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大典 教案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精选18篇)由网友“晓晴”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开国大典 教案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开国大典 教案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6、开国大典
教材简析
《开国大典》通过对新中国成立盛况的记叙,表达了全国人民为新中国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情感。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学会3个生字,理解20个词语,学习排比句。学有余力的学生可认识双关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6~8自然段。
重点与难点
重点:体会开国大典盛况,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
难点:含义较深的句子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朗读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3个生字,理解部分新词。
2、掌握课文大意,按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
3、学习第一段,感受会场上喜庆的气氛。
教学过程:
一、解题
1、出示课题,读题。
2、理解题意。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3、根据课题提出疑问。
二、自学
要求:1、读通课文,学会字词。
2、划出课文中解释课题的一句话。
3、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划出场面间的连接句。
4、解决疑难,发现疑难。
三、交流
1、试说课题意思。
2、分段。(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动人场面可以分为四段)
教案设计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四、阅读(第一段)
1、指名分节读课文。
2、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3、选择一句,读出庄严、隆重、热烈的气氛。
4、随机学习重点句。
五、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2、完成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
2、背诵第6~8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阅读第二段。
1、理清典礼过程。
默读本段,理一理典礼的过程。
(典礼开始,领导就位)--(奏国歌)--(毛主席宣布政府成立)--(升国旗,鸣礼炮)--(宣读公告)
简要叙述开国大典的典礼过程。
2、自由读,感受人民群众的心情。(激动、兴奋、喜悦)
3、划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理解基础上练习朗读。
二、阅读第三段
1、自由读,用一个词概括阅兵式的特点,划出写人民群众观看阅兵式心情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交流成果
三、作业
1、背诵6~8节。
3、联系课文内容写排比句:
教学目标:
第三课时
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正确领会课文中心思想,感受开国大典中,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领袖、热爱新中国的思想感情,了解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听写。
教案设计
2、背诵6~8节。
二、阅读第四段
1、默读,划出概括节日夜晚北京城景象的一句话。
2、理解。
3、朗读第14小节,读出欢庆的气氛。
4、读结尾两句,领会句子的意思。
“两股红流”指什么?这样比喻写出了什么?
“光明”指什么?象征什么?
读好这两句话,读出内含的意思。
三、总结全文,领会中心。
1、连起来说说课文记叙了4个怎样的场面。
2、整理语言,归纳主要内容。
3、作者为什么反反复复写广场的“红旗”、“红灯”,群众的“掌声”、“欢呼声”?反映了什么思想感情?
4、完成作业本6、7题,交流。
5、学习“单元提示”。联系这一课的学习,说说怎样凭借主要内容领悟中心思想。
四、作业
选做:
1、摘录、朗诵最令你激动的句子。
2、写一写你读后的感受。
3、写一段话:1949年10月1日,我站在天安门广场上……
板书设计:
6开国大典
热爱、激动、自豪
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宣布典礼开始→奏国歌→升国旗→放礼炮
重点突出→宣读公告→阅兵式→群众游行
有详有略
作业设计:
1、根据词语的意思,用“ ”画出正确的字
(竟 竞)争 (宣 宜)读 (再 在)现
(连 联)欢 事(绩 迹) (捡 检)阅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四( )八方 ( )山倒海 水到( )成 长( )内外 大江( )北 五( )六色
3、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典:①标准,法则; ②诗文中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 ③典礼。
1).雷锋永远是大家学习的典范。 ( )
2).开国大典的每一声炮响,全场都会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
3).我知道“将相和”这个典故的来历。 ( )
融:①融化;②融合;③流通。
4).上海是我国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 ( )
5).冰雪消融,春回大地。 ( )
6).三十万人热爱领袖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 )
4、找出下面句子中的反义词。
1).我们的语文老师讲课很幽默,本来很抽象的道理,经他一讲就显得具体了。( )-( )
2).我国淡水资源缺乏,因此我们要节约用水,决不能浪费。( )-( )
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 )
[开国大典 教案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篇2:稻草人 教案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1.稻草人
教材简介:
《稻草人》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农人亲手做的放在田里看护庄稼的稻草人,由于看到稻子长出了新穗,而为主人高兴。由于发现稻叶上有小蛾及很多子而无比惊恐。又因自己无效的警告而愁闷。最终因蛾卵变成了肉虫吃光稻叶而为白白付出辛苦的主人深感痛心。课文表达了稻草人因能力所限,而无力挽救主人命运的痛苦心情,一个忠诚、尽职、心地善良的形象跃然纸上,浮于眼前。
教学要求: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稻草人的善良和尽职。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激发学生对穷苦劳动人民的同情。
5、教育学生有一颗善良的心,关心、体贴、帮助他人。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稻草人焦急的心理活动。
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人物内心塑造人物形象。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稻草人的图片。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
a.文中哪些描写与稻草人的特征是相符合的?
b.课文为什么把稻草人与牛、狗进行对比?
二.学生分别读稻草人的外貌。心理活动。动作描写的句子,体会:
a.外貌描写表现了什么?
b.文章有几次心理活动描写?每次表现了稻草人怎样的心情?(高兴、焦急、痛心)
c.文章中几次直接描写老太太?分别是从那几个方面写的?各表现了老太太怎样的心情?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以快乐的心情的反衬结局的悲惨,以乐写痛,则痛甚)
三、品读句子,理解思想情感:
教案设计
a.给课文分段:
1.介绍稻草人的外貌,看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普通,善良,坚守职责的好人)
2.用一句话话概括1---2自然段的主要人区类容。
3.稻草人为主人做了那些努力?有效吗?用一个成语概括这种情况(心有余而力不足)表现了作者的什么?(同情劳动人民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悲哀)
B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本自然段中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两层?如何分?(回顾主人的悲惨经历,为主人即将得到的丰收感到由衷的高兴。这一处伏笔的作用是什么?)
1.学生谈一谈读了本段的感受;
2.齐读本段;
3.找出本段的比喻句,体会情感;(她的脸上满是皱纹,倒像个风干的橘子,那里会露出笑容来呢!)(这一句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以往的生活悲惨,将来又会雪上加霜,更令人同情)
b.点名读第四-五自然段:
1.文中的动作描写实际上是什么造成的?把他写成稻草人的自觉行为有什么好处?(体现作者的同情与焦急,稻草人就是作者的代言人)
2.找出本段中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描写,作上记号;
3.作记号之处表现稻草人什么心情,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无比惊恐、着急)
C学生通读1---5自然段;质疑问难。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授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二.学生轮读课文至第五自然段,然后听老师读6---8自然段,思考:
a.听完这几段,你弄懂了哪些问题?有哪些疑惑?
b.文中“她看到一切事情都很好”指的是哪些?
c.文中表现稻草人焦急的心情的词语有哪些?(急得不得了、连忙、急迫、急得要命、使劲、恨不得、)
d.“除了稻草人以外,没有一个人为稻子发愁。”这句话有没有话外音?
三.学生自由读本部分,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自讲6---8自然段
四.小组评选一人上讲台讲授这一部分,其他同学可进行质疑问难
五.学生默读第九自然段,思考:
a“咬嚼”一词还可以用哪些词代替?用本词的好处在哪里?(表现肉虫的贪婪,令人厌恶,闻者的不忍与心痛)
b稻草人为什么低下头?作者想表达什么情感?在事实上,稻草人低下头
教案设计
是什么原因?
六.想象一下老太太见到田里的情况会怎样,然后写一百五十字左右的语段,表现老太太那时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
七.总结全文
八.学生通读全文,并用一句话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
九.语段仿写:
a.第一自然段外貌描写
b.第三自然段环境与心理活动描写
板书设计:
1、稻草人
稻草人 飞蛾下子 老妇人
(善良)焦急、担心、愤恨、悲伤(可怜)
作业设计
一、
1、辨字组词
带 戴
穿衣帽 一衣()水 领() 拥()
竭 褐 渴 喝
()色 ()力 ()望 ()彩()水 口()
2、照样子写词语
沉甸甸
安安静静
3、认真读课文,再回答问题
1)什么情况下稻草人替他的主人高兴?
2)什么情况下稻草人禁不住低头哭了?
[稻草人 教案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篇3:望大陆 教案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7、望大陆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国家现在的国务院总理是谁吗?温家宝同志担任总理后,第一次与中外记者见面,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问:(出示幻灯片面2):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 在此之前一直没有机会了解您对两岸关系的看法,借这个机会请您谈一下您对台湾的了解和认识是什么? 温家宝在回答的提问时,说了一段充满骨肉情深的话:: 说起台湾,我就很动情,不由地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国民党的元老复旦大学的老校友他临终前写过的一首哀歌:“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在近千名中外记者济济一堂的大厅里,刚刚新任总理不足一小时,就充满激情地当众吟诵了这首诗歌,这是多么震撼中华民族的词句。你们知道写这首诗的人他是谁?(出示幻灯片3)、他就是于右任先生。介绍于右任:(出示幻灯片4、5、6)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板书课题(出示幻灯片:7)
二. 听录音,体会诗歌感情:(出示幻灯片8、9:学习目标)
三. 朗读课文,体会感情:(出示幻灯片10)让我们一齐来把这首哀歌,这段绝唱,这份遗嘱一齐感情朗读吧。
四. 掌握字词:出示幻灯片11
xī
兮: 文言助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shāng
殇:书面语,人没到成年即死去。
五. 理解课文大意:出示幻灯片12
六. 领悟诗情:出示幻灯片13
1. 诗人有什么嘱咐? 为什么要葬我于高山之上?他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死后葬于高山之上,可以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因为作者始终思念故乡、心系大陆。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反复咏唱,抒发了对大陆,对故乡的深切向往,眷恋的情感,是诗人的真情实感的流露。
2、诗人都望到了什么?他心中有什么想法呢?(出示幻灯片14)
见到“天”“地”的景象:天是深蓝色的,在天幕笼罩下的大地,茫茫一片,望不到边,给人以视野宽大,心胸开阔的感觉。
“山之上,国有殇”,作者借用屈原《九歌》中“国殇”一词,表达出自己愿意像为楚国而阵亡的将士那样以身殉国的深深的爱国情怀,也表现出作者凝视苍茫大地归期无日的深切悲痛。
3、表达什么情感?(出示幻灯片15)
此句借用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两句和借用屈原《九歌》中“国殇”一词,写出了我见到的天地的景象,表达了“我”对故乡的思念和渴望回到祖国的浓浓深情。
4、小结:
《望大陆》望字统领全篇,使我们似乎看到了一双眼睛,一双充满着浓郁乡愁,期盼回归的眼睛。全诗的重心全在这一双眼睛上,无疑,“望”字即为“诗眼”。
五、背诵诗文:
这几节小诗,是一份遗言,一段绝唱,一首哀歌。它饱含着于右任先生期望叶落归根,祖国统一的一往情深,它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心。如今,距离于右任先生当年写下《望大陆》已快半个世纪了,但是这首诗所表达的爱我中华的拳拳之心对祖国的统一仍然是一个有力的呼唤。让我们带着对这位真诚的爱国者的缅怀之情,去完整地背诵它吧。(出示幻灯片16)
六、拓展:
怀乡是人共有的感情,其实海峡那一岸的许多同胞,无时无刻都企盼早日回到祖**亲的怀抱,海峡两岸早日统一。下面,我们来听听他们共同的心声:
余光中《乡愁》(出示幻灯片17)
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深情的呤这首诗,把它作为礼物,送给海峡那一岸的同胞们,也让我们共同企盼台湾早日回到祖**亲的怀抱,海峡两岸早日统一。
板书设计:
大陆
望 (爱国思乡之情)
故乡
[望大陆 教案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篇4:望大陆 教案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2、使促学生独立认识“兮、殇”2个生字;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
教学重点: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佑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认识诗人。简介诗人生平及写作本诗的背景。
二、学习诗歌
1、自学生字。注意字的音和形。
“兮”“殇”都是一声;“殇”Shang,翘舌音。
2、自己读课文,注意把诗读正确、流利,了解每一小节诗的大意。
3、体会诗歌感情。
(1)默读课文,思考:诗人有什么嘱咐?
(2)说一说诗人为什么要“望我故乡”“望我大陆”?
(3)有感情地朗读一二节。
(4)齐读第三小节:诗人都望到了什么?
(见到“天”“地”的景象:天是深蓝色的,在天幕笼罩下的大地,茫茫一片,望不到 边,给人以视野宽大、心胸开阔的感觉。)
指导学生看文中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理解:“山之上,国有殇”
(体会诗人愿以身许国的情怀。体会诗中所表达出的于右任先生浓浓的爱国情感。)
指导朗读
三、引导学生阅读“学习链接”
体会诗人强烈期望两岸统一的情感和渴望回归大陆的心情,体会他在有生之年未能实现 心中期望的失望情感,以及他未能回到大陆、回到故乡、与故乡亲人相见的痛楚。
四、指导朗读、背诵
带着感情自己读读这首诗
朗读后试着背一背。
五、布置作业
能正确、熟练并有感情地背诵全首诗。
板书设计:
7*望大陆
望故乡
山之上,国有殇(爱国)
望大陆
[望大陆 教案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篇5:古诗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焚”,会写“锤、凿、焚”
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等词语。
2.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
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3. 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
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它诗篇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夏日绝句》
2.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
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3.预习《石灰吟》、《竹石》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民族之魂”,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他们所反映的“民族魂”是什么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夏日绝句》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夏日绝句》。打开书83页。板书;读古诗
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五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二后三)板书;有韵味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自己读,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
① 绝句:
绝句?有五言或七言两种。
② 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李清照(教师准备资料:李清照的个人资料: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历城(山东济南)人。她少年时就颇有诗名。她的文学作品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情调活泼优美,主要抒写少女、少妇闺情与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后期金兵入侵,丈夫去世,她只身漂泊,在愁苦中度过晚年,作品情调低沉、凄苦、深厚的故土之情,悲凉的身世之感和慷慨的国家兴亡之痛,一并抒发其中。其词清新俊逸,擅长白描,善用口语,风格独特。我们看看,猜猜这首词是属于哪一时期的作品?(也可出示李清照前期作品,对照让学生发现其不同。)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
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
B自学古诗
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杰:人中的豪杰。鬼雄:鬼中的英雄,指壮烈死去的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活着的时候,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思:怀念。直到今天,人们还怀
念思忆着项羽,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逃回江东。
D请1--2位同学把整首诗的意思讲一讲。
② 悟诗情:抓住“至今、思”感受诗的情感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这首绝句,是李清照的传世名作,我们就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之处。请你边读边想,你有什么感受?
你先感受到什么?(项羽是英雄豪杰,他虽然失败,但不屈服。)
你是从哪感受到的?(至今、思:到现在人们还怀念项羽。人们赞美项羽什么?)
C这首诗为什么写项羽?为什么诗人要“至今思项羽”呢?深入思考一下。提示:可以结合李清照生活的时代背景来体会,你又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在动荡的年代,李清照亲眼看到宋朝统治者仓皇逃窜,北方沦入敌手,与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人借赞扬项羽来批评南宋王朝的投降、逃跑,苟且偷生的可鄙行径。从诗中,体会出李清照的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把满腔的爱国情,集中在对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思念与赞美中。你能把诗中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诗人深层的含义?(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读下面两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两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6)自学古诗
①介绍两首诗的作者.
②解决字词。
出示: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读词语。
拓展词语:千万()
③朗读古诗。想一想古诗的意思,想一想这两首古诗的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习《石灰吟》、《竹石》
2.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
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教学过程:
1. 导入: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三首》的《石灰吟》与《竹石》这两首古诗。
2. 新课:
(1) 初步感知大意:
以自学、汇报为主
① 《石灰吟》
A逐句理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对待烈火焚烧、锤炼看作很平常的事。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浑不怕:一点也不怕。浑:全,都。清白:指石灰的颜色纯白,没有斑点。
B整体了解: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② 《竹石》
A逐句理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你看,它的根深深地扎入断裂岩缝中间,像一只手紧紧地抓住岩石,像一口钢牙牢牢地咬定青山。这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磨:折磨。“坚进”坚定强劲。任:任凭。尔:你。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让它屈服。
B整体理解: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歌的意思。
(2)感悟诗歌情感:
①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分别留下怎样的印象?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对严峻的考验。
朗读,读出石灰的面对各种考验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它高大挺拔,扎根艰难与顽强。
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
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②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
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用上咱们上节
课学会的方法,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生平,小组讨论,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汇报。
《石灰吟》:
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
白”,这个“清白”到底指什么?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
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于谦就是这样,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实践了他的誓言。
教师小结:这就叫做“托物言志”。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竹石》呢?汇报:
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引导学生认识到:
A《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B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3.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古诗,具有什么特点?(托物言志)
在学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表面的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看诗隐含的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背诵这三首古诗。
[古诗三首 教案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篇6:自然之道 教案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自然之道》导学案
本周合作学习习惯养成:认真倾听。
学校:泸溪县合水中心小学 学习引导:彭丽霞 学习小主人: 六(4)班
课型:自学探究+合作交流+展示提升 总课时数:1 备注: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重点)
2、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对人类启示的兴趣。
一、预习检测(3分钟)
金钥匙:2人小组检测;书空易写错的字,认读字词,说课文大意,交流对课题的理解或质疑。
1、初读课文,我发现容易写错的字有: 。
难读的字词有 。
感知到课文大意 。
2、我对题目的思考是:
抓重点词句填写
二、自学探究(5分钟)
1、完成表格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感悟
项目 详情
去加拉巴哥岛的目的 观察幼龟怎样离巢进入大海
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我们救了一只幼龟导致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受到食肉鸟的伤害。
结果怎样 我们虽然做了补救,但是幼龟还是一部分被食肉鸟吃了。
明白道理 尊重自然,按自然规律办事。
2、“争先恐后”一词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 次,
其中第一次是指 ,第二次指 。
小组因我而精彩
三、合作交流(5分钟)
金钥匙:“我”和七个同伴及向导的前后情感变化怎样?
1、每组4号先交流,其余3人认真倾听,随时补充或纠正;
2、见解相同举手通过,有争议时由组长组织全组成员讨论交流,形成共识。
3、记录员运用速记法整理和记录本组学习成果。
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
四、展示提升(10--15分钟)
1、展形象:声音洪亮,站姿挺拔,自信大方。
2、展内容:讲解清晰,重点突出,组间补充。
五、课堂检测:(3分钟)
1、对照“学习目标”自我反思,完成的在目标后面选择星级,奖励自己。
2、本课学习我做到了倾听( ),思考( ),交流( ),合作( ),展示( ),汲取( )。
3、本节课我对自己的表现评价是(优秀,良好,一般),我在( )方面表现还不够,需要继续努力。
读了课文,我有收获哦!
六、“我的视角”
[自然之道 教案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篇7:《山海关》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选自峻青的《雄关赋》。本课是一篇描写我国著名的古迹山海关的散文,抒发了作者对山海关的赞美和歌颂之情。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所表达出的热爱祖国疆土,热爱中华民族的炽热情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懂得作者按“先总起(赞叹山海关),再分述(山海关的威武风采--山海关的动人历史),后总结(歌颂山海关)”的全篇行文思路以及按先概括后具体及空间位置转换记录山海关的局部行文思路。
3、训练学生用词语概括山海关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领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4、帮助学生认识并会写部分难写的生字词。引导学生独立阅读链接小诗《长城》,能有感情地进行朗诵。
教学重难点:
概括山海关的特点,培养学生概括归纳总结的能力和准确用词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领会重点语句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等
教学时间:第五周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同学们,你们去过长城吗?去过万里长城的山海关吗?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作家峻青,去认识这被誉为“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吧!
板书:山海关
(二)初读,感知全文思路。
1、自由小声朗读课文,注意生字新词的读音,把句子读通顺。
2、再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整篇课文中,哪些部分主要写我看到的景象,哪些部分写我由此展开的联想?
(三)细读,体会文章内容。
一边默读,一边思考:从作者眼中看到的山海关和心中产生的种种想法,你认识到了山海关有怎样的特点?
1、读第一,二自然段,注意作者用了怎样的词语,句子来介绍山海关的风采?
(“好一座威武的”“这号称。。。。。。”等感叹号)
这两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读第三至五自然段,注意作者用哪句话概括了山海关的风采的特点和给自己留下的深刻感受?文中哪些地方具体地写出了这些特点?
3、读第六至九自然段,注意作者站在这雄关之上,心情有怎样的变化?找出相关句子。
4、他想到了什么?用哪些话概括了山海关历史的特点和给自己留下的深刻感觉?
这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里用了什么词语、句子来全面概括山海关的特点?
5、在阅读课文1-4段时,要让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去体会有关语言文字。
在理解各部分内容时,要结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或段落。不要把理解和朗读分离、割裂开来。
(四)练读,领悟表达方法。
板书设计:
城楼
9、山海关 地理位置
历史作用
现在的作用
[《山海关》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篇8:《文天祥》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文天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脍、趋、俘、铿、锵、押、刑、囚”8个生字,理解“脍炙人口、铿锵、押送、刑具、囚室、炽热、日趋、效法、骁勇善战、大义凛然、花言巧语”等词语。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3.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悟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与崇高的民族气节。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布置查阅文天祥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从古至今,我们国家出现了不少民族英雄,他们身上表现一种不屈于外来强权的民族精神。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著名的民族英雄,他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流传千古,你知道他是谁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课文,进一步了解文天祥。(出示文天祥图)
二、新课:
1.学习生字词:
①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了解课文内容。
②出示课后生字所组成的词语:
脍炙人口、日趋腐朽、被俘、铿锵、关押、刑具、囚室
这些词语中,哪个生字的字音容易读错,你快把正确的读音提示给同学们。(重点读:脍)
这些字中,你认为哪个最不好记,你有什么好方法,提示给同学?
2.整体把握课文:
通过读课文,你对文天祥有哪些了解?(分段)
文天祥是一个具有炽热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人(第1自然段)
文天祥是在父亲的教育与影响下,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青年。(第2自然段)
文天祥在国家危难之际,举兵抗元,最终失败。(第3、4自然段)
文天祥拒绝劝降,为国捐躯,视死如归。(5-8自然段)
文天祥的浩然正气千秋长在,鼓舞着无数仁人志士。(第9自然段)
3.抓住重点内容,感受人物品质。
你觉得文天祥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能找出文中对他的评价吗?默读课文,结合文中的重点语句进行阐述。
汇报、交流:围绕“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来抓重点语句感受。
(1)第3自然段
抓文天祥的语言:
文天祥郑重地说:“国家有难,却没人来解救,这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啊!今天我组织勤王军,就是想为天下人做个抗击元军、不怕牺牲的榜样,希望各地官民效法,共同保卫国家。”体现出在国家危难之际,为国担忧,以实际行动抗击元军,保卫国家。
看图激情。看这幅图,文天祥站在战车上,对那些产生悲观情绪的人郑重地说:--(出示文天祥的话,朗读)
(2)第5自然段
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引导学生体会出:在张弘范让他给坚持斗争的南宋爱国将领写劝降信的情况下,他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的意思是: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表明他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妥协,不会投降,也表现了他的英雄气概与高风亮节。
朗读
(3)第六自然段
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文天祥的语言:
面对这些花言巧语,文天祥无比蔑视,他坚定地回答:“国家虽亡,也不能有二心;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
无比蔑视:特别轻视、看不起。
坚定:表明立场坚决、不动摇。
为国牺牲的目的也决不在于留名!表明文天祥铮铮铁骨,耿耿忠心的崇高精神。
朗读,读出无比轻蔑的语气。
(4)第8自然段
你还从哪感受文天祥炽热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抓他说的两句话:
“金石之性,要终愈硬,性可改耶?”
“我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亡了,我只有死,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引导学生体会出:文天祥面对三年牢狱的折磨,面对沉重的刑具,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与凛然正气。
朗读。
看图:出示课文中的图,教师引读第8自然段。
4.总结:
同学们,这篇课文,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文天祥的爱国?(通过具体事例:组织勤王军、多次严词拒绝劝降,为国捐躯)
文章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和中间部分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认识到:开头概括--具体--总结
5.拓展:
你还知道文天祥写过哪些作品吗?介绍给同学。
三、板书设计
文天祥
组织勤王军
炽热的爱国精神
多次严词拒绝劝降
浩然正气
崇高的民族气节
为国捐躯
[《文天祥》教学设计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篇9:第一单元说明 教案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单元说明
本单元将带领学生进行一次“童话寓言之旅”。单元中《稻草人》、《寓言二则》、《卖火柴的小女孩》是精读课文,《刺猬汉斯》、《尼尔斯骑鹅历险记》是略读课文。其中有两则是寓言,剩下的课文是童话作品。
本单元以“要注意领悟作者在童话、寓言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哲理”为专题。既编排了我国著名作家叶圣陶的作品,也有外国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格林兄弟、赛尔玛˙拉格洛芙的著名童话,还有在本套教材中首次以文言文形式出现的我国古代的著名寓言。
《稻草人》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农人亲手做的放在田里看护庄稼的稻草人,由于看到稻子长出了新穗,而为主人高兴。由于发现稻叶上有小蛾及很多子而无比惊恐。又因自己无效的警告而愁闷。最终因蛾卵变成了肉虫吃光稻叶而为白白付出辛苦的主人深感痛心。课文表达了稻草人因能力所限,而无力挽救主人命运的痛苦心情,一个忠诚、尽职、心地善良的形象跃然纸上,浮于眼前。
《寓言两则》所选编的《自相矛盾》和《画蛇添足》,都是著名的寓言故事。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麦著名作家安徒生的作品。课文记叙了在大年夜,一个小姑娘又冷又饿,在街头卖火柴。她擦燃了火柴,眼前出现了暖和的火炉、美丽的圣诞树和慈爱的奶奶这些美好的幻象。最后她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街头。小女孩的悲惨遭遇让我们看到当时社会的黑暗,也感受到了作者对穷苦儿童的深切同情。
《刺猬汉斯》这篇课文是德国格林兄弟的童话。讲的是一个富有的、农夫的怪儿子---刺猬汉斯的历险故事。童话表现了主人公汉斯的坚毅、勤劳、纯朴、善良,同时还告诉人们一个朴素的做人的道理:要言而有信。
《尼尔斯骑鹅历险记》展现了瑞典女作家赛尔玛˙拉格洛芙的长篇童话中的一个情节。课文写了一个名叫尼尔斯的放鹅的男孩经常捉弄鹅。一天他被小精灵变成了拇指大的小人儿,在经历了一番波折后他勇敢地从狐狸口中救下一只野鹅,最终得到野鹅们的信任。故事中我们看到尼尔斯知错改错、勇于舍己、乐于助人,是个心地善良的好孩子。
这几篇课文生动有趣,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学生通过阅读妙趣横生的小故事,体会文章所表达的丰富情感及深奥道理,并在潜移默化间感受到童话、寓言这两种文学体裁的无穷魅力。
教师在教学前,应大体了解童话、寓言的概念及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单元主题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注重引领学生欣赏童话所展现的美丽奇妙的景色,注重通过朗读帮助学生品味、积累童话的语言,从而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启迪。对于首次学习文言文,教师要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并在学习方法上教育恰当地指导。教师可以先行查找、归纳一些学习文言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如:文言语句的翻译可采用“留、换、补、删”四种具体方法。
1、保留原词。即凡人、事、物等名词性的表意词可以保留不动。
2、改换词语。即将文言中的单音词换为相应的现代汉语双音词。
3、增补词语。即将文言文中常省略的各种句子成分补充译出来。
4、删略词语。即将文言中那些无实在意义的虚词去掉不译。
当然这些内容不一定全教给学生,但教师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
在本单元的“语文百花园一”中安排了相关的训练内容:“温故知新”、“口语交际”、“习作”三个栏目。“温故知新”中的“拓展与交流”以总结交流的形式,对本单元的童话学习进行评价与叫,尤其是从学习方法哂纳感进行了总结。“阅读平台”提供的寓言诗意在引导学生领悟其中蕴含的哲理。“口语交际”和“习作”也是围绕寓言、童话来进行的。“大家谈:寓言和童话”是本单元课文学习的一个延续。意在使学生通过有条理、有重点、清楚明白地表达,在“童话、寓言”王国里尽情遨游、捕捉乐趣、受到启迪。“习作”是编写童话。这是一次有意思的习作实践,也是一次想象作文的训练。
教学本单元可用14课时。精读课文8课时,略读课文2课时,“语文百花园一”4课时。
单元学习目标:
1、识字写字:能够随文识字20个,会写生字23个。
2、能够结合语言环境正确理解字的意思,积累成语。
3、认识破折号,了解它的作用。
4、指导学生通过默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能对童话中人物进行评价,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启迪。
5、朗读并背诵寓言故事,能联系实际理解寓言所比喻的意思。
6、展开想象编写故事,初步训练学生把自己的感情和要说明的道理表达出来。
学习状态分析:
本单元课文内容以童话故事为主。故事生动、充满童趣,深受学生喜爱。但也正由于童话作品的生动有趣,学生们往往更容易被奇异的情节和奇特的人物外貌所吸引,而忽略对内容本身地深入理解、对主要人物的分析体会。因此教学时,不但要关注到学生兴趣,更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读读感受深的地方,说说受到触动的理由,进而理解课文内容,受到启迪。在感知内容的同时还要注意对文中人物的评价,对作者情感的体会。从中受到感染、教育,并在学习过程中尝试了解童话、寓言的表达方法。
[第一单元说明 教案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篇10: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案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卖火柴的小女孩教案
教学目标:
1. 研读课文重点段落,倡导个性化阅读,构建多元化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让学生了解作者采用现实与幻想对比的手法,通过研读,懂得小女孩的幻想越美好,现实越悲惨。
3、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重点:研读课文第二段,通过研读,体会幻想越幸福,现实越不幸。
教学难点:倡导个性化阅读,构建多元化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1. 导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童话,齐读课题-- 《卖火柴的小女孩》,从课文的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2. 介绍作者。
(教师相机介绍:安徒生是丹麦着名童话作家,也是世界着名童话作家,被后人称为“世界童话之王,我们阅读过的《拇指姑娘》《海的女儿》《丑小鸭都出自于他的笔下》)(教师相机板书:安徒生)这么有名的童话作家,我们可要好好学习他的作品呀,同学们有信心
二、检查预习,初读文意
1. 检查生字词
师:课文我们已经做了预习,让我们一起来认读本课的生字词语。
(教师幻灯出示:乖巧 围裙 硬币 裂缝 橱窗饥饿 学生要求注意的字形:兜 字音:暖和暖和 喷香
)
2. 同学们已经读过课文,能不能理清课文主要段落: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将课文的每个自然段用序号表示出来,同时思考:课文的哪些段落是描写小女孩的现实生活的,哪些段落是描写小女孩的幻想部分的?(教师相机板书:现实 幻想)
三、细读文本,理解升华
(一)学习开头描写现实的部分
师:轻声读文章1-4自然段,边读边画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同时思考从这些句子中你感受到了小女孩的现实生活怎样?(学生自读,师巡视)
1.教师相机出示语段:
“小女孩只好赤着脚走,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的。她的旧围裙里兜着许多火柴,手里还拿着一把。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
教师启发: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上文进行理解)(一双小脚冻得红一块青一块 赤着脚走 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钱。)教师板书:冷
教师指导感情朗读这一语段。
教师预设:
2.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将“天冷极了” 换成“天很冷”可以吗?)
3.每个窗子里都透出灯光来,街上飘着一股烤鹅的香味,因为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这个。(这里用了一个破折号起到什么作用呢?)(补充说明)教师板书:饿
4.教师启发:在这样的一个夜晚,这样的寒冷,小女孩为什么不回家呢?(学生联系文中语句进行理解:她不敢回家,因为她没卖掉一根火柴,没挣到一个钱,爸爸一定会打她的。再说,家里跟街上一样冷。他们头上只有个房顶,虽然最大的裂缝已经用草和破布堵住了,风还是可以灌进来。)
(二)学习文章结尾部分
教师过渡:这是一个可怜的小女孩!这一天是大年夜,是一个举家团聚的日子,大街上到处弥漫着烤鹅的香味,一个赤着脚的小女孩在大街上叫买火柴,马车差点把她撞死,小男孩欺负她,寒风刺骨,雪花飘飘,新年的脚步近了,小女孩的结局怎样了呢?
1.学习课文11,12两个自然段。
学生读
教师出示:
(1)第二天清晨,这个小女孩坐在墙角里,两腮通红,嘴上带着微笑。她死了,在旧年的大年夜冻死了。(教师相机板书:死)教师:看到这,同学们,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让学生们带着悲伤的心情再读这句话。
教师引读:是这样的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女孩,却在旧年的大年夜被冻死了看着小姑年那小小的尸体,人们只是好奇的猜想着:“她想给自己暖和一下……”可是,谁也不知道……(教师出示幻灯片,学生齐读)
(2)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提问学生读两段话)教师启发:
明明是不幸,明明生活得很悲惨,为什么说她曾经是多么幸福?(学生怎样回答都可以。)
为什么不按照顺序学习小女孩的幻想部分呢,其一:文章结尾告诉每一个人,小女孩在现实中被冻死了,与第二层次的学习同属“现实”部分,在文章的学习上有一气呵成之感;其二:让学生们知道,在那样的现实天条件下,小女孩被冻死是不足为奇的,符合孩子们的心理认知特点。
(三)学习文章幻想部分。
学习文章5至10自然段
教师过渡:小女孩曾经看见过哪些东西?给她带来哪些幸福?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5-10自然段,划出小女孩看到的事物,并体会小女孩当时的心情怎样?
(学生自己默读文章,教师出示幻灯片)
她擦着了第一根火柴,她幸福地看到( )
她擦着了第二根火柴,她幸福地看到( )
她擦着了第三根火柴,她幸福地看到( )
她擦着了第四根火柴,她幸福地看到( )
学生反馈交流,教师相机板书:火炉 烤鹅 圣诞树 奶奶
教师追问:小女孩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学生回答:冷 ……)
1.学习课文第五自然段。
教师提问学生读第五自然段。教师启发:从那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小女孩很冷?(几乎冻僵了)这时候他最需要的是什么?(温暖)这些有吗?(没有)她身边只有这些没有卖出去的火柴,可是面对这些火柴,他又犹豫了,他的犹豫表现在哪里?(她终于)谁能把这种犹豫读出来?(学生读: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教师提问3个同学读)
教师相机出示第五自然段并让感情接读:
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教师提问学生读,相机指导:读得很幸福!自信自己能读好的同学站起来幸福地读读。
教师过渡;:小女孩在这一刻是多么幸福啊,我们大家仿佛听到了她的声音,孩子们,你们听到了吗? 她在说什么? (多么舒服。多么温暖啊?……)
2.学习比较课文5和10自然段。
教师过渡:是的,就这样,小女孩就这样一次又一次地擦燃火柴,她幸福的看到了烤鹅,看到了圣诞树,看见了自己的奶奶,烤鹅,圣诞树的出现是那么的短暂,她是那么的绝望, 为了留住自己深爱的奶奶,小女孩最后一次擦燃了火柴。(教师相机出示幻灯片,提问学生读文章)
她赶紧擦着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一大把火柴发出强烈的光,照得跟白天一样明亮。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教师启发:小女孩这一次擦燃火柴,与第一次擦燃火柴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学生思考回答)
再读这句话。
她曾经看到过那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多么幸福地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四、课外拓展,布置练笔
看看我们的世界,看看我们的中国,有的地方还充满战争,有的地方还很落后贫穷,这里的孩子还得不到好的教育,生活的还很艰苦,甚至连生命都无法得到保证,面对他们,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你将学文感受,写出来。
[卖火柴的小女孩 教案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篇11:感恩的心 教案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一、说课
设计背景:
近年来,由于独生子女党的不断增多,父母对子女的爱已成为了溺爱,使得这些孩子完全不把父母放在眼里,更不用说别人,甚至有些孩子认为父母、老师、朋友的帮助都是理所应当的,根本不用谢。为了让孩子懂得知恩图报,我设计了本节主题为《感恩的心》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加强对学生知恩、感恩的教育,让他们都有一颗“感恩的心”。
教学主题分析:
让学生走进父母、走进老师、走进身边所有的人,懂得尊敬别人,有爱心,并学会感恩。
学情分析:
小学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和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他们能应用清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能应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
教学活动目标:
1、通过本主题活动,让小学生从小懂得尊敬父母,师长,关爱他人,从而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
2、在交流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并作出自己的判断,并学会使用恰当的感谢语言。
3、让学生感人场面中受到熏陶教育,从而激发他们关注社会,关注好人好事的热情.
教学策略:
1、教学情景的创设:采用播放影片《父母师孩子最好的老师》,通过播放抗洪救灾、汶川地震、青海玉树地震和抗旱救灾中的感人画面,配以歌曲《爱的奉献》,《感恩的心》,从而点燃学生对父母、老师及社会各界关心我们的好心人的感激之情,明确我们要学会感恩。
2、学习方式:
以小组合作和师生互动为主要教学方式。
课前准备:
1、影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歌曲《爱的奉献》、《感恩的心》。
2、稿纸。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二、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课题
同学们,你们感受到身边的爱了吗?(学生回答)爱是世界上永恒的主题,是世间最美丽的词语,正因为有了爱,人间才充满了温暖;因为有了爱,世界才变得更加美丽。我们知道,别人为我们付出了爱,给了我们帮助,那我们要对他们表示感谢,懂得知恩图报,也就是说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板书:《感恩的心》)
(此环节设计意图: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唤起学生对爱的情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观看影片,体会真情。
观看影片《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认真体会影片中的感人情节。
(三)、走进《一碗面的启示》。
1、自由读这则小故事,边读边想:这碗面给了小作者什么启示?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3、用简短的话语说说你观看影片和小故事后的感受。
(以上三个环节的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影片和小故事,唤起学生对父母的爱,知道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要学会感恩父母。)
(五)、听乐看图《爱的奉献》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要感谢的人只有我们的父母吗?(学生回答)是呀,我们要感谢的人还有太多太多!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在近年我国的大灾大难中的感人图片,下面我们一起来用心看一看,一起去感受社会各界人士给我们带来的无私的爱。
2、播放配乐图片《爱的奉献》。
(六)、小组活动
1、分小组讨论,你想把你“感恩的心”送给谁?为什么?
2、组长记录。
3、全班交流。
4、教师总结板书。
(七)、课堂小练笔:
你此时此刻想对你想感谢的人说些什么?请在老师发给你们的稿纸上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八)、展示成果
1、配乐《感恩的心》让学生朗读自己的作品。(此环节注意及时鼓励学生,给予表扬,学生掌声给予肯定。)
2、教师总结: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在此也要感谢你们,谢谢你们今天对老师的配合,谢谢你们!好了,现在请把你们的作品交给老师,我要下去细细品读你们的作品,体味你们的真挚情感!
[感恩的心 教案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篇12:秋天的怀念 教案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秋天的怀念》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马街镇宜那完小 王敏
一、说教材:
《秋天的怀念》一课选自S版语文实验教科书十一册第12课。它是史铁生写的一篇怀念母亲的散文。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深情。
二、说学情:
这篇散文比较短小,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能通过有效阅读达到“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的要求。所以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相信通过对本文的学习能够引导学生感受母爱的伟大无私,体悟对生命的珍爱之情。
三、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依据教材特点、学情以及新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所作的三维要求,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怎样通过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态这些细节描写来感悟母爱的无私、伟大
引导学生研读文本,激发学生的感恩情怀,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思考,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
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指导学生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从中感悟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毫不张扬的母爱,引发学生对生活态度的积极关注,关注对“好好儿活”意义的探寻。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和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的阅读训练重点,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对话为主线的教学思想。通过“抓细节之美,品言语之情,悟人生之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读,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体会到母爱了吗?谁能用一个具体的小事例来说一说?(请2-3名学生汇报)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生的作品“秋天的怀念”,一起去体会母爱的真挚、无私和伟大。(板书课题-----秋天的怀念)
学生齐读题目,问:同学们,读了题目后,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学生问,老师抓住重点问题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自学,并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记叙了身患重病的母亲精心照顾下肢瘫痪的儿子,直至生命最后一息的故事。)
2、检查生字词学习情况
3、指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分段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听,认真看,找一找课文中几次提到看花?结果看到花了吗?(三次:第一次,母亲要带我去,我不答应;第二次,母亲要带我去,我答应了,但未去成;第三次,我和妹妹一起去。)
(三)自由研读,感知真情
1、朗读第一部分。(母亲的一句话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底,说说是哪句话?-----“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2、这是母亲对儿子说的话,儿子是怎么不好好活了,母亲才会说出这样的话?请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3、实话实说:你们多大?作者21岁因病致残,本来可以活蹦乱跳四处周游,可他却失去了双腿,他是怎样的暴怒无常、而母亲又是如何做的?请找出来加以体会。此时你是怎样看待他的?
4、指导学生用灰心沮丧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过渡:母爱是什么?母爱是理解、是宽容、是牵挂,第一次要带儿子去看花遭到儿子的拒绝,是不是从此就不想带他去呢?)学生:不是。那我们来学习第二部分,看看第二次要带儿子去看花,儿子有什么样的反应?母亲又有什么样的反应?找出来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并再次体会母爱的伟大无私。
母亲没能带“我”去看菊花就离“我”而去了,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我那个有病的儿子,还有那个未成年的女儿……”)从这句话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四)入情入境,课堂升华
1、儿女是母亲永远的牵挂,母亲走了,她有病的儿子能否坚强地面对生活呢?自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原来的母爱儿子理解不了,一个秋天过去了,又一个秋天过去了,直到后来儿子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懂得的是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作业布置
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肯定有许多的话要对自己的妈妈说,课后把你们想对妈妈说的话,用书信的格式写出来。
(六)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母亲
重病缠身 细心照顾
伟大 坚强
无私
[秋天的怀念 教案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篇13:《望大陆》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现代诗朗诵的基本方法。
2、在诵读中体味诗人浓烈的怀乡思国之情。
[教学设想]
通过反复诵读,体味诗中包含的浓烈的思乡之情;通过揣摩品味,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诗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方法。本课拟用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走近作者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样一件事吗?温家宝同志担任总理后,第一次与中外记者见面,在回答台湾中天电视台记者的提问时,说了一段充满骨肉情深的话: “说起台湾,我就很动情,不由想起了一位辛亥革命的老人,**的元老,复旦大学的老校友他临终前写过一首哀歌: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
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
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在近千名中外记者济济一堂的大厅里,刚刚新任总理不足一小时,就充满激情地当众吟诵了这首诗歌,你们知道写这首诗的人他是谁?
他就是于右任先生。
于右任简介:于佑任是陕西泾阳县人,他早年跟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是孙中山先生的亲密战友,也是**的元老之一,他一生爱国,希望早点结束战争,国共合作,建立一个伟大而富强的中国,然而他的愿望一起未能实现。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攻入南京,于先生撇下妻小被迫随**去了台湾。
到了晚年,特别想念大陆,想念他的家乡,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他常常登上台湾的高山之巅眺望大陆,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任泪水肆意流淌。他多么想回去看一看家乡,看一看家乡的亲人,看一看故土的一草一木啊!但是,他想回却回不来啊!一湾浅浅的海峡却铸成他永远的遗憾!在他去世之前,写下了这一首哀诗--《望大陆》。
板书:望大陆于右任
二、诵读中感知
1、让学生自由诵读全诗,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思乡、惆怅)
2、齐读,读出感情,读出味道。
3、三读:指名两位同学诵读,集体评价优劣。
4、指导朗读:
划分朗读的节奏每节诗之间停顿二拍,句与句间为一拍。
确定朗读的重音抓住关键词语以及富有表现力的修饰语。
把握感情基调感情:深挚、绵长的思念
语调:低沉略带哀伤
语速:舒缓
5、齐读。
三、研读中感悟
1、理解诗意
兮:文言助词,相当于现在的“啊!”
殇:书面语。人没到成年即死去。Shāng“国殇”就是为国家而死的人。(于右任老人将自己的一生全献给了祖国,当他离开大陆不得回归时,他以“国殇”自况)
2、体会情感
诗作的第一节“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有生之年不能见到海峡两岸统一的失望之情,也流露出了一位八十三岁的飘泊孤岛的老人对大陆的强烈的眷恋之情。诗作的第二节“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是痛彻骨髓的思乡曲,大陆有他的好友,更有他的至亲。诗作的第三节“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是仰天的叩问,四顾的茫然,天高地阔,就是不能见到自己的大陆和家乡。归期遥遥,此生是没有希望,山长水阔,何处才能望见故乡?生不能回到大陆与故乡,我死了,那就将我葬在台湾的最高的山峰之巅吧!总有一天台湾会回到大陆的怀抱。如果要等一万年,那就让我的忠魂在那高山之上站立一万年
[《望大陆》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篇14:《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石灰吟》、《竹石》
2.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
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古诗三首》的《石灰吟》与《竹石》这两首古诗。
2.新课:
(1)初步感知大意:
以自学、汇报为主
①《石灰吟》
A逐句理解: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千锤万凿:指用铁锤击,用钢钎凿。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对待烈火焚烧、锤炼看作很平常的事。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粉身碎骨”指石灰使用时,要碎散成粉末。浑不怕:一点也不怕。浑:全,都。清白:指石灰的颜色纯白,没有斑点。
B整体了解:
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②《竹石》
A逐句理解: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你看,它的根深深地扎入断裂岩缝中间,像一只手紧紧地抓住岩石,像一口钢牙牢牢地咬定青山。这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裂的山岩之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磨:折磨。“坚进”坚定强劲。任:任凭。尔:你。遭受无数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让它屈服。
B整体理解:
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诗歌的意思。
(2)感悟诗歌情感:
①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这两首诗,分别描绘的是石灰与竹子,说一说,石灰与竹子给你分别留下怎样的印象?
石灰:开采石灰时非常艰苦,烧制石灰时面对严峻的考验。
朗读,读出石灰的面对各种考验泰然自若。
竹子:长在高山岩石中的竹子。它高大挺拔,扎根艰难与顽强。
看图,感受竹子的坚强。
朗读,读出长在岩石中的竹子那种在艰难、恶劣的环境中坚忍不拔、顽强不屈的精神。
②深入感知作者的情感:
再读古诗,诗人仅仅是在赞美石灰、竹子吗?用上咱们上节
课学会的方法,联系作者写诗时的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生平,小组讨论,看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汇报。
《石灰吟》:
抓“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来感受。重点体会“清白”,这个“清白”到底指什么?
表面上写石灰,实际上是拿石灰自喻。说明自己不管遭受多大的挫折,即使是粉身碎骨,也要保持高尚的品格。表达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洁品格在人间的追求。于谦就是这样,到死也不向恶势力低头,实践了他的誓言。
教师小结:这就叫做“托物言志”。石灰与诗人之间有什么联系?
朗读,把诗中“物”的形象与所蕴含的精神融合起来,读出作者的情感。
《竹石》呢?汇报:
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
引导学生认识到:
A《竹石》也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诗人的情感。作者借赞美岩竹的坚定、顽强,说明做人要有骨气,不能随风倒。
朗读,读出这做人的道理。
B再联系诗人的时代背景,我们也能看到诗人自己对当时黑暗、污秽的社会不妥协的斗争意志和高尚节操。
朗读,读出诗人所言的志向。
3.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古诗,具有什么特点?(托物言志)
在学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表面的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看诗隐含的意思。这种方法你学会了吗?
背诵这三首古诗。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篇15:《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认识“焚”,会写“锤、凿、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等词语。
2.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3.指导学生朗读、背诵、默写这三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它诗篇等。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习《夏日绝句》
2.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
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3.预习《石灰吟》、《竹石》
二、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了解诗的内容,在了解整首诗的基础上理解诗的重点句,体会诗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民族之魂”,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他们所反映的“民族魂”是什么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夏日绝句》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夏日绝句》。打开书83页。板书;读古诗
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五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二后三)板书;有韵味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自己读,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
①绝句:
绝句?有五言或七言两种。
②学生根据查找的资料介绍李清照(教师准备资料:李清照的个人资料: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历城(山东济南)人。她少年时就颇有诗名。她的文学作品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作品情调活泼优美,主要抒写少女、少妇闺情与对自然景物的喜爱。后期金兵入侵,丈夫去世,她只身漂泊,在愁苦中度过晚年,作品情调低沉、凄苦、深厚的故土之情,悲凉的身世之感和慷慨的国家兴亡之痛,一并抒发其中。其词清新俊逸,擅长白描,善用口语,风格独特。我们看看,猜猜这首词是属于哪一时期的作品?(也可出示李清照前期作品,对照让学生发现其不同。)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
B自学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人杰:人中的豪杰。鬼雄:鬼中的英雄,指壮烈死去的人。这句诗的意思是:活着的时候,应该做人中的豪杰;就是死了,也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思:怀念。直到今天,人们还怀念思忆着项羽,他在惨遭失败之时,宁可自杀,也不逃回江东。
D请1--2位同学把整首诗的意思讲一讲。
②悟诗情:抓住“至今、思”感受诗的情感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这首绝句,是李清照的传世名作,我们就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之处。请你边读边想,你有什么感受?
你先感受到什么?(项羽是英雄豪杰,他虽然失败,但不屈服。)
你是从哪感受到的?(至今、思:到现在人们还怀念项羽。人们赞美项羽什么?)
C这首诗为什么写项羽?为什么诗人要“至今思项羽”呢?深入思考一下。提示:可以结合李清照生活的时代背景来体会,你又体会到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在动荡的年代,李清照亲眼看到宋朝统治者仓皇逃窜,北方沦入敌手,与项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诗人借赞扬项羽来批评南宋王朝的投降、逃跑,苟且偷生的可鄙行径。从诗中,体会出李清照的抗击侵略、收复故土的爱国之情。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把满腔的爱国情,集中在对项羽这一英雄形象的思念与赞美中。你能把诗中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诗人深层的含义?(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联系时代背景体会诗歌的深层含义。)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读下面两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两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6)自学古诗
①介绍两首诗的作者.
②解决字词。
出示:千锤万凿、焚烧、粉身碎骨、千凿万击读词语。
拓展词语:千万()
③朗读古诗。想一想古诗的意思,想一想这两首古诗的特点?
[《古诗三首》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教案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
篇16:《大卫》教学设计 教案(S版六年级)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首先,让学生从课文的整体入手,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记叙的顺序。然后,引导学生抓住关键的问题,以学生自读感悟为主,体会人物的英雄形象。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有关情节和重点词语,体会大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和正直勇敢的特点,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注意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在读中感悟人物的特点,读出自己的感受。在读中品味语言、积累语言,加强语文与实践的联系。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大卫爱国、勇敢和机智的英雄形象。
3、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4、帮助学生会认“轴、赋、税、脯、唬”5个字,学会“铜、嫁、卵、脯”4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胸脯”等词语。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章的有关情节和重点句,体会大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和正直勇敢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
让学生查阅作者亨德里克*房龙资料,了解《圣经的故事》。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大卫爱国、勇敢和机智的英雄形象。
3、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4、帮助学生会认“轴、赋、税、脯、唬”5个字,学会“铜、嫁、卵、脯”4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胸脯”等词语。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章的有关情节和重点句,体会大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和正直勇敢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
1、了解以色列。
①让学生说说对以色列的了解,可以谈历史、民族、宗教等问题。
②参考资料: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
这是一个神奇的民族。
他们在经历了两千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活之后,终于回到了故土,重建了自己的家园--以色列国。
以色列位于中东大陆交界上,西面滨临地中海,北接黎巴嫩、叙利亚,东邻约旦,南出红海且与埃及边境接壤,地处欧、亚、非三大洲之要冲,是个南北长约470公里、地形呈狭长型的国家。
以色列国土面积虽不大,自然景观却极富变化,拥有了只有一整个大洲才可能出现的各种地形。有森林覆盖的高地,也有丰饶的绿谷;有多山的沙漠,也有海岸平原;有属亚热带的约旦山谷,更有地球表面的最低点──死海。
以色列人口大多集中于北部及中部地区。西面沿海平原是以特拉维夫及海法为主要城市,东面的山谷地带有约旦河所连接的加利利海及死海,而座落中部群山地带的有加利利山、撒马利亚、犹太和耶路撒冷。除此之外,还有矗立于东北部的哥兰高地和黑门山,以及占全国极大块面积而位在南部的旷野和阿拉伯谷地等。
2、介绍《圣经的故事》
《圣经》是“一部文学遗产”,它是犹太民族对人类文化的第一个重大贡献;它对欧洲文化产生了长久而深远的影响;它已渗透于欧洲音乐、艺术和文学等各个文化领域之中;它的箴言已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它也是世界上最畅销的经典著作之一。
荷兰后裔美国作家和历史学家--亨德里克*房龙为美国少年了解《圣经》知识撰写一部通俗读物《圣经的故事》,他简明扼要地解答了《圣经》是怎样的一部书,包含哪些内容,作者是谁,成书何时。他以简洁、优美的文笔为读者勾勒了一幅犹太人的历史画卷。纷繁的历史人物、争夺领地的频频征战经他一番梳理,变得清晰可读。深奥的教义,复杂的戒律,在他的笔下,变得浅显易解。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根据《圣经故事》改写的课文《大卫》。
3、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导言:故事发生在三千年前的以色列,有个牧羊少年叫大卫。那么大卫是怎样的一个少年,发生了怎样的事情?请同学们认真读这篇课文。
2、自学提示: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写的是什么事?画出生字,读准字音,想想怎么记住它们;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新词,并相互交流。
3、学习检测:
①认读生字,并组词。
轴 赋 税 脯 唬
②理解词语。
长途跋涉--翻山越岭,趟水过河,指远距离地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
气势汹汹--汹汹,气势盛大的样子。形容气势凶猛。
万夫不当之勇--当,抵挡。指一万个人也抵挡不住。形容非常勇猛。
赋税--旧时田赋和各种捐税的总称。
瑟瑟发抖--形容颤抖。
大惊失色--失色,脸色变得苍白,失去本色。形容极为惊恐的状态。
仓皇逃窜--慌慌张张地逃跑。
③朗读课文。
【指名学生轮流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并注意纠错和评价,养成认真读书的好习惯。】
④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在三千年前的以色列,有一名叫大卫的牧羊少年不仅聪明机智,而且正直勇敢。在非利士人入侵以色列的紧急关头,大卫拿弹弓和卵石杀死了非利士巨人歌利亚,帮助以色列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大卫成拯救民族的英雄。几年以后,他当上了以色列的国王。)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说说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并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介绍大卫是一位不仅聪明机智,而且正直勇敢的少年。
第二部分:(第4-11自然段)讲非利士巨人歌利亚到以色列的军营叫阵,大卫向扫罗王请求出去交战。大卫拿弹弓和鹅卵石杀死了歌利亚,帮助以色列人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第三部分:(第12自然段)讲大卫成了拯救民族的英雄。几年后,他当上了以色列的国王。
【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对于学生的发言,不要统一答案,基本观点正确就可以。】
四、积累词语,指导写字
1 、结合课后练习4,让学生抄写喜欢的词语。
2、写课后生字“铜、嫁、卵、脯”
【先让学生观察这几个字的特点,然后说说书写时应注意哪些地方,若有必要教师可以范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让学生在读中体会大卫爱国、勇敢和机智的英雄形象。
3、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4、帮助学生会认“轴、赋、税、脯、唬”5个字,学会“铜、嫁、卵、脯”4个字。掌握“铜盔、鹅卵石、胸脯”等词语。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文章的有关情节和重点句,体会大卫热爱祖国、聪明机智和正直勇敢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一、复习
1、认读词语
聪明机智 正直勇敢 长途跋涉 气势汹汹 万夫不当之勇 瑟瑟发抖
毫不在意 毫不畏惧 大惊失色 仓皇逃窜 乘胜追击 精明能干 飘荡 铠甲 赋税 披戴 胸脯 吓唬 诺言
2、回顾课文内容。
二、感悟理解
(一)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读课文。思考,课文交代了大卫是怎样的一个少年?
(聪明机智、正直勇敢、热爱生活)
2、课文是怎么写大卫生活的美好?指名学生朗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
3、说一说第2自然段用了怎样的写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仿写句子。
琴声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思考:
①从歌利亚叫阵和对他的外貌描写,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从大卫与扫罗王的对话中,你体会到大卫是怎样的少年?
③找、画描写大卫战前准备的语句,说说体会到了什么。
④从大卫与歌利亚的对话以及他和歌利亚交战的情节中,你体会到大卫的什么特点?
2、读议、交流。
a歌利亚叫阵和对他的外貌描写。
【引导学生抓住“气势汹汹”“身材高大”“武艺超群”等词语,体会歌利亚凶猛。抓住歌利亚叫阵时的宣言,体会歌利亚的傲慢。】
b大卫与扫罗王的对话。
【从大卫请战的言辞,体会大卫的恳切与自信,体会大卫爱国精神和迫不及待的心情。让学生扮演角色朗读对话,从读中体会大卫的特点。】
c大卫战前准备。
【从“带着”“挑选”“挺着”等词语,体会大卫的自信与勇敢。】
d大卫与歌利亚交战的情节。
【抓住歌利亚与大卫的言行,体会歌利亚目中无人,气焰嚣张;大卫针锋相对,英勇无畏以及聪明机智。】
e小结,作者是怎么描写人物特点的?
【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来刻画人物,人物特点鲜明、形象生动。让学生学习这样的描写方法。】
F引导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三)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读第12自然段。
2、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评价人物。
你喜欢大卫这个人物吗?结合课文说出自己的理由。
(五)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三、放谈收获
1、学习完这篇课文有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从思想情感、写作特点和描写方法等方面谈出体会。】
2、作业: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赫拉克勒斯的选择》《西方典故故事》。
板书设计:
2 大卫
歌利亚 大卫
叫阵: 狂妄自大
请战: 充满自信 热爱祖国
交战: 毫不在意 毫不畏惧 机智勇敢
[《大卫》教学设计 教案(S版六年级)]
篇17:《夸父逐日》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
教材简析:
这是一篇文言文神话故事,选自《山海经*海外北经》。讲的是巨人夸父追赶太阳,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作桃林的故事。这篇古代神话表现了夸父胸怀大志、英勇顽强的精神,反映了古代先民探索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的意志。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培养学生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了解这个神话故事的内容,感悟古代先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欲望和顽强的意志,体会故事蕴含的意义;引导学生体会神话故事的特点。
设计理念:
这是一篇文言文神话故事,要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特点,培养学生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兴趣。教学时要结合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让学生自主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自学,讨论疑难问题,弄懂词句的意思。注意朗读的指导,并能讲述和背诵课文。鼓励学生多元的理解人物和评价人物,体会这个故事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道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2、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
3、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意志,体会神话故事的特点。
4、 帮助学生会认“渭、邓”两个字。
教学重点:
教会学生结合注释,或查阅阅读工具书理解一些文言文字词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理解这个故事所揭示的意义。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让学生了解《山海经》,阅读《山海经》相关的故事。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学生朗读并背诵课文。
2、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
3、引导学生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愿望和意志,体会神话故事的特点。
4、 帮助学生会认“渭、邓”两个字。
教学重点:
教会学生结合注释,或查阅阅读工具书理解一些文言文字词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的内容。
教学难点:
引导理解这个故事所揭示的意义
一、情境导入
1、让学生说一说《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读过哪些神话故事?
2、让学生说说《夸父逐日》的故事。
3、播放动画片《夸父逐日》。
4、让学生谈谈体会。
5、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学习一篇出自《山海经》的神话故事--《夸父逐日》(板书课题)。
3、读课题,并理解。
(夸父:神话传说中善于奔跑的巨人。逐日:追赶,赛跑。)
二、通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学生朗读。
三、理解课文
1、让学生回顾以前学习文言文的过程和方法。
2、教师总结,出示自学提示。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句子的意思。
(2)在逐句读懂课文的基础上,了解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3)在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后,讨论:夸父逐日表现了夸父怎样的精神?这篇神话寄托了古人怎样的愿望?
3、学生自主学习,小组交流。
4、读议交流。
(1)弄懂词句的意思。
参考:
逐走--追赶,赛跑。
入日--太阳落山的地方。
欲--想要。
饮--渴。
河、渭--黄河与渭水。
大泽--大湖
至末--道途中。
弃--遗弃。
邓林--桃林。
(夸父口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那么,什么是“邓林”呢?“邓林”实有基础,在现在大别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处。据清代学者毕沅考证,“邓”“桃”音近,“邓林”即“桃林” 。“邓林”为地名之说,与“邓林”即“桃林”之说并不矛盾。我们可以认为,“邓林”既是地名,也是“桃林” ,“邓林”这一地名是因“邓林”的“桃林”之义而得名的。此处,“杖”与“桃林”同为木,形象上有相通之处;夸父的口渴如焚,与提供甘甜多汁果实和成片绿阴的“桃林”,在内容上也是相合的。夸父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这一结尾,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像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2)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夸父追赶太阳,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他喝,又去北方的太湖喝水。还没赶到太湖,半路上就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作了桃林。)
(3)讨论:
你怎样看待夸父这个人物?夸父逐日表现了夸父怎样的精神?这篇神话寄托了古人怎样的愿望?
【对夸父这个人物,学生会有分歧,可能有学生认为夸父是不自量力,教师对此也不要断然否定,应该保护学生争论问题的积极性。可以从神话故事的特点方面引导学生从积极方面理解夸父的行为,从而理解夸父的宏大的志向,巨大的气魄。
夸父是一个古代神话英雄,他不向自然屈服,敢于和自然斗争,甚至为此献身,更令人感动的是,死后,他的手杖,还要化成一片桃林,将顽强的生命延续下去。勇于探索、不怕牺牲、造福人类的可贵精神。】
(4)成语“夸父逐日”( “夸父追日” “逐日”)意为:比喻人有宏大的志向或巨大的力量和气魄。。
四、体会这个神话故事的特点
(从夸父其人以及他追赶太阳,可以感受到古人想象力丰富;从文中夸父“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弃其仗,化为邓林”等细节中体会这个故事想象奇特,塑造了一个无比顽强的巨人形象。)
五、背诵课文
六、布置作业
阅读《语文同步读本》中的《杞人忧天》和《神农尝药》的故事。
板书设计:
3 夸父逐日
渴
饮 胸怀大志 英勇顽强
弃
教学后记:
[《夸父逐日》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
篇18: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s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抗日英雄杨靖宇的事迹,能说出故事的梗概。
2、自读课文,能勾画出文中的细节描写。对其中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能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并能说出自己的感受。
3、揣摩字里行间表达的对杨靖宇的歌颂之情。
过程与方法
1、反复诵读,复述故事梗概。
2、品味细节,体会英雄精神。 情感态度价值观 揣摩字里行间表达的对杨靖宇的歌颂之情。
教学重点:
1、了解抗日英雄杨靖宇的事迹,揣摩字里行间表达的对杨靖宇的歌颂之情。
2、说出故事梗概,体会文章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说出故事梗概,体会文章细节描写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杨靖宇的图片及生平事迹。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英雄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新课
1. 简介“抗日战争”和“杨靖宇”生平事迹,出示杨靖宇司令的图片。
2. 揭示新课,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明确学习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能说出故事的梗概。
2、体会细节描写的作用。
3、揣摩字里行间表达的对杨靖宇的歌颂之情。
三、检查预习
1、出示字词
①、指名读,齐读。
②、说说你对生词的理解。
2、指名读文。
四、自学指导一
1、出示自学指导 默读课文,组内交流故事梗概。 (四分钟后比比那组说得最简洁。)
2、复习抓故事梗概的方法。
3、默读课文,理出本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发展、____)、结果。
4、小组内交流梗概。
5、小组推荐汇报
五、自学指导二
1、出示自学指导 自主读文,勾画出细节描写的语句,组内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5分钟后比比哪组说的最精彩。)
2、自主读文,勾画出自己印象深刻的细节描写句。体会这些细节描写为什么给自己印象深刻。
3、组内交流,组员注意补充自己的见解或质疑
4、汇报 (过程中进行情感朗读训练。)
5、师小结,进一步激发孩子们对杨靖宇司令的崇敬,对日本鬼子的仇恨。
六、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1、你还知道哪些抗日英雄的故事,交流搜集到的资料。
2、总结本次学习,激发爱国热情。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可歌可泣的抗日英雄杨靖宇,还从同学们口中了解了古代民族英雄杨家将、岳飞、郑成功,解放战争时期的英雄董存瑞、刘胡兰,抗美援朝时期的英雄黄继光、邱少云,今日英雄杨利伟等。在祖国发展的不同时期,英雄们均如雨后春笋,我们更要学习英雄们的精神,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不息!
板书设计:
抗日英雄杨靖宇
陷入包围 分开突围 壮烈牺牲 激励后人
【开国大典 教案教学设计(S版六年级上册)(精选18篇)】相关文章:
北师大第五册《年、月、日》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2022-08-10
八年级美术人教版教学设计2022-12-14
人教版美术教学设计魔幻的颜色2022-12-27
六年级语文单元的知识点总结2022-11-25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2023-04-15
五年级上册语文知识点总结集合2023-12-29
五年级语文上册作文2023-10-10
开国大典教学反思2023-08-28
人教版部编本六年级上册语文《开国大典》知识点2022-09-26
开国大典教案2023-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