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e忙内安宥真”为你分享17篇“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高中地理教案合集总汇”,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高中地理教案总汇
【课标解读】
本条“标准”有三个要求,这三个要求在能力要求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①要会分析城市的空间形态和城市的功能分区(土地利用)两个方面。所谓会“分析”,是指会在城市地图上,说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并归纳出这种分布的特点;②会解释这种结构特点的形成原因;③会使用实例进行分析说明。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结合实例分析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及其区位特征。
过程与方法:
通过读图,结合实例理解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城市各功能区的区位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 .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 .城市功能分区
【教学难点】 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具准备】 地理地图册 课本插图 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具体操作 新课导入 多媒体播放图1“香港城市图”:
图1:香港城市图
语言导入: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外部轮廓,都有一定的形态。城市为什么是这种形态?城市内部又是什么样的呢? 新课教学
一城市形态
1 概念:
2 类型:
团块状、组团式、条带状 1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18第一段内容及图1“香港城市图”,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
2、指导学生读图2“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即教材P18图2.1):
图2:几种常见的城市形态
观察比较图2中三幅图的城市形态,描述其外部形态特征,并分析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及其优、缺点,完成下表:
城市形态
团块状
组团式
条带状
特征
影响因素
主要优点
主要缺点
城市举例
承转 以上是城市的外部形态,那么走进绚丽多彩的城市内部,它的内部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 城市土地利用 联系实际,说说本地城市有哪些土地利用类型。从而得出,城市土地利用的类型有: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农业用地等。
其中,住宅用地、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是多数城市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 承转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对空间和位置的要求不同,而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空间和位置的要求往往是相同的,这就会使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形成相同的功能区。 2 城市主要功能区 1 引导学生读图3“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即教材P19图2.2),说一说图3中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并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
图3: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
2 引导学生读图4“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即教材P21图2.6):说一说图4中所示的香港的主要功能区有哪几种。
(香港主要功能区有:商业中心区、住宅区、工业区、混合功能区)
图4“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简图”
3 由图3和图4两幅图可以归纳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是城市中常见的功能区。
篇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高中地理教案总汇
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城市形态的概念和类型,分析和理解城市形态的形成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②了解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
③分析和理解城市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功能区以及它们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运用实例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的方法和能力.
②明确人文地理的学习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发展的情操。
②培养学生“整体——局部——整体”的认识事物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辩证方法。
教学重点: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教学难点:城市功能分区及其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世界近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每一个城市都有有一定的外部轮廓;通过必修1第四章的学习,我们知道,河流地貌对聚落有影响(提问)。受地形、河流等的影响,城市有不同的外部形态,如条带状、组团状、团块状,同时内部空间结构也不尽相同。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城市内部空间结构》。
自主学习
阅读课本18—19页并结合通辽实际情况,完成下列问题。
该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类型?
什么是集聚效应?
功能区如何形成的?
读图“2.1 北京的不同功能区举例”,说出途中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并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
合作探究
1、一般的城市有哪些功能区?各功能区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完成下表。
住宅区 商业区 工业区 形态、特征 在城市中分布的位置
2、读图“2.2香港的中高级住宅区(a)和低级住宅区(b)”,结合实际情况, 从交通条件、环境、服务设施等方面比较图中两种住宅区的区别。并完成下表:
项目 中高级住宅区 低级住宅区 建筑面积、质量 配套设施 环境 位置 3、阅读课本结合材料,了解CBD(中央商务区),说出CBD的特点。
材料一:CBD的标志就是摩天大楼。建筑高度代表了技术,同时也象征着财富,加上中心区寸土寸金的地价,导致楼越盖越密,形成所谓的“水泥森林”。建筑高大密集可以节约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也提高了CBD的商业和服务功能。
材料二:CBD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分布模式图。
材料三:人口的昼夜变化图。
4、风向玫瑰图
风向玫瑰图是在极坐标上绘制出一个地区在一年中各种风向出现的频率。因图形与玫瑰花朵相似,故名。通过读图可以得知当地的主导风向。
图中的主导风向是
5、结合P20课文第二段和图2.4,分析回答:
(1)常州市的工业分布有何特点?
(2)根据图中“风频玫瑰图”分析,常州市东南部工业应以轻工业为主还是重工业为主?为什么?
篇3: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高中地理教案总汇
一、课标
? 1.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的原因
?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二、课标分解
? 1.运用地图判断城市形态的类型,分析城市形态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2.运用地图判断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分析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功能分区的关系
3.运用地图分析不同功能区的类型、特点、区位
4.运用实例分析不同的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
5. 能举例说明不同地域文化对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的影响,深化环境影响
?三、教材分析
? 教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城市形态是作为后面知识的铺垫,属于了解部分;第二部分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虽然也是作为后面知识的铺垫和基础,但是与后面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联系密切,属于理解部分;第三部分是第一节内容的重点,需要详细讲述“各类土地利用付租能力随距离递减示意图”,“影响城市的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还要达到分析城市内部空间的合理性与否(城市布局合理性);还可以在其中以一两个例子介绍不同宗教文化会影响城市景观,还可以根据学生情况以及课时的安排,介绍“工业城市”“科技城市”“文化城市”三类特色城市文明。
四、教学策略
资料图片分析,案例分析,问题讨论
五、教学过程
? 1.引入:第一章我们学习了人口的迁移,其中有部分人口是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使城市人口比重越来越大,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人越来越多,形成城市化。从第二章开始,我们一起来认识城市与城市化。
? 2.讨论:城市具有什么特点?
? A.人口密集
B.从事服务性行业的人很多
C. 有绿化、文化、交通等配套设施
篇4:城市空间结构复习教案
一、考纲要求:
1. 城市的空间结构及形成原因
2.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差异
二 本节考点
1.城市区位
2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功能分区
篇5:城市空间结构复习教案
4.中心地理论
三、复习重点
1.城市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
2.城市土地利用类型及其分布特点。?
3.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4.中心地服务范围的特点及其商品等级和服务等级的关系。
四、教具准备 课件、投影仪。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法 教师引领,小组活动
教学过程
一、 投影本节学习目标。
二、复习教材,掌握基础
(一) 学生通读教材内容,温习基本知识后回答:(10分钟)
1.区位与城市区位的概念
2.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与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概念并举例。
3.从城市职能来看,城市的类型(幻灯片巩固练习)
4.城市的土地利用类型有哪些?最基本的是-----用地、----用地、---用地。分布特征是:
5.城市功能分区类别及影响因素
6.西方城市结构学说及其内容
7.中心商务区特征
8.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
(二)基础训练1―10题(10分钟)(幻灯片)
(三)高考链接(幻灯片)(8分钟)
右下图是某城市从市中心到远郊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示意图。
在地价变化曲线上,近郊区地价出现了两个峰值,根据城市功能分区理论模型推测该区可能建设了
①蔬菜种植基地 ②高新技术
开发区③大学城 ④美术馆
A.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B
烟台模拟)读某地区城市分布及图中甲城市地租等值线示意图,完成3~4题。
3.关于图中城市的叙述,正确的
是
①共有三级城市等级体系
②甲城市服务范围比乙城市
广 ③二级城市数目比三级
城市数目多 ④乙、丙都是甲
城的卫星城,服务功能相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关于图中甲城市地租值大小
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a
b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作业布置 :课时作业15
板书设计: 略
篇6:城市空间结构教案湘教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2.了解经济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3.了解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
4.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的服务功能差异。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读图分析城市区位,掌握该类地理案例分析的方法。
2.在分析当地城市区位和空间结构的过程中,学会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环境对城市区位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综合性与区域性特点的认识。
2.通过对比学习城市的自然和经济区位,正确认识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影响,纠正“自然环境决定一切”的片面观点。
3.在学习城市空间结构过程中,认识到因地制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原则,提高学生探索城市规划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城市区位分析和城市的空间结构
[教学难点]
城市的区位分析和中心地理论
[教学媒体与教具]
案例分析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篇7:城市空间结构教案湘教版
一、城市区位分析
【阅读分析】问题:城市在人口密度、产业结构等方面有何特点?
【点拨】
【承转】组织学生讨论描述长沙市的区位,概括得出“区位”的含义和城市区位所包括的三大方面。
【活动】教材P27活动1,通过分析使学生理解各自然要素对城市区位的影响。
【活动】通过活动2,分析经济地理要素对城市位置的影响。
【探究活动】P28活动:让学生分析深圳由一个小渔村迅速发展成现代化城市的主要原因,总结出政治文化地理区位对城市的影响。
【小结】城市区位因素
【思考】读“我国城市分布图”, 讨论、总结城镇空间布局的主要特点,并说明该特点的形成是以上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板书】二、城市土地利用
【活动】读教材p30 插图“大、中、小三类城市的土地利用”,说出城市土地的主要类型。
【归纳总结】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篇8:城市空间结构教案湘教版
【新课导入】投影展示长沙市城市土地利用图,引入新课。
【板书】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点拨】首先明确城市的功能分区是由多个从事该种功能的实体在空间上呈连片分布而形成的,在每一种功能区内,也会有其他功能穿插其中,只不过所占比例较小而已。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联系长沙市实际弄清以下几点:第一,自然条件如地形、河流等通过影响城市的形态进而影响功能区的分布。第二,城市的原有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在的功能分区现状,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第三,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城市的功能分区也呈现不同的特点。其四,可利用长沙市城市商业中心和工业区的分布特点,说明交通对城市功能分区有着重要影响。
【活动】出示纽约的 CBD ― 曼哈顿的图片,使学生对中心商务区的特点有直观的认识。然后以教材第 32 页的阅读材料为例,分析中心商务区的区位特点及其对城市功能分区的重要影响。
【总结】通过阅读分析,得出结论:自然条件、历史变革、经济因素和交通等因素影响着城市功能区的布局,城市不同功能区的组合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城市空间结构。
【承转】以教材第 34 页的“活动”为情境和切人点,根据学生的生活体验对城镇等级、规模和职能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感性认识。结合“活动”的内容,讲解“中心地”、“服务范围”和“门槛”等概念。
【板书】四、中心地理论
【活动】读图 2 一 10 中心地理论示意图 引导学生观察:
1)城市等级与其数量的关系,为什么?
2)中心地的服务范围有何特征?
3)城市等级与其服务范围有何关系?
【归纳】一定区域内的城市空间结构特点
【探究活动】第 35 页的“活动”熟悉该理论的应用。
【点拨】“中心地理论”是 20 世纪人文地理学最重要的贡献之一,通过对它的学习,激发学生善于观察现实、发现问题和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城市中不同功能的小区有规律地结合,便构成了城市的空间结构。
【板书设计】
篇9:城市空间结构教案湘教版
(一)城市区位分析
1.区位
2.自然地理区位
3.人文地理区位
l)经济地理区位
2)政治文化地理区位
4.城镇空间布局的主要特点
( 二)城市土地利用
1.城市用地的类型
2.城市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
(三)城市功能分区和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及其影响因素
2.建成区、郊区的主要功能及两者的关系
3.中心商务区
(四)中心地理论
1.理论的提出及意义
2.主要内容
3.应用
篇10: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与学习要点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是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同时本节内容又是重要的基础性部分,为人文地理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教材分三部分:城市形态、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其中,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是重点,而要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必须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的基本知识。考虑到本章讨论的是城市与城市化的问题,因此,作为基础知识,也为了温故知新,本节教材把与自然地理关系较为密切的“城市形态”放在本节的第一部分。三部分内容相互联系,使学生对城市的有关理论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三、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已经学习了不少关于城市的知识,日常接触的媒体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动过程中,学生也积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认识。高中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引导学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理性的思考,进而理解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形成正确的人地关系观。
四、教学目标
1.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
2.了解城市重要功能区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的特点和区位
3.理解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原因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城市的几个重要功能区(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的特征和区位;
2.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原因
教学难点:形成城市空间结构的经济原因
六、教学准备
比较分析法、图示法、讲述法、列表对比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学过程 | 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导入 | 给出大脑功能区分布图,以此启发学生理解功能区的概念,说明功能区的分布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的,从而让学生理解空间结构的概念即功能区有规律的组合。 | 读大脑功能区分布图,理解功能区及空间结构的概念 | 为教学目标1打下基础 |
过渡 | 提问:参照大脑功能区的含义,联系日常生活,北京是否有功能区?你能说出几个? | 联系日常生活,说出北京的几个功能区 | 知识联系生活,使学生对功能区的认识更加深刻 |
二、介绍城市功能区 | 在学生说出或由教师启发得出的功能区中,重点介绍CBD、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介绍以小活动“我说你猜”的形式进行。 小活动:我说你猜 由教师描述某个功能区的特点,让学生判断教师描述的是哪个功能区。 学生判断正确后,以北京为例以图片的形式介绍该功能区的特征和区位 | 参与小活动“我说你猜”,由老师描述的某个功能区的特征,判断这是哪个功能区。 | 落实教学目标2 通过小活动提升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对重要城市功能区的特征记忆更加深刻 |
过渡 | 提问:大脑功能区的排列和分布是有一定规律的,那么城市功能区的分布有什么规律呢?又有哪些影响因素呢? | 以大脑功能区为基础进行知识迁移,意识到城市的功能区的组合分布也是有规律的。 | 由教学目标2过渡到教学目标3 |
三、介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经济原因 | 小活动:模拟土地拍卖 给出位于城市中心、城市外缘的三个地块,让学生判断修建大型商场、住宅小区和工业园区各需哪个地块。 ;通过学生发言和讨论,让学生了解各项经济活动的付租能力与距城市中心远近的关系,并与学生一起画图进行巩固。 | 参与活动:模拟土地拍卖。以开发商的身份评估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的理想区位。在讨论中理解各项经济活动的付租能力与距城市中心远近的关系。 | 落实教学难点 |
四、其他原因 | 以北京为例,介绍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历史原因、社会原因和行政原因 | 结合在北京生活的体验,理解城市空间结构形成的历史、社会和行政原因 | 落实教学目标3 |
五、小结 | 知识迁移:大脑功能区是各功能区有规律的组合;那么城市也有功能区,且功能区的分布也有规律,因此城市的空间结构就是城市功能区有规律的组合。 | 由大脑功能区进行知识迁移,理解城市空间结构的概念。 | 落实教学目标1 使学生形成整节课的知识体系 |
附录:
读图思考
图2.2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区举例中所示的功能区分别以哪种功能为主,请分别给它们取个名字。
点拨
高一地理学习紧抓九个方面
一、抓“概念”重“消化”
在学习地理时,要重视概念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地理概念一一消化、理解、吸收,不留夹生饭。只有概念清楚了,判断、推理问题才能正确无误。要把那些特别容易混淆的概念罗列出来,一一对比其差异。诸如:诸如天体、天球;日冕、日珥;近日点、远日点;角速度、线速度;时区、区时;短波辐射、长波辐射;气旋、气团;天气气候;寒潮、寒流;矿产、矿床;岩溶、熔岩;生态系统、生态平衡;地质作用、地质构造;国土、领土等等。当然,概念学习不是孤立的,要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
二、抓“原理”重“理解”
从基础知识抓起,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过“地理原理”关。如:地球表面热量分布不均的原因;四季、五带的产生和划分的依据;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季风与季风气候;气温与气压的关系;海拔与气温、气压的关系;空气的水平运动与垂直运动的成因;水循环的动力及其过程;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发生及其变化机制;生态平衡的条件;光、热、水、土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人类与环境的对立统一等等。掌握了这些原理、法则,分析事物就有了说服力。
三、抓“综合”重“联系”
综合性即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统一性,就是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内在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例如:为什么亚马孙河流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这不仅仅是纬度决定的,与大气环流、地形结构、洋流影响也有密切关系。西欧为什么成为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因素也是多方面的。在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综合性分析问题上,要做如下努力:
1.有计划地做一批综合性典型训练题,学习从自然因素到经济因素全面考虑问题的方法。
2.地理环境是一个整体,要注意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四、抓“共性”重“个性”
地理环境既有共性,更具个性。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重视事物共性的总结和个性的分析。
五、抓“归纳”求“规律”
这是归纳推理的思维方式,从特殊性的地理事物中,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如通过观察,分析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三大洋的洋流系统后,根据分布和成因,可归纳出:(1)每个大洋都有完整的洋流系统;(2)除印度洋北部外,各洋流在北半球热带、副热带海区呈顺时针方向(反气旋型)运动,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运动;(3)每环流系统的西部都是暖流,东部都是寒流。上述结论,就是通过对三大洋洋流分析后,推及出来的普遍规律。
六、抓“一般”推“特殊”
七、抓“对比”找“异同”
八、抓“运算”促“智能”
地理计算在“双基”中是一种不可忽视的能力。为了培养、提高地理运算能力,要做如下分类练习;
①比例尺与图距、实距换算。
②地方时与区时的换算。
③绝对高度、相对高度与等高线的计算。
④垂直气温的计算。
⑤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⑥恒星日与太阳日的换算
⑦昼夜长短的计算。
⑧人口密度与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
⑨各种百分比的计算等。
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计算技巧,从计算结果中,阐明地理事物的性质、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九、抓“读图”明“空间”
地图具有形象、直观的作用,可以培养观察力、想象力,发展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可以进一步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联系、空间组合。
为了培养查阅、填画地图习惯,要求:
①书上的图必须一一理解,学会分析、应用。
②充分利用填图册,按要求和规格填写地理事物。
③无论是平面图、立体图,还是示意图、景观图,要求能画出大体轮廓,以加深印象和记忆。
篇11:高中地理必修四知识点 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 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篇12:高中地理必修四知识点 城市的空间结构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方面
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
(二)社会经济方面
1、农业基础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
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河流水——坡面流水的流速加快,河流汇水时间缩短,更易形成洪峰。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相关知识: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 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协同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内部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环环相扣、协同共生的网络,具有实现物质循环再生、能力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节、经济高效、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机能。
篇13:人口的空间变化高中地理教案总汇
知识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利用资料或图表,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能力目标
1.通过有关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实例,学会案例分析的方法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人口迁移的类型(流向、成因、意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以及作用
3. 教学用具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制图表等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假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重新选择住地,你会选择什么地方?学生在七嘴八舌中各抒己见。老师总结,出于多种原因,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人们的住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会发生空间移动,这就是人口迁移。本节课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 ? ? ? ? ? ? ? ? ? ? ? ? ? ?第二节? 人口的空间变化
一、人口的迁移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 ? ? ? ? ? ? ? ? ? ? ? ? ? ? ? ? ? ? ?空间移动
?人口迁移三大要素 ? ? ? ? ? 居住地变更
? ? ? ? ? ? ? ? ? ? ? ? ? ? ? ? ? ? ? ?时间限制
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常往返、外地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另外,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的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说一说 :哪一种属于人口迁移?让学生理解人口迁移含义。
? ? 1民工潮涌向城市
? ? 2美国人口从“冷冻地带“向“阳光地带“转移
? ? 3小吴去北京旅游一个月
? ? 4三峡库区区民搬迁沿海城市安家落户
?2.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活动
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去想里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3.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
?
4.我国的人口迁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活动
1.你的祖籍在哪里?如果你的家庭有跨省界(国界)移动的历史,请说一说每一次移动给家庭带来的影响。
可以请家庭亲属中有移民背景的同学简要介绍有关情况,以了解这种地理现象发生其影响。让学生讲解个人所在家庭的迁移经历进行探讨分析,然后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从迁出地来看,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人口迁出也容易造成迁出地的人才外流现象。
从迁入地来看,为东南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提供劳动力,积极地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但大量的人口对迁入地来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口拥挤、人口压力过重、甚至社会治安混乱的现象.
承转:
我们学习了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那么,我们就要问,人们为什么要迁移?迁移受哪些因素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篇14:人口的空间变化高中地理教案总汇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上节内容的延伸,是引起一个地区人口的变化又一原因。人口的空间变化,在当今社会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学生对该部分内容有一定的了解,所以本节知识内容教学难度不大。
?教材主要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什么是人口迁移?通过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掌握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意义。本节课的难点在于“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的辨别,教师在讲授该部分内容时,应该强调两者所具备条件上的差异以及多列举身边的例子加于区别理解。总之,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有一个更深、更好的理解;同时,也能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情分析】
?该节内容对于学生来讲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可以联系身边的例子和现象,帮助其对人口迁移现象的判别及其产生原因的掌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主要类型及其意义。
?(2)重点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能力目标
?通过该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利用资料或图表,结合自己所学理论分析当今世界某个区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3.情感目标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发展观,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重点】
?1.能辨别人口迁移及人口流动现象;
?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难点】
?正确理解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关系,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讨论法、提问式、探究式、启发式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设计立意 导入:(图片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同学熟悉的梅州客家饮食和景观图片,设置问题:①这是哪里的饮食习惯及景区?②知道客家人的来历吗?
?一、人口的迁移
?学生活动:请学生阅读课文P8该部分的第一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满足什么条件?周围有哪些现象属于人口迁移?
?【教师归纳】
?1.概念: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变化。
?满足条件:①居住地的改变;②改变居住地持续的时间(通常1年以上);③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限。
?举例:①读书或分配工作离开家乡的大学生、到中国来工作的外国人等;②展示图片
?
?设置疑问:以上两张图片中,第二张图片为什么不属于人口迁移?
?【区别】人口流动:人口短期离开原居住地后又有往返的现象。
?学生活动:首先让学生自学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了解人口迁移的分类,国际人口迁移的两个阶段、迁移特点、迁出(入)地、迁移原因及其意义国内人口迁移,国内人口迁移的阶段、迁移原因、迁移方式、迁移方向、迁移规模、迁移目的等,然后请学生填表。
?【学生归纳】
?2.分类:a.按地理范围分:国际和国内人口迁移
?教师补充:b.按迁移方向分:城市和农村互迁。
?3.国际人口迁移
?阶段
特点
迁出地区
迁入地区
原因
意义
19世纪以前
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主
旧大陆
美洲、大洋洲等
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大陆的开发
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二战以后
从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定居移民少,短期流动人口增多。
亚、非、拉等
西欧、北美、西亚、北非等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
调整了劳动了空间分布不均的状况
?注:在学生回答迁入和迁出地时,教师事先可展示两张图片请学生看图思考总结,同时也可巩固学生有关大洲的知识。
图一
?
图二
?
?4.国内人口迁移
?要求学生根据课本所描述的该部分有关知识,结合图1.8和P11案例3,采用提问式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总结归纳并完成下表和解决相关问题。(具体见课件)
阶段
迁移原因
迁移方式
迁移方向
古代
农业经济的脆弱、战争、自然灾害
大批迁移
迁往自然条件较好地区
当
代
成立到20世纪80代中期
计划经济的影响、国家政策
有计划、有组织的迁移
篇15:人口的空间变化高中地理教案总汇
《人口的空间变化》教学设计
芮城中学 薛亚刁
课题:人口的空间变化 科目 高中地理 教学对象 高一年级学生 课时 1课时 提供者 薛亚刁 单位 芮城中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能举例说明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引起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从而使学生形成辩证的人口迁移观点。
二、教学内容及模块整体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2》。《地理2》侧重于人文地理的知识,从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人地环境的协调发展几方面来学习,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是一地人文地理的重要组成要素,人地环境的协调发展则是我们经济发展中所追求的目标。本课选自《地理2》第一章《人口的变化》第二节,人口的变化有数量变化和空间变化,本课谈空间变化。通过本节的学习不仅为今后城市化、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学习提供了知识铺垫,而且有利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农民工现象、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等。本课的教学内容有:人口的迁移、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三、学情分析 在本课教学前,我先设计了如下几个问题进行调查:
你看过电视连续剧《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吗?或是看过其中的一部?
2、你父母是否在城市打工?出外打工有多长时间了?
3、你是否是三门峡库区的移民?(可回家问问父母或爷爷奶奶)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调查,我发现同学们对人口的空间变化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理论分析却很少,且对概念性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同学们平时喜欢合作学习,小组间经常采用讨论来进行学习,且学习的积极性很高。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是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本节课意欲引导学生关注人口发展问题,从而形成正确的人口观。在教学活动中,鉴于本节课内容简单、学生易懂、和实际结合紧密等,我采用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难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播放歌曲“走西口”,配独白
听歌曲“走西口” 激情导课,引发兴趣 出示学习问题,个别指导 自主学习教材,合作讨论问题 理清概念,夯实基础
出示挂图,创设情境,点拨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熟谙规律,构建网络
出示练习题,指导,总结
自主练习拓展演练,自我测评 七、教学评价设计 请同学们通过以下问题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
本节在小组讨论中你主动回答问题的次数在小组中的排名(每一小组的组长有记录)。
2、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你是否提了一个让本组同学都认可的问题。
3、在自主练习题中,你的得分是多少?(本次练习60分为及格,80分为优秀)
篇16:森林的开发和保护高中地理教案总汇
内容与要求:
在观察公园课件的基础上,学会画出公园沿途风景,感知大自然的美好。
材料与环境创设:课件--公园场景活动过程:
一、欣赏ppt,激发幼儿兴趣。
1、观察课件上的公园场景,说出公园里面的景物和布局。
2、小结:春天到了,我们到森林公园去游玩。见到了小河、篱笆墙、各种各样的小花……森林公园真漂亮。
二、幼儿操作(一)教师示范1、我们跟着老师一起来逛一逛森林公园(1)画出游玩路线图(在作业纸上找一个起点,用曲线画出)(2)在路线上画出沿途看到的风景(篱笆墙、小花、小树……)(3)在沿途停留的空白区域处可以线描画出小河、小桥……(4)涂色,使画面更加丰富、美观。
2、小结:我们在作画时,一定要先画好路线图,遇到停留之处可以画个圆圈绕一绕;添画风景是,注意布局的合理,不要过于拥挤。
(二)幼儿操作1、绘画要求:
(1)路线图不能断开,有起点和终点。
(2)尽量添画多种风景,确保画面丰富。
2、幼儿操作:
教师巡回指导,重点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添画风景。
三、分享交流:你的森林公园里有哪些风景?
请您关注:
在活动中请关注以下方法:
_画纸的边缘处寻找起点,路线图不能断开。
_画出路线图,遇到停留之处画个圆圈绕一绕,空间布局尽量合理。
_画风景时做到丰富,美观。
推荐阅读:
幼儿园中班健康教案:夏季的卫生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磁铁 幼儿园中班科学教案《调皮的风》
篇17:关于高中地理现代旅游教案优秀总汇
了解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2.理解现代旅游的基本特点,旅游活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3.能正确分析旅游活动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一、旅游的发展及现代旅游的特点
1.旅游业的概念:旅游业是联系旅游主体(旅游者)和旅游客体(旅游资源)的纽带,是以旅游者为对象,为他们提供所需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2.旅游活动的历史发展
3.现代旅游的特点: eq blc{(avs4alco1(旅游主体的大众化,旅游形式的多样化,旅游空间的扩大化,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二、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1.现代旅游的六大基本要素
eq avs4al(2.六要素, 的作用) eq blc{(avs4alco1(基本条件:旅游交通,核心:游,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途径:购和娱,必要条件:食和宿))
3.六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1.旅行社的出现标志着旅游活动发展到了现代旅游阶段。(×)
2.旅游就是为了放松,所以现代旅游的目的都是娱乐、消遣。(×)
3.现代所有旅游活动都是由现代旅游六要素构成。(×)
4.旅游空间扩大化主要是由于( C )
A.旅游资源的价值不断提高
B.人类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C.交通运输业的不断发展
D.新景点不断被开发
5.旅游活动六要素中,增加旅游业收入的重要途径是( B )
A.食、宿 B.购、娱
C.行、游 D.食、娱
知识点一 现代旅游的特点及快速发展的原因
[问题探究]
1.读教材P2图1.1,探究下列问题。
(1)图中数据表明国际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都呈________趋势。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该图反映了现代旅游的什么特点?
答案:(1)上升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大众出游成为可能。
(2)该图说明旅游活动已成为普通大众的消费行为,反映了现代旅游主体的大众化特点。
2.读教材P3图1.2和图1.3,探究下列问题。
(1)图1.2体现出现代旅游的形式为________,图1.3体现出现代旅游的形式为________。
(2)两幅图体现出现代旅游__________(特点);实现这一特点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1)乡村旅游 红色旅游
(2)形式的多样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旅游者的旅游需求越来越多。现代旅游活动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
[总结深化]
1.现代旅游的特点
2.现代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
现代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主要从旅游者自身条件和社会条件两方面分析。旅游者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充足的时间及良好的身体条件,才有旅游欲望。而真正要实现尽兴畅快的旅游目的,还需要良好的社会条件。如安定的环境、便捷的交通和舒适的食宿环境等。这样旅游者才能使旅游愿望变成现实。
20世纪50年代,新的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迅速发展,世界局势也日趋稳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安定,使人们外出旅游的欲望日益增强。交通条件的改善,尤其是超音速大型客机的出现,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益“缩短”。再加上世界各国、各地区对旅游业的重视,旅游资源不断开发,旅游环境、旅游服务日趋完善,从而使现代旅游快速发展。
[对点演练]
太空旅游业近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2016年4月10日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创立的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研发的“龙飞船”成功输送了一个充气式太空舱,与国际空间站对接后,用作未来的“太空酒店”。据此回答1~2题。
1.太空旅游的兴起,表明( )
A.旅游主体的大众化
B.旅游空间的扩大化
C.旅游方式和内容的多样化
D.旅游目的的娱乐化
2.太空旅游的兴起,与下列因素无关的是( )
A.科学技术的进步
B.人们求知、探秘和猎奇欲望的增长
C.交通工具的发展
D.促进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增进友谊
解析:1.B 2.D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求知、探秘和猎奇欲望的增长,加之交通工具的发展,使世界各地的距离日趋“缩小”,人类旅游活动的空间日趋扩大,原来无人类涉足的太空也逐渐成为人们竞相追逐的旅游热土。
3.读国际旅游收入与国际旅游人次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国际旅游人次曲线,分析国际游客的变化趋势。
(2)国际旅游收入与国际旅游人次之间有何关联性?
(3)国民收入状况是决定旅游人次、出游距离、消费水平的基本条件之一。据此判断发展中国家发展国际旅游业应优先发展何种类型的旅游业。
解析:第(1)(2)题读图即可获取答案。第(3)题,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应优先发展入境旅游。
答案:(1)国际游客逐年上升。
(2)国际旅游收入和国际旅游人次成正相关。
(3)发展中国家因经济收入低,具备旅游条件的人数少,因此利用发展国际旅游业的机会,优先发展入境旅游业,以吸收更多的外汇收入,促进国际收支平衡。
知识点二 现代旅游的基本要素
现代旅游由食、宿、行、游、购、娱六个基本要素构成,其在旅游中的地位各不相同,表解如下:
★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
★ 城市化教案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高中地理教案合集总汇(精选17篇)】相关文章:
高中地理教案2024-01-16
地理教案-高中地理教案 第八章2024-02-10
高一地理教学教师工作计划2023-09-08
高一地理学期教学计划2023-03-26
高一地理的教学工作计划2022-11-19
高中地理必修一宇宙中的地球课件2023-03-27
高一地理教学计划2022-12-08
初一地理认识跨省区域教案2022-12-17
高二地理教学计划2022-07-29
高一地理教师中考总结2022-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