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完长征的婴儿》的说课稿(推荐15篇)由网友“洗袜子不等式”投稿提供,下面给大家分享《走完长征的婴儿》的说课稿,欢迎阅读!
篇1:《走完长征的婴儿》教案设计
《走完长征的婴儿》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并理解词语“襁褓”“围剿”“围追堵截”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根据提示概括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的三件事,并复述其中的内容,体会长征的艰险。
3、理解“走”“精神财富”在文中的含义,感受给予后人的精神滋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步了解长征和贺捷生
1、板书“长征”。
(1)了解长征
● 长征路途遥远,所以又称二万五千里长征,打开课本,快速读读课文的第一、二节,你对长征又有哪些了解?(例如:为什么长征,什么时候开始,从哪里出发,最终到达哪里?)
● 罗列信息
媒体出示:
1935年11月19日
粉碎“围剿”、保存实力、北上抗日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陕北
二万五千里
(2)根据上述信息,稍作整理,用一段话来介绍一下这支红军部队的长征。
2、板书“婴儿”:
(1)板书“贺捷生”。
(2)理解“襁褓”。
3、补齐课题,媒体出示:不,这是事实,千真万确!(齐读)
二、整体感知,简要概括长征途中的三件事。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了解写法,思考几件事?
(1)哪几小节写了她告诉记者的内容,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2)自读课文2——6小节,思考:贺捷生告诉了记者几件事,分别是哪几小节写的。读准:一步不落、着落、奄奄一息、衣杉褴褛
2、指名读课文的4——6小节,尝试概括三件事。
(1)指名读4——6小节
(2)出示第4节,指导概括
● 当时的情况是:过封锁线(是因为包围、追赶、封堵、拦截)发生的事情是:妈妈怕暴露部队,用衣服捂住我的头结果是:险些丢了命。
● 还没有完成,因为主要是讲贺捷生的事,所以在表述应当用我被妈妈怎么样了或我怎么样了。(媒体出示)
● “我”字上必须加引号,指的是“贺捷生”。
● 指名读。
(3)根据提示,选择其中一件事概括,并在组内交流。
过封锁线时,为了不暴露部队,“我”被妈妈捂住头,险些丢了命。
突围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草地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比较“丢”和“颠落”,用哪个词概括更准确。
(5)现在我是记者,你来做贺捷生,请你把从父母那听来的三件事,用简要的语言连起来概括说一说。
(6)引读第三节(媒体出示):天上有——地上有——死亡的威胁来自于敌人的包围、追赶、封堵、拦截,课文所叙述的第一件事和第二件事就分别介绍了红军战士突破敌人的封锁线,突出敌人的包围圈。然而阻碍红军的还不只是敌人,还有更恶劣的自然环境在考验着战士们的意志。又值——。(第三件事,就是描写了过草地时的情景。)
三、复述第六小节,感受长征的艰难
1、男女同学分读第六小节。
2、了解红军过草地的情景,体会长征的艰辛。
● 认真听、仔细看、用心记。
● 同学们听得很认真,看得很仔细,选用用媒体中的词语介绍红军在过草地时遇到的`困难。
3、刚才同学们感受到了红军过草地的困难和危险,现在请你把贺捷生是如何“走”过草地的告诉别人,因为要把具体的内容讲出来所以要读熟,并记在心里,同时把草地中的危险与困难也加进你的复述中。(和小组成员交流交流)
四、体会“走”得含义,理解“精神财富”。
1、引读第三节。
2、红军精神是怎样的精神?(这些被贺捷生奶奶统称为——精神财富,而且是——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3、难怪记者会说——贺捷生奶奶喝着野菜汤“走”完了长征路,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媒体出示,指名读)
4、学到这,你对“走”有了什么理解?
5、板书:经历
6、今年是长征胜利70周年,许多人都重新走上了长征路,想要通过长征来磨砺自己的意志获得精神财富。虽然我们现在还不能像他们一样亲自走一走长征路,但是我们可以去读读有关长征的书,让书中的故事带你走进长征,感受长征精神吧!
板书: 14“走”完长征的婴儿
(经历) (贺捷生)
↓
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篇2:《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反思
《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是向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好教材。课文内容离学生的生活时代比较远,对小学生来说体会长征精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学习理解课文最后一节时,我先让学生回顾文中描写红军遇到困难的语句,通过朗读再次感受当时的恶劣环境。随后播放一段红军长征的录像,调动学生的感官,让学生了解红军在过草地时历尽艰难的情况。当同学们的情绪进一步受到感染时,我有意识地进行点拨,请大家说说自己是怎么理解长征精神的。在彼此的交流讨论中,学生们又一次感受到了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我想,民族精神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渗透应该是自然而然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中华民族精神。
(引读课文第3节)
师: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天上有——,
生:敌机侦察轰炸,
师:地上有——
生:敌军围追堵截,
师:然而阻碍红军的不只是敌人,还有更恶劣的自然环境。当时正值——
生:寒冬季节,风雪交加。
师:红军面对的困难无法想象。我们一起来看一段录像。
(师解说:红军开始爬雪山似乎很顺利,可是没多久,进入了一个冰雪世界。眼睛突然看不见了。山上没有路,踩在冰上滑倒了,挣扎着往前爬,却没有气力。有的人挣扎着要站起来,结果却永远倒了下去。红军过草地之艰难,更是后人难以感受到的。泥沼一般很深,如果拼命往上挣扎,会越陷越深,来不及抢救就会被污泥吞噬。草地上有不少河,有的河宽流急很难过。战士身体虚弱,挨冻受饿,禁不住冰冷的河水刺激。几乎每过一条河,即使是一米深的小河,都有战士倒下。)
师:现在,你们知道什么是长征精神吗?谁来说说?
生:长征精神就是不怕苦、不怕死。
生:长征精神是一种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红军战士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会想办法克服。
师:你说得真好。
生:我觉得长征精神就是不怕困难,敢于挑战的精神。
生:红军战士为了革命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也是长征精神。
师:长征是我们中国人了不起的壮举!那么多的战士,为了绕开敌人的围剿,为了保存实力以抗击日本人的侵略,冒着枪林弹雨,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啃树皮、吃草根。面对饥饿、寒冷、疾病,他们毫不畏惧,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正是凭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红军终于到达了陕北,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贺捷生奶奶认为这些精神就是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这些精神财富一直激励着她。
(出示课文最后一节,学生齐读。)
师:文中的“走”为什么要加上双引号呢?
生:这不是真正的“走”,婴儿是不会走的。这个“走”是指父母亲抱着她走完长征路。
生:这个“走”不是指真的走,而是说贺捷生奶奶也经历了长征。
师:是啊,尽管当时贺捷生奶奶只是个婴儿,但她同样经受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走”完长征路后,父辈们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就一直激励着她。
课后反思:
本单元开始,学生要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概括能力是一种比较重要的能力。阅读教学中的概括,是要让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通过概括能力的训练,学生能深入理解课文、正确、熟练地运用语言,达到提高语文整体素质的目的。概括不同于复述,它要求学生用关键词句来提炼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刚开始进行概括训练时,我的指导、我的态度显得非常重要。课堂中,我发现每当提出复述或概括的要求时,主动发言的学生总是很少。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进一步的原因,可以发现主要还是自己的问题。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要尽量做到这样几点:
1、要避免急于求成的心态。学生的归纳能力不是凭教师的讲解便能获得的,而是要求学生不断从阅读实践和积累中,从阅读习惯的养成中逐渐形成的,不能指望在短期内甚至几节课里完成,它是一个长期训练和体验的过程。
2、要善于分析学情,研究并发现学生的薄弱之处,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概括时,学生的困难一方面表现在词语和句子的理解上,另一方面表现在方法的掌握上。应善于帮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点,教给学生有效的概括方法,把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训练结合起来。
3.应避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和思考,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自主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篇3:四年级语文上册《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上册《走完长征的婴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阅读的过程中独立识记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围剿”、“奄奄一息”、“衣衫褴褛”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根据提示概括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3、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归纳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注意人称的变化。
2、理解课文最后一节,知道“走”、“精神财富”在文中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长征。
1、出示课题,指名读。
2、对课题质疑:什么是长征? 这里的“婴儿”指谁? 婴儿怎么能“走”?
说明: 抓住课题中的关键词语往往是学生学习课文的最佳途径。这一环节的设计既培养学生质 疑能力,又直接通过关键词的'理解进入课文学习。
3、初读课文,解决部分问题。
(1)了解长征。
①读课文,说说你对长征有了哪些了解。
(引导学生重点从课文的第一、二节中找到相关 的内容,说说红军为什么要长征,什么时候开始长征,从哪里出发等。)
②交流,出示:1935年11月19日 反击“围剿”、保存实力、北上抗日 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 陕北 # 学习“剿”,读准字音,记住字形。 理解“围剿”。 # 看地图,知道湘鄂川黔的地理位置。
③根据提示说几句话,介绍一下贺龙率领的这支红军部队的长征。
说明: 长征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遥远、陌生。如何来了解长征呢?课文中为我们提供了相关的信息。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读,去找,然后把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归纳。在此基础上,再组织学生进行说话练习。这样既了解了长征,又训练了语言,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2)文中的婴儿就是——贺捷生,贺龙元帅的女儿。当时她还只是个襁褓中的婴儿。 理解“襁褓”。
4、一个不满一岁的婴儿竟然也“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最后到达了陕北,这真是一个奇迹。那么她是怎么“走”完长征路的呢?我们来读读她说的话。
二、整体感知,了解写作方法。
1、指名分节读第2—6节,读准:一步不落、着落、衣衫褴褛。
2、说说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1)用第一人称“我”来写,这是自述。
(2)第2-6节每一节都有前引号,第6节后有后引号,这是引用主人公的话来写。
说明: 这是一篇采访稿,因此写作方法与平时学习的课文不同。教师引导学生在读文中了解不 一样的写作方法,知道因为主人公讲述的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所以用第一人称来写显得亲切、真实、动人。
三、深入学习,概括长征途中的事件 。
1、默读第2—6节,思考:贺捷生讲述了几件事,分别是哪几小节写的。
2、学习第2、3节,指导概括。
(1)自由轻声读这两小节,说说事情发生的时间、当时的情况和结果。
(2)交流。 1935年11月19日,刚刚出生18天的“我”被母亲背在身上,随部队开始长征。
(因为主要是讲“我”的事,所以引导学生用被字句来讲。“我”指贺捷生,要加引号, 概括时也可以用第三人称。)
说明: 学生刚开始学习概括,教师要从方法上进行指导,循序渐进,让学生一步一步学会归纳。 在学习过程中,以鼓励为主,学生可以用自己的话进行归纳,只要基本内容包括即可。
3、学习第4节,组内概括。
(1)读第4节,根据提示,小组内概括第二件事。 过封锁线时 。
(2)交流。
(3)比较:过封锁线时,为了不暴露部队,“我”被妈妈捂住头,险些丢了命。 过封锁线时,“我”被妈妈捂住头,险些丢了命。 哪一句话意思概括更清楚?为什么?
(指导学生概括时要了解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 和结果。)
说明: 通过比较,再一次从归纳的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提出明确的要求。
4、读第5、6节,根据提示,选择其中一件事概括。 突围时, 。 过草地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交流。
(1)突围时,“我”被父亲颠落在路边,幸亏被老乡捡到,才回到父母的怀抱。 比较“丢”和“颠落”。
(结合“一路冲杀”体会用“颠落”一词的准确性。)
(2)过草地时,“我”奄奄一息,大人为“我”准备了棺材——一块白布,但“我”的生命力强得出奇,终于走出了草地。 联系上下文理解“奄奄一息”。
说明: 词语训练的一个最大特点是不脱离语言环境。在概括事件的过程中进行词语的理解,有利于学生正确地领悟其中的含义,更能帮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6、现在你就是贺捷生,请你用简要的语言把四件事连起来说一说。
四、再读课文,理解最后一节。
1、再读课文,感受长征的艰难。
(1)引读第3节。 长征途中,红军经历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天上有——敌机侦察轰炸,地上有——敌军围追堵截。然而阻碍红军的不只是敌人,还有更恶劣的自然环境。当时正值——寒冬季节,风雪交加,红军面对的困难无法想象。
(2)看录像,了解红军长征途中的艰辛。
师:凭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红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了陕北,长征取得了胜利。
2、说说长征精神是怎样的精神。 学生交流。
师小结:贺捷生奶奶认为这些精神就是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板书: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说明: 通过朗读和观看录像,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感受长征精神,体会红军坚定的革命信念,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3、读最后一节,说说“走”的含义。 长征时的贺捷生只是一个未满周岁的婴儿,父母亲抱着她走完长征路。她同样经受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父辈们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革命意志一直激励着贺捷生。
五、拓展练习
贺捷生奶奶的“长征”经历,充满了传奇,更充满了艰辛,选你印象最深的内容说给你的伙伴或家人听,注意人称的变化。
篇4:“九大法则”助我顺利走完考研“长征”
“九大法则”助我顺利走完考研“长征”
态度决定一切。
我是我认为的我。
我是一切的根源。
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方法。
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每天进步一点点。
决心决定成功。
天助自助者。
凡事的发生必有其因果,必有助于我。
・・・・・ ――我考研成功之“九大成功法则”
在我的回忆我的考研道路之前,我想先让广大的学弟学妹们明白一个事情:我们为什么考研?考研又为了什么?寒窗十载,每个人都希望能够在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学习,但是高考时的种种因素使我们很多人没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幸运的是,考研给予了我们第二次机会。
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都有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在不知名或不得志的学校和地方,这样的抱负是很难实现的,幸运的是,考研给了我们进入名校去大展宏图的希望。
我报考的山东大学控制科学与控制工程专业的研究生,初试总分370,其中政治74,英语56,数学119,专业课121。据说是本校报考者的最高分。对这个成绩,起初我自己也是深感意外的。不过,回过头来想想,这也是应该的。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我把九大成功法则烂熟于心的那天,就是我走向成功之路的起点。
法则第一条:成功不是因为你比别人快,而是因为你更有步骤。那么,我就按考研的历程一步一步为后来的学弟学妹们解答可能遇到的难题,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首先,要考研你就应该心无旁骛,踏踏实实的准备,绝对不能三心二意,一会儿忙着考研,一会儿忙着考公务员,看到人家找工作找的热血沸腾,自己也心血来潮去找会儿工作,到头来,竹篮打水一场空。
确定考研之后,第一件事就是与学校联系,确定具体的学校、专业,获得具体的考试信息,及时把握最新的学校里的动态,获得了充分的专业课信息,找到了完备的复习资料,尤其是专业课的复习资料,做到有的放矢。第二件事就是踏实地看书复习,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复习中,一定要见坚持不懈,要知道,坚持到最后才会成功。一定要对自己有信心,不要气馁。时刻牢记:我是我认为的我;不是不可能,只是暂时没有找到方法。
再从各个科目看,对于政治的复习,我认为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政治是五门课程的综合,所以一定要有总体的把握,要有把五门课变成一门课的能力。这就需要你会画知识网络结构图,就像是一棵树,从政治这一树干长出五根树枝(马哲经,近代史,道德法律,时事,当代经济与政治),五根树枝上又长出很多的树叶...建议用A3的纸张,写完之后一目了然。因此,知识的总结与概括十分重要。复习时,不一定一字一字的写,但一定要概括的写写。不会的,可以参考《基础知识复习导图》。根据咨询师的政治全程解决方案,政治复习全程总时间大约需要200-300小时,保证这些时间,就有80%的概率达到政治75分。再就是有条件的可以报一个加强班或点题班之类的,这要不仅节省时间而且给自己一些压力,同时也便于知识的串联。第一遍复习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在平时像读小说似的看看了解大体内容就行,政治主要还是第二遍复习时的加强。
当然考试时的细节也可能影响到成绩,我这次74分,失误可能就是政治第一门考试中性笔准备的不好,而且用得蓝色的.。我建议大家考试的时候用黑色的中性笔,而且笔迹要真要细。因为现在阅卷都是网上阅卷,蓝色的一扫描就不清楚了;笔迹太粗容易印到反面,考试纸张质量不是太好,就是普通的薄纸。
英语,这是一门让很多人都会皱起眉头的一门课,而且往往以单科受限的形式让很多人最终无缘研究生生涯。我的成绩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详细的计划安排。对于这门课,我的建议就是每天都坚持记记单词,不一定非要做多少的试题,在最后的时候做做最近的几年真题就可以了。但一定要坚持。什么是成功?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每天进步一点点。要有决心,决心决定成功。你可以买一本词汇书,最好是将单词按难易程度分类的。比如,我用的是《分级词汇记忆宝典》,把英语5800(5500大纲+300超纲)个单词分成了五类,并给出了记忆的遍数。
数学是需要复习时间最长的,我的咨询师给出的参考是大约需要700-1000小时的复习。第一轮复习时间不要太早,也没必要报什么辅导班,当然,如果你的数学基础实在太差,报个基础班也无可厚非。第一轮复习自己一定要好好的温习一下课本。数学就是不断地做题再做题。做题的时候一定自己动手写写,不要做个题一看不会就去看答案。如果这样,到真正考试的时候可能就没思路了。第二轮复习,我建议你们有条件的报一个加强班学习就可以,铁军老师讲得高数我感觉很棒。加强班不要报的太早,建议参加秋季班就可以。此时大纲已出,有很多新的知识点会加入到加强班的学习中。数学学习没有什么捷径,这需要你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下去。遇到难题,不要气馁。要注意的是,一些模拟题往往难度太大,高出真题难度很多,做模拟题时不要失去信心。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好好的利用真题资源。数学真题是考研四门课中价值最高的。
对于专业课,由各高校独立命题,因而各具特色,不可一概而论。我大体说说需要注意的共性的东西。比如尽早把往年的考题拿到手,认真分析,摸清出题思路,从而把握复习重点。由于专业课内容涉及的范围广泛,所以适当看一些教材和复习参考书之外的专业书籍、专业期刊也很有必要。复习时首先要注意尽量先全面扎实地掌握课本知识,不要盲目猜题,有能力的要拿到报考院校的笔记确定一下学校的侧重点,在掌握了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再考虑拓展知识面。同时及时总结、把握书中的重点、难点,多做笔记进行专题整理。根据一些重要的原理性知识,结合当前热点问题,为自己列举出一系列问题,然后从教材及专业杂志中整理答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系统化。其次,重要的环节就是分析历届试题,发现其规律,把握出题老师的思路,根据题型,有针对性的复习。这样会为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经常翻阅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杂志、期刊,关注专业动态。还要注意对所报考学校所持学术观点尽可能了解得深一些,多一些,倾向性强一些,否则就有可能在考试批卷中吃亏。因此在考前要多注意搜集一些有关报考学校的教材、著述、文章,这对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十分重要。
初试的四门课程我就说到这里了,对于初试后面的复试跟调剂我就先不说了。其实,考研就像是红军长征,不仅要学会爬雪山过草地,还要会巧渡金沙江,更要能飞夺泸定桥...成功,我们要考研成功。我们就必须下定决心,持之以恒。
考研频道。篇5:《七律长征》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律长征〉〉,共1课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地位
〈〈七律长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它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
2、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a、理清本诗结构
b、揣摩关键字词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领会红军长征在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以及领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来讴歌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是艺术的概括写法。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再老师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采用录音磁带、电影等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诗文不长,但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教学上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
本课按“引入新课师生互动学习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
1、引入新课:放有关长征的歌曲引入。
2、师生互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重音),使学生感知课文。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3)同学合作,正音释义。
正音律(lu)磅礴(pangbo)崖(ya)岷(min)
释义等闲:平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开颜:欢悦
(4)师生互动
a、理解全诗内容及层次划分理解本诗内容,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完成。
b、分析本诗结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
3、反馈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答课后探究练习一,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归纳总结
在学生完成练习的基础上,归纳出朗读七律诗的要求:注意音节停顿、重音及韵脚,还要领会作者写此诗的目的及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
5、布置作业
(1)将整首诗改写成散文
(2)给本诗作画。
附:板书设计:
七律长征毛泽东
首联:全诗总纲,提出中心
颔联:承“千山”以五岭乌蒙为代表
颈联:承“万水”以金沙、大渡河为代表
尾联:总结全诗,突出越过岷山后的喜悦
篇6:《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律 长征》,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分析、及教学过程等三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共编排了4篇课文,《七律长征》是第一篇。这首诗歌,深刻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堪称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尽管长征胜利已过去六十多年,但长征精神仍然在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闪烁着璀璨的光芒。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课标中对5、6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认识“礴、丸、岷”等三个生字,会写“丸、崖、岷”等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第三点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对于当代小学生来说,长征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故事,他们对红军长征中英勇事迹缺乏切身感受,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教学中我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法,质疑问难法,合作交流法,同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与板画,并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努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而富有活力的学习氛围,提供展示的机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学生则根据课文特点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朗读感悟等方法展开学习。
三、说过程
本课教学共分四个环节完成
1.交流资料,初读诗歌。
上面说道,小学生对毛泽东和长征的了解不是很深。因此,课前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增进对长征、对毛泽东的认识十分有必要,而且这与课标中查找运用资料的要求是相符的。上课伊始,我先播放长征这首歌,让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长征中的故事,在学生说出几个故事之后,教师顺势接过话题:同学们刚才讲的都是长征中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用诗歌这种形式来表现长征的课文。它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引导学生读诗,交流对毛泽东的了解、对七言律诗特点的了解,同时提出读不懂或有疑问的地方。这一环节学生围绕课文交流资料,既分享收获的喜悦,又有利于教师了解学生学习的真实起点,以便对后面的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
2.细读诗歌,理解意思。弄清每句诗的意思时,引导学生结合资料(如文字、图片、影视资料),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紧扣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体会。、,不孤立地就字就词分析讲解。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每一句。在这里重点理解“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等词语,例如,在理解难点句子“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时,我利用图片、板画等直观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五岭山脉连绵起伏,乌蒙山气势雄伟。接着出示练习题“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让学生说说前半句把什么比作什么,后半句把什么比作什么,通过小练习,体会比喻的精妙,想象的奇特,进一步体会红军长征的“难”以及红军战士 “不怕难”的乐观精神。
3.品读诗句,体会情感。
体会诗歌情感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此环节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三种方式进行体会:一是,假设自己就是一名红军战士,把心放在情境中,设身处地去联想,自己会遇到哪些艰难险阻,又是如何对待的?二是抓住“暖”“寒”等关键词句进行体会。三是通过反复的诵读去感受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怀。我首先播放歌曲《长征》,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红军在长征中遇到不仅是自然环境之难,还有敌军的围追堵截之难,更有党中央内部分裂之难,真是难上加难!“而不怕远征难”又是何等的英雄气概!在理解难点句“金沙水拍云崖暖”时,我讲解红军将士不费一兵一卒巧渡金沙江的故事,学生很容易体会到一个“暖”字将红军战士的喜悦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学习“大渡桥横铁索寒”播放红军飞夺泸定桥视频,让学生直接感受战斗场面的激烈与悲壮,从而领悟“寒”字所包含的种种感情。此处教师不着一字而境界全出。
在学生有所感悟之后,及时引导他们将这种感受融入到朗读中去,而且通过朗读表达出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时,我注意采用多种读的方式,必要时,还可以通过范读适当指导一些朗读技巧。如第一二行中“红军不怕远征难”要读出红军“不怕难”的语气,语气要坚决,充满信心;“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当作平常事时的平淡语气。读三、四行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第五行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第六行读时语气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情。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4.拓展延伸,超越课堂。
在学生深入体会诗歌情感之后,我及时出示1935年10月7日,毛泽东和红军将士登上万里长征最后一座主峰——六盘山主峰,写下的另一首词《清平乐.六盘山》(出示)“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引导学生课外诵读,将语文学习由课堂之内延伸到课堂之外。一方面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和毛泽东的诗词斗志高昂的风格,另一方面进行诗词积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语文素养。
四、最后谈谈板书
“板书是浓缩的教案”,在这份板书中,将诗中关键词语列出,简洁明了,同时将远征之难同红军战士不怕难形成鲜明对比,对学生理解诗歌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篇7:《七律·长征》说课稿参考
《七律·长征》说课稿参考
各位老师:
大家好!
下面我就刚才所执教的《七律·长征》一课进行说课,如有不足之处,请多多批评指正,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共编排了4篇课文。《七律·长征》是第一篇。教材选编这首诗的目的有二,一是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二是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气质。课标中对5、6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据此,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学会“礴、丸、岷”等三个生字。能正确认读 “磅礴、逶迤”等词语。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这一点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由于学生对红军长征中英勇事迹缺乏切身感受,因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理解第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诗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为了圆满完成本课教学,教学中我采用了课前搜集资料法,情景教学法,质疑问难法,同时采用现代教学手段,配合板书、板画,并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学生则根据课文特点采用自主探究、朗读想象、朗读感悟等方法展开学习。
本课教学共分四个环节完成
一、谈话导入,初读诗歌。
有了一个好的开头,课就成功了一半。上课伊始,我先让学生一笔一划的跟随书写“毛泽东”三个字,在引读中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教案《七律·长征说课稿》。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搜集到的有关毛泽东的资料,然后,教师顺势接过话题:今天我们就和毛主席一起走进长征。板书课题后,简介长征,学生读诗,交流七言律诗的特点。这样的设计一开始便抓住了学生的心,资料的介绍,路线图的展示,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震撼,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二、再读诗文,读准读顺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的生命,学生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的朗读是诗词教学的基础。教学中,我抓住读这根主线,每次读都提出明确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学生示范读、评价读、引领读让学生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让学生读得心中有数,次次有收获。
三、品读诗文,入情入境
《长征》这首诗,细析教材,会发现首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统领全文,下面的诗句都是具体表现。因此,在整体把握之后,扣住“远征难”和“只等闲”,运用背景资料、音频等多种资源,创设各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直观中、在情境中体验,在读中悟,悟中读,让学生读得入口、入耳、入心、入情,体现高年级读与悟的有机结合。
如教学第三、四行诗时,我抓住“逶迤”“磅礴”让学生想象山的特点,想象“假如你就是红军战士中的一员,要翻越这样的崇山峻岭会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在学生充分感知“远征难”之后,再与“腾细浪”、“走泥丸”对比,在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朗读体会到了红军勇往直前的乐观主义精神;又如,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我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在“暖”字理解上,我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红军当时快乐的心情,“寒”字我通过看视频,谈感受,一下子拉近了历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激起学生的感性认识,获得生动的表象,促进学生对长征精神的深刻理解。
四、拓展延伸,超越课堂。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语文的外延就应该有多大。在整节课结束前,我出示了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写的另外两首诗词——《忆秦娥·娄山关》和《清平乐·六盘山》。引导学生课后搜集毛泽东描绘长征的诗词,让学生将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阅读联系起来,养成课外学习、研究的好习惯。这样就可以拓宽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学习语文。
总之,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意蕴只有在读中去品味,不读永远也得不到其中的神韵。纵观整堂课,我没有对这首诗进行逐字讲解,逐句分析,而始终把朗读贯穿整堂课,老师读,学生读,集体读,单独读,回环读,关注朗读的过程,以读促理解,以理解促读,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去感受,领悟,从而入情入境,达到与文本对话,与诗人相通的目的,生发出对红军战士豪迈、乐观情绪的赞叹。
当然我的课堂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我国著名语文教师贾志敏老师曾经说过,他是用自己的一生来备课的,在他面前,在诸位教育同仁面前,我也只是万里长征迈开了第一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
谢谢大家!
篇8:《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推荐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地位〈〈七律长征〉〉是苏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它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
2、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a、理清本诗结构b、揣摩关键字词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领会红军长征在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是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以及领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来讴歌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是艺术的概括写法。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据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再老师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采用录音磁带、电影等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主体思维法,小组讨论法及反馈练习法。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诗文不长,但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掌握的东西较多,因此,教学上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通过诵读,理解课文内容及层次划分。第二课时,通过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
本课按“引入新课——师生互动学习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
1、引入新课:放有关长征的歌曲引入。
2、师生互动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重音),使学生感知课文。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3)同学合作,正音释义。正音——律(lu)磅礴(pangbo)崖(ya)岷(min)释义——等闲:平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开颜:欢悦
(4)师生互动a、理解全诗内容及层次划分理解本诗内容,采用读读议议的方法,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完成。b、分析本诗结构,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完成。
篇9:七律的长征说课稿
七律的长征说课稿
【教学反思】
树形象悟诗情
──《长征》设计意图
树形象,悟诗情,更喜课堂四十分,师生同吟尽开颜。这是我在设计这一课《长征》时的良好初衷。《长征》一诗是新课程五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中的领头课文,走近伟人是这一组教材的主题。毛泽东同志是我军、我党和新中国的缔造者和卓越的领袖。这一首七律正是他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取得胜利的前夕写就的,诗中描绘了红军战士跋山涉水,顽强战斗的长征过程,歌颂了红军战士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通过学习诗来了解红军,从而走近领导这支部队的人:毛泽东。诗虽然仅仅只有56个字,但却浓缩了红军长征的千难万险,其背后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学生不了解长征,不了解毛泽东,也不了解诗意。如何引领学生走进诗歌中,去理解诗的大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呢?
一、树红军形象,悟英雄主义
在教学设计时,我先抓住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一首联作文章,让学生总的感知长征的难,除了万水千山,还有千难万险,千辛万苦,而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是不怕,是只等闲,把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初步树立起来,并通过朗读加以提升。在教学颔联、颈联和尾联时,也是紧扣这一句展开的,遇到再大再多的困难,红军都克服了,丰满了红军的英雄形象。在每学完一联后,就回读首联,做到一步一回环,三步三回环。而每一个回环都是在不断丰满和树立红军的英雄形象。并通过一些课件和朗读去感悟红军战士的英雄主义。
二、树背景形象,悟乐观精神
背景的树立和了解,对学生来说是理解这首诗的一个关键所在,诗颔联、颈联和尾联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和岷山,学生都是很陌生的,也不太知道红军在这些地方曾经有过的艰辛,树立这些背景的形象,也是树立了一个学习的靶子,困难越大,而红军克服了,也就越突出红军的顽强和乐观精神。在教学时,我力求先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困难的大,让常人难以想象和惧怕,再突出红军的不怕和无畏,从而体会到红军将士的乐观。那么在树立这些背景形象时,我主要采用了图片,让学生直观观察,情景叙述,让学生聆听,联系学生搜集的小故事等方法来实现,整合这些资源,发挥较好的`效益。那么在课前,我和学生有过一次接触,主要是让学生课前去搜集了一些材料,同时我也准备了一些材料给他们,让他们在学习诗句时能再现出来,因为时间关系,这一课前的环节我今天没有展现出来。但我想,学生已经能理解这些困难的大,同时也领悟到了红军的乐观精神。
三、树英雄形象,颂长征b精神
在理解完全诗大意后,让学生了解长征最后的结果:一支近10万人的部队,经过了长征之后仅剩下了不足8000人,但他却构成了一道钢铁长城,这是多大的牺牲,这多么的豪迈,通过学生自己的诵读,欣赏长征歌曲,联想各种长征场面,从而让学生自己在内心树立红军战士的英雄形象,最后的齐诵,就是想让他们用自己的心,自己的嘴来表达自己最真的情感,那就是对长征精神,对红军英雄的敬佩。
篇10: 八年级语文长征说课稿
八年级语文长征说课稿
《长征节选》是苏教版八年级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八年级收册语文按内容分类编排,第一单元的重点是了解经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各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介于以上分析,我把本课重点定为:
1、了解红军过草地的险恶环境,感受红军指战员丰富的内心世界。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句,探究基本的情节结构。了解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把本课难点定为:
1、感受经军指战员丰富的内心世界,
2、了解电视文学剧本的一般特点。
教学本课时,我主要采用目标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式,以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新理念。我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模块:
第一块是导课,在导课时我是采用引导启发式,先引导他们了解长征的有关知识,然后启发他们回想有关长征的其它体裁的文章节,继而导入这部文学作品。
第二块是探究新知,在这块里,我主要采用的是交路导学法和课堂讨论。即我教学生学习第一部分,然后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分小组讨论着学习剩下的三部分,然后汇报交流。通过讨论能活跃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积极性及参与意识,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团结精神。
第三块是课外延伸。在这部分里,我又设计了三个环节,一是分角色表演,二是长征艺展;三是小练笔。分角色表演能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进一步理解课文,零距离的`感受课文主人公的内心世界。长征艺展是让学生讲有关长征的故事。唱有关长征的歌曲待来发扬长征精神。小练笔不仅培养学生快速描写的能力,而且把课堂知识及时回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去,而达到知识迁移的目的。
以上就是我教学《长征》节选的总体思路。
篇11:《七律&长征》说课稿
《七律&长征》说课稿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教学的难点:理解五、六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我们所研究的课题是《新课程背景下多元化的语文情境教学》。对“情境教学”,我们是这样界定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年龄、认知特点和文本特点,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
在本课教学中,我力图体现课题研究的思路,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一般规律,按照学习的启动——感知——理解——巩固——应用这几个基本阶段,来进行多元化情境的展开研究,主要采取了下列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长征,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
(2)初读全诗,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3)细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不仅仅就字就词孤立地分析讲解。
(4)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句,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
(5)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
我向大家展示的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复习巩固、背诵诗句,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拓展延伸,读读所收集到的毛泽东的其他诗词,举行了一个小小的诗歌朗诵会。
我觉得在我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有几个情境的设计,是有可取之处的:
1、创设情境,精心导学。
一个好的导入,便有了一个好的开始。一节课能否抓住学生的心,导入是否精彩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学生相对较为陌生的认知领域,如果能通过情境设计,拉近学生与所学知识的距离,将会对教学内容的推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红军长征是何等样的壮举,然而对当前小学生来说有些遥远了,单靠老师的一本书,一支粉笔,是无法让未经风雨的学生体会出长征的艰辛的。因此,我在课前播放了电视剧《长征》的录像片段,出示了红军长征的线路图,并进行了必要的介绍,给学生带来了视觉、听觉上的强烈震撼,增加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进而带动学生,感动学生,实现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
2、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
在情境教学中,如何激起学生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与教材建立起美妙的情感,十分重要。李吉林老师曾总结出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研读文本、融入情境的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我能认真学习、借鉴李老师的这些做法。
比如,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播放了一段沉稳昂扬的朗诵录音,让学生比较一下:录音的诵读和你们的朗读有什么样的区别?我们应该怀着什么样的感情读这首诗?通过讨论,使学生初步理解了诗歌的情感,初步把握朗读的节奏和感情。
又如,在学生把握了诗句的基本意思后,我播放了用《长征》这首诗谱写的歌曲,让学生细细地聆听,尽情地遐想,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心里有什么感受?在这里,我用激昂的`音乐渲染了情境,从总体上又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长征的豪迈的气势,为激发学生情感升华创设一个良好的氛围。
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我也能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词析句。其中,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我化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我及时地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本来有一小段“飞夺泸定桥”的录象,可是在五楼演播厅无法播放,于是,我就让学生回忆电影《我的长征》中的画面来体会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当然,效果就打了折扣。
3、设计富有趣味的训练和作业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有情有趣的情境,并不是为了追求形式上的生动,而是要使学生在趣味中进行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的训练。在教学中,我创设了一个问题情景:《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五幅雄壮画面,请你拿出纸和笔,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写写你的理解和感受。在这里,写话的目的,是为了进行巩固。让学生根据画面来写话,显然要比根据诗句写话,更能吸引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练习,在学生能力的提高上势必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4、拓宽情境。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生活的外延有多大,那么语文的外延就应该有多大。在整节课结束前,我布置了一个作业,请同学们课后搜集毛泽东评述长征的文章和描绘长征的诗词,引导学生将课内的学习与课外的阅读联系起来,养成课外学习、研究的好习惯。这样就可以拓宽情境,让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学习语文。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小小朗诵会举行得比较成功,大多数学生很投入,进一步感受了长征的精神,感受了伟人毛泽东的诗词成就。
我对自己整堂课的教学设计经过了反复的考虑,但在课堂教学实际操作中,出现了许多问题。比如,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我一再地提醒自己要注重朗读,在读中感受,也采用了多种读的方式,可由于自己的朗读水平有限,指导得不到位,所以,整个班级的朗读氛围还是没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对演播厅课件操作,我还缺乏经验,总是找不到鼠标,课件的播放几次问题,影响了教学过程的流畅性。另外,在板书设计上,我反反复复,始终拿不出一个满意的板书。在其它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细节的处理上,还有很多缺陷,恳请大家指正。
篇12:老红军钟发镇未能走完长征的故事
红军战士是最光荣的身份
钟发镇后来被调到红四方面军红九军当译电员。在随军西征至甘肃古浪县时,遭遇了国民党的近两万骑兵。古浪战役失利后,红九军进行了缩编,他被编入红三十军。1938年至1941年在甘肃祁连山打游击,1941年3月在打游击时被国民党马匪俘虏,同年4月脱险回家务农。上世纪70年代,钟发镇老人为恢复自己的红军身份而奔走,1973年他写信给有关部门反映自己的情况,特别回忆了他担任红三十军译电员时翻译“西安事变”电报的过程。最后经调查核实,江西民政部门落实了钟发镇红军失散人员的身份。
回顾这一生,钟发镇告诉记者,他最值得的人生记忆就是参加红军那几年,特别是走过长征。红军战士是他最光荣的身份。“虽然吃了苦,遇了险,但人生没白活!”
交谈间,热情的钟发镇老人时不时地会突然中断聊天,招呼记者吃家里人准备好的水果,这个如孩童般开朗的老人,焕发着赣南正午阳光的温暖。钟发镇的小重孙一蹦一跳地进来,天真烂漫地向来客们“炫耀”堂屋墙上自己的一张张奖状。
钟发镇充满爱意地注视着钟家的第四代人。这对相差近90岁的曾祖孙,定格成了这个农家小院最美的画面——一幅有关战斗、奉献与成长的画卷。
“未能走完长征是我一生最大的遗憾”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工部的这句诗用在老红军钟发镇身上,虽不甚贴切,但于意境却颇有几份相似。
在那震惊中外的长征中,钟发镇虽然参加了,却未能走完。他说,这是他一生最大的遗憾。
钟发镇出生在兴国县长冈乡。这里因毛主席当年在这里搞社会调查并写下《长冈乡调查》而著名。长冈乡的各项工作都受到了毛主席称赞,扩红工作也在其中。在那样的氛围下,钟发镇也和伙伴们参加了红军,那年是1932年,他才13岁。
因为太小,钟发镇没有分配到一线部队,而是在后方做伤病员护理工作。五次反“围剿”失败后,钟发镇和千千万万的战友踏上了长征之途。
钟发镇跟着部队历尽千难万险,到达了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顺利会师。会师后,钟发镇所在的部队被编入左路军,离开了中央红军。不久,钟发镇被派到左路军9军做译电员的工作。
在张国焘错误路线驱使下,左路军陷入了敌军的重重围困,损失惨重。部队因减员太多进行了缩编,钟发镇又编入了李先念领导的30军。1936年12月12日,红30军在永昌与马家军进行恶战。指挥部也受了敌人炮弹的攻击。钟发镇坚守在电台旁边,收到了一份党中央关于西安事变的通报。“蒋校长被捉住了!”钟发镇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校对了三遍,感到事件重大,必须马上向李先念汇报。正当他要离开译电房时,一发炮弹打过来,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将钟发镇推倒,灰尘遮住了他的眼睛,但他顾不了那么多,摸索着找到房门,将电报递给正在一线指挥战斗的李先念。
蒋校长被捉的消息鼓舞了红军,但敌人却并没因此放松进攻。红30军被打散,钟发镇和其他几名战友奉命向新疆转移。
转移途中又累又饿,他们到了一座大山,决定在山上休息一晚再走。入夜,山里有点冷,钟发镇他们便生了一堆火挤在一起取暖。天亮了,他们又开始转移。但钟发镇几人都不是来自一线战斗部队,缺乏野战经验,居然没把火堆全部熄灭。一缕清烟引起了山外敌人的注意,敌人派出整整一个营把大山团团围住,随即开始搜捕。钟发镇他们无处躲藏,全部被敌人抓捕了。
敌人没有像往常一样处决红军战士,他们看中了这些红军被俘人员的利用价值。钟发镇被分配给一个敌军团长家当佣人。幸而敌团长一个小老婆是江西樟树人,念在老乡之情,对钟发镇格外照顾。后来在她的帮助下,钟发镇成功逃脱。他从社会上知道了党中央毛主席在陕北,便朝着延安的方向一路乞讨。不料日本鬼子这时已占领黄河,封锁了河面。钟发镇面对延安,却只能望河兴叹。
1941年,钟发镇回到了家乡兴国。在本家镇长的关照下,他在白区艰难而侥幸地生活下来。解放后,钟发镇多次因这段被俘的历史无法说清而面临挨打。1973年,徐向前、李先念在他的来信上作了批复,证实了他红军失散人员的身份。
“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在二万五千里漫漫征途中,有许多红军指战员因种种原因没跟随大部队最后到达陕北,最著名的包括当年的红军女团长王泉媛。这些红军将士曾经为革命出生入死、流血牺牲,即使后来受到了一些不公正的待遇,仍不改对革命的忠诚,他们把参加革命的那段岁月作为人生最宝贵的经历一直珍藏在心中。他们,同样是我们应该崇敬的英雄。
篇13:《七律长征》的语文活动课说课稿
《七律长征》的语文活动课说课稿
一、活动流程
1:创设情境,蓄积感情:播放《长征组歌》音频片段,学生欣赏,分组诵读《长征》,感受长征的伟大精神。 2:网络阅读,主动探究:学生根据自身需求,确定探究任务,自主选择探究目标,可以在“诗文解读”栏目进一步学习《长征》一诗;可以在“长征百战”栏目有重点地阅读,了解长征经历的生死攸关的战斗;可以在“长征图展”栏目欣赏颂扬长征的美术作品,观看红军长征中使用的物品。推荐一两个介绍给同学。 3:欣赏片段,铭记精神:学生自由选择一两个片段观看,谈谈自己的感受。 4:诵读诗文,拓展学习:学生自由诵读“长征诗文”栏目的诗文。要能够读流利、读出感情,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试着背诵。 5:在线测试,适时检测:学生在“在线测试” 栏目人机交互回答问题。 6:畅所欲言,真情表露:学生利用“留言板”发表内心独特的感受。 7:回归中心,总结提炼:播放《长征》组歌视频片段,熏陶感染,结束活动。
二、设计特
1、提供资源,自主学习
运用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理念,本着学习是以学生为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能满足个体需求的思想,为学生提供《长征》网络学习资源,搭建学习的平台,创设学习的氛围。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介绍长征历程,歌颂红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习《七律·长征》学生绝不会满足这个“高度概括”,必将产生对长征历程进一步了解的欲望。教师搭建的网络环境学习的平台,“长征百战”提供红军长征经历的典型战役,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长征的艰难历程,感受红军战士无畏的革命精神,资料详实,感受真实;“长征图展”展示大量的珍贵图片资料,有后人的艺术创作,有长征途中红军吃、穿、用实物照片,学生在欣赏之后必有感受,这种情感来得真实;“长征诗文”则补充其他革命先烈赞颂长征的诗文,学生在自由诵读中情感得到熏陶感染,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科教学目标,使课程整合的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在线测试”让学生实时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留言板”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网络环境平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文字表达思想,形成信息化的知识结构。
这些栏目提供了丰富的文字、图片资源,满足了学习需要,不同的学生在如此丰富的学习资源中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发展。
2、创设情景,激趣导学
学生第一次进入《长征》站学习,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其内心的喜悦,产生的好奇心,激起的求知欲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是其他教学方法所难达到的。《长征》站提供的内容丰富,界面吸引力强,色彩搭配协调,大量图片资料珍贵难得,精彩视频资源感官刺激强烈,文字信息丰富详实,阐述透彻。应用了网页制作技术,路线图可以随意放大缩小,还有动画演示,长征组歌音效视觉感染力强劲,调动学生的各种接受感官,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自觉地进入学习的情景中。
心理学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积极的自我表现的欲望,把自己的成绩、智慧展示于众人面前,赢得他人的尊重,享受精神的.满足,这是人类事业取得成功的内在机制。课堂学习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思想火化,表达的欲望是强烈的,但是教师往往无法让每一位学生畅所欲言,点到为止的发言扼杀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网络环境学习的留言板的使用,让每一位学生表达内心世界的愿望得以实现。学生不仅能够各抒所见,而且能够取长补短,借鉴同学的观点。《七律·长征》活动课学习使用留言板,让学生畅所欲言,真正使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3、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千方百计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长征》站提供的信息是海量的,又有网络的支持,其信息量达到无限,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搜集信息、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得到培养,不同的学生在这个环境中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每个学生都得到满足,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再如,学生通过网络在线答题。这种学习形式新颖,增强趣味性,智能化的交互性,可以及时反馈学习情况,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在课外学习,打破了学习的时空界限,使学生真正感到学习的乐趣。
综上所述,《长征》网络环境下的活动课学习设计是开放而富有创新精神的,它可以提供丰富的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它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实现学习过程的及时反馈,它具有灵活多样,精彩生动的图文、视听效果,它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它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科技搜索和处理信息的技能。最终实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和谐统一。
篇14:语文公开课七律长征的说课稿材料
语文公开课七律长征的说课稿材料
用课程改革的眼光审视当今的教育,可以知道,教师的责任是让学生会学、乐学;应当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师应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教师应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满足学习需要;应当密切关注当代社会信息化的过程,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
本着以上指导思想,我选择人教版语文第十一册《长征》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活动课教学尝试,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一、活动流程
1:创设情境,蓄积感情:播放《长征组歌》音频片段,学生欣赏,分组诵读《长征》,感受长征的伟大精神。
2:网络阅读,主动探究:学生根据自身需求,确定探究任务,自主选择探究目标,可以在“诗文解读”栏目进一步学习《长征》一诗;可以在“长征百战”栏目有重点地阅读,了解长征经历的生死攸关的战斗;可以在“长征图展”栏目欣赏颂扬长征的美术作品,观看红军长征中使用的物品。推荐一两个介绍给同学。
3:欣赏片段,铭记精神:学生自由选择一两个片段观看,谈谈自己的感受。
4:诵读诗文,拓展学习:学生自由诵读“长征诗文”栏目的诗文。要能够读流利、读出感情,有兴趣的学生可以试着背诵。
5:在线测试,适时检测:学生在“在线测试”栏目人机交互回答问题。
6:畅所欲言,真情表露:学生利用“留言板”发表内心独特的感受。
7:回归中心,总结提炼:播放《长征》组歌视频片段,熏陶感染,结束活动。
二、设计特色
1、提供资源,自主学习
运用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理念,本着学习是以学生为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的,能满足个体需求的思想,为学生提供《长征》网络学习资源,搭建学习的平台,创设学习的氛围。毛主席的《七律·长征》以高度概括的语言介绍长征历程,歌颂红军战士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学习《七律·长征》学生绝不会满足这个“高度概括”,必将产生对长征历程进一步了解的欲望。教师搭建的网络环境学习的平台,“长征百战”提供红军长征经历的典型战役,学生在阅读中了解长征的艰难历程,感受红军战士无畏的革命精神,资料详实,感受真实;“长征图展”展示大量的珍贵图片资料,有后人的艺术创作,有长征途中红军吃、穿、用实物照片,学生在欣赏之后必有感受,这种情感来得真实;“长征诗文”则补充其他革命先烈赞颂长征的诗文,学生在自由诵读中情感得到熏陶感染,体现语文学科特点,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学科教学目标,使课程整合的理念得到充分体现;“在线测试”让学生实时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的研究方法;“留言板”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网络环境平台,创造机会让学生运用文字表达思想,形成信息化的知识结构。
这些栏目提供了丰富的文字、图片资源,满足了学习需要,不同的学生在如此丰富的学习资源中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和发展。
2、创设情景,激趣导学
学生第一次进入《长征》站学习,赏心悦目的视觉效果,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其内心的喜悦,产生的好奇心,激起的求知欲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是其他教学方法所难达到的。《长征》站提供的内容丰富,界面吸引力强,色彩搭配协调,大量图片资料珍贵难得,精彩视频资源感官刺激强烈,文字信息丰富详实,阐述透彻。应用了网页制作技术,路线图可以随意放大缩小,还有动画演示,长征组歌音效视觉感染力强劲,调动学生的各种接受感官,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自觉地进入学习的情景中。
心理学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积极的自我表现的欲望,把自己的`成绩、智慧展示于众人面前,赢得他人的尊重,享受精神的满足,这是人类事业取得成功的内在机制。课堂学习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种种思想火化,表达的欲望是强烈的,但是教师往往无法让每一位学生畅所欲言,点到为止的发言扼杀了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网络环境学习的留言板的使用,让每一位学生表达内心世界的愿望得以实现。学生不仅能够各抒所见,而且能够取长补短,借鉴同学的观点。《七律·长征》活动课学习使用留言板,让学生畅所欲言,真正使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3、培养能力,提高素质
语文综合性学习和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千方百计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长征》站提供的信息是海量的,又有网络的支持,其信息量达到无限,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搜集信息、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得到培养,不同的学生在这个环境中都会有不同的收获,唯一的共同点就是:每个学生都得到满足,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再如,学生通过网络在线答题。这种学习形式新颖,增强趣味性,智能化的交互性,可以及时反馈学习情况,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在课外学习,打破了学习的时空界限,使学生真正感到学习的乐趣。
综上所述,《长征》网络环境下的活动课学习设计是开放而富有创新精神的,它可以提供丰富的资源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它具有良好的交互性,实现学习过程的及时反馈,它具有灵活多样,精彩生动的图文、视听效果,它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它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科技搜索和处理信息的技能。最终实现了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和谐统一。
篇15:小学四年级语文《“走”完长征的婴儿》优秀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用学过的方法自学生字新词,读准字音并理解词义。
2、读准课文,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中记叙的长征途中四个事例。
3、了解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4、了解长征途中的艰难困苦,体会老一辈革命家的坚定的革命信念。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最后一节,理解“这段经历成为她一生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的意思。
教学准备:
收集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35年11月,红军为了保存实力,为了北上抗日,开始了耳万五千里长征。一个不满一岁的婴儿竟然也“走”完了漫漫长征路,最后到达了陕北,这真是一个奇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出示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交流课题中的婴儿指谁?“走”为何加引号?从哪里看出来?
2、正确的读通课文
三、深入学习课文
1、齐读最后一节,并质疑。(为什么这段经历会成为贺捷生奶奶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首先来看贺捷生奶奶在长征过程中遇到了多少困难?发生了什么事?带着问题自由读2——6节。遇到的困难用曲线划出。
2、交流:2——3节
遇到的困难:“把刚刚出生18天的我放进箩筐,背在身上,随部队出发。”、“天上有敌机侦察轰炸,地上有敌军围追堵截,又值寒冬季节,风雪交加。”
事件:1935年11月19日,刚刚出生18天的贺捷生被母亲背在身上,随部队开始长征。
练习说话:天上有敌机侦察轰炸,地上有敌军围追堵截。遇到的困难无法想象……(设计说明:说话练习,帮助学生积累语言。)
第4节:遇到的困难:“妈妈怕我的哭声会暴露部队,便用衣服紧紧捂住我的头。”、“我的脸都憋紫了,险些丢了小命。”
事件:有一次过封锁线,为了不暴露目标,妈妈用衣服紧捂贺捷生的头,她险些丢了命。
第5节:遇到的困难:“父亲把我裹在怀里,骑在马上,一路冲杀。”、“老乡捡到了被颠落在路边的我”。
事件:一次突围后,父亲发现怀中的贺捷生丢了,幸亏老乡捡到,她才又回到父母怀中。
第6节:遇到的困难:“我已经病饿交加,奄奄一息,连哭的力气也没有了,眼看就要断气”、“我根本没有自己的衣服。”、“不知从哪里找来了一块白布”、“红军长途跋涉,也都衣衫褴褛”。
事件:过草地时,贺捷生奄奄一息,大人为她准备了棺材——一块白布,但她的生命力奇强,终于走出了草地。
3、小结:贺捷生的父母为了革命的胜利,经历了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凭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到达了陕北,而他们未满周岁的女儿竟然是这样被她的父母抱着,走完长征路的。你能说说最后一句话的意思吗?交流。
四、拓展练习:从网上或到图书馆寻找有关长征的书籍,讲一个有关长征途中的故事。(设计说明:增长学生阅读量,扩大知识面。)
★ 草说课稿
★ 小学障碍跑说课稿
【《走完长征的婴儿》的说课稿(推荐15篇)】相关文章:
节温器的说课稿2022-10-11
六年级语文《学弈》说课稿2023-12-02
千米的认识的说课稿2023-11-08
卢沟桥烽火说课稿2022-08-14
神圣的土地说课稿2022-07-16
高中语文《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说课稿2023-08-12
五年级语文猫的说课稿2022-05-06
分数的初步认识一等奖说课稿2023-04-21
《幸福是什么》四年级语文说课稿2022-06-06
分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202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