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空气

时间:2024-01-31 07:21:22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中化学教案空气(共14篇)由网友“marcoonn”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初中化学教案空气,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初中化学教案空气

篇1:空气初中化学教案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研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二、实验准备

1、带双孔胶塞的集气瓶、导管、胶管、弹簧夹、烧杯、燃烧匙、酒精灯、火柴。2、红磷

三、课堂程序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思考并回答⑴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⑵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

2、实验探究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学生猜想:

教师演示:

现象:

文字表达式:

学生阅读教材第22页-23页,交流对空气组成及成分的了解。

讨论(第23页及25页):

识记:空气的成分(计算)

(二)根据空气的组成特点谈谈你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认识。你能够联系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吗?

纯净物:定义举例

混合物:定义举例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阅读教材第24页-26页,列表说明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氧气

氮气

稀有气体

用途

(四)还记得化学学习的特点吗?物质的性质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

试一试:描述氮气的物理性质。

(五)保护空气。

b阅读《资料》,了解空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

b、观察图2-8,小组讨论:

⑴在你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事?

⑵大气污染造成哪些危害?

⑶为了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四:做一做调查与研究(第28页)

篇2:空气初中化学教案

空气初中化学教案

一、课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研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二、实验准备

1、带双孔胶塞的集气瓶、导管、胶管、弹簧夹、烧杯、燃烧匙、酒精灯、火柴。2、红磷

三、课堂程序

(一)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1、思考并回答⑴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⑵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的存在?

2、实验探究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学生猜想:

教师演示:

现象:

文字表达式:

学生阅读教材第22页-23页,交流对空气组成及成分的了解。

讨论(第23页及25页):

识记:空气的成分( 计算)

(二)根据空气的组成特点谈谈你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认识。

你能够联系生活经验举例说明吗?

纯净物:定义 举例

混合物:定义 举例

(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阅读教材第24页-26页,列表说明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用途。

篇3:初中化学教案空气

初中化学教案空气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止污染;了解稀有气体的化学特性和用途,化学教案-空气。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通过人类认识空气的简史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探索,必须具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重点和难点

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以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方法

谈话、研讨、讲解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

教学过程

〔引言〕在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当中,时时处处都充满着一种“看不到又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既是一切动植物生命的支柱,也是重要的、廉价的自然资源,它就是我们在小学自然课上已经学到,今天将要进一步学习的空气。

〔板书〕空气

〔提问〕空气就在我们的周围,你对它已有哪些了解?

(提示:它是一种单一的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

〔小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它不是一种单一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物质组成的。人们已经测知它的成分有:

一、空气的组成

1.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大约):

〔讲述〕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气约占总体积的4/5,氧气约占1/5。

〔提问〕你知道氮气和氧气在性质上主要的不同吗?

(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

〔讲解并提问〕实验可以证明:红磷能在空气中燃烧,实质上只是红磷跟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是一种白色固体,且极易溶于水。

根据上述知识,你能设计一套实验装置用来证明空气中含有大约1/5体积的氧气吗?

(给学生一定时间的思考和议论)

〔演示实验〕①展示如图装置

②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和红磷燃烧的位置

③提示学生注意观察操作方法和实验现象后,教师操作,化学教案《化学教案-空气》。

〔提问〕①你看到了哪些现象?

②为什么红磷燃烧会生成大量白烟?白烟是什么物质?

③为什么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或称反应容器)中?又为什么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只占集气瓶体积的约1/5?

④剩余的4/5体积的气体主要是什么?你如何加以证明?

⑤你认为这个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小结〕根据学生回答情况进行小结。

〔讲述〕人类对空气的研究和认识,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期间许多科学家都做过类似的实验,但都未能取得明显的成果。直到18世纪末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结论。他所以能获得突出的成果,关键是他敢于破除当时传统的错误理论(燃素说)的束缚,能够尊重实验事实,并做出了严谨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

在19世纪末以前,人们还深信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后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发展,科学家才陆续发现了稀有气体等其它成分。

〔引言〕下面我们简单的了解一下稀有气体。

〔板书〕2.稀有气体

稀有气体是氦、氖、氩、氪、氙等气体的总称。

〔讲述〕稀有气体因在空气中含量极少而得名,以前曾被叫做惰性气体,这是因为过去,人们认为它们不跟其它物质发生反应的缘故。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它们也能跟某些物质反应,生成其它物质,故改称为稀有气体。

由此可见,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的,因此把稀有气体称为惰性气体是不科学的。

〔阅读〕课本使学生了解稀有气体的特性和用途

〔讲述〕大家对空气的组成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一般来说,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但是随着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若不重视工业废气,特别是有害气体的回收和处理,任其进入空气,就会带来空气污染,严重损害人体的健康,影响作物生长,形成对自然资源的破坏。

〔简介〕英国伦敦、日本四日市或美国洛杉矶等空气污染事件,以说明空气污染的危害性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性。

〔板书〕

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止

1.污染空气的物质

(1)粉尘:水泥粉尘、煤烟粉尘、各种矿尘等。

(2)气体:二氧化硫、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等。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1)矿物燃料(煤和汽油、柴油等)的燃烧

(2)化工厂的废气

(3)水泥厂的粉尘

(4)燃放烟花爆竹

(5)焚烧枯枝野草树叶等

3.防止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1)工厂做到废气回收与处理

(2)发展民用煤气生产

(3)严禁燃放烟花爆竹

(4)禁止焚烧树叶、野草

(5)提高汽油、柴油质量

〔小结〕防止空气与环境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环境,是每个人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练习〕(投影出示练习题)

在相同条件下:

①分离100L空气,大约可得氧气______L,可得氮气______L。

②分离______L空气,可获得42L氧气。

③分离空气获得氧气63m3时,同时可获得氮气______m3。

〔作业〕略

篇4:初中化学教案:空气

初中化学教案:空气

一、教学设计思路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亲自经历来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笔者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考虑到学生刚接触化学,充满了好奇和兴趣,而空气一节的内容是最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最能培养学生从平常生活中追根溯源,发现问题,是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初步掌握科学探究方法的极好契机。然而学生刚开始学化学,虽在绪言和实验基本操作课上了解掌握了一些知识和操作,但相应的知识储备也是相当不足的,比如C、S、p等物质燃烧后的产物和状态他们都还没有学到,要引导他们完成对空气成分的探究确实有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将空气和O2的性质进行了重新整合,设计了以证明空气的存在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为主线的一节实验探究课,并于课前安排并鼓励学生查阅教材、书刊及其他信息资源,既是为探究课做好的必要的知识准备,也是旨在培养学生初步具备探究者应具备的一项能力。

二、教 案

课题1 空气

授课人 xxx

学 校 xxx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空气的重要性,具备动手操作的实验技能和分析、推理、表达等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学生实验汇报结果交流讨论来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产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初步具备创新意识。

重 点 空气的成分。

难 点 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设计和实验过程。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合作探究。

仪器、药品 集气瓶、胶塞、燃烧匙、玻璃导管、烧杯、酒精灯、火柴、红磷、硫粉、镁带、蜡烛。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请同学们猜谜语

唐代诗人李峤有一首绝句: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诗中揭示的自然现象是什么?

具体说风是什么?

一个人多长时间不呼吸会死亡?

可见空气是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同时也是重要的自然资源,今天我们就共同来学习和研究与我们生命息息相关的空气。

板书: 空 气

新课:空气如此重要,又时刻陪伴于我们左右,为什么人们发现空气却比较晚呢?

能否根据生活经验或设计实验证明空气的存在?

板书:一、证明空气的存在

教师用鼓励性语言对学生进行多维度评价。

同学们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能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或设计实验证明了空气的存在,那么空气是单一的一种物质还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猜出谜底是风

风是流动的空气

大约3分钟左右

思考并回答问题

空气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到

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分析并阐述事例或设计方案。

学生反响强烈,例如,1、飞舞的树叶;2、飘扬的红旗;3、用打气筒给自行车打气;4、拉注射器活塞,将针头处放在水中,推动活塞,可见水中有气泡冒出;5、在往空瓶中灌水时,有气泡冒出。

思考并回答问题:“应该是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

在学生喜闻乐见的猜谜活动和诗词带给的优美意境中引出本课的学习,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将他们的注意力拉回到课堂。

意在引出本节课题空气。

促使学生联想空气的物理性质。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关注和思考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现象,能够从简单的事物中发现问题。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使多数学生有自我表现的机会,充分体现“面向全体学生”。

意在引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何以见得?

这一看似简单的问题,在很久以前曾经困扰着科学家们,并一度认为空气是单一物质,那么,现在同学们能否告诉我如何证明空气的成分不是单一的?

我想,如果老师给同学们提供相应的仪器、药品、你们一定能设计出合适的方案。

大家知道,人类对空气的了解,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让时光倒退到250年以前,让我们先一起看个究竟,或许会给我们今天的研究带来一些启发。

多媒体展示拉瓦锡对空气成分研究的实验。

让我们把思维拉回到课堂,今天我们能否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来验证空气的成分?

板书二:空气的成分

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结合学生事先阅读了下一节内容给以提示: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白色固体)

引导学生思考,由于压强差的产生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从我们呼吸需要氧气,呼出的气体中又有二氧化碳,可以肯定空气不是单一物质。

(学生眼神中充满期待,渴望实验并跃跃欲试)

学生观看并思考

在教师指导下,共同阅读以红磷为燃料测定空气中O2含量的实验,推测可能会发现的现象。

结合书中实验的要求,分析确保实验成功应注意的问题,学生总结得出:

关 键:1、检查装置气密性。

2、燃烧匙内应放过量的红磷。

3、要恢复室温再读数。

设置悬念,继续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对学生适时进行化学史教育,介绍科学家所具有的抓住事物间微小差异而做出判断的唯物主义观点和作风,为下一步探究实验奠定基础。

为学生初次接触的探究实验提供一个思路和蓝本。

⑴介绍提供的仪器和改进装置

⑵给以提示

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

(白色固体)

硫+氧气

二氧化硫

(无色气体)

镁+氧气

氧化镁

(白色固体)

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

⑶在学生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力争做到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创设自由民主的学习环境,留出问题空间,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做好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

对第一组得出的结论3、4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赞扬,他们没有简单重复书上实验,而是对氮气的性质做了积极的探索,这是难能可贵的。

分成四组,探究空气中O2的含量

1组:红磷在空气中燃烧

2组:硫粉在空气中燃烧

3组: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4组:蜡烛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结束,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实验结果。

各小组间讨论汇报的实验结果并分析原因:

第一组:(红磷做燃料)

汇报:1、红磷燃烧有大量白烟生成。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静止时,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3、说明红磷燃烧只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氮气没有与红磷反应,说明氧气比氮气性质活泼。

4、用燃着木条检验了集气瓶内剩余的气体,木条熄灭,说明氮气不能支持燃烧。

第二组(硫粉做燃料)

汇报:1、硫燃烧火焰呈淡蓝色,无烟,有刺激性气味。

2、集气瓶内水面上升到静止时,明显不到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通过分组探究引导学生对实验提出预想和猜测,及时发现和形成问题,并能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和猜测,修正自已的假设与结论,并且在锻炼了他们动手能力团结协作的同时,也促使他们自己或相互间获得新的发现。

让各小组汇报的目的是锻炼他们能够通过表述来表达自己的观点、见解和结论,能通过表述说服别人来解释或证明自己的猜测,思考和结果。并通过表述来实现与他人的交流,来评价自己或他人的探究过程,方法和结论。

没有急于解答,而是请其他小组同学帮助他们寻找答案。

教师给学生适时解答:SO2气体易溶于水。

教师对第三组的汇报给以高度赞扬。

提出问题:硫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的同时又生成了另一种气体二氧化硫,按说液面是不该上升的,对此百思不得其解,希望老师能给予解释。

学生们讨论的非常热烈,相互间交流意见,终于有一位同学向老师提问:SO2 气体是否溶于水?

(至此学生豁然开朗,气氛更热烈,学生学习情绪异常高昂)。

第三组(镁带做燃料)

汇报:1、发出耀眼白光,有白烟生成,燃烧后白色固体落入集气瓶内水中。

2、水面上升到静止时,体积超过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3、我们分析了实验结果,镁燃烧消耗了空气中的氧气,又生成了固体氧化镁。按说液面应上升1/5而不应超过1/5,我们怀疑可能还消耗了空气的其他气体。经查《教材全解》,得知镁在高温下还能与氮气反应:

3Mg+N2

Mg3N2

所以液面超过1/5。

(学生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第四组(蜡烛做燃料)

汇报:1、燃烧时呈黄色火焰,集气瓶内壁有水珠。

2、水面上升接近1/5刻度;

充分发挥学生潜能,让学生自己提问,相互讨论,分析,解答,以利于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通过同学们的实验,讨论和分析,你们认为哪种物质做燃料测定空气中O2含量更为合理?

2、板书:空气精确成分

3、回顾与反思:

教师结合空气精确成分引导学生对以上实验进行回顾与反思。

为同学们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而感到自豪和骄傲,请同学们思索是否有改进方法。

3、蜡烛燃烧消耗了空气中O2 的同时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和水,受第二组同学启发,我们得出CO2溶于水的能力显然不如SO2,所以水面上升接近1/5刻度。

红磷做燃料更为合理。

学生阅读课本,空气精确成分。

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对四组实验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与反思,经讨论分析得出下面的结论:

第一组同学用红磷为燃料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只能是粗略的。

原 因:

1、在将燃着的红磷放入集气瓶的过程中,集气瓶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在胶塞还未塞紧时气体从瓶中逸出。

2、导管中还有一段水柱没有被压入集气瓶中。

学生再度进行热烈的讨论和分析并想出了多种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通过这一活动的过程,使学生明确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通常包括:提出或认识一个简单、有效且有价值的问题,根据提出的问题做出合理的假设,并进行实验论证,回答问题并向他人介绍成果。

引导学生对探究实验过程进行回顾与反思,这样更利于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希望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老师会一如既往地支持你们!

请同学谈收获与体会。

最后教师在板书位置画出一个大大的蝴蝶并对他们说:在这堂课中老师感受到了你们的智慧与才华,体会到了什么叫小荷才露尖尖角,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中你们一定会表现的更加出色,也希望同学们能继续保持这种热情,象蝴蝶的蛹一样不畏漆黑的挣扎与考验。

最终如蝴蝶般展翼飞向属于你们的天空。

1、改进点燃红磷的方式,以防止热气体逸出:用放大镜在阳光下聚焦引燃红磷。

2、改进测氧气成分的方式。

3、尝试使用其他药品:受绪言中Cu2(OH)2CO3受热分解实验的启发,建议用蜡烛做燃料,用澄清水代替集气瓶中的水吸收生成的CO2气体,后经老师提示决定改用氢氧化钠的浓溶液代替石灰水。

(至此,学生感觉仍旧意犹未尽,表示课下还想对此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学生谈收获与体会。

板书设计

篇5:初中化学教案《空气的成分》

初中化学教案《空气的成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

1、掌握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加深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理解。

2、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和方法等,学会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3、了解原始大气的成分及空气的发现史。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进行定量实验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了解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观察铜丝与氧气反应的现象,从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学习兴趣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组成测定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阅读了解法

难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

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具和媒体教师用:多媒体、教学课件、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铜丝)、火柴

教学过程:

一、揭示目标:

通过课前制作好的投影展示学习目标,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

二、导入新课:

用谜语引入本节主题:有一种物质你摸不到、看不着、也抓不住,但是我们却时刻离不开它。请问这种物质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学习本节的兴趣

三、自学指导:5分钟

同学们屏住呼吸30秒,谈谈你的感受。

【提出问题】:空气总是在我们身边

①你了解空气吗?②你了解空气的成分吗?③你还想知道空气的哪些知识?

请阅读课本内容,明确本节要解决的问题:

①了解原始大气的成分及演变过程

②了解空气成分的发现史[来

③掌握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④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方法等。

四、展示反馈:15分钟

出示空气质量相关数据,引入臭氧层被破坏的相关知识。

引导学生分析拉瓦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特点、反应原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状态、反应中看到的实验现象。

观看多媒体并积极思考问题(信息提示:写出铜、磷、碳、硫、石蜡、镁在空气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小组活动:在学生明白拉瓦锡做氧气含量实验原理的基础上能够理解本节实验原理,从而进行知识的迁移。小组讨论,然后小组间交流,得出正确结论

【提出问题】反应物可以选择哪些物质?反应原理是什么?师生共同分析本节所用实验装置特点。

【师生共同分析】实验步骤,对于学生回答不全的地方教师要给予补充。

信息提示:

1.将装有细铜丝的玻璃管(5ml)与装有25ml空气的注射器连接好(共30ml)

2.给装有铜丝的玻璃管进行加热同时交替缓慢地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

3.观察实验现象。待气体体积不再减少时,停止加热(约5分钟)

4.将气体全部推到一只注射器中,冷却后再读出注射器内剩余气体的体积,则剩余气体的总体积还要加上玻璃管的5mL

【教师指导交流】找不同的小组同学交流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以及所记录的实验数据,引导学生得出正确实验结论。

五、点拨升华:10分钟

【反思】为什么各组减少的气体体积各不相同?产生误差的原因有哪些?

【创新】红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图及实验过程

【能进行知识迁移】我们掌握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原理,你能不能测出空气中氮气的含量?

【学生谈感想】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养成不断进行反思的习惯。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不使学生仅仅拘限于课本中的实验,而是让学生的思维发散开,让学生站在一个更高的位置从本质上来认识这个实验。

课堂反馈测试:

空气的组成:①法国化学家通过实验得出了空气是由和组成的结论。②空气的成分(分数):占78%,占21%,占0.94%,0.03%,占0.03%。③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实验原理:

实验步骤:⑴

⑵⑶

实验现象:⑴⑵

实验结论:

注意:(1)可用来反应的物质必须是只与氧气反应且没有气体生成的物质(如红磷、铜丝)。(2)所用来反应的物质必须足量,容器的气密性良好,不漏气。

思考:(1)为什么要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活塞?

(2)为什么铜丝要弯成团状?

(3)在实验中,如果两位同学的实验结果差别较大,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a.b.c.d.

篇6:《空气的成分》化学教案

《空气的成分》化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并对空气的成分有进一步的了解。

2、通过讨论和分析,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对实验观察的结果能用文字、化学语言进行表述,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

3、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难点】

用探究的方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老师想请大家先来猜一个谜语:“说是宝,真是宝,动物植物离不了,看不见,摸不着,越往高处越稀少”谜底是什么?

【学生回答】空气。

【教师引导】对,谜底就是空气。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所以人们对空气的认识比较晚。17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空气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18世纪才认识到空气的复杂性。空气到底是由什么组成的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学习下。

环节二:新课讲授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阅读空气的组成的相关资料,并回答以下问题: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成分分别是多少?

【学生回答】氮气约78%、氧气约21%、稀有气体(主要成分氩气,约0、934%)、二氧化碳约0、034%和其他气体0、002%。

【教师补充】二氧化碳含量呈逐年递增趋势。

【教师引导】在小学科学的课程中,我们已经知道空气中约含1/5体积的氧气。那怎样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过渡性问题,不需回答。)

【教师提问】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加热或点燃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氮气是化学性质比较稳定的气体,一般不与其它物质发生反应。根据这一点,我们可以采取怎样的方法来测定氧气的含量?

【学生回答】燃烧一定量的空气,测量消耗掉的气体的体积即可。

【教师活动】据此我们设计了一个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图。

【教师提问】有硫、木炭、磷、石蜡、铜等实验材料,我们在消耗氧气时,该选用哪种?为什么?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而运用化学方法除去氧气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可以选用磷、铜。因为硫、木炭和石蜡均可以与氧气反应生成气体,会影响要测量的氧气的体积;而磷和铜在与氧气反应时没有气体生成,直接测量即可。要选择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并且产物为固体的物质。

【教师提问】如何测量消耗掉的氧气的体积?

【学生回答】在密闭装置中,注射器前进的体积即为消耗掉氧气的量。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观看实验探究4-1的演示实验,并描述实验现象。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红色物质逐渐变为黑色,注射器内的活塞往前移动了。活塞前移的体积为所用空气总体积的1/5,即氧气体积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此时需要老师提醒,所用空气的体积包括硬质玻璃管的容器、气球内气体的体积及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

【教师提问】在这个实验中发生的反应就是铜与氧气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了氧化铜。那这一实验中,反应的文字表达式该如何写?

【教师介绍】这一反应可用文字表示如下:

【教师提问】其实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而在我们的实验中,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原因是什么?如何避免?请以化学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学生回答】原因:①铜丝量较少,氧气未耗尽;②装置漏气;③加热时间太短,反应不充分;④反应完毕后,没有冷却至室温便观察读数。

避免方法:①可以加入过量的铜丝;②实验前检查装置的气密性;③给予充分的反应时间至固体颜色不再发生变化;④反应完毕后,冷却至室温再读数。

【教师提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实验,能否证明空气不是单一组分?

【学生回答】可以,因为反应消耗了氧气之后还有气体剩余,所以空气不是单一组分,是混合物。

【教师提问】请结合上述实验过程及课本资料总结,我们是如何达到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目的的?

【学生回答】依据混合物中各组分性质的差异,利用化学反应,在不引入新的气态杂质的前提下,将氧气转化为固态的氧化铜,从而达到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目的。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提问】哪些事实能够说明空气中含有下列成分:①氧气;②水蒸气;③二氧化碳。

【解析】①蜡烛可以在空气中燃烧;铜丝在空气中加热会变成黑色。

②夏天从冰箱中拿出一瓶饮料,放在空气中,外壁会潮湿;干硬的饼干在空气中久置会变软。

③澄清的石灰水在空气中放置一段时间,表面出现一层薄膜。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通过阅读科学家探究空气组成的历史,并写一篇小论文。

篇7:化学教案-第一章 空气 氧

新编化学教材

第一章 空气 氧

§1 空气

教学目的:知识: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并对空气的污染和防治有所认识。

能力: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教学方法:实验探讨法、课堂讨论启发式讲解法。

教学用具: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

酒精灯;药品:红磷、水,火柴。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旨

【引入】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天然物质,它跟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组成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进一步学习有关空气的知识。

【板书】第一章 空气 氧

第一节 空气

【板书】一、空气的组成

【提问】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它有哪些物理性质吗?

2.空气是一种单的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成分组成呢?

【演示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课本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

【学生分组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教参p.7图1-1)。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用燃着的火柴检验瓶内剩余气体。【分析讨论】启发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1.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说明红磷燃烧所消耗的是空气中的什么气体?

2.为什么红磷燃烧时只消耗了钟罩或集气瓶内气体的1/5而不是全部呢?

3.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或集气瓶内,火柴熄灭说明了剩余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板书】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空气中主

思考、回答问题。

回忆什么是物理性质,思考回答问题。

填写观察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生成,同时钟罩内水面逐渐 ,等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后,钟罩内水面上升了约 积极,剩余气体约占总体的

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钟罩内,火焰 。

实验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生成,打开弹簧夹后,烧杯中的水会进入集气瓶,约占瓶容积的 。

火焰 。

分析、思考、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理解记忆

阅读课本p.7~p.8

学生活动

激发学生学兴趣,引入课题。

复习绪言中物理性质概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入空气组成的讨论。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

要成分是氧气和氨气。

【讲述】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历史过程(利用投影挂图讲解)。

【小结】空气的成分其积极分数:氮气(78%)、氧气(21%)、稀有气体(0.94%)、二氧化碳(0.03%)、其它气体和杂质(0.03%)。

【检查】课堂练习一指导学生做练习。

【问题引入】你知道污染空气的是哪些物质?来源于哪里?如何防治空气的污染吗?(结合挂图、举例讨论)。

【板书】二、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1.污染空气的性质:粉尘、有害气体。

2.污染物的主要来源:矿物燃料、化工厂的废气,汽车排放的'尾气等。

3.防治和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消除、减少污染源。

【检测】课堂练习二。指导学生做练习

【课后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我们了解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与防治,认识到保护环境是重要的,是每个公民都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练习】专题设计

准确记忆

做练习一

思考、看投影片讨论。

阅读课本p.9第二、第三自然段。

讨论、归纳、综合、记忆。

做练习二

归纳、总结

独立完成检测题

巩固加深理解记忆。

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加强学生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

巩固已学知识。

学生归纳总结,老师补充完整。达到本节教学目的。

及时反馈

课后反思:

TEST:

1.将下列数据(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序号填入有关物质后面的括号内。

(A)78% (B)21% (C)0.94% (D)0.03%

(1)二氧化碳( ) (2)氧气( ) (3)氮气( ) (4)稀有气体( )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空气的成分是比较固定的,主要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B)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占21%,氮气占78%

(C)在通常状况下,无色、无味气体一定是空气

篇8:初中化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说出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常用的净水方法;掌握过滤的实验操作。

2、通过练习过滤的实验操作,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和动手能力。

3、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沉淀,过滤,吸附,蒸馏等常用的净水方法;过滤实验原理及注意事项。

【难点】

过滤实验的操作。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

引入鲁滨逊漂流记中的故事,让大家思考如何帮助鲁滨逊把黄泥水转变为可饮用的水。向学生展示一瓶黄泥水:让学生观察黄泥水,请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思考黄泥水中含有哪些杂质。

【学生回答】

泥沙、细菌等。

【教师总结】

黄泥水中有如此多的杂质,那么鲁滨逊如何把黄泥水转化为可饮用的水呢?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自来水厂需要把自然界中的水经过一系列净化过程,之后再传送到家家户户,到底经历了哪几个步骤呢?今天就来学习水的净化。

环节二:新课讲授

1、吸附沉降

【提出问题】如何除去像泥沙这种不溶性的杂质呢?

【学生回答】静置。

【教师追问】用静置的方法可以除去所有的不溶性杂质吗?请学生注意观察静置后的黄泥水。

【学生回答】不能,水中仍然含有大量细微杂质。

【教师演示】放入明矾,让学生仔细观察瓶中水的.变化。

【学生回答】水中的细微杂质沉降了下来。

【教师总结】明矾是一种净水剂,溶于水后可促进水中悬浮杂质的沉降,从而起到一定的净水作用,这个过程叫做吸附沉降。

2、过滤

【提出问题】让学生观察现象、思考如何除去沉降在水底的不溶性物质,从而使杂质与水分离。

【教师演示】教师讲解过滤操作并演示滤纸的折叠方法、过滤操作的方法。让学生认真观察实验操作、交流讨论过滤操作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原因。

【教师讲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出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一贴二低三靠”。

【学生实验】教师组织学生以化学小组的形式对黄泥水进行过滤操作,实验同时教师注意巡回指导。

【展示成果】实验结束后,小组之间相互展示实验成果。

3、活性炭吸附

【教师提问】让学生观察滤液和纯净水,看看有什么区别?

【学生回答】滤液有颜色并且有一些气味。

【教师演示】教师将活性炭包放入略带颜色的滤液中,充分搅拌后静置。观察烧杯中液体的变化。

【学生回答】滤液中的颜色消失了,气味也减轻很多。

【教师提问】教师在PPT上展示关于活性炭净水的资料包括活性炭的结构,请同桌之间相互探讨活性炭净水的作用和主要原理是什么?

【学生回答】活性炭吸附异味和色素的作用,因为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

4、蒸馏

【学生实验】用滴管滴取上述烧杯中的清液,滴在洁净的玻璃片上,置于酒精灯上慢慢加热,至水水分消失。

【教师提问】观察玻璃片上是否有残留的物质?

【学生回答】玻璃片上出现了白色固体物质。

【教师引导】蒸发前没有这些白色固体物质,蒸发后出现,这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水中含有部分可溶性的杂质。

【教师演示】将活性炭吸附后的滤液加热煮沸,使水蒸气冷凝在烧杯上部的表面皿上。取所得冷凝水,滴在玻璃片上,在酒精灯上慢慢加热到水分消失。观察玻璃片上发生的现象。

【学生回答】玻璃片上不再有白色固体物质。

【教师提问】这些现象说明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通过蒸馏的方法可以除去水中的可溶性杂质。

环节三:巩固提高

【教师提问】过滤后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回答】

(1)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

(2)倾倒液体时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3)滤纸破损。

四:小结作业

【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谈收获。

【学生回答】知道了沉淀,过滤,吸附等常用的水的净化方法,掌握了过滤操作的注意事项。

【作业】课后查阅资料看看日常生活中煮水壶的底部的水垢是什么成分,生水和煮沸之后的水有什么区别?下节课交流讨论。

篇9:初中化学教案

一、【是真是假】

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人们经常用来赞美蜡烛“照亮别人,毁灭自已”高贵品质的诗句。这里所说的毁灭是指自然界的物质可以随意的消灭,这是真的吗?

2、废品收购站的经营之道是:先从零散的家庭当中以较低的价格收购钢铁之类的金属,然后又以较高的价格出售给厂家,从中赚取差价。但废铁收购站往往把收购来的废铁放在潮湿的环境中,待长满铁锈后再出售给厂家,这样可以提高钢铁的质量,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这是真的吗?

二、【合作探究】

请你根据幻灯片上的问题作出选择,

我的观点是。

请按照指导完成实验并将实验记录填入下表中:

实验名称反应前的质量实验现象反应后的质量我的结论

三、【快速抢答】

判断正误,并说出理由。

1、1g水完全汽化后质量仍是1g,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2、镁燃烧之后生成氧化镁,质量增加,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学法指导]①定律的适用范围是化学变化而不是物理变化。

②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一定要认清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

③定律揭示的是质量守恒而不是其他方面的守恒。

四、【前失后鉴】

1673年,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他将金属汞放在一敞口容器里煅烧,冷却后进行称量,得出的结论是固体物质的质量增加了。该实验导致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擦肩而过。

(1)是什么原因导致波义耳未能发现质量守恒定律?

(2)说说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五、【探微求知】

(1)你能用图片展示出电解水的微观变化过程吗,那就试试吧!(请以两个水分子为例)

(2)说说你在贴图过程中的'发现吧?

六、【知识运用】

1、[再回首]请你重新思考学案第一环节:“是真是假”。

2、工业上用氮气(N2)与氢气(H2)两种物质反应来制氨气(NH3)。某生产车间氨气的日产量是340吨,消耗掉氢气的质量为60吨,则理论上消耗掉氮气的质量为

吨。

3、植物的光合作用可用下图表示为:水+二氧化碳→淀粉+氧气。由此可推断淀粉中一定含有元素。

七、【收获共享】

〖基础篇〗1、化学变化的过程是重新组合的过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不变;不变;不变,所以,参加反应的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

2、比较下列物质的质量大小,用“<”、“=”、“>”填空。

(1)木材燃烧,余下的灰烬的质量原木材的质量。

(2)铜丝在火焰上灼烧,灼烧后的“铜丝”质量原铜丝的质量。

〖拔高篇〗3、有人说他能使水变成油(含有大量的碳、氢元素),一本万利。现在,他要把这项发明权超低价卖给你,你会买吗?请你用化学知识揭开骗子的可恶面纱。

八、【走进生活】

减肥是当今社会上的一个时尚话题,但有许多人走进减肥误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专家指出:科学的做法是合理饮食、多运动。你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来解释合理减肥的原理么?

篇10:初中化学教案

教学目标:1.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解释和原因分析。

2.通过分析水分子的运动与水的三态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水分子的特征。

教学起点分析:知道水能发生三态变化和发生这些变化的条件,相当一部分也知道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但是不了解分子的特征,不能自发地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待和分析物质的变化,对于水的凝结、蒸发等司空见惯的不易产生探究冲动。教学的起点应当定位于对水的三态变化的微观描述和原因分析方面。如我们为什么觉察不到水的蒸发的?水在什么情况下更容易蒸发?在蒸发过程中,水分子发生什么变化?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喜欢潺潺的小溪、奔腾的江河、波涛汹涌的大海吗?

[生]喜欢。

[问]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水(水分子)。

[师]水是由什么组成的?

[生]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

[师]你知道一个水分子的大小吗?

[生]不知道。

[投影]一滴水。(只一滴水,就约含有1021个水分子)。

[师]这样小的分子似乎是微不足道的,然而,没有小小的水分子,哪有晶莹的水滴,又怎么会有奔腾的江河 ,汹涌的大海呢?

[设问]那水分子有什么特征?

为什么有时会幻作朵朵白云,有时又能化做绵绵细雨、皑皑白雪?

[生]状态变化。

[师]水变成云、雨、雪是水的`存在状态发生变化的结果。

[投影]第一节 水分子的三态变化

水的三态变化

[板书]水的三态变化

[投影]出示目标

[投影]封闭在针筒中的水。设想把封闭在针筒中的少量水煮沸,液态的水就会变为水蒸气,体积会明显增大。

[问]请大家猜想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水分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学生猜想]水分子本身变大了? 水分子间的间隔变大了?

水分子的数目增多了?

水分子受热都冲到针筒的那一端去了?

[师]下面我们来研究同学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初中学习方法?

先来观察:不同状态的水中水分子的排列

[问]从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学生七嘴八舌)固态的水:水分子有序排列,分子都在固定的位置上振动

液态的水:水分子无序排列,在一定体积内较自由地运动

气态的水:水分子自由运动,充满整个容器或自由地向空间扩散

分子间的间隔不同

[师]小结:分子间的间隔不同,物质在气态时分子间的间隔比在固态液态时要大得多

[说明]图中的质量是不相同的,图中水分子的个数也不相同,图示的

目的仅在于表示分子的间隔不同,所以,同一质量的水在变为

水蒸气时,分子本身没变,分子间的距离,分子的排列方式,

通过刚才的研究:大家来小结一下。

[板书]水由固→液→气时

分子数目 分子间的距离

不变 改变

分子大小 分子的排列方式

[问]这样的变化是变化还是变化?

[生]物理变化

[投影]生活景象(路边斑斑水迹,太阳光照下,一会儿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问]这是什么原因?

篇11:初中化学教案

1.通过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对式进行计算分析,让进一步理解有关式的相关计算。

2.通过不纯物中有关化学式计算的分析,让学生学会理清复杂计算的思路。

3.通过计算的体验,总结一些规律和计算技巧。

一、有关化合物化学式的简单计算

【基础回顾】

引导学生分析:根据化学式,从量的角度可以进行哪些简单计算

【小结】1.相对分子质量 2.物质中某种元素化合价 3.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个数比 4. 物质中各种元素间质量比 5. 物质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

【巩固练习】

1.有关尿素[CO(NH2)2]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16+14+1×2×2=46

B.尿素分子中碳、氧、氮、氢四种原子的个数比为:1:1:2:4

C.尿素中碳、氧、氮、氢四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6:14:1

D.尿素中氮元素质量分数算式为: ×l00%

2.今年1月份的雪灾对我国南方的电力、交通造成很大的.危害。有一种融雪剂含有Na2SiO3(硅酸钠),Na2SiO3中Si元素的化合价是 ( )

A.+1 B.+2 C.+3 D.+4

3.红宝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铝(Al2O3)请你根据上面几个方面对Al2O3进行快速的计算。(已知:相对原子质量 Al-27,O-16)

【引导学生思考】利用①相对分子质量 、②物质中某种元素化合价 、.③一个分子中各个原子个数比 、④物质中各种元素间质量比 、⑤物质中某种元素的质量分数等数据,能否求算化学式呢?

二、求算化学式的相关计算

例1.今年4月,北京奥运会“祥云”火炬载着中国人民对世界人民的友谊,开始了全球传递。它采用的燃料是丙烷(分子结构模型如右图),则丙烷的化学式是 。

例2.当前高效能的砷化镓太阳能电池。产生能量的高达33%.已知砷化镓中,As元素化合价为-3价,则Ga元素的化合价为+3,则砷化镓的化学式是为 。

例3.某铁的氧化物常用来作录音磁带和电讯器材的原材料。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8,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A. FeO B. Fe2O3 C.Fe3O4 D. Fe(OH)3

例3.某铁的氧化物常用来作录音磁带和电讯器材的原材料。实验测得该氧化物中铁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8,则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 ) A. FeO B 初中数学. Fe2O3 C.Fe3O4 D. Fe(OH)3?

篇12:初中化学教案

一、明确化学用语对学习的重要性

事实上,要让学生明白“化学用语”的重要性,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是将近几年中考中“化学用语”这一知识块所占的分值比例呈现给学生。例如,厦门市中考化学试题中单单化学用语这一块占30%(其中化学方程式的考查占24%)、占36%(其中化学方程式的考查占25%)、占40%(其中化学方程式的考查占28%)。这还不包括基于化学用语基础之上的化学计算。因此,掌握好化学用语,对学习初中化学至关重要。

二、掌握化学用语的几点教学方法

1.分散掌握与集中掌握相结合

在教师讲授中习惯性地使用化学符号,将化学符号夹在中文语言中讲述。例如,在第六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就可直接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讲成“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2)在课堂板书中习惯性地使用化学符号,将化学符号夹在中文文字中书写。例如,板书“一、氧气的化学性质”可写成“一、氧气(O2)的化学性质”。

(3)在学生课堂回答中也将物质的化学式夹在语言中讲述,甚至要求学生遇到物质名称时,尽可能用化学式替代。

(4)如果说前面三点属于分散掌握“化学用语”的话,那么还需集中学习予以系统掌握,以期让学生明白所有“化学符号”的来龙去脉,最终能科学理解并掌握“化学用语”。

2.反复训练与小测过关相结合

俗话说“熟能生巧”“重复和复习是记忆之母”。随着新知识的不断学习,学生对学过的化学用语会逐渐淡忘,需要教师利用不同的方式及时经常性的复习,强化记忆。例如每节课开始前几分钟时间组织学生放声朗读一组化学式,或采用多种方式熟读、小测,长期重复再现,强化记忆。

3.常规过关与竞赛过关相结合

常规过关是指利用课上几分钟时间结合教学进度进行针对性的小测,并及时反馈,以促落实抓过关。而竞赛过关是指在相对系统地学完初中化学用语后,开展竞赛式的化学用语专项测验。例如化学用语笔试竞赛、化学用语抢答赛等。并根据成绩情况设置一些奖励措施,以激励学生积极完成化学用语的学习任务。两种方式协同配合既活跃学习氛围,也可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谐音记忆与顺口溜记忆相结合

(1)谐音记忆是帮助学生记忆的快捷方法。如记忆常见元素符号可用谐音加英文字母来记忆:“亲爱李铍硼(HHeLiBeB),谈谈两无赖(CNOFNe),让美女归您(NaMgAlSiP),留莉娅嫁丐(SClArKCa)”。

(2)选编成顺口溜,帮助学生记忆。如记忆常见金属活动顺序表可用五字顺口溜加英文字母来记忆:“钾钙钠镁铝(KCaNaMgAl),锌铁锡铅氢(ZnFeSnPbH),铜汞银铂金(CuHgAgPtAu)”。对于化学方程式也可编成以下顺口溜:“左反右生等相连,配平系数最关键,条件符号莫遗忘,切记箭号标在右”。

(3)通过类比,帮助学生记忆。例如H2、C,与一些金属氧化物的反应,是其还原性的体现,都生成单质金属和H2O或CO2,Mg、Fe与稀硫酸或稀盐酸的反应,是金属置换出酸中的氢元素生成H2和一种盐。复分解反应两种化合物在交换时,各元素或原子团的化合价不变。

(4)利用记忆材料的共性和个性进行对比,帮助学生记忆。如记忆元素符号时,将第一个字母相同或第二个字母相同的归纳到一起,进行对比记忆。如Al、Ar、Au、Ag、Mg、Hg;C、Cl、Ca、Co等;记忆化学式时,将铁的几种化合物FeO、Fe3O4和Fe2O3,FeCl2和FeCl3、FeSO4和Fe2(SO4)3等与铁元素的化合价和化合物的名称加以对比等。

三、严格遵守化学用语的教学步骤

第一步,常见物质化学式的识记。

第二步,常见元素符号的识记。

第三步,简单微粒结构示意图的识别。

第四步,常见元素化合价的识记。

第五步,离子符号的书写规范。

第六步,化学式的书写原则与技巧。

1.单质化学式的书写和命名

(1)金属单质、固体非金属单质(碘例外:碘单质I2)、稀有气体单质的化学式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

(2)气态非金属单质:一般由双原子分子构成,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添上数字2,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两个该原子。常见有5种:氢气(H2)、氧气(O2)、氮气(N2)、氟气(F2)、氯气(Cl2)。

(3)特殊单质:多原子构成的,在元素符号的右下角添上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多少个该原子。例如:臭氧(O3)、碳60(C60)

2.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1)根据物质名称的文字顺序,逆向书写(读写顺序相反);

(2)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3)惯用名称的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

例如:水(H2O)、双氧水(过氧化氢)(H2O2)、高锰酸钾(KMnO4)、锰酸钾(K2MnO4)、氯酸钾(KClO3)、盐酸(HCl)、氨气(NH3)、四烷(CH4)、干冰(固体二氧化碳)(CO2)、乙醇(酒精)(C2H5OH)等。

3.化合物的命名

(1)习惯从右向左读

①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通常为“某化某”或“几某化几某”;

②含有OH原子团的化合物命名,通常为“氢氧化某”;

③含有其他原子团的化合物命名,通常为“某酸某”;

④氢元素和酸根组成的化合物的命名,通常为“某酸”。

(2)惯用名称的化合物需加强记忆

第七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原则与步骤。

第八步,综合性习题的强化训练。

篇13:初中化学教案

绪言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生初步感受化学的魅力,激发生对化学知识的渴求。

2、了解什么是化学和化学的发展。

主要教法

实验激趣、指导阅读、举例说明、组织交流、总结引题

主要学法

倾听、阅读、观察、思考、交流

教学设计

实验激趣

师:同学们,世界上哪种颜色的花最多?

生:红色、黄色、紫色等。

师:白色的花最多。这个答案我是在某一期《开心辞典》中知道的。可是,多数人喜欢颜色鲜艳的花。现在,师这里有一朵白色的花,我们试试把它变成红色的,你有什么办法吗?生:每片花瓣上都贴上红色的纸、用红墨水浸泡花朵??

师:同学们的办法是可以的,我还有另一种办法。

接下来我用喷雾水壶对准白花喷雾。白色的花在同学们的惊呼中摇身变成了红色的。总结引题

这样神奇的变化还多着呢。我们可以把“白开水”变成“牛奶”、“红酒”,还可以拿玻璃棒当火柴用??,所有这一切,奥秘就在我们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中。化学是神奇的,化学是有趣的,化学可以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指导阅读从生进行多年的写作训练着手,使他们比较容易地完成了选材任务。此时再指导生联系自身生活阅读课题下的三段文字和九幅图片。

总结引题

同学们想搜集的也是这样的素材吧。虽然我们没有拿出很多证据来证明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书上的图片也只是很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但是,借一斑可窥全豹。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发展进步过程的方方面面均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可以说,化学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化学是万万不能的。那么,什么是化学呢?

师:这样的科学就是化学。

此时,化学的概念在同学们思想中初步形成了,然后阅读课本中的化学概念。

师: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历经了漫长的过程。

交流

学习本课至此,同学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都可以进行口头交流。

课后精编

精选课题1的内容写成文稿与至少三位同学交流。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演示[实验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2]首先展示胆矾晶体

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实验1—3]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板书](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1、2。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讲解]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

(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过渡]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板书](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简单介绍

[板书]1、熔点

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板书]2、沸点

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板书]3、密度

两块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有经验的人只要用手分别“掂量”一下,就可以鉴别出哪是铁,

哪是铝。这是由于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质量是不相等的。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演示[实验1—5]

[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

布置作业

习题1、2、3、4、5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1、熔点2、沸点3、密度

课题2化学是以一门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学习目标:

1.认识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能有意识地从日常生活中发现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能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3.能体验到探究活动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并进而体会到化学学习的特点是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等。

学习重点: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描述和分析,并能够明确地表示探究后所得的结论。

篇14:初中化学教案

教材分析:

在小学自然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化学知识,现在作为一门独立的“化学”猝然客人类似学习,大家会提出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绪言从大家的亲身感受,提出了很多饶有趣味,并带有一定想象力的问题,指出这些并非都是一些美好的愿望,它们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逐步实现,从而引导大家了解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的科学,它们的任务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接着教材以丰富多彩的化学学科和现代科技成果,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以及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化学等问题,注重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教学思路:

教材创设了一些情景,从殷实的史实出发,展示了化学与人类进步以及社会发展的关系,我们要仔细地阅读认真的品味,初步从化学、技术、社会这三者的密切关系中领悟化学学习的价值,建立学习化学的兴趣和责任感。

中考分析:

本课题重点引入了什么是化学,为什么学化学,这是学习化学必须弄清楚的最基本知识,并贯穿了学习的全过程,是中考必考的重点。中考热点为化学研究的对象、作用及发展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了解化学研究的内容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分析讨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围绕着什么是化学,化学有什么作用,以及怎样学习等问题,对学生学习化学的情感进行熏陶和培养。

(2)通过我国化学成就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学习化学的紧迫感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

1、什么是化学

2、化学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教材分析:

“化学使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走进化学实验室”本单元由“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三个课题组成。其中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活动,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身体验、广泛交流,从一些生活或中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事实、现象和问题出发、培养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建立有关物质变化的基本概念,结合具体试验,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初步学会一些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为今后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重点难点:

学习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并进行化学实验基了解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一些基本概念,

本操作练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概念的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教学思路:

教材已开始就从具体的实验中纳出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概念,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教材从生活中提炼出两个探究活动,还安排了三项基本试验操作,我们要主动参与探究活动和试验操作练习,并通过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主动地获取知识,初步认识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和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方法和成功后的喜悦,从而产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并可望了解化学的情感,树立学好化学的信心,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尊重客观事实,善于合作等优良品德。

通过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中和熄灭后三个阶段的观察和呼出气体的探究,初步学会观察、记录和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学会结论推理的方法,学会实验原理步骤等的图示方法。同过药品的取用、物质的加热和仪器洗涤的基本操作练习,学会化学试验基本操作技能,学会实验设计,填写实验报告。

中考分析:

从今年各地中考考卷来看,都把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科学探究的方法、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作为重要内容来考察,2008年中考次部分内容共14分,占总分的20%。考查的方法是将具体的实验与活动探究相结合,使学生从重获取化学知识。试题灵活多样,既考查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情感方面的熏陶。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二、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四、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演示[实验1-1]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1-2]首先展示胆矾晶体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演示[实验1—3]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板书](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1、2。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讲解]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初中化学必考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化学人教版教学设计文库

初中化学课本人教版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说课稿范文

初中化学教案202

初中化学教学计划

初中化学的教学计划

初中化学方程式总结

初中化学《环境保护》说课稿

初中化学教案空气
《初中化学教案空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中化学教案空气(共14篇)】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计划2023-12-07

初中化学必背知识点2023-01-27

初中化学知识点(空气和水)2023-06-17

初中化学教案2023-01-03

初中化学实验心得体会2023-09-25

初中化学《溶解度》说课稿2022-12-30

初中化学课后反思2022-10-22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论述2022-11-01

奇妙的二氧化碳 ―― 初中化学第一册教案2022-08-16

初中化学备课范文2023-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