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共12篇)由网友“stcxkj”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单元教学目的: 1、使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画图和列表 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会用画示意图或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会通过画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好数学自信心.。 教学内容: 教材第65~69页: 学习用画图列表的方法收集,整理信息,并在画图和列表的过程 中,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教学重难点: 会通过画示意图或列表的过程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解决问题的策略(1) 教学内容:教科书P65-67 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数据的作用,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简单实际问题所提供的信息,学会运用从已知条件想起或从所求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 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策略的价值,主动运用策略解决问题 难点: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例题图等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提问:什么叫策略?你在哪些地方见到用过?能举例说明吗? 根据已有经验交流,互相补充 互相说日常所见 集体交流 教学例题 出示情境图 图中直接告诉我们哪些数学信息? 图中有三个小朋友,小华,小明和小军。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用去18元,小华买了相同的笔记本5本 在已知条件比较多、关系比较复杂的情况下,为了能够清楚的看出已知条件和已知条件之间以及已知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采用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策略。(板书:列表整理条件和问题) 能用列表的方法整理这些条件和问题吗?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 结合学生列表整理的情况,展示列表过程 独立活动 小组交流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元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小明 小华 在列表时,为什么先要把小明的情况填进去? 每人购买的本数和所用的钱数填在同一行,有什么好处? 填表和摘录条件比较,哪个方便些? (先要根据小明的算出一本的钱) 方便分析 比较 填表更清晰 列表之后,干什么呢? 就是分析数量关系(板书:分析数量关系) 看条件 问题…… 要求小华用去多少元,可以怎样想?会列式吗? 总结策略 1、 从买3本用18元想到先求一本用多少元,是从条件还是问题想起的?(板书:从条件想起) 2、 要求买5本用多少元想到先要求一本的价钱,这是从哪里想起的?(板书:从问题想起) 自主探索 独立列式解答 交流讨论 1、 根据买3本用18元,想一本用多少元(从条件想起) 2、 要求买5本用多少元,先要求一本的价钱(从问题想起) 提问算式每一步的意义 互相交流 小军用42元买笔记本,他买了多少本? 请每个人独立列表整理 怎样分析数量关系? 指名板演算式 共同检查 选择信息 独立填表 汇报交流 同桌互相交流 列式解答 各自检查订正 在分析数量关系时,你运用了什么策略? 列表整理数据 你能将这两个表格合并起来吗?出示表格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 )元 小军 ( )本 42元 独立填表 交流 小明 3本 18元 小华 5本 ( 30) 元 小军 ( 7 )本 42元 出示 3本 18元 5本 ( )元 ( )本 42元 能够将表格中的内容填在括号里吗? 表中的箭头什么意思? 观察这个图,你发现了什么? 独立填写括号 互相交流 箭头表示本数和用的钱数是对应的 (本数越多,用的钱越多,但不管怎么变,每本的价钱不变……) 组织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巡视 个别指导有困难的学生 展示学生的表格及算式 共同交流方法、思路 列表整理信息时要注意什么? 独立完成书中的表格 列式解答 检查订正 (相应数据对好……) “想想做做”第2题 “我带的钱正好可以买6个足球或8个排球”是什么意思? 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 组织全班交流 说说解题思路 56×6=336(元) 336÷8=42(元) 336÷48=7(个) 认真读题 分析 就是说“买6个足球或8个排球所用的钱相等” 列表整理信息 解答问题 同桌交流 检查订正 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4题 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那些解决问题的策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感受? 列表整理有关信息,从条件或问题想起的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策略(2) 教学内容:教科书P68-69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稍复杂的信息,并运用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 让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用从问题想起策略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挂图等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复习 揭示课题 一台织布机3小时织布84米,如果织8小时可以织布多少米? 要求:先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再解答。 指名说解题思路,并说说用列表的好处 一台 3小时 84米 一台 8小时 ?米 独立列表解答,交流思路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用列表和画图的方法整理信息,运用这种策略,我们可以解决更多的问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例题 出示例题中的已知条件 小芳家栽了3行桃树、8行苹果树和4行梨树。桃树每行7棵,苹果树每行6棵,梨树每行5棵 看了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感受? 认真读题 仔细分析 信息比较多 出示问题:桃树和梨树一共有多少棵? 如果用列表的方法整理信息,解决这个问题,有必要把所有的信息都整理进去吗? 你能根据问题列表整理信息? (巡视 个别辅导) 展示学生所列表格 不需要都整理,只要用到“与桃树、梨树有关的信息” 独立列表整理信息 桃 树 3 行 每行7棵 梨 树 4 行 每行5棵 分析数量关系,你打算从哪里想起? 怎样想? 小组讨论 交流 可能有两种思路(分别从问题、条件想起) 请列式解答 巡视 适当进行指导 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独立列式解答 交流 说意思 3×7=21(棵) 4×5=20(棵) 21+20=41(棵) 试一试 出示问题:苹果树比桃树多多少棵? 要求:列表整理,分析数量关系,解答 展示学生表格和答案 桃 树 3 行 每行7棵 苹 果 树 8 行 每行6棵 独立列表整理,互相交流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独立列式解答 检查订正 3×7=21(棵) 8×6=48(棵) 48-21=27(棵) 你能根据题目呈现的信息,自己提问题,再设计表格填表并解答吗? 选择典型题展示共同交流 (让其他学生猜一猜被展示者的分析思路) 独立提问题,设计表格,填表 列式解答 互相交流 比较小结 刚才列的表格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思考 交流 组织练习用列表的方法,来算算,用这些栅栏还可以围成长是几米的长方形? 长(米) 8 7 6 5 宽(米) 1 2 3 4 面积(平方米) 8 14 18 20 引导观察:刚才我们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可以围出很多种情况。 想一想,如何围面积最大? 指出:在确定长方形周长后,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 独立填表 交流填表情况 观察每组数据 讨论交流 8×1积最小,7×2、6×3积依次增大,5×4积最大, “想想做做”第1题 选择列表、不列表的答案予以展示 共同交流 分析图意,收集信息 独立解题 (列表、不列表皆可) “想想做做”第3题 展示学生作业 共同评议 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每步求的是什么? 可以怎样检验我们的解答对不对? 独立填表 解答 交流分析数量关系的思路 互相说每步的意义 口述检验过程 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习了解决问题的哪些策略? 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根据学生回答总结 互相交流 布置作业 “想想做做”第2题 要求:练习本上整理条件,作业本上解答篇2: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一单元 除法)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一单元 除法)教案
第一单元 除法 【教学目标】 ⒈ 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探索、掌握整十数、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商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且商是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⒉ 使学生经历试商过程,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进一步加强估算意识,提高估算能力。 ⒊ 使学生在笔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过程中,进一步巩固已掌握的乘、除口算的方法,能较熟练地进行口算。 ⒋ 使学生在探索计算方法和运用已有的计算解决问题睥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锻炼克服困难的意识,培养认真负责的精神。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5页: ⒈ 学习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 ⒉ 学习除数不是整十数的笔算,着重掌握试商的方法(包括试商后不需要调商和试商后需要调商),以使学生较为完整地理解和掌握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课时划分】 共计11课时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 1课时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 1课时 练习一 ……………………………………1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3课时 练习二 ……………………………………1课时 练习三 ……………………………………2课时 复习 …………………………………… 2课时 第一课时 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和笔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1―6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自主探索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2、结合口算的结果让学生学会进行整十数或者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3、利用讨论、交流等形式展开小组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质疑和验证科学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灵活掌握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学会几百几 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教学准备:小黑板及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出示例题图。 师生交谈:今天是开学第一天,同学们都拿到了崭新的课本,喜欢咱们的新课本吗?新课本里面还有很多有趣好玩的数学知识等着同学们一起去探索呢!今天老师就带同学们一起去学校的图书室瞧一瞧。看看那里的小朋友遇到了什么数学难题! 出示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教师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要解决什么问题? 要求“60本《科学天地》要打几包”怎样列式? 根据学生口答教师板书:60÷20= 引导学生观察所列算式并说说这个算式的特点,引出部分课题“整十数”然后指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继续板书完整的课题。 2、探究口算方法。 提问:60÷20等于几?你们会口算吗? 同桌互相交流算法。 组织全班交流,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结合回答,适当板书。)小结:60÷20时可以由乘法20×3=60,想到60÷20=3;也可以根据6÷2=3,想到60÷20=3,也就是根据表内除法类推出整十数的口算。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四组题,要求学生竖着一组一组地完成。 集体订正,并说说可以如何口算除数是整十数的口算。 4、探究笔算方法。 启发思考:60÷20,会用竖式计算吗? 鼓励学生试一试,指名两人板演。 交流算法。 提问:3为什么要写在商的个位上?(引导学生回答:“3”表示是3个20,不能写在十位上。) 引导学生补充完整课本上的答句,意识到这是解题的一部分。 5、教学“试一试”。 出示试一试:96÷0÷30。 学生们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说说笔算过程,提问:第1题商4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提问:第1题计算时和例题有什么不同吗?(有余数) 追问:计算有余数的除法,要注意些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算的对不对呢?怎样验算? 学生验算。 互相交流评价。 三、巩固深化,实际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练习并验算。 指名板演并说说计算方法,商的位置,验算方法。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左半边练习并指名说说是怎样想的。 完成右半边练习。 集体交流、订正并让学生明白低单位到高单位要除以进率的算理。 3、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指名学生读题, 说说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交流思考方法,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指名读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 教师提问:73个一元就是多少元? 要求最多能换多少张10元纸币也就是求什么?(也就是求73里面最多有几个10) 你打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一问。 师生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集体订正。 引导学生继续完成第二问。 师生交流解决问题的办法,集体订正。 四、师生共同总结回顾整十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总结整十数或者几百几十除以整十数的笔算和验算的'方法。 五、思考比赛活动。 你能写出几道没有余数的除法算式吗? □□□÷20=□240÷□□=□ 六、布置课堂作业。 教材第2页“想想做做”第3题。 第二课时 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笔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3页例题,“试一试”,第4页“想想做做”第1~6题。 【教学要求】 ⒈ 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试商过程,初步感受试商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除法。 ⒉ 使学生在探索、练习中不断丰富积累自己的学习经验和方法,逐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重点难点】 ⒈ 估计商的大致范围。 【教学过程】 一、复习⒈口算下面各题,指名说出其中一、两题的思考方法。 120÷40 560÷70 420÷60 240÷80 320÷40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⒈出示例题图,指名说说题意。 提问:要求“可以分给几个班”算式怎样列?学生列式。 ⒉提问:420÷30得多少,你们能估计一下商大约是多少吗? 三、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⒈估算出结果。 学生独立思考。同桌交流估算的结果和方法。 ⒉笔算出结果。 ⑴学生独立完成,师巡视指导。 ⑵提问:你是怎么想到要商1的?这个1为什么要写在商的十位上?30怎么来的?… ⒊教学试一试。 ⑴学生独立完成“试一试”的两题,指名说说计算过程。 ⑵比一比: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 ⒋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⑴同学们分小组说一说,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可以怎样算? ⑵师小结,补充完整。 四、想想做做 ⒈“想想做做”第1题。 ⑴学生独立计算,指名版演。选择其中两题说一说计算过程。 ⑵比较前两题和后两题,为什么被除数一样,但商的不同? ⒉“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找出错误,全班交流,分析错误原因。 ⒊“想想做做”第4题。 ⑴学生独立计算并填写表格。 ⑵引导学生观察左表,你们有什么发现? 四、布置作业 ┌ 第三课时 练习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5页练习一。 【教学要求】 ⒈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口算和笔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进一步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⒉ 使学生能过练习,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锻炼数学思维,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⒊ 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⒈口算练习一的第一题 ⑴练习第一组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竖着做。指名说说其中几题的口算过程。 比一比几组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三位数除以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⑵练习第二组 学生独立完成,要求竖着做。指名说说其中几题的口算过程。 比一比几组题,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口算两位除以一位数,可以先用几十除以几,再用几或十几除以几,算出得数 ⒉口算下面各题 480÷4 84÷2 46÷3 900÷3 180÷20 270÷90 280÷40 69÷3 75÷5 210÷30 420÷70 720÷80 ⒊笔算练习一的第2题 ⑴出示第2题,请学生读一读题目要求。 ⑵学生独立思考估计一下每题的商,指名回答。 ⑶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老师巡视指导。 ⑷集体订正时,选择其中两题说说笔算过程。 ⑸说说怎样笔算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二、提高练习,练习一的第6题 ⒈学生独立计算,完成表格填写。 ⒉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这张表,看看自己有什么发现,将自己的观点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 ⒊组织全班交流,教师可适时点拨,使学生初点体会除法算式中的“商不变的规律”。 三、完成思考题 ⒈指名读题,说说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⒉每四人一组学生先独立思考解答,再同组内交换意见。 ⒊组织全班交流。 四、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不要调商 【教学内容】教材第6页例题,“试一试”,第6页“想想做做”第1~2题。 【教学要求】 ⒈ 使学生经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试商的过程,初步掌握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的方法,并能正确计算不需调商的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笔算。 【教具准备】 例题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⒈口答: ⑴96里面最多有几个30? ⑵190里面最多有几个30? ⑶74里最多有几个20? ⑷274里最多有几个20? ⒉口答 42≈( ) 31≈( ) 69≈( ) 75≈( ) 二、教学新课 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⑴出示例题图,请同学们说说从图上知道些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⑵请学生列出算式? ⑶组织学生估计一下它的结果,指名回答,说说篇3:小学数学一年级第八单元教案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
第八单元:单元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认识钟表(第91页-------第95页)
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认识钟表》的内容有认识钟表、认识整时(钟表和电子表)、认识半时(钟表和电子表)。《认识钟表》属于准备性筨,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如二年级的时、分、秒,三年胡学习的24时计时法做了铺垫。本单元的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提供了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第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第三、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妈展学生的九感和符号感。数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2)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3)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4)能估计运算结果。符号感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1)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2)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变化规律。第四特点: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学会数学思考。第五个特点: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 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和半时的时刻 。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二、过程性目标
1、通过拨表、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2、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单元教学重点:
1、认识钟表,区别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
2、会看、会写整时、半时。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教学难点:认识半时
单元课时安排:2课时
NO:1
教学内容:认识钟表(整 时)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认识钟面,学会看整时。
2、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养成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用所学的知识,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钟表上的整时。
教学难点:正确、迅速说出钟面时间。
教具准备:电脑课件一套, 每个学生自备闹钟一个,小灯笼12个,制作钟表的工具和材料6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我来自于宜昌市外国语实验小学,你们想不想知道我们学校的同学们一天的学习生活情况?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吧!(放电脑课件)
问:你的一天是怎样度过的?誰愿意说给大家听?你是怎么知道的?(板书:认识钟表)
师:说起钟表,从古至今,从国内到国外,不知道有多少精致美观、造型独特的钟表。下面我们就来欣赏一部分钟表作品,好不好?(电脑出示,学生欣赏)
二、主动探索
1、制作钟表
(1)欣赏完了这么多美丽的钟表,你想对大家说点什么?
(2)在平时,你们也见过许多钟表,现在,就请你们闭上你们的眼睛,静静地想一想:钟面上都有些什么?(放音乐伴奏)
(3)在每个小组的桌上,有一些制作钟表的工具和材料,你们能用这些工具和材料做一个钟面吗?
要求:先小组合作进行制作,做完后,同组的同学认真观察钟面,看一看,钟面上都有些什么,并相互说一说。
(4)有哪个同学愿意代表你们组给大家说说。(指2人------3人)
教师根据的回答进行板书:
数字:1、2、3、4、5、6、7、8、……11、12
针:分针(长) 时针(短)
(5):把你们制作好的钟面举起来给大家看一看,再拿出你们自己的小闹钟互相说一说哪是时针、哪是分针。
2、认识钟表
(1)电脑出示一个钟面时刻:2时
问:有谁认识这个时刻?你是怎么认识的?请把你的方法说给大家听。(指2-----3人)
(2)再电脑出示四个钟表,请每个小朋友先认一认,再同桌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认的?最后指名起来认一认,说一说。
(3)象这样的时刻还有一种更简单的写法,有谁见过?指名学生上台试着写一写。那这四个钟面的简单时刻谁会写?(指名写,全班齐写)
3、每个小组在你们制作的钟面上拨一个整点时刻,先拨好就先贴在黑板上。(指名认,指名写简单写法)
三、游戏巩固:
1、教师说时刻,学生拨
2、同桌互拨,互认
3、师:国庆节快到了,我们学校的灯笼还没有挂好,想请你们帮忙挂,你们愿意吗?请把你的灯笼挂到应该挂的地方? (学生活动)
师:你为什么把这个挂在这个地方?
国庆节那天的这个时刻,你最想做什么?
这么多的时刻中,你最喜欢哪个时刻?为什么?
四:设计请每个小朋友做一个小小钟表设计师,设计一个自己最得意的钟表作品。
NO:2
教学内容:认识半点(第95页的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1、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态度和合理安排时间的好习惯。
2、初步认识钟表,会看钟表上的半点时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认识半点的方法,并会认半点时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发现认识半时的规律。
教学准备: 自备小闹钟一个,电脑课件一套,小动物的头饰多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电脑出示一组整点时刻,让学生认,并说一说,你
是怎么认的(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
2、师:请认真观察这些钟面,你发现了什么?
(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
二、认识半点
电脑出示钟面:7时半、8时半
1、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钟,拨一拨这二个钟面上
所表示的时刻,你能发现这两个钟面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吗?
2、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小结,得出规律:钟面上半时时,分针指着数字6,
而时针总是指向两个数字的中间。
电脑再出示二个钟面上的表示的时刻,师:你说一说
这两个钟面的时刻是多少<请说给你的同桌听,并说一说
你是怎么知道的?然后再指名说一说>
3、认一认
电脑出示图片(即书中第93面的做一做)
师:请你说一说图中的小朋友,几时在干什么?
4、电脑出示7时、7时半
师:请你们认真观察,说一说这两个钟面上表示的时
刻,看一看两根指针的位置有什么不同?
(教师小结)
三、练习反馈,激活思维
1、请你在你的钟上面拨一个你最喜欢的半点时刻,并说
一说你为什么最喜欢这个时刻?
2、准备几把椅子,在椅子上挂出画有整时半时的钟面图
片,请几位学生戴上标有相应时刻的头饰,玩就各位的
游戏。
3、小明、小军小强约定星期天上午9时半到健身房参加
锻炼,请你说说谁提前到、谁准时到、谁迟到?
出示图片:
图1:小明9时半
图2:小军8时半
图3:小强9时
4、快乐的周末
第95面的第4题
篇4:小学数学一年上册第八单元教案(二)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上册第八单元教案(二)
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得数是10的加法与10减几(第59页例题“想想做做”1-6题) 课时:第十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学会计算得数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加深认识加法与减法的联系,并学会用学习的加、减法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往的能力。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绞架学好数学的愿望。 教学重点:掌握得数是10的加法和10减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10的加法和10减几。 教学具准备:学生准备圆片、数字卡片。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1、口算:口算卡片练习。 2、谈话导入:小朋友喜欢踢球吗?有一组小朋友正在进行足球比赛(出示例题主题图),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师:同学们,图上都有些什么?有几个小朋友在球场上踢球?球场外有几个?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2)讨论:根据图画你能够列出什么算式? (3)发表意见。 (4)通过百圆片,算一算,你说的算式得数是几? (5)教师板书:6 4= 10-4= 4 6= 10-6= (6)算一算:6加4等于几?你是怎么想的? 如果没有图,你该怎么想6加4等于几呢? 同样,4加6等于几呢?你是怎么想的? (7)10减4等于几呢?你是怎么想的?同样,10减6等于几呢? (8)齐读四道算式。 2、教学“试一试“。 1)抛花片,正面的有几个?反面的有几个?可以列出几个算式? 2)小组合作,抛花片。并且小组内把所得到的算式进行记录。 3)发表意见。教师板书。 4)教师根据学生所提供的一个算式写出其他的3个算式。 5)问:如果没有花片,请小朋友看一看,还可以写出哪些算式?教师将没写的算式补充完整。 三、组织练习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教师在黑板上贴出卡片,让学生找一找:哪两张卡片上的数相加等于10? (2)并且根据这个算式列出相应的3个算式。 2、完成第2题。 (1)教师把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手中拿一张“10-”的卡片。 (2)问:同学们,老师手中的卡片是几减,你能用老师手中的卡片减去黑板上的数吗,如:10-3等于7,谁还会说? (3)请学生到黑板上示范演示,表扬积极主动的小朋友。 3、完成第3题。 (1)让学生在书上直接写得数。 (2)开火车汇报答案,统计全做对的学生人数。 4、完成第4题。 (1)谈话:你能有序地说出所有的加法算式吗?你能有序地说出所有的减法算式吗?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再指名回答。 5、完成第5题。 (1)提问: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小猴说了一句什么话?题目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会列算式吗? (2)学生在书填写算式,反馈后共同订正。 6、完成第6题。 (1)谈话:谁先读题目中的第一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些什么?从图中还能看到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2)你会列算式吗?在书上填写算式。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对哪些内容很感兴趣?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实际问题(第61页例题“想想做做1-4题) 课时:第十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中括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了解这种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的结构,会用加、减法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初步感受符号所具有的简约化的特点,初步培养符号感。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用图画形式呈现的实际问题中括线和问号表示的意思及结构。 教学难点:根据用括线和问号表示的图画题正确列出加、减法算式进行计算。 教学环节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在学习“比一比”时,先比较哪根跳绳长,再比较哪个小朋友高,我们用“√”和“○”来表示比较的结果,这比用文字表示方便多了。 2、导入:使用符号表示既简单又明确,我们数学上经常使用符号。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如何用符号表示图画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并学习如何通过计算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提问:从这幅图上你知道了什么?你能得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吗?(指名回答) 如果把刚才的问题写下来,这些字要写好长时间,现在我们可以用符号来表示。 (3)初步了解括线和问号: (出示括线)这叫括线,括线对着哪里,就表示哪里的东西,这里的括线就表示左边和右边的苹果总数。“一共有多少个?”不知道,要我们求出来,这是问题,就在括线下面写问号。(出示“?”) 你们看,这样表示简单吗?(再指名说说括线和“?”表示的意思) (4)了解已知条件和问题: 题目中已经知道了什么呢?(指名回答)已经知道了什么就是已知条件,要求什么就是问题。 (5)提问:这道题谁会列式计算?(指名说算式) 2、教学“试一试”。 (1)提问:在这道题里,括线表示什么意思?括线下面的“10”个表示什么?“?”表示什么?(分别指名回答) 谁能说出这道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先小组讨论后再回答) (2)在书上列算式计算。反馈交流,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三、组织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学生在书上独立列式计算。 (2)指名说算式,集体订正。 (3)提问:左边一题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2、完成第2题。 (1)学生在书上独立列式计算。指名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2)提问:右边一题有哪些已知条件?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你为什么用加法计算? 3、完成第3题。 (1)出示题目,指名说说图中的条件和问题。 (2)学生在书上独立列式计算。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4、完成第4题。 (1)你能看出小鸡和小鸭哪个多吗?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学生在书上填空。 (3)指名说出所填写的数,共同订正。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对哪些内容很感兴趣?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求未知加数(教材第62页例题,完成第63页“想想做做”) 课时:第十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求未知加数的算式,探索并掌握求未知加数的方法,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2、让学生积累把一个数凑成10的经验,为将来学习作准备。 3、发展学生的数学理解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继续培养独立思考、与人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求未知加数的不同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求出未知加数。 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 1、口算:口算卡片练习。 2、今天,智慧爷爷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带来了一个盒子。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题。 (1)出示装了苹果的盒子图。 问:图中盒子里如果装满苹果,可以装几个?已经装了几个?还差几个? (2)教师进行说明:盒子里可以装10个苹果,我们已经装了8个,还有几个没有装的。(教师边说边板书:8 ( )=10) (3)如果不是我们已经算出来了,我们就不知道还有几个没有装,所以我们把没有装的,也就是不知道的这个数用括号括起来,表示不知道的意思。 (4)这个算式就读做:8加几等于10。 (5)通过图我们知道了还有2个没有装,也就是8加2等于10。(教师在黑板上填写。)如果没有图,你该怎么想8加几等于10呢?小组讨论。 (6)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发表意见。 (7)学生说的只要有道理就可以了, (8)思考:6 ( )=10,小朋友可以怎么想?发表意见,只要说的有道理的都要进行表扬。 2、延伸。 (1)教师把数字卡片贴在黑板上,再在黑板上写上 (2)找学生到黑板上将数字卡片铁到相应的位置,其他学生在书上填写。 (3)集体订正。 三、组织练习 1、完成第1题。 (1)看书上题目,明确要求:先画满10个图形,再填空。 (2)学生独立在书上画图形填空。 (3)指名说出每一行画了几个图形,( )里填了什么数。 2、完成第2题。 (1)谈话:信鸽在天上飞呀飞,迷失了方向,智慧爷爷要让小朋友帮个忙,用自己的办法帮信鸽把信送到邮局。 (2)学生用铅笔引路,在书上进行连线。 (3)汇报交流,说说这样连的理由。 3、完成第4题。 (1)谈话:同学们助人为乐的精神感动了信鸽,它们把这件事告诉了小白兔。瞧,小白兔正在拨萝卜呢。(课件出示图和题目) (2)学生独立在书上方框里填数。 (3)汇报交流。 (4)提问:观察这一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四、总结全课 1、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对哪些内容很感兴趣?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2、作业:完成第3题。 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练习八(教材第64-65页第1-4题) 课时 第十四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掌握10的加法与10减几,并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 2、在练习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加、减法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3、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教学重点 进一步掌握10的加法与10减几。 教学难点 巩固10以内的加、减法。 教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环节 一、复习整理 1、口算。(口算卡片) 2、一图四式。 (1)出示第1题图,指名说说图中葫芦的个数。 (2)在书上写出四个算式,并在小组中交流每个算式表示的意思。 (3)反馈,说说写出的算式,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算式。 (4)小结:根据一幅图,我们可以列出四个算式,其中两个加法算式,两个减法算式。 二、进行练习 1、完成第2题。 (1)出示第2题,让学生看图说说:图上有些什么?告诉我们什么? (2)师:小蜜蜂各应该采哪一朵花上的花粉呢?请小朋友在书上用线连一线,帮助小蜜蜂正确采到花粉。 (3)汇报交流,说说你是怎样连的,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演示连线。 2、完成第3题。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开火车。 (2)奖励口算又快又准的小朋友。 (3)让学生在书上填写得数。 4、完成第4题。 (1)出示第4题。 (2)学生比较第一组数,篇5:小学数学一年上册第八单元教案(一)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上册第八单元教案(一)
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 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法和减法的含义,并能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正确计算得数在10以内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初步学会估计得数的大小,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 2、使学生经历联系实际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进一步体验分与合的思想,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问题,能简单说明自己思考问题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初步体会简单的函数思想。 3、使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有许多计算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具有认真计算以及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的良好习惯。 课时安排:(21课时) 1、得数在5以内的加法和减法………………………………………3课时 2、练习五………………………………………………………………1课时 3、得数在6、7的加法和减法………………………………………2课时 4、练习六………………………………………………………………1课时 5、得数在8、9的加法和减法………………………………………2课时 6、练习七………………………………………………………………1课时 7、得数在10的加法和减法…………………………………………3课时 8、练习八………………………………………………………………1课时 9、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3课时 10、练习九……………………………………………………………1课时 11、复习………………………………………………………………2课时 12、实践课:丰收的果园……………………………………………1课时 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5以内的加法(教材第40页例题,第41页“想想做做”) 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加法的含义,能够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并能用加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理解加法含义,能够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教学具准备: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环节 一、复习 1、复习10以内数的分与合。(黑板演示) 2、其他学生以对口令的形式进行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练习。 如师:4和4组成几?生:4和4组成8。 5和几组成9?生:5和4组成9。 多说几个,让学生进行口答,也可以小朋友之间进行练习。 二、展开 1、教学例1。 (1)出示主题画。 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有些什么?有几个? (2)和学生一起分析图画。 ① 同学们,图上原来有几个小朋友?后来又过来几个?那么现在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呢? ② 教师再将图意复述一遍:原来有3个小朋友在浇水,又过来2个,现在一共有5个小朋友。 ③ 教师带领学生将图意复述几遍。 ④ 让学生试着自己将图意复述一遍。 ⑤ 多找几名学生将图意复述一遍。 (3)教学加法的含义。 ① 小朋友,原来有3个人,后来又来了2个人,一共有5个人,象这样把3个和2个合起来就可以用加法计算。 ② 把3个和2个合起来就把3和2加起来,就在3和2的中间加上一个加号(师板书)③ “+”这个符号叫做加号,就表示合起来的意思,在这里就表示把3和2合起来的意思,3和2合起来是5,就在“3+2”的后面写上“=”号,表示是的意思。 ④ 像这样的有加号的算式就叫做加法算式。 ⑤ 齐读这个加法算式。 ⑥ 这个算式表示把3和2合起来是5的意思。(学生复述几遍)。 2、教学例2。 (1)出示图画。 (2)明确图意。 (3)说出图意:先走过来1个小朋友,又来了2个小朋友,一共有3个小朋友。(让学生跟旁边的小朋友说几遍,再跟老师说)。 (4)把1个小朋友和2个小朋友合起来是几个小朋友?那么1加2等于几呢? 3、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 ”号,还知道它表示合起来的意思,几加几就是把几和几合起来的意思。 三、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让学生明确图意。说出图意:有3只小鸡,1只母鸡,一共有3只鸡。 (2)在书上填写。 (3)将算式读一遍。 2、完成第2题。 (1)先让学生摆小棒,边摆边说。 (2)在书上填写得数。集体订正。 3、完成第3题。 (1)让学生明确图意。 (2)说出图意:有2个蘑菇,又采来1个,一共有3个蘑菇。 (3)让学生跟旁边的小朋友说几遍,再跟老师说。 (4)在书上填写。将算式读一遍。 4、完成第4题。 (1)首先让小朋友看清图意。 (2)引导学生根据图意说出不同的算式。 (3)只要符合,都要鼓励。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对哪些内容很感兴趣?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5以内的减法(第42页例题,第43页“想想做做”)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初步认识减法,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能够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并能用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 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理解体会减法的含义,能够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教学具准备:学生准备小棒 教学环节 一、引入 1、复习10以内数的分与合。 2、其他学生以对口令的形式进行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练习。 如师:4和4组成几?生:4和4组成8。 5和几组成9?生:5和4组成9。 3、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3+2 1+4 2+2 1+1 2+3 4+1 1+2 1+3 二、展开 1、教学例1。 (1)出示主题画。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有些什么?有几个? (2)和学生一起分析图画。 ① 同学们,图上原来有几个小朋友?后来又走了几个?那么现在还剩几个小朋友呢? ② 教师再将图意复述一遍:原来有5个小朋友在浇水,又走了2个,现在还剩下3个小朋友。 ③ 教师带领学生将图意复述几遍。 (3)教学有0的减法的含义。 ① 小朋友,原来有3个人,后来3个都走了,没有小朋友了,象这样从3个中去掉3个,我们就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 ② 教师板书:3-3 ③ 最后剩下几个小朋友?得数是几? 齐读这个加法算式。 这个算式表示从3中去掉3,就是没有的意思。(复述几遍)。 2、教学例2。 (1)媒体出示图画。 (2)明确图意。 (3)说出图意:左边有5朵花,右边没有花,一共还是5朵花。(让学生跟旁边的小朋友说几遍,再跟老师说)。 (4)左边有5朵花,右边没有花,一共还是几朵花?那么5加0等于几呢? 3、小结:我们学习了算式中有0的加法和减法,如果一个数再减掉这个数,得数就是0;如果一个数加上0,得数还是这个数。 三、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让学生明确图意。(2)说出图意: 左边有0个桃子,右边有4个桃子,一共有4个桃子。 (3)让学生跟旁边的小朋友说几遍,再跟老师说。 (4)在书上填写。将算式读一遍。 2、完成第2题。 (1)先让学生摆小棒,边摆边说。 (2)在书上填写得数。集体订正。 3、完成第3题。 (1)让学生明确图意。 (2)说出图意:原来有5只小鸟,飞走1只,还剩4只;飞走3只,还剩2只;飞走5只,还剩0只。 (3)让学生跟旁边的小朋友说几遍,再跟老师说。 (4)在书上填写。将算式读一遍。 4、完成第4题。 让学生直接在书上填写,体会。横着比一比,从三道算式能知道什么?再竖着比一比,从四道算式中能知道什么? 5、完成第5题。 (1)首先让小朋友在书上直接写得数。 (2)读出算式和得数 6、完成第6题。 (1)让学生随便填写。 (2)发表意见,只要正确,都要肯定。 四、总结全课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你对哪些内容很感兴趣?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 有关0的加、减法(第44页例题,“想想做做”第1-6题) 课时: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有关0的加、减法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够正确计算5以内有关0的加、减法。 2、发展学生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比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理解5以内有0的加减法的算理。 教学难点:正确计算5以内有0的加减法。 教学环节 一、引入 1、复习10以内数的分与合。(黑板演示) 2、其他学生以对口令的形式进行10以内数的分与合的练习。 如师:4和4组成几?生:4和4组成8。 5和几组成9?生:5和4组成9。 3、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二、展开 1、教学例1。 (1)出示主题画。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有些什么?有几个? (2)和学生一起分析图画。 同学们,图上原来有几个小朋友?后来又走了几个?那么现在还剩几个小朋友呢? 教师再将图意复述一遍:原来有3个小朋友在浇水,后来3个都走了,现在没有小朋友了。教师带领学生将图意复述几遍。多找几名学生将图意复述一遍。 (3)教学有0的减法的含义。 小朋友,原来有3个人,后来3个都走了,没有小朋友了,象这样从3个中去掉3个,我们就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教师板书:3-3最后剩下几个小朋友?得数是几?齐读这个加法算式。这个算式就表示从3中去掉3,就是没有的意思。(让学生复述几遍)。 2、教学例2。 (1)媒体出示图画。 (2)明确图意。说出图意:左边有5朵花,右边没有花,一共还是5朵花。(让学生跟旁边的小朋友说几遍,再跟老师说)。 (3)左边有5朵花,右边没有花,一共还是几朵花?那么5加0等于几呢? 3、小结:我们学习了算式中有0的加法和减法,如果一个数再减掉这个数,得数就是0;如果一个数加上0,得数还是这个数。 三、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让学生明确图意。 (2)说出图意:左边有0个桃子,右边有4个桃子,一共有4个桃子。 (3篇6: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案
小学六年级数学第六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案
本单元教学转化的策略。转化是解决问题时经常采用的方法,能把较复杂的问题变成较简单的问题,把新颖的问题变成已经解决的问题。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掌握转化策略不仅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思维的发展。
本单元编排两道例题和一个练习,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联系实际感悟转化的含义,体会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转化都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例2在解决较复杂的分数问题时应用转化策略,进一步体验转化的意义。要指出的是,与前几册教材教学的倒推、置换等策略相比,转化策略的应用更为广泛,两道例题与练习十四涉及的数学内容也更丰富。本单元的教学不以学生能够解决教材里的各个问题为目的,而在于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与主动应用。具有初步的转化意识和能力,对以后的学习与解决问题将会产生十分积极的作用。
1.回忆经历过的转化活动,初步感悟转化。
学生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虽然经常进行转化,但是他们对转化活动的体验还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例1通过回忆曾经进行过的转化,引导学生体验转化。首先比较方格纸上两个图形的面积,这两个图形都不是简单的图形,直接看出面积是不是相等有困难,用数方格的方法求面积很麻烦。如果把两个图形都转化成长方形,就能从转化后的`两个长方形完全相同,知道原来的两个图形面积相等。教材让学生在直观的情境中想到转化,并应用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知识进行图形的等积变形,体会转化的含义和应用的手段,感受转化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价值。然后回忆以前学习中曾经进行过的转化,除了探索图形面积公式时的转化、计算小数乘法和分数除法时的转化,学生还能想到许多具体的事例。通过回忆和交流,意识到转化是经常使用的策略,从而主动应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试一试引导学生把1/2+1/4+1/8+1/16转化成1-1/16计算。学生看到原题会想到先通分再相加,为了促成转化,教材提出把原来的算式转化成另一个算式的要求,并给出图形帮助转化。教学这道题要注意三点:一是让学生在直观图形的启发下,独立进行转化。二是在交流时展开转化的思考过程,要数形结合解释图意,图中的正方形表示1,1/2+1/4+1/8+1/16的和就是正方形里涂色部分的大小。还要突出算式转化是根据涂色部分的大小等于1减空白部分的差进行的。三是体会把原题转化,使计算简便了,让学生带着对转化的良好体验进行练一练的练习。
练一练的关键是理解右边图形右上方的折线的长度等于长方形的一条长与一条宽的和,可以通过折线中的4条线段分别向右或向上平移帮助理解。在小组里说说解题的策略,交流转化策略在解决这个问题时的具体应用,体会转化使复杂问题变得简单了。
2.转化要利用概念进行推理。
例2解答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按本册教材第一单元教学的解题思路,设女生有x人,男生就是2/3x人,可以列出方程x+2/3x=35解答。如果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转化成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3/5,那么,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列算式353/5能很快算出女生人数。教材预设学生主动想到这样转化是有困难的,所以指出了转化的方向:如果把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转化成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几分之几,就可以直接用乘法计算,让学生在已知美术组的人数,求女生人数这个问题情境中体会这样转化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材放手让学生自主开展具体的转化活动,凭借对男生人数是女生的2/3的理解,或是把2/3看作男、女生人数的份数关系,或是把2/3看作男、女生人数的比,都能通过推理得到女生人数是美术组总人数的3/5。练一练把美术组人数是合唱组的5/8理解成美术组人数和合唱组人数的比是5∶8,就能转化成合唱组人数是美术组的8/5,于是不再用列方程的方法,而利用分数乘法较快地算出合唱组的人数。
需要再次指出,例2和练一练都先向学生提示转化的方向,再让他们开展具体的转化活动。这就表明,教学不以这些分数应用题的一题多解为目的,而是以体会转化策略,培养推理能力为教学要求。
3.在丰富的题材里灵活应用转化策略。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转化策略,练习十四选择了丰富的题材,引导学生进行转化。
第1题是解决问题方法的转化,从数出比赛的场次到算出比赛的场次。在16支球队比赛的示意图上,不仅可以数出一共要进行15场比赛,还能看到第一轮先进行8场比赛淘汰了8支球队,第二轮再进行4场比赛淘汰4支球队,第三轮又进行2场比赛淘汰2支球队,最后进行1场比赛淘汰1支球队,即每场比赛淘汰1支球队。从而理解16支球队中只有1支球队是冠军,其他15支球队都要先后被淘汰,所以一共要进行16-1=15(场)比赛。照此类推,64支球队参加比赛,产生冠军要进行64-1=63(场)比赛。
第2、3题是图形保持面积不变或周长不变前提下的形状转化。第2题的第三个图形稍难些,如果像下图那样,分别绕A点和B点把两个直角三角形顺时针旋转90,转化后的涂色部分刚好占10个小方格,是正方形的10/16即5/8。
第3题的第二个图形的周长正好与半径4厘米的圆的周长相等,下图是转化时的思考。
第4~6题是数量关系的转化。第4题如果把第一堆的黑子与第二堆的白子互换,那么第一堆就全部是白子,第二堆全部是黑子。第5、6题在图形的帮助下,进行分数的转化困难不会很大。和例2一样,这两题的转化方向是由题目提示的。
篇7:四年级数学上册三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四年级数学上册三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p54例3及相应练习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的含义,并会读写速度的单位名称;经历从具体问题到数量关系的抽象过程,逐步学会归纳总结。2.能应用关系式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信息的能力。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习兴趣。 重点:1.速度的含义及单位名称的读写 2.应用关系式解决问题 难点:1.速度单位的正确书写 2.学会应用关系式分析解决问题 过程:一、速度的含义 1.学生说说交通工具每小时所行的'路程分别是多少 2.引导总结速度的意义 以上这些都叫速度,认真观察、分析一下,以上各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前面都是说的什么,后面呢?) 速度――单位时间所行的路程 3.3小时行了180km 180km是速度吗?为什么? 4.速度的单位名称:km/h 你会读、写吗?还会有哪些? 板书:速度的单位――km/h km/min km/s m/h m/min m/s 二、建立模型 1.出示例3 学生读题 解决 2.学生说方法 道理 3.分析两题的相同点----这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能得出什么关系式? 4.发散―――你能用表示其它意义的速度编一个类似的题吗? 你能仿这个总结关系式吗? 三、变模 1.根据这个关系式 ,你还能得出哪些关系式? 2.你能把以上例题改编成求速度和时间的题吗? 3.学生独立解决改编的题(提醒学生注意速度的单位写法) 四、课堂质疑 1.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学习过程 2.你还有什么质疑的问题? 五、课堂检测篇8: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测试卷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八单元测试卷
一、下面是张大爷生病住院一段时间体温变化情况统计表
1、张大爷每隔________小时量一次体温。
2、张大爷体温下降最快的是______时到_____时,体温上升最快的是_______时到______时。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并解答。
二、下面是光明小学四年级(1)班第八单元数学测试成绩统计图。
光明小学四年级(1)班第八单元数学测试成绩统计图
1、四(1)班一共有多少人?
2、哪个成绩段的'人数最多,有多少人?
3、哪个成绩段的人数最少,有多少人?
4、你认为他们这次的成绩怎么样?谈谈你的看法?
三、下面是四年级四个班人数情况统计图。
1、( )班女生人数最多,( )班男生人数最多。
2、( )班人数最多,( )班人数最少。
3、( )班男、女生人数相差最大,( )班男、女生人数相差最少。
篇9: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十单元 认数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十单元 认数教案
第十单元 认数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在认识个级数的基础上,认识万级、亿级的数,认识记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十亿”“百亿”“千亿”,掌握千亿内的数位顺序表,了解十进制的记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亿以内的数,以及含有亿级和万级的书。 2. 使学生联系现实生活及有关的操作活动,感受大数目的意义,会把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知道近似数的含义,并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省略一下数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通过了解一些具体事物数量的多少,感受大数目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大数目的兴趣和认识大数目的自信心,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进一步培养同学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情感。 二、课时安排 认识整万数…………………………………………………………1课时 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1课时 认识整亿数…………………………………………………………1课时 认识含有亿级和万级的数…………………………………………1课时近似数………………………………………………………………1课时 练习九………………………………………………………………1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整万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P86-87 认识整万数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了解这些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认识整万数,初步了解我国的数位分级,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整万数。 2、 让学生通过了解一些具体事物数量的多少,增强数感,感受整万数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学习整万数的兴趣和认识整万数的自信心,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3、 组织学生收集报纸、杂志、网络上的大数,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以及观察、表述、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亿以内的数位顺序,正确读、写整万数 难点:了解整万数的含义,感受大数目的数值 教学准备:计数器,课前收集含有大数目的信息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 谈话:江都地处长江三角中心地带,因“江淮之水都汇于此”而得名。现有总面积一千三百三十二平方公里,人口一百零七万,耕地一百零八万亩。江都还是著名的花木之乡。 (出示信息:江都市曹王林园场建场于1959年,是江苏省培花育苗重点场园,扬州市花木龙头企业,培花育苗历史悠久,花木生产面积五千亩,年产各类苗木一千万株还多,盆花盆景一百五十万盆,年花木销售收入二千五百万元) 问:你能将信息中的哪些数写出来? 独立写出自己会写的数 1332 5000 1070000…… 交流所写的数 集体交流 观察板演题 (大数目可能有学生会写) 几千万、千百万学生可能会写 这里的1332和5000是以前学过的,那么其他的数写的对不对呢?后面请大家来判断。(板书:1332) 看到这个数,你想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个级的数位顺序表) 它是一个四位数;它的最高位是千位;它由1个千,3个百,3个十和2个一组成;也可以说是由1332个一组成…… 自主探索 学习新知 1、认识十万 2、认识百万 3、认识千万 (出示计数器)以前我们已经知道:十个一百是一千,十个一千是一万。(板书:万)如果一万一万的往下数,你会数吗?(演示与操作结合) 边拨珠边一万一万的数:一万、二万、三万、四万……九万、十万 万位上拨了10颗珠,表示多少个一万? 你认为10个一万是多少?(板书:十万) 表示10个一万 10个一万是十万 十万位上两颗珠子表示多少?六十万怎样表示? 如果十万位上有10颗珠子,表示多少?(一百万) 一百万在计数器上怎样拨珠表示? (百万位上拨一颗珠,其他没有) 拨珠 交流 思考 交流(可能有学生会说出:10个十万是一百万) 十万十万的数,交流拨珠体会 一起结合拨珠,一百万一百万的数 九百万后面是是多少呢?(一千万) 数数 一百万,二百场……九百万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 拨珠 数数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 1、一万一万的数,从一百九十五万数到二百零六万; 2、十万十万的数,从九百六十万数到一千零二十万 适当进行提示 并组织评议 边拨珠边数数 一百九十九万后面是“二百万” 九百九十万后面是“一千万” 4、认识数位顺序表 我们现在又学习了哪些计数单位? 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千万、百万、十万 10 排序 你能接着以前的数位顺序表,继续写吗? 万位左边依次是什么数位?(还有更大的数……) 介绍 个级 万级 (还有更大的数级……) 尝试练习 交流 千万位、百万位、十万位、万位 个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一,万级上的数呢? 万级上的数表示多少个万 你发现每个数级的数位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交流 5、了解整万数的含义 出示刚才信息中比较大的数:一百零七万 一百零八万 一千万 一百五十万 二千五百万 在计数器上拨出并说出组成 如:107个万 150个万…… 能对照计数器写出这些数吗? 怎么写的`?(理解:先写万级的数,再写个级的0) 试着写数,并交流写数注意点 互相检查 写数 读数 出示书中的信息,提出要求 出示书中习题 拨数、说组成、写数、读数 交流 独立填写 同桌交流 巩固运用 深化新知 “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图片 巡视 注意提示 独立思考 写数 读数 互相交流 “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六组数,指名读数 每一组左右两个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 自由练读 同桌交流 比较 感悟:万级与个级读法相似,只要在万级数的后面读出“万”字 “想想做做”第4题(渗透相关教育) 出示图片(我们学校的面积大约是:15000平方米) 读数 交流 结合学校面积 感受 “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图片 组织交流:写数时是怎样思考的? 独立思考 练习写数 交流 全课总结 课外延伸 课前大家也收集了一些大数目的数,现在能把它们正确地读出来吗?(出示课前学生收集的信息) 还有一些更大的数该怎样读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讨论 读数 交流 第二课时: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 教学内容:教科书P88-90 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在认识整万数的基础上,认识由若干个万和若干个一组成的数,会读、写亿以内的数。 2、 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以及有关的操作活动,感受大数目的意义,培养数感。 3、 让学生感受大数目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习大数目的兴趣和认识大数目的自信心,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应用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的组成及读、写方法 难点:万级和个级中间、末尾都有“0”的数的读法、写法 教学准备:计数器、课前布置学生收集含比较大数的信息、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联系生活 引入新课 指名几名学生读课前自己收集的信息 大家是怎么读的又快又对的? 读数 同桌交流 交流读数方法 师生合作 获得新知 出示例题中的三个计数器 能将它们分分类吗? 根据学生回答 板书分类情况 根据计数器尝试写数 分类 交流情况 (可能有不同分法) 数中不含“0”的情况 学习:52395239 (不含“0”) 这个数万级上是多少?个级呢?由几个万和几个一组成? 能读出这个数吗? 五千二百三十九 五千二百三十九 5239个万和5239个一组成 读数 同桌交流 读万级和个级上的数时,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 交流读数体会 会写这个数吗? 怎么写的?(从左往右先写万级,再写个级的数) 独立练写 交流写法 出示:87436521、6283952、549723 (借助数位顺序表) 读数 交流 每级末尾含有“0”的情况 学习:3004000 (每级末尾含有“0”) 这个数可以分为几级?每级上各是多少? 这个数有多少万和多少个一? 会读这个数吗? 这个数是怎么读的? 万级和个级 万级:300、个级:4000 300个万和4000个一组成 独立练读 互相听同桌读 交流 这个数怎么写呢? 指名板演 独立练习写数 交流 订正 出示:23004000 10002500 32405900 (借助数位顺序表) 读了这些数,你有什么发现? 读数 交流 (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 其他数位有“0”的情况 学习:4080007 (每级有“0”,不在末尾) 这个数怎样分级? “0”还在每级的末尾吗? 这个数是有几个万和几个一组成的? 这个数会读吗? 巡视 纠正错误读法 万级:408 个级:7 拨数 408个万和7个一组成的 尝试读数 按正确读法读数 除了每级末尾的“0”都不读外,其他数位上的“0”怎么读? (其他数位上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出示:43027809 30027083 40015003 读数 同桌互相检查 小结:数里的“0”怎么读?自由阅读书中的话 自学 交流 巩固深化 提高能力 出示试一试3幅算珠图 这道题要求我们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在这3个数中都出现了5和0,你知道每个数中的5各表示的几个几吗? 在这三个数中,万级的数有什么不同?个级的呢?你觉得要提醒同学们读数时注意什么? 独立写数 同桌互相读数 检查 订正 交流不同数位上的“5”表示的不同意义 观察 分析 交流 “想想做做”第1题 检查学生练习情况 同桌合作 互篇10: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五单元 找规律)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五单元 找规律)教案
第五单元 找规律 【教学目标】 ⒈ 使学生经历探索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的数学规律的过程,初步体会和认识这种关系和其中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 ⒉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交流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观点分析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意识和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⒊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内在规律与联系,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感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信心。 【教学内容】 教材第48~51页: ⒈ 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⒉ 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课时划分】 共计2课时 书本第48页例题、想想做做……………………1课时 书本第50页例题,想想做做……………………1课时 第一课时 找规律(一) 【教学内容】教材第48页例题 、“试一试”、“想一想”、第49页“想想做做”。 【教学要求】 ⒈ 让让学生探索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⒉ 通过观察、猜测、操作、验证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发生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 3、在探索活动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⒈ 通过自主研究、与人合作感受数学与生活之密切联系。 ⒉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规律。 1.寻找规律: 出示例题里的场景图 师: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幅图中有这样三组排列。这些排列都蕴涵着规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找规律。 师:每幅图中两种物体是怎样排列的? 师:这属于一种间隔排列,图1中夹子排在开始和最后,我们把它看作“两端的物体”,手帕排在中间,我们把它看作“中间的物体”。 谁能说说下面两幅图中,两端的物体和中间的物体各是什么? 2.探究规律: 师:看到这三组排列,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出示:每组排列中两种物体的数目有什么关系?(先独立完成表格,再在小组里说一说) 两端的物体 数目 中间的物体 数目 夹子手帕 兔子蘑菇 木桩篱笆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在小组里说一说。 小组汇报。 三、动手操作,验证规律。 1.师:是不是这样排列的两种物体都有这样的规律呢?下面我们动手验证一下。 2.动手操作: 出示要求:任意拿几根小棒,在桌上摆成一排,再在每两根小棒中间摆1个圆。数数小棒的根数与圆的个数,看看有什么关系。 3.集体交流: 师:谁来和大家说说你是怎样摆的?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其实这里的小棒就可以代表一切两端的物体,圆片就可以代表一切中间的物体。像这样排列,它们都有这样的规律: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 四、联系实际,应用规律。 1.列举规律: 师:生活中你见到过有这种规律的现象吗? 2.应用规律: (1)基本练习: ①出示一组排列。 填空:两端的物体是( ),中间的物体是,( )比()多1个。 ②这根绳子被打了6个结,这根绳子被分成了多少段?你是怎么想的? ③经过了15个白天,那么经过了多少个黑夜? (2)变式练习: ①间隔问题:(课件出示刘翔跨栏图) 师:看!这是谁?刘翔在雅典奥运会上一举夺得男子110米栏的冠军,成为中国人心中的骄傲。其实在刘翔的运动场地上也有咱们今天研究的规律呢。 出示:110米跨栏,10个栏中间有多少个间隔? ②锯木料问题:想想做做第2题 把一根木料锯3次,能锯成多少段? 引导学生用图表示出锯木料的过程,再结合所学的规律来分析。 ③圆周问题: 欣赏:西湖苏堤春晓图 师: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的美在于西湖的美,前人在苏堤的岸边栽了一行柳树,再在每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这样就有了“桃柳夹岸,桃红柳绿”之说。 如果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每两棵柳树中间栽一棵桃树,可以栽桃树多少棵? a:质疑:有的同学说74棵,有的同学说75棵,还有的说76棵,那像这样栽柳树和桃树,它们的棵数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呢? b:探究规律:你们能想办法找出来吗?在小组内试一试。 c:汇报小结:谁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小组想到的方法,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把桃树和柳树像这样栽成一周,桃树和柳树的.棵数怎么样?那在西湖的一周栽75棵柳树,中间间隔着栽桃树,可以栽多少棵桃树? d:对比联系: 师:前面发现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两端的物体比中间的物体多1,而在圆周上,它们为什么又是相等的呢? (课件演示:把直线转化成圆周,两端的物体重合) ④机动练习: 师:国庆节就要到了,学校计划在校园主干道一边按照一一间隔的规律来摆设鲜花美化校园。(课件出示图) 有25盆蓝花,猜猜看有多少盆红花?你是怎么想的?还有其他的想法吗? 师:大家想到了三种方案,这些方案都是可行的,看来,你们要是做美化设计师还是挺称职的。课后大家可以利用今天学的规律来设计美化教室或者自己的卧室。 五、总结评价。 师:今天我们研究了一些排列的规律,当我们面对新的事物或者更复杂的情况时,要学会寻求方法来探索规律解决问题。 └ ┘ 第二课时 找规律(二) 【教学内容】书第50页例题,试一试,第51页“想想做做”第1、2题。 【教学要求】 ⒈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日常生活中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以及类似现象中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 ⒉ 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初步发现的规律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执情,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难点】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提高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上节课,我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指名口答后,教师指出,这节课我拉将学习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相关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⒈教学例题 ⑴出示例题,创设情境 出示例题图:一条林阴道从一端到另一端共栽了7棵树,相邻的两根树相隔3米,林阴道前有5只兔子排队做操,相邻的两只兔子相隔2米。 林阴道一共多少长? 兔子的队伍共多长? ⑵自主探究 让学生观察实际情景,联系情境图中提供的信息,经过自己的分析、思考运用有关规律解决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 ⑶全班交流 交流时重点引导讨论以下两个问题: 兔子做操的队伍可以看作多少2米? 木阴道可以看作多少个3米? 交流时鼓励学生发现相关规律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方法的合理性和学习数学的价值。 ⒉教学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引导交流讨论。 三、想想做做 学生先独立解决问题,再交流讨论。 第1题重点讨论:两端放花和不放花一样吗? 第2题重点提示:长80米的跑道一边,边长20米的正方形草坪的四周。 四、布置作业篇11: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三单元 混合运算)教案
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三单元 混合运算)教案
第三单元 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⒈ 使学生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认识综合版式和小括号,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计算混合运算两步式题。 ⒉ 使学生经历由分步列式到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可以列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感受解决方法的多样化。 ⒊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思考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培养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内容】 教材第30~38页: ⒈ 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⒉ 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⒊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课时划分】 共计6课时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2课时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2课时 练习五……………………………………………………2课时 第一课时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⑴ 【教学内容】教材第30~31页。 【教学要求】 ⒈ 让学生初步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 ⒉ 通过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及时巩固新学的运算顺序,并让学生列综合算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以进一步理解相应的运算顺序。 【教具准备】 例题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⒈口答列式: ⑴28与32的和是多少? ⑵60减去17的差是多少? ⑶16乘5的积是多少? ⑷6和8相乘得多少? ⒉列式解答: 出示:每本笔记本5元,买3本这样的笔记本要多少钱? 学生在本子上列式。集体订下,说一说这题要求什么?需要知道什么? 二、教学新课 ⒈教学例题1。 ⑴出示例题图:提问:这家文具店出售哪些商品?每件商品的单价分别是多少? ⑵出示问题:小明买了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了多少钱?请同学们试着自己解答。 ⑶分析: 提问:你们是怎样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提问:15+20中的15表示什么?是怎样得出来的?20呢? 提问:要求“一共用去多少钱”,必须要知道什么? ⑷请同学们试着将两道算式合在一起,列出一道综合算式。 ⒉教学例2。 ⑴出示问题:小红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 ⑵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想一想综合算式应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 集体订正。提问:算式中50、18、2分别表示什么意思?这个算式应先算什么?为什么? ⒊总结运算顺序。 ⑴比较算式。提问: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解答时,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⑵提问:如果题目中同时出现了乘法和加、减法,你应先算什么? ⑶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通过解决问题,发现了一个什么规律? 三、组织练习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说运算顺序,然后再让学生计算。 ⒉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提问:在计算这样的综合算式时要注意些什么? ⒊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⑴比较:每组中两题有什么是不同的?想一想,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⑵提醒:在计算时,要看清运算符号,按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四、全课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不含括号的混合运算⑵ 【教学内容】教材第32~33页。 【教学要求】 ⒈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并理解含有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顺序,并引导学生归纳出除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重点难点】 正确理解运用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规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⒈口答列式。 ①32与18的和是多少? ②32减去18的差是多少? ③42除以8,商是多少? ④60除120,商是多少? ⒉说出下面每道算式计算的第一步。 6×3+3 70-20×3 46-28+4 提问: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什么? ⒊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混合运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⒈教学例题: ①出示例图:提问,文具让里卖了哪几种文具用品?这些商品的标价分别是多少? ②通过看图,你还知道了什么?从营业员的话中你能知道什么? ③你能帮小红算一算她所要花的钱吗? ④指名说说怎样列式。提问:说说你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的? ⑤提问:在这题算式中含有哪几种运算?我们是先算什么的? ⒉教学“试一试”: ①出示:列综合算式计算一盒水彩笔比一枝钢笔贵多少元?指名读一读。 ②请同学们列出综合算式,并算一算。 提问:算式中的18、80、10分别表示什么?这道算式你是先算什么的?为什么? ③提问:在这道算式中含有哪几种运算?你们是先算什么的? ⒊总结、归纳运算顺序。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发现? 三、组织练习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同学们进行计算。提问:这组算式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⒉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⑴同学们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⑵分别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提问:为什么91÷13×11的运算顺序与前2题不太一样? ⒊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⑴同学们分组进行计算。 ⑵比一比: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和不同的地方? ⒋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⑴同学们估计每组算式中哪道题的得数大一些。指名说说,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⑵同学们分组计算,与自己的估算结果比一比。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些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第三课时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⑴ 【教学内容】教材第34~35页,“想想做做”第1~5题。 【教学要求】 ⒈ 通过讲座和交流,使学生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⒊ 让学生初步理解、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重点难点】 含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⒈口答:下列算式先算什么,再口算出结果。 60+30×3 42÷2-20 63÷7×4 20+30-40 160÷80×30 52+420÷70 提问:以上几题综合算式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 ⒉出示例题图 请同学们列综合算式并解解答。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⒊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将在现有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教学新课 ⒈教学例题: ①引导学生看图。出示问题:用50元钱买1个书包后,还可以买几本练习本? ②请同学们先分步算一算,再试着列出综合算式。 ③指名说说解题思路,并分别说说每道算式求出的是什么? 你如果要列综合算式必须要先求出什么才行?能不能这样列式50-20÷5 为什么?应该怎么办? ④请同学们算出结果 提问:在这道算式中有哪几种运算?我们是先算什么的?在这样的算式中为了要先算减法,我们是怎样做的? 追问:加小括号的作用是什么? ⒉教学“试一试”: ①出示题目,请同学们独立算一算,指名板演。 ②提问: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共同之处? ③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算式中有小括号时,应先算什么?(板书) 三、组织练习⒈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同学们算一算,指名板演。 ⒉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 请同学们计算。说说为什么计算结果会不同? ⒊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指名读题,说说题中已知什么,要求什么。 说说解题思路及算式。提问:为什么在综合算式中添上小括号? ⒋全课小结:今天我们在列综合算式的过程中用到了什么符号?算式中有它,会有什么作用? 四、布置作业 第四课时 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⑵ 【教学内容】教材第35~36页,“想想做做”第6~10题。 【教学要求】 ⒈ 通过对不含小括号的综合算式与含有小括号的综合算式的比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⒉通过对于可以发现运算性质的对比练习,使学生在计算中感受、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教具准备】 “想想做做”第8、9题的插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⒈口算: 720÷8 630÷90 330×0 75÷25 337-45 480÷20 95÷5 140÷14 ⒉先说出下面每题先算什么,再算出结果。 (127+23)÷50 328÷(360÷90) 46×(30-25) 47×56+379 提问:以上几题是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计算的? 二、初步感知 ⒈出示:180-36-44 180-(36+44) ⑴请同学们观察两题有什么相同?有什么不同? ⑵请同学们分别算出它们的结果,指名板演。提问:它们的结果怎样? ⑶出示:159-(59+37) 159-59-37 请同学们观察计算。提问:它们的结果怎样?为什么也一样呢? ⑷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得出结论。 ⒉根据已有的算式,说出与它计算结果相等的算式。 80-20-30 50-(20+10) 90-70-20 提问:为什么它们的计算结果相同? ⒊同座位互相考考对方,说出得数相等的算式。 ⑴出示题目,质疑:可以先怎样估计一下商? ⑵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 指名说说计算过程,提问:你是把39看作多少来试商的? ⑶讨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怎样试商? 先小讨论,再全班交流。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可以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 三、灵活运用 ⒈完成“想想做做”第8题。 出示图,提问:什么篇12: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题
不夯实基础,难建成高楼。
1.口算。
120×3= 170×4=
39+45= 86×10=
560÷70= 48÷16=
3×18= 120÷12=
2.小青买了一本《安徒生童话》,他每天看的页数同样多,4天看了60页。
(1)他一个星期可以看多少页?
(2)这本书共195页,小青需要用多少天看完?
3.北京路小学购买了一些花。如果每间教室放4盆,可以放30间教室。如果每间教室放5盆,可以放多少间教室?
4.一堆煤有360吨,已经烧了25天,每天烧7吨。余下的煤平均每天烧5吨,还可以烧多少天?(先列表整理,再解答。)
【小学数学四年上册(第八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案(共12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023-01-02
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人教版2023-07-31
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022-05-08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23-02-24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计划2023-08-29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2023-05-28
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统计》教案2023-10-02
人教版五年级教学计划2022-12-25
新初一英语教学计划2022-05-06
初一英语秋季教学计划2022-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