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六盘山》教案设计(共8篇)由网友“明震天”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清平乐·六盘山》教案设计,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篇1:《清平乐·六盘山》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毛泽东创作此诗的历史背景,理解词义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诗词,背诵并默写。
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诗词,背诵并默写
难点:
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给字加音。
逶迤 磅礴 丸 崖 岷
2、理解词语含义。
望断:
长缨:
屈指:
苍龙:
3、理解句子含义。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二、合作探究
1、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象?
2、作者远看六盘山的景象,又想到了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诗词的理解。 、
三、展示反馈
1、默写《清平乐·六盘山》
2、说说:“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给你的启示。
四、拓展延伸
清平乐·会昌
东方欲晓,莫道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篇2:练习6(四渡赤水出奇兵、清平乐六盘山)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诵读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体会诗歌情感;区分“重”的不同诗意和意思。
2、通过诵读《清平乐 六盘山》帮助学生学习毛泽东诗词,积累诗词,丰富文化知识,体会诗人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胜利的喜悦之情。
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
4、练习口语交际,学会在评说影视剧中的人物、剧情等,表达有条理、有选择、有重点,要留心别人的发言。引导学生关注文化艺术。
5、学写毛笔字。
【教学准备】 收看一些影视剧,注意收集剧中人物、故事情节。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教学第一、三部分。诵读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
(1)学生读歌词,读通读顺。
(2)小组内试说出这首歌词的意思。集体交流。
(3)师生交流四渡赤水相关资料。
(4)练习诵读,读出情感。
(5)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演唱录音。再读加深体会。
2、教学第二部分。
(1)读这两句。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两个“重”的不同诗意和意思。
(4)小结:学习和生活中要注意多音字的正确诗意和意思。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
(2)教师范读。
(3)讨论:这首诗词写了什么内容?表达怎样的情感?
(4)集体交流。
3、练习。
(1)练习诵读,学生自练,再分组练习。
(2)同桌练习背诵。
(3)教师巡回个别抽读、抽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三题。
1、指导。
(1)指读题目,教师进一步明确练习要求。
(2)朗读,知道这段话选自《21、彭德怀和它的大黑骡子》。
(3)引导学生观察书写的格式,字与字之间、字与标点之间的距离以及每个字放在一行的位置。哪些字与相邻的字的繁简相差较大,笔画的间架要匀称。
(4)教师重点指导“骡、彭、抚摸、念叨”等字词的间架结构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字:青、盖。
2、指导。
(1) 学生读贴,小结写好“青、盖”的要点。
(2) 教师范写,讲解“青、盖”的结构特点和写法,以及在米字格的位置。
3、练习。
4、反馈。
第三课时
(教学第四题)
一、指导。
1、课前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收看一些影视剧,注意收集剧中人物、故事情节等资料。
(2)让学生就其中的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影视剧,有侧重的准备材料。
2、审题。
(1)复习《彭德怀和它的大黑骡子》,说说文中人物特点。
(2)学生说出上文在介绍时的方法和特点。
(3)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练习的要求:学会在介绍时有条理、有选择、有重点地叙述。你看过的影视剧中,哪一部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可以评评剧中的人物,说说剧情和故事,也可以模仿一下剧中人的精彩台词。要留心别人的发言。
二、练习。
1、练习。
(1)学生分组,在小组里介绍各自感兴趣的影视剧,小组内互相评论、交流。
(2)每组派代表上台介绍。同学之间相互交际。
(3)全班同学评议:介绍的哪些地方讲得精彩?
2、反馈。 ☆教学调整☆
教学反思:
[练习6(四渡赤水出奇兵、清平乐六盘山)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版五年级下册)]
篇3:清平乐·六盘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清平乐·六盘山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
清平乐·六盘山
[近现代]毛泽东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长空高阔白云清朗,南飞的大雁已飞到了天际尽头。不登临目的地绝不是英雄,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里的路途。
在高峰险峻的六盘山上,勐烈的西风吹得红旗猎猎地卷起来。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注释
清平乐: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取用汉乐府“清乐”、“平乐”这两个乐调而命名。双调,四十六字。上阕押仄声韵,下阕换平声韵。也有全押仄声韵的。
六盘山: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甘肃省东部,是陇山山脉的主峰,南北走向,长约240公里,主峰海拔2928米。六盘山上下约60里,山势险峻,山路曲折险窄,要盘旋多重才能到达峰顶。六盘山是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前的最后一座高山。
望断:望着,直到看不见。
长城:借指长征的目的地。
屈指:弯着手指头计算。
红旗:1957年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作“旄头”。1961年九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1961年10月7日的《光明日报》。
漫卷:任意吹卷。
长缨:指捕缚敌人的长绳,出自“终军请缨”的典故,这里指革命武装。
在手,在共产党领导下。
缚住:擒住。
苍龙:《后汉书·张纯传》注:“苍龙,太岁也。”古代方士以太岁所在为凶方,因称太岁为凶神恶煞。苍龙,毛泽东注:此处指蒋介石的国民党反动派,因为当前主要对付的是国民党反动派。
赏析:
这首词回顾了万里长征的行程,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勇往直前的钢铁意志和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这是一首在战斗中前进的胜利曲,是一篇振奋人心,激扬斗志的宣言书。
上阕“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起笔境界辽阔,写站在六盘山高峰之上仰望所见。两句词紧扣十月天空景象:天空净朗,云层疏淡,大雁往南飞。“望断”二字涵义丰富,寄意尤深。“望断”,指望了又望,直到不见还望。因为大雁到了秋天,就要由北向南,到南方去过冬。看到南去的大雁自然就会勾起作者和红军对南方革命根据军民和故乡父老乡亲的无限思念,所以才有望断的神情。这两句虽是写景,但景中寓情。
接下来“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两句,抒情显得十分自豪。作者屈指一算,红军所行的路程已经两万里前面已经没有险峻的高山了,预定目的地是一定会到达的。“不到长城非好汉”,还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北上去抗日前线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只有北上抗日,才是真正的好男儿。
下阕首句“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先接上阕末句的抒怀咏志,将落笔之处回转到六盘山的现实景象。放眼处,座座高峰,远近错落,尽收眼底。然而,这还不是画面的关键,关键是山峰上飘扬着红军的旗帜。这旗帜高耸在山之峰巅,应和着狂野的西风,舒展飘扬。这是信仰的力量,是坚持的力量!在这段最为痛苦的岁月里,信仰的追随者同生共死,终于走出重围。而“漫卷”二字则高度凝练地表现出革命的力量依旧强健,依旧潇洒自如,依旧敢于在风口浪尖搏它一搏,这象征着革命的希望之火熊熊燃烧。所以下阕首句回转到六盘山的现实景象,绝非重复。它所表现的情感已较上阕首句更进一步,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平静和休憩、个人胸怀及智慧,而是革命集体的崇高与可敬及革命信仰的强劲活力。形式上回到了起点,情感上却有了新的格调。
下阕末句“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和上阕末句一样,从眼前的实景宕开,直接表现内心情怀和志向。但在表现的内容上也有了一个推进。上阕末句,是在古今战争之间寻求尚武勇勐之精神,在谈笑、屈指间举重若轻;而下阕末句所表现的情怀意志则似乎已经完成了自我肯定和自我升华,而有了更为具体的战斗冲动。诗人手持“长缨”,片刻的休息与感慨已经足够,疲乏与困顿已经一扫而空,激情与力量早已恢复。诗人已完全做好了战斗准备,只等“吹角连营”,上阵擒龙。“何时”二字更见出诗人此时内心的战斗渴望。
这首词景象开阔,意蕴丰富,起承转合,层次分明,在意境和艺术结构上都称得上是一篇佳作。它在陕甘宁边区一直广为流传,解放战争时期,延安广播电台也时常朗诵播放。时至今日,我们同样可以在这首作品中体味出当年岁月的艰辛以及领袖人物的宏大气概。
篇4:毛主席诗词鉴赏——清平乐.六盘山(1935.10)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注释】
六盘山:在宁夏南部,甘肃东部。
红旗:一九五七年在《诗刊》创刊号上发表时作“旄头”。一九六一年九月为宁夏干部书写此词时改为“红旗”,手迹发表在该年十月七日的《光明日报》。
长缨:见《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注释。
苍龙:《后汉书·张纯传》,“苍龙甲寅”。注曰,“苍龙,太岁也”。古时以
太岁为凶神恶煞,太岁在地上,与天上岁星相应
篇5:《清平乐 村居》教案设计
《清平乐 村居》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借助朗读、想象、表演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理解这首词的意思,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说的基础上写下来。 重点难点: 1、给画配文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 2、给词配乐吟诵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一教时。 教学步骤: 一、原型启发, 感知词文。 1.同学们,画是一种含蓄深刻的语言,它能把人引入心驰神往的境界。 2.请同学们看看这幅图上画的内容,如果请你给这幅起个名字,你打算起什么? 3.这幅画是根据宋代诗人辛弃疾的词《清平乐 村居》画的。辛弃疾是我国宋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一生主张北伐抗金,可惜受到反对派的排斥,得不到朝庭重用,晚年隐居在江西信州(今天的江西上饶地区),在这期间他写了许多恬静安逸的田园的诗词,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是哪时候写的。“清平乐”是词牌名,“村居”是这首词的真正题目,通过刚才的看图,你知道“村居”是什么意思吗?(那么,这首词又是讲述的'什么呢?) 4.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练读课文,特别注意生字的读音,要求是读准字音,通顺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个小记号。 5.学生练读。 6.检查学生自读情况,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老师要郑重纠正刚才的错误:我们班中男同学和女同学一样棒。) 二、分组互动,自悟词意。 1.刚才读诗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2.我们先在小组中交流一下自己不懂的地方,然后每小组派一名代表说说小组中大家都不懂的地方。(老师把学生说的打在大屏幕上。) 3.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学生回答,)这么多解决问题的途径,同学们真是会学习。 4.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词义,老师根据这首词画了几幅连环画。请同学认真看,可能会对大家理解词有所帮助。(出示图并范读) 5.看了这几幅图,同学们可能理解了这儿其中的几个词语,可能有几个还不够理解, 6、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来证实一下自己的理解,来探讨一下自己还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也可以向后面的老师请教。 7.你又理解了什么?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的?8.词语都理解了,请同学们连起来说说整首词是什么意思。(说得非常通顺连贯,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和说的一样好。)(太美了,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 三、朗读成颂,领会诗情。 1.请同学再看看图,再读读词,你感觉到词中、画中哪几处最有情趣呢? 2.指名学生说,并讲为什么。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 3.老师也感觉到“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一句最有情趣,两位老人会聊些什么呢?先展开想象,然后小组内讨论一下,等一会请同学上台表演。 4.指名学生表演,其它同学补充,并随机板书。(乡村的田园生活是那么的恬静、那么的安逸,难怪辛弃疾充满了向往,我们就用连环画的形式把它再现出来吧!) 四、再现诗境。 1.请同学们把连环画拿出来,根据你对词的理解、对词中田园生活情趣的感悟和看图后的想象,给连环画配上文字说明。每组可以合成一本完整的连环画,看看那一组完成得又快又好,写好了到老师这儿来加上封面。 2.请最快的一组同学上来展示你们的作品,其它同学可以补充。 3.同学们,宋词是我国古代灿烂文化中一颗闪亮的明珠,一朵艳丽的奇葩,每首宋词都仿佛是一副绚丽多彩的画,一曲委宛动听的歌。一段绵长不绝的情。相信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今后一定会在宋诗中尽情遨游,来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作业:回家把这首词唱给爸爸、妈妈听。篇6:清平乐·村居优秀教案设计
清平乐·村居优秀教案设计
一、教材分析
《清平乐村居》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诗人辛弃疾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的描写,对翁媪及其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他喜爱农村安宁平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整首词清新秀丽、朴素恬静,以白描的艺术手法,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语言浅显易懂。
词是作者心灵的交融,是内心体验的产物,词的教学应该富有诗情画意,在诗化的语言中去体会词的意境,在音乐中去感受词的韵律美,在想象中去领会词人的丰富的内心情感。
由于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距离学生太远,所以本课的教学注重一个情境的创设和情感的激发,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走进词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进行考虑,确定了以下知识、能力、情感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词的有关知识;理解这首词的内容,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和想象说话,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及受到美育的熏陶。
三、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古诗导入,初识宋词。
1、同学们,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诗词”国度,唐诗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相信同学们平时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老师想考考大家,老师说前半句,你们一起说出下半句。
2、把这些诗词连起来读一遍。
3、这都是描写农村生活的诗词。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驻足于乡村,寄情于田园,用诗词表达自己对乡村那份浓浓的情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乡村生活的词。板书:清平乐村居。“乐”这个字读yue,一起读课题。
4、清平乐,是词牌名。什么是词牌名呢?(出示小资料)
清平乐,是词牌名,那么“村居”呢?——是这首词的真正的题目。所以在书写课题的时候中间空一格或者用间隔号,朗读的时候要注意词牌名和题目中间要略有停顿。一起再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词韵。
1、辛弃疾笔下的“村居”是怎样的情景呢?请大家拿起课文,放开声音来读读这首词,争取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读正确,读流利。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生字正音,理解字词,连读词句。
4、注意了这些字音,谁来把这首词连起来读一读。
5、指名读。
6、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除了题目外,诗和词还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小结:词有两个部分,前一部分,词中叫上阙,后一部分叫下阙,朗读时两片之间的停顿要长一点。诗的每句话对仗都很工整,字数一样,而词的每句话字数可以不一样。因此,词还有一个小名叫长短句。
7、教师引读,学生跟读。
8、分男女同学读,女同学读上阙,男同学读下阙。
(三)、品读赏析,感悟词境。
1、观察画面,把握词意。
(1)、同学们,《清平乐·村居》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色?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交流、反馈。
(3)、随机朗读、理解。
(4)、按这首词的顺序连起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5)、同学们,你们都看到了,这首词的意思就明白了。咱们把自己的感觉、体会放到诗当中去,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词。
(四)品读词句,进入词境。
1、我们通过想象,基本读懂了这首词的意思。但是,还不够。有人说,一首好词就好像一壶好茶,越读越品就越觉得香气萦绕,韵味深长。所以,我们读词就要读到词人的内心深处去。那就让我们一起细细品味吧。这首词中哪一个字最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醉。
为什么而醉?
2、这美景为何令人陶醉?
用你的读书声让我们看到这如茵的绿草、清澈的小溪。
是啊,多美的画面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淙淙的水,青青的草。我们一起读。
3、同学们,村居的“景”美得令人陶醉?还有什么也很美?——人美。说说哪些人让你觉得美?
预设一、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你喜欢他吗?那就把你的喜欢之情读出来。
这句话中的“无赖”在生活中听说过吗?那么在这句话里,你觉得“无赖”是这个意思吗?请你们再去读读这句话,你觉得哪个字写出了小儿的“无赖”呢?——卧。
这里的卧,它有一种姿势,趴着。趴是脸朝下,同学们,这个顽皮的小儿剥莲蓬还会有哪些姿势?一会儿趴着,一会儿躺着,真是悠哉悠哉。再想象,这个小儿还会有什么姿势?
请你们看屏幕,看看他的小脚丫在干什么?再想象一下,小儿剥莲蓬时的表情?脸上笑嘻嘻的,也许嘴里还嘀咕着什么?嘀咕着什么呢?看着他的晃动的小脚丫,看着他剥莲蓬的模样,送他一个成语?小儿真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无忧无虑)。是啊,想怎么卧就怎么卧,想怎么剥就怎么剥。可见,此小儿真乃——无赖。是啊,多么活泼、可爱、顽皮的小儿,谁能把小孩子卧剥莲蓬的童趣读出来。注意表情笑着读。
预设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小儿是那么调皮可爱,那么他的两个哥哥呢?谁来读一读。大儿子是那么勤劳、二儿子那么懂事、心灵手巧。
预设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除了这三个儿子,还有哪两个人让你们觉得很美?老爷爷、老奶奶。也就是满头白发的老年夫妻。
为什么老两口让你们觉得很美,你看都满头白发了,也许牙齿都掉光了,还美?美在何处——(老爷爷、老奶奶年纪都这么大了,但他们还互相逗趣、说笑,就像年轻人一样),用书上词说——相媚好。好一个相媚好,年纪都这么大了好这么相亲相爱的,真令人羡慕!把你的理解送到句子中,读。
是啊,年纪都这么大了,还这么恩恩爱爱,亲密无间,一起读这句词。
6、想想看,还有谁会陶醉呢?
3、是呀,面对此情此景,辛弃疾忍不住感叹道:虽然_茅檐低小,但是____________;虽然_________,但是_____________。这真是一幅( )的画面啊!
4、在诗人的感叹声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赞叹、羡慕、向往……)
5、那就让我们带着这股微微的醉意,和诗人一起陶醉其中。朗诵全词。
(五)、拓展背景,体验词情。
1、同学们,一份温馨和谐、自在的乡村生活为什么让词人那么向往,那么沉醉呢?请快速默读下面这段文字,说出你的感悟:(出示资料)
2、同学们,你们都说出了辛弃疾当时的心声。正因为经历战火的纷飞,才更深刻体会到安宁祥和的可贵,“醉在村居”,是当时诗人的心情写照。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内心,一起吟诵这首《清平乐·村居》。
4、配乐背诵。
【板书设计】
景美
醉
人美
篇7:《清平乐六盘山》教学设计 (西师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毛泽东创作这首词的历史背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这首词。
教学难点:体会词的意思。
教具准备:课件(长征路线图)、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过程:
一、板书,揭示课题。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读课题。
2、教师解释课题:清平乐是词牌名,是决定音韵和格律的。
3、教师简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二、读通词,掌握相关的生字新词。
1、学生自由读词,要求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尽量读出韵律来。
2、检查学生生字新词的认读情况。
重点指导“缚”的声母是“f”,“陕”是卷舌音,“缨”是后鼻音;“雁”的里面是两个单人旁,不要写成双人旁。
3、学生齐读生词后正确、流利、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读懂课文,深入了解词的背景。
1、教师导读:这首词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
读中学习并掌握本课的其他生字新词,再和同桌说说毛主席创作这首词的背景。
2、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3、指名反馈(要求简单地复述课文内容,也就说出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4、教师在学生反馈的基础上,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一边看图,一边介绍创作背景。
5、教师引导:了解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你能想像出毛主席当时写这首词时的心情吗?
6、学生怀着喜悦、激动的心情读一读,读出革命者对胜利的信心和期待。
四、课堂小结。
教师小结:毛泽东领导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挽救了中国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历史上光辉的一页。同学们课后还可以搜集有关红军的资料,加深自己对长征的了解。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
2、熟读词,读出词的韵律来。
3、搜集毛泽东主席的其他诗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词,理解词的意思,体会此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总结全文,诵读毛泽东主席的诗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词,背诵这首词。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树立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努力学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效祖国,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配乐朗诵《长征》)。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认读上节课学过的生字词。
二、理解词的意思。
1、教师出示注释,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小组为单位说说《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的意思。
(六盘山、望断、红旗、长缨、苍龙)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词的理解。
三、品读,体会情感。
1、指名读词额上半阕和下半阕,想一想,作者都写了哪些景象?
2、指名反馈:上半阕,作者看到了什么?
3、师导:这是词人远眺六盘山所见到的景象,这让他想到了什么?请大家把词中的句子画出来。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行词。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下半阕,说说作者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6、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拓展延伸,读《长征》。
1、教师:同学们,翻过六盘山,红军长征即将胜利,能不高兴吗?在这漫长的长征路上苦难重重,但是我们的红军战士从未畏难过。你们听――课件配乐朗诵毛泽东的《长征》。
2、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诗词,集体交流。
五、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烈克服万难、流血牺牲争取来的,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将来建设祖国,为祖国争光。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词并背诵词。
2、开展毛泽东主席诗词朗诵会。
板书:
21、清平乐六盘山
看到想 情
上半阕:天 云 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幸福而自豪
下半阕:峰 旗 战士 “何时缚住苍龙” 对革命的坚定和信心
[《清平乐六盘山》教学设计 (西师版六年级下册)]
篇8:《清平乐六盘山》教学设计 (西师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 自主学习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理解内容。
2 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感情。
3 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人博大的胸怀与豪迈的气概,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
4 背诵课文,默写《清平乐六盘山》。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红军长征中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等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课前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有关红军长征和毛泽东的相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七律长征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抗日战争时期,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工农红军创下了世界战争史上的一个前所未有的奇迹。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进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当时亲自率领红军长征,在胜利时回顾红军战士经历的千山万水,千难万险,心潮澎湃,挥笔写下了一首气势雄伟、情感激昂的壮丽诗篇。
2 出示诗题《七律长征》。
二、自主阅读,整体感知
自学生字词;初读感知诗歌内容。
三、细读理解,品味诗境
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1)抽学生用自己的话介绍诗句的意思--红军不怕远征的艰难险阻,把经历千山万水的艰难困苦只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
(2)讨论:从“只等闲”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3)根据自己的体会练读诗句。
(4)学生汇报朗读--自评(他评)--练读--分组读。
2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出示诗句,齐读。
(2)通过“五岭逶迤”、“乌蒙磅礴”体会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3)通过“腾细浪”、“走泥丸”体会红军的英雄气概--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
(4)带着体会练读诗句。
3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通过影像或文字资料了解“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感受自然环境的险恶和与敌人战斗的激烈,体会红军无畏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
(2)有感情地练读诗句。
4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自读诗句,谈自己的理解。
(2)多种形式读诗句,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四、回归全文,熟读成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体会诗的意境。
2.多种形式练读,背诵。
板书:
七律长征
腾 越五岭
疾 跨乌蒙
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
喜踏岷山雪 英勇无畏 乐观向上
清平乐六盘山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 通过对《七律长征》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对长征、对毛泽东的诗词又有了更多的了解。一起背诵这首诗。
2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的红军,在六盘山前又击败了前来堵截的敌骑兵团。在战斗胜利的鼓舞下,当天下午便一鼓作气翻过了六盘山。翻越六盘山时,毛泽东作了《清平乐六盘山》这首词。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 自学生字词。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请同桌互相听读,纠正读错的字音。结合课后注释或借助工具书,试着互相解答不懂的问题。
(3)全班汇报交流,读准词语,理解不懂的词语。
2 自由练读课文,读通顺。
三、理解词句意思,体会作者情感
1 全班交流:通过初读,你读懂了些什么?
2 再读,把自己读不明白的地方作上记号。
3 交流疑难,结合预习时搜集的资料讨论理解。
4 结合学生的交流,教师适时点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词中所表达出来的情感。
四、多种形式练读,背诵
五、练习书写生字,默写《清平乐六盘山》
[《清平乐六盘山》教学设计 (西师版六年级下册)]
★ 长征2首古诗
★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清平乐·六盘山》教案设计(共8篇)】相关文章:
弘扬长征精神主题班会的方案2022-09-22
高一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2023-07-18
红军长征感人小故事作文2022-12-22
人教版七律长征教学设计2023-10-12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2024-01-12
五年级北师版上册《天马》课文及教案2022-06-18
《沁园春长沙》 教案设计(高一必修一)2022-11-30
《七律长征》 教学教案设计 (S版五年级上册)2023-09-20
我的回顾 教案教学设计2022-08-09
四年级语文上册:《长城》2023-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