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必修三教案(精选14篇)由网友“相信$自己”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高中政治课必修三教案,希望对大家带来帮助,欢迎大家分享。
篇1:高中政治课必修三教案
高中政治课必修三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重点突破三个内容:一是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二是正确认识文化生活的“喜”与“忧”;三是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本框包括以下三个目。第一目“当代文化生活素描”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当今我国文化生活的多样性以及这种多样性的文化生活对我们的影响;二是导致文化生活多样性的原因: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多样性的文化生活提供了技术支撑;文化生产的繁荣,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文化选择。目的是表现当代文化生活的新特点:从未有过的斑斓色彩。
第二目“文化生活的‘喜’与‘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的可喜变化;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给文化生活引发的令人忧虑的现象;对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要积极管理,正确引导。
第三目“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多样性特点,要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即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所坚持的原则,即弘扬主旋律,提倡多元化。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多种选择;
(2)认识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双重影响;
(3)理解大众文化的含义。
(二)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讨论、探究、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对文化现实问题的判断、比较、鉴别、概括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社会文化生活现状以及当代社会文化生活“喜”与“忧”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主动追求健康向上文化生活的意识,以及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现象影响的意识价值观。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如何正确评价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我们文化生活的影响。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大众文化的含义
四、学情分析
通过《文化生活》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懂得了什么是文化、学习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了解了我们的中华文化,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现在的高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独立性强,他们关注社会,对流行文化的感受力越来越强烈。同时,他们对良莠不齐的流行文化缺乏分辨能力,对传统的主旋律作品采取冷淡的态度。如何认识文化生活的“喜”与“忧”?怎样的主旋律作品才能吸引他们?如何引导他们去解读流行文化,使自己的精神生活更健康,更丰富多彩?如何把握流行趋势,理性地选择,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张扬的同时,更快更好地融入集体、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是一个重要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教学方法
1.事例探讨式教学方法。师生共同讨论、相互交流,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不自觉到自觉,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并学会运用这一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
2.自学引导法。课前布置相关问题,让学生自学。让学生在自学中,对本节课的基本知识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从而引发思考。
3.探究性学习法。组织学生课后分小组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作学习的主人,“爱学、乐学”,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在小组分工合作中,在生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中,促使学生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合作精神差,实践能力弱“等不足,培养综合素质。
4.理论联系实际法。关注生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六、课前准备
1、文化生活中“喜”“忧”的表现图片
2、流行文化和经典文化的典型事例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教师活动:ppt图片展示,近几年来,我国人民生活中有关文化方面的一些变化,诸如:衣服、饮食、娱乐方式等等导入新课
学生活动:在图片情境中,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认知程度和思维水平,进行分析思考画面所反映的问题,并且在更广泛的领域思考更多的类似问题,分析出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
设计意图:创设一个教学情境,让学生自然地、自主地进入课堂的探究性学习中。运用直观的图片情境,使学生在体验中感悟问题。
教师: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照目标,理解学案的有关要求,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其预习情况解决疑惑。
设计意图:步步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1、自主学习
本课主要涉及:文化生活的特点,文化生活出现“喜”与“忧”的原因及解决措施,大众文化的含义。学生独立查找相关内容,然后通过小组之间修正补充,完成相关概念的建立。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能力。
2、精讲点拨
探究一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及原因。
教师: 当我们驻足在五颜六色的广告前,留意于书摊上大大小小的报纸杂志;当我们在各种电视节目之间选择,在网络世界徜徉……我们就已经面对着大众传媒的影响,置身于文化市场,步入社会文化生活。
(1)你能否对上述某一观点提供具体例证?(列举生活中常见的事例)
(2)在你看来,当前的文化生产和消费还有哪些特点?
(3)当代文化生活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1)“借助现代生产和传播手段,一种文化产品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被人们迅速认同和接受。”例如,借助于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传遍大街小巷;手机短信被众多人接收和传播,并且产生了“拇指经济”。
(2)文化生产的个性化、盈利性、规模化、产业化,文化消费的从众性、时尚性;文化生产的民族性,文化消费的趋同性、选择性,等等。
2.文化生活色彩斑然的原因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生产设备、多样的文化载体、快捷的传播工具,使文化产品的大批量、规模化、产业化生产与流通成为可能,也给大众传媒插上了飞翔的翅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文化市场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斑斓色彩,人们在文化生活中面对着多种选择。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列举自己生活中常见的事例来学习知识,能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广大学生业会积极参与到课堂中。
探究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教师:ppt显示,文化生活中的一些可喜的变化:多种多样的娱乐方式、电视节目,百家讲坛的知识传播,一些思想道德建设的模范等等。
反面的例子:制假售假,低俗文化,黄色文化,八卦新闻等等。
分析:(1)为什么生活中既有文化的“喜”又有文化的“忧”?试举例(生活中常见的事例)
(2)应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角度:国家、个人、企业)
1.文化生活的可喜的变化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探究提示:应全面地看待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一方面,大众传媒使内容丰富、格调高雅的文化作品得到更好的传播,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需求;另一方面,一些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借助大众传媒肆意扩散,如网上算命等。因此,必须对大众传媒进行管理,决不能放任自流。要加强法制建设,使大众传媒的发展依法进行,同时要加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高人们的思想觉悟水平,自觉抵制不健康的文化。
怎么做?1、国家应该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企业应该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3、青少年提高眼力,增强能力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例子出发,真正明确文化生活中的喜和忧,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更好更深层次的理解教材。
探究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教师:整个的文化生活就是一座大花园,每一个人的审美观点不同,所以它欣赏的植物就不一样,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呢?
(1)当代人们文化需求的特点是什么?如何满足人们的多种需求?
(2)大众文化的内涵:
(3)分析“流行文化”“经典文化”
学生:三多: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文化,多类型,多风格的文化。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
探究提示:现在青少年主要喜欢港台流行音乐,金庸、古龙等一些人的武侠小说,崇拜明星、歌星。年轻人追“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赶时髦,有的'羡慕明星的生活方式,也有的是为了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以明星为榜样进行自我塑造,等等。历史上存在过的流行文化作品,留下来的并不多,它们后来大多被人们遗忘了,因此,流行的未必是长久的。
课堂探究:(2)如果你支持第二种观点,除了陈述你的理外外,还请你思考:
①经典文化作品为什么能成为经典;
②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经典文化作品是否过时了;
③现在的流行作品能否成为经典。
探究提示:经典文化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其经过了时间老人筛选过后能留下来的东西,如先秦诸子散文、唐诗、宋词、元曲等等。对于今天的青年来说经典文化并不过时,因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生命的源泉。现在流行的作品有的能成为经典,有的如过往的烟云。
课堂探究:
(3)如果你对以上两种观点都不赞成,可否就流行文化作品与经典文化作品的意义阐述自己的见解?
探究提示:流行文化与经典文化并不是完全对立的,流行文化往往形成时尚,而经典文化也并不是曲高和寡的,经典代表着高层次的文化。流行文化有着容易被人接受的特点,她快速、直接,极易导致人们感官的刺激,形成兴奋点,流行文化主要由年轻人倡导、推动、消费,有激情。经典文化像贮存了多年的美酒一样醇厚,经典文化是绿色文化,因为智慧之树是常春的,经典唯美,有着高贵的气质,经典文化使人回味无穷。有时候流行文化也就是经典文化。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参照板书),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学生的概括过程也是检验学生对本节课理解程度的过程。再次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1、同学们把优化丛书上相关的知识做一做,以巩固今天所学的“市场配置资源”的知识点。
2、请同学们根据我们发下去的导学案把下一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点预习一下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
2、当代文化生活特点的原因
(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文化生活中的“喜”
2、文化生活中的“忧”及原因
3、应对文化生活中“忧”的措施
(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当代人民文化需求的特点
2、大众文化的含义
十、教学反思
真正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本框文化生活的斑斓色彩和选择的多样性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对其正确并具有创意的观点给予极时的肯定和鼓励,答案并不能完全标准化,要留给学生适当的空间和想像。教师还要特别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动起来。比如,在本框教学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谈自己对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的理解。鼓励学生开展辩论活动、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篇2:高中汉语必修三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
的罪恶本质,高语必修三《祝福》教案。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具体步骤: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二、介绍背景
《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二、研习课文
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3.速读课文,概括各段内容。
情节内容起讫段落
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 2
结局祥林嫂寂然死去3―― 33
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34―― 35
发展祥林嫂被卖改嫁54―― 65
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 110
尾声祝福景象与我的感受111
提问:这篇小说是按时间顺序叙述,还是另有安排?
明确:本文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这是采取了倒叙的手法。
提问:在结构上采取倒叙手法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中死去,造成了浓重的悲剧气氛,而且死后引起了鲁四老爷的震怒,揭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的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教案《高语必修三《祝福》教案》。
三、布置作业。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重点分析祥林嫂形象。
具体步骤
一、回顾小说的三要素
故事情节、人物、环境(社会环境、自然环境)
二、分析祥林嫂形象
小说的主题是靠人物形象来体现的。这一课的主人公就是祥林嫂。我们只有弄清楚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才能懂得《祝福》的主题。而作为人物形象又是通过故事情节──人和人之间的联系或冲突表现出来的。那么,祥林嫂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我们就先来分析一下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由此来把握祥林嫂的形象,领会《祝福》的主题。
1.开端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要到鲁家做工?
小说的一开始,祥林嫂就是封建的宗法制度的牺牲品。因为正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迫使她嫁给一个“比她小十岁”的丈夫,而丈夫又过早地丧了命。祥林嫂因此陷入了“嫁而守寡”的悲惨的命运之中。按理说,“年纪大约二十六七”的祥林嫂是完全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在农村生活下去的,可是“她家里还有严厉的婆婆”,于是祥林嫂才被迫逃到鲁四老爷家里。
②祥林嫂是怎样对待使她“嫁而守寡”、“备受虐待”的宗法制度的呢?
作者通过祥林嫂在鲁家生活的情况,写出了她的争扎与反抗。
③祥林嫂在鲁家的生活是极其悲惨的:…为什么说她“反满足”?
她希望凭借辛勤的劳动来换取起码的生活,寻求一条活路。这就鲜明地揭示出她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性格,以及在生活道路上的争扎。
然而,勤劳、善良的祥林嫂想通过加倍的劳动来摆脱悲惨的命运的.愿望,很快破灭了。
她在鲁家做工只三个半月,由于鲁四老爷的支持(“既然她的婆婆要她回去…可说呢”),被她婆婆像捆牲口一样,“捆了躺在船板上”,被抢了回去,封建的族权再次向她伸出了魔掌。
2.发展部分:
祥林嫂被迫改嫁到深山野是故事情节的发展。在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写出了封建宗法制度对祥林嫂的迫害而显示出了这种迫害是很残酷的呢?
同一只封建宗法制度的黑手,伸出了两条绳索,捆住了妇女的脖子,朝着相反的方向紧勒,要把劳动妇女置于死地而后快。祥林嫂当时就处在这种极端悲惨的境地中:族权迫使她寡而再嫁,夫权又视此为奇耻大辱,使她忍辱含冤,永远生活在耻辱之中。
祥林嫂以后的悲剧,都是由此而引起的。那么,祥林嫂是如何对待新迫害的呢?
3.高潮部分
①祥林嫂为什么又一次来到鲁四老爷家?
②有人认为,丧夫失子有偶然性,这种看法对不对?
丧夫失子似乎有偶然性,然而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是那起决定作用的必然性。祥林嫂的丈夫死于旧社会中蔓延着的传染病“伤寒”,阿毛死于祥林嫂的贫困、劳碌。(若不是忙着“打柴摘茶养蚕”,能让年仅两三岁的孩子去剥豆吗?)因此,实质上,是罪恶的政权夺走了祥林嫂的丈夫和儿子的生命,使她陷于嫁而再寡的境地。作者开始把批判的笔触由封建夫权、族权扩展到封建政权。
按照封建宗法观念,妇女“出嫁从夫,夫死从子”,一旦丧夫失子,则连在家庭中生存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因此,“大伯来收屋”使祥林嫂走投无路,只好再一次来到鲁家。她到鲁家后,又遭受了更大的打击。
③在鲁四老爷,人们对待祥林嫂这个“嫁而再寡”的不幸女人态度如何?
A.鲁四老爷的态度:
鲁四老爷站在顽固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立场上,从精神上残酷地虐杀她。他暗暗地告诫四婶的那段话,就是置祥林嫂于死地而又不露一丝血痕的软刀子。(通过四婶先后喊出三句“你放着罢”,杀人不见血地葬送了祥林嫂的性命。)
B.人们的态度:
人们叫她的“声调和先前很不同”。
鲁迅用他那犀利的笔锋,从广阔的领域里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程度。
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使她感到痛苦与迷惑。她不时地向人们诉说着自己不幸的遭遇,她的精神却惨遭蹂躏。而柳妈的说鬼又给祥林嫂新的打击。
C.柳妈说鬼
④祥林嫂是如何对待这如此沉重的打击的?其结果如何?为了争得做人的权利,为了求得一线生存的希望,她在竭尽全力地反抗着:
她背着沉重的精神包袱,整日劳碌着,以便积够十二元鹰洋,用“捐门槛”的方法去摆脱人们在阳世、阴世间给她设下的“罪名”,她忍受着咬啮人心的嘲笑和侮辱,在无边的寂寞和悲哀中,默默干了一年,这是何等坚韧的反抗精神啊!而反抗的结果,出乎柳妈、祥林嫂的预想,这血淋淋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祥林嫂是无法“赎罪”的,祥林嫂陷入了求生不得,欲死不能的境地。
4.结局部分
当祥林嫂被折磨得像“木偶人”,丧失了当牛做马的条件后,鲁四老爷就一脚把她踢出
门外,使她终于成了“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的僵尸。即使这样,
她在临死前,还向我提出了三个问题:
A.“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的?”
B.“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C.“那么,死掉的一家的人,都能见面的?”
这是对魂灵的有无表示疑惑。
她希望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想看见自己的儿子;她害怕人死后有灵魂,因为她害怕在阴间被锯成两半。这种疑惑是她对自己命运的疑惑,但也正是这种疑惑,这种无法解脱的矛盾,使她在临死前受到了极大的精神折磨,最后,悲惨地死去。
从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封建的宗法制度正是用政权、族权、神权、夫权这四条绳索把祥林嫂活活地勒死的。
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正是旧中国千百万劳动妇女悲惨遭遇的真实写照。作者正是通过塑造祥林嫂这一典型人物,对吃人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深刻的揭露和有力地抨击的。
三、小结:
祥林嫂是生活在旧中国的一个被践踏、被愚弄、被迫害、被鄙视的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
总之,祥林嫂的悲剧是一个社会悲剧,造成这一悲剧的根源是封建礼教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和封建思想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根深蒂固的统治。
四、布置作业。
第三教时
教学要点:分析鲁四老爷和“我”的形象。
具体步骤:
一、检查作业
二、分析鲁四老爷
鲁四老爷是当时农村中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他政治上迂腐、保守,顽固地维护旧有的封建制度,反对一切改革与革命。他思想上反动,尊崇理学和孔孟之道。自觉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他是造成祥林嫂悲剧的一个重要人物。
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刻画这个人物的呢?
①间接描写
通过鲁四老爷的书房陈设的描写,点明了鲁四老爷的身分(地主阶级、封建理学的卫道士),揭露了他的丑恶本质,从而揭示出他成为杀害祥林嫂的刽子手的深刻的阶级根源和思想根源。
②直接
篇3:高中必修三unit4教案
高中必修三unit4教案
I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中心话题是“天文学”。本单元的两篇文章都采用了叙述性文体。第一篇阅读短文按照时间顺序主要叙述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第二篇阅读短文中作者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他和朋友的登月经历。可以说本单元科学知识含量较高,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Warming Up 部分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让学生说出八大行星并看图指出各个行星的名称;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天文学哪些方面感兴趣以及天文学家所关注的方面。在高考的重压之下,同学们都想能利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做到事半功倍而且很多学生也一直做着将来能成为科学家的梦。所以,该话题会让学生们兴趣盎然,积极思考和讨论此方面的内容,从而达到热身的目的。
Pre-reading 部分也提出了三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区分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科学思想之间的不同。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彼此之间分享一些有关宇宙和地球起源方面的传说或故事,这样既能激活他们的思维也能为阅读部分打下基础。
Reading 部分描写了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发展过程,具体写了由于水的形成才使得地球上生命的诞生成为可能。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生命最初诞生于水中。数万年后,陆地上才长出了绿色植物,随后出现了陆栖动物和水陆两栖动物。最初的动物靠孵化繁衍后代, 再之后诞生了哺乳动物,人类也随之诞生了。文章最后讲述的现象发人深省:The earth may become too hot for the lives on it.它关系到地球上生命的未来。
Comprehending 部分通过五个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本文核心内容的理解。练习1是对文章结构的分析以及大意的概括;练习2通过排序的方式帮助学生弄清本文的行文线索,也就是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发展历程;练习3提出5个小问题,考查学生的深层理解和推断能力;练习4让学生找出文章中出现的连接词,检查学生对文章中句型的熟悉和理解程度,同时还有助于学生在写作方面得到提高;练习5让学生选择一个问题进行回答并向全班汇报,开拓学生的思维并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有词汇和语法两部分。第一部分练习让学生学着去应用课文中出现的词语。第二部分是针对主语从句的练习,其中第一题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三个或更多的主语从句;第二个练习以把主语从句改写成简单句的`形式让学生能对此语法有深层的了解。第三个练习则以完成句子的方式要求学生更进一步的运用复合句,此部分是对表语从句进行练习。
Using Language包括“听力”、“阅读”、“说和写”三大块。这三部分的话题都是有关科学的。听力部分主要是介绍三位伟大的科学家。阅读部分讲了一个科幻故事。说和写的中心话题是登月旅行中必需的工具和可能遇到的问题。该部分的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既练习了听力又丰富了知识,还能够锻炼同学们的想象力,拓展学生各方面能力。
Summing Up 指导学生归纳和总结在本单元学到的知识——有用词汇、惯用表达和语法结构。
II.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本单元的生词、短语和句型结构;
(2)掌握主语从句并把它和表语从句进行区别;
(3)学会运用科学知识并能结合自己的想象力去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2.教学难点
(1)通过学习相应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2)学生应能够理解主语从句的用法和作用并能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III.教学计划
本单元建议分为六课时:
第一课时:Warming Up, Talking (Workbook) & Listening(Workbook)
第二课时:Pre-reading, Reading & Comprehension
第三课时:Learning about Language
第四课时:Using Language
第五课时:Reading task & Speaking task (Workbook)
第六课时:Listening task & Writing task (Workbook)
IV. 教学步骤:
Period 1
Warming Up, Listening(Workbook)& Talking (Workbook)
Teaching Goals:
1. To arouse Ss’ interest in the knowledge of astronomy and science。.
2. To develop Ss’ ability in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Leading- in
Give Ss a few minutes to say something about science by asking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Who is the first man in space,do you know?
(2.)Which spaceship did Yang Liwei take to space?
(3.)Do you want to go to space if you are given a chance?
Step 2. Warming Up
Purpose: To introduce the topic of this unit to Ss in the form of asking questions and discussion.
Ask some Ss the questions first and then get Ss to discuss with each other. If time permits, have one or two groups present their answers to the whole class.
(1) How many subjects are we studying now?
(2)Do you have some scientific studying methods to learn them well?
(3) As you see, a large number of students want to become scientists in the future. But what kind of qualities and skills do we need to be real scientists?
Step 3. Talking (Workbook)
1. Divide Ss into six groups, and ask them to talk about the request of Talking on P62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Different students will give different answers. Make notes of some valuable information and make a conclusion at last.
(1) What necessary instructions should new space travelers make?
(2) Can you make a list of them?
2. Show Ss some beautiful pictures of the university and say, “Now look at the pictures. How beautiful the Universe is! It is also full of mysteries. Have you ever dreamed of flying to the space like Yang Liwei to unlock the mysteries of the universe? If you could, what things should you pay attention to?”
3. Encourage Ss to give as much information as possible. After the discussion, write down some key words and important expressions on the blackboard to help Ss to have the sense of traveling in space .
Conclusion:
Before making a trip into space, we’d better make full preparations, such as : collecting as much information about the space as possible; checking whether you have got the proper spacesuits or not; making sure of all the safety rules; not leaving the spaceship alone unless the space guide tells you to; paying attention to recording some important time during the space traveling and so on.
Step 3. Listening (Workbook)
Purpose: To develop Ss’ listening ability.
To gain some experience of traveling in space
1. Get Ss to look through the exercises before giving them the listening material. At the same time remind them of the new and key words: astronaut, experience, instruments, pilot, air force, rocket.
2. Ask Ss to look through the questions of the first part and listen to the tape carefully. Play the tape twice. For the first time, just ask Ss to listen for the gist. For the second time, ask Ss to prepare to do the exercises. If time permits, play again in order to give the class a chance to check or complete their exercises.
Period 2 Pre-reading, Reading & Comprehending
Teaching Goals:
1. To enable Ss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theory about the origin of the universe and life on the earth — the “big band” theory.
2. To enable Ss to concern about the future of life on the earth.
Step 1. Pre-reading
Purpose: To arouse Ss’ interest in learning about some relative information about the universe.
1. Show some pictures to the class and encourage Ss to say some information about 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 They can say some relative legends, folk tales or scientific theories about the topic.
The solar system is made up of the sun and the objects that orbit it.
The earth’s atmosphere
For reference:
Some ideas about the beginning of the universe:
● Pan Gu turns into a myriad of (各种) things 盘古化生万物
● Pan Gu separates the sky from the earth 盘古开天地
● Nu Wa makes men 女娲造人
Conclusion and Leading-in:
But these ideas are all not the correct and scientific ideas. Do you know the scientific idea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life on the earth? Then we’d better come to the text.
Step 2. Fast reading
Purpose: To get the gist of the passage.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some information given in the text.
1. Ask Ss to read the text quickly and try to get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Suggested Answer: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 is the title — 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
2. Ask Ss to work in pairs and discuss the questions of Ex1 on P27. And then let them check the answers in pairs.
Step 3. Intensive reading
Purpose: to get the students to learn the details of the text.
(1) Answer the questions:
When did the “Big Bang” happen?
What form was the earth the “Big Bang”?
What made up the earth’s atmosphere after the earth exploded?
How did water come into being on the earth?
What was important to the development of fish?
What made possible the rise of mammals on the earth?
Why are mammals different from all life forms in the past?
(2)Fill in the chart about the order of development of life.
Suggested Answers:
① Small plants in water ② Shellfish and all sorts of fish ③ Green plants on land
④ Insects(on land) ⑤ Amphibians(on land and in water) ⑥ forests ⑦ reptiles(on land)
⑧ dinosaurs(on land) ⑨ mammals(on land) ⑩ human beings
Period 3 Learning about Language
Teaching Goals:
1. To get Ss to know how to use new words and phrases.
2. To help Ss to master some new words and expressions.
3. To get Ss to have the knowledge of this grammar point: noun clauses as the subject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Consolidation
Purpose: To consolidate the words and phrases in the text.
1. Ask Ss to work in groups and read the text again, and then finish Ex1 and Ex2 on P28 and check the answers in groups.
2. Ask Ss to keep the words they filled in Ex1 in heart.
3. Ask Ss to finish Ex3 and then let them check each other’s answers.
Step 2. Grammar
Purpose: To get Ss to recognize noun clauses as the subject and to make sure that they can do some simple exercises.
1. Divide Ss into four groups and ask them to finish Ex1 of Discovering Useful Structures on P29. And then let them draw a conclusion about the grammar point. See which group understand it best and have a member of the group present before the class.
2. After the presentation, explain the grammar point for Ss.
3.Let Ss complete Ex2 on page 29 after learning the grammar.
Purpose: To get Ss to understand the usage of noun clauses as the subject.
(1) 主语从句的语序
主语从句要求使用陈述句语序,而非一般疑问句语序。如:
What surprised me most was that the little girl could play the violin so well.
使我感到惊讶的是这个小女孩的小提琴拉得太好了。
How he was successful is still a puzzle.
他是如何成功的仍然是个谜。
(2) 连接词的选用
① that和what的选用
that和what都可引导主语从句。what除起连接作用外,还在名词性从句中充当某些成分可作从句的主语、宾语或表语。而that在名词性从句中不充当任何成分,无词义,只起连接词作用。如:
What he wants is a book. 他想要的是一本书。
That light travels in straight lines is known to all. 众所周知,光线沿直线运行。
② if和whether的选用
引导主语从句,不能用if,只能用whether。如:
Whether we will hold a party in the open air tomorrow depends on the weather.
我们明天是否在户外开晚会要看天气而定。
③ 其它连接代词和副词的选用
根据主语从句的具体意义,正确的选择who, which, when, where, why, how等连接词,这些连接词既有疑问含义,又起连接作用,同时在从句中充当各种成分。如:
When we shall hold our sports meet is not decided.
我们何时举行运动会还没有决定。
Who broke the glass yesterday is not clear.
还不清楚昨天谁打破了玻璃。
Which car you will choose to buy makes no difference.
你决定买哪一辆车都不会有任何区别。
④whatever / whoever的功用
whatever, whoever在主语从句中不含疑问意义。它引导主语从句,并在从句中作主语、宾语、表语等。whatever = anything that; whoever = anyone who。要注意和whatever,whoever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的区别。如:
Whoever breaks the law should be punished. (主语从句)(=Anyone who breaks the law should be punished. )
Whoever breaks the law, he should be punished. (让步状语从句)(=No matter who breaks the law, he should be punished.)
(3) it构成的主语从句
① 由连词that引导的主语从句,在大多数情况下会放到句子的后面,而用代词it作形式主语。如:
It is well-known that the earth moves around the sun.
众所周知,地球围绕太阳转。
需要注意的是,it作形式主语代替主语从句时,要注意和as引导的定语从句的区别。试比较:
It was reported that the US was under the terrorist attack. (主语从句,有that,无逗号)
As was reported, the US was under the terrorist attack. (定语从句,无that,有逗号)
② 常见用it作形式主语的复合句结构
◆ It is a fact (a good idea / a pity / a shame / no wonder / good news…)that…如:
It’s a pity that you missed the film.
你没有看那部电影真是太遗憾了。
◆ It is necessary (clear / true / strange/ important /wonderful / possible / likely…)that…
需要注意的是,这类主语从句中,谓语动词很多为“(should)+动词原形”,即要用虚拟语气。如:
It is necessary that you (should)master the computer.
你很有必要掌握电脑。
It is important that a student learn English well.
学生学好英语很重要。
It’s clear that they badly need help.
很明显,他们急需援助。
It is likely that a hurricane will arrive soon.
飓风很可能马上就要到达了。
◆ It is reported (well-known / hoped / thought / expected /said /believed/decided /suggested /order-ed…)that…如:
It is said that he was killed in the earthquake. 据说他在地震中丧生了。
◆ It seems (happened / appears / doesn’t matter / makes no difference / …)that …如:
It seems that they will win the game.
看起来他们好像会赢得这场比赛。
It makes no difference whether he will attend the meeting or not.
他是否会参加会议都无关紧要
(4) 主语从句不可位于句首的五种情况:
① if 引导的主语从句不可居于复合句句首。
② It is said /reported…结构中的主语从句不可提前。例如:
It is said that President Jiang will visit our school next week. √
That President Jiang will visit our school next week is said. ×
③ It happens/occurs…结构中的主语从句不可提前。例如:
It occurred to him that he failed in the examination. √
That he failed in the examination occurred to him. ×
④ It doesn’t matter how/whether …结构中的主语从句不可提前。例如:
It doesn’t matter whether he is wrong or not. √
Whether he is wrong or not doesn’t matter. ×
⑤ 含主语从句的复合句是疑问句时,主语从句不可提前。例如:
Is it likely that it will rain in the evening? √
Is that will rain in the evening likely? ×
3. Practice
Purpose: to get the students to have the knowledge of the grammar through exercise.
(1) Ask Ss to find which of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are subject clauses.
What he wants is a book.
It is so nice that we can learn this grammar point together.
I’m so glad that I can make friends with you.
This is why he did it.
Do you agree to the suggestion that we (should) have a trip in Tibet?
That he wants a book is certain.
I suggested just now we (should) take part in this competition.
Whether you like him or not doesn’t matter too much.
He doesn’t know whether you can sing it well.
The problem is whether you can sing it well.
The problem whether it is right or wrong has not been decided.
Please tell me who your monitor is.
Suggested Answers:
主语从句是: ① ② ⑥ ⑧, 宾语从句为: ③ ⑦ ⑨ (12),而④ ⑩为表语从句,⑤ (11)为同位语从句。
(2) Ask Ss to choose the best answers to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① ________ makes mistakes must correct them.
A. What B. That C. Whoever D. Whatever
② It worried her a bit ____ her hair was turning grey.
A. while B. that C. if D. for
③ When and why he came here ________ yet.
A. is not known B. are not known C. has not known D. have not been known
④ _____ surprised me most was ____ such a little boy of seven could play the violin so well. A. That...what B. What...that C. That...which D. What...which
The subject of “What is interesting is that I do not even know him.” is_______.
A. what B. interesting C. What is interesting D. I
What a pity _____is _____you didn’t arrive by daylight.
A. there, because B. it, that C. he, when D. that, for
⑦ is a fact that English is being accepted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A. There B. This C. That D. It
It is important that ______ our education in all available ways.
A. we must develop B. we shall develop C. we would develop D. we should develop
It is necessary that ______ by the end of the week.
A. we got everything ready B. we have got everything ready
C. We get everything ready D. we must get everything ready
It was natural that _______.
A. my pictures would surprise them B. my pictures surprised them
C. my pictures should surprise them D. my pictures would have surprised them
11. __________we can’t get seems better than _______we have.
A. What; what B. What; that C. That; that D. That; what
12. ___________we’ll go camping tomorrow depends on the weather.
A. If B. Whether C. That D. Where
13. It worried her a bit ________her hair was turning grey.
A. while B. that C. if D. for
14. — I drove to Zhuhai for the air show last week.
—Is that ______you had a few days off.
A. why B. when C. what D. where
15. It was a matter of _______ would take the position.
A. who B. whoever C. whom D. whomever
16. It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unwise to give a child ________ he or she wants.
A. however B. whatever C. whichever D. whenever
17. ________you don’t like him is none of my business.
A. What B. Who C. That D. Whether
18. You can’t imagine ________ when they received these nice Christmas presents.
A. how they were excited B. how excited they were
C. how excited were they D. they were how excited
19. There is no doubt ________.
A. that Mr. Hansen is in good health B. whether is Mr. Hansen healthy
C. if Mr. Hansen's health was returning D. whether Mr. Hansen in health
Suggested Answers:
①~⑤ CBABC ⑥~⑩ BDDCC
11~15 ABBAA 16~19 BCBA
Step 3. Homework
1. Ask Ss to review the new words and phrases.
2. Ask Ss to learn the rules of noun clauses as the subject by heart.
Period 4 Using Language
Teaching Goals:
1. To improve Ss’ listening ability.
2. To ensure Ss have really grasped the important words and phrases of the unit.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Listening
Purpose: To help Ss improve the listening ability.
1. Pre-listening
(1) Ask Ss to look at the photos of the three great scientists on P30 and say something about them. Then ask them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① Do you know about some background knowledge of these three great scientists ?
② 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them?
(2) Ask Ss to look through Ex1 and Ex2 on P30 and get fully prepared for listening to the tape.
2. Listening
(1) Ask Ss to listen to the tape and finish Ex1 on P30.
(2) Play the tape again and ask Ss to check the answers in pairs.
(3) Ask Ss to listen to the tape for the third time and finish Ex2 on P30. Then have some of them explain their answers.
Step 2. Reading
Purpose : To get Ss to know about human being’s feelings of visiting the moon.
1. Fast reading
Ask Ss to look through the text quickly and choose the best answer to the following question.
The passage is mainly about ____?
A. introduction of the moon B. the gravity that I felt on my way to the moon
C. my visit to the moon D. my friend Yanping, an astronomer
Suggested Answer: C.
2. Intensive reading
Ask Ss to read the text carefully and finish the following exercises.
(1) According to the text, we know that the force of the gravity would change _____ times.
A. 2 B. 3 C. 4 D. 5
(2) When did the author feel strongest of the gravity of the earth?
A. On the moon. B. On the half way to the moon.
C. At the very beginning D. On their leaving from the moon
(3) What causes the writer to feel that he becomes weightless on the moon?
A. Spaceship B. Gravity C. His friend D. His Good feelings of the moon
(4) From the text we can know if a man grows up on the moon, _____.
A. he will grow taller than on the earth B. he will grow shorter than on the earth
C. he will become fatter D. he will become weightless
Suggested Answers: (1) B (2) C (3) B (4) A
Step 3. Speaking and writing
Purpose: To get Ss to learn how to prepare a list of things used for going to the moon.
To practice the writing ability of Ss.
1. Divide the whole class into 6 groups. Let Ss discuss with their group members what they might need to go to the moon. Meanwhile, ask one student of each group to write down the important parts of their discussion.
2. After the discussion Ss have had some knowledge of the things they would need if they were going to the moon. Get them to describe the three ways in which gravity changed for Li Yanping and how his weight changed..
3. Then Ss to write a short passage explaining three problems they might meet on the moon as well as the solutions to these difficulties. Before writing, they can have a discussion.
Step 4. Consolidation
1. Ask Ss to finish Ex2 and Ex3 on P63~P64 and let them check the answers together.
2. Ask Ss to finish the following exercises.
(1)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proper words according to the given information.
①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stars is called a______________.
② Eating too much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 can do great h_______ to our health.
③ The patient’s health is g___________ improving with the help of the doctor.
④ The mixture of gases that surround the earth is called a_____________.
⑤ People can find lots of v___________ scenes in some American films.
⑥ Hearing the exciting story, almost everyone in the room _____________(爆发) with laughter.
⑦ The forest __________(延伸) as far as the river bank.
⑧ The wife was much ____________ (失望的) at her husband’s absence.
⑨ Marx was _________ (强迫) to leave his motherland for political reasons.
⑩ There is much dust __________ (漂浮) in the air.
Suggested Answers: ① astronomy ② harm ③ gradually ④ atmosphere ⑤ violent ⑥exploded ⑦ spreads ⑧ disappointed ⑨ forced ⑩ floating
(2) Finish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使我苦恼的) is that I haven't heard from him recently.
② Do not read books in the poor light as it is 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你的眼睛有害).
③ _____________________ (随着时间的推移), we are getting better with each other.
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过去在工厂工作了十年) has a great and active effect on my life.
⑤ Please try to come back early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然一切都安排好了)
Suggested Answers:
① What makes me upset / annoyed ② harmful to your eyes ③ As time goes by ④ That once I worked in a factory for ten years ⑤ now that everything has been arranged
(3) Choose the best answer to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① The Americans are eating _____ vegetables today as they did before.
A. more than twice B. more than twice as many
C. twice over as many D. over twice as much
② If you always work so hard like this, you will ____ sooner or later..
A. break up B. break out C break down D. break in
③ — Will you go out for shopping this Sunday?
— Well, ___________.
A. I would like to go. B. it all depends C. I have a lot of work to do D. certainly not
④ Beyond _____ stars the astronaut saw nothing but _____ space.
A. the; / B. /; the C. /; / D. the; the
⑤ _____ you have got a chance, you might as well make use of it.
A. After B. Although C. As soon as D. Now that
Suggested Answers: ① B ② C ③ B ④ A ⑤ D
Step 5. Homework
1. Ask Ss to use the words and phrases learned in this unit to write a short passage about their own opinions on traveling to space.
2. Ask Ss to preview the next period.
Period 5 &6 Reading task (Workbook),
Speaking task (Workbook), Listening task (Workbook) & Writing task (Workbook)
Teaching Goals:
1. To enlarge Ss’ vision of space travel
2. To let Ss get more knowledge abou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3. To improve Ss’ ability in listening and writing.
4. To let Ss know more about space travel.
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 Reading task (Workbook)
1. Fast reading
Ask Ss to read the text quickly and silently and answer the following question
What is the text mainly about?
Suggested Answers:
It is mainly about what happened and what they saw round the “black hole”.
2. Intensive reading
(1) Ask Ss to read the text carefully and explain what the “black hole” is according to the text. Then have them write it down.
(2) Ask Ss to read the form on P67 and which of the old ideas about the “black hole” is wrong.
Suggested Answers:
The fifth old idea is wrong, because objects can be thrown far from the “black hole” by the energy in the “black hole”. Other old ideas are right.
(3) Ask Ss to improve their writings about the “black hole” according to the form on P67 and choose some Ss to read old their writings.
Step 2. Speaking task (Workbook)
1. Divide Ss into three groups and ask each group to think of a question which they want to ask Li Yanping most. Then write the three questions three groups have presented on the blackboard.
Possible questions:
Can we see “black holes” with our eyes?
If you can't see a “black hole”, how did you know you had got close to it?
Have our scientists found out whether “black holes” will do harm to the human beings or not?
What will happened if we get close to a “black hole”?
What was the most unexpected thing you found out about “black holes”?
What was the most frightening thing that happened to you on this journey?
Possible answers:
No, we can't.
You only know you are close to a black hole by seeing things disappear into what appears to be an empty space. The black hole can't be seen.
So far we haven't found out they can cause damage to the earth or human beings.
All objects must go into the “black hole” when they are caught by its gravity.
The most unexpected thing is that the “black holes” threw out material as well as swallowing objects.
The most frightening experience : when the gravity of the “black hole” was pulling us slowly into its “mouth”, and then the spaceship moved around the hole and began to go faster and faster into it; I was terrified because I thought we would be swallowed by the “hole”.
2. Ask Ss to read the three questions of Speaking task on P67 and discuss all the six questions.
3. Ask Ss to work in pairs and make an interview. One student asks the questions and the other answers. Then change roles. They can begin the dialogue like this.
S1: Good morning, Mr Li.
S2: Good morning.
S1: Since you like this job, would you mind me answering some questions?
S2: Of course not. Just go ahead.
S1: What was the most unexpected thing you found out about “Black holes”?
4. Choose some pairs to present their interviews before the class.
Step 3. Listening task (Workbook)
1. Pre-reading
Ask Ss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If you are a reporter, how will you interview a famous astronomer?
(2) What kind of questions will you ask him?
(3) Do you want to experience the astronaut's life in space?
2. Listening
(1) Ask Ss to read Ex2 of Listening task on P65 and then play the tape and let them finish Ex1.
(2) Ask Ss to read Ex2 of Listening task on P65 and make sure they know about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spacesuit. Play the tape again and ask Ss to finish Ex2.
(3) Play the tape fro the third time and ask Ss to check their answers to Ex1 and Ex2 in pairs.
Step 4. Writing task (Workbook)
1. Ask Ss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If you can travel in space, which star or planet do you want to explore?
(2) What will see during your space travel?
(3) If possible, do you want to approach the “black hole”?
(4) How will you feel in space?
2. Ask Ss to write an article to tell about their ideas and hopes for space travel. They can make most of their imagination. Remind them to make a main heading and smaller heading. They can refer to the passage on P68.
3. Ask some Ss to present their writings to the class.
Step 5. Homework
1. Ask Ss to write down their interviews on their notebook..
2. Ask Ss to surf the Internet to find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black hole”.
Ask Ss to review this unit and preview the next unit.
篇4:高中品质必修三教案
高中品质必修三教案
1、了解高尔斯华绥及其创作。
2、分析鞋匠格斯拉的人物形象,认识人物身上体现出的人类社会的优秀品质。
3、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过程与方法】
1 、学习小说中如何通过细节来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形象。
2 、学会联系作家及时代背景正确解读文学作品的内涵。
【情感态度价值观】
更深层地理解格斯拉先生的“品质”,构建现代社会生存下的正确价值观,塑造自我的完善人格。
【目标重点、难点】
1、分析格斯拉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他身上闪现的优秀品质。
2、领会作者在人物描写中包含的思想感情,理解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3、鉴赏小说的细节描写。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1、课前预习:
(1)作家及时代背景
约翰?高尔斯华绥,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出身于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在牛津大学学过法律。他的文学生涯开始得较晚,三十岁发表处女作,19长篇小说《有产者》问世,奠定了他成为英国第一流作家的地位。以后二十多年中写了大量作品,几乎每年出版一部小说和一个剧本。193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高尔斯华绥最重要的作品是两组三部曲:《福尔赛世家》(《有产者》《进退维谷》《出让》)和《现代喜剧》(《白猿》、《银匙》、《天鹅曲》)。
《品质》写于19。作者描写的当时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2)自读课文完成作业本1—7题
(3)正音识字
沁(qìn)人心脾 靴(xuē)子 一爿(pán) 鬈(quán)曲 赊(shē)账
趿(tā)拖鞋 蹙(cù)眉 时髦(máo) 褶(zhě)皱 脚趾(zhǐ)
诧(chà)异 断炊(chuī)
词语积累
簇新:极新、全新。 羞怯:羞涩胆怯。
鬈曲:弯曲的。 赊账:把买卖的货款在账上延期收付。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垄断:指把持和独占。
潜在: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时髦: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入时。
褶皱:皱纹。 抚爱:照料、爱护。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迟缓:不迅速、缓慢。
慈悲:慈善怜悯(原来是佛教用语)。成语积累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不可思议:原来的意思是说道理涤妙,无法理解。现在多作无法想像讲。
2、课堂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之前我们学习了《<指南录>后序》和《五人墓碑记》,我们明白: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是因为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有思想的先驱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如文天祥;总有行为的先导挺身而出无怨无悔,如“五人”;也总有无数平凡的人,以诚实的品格守护着社会的良知,今天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底层的光芒”,《品质》和《老王》都是体现这些平凡人的光辉的,他们的精神和伟人一样,在人们的心中永远发光。
二. 整体感知
一般的小说不外乎就是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这篇小说也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关于鞋匠格斯拉的故事。
1.请问:在鞋匠格斯拉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用两三句话来概述一下。
(提示:这是一个鞋匠,大家认为他的手艺怎么样?这么好的手艺,他的生意应该很好吧?)
明确:格斯拉是个十分出色的鞋匠,他能做非常好的靴子,但是他的生意却越来越清淡,可怜的老头儿后来就饿死了。
作者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一条的明线:我与格斯拉的故事;一条是暗线:格斯拉的故事。
2.按照道理,格斯拉有那么好的做鞋手艺,他应该有很好的生意,可事实上他却饿死了,说明格斯拉一定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下面青同学们找出能反映格斯拉生活环境的句子或内容,简要评述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1)26段: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 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 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
——资本垄断的社会
(2)28段:他的店铺外面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了——也是个靴匠的名字 在里面,现在已经缩成一个小间
——同行的激烈竞争
(3)64段:没有一个人能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他从不登广告!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好啊,这就是他的下场
——商业诚信的危机,小手工业者的悲哀
教师归纳:这是一个工业垄断加剧,同行竞争激烈,许多人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偷工减料,不守诚信的社会。
三.这篇小说写得最好的是刻画了靴匠格斯拉的形象,接下来我们重点来分析格斯拉的形象以及作者刻画的方法。
1.请找出能体现格斯拉性格特点的句子或内容,并谈谈你的认识。
重点点评以下五点:
(1)关于格斯拉“皮革”一般的外貌描写。(5段)
这段外貌描写运用了比喻的方法,用“皮革”喻示其老实、执著的性格,这样的描写把格斯拉的形象和他的职业巧妙地融合了起来;“死板板”“僵硬”这些词语看似贬义,其实是赞扬,赞扬老格斯拉对品质的执著追求。
(2)与“我”关于一双有响声的靴子的对话描写。(13—21段)
很好地表现了格斯拉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对顾客诚实、认真负责的态度。如“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不该”“是不是”“蹙蹙眉头”“严重的事”等等
(3)格斯拉对大公司不顾质量滥做广告的斥责。(25、26段)
既反映了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时代背景,他的愤怒和斥骂也体现出他不愿粗制滥造、坑害消费者的职业道德。
(4)我去做鞋子时它的.表情和动作描写。(8-11段)
表现了格斯拉 对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认真细致和珍惜。如 “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对他卖出的靴子,他总是以“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他对皮革的关注,对靴子的热情远远超过他对顾客的关心。“他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5)年轻人与“我”关于格斯拉饿死的一段侧面描写。(60—67段)
侧面写出格斯拉热爱靴子,把做靴子看的高与自己生命的敬业精神。
这段文字与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的结尾有点相似:《最后的常春藤叶》。这样的侧面描写能加深我们对人物的理解。
2.试用一句话归纳格斯拉的形象。
这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的手艺,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质量,在纷繁的世界里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
四.研究探索。
1.格斯拉有着最好的手艺,却遭受最悲惨的命运。请同学们从文中探索一下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1)格斯拉虽然贫穷,但宁可饿死也恪守职业道德的个性是他不幸的根源。
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做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不预收工资……
假如他换一种方式生活,他可能活得很好。
(2)资本垄断,机器作坊,社会风化变坏的社会背景也是他不幸的原因。
机器生产,工业垄断,挤压了小作坊的生存空间,人民追求时尚,把质量放在次要地位。他的悲剧命运也成为必然。
教师归纳:格斯拉的悲剧真是由自身和社会两个原因造成的。
2.其实这样的结局,细心的读者还可以从前文的铺垫中看出来。请找找看:
(1)第10段:我订做一双靴子要半个月
(2)第28段,他的店铺外边两个橱窗的一个漆上了另一个人的名字了
(3)第40段,他变得更加苍老、消瘦
(4)第43段,仅一年时间,60岁的格斯拉仿佛已经75岁了
(5)第48段,很快做好,生意清淡
(6)第53段,最后一次收到学习时候,意外收到了账单
所以第54段,当他的店铺没有他的姓氏,他的靴子也下架时,我们就有理由猜想到格斯拉不在人世了!
五.小结:
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就是因为有像格斯拉一样恪守职业道德的人在,他们以正直、诚实的品格守护社会的良知和公正。小说以“品格”为题,目的正是以此来呼唤良知,呼唤公正。
篇5:数学高中必修三知识点及教案总结
一:算法初步
1:算法的概念
(1)算法概念:在数学上,现代意义上的“算法”通常是指可以用计算机来解决的某一类问题是程序
或步骤,这些程序或步骤必须是明确和有效的,而且能够在有限步之内完成.
(2)算法的特点:
①有限性:一个算法的步骤序列是有限的,必须在有限操作之后停止,不能是无限的.
②确定性:算法中的每一步应该是确定的并且能有效地执行且得到确定的结果,而不应当是模棱两可.
③顺序性与正确性:算法从初始步骤开始,分为若干明确的步骤,每一个步骤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后继步骤,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只有执行完前一步才能进行下一步,并且每一步都准确无误,才能完成问题.
④不唯一性:求解某一个问题的解法不一定是唯一的,对于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算法.
⑤普遍性:很多具体的问题,都可以设计合理的算法去解决,如心算、计算器计算都要经过有限、事先设计好的步骤加以解决.
2:程序框图
(1)程序框图基本概念:
①程序构图的概念:程序框图又称流程图,是一种用规定的图形、指向线及文字说明来准确、直观地表示算法的图形。
一个程序框图包括以下几部分:表示相应操作的程序框;带箭头的流程线;程序框外必要文字说明。
②构成程序框的图形符号及其作用
学习这部分知识的时候,要掌握各个图形的形状、作用及使用规则,画程序框图的规则如下:
1、使用标准的图形符号。
2、框图一般按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方向画。
3、除判断框外,大多数流程图符号只有一个进入点和一个退出点。判断框具有超过一个退出点的唯一符号。
4、判断框分两大类,一类判断框“是”与“否”两分支的判断,而且有且仅有两个结果;另一类是多分支判断,有几种不同的结果。
5、在图形符号内描述的语言要非常简练清楚。
3: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结构、条件结构、循环结构。
(1)顺序结构:顺序结构是最简单的算法结构,语句与语句之间,框与框之间是按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的,它是由若干个依次执行的处理步骤组成的,它是任何一个算法都离不开的一种基本算法结构。示意图中,A框和B框是依次执行的,只有在执行完A框指定的操作后,才能接着执行B框所指定的操作。
(2)条件结构:条件结构是指在算法中通过对条件的判断根据条件是否成立而选择不同流向的算法结构。条件P是否成立而选择执行A框或B框。无论P条件是否成立,只能执行A框或B框之一,不可能同时执行
A框和B框,也不可能A框、B框都不执行。一个判断结构可以有多个判断框。
(3)循环结构:在一些算法中,经常会出现从某处开始,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一处理步骤的情况,这就是循环结构,反复执行的处理步骤为循环体,显然,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循环结构又称重复结构,循环结构可细分为两类:
①一类是当型循环结构,如下左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当给定的条件P成立时,执行A框,A框执行完毕后,再判断条件P是否成立,如果仍然成立,再执行A框,如此反复执行A框,直到某一次条件P不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框,离开循环结构。
②另一类是直到型循环结构,如下右图所示,它的功能是先执行,然后判断给定的条件P是否成立,如果P仍然P成立为止,此时不再执行A框,离开循环结构。
当结注意:1循环结构要在某个条件下终止循环,这就需要条件结构来判断。因此,循环结构中一定包含条件结构,但不允许“死循环”。2在循环结构中都有一个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计数变量用于记录循环次数,累加变量用于输出结果。计数变量和累加变量一般是同步执行的,累加一次,计数一次。4:输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
(1)输入语句①输入语句的一般格式
②输入语句的作用是实现算法的输入信息功能;③“提示内容”提示用户输入什么样的信息,变量是指程序在运行时其值是可以变化的量;④输入语句要求输入的值只能是具体的常数,不能是函数、变量或表达式;⑤提示内容与变量之间用分号“;”隔开,若输入多个变量,变量与变量之间用逗号“,”隔开。
(2)输出语句①输出语句的一般格式
②输出语句的作用是实现算法的输出结果功能;③“提示内容”提示用户输入什么样的信息,表达式是指程序要输出的数据;④输出语句可以输出常量、变量或表达式的值以及字符。
(3)赋值语句①赋值语句的一般格式
②赋值语句的作用是将表达式所代表的值赋给变量;③赋值语句中的“=”称作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的意义是不同的。赋值号的左右两边不能对换,它将赋值号右边的表达式的值赋给赋值号左边的变量;④赋值语句左边只能是变量名字,而不是表达式,右边表达式可以是一个数据、常量或算式;⑤对于一个变量可以多次赋值。
注意:①赋值号左边只能是变量名字,而不能是表达式。如:2=X是错误的。②赋值号左右不能对换。如“A=B”“B=A”的含义运行结果是不同的。③不能利用赋值语句进行代数式的演算。(如化简、因式分解、解方程等)④赋值号“=”与数学中的等号意义不同。
5:条件语句
(1)条件语句的一般格式有两种:①IF―THEN―ELSE语句;②IF―THEN语句。
①IF―THEN―ELSE语句IF―THEN―ELSE语句的一般格式为图1,对应的程序框图为图2。
图2
分析:在IF―THEN―ELSE语句中,“条件”表示判断的条件,“语句1”表示满足条件时执行的操作内容;“语句2”表示不满足条件时执行的操作内容;ENDIF表示条件语句的结束。计算机在执行时,
首先对IF后的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符合,则执行THEN后面的语句1;若条件不符合,则执行ELSE后面的语句2。②IF―THEN语句
IF―THEN语句的一般格式为图3
注意:“条件”表示判断的条件;
“语句”表示满足条件不满足时,结束程序;ENDIF表示条件语句的结束。计算机在执行时首先对IF后的条件进行判断,如果条件符合就执行THEN后边的语句,若条件不符合则直接结束该条件语句,转而执行其它语句。
6:循环语句
循环结构是由循环语句来实现的。对应于程序框图中的两种循环结构,一般程序设计语言中也有当型(WHILE型)和直到型(UNTIL型)两种语句结构。即WHILE语句和UNTIL语句。
(1)WHILE语句
①WHILE语句的一般格式是
②当计算机遇到WHILE语句时,先判断条件的真假,如果条件符合,就执行WHILE与WEND之间的循环体;然后再检查上述条件,如果条件仍符合,再次执行循环体,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直到某一次条件不符合为止。这时,计算机将不执行循环体,直接跳到WEND语句后,接着执行WEND之后的语句。因此,当型循环有时也称为“前测试型”循环。
(2)UNTIL语句
①UNTIL语句的一般格式是对应的程序框图是
②直到型循环又称为“后测试型”循环,从UNTIL型循环结构分析,计算机执行该语句时,先执行一次循环体,然后进行条件的判断,如果条件不满足,继续返回执行循环体,然后再进行条件的判断,这个过程反复进行,直到某一次条件满足时,不再执行循环体,跳到LOOPUNTIL语句后执行其他语句,是先执行循环体后进行条件判断的循环语句。
分析:当型循环与直到型循环的区别:(先由学生讨论再归纳)
(1)当型循环先判断后执行,直到型循环先执行后判断;
在WHILE语句中,是当条件满足时执行循环体,在UNTIL语句中,是当条件不满足时执行循环
7: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
(1)辗转相除法。也叫欧几里德算法,用辗转相除法求最大公约数的步骤如下:
①用较大的数m除以较小的数n得到一个商公约数;若R0S0和一个余数S1R0;②若R1R0=0,则n为m,n的最大R1≠0,则用除数n除以余数≠0,则用除数R0R0得到一个商和一个余数;③若=0,则R1为m,n的最大公约数;若R1除以余数R1得到一个商S2和一个余数R2;??依次计算直至Rn=0,此时所得到的Rn?1即为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2)更相减损术
我国早期也有求最大公约数问题的算法,就是更相减损术。在《九章算术》中有更相减损术求最大公约数的步骤:可半者半之,不可半者,副置分母?子之数,以少减多,更相减损,求其等也,以等数约之。翻译为:①任意给出两个正数;判断它们是否都是偶数。若是,用2约简;若不是,执行第二步。②以较大的数减去较小的数,接着把较小的数与所得的差比较,并以大数减小数。继续这个操作,直到所得的数相等为止,则这个数(等数)就是所求的最大公约数。
(3)辗转相除法与更相减损术的区别:
①都是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计算上辗转相除法以除法为主,更相减损术以减法为主,计算次数上辗转相除法计算次数相对较少,特别当两个数字大小区别较大时计算次数的区别较明显。
②从结果体现形式来看,辗转相除法体现结果是以相除余数为0则得到,而更相减损术则以减数与差相
等而得到8:秦九韶算法与排序
(1)秦九韶算法概念:
f(x)=anxn+an-1xn-1+….+a1x+a0求值问题
f(x)=anxn+an-1xn-1+….+a1x+a0=(anxn-1+an-1xn-2+….+a1)x+a0=((anxn-2+an-1xn-3+….+a2)x+a1)x+a0=......=(...(anx+an-1)x+an-2)x+...+a1)x+a0
求多项式的值时,首先计算最内层括号内依次多项式的值,即v1=anx+an-1然后由内向外逐层计算一次多项式的值,即v2=v1x+an-2v3=v2x+an-3......vn=vn-1x+a0这样,把n次多项式的求值问题转化成求n个一次多项式的值的问题。
(2)两种排序方法:直接插入排序和冒泡排序
①直接插入排序
基本思想:插入排序的思想就是读一个,排一个。将第1个数放入数组的第1个元素中,以后读入的数与已存入数组的数进行比较,确定它在从大到小的排列中应处的位置.将该位置以及以后的元素向后推
篇6:数学高中必修三知识点及教案总结
目录
第一章算法初步...................................................................................................................................................1
1.1.2程序框图与算法的基本逻辑结构.......................................................................................................7
1.2.1输入语句、输出语句和赋值语句.....................................................................................................29
1.2.2条件语句.............................................................................................................................................36
1.2.3循环语句................................................................................................................................................44
1.3算法案例................................................................................................................................................51
第二章统计.........................................................................................................................................................75
2.1随机抽样................................................................................................................................................76
2.1.1简单随机抽样.....................................................................................................................................76
2.1.2系统抽样.............................................................................................................................................81
2.1.3分层抽样.............................................................................................................................................85
2.2用样本估计总体....................................................................................................................................89
2.2.1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89
2.2.2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97
2.3变量间的相关关系..............................................................................................................................107
2.3.1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107
2.3.2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107
第三章概率........................................................................................................................................................115
3.1随机事件的概率...................................................................................................................................115
3.1.1随机事件的概率................................................................................................................................115
3.1.2概率的意义........................................................................................................................................118
3.1.3概率的基本性质...............................................................................................................................121
3.2.1古典概型...........................................................................................................................................124
3.2.2(整数值)随机数(randomnumbers)的产生.............................................................................128
3.3.1几何概型...........................................................................................................................................132
3.3.2均匀随机数的产生...........................................................................................................................136
第一章算法初步
本章教材分析
算法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算法的应用是学习数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学习算法的应用,目的就是利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算法的学习,对完善数学的思想,激发应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进行实践的能力等,都有很大的帮助.本章主要内容:算法与程序框图、基本算法语句、算法案例和小结.教材从学生最熟悉的算法入手,通过研究程序框图与算法案例,使算法得到充分的应用,同时也展现了古老算法和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密切关系.算法案例不仅展示了数学方法的严谨性、科学性,也为计算机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让学生进一步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算法初步这一章中让学生近距离接近社会生活,从生活中学习数学,使数学在社会生活中得到应用和提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是有用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建模”也是高考考查重点.
本章还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学生在学习中会经常用到“算法思想”“转化思想”,从而提高自己数学能力.因此应从三个方面把握本章:(1)知识间的联系;(2)数学思想方法;(3)认知规律.
1.1算法与程序框图
1.1.1算法的概念
整体设计
教学分析
算法在中学数学课程中是一个新的概念,但没有一个精确化的定义,教科书只对它作了如下描述:“在数学中,算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有限的步骤.”为了让学生更好理解这一概念,教科书先从分析一个具体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过程出发,归纳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步骤,这些步骤就构成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算法.教学中,应从学生非常熟悉的例子引出算法,再通过例题加以巩固.三维目标
1.正确理解算法的概念,掌握算法的基本特点.
2.通过例题教学,使学生体会设计算法的基本思路.
3.通过有趣的实例使学生了解算法这一概念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算法的含义及应用.
教学难点:写出解决一类问题的算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情境导入)
一个人带着三只狼和三只羚羊过河,只有一条船,同船可容纳一个人和两只动物,没有人在的时候,
如果狼的数量不少于羚羊的数量狼就会吃羚羊.该人如何将动物转移过河?请同学们写出解决问题的步骤,解决这一问题将要用到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算法.思路2(情境导入)
大家都看过赵本山与宋丹丹演的小品吧,宋丹丹说了一个笑话,把大象装进冰箱总共分几步?答案:分三步,第一步:把冰箱门打开;第二步:把大象装进去;第三步:把冰箱门关上.上述步骤构成了把大象装进冰箱的算法,今天我们开始学习算法的概念.思路3(直接导入)
算法不仅是数学及其应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基础.在现代社会里,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听音乐、看电影、玩游戏、打字、画卡通画、处理数据,计算机是怎样工作的呢?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算法的学习是一个开始.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
(1)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有几种方法?
?x?2y??1,(1)
(2)结合教材实例?总结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2x?y?1,(2)?
(3)结合教材实例?
?x?2y??1,(1)
总结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2x?y?1,(2)
(4)请写出解一般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步骤.
(5)根据上述实例谈谈你对算法的理解.
(6)请同学们总结算法的特征.
(7)请思考我们学习算法的意义.讨论结果:
(1)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
(2)回顾二元一次方程组
?x?2y??1,(1)的求解过程,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步骤:?2x?y?1,(2)?
第一步,①+②×2,得5x=1.③第二步,解③,得x=1.53.5
第三步,②-①×2,得5y=3.④第四步,解④,得y=1?x?,??5
第五步,得到方程组的解为??y?3.?5?
(3)用代入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x?2y??1,(1)
我们可以归纳出以下步骤:?
?2x?y?1,(2)
第一步,由①得x=2y-1.③
第二步,把③代入②,得2(2y-1)+y=1.④第三步,解④得y=
3.⑤5
35
1.5
第四步,把⑤代入③,得-1=
1?x?,??5
第五步,得到方程组的.解为?
3?y?.?5?
(4)对于一般的二元一次方程组?
?a1x?b1y?c1,(1)
ax?by?c,(2)22?2
其中a1b2-a2b1≠0,可以写出类似的求解步骤:
第一步,①×b2-②×b1,得(a1b2-a2b1)x=b2c1-b1c2.③第二步,解③,得x=b2c1?b1c2
.
a1b2?a2b1
第三步,②×a1-①×a2,得(a1b2-a2b1)y=a1c2-a2c1.④第四步,解④,得y=
a1c2?a2c1
.
a1b2?a2b1
b2c1?b1c2?x?,?a1b2?a2b1?
第五步,得到方程组的解为?
?y?a1c2?a2c1.?a1b2?a2b1?
(5)算法的定义:广义的算法是指完成某项工作的方法和步骤,那么我们可以说洗衣机的使用说明书是操作
洗衣机的算法,菜谱是做菜的算法等等.
在数学中,算法通常是指按照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有限的步骤.现在,算法通常可以编成计算机程序,让计算机执行并解决问题.
(6)算法的特征:①确定性:算法的每一步都应当做到准确无误、不重不漏.“不重”是指不是可有可无的,甚至无用的步骤,“不漏”是指缺少哪一步都无法完成任务.②逻辑性:算法从开始的“第一步”直到“最后一步”之间做到环环相扣,分工明确,“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前提,“后一步”是“前一步”的继续.③有穷性:算法要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当到达终止步骤时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有明确的结果,也就是说必须在有限步内完成任务,不能无限制地持续进行.
(7)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需要设计出一系列可操作或可计算的步骤来解决问题,这些步骤称为解决这些问题的算法.也就是说,算法实际上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程序性方法.算法一般是机械的,有时需进行大量重复的计算,它的优点是一种通法,只要按部就班地去做,总能得到结果.因此算法是计算科学的重要基础.应用示例
思路1
例1(1)设计一个算法,判断7是否为质数.(2)设计一个算法,判断35是否为质数.算法分析:(1)根据质数的定义,可以这样判断:依次用2―6除7,如果它们中有一个能整除7,则7不是质数,否则7是质数.
算法如下:(1)第一步,用2除7,得到余数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2不能整除7.第二步,用3除7,得到余数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3不能整除7.第三步,用4除7,得到余数3.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4不能整除7.第四步,用5除7,得到余数2.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5不能整除7.
第五步,用6除7,得到余数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6不能整除7.因此,7是质数.
(2)类似地,可写出“判断35是否为质数”的算法:第一步,用2除35,得到余数1.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2不能整除35.
第二步,用3除35,得到余数2.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3不能整除35.第三步,用4除35,得到余数3.因为余数不为0,所以4不能整除35.
第四步,用5除35,得到余数0.因为余数为0,所以5能整除35.因此,35不是质数.
点评:上述算法有很大的局限性,用上述算法判断35是否为质数还可以,如果判断是否为质数就麻烦了,因此,我们需要寻找普适性的算法步骤.变式训练
请写出判断n(n>2)是否为质数的算法.
分析:对于任意的整数n(n>2),若用i表示2―(n-1)中的任意整数,则“判断n是否为质数”的算法包含下面的重复操作:用i除n,得到余数r.判断余数r是否为0,若是,则不是质数;否则,将i的值增加1,再执行同样的操作.
这个操作一直要进行到i的值等于(n-1)为止.算法如下:第一步,给定大于2的整数n.第二步,令i=2.
第三步,用i除n,得到余数r.
第四步,判断“r=0”是否成立.若是,则n不是质数,结束算法;否则,将i的值增加1,仍用i表示.第五步,判断“i>(n-1)”是否成立.若是,则n是质数,结束算法;否则,返回第三步.例2写出用“二分法”求方程x2-2=0(x>0)的近似解的算法.
分析:令f(x)=x2-2,则方程x2-2=0(x>0)的解就是函数f(x)的零点.“二分法”的基本思想是:把函数f(x)的零点所在的区间[a,b](满足f(a)・f(b)<0)“一分为二”,得到[a,m]和[m,b].根据“f(a)・f(m)<0”是否成立,取出零点所在的区间[a,m]或[m,b],仍记为[a,b].对所得的区间[a,b]重复上述步骤,直到包含零点的区间[a,b]“足够小”,则[a,b]内的数可以作为方程的近似解.解:第一步,令f(x)=x2-2,给定精确度d.第二步,确定区间[a,b],满足f(a)・f(b)<0.第三步,取区间中点m=a?b
.2
第四步,若f(a)・f(m)<0,则含零点的区间为[a,m];否则,含零点的区间为[m,b].将新得到的含零点的区间仍记为[a,b].
第五步,判断[a,b]的长度是否小于d或f(m)是否等于0.若是,则m是方程的近似解;否则,返回第三步.
篇7:高中化学必修三教案
高中化学必修三教案
【教材内容分析】
在必修2中,学生已初步了解了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等知识。本节内容是在介绍了分子晶体和原子晶体等知识的基础上,再介绍金属晶体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对于晶体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也可使学生进一步深化对所学的知识的认识。教材从介绍金属键和电子气理论入手,对金属的通性作出了解释,并在金属键的基础上,简单的介绍了金属晶体的几种常见的堆积模型,让学生对金属晶体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理解金属键的概念和电子气理论
2、初步学会用电子气理论解释金属的物理性质
【教学难点】金属键和电子气理论
【教学重点】金属具有共同物理性质的解释。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大家都知道晶体有固定的几何外形、有确定的熔点,水、干冰等都属于分子晶体,靠范德华力结合在一起,金刚石、金刚砂等都是原子晶体,靠共价键相互结合,那么我们所熟悉的铁、铝等金属是不是晶体呢?它们又是靠什么作用结合在一起的呢?
【板书】
一、金属键
金属晶体中原子之间的化学作用力叫做金属键。
【讲解】金属原子的电离能低,容易失去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和自由电子,阳离子整体共同整体吸引自由电子而结合在一起。这种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之间的'较强作用就叫做金属键。金属键可看成是由许多原子共用许多电子的一种特殊形式的共价键,这种键既没有方向性也没有饱和性,金属键的特征是成键电子可以在金属中自由流动,使得金属呈现出特有的属性在金属单质的晶体中,原子之间以金属键相互结合。金属键是一种遍布整个晶体的离域化学键。
【强调】金属晶体是以金属键为基本作用力的晶体。
【板书】
二、电子气理论及其对金属通性的解释
1.电子气理论
【讲解】经典的金属键理论叫做“电子气理论”。它把金属键形象地描绘成从金属原子上“脱落”下来的大量自由电子形成可与气体相比拟的带负电的“电子气”,金属原子则“浸泡”在“电子气”的“海洋”之中。
2.金属通性的解释
【展示金属实物】展示的金属实物有金属导线(铜或铝)、铁丝、镀铜金属片等,并将铁丝随意弯曲,引导观察铜的金属光泽。叙述应用部分包括电工架设金属高压电线,家用铁锅炒菜,锻压机把钢锭压成钢板等。
【教师引导】从上述金属的应用来看,金属有哪些共同的物理性质呢?
【学生分组讨论】请一位同学归纳,其他同学补充。
【板书】金属共同的物理性质
容易导电、导热、有延展性、有金属光泽等。
⑴金属导电性的解释
在金属晶体中,充满着带负电的“电子气”,这些电子气的运动是没有一定方向的,但在外加电场的条件下电子气就会发生定向移动,因而形成电流,所以金属容易导电。
【设问】导热是能量传递的一种形式,它必然是物质运动的结果,那么金属晶体导热过程中电子气中的自由电子担当什么角色?
⑵金属导热性的解释
金属容易导热,是由于电子气中的自由电子在热的作用下与金属原子频繁碰撞从而把能量从温度高的部分传到温度低的部分,从而使整块金属达到相同的温度。 ⑶金属延展性的解释
当金属受到外力作用时,晶体中的各原子层就会发生相对滑动,但不会改变原来的排列方式,弥漫在金属原子间的电子气可以起到类似轴承中滚珠之间润滑剂的作用,所以在各原子层之间发生相对滑动以后,仍可保持这种相互作用,因而即使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形变也不易断裂。因此,金属都有良好的延展性。
【练习】
1.金属晶体的形成是因为晶体中存在 A、金属离子间的相互作用 B、金属原子间的相互作用
C、金属离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D、金属原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 2.金属能导电的原因是
A、金属晶体中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间的相互作用较弱 B、金属晶体中的自由电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发生定向移动 C、金属晶体中的金属阳离子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发生定向移动 D、金属晶体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可失去电子
篇8: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三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能力方面: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地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教学难点:
⑴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⑵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过程
【导入】问题探讨
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实验,讨论下列问题:
⑴这个实验要解决什么问题?
⑵是什么物质使肉块消失了?
对细胞来说,能量的获得和利用都必须通过化学反应。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细胞中代谢过程离不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学生回忆:⑴化学反应中无机催化剂的概念?⑵无机催化剂的作用、特点和条件是什么?
学生思考:细胞内的环境是一个常温常压下的状态,在这种环境下化学反应却能高效有序地发生,应该有适合的生物催化剂——酶。
【讲授】一、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实验原理:2H2O22H2O+O22H2O22H2O+O2
2、实验步骤及现象
3、讨论
⑴——⑷见教材P79。
⑸这个实验为什么要选用新鲜的肝脏?为什么要将肝脏制成研磨液?
⑹滴入肝脏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时,可否共用一个吸管?为什么?
4、实验结论
5、实验过程的理论分析
⑴在做该实验时让学生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的突出特点——高效。
⑵控制变量:讲解教材P79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实验设计的原则。
⑶进行实验: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活化能。
用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如H2O2的分解,20℃无催化剂时需活化能75kJ/mol;用铂作催化剂时,只需活化能54kJ/mol;用H2O2酶时,活化能下降到29kJ/mol以下。(结合教材P80图讲解)
正是由于酶的催化作用,细胞代谢才能在温和条件下快速进行。
【讲授】二、酶的本质
[资料分析]教师设置下列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P81——82相关内容。
1、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分别是什么?
2、巴斯德和李比希的观点各有什么积极意义?各有什么局限性?
3、科学发展过程中出现争论是正常的。试分析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出现争论的原因是什么,这一争论对后人进一步研究酶的本质起到了什么作用?
4、巴斯德和李比希之间的争论被哪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平息了?
5、简述毕希纳实验的过程?
6、从毕希纳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7、要证明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还需要对实验如何改进?
8、萨姆纳提取到了脲酶,他是如何证明它的化学成分的?
9、萨姆纳历时9年才证明脲酶是蛋白质,并因此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你认为他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0、请给酶下一个较完整的定义?
11、结合酶本质的探索历程谈谈你对马克思说的:“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话的理解。
学生讨论回答:
二、总结
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篇9: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三
教学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3.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教学难点
(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人不吃饭行吗?食物进入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在现在来说都已经十分清楚了。这些变化过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没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对此进行了探索。
实验介绍: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将肉块放在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过了一段时间,将笼子取出,肉块不见了。
问:(1)为何要将肉块放在笼子中?
答:排除了胃对肉块的物理性消化。
问:(2)对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质?
答:一定是某些物质进入到金属笼中,使肉分解。现在已经知道这个能让肉分解的物质就是--酶。
问:(3)进行肉类消化的过程的条件是怎样的?
答:进行分解肉的反应是在一种极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问:(4)在实验室中能否也能让肉分解?能的话需要怎样的条件?
答:实验室也能进行肉的分解,但是比起在生物体中来说,需要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的条件才能进行。
二、问题探讨
1.这个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鸟类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没有化学性消化?
2.是胃内的化学物质将肉块分解了。
3.提示:收集胃内的化学物质,看看这些物质在体外是否也能将肉块分解。
总结: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要进行的生理活动非常之多,构成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内的物质需要不断地合成与分解,不断地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就叫细胞代谢。
细胞生存的条件是很温和的,那么细胞内数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学反应如何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pH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迅速高效地进行呢?在化学反应中有没有提高化学反应的方法呢?
三、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前介绍:动植物在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对机体是有毒的。机体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铁离子也可催化这一反应。
2H2O2H2O+O2
问:如何获得过氧化氢酶?
答:新鲜肝脏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所以新鲜肝脏研磨液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
按以下实验步骤来进行实验:
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对照实验的特点。
问:上述实验分成了1、2、3、4号四支试管,哪些是四支试管共同的条件?两两比较不同的条件有几个?
答:共同点:都在试管中加入2mLH2O2溶液,都在相同的压力下进行。
不同点:1和2:只有温度不同;1和3:3多了2滴FeCl3溶液;1和4:4多了2滴肝脏研磨液;3和4:加入的催化剂不同。
问:1号试管没有加任何试剂,它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它起的是对照的作用。
结论:进行该实验的其他因素相同,而只有其中某一因素不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果结果不同,那么影响该结果的就是这一不同的因素。在上述实验3试管和4试管只有加入的催化剂不同,那么该实验的结果3放的氧气少,4放出氧气多就是因为加入到4号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比加入到3号的高。即酶具有高效性。
问:2和4试管现象基本相同,能否在生物体中也利用2的方法来解毒?
答:不能。加热到这样的温度会造成生物的细胞死亡。
问:能否用同一滴管给3和4试管加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
答:不能。共用滴管会让肝脏研磨液(或FeCl3溶液)残留在滴管内,难以判断出过氧化氢的分解是哪种滴加液的作用,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
问:为何酶的催化效率会比无机催化剂更高呢?
答:酶降低了活化能。活化能就是分子从常态转化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活化能越大,反应就越不容易进行,反之就容易进行。
四、总结
在生物体中,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每时每刻进行着。以人为例:据估计人体细胞内每分钟大约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能在人体中顺利而迅速地完成,完全是靠酶的催化作用。它和无机催化剂相比,具有更高的催化效率。
酶在细胞内的物质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个作用是其他物质无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却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一种催化剂。它是细胞内产生的,所以它也是细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剂。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在医院常用双氧水作为身体出现小伤口的消毒用药,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吗?试解释该现象。
能看到伤口有气泡产生。原因是人体细胞中产生的酶将双氧水分解成了水和氧气。
课后小结
酶在细胞内的物质变化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这个作用是其他物质无法代替的。它降低了化学反应中的活化能,而自身却没有发生变化,所以是一种催化剂。它是细胞内产生的,所以它也是细胞中具有高效催化效率的生物催化剂。它的作用就是降低活化能。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参考答案:
基础题
1.巴斯德: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李比希: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酶是蛋白质。
2.提示:(1)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高效率地进行,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得多。
(2)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酸碱度适中等温和条件下进行,无机催化剂常常需要辅助以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条件才能有较高的催化效率。
3.D。
拓展题
1.提示:可用第2章中学过的鉴定蛋白质的方法。在萨姆纳之前,之所以很难鉴定酶的本质,主要是因为细胞中酶的提取和纯化非常困难。
2.提示:(1)如四膜虫的rRNA前体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发现具催化活性的DNA的报道
篇10:高中生物教案必修三
教学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2.通过阅读分析“关于酶本质的探索”的资料,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
3.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本质和特性。
教学难点
(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人不吃饭行吗?食物进入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问题在现在来说都已经十分清楚了。这些变化过程在其他生物中有没有呢?早在二百多年前科学家就对此进行了探索。
实验介绍: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札尼将肉块放在小巧的金属笼中,然后让鹰吞下,过了一段时间,将笼子取出,肉块不见了。
问:(1)为何要将肉块放在笼子中?
答:排除了胃对肉块的物理性消化。
问:(2)对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质?
答:一定是某些物质进入到金属笼中,使肉分解。现在已经知道这个能让肉分解的物质就是--酶。
问:(3)进行肉类消化的过程的条件是怎样的?
答:进行分解肉的反应是在一种极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问:(4)在实验室中能否也能让肉分解?能的话需要怎样的条件?
答:实验室也能进行肉的分解,但是比起在生物体中来说,需要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的条件才能进行。
二、问题探讨
1.这个实验要解决的问题是:鸟类的胃是否只有物理性消化,没有化学性消化?
2.是胃内的化学物质将肉块分解了。
3.提示:收集胃内的化学物质,看看这些物质在体外是否也能将肉块分解。
总结:对于一个生物体来说要进行的生理活动非常之多,构成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内的物质需要不断地合成与分解,不断地处于自我更新的状态,而这种自我更新的过程完全依赖于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每一个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变化。细胞中全部有序的化学变化的总称就叫细胞代谢。
细胞生存的条件是很温和的,那么细胞内数量如此巨大的生物化学反应如何在常温、常压、水溶液环境、pH接近中性的条件下,迅速高效地进行呢?在化学反应中有没有提高化学反应的方法呢?
三、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前介绍:动植物在代谢中产生的过氧化氢,对机体是有毒的。机体通过过氧化氢酶,催化过氧化氢迅速分解成水和氧气而解毒。铁离子也可催化这一反应。
2H2O2H2O+O2
问:如何获得过氧化氢酶?
答:新鲜肝脏中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所以新鲜肝脏研磨液含有较多的过氧化氢酶。
按以下实验步骤来进行实验:
对上述实验进行分析,对照实验的特点。
问:上述实验分成了1、2、3、4号四支试管,哪些是四支试管共同的条件?两两比较不同的条件有几个?
答:共同点:都在试管中加入2mLH2O2溶液,都在相同的压力下进行。
不同点:1和2:只有温度不同;1和3:3多了2滴FeCl3溶液;1和4:4多了2滴肝脏研磨液;3和4:加入的催化剂不同。
问:1号试管没有加任何试剂,它起的作用是什么?
答:它起的是对照的作用。
结论:进行该实验的其他因素相同,而只有其中某一因素不同,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如果结果不同,那么影响该结果的就是这一不同的因素。在上述实验3试管和4试管只有加入的催化剂不同,那么该实验的结果3放的氧气少,4放出氧气多就是因为加入到4号催化剂的催化效率比加入到3号的高。即酶具有高效性。
问:2和4试管现象基本相同,能否在生物体中也利用2的方法来解毒?
答:不能。加热到这样的温度会造成生物的细胞死亡。
问:能否用同一滴管给3和4试管加FeCl3溶液和肝脏研磨液?
答:不能。共用滴管会让肝脏研磨液(或FeCl3溶液)残留在滴管内,难以判断出过氧化氢的分解是哪种滴加液的作用,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
问:为何酶的催化效率会比无机催化剂更高呢?
答:酶降低了活化能。活化能就是分子从常态转化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活化能越大,反应就越不容易进行,反之就容易进行。
篇11: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
【教学重点】植物体吸水的部位及植物细胞的两种吸水方式;渗透作用的原理;植物体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和散失的大体过程;蒸腾作用及其对植物的作用;合理灌溉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教学难点】渗透作用的原理
【课时安排】授课1课时,实验1课时
【教学手段】挂图、多媒体课件、实验
【教学过程】
1、引言
课前可准备两组天竺葵植株,一株正常浇清水,一株浇浓盐水,以备上课学生观察之用;课前可收集一些我国、世界有关水资源危机的事例或数据;也可结合节水的需要收集一些人类所采取过的一些节水措施;或者是植被对水资源起到保护作用的事例,这样引入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关注包括我国在内的全世界面临的重大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使学生对为什么要节水有一个深切的体会,同时在本节学习结束后也会对为什么要保护植被、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也会较深的体会。
学生讨论水资源方面的资料,同时观察两株天竺葵的生长异同,从而引入植物细胞吸水与失水的学习。
植物的水分代谢包括水分的吸收、运输、利用及散失。水分代谢对学生来说并不是很陌生,因此,教师可提出一些问题,以了解学生对水分代谢的理解程度,找出学生对水分代谢理解上的偏差和不足,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比如,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
①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是什么?
②植物吸水的主要部位是什么?
③你了解植物根尖的结构吗?
④植物体运输水和无机盐的通道是什么?你知道这些通道在植物体的哪个部位吗?
⑤水在植物体内都可以参与哪些生理功能?
⑥植物体内水分是如何散失的?
⑦你了解蒸腾作用吗?这个生理过程对植物体的生活有什么重要意义?
在使学生对水分代谢有了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后,教师可专心与学生一起来处理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这一难点内容。
在向学生介绍植物的吸胀吸水后,可提出下面的问题供学生讨论:
同样干燥的大豆种子和玉米粒浸入水中一段时间后,大豆种子和玉米粒相比,你认为哪种籽粒膨胀幅度更大?为什么?
干燥的大豆种子和玉米粒浸入水中后,它们的细胞是采用吸胀的方式来吸水的,即大豆和玉米中的亲水性物质,如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这些物质吸水引起的。而蛋白质、淀粉、纤维素的亲水能力是不一样的,其吸水能力的顺序由大到小为蛋白质、淀粉、纤维素。而大豆种子中主要的储存物质是蛋白质,而玉米粒中主要的储存物质是淀粉,且它们的细胞壁中都含纤维素。因此豆类种子的吸胀现象就比谷物的种粒明显。
2、渗透作用的原理和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向学生介绍植物吸水最主要的方式,即渗透吸水。
(1)分析渗透装置,总结出渗透作用的概念和渗透吸水的原理。
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教材所给的渗透装置,引导学生把与该装置有关问题讨论透彻,这是一次很好的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机会。
让学生特别注意渗透模型装置所选用的膜是一种半透膜,并向学生说明,这种膜的特点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而蔗糖分子很难通过。
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的同时,提出下面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①同学们已经观察到,漏斗中的蔗糖液面会高于烧杯中清水的液面,此时蔗糖液的上升是逆重力方向上升的,而且长颈漏斗的管径又不是很细,所以排除了毛细现象的原因,请你想一想,是什么力量使蔗糖液会逆着重力方向上升?
②如果把蒙住长颈漏斗的半透膜,换成全透性纱布,你认为蔗糖液面会上升吗?
使学生得出半透膜的存在是发生渗透作用的关键。
③如果在烧杯中也放入与长颈漏斗中的相同的蔗糖液,你认为长颈漏斗中的蔗糖液还会上升吗?
使学生得出浓度差是发生渗透作用的另一重要条件
④如果把这个渗透装置再放置下去,漏斗中的液面会不断持续上升吗?为什么?
使学生理解渗透压这一概念
通过以上的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出,渗透作用是指水分子透过半透膜的扩散;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是:一是有半透膜的存在,二是半透膜两侧具有浓度差;水分渗透的趋势是:水分子由浓度高的一侧向低的一侧渗透。
(2)引导学生讨论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在搞清楚渗透系统满足的两个条件后,教师先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成熟植物细胞(比如根尖成熟区表皮细胞)的结构,它的细胞壁是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的、水分子和溶质分子都可以通过的透性膜。原生质层是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被选择的离子和小分子可以通过,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的选择透过性膜。原生质层包围着具有一定浓度的细胞液,这时一定要引导学生区分一下原生质与原生质层这两个不同的概念。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使学生意识到:渗透系统的两个条件在一个成熟的植物细胞中都是存在的,从而学生可以得出结论: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
(3)学生做《实验九、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
①在学生明确了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后,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
“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成熟的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呢?”
或“如果将成熟的植物细胞置于清水中(或低于细胞液浓度的水溶液中),这个细胞会发生什么现象呢?”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实验设计,之后与书上的实验九进行比较,讨论:
书上的实验设计好在呢?
自己的实验设计好在呢?
自己的实验设计中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对实验九的假设
②之后,学生做实验九,实验结束后,根据实验结果可检验同学们提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同时引导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质壁分离的现象?为什么会发生质壁分离的复原?
③实验结束后,教师可提出一些综合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讨论,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比如教师可以问: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的实验为什么可作为鉴别细胞死活的依据?
通过分析渗透装置中发生的渗透吸水现象,应该能得出以下的结论:
作为一个渗透系统要满足两个条件,其一,两溶液系统间一定有半透膜隔开;其二,两溶液系统间一定要存在浓度差。
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分析
通过对植物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的分析,应该得出这个结论: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因为植物细胞满足渗透系统成立的两个条件,
其一,细胞膜、液泡膜和这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合称原生质层,而完整的有生理功能的膜结构是选择透过性的,因此原生质层就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此处要请学生注意,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是有区别的。半透膜的透性是由半透膜上的孔隙大小决定的,即分子直径大于膜孔隙的物质不能通过半透膜,只有分子直径小于膜孔隙的物质才能通过,因此半透膜是一种物理膜;而选择透过性膜的透性是由膜上磷脂双分子层的物理化学性质和膜上蛋白载体共同决定的,当然大分子物质是不能过膜的,但何种小分子物质过膜是受到严格选择的,不单纯由该物质的分子直径而定,因此细胞的膜结构是生物膜。
其二,植物细胞液泡中有细胞液,植物细胞外是环境溶液,它们之间被原生层这个半透膜隔开,且这两种溶液之间存在浓度差。
当植物细胞死亡后,其细胞中的膜结构也会随之解体,变得不完整,这样植物细胞作为渗透系统的第一个条件也就没有了,质壁分离也就不会发生。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一提,请学生想一想,如果把植物细胞放在高浓度的尿素溶液中,此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提示一下,蔗糖是不能通过膜结构的,而尿素的过膜方式为自由扩散。想到了吗,植物细胞在高浓度蔗糖液中时,因为蔗糖不能过膜,细胞液和外界溶液之间总会有浓度差,植物细胞会不断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除非把外界溶液换成清水,才可能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而当植物细胞在高浓度尿素溶液中时,细胞液和外界溶液之间会有浓度差,植物细胞会不断失水而发生质壁分离,但因为尿素可过膜,随着尿素不断进入植物细胞,两种液体之间的浓度差会消失,此时就是不把外界溶液换成清水,也可能出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其实这个简单的实验还可证明很多生物学事实,有必要向学生提一下。如可证明细胞壁的伸缩性小于细胞膜的伸缩性、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植物细胞是一个渗透系统、细胞得失水分与浓度差的关系,甚至可以定量地测定出细胞液的浓度,可以请学生琢磨一下。
3、水分的利用和散失,这部分最重要的教学内容是蒸腾作用的生理意义,这是本课题的教学的重点。
学生可能在初中已经知道,植物体吸收的水分中有99%是通过蒸腾作用散失到大气中去了,据此,可以提出下面的问题:
蒸腾作用是对水分的浪费吗?
从而引出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以至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意义。
这部分教学可在引导学生分析蒸腾途径、蒸腾方式以及与水分吸收和运输的关系后,使学生理解蒸腾作用是植物体水分的吸收和运输的主要动力,也是植物体水分的利用和散失的主要方式。
有时间的话,教师让学生了解蒸腾作用的强弱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植物水分代谢状况,可以判断植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不同生态类型的植物,适应环境的形态和结构特征,与影响蒸腾作用有关。
4、合理灌溉这部分的教学可采取一边列举合理灌溉的实例,一边让学生分析该措施的生物学原理的方式,以强化学生对水分代谢知识点的理解。
探究活动
测定蒸腾作用强度
【实验目的】学习用普通托盘天平快速测定蒸腾作用强度的方法
【实验原理】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叶面积或单位鲜重散失的水量,称为蒸腾强度,单位一般用克/小时·平方米或克/小时·100克鲜重来表示。
测定植物蒸腾作用强度的基本思路是:测定植物整体或部分在蒸腾过程中重量的损失,从而判断蒸腾作用强度的大小。
植物蒸腾失水,重量减轻,故可用托盘天平称量一定时间内植物的失水量,以表示蒸腾强度。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能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测定。因枝叶离开母体后,短时间内在生理上没有明显的变化,故所求得的蒸腾强度与实际情况近似。
【实验材料和用具】托盘天平、枝剪、植物体
【实验步骤】
将天平调零后,放置在距被测植物较近且平稳处。
在被测植株上选一枝条,重约20克左右。在枝的基部缠一线以便悬挂,然后剪下立即用托盘天平称重,并计算蒸腾强度。
蒸腾强度=(蒸腾水量(mg)/组织鲜重(g))х(60/测定时间(min))
测定不同时间(晨、午、晚),不同部位(上、中、下),不同环境,不同植物种类的蒸腾强度,并加以解释。
篇12: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减数分裂的概念;
精子的形成过程;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化。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活动,体验合作的力量,养成团体意识和合作意识;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用辩证的观点认识生命现象。
教学重点
(1)减数分裂的概念;
(2)精子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分子数的变化
教学方法
利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模型模拟教学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
法等来学习减数分裂的相关内容。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用ppt打出“受精过程”和“胚胎发育”的动画,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进入学习目标做好心理准备。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我们人类是由什么发育而来的。
教师提问:假设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以有丝分裂的方式产生两性生殖细胞,这个假设成立吗?通过学生的假设,从而进入新课《减数分裂》。
(2) 减数分裂的概念
活动一 小组自主学习:减数分裂的概念
学生阅读教材掌握减数分裂的概念,同时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对象”、“时期”、“特点”、“结果”几个字,让学生从这几方面来更深刻的理解减数分裂的概念。
下一步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开始减数分裂模拟探究活动。
(3) 精子的形成过程
在让学生模拟减数分裂之前,先让学生了解“同源染色体”、“联会”和“四分体”这三个概念,并在ppt上投出:1对同源染色体=1个四分体=2条染色体=4条染色单体=4个DNA分子
活动二 合作探究:精子的形成过程
每组分发一套染色体模具(用硬纸剪成染色体形态,2种颜色纸表示同源染色体,用小磁铁表示着丝点),其中让一组去黑板上模拟精子的形成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变化规律。
学生通过模拟减数分裂的过程,基本掌握了减数分裂各时期的特点,通过小组的构建学生产生了不同的模式图,关于各个时期的特点学生也发生了一些分歧,也存在一些疑惑。全班形成了三种主要模型构建: ①在减数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同源染色体没有分离 ②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没有分裂 ③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不知道染色体如何分配
看完学生的展示后,老师对每个组的模式进行纠正,重点讲解减数第一次分裂的特点,减数第二次分裂的特点和有丝分裂基本相同。在给学生进行指导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知识点:①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形成四分体的时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的时期 ②着丝点分裂的时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的时期 ③染色体减半和DNA减半的时期
老师强调:一个精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形成了4个精细胞,精细胞经过变形成为精子。
老师ppt展示精子形成过程,看完展示让学生黑板展示精子形成的大概步骤:
师生共同总结:一个精原细胞经过两次分裂形成了四个精细胞,每个精子细胞中含有数目减半的染色体。
(4)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
活动三 合作探究: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
通过前面的合作模拟探究、阅读教材、动画展示,让学生总结归纳,引导学生构建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模型(坐标图以及表格),并要求学生能用表格进行归纳总结,安排学生在黑板上展示(以生物体内的染色体为2N为例)。
按照表格上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数量变化画出减数分裂过程的变化曲线。
(5) 归纳总结
①染色体复制发生在: 间期
②同源染色体的联会发生在: 减Ⅰ前期
③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 减Ⅰ后期
④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发生在:减Ⅱ后期
⑤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 减Ⅰ分裂完成时
⑥DNA数目减半发生在: 减ⅠⅡ分裂完成时
(6) 作业布置:完成导学案相关练习
(7)板书设计
2.1减数分裂
一、减数分裂概念
对象:
时期:
特点:
结果:
二、精子形成过程
1. 部位:
2. 过程
三、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的变化
教学反思:减数分裂的学习是在以学生过去的知识-有丝分裂为基础的,教学中通过“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复习有丝分裂的知识,进而导入新课。新知识的学习是在已有知识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新旧知识的比较,完善了学生的知识体系,培养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减数分裂是微观,动态,连续的变化给正确认知带来困难。为了突破教学难点,一方面制作多媒体动画演示减数分裂过程,精心设计将微观变为宏观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利用学生自制的模型模拟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行为,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让学生对减数分裂的过程掌握得更为透彻。同时,在合作探究过程中,一步步渗透着学生主动参与的新课程理念。
篇13:高中英语必修三教案
一、单元考点提示
1.单词
willing ,devote,cure,disadvantage,shock,institute,admire,debt,expedition,
merchant, exist,chart,botany,disaster,crew.
2.短语
devote…to 把……用在;把……献给
succeed in (干)……成功
give off 发出(光、热等)
in honour of 为了纪念……;为向……表示敬意
above all 首先;首要
set off 使爆炸;引起;出发
pay off 偿清(欠款等)
at sea 在大海上;在航海
take…by surprise 使……吃惊;出奇兵攻占
in charge of 主管;负责
set out 出发;开始
in search of 寻找
3.句型
(1)I’m (not)sure… I’m not sure whether/if…
(2)I doubt if/whether…
(3)Making a map of the east coast was an important job.
(4)The men often fall ill and suffer fever.
(5)They will provide us with eggs and meat.
4.交际英语
(1)I doubt if he’ll be asked to speak again next year.
(2)Perhaps I’ll go to that one.
(3)Maybe it was useful for some people.
(4)How did you find the talk this morning?
(5)I shall insist on leaving at 7 a.m.sharp.
(6)We’ve decided to do sth./that…
(7)Have you decided which boat to take?
(8)I suggest doing sth.
二、考点精析与拓展
1.have something(nothing,much,little)to do with与……有(没有,有很大,有一点)关系。
①I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that young man.
②His job has something to do with telephones.
③This has little to do with what we are talking about.
④Do you have anything to do with that club?
2.doubt v.& n.怀疑,不相信
n.
of…对……(抱)怀疑或悲观(态度)
doubt 从句在否定句及疑问句中多跟that
引起的从句,在肯定句中多跟
whether(if)引起的从句。
①I doubt the truth of this report.
②They have never doubted of success.
③I don’t doubt that you are honest.
④Can you doubt that he will win?
⑤I doubt if that was what he wanted.
该词作名词时有以下短语
beyond(all)doubt毫无疑问;in doubt怀疑,犹豫,不肯定;no doubt肯定地,想必;without doubt毫无疑问,一定地
①The truth of the story is beyond doubt.
②I was in doubt about what to do.
③No doubt I learned a lot from that lecture.
④Without doubt these theories were all wrong.
3.How do (did )you find…?(你觉得/认为……怎么样?)是征求对方对某人、某事的看法或意见的用语。回答时在find 后要跟复合宾语。
How did you find the dishes?
(I found them)Tasteless.
How do you find Peter Gray?
I found him dishonest.
4.admit vt.①接纳,许可……进入(allow sb./sth.to enter)
He was admitted to the school this year.Only two hundred boys and girls are admitted to our school every year.
②承认,后可接名词,doing、从句或复合结构。
I admit my fault.She admitted having read the letter.He admitted that his comprehension was weak.You must admit the task to be difficult.
5.be remembered as…作为……而被人们怀念
He will always be remembered as a national hero.
6. ( be)determined to do sth.下定决心做……
determine to do sth.决定(心)做……
①I was determined not to follow their advice.
②I left him,determined never to set foot in that house again.
③She determined to go that very afternoon.
7.certain某(些),仅作形容词用法。
①He didn’t come for a certain reason.
②A certain person called on me yesterday.
③She will do it on certain conditions.
some 也可以作此意讲,但前面无冠词
①He is living at some place in East Africa.
②I’ve read that story before in some book of other.
8.succeed in sth.(doing sth.)(干……)成功,其反义词组;fail in sth.(doing sth.)或fail to do sth.;名词success;形容词successful
9.give off,放出(光、烟、气味等)、散发,
give out,放出,发出(声音,光线,气味等),(食物、燃料、力量等)用尽、筋疲力尽。
①These red roses give off a sweet smell.
②This device gives out flashes of light in the fog.
③Both my strength and money gave out.
10.in honour of sb.(sth.) 为了纪念或表示敬意而举行某活动。
①A memorial meeting was held in his honour.
②It is only a dance in honour of my birthday.
11. devote…to…把……献给,把……用在
devote oneself to…致力于,献身于
be devoted to…专心致志于,献身于,忠于
①Mary devotes too much time to eating.
②He has devoted his whole life to benefiting mankind.
③He devoted himself entirely to music.
④He was still devoted to the study of chemistry.
⑤He is very devoted to his wife.
12.believe in 信任
①We believe in Marxism.
②You can believe in him.
③We believe in our government.
set off (for)出发,动身(去某地)
set off 引爆
13. set out to do sth.着手……
n.
set about
doing开始(着手)做……
①We’ll set off fox Xi’an at six tomorrow.
②Polonium is used to set off a nuclear bomb.
③He set out to break the record for the crosschannel swim.④I don’t know how to set about this job.
14.have effect on 对……有影响,相当于affect:
It has had such a bad effect on him.
15.above all 首先,特别是,最重要的是
after all 到底,毕竟
at all (用来加强语气)与not连用,表示“一点也不,完全不”。
in all 总共
all but 几乎,差点没(=almost,nearly)
①We have all but finished the work.
②The day turned out fine after all.
③Children need many things ,but above all they need love.
④He wasn’t at all tired.
⑤Do you feel ill at all(真的,确实)?
⑥There were twenty in all at the party.
16.order food 叫食物
order n.&vt./vi.订购……
place an order for sth.订购……
order sth.from…向……订购……
order sb.sth. order sth.for sb.为某人订购……
I have ordered you some new clothes.
17.insist on doing sth.坚持做……
suggest doing sth.建议做……
enjoy doing sth.喜欢做……
类似的admit,appreciate,avoid,consider,delay,deny,detest.dis
-like,endure,escape,excuse,face,feellike,finish,forgive,give
up,can’t help,imagine, leave off,mention,mind,miss,postp
-hone,practise,put off, resist,risk,can’t understand,und
-erstand,mean(意味着)
以上这些动词只能接动名词作宾语,不能接动词不定式作宾语。在介词之间,也只能用动名词作宾语。
Look forward to,object to ,be used to,in addition to,prefer…to,according to,stick to,etc.
18.live animals活着的动物
(动、植物等)活着的
live adj. (置于名词之前)
(广播、电视等的)实况的
作为叙述形容词则用alive,living
alive,(more alive,most alive)活着的;有活力的,活泼的;(不置于名词之前)常作表语。
a live (living) fish 一条活鱼
不能用an alive fish
a live TV broadcast实况转播的电视节目
catch a lion alive活捉狮子
①Although old,he is very much alive.
②My grandmother is more alive than a lot of young people.
③The wounded soldier is still living.
lively adj.精神的,有生气的,活泼的,生动的
a lively boy,
a lively discussion.
Her talk was lively and interesting.
19.throw away抛弃
throw in插进(话语)
throw off脱
throw out 抛出,丢弃
throw over把……抛过去(抛回),抛弃(朋友)
20.Provide sb.with sth.供给某人……
provide it 供给……,提供……
provide:
n.eg.The hotel will provie tents.
n.+for sb. sb.+with sth.
eg.They provide food and books for the children.
They provide the children with food and books.
provide for赡养,抚养
He had to provide for a big family
supply vt.提供……供给……
n.supply
sth.to sb. sb.with sth.
They didn’t supply those children with books for studying.
They didn’t supply books to those children for studying.
21.go bad 变坏
类似的:go wrong,go mad,etc.
go 通常表示不好的变化。
Alice’s face went red with anger.
My husband’s hair is going gray.
22. at sea 在航海中,在海上
at the sea 在海边
在英语中,有许多结构用与不用定冠词在意思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
go to sea 当水手,当海员
go to the sea 到海边去
keep house 料理家务
keep the house呆在家中不出门
in bed 睡着,躺在床上
in the bed在床上
at play在玩,正在游戏
at the play 在看戏
23.fall ill 生病,得病
①Tom is absent,for he has fallen ill.
②John was caught in the storm and he fell ill.
24.keep sb.healthy使……保持健康
keep,n.“使维持(某种状态)”后可接adj.(ving,p.p,adv.)等作宾补。
①I was so tired that I could hardly keep myself awake.
②I’m sorry to have kept you waiting so long.
③Keep your mouth shut and your eyes open.
④They kept us out.
⑤Once a cold kept him in bed for three days.
25.take an interest in 对……感兴趣
have an interest in 对……感兴趣
lose interest in 对……失去兴趣
①He has a great interest in stamp-collecting.
②I lost my interest in history.
③His father took no interest in him.
26.pay for 付……的货款,为……付代价
pay off 全部还清,偿请(借款)
①Did you pay 300 yuan to him for that bicycle?
②I have just paid off my loan from the bank.
③You’ll have to pay for your mistakes.
27.suffer v.受苦,遭受。
①She suffered greatly as a child.
②He suffered the loss of a leg during the war.
③She suffers from stomach-aches.
28.break out(战争、火灾、疾病、瘟疫等的)爆发
①The American Civil War broke out in 1861.
②Fire broke out in the neighbour last night.
break out in (into)…忽然(做出)……
break out in laughter突然放声大笑
break in (强盗等)强行闯入
break into闯入;打碎(打破)成……
break up 分开,分割
29.take…by surprise对……突然袭击,出乎……意料。
His parents took him quite by surprise when they suddenly appeared at the door.
30.in charge of prep.担任……,管理……,负责
in the charge of a personin a person’s charge由(某人)照料(管理)
take charge of 担任……,接管。
My father is in charge of this company.
31.set sail 扬帆启航
The ship set sail for Europe.
32.head south向南行
head vi.向……前进,朝某方面行进。后面接for,forward的介词短语,或表示方向的副词east,eastward等。
①Where are we heading?
②Those ships are heading for HongKong.
高中英语必修三教案
篇14:高中语文必修三教案
【教学课时】共3课时。
【教学重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分析自然巧妙的过渡。
【教学班级】奈曼实验中学高一188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对照注释阅读全诗,做夹注。
2.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又准,又有感情。
3.把生字写两遍,然后集体听写。
4.提问:上下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所写意象有什么特点?上下片有什么联系?共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目标3。
【教学关键】上下片是怎样过渡和联系的。
【教学时间】45分钟。
【实施目标】
1.给10分钟时间,对照注释自由阅读全诗,做夹注。
2.找两名同学(男代表各一名)朗读比赛,看谁读得又准又有感情,教师计分,并纠正朗读中存在的问题。(5分钟左右)
3.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在本子上把生字写两遍,然后抽查作业,主要看准确性和字体。
4.用5分钟时间集体听写,交听写作业。
5.提问:上下片的内容有什么不同?(预设:上片主要写景,下片主要写人)所写意象有什么特点?(程序:让学生先找出所写意象,看修饰语或具体描写,说出这些景物、人物有什么共同特点。)(预设:景物——生机勃勃;人物——意气风发。)上下片是怎样联系的?(预设:引导学生把上片写景和抒情的句子分别画出来,然后给写景的句子划分层次,找出描写的具象,分析特点。认识由概括到具体的描写方法,指出“看”有总领下面具体描写的作用。小结:作者从概括到具体描写,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充满生机的湘江秋。)那么,面对着这样壮丽的山河,作者的心情如何?(预设:让学生对照注释解读后三句──一个“怅”字,写出了作者当时由沉思到激昂慷慨的心绪。)作者想到了什么?(预设:寥廓江天,苍茫大地谁来主宰?即对国家前途命运的深深忧虑,可见毛主席当年博大的胸怀。)当时,作者为什么会想到这个问题?(让学生看背景资料)(预设:当时,正是1925年,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但中国大地正处于军阀混战时期。作为有抱负的革命青年,他怎么能不思考这个问题呢?他也在斗争之列,那时候,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动。干得挺出名,被称为“农动的王”。)(10分钟左右)。
(布置课外作业1:查阅资料,看同志在1925年左右,都做了哪些革命工作。)提问:那么,从全词看,作者有没有对这一问题做出回答?(预设:让学生朗读下片,预习下片内容,并留作业。)
反馈练习:一/5页:朗读并背诵这首词,注意把握情感和节奏。(5分钟左右)
教师强调课外作业和预习内容。(二分钟左右)。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1925年)
上片(上阕):写景——壮丽、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
下片(下阕):写人——(特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10分钟。(散背与齐背,并找一名同学课堂背诵,检测整体背诵水平)
2.听写句子,交作业。(5分钟左右)
3.检测第一课时作业(口头儿回答)。(5分钟左右)
4.从上下片联系的角度,鉴赏过渡句和下片意象描写,分析词人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5分钟左右)
5.在整体感知词意的基础上,鉴赏词的语言。(10分钟左右)
6.欣赏《沁园春·长沙》的书法作品,与同学交流心得。(5分钟左右)
【教学重点】
1.背诵、默写,在整体感知词意的基础上,分析过渡句和下片的意象描写,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鉴赏词的语言。
【教学关键】分析过渡句和下片的意象描写,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实施目标】
1.散背5分钟,齐背两遍。检测背诵。
2.书面听写带生字的句子,交作业。
3.检测第一课时作业(口头儿回答)。
预设:这一时期,在长沙,他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活动。特别是创办了《湘江评论》,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1925年,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年秋天他要离开长沙,到广州去办“农动讲习所”。
4.分析过渡句的作用和下片的意象描写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朗读下片,找出描写了什么人物。(预设:少年时代的同学。是革命青年的群像,包括词人在内。)“同学少年”在第三行,下片1-2句为过渡句,有什么作用?(预设:“携百侣”“游”是对下文描写对象和内容的巧妙概括;“曾”“忆”说明以下内容是作者面对壮丽的湘江秋色浮想联翩的结果,是回忆,所以一个“忆”字领起下文具体描写。)下片为什么想起了少年时代的同学?(预设:认为他们能主宰国家命运。)为什么?(预设:带领学生阅读具体描写,看写出了这些少年同学的什么特点。具体描写大致可分三层,写出了少年同学“风采才华正盛,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有爱国热情,轻视军阀官僚;有革命的力量和豪情。)这样写是在回答什么问题?(预设:谁主沉浮?)提问:1925年的含蓄地告诉我们,谁能主宰中国大地的沉浮?(预设:他和他的战友们。)让学生在练习本上总结下片主要抒发了词人什么思想感情。(预设:抒发了一代伟人青年时代的自信和抱负。)青年时代的为什么这么自信,有自信的基础吗?(预设:有。是湖南农动的播火者,革命上取得了成功,受到了鼓舞,1925年他要离开长沙到广州去办“农动讲习所”,离开长沙时,面对湘江秋色写下了这首词。)教师小结:上下片虽然内容不同,却因过渡自然巧妙而浑然一体,成为“写壮景抒豪情的不朽杰作”,毛主席的诗词大都“写壮景,抒豪情”。(5分钟左右)
(课外作业2:结合课后第三题,课外欣赏毛主席诗词,进一步认识毛主席诗词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每人在读书笔记上搜集10首,并按历史时期分类和熟读成诵。)
5.语言鉴赏导入:毛主席是个非常乐观的人,他的许多诗词都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从课后《采桑子·重阳》中,我们也能看得出,革命战争年代多艰苦呀!他依然能写出“战地黄花分外香”的动人诗句。连台湾人都很喜欢收集他革命战争年代照的一些照片,灿烂的、发自内心的微笑,感染多少人就不知道了。沧海横流的中国,给了他展示才华的舞台,让他获得了无穷的乐趣,也给了他诗人的灵感和非凡的写作方式(马背诗人)。他不论对自己的前途和国家的命运,都信心百倍,希望满怀,所以,在他眼里大自然永远生机勃勃,天地万物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5分钟左右)
找出上片中能突出景物特征的字词。
预设:红遍尽染碧透——有一种竞争的态势,突出了大自然的生机。
争、击、翔:突出了人、物都在竞争中求生存。特别是“击”和“翔”二字历来为人称道,它们写出了一种战斗的豪情,竞争中生命的活力。
这样的描写,就为下文总括性诗句——万类霜天竞自由,做了铺垫,为下文的抒情蓄足了势。可见毛主席对诗词的语言修养很高,用字用词凝练,诗意鲜明,脍炙人口。(5分钟左右)
【课堂作业】
1.找出下片中用得好的字词,体会它们对突出诗意的作用。
(预设答案:正茂、方遒、指点、激扬、粪土、遏——突出了这群少年同学的才华、抱负和力量。)
2.把《沁园春·长沙》默写成书法作品,与同学交流比较后,交给老师。
【板书设计】:(用大屏幕显示)
沁园春·长沙
(1925年)
上片(上阕):写景——壮丽、充满生机的湘江秋色
下片(下阕):写人——有才华,有抱负,有力量的少年同学
写壮景,抒豪情,抒发了词人(青年时代的)的自信和抱负
上片:红遍尽染碧透——有一种竞争的态势,突出了大自然的生机。
争、击、翔:突出了人、物都在竞争中求生存。
击:搏击,战斗翔:飞,自由轻快。
下片:
作业:1.找出下片中用得好的字词,体会它们对突出诗意的作用。
毛主席诗词特色:写壮景,抒豪情
语言特色:用字用词精炼传神,有气势。
【高中政治课必修三教案(精选14篇)】相关文章:
高二历史教学计划2023-07-23
高二政治新学期工作计划2023-06-25
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案教学设计2023-05-09
高中政治必修一教案指导2023-11-01
高二上学期语文备课组计划2023-04-04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教学设计2023-08-10
高二历史下学期教学计划2022-06-11
高二上数学教学计划2022-05-07
高一历史教师年终工作总结2022-12-06
高二政治教学工作总结202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