书)

场 合 形 式

山 野 对 歌

山 路 漫 歌

村 寨 传 歌

2、把握主要内容

作者写了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请你分别概括一下他们的内容及特点。

学生交流

教师小结(媒体展示)

内容 特点 写作重点 写作手法

山野对歌 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唱歌人 以人衬景

山路漫歌 即兴发挥,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唱歌的环境 以景衬人

村寨传歌 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唱歌的场面 点面结合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三、品读赏析

1、品读提示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2、品析人物(这里以重点研析对歌的年轻女人为例)

(1)教师提问:“这是怎样的女子?你从何得知?”

(2)学生交流讨论

(3)教师点拨分析

A、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外貌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有关色彩的词语。

B、重点研读年轻女子荡秋千一段文字,尤其关注数词及描写女子状态的词。

C、重点研读年轻女子唱赢后的表现一段,尤其关注下列加线词语,这些取得胜利后的“反常”表现体现了云南女子的淳朴本色的美。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地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4)小结

活泼开朗(打吆喝、荡秋千)、聪明有智慧(对手强、一连唱败三个对手)、漂亮健康(脸色、衣着、装饰等)、大胆(荡秋千的表现)、淳朴本色(年轻女子唱赢后的动作)

“在这里,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写出了云南的歌会中年轻女子的活泼开朗、聪明智慧、淳朴本色。此外还有山路漫歌中的赶马女孩、山寨传歌中活跃的人们,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根据学生的反映适当分析赶马女孩、吹鼓手等人物形象。

日常辛苦劳作的平头百姓打扮得光鲜亮丽,似乎全然忘却了平日的辛劳。传歌中最活跃的反而是老人,他们不因年老、牙齿脱光而沮丧,而是快乐、热情地承担起传承民族文化的重任。展现了云南人民乐观积极的生命状态。

那么,在云南的歌会中,鲜活的仅仅是人吗?这里又有着怎样的环境呢?

3、品析“写景”一段

(1)学生朗读

(2)教师提问:我发现刚才同学们读的这段文字里出现的景物都很普通啊,无非是云南当地常见的花鸟。这样常见的景物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是怎样变得鲜活起来的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点拨

“报春花虽然常见,但拟人修辞的运用却让它不普通了,一个充满情趣的鲜活生命就这样跃然纸上。”

这一段景物描写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美妙有情。在这个连鸟都忍不住唱歌的美好景致中,谁不想放开歌喉唱几声呢。而带着美好情感唱出的歌即使声音沙哑、即使没有经过专业训练,也依然悦耳动听。云南这块充满生机活力的土地就这样孕育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展现了云南人民乐观积极的生命状态。

四、拓展延伸

云南人民的这种乐观心境又给处于人生特殊时期的人们以怎样的启示呢?"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景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课外多一点留心,加一点留意,我们的身边就有不少的民俗文化,关注它们,热爱它们,保护它们,正是点点滴滴的它们,才积淀成了奔流五千年不息的华夏文明。

七、作业布置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郝圣伟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2: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的文化知识。

3.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4.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教学方法:

以读讲、合作、探讨和学习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二课时

预习作业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ǖ)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 喻:打比方。

忌 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 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 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 朴:诚实朴素。

3、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的内容,了解各地的一些民歌、民俗的民间文化。提问学生:什么是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他们的民歌都不相同。下面,请同学们来听一段音乐,听听是哪个地方的民歌?(教师播放两个地方的民歌音乐,请同学们说说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啊,你们都能听出来,说明你们对民歌还比较了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云南的民歌。(教师板书:16 云南的歌会)

二、云南民歌的.简介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作者简介:

本文作者是谁?提问学生:(沈从文),他是云南人吗?(不是)是哪里人呢?(湖南凤凰人)。那他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特别了解?(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去了云南,后来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所以对云南的歌会比较了解)。他最著名的中篇小说是《边城》。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四、学习、研讨课文

1、检查预习作业 (课文早读课已读)

(1) 抽读课后生字生词。

(2) 解释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熹 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2、分组讨论课后练习一。(3分钟时间)

(主要讨论哪三种不同场合,演唱的方式和内容,三种场合的特点,还有三种场合在手法上主要写什么,以及作者为什么要感兴趣。)板书如下:

三个场合 方式 特 点 在手法上主要写什么 感受

见景生情即物起兴(蓝花花)

山野对歌 提问(猜谜音乐) 才情智力比拼 唱歌人 对少数民

互嘲互赞 族风俗的

其他故事 热爱之情

山路漫歌 自由歌唱 自然成趣 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 “金满斗会” 盛况空前

民歌课堂 气势壮观 唱歌的场面

3、画出自己喜爱的语句,细细赏析品味。

五、问题研究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三)、“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它他内容,因此一“多”字用得准精当,无可更易。

“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到赞。

六、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别开生面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七、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篇3:《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一、学情分析: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正处于如诗如歌的年龄,他们喜爱那些可爱活泼如沈从文笔下戴胜鸟和云雀之类的小动物,他们和赶马女孩是同龄人,所以,在蓝天白云下,花草相伴,鸟儿迎合的自在歌唱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而且在我们黔西就有很多民俗文化,尤其是那些少数民族的学生身边就有很多,所以本文很能引起学生们的共鸣。

二、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是现代作家沈从文的散文名篇,是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单元以民俗文化为主题,所选文章涉及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俗民情,文笔生动,妙趣横生。《云南的歌会》这篇散文,作者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以清丽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人情和艺术的赞赏,学习本文能激发学生关注民俗文化、热爱民俗文化、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1)图片欣赏、走进作者、了解生字词。

(2)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2、过程方法目标:

运用情境教学的方式,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前提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习作者绘形、绘声、绘色相结合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的方法

3、情感目标:

(1)激励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热爱生活。

(2)通过村寨传歌渗透《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进行教学,引导学生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

四、教学设想:

主要采用情景教学和诵读的的方法,为学生创设和谐、快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在诵读中赏析领悟文章的美。

五、教学重难点:

1、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2、激励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热爱生活,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

六、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古诗云:“彩云之南游赏罢,踏花归来马蹄香。”你们知道“彩云之南”是我国的哪个省吗?云南具有怎样的自然环境?你们去过云南吗?那我就带领你们一起走进云南。

二、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

他给这个世界留下了很多传奇:一个只读了几年私塾、自学成才的大学教授,一个写了《边城》《湘行散记》等伟大作品的文学大师,一个生命前40年做作家、后40年成为考古学家的奇人,一个永远自称为“乡下人”的透明自然的赤子……

三、检查字词

凤哕(huì)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ū)     熹(xī)微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忌讳:忌怕而隐避。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四、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1、了解云南民歌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在各族人民生活中,民间歌唱活动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几乎渗透到生活中的各个领域。他们以歌唱倾诉男女间的相互爱慕,以歌唱激发生产斗争中的劳动热情,以歌唱表示对死者的哀悼、对婚配的祝福,以歌唱抒发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尤其是那些没有文字的民族,就往往靠那些知识广博、阅历丰富的老歌手,以长篇的叙事性歌曲,向本民族群众和青少年传授历史知识、生产知识、生活知识和礼仪知识。据说,解放前的傈僳族人民“打官司”也是唱歌,原告、被告以歌唱申诉各自的理由,解决人也以歌唱进行裁决。因此,在许多民族中,小孩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也就跟着大人学唱歌了。而一个高明的民歌手也就常常在本民族中得到人们的特别尊敬。

云南各民族民歌所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无论是民族历史上重大事件,生活中的婚丧礼俗,几乎生活中所能接触到的一切事物,在民歌中都有生动的反映

2、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比较阅读

对比项

场面  描写

对象  地点

形式  参加

人员  对歌

内容  对歌

方式

特 点

山野 对歌

人物 描写

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

四方高手(特别是一位年轻妇女)

多是情歌和,也唱其他故事 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答解、互赞互嘲等

别开生面、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

漫歌

环境

描写

乡下赶马路上

赶马女孩子

本地

山歌

自由歌唱、自然成趣

自然、淳

朴的本色美

金满

斗会

场面

描写

院子里、屋檐下

男女

老少 《十二月花》、本地好听的曲子

唱和相续

传歌、民歌展览的大课堂

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融自然、人生、社会于一体,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泥土的芬芳,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那里的灵山秀水赋予他们美的歌喉,美的情趣。

3、有人说:

《云南的歌会》第四段的自然环境描写太多了,冲淡了“歌会”的主题,为使文题相符,建议将文中自然环境的部分删掉!

(1)“产生这种山歌实有原因。如没有这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的环境作为土壤,这些歌不会那么朴素、真挚而美妙感人。”

--沈从文《湘西苗族的艺术》

(2)一位研究沈从文的专家这样讲:“他在自然环境描写上从不吝啬自己的笔墨。”

4、作者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作者极爱这种淳朴自然的民间文化,热爱生活,因此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赞美。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流淌而出。

五、由“金满斗会”部分引入法制教育

1、川剧变脸的秘密泄露事例引入立法法问题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1972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7届会议在巴黎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公约主要规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措施等条款。公约规定了各缔约国可自行确定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并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其遗产清单,由世界遗产大会审核和批准。凡是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地点,都由其所在国家依法严格予以保护。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

第三条、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确保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第十九条、因保护和管理不善,致使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损害的世界文化遗产,由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警示名单》予以公布。

第二十条、违反本办法规定,造成世界文化遗产损害的,依据有关规定追究责任人的责任。

2、讨论: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怎么去保护好我们的文化遗产?

(1)通过课外阅读﹑艺术欣赏和社会调查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精神;

(2)自觉保护文化遗产,大力宣传民族文化;

(3)弘扬历史文化,扩大中华影响,做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做精神家园的守护者;

(4)要热爱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融合多元文化,确立保护文化遗产意识,自觉担负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

3、请你设计适合中学生的两种保护文化遗产活动形式?

辩论会、主题班会、社会调查、出黑板报、手抄报、知识竞赛等。

六、教师心语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身边的景还没来得及完全呈现自己的意义就被抛到记忆的背后。课外多一点留心,加一点留意,我们的身边就有不少的民俗文化,关注它们,热爱它们,保护它们,正是点点滴滴的它们,才积淀成了奔流五千年不息的华夏文明。

七、作业布置

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

张霞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4:《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盘县鸡场坪镇中学        洪波

课题名称 《云南的歌会》--沈从文

科  目 中学语文 年级 八年级

教学时间 2课时(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是由少年向青年初期发展过渡的重要阶段,他们的情感易

激动暴躁并向两极波动,爱凭感情行事;自尊心、自信心、争强好胜心急剧增强;具有独立意向,自主、自立意识急剧增强;认识能力显著落后于独立意向和行动能力、相互爱慕心理增强和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落后。表面什么都不在乎,实际上从众心理很重,既想标新立异又担心脱离集体。八年级孩子开始形成强烈的自我意识,但是,这种自我意识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别人的评价,所以对孩子的欣赏和鼓励仍然是孩子进步的关键。在对本课的学习中,让学生了解民歌很有必要,民歌是中国非常古老的传统文化,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简洁描绘和反映,上到《诗经》,下至云南的歌会皆如此。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录、积累好词佳句。

二、过程与方法

1、感受作者笔下的美好生活,赏析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把握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难点:感受美好生活和少数民族同胞的特色风情。

教学流程及预设时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多媒体播放歌曲《梦回云南》(白玛多吉演唱)引入云南的民歌并板书课题。

课题: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一、PPT展示作者简介(学生介绍在前)(3分钟)

1. 学生介绍。

2. PPT展示。

二、自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5-7分钟)

1.自读课文,勾划生字词。

2.结合课后读一读,写一写来学习。

三、问题导读,整体感知(20分钟)

(PPT展示问题后播放录音范读),思考下列问题:

(1) 云南的歌会跟你听过的演唱相比,有什么特点?

(2) 本文写了哪三个不同场面的云南歌会?

(3) 三个唱歌的场面作者在描写时各自侧重是什么?

--(学生读课文,自主探究)

PPT展示结果:

(1) 环境优美,形式自由,内容丰富,气势壮观。

(2) 山野对歌;山路漫歌;金满斗会。

(3) 山野对歌侧重写对歌的人。

山路漫歌侧重写优美的环境。

四、疏通层次,把握创作思路。(5分钟)

﹏﹏ 请同学们根据文中所描写的三个不同场面,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

第三部分:金满斗会。

五、自由读课文,划出你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和大家分享。(5分钟)

(学生自主完成后并展示成果)

蒋继鹏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篇5:云南的歌会(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

揣摩品味文章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2. 能力目标: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赏析,感受文章浓厚的乡土气息

3. 情感目标: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

揣摩品味文章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朗读品味赏析

揣摩品味文章的描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1. 通读全文,预习文章的生字词

2. 了解云南的地方风情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中国大地上出现了第一个“世界黄金月”,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肤色的人纷纷涌入中国,有些人是因为奥运来到中国,借此了解了中国;有些人是因为好奇中国,藉着奥运这一契机更深地了解中国。他们不仅仅通过北京了解中国,也可能通过其他的地方了解中国,比如从西藏,从杭州,从中国的其他角落了解中国,今天呢,沈从文先生要带领大家走进一个少数民族繁多的地方--云南,这里的山青,绿水,歌声更是美丽,他们把歌唱当作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歌唱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种民俗文化,走进《云南的歌会》,把这种民俗文化介绍给国人,让我们记住这样美丽的文化。

二. 作者简介

沈从文,中篇小说《边城》于1934年问世,标志着他的小说的成熟。抗战前,出版了20多个作品集,有《石子船》、《虎雏》、《八骏图》、《月下小景》。他是现代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今天成为了我们的导游先生,我们要好好地领略一番中国的民俗文化。

三.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初读课文,圈画批注文章的生字词,疏解生字词,标示段序

2. 同桌互动,思考交流:

沈先生介绍给我们认识了云南的歌会哪几种形式?

教师点拨:带到了山野,带过了山路,走进了山寨,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歌会形式。

明确:①山野对歌(2-3)

②山路漫歌(4)

③村寨传歌(5)

四. 研读品味“山野对歌”

1. 指名朗读课文第2-3段

2. 学生练习表情朗读,要求读音正确,语调抑扬,读出感情

3. 小组交流讨论,思考:第2-3段沈先生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学生自由作答)

教师点拨明确:对歌的地点和内容

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动作、神态、外貌)

对歌的性质:对抗赛性质,才智大比拼

五. 质疑探究

文中外貌描写采用了什么样的方法?

1. 请同学来说一说外貌描写方法分为哪几种?

明确:外貌描写四法

①白描式描写。就是不加渲染烘托,不用华丽的词藻,而以简练单纯的笔墨勾勒出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来。

②漫画式描写。在人物描写中需要强调人物外貌的某一特征,可以采用夸张的手法。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人的外貌就是漫画式描写。

③工笔式描写。工笔描写指对人物多用笔墨作细致入微的刻画。犹如电影中的`人物定格特写或绘画中的工笔肖像画,人物的外貌特征、服饰、穿戴以及细微的表情,都能让读者看得清清楚楚,留下深刻印象。

④间接式描写。就是作者不直接写出人物的外貌特征,而是通过写周围人物的反应来表现特定人物的外貌。此法含蓄隽永,给人以广阔的想象空间。

2. 描写年轻女子采用了什么手法进行描写及作用?

教师点拨:根据外貌描写四法,套用便可发现其描写手法

明确:工笔式描写,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3. 自由作答,作者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描绘人物神韵气度。

六. 拓展延伸

你们觉得“山野对歌”跟我们所看到的“玉米演唱会”,“五月天演唱会”、“同一首歌”等等这些大型的演唱会有什么不同的地方?根据你们所了解的,说说其中的差别在哪里?

七. 布置作业

1. 预习5-6段

2. 复习今天的内容以及识记描写四法中的白描和工笔式描写

附: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云       1.山野对歌(2-3)→地点,内容,性质;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

的       2.山路漫歌(4)

会       3.村寨传歌(5)

篇6: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的教案设计

关于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的教案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1日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环境:树林、山坡、花。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

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

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篇7:云南的歌会创新教学设计(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创新教学设计(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云南的歌会》为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这一单元以民俗风情为主题。其单元目标为引学生关注各地民俗。并通过这些民俗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蕴藏的无穷乐趣,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

本文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作者以清丽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支南风土人情的激赏,三个场面在内容与写法上各不相同,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作为单元首篇,它对单元目标的完成有奠基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功能引导学生品味其文字品格以开启学生个性言说的欲望,以作者细腻的审美之心引领学生关注民俗,热爱民俗文化。从王荣生博士对教材选文作的四个分类来看,《云南的歌会》属于名家名篇,是四类中的“定篇”,但也同时具有“样本”的功能。

二、学情分析:

对于学情我从以下两点来进行分析:

(一)学生的认知领域与兴趣。

布置《云南的歌会》的预习作业时,我询问了以下几个问题对八年级的学生对民俗文化关注度了一些调查:

1、你所知道的云南民俗有哪些?

2、云南有哪些耳熟能详的民歌?

3、试简单描述你对云南的印象。

通过这项调查,我发现我所任教的八年级学生对民俗所知甚少,对民歌也兴趣乏乏,更不用说这其中所蕴藏着的文化了。教材在内容题材上与学生的兴趣和认知水平似乎距离遥远,但如果拓展视野视角分析学生的认知世界,不难发现二者存在几个接壤之处。

1、十四、五岁正是如诗如歌的年龄,他们对歌有天然的喜爱,特别是时尚现代的流行音乐,而许多流行歌手在歌曲中加入民乐、民歌的元素,或是用现代的元素来改编民歌,他们关注演唱会及海选类节目,而这些节目中少不了PK的环节,这其实也是赛歌。不妨从这一共通点设计课文导入,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2、十四、五岁的孩子大多喜爱小动物,沈从文把戴胜鸟、云雀写得那样可爱活泼,怎能不令孩子们心生爱意?而那在山路上放声歌唱的赶马女孩正与他们同龄,同龄人有着类似的情趣,他们怎会不想也在那蓝天白云下,花草相伴,鸟儿应和的自然中自由自在地歌唱?因此文章中的这一段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不妨由此段入手品析文章的清词丽句。

(二)学生现有的写作水平。

从日常习作可以发现八年级的学生还不能清晰地分辨几种表达方式,只能孤立地运用它们,习作显得较生硬,如何将几种表达自然交融还需模仿经典不断练习。《云南的歌会》正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名家典范之作,设计教学时应充分挖掘教材的这一功能,给学生提供更多模仿的机会,突破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三、设计指导思想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充分利用形象,创设具体场景,使学生设身处境去感受体验,操作,从而获得知识和美的享受。教育心理学认为,情境教学法能激发直接兴趣,减轻、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学生会产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在“我想学”“我爱学”的氛围中愉快地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语文课程强烈的人文性更需要教师创设欢快愉悦的`教学情境。《云南的歌会》是经典美文,我认为应该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美中体验美。

云南是个风光秀美的省份,华贵的民族服饰、载歌载舞的民俗、广为传唱的民歌与经典影视《五朵金花》都为它增色不少,由于本校的多媒体设备较齐备,大部分学生家中也有电脑。我认为师生可以共同收集一些相关的图片与影视资料,创设情境,营造更为浓郁的文化氛围,唤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

在教学本体论上,我认同李海林博士的言语教学论。言语教学论认为语文课程的价值意义是言语智慧教育,也就是人通过对言语作品的活动实现人的现实的生成。简而言之,这个理论强调说写的重要性,说写是读的目的,读是对他人言语的内化,是说写的准备积累过程。因此,设计本文教学时我采取“以写促读,以读带写”的教学思路。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个性化语言。

2、了解有关作家沈从文的相关资料。

(二)过程与方法

1、品析语言特色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2、学习作者绘形、绘声、绘色相结合的丰富多样的场面描写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美读赏析,体会作者对云南的歌会的赞赏之情。

2、通过收集民歌民俗资料,感受我国民间文化的魅力。

五、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单元目标,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的具体分析。我认为本文教学的重点是品析沈从文的语言特色,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这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之一。另一个教学难点是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的场面描写。

六、教学过程设计

《云南的歌会》是讲读篇目,根据已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将本文的教学安排为2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完成“以写带读”的任务,从写作角度切入课文。让学生描写最感兴趣的演唱会,尝试以学生的兴趣来突破教学的难点:学习文章的场面描写。

(一)学习准备:

1、明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歌声荡漾,老师知道你们当中有不少粉丝、玉米、盒饭等歌迷,把你们最喜爱的明星的演唱会或PK赛做一个300字左右的描写,看看谁写得最精彩,最能从文字上给他们以支持,好吗?

2、动笔前请先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从中得到一些借鉴。

(二)教学过程:

1、习作点评,以写导入。

(1)请小组内传阅习作,推出最有特点的习作(至少1篇)。

(2)请习作作者将习作用投影仪投放至大屏幕,并解说习作的特色。

(3)学生点评展示习作,教师点拨指导评判的标准,明确场面描写的关键--氛围,引导学生正确点评、鉴赏,并思考如何才能营造理想的氛围。

(4)如何营造好氛围,写好场面呢?让我们到名家名篇中去探探宝吧!

2、写法品鉴,初析课文。

(1)《云南的歌会》中描写了三个歌会场景。三个歌会场景的地点与歌唱方式均不相同,阅读中先试给这三段拟小标题,尽量使用整齐的句式。

应肯定学生的拟题,教师可选择其一板书。

例如: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2)这三个场面的氛围如何?请快速阅读课文,用一两个词概括。你从文中哪儿感受了这些气氛?

学生各抒已见,教师加以评点明确。

①山野对歌既有紧张热烈的一面也有轻松惬意的一面。

“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写出了歌会参与的人多,他们不仅是听众,更是歌者,这使“山野对歌”的场面远大与一般的歌会。

“互不见面”令人觉得树丛中处处隐藏着歌唱的高手,赛歌随时会遇到更高的挑战渲染了紧张的气氛。

“却有种种不同方式”之后分列了许多许多方式,以对歌的难度来烘托紧张的场面。

“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逼得对手哑口无言”则从歌手的表现来营造紧张热烈的气氛。

对云南女子的描写缓和了比赛的激烈,虽然比赛有输赢,但他们并不把这些放在心上,对歌是智慧的展示,输者赢者都在对歌中享受智慧机智带来的乐趣。

总结:激烈的场面描写更应注意张弛有度。一味地强调反而达不到期望的效果。

②山路漫歌营造了快乐自由无拘无束的气氛。

从“老马”到“报春花”到“山鸟们”到赶马女孩“没经过训练”的嗓子无一不是自由的快乐的。

总结:环境描写在场面描写中至关重要。环境描写要选择最有特色的点加以点染。几个点的叠加能很好地烘托气氛,古诗词中常用这样的手法,例如:枯藤老树昏鸦。

③村寨传歌热闹非凡,其乐融融。对与会的人数之多、合唱的效果之妙及歌会延续的时间之长的描写均很好地写出了“金满斗会”的热闹。而对参加歌会的普通百姓的介绍则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融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总结:场面描写要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这样才能创造逼真写真的效果。

3、布置作业,再次激趣。

(1)沈从文先生写出了云南歌会的不同风味,你们最喜欢其中哪一个歌会场景的描写呢?试找出三段中的美点,明天课上,我们一起来比比哪一段写得最美。

(2)云南是一个风光秀美、民风淳朴的地方,请大家在网上搜寻有关云南民俗民歌的资料,制作简易幻灯片《云南印象》,并配以简洁的解说。

第二课时:采用创设情境的方法,让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品美,感受文字的魅力与作者的文化品味。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云南风情

1、播放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为背景音乐。

2、请小组各选一位同学上来展示并解说昨天制作的《云南印象》PPT,带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去彩云之南旅行一番。哪位同学觉得自己的制作精美,愿意与同学们分享?

3、云南,一个让人一听就怦然心动的名字,一去就梦牵魂绕的地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才子竞折腰,唯美浪漫的湘西作家沈从文一篇《云南的歌会》,也是美仑美奂。不知是云南之美流淌出这样的文字,还是沈从文的文字流淌出别样美丽的云南。

4、作家沈从文简介。

(二)比美:品析语言(30f)

1、昨天同学们都回去仔细地寻美了吧!现在我们请上五位同学当裁判,各段的支持者陈述你所发现的感悟到的本段的美点,由裁判评判,如有异议可向裁判质疑。裁判在同学说时作好记录,一个同学发言之后再加以点评。

教师应对文中的精彩词句应有适当的点拨,深化学生的认识,而不是完全由学生自由阅读。

例如:

山野对歌中对云南妇女的动作与外貌描写是它的美点所在。一个“逼”字使那聪明机智的云南女子跃然纸上,“轻轻”“理理”“拍拍”“笑笑”这些叠词则尽显女子唱胜后轻松得意的情态。对云南女子外貌、衣着与打秋千的描写则刻画出她们健康开朗的一面。这一段的主角可以说就是这些活泼泼的云南女子。

山路漫歌的美点主要在动静声色相结合的环境描写。粉蓝色报春花,戴胜鸟以及云雀都像是天真活泼的小孩。“点头”“模仿”

“矗起”“瞪”“扑”“掠”“扶摇盘旋”“钻”“下坠”“会合”这些动词的运用都值得学生咂摸。此外,“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也很有意境,写出了歌者悠然自得的心情。

村寨传歌一段中“面善”一词写出了“金满斗会”的中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友善。

结语:“给我们自已这双会寻美的眼睛掌声!”

2、通过寻美我们看到在沈从文的眼里笔下,云南是美的。那么现在大家掩卷而思,云南美在哪儿呢?

明确:美在风景,美在人物,美在风俗。

(三)拓展:感受文化

不仅云南的民歌美,各地的民歌都美,它们不仅美,还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诗经》包括《风》、《雅》、《颂》,其中的《风》就是当时全国各地的民歌汇编。它是民族文化的源头之一。我们应该关注民歌民俗。

前不久,著名作家白先勇因翻拍昆曲“游园惊梦”接受了王志的采访,他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昆曲这样一种民族文化在我们这一辈消失了,我觉得自己就是历史罪人。”我想这也适用于民歌及一切民俗文化。我们应珍惜一切原生态的民族文化。白先勇先生说“只要去做,就来得及。”那么让我们行动起来吧。

(四)布置作业。

1、请大家关注家乡的一些民俗文化,并以此为主题,完成一篇600字以上的作文。

2、我们从这篇课文中学习了如何进行场面描写,学习了如何使语言生动,下面请大家看一段《刘三姐》中赛歌的场景,回去后完成300字左右的场面描写,同样的场景,比比看谁写得最好。

七、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山野对歌:紧张、轻松张弛有度

山路漫歌:自由自在 环境描写

村寨传歌:热闹融洽 整体与局部

第二课时:

云南的歌会

沈从文

云南印象:美!

山野对歌:人美

山路漫歌:景美 文化美

村寨传歌:情美

八、评价与反思:

本教学设计最大的特色是读写结合,强调读是为了浸润学生的言语生命。

以写作角度导入对课文的赏析,是教学设计中与众不同之处,而学生相似题材的小练笔与文本的对照则加强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和互动性,这是设计中的亮点之一。

教学中我还尝试让学生自己制作小课件,由学生主动地去创设学习情境,不是由教师去创设情境,这样大大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第二个亮点。

第三,让学生为喜爱的段落找美点,比比三段文字哪一段描写得最好,这种带有比赛性质的品析能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最后,在感受文化这一环节提到有关作家白先勇的话,赋予课文以时代气息与价值,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这是本教学设计不可忽视的亮点。

篇8:《云南的歌会》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2.感知文章内容,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过程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i2)西  譬(pi4)喻  糯(nuo4)米  蹲(dun1)踞

忌讳(hui4)  酬(chou2)和 铁箍(gu1)    熹(xi1)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3.作者作品,写作背景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感知歌会

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思考:作者在什么地方写了哪三种形式的歌会?并说说理由。(用四字短语回答)

(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2、说歌会:

选择你最喜欢的一种歌会读一读,并结合具体段落、句子说说你喜欢的原因。(四人小组讨论)

山野对歌: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自然、淳朴的本色美

村寨传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隆重:人多、时间长、盛妆)

3、赏歌会

1、从文中你感受到云南美在何处?结合内容说说理由。

(歌美、景美、人美、情美、文化美)

2、文章虽是为云南的歌会而写,却用大量的笔墨写了云南的人、云南的景、云南的情,这样写,你能从文中感受到作者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三、拓展延伸

1、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

2、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很多的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艺术形式来表现本民族本地区的风土人情,你能说说你所知道的吗?

教学重点: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一、问题探究,分析人物刻画方法

1.在三种不同形式的歌会中,作者都进行了细腻的人物刻画,请跳读课文,划出三处人物描写的句子。看看作者分别写了哪三种人?

讨论后明确:山野对歌重点写的是年轻妇女;山路漫歌重点描写的是赶马的女孩子;村寨传歌重点刻画的是一个年过七十的吹鼓手。

2.在三个歌会中,作者重点刻画这三种人的目的分别是什么?

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来进行分析。分析时必须先感情朗读相关描写的句子,然后结合具体语句和关键词语分析作用。

山野对歌重点写的是年轻妇女。她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作者描写她胜利时轻松愉快的神态,拍拍灰土的动作,既表现了山野对歌时活泼欢快的场面,更赞扬了朴素的劳动妇女的聪明机智。

山路漫歌重点描写的是赶马的女孩子。作者着力描写她们稚嫩的略带沙哑的嗓音,是为了突出山路漫歌时的淳朴本色美。

村寨传歌重点刻画的是一个年过七十的吹鼓手。只见他牙齿早脱光了,但却能十分热情地整本整套地唱歌。唱的内容不仅有爱情故事,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像个“歌库”。作者对吹鼓手的描写衬托了村民们参加盛会的热情,同时也写出云南歌会代代传歌这一特色。

3.作者在对这三个人物进行描写时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明确:相同点,都对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外貌描写。不同点是,描写刻画人物时方法各不相同。

请学生结合语句作具体分析。例如:山野对歌作者采用由点到面的方法来描写人物。点是对一个年轻妇女的描写,但紧接着在第三段作者说“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继而由点及面泛泛描写众多云南年轻妇女的性情,脸庞,白白的糯米牙,穿着打扮,特别是抓住云南少数民族服饰的特色来描写了她们的衣裤、围裙、鞋等美丽的装饰。由此可见在这里作者的目的不是赞扬一个妇女的美丽和聪明机智,而是云南整个少数民族地区劳动妇女的勤劳、美丽和智慧。

再如,山路漫歌,作者在刻画赶马的女孩子时,并没有对她们的外貌进行更多的正面描写,而是通过对云南美丽风光的描写来侧面烘托赶马女孩的美丽,歌唱的优美动听。

村寨传歌中对吹鼓手的描写着重年龄和会唱的歌之多,以此表现云南歌会参加人员广泛,风俗久远,为群众盛会的特色。

4.通过对三种歌会中人物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人物描写时的哪些启示呢?

学生讨论后明确:(1)人物刻画为主题服务,不能脱离文章主题独立描写人物;⑵人物刻画的方法是多样的。可以正面描写,可以侧面烘托,特别是运用环境描写的方法来衬托人物是一个好办法;可以由点到面,由具体到概括地描写一类人。

二、拓展比较,学习人物描写方法

在云南歌会中,作者抓住人物外貌描写为我们刻画了三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可是同学们,你们知道么?同样是描写外貌,却能有不同的写法呦。请比较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发表见解。

学生分组讨论后,请小组代表发言。要求:先朗读人物描写片断;结合人物描写中具体语言作分析。

学生讨论后明确: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眼前。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人物描写方法,在刻画人物方面你又得到哪些启示呢?

学生总结:(1)对人物外貌的描写可以写实,更可以写虚。对人物外貌的描写过去我们更多进行的是简单的衣着、面容、神态等的描写,以写实为主,但今天比较过后明白了:人物外貌描写同样可以刻画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2)在描写外貌时,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可以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三、讨论问题

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请学生在文中画出描写自然环境的语句,并分析在这里景色的美丽,鸟的婉转啼叫和人的美丽,歌的优美如何交融在一起的?

(1)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的动人的场景,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自然淳朴美丽。

(2)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一、xìng   huì   徕   辙 (4分)

二、(1)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沈从文    边城

三、(45分)

(一)1.A.引经据典        B.哑口无言        C.若无其事(3分)

2.山野对歌     民间文化     赞美     (3分)

3.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提出问题,等待答解;    互嘲互赞,随事押韵。 (每点1分,共3分)        总分结构方式(1分)

4.昆明一带农村能歌的年轻女子非常多,随处可见。(2分)

5.性情品质、外貌动作。(2分)     以写实为主,这样更能突出人物的淳朴。(2分)

6.通过对年轻妇女对歌胜利后的一系列动作的细节描写,道出了她得胜后由衷的喜悦之情。同时也表现出人物直率泼辣、开朗质朴的性格。(3分)

7.不可以去掉.因为画线部分是年轻女子“性情开朗活泼”的具体体现,有了这部分,前面叙述的内容就更形象具体了。(3分)

四、1.第①句    作用①句写出了云雀欢乐、轻快自如的状态。

②句写出了云雀速度之迅捷。

③句写出了合起来的声音的时而宏亮、时而轻柔、时而低沉、时而婉转清亮的情景。(4分)

2.有“开满杂花的小山坡”,有各种林子,有各色山鸟,有熹微的晨光,有碧蓝的天空等;这些环境描写都起了一种烘托的作用,烘托出美好和平的气氛,烘托出赶马女子的淳朴的美和大伙儿愉快舒悦的心情。(3分)

3.戴胜鸟和云雀      动作描写,动词如:掠、坐、叫、钻、伏、下坠等。(3分)

4.“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一连三天才散场”;     是传歌,把老一代“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一辈”。(3分)5.不好,原文的叙述绝不是多余的废话,而是告诉读者参加“金满斗会”的成员是各种各样的,这个集会的群众性是很强的,并且还能从中看到老百姓对这种演唱形式极为喜闻乐见,表现了云南人民的一种文化修养。(3分)

6.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2分)

7.盛会难逢(或:十年规划难逢金满斗)   (2分)

8.第②段运用的是直接描写,第①段运用的是间接描写,以由呈贡进城时一路和景色“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引侣”“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加以烘托。   总分式  (3分)

[《云南的歌会》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篇9:八年级《云南歌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云南民歌悠久的历史文化及歌会的民情民风,了解沈从文及其“边城派”文学的特点。

2、积累“譬喻、引经据典、酬和”等词语,并学会运用。

3、深刻领会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作者对云南的热爱之情,及云南歌会的文化气息。

4、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收集、归纳、处理信息的能力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比较三个场合的不同情景以及作者的详略得当的布局。

【教具准备】

远程网中八年级下册《云南歌会》CAI课评、MP3及下载歌曲《小河淌水》。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导入:

同学们,彩云之南指的是?(云南),它是我国聚居了最多少数民族的省份,那是一个水美、山美、人美歌声更美的地方。今天,老师就要带着大家远赴云南,去感受一下那里的风土人情。

点击课件(云南歌会图片展),瞧,他们个个精神抖擞、意气风发、笑靥里盛满了柔情蜜意,他们幸福得像花儿一样。非常幸运的是,我们班上也有一位云南妹子,她就是×××,请她为我们献上一首云南民歌,好吗?

2、揭题:

感触着这份快乐,让我们走进这篇美文《云南的歌会》

二、新知探索

1、作者概况知多少:

⑴本文作者是谁?关于他你了解多少呢?抽学生就课前自己从网络、图书等搜集到的资料汇报。

⑵点击课件上的作者简介,然后予以补充,并着重介绍《边城》。

2、处理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

⑴边点击课件边抽学生读生字,说生词含义

⑵生齐读

3、品读与体味:

⑴生自由组合并选择喜欢的段落朗诵表演。

⑵师予以点评。

⑶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以教师练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个场面,请用简短的语言对这三个场面的盛况予以概括。然后点击课件补充学生的发言。

⑷在这三个场合的描写中,洋溢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抽生概括,然后点击课件予以订正。

⑸小结。

总而言之,本文就是洋溢着对自然、对人生、对艺术的品和鉴赏,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4、小组合作,精读美文美句:

⑴生自由分组,然后选择自己所喜欢的场面进行自主学习。

①山野对歌:

作者是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的?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呢?由此可见这一部份是侧重写唱歌的人。

②山路漫歌:

A、这一部份的句子十分出彩,可以品析一下吗?

B、我们不难发现,这一部份中作者花了大量笔墨来写景,而真正写唱歌的部份却很少,这是否是作者偏题了呢?

C、这一部份是侧重写环境。

③金满斗会:

“金满斗会”与前两种歌会形式相比,难得之处在哪里呢?

生分小组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师点击课件帮助学生订正答案。

三、民歌文化赏析

生活中有歌就有欢乐,有歌就有美,融民间文化精髓的民歌更是人们表达生活中丰富情感的'最直白的方式,请你通过哼唱,体会一下它与流行音乐及音乐会的不同之处?点击课件,师生共同评析。

四、美句赏析

点击课件中的优美句子,抽学生谈谈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师予以补充和肯定。

五、尾声

对于本文,如果同学们还有什么需要深入探究的,可以去查阅课件中的网址,或者读读《边城》。

最后,让我们在优美的云南民歌《小河淌水》中结束今天的学习。(播放MP3音乐)

教学反思

一首云南民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结束。以歌曲开始,以歌曲结束,前后呼应。

纵观整堂课,我将教学的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朗读,二是通过细节的揣摩,引导学生品析文中的描写,激励学生关注民歌之美,感受美好生活。体会云南人民“活”的生活状态、自由性情,淳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和热情积极的生活态度。三充分调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于教学中。

首先说朗读。这篇文章语言清丽优美,洋溢着那种纯朴、宁静、远离城市喧嚣的浓郁的文化气息,同时又体现出了生命活力、生活热情。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朗读的训练,课堂上始终伴随着各种形式地读,如对课文中几幅画面的通读,全班读,分组读,个人浏览,跳读等,在朗读中感悟云南歌会的美,感受人物美,环境美,服饰美,民歌美,风俗美。

再说说通过细节的揣摩,感受云南人民热爱生活、歌唱生活、创造生活的热情和活力。在自己的作文中学会多种手法刻画人物,同时是借此勾起学生课外阅读沈从文著作《边城》的兴趣,以便更全面了解云南风情。

语文新课程还指出:应探究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是学生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的渗透和整会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所以本课,我充分调用了现代教育技术于教学中,创造了声乐浑然一体的绝妙之境。让学生在美声中赏析美文,在美文中聆听美声。

课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发现了其中有很多不足之处:

第一、教学过程过于紧凑,课堂时间仓促,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相对较少。

第二、教师的课堂语言虽幽默但还不够精美,有时显得较为啰嗦。

第三、因为时间的限制,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没有得到很好地激发,老师的讲解用时过多,与学生的对话交流还不够充分。教师与学生的配合不够完美。今后要大胆放手给学生。

第四、学生放声朗读的不够,过于拘谨,以后要多培养学生的放声朗读。

总之,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不但从评委那里听到赞赏和中肯的建议,在同行那里收获了很多教学上的东西,也让我深深体会到:语文教学就是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智慧的言语去体会诗意的人生,感悟作品的意义,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整体文化修养,塑造高尚的人格,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并发扬光大。路漫漫其修远兮,语文同仁将上下而求索。

篇10:八年级《云南歌会》教学设计

讲授篇目

《云南的歌会》

一、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第四单元所选的五篇课文介绍了我国部分地区的节目风俗和民间轶事,组成了一幅幅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卷,学习这个单元,能够引导学生关注民俗,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无穷乐趣,还能增强学生的民族感情。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二、学生特征分析

1、我所教的学生是佛山禅城区南庄三中八年级网络实验班的学生,一人拥有一台电脑。对信息技术掌握得较好,每位同学都能较熟练地运用网络查寻收集有用的资料帮助学习。

2、南庄是农村,这里的经济虽然发达了,但学生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且又多忙于生意,对孩子学习上的关注比较少,因此,学生的的文化素养不是很高。

3、因为习惯于说粤语,学生普通话的表达不是非常流畅规范。

4、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尤其对借助网络学习的能力较强。

5、本课是在八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中的首篇课文,在这之前学生已学过不少散文,对于散文的特点已经有所了解,归纳概括能力也有所提高。但是,对于民俗内容却缺乏了解,因此,在整堂课中我安排了三种不同方式的拓展阅读,以加深学生对民风民俗的了解和对民风民俗的热爱。

三、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本文中所有的生字词。

2、培养在诵读中提炼课文内容的能力。

3、引导学生赏析品味文中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及精彩的语言。

4、深入了解当地的民风民俗,并且能当堂写作。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理清文章思路

2、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赏析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内容和特点。

3、通过不同方式的拓展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加深学生对民风民俗的了解和热爱。

4、通过当堂对当地民风民俗的打写训练,,使学生通过这两个课时的学习,真正能得到听、说、读、写的语文训练。

三、情感和态度目标:

感受作者笔下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四、教学重点:

赏析文中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有不同。

五、教学难点:

理解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六、教学策略

一、课时安排:本篇课文用两课时完成。

二、教法选择:

第一课时:

1、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2、云南民俗,加深印象。

3、了解作者,建构支架。

4、字词检测,落实基础。

5、自由朗读,感知课文。

6、小组合作,解构课文。

7、师生互动,妙法点拨。

8、民俗拓展,开阔视野。

第二课时:

1、情景假设,深问促思。

2、合作探究,感悟内化。

3、典型赏析,随段拓展。

4、课堂随笔,知识迁移。

七、媒体的选择应用

1、媒体的选择:多媒体网络课件

2、媒体的作用:A、创设情景,营造情感氛围。B、学生拓展阅读的平台,为学生提供阅读资源,节省时间,最大限度的提课堂效率,使学生的认知广度、深度和投入程度都得到加强。C、沟通课内学习与课外钻研的桥梁。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导语:我们知道民风民俗是我国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今天,就让我们随着沈从文的笔一起去欣赏《云南的歌会》。

2、让学生观看电影《五朵金花》中的经典片段《蝴蝶泉边》(1分钟)。

[设计意图: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产生强烈的认知需要。在这里教师用简洁的语言直截了当的切入课题,并由学生所感兴趣的情歌对唱入手,运用电影《五朵金花》中的经典片段《蝴蝶泉边》营造情感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在短时间内集聚学生的有意注意。]

二、云南民俗,加深印象。

1、过渡语:云南的民风民俗,除了唱歌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内容,现在,让我们来做进一步的了解。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云南的其他风俗”。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产生强烈的认知需要。]

三、了解作者,建构支架。

1、过渡语:是什么样的人能做了一个生活中的有心人?是谁能把我们平凡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化做笔下美妙的风景让每一个阅读它的人都赏心悦目呢?,让我们了解作者——沈从文。

2、引导学生点击网页“了解作者”。

[设计意图:“言为心声”,通过文字可以了解作者。同样,通过作者也可以了解文字,同时拓宽学生视野,从而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和语言风格,为解读课文做铺垫。]

四、字词检测,落实基础。

1、教师引导学生点击页面“字词检测”,并要求学生把老师标示出来的生字词齐读两次。

2、检查学生对词语的掌握程度。

3、让学生自己提出还不明白的字词。

[设计意图:加强基础知识的落实和检测。万丈高楼平地起,字词的教学一定要落实,特别是对于不习惯说普通话的部分地区。]

五、自由朗读,感知课文。

1、让学生放声自由地朗读课文。

2、提出朗读要求:看看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让学生的情绪与作者的情绪互通、共鸣,把学生带到作者的情感世界阅读是语言输入的主要途径。同时,带着问题朗读,避免了朗读的盲目性,增强了阅读的目的性,提高了阅读效率。]

六、小组合作,解构课文

四人小组讨论解决刚才老师布置的阅读题目——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理论认为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这样安排既可突破重点,化解难点,又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的精神。]

七、师生互动,妙法感悟。

教师让学生自主发言,展示自己本组讨论的结果。

[设计意图:杜威指出:“要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活动所形成的过程。这样安排,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

八、民俗拓展,开阔视野。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让学生在同类题材的拓展阅读中获取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学能力。]

第二课时:

一、假设情景,深问促思。

同学们,现在我们正走在去云南旅游的路途上,我们的导游小姐告诉我们,我们即将要参加的一个旅游景点正是我们《云南歌会》所描绘的三个场景,遗憾的是我们只能三选一,同学们,你将参加哪一个歌会的情景呢?

[设计意图: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创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产生强烈的认知需要。”创设假想的问题情境,投石激浪,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有参与的时空。]

二、合作探究,感悟内化。

1、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讨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尽情的提出自己的见解。

2、教师来回巡查,可随时参如学生小组的讨论,也可马上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

[设计意图:何克抗教授认为课堂:要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的关系。罗杰斯的以人为中心的理论也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这样可培养了学生的讨论合作能力,达到人人参入,共同进步的效果。]

三、典型分析,随段拓展。

1、过渡语:现在,请同学们说说——你愿意参加哪一种歌会的形式呢?

2、激励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人物、环境、场面描写这三个重点来赏析。

3、学生可随意说出自己喜欢参加的场景,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内容的不同,引导他们随即进行相关内容的拓展阅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这样安排有效地凸现了教学的重点、难点,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个个突破。学生在阅读时能有的放矢,极大地节省了搜索阅读的时间,提高了阅读效率。又迅速地达到了开阔视野的目的。]

四、课堂随笔,知识迁移。

1、过渡语:云南是幸运的,因为有了沈从文,我们就能品位到如此美丽而富于诗意的民风民俗,同学们,我们身边也有啊!我们生活的南庄,也有很多独特的风俗习惯,比如“南庄的粽子”、“卖懒”、“奇特的红包”、“春节送礼的讲究”等等,今天,就让我们来做第二个沈从文,让我们用我们的笔把我们南庄别具一格的民风民俗记载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南庄,热爱南庄!

2、指导学生按要求打写:

要求:

1、题目自拟,题目的.内容要具体,不能太笼统。

2、仿照本文中三个场景的描写方法,有所侧重的描写其中一点。

3、字数在300字以上。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写”又是最高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鼓励学生写出当地独具特色的风俗习惯,达到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值得肯定的地方:

1、这节课体现了“跨越式”的基本教学理念,整个设计流程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2、能很好地把握重点、难点,并在课堂教学中一个个突破。对人物、环境、场合的描写教学挖得很深很细,能真正对学生的写作起指导作用。

3、这两节课最值得肯定和推荐的是“拓展资源”的整合。黄文霞老师把拓展资源分成三大类,一类是云南本地的民风民俗,一类是各民族的民风民俗,第三类是与本文内容和写作手法相关的民俗阅读材料。而每一类的使用时机、数量、侧重点又各有不同。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类本地的民俗放在“情景导入”之后,开篇即进行拓展,不拘泥于形式,既可加深学生对云南民风民俗的印象,又可激发学生了解云南民风民俗的兴趣和热情,给学生营造了一种民俗特色的学习和思考的氛围。分量不多,且短小精悍,学生阅读时所需时间不多(3分钟),这时的拓展实际上也起到了导入新课的作用。第二类关于其他地区民俗的拓展,放在地课时的最后环节,其目的是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再把局限在云南的视线拉长拉宽,让学生的思维跳出“云南的歌会”的范畴,放眼其他各民族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从而激发学生对民风民俗的热爱之情,并为第二课时对“南庄的习俗”的描写埋下伏笔。而第三类的拓展,又分别对应本文的三个描写重点,分成“人物描写的拓展”、“环境描写的拓展”和“场面描写的拓展”,且用不同颜色的字体标示了阅读领悟的重点。在阅读时间的安排上,又则一改以往多数在学完课文之后才拓展的习惯,变为随段拓展。学生每赏析完毕一个歌唱情景中的重点描写,马上引导学生拓展阅读与本文段描写重点相关的资源,这样,有效地凸现了教学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在阅读时能有的放矢,极大地节省了搜索阅读的时间,提高了阅读效率。每一个拓展资源都分别有三个左右的拓展材料,保证了学生的阅读量,又给了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

尚需要完善的地方:

1、教师的语言可以再精练些。

2、学生的普通话表达不够流畅。

3、没有使用veclass中的讨论平台,建议学校的网络建设还要加强。

篇11: 八年级《云南歌会》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沈从文先生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笔下汩汩流淌而出,作者用他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云南民歌演唱会。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学习本文,学会观察民俗、民风,体验生活,感悟平民生活中人性的光辉。

[学情分析]

初中八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散文阅读能力,通过阅读文本再现作者描绘的歌会场面应该是可以达成的。通过合作探究把握三个场合的不同内容和写作手法,也不是太困难,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学生完全可以感知的到。难点是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教师应指导学生深入探究,让学生真正有所感悟。

[设计思路]

本篇课文用一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赏析品味——拓展延伸四步教学,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组织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文章围绕云南的歌会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唱情景,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云南歌会的什么特点。还要把握不同场合的歌唱又怎样的特色。在写作方法上,不同的内容是怎样表现的。画出文章中自己所欣赏的语段,通过反复研读,及比较阅读体会文章写法和语言上的特色。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课外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在拓展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等词的读音、字形、词义,学习运用“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等成语。

2、了解沈从文及其创作概况。

3、了解云南的歌会,感受当地浓郁的民情民风。

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领会文中流露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和句子,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感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3、延伸拓展,横向比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教室走向社会,增加知识储备。

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感受文中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之情,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1、揣摩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景,体会内容和写法上的差异。

2、领略文中优美的意境,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精妙。

[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2、朗读法。这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教师宜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用心品味,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与作者直接交流。

3、讨论点拨法。

4、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听民歌《蝴蝶泉边》后,老师导入:同学们,这是一首云南民歌,云南是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省份,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总是聚在一起,即兴歌唱,用歌声表达自己对节日的祝福。云南的歌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今天,让我们走进《云南的歌会》,来感受一下那里的民风民俗。

二、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循声低和。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词语。

(多媒体显示)

蹲踞(jù):蹲或坐。

酬和(hè):用诗词应答。

熹微(xī wēi):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

譬喻(pì):比如。

淳朴(chún):诚实朴素。

即物起兴(xìnɡ):开头先咏他物,以触发联想,诱发文思。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悠游自在:悠闲自在。

龙吟凤哕(huì):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2、作者写了云南歌会的三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话给三种形式的歌会拟一个小标题。

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3、以“我最喜欢场面,这里”的对话方式,把握三个歌会场景,进行语言品味。这部分着重体验作者描写的侧重点。

三、合作探究

1、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想一想,这三种场合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完成下面表格。

场面内容写法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重点写唱歌人

工笔刻画

山路漫歌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重点写唱歌的环境

以景衬人

山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云南民歌场面宏伟,气势壮观。重点写唱歌的场面

点面结合

2、提问:云南的歌会与你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特色?想一想,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明确: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融自然、人生、社会于一体,散发着泥土的气息,泥土的芬芳,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是那里的灵山秀水赋予他们美的歌喉,美的情趣。

作者借写云南歌会,传达他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而出。

3、第四段用很多笔墨写进城一路的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鸟的歌唱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有什么意图?

明确:这一段是“山路漫歌”,写“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这些写景文字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图,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子的歌唱”交相应和,互相辉映,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四、赏析品味

1、请同学们说说,自己读后喜欢文章的`哪一段?为什么?

学生指出各自喜欢的句段,教师择其精要,与学生一起探讨品味。

教师点拨学生从人物描写、景物描写的角度反复品味其精妙。

2、提问:第(1)段文字在人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阅读沈从文《边城》中描写翠翠的有关片断,试着比较一下,你更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多媒体显示)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

学生细品两段文字,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第一段重写实,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牙齿、衣饰,细致生动,如在目前。

第二段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描写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显得飘忽灵秀,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

两段文字各有千秋,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物写法。

五、课堂小结

沈从文先生以明净、潇洒、随意的文字为我们勾勒了云南特有的风景、风物、民情、民风,这些文字展示了云南特有的淳朴自然的风俗人情,以一种抒情诗所特有的含蓄与优美的笔调热情吟唱,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都源于沈从文先生对生活、人生的挚爱。让我们用稚嫩的文字,吟唱家乡的山歌吧。

六、拓展延伸

1、同学们,我们身边也有着美丽浓郁的风俗文化,你能用上今天的描写方法说给大家听吗?

2、课外收集民歌民谣在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解答”,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

附录:

教学流程

过程:创设情境——整体感知——合作探究——赏析品味——拓展延伸

方法:听一听——读一读——想一想——品一品——讲一讲

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才智外貌神态人物美↘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山路漫歌:花鸟人环境美→赞赏,歌颂了生活的美好、人生

村寨传歌:场面特点目的风俗美↗的美好

篇12: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案

教学目的

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3.掌握本文的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散文特点、结构。

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三、检查预习效果

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迤(yi)西  譬(pi)喻  糯(nuo)米  蹲(dun)踞

忌讳(hui)  酬(chou)和  铁箍(gu)  熹(xi)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譬喻:打比方。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淳朴:诚实朴素。

四、学习课文

1.指定学生甲诵读1~3段。

指定学生乙诵读1~3段,评议优劣。

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

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

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

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小结

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蹲踞、酬和、熹微、譬喻、淳朴

即物起兴、引经据典、悠游自在、龙吟凤哕

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诵读三~五段

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讨论第三段内容

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三)讨论第四段内容

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

(1)山鸟呼朋唤侣(戴胜鸟、云雀)。

(2)赶马女孩子唱山歌。

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讨论第五段。

1.段落主要内容:写“金满斗会”。

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声响)、时间、参加者(妇女饰扮,熟人身份)、作用和歌师傅。

三、讨论问题

(一)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

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二)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五、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训练四。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教学反思: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学生乐意读,学习兴趣浓。很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但部分学生人物的描写方法体会不深。

篇13:《云南的歌会》 学案设计(八年级下册)

《云南的歌会》 学案设计(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授课人 赵文学

班级 八(3) 课时安排 2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过程与方法 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2、深入理解云南歌会所蕴含的美

教学难点 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时间 教师活动 预计达成目标

一 4 第一课时

(一)播放剪辑好的云南民歌音像资料并导入

1.趣味竞猜:所播放的音像片段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民歌?

(如:《阿诗玛》片段--彝族,《五朵金花》--白族,等等)

2.学生根据搜集资料的过程和欣赏到的音像片段谈感受。

3.教师导入  :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人们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这就是-《云南的歌会》。我们一起来欣赏,先来了解一下作者。

(二)作者简介:(课件展示)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ū) 熹(xī)微

(2)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忌讳:忌怕而隐避。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2、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要求读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通过本文对云南的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本文以老练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这是读者初步感知课文就可以获取的信息, 大多数学生也不会例外。  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应引导大家注意每种歌会形式的特点,如: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并总结归纳: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才智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金满斗会--民歌传承,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3、学生根据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结构:

总起全文(1) 山野对歌(2~3)

分写三种场合的'歌会(2~5)山路漫歌(4)  金满斗会(5)

(四)赏析品读课文: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DD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指名朗读2~3段,要求其余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并做批注。

(学生不难看出“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地点和内容,然后主要通过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的动作、神态、外貌来表现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快。)教师导引:

1、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2、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3、“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4、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5、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机智才能)

6、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动作、神态、外貌)

7、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

8、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明确: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

(2)比较阅读,交流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二:沈从文的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分析人物描写)

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开放性,只要学生能看到两处人物描写的差异在于第一段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真实细致,第二段着力描绘人物的神韵气度,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就可以了。(至于学生喜欢哪一种写法,只要言之成理,都应肯定和鼓励)(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小结)人物描写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描写,可以间接描写;语言可以朴素自然,也可以浓墨重彩。选择哪一种方法,全看表现人物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但核心一定是让人物符合人物的特点,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集体朗读2~3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本文的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并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生答)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二)研读品味4~5段

1.赏读“山路漫歌”。

a、默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并与同学分享。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 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悦耳好听的山歌)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淳朴本色美)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现在默读课文第四段,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并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让大家分享一下。(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

例: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教师在让学生说得尽兴时提醒学生注意:本段要表现的歌会形式是什么?写人们唱歌的有几句话?写环境的又有几句话?目的是引入下一环节的讨论。)

b.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在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山鸟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交织成一支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DD以优美的环境映衬优美的任务优美的歌!板书:以景衬人

c.齐读第4段。

2、 赏读“村寨传歌”

a.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齐读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场面盛况空前     人多: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传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汇集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b.齐读第5段。

(三)总结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

(四)拓展延伸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 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潮剧、英歌舞、舞虎狮、潮洲大锣鼓、赛龙舟……)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

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以人衬景(人)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以景衬人(景)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点面结合(场面)

教学反思

赵文学

篇14: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

大冶三中袁继军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积累词语,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全文。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课文,赏析品味文中几处精彩的语言片段。学习本文准确的语言,优美生动的场面描写及抓住重点表达主题的写作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位与赞赏。激励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所写的三种场合中唱歌的不同情境,体会内容和写法的上的差异。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品味文中人物描写和场景描写的妙处。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 谁知道老师刚才放的歌曲是哪类歌曲?是什么地方的歌曲?歌声美不美?

2. 其实,云南不仅歌美,风景也很美,那里的姑娘就更美了,大家想不想到云南去看一看啊?

3.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现代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散文《云南的歌会》,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听一听云南的歌,去看一看云南的景和人。

二. 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 请大家快速地把课文默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本文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会?

2. 下面我们就采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三个不同场合的歌会情景。请大家分别在横线上填入一个字,谁来填?

3. “山路漫歌”的“漫”字能否换成“唱”字?

三. 深入探究,体会感情

1. 本文写了三个场合的歌会情景,着三个场合的歌会,可谓各有千秋,下面请大家有选择地读课文,你喜欢哪个场合的歌会就读哪个部分,可以有感情地朗读,也可以默读,读完后想一想,你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2. 学习“山野对歌”

①. 特点

②. 侧重点

③. 作者从哪些方面来描写对歌的女子?写出了对歌女子的什么特征?

④. 写对歌女子对表现热烈欢快的对歌场面起什么作用?

3. 学习“山路漫歌”

①. 特点

②. 侧重点

③. 山路的景色怎样?

④. 本段的主脑应该是“赶马女孩子的歌唱”,而作者却花了许多笔墨去描写山路的美景,这是否偏离了主旨?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⑤. 你最喜欢本段的哪些语句,为什么?

4. 学习“村寨传歌”

①. 特点

②. 侧重点

③. 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村寨传歌”的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5.散文是注重抒情的,本文的感情非常含蓄,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四. 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不同场合的歌会情景。这三个不同场合的歌会,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写法上各有不同。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自然、人、艺术的品味与欣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让我们发现生活中的美,热爱生活吧!

2. 本文的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场面描写都相当出色,请仿照本文任何一种描写写一段话,可以写一个人,可以写一处景,也可以写一个场面。

篇15: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

16 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1.学习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2.朗读、揣摩、品味文章语言,感受文章浓郁的乡土气息。

3.探寻并领略民族风情,热爱民俗文化。

教学重点

1.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2.学习作者表现民歌文化的几种描写手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及场面描写。

课前准备

1.学生分组搜集关于云南民间歌舞的文字及音像资料(如《阿诗玛》《五朵金花》以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的云南民歌片段等等)、流行歌曲演唱会及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的音像资料。

2.教师与部分学生根据教学需要,整理、剪辑音像资料。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步感知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几个场面,并学习本文的人物描写。

教学设计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蹲踞(dun1jù)  迤(yi2)西    譬(pì)喻    糯(nuo4)米

忌讳(hui4)       酬和(hè)  铁箍(gu1)     熹(xi1)微

2.解释下列词语。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譬喻:打比方。

淳朴:诚实朴素。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龙吟凤哕(huì):龙在吟啸,凤在鸣叫。

二、导入

我国有56个少数民族,每个少数民族都能歌善舞。云南是聚居了最多的少数民族的省份,在各族人民的生活中,民歌几乎渗透到了各个领域。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有一篇文章专门介绍了云南的民歌,这就是--《云南的歌会》。

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三、研习课文

1.学生自行朗读课文,要求读完课文后能说出自己通过本文对云南的歌会有了哪些了解。

本文以老练而又富有表现力的文字描绘了云南歌会的三种形式,这是读者初步感知课文就可以获取的信息, 大多数学生也不会例外。  教师在组织学生交流时应引导大家注意每种歌会形式的特点,并总结归纳:□教学设计

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

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

金满斗会--民歌传承。

2.学生根据以上感知整理全文结构:

总起全文(1)

山野对歌(2~3)

分写三种场合的歌会(2~5)   山路漫歌(4)

金满斗会(5)

3.学习“山野对歌”。

a.指名朗读2~3段,要求其余学生思考作者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山野对歌并做批注。

学生不难看出“山野对歌”这一片断首先介绍了对歌的地点和内容,然后主要通过描写对歌中的年轻女子的动作、神态、外貌来表现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快。教师在组织学生研讨时应引导大家注意“山野对歌”的民族特色,比如,南方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的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参与对歌的多是年轻男女,所以“唱的多是情歌酬和”,不少年轻人还因此找到了自己的心上人;文中对唱歌的女子的描写,特别是对她的衣着的描写,让人仿佛看到了一位聪明、开朗、勤快的少数民族农家女子。

b.比较阅读,交流讨论课后“研讨与练习”二:沈从文的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此环节教师要注意开放性,只要学生能看到两处人物描写的差异在于第一段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真实细致,第二段着力描绘人物的神韵气度,运用了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就可以了。(至于学生喜欢哪一种写法,只要言之成理,都应肯定和鼓励)

(学生交流讨论后教师小结)人物描写的方法很多,可以直接描写,可以间接描写;语言可以朴素自然,也可以浓墨重彩。选择哪一种方法,全看表现人物的需要和自己的喜好,但核心一定是让人物符合人物的特点,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c.集体朗读2~3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本文的环境描写、场面描写,并在朗读、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

教学设计

一、研读品味4─5段

1.学习“山路漫歌”。

a.默读第4段,勾画出好词好句,并与同学分享。

学生勾画出的好词好句大多是文段中的环境描写,如“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等等。此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赏析好词好句,如:

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的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了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

“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

……

教师在让学生说得尽兴时提醒学生注意:本段要表现的歌会形式是什么?写人们唱歌的有几句话?写环境的又有几句话?目的是引入下一环节的讨论。

b.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这些优美的语句描写出了当地优美的环境,自然环境之美与歌声之美相得益彰,浑然天成,只有这一方水土才能孕育如此美妙的歌。

c.齐读第4段。

2.学习“金满斗会”。

a.老人常说“十年难逢金满斗”,默读第5段,将“金满斗会”与前两种形式的歌会比较,说说“金满斗会”的难得之处在哪里?

“金满斗会”与前两种歌会形式相比,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人多: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

场面盛况空前   时间长: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

盛妆: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

传承民族文化--由老一代汇集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b.齐读第5段。

二、拓展探究

本文对云南歌会的介绍,让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同时让我们知道生活中有歌就有欢乐,有歌就有美。而人们用歌来表达生活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请欣赏和比较以下三种歌会,你能发现它们各自的特色吗?

播放电影《刘三姐》片段、流行歌曲演唱会片段和三高紫禁城演唱会片段。

师生交流讨论,不要求统一看法,也不要求谈得很专业,目的只是让学生对民族音乐、通俗音乐和高雅音乐有一个初步的印象,并借音乐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附: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二、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这是一个发散性的问题,答案不强求一律,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但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细致分析、体味,切忌泛泛而谈,架空分析。

第一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含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细致,如在目前。

第二段着力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第一段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第二段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风貌。

三、 “赶马女孩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脑。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首先,这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他一笔一笔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自然而然地写到“赶马女孩的歌唱”。其次,为“赶马女孩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境。山花烂漫,山鸟齐唱,这又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地灵人杰,诚哉斯言。第三,山鸟或悠扬或质朴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辉映,交织成一片动人的山野田园交响曲。

总之,这些内容既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真实写照,又是对主脑的铺垫,还是一种烘托映衬。教师在教学中,不一定在这些手法上大做文章,但必须设法使学生领略文中的意境,感受作者创设的氛围。也不一定要求学生分析得面面俱到,只要学生有所感受即可。总之,教学的重点应该是学习、品味,而不是分析、评论。

篇16: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

16 云南的歌会

教学目标

1、  关注民俗,了解民生、热爱民族文化。

2、  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3、  反复诵读课文,欣赏品味文中语言片段,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

4、  在认真研读文章的前提下适当进行小型的研讨交流活动,用音乐构件的平台,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作用。

设计思路

本篇课文用两课时完成。按照整体感知--研读探究--拓展延伸三步教学,以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为主要方式,指导学生阅读,第一课时组织学生讨论要求学生在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采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找出文章围绕云南的歌会写了哪几个场合的歌唱情景,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中可以看出云南歌会的特点。还要把握不同场合的歌唱又怎样的特色。在写作方法上,不同的内容是怎样表现的。第二课时画出文章中自己所欣赏的语段,通过反复研读,及比较阅读体会文章写法和语言上的特色。学习文章的写作方法,课外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在拓展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课前准备

1、利用工具书掌握以下字词: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踞(jù)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ū) 熹(xī)微

补充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 喻:打比方。 忌 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 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 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 朴:诚实朴素。

2、收集有关民歌的资料及沈从文表现湘西农村生活的有关文章。

3、教师搜集资料准备制作幻灯片,录制云南和各地的一些民歌,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二、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的内容,了解各地的一些民歌、民俗的民间文化。提问学生:什么是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他们的民歌都不相同。下面,请同学们来听一段音乐,听听是哪个地方的民歌?(教师播放两个地方的民歌音乐,请同学们说说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啊,你们都能听出来,说明你们对民歌还比较了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云南的民歌。

(教师板书: 云南的歌会)

三、作者作品简介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作者是谁?提问学生:(沈从文),他是云南人吗?(不是)是哪里人呢?(湖南凤凰人)。那他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特别了解?(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去了云南,后来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所以对云南的歌会比较了解)。他最著名的中篇小说是《边城》。 (板书:沈从文)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朗读课文。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思考:

1、课文中描写了在的大的哪三种不同场所听到的民歌演唱,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2、说说与你通过电视和其它途径听到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哪些特色,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要点提示:

1、第一部分:山野对歌。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

(板书:山野对歌;山路漫歌;村寨传歌)

2、云南的歌会淳朴自然、气势壮观。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是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

五、研读探究。

问题设计:进一步阅读云南对歌的三个场面,分别把握三个场面对歌的不同特点以及作者写作的不同手法。四人小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全班交流。

要点提示:

本文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

第一部分: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赛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这部分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第二部分:山路漫歌。这是即兴的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这部分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

第三部分: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民歌的课堂。这部分场面宏伟,气势壮观。写唱歌的场面。更是盛况空前。写场面,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

(板书:人;环境;场面)

六、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别开生面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作业: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收集有关民歌的音像资料。

第二课时

一、研读探究

朗读课文,画出文章中的你所欣赏的语段,说说你喜欢它们的原因,注意分析这些语段的作用和写法。(四人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也可以就课文的一些段落提示一些问题,如重点分析:

1、第二段中“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它他内容,因此一“多”字用得准精当,无可更易。 “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互赞。

2、第三段的人物描写结合课后练习二,比较两种人物描写在写法上的不同。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及其原因。

要点提示:文中的第三段,以工笔描绘为主,刻画细腻真实,作者的态度隐藏在字里行间。这段文字用一系列短句,如同一幅人物肖像:写面容、写牙齿、写衣饰,笔笔如在眼前,着色浓重、艳丽。

《边城》中对主人公翠翠的描写,中在描写人物的神韵气度,流露出作者强烈的情感倾向。为了写出人物内在的.精神风貌,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意在写出人物空灵动人的精神之美。因此这段文字显得飘忽灵秀。

这两段人物描写各有千秋,文中的二小节以写实为主,写出了人物的面目神态;《边城》中对小翠的描写侧重写虚,写出了人物的精神面貌。

(板书:人物描写重写实,工笔描绘,真实自然。)

3、第四段作者用很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的一路景色,想一想路上的景色、小鸟的歌唱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呢? 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要点提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但是作者并没有直奔主题来写这些内容。首先是一种写实:云南确实有着如此美丽的风光,也有如此动人的赶马女孩,作者此时所做的只是据实而录--慢慢描绘,为读者画出了一幅充满自然情趣的山野风光,然后再在自然地写到女孩的歌唱。其次为“赶马女孩子的歌唱”创设了一个动人的场景。鲜花烂漫,山鸟齐唱,这是何等的生机活泼,而生活在其间的女孩儿日日领略,潜移默化,在性格气质上早已渐渐沾染了如此美好的自然真趣。第三,山鸟或悠扬或朴质的鸣唱与“赶马女孩的歌唱”交相应和,互为呼应,交织成一片动人的田园交响曲。

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板书:环境描写做背景,渲染了诗情画意,衬托人更美。)

4、通过第五段学习场面描写。文章中的场面,一般是指情节发展过程中的某一时间和环境中,人物同人物相互发生关系而构成的生活画面,即“一个或多个人物,在某一境界中,占若干连续的时间而有所活动”。因此,场面描写是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动”的描写。它往往是叙述描写等方法的综合运用,是自然景色、社会环境等描写手段的集中表现。它要求通过人物的活动写出全场的气氛。它既有全场的鸟瞰也穿插有个别人或事的特写。

找出第五小节中所写的人物及人物活动,区分哪些是对全场的鸟瞰,哪些是对个别人或事的特写。

要点提示:全场鸟瞰的句子有:“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的屋檐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各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特写的有:“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口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

(板书:场面描写有全景有特写。)

二、拓展延伸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在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解答”,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

要点提示:“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如《蓝花花》(山西民歌)、《小白菜》(河北民歌)等。“用提问方法,等待对方解答”,如《猜调》(云南民歌张以达填词编)。“(独)小乖乖小乖乖,我们说给你们猜:什么长长上天?哪样长长海中间?什么长长外外哟,街前卖嘛?哪样长长你跟前喽。(齐)(小乖乖)小乖乖,你们说给我们猜:银河长长上天,莲藕长长海中间,米线长长,哟,哟,哟哟外街前卖嘛,丝线长长我跟前喽。”

收集有关民歌的音像资料,学习课文中三种不同写作方法,把课堂上播放有关音像资料把听到的民歌及其场景,结合联想和想象,用语言表达出来。

作业:课外收集其他文学作品中有关描写民歌的段落。

阅读沈从文的作品《边城》,体会他的语言。

附:阅读练习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柏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譬喻,比赛机智才能.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

1、  给下列加点词注音:蹲踞(     )   譬喻(     )

2、  语段所写对歌场所的特点是什么?(2分)

3、  对歌的方式有哪些?(3分)

4、  写“那次听到--个年轻妇女-连唱败丁三个对手”的事的作用是什么?(2分)

5、年轻女子唱败三个对手后,作者进行了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多力面描写,请分别写出描写的词语。(3分)

神态:

心理:

这样描写的作用是

6、概括语段大意。(3分)

篇17:八年级课文《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并理解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能力目标: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感知文章内容,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

3、情感目标:欣赏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三种不同场合民歌的方式和内容及在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教学方法】

以读讲、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四单元的内容,了解各地的一些民歌、民俗的民间文化。(提问学生)什么是民歌?(就是民间口头流传的诗歌或歌曲,多不知作者姓名。)每个民族、每个地区,他们的民歌都不相同。下面,请同学们来听一段音乐,听听是哪个地方的民歌?(播放两个地方的民歌音乐,请同学们说说是哪个地方的民歌。)啊,你们都能听出来,说明你们对民歌还比较了解。(这是我们西南地区的民歌,我们的国家真的很大,有很多不同的风俗等着我们去欣赏)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云南的民歌。

(板书:16云南的歌会)

二、云南民歌的简介

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这里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大都能歌善舞,他们以此来赞美自己的生活,他们经常以歌唱的形式聚集在一起或者倾诉青年男女之间的爱幕,或者歌唱激发劳动热情,或者以歌唱表达丰收的喜悦和节日的欢乐……总之。云南的歌声可以说是他们生命的组成部分,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作者简介

(提问学生)本文作者是谁?(沈从文),他是云南人吗?(不是)是哪里人呢?(湖南凤凰人)。那他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特别了解?(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去了云南,后来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所以对云南的歌会比较了解)。他最著名的中篇小说是《边城》。

沈从文:(1902~1988),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四、学习、研讨课文

1、检查字词:

⑴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ò)米 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 铁箍(gū) 熹(xī)微

⑵ 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熹微:形容阳光不强(多指清晨的)。

淳朴:诚实朴素。

2、问题导读,整体感知:

⑴ 速读全文,并用一句话说说你对云南歌会的印象。

(通过阅读本文,想一想:跟你听过、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有什么特点?)

(提示: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

演唱会所受的拘束较多。而少数民族同胞们在蓝天白云、在树林山野中歌唱,人人都是唱歌的高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唱者淳朴自然,歌会气势壮观。

⑵ 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文字来共同探讨云南歌会的迷人之处。)

作者极爱这种淳朴自然的民间文化。因此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赞美。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3、小组讨论课后练习一。(8分钟时间)

(主要讨论哪三种不同场合,演唱的方式和内容,三种场合的特点,还有三种场合在手法上主要写什么。引导学生先自读,然后与小组伙伴交流意见)

山野对歌部分主要写唱歌人,对演唱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写人的哪个部位?哪个方面?写出了什么特点?由人能体会出什么样的对歌情景?)

山路漫歌部分则着力描写唱歌人所处的优美环境:天如此之蓝、花如此之美,悠悠鸟鸣如此婉转动听,而在这样美好环境中长大的女孩儿,自然是歌声动人、情韵动人。这是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为什么花很多的笔墨写环境、鸟儿?哪句话是这段话的中心句?)

全满斗会部分既有全局描绘,也有细部刻画,宛如电影画面中的全景和特写。(写热闹的场面作者怎么写?)

【板书如下】

三个场合 方式特点 在手法上主要写什么

见景生情即物起兴

山野对歌 提问 才情智力比拼 唱歌人

互嘲互赞

山路漫歌 自由歌唱 自然成趣 唱歌的环境

村寨传歌 民歌课堂 气势壮观 唱歌的场面

(“金满斗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文章内容回顾)

我们上节课初步了解了云南的歌会,谁能给大家讲讲?(三种场合)

二、跳读课文,请同学们说说最喜欢的民歌演唱场合,并根据文中的具体语句或词语说出你喜欢的理由

三、问题研究

沈从文是有名的文学大师,他作品的语言向来为人们所称道,我们接下来就赏析一下他那优美抒情的语言。

1、下面有两段人物描写,大家看看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⑴ 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

⑵ 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边城》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2、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3、“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多”字在文中是否可有可无?“种种不同方式”具体指的是什么?

(明确:“多是情歌酬和”说的是云南对歌以情歌为主,但仍有其它他内容,因此一“多”字用得准精当,无可更易。

“种种不同方式”有总领作用,具体包含以下几种对歌方式:见景生情,即物起兴;提问;互嘲到赞。)

四、小结

《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别开生面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

思考:我们身边有没有如此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要怎样才能像作者一样感受民俗文化的美?

五、作业

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

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八年级下《10.4大气压强》教学案例

《云南的歌会》读后感

八年级语文下册的教学计划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五下语文人教版第四单元教学设计

下学期八年级语文工作计划

三年级上册教案 第十六课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学设计方案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云南的歌会》 教案教学设计(八年级下册)(通用17篇)】相关文章: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2022-12-28

初中八年级上册语文精选教案2022-08-14

人教版燕子教学设计方案2022-06-04

八年级下册读后感语文作文2022-07-27

八年级语文教学计划下册2024-01-14

八年级下册语文教学随笔2024-01-05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有哪些2023-11-12

八年级语文教师下学期工作计划2022-09-25

吆喝教学反思2022-12-21

8年级10人体育教学计划2022-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