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案教学设计(集锦15篇)由网友“转速星球”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案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篇1: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案教学设计
一.检查预习情况
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二.播放录音,同学梳理字词
三.齐读,请四位同学分别讲述本首诗的内容
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恋爱(第一、二章) —— 热情、幸福
婚变(第三、四、五章)—— 怨恨、沉痛
决绝(第六章) —— 清醒、刚烈
四.提问教读
1、在第一节中,诗作的叙事节奏颇似电影蒙太奇手法,选取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来表现。请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这三个场景。
明确: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2.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3.氓是如何来提亲的?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是否马上答应了他?
男主人公:“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4.男主人公是如何回复女主人公的话?婚事是否谈成?
男主人公:(想象)生气
女主人公:“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5、提问:在这些场景中表现了两人什么性格?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姑娘是什么样的表现?
明确:男青年表里不一、急躁、任性
姑娘则温柔、体贴、情深意重、传统 、善解人意。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恋爱中的姑娘是那样的天真、活泼、热烈。
6.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7.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对婚姻很郑重其事,认真
女主人公:痴情
8.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比兴
9.女主人公对女子发出什么感慨?你如何看待她的观点? 无与士耽
10.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她认为婚姻悲剧的过错在哪里?
三岁食贫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1.周围的人是如何看待女主人公?咥其笑矣
12.婚后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男:不体谅人 暴躁 三心二意
女:勤劳肯吃苦 任劳任怨 专情柔弱
13.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决绝分离的态度
比兴,一方面说自己的愁思,另一方面也表明自己的态度,对男子的忍耐也有极限
男:易变
女:决绝,刚强
五.深化探讨
1、从文化视角体会当时的风土人情。进行今昔对比,体会人物的特点。
明确:“抱布贸丝”原始的物物交换,造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范围的狭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精神领域的道德方面,尤其爱情观方面,少了更宽泛的选择范围,他和她上演了悲剧。她:温柔体贴,情意绵绵,嫁作他妇,任劳任怨,遭受暴虐,失望决绝。他:喜请良媒,娶她为妇,感情变换,虐待其妻。
2.你如何看待女主人公的婚姻悲剧?:
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
3.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孔子“过犹不及”)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讨论题:
1、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篇2: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分析恋爱阶段,男女双方性格特点及比兴手法的运用。
一、导语:
爱情是个千年不衰的话题,前面我们学习《静女》时,领略了古代社会人们恋爱时轻松愉悦的情趣。那么爱情是不是都是那么美好的呢?这节课我们将从《氓》中感受另一类型的爱情情节和主人公形象。
二、好!我们来检查同学们课前预习的情况 (投放生字词)
三、有哪位同学来复述这首叙述诗的故事情节?这是《诗经》中较有代表性的一首弃妇诗。讲女子为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多年如一日,甘心贫苦、日夜朝老,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抛弃的故事。 那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 恋爱-- - -- 婚变—— - 决绝 板书
四、让我们再次感知课文内容:播放录音|| 这是首四言古诗,朗读是要注意二二节拍。 全体朗读
五、提问教读:.
①氓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蚩蚩”,忠厚老实
氓是如何来提亲的?“抱布贸丝”,假借物物交换的买卖来和我谈婚事。
女主人公怎样对待他?深情远送“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婉言拒绝“匪我愆期,子无良媒”时氓是什么表现? 生气
婚事是否谈成? 秋以为期” (问 以字在这里是什么用法?) 板书
(展示图片1)
② 姑娘与心上人约定了婚期,在漫长的等待中,她有何表现?
“乘彼”等六句绘声绘色地描述了热恋中的少女的心理及表现。 (问 以字在这里是什么用法?) 板书
“复关”大概是男青年的居住地。姑娘一会“泣涕涟涟”一会儿“载笑载言”,足见对男青年的思念及深情。
③结婚前氓做了什么?结果如何?“尔卜尔蓍,体无咎言”
(展示图片2)
1.提问:我们来探讨第一个问题:恋爱阶段,男女双方各有何举动?男女主人公反映出什么样的性格?(由学生讨论)(投放幻灯片)
明确:男青年:忠厚老实、急躁、任性、表里不一------ 尔卜尔蓍说明他刚开始对婚姻的态度很郑重其事,认真。
姑娘 :温柔、情深意重、传统、善解人意、、痴情 、天真、活泼------
我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 女主人公最终被氓抛弃,那她认为被抛弃的原因是什么呢? 氓变心 观点: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在男权社会中,女性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附属地位,她们的生活天地狭小,生活的幸福与否全寄托在丈夫身上。如果遇上一个对感情、对家庭不负责任的丈夫,那她的悲剧是不可避免
2、探论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由学生讨论)(投放幻灯片)
明确:被弃原因:一,男子负心说。二,年老色衰说。三,财富说。(经济落后的社会,男子骗情其实为骗财,看,拿的是布,换的是丝,而且空车子来,连人和嫁妆一起搜刮了。婚后估计挥霍得差不多了,就不客气了。扁~~~~恩格斯说:“家庭、婚姻反映出经济关系”,此言不虚。四,社会风俗说。子无良媒“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她在无良媒的情况下自择终身,在当时已经埋下悲剧,
(展示图片3) 和(展示图片4)
提问教读:
① 女主人公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看到桑树想到其荣枯前后,如同自身命运 比兴
② 3.(投放幻灯片)三四两章有哪些对比、比喻?
桑未落,叶沃若---桑落,黄陨 士之耽可说----女之耽不可说 女不爽---士贰其行 (对比)
桑叶鲜嫩而枯黄--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苦
叶沃若----喻女子青春年华 叶黄陨----喻女子年长色衰。 鸠食桑葚---喻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 比喻)
最后一段中女主人公对男子表现出一种什么态度?决绝分离的态度
七、这节课我们就先学到这里,剩下时间整理课堂笔记。尝试背诵3.4两个自然段。
诗歌叙述了女子从恋爱到被遗弃的经过,批判男子的负心,揭示当时不合理的婚姻带给妇女深刻的痛苦。
㈡、赋比兴手法在本文中的应用
全文用赋,“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以斑鸠贪吃桑葚为例告诫女子不要为爱着迷。(孔子“过犹不及”)
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
六、讨论题:
1、他们的婚姻失败除了氓的变心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原因?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看过“ 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案教学设计”的还看了:
篇3:高中语文教案《氓》教学设计
高中语文教案《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学习《诗经》的有关常识,培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作的能力。
2、反复朗读并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3、理解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初步培养鉴赏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1、熟背本诗,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用法。
2、比兴手法的运用,及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女主人公情感的变化。
教学课时: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放录音)让学生听歌曲《在水一方》。
提问:谁知道歌词的出处? [明确]《诗经》中的《蒹葭》,
教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诗经》中的其他作品。
二、简介《诗经》
《诗经》是我国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记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的5间的社会生活。
原本只称《诗》,共305篇,所以又称“诗三百”。
《诗经》按其表现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又称15国风,共160篇,大都是民间的歌谣,最富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成为我国
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
“雅”分大雅和小雅,共105篇是宫廷乐曲歌词。它是一种正统音乐。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诗经》表现手法来分可分为赋、比、兴三类,与 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义。
三、引入《氓》
在春秋时期,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爱情的不自由和男女的不平等逐渐产
生,《氓》就反映了男女不平等的婚姻给女性造成的巨大创伤。
四、指导诵读
放录音:第一遍,提醒学生注意 字音和节奏(二二节拍)
指名两位学生朗读,并让其说明这样读的理由。
集体朗读(要求读出诗歌的语气 语调,把握主人公起伏的'情感)
五、词汇掌握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于—吁 无—毋 说—脱等等
2.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的词语(至于 以为 泣涕 子 贿 宴)
3.找出文中活用的词语并解释
其黄而陨:黄,名词活用作动词,变黄。
士贰其行:贰,数量词作动词,有二心。
二三其德:二三,数量词作动词,经常改变。
4、匪:fēi 愆:qiān 将:qiāng 载:zài 于:xū 说:tuō
徂:cú 汤:shāng 裳:cháng 靡:mǐ 隰:xí 角:jiǎo
六、小组讨论 理清思路(用两个字概括诗歌大意)
明确:恋爱 婚变 决绝(板书)
七、自主 合作 探究
《氓》是一首叙事诗。叙事诗有故事情节,在叙事中有抒情,议论。作者用第一人称“我来”
叙事,采用回忆追述和对比手法,请一位同学说说故事情节。
1. 学习“恋爱”部分(一二章)
⑴学生集体朗读此部分后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明确:相见 定情 送别 约期 (布置作业:将这一部分改写成现代文,加入合理想象)
⑵品味“相约送别”场景中的语言,概括两人性情。
明确:氓:急噪 任性
姑娘:温柔 体贴 痴情 迁就男子 这也预示两人今后的悲剧婚姻生活。
[3] 从“子无良媒”到“秋以为期”,女子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讨论) 明确:女子先言“子无良媒”,是出于对“礼”的一种遵从,古礼认为女子嫁人,须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不然则父母国人皆“贱”之,后又言“秋以为期”,说明女子冲破了“礼”
的束缚,勇敢地与“氓”私订终身。
[4]朗读第二章,请学生展开想象,女子思念男子的具体表现是什么?让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当时女子的心理细 微变化。(“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
载笑载言。”)
提问:从这两章中我们能不能对当时的社会风俗习惯有所了解?
明确:
A、当时的商业活动是物物交换—“抱布贸丝”
B 、占卜文化—“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C、婚姻需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2. 学习“婚变”部分(三 四五章)
n 朗读第三章,提问:
① 本章讲述了什么内容?(明确: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② 既然是劝诫女子不要痴情,为何又要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是否多余?以及第四章中“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同样提到了桑叶,有何特殊含义?
明确:
不多余。使用的是比兴手法。以桑叶新鲜润泽的自然情状喻女子年轻貌美之情状,也指两人恋爱时情意浓密;以桑叶枯黄掉落的自然情状比喻女子年老珠黄之情状,也指氓变心感情枯竭。同时由桑树引发对自己年长色衰,惨遭遗弃的叙述,这是“兴”。整体看有以桑叶由鲜嫩而枯黄来比喻爱情生活由幸福而至痛苦。比兴手法可以激发联想,增强意蕴,产生形象鲜
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⑴ 请一学生朗读,提问:开头几句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试举例说明。
[明确]比兴,“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⑵文中的比兴有何特点?
[明确] 第三章,前四句“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又桑叶鲜嫩,不要贪吃桑葚。这与后面六句劝说“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形成对照,诗意是相连的。
n 朗读4、5两章,提问:
① 女子婚后生活如何?(明确:女子嫁给男子后辛勤劳作,任劳任怨,尽妻子的职责,而
男子却“至于暴矣” “二三其德” “士贰其行”,且女子家人“咥其笑矣”。)
② 兄弟为何嘲笑她?(学生讨论)
总结:(情景想象,女子回家后会对兄弟说什么话?)
a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私定终身,违背当时礼节。
b兄弟认为女子不懂得顺从丈夫。
③ 推测当时社会女子的地位和命运?(由于社会政治历史原因,女子将一生所有的幸福 寄托在爱人身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悲剧。联系现实,不要丧失自我个体的独立性。)
④ 面对男子的背弃,女子是否是忍声吞气,苦苦哀求男子回心转意?
篇4:《氓》教案 (高一必修二)
《氓》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看注解,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二、补充:
1、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 多为四言诗。
3、 原名《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被列为“五经”之一。
4、 儒家奉为经典的有“四书”“五经”。
5、 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6、 《诗经》的六艺
风雅颂赋比兴。解释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如:“氓之嗤嗤,抱布贸丝。”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桑树的'繁茂,比喻未婚男女情意浓厚;以斑鸠贪食,比喻自己的自陷情网。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找哥哥。
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
注: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
三、教师初读课文,正音。
四、学生齐读,进一步熟悉课文。
五、作业: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梳理文章脉络。
马金龙
篇5:高中语文《氓》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诗经》的相关常识,掌握比兴手法在文本中的运用。
(2)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诗歌,掌握诗歌的思想情感。
2.过程与方法:理解并基本掌握《诗经》的章法、句法特征,通过词法、句法、章法的研究,把握课文基本内容把握古代诗歌语言式样,分析人物的情感以及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情《氓》的女主人公不幸的爱情遭遇,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诗歌中赋比兴手法的运用,分析诗歌的情感和人物形象。
课时1
教学要点:1.了解《诗经》的相关常识
2.疏通文本大意,掌握诗歌所叙述的事情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
在人类永恒的感情世界里,爱情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比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
《氓》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民歌,也是一首较有代表性的弃妇诗。春秋初,封建的生产关系尚处于萌芽状态,封建的思想意识也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统。以恋爱而言,当时男女间的交往还比较自由。《氓》诗中的女主人公与氓的恋爱、婚姻基本上是自主的,不幸的是,结婚仅三年,即被遗弃。这首诗就是她被弃回娘家后写下的。
二.《诗经》介绍
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到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共305篇。
2.《诗经》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板书):
(1)“风”又叫国风,共160篇、十五“国风”,今天所学的《氓》就属于《卫风》中有代表性的一篇弃妇诗,以婚姻恋爱为主题的民歌在“国风”中占有较大的数量,大多为民间歌谣,作者大多是民间歌手,但也有个别贵族,“国风”和我们下一篇课文屈原的《离骚》历史上并称“风骚”,“骚”指文人,“文人骚客”;
(2)“雅”包括“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多系西周王室贵族文人的作品内容大都是记述周贵族历史,歌功颂德的;
(3)“颂”包括“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共40篇,多为贵族统治者祭祀用的乐歌舞曲。
这些诗篇,就其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板书)
3.形式:四言为主,多数为隔句压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章法上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吟唱的特点。(板书)
4.《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1)“赋”直陈其事,即描述一件事情的经过;
(2)“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打比方,用一个事物比喻另一个事物
(3)“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从一个事物联想到另一个事物往往“兴中有比,比中有兴”,因此有了现今的“比兴”修辞手法。
三.诵读课文
古人读诗谓之“吟”“咏”,首先我们通过音读的方法来品读《氓》。
1、教师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让学生听准字音及句子节奏。
2、学生集体朗读,教师纠音,并总结四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读成“二/二”节拍,逗号稍短促,句号稍拖长,章节之间要比句间停顿更长些。
3、集体再次朗读。
四.文本梳理
课时2
教学要点:1.了解文本的故事经过,把握诗歌的情感线索;
2.了解《诗经》赋比兴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分析文本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以及情感变化;
一.整体感知
1.问:刚刚大家都读了这首诗,对它应该有了个初步了解,谁能告诉我说了一个什么故事?
明确:《氓》是一首叙事诗,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叙述了女主人公与“氓”从初恋、结婚到被遗弃的痛苦经历,表达了她怨恨的感情和决绝的态度,塑造了一个勤劳、温柔、坚强的女性形象,故事相当完整。
2.梳理课文行文思路
板书:恋爱——婚变——决绝
篇6:高中语文《氓》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2、积累字词
3、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多为四言诗。
3、原名《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被列为“五经”之一。
4、儒家奉为经典的有“四书”(《大学》《中庸》——南宋学者朱熹将〈礼记〉中的大学和中庸两篇拿出来单独成书。《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本有六经,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乐经〉从此失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
5、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6、《诗经》的六义
风雅颂赋比兴。
解释赋比兴。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的意思。“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比:类比,比喻,“以此物比彼物也。
兴:先言他物,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所要表达的事物、思想、感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
羊羔 羔吃奶望着妈, 小米饭 养活我长大。东山的 糜子 西山的谷,肩膀上的红旗手中的书。
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
注: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
二、初读课文,正音。
三、师生逐段就字词疏通提问。尽量结合注解和以前积累的文言文知识疏通文意。
四、共同梳理文章脉络:
1、抽生讲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本文讲述的是一个女子被一个青年男子氓所追求,后来两人结为夫妻。婚后,尽管妻子甘心贫困,日夜操劳,多年如一日。但是最终还是被丈夫遗弃的故事。
2、? 全文结构
一段:定情。(赋)
1、表现女子温柔体贴、善解人意而有主见。氓急躁而任性。
2、婚姻方式:自由恋爱,自主婚姻。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二段:恋爱。表现热恋女子的痴情。终于答应结婚。(赋)
三段:懊悔。叙事中断,劝告所有女性,暗示婚后生活并不幸福。(比、兴)
四段:被弃。简述婚后的辛苦生活和氓的无情。两人关系破裂的原因在“氓”。女子年老色衰,男子二三其德,喜新厌旧,感情不专一。(色衰爱弛)(比、兴)
五段:劳苦。具体叙述婚后的悲苦生活。表现女子的善良和勤劳。(赋)
六段:决绝。表现女子的清醒和坚强。(赋、比、兴)
结论:全诗结构为
一部分:相恋(一、二章)
1、基调:热情,幸福
2、手法:赋——直接铺陈叙述,追忆当年恋爱结婚的经过。
二部分:婚变(第三、四、五章)
1、基调:怨恨、沉痛?
2、手法:比兴和抒情。以追悔的口吻,发出悲伤的感叹。
篇7:高中语文《氓》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
2、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3、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二、教学重点
把握《氓》的情节和主题,理解人物形象,分析悲剧原因。
三、教学难点
了解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及其艺术效果。
四、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相关幻灯片
学生: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理解大意。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一起回忆《诗经》中熟悉的诗句,比如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它们或书写追求爱情的幸福,或表达爱情不可得惆怅,或表达相思之苦,或书写对爱情的忠贞。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诗经》,学习它的另一篇有名的诗篇——《氓》
(二)、关于《诗经》 :
1、内容与名称: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5间的诗歌,共305篇。
2、组成:
《诗经》按乐曲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指“十五国风”,属于各地方的乐歌,绝大部分是民间歌谣;“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乐歌,它是一种正统音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基本上是贵族们的歌颂祝祷之辞。
3、表现手法:
《诗经》的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即直接铺叙陈述(铺陈);“比”者,“以彼物喻此物”(比喻);“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联想)。
(三)、诵读
1、请学生个别读,边读边纠正读音。(诵读的节奏:“二、二”节拍)
2、学生自由朗读。
3、齐读课文。
4、以检查预习的方式解决重点字词。
(四)、梳理情节。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力求表达完整,叙述完美。
贸丝——送子——复关——贿迁——桑寓——室劳——暴矣——静思——老使我怨——亦已焉哉
2、全诗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成几个层次?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情节: 恋爱 婚变 决绝
基调:热情、幸福 悔恨、沉痛 清醒、冷静
(五)、具体研习
分析女主人公的形象:
教师提问,学生讨论后明确。
1、在这个悲剧故事中作者刻画了怎样一个女子的形象?
点拨:大家自由发言,尽量用原文中的诗句来佐证我们的观点 ,学生讨论发言,可以说到勤劳,善良,温柔,忍让,刚强等
篇8: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全集,是新人教版高考语文教案,本教案由Word软件制作,文件大小为79K,创作者将在文件内注明,已被网友下载次,受欢迎程度为级。
篇9: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基本信息名称小二黑结婚
执教者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前后的联系
高中新课程改革以来,高考卷最大的变化是在试卷中出现了必考题和选考题,其中选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是小说和人物传记任选一题作答。基于这个变化,我们在本学期选择了《中国小说欣赏》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现当代乡土小说的特色、源流及发展;学习作者对于乡土中国的出色描绘,比较他们笔下农民形象的不同,由此认识社会的变革。
本课学习重点是学习赵树理抓住典型动作和语言塑造人物的方法,学习他出色的讲故事技巧。
《小二黑结婚》成功的塑造了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个农民中的落后人物形象。赵树理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农村小生产者精神的落后、陈腐,说明实行民主改革、移风易俗势在必行。小二黑和小芹是年轻的进步力量的代表,他们争取婚姻的斗争,展示了新生事物一定战胜旧事物的.历史大趋势。
《小》吸收了传统说书艺术的长处,语言风格在艺术性和通俗性的结合上,达到了很高的境界,既适合农民大众,又非常个性化。
所以分析人物形象和品味作品语言是我们这堂课学习的重点。
学情分析学情:经过必修六个单元的小说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赏析小说的方法,可以到找到描写人物、环境的词句,并且对其进行赏析。另外在一年多的诱思探究学习过程中,我们的学生也拥有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经验,可以很好的适应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阅读文本,熟悉故事情节;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朗读课文,体会语言风格。
教学重难点重点教学重难点是通过人物描写分析性格特点,把握人物形象
难点教学重难点是通过人物描写分析性格特点,把握人物形象
教学策略与设计说明新课标提倡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育人育才
张雄飞教授诱思探究教学理论的精髓。
这就是我这堂课的理论依据。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提到,教学是教学生学,培养学生会学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自我探究规律,归纳方法,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启而不发”或可能是“诱之不当”造成的。诱思探究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们用自己的智慧学习,用自己的力量成长。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程提倡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不应再是课堂活动的唯一中心,而应该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要求:变“满堂教”为“满堂学”。基于此,我确定这节课采取的教法是:
(一)自主—合作—探究法——学生实践,积极思维。
(二)多媒体法——增强知识直观性和兴趣性。
(三)仿写法——“控制论”告诉我们要实现有效控制就必须“要有反馈”,而且反馈越及时越好,因此设计“仿写法”:即将小说里学到的人物描写方法用在小作文练习中,即对熟悉的人物进行描写,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现代教育所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已不是如何使受教育者学到知识,而是如何使他们学会学习,正如埃德加。富尔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
因此,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尤为重要。这也符合新标准指出的,必须转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本课在学生学习方法上力求体现重视自学指导,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教师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重视创造共同研讨的氛围,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
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和规律。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勤于动手、主动回答问题的学习习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质疑讨论,从而有所收获。
3分钟一、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一)快速浏览了解概况
请同学们自读课本84、85页,整体了解小说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倡导:实现学生独立性,自学,靠自己学。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在于使学生在没有预习的前提下,利用课上几分钟时间速读课文简介,了解小说概况。
5分钟一、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二)阅读课文了解情节
【投影】《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写于1943年,故事发生在山西某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刘家峧,民兵队长小二黑与同村姑娘于小芹相爱,却遭到双方父母的反对。二诸葛给小二黑收了一个童养媳,三仙姑逼小芹嫁给一个四十多岁的退职军官。
一天夜里,小二黑和小芹正在商量终身大事,却被早已垂涎小芹的地痞金旺、兴旺捆住,借机陷害,幸得区长及时赶来逮捕了一向欺压百姓的金旺、兴旺,故事从这里开始……
课文节选的是小说最后四节,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快速阅读课文,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请同学们读完课文后,自由发言
新课标提出,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小说内容有一个初步感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15分钟
二、合作探究研读文本
(一)分析形象把握方法
【投影】小说常常通过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勾画人物描写的语句,独立思考后,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补充,但不可重复。
仍然是依据新课标注重培养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的习惯。意图让学生深入文本,通过阅读,勾画,分析等活动,从而掌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动脑,独立思考;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合作探究,质疑讨论,从而有所收获。
5分钟二、合作探究研读文本
(二)了解作者品味语言
【投影】(二)了解作者品味语言
赵树理,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语言朴素、凝炼,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山药蛋派语言特色的语句,仔细品味,小组交流。每组选派代表朗读,力争读出人物个性。
《新课程标准》要求还课堂给学生,实现学生主体地位,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要求变“满堂教”为“满堂学”。给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真正的自己走进作品,自主了解作者及山药蛋派语言风格,体会小说语言特色。
2分钟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猜一猜
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猜一猜
【投影】小说中精彩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请大家读一读下面的语句,猜一猜1、2句写谁,3、4句是谁说的。
1、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
2、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3、“小二黑是装病,其实是被小芹勾引住了,可以斗争他一顿。”
4、“前世姻缘由天定,不顺天意活不成,……”
设计意图:节选了小说其他章节的内容,让学生分析描写性语言猜人物,练习通过阅读文本,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观看视频】设计意图:节选了小说其他章节的内容,让学生分析描写性语言猜人物,练习通过阅读文本,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5
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写一写
请以“猜猜他(她)是谁”为题写一段文字。要求:1、50—100字左右。2、写本班你最熟悉的同学。
3、不出现姓名,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人物描写手法,突出人物个性。写完后自由展示,其他同学认真聆听,猜猜写的是谁。第二部分注重培养的是学生良好的分析习惯和知识迁移地能力。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把学生分析理解人物的能力,落实到写上,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从“听、说、读、写”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学生通过实践活动,积极建构知识和技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课堂小结
2分钟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学生盘点课堂收获
布置作业
1分钟预读《平凡的世界》
板书设计由学生盘点展示
教学反思这堂课我们力求高效,精简问题,长课短讲,争取一课一得。从自读问题,自读文本到自主探究,合作探究无不体现着学生的主体地位。
需要改进的主要有评价方式,应该注重多角度和灵活性;临时借班上课,课堂之初师生互动略显僵硬。
语文是美的,语文课堂也应该是美的,语文课上我们的学生应该在美的陶冶中浑然忘我,沉醉不觉,意犹未尽,这也要求语文老师有较高的素质修养,语言也应该精炼,精确,精辟,有着点石成金的效果,在这方面我还远远不够,这也是我一直在努力的方向。
篇10: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经》的文学常识和现实主义风格。掌握《氓》的故事情节及《采薇》中古代劳动人民的生活。
2、熟读课文,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3、学习诗中的重章叠唱的章法,感受其效果。
【学习重点】:
1、理解《氓》作为叙事诗的特点和对比手法的使用效果。
2、学习《采薇》中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体会它的表达效果。
【学习难点】:
1、熟读两首诗,分析比兴手法的表达效果,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说
《氓》是《诗经·国风·卫风》中最为有名的“弃妇诗”从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恋爱风气比较自由,桑间濮上,幽期密约,用诗歌表达情愫,以选择配偶同时,封建意识正在发展,男尊女卑之风已形成妇女逐渐丧失了经济上和人格上的独立而处于从属地位。阅读这首带有叙事性质的长诗,不仅可以对先秦人们关于爱情、婚姻的观念及其社会状况做个管窥,且可了解我国诗歌在童年时代达到了怎样的艺术高度。
2、作品简介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诗经》的体例是按照音乐性质的不同来划分的,分为风、雅、颂三类。①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②雅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共105篇,《雅》诗是宫廷宴享或朝会时的乐歌。③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共40篇。
所谓《诗经》“六义”,其中,风、雅、颂,是指体例分类来说的;赋、比、兴,是就表现手法而言关于赋、比、兴,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做了比较确切的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在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加强抒情效果,每一章只变换几个字,却能收到回旋跌宕的艺术效果在语言上多采用双声叠韵、叠字连缩词来状物、拟声、穷貌此外,《诗经》在押韵上有的句句押韵,有的隔句押韵,有的一韵到底,有的中途转韵,现代诗歌的用韵规律在《诗经》中几乎都已经具备了
学习过程:
一、自主预习
1、注音并解释:
氓淇水()愆期()将子无怒()
乘彼垝垣()()
载笑载言()体无咎言()尔卜尔筮()()
于嗟鸠兮()()
其黄而陨()无食桑葚()自我徂尔()淇水汤汤()来即我谋()
言既遂矣()无与士耽()以我贿迁()女也不爽()渐车帷裳()()
士也罔极()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抱布贸丝()
咥其笑矣()及尔偕老()隰则有泮()言笑晏晏()亦已焉哉()躬自悼矣()
2、古今异义:
(1)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古义:今义:)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古义:今义:)
(3)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古义:今义:)
(4)不见复关,泣涕涟涟(古义:今义:)
(5)自我徂尔,三岁食贫(古义:今义:)
(6)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古义:今义:)
(7)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古义:今义:)
(8)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古义:今义:)
(9)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古义:今义:)
(10)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古义:今义:)
3、词类活用:
(1)三岁食贫()(2)士贰其行()
(3)二三其德()(4)夙兴夜寐()
4、有感情朗读
古典诗歌的鉴赏首要的是学会诵读最基本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顺诗句;读懂诗歌的大致内容,把握诗歌的内容要点;还要读出诗歌情感,读出美的意境因此要注意:
(1)读出节奏古典诗歌节奏表现了各自不同的式样四言语句多为“二二”节拍,而“五言诗”节拍则多变式,或“二一二”或“一二二”不等
(2)读出韵律诗歌语句的平仄、高低本身就使其具有一定的韵律,时只要
加以体会就要感觉到重音、轻音的选择也是读出韵律的重要手段判断轻、重音的基本标准是表达内容和感情的需要,有利于表达诗歌内容和作者情感的诗句就应该重读,反之则轻读一句中关键的字词重读语速的选择同样是读出韵律的关系,情绪激昂处则势如破竹、一贯而下,情绪缠绵处则如潺潺溪流,缓缓流出几分哀婉
(3)读出情调一篇诗歌自有其基本的感情基调:或豪放激昂,或婉约悱恻;或平淡清幽,或深邃哀婉,或高亢悠扬通过诵读,读出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和艺术美
5、整体感知课文:
1、请同学分别讲述《氓》的内容,全诗写了哪几方面的内容?感情基调?
二、整体理解原文
1、“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结婚前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3、为什么突然写到“桑树”叶落前和叶落后的变化,这是什么手法?
4、女主人公婚后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5、“淇则有岸,隰则有泮”在这里有什么作用?暗含什么意思?男女主人公表现出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三、合作探究
1.《氓》女主人公为什么会被遗弃呢?(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并从课文中找出具体的依据来证明你的观点
四、课堂达标与迁移
1、以“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段话(可以写给氓或女子)
2、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3、“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这两句话揭示了当时什么样的社会现实?
篇11: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夯实基础知识,理清文章思路。
2、指导学生理解掌握文章的表现手法,品味语言
3、培养学生欣赏艺术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教学重点】
1、夯实基础知识
2、掌握艺术表现手法,品味语言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欣赏艺术美的能力,提高学生艺术修养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法,小组讨论展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我们共同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幻灯片展示美丽的卢浮宫夜景、镇馆三宝。
充满神秘的卢浮宫中,萦绕着蒙娜丽莎的永恒的微笑。5来,她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世人留恋的目光。有人说,她是飘泊浪子眼中母亲的柔情;有人说,她是年轻姑娘心中淑女的娴雅。大师远去,留下了无尽的求证与思考。
今天,我们学习《蒙娜丽莎的魅力》,品味这永恒的微笑。
二、出示幻灯片,明确学习目标。
三、简单了解傅雷和达芬奇。
四、基础知识反馈:字形让学生课前写在黑板上。
订正字形,提读字音,齐读字音字形。齐答选词,可让学生辨析。
五、文章内容、写作方法探讨,语言品味。
1、教师检查预习,师生共同完成学案二1、2题
(设计第1小题引导学生学会阅读较长的评论性文章,通过抓各段的关键句,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整体内容,明确文章的重点)
(设计第2小题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文章的表现手法,明确类比的作用)
2、学生齐读学案范例,分组讨论语言特色
(设计第3小题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从修辞、句式、人称等角度品味学习语言)
3、师生共同探讨写作启示,完成学案二4
(通过梳理学案启发学生,总结规律,指导写作)
六、拓展写作:展示名画,引导思路。
1、学生写,2名学生在黑板展示,可让学生交流、诵读
2、同学评论优点
3、师展示范例,生齐读
(设计此环节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提高运用能力,实现知识的迁移,能够欣赏艺术作品,并用文字表达出来)
七、布置作业,小结:
蒙娜丽莎的微笑穿越几个世纪依旧散发光彩,震撼人心。我们感谢达·芬奇,用四年时间,倾注心血,虔诚作画;我们感谢傅雷先生,引导我们欣赏这幅名画的魅力;我们感谢父母,赐给了我们一双发现美、欣赏美的眼睛。让我们以此为契机,步入艺术长廊,学会欣赏美,品味艺术带给我们的无穷魅力。
篇12: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设计思路:
在学习《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中我们总结出如下的观点:
本课以自主探究为主,在经典文本的学习过程中,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教师在发动学生主动探究的同时,相机诱导,积极贯彻“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诱思教学思想。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以自读为主,分析人物性格特点,品味作品语言。
学习目标:
1、熟悉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
3、体会语言风格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整体感知
(一)快速浏览了解概况
请同学们自读课本,整体了解小说
【播放视频】
一、整体感知把握情节
(二)阅读课文了解情节
【投影】《小二黑结婚》是赵树理“乡土小说”的代表作,写于1943年,故事发生在山西某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的刘家峧,民兵队长小二黑与同村姑娘于小芹相爱,却遭到双方父母的反对。二诸葛给小二黑收了一个童养媳,三仙姑逼小芹嫁给一个四十多岁的退职军官。
一天夜里,小二黑和小芹正在商量终身大事,却被早已垂涎小芹的地痞金旺、兴旺捆住,借机陷害,幸得区长及时赶来逮捕了一向欺压百姓的金旺、兴旺,故事从这里开始……
课文节选的是小说最后四节,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快速阅读课文,简要概括故事情节。
请同学们读完课文后,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小说内容有一个初步感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
二、合作探究研读文本
(一)分析形象把握方法
【投影】小说常常通过语言、动作、心理、肖像等描写手法表现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
请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勾画人物描写的语句,独立思考后,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小组可以补充,但不可重复。
设计意图:学生深入文本,通过阅读,勾画,分析等活动,从而掌握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合作探究研读文本
【投影】(二)了解作者品味语言
赵树理,现代著名小说家、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乡土气息浓厚,语言朴素、凝炼,通俗易懂,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形成一个俗称“山药蛋派”的文学流派。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最能体现山药蛋派语言特色的语句,仔细品味,小组交流。每组选派代表朗读,力争读出人物个性。
设计意图:了解作者及山药蛋派语言风格,体会小说语言特色。
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投影】小说中精彩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请大家读一读下面的语句,猜一猜1、2句写谁,3、4句是谁说的。
1、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上了霜。
2、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3、“小二黑是装病,其实是被小芹勾引住了,可以斗争他一顿。”
4、“前世姻缘由天定,不顺天意活不成,……”
设计意图:节选了小说其他章节的内容,让学生分析描写性语言猜人物,练习通过阅读文本,分析人物性格的方法。
【观看视频】
三、拓展延伸能力提升
【投影】(二)请以“猜猜他(她)是谁”为题写一段文字。
要求:1、50—100字左右。
2、写本班你最熟悉的同学。
3、不出现姓名,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人物描写手法,突出人物个性。
写完后自由展示,其他同学认真聆听,猜猜写的是谁。
设计意图:把学生分析理解人物的能力,落实到写上,发展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从“听、说、读、写”等方面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篇13:《氓》教学设计 (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的内容及表现手法,感受其古典韵律;把握作品中的女主人公的形象,理解其婚姻悲剧的原因;学会在朗读中理解诗意,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2、情感与态度:理解诗中悲剧产生的原因,体会诗中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正确评价诗中的主人公。
3、方法与过程:诵读体会,指导背诵,利用注释读懂诗歌,整体把握诗的内容,重点探究女主人公的形象,分析悲剧产生的原因。
教学课时:二个课时
教学预设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听教师配乐朗读,读准字音,把握诗歌节奏与情感基调。
二、利用注释读懂诗句。
1、概括诗歌情节,整体把握内容。
女主人公经历了恋爱结婚、婚变、决绝三个过程,她的身份也随之发生变化:由恋人到妻子,再到弃妇。
恋爱
(1)男子求婚,女子许婚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2)男女恋人相思、结婚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婚变
(3)劝诫女子不要痴情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4)控告男子移情别恋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5)补叙多年的苦楚和处境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决绝
(6)今昔对比的怨恨和痛苦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重点字词
通假字:说--脱 泮--畔 于--吁
古今异义:氓,古义指民众,百姓,课文指那个人;今义指“道德败坏的人
宴:古义指欢聚,今义指宴会
词类活用:
名词作状语 :“夙兴夜寐”中的“夙”和“夜”,分别指在早晨、在晚上
使动用法:“士贰其行”“二三其德”中“贰”“二三”。
形容词用作名词:“三岁食贫”中的“贫”,贫苦生活
特殊句式:秋以为期,宾语前置,子无良媒,判断句
三、理解诗中的比兴手法
比:“以彼物喻此物”,即打比方。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即先描
写其他事物以引起正题。
◆第三节里将女主人公比作“鸠”为了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女性容易动情,且难以自拔,就如鸠一样贪吃嫩桑叶会致醉昏迷 。同时抒写了内心的`痛苦,告诫他人不要轻易涉入感情。
明确:说明女性容易动情,且难以自拔,就如鸠一样贪吃嫩桑叶会致醉昏迷 。同时抒写了内心的痛苦,告诫他人不要轻易涉入感情。
明确:形象描绘女子因经历苦难、悲惨的生活而失去了青春的光华。
◆第三节第一、二句和第四节第一句起兴分别有何作用?
明确:⑴第三节以“鸠食桑叶”起兴类比说明女子不要对男子过分迷恋,为后文起铺垫作用。⑵第四节以桑叶的“黄而陨”起兴烘托女子年长色衰。
四、背诵全诗
第二课时
一、练习: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1、来即我谋 2、匪我愆期
3、将子无怒 4、乘彼垣
5、以尔贿迁 6、士也罔极
7、靡室劳矣 8、言既遂矣
9、静言思之
二、检查背诵
三、合作探究:完美女人与永恒悲剧
1、“生死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这是《诗经》中的名句意思是:你我生死在一块,立过的誓言不会改。深情牵着你的手,与你到老不分开。
2、朱熹曾就此诗的内容说过这样一句话:“此淫妇为人所弃,自叙其事以道其悔恨之意也。”
3、当代著名学者鲍鹏山说:在《诗经》中最完美的女性,我以为便是那位卫国女子。
探究一:《卫风氓》中的女子形象
探究二:这一桩婚姻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四、讨论分析
1、女主人是如何充当自己三种社会角色的?
作为恋人的她浪漫,多情、温柔
作为妻子的她贤慧、勤劳、善良
成为弃妇的她自尊、自爱、自强(或:刚烈、清醒)
2、面对爱情走向婚姻,她是否具有理性?
3、氓的婚前婚后的态度有怎样的变化?
婚 “氓之蚩蚩”
前 “信誓旦旦”
DD心情急切、热烈
婚 “二三其德”
后 “至于暴矣”
DD用情不专、暴虐,没有责任心
引鲍鹏山语:女性的美德与可爱,往往与男性的恶德与可恨的对比中,才更显得鲜明。
4、是什么导致这场婚变的?
(1)氓的用情不一,没有责任心。(2)男权制。
明确:“导致爱的消失的力量,正是当初导致爱的产生的力量。”“悲剧之令我们恐惧,不是由于它必然发生,而是它可能发生。”
(3)在这场失败的婚姻中,“我”也有责任。
5、如何看待课文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悲剧?女主人公婚变后还有没有可能获得幸福?
(1)爱情,值得追求,但不可沉溺;
(2)爱情与家庭幸福需要双方奉献与付出。
“仲春三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周礼地宫媒氏》)那是一个两性关系自由开放的时代。作品中的女人公婚变后是有可能获得幸福的。
五、完成“导学”练习,并背诵全诗。
篇14: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感受老舍先生对北平的眷恋深情。
2、由老舍文章中从小处入手的写作方法引领学生在写作时注意抓细微之处。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流溢在字里行间的怀乡之情。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注意写作是抓住细微之处的能力。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方法:
以朗读、讨论、交流作为学习本文的方法。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2、查找有关怀乡的诗文并谈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台湾现代诗人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名为《乡愁》的诗(背诵)。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余光中先生由“小时侯”、“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几个不同的时间段,写出了他一生的不同
时期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而结尾处更是由期盼海峡两岸的统一写出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情。其实类似于余光中的《乡愁》诗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一直是层出不穷,例如咱们曾经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生齐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打对应的诗文幻灯片)师:外还有贺之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该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打出相应的诗文的幻灯片)
师:另外还有些的诗句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月是故乡明等。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一篇同样
是表达怀乡之情的作品,那就是老舍先生的《想北平》。(打出相应的幻灯片)
二、作者简介:
师:说到老舍先生咱们不得不了解一下有关老舍先生的生平。老舍(1899—1966),北京人,满族。原名舒
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主要作品《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边说边打出老舍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三、文章背景简介(由对题目的解析入手)
师:同学们,大家都看到了文章的题目是“想北平”,既然是想北平,那说明作者当时在不在北平啊?生:不在。
师:的确。老舍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一九三六年,当时他正住在青岛,那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了对
中国的侵略,北平正处于危难之中,老舍作为这样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他对作为他的故乡的北平的怀念就可想而知了,现在就让我们一块来看一下老舍先生是如何表达他的这种思乡之情的?四、读课文并思考讨论问题a)作者说他爱北平但是又说不出来,为什么?
作者说他说不出,其实他还是说出来了,他是如何说的,以及说出了北平的那些特点?(生齐读课文,然后讨论问题,进行归纳并总结)
爱北平像爱母亲一样
说不出
不是诗人,道不出我的爱
复杂又有边际
动中有静对北平的布置匀调深沉的爱
说出人为之中显自然
书多古物多物质丰富
四、写作指引
师:通过学习咱们大家估计会发现,老舍先生在文中写到了许多不为人所注意的一些较小的事物,比如长
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水中的小蝌蚪、苇叶上的嫩蜻蜓等,大家不妨回顾一下咱们刚刚学习过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看他的诗中又写到了那些意象?学生回答: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五、布置作业:
师:结合课文的学习咱们根据本课的学习,写一篇作文,具体要求如下:请以思乡为主题,写一篇800字
左右的文章。注意要从细微处入手,小切点,深挖掘。教案说明:
1、《想北平》是高一语文第二学期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文章以“人类的栖居地”为专题,旨在观照两半球中的城乡变迁,了解历史文明的进程和发展走向,展示在特定生存境地中的人类情怀。《想北平》则用热烈而蕴藉的情思写出了与老舍先生“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写出了老舍先生对北平的深刻的思念之情。
文章中老舍先生先说他说不出对北平的爱,后又将北平与伦敦、巴黎、罗马等古代历史都城相比较,写出了北平的特点,其实就是变相写出了对北平的情有独钟和满腔热情,抓住由说不出到说出这个问题也就将整篇文章的脉络把握清楚了。所以授课时将对文章的理解的重点就放在了这两个问题上,即老舍先生爱北平但又说不出,这是为什么?以及老舍先生说他说不出,其实他还是说出来了,他是怎样说出来的,说出了北平的那些特点?
2、本课的学习分为六个环节来进行:首先是导入,由台湾现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以及回顾以往学生学过的相同主题的诗句来引入,旨在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学习情境,以便使他们融入到老舍先生所营造的这种思想之情中;其次是对老舍先生的简介,老舍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一位重要的作家,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其相关的文学作品;再次是四文章写作背景的说明,文章的写作是建立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以及与作者相关的人生经历和心态上的,并且也与之息息相关,了解相关的写作背景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第四就是让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讨论问题,使学生熟悉课文,并通过这种手段进一步深化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达到有效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的目的。第五步安排了将课文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对比,一则意在在写作上找突破口,二则使学生也有一个整体的单元意识,在写作上找突破口主要是抓取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小切口,深挖掘,并以此作为情感抒发的媒介。最后是根据文章的`学习布置作业,以达到有效锻炼承前所学内容的目的。
篇15: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母狗的形象。
2、体味诗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感受作者对社会上被侮辱欺凌的人的真挚的爱。
3、总结本诗的艺术特点。
作者
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1904~19-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开始写诗。19-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的课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19-年去彼得堡,拜见诗人勃洛克、克留耶夫等,19-年初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同年应征入伍,一年后退役并结婚。
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天上的鼓手》等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1919年参加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
1924至1925年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写出组诗《波斯抒情》(1924)、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诗集《苏维埃俄罗斯》(1925)等。1925年11月便因精神病住院治疗,完成自我审判式的长诗《忧郁的人》,12月26日写下绝笔诗,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自尽。
教学过程
1.你能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吗?
解析:叙述了母狗生子、失子和念子的一天。
2.文中处处都能体现母狗对小狗的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吧!
分析划线词或句子的表达作用
01.母狗整天抚爱着它们,用舌头舔遍它们的全身。
解析:表示舔的认真周到,突出了母狗的爱子之情。
02.母狗从一个个雪堆边跑过,紧紧地跟着自己的主人……
解析:表示和主人的距离近,寸步不离,传神地表达出难以割舍的焦急之情。
03.它觉得房顶上面的月牙儿正像是它的一条小狗。
解析:月牙儿是美的,自己的小狗也是美的。把思念小狗之情寄托于月牙儿,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04.只有一颗颗金色的星星滚动在眼中,滴落在雪上。
解析:用金色的星星比作眼泪纯洁而晶莹,更加突出了思子之情的圣洁。
3.文中除了母狗,还出现了哪些形象?
解析:还有主人和人们。
4.主人和人们对母狗的态度是怎样的?
解析:主人和人们都是:残忍,冷酷无情的。如:主人板着脸,把小狗抓来,塞进了一条口袋。人们嘲弄地向它扔石头。
5.小结
写母狗的遭遇和悲痛,写人们的冷酷和残暴,实际上是写社会上人与人的对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诗人表现出对母狗的真挚的爱,也寄托了对社会上被侮辱欺凌的人的真挚的爱。
总结
诗的艺术特点
(1)诗人善用对比,使对立的形象更加鲜明。
(2)笔触细腻的刻画了母狗的形象。
(3)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母狗对小狗的爱和母狗内心的凄凉。
(4)巧妙插入两处景物描写,以哀景衬托哀情,把母狗的悲痛描写得十分凄美。
练习
1.第一二节写母狗得子之喜,联系起来看,两个表时间的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解析:“早晨”“和黄昏”两个词语,突出母狗舔小狗的时间之长,充分表达母狗的爱子之情。
2.结合语境说说“踉跄”一词表达了母狗怎样的心情。
解析:表达了母狗失去狗崽的极度悲痛之情。
3.母狗望着高空,发出悲鸣时,月牙儿有怎样的表现?
解析:细细的月牙儿“溜过天顶,偷偷躲进田野和丘陵”。
4.月牙儿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解析:“溜”“躲”两个动作活画出深受感动的心情,十分传神。圣洁的母爱感天动地,月牙儿怎么忍心看下去呢?
★ 高一生物教研计划
【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案教学设计(集锦15篇)】相关文章:
必修五滕王阁序语文教案2023-10-27
新教材高一地理教学计划2022-05-06
关于高一语文教学工作总结2022-05-08
高中数学教学计划2023-04-04
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计划2022-06-14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滕王阁序》2023-08-02
高三语文备课组计划2024-03-18
《化学1必修》新课标教案2022-05-06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2022-05-27
教师个人工作计划高中语文2024-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