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共19篇)由网友“zyafmmm”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的: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探索并理解乘法口诀,能熟练口算表内乘除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生在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熟练认识几边形,会测量具体物体的长度,并会叙述第几排第几个,描述物体的位置。
3、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会用东南西北等词语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应的位置关系。
5、学会认读钟面上的时刻。
6、感受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复习重难点
复习重点:使学生在理解乘除法含义的基础上探索并理解乘法口诀,能熟练的口算表内乘除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复习难点: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象形统计表,会填补相应的图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且回答简单的问题,以及认读几时几分的方法、经过的时间。
三、复习措施
1、将学生的零散知识集中起来,使知识纵成行、横成片,形成互相练习的知识网络。
2、采用变换练习的方法,开展游戏活动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加强表内乘除法的练习。
4、加强对中下生的个别辅导。
四、复习内容
(一)说一说与乘除法新课标第一网
1、加法:几个相同加数相加
2、乘法的意义: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的简便运算。(几个几相加)
3、记住乘除法的各部分名称。
(二)乘除法
1、熟背九九表内的乘法口诀计算乘除法。
2、学会根据口诀或一个数写出几个算式。
3、运用表内的乘法口诀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观察物体
1、弄清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看到的面是不同的。
2、知道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
四、方向与位置
1、知道平面上的四个方向: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运用四个方向说说:谁在谁的哪面、向哪个方向走到哪。
五、时分秒
1、知道时分秒的有关知识。
2、巩固时分秒之间的进率:
分针走一圈是60分,正好是1时,即1时=60分
秒针走一圈是60秒,正好是1分,即1分=60秒
3、能正确认读、写几时几分的时刻。
整时: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几,就读几时。
几时几分: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分针走过几小格就是几分,合起来就读几时几分。
六、统计与猜测www.xkb1.com
1、复习统计的方法:调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
2、猜测可能性:一定、可能、不可能。
3、应用“一定、可能、不可能”说一句话和解决问题。
篇2:二年级数学教案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认识乘法
一、教材分析:
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比较容易的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本单元教学乘法,重点是乘法的意义。全单元包括两道例题、两次“试一试”、一次“想想做做”和练习一。教材编排有以下特点:
1、强化对相同数连加的认识和计算,为初步认识乘法作比较充分的准备。乘法和加法是有密切联系的,掌握了加法就具备继续学习乘法的条件。在已学过的加法中,学生比较熟悉的是两个数相加和三个不相同的数连加,对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由于接触较少,显得相对陌生。为此,教材在教学乘法前加强对几个相同数连加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计算几个相同的一位数连加的能力,为学习乘法扫除障碍,打下扎实的基础。
2、让学生充分体会乘法的意义。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教材没有把乘法意义机械地灌输给学生,而是让学生既用加法也用乘法解答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从中体会乘法的意义,感受乘法意义的两个主要内涵:在几个相同数相加时才能用乘法算,列乘法算是往往比加法算式简便。
3、把理解乘法意义和应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优化概念形成的过程。乘法意义属于运算概念,小学生形成概念的一般过程是“在实践活动中积累有关概念的感性认识→把感性认识加工成表象或抽象成概念→在实践中应用概念并进一步拓展概念”,可见概念的形成始终和实际问题联系在一起。本单元教材改变了过去的数学教材先教学乘法意义再教学乘法应用题的内容结构,从蕴含乘法意义的例题起,就把形成概念和应用概念融为一体。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理把几个相同的数相加表示成乘法算式的形成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能正确地写、读乘法算式,知道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会通过加法算得乘式的积。
2、使学生初步学会从简单的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求几个几相加是多少的数学问题,并根据数学问题列出乘法算式,培养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在初步认识乘法并应用乘法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
2、难点:初步体会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和区别。
第一课时、认识乘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3页内容。
教学目的:使学生认识乘号,知道乘法的含义,初步掌握乘法算式读法和算式,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准备: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加法和减法,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算法,这就是乘法,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认识乘法)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例1图
(2)提问:图中几处有小白兔?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2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怎样算?
板书:2+2+2=6(只)
图中几处有小鸡?每处有几只?一共有几个3只?求一共有多少只小鸡,怎样算?
板书:3+3+3+3+=12(只)
(3)老师指着算式提问:
这两个算式里加数分别都是几?是几个几相加?的多少?
(4)小结:求小白兔一共有多少只?就是求3各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连加来算。求小鸡一共有多少只,就是4个3只一共是多少,可以用4个3连加来算。
2、教学“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图。
(2)例1,提问: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根?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算?求一共的根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3)例2,提问:横着一排一排地看,每排几根?有这样的几排?求一共有多少根?怎样算?求一共的根数,就是求几个几相加?
(4)学生填书,完成“试一试”,集中交流。
3、教学例2
(1)出示例2图
(2)你能求出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吗? (板书:2+2+2+2=8)
2+2+2+2=8,表示几个几相加,得几?
(3)老师说明:4个2相加得8,还可以用乘数计算,写成2×4=8,像2×4=8这样的算式,是乘法算式,这个符号(“指×”)叫乘号(板书:乘号),可以这样写(示范写“×”)。
(4)4个2相加得8,不仅可以写成2×4=8,还可以写成4×2=8,谁会读这个算式?
乘法算式和加法算式一样,各部分都是有名称的,谁先来说说加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答老师板书:2 + 2 + 2 + 2 = 8
(加数)(加数)(加数)(加数)(和)
老师说明:在乘法算式中,等号前面的数叫乘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
板书:4 × 2 = 8
(乘数)(乘数)(积)
同桌同学互说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谁能说说2×4=8这一道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5)老师小结:求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就是4个2相加是多少,不仅可以用加法计算,而且可以用乘法计算,可以写成“2×4=8”或“4×2=8”,读作:“2乘4”,4乘2“,等号前面的叫乘数,等号后面的叫积。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例图,自己先说说图意。
(2)提问:图中有几组小鸡?每组有几只鸡?求一共有多少只,是求几个几相加?
(3)学生填书,并写出一道加法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4)讨论;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三、完成“想想做做”1~5
1、完成“想想做做”1
出示第1小题图,提问:1盒有多少枝?有几盒?求一共有多少枝,就是几个几?
学生填空独立完成
2、完成“想一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第2题,集体交流时着重提问这道题是求是几个几朵?
3、完成“想想做做”3
(1) 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2个,摆4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一道加法算式和两道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2)用圆片摆一摆,每堆摆4个,摆2堆,指名回答:摆了几个几?
学生独立写出加法和乘法算式,集体交流。
(3)比较一下这两种摆法有什么不同和相同的地方?
4、完成“想想做做”4
读出乘法算式,再说出乘数和积各是什么。同桌同学先互说,再指名口答。
5、完成“想想做做”5
独立完成,集体交流。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了什么?
教后小记:
篇3: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计划(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
二年级上册数学期末复习计划
一.复习内容:
1. 1--9的口诀。表内乘除法计算、口诀的运用(逆运用)、规律的填写。
2.能正确地计算两位数的加减法,会用加减法解决简单的生活实际问题,发展估算。认识元、角、分,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会用钱款实际购物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3.应用题。求几个几是多少和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乘法应用题;关于平均分和求倍数的除法应用题;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等。
二.复习目标:
1.记住乘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能根据加法算式列出乘法算式;会用乘法口诀熟练的计算表内乘法。记住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名称以及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会用乘法口诀熟练地求商。
2.根据具体情境提出可以用乘除法解决的问题,正确列出乘除法算式,会解决有关乘除法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3.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在本学期学习到的知识系统化。巩固所学的知识,对于缺漏的知识进行加强。通过形式多样化的复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复习活动中经历、体验、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提高质量措施:
1.把定位辅导落到实处,对于基础的知识让学生一定掌握,并在此基础上能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问题。有条理有针对性地进行整理与系统复习,使学生对知识能系统掌握。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2.做好提优补差工作,开展“一帮一”活动,帮助后进生的成绩有所提高。
3.加强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教育学生在做题目的时候,先审清题意,然后再做。做题的过程中做到仔细、认真。
四、复习的具体设想
1.首先组织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可以让学生说一说在这学期里都学了哪些内容,哪些内容最有趣,觉得哪些内容在生活中最有用,感觉学习比较困难的是什么内容,问题银行中还有什么问题没解决,等等。也可以引导学生设想自己的复习方法。这样学生能了解到自己的学习情况,明确再努力的目标,教师更全面地了解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复习辅导指明方向。
2.与生活密切联系。复习时同样要把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可以设计一些生活情境画面给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可以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数学问题,然后在全班中交流。学生不仅感受生活即是数学,数学即是生活,而且各方面都得了发展。
3.设计专题活动,渗透各项数学知识。专题活动的设计可以使复习的内容综合化,给学生比较全面地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
4.以实践操作为主进行总复习。实践操作是本班学生最喜欢的数学学习活动形式。如模拟购物、兑换零钱的操作活动学会使用人民币,进行简单的钱款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估测和测量身边的物体的长度,这样的操作使学生在脑中形成米和厘米的实际含义。
五、复习时间安排
1。加与减 12月中旬
2、购物 12月下旬
3.乘除法 12月下旬
4、图形的变化 元月上旬
5、测量 元月上旬
篇4: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篇三
一、复习目标:
通过总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更加巩固,计算能力更加提高,能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计数单位“百”和“千”,知道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掌握万以内的数位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知道万以内数的组成,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能用符号和词语描述万以内数的大小;理解并认识万以内的近似数。
2、会口算百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两位数,会口算整百、整千数加、减法,会进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并能结合实际进行估算。
3、通过复习,加深对除法的含义的理解,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乘法和除法的关系;能够熟练地用乘法口诀求商。
4、进一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5、会准确辨认锐角、钝角;感知平移、旋转现象,会在方格纸上将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
6、理解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 1千克 = 1000克。
7、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复式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8、会探索给定图形或数的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有运用数学去创造美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1、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复习内容:
复习共分为七部分: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万以内的加、减法,克和千克,图形与变换,解决问题,统计,找规律。
三、学生情况分析: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大部分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计算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还是有一部分学生,学习习惯及基础都比较弱,尤其是解决问题部分,读不懂题意或不明白文字所表达的意思,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在复习阶段也应作相应的复习调整,努力做好提优补差工作,争取达到一个满意的效果。
四、复习重点、难点:
本次复习的重点是复习表内除法,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以及根据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表内除法”的复习。
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学生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已经比较熟悉了。教材中安排了两道题,分别对除法的意义和计算进行总复习。目的是使学生清楚什么样的实际问题要用除法解决,同时,使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除法计算。
2.“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复习。
万以内数认识的重点是数的读、写和数的组成。教材分别安排题目进行复习。另外,结合实际数据,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准确数与近似数不同,知道近似数的作用,从而对数有更全面的认识。
3.“万以内的加、减法”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万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与100以内的加、减法有很多联系。因此,这部分内容复习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于每一个计算的问题,学生应能根据已学知识正确计算。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另外,还要特别注意对学生估算意识的培养。
4.“克和千克”的复习。
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能够形成对克和千克的观念,知道它们的作用,并能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正确的单位。
5.“图形与变换”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图形(锐角和钝角)与变换(平移和旋转)都是实际情境中学习的。因此,复习的重点也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对图形和变换进行描述,加深对这些知识的认识。从而培养学生有意识地用数学语言表达生活中现象的意识和习惯。
篇5: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
一、班级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35名,该班学生多数思维活跃,有较强的表现欲和竞争意识,少数学生的思维反应较慢,堂学习能力较弱,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习惯,学习较为努力,目前在低年级段班级学习成绩较平均。
二、复习内容
长度单位,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角的初步认识,表内乘法,观察物体,统计和数学广角。
三、对学生所学知识的分析
学生对本期所学基础知识掌握的较好,但有关概念部分学生掌握的较差,主要表现在平时训练时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模糊不清。计算方面有90%的学生已经过关,个别学生由于学习习惯差计算经常出错。在能力方面,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较强,做思考题比以前有明显的进步,通过期末总复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有一定的提高。
四、复习目的
1、进一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的计算方法和估算方法,能够正确,迅速 地进行计算和进一步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能熟练运用乘法口决进行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通过复习进一步理解米和厘米厘米的长度概念,熟记1米=100厘米,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并形成估计长度的意识。
4、进一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熟悉角的各部分名称,能用三角板迅速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和画线段、角和直角。
5、继续辩认从不同位置观察简单物体的形状和进一步认识轴对称现象。
6、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继续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并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认识条形统计图形(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和问题。
7、进一步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形成有顺序地、全面思考问题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00以内笔算加减法,乘法口决表是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画直角,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及推力能力。
六、复习内容及时间的安排(略)
篇6: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复习计划
一复习目的:
1、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探索并理解乘法口诀,能熟练口算表内乘除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学生在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熟练认识几边形,会测量具体物体的长度,并会叙述第几排第几个,描述物体的位置。
3、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会用东南西北等词语描述物体之间的相应的位置关系。
5、学会认读钟面上的时刻。
6、感受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会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二、复习重难点
复习重点:使学生在理解乘除法含义的基础上探索并理解乘法口诀,能熟练的口算表内乘除法,并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复习难点:初步体验数据的整理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象形统计表,会填补相应的图表,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且回答简单的问题,以及认读几时几分的方法、经过的时间。
三、复习措施
1、将学生的零散知识集中起来,使知识纵成行、横成片,形成互相练习的知识网络。
2、采用变换练习的方法,开展游戏活动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加强表内乘除法的练习。
4、加强对中下生的个别辅导。
篇7: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篇三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育创新为动力,以省“减负”精神为宗旨。为打造 “优质均衡和谐教育”而努力。 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深刻认识新时期新阶段对基础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突出重点,提高效率,狠抓落实,大力推进以课程改革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促进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班级分析
执教的班级共有51名学生,二年级的学生在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学习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了意识也有了明显的增强,但是学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优等生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中等生课堂上几乎是“默默无闻”;后进生学习方法不得当,对每个基础知识掌握的速度总是慢许多。因此,在这一学期的教学中更多关注后进生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上,并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 100以内的加、减法的笔算,表内乘法(一),表内乘法(二),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二)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方面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
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
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篇8:1东南西北教案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东南西北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58-59页(辨认方向)
【目标预设】:
知识与能力: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辨认方向,体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培养方向感,发展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在指出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的条件下,会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知道地图上东、南、西、北的方向。
【教学重点】:在实践活动中,感受方位。
【教学难点】:在实景中辨别方向。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挂图、题
学生准备:记录纸
【教学方法】: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谈话引入。
1、数学知识就象调皮的小精灵,时时藏在我们的身边。今天我们就到操场里去寻找那里的数学知,好吗?
2、下面我们先做做运动:向前迈两步,向后退三步;左三拳,右三拳;脖子扭扭,屁股扭扭;向上伸伸腰,向下指指手……
3、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向哪些方向做了运动?
前、后、左、右、上、下
你们再猜猜,我们今天还要学习哪些方向?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揭示课题:东、南、西、北
(二)、实践活动,探究新知。新课标第一网
A、室外观察与记录
1、找一找:
①、你们知道太阳从哪儿升起来吗?
②、引导观察:对,学校的东边在哪儿,东边有些什么呀?
③、教师小结:大家找到了东方,还看到了学校东边的许多东西,真不错,我们还经常提到哪些方向?
2、分组活动:
师:下面我们分小组找一找,西方、南方和北方分别在哪儿?
这三个方向都有些什么景物?和小伙伴说一说。
教师走进学生中间,参与寻找和讨论。
3、汇报交流:
每小组派代表来说一说,你们找到的东、南、西、北在哪里。
B、室内整理与辨别
1、整理记录卡:
①、请每个组的小组长把记录单贴在黑板上。
②、指导学生观察,每张记录单上所标的景物一样吗?
提问:请大家想一想,我们都记的是学校东、南、西、北方的景物,为什么看起来位置不一样呢?
③、教师指出:为了大家画得图能统一,我们规定:把北方画在上面。
北方没在上面的小组,请上来调整你们记录单的方向。
④、再指导观察:图的下方,左方和右方分别画的是什么方向?
⑤、教师引导:请翻开书58页:听听智慧老爷爷是怎么说的?
⑥、请完成书58页:填一填。
前北,后南,左西,右东
2、启发:下面我们来找一找教室里的东、南、西、北。
(三)、练习巩固www.xkb1.com
1、小游戏:根据教师的口令做动作。
如:向东跨一步…….
2、小组活动:我说你做。
3、练习:独立完成59页练一练第1题,并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四)、拓展性学习
1、回家收集有关北斗星、北极星的知识。可以向大人请教,可以查资料。
2、利用有星星的晚上观察北斗星,然后到组内交流,并作好记录。
(五)、总结。
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想了解哪些和方向有关的知识?
篇9:认识多边形(教案)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认识多边形》教学设计与说明
响水县实验小学 朱延东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第三册第26~27页。
【教学要求】:
l、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让学生通过图形的折、剪、拼、搭等实践活动,体会图形的变换和联系,发展空间观念。
3、初步激发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意识,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交流的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活动,初步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教学难点】:
在折、拼、剪、搭等活动中体会图形的变换和联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一套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纸片、一张正方形纸,一把剪刀。
【学具准备】:
小棒若干根,一张正方形纸,一把剪刀。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探究新知
l、认识四边形
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图,提问:老师这有两个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
学生汇报(长方形和正方形)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体,你能指出哪儿是它们的边吗?摸上去什么感觉?(师板书:直的)
(先指名演示,再同桌互相指认)你能数出它们各有几条边吗?
总结:它们各有四条边,都是四边形。(板书:四边形)
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过的图形中还有哪个也是四边形?(指名说,师出示平行四边形)
师:四边形像我们人一样,有高有矮,或胖或瘦,但有一点不会变,它是由四条边围成的。我们一起来看看,下面哪些图形是四边形?(课件出示)
判断下面图形,是四边形在( )里打“√”。
( ) ( ) ( ) ( ) ( ) ( )
小结:它们虽然形状各不相同,但都是四条边围成的,所以它们都是四边形。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图形的边,并通过了解边数来认识四边形,让学生明白可以通过这种方法为图形分类,命名。另外,在后面穿插一个五边形,引发学生思考这个图形与众不同之处,为学习下面的知识作铺垫,并自然无痕的引入下一环节的教学。)
2、认识五边形和六边形
(1)(师指最后一个图形)这是四边形吗?可以把你们想法告诉大家吗?给这样的图形起个名字吧!(板书:五边形 )
(2)同学们学得真不错,老师这儿还有些图形,你能从中找出五边形吗?
图形:
生交流后指名操作。
师:可以告诉老师,哪个图形是五边形吗?剩下两个不是吗?为什么?你能给它们取个名字吗?(生汇报,师板书:六边形)
小结:由五条边围成的图形叫做?(师停顿,生答)由六条边围成的图形呢?(生答)
(设计意图:学生利用数学图形的边数来区别图形的方法,在同桌交流合作中将师给予的图形区分出来,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思,又建立了自我探究数学的自信。)
(2)巩固新知
师:让我们来玩一个摆小棒的游戏吧。你能用小棒搭出一个五边形吗?至少要用几根小棒呢?
学生活动解决。
师:搭一个五边形,至少要五根小棒,搭一个六边形呢?来自己搭一搭看看和你们想的一不一样!
生活动
(设计意图:通过搭小棒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动手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五边形和六边形的认识。)
课堂小结:刚才我们把这些图形按边数分成了几类?在分的过程中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 (板书认识多边形)
真了不起,今天我们要认识的多形边你们都认识啦!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多边形还会有哪些呢? (生说)是的,多边形还有很多,以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它们。
(设计意图:本节课知识点的延伸,可让学生就用所学知识展开联想,使所学新知得到有效提升。)
二、拓展应用
l、我们已经认识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现在它们聚会了,你还能分清吗?(课件出示:想想做做3)
生审题,课件指导做题方法!(按顺序,写边数)
生独立做题,师校对。
2、谈话:还想玩吗?让我们再来玩折纸吧。请大家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看谁的小手最灵巧,能够照样子折得又快又好!(依次出示六幅折纸图。让学生一边照样子折,一边说一说折出来的是几边形。
(设计意图:通过折纸的活动,学生经历图形的交换,丰富了对多边形的认识。)
3、拓展思维(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1)师:刚才的折纸好玩吗?电脑老师要出个题目考考大家!想试一试吗?
课件出示:在一张长方形的纸上剪下一个三角形,剩下的是一个什么图形呢?
(2)全班交流,合作:先动手剪一剪,看看和你猜的一样吗?再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互相展示。
三、联系生活,引发思考
(出示图片)多边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极广,请欣赏老师带来的这组照片。
图片一:蜜蜂的蜂巢(六边形)。师解说:这种结构强度很高,重量又轻,这种形状的构造还益于隔音和隔热。所以许多宇航设施的设计也来源于它。
图片二:富有中国特色的窗子(多边形),体现古老中国人民的智慧。
图片三:足球(部分五边形)。
图片四:欧洲园林。各种多边形融为一体,向人们展示它们独特的艺术之美。
图片五:“水立方”远景。奥运会时的主游泳馆。它的建成凝聚了国内外许多设计家的心血,它的造型精美绝伦,让人叹为观止,更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国家的游泳健儿在这里打破了许多世界纪录。
多边形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如果擦亮我们的双眼,我们一定会发现并感受图形带来的艺术之美!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所以学习数学也要与生活密切联系,通过一系列的图片出示让学生对多边形有个更全面的认识。从而学会观察和欣赏这些图形,感受图形之美。
篇10: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计划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一、班级情况。
一年级学生年龄小,刚从幼儿园跨入小学的学生生活,他们对小学生活的一切都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但他们天真、活泼、好学,大多数人思维活跃,学习数学的兴趣较浓,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有少数同学能力差,注意力易分散,但是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所以教师要有层次、有耐心的进行辅导,要使每个学生顺利地完成本学期的学习任务,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本册教学工作的重要工作。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的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与合,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本册以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安排教学内容。在认识10以内的数之前,先安排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认位置等内容的教学;在10以内加、减法之前,先安排分与合的教学。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通过比长短、比高矮,比大小、比轻重,让学生初步学习简单的比较;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通过认位置,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方位,初步感受到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通过分与合的教学,为建立加、减法概念和正确进行加减法口算作准备。这里所体现的比较思想、分类思想、分合思想,都是后面学习数与运算、空间与图形、统计等知识的重要思想方法。教科书设置小单元,把各领域的内容交叉安排。这符合一年级儿童年龄、心理的特点,有利于各知识的相互作用,便于建构合理的认识结构。
三、本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方面:
1、使学生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和“=”,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二)过程与方法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做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2、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3、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5、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习、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四、渗透教育。
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集体、爱大自然的教育。
五、各单元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和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圆柱、球、长方体、正方体、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本册的重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难点: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数概念的建立。
七、具体措施。
1、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学习数学,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加强直观演示和实践操作,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成功的体验。
3、引导学生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
4、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5、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6、注重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
7、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数学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8、加强导优辅差工作,特别是差生的辅导,努力使他们迎头赶上。
八、各单元教材分析。
单 元
内 容 教 学 目 的 和 要 求 重点、难点 课时
一、
数
一
数
1.使学生通过数一数,初步接触1~10各数,初步学会数出个数在10以内的物或人,初步学会用1~10各数和同学交流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了解分类数数的方法,从数的感受角度观察事物的独特价值,初步体会符号化思想。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喜欢数学的积极情感。 让学生初步学习数数的方法,感受可以表示数量多少,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
课
时
二、
比
一
比
1.使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认识长短、高矮和轻重的含义,体会比较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和轻重。
2.使学生经历比较的活动,初步建立长短、高矮和轻重的观念,培养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的能力。
3.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和事实,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重视比较的方法,注意培养学生简单的推理、判断能力。
课
时
三、
分
一
分 1.使学生联系生活现象,体会分类的含义,初步学会按一定标准分类,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初步应用。
2.使学生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初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培养初步的分类能力。 让学生在观察和分一分的活动中认识分类的含义,感受分类的作用,初步学会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课
时
四、
认
位
置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上下、前后、左右的位置关系,初步学会确定物体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
2.使学生能按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关系,理解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初步学会使用上下、前后、左右等词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 指导学生分清左右的位置关系。
课
时
五、
认
数
(一) 1.使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10以内数的含义,能熟练的数出数量在1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0~10各数。
2.使学生在数数、认数的过程中掌握10以内数的顺序,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会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理解“同样多”和“多”“少”的实际意义,认识符号=、>、< ,会使用这些符号和语言表示10以内两个数的大小。
3.在认数、比较数的大小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等思维能力,形成初步的数感,具有初步的用数进行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4.初步养成认真书写的态度和习惯。 1.数数、认数、读数、写数和数的大小比较。
2.认识几和第几的区别。
课
时
六、
认
识
物
体 1.使学生通过辨认实物,直观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主要特征,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体。
2.使学生在认识物体的活动中,感受平面和曲面是不同的,体会比较、分类等认识物体的方法,培养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生活里物体的不同形状,培养观察物体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让学生通过观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体会这些形体的特征。
课
时
七、
分
与
合 1.让学生在活动中经历2、3、4、5各数分与合的学习过程,体会分与合的思想,并能从3、4、5各数的一种分发。
2.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重点:通过合作、操作让学生自主探究出各数的分与合。
难点: 通过探索自己得出分与合的式子。
课
时
八、
加
法
和
减
法 1、使学生初步体会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联系实际探索,交流计算方法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生活中有许多计算问题,培养学习兴趣和信心。 重点: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难点:理解相应的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课
时
九、
统
计 1 .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
2、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3、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统计的能力解决简单的问题。 重难点: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整理。 课
时
十、
认
数 1.使学生在操作与活动中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兴趣。
2.使学生经历数数和用数描述简单的生活现象的过程,体会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初步的估算意识发展数感。
3.重点:知道“个位”和“十位” 提高解决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点: 会读、会写11--20各数。
难点:是否知道20以内数的顺序。
课
时
十
一、
认
识
钟
表 1.使学生学习知道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并认识钟面上的整时和接近整时的时刻。
2.让学生深化对实物进行观察认识。
3、培养初步的空间想像和推理能力。 重点:让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方法的过程中,感受到生活现象。
难点:在不同的问题情境中运用策略富有个性地解决问题。 课
时
十
二、
加
法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景中,了解20以内的计算方法,会正确进行口算,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
2、使学生经历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4、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正确进行口算,达到一定熟练程度。
难点:在参与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课
时
篇11: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六、厘米和米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1、厘米和米
第一课时:认识线段
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观察体会线段产生的全过程。
2、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线段的特征。
3、学生能与已有的知识相贯通,会数线段。会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线段,会使用不同的工具画线段。
4、培养学生初步动手操作能力,具有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以及与同伴合作的良好情绪,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感受线段的产生,认识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在实际的操作中体会线段的产生,体会线段与直线的关系,理解线段只是直线的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引进新课。
1、小朋友,你们喜欢念儿歌吗?谁愿意念给大家听听?今天老师也带来一首好听的儿歌,我们一起来听听。喜欢吗?一起大声念念看。
2、仔细观察儿歌里的两行字,你发现了什么?你桌子上的毛线是什么样子的?能把它变直吗?试试看。(学生操作)
3、师:把线拉直,这两手间的一段在数学上还有个名字呢,你们知道叫什么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线段。(板书:认识线段)
二、直观感受,认识线段。
1、如果要把线段用图表示出来,它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小朋友闭上眼睛,在脑子里想象一下线段的样子。
2、(课件出示线段图)线段是什么样子的?
师根据学生描述介绍端点。
3、学生完整描述线段的特征。
4、再次闭上眼睛,在脑子里记住线段的样子。
5、这是刚才的线段,(课件逐步演示旋转)它变了,现在还是线段吗?为什么?你们发现了什么?
6、师:是啊,不管方向怎么改变,只要是直直的,有两个端点,它就是线段。让我们来看看下面那些是线段。(学生辨别线段)
7、(隐去非线段,留下线段)这些都是线段,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师小结过渡.
三、回归生活,体验线段
1、我们的生活中藏着许多线段。(尺)你们看,这把尺的一边,就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这两端是它的两个端点。这把尺上还有线段吗?
2、(数学书)你能在数学书的封面上找到线段吗?同桌互相指一指。
3、黑板上有线段吗?谁把它找出来?
4、直尺、数学书、黑板的每一条边都可以看成是线段。生活中的线段可多了,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小朋友两人一组,你指给我看我指给你看。
5、全班交流。
四、实践操作,感悟画法。
1、生活中的线段太多,我们说也说不完,能不能想个办法把它画下来呢?想一想,可以用什么来画线段?为什么?
2、请小朋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自己试着画一条线段。
3、交流。你是用什么工具画的?(指名演示画线段)你是怎样画的?
4、谁也是这样画的?你们是用什么工具画的?
5、谁画线段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
6、师:我不同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合适的工具来画,在这么多工具中,你最喜欢什么?为什么?
7、师:尺子是我们常用的画线段工具,用尺画线段,不仅画得好,还特别方便,尺的用处可大了,将来我们还可以用它来测量、设计图纸。
8、学生用尺任意画不同的线段。全班评议、欣赏。
五、多种方法,深化认识。
1、(出示纸)你能用纸折出一条线段来吗?试试看。
2、交流。你折的线段在哪里?谁折的线段比它长(短)?
3、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围起来,还能拼成我们认识的图形。这些图形各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学生数一数,填一填。)
4、反馈。猜猜看六边形由几条线段围成?七边形呢?你怎么知道?
5、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线段吗?
6、师:一条线段看起来不起眼,很单调,几条方向不同的线段能围成我们认识的各种图形,许多线段还能组成很神奇的精美图案。(欣赏)
8、漂亮吗?我们也来试一试,画一画,做一名小小设计师。
六、总结
今天学到了什么?线段有哪些特点?
第二课时:学画、量线段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活动,学会测量物体的长度,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线段,懂得了线段有长有短之分。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板书:学画、量线段
师:请大家猜猜:要量、画线段应该用到什么工具?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刻度尺”。
教师检查全班同学是否准备了刻度尺。
二、探索新知
1、学习量物体的长度。
(1)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51页例题“量一量”的教学情境图。
先让学生认真观察图,说一说( )里应填什么数,然后教师强调:
A、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这个物体的一端要对准“0刻度线”。
B、看物体的另一端对准哪一条刻度线,如铅笔刀的另一端对准刻度线“7”,所以,这只铅笔刀长是7厘米,图中的线段是5厘米。
(2)演示,直观感知。
为了让学生看得清楚,教师可在黑板上示范,让学生详细了解测量铅笔刀的长和线段的长的过程。
(3)操作、亲自体验。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数学课本和长度。
2、学习画指定长度的线段。
(1)观察,初步感知。
出示课本第51页例题的“画一条4厘米长的线段”教学情境图。
先让学生认识观察上图,再让学生议一议:画指定长度的线段要注意什么?
小组讨论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从尺的刻度‘0’开始画起,画到刻度‘4’的地方。
(2)演示,直观感知。
为了学生看更清楚,教师可演示。
师强调:在画线段时,一定要在线段的两端表示出端点。
(3)操作,亲身体验。
让学生画一条长6厘米的线段,画完后与同桌的同学互相看一看,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操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学生画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1页“想想做做”中的第1~3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通过观察,判断题中测量方法的正误,从而掌握正确的方法。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量一量,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出:今后遇到量线段或物体的边的长度不正好是整厘米时,就可以用“大约”来表明长度。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是用什么方法学到这些知识的?
第三课时: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使学生进一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的方法,学会用直尺画定长线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什么是线段?
二、新授
1、引入新课。
(1)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课桌的宽。
提问:你们觉得这条边有多长?
现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得知的?
(2)提问:想一想为什么他们说的数不同?
(3)小结:为了更加准确,我们在一般情况下用尺子来量一量最好,要量出物体的长度,首先要认识尺上的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先来认识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
说明了:量比较短的东西,可以用厘米做单位。
2、认识厘米
(1)观察尺上“厘米”的刻度。
出示米尺,告诉学生:
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它上面一个一个的刻度叫刻度线,刻度线的数字表示所对应的刻度长多少,看左端的刻度数字写着“0”,说明刻度由此开始,从0到1是1厘米,从1到2也是1厘米……每个这么长就是1厘米。
(2)看刻度尺回答:
A、“0”在哪儿?
B、0到1的长度是几厘米?1到2是几厘米?3到4呢?从刻度0到5这么长是几厘米?从0到10呢?
(3)请学生用食指、拇指比划一下1厘米大概有多长。
(4)请每位学生观察一下2厘米、5厘米各有多长,再用手比划出它们的长度。
3、找一找。
让学生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51~52页“想想做做”第1~6题。
1、“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3、“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核对。
4、“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5、“想想做做”第5题。
做题时,可利用已有的各种表象作为参照来估计,估计的长度与实际长度有差距是正常的不要因此而否定学生的估计。
6、“想想做做”第6题。
让学生画一条7厘米长的线段,画完后,同桌之间互相看一看,再相互量一量对方所画的线段的长。
第四课时:认识米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量比较短、小的物体,我们可以用厘米作单位,但要量教室、操场这些大的物体,还用厘米作单位,这就太麻烦了,这时就要用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米。(板书课题)
二、新授
1、认识长度单位“米”。
说明:在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时,通常用米做单位。
(1)出示米尺。
介绍:这就是米尺,它的长度正好是1米。
(2)请学生将一米长的绳子去量一量课桌的长、自己的身高以及铅笔的长度,进一步加深1米的实际长度。
(3)出示米尺,观察刻度。
A、数一数米尺中厘米的刻度,看一看1米是多少厘米。
B、提问:1米是多少厘米?
C、说明:1米是100厘米,也就是100厘米等于1米。
D、学生齐读两遍。
2、教学课本第53页“试一试”。
(1)出示“试一试”第1题。
(2)请学生用米尺去量一量黑板的长,注意在量的时候:应从物体的端点开始,一直量到另一个端点,尺子要摆平,这样才能量出长度。
(3)量一量教室的长。
(4)出示“试一试”第2题,先估计,再量一量。
A、先请学生估计它们的长度是多少米。
B、再请学生量一量,检查自己所估计的是否正确。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请学生张开双臂,比划一下。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1)学生填写。
(2)集体订正,对于有错的题目与实际事物相联系说明。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1)学生填写,提醒:看清单位名称。
(2)集体订正。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1)分小组分别完成下面的活动。
(2)提醒注意测量的方法。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1)口答,并说明原因,
(2)提问:如果这辆车高5米,能通过吗?为什么?如果一座桥高3米,而一艘轮船高4米,能顺利通过吗?为什么?
四、总结
今天认识了什么长度单位?它有多长?用双手比划一下,在通常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时用米做单位。
2、实践活动:量一量
教学目标
通过对常用尺的认识到以及一系列的测量活动,使学生加深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初步感知长方形的特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空间观念和探索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认识尺
1、请学生来介绍一下自己在课前准备的一种尺。
2、着重介绍学生尺、米尺和卷尺。
二、用学生尺量
1、用学生尺量一量一张长方形纸。
(1)学生用学生尺量一量长方形纸,并填在书上。
提醒:在量时应先找到什么?(0刻度)
(2)反馈测量的数据。
(3)组织讨论:通过测量你发现了什么?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4)小结。
2、将这张长方形纸任意折一次,再打开,用学生尺量一量折痕大约长多少厘米。
学生量后,汇报各自测量的结果。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怎样折,折痕最长?大约是多少厘米?
3、想一想,这么一张长方形纸,如果用米尺或卷尺来量方便吗?为什么?
说明:根据所要测量的物体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
三、用各种尺量
1、提问:如果要量一量一拃有多长,你觉得用什么尺来量?如果要量一步、一庹呢?
2、学生们分组合作测量,汇报测量方法的结果。
3、介绍:根据所测量的量一拃、一步、一庹的长度,我们可以利用它们来估测一些物体的长度。
4、组织学生估测一下数学书的长是多少?先请学生一拃一拃地量,再说出估测的结果。
四、想办法量
1、学校的篮球场很大,如果要测量出它的长,你觉得用哪种尺量比较好?为什么?
2、如果给你一根3米长的绳子,你会用绳子量篮球场的长吗?
小组讨论:具体的测量方案。
按方案到球场上去实地测量,根据测量结果评选出最佳测量方案。
3、想一想如何能在球架下面就量出球架的高?
4、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的测量工具,还可以量出球场上的哪些线段的长度?
学生测量后说说所选用的工具、所测量的长度。
篇12: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十、观察物体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比较,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
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的判断观察这的
位置。
2、使学生在观察物体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是不一样的,并学会根据看到的形状正确的判断观察这的位置。
教学难点:从一个面推测到另一个面的形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你们照过像吗?老师有几张照片, 能看出是谁?都是老师,看上去为什么不一样?
2、同学再看看这两张照片,你知道是在哪里拍的?为什么也不一样?小组先互相交流。叫学生试一试站的位置。
小结:拍照你们很有经验,同样一个人,同样一个教室,站在不同的位置,拍出不同的照片。
今天我们就来从各个不同的方向去观察物体。(揭示课题:观察物体)
二、观察实物
1、今天请来了企鹅小博士和我们一起学习,高兴吗?小博士最喜欢开动脑筋,专心听讲的小朋友,你们能做到吗?现在每个人就坐在自己的位子上,仔细观察,然后给它也拍个照片。(老师示范架起镜头对准小博士,仔细看)
刚才我们拍的照片全放在信封里,请你们打开信封从里面找到你刚才拍的照片,再仔细对照。
1、找到吗?出示照片
看到1号照片的同学举手,是从小博士的哪一面拍的?能看到什么?
看到2号照片的同学举手,你又是从小博士的哪一面拍的?能看到什么?
1号和2号有什么不同?
3号照片的有哪些同学?看到什么?剩下的同学是看到几号?又能看到什么?
2、你们都给小博士拍了一张照片,现在请大家到每个方向去观察小博士的样子和刚才每个位置拍的照片是一样吗?
3、看到的和照片一样吗?
4、过从四个方向的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
是的不同的方向,看到不同的样子。(板书)
三、比一比
1、请组长拿出一个杯子,请每个同学仔细观察你看到的杯子是什么样的?小组里互相说一说,
2、看到1号照片的起立,2号杯子的也起立。他们有什么不同?小组讨论。然后汇报,观察他们站的位置怎么样?
3、看到3号照片的呢?剩下最后一个图形是谁?
4、出示P43第4题图,(录音:童话故事)小山羊造了一座新房子,听说可漂亮了:红红的瓦、紫色的墙、绿绿的窗。小动物们都想来看看,小松鼠来了,一看,咦,怎么只有红色的瓦呀?小白兔也来了,自言自语地说:“我怎么只看到一面紫色的、五边形的墙呢?”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他们为什么看到的不同?
四、议一议
1、(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情形不同,所以你想看到某一副图形,就要站在一定的位置。)
2、(出示长方体、正方体) 这是什么? 从它们的哪些面可以看到这些图形( ) 小组相互讨论,交流。
板书:前后
左右
前后
小结:从不同的方向可以看到不同的样子,观察时如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可以更加全面了解物体。
3、(出示P41第2题)下面就来观察这幢楼房。这是楼房的四个面的图形,你能说出他们是从楼房的哪个面看到的?小组讨论,然后交流,说一说是怎样知道的(2、3、4)?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
一般情况下,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样子不同,但有时候不管从哪个方向看都是一样,你们猜是什么?
篇13: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三认识图形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1.认识图形
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四边形 五边形式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 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提高观察能力 比较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3. 教学时,要尽量给学生创造条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去探索 实践出真知交流工作经验通过观察员动口若悬河动手工劳动动脑,在愉悦的心情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4.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积累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项目交流意识。
重难点
1. 重点:认识四边形上五边形 六边形等平面图形。
2. 难点:让学生体会图形的变换。
教学过程
一 引入课题
教师手里拿着一个长方形纸和一个正方形纸片。
师:这两张纸片分别是什么图形?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这两张纸片分别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师: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平面图形,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些其他的平面图形。
板书课题:认识图形。
二 探索新知
1 认识到四边形。
出示课本第26页地砖图。
师:这两块地砖分别是什么东西图形?(指名回答)
教师发给每个学习小组一块长方形地砖和一块正方形地砖。
(1) 摸一摸,数一数。
(2) 讨论交流。
师:通过观察和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这两块地砖各有四条边。
教师指出:这两块地砖都是四边形。
(3) 深入拓展。
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26页“想想做做”中的第1 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合理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四边形不仅仅有长方形 正方形,还有其他形状的平面图形。
3. 认识到五边形六边形。
(1) 看一看。数一数。
让学生对着图形先数一数,再根据图中的问题互相说一说。
(2)讨论 交流。
针对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在上面的图形中:
左上方的两个图形 各有五条边,都是五边形,右下方的两个图形各有6条边,都是六边形。
(3)深入拓展。
师:想一想,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怎样做?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片刻,再组织全班交流。
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认识: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
出示一个七边形和八边形,让学生数一数,并进一步体会上面的认识。
三 巩固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7页“想一想”第2~6题。
1.“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用课前准备的小棒按题意要求搭一搭,然后引导学生回答题目中所提的问题。通过交流,使学生进一体会五边形有五条边,六边形有六条边。
2.“想想做做”第3题。
本题是在认识图形特征的同时,填下面的表时,可提醒学生认真点数,有能重复和遗漏。
3.“想想做做”第4题。
本题体现了图形的变换,有利于学生认识多边形,练习时,可以先由师折,学生看,说出折出的是几边形。再让学生照葫芦画瓢着样子自己动手折一折,填一填。
4.“想想做做”第5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交流,引导学生认识本题中每个图形可以从不同的点开始分割,但结果都一样。
5.“想想做做”第6题民。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组织全班交流。本题是开放性的问题,全班交流时,老师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剪的,且让学生演示剪的过程。
四.全课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
2.实践活动:有趣的七巧板
活动目标
1. 使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感悟出平面图形的特点,发展空间观念。
2. 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创新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3. 通过“玩乐”活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活动的有趣。
4. 感受图形的美,发展审美意识。
活动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好学具--七巧板。
活动过程
一. 引入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将利用“七巧板”进行一次有趣的活动。
二. 组织活动
1. 深入认识七巧板。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七巧板,认真观察。
师:在七巧板里,有几种不同的图形?每一种图形有几个?哪些图形是完全一样的。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七巧板的结构。
2. 拼组图形。
(1) 用两块拼。
A. 让学生拿出七巧板中的两块,拼成一个正方形。
B. 展示,交流拼法。
(2) 用三块拼。
A. 让学生拿出七巧板中的三块,拼成已认识的图形。
B. 展示,交流拼法。
C. 看图:看看课本第28页是怎样拼的。
(3) 用四块,五块或六块拼。
A. 让学生拿出七巧板中的四块,五块,六块拼出自己认识的图形。
B. 展示,交流拼法。
C. 看书:课本第29页,看一看书上是怎样拼的。
(4) 用七巧板。
A让学生用七巧板的七块拼成自己喜欢的图形。
B展示,交流拼法。
三. 回顾,交流
让学生对自己他人在课堂中的表现作出评价。
教师建议:用七巧板拼出你喜欢的图形,全班同学一起开个展览会。
篇14: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四认识除法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1.分一分
第一课时:分一分(一)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知道什么叫平均分。并能够几个几个地分,通过动手作知道把一个数每几个分一分,分成几份。初步建立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几的表象。
2. 使学生通过操作,分析,综合。发展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复习铺垫
二. 新授
1.教学例1。
(1)教师出示6只桃子。
提问:这里有几只桃子?如果要把它们分成2堆,你会分吗?
请同学们用圆片代替桃子分一分。指名演示。
(2)请同学们把6个分成3堆,指名演示。
(3)请学生们观察:通过刚才的分圆片,几种不同的分法的情况下,左边每份圆片的个数同样多吗?右边呢?
(4)指示:像右边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就叫平均分。
2.试一试。
(1)请学生通过刚才的学习,想一想:如何把8个桃平均分,试着自己动手分一分。
(2)每四人一小组,学生们将自己分的过程,结果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3)指名汇报一下自己分的情况,并演示。
(4)提问:为什么我们说这样分就是把8个桃平均分了呢?
(5)练习:课本第32页例题。
A.幻灯出示。学生分别说说图意
B.学生判断,并说明为什么是平均分。
C.小结:什么样的情况下,才称作“平均分”?
3.教学例2。
(1)出示幻灯。提问:你在图上找到了什么?有几只小猴子,几只桃子?
教师边叙述,边出示题目。
提问:“每只小猴子分2个桃”,我们怎样分?几个几个地分?
(1) 教师演示:
A.把2只桃子分给一只小猴,提问:分完了吗?再拿几只桃子分给第2只小猴?
B.再把2只桃子分给第2只小猴。提问:分完了吗?怎么分?
C拿最后2只桃子分给第3只小猴。提问:结果分给了几只小猴?
(3)6只桃子,每只小猴分2个桃,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想一想,老师刚才是怎样分的?
请学生自己一边分,一边说说分的过程。
(4)提问:请说说刚才我们是几个几个分的?为什么?
4。试一试。
(1)教师示范操作分小棒:拿出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先拿出2根放一堆,再拿2根又放一堆``````一共分成6堆。
说明:每2根放一堆,就叫“每2根一份”。
提问:这里的小棒可以看作几个几?这说明12里面有几个2?
(2)照样子分一分,说一说。
(3)学生填书。
(4)提问:刚刚在分小棒,分桃子时,我们都是几个几个的分的,这种分法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31页“想想做做”第2题。
(1)第一幅图是什么?
说明:把5块饼干作为一份,就把它们圈在一起。
请学生照样子把剩下的饼干每5块一份,圈一圈,再填一填。提问:这些饼干我们是怎样去分的?
(2)生独立完成第2幅图。
(3)提问“我们在分这些物品时是怎样分的?属不属于“平均分”?
2。操作练习。
(1)把12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了( )份,12里面有( )个2。
(2)把12根小棒,每6根一份,分成了( )份,12里面有( )个6。
3。出示想想做做第3题。
(1)请学生看图,了解意。
(2)请学生用小棒,或直接在图上圈圈,画画的方法来分一分。
(3)根据分的结果完成填空。
四。全课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
什么叫做平均分?几个几个地分属不属于平均分?
第二课时:分一分(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行一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学会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知道每份是多少。
2。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学具准备
12根小棒,10个圆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近平均分的含义。
二。新授
1。教学课本第32页例题。
提问:树上结了几只桃子?要分给几只小猴子?要怎样去分?要求什么?
“平均分给2只小猴”是什么意思?
(2)教师示范分法,每只小猴1个。
提问“现在2只小猴手中桃子的个数是不是一样?是不是平均分?为什么?
(3)请学生们用8个圆片代替桃子,按老师分桃子的方法,先试着分一分。
(4)引导学生们看书例3的桃子图。
提问:我们刚才是几个几个去分桃子的?
请学生说说分桃的过程。
(5)小结:当我们把8个桃子平均分给2只小猴时,我们可以一个一个去分,直到分完,最后分完,最后每只小猴分得的桃子的个数同样多。
2。教学课本第32页“试一试”。
(1)出示第(1)题。
A学生读题。
B提问:要怎样分?平均分成几堆?
C。学生动手分一分。
D。指名说说分的过程,填写括号。
(2)出示第(2)题。
A学生读题。
B。指名板演,学生分小棒,边分边说分的过程。
C。分完后看图,说一说:把几根小棒平均分成几堆,每堆几根;也就是把12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
(3)出示第(3)题。
A。学生读题。
B。学生动手分一分,小组内交流,并说说图意。
(4)小结: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几堆,要按堆数一根一根地分,分的结果是每堆几根,表示把12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33页“想想做做”第2题。
(1)出示题目,引导学生看图。
提问:要怎样分这堆胡萝卜?要分给几只小白免也就是要把它们分成几份?
(2)请学生用学具代替分一分,或用连线的方法连一连,圈一圈。
(3)填写括号。
(4)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2。小结。
当我们要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的时候,可以一个一个地去分,直到分得每份个数同样多。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们分成若干小组,组内动手分一分,讨论,交流分的方法。
(2)指名说一说。
四。总结
今天学习了另一种分法,也就是要把一些物品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最终分得发结果还是每份同样多。分的时候,要一个一个地分,结果才与每份的个数相同。
第三课时:分一分(三)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把平均分的不同方法加以整合,让学生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既可以几个一份地分,也可以平均分为几份,分的过程虽然有所差异,但分的结果每份是相同的,从而在整体上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2。使学生感受数学和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有条理思考的习惯。
教具准备
课本第34页教学情境图。
学具准备
每个学生准备12枝铅笔,10根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指名举例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2。操作练习。
(1)把10根小棒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
(2)把10根小棒,每2根分成1份,分成了几份?
二。探索新知
1。教学课本第34页例题。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课本第34页教学情境挂图。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出情境图中的条件和所提的问题。
(2)自主探索。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 ,并在小组内说一说想法,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典型的思考方法。
(3)全班交流。
让学生展示自己分法和想法。
2。小结。
让学生观察分法,议一议:通过观察和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三。巩固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34~35页“想想做做”第2~6题。
1。“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想想做做”第3题。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共同核对。
3。“想想做做”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4。“想想做做”第5题。
让学生联系具体情境先想一想合起来是多少本,再想一想平均分的两种情况,完成填空。
5。“想想做做”第6题。
先让学生想想兔子和鸡是怎样分的,再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四。总结。
2. 除 法
第一课时: 除法(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融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理解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可以用除法计算,对除法的实际含义有所体会。
2、使学生掌握除法算式及除号的讲法、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什么是“平均分”
2、揭示课题。
当我们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最终每份还是同样多,因此我们把这种分法叫做平均分。
这节课我们将在“平均分”的基础 ,继续学习新的知识。
二、新授
1、教学课本第36页例题。
(1)出示挂图。
提问:这里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每辆车只有坐几个小朋友?
(2)出示题目,请学生们读题。
(3)给予时间,请学生们思考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可以借助手边的学具来分一分。
(4)提问:每辆车坐2人,你是怎样理解的?
根据这个题意,这题应怎样来解答?
2、介绍除法。
说明:像刚才这样,把6个小朋友,每2人坐一辆车,看看要坐几辆车,实际上就是把6个小朋友每2个一份地分,看看能分成几份,这时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
3、介绍算式的写法和讲法。说明:这种分法的结果是每辆车的人数一样,也就是平均分,因此可以列成一道除法算式。
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除法算式。算式中“÷”叫除号。
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2等于3。
指名学生读一读,再齐读。
提问:根据这幅图意,想一想:除法算式中的6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
说明:有3个2人是6人,就说明要坐3辆车,因此这里的算式也就表示6里面有3个2。
请学生们说说算式的含义。
提问:算式6÷2表示什么?
5、小结。
通过这题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几,可以用除法计算。
6、教学课本第36页“试一试”。
(1)出示小熊图,请学生们口述图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
提问:这里为什么可以用除法算式来表示?在算式中12表示什么意思?3呢?12÷3表示什么意思?
三、巩固练习
1、读一读下面的算式:
28÷4=7 9÷1= 9 8÷ 2= 4
2、数一数,分一分。(猫头鹰图)
四、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用除法计算?你还学习到了哪些知识?
2、请学生们利用手中的学具和今天学到的知识,摆出一幅图,请学生们互相看图,并列出一道除法算式。
第二课时:除法(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借助动手操作、小组讨论等形式,并结合情境,从中体会把一些物体“平均分”,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2、知道除法版式式各部分的名称。
3、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
一、学习铺垫
请学生们把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分一分。
1、学生们分完后提问:你是怎样分的?每份几根?
2、出示题目,学生口答。
8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 )根。
求每份几根,就是把8平均分成( )份,求每份是( )。
3、学生们齐读。
二、新授
1、教学课本第37页例题。
(1)情境引入。
有3个小朋友数学学得非常好,而且还在最近的一次数学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老师准备了6枝铅笔,如果把它们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能分得多少枝?
提出要求:你能帮老师分一分吗?
(2)请学生装们用小棒分一分。
(3)提问:“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就是平均分成几份?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
(4)通过刚才分小棒,实际就是把6平均分成了3份,每份是2,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写成除法算式:6 ÷ 3= 2
提问:在算式中,6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
说明:这道算式结合这幅图,表示的意思就是:把6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2,指名学生说说算式含义。
2、教学除法算式里各部分名称。
边讲边把“被除数”“除数”“商”写在算式相应的数下。
练习:课本第38页“想想做做”第3题。
指名学生读一读,再齐读。
3、小结。
通过例题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几,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4、教学“试一试”。
(1)出示图,请学生们口述图意。
(2)学生独立完成。
(3)集体订正。
5、小结。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第38页“想想做做”第1、2题。
可让学生用学具摆一摆,再填空。
2、要求:用圆片摆一摆,并出示题目。
(1)学生们动手操作,指名板演。
提问:分好了之后说说几个几是10?
(2)学生填写算式,每填一个算式都说说算式的含义。
(3)比较:这两题分别要求我们怎么分的?得出的两道算式在含义上有什么区别?在式中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小结:每几个一份,求一个数可以分成几份,或者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几,都用什么方法计算?想一想除法算式可以表示哪两种意思?
3、课本第38页“想想做做”第4题。
请学生结合今天的学习,说说题中各个算式的含义。
第三课时:除法(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初步体会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2、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教师说明本节课的练习内容和练习目的要求,并板书课题。
二、指导练习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39~41页“练习四”第1~10题。
1、“练习四”第1题。
先让学生按题意要求进行操作和思考,并写出相应的算式和得数,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练习四”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核对。
3、“练习四”第3题。
练习时,可先让学生画一画,分一分后再列算式。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4、“练习四”第4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核对。
5、“练习四”第5题。
可引导学生看图想一想分的过程,再完成填空。学生完成填空练习后,老师组织学生交流思考过程。如果部分学生列式有困难,也可以让他们用学具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6、“练习四”第6题。
要求学生根据抽象的数学语言写出除法算式。由于学生还不会计算除法,所以这里给出结果。练习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集体订正。
7、“练习四”第7题。
可让学生先独立完成填空。并写出相应的算式,再组织讨论、体会什么情况下用乘法计算,什么情况下用除法计算。
8、“练习四”第8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9、“练习四”第9题。
这题是应用乘、除法的实际意义解决问题。要引导学生根据问题说出相应的算式,并根据情境图说出计算结果。
10、“练习四”第10题。
这里提供了三组索材,要引导学生先仔细看懂图意,再选择其中的一组或几组信息,分别说出相应的乘法算式或除法算式,并结合图意说说这些算式的实际意义。练习时可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三、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练习薄,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篇15:苏教版二上数学教案一、认识乘法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
第一课时:认识乘法(一)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几个几相加”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算式。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及抽象概括能力。
2、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探索新知。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学习的态度。
重、难点
1、重点:引导学生把相同数连加的算式表述为“几个几相加”。
2、难点: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数方阵排列的物体的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课本第1页放大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图上画的是鸡和免。
师:根据这幅情境图,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指名回答,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提出不同的问题,只要学生能提出合理的数学问题,教师都应给予肯定,教师重点引导学生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免一共有多少只?鸡一共有多少只?
二、探索新知
1、列出算式,说明依据。
师:怎样列式解决上面的两个问题?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免的只数:2+2+2=6(只) 鸡的只数:3+3+3+3=12(只)
师:你能说一说为什么可以这样列式的依据:图中免子都是2只一组,有3组,鸡都是3只一组,有4组。
2、观察算式,发现特点。
让学生观察上面的两个算式。
师:谁能说说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点?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发现:每个算式的加数都相同。
3、学习用“几个几相加”表述相同数连加的算式。
师:“2+2+2”这个算式可以用3个2相加来表述。谁能说一说“3+3+3+3”可以怎样表述?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说出“3+3+3+3”可以用4个3相加来表述。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
2+2+2表示3个2相加是多少;
3+3+3+3表示4个3相加是多少。
让全班同学把上面的两句话齐读一遍。
4、质疑。
师:“3+3+3+3+3+4”这个算式能用“几个几相加”来表述吗?为什么?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通过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只有加数相同的连加算式,才能用“几个几相加”来表述。
三、巩固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1页“试一试”中的练习题。
1、“试一试”第(1)题。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小棒按题意要求摆一摆,再填一填。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试一试”第(2)题。让学生按题意要求摆一摆,并填一填,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全班交流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四、拓展练习
五、全课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课时:认识乘法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情境,逐步发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经历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抽象为乘法算式的过程,逐步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
3、会把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知道它的各部分的名称、读法,并应用加法计算简单的乘法算式的结果。
4、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等探索新知,感受加法和乘法间的联防联系。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探究引新
1、出示课本第2页例题教学情境图。隐去图中的问题。
师:看到这幅图,你想知道什么?
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并有意识地追问:怎样才能知道一共有多少台电脑呢?
2、列出算式,说明算法。
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列式计算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2+2+2+2=8(台)
接着,让学生表述上面的算式表示几个几相加。
3、引入课题。
师:求4个2相加是多少,可以用加法计算,还可以用一种更简单的方法计算,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一种新的运算----乘法。
板书课题:认识乘法(二)
二、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1、引出乘法,介绍读法和写法。
师:4个2相加可以写成乘法算式:42=8或24=8
师:比较一下,用加法算和用乘法算有什么不同?
通过交流,引导学生发现:用乘法算比较简便。
教师:4×2读作“4乘2”。2×4读作“2乘4”。
让学生齐读2遍。
2、认识乘法各部分名称。
师:在一年级学习加、减法时,同学们都知道了它们各部分的名称,你们想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吗?
师:“×”叫乘号,乘号两边的数都叫乘数,乘得结果叫积。请同桌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2×4=8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说完后,师板书。
再让学生互相说一说,4×2=8这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应用
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2页“试一试”中的练习题。
先引导学生看懂图意,让学生认识小鸡被分成5组,每组4只,要求一共有多少只,既可以用加法算,也可以用乘法算。
接着,让学生在书中填写。
最后,让学生讨论: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通过全班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用乘法算比较简便。
四、全课小结
师:今天大家学到了什么知识,是怎样学习这些知识的?
引导学生说出:知道了相同加数相加,用乘法算比较简便,知道了怎样读写乘法算式,知道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等。
篇16:苏教版小学数学上册教学进度表1-6年级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
-第一学期数学学科教学进度表(试用)
一年级数学(上)教学进度
周次 时间 内容 课时 课题
第一单元 数一数 4课时
第二单元 比一比
第一周 9.1 1课时 机动--熟悉学生,常规教育
9.2 1、数一数 1课时 数一数
9.3 2、比一比 2课时 1、比一比
第二周 9.6 2、比一比 练习课
第三单元 分一分 4课时
第四单元 认位置
9.7 1、分一分 1课时 分一分
9.8 2、认位置 2课时 1、认位置
9.9 2、认位置 练习课
9.1 3、机动课时 1课时
第三周 第五单元 认数(一) 12课时
9.13 1、认识1-5 2课时 1、认识1-5
9.14 2、认识1-5练习课
9.15 2、认识几和第几 2课时 1、认识几和第几
9.16 2、认识几和第几 练习课
9.17 3、认识0 1课时 认识0
第四周 9.19 4、认识=、>和< 2课时 1、认识=、>和<
9.20 2、前4课时内容 练习课
9.21 5、认识6-9 2课时 1、认识6-9
9.25 2、认识6-9练习课
9.26 6、认识10 1课时 认识10
第五周 9.27 7、单元练习1课时 认数(一) 练习课
9.28 8、机动课时 1课时
第六单元 认识物体 2课时
9.29 1、认识物体 1课时 认识物体
9.30 2、综合实践与应用 1课时 有趣的拼搭
第六周 第七单元 分与合 10课时
10.8 1、2-5的分与合 2课时 1、2-5的分与合
10.9 2、2-5的分与合 练习课
第七周 10.11 2、6、7的分与合 2课时 1、6、7的分与合
10.12 2、2-7的分与合 练习课
10.13 3、8、9的分与合 2课时 1、8、9的分与合
10.14 2、8、9的分与合 练习课
10.15 4、10的分与合 1课时 10的分与合
第八周 10.18 5、单元练习1课时 分与合 练习课
10.19 6、机动课时 2课时
10.20
第八单元 加法和减法 24课时
10.21 1、5以内的加法 1课时 5以内的加法
10.22 2、5以内的减法 1课时 5以内的减法
第九周 10.25 3、0的加减法 2课时 1、0的加减法
10.26 2、5以内的加减法 练习课
10.27 4、得数是6、7的加法 1课时 得数是6、7的加法
10.28 5、6、7减几 2课时 1、6、7减几
10.29 2、6、7以内的加减法 练习课
第十周 11.1 6、得数是8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1课时 得数是8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11.2 7、得数是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2课时 1、得数是9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11.3 2、得数是8、9的加法与相应减法 练习课
11.4 8、得数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2课时 1、得数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11.5 2、得数是10的加法与相应的减法 练习课
第十
一周 期中整理与复习
第十
二周 11.15 9、整理练习1课时 10以内的加法与相应减法 练习课
11.16 10、解决实际问题 1课时 用括线表示的实际问题
11.17 11、填未知加数 2课时 1、填未知加数
11.18 2、解决实际问题、填未知加数 练习课
11.19 12、连加、连减 1课时 连加、连减
第十
三周 11.22 13、加减混合 2课时 1、加减混合
11.23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 练习课
11.24 14、单元复习2课时 1、加、减法的计算 复习课
11.25 2、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解决问题 复习课
11.26 15、综合实践与应用 1课时 《丰收的果园》
第十
四周 11.29 16、机动课时 2课时
11.30
第九单元 统计 3课时
12.1 1、统计 2课时 1、统计
12.2 2、统计 练习课
12.3 2、机动课时 1课时
第十
五周 第十单元 认数(二) 6课时
12.6 1、数数、读数 1课时 数数、读数
12.7 2、数的组成、写数 2课时 1、数的组成、写数
12.8 2、数数、写数、数的组成 练习课
12.9 3、10加几与相应的减法 1课时 1、10加几与相应的减法
12.10 4、单元练习1课时 认数(二)练习课
第十
六周 12.13 5、机动课时 1课时
第十一单元 认识钟表 3课时
12.14 1、认识钟表 2课时 1、认识钟表
12.15 2、认识钟表 练习课
12.16 2、机动课时 1课时
第十二单元 加法 11课时
12.17 1、9加几 3课时 1、9加几
第十
七周 12.20 2、9加几 练习课(1)
12.21 3、9加几 练习课(2)
12.22 2、8、7加几 3课时 1、8、7加几
12.23 2、8、7加几 练习课(1)
12.24 3、8、7加几 练习课(2)
第十
八周 12.27 3、6、5、4、3、2加几 2课时 1、6、5、4、3、2加几
12.28 2、6、5、4、3、2加几 练习课
12.29 4、单元复习2课时 1、20以内进位加的计算 复习课
12.30 2、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复习课
12.31 5、机动课时 1课时
第十
九周 期末整理与复习
第二
十周 期末整理与复习
第二十一周 期末考试
二年级数学(上)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内容 课时 课题
第一周 第一单元 认识乘法 3课时
9.1 认识乘法 3课时 1、认识乘法
9.2 2、认识乘法练习一
9.3 3、认识乘法练习二
第二单元 乘法口诀 12课时
第二周 9.6 1、1-4的乘法口诀 2课时 1、1-4的乘法口诀
9.7 2、1-4的乘法口诀练习
9.8 2、乘加、乘减 1课时 乘加、乘减
9.9 3、5的乘法口诀 2课时 1、5的乘法口诀
9.10 2、5的乘法口诀练习
第三周 9.13 4、6的乘法口诀 2课时 1、6的乘法口诀
9.14 2、6的乘法口诀练习
9.15 5、整理与复习3课时 1、整理复习一
9.16 2、整理复习二
9.17 3、整理复习三
第四周 9.19 6、综合实践与应用 1课时 快乐的队日活动
9.20 机动课时 1课时
第三单元 认识图形 5课时
9.21 1、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2课时 1、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
9.25 2、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练习
第五周 9.26 2、综合实践与应用 1课时 有趣的七巧板
9.27 3、整理与复习2课时 1、整理复习一
9.28 2、整理复习二
第四单元 认识除法 8课时
9.29 1、平均分 4课时 1、平均分(1)
9.30 2、平均分(1)的练习
第六周 10.8 3、平均分(2)
10.9 4、平均分(2)的练习
第七周 10.11 2、认识除法 2课时 1、认识除法
10.12 2、认识除法的练习
10.13 3、整理与复习2课时 1、整理复习一
10.14 2、整理复习二
第五单元 口诀求商 5课时
10.15 1、用除法口诀求商 3课时 1、用乘法口诀求商
第八周 10.18 2、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一
10.19 3、用乘法口诀求商的练习二
10.20 2、整理复习1课时 整理复习
10.21 3、机动课时 1课时
第六单元 厘米和米 7课时
10.22 1、认识线段 2课时 1、认识线段
第九周 10.25 2、认识线段的练习
10.26 2、认识厘米 2课时 1、认识厘米
10.27 2、认识厘米的练习
10.28 3、认识米 1课时 认识米
10.29 4、整理与复习1课时 整理与复习
第十周 11.1 5、综合实践与应用 1课时 量一量
第七单元 位置与方向 5课时
11.2 1、确定位置 1课时 确定位置
11.3 2、认识东、南、西、北 2课时 1、认识东、南、西、北
11.4 2、认识东、南、西、北练习
11.5 3、认识平面图 2课时 1、认识平面图
第十一周
11.8 2、认识平面图练习
期中整理与复习
第八单元 乘法口诀与口诀
求商 19课时
第十二周 11.15 1、7的乘法口诀 2课时 1、7的乘法口诀
11.16 2、7的乘法口诀练习
11.17 2、乘法竖式 2课时 1、乘法竖式
11.18 2、乘法竖式练习
11.19 3、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 2课时 1、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十三周 11.22 2、用7的乘法口诀求商练习
11.23 4、除法竖式 2课时 1、除法竖式
11.24 2、除法竖式的练习
11.25 5、8的乘法口诀 2课时 1、8的乘法口诀
11.26 2、8的乘法口诀的练习
第十四周 11.29 6、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2课时 1、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
11.30 2、9的乘法口诀和用口诀求商的练习
12.1 7、乘法口诀表 1课时 乘法口诀表
12.2 8、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 2课时 1、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
12.3 2、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的练习
第十五周 12.6 9、综合实践与应用 1课时 算24点
12.7 10、整理与复习3课时 1、整理复习一
12.8 2、整理复习二
12.9 3、整理复习三
第九单元 时、分、秒 8课时
12.10 1、认识时、分 2课时 1、认识时、分
第十六周 12.13 2、认识时、分练习
12.14 2、认识几时几分 2课时 1、认识几时几分
12.15 2、认识几时几分练习
12.16 3、认识秒 2课时 1、认识秒
12.17 2、认识秒练习
第十七周 12.20 4、整理与复习2课时 1、整理复习一
12.21 2、整理复习二
第十单元 观察物体 2课时
12.22 观察物体 2课时
12.23 2、观察物体练习
第十一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 6课时
12.24 1、统计 2课时 1、统计
第十八周 12.27 2、统计练习
12.28 2、可能性 2课时 1、可能性
12.29 2、可能性练习
12.30 3、综合实践与应用 1课时 田园风光
12.31 4、整理与复习1课时 整理复习
第十
九周 期末整理与复习
第二
十周 期末整理与复习
第二十一周 期末考试
三 年级数学(上)教学进度
周次 时间 内容 课时 课题
第一单元 除法 13课时
第一周 9.1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4课时
1、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
9.2 2、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练习课
9.3 3、除法的验算
第二周 9.6 4、整十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练习
9.7 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 4课时
1、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
9.8 2、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练习课
9.9 3、商末位有0的除法
9.10 4、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不能整除)的练习
第三周 9.13 整理与复习2课时 1、整理与复习(1)
9.14 2、整理与复习(2)
9.15 综合实践与应用 1课时 农村新貌
9.16 机动课时 2课时
9.17
第二单元 认数 5课时
第四周 9.19 认识整千数 1课时 认识整千数
9.20 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 2课时 1、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
9.21 2、认识非整千的四位数的练习
9.25 比较数的大小 1课时 比较数的大小
第五周 9.27 单元练习1课时 认数的练习
第三单元 千克和克 7课时
9.28 认识千克 1课时 认识千克
9.29 认识克 1课时 认识克
9.30 单元练习1课时 千克和克的练习
第六周 10.8 综合实践与应用 1课时 称一称
10.9 机动课时 3课时
第七周 10.10
10.11
第四单元 加和减 9课时
10.12 两位数加和减的口算 2课时 1、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10.13 2、两位数减两位数的口算
10.14 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2课时 1、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10.15 2、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练习
第八周 10.18 单元练习3课时 1、两位数加和减口算的练习
10.19 2、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练习
10.20 3、加和减的练习
10.21 机动 2课时
10.22
第五单元 24时计时法 7课时
第九周 10.25 24时计时法的认识 4课时 1、24时计时法的认识
10.26 2、24时计时法的认识的练习
10.27 3、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
10.28 4、简单的经过时间的计算练习
10.29 综合实践与应用 1课时 周末一天的安排
第十周 11.1 机动课时 2课时
11.2
第六单元 长方形和正方形 5课时
11.3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3课时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11.4 2、认识周长
11.5 3、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第十
一周
期中整理与复习
第十
二周 11.15 单元练习1课时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练习
11.16 综合实践与应用 1课时 周长是多少
第七单元 乘法 13课时
11.17 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课时 整百数乘一位数的口算
11.18 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5课时 1、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
11.19 2、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练习(1)
第十
三周 11.22 3、三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练习(2)
11.23 4、乘数中间有0的乘法
11.24 5、乘数末位有0的乘法
11.25 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1课时 用两步连乘解决实际问题
11.26 单元练习2课时 1、单元练习(1)
第十
四周 11.29 2、单元练习(2)
11.30 整理与复习2课时 1、整理与复习(1)
12.1 2、整理与复习(2)
12.2 机动课时 2课时
12.3
第八单元 观察物体 5课时
第十
五周 12.6 观察物体 2课时 1、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
12.7 2、观察由三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12.8 单元练习1课时 观察物体的练习
12.9 机动课时 2课时
12.10
第九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 7课时
第十
六周 12.13 统计与可能性 2课时 1、统计与可能性(可能性相等)
12.14 2、统计与可能性(可能性不等)
12.15 单元练习1课时 统计与可能性的练习
12.16 综合实践与应用 1课时 摸牌和下棋
12.17 机动课时 3课时
第十
七周 12.20
12.21
第十单元 认识分数 8课时
12.22 认识分数 3课时 1、认识几分之一
12.23 2、认识几分之几
12.24 3、认识分数的练习
第十
八周 12.27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课时 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2.28 单元练习1课时 认识分数的练习
12.29 机动课时 3课时
12.30
12.31
第十
九周 期末整理与复习
第二
十周 期末整理与复习
第二十一周 期末考试
说明:因为三年级课程计划规定每周4课时,可能不能完全按照进度规定的时间进行教学,但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顺序按进度规定的课时教学。
四年级数学(上)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内容 课时 课题
第一单元 除法 14课时
第一周 9.1 1.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 3课时 1.两、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一位数)
9.2 2.三位数除以整十数(商是两位数)
9.3 3.除数是整十数练习
第二周 9.6 2.除数不是整十数的除法 7课时 1.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用四舍五入法试商)
9.7 2.试商练习
9.8 3.三位数除以两位数(四舍调商)
9.9 4.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五入调商)
9.10 5.调商练习
第三周 9.13 6.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练习1
9.14 7.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练习2
9.15 3.整理与复习2课时 1.整理与复习(1)
9.16 2.整理与复习(2)
9.17 4.机动课时 2课时
第四周 9.19
第二单元 角 7课时
9.20 1.角的认识与度量 3课时 1.射线、直线和角
9.21 2.角的度量(1)
9.25 3.角的度量(2)
第五周 9.26 2.角的分类与画法 1课时 角的分类与画法
9.27 3.整理与复习1课时 整理与复习
9.28 4.综合与实践应用 1课时 怎样滚的远
9.29 5.机动课时 1课时
第三单元 混合运算 7课时
9.30 1.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2课时 1.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第六周 10.8 2.除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
10.9 2.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课时 1.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1)
第七周 10.11 2.带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2)
10.12 3.整理与复习2课时 1.整理与复习(1)
10.13 2.整理与复习(2)
10.14 4.机动课时 1课时
第四单元 平行和相交 5课时
10.15 1.认识平行 1课时 认识平行
第八周 10.18 2.认识垂直 2课时 1.认识垂直
10.19 2.点到直线的距离
10.20 3.整理与复习1课时 整理与复习
10.21 4.机动课时 1课时
第五单元 找规律 2课时
10.22 1.找规律 2课时 1.找规律(1)
第九周 10.25 2.找规律(2)
第六单元 观察物体 3课时
10.26 1.观察物体 2课时 1.观察5个或6个同样大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10.27 2.观察两个分离的简单物体
10.28 2.机动课时 1课时
第七单元 运算律 6课时
10.29 1.加法运算律 2课时 1.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第十周 11.1 2.运用加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11.2 2.乘法运算律 2课时 1.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
11.3 2.运用乘法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11.4 3.整理与复习1课时 整理与复习
11.5 4.机动课时 1课时
第十
一周 11.8 期中整理与复习
11.9
11.10
11.11
11.12
第八单元 解决问题策略 4课时
第十
二周 11.15 1.解决问题策略 2课时 1.解决问题策略(1)
11.16 2.解决问题策略(2)
11.17 2.单元练习1课时 解决问题策略练习
11.18 3.机动课时 1课时
第九单元 统计与可能性 6课时
11.19 1.统计与可能性 3课时 1.数据的分段处理
第十
三周 11.22
11.23 2.条形统计图
11.24 3.游戏的公平性
11.25 2.整理与复习1课时 整理与复习
11.26 3.机动课时 2课时
11.29
第十
四周 第十单元 认数 9课时
11.30 1.认识万 2课时 1.认识整万数
12.1 2.认识含有万级和个级的数
12.2 2.认识亿 3课时 1.认识整亿数
12.3 2.认识含有亿级和万级的数
第十
五周 12.6 3.求大数目的近似数
12.7 3.整理与复习2课时 1.整理与复习(1)
12.8 2.整理与复习(2)
12.9 4.机动课时 2课时
12.10
第十一单元 用计算器计算 5课时
第十
六周 12.13 1.用计算器计算 2课时 1.用计算器计算(1)
12.14 2.用计算器计算(2)
12.15 2.单元练习1课时 用计算器计算练习
12.16 3.综合与实践应用 1课时 一亿有多大
12.17 4.机动课时 1课时
第十
七周
12.20 机动 5课时
12.21
12.22
12.23
12.24
第十
八周 12.27 机动 5课时
12.28
12.29
12.30
12.31
第十
九周 期末整理与复习
第二
十周 期末整理与复习
第二十一周 期末考试
说明:因为三年级课程计划规定每周4课时,可能不能完全按照进度规定的时间进行教学,但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顺序按进度规定的课时教学。
五年级数学(上)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内容 课时 课题
第一单元 认识负数 3课时
第一周 9.1 1、认识负数 2课时 1、认识负数(一)
9.2 2、认识负数(二)
9.3 2、面积的计算 1课时 3、面积的计算
第二单元 多边形面积的计算 11课时
第二周 9.6 1、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2课时 1、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
9.7 2、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的练习
9.8 2、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2课时 1、三角形的面积计算
9.9 2、三角形的面积计算的练习
9.10 3、梯形面积的计算 2课时 1、梯形面积的计算
第三周 9.13 2、梯形面积计算的练习
9.14 4、整理与练习2课时 1、整理与练习(一)
9.15 2、整理与练习(二)
9.16 综合与实践 1课时 校园的绿化面积
9.17 机动课时 2课时
第三单元 认识小数 10课时
第四周 9.19 1、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2课时 1、小数的意义
9.20 2、数位顺序表
9.21 2、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 2课时 1、小数的性质
9.25 2、比较小数的大小
第五周 9.26 3、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 2课时 1、改写成用“万”“亿”作单位的小数
9.27 2、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9.28 4、整理与练习2课时 1、整理与练习(一)
9.29 2、整理与练习(二)
9.30 机动课时 2课时
第四单元、小数加法和减法 9课时
第六周 10.8 1、小数加、减法 3课时 1、小数加法
10.9 2、小数减法
第七周 10.11 3、小数加、减法的练习
10.12 2、加法运算律的推广和用计数器计算 2课时 1、加法运算律的推广
10.13 2、加法运算律的推广和用计数器计算
10.14 3、整理与练习2课时 1、整理与练习(一)
10.15 2、整理与练习(二)
第八周 10.18 机动课时 2课时
第五单元 找规律 4课时
10.19 1、找规律 2课时 1、找规律(一)
10.20 2、找规律(二)
10.21 2、单元练习2课时 找规律练习1
10.22 找规律练习2
第九周 10.25 期中整理与复习5课时
10.26
10.27
10.28
10.29
第六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4课时
第十周 11.1 1、解决问题的策略 2课时 1、解决问题的策略(一)
11.2 2、解决问题的策略(二)
11.3 2、单元练习2课时 1、解决问题的策略练习
第七单元 小数乘法和除法(一) 11课时
11.4 1、小数乘整数 3课时 1、小数乘整数
11.5 2、小数乘整百、整千数
第十一周 11.8 3、小数乘整数的练习
11.9 2、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3课时 1、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
11.10 2、除数是整百、整千的小数除法
11.11 3、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练习
11.12 3、整理与练习3课时 1、整理与练习(一)
第十二周 11.15 2、整理与练习(二)
11.16 3、整理与练习(三)
11.17 机动课时 2课时
第八单元 公顷和平方千米 3课时
11.18 1、公顷的认识 1课时 1、认识公顷
11.19 2、平方千米的认识 1课时 1、认识平方千米
第十三周 11.22 3、单元练习1课时 1、公顷和平方千米的练习
第九单元 小数乘法和除法(二) 16课时
11.23 1、小数乘小数 2课时 1、小数乘小数(一)
11.24 2、小数乘小数(二)
11.25 2、积的近似值 1课时 1、小数的积的近似值
11.26 3、整数乘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 2课时 1、整数乘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
第十四周 11.29 2、整数乘法运算律推广到小数的练习
11.30 4、一个数除以小数 4课时 1、一个数除以小数(一)
12.1 2、一个数除以小数(一)的练习
12.2 3、一个数除以小数(二)
12.3 4、一个数除以小数(二)的练习
第十五周 12.6 5、商的近似值 2课时 1、商的近似值(一)
12.7 2、商的近似值(二)
12.8 6、整理与练习3课时 1、整理与练习(一)
12.9 2、整理与练习(二)
12.10 3、整理与练习(三)
第十六周 12.13 机动课时 2课时
第十单元 统计 7课时
12.14 1、复式统计表 2课时 1、复式统计表(一)
12.15 2、复式统计表(二)
12.16 2、复式条形统计图 2课时 1、复式条形统计图(一)
12.17 2、复式条形统计图(二)
第十七周 12.20 3、整理与练习1课时 1、整理与练习
12.21 机动课时 1课时
12.22 综合与实践 1课时 1、了解我们的家庭
第十一单元 整理与复习7课时
12.23 整理与复习5课时 1、整理与复习(一)
12.24 2、整理与复习(二)
第十八周 12.27 3、整理与复习(三)
12.28 4、整理与复习(四)
12.29 5、整理与复习(五)
12.30 机动课时 2课时
12.31
第十
九周 期末整理与复习
第二
十周 期末整理与复习
第二十一周 期末考试
六年级数学(上)教学进度
周次 日期 内容 课时 课题
第一单元 方程 8课时
第一周 9.1 1、列方程解应用题 2课时 1、列方程解应用题例1
9.2 2、列方程解应用题(1)的练习
9.3 2、列方程解应用题 2课时 1、列方程解应用题例2
第二周 9.6 2、列方程解应用题(2)的练习
9.7 3、整理与复习3课时 1、整理与复习(1)
9.8 2、整理与复习(2)
9.9 3、整理与复习(3)
9.10 机动 1课时
第二单元、长方体与正方体 19课时
第三周 9.13 1、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 3课时 1、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例1
9.14 2、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例2
9.15 3、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展开图例3
9.16 2、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 3课时 1、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例4
9.17 2、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例5
第四周 9.19 3、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练习
9.20 3、体积与体积单位 2课时 1、体积与体积单位(1)例6、例7
9.21 2、体积与体积单位(2)例8
9.25 4、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 3课时 1、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1)例9、例10
第五周 9.26 2、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2)
9.27 3、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的练习
9.28 5、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2课时 1、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例11
9.29 2、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的练习
9.30 6、整理与复习3课时 1、整理与复习(1)
第六周 10.8 2、整理与复习(2)
10.9 3、整理与复习(3)
第七周 10.11 机动课时www.xkb1.com
2课时 新课标第一网
10.12
10.13 综合与实践 1课时 表面积的变化
第三单元 分数的乘法 10课时
10.14 1、分数与整数相乘 3课时 1、分数乘整数例1
10.15 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1)例2
第八周 10.18 3、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2)例3
10.19 2、分数与分数相乘、分数连乘 3课时 1、分数与分数相乘例4、例5
10.20 2、分数连乘例6
10.21 3、分数乘法练习
10.22 3、倒数的认识 1课时 1、倒数的认识
第九周 10.25 4、整理与复习2课时 1、整理与复习(1)
10.26 2、整理与复习(2)
10.27 机动课时 1课时
第四单元 分数的除法 10课时
10.28 1、分数除以整数 1课时 1、分数除以整数例1
10.29 2、一个数除以分数 2课时 1、整数除以分数例2、例3
第十周 11.1 2、分数除以分数例4
11.2 3、分数乘法的简单应用 1课时 3、分数乘法的简单应用例5
11.3 4、乘除混合运算 2课时 1、乘除混合运算例6
11.4
11.5 5、整理与复习2课时 1、整理与复习(1)
第十一周 11.8 2、整理与复习(2)
11.9 期中整理与复习
11.10
11.11
11.12
第五单元 认识比 8课时
第十二周 11.15 1、比的意义 1课时 1、比的意义例1、例2
11.16 2、比的基本性质 2课时 1、比的基本性质例3、例4
11.17 2、比意义与性质的练习
11.18 3、按比分配 2课时 1、按比分配例5
11.19 2、按比分配练习
第十三周 11.22 综合与实践 1课时 1、大树有多高
11.23 机动课时 2课时
11.24
第六单元 四则混合运算 9课时
11.25 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 2课时 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例1
11.26 1、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练习
第十四周 11.29 2、用分数乘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 3课时 2、用分数乘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例2
11.30 2、用分数乘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例3
12.1 2、用分数乘法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的练习
12.2 2、整理与复习2课时 1、整理与复习(1)
12.3 2、整理与复习(2)
第十五周 12.6 机动课时 2课时
12.7
第七单元 解决问题的策略 5课时
12.8 1、用替换法解决问题 2课时 1、用替换法解决问题例1
12.9 2、用替换法解决问题的练习
12.10 2、用假设法解决问题 1课时 1、用假设法解决问题例2
第十六周 12.13 机动课时 2课时
12.14
第八单元 可能性 3课时
12.15 1、用分数表示可能性 2课时 1、用分数表示可能性
12.16 2、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练习
12.17 机动课时 1课时
第九单元 百分数 10课时
第十七周 12.20 1、百分数的意义 2课时 1、百分数的意义例1
12.21 2、百分数的意义练习
12.22 2、百分数的互化 2课时 1、百分数与小数的互化例2
12.23 2、百分数与分数的互化例3
12.24 3、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
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3课时 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例4
第十八周 12.27 2、求百分率
12.28 3、百分数的应用练习
12.29 4、整理与复习2课时 1、整理与复习(1)
12.30 2、整理与复习(2)
12.31 机动课时 1课时
第十
九周 期末整理与复习
第二
十周 期末整理与复习
第二十一周 期末考试
篇17:《认识方向》评课(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小学二年级认识方向评课
《认识方向》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经常出现在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是培养他们空间观念的好素材,但在过去的教材中很少出现。本课是第一教时,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个方向,主要任务是让学生认识8个方向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自己的方向板,进而使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依据判断出的一个方向,辨认其它的七个方向,但这些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还是有较大难度的。因为二年级学生的推理思维能力较弱,方向感不强,抽象的方向知识对于他们来说,很难理解掌握。但朱老师却有重点的从以下三方面给学生加以指导:1、创设情境,使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正确辨认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能根据给定的一个方向(东、南、西、北)来辨认其余七个方向;2、引导学生有效地利用自身的生活经验,认识并理解方位知识;3、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节课中,帮小动物找家,富有童趣;帮游客设计水果种植的示意图,充满乐趣,制作方向板,非常有趣,这一系列趣味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帮助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到了学以致用。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是轻松地,愉快的,充满乐趣的,是主动地参与,是积极地体验!
整节课,朱老师让学生在带着对方向的生活经验自主地去探索,让他们合作交流,在数学的探究氛围中引导他们去掌握方向。并且也充分利用他们的肢体语言,手脑并用,不仅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在游戏中掌握知识点,让他们发现数学也不是那么枯燥。
整节课的过程设计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环节之间过渡比较自然。
本节课存在一些小小的不足:在某些细节处理上欠火候,尤其是学生容易错的地方或不易掌握的地方。对学生的评价、激励作用不够。作为二年级的数学老师,应该多鼓励多表扬。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时,还是放的不够“彻底”,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相信学生。,
篇18:几和第几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具体的情境图中,让学生学会区分基数和序数的,理解几个和第几的不同,并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充分感知无论第几都只有一个,它表示事物的次序,而几个则表示事物的多少。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推理、判断的能力,以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3、使学生感知与同伴合作学习和乐趣,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序数含义,会区分基数与序数,明确数的方向决定的次序。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生交流
今天,老师要带大家云一个你们非常熟悉的地方,想知道是哪里吗?
2、出示实物投影的书中第18页的图画。
动物园的售标处,井然有序的排队买标。师:问:小朋友,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有哪些人?他在什么地方吗?
二、探求新知
1、初步感知
师:(1)请大家猜一猜谁最先上车?你是怎么知道的?
(2)那小朋友排在第几?排在他前面的阿姨呢?后面的两位叔叔呢?
(3)你是怎么知道阿姨排在第2的?
(4)请你说一说:两位叔叔排在第4和第5的理由。
(5)教育学生在公共场合应该自学排队,遵守公共秩序。
2、初步感知基数与序数
(1)请大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人在排队买标?有谁能指一指排在第5地是谁?
(2)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已经走了,后面的人次上前。
问:有几个人在排队?这时谁排4?小朋友排第几?解放军叔叔呢?
3、进一步体会基数、序数的含义
(1)请几位同学上讲台
先请大家数一数共几人?再问一问从左数第3人是谁?××同学是从右数的第几?他还可以排第几?
(2)分小组做排队游戏
三、反馈练习:
1、投影出示:5只小鸟
把左边的4只小鸟圈起来,给从左数的第4只小鸟涂上颜色。
2、举一些日常生活中关于“第几”的例子
先4人小组互相说,然后向全班汇报。
四:作业:
书第8页“做一做”的第2题
看图片可以说一说:照片上共有几个人?从右数,爷爷排第几?奶奶和爸爸排第几等?
篇19:期末练习(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课题: 总课时:6课时 本课时:第6课时
主备人:戴玉英 授课人:戴玉英 授课日期:2010年1月日
一 、复习厘米和米。
1.米这个单位,通常用来量比较( )的物体。
2.厘米这个单位,通常用来量比较( )的物体。
3.回顾新课时量的一些物体的长度。
用米尺量教师的课桌,大约高( )米。
用卷尺量教师的门,大约高( )米。
4. 在( )里填上“米”或“厘米”
家里的墙壁高约3( )。
手机长约10( )。
家里的房间长约5( )。
家里饭桌长约80( )。
家里书桌的长大约是150( )。
妈妈身高约160( )。
5.在( )里填上“>”、“<”或“=”。
8米( )7米 2厘米( )2米
100厘米( )1米 20里( )2米
1米( )10厘米 200厘米( )2米
6.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汽车大约长10( ) 铅笔大约长10( )
二、复习解决实际问题
一、乘除法的意义。
图略
(1)( )个花瓶,每个花瓶中有( )朵花,一共有( )朵鲜花。
(2)有( )朵鲜花,每个花瓶中放( )朵,可以放( )个花瓶。
(3)有( )朵鲜花,平均插在( )个花瓶中,每个花瓶中插( )朵。
二、解决实际问题。
1.计算器30元,闹钟比计算器便宜17元,闹钟多少元?
独立完成后交流“便宜”的意思。
2.池塘里原来有27只鹅,又游来了28只,一共有多少只?
独立完成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3.花坛里共有80朵鲜花,已经开了46朵,还剩多少朵没有开?
独立完成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4.(1)每只温度计4元,买4只温度计要用多少元?
(2)钢笔每枝5元,茶杯每个6元。30元钱可以买几枝钢笔?如果买茶杯呢?
独立完成后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复习时分秒、观察物体、统计和可能性
一、 写出下列钟面的时刻。
图略。
时 分 时 分 时 分
2、在( )里填上“时”“分”“秒”。
(1)算一道口算题大约要用6( )。
(2)同学们每天在学校的时间大约是6( )。
(3)做一次眼保健操大约要用5( )。
(4)小玲从家到学校大约要走10( )。
(5)小红课间休息15( )。
(6)跳30下绳大约需要25( )。
(7)小明在公园里玩了1( )。
(8)小芳跑100米大约要20( )。
3、用“一定”“可能”“不可能”填空。
(1)袋子里都是白球,任意摸一个,摸到的( )是白球。
(2)袋子里都是黄球,任意摸一个,摸到的( )是白球。
(3)袋子里都是白球和红球,任意摸一个,摸到的( )是白球,( )是红球。
4、小华绕操场跑一圈用58秒,小文用了1分零4秒,( )跑得快,快( )秒。
5、小红、小强、小芳分别买了三种不同口味的冰淇淋,有水果味、巧克力味和奶油味,女孩都没买水果味,小红买的是奶油味,那么小强买的是( ),小芳买的是( )。
二、根据所给的时间画出分针和时针。
图略。
6:45 7:05 11:55 4:15
★ 苏教语文教学计划
★ 第十三单元:期末复习4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确定位置教学设计及反思 (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
★ 复习(1)10以内的加法表和减法 教学教案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 苏教版小学一年级数学教案全册集体备课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二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
★ 第10-----12页的内容(十几减9的减法) 教案教学设计(教科版一年级上册)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期末复习计划 教学计划(苏教国标版二年级上册)(共19篇)】相关文章:
5以内的加减法(2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2023-10-19
苏教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单元教案2022-06-17
第八单元:加法和减法18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2024-01-03
苏教版小学数学计划1-6年级全套二年级下册教学工作计划 教学计划(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下册)2022-12-25
七.分与和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2023-03-03
统计(一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2024-04-18
八、加和减(一)5以内的加减法(2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2022-10-10
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 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六年级上册)2022-05-07
梯形面积计算的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国标版五年级上册)2022-05-07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学设计全册认识钟表 (苏教国标版一年级上册)2022-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