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水》的公开课教案

时间:2022-05-08 12:10:57 教案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秋水》的公开课教案(精选19篇)由网友“猴嘛”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秋水》的公开课教案,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秋水》的公开课教案

篇1:公开课《秋水》教案

一、导入: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望洋兴叹”,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四、思想内容分析:

1、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

板书设计:

百川灌河——雄壮

黄河

不辩牛马——开阔

第一层

欣然自喜——踌躇满志

河伯

天下之美尽在——夜郎自大

2、分析第二层

提问: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

提问: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

明确: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坻卜,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东面而视

大海

第二层不见水端

责己狂妄

河伯批己浅薄

贻笑大方

3、小界。提问:本文对我们有何启示?

明确:我们可以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那就是说一个人的见识总是有限的,见闻再多,也不能骄傲自满。(学生说出诸如“人贵有自知之明”、“知耻近于勇”、“谦受益,满招损”、“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自大由于无知”、“有比较才有鉴别”等,都应予以肯定。)

五、总结本文有关的语法

(一)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二)一词多义

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如、及、比得上。)

(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方位名词作状语。东:向东面。)

东面而视。(方位名词作状语。东:朝东,向东。)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少:认为…;少,小看;轻:认为……轻,轻视。)

(四)句式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句。宾语“己”置于动词谓语“若”的前面)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表示被动,可译为“……被……”,

(五)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六、分析本文写作特点

本文以寓言的形式说理,因此将客观的东西主观化,用拟人的来表现海、河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如河伯的沾沾自喜和对海神若的谈话就是如此,另外,在论说时,文章采用了引申譬喻的方法,以小见大地扩展话题。比如文章开始写的是水之大,而河伯对海神若的谈话则提到了仲尼之闻与伯夷之义,就由水势的大小拓展到道德学问的`方面来,使文章的内涵更丰富,主题更深刻。

篇2:公开课《秋水》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课文。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投影)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投影)

1、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高中三年级语文教案《秋水》教学设计3》。

4、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投影)

(1)古今异义:古今

至于北海到了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特指黄河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脸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义的人,或①不吝啬专通某种学问的人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作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篇3:公开课《秋水》教案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学习对比的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教时:一课时。

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词语、句式和对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

教法:

1、自读、研讨,疑难处教师作适当讲解、点拨。

2、利用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

3、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学时学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启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实生活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有阐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的散文片段节选《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城(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读第二教材P116)(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翻译: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以管理全国的重任相委任。”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理解思想内容。

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

提示: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

2、谦受益,满招损;

3、自大由于无知;

4、知耻近乎勇;

5、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6、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指导背诵

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是焉”。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

1、河与海的比较;

2、河伯认识的变化。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

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五、布置作业。

1、笔译全文。

2、写读后感。

篇4:《秋水》公开课教案

《秋水》公开课教案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以养良好习惯。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具准备:投影仪课件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建议该部分换用一些感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庄子的兴趣和喜爱,不要让人误以为你对庄子有厌恶之感)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听录音磁带。

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sì)渚(zhǔ)少(shǎo)殆(dài)

②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不是完全详尽的)。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以下开始板书)

层意连接语

第一层: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于是焉。

第二层: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于是焉。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4)本文属于一篇寓言故事,在这则故事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采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

(5)从这些对比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6)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第三次全体同学试背《秋水》。

篇5:《秋水》公开课教案

《秋水》公开课教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领略其非凡的智慧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3、把握文章内容,初步认识老庄思想,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一、导语

在中国有一桩有名的公案,便是对庄子的“无为而治”的误解。人们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这实在是误解了庄子的本意,庄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君主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庄子可以说是一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者。

二、 作者及《庄子》简介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中的无为精神,构筑起中国文人的文化后院,多少官场失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地安抚过。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为何有如此之魔力呢?

给大家讲两个庄子的故事吧。我想这几个故事可能胜过我所有苍白的解释。

故事一:庄子姓庄,名周,宋国(今河南商丘县)蒙人,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使臣带丰厚的物品金钱迎请他出仕,并许诺让他做宰相,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所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哩)

[以上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呈现]

教师引导学生翻译,然后归纳。明确:

这个故事说明: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义智慧的人往往喜欢和山水交朋友,而不为仕途所累。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物质欲望充斥,钱权高于一切的社会,庄子这种思想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关于庄子的这个思想,建议学生课后阅读《逍遥游》。

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另一点,即:

常人以为贵的,而庄子恰恰看不起;而常人认为贱的,却偏偏有时庄子所追求的。

这说明庄子对待事物的价值取向和常人是不同的。常人总是以“功利”为标准来衡量事物,而庄子恰是最不功利,最具超功利情怀的'“超人”。

所以“人都会经受灾患、苦难和磨砺,但当种种坎坷,“功利”已全然无计、陷于无路可走的时候,惟庄子,才能给你以帮助、给你以心灵的栖息之地!”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这应该也是一种智慧吧

故事二: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这个故事可能不为常人所理解,但我觉得它表明了庄子通达的生死观,他认为人的生和死,就像白昼和黑夜的更替一样自然,生不足喜,死不足悲,生活上应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安心适时而顺应万事万物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当与他艰苦度日、相依为命的妻子去世后,他没有像一般人一样哭哭啼啼,而是敲着瓦盆唱了一曲歌颂妻子一生的歌。

教师总结,并具体介绍《庄子》一书。

庄子一生贫困,却甘愿闲居独处,他坚守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无为而治的主张,他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他生活上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庄子的思辩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庄子思想集大成的

《庄子》一书是更是道家的经典之一,同学们齐读,了解《庄子》这部书:

《庄子》一书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写,外篇、杂篇是庄子的门徒所写。《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像融于一炉;它想像丰富,构思奇特,语言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

篇6:《秋水》的公开课教案

《秋水》的公开课教案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以养良好习惯。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具准备:投影仪课件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二、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建议该部分换用一些感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对庄子的兴趣和喜爱,不要让人误以为你对庄子有厌恶之感)

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听录音磁带

2.组织学生诵读课文,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第一次诵读,正音正字,疏通文字。

①正音:

涘(sì)渚(zhǔ)少(shǎo)殆(dài)

②制作文言知识卡片(不是完全详尽的)

卡片一: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

望洋向若(联绵词,仰视的样子)

大方之家(修养高,明白事理)

秋水时至(时令,季节)

卡片二: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卡片三:词类活用

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也可以理解为意动用法,以……为少)

篇7: 高一课文《秋水》公开课教案

高一课文《秋水》公开课教案

在中国有一桩有名的公案,便是对庄子的“无为而治”的误解。人们认为“无为”就是毫无作为、消极等待,这实在是误解了庄子的本意,庄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君主顺物而动,随天而行,无为而治,万物才会升腾),庄子可以说是一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智者。

二、作者及《庄子》简介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有人做过这样的比喻: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儒家思想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中的无为精神,构筑起中国文人的文化后院,多少官场失意的文人,在这个后院里,被老庄的潇洒无为,温情地安抚过。庄子到底是何许人,为何有如此之魔力呢?

给大家讲两个庄子的故事吧。我想这几个故事可能胜过我所有苍白的解释。

故事一:庄子姓庄,名周,宋国(今河南商丘县)蒙人,战国时哲学家,散文家,庄子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常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和破鞋子。《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楚威王听说庄周贤能,派使臣带丰厚的物品金钱迎请他出仕,并许诺让他做宰相,我宁愿在污浊的小沟渠中游玩而自寻快乐,也不愿被拥有国家的人所束缚。我愿终身不做官,以便畅快我的志向哩)

教师引导学生翻译,然后归纳。明确:

这个故事说明:庄子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义智慧的人往往喜欢和山水交朋友,而不为仕途所累。在我们今天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物质欲望充斥,钱权高于一切的社会,庄子这种思想实在值得我们学习。关于庄子的这个思想,建议学生课后阅读《逍遥游》。

从中我们又可以看到另一点,即:

常人以为贵的,而庄子恰恰看不起;而常人认为贱的,却偏偏有时庄子所追求的。

这说明庄子对待事物的价值取向和常人是不同的。常人总是以“功利”为标准来衡量事物,而庄子恰是最不功利,最具超功利情怀的“超人”。

所以“人都会经受灾患、苦难和磨砺,但当种种坎坷,“功利”已全然无计、陷于无路可走的时候,惟庄子,才能给你以帮助、给你以心灵的栖息之地!”鲍鹏山《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这应该也是一种智慧吧

故事二:传说庄子的妻子死了,惠施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两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

这个故事可能不为常人所理解,但我觉得它表明了庄子通达的生死观,他认为人的生和死,就像白昼和黑夜的更替一样自然,生不足喜,死不足悲,生活上应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安心适时而顺应万事万物的发展和变化),因此,当与他艰苦度日、相依为命的妻子去世后,他没有像一般人一样哭哭啼啼,而是敲着瓦盆唱了一曲歌颂妻子一生的歌。

教师总结,并具体介绍《庄子》一书。

庄子一生贫困,却甘愿闲居独处,他坚守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无为而治的主张,他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约束,自由自在的生活;他生活上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庄子的思辩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庄子思想集大成的

《庄子》一书是更是道家的经典之一,同学们齐读,了解《庄子》这部书:

《庄子》一书是道家经典之一,现存33篇,其中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写,外篇、杂篇是庄子的门徒所写。《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像融于一炉;它想像丰富,构思奇特,语言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其文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三、课文梳理

庄子是智慧的,《秋水》就注定是富有智慧的,学完《秋水》之后,我们肯定会聪明很多。闻一多先生曾有如此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文化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

今天我们就要真切地认识一下这位让闻一多先生崇拜到发狂的庄子了。

㈠初读课文,读出文章气韵

1、单个学生读,纠正字音及停顿

首先我们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篇课文。

问:这位同学的朗读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1)纠正字音

泾(jìng)流两(sì)渚(zhǔ)崖之间少(shǎo)仲尼之闻殆(dài)

(2)纠正断句: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2、过渡:其实,文言文的诵读,最主要的不是普通话的问题,也不是字音是否准确的问题,而是要读出文章的气韵,读出文言文的魅力。下面我们先一起来听课文朗读。

教师范读(配乐动画朗读)

整片课文以平行语势为主,诵读时语调要平缓,但有两个地方有情感的起伏,读时要注意:一是“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自。”要读出河伯的洋洋自得、喜悦;二是单看一“叹”字,就知道较之前,朗读时应该低沉些缓慢写,以表达心情的沉重。

3、根据诵读提示,同学们大声诵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韵来。

4、请一位同学再读课文,并让学生点评

㈡疏通文义,积累文言知识

同学们把这篇文言文读的很有气韵,可同学们能否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自主学习这篇课文吗?下面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边读边翻译课文,并圈点勾画出难以理解的字词句式。

同位前后位之间共同解决疑难

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多媒体检测通假字、词类活用、句式(注意给点时间落实到课本上)

1、通假字

①泾流之大(“泾”通“径”,径直)

②不辩牛马(“辩”通“辨”,辨别,区别)

2、古今异义词

②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古义:在这时,今义:连词)

③至于北海(至:动词“到”;于:介词,今:用作另提一事的连词,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今义,常指我国一部分海域。)

④东面而视(东面,脸朝东,今:方位词,东边)

⑤大方之家(大道理;后又称博学的人为“大方”或“方家”;大方之家即修养高,明白事理的人,今:今义常用于“大方向”、或者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3、词类活用

①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令)

②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③顺流而东行(名词用作状语,向东)

④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⑤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4、文言句式

A、判断句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者,……也”表示判断)

②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是副词“非”和连词“则”的配合格式,可译为“如果不是……那么就……”)

B、宾语前置句

①以为莫己若者(否定句中,代词“己”作宾语前置。即“莫若己”:无人能比得上自己)

②我之谓也(助词“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即“谓之我也”: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啊。)

C、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用“见……于……”表示被动,“见”表被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比如“他被骗”,我们文言文可以说“彼见欺”,而“他被人骗”,我们就不能说成“彼见人欺”,而要说成“彼见欺于人”。)

D、固定句式

①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古汉语常见,可译为“认为……是……”“觉得……是……”)

②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连词。连接上句或上段,用在下句或

下段的开头,可译为“再说”“况且”,表示意思推进一层)

5、一词多义

若:1、望洋向若而叹曰名词,海神名

2、以为莫若己者动词,比得上

闻:1、闻道百动词,听到

2、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名词,学识

之:1、泾流之大代词,这样

2、我之谓也助词,宾语前置标志,无意

3、仲尼之闻助词,的

于: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介词,在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被

始:1、于是焉河伯始旋见面目副词,才

2、始吾弗信名词,开始

㈢品读课文

1、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思考:

⑴、这篇文章出现了哪两个人?

河伯――传说中的河神若――传说中的海神

⑵、河伯在自己的河中及后来到了海中,这前后河伯在感情上有没有发生了变化呢?(有)那么,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来,(开始河伯的感情是―――欣然自喜,后来―――望洋兴叹)

2、河伯为什么“欣然自喜”?请用文中的话回答

生答,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涣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你想象一下百川“灌”河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而灌字很有霸气,我们篮球上有大力灌蓝,灌是从上到下的,那种气势力度是令人震撼的,所以河伯就有骄傲的资本了。别的河流是流出来得,我的河流是灌出来的。就是不一样

(蛮强劲的,水流多而且汹涌澎湃,极有气势)

“径流”,直涌的水流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景象?

就是那种直流,浩荡奔涌,一泻千里的洪水。

为什么会不辩牛马,这说明了什么?多远的距离才能使你不能分辨牛和马呀?

这是说明黄河非常的雄伟开阔,

应该是这样的.吧?请同学仔细看屏幕,PPT显示黄河的雄伟开阔。

小结:

既然眼前的黄河如此宏伟壮观,如此气势磅礴,作为黄河之神的河伯,他的心情是怎样?用词语形容河伯的心理。

(踌躇满志,洋洋自得,飘飘然)

所以刚才同学的朗诵怎样调整一下会比较好一些?

语调高昂,带着一种骄傲与自豪,同时语速要慢一点,才能表达出那种有点孤芳自赏的自负与自傲,最好能带点摇头晃脑,对吗?

请同学再读。

点:好的朗诵,应该建立在对文字准确而深刻的理解基础上。

河伯是“自喜”了,而且以为天下美景尽在掌握之中,但作为局外人的我们知道他的这种“自喜”实际上是一种什么的外现?

(自大自负,妄自尊大,夜郎自大)

3、见到大海之后,河伯为什么要望洋兴叹呢?同样请你从原文中找出答案。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端:边际。寥寥数语,将一片无边无际的海的世界呈现出来。

若你是他,你心里会怎么想?

大海接纳众流、浩瀚无边,黄河与之相较,实在是太渺小了。

所以河伯“叹”的是自愧弗如,认识到自己的简陋与渺小,

河伯“叹”的是为自己先前的浅薄而甚感惭愧,为刚才的自我得意孤陋寡闻而汗颜,

( 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边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认识到自己的简陋与渺小后,又为自己先前的浅薄而甚感惭愧,故而会望洋兴叹。一个喜,一个叹,河伯的心理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此一“叹”字,显示的是河伯自觉渺小之后的羞愧心理。)

还有一个细节,同学注意到吗?

在之后的语句中,句末的语气助词明显地多于前段,所以朗诵时停顿的时间要稍微长一点。谁能说一下,此时放慢语速说话的河伯脸上会是怎样的一种神态?

(羞愧,若有所思,怅然若失,佩服)

在理解的基础上,同学一起齐读这一部分

4、⑴如果说之前怎们认识了一个狂妄自大的河伯,那么此时的河伯又给了你怎样的印象?

(知错就改,有自知之明,谦虚)

错而能改,善莫大焉(前面我们还认识了知耻近乎勇的廉颇)

苏格拉底也曾说过“骄傲是无知的产物。”越是学识渊博的人越谦虚蛭他们知道还有更广阔的世界等着人们去探索。为人要谦虚

人都是有弱点的,不能冷静、客观地审视自我,以自我为中心,小有成绩辄沾沾自喜,妄自尊大,这也是人性之大弱点之一。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井底之蛙”“夜郎自大”这些成语。但是河伯这个井底之蛙,跳到了井台上,终于看到了天地之大。我们讲解铃仍需系铃人。人的错误的解决,也是得靠自己。特别是心灵上的错误。假如河伯不但夜郎自大,而且固步自封,那就不可能发现自己的错误,也永远不可能改变。那就真的“殆”矣。而此处,河伯已然不殆了。他善于反躬自省,富有自知之明。在这一点上,河伯是明智的,堪称智者。所以我们要冷静、客观地审视自我。

⑵河伯的事情还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呢?

(不能妄自尊大/要有自知之明/知错就改的勇气/为人要谦虚/对于世界来讲,自己总是渺小的/放开眼界,才能看到广阔的天地。/)

河伯在秋水到来时看到黄河浩浩荡荡,横无际涯,他惊叹欣喜,但他面对大海时他才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可笑,从而说明天地难穷,宇宙无穷,以及个人的渺小。

这就是庄子首先要告诉我们的一个道理:个人渺小,天地难穷。

看到“百川灌河”就“欣然自喜”的河伯是自大的,浅薄的,请同学们记住:任何时候,“自大”的同义语都是“浅薄”。(自大由于无知)。

河伯已经无憾,并值得我们学习。看来,庄子的智慧之水,洗清了河伯的双眼,荡涤了他心中的尘埃。

这是不是又可以让我们想到一点:人与人之间应该是相互联系的,一个人如果要发现自己,往往是建立在他人的基础之上的。(有比较才有鉴别)

⑶有一个问题我不明白,还有同学能帮我解答?河伯在感叹自己的渺小时,为什么又要说到孔子和伯夷呢?

①联系上文,这里说的“弗信”究竟“弗信”什么?

(“有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者”世上还有如此狂妄,不可思议之人?)

(“仲尼”,学识渊博之人,“伯夷”孤竹君之子,他不受帝位,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一般人认为他很有节义,封建社会把他当作高尚守节的典型。)

②在现在的河伯看来,“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可不可以?

现在看来是可以的,见识到大海广阔无边的河伯明白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河伯在慨叹宇宙的无限并进而联想到学海的无涯。正像庄子所谓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河伯身上的东西,我们应该好好借鉴和学习,否则我们也会“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总结:

栩栩如生的河伯也印证了庄子散文的特点: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通过具体的故事阐发抽象的哲理,既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又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尽管是短短的文字,也能让我们从中领会到其中庄子的智慧。

5、让我们有感情的再次齐读课文,让庄子的智慧之水,洗涤我们蒙尘的心灵。

四、拓展延伸

让我们沿着庄子的故事,继续。

设想一下,如果你是海神若,会怎样回答河伯呢?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译文我从来没有以此自夸,我自以为形体同于天地,气魄受于阴阳,我在天地之间,好像大山上的一块小石,一株小树,正自感到渺小,又怎么会因此自大呢。)

海神的话给你什么样的启示。

教师明确:

伟大的人总是谦虚谨慎、不断反躬自省。

“无知者无畏”,“有知者才有所畏惧”,因为天地无穷,宇宙无穷,作为人的我们,永远是其中最渺小的一员,所以让我们心怀谦卑去努力学习,心怀敬畏去对待世间万物。这是我个人读这文章所感悟到的。

读了海神若的话,我们更形象、也更理性地懂得了应该谦虚谨慎、不断反躬自省的道理。在今后的人生里程中,我希望大家首先要使自己成为一座山,同时要放开眼界,成为一座不断攀升、不断超越的山。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是充实的,才是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

庄子是一位智者,庄子的魅力跨越千年,李怀宁在《忙里偷闲读庄子》一文中这样形容:

他是个特立独行的思想家,是文采斐然的散文家,是幽默大师,是故事大王,是心理医生,是穷光蛋,是常常感到寂寞的隐士,是藐视权贵的奇才,是淡泊名利的高人,是悲天悯人的仁者,是滔滔不绝的辩士,是好抬杠的朋友,是田园诗人,是经常援引神话的无神论者,是喜欢异想天开的理想主义者,是濮水边的渔翁,是田间的歌者。然而,这一切仍然不足以概括他。

小结: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希望同学们在流连于青春小说、流行杂志等文化“快餐”的同时,也留一方净土给庄子这类大师们,相信你一定会受益匪浅。

五、布置作业

1、字词句式整理到作业本上

2、用《庄子》里的成语接龙

篇8:《秋水》教案

《秋水》教案

同学们在高中时一定都接触过庄子,我想问问大家,你们学过了哪些篇目,庄子在你们心目中是怎样的形象(这堂课,给不熟悉庄子的同学算作一个介绍,希望引起大家的兴趣,给熟悉庄子的同学作一个交流)   庄子引入   庄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由于庄子主张顺应自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给人感觉是具有虚无主义色彩,思想消极“厌世”,以致很长时间人们都“谈庄色变”。尤其是我们从小都接受以孔孟为代表儒家思想熏陶,刚健、有为、进取、入世是我们的造价取向,而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偏柔顺、无畏、无力、退守、潜稳,似乎与我们一直以来的形成的人生关不相融合。那么我们究竟应该怎样来理解庄子呢?  “儒家像粮食店,决不能打到,否则打到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上门即可”(南怀瑾托语别载)yao   这句话生动形象地揭示出了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特色。   为什么说儒家像粮食店,不能打倒。这是因为儒家关涉的是我们日常伦理中的人生,是把人放在一个历史的社会的秩序里,讲究的是为人为学之道。如:《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等等《论语》中的话都了一作为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从而为我们人生的主流思想。 就像在座的各位同学,大家正处于美好的青春年华,生命的旅程刚刚展开,大家必然有很多的报复,对世界对未来充满希望,这是积极上进的,社会的发展也是需要的。然而,我们积极向上的理想总会与现实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不可能不遇到困难、挫折以及心灵上对生命的困惑,其实,也就是说我们的心灵不可能不生病,生病了我们就需要吃药,就需要找到道家。 那为什么说道家是药店呢?也是因为道家是把人教在宇宙的生命的秩序里,关怀着天地大道中的人生,讲的是为生之道,它可以为我们开拓新思路、新境界,就像一剂调整人心的清凉剂,能够给予人生智慧和豁达,它告诉我们,人还可以以另一种方式活着,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思考人生。   一、庄子简介(生平、性格、思想、创作、影响)   二、《秋雨》赏析   三、拓展阅读   这样说,也许同学们还不能深切地体会,下面我们先了解一下道家集大成的人物――庄子的生平、性格、思想、创作、影响,然后通过《秋水》的具体赏析来体会、并希望能激发大家对庄子学习得兴趣。   一、庄子简介  (一)生平  关于庄子的生平扑朔迷离。他活着的时候,履历、声名不彰显,又厌烦交际,所以除了随身的几个弟子,很少有人认得他。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古代文献中记载得很少。只有《史记.老子列传》有很少的记载:  “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国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不言,大抵率寓言也,其言恍洋自恣以适己,故王公大人不能器之”。《史记.老庄申韩列传》   根据史记的记载以及其他考证,现在一般这样简述庄子的生平:   庄子(约前369――前286年)名周,叫庄周。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今河南商丘县东北,一记安徽蒙城县),做过蒙地漆国小吏。一生过着穷苦的生活。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的代表人物,也称老庄。   讲解 1、子者,男女之美称也,含尊敬的意思。也指著书之说代表一派的人。如孔子、孟子等    2、八十多岁,也与孟子(约前372――前289)、屈原(约前340――前278)大约同时。   3、在商丘市民权县顺和青莲寺时,有庄子的墓,清乾坤年间立石碑一座,阴刻“庄周之墓”四字。   4、漆国小吏,不久辞去,楚威王闻其贤名,以厚礼聘任相知,庄子不就,再也没有当官。他一生没参加过任何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个地地道道的不求功名的隐士型思想家,老子关心政论,但庄子关心的是人类心灵的解脱。   5、身居陋室,饿得面黄肌瘦,向人借粮,穿着打补丁的粗布衣服和用麻绳绑着的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   6、哲学家,文学意味浓,但文章不容易懂。 7、道家和道教是不同的,它们有一定关系,道家哲学的主要精神贯穿于道教之中,奉老子为教祖,尊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并将老子的道德经作为主要经典之一,唐玄宗也颁布诏书,赐号庄子为“南华真人”称其书曰《南华真经》 但道教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道教所谓长生不老,成仙通神是老庄里没有的思想。道教作为一种宗教,有其神仙崇拜和信仰,有教徒与组织,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二者不是一回事。 (二)性格 蔑视贵权、淡泊名利、追求自由、顺应自然、生死如一。 庄子约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景矣!”庄子回首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XX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屋途中乎?”二夫皆曰:“宁生而曳屋于途中乎”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屋于X中”。(《庄子  秋水》) 庄子此时面临这样的选择:前向是碧波粼粼的濮水以及水中从容不迫的游鱼,背后则是楚国的官位――两者巨大的差距使道道选择题看起来十分容易,但是大概楚威王也知道庄子的脾气,所以用了一个“景”字,只是庄子要不要这种“景”?多少人在这种“累”        

篇9:《秋水》教案

郑光程

一、 导入  :

我们中国的成语源远流长,含义深刻。其中有两个成语,一个是“ 望洋兴叹” ,一个是“贻笑大方”。大家知道它出自什么作品吗?(《庄子” 秋水》)有谁能说一说这两个成语的意思?( 望洋兴叹: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贻笑大方:让内行者见笑。)

二、 介绍作者及《庄子》

庄子,名周.宋蒙城(今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生于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死于公元前三世纪上半时期,与孟子同时或稍后。他作过蒙城漆园吏;楚威王要拜他为相,他拒绝了。

《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后学者所著。一般人认定,“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一篇是门人和后学者所著。它是一部唯心主义哲学著作,但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庄子》一书的思想核心.即清静无为,顺应自然,随从世俗,反对人为,弃圣绝知,否定现实的进步和斗争。

《庄子》中所宣扬的社会理想是人类远古,所谓“其卧徐徐,其觉于于”;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庄子》有一定的批判精神。当时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大批的贵族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他们极尽诡诈残酷,贪婪无厌,穷奢极欲。庄子反对“知”、“圣”,诅咒黑暗,往往是基于此而发。在后学中更明确指斥“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这种深刻的批判精神,体现了《庄子》文章一定的现实意义,对后代也有积极影响。

三、 整体感知课文

《秋水》是《庄子・外物》中的一篇。课文节选的是《秋水》篇的开头一段,以河伯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学生思考:全文可分为多少个层次?怎么划分?每层讲什么?

明确: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四、 思想内容分析:

1、 分析第一层

提问:本层共两句话,每句讲什么?

明确: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的骄傲自满。

提问:河伯骄傲自满的神态、心理可用什么成语概括?

(参考:踌躇满志、夜郎自大)

板书设计  :

百川灌河――雄壮

黄河

不辩牛马――开阔

第一层

欣然自喜――踌躇满志

河伯

天下之美尽在――夜郎自大

2、 分析第二层

提问:见到大海,河伯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明确:对于接纳众流、浩瀚无垠的大海来说,黄河与之相较,又实在是太渺小了。当河伯怀着洋洋自得的心情向东而行,到达北海,“东面而视”时,满眼所触及的是无边无际的茫茫海水,这和“不辩牛马”相差何啻天壤。河伯还有自知之明,顿觉自己的见识局于一隅,自愧弗如,故而会望洋兴叹

提问:河伯是怎样进行自我批评的?

明确: 首先以“‘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接着以小看仲尼和轻视伯夷的事例,证实了自己的浅薄。最后以一个“殆”字,阐明骄傲自满的危害性,即势必遭到“大方之家”的耻笑。批判层层展开,步步深入,一个狂妄自大,又将幡然悔悟的河伯形象跃然坻卜,呼之欲出了,从而揭示了反骄破满的主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板书设计  :

东面而视

大海

第二层 不见水端

责己狂妄

篇10:秋水教案

精选关于秋水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教案’秋水教案。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引入课文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正音释义,教案《‘教案’秋水教案》。后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时:时节、时令灌:注入河:黄河泾:jīng畅通无阻的水流两涘渚崖之间:sì水边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望洋向若而叹:仰视而望的样子若:海神名少:小看。轻:轻视难:nán难以穷:尽旋:掉转殆dài危险

2、分析课文

①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3、(1)古今异义:古今

至于北海到了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特指黄河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脸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义的人,或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作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5)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6)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四、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无知有比较才有鉴别

五、课堂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虽然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同学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握机遇,超越自我,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六、板书设计

欣然自喜(黄河)天下之美尽在己

河伯(骄傲自满)人的认识山外有山

有限天外有天

(设喻)望洋兴叹(大海)见笑于大方之家(自叹不如)ice

篇11:秋水教案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

2.进一步体味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

课前准备: 完成第一课时词语疏通的教学并要求全文背诵,请同学们以四人为组查找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

教学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第二课时

1. 导入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诸子百家散文,其中著名的有哪几家?

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师: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庄子。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庄子思想对于我们或许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意义,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庄子的精神世界。

师:庄子是一个善于用寓言讲故事的人,他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现在常用的“井底之蛙”就是其中的一个,有哪位同学能讲给大家听听?

生:井底之蛙对东海的大甲鱼说:我快乐极了,出来时在井栏上跳跃,回去时在井底休息;在水里游的时候,水会浮起我,到水底的时候呢,有泥巴来按摩我的脚,可看看旁边的小蝌蚪、小螃蟹它们就比不上我了。我独据一池井水,跳跃其间,无比自在,你也进来享受享受吧!可是甲鱼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膝却已被绊住了。它缓缓地说道:东海有一千里长,八千尺高,即便连年旱灾水灾海水都不曾为之减少或增加,这才是它真正的快乐呢!井底之蛙听了之后若有所思。(可简要讲述)

师:庄子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不要自以为是,天外有天……

2. 领悟课文《秋水》中庄子的思想含义

(1)师:那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呢?请全体同学齐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以河伯与北海若的一段对话说明要谦虚,不能自满;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强中自有强中手……

(2)师:我们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请同学们散读文章的第二段,从文中找出最关键的词句。

(3)师请生一边回答,一边自己出示板书:

水—— 海 —— 天地

小石小木 大山

中国——四海——天地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 旷野

人——万物

毫末 马体

(4)师总结归纳:

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这几个比较,“百川之水,莫大于海”,四海与天地比,好似小石小木与大山,中国与海内比,有如小米粒在大粮仓中,四海在天地之间,犹如小洞穴在旷野里,人与万物比,又如毫末在马体上,同样的“四海”因为所比的对象不同,也被比成了“大粮仓”和“小洞穴”,同一个事物,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我们很自然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事物的大和小是相对的。(出示板书)

水—— 海 —— 天地

小石小木 大山 大和小

中国——四海——天地 是相对的 →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 旷野

人——万物

毫末 马体

3. 由课内知识延伸至课外,进一步理解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

(1) 师点拨:由前面我们所得出的“大小是相对的”结论,很容易能想到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相联系的相对论,空间的大小是相对的,时间的长短是相对的,《秋水》中的“少仲尼之闻”也反映出了另一种相对性,同学们想一想这指的是哪方面的相对性?(知识)

(2) 庄子有句与此有关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件物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出不同的印象。在庄子看来,一样事物可以是大,又可以是小,可以是贵,又可以是贱,事物没有确定不变的标准,所以他提出了大小、贵贱、生死、物我等同的观点,即齐大小、齐贵贱、齐生死、齐物我,这就是庄子思想颇具特色的“齐物论”。(出示板书)

水—— 海 —— 天地

小石小木 大山 大和小 齐(以…为同)大小 天地与我并行

中国——四海——天地 是相对的 →齐 生死 →

小米粒—大粮仓 齐 物我 万物与我合一

小洞穴 旷野

人——万物

毫末 马体

(3) 师:这些看来很深奥的道理庄子也是通过讲寓言故事的形式来告诉大家的,上节课后,我布置大家回去找一些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有没有同学找到庄子讲的有关生死的小故事?

生讲述“鼓盆而歌”的故事,师同时放幻灯。

师点拨:这个看起来有点无情的故事恰恰体现了庄子的生死观。人一旦死去,埋掉、烧掉化为泥土,散为尘垢,甚至连意识也没有,这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恐惧,无怪乎王羲之要说“岂不痛哉”而庄子则认为人开始是没有生命的,只有气息形成“形”,“形”变成“生”,“生”又变成“死”,最后又归为气息。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好象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自然。这样的观点不是让人轻视生命、一心求死,而是要人呵护生命,不因为死亡的到来而忧伤生命。

(4) 师:下面我们要讲的故事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关于庄子做梦的故事,请查到这个故事的同学为大家讲述一下。

生讲述故事,师放幻灯。

师点拨:以梦喻志是文人常用的方法,著名的有南柯一梦、黄粱美梦,都是些平生穷困潦倒的人,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一旦梦醒,一锅黄粱尚未煮熟,而南柯也不过是一个蚂蚁窝。他们梦的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求之不得就产生破灭感。而庄子的梦更奇异、更优美,翩翩而飞的小蝴蝶徜徉在大花园中,蝶儿飞舞在花丛间,逍遥在阳光空气下,在这里天地万物与我合二为一,达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庄子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精神上无限自由的世界,从整体处观察事物,从各个角度作全面的透视,不以人类为中心,不以自我为中心,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对立的宇宙观,达到万物合一的境界。

4. 讨论体会庄子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师;现实生活中物质的欲望、名利都可以是牵制我们自由的东西,照庄子看来,人、物欲、自然等等都应该是一个和谐自然的整体,人类的行为与行事都应合乎自然的运行。对于现世人类无止境的贪欲与物化,庄子的思想无异是调剂人心的清凉剂。下面请同学们的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例子是可以体现庄子思想的时代意义的。

生讨论略(可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物欲过度的追求而失控浮躁等方面展开)

5. 师小结: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一节课的时间只能“蜻蜓点水”,其中的睿智与哲学还需要我们在课后进一步感悟与领会。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曾经说过,在我们心灵生病的时候,会需要进进药店,可是任何药也不能吃得过量,否则也会有负面的效应,所以关键的是对度的分寸拿捏。

篇12:《秋水》节选教学教案

《秋水》节选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与思想的基本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子;

3、领会《秋水》的思想内容;

4、背诵节选部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秋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难点:河伯感叹的几句话的翻译

三、教学方法:

自学法

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这节课学习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一篇文章《秋水》的节选部分。道家的创始人物是老子,即李耳。老子河庄子并称“老庄”。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与孟子大体同时代而稍后。在认识论上,庄子主张相对主义,具有朴素的辨证法色彩;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学习这篇文章,也有三个目标:掌握字词、领会思想、背诵全文。

2、朗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1)教师朗诵,正音:泾-径、殆、长

2)教师讲解以下词句:

泾、渚、东面而视、旋、望洋、若(海神)、若(比得上)、少仲尼之闻(小看仲尼的学识。少,以……为少,意动用法。闻、见闻,学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3)集体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3、内容、思想、艺术手法。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以下本文的内容和思想意义。并简要分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学生笔头概括,教师宣读几个好的,并加以重申。

文章写秋水来临的时候,学多小河里的水都流向了黄河,两岸之间,分辨不清是牛是马,于是,黄河之神河伯就以为天下壮阔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了。但等他顺流而下来到北海的时候,才发现这里的水面更为开阔,根本看不见尽头。所以,河伯对海神若叹息说:古人所谓的“听的道理多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实在是说我啊。况且我曾今听说有人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亲眼看到您的广阔无边,(我才发现自己错了,也才相信确实会有人会狂妄到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的.程度),我要不是到您这里来一下,哪就危险了啊。(那时)我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啊。

通过这个语言故事,形象而生动的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本文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写寓言故事,河伯的形象生动鲜明,通过对河伯的心里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的表现了河伯从沾沾自喜到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文章还很注意对比手法的应用。秋水来临是黄河美景和大海美景的对比,河伯欣然自喜和望洋而叹的神态的对比。对比之中表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朴素哲理。

4、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线索——分解任务——组合

5、课堂练习。

六、教学反思:

篇13:《秋水》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 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 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 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 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 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 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 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一位古人:“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这位作家是谁?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又出自他的哪篇文章?明确:庄子《秋水》板书课题 引入课文

二、简介《庄子》并解题: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一书,汉代著录为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篇,通常认为是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有庄周门人及后来道家的作品。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 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三、分析课文:

1、 齐读课文、正音释义。后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字词读音及断句):

时:时节、时令 灌:注入 河:黄河 泾:jīng 畅通无阻的水流 两涘渚崖之间: sì 水边 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洋向若而叹: 仰视而望的样子 若:海神名 少:小看。 轻:轻视 难:nán难以 穷:尽 旋:掉转 殆 dài危险

2、 分析课文

①全文分两层:第一层(“秋水时至……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第二层,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全文的主旨是什么?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地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③本文在写作上有何特点?这篇文章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黄河的宽阔与北海的壮观的对比;河伯的“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情节得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3、(1) 古今异义: 古 今

至于北海 到了 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 特指黄河 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 脸 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深明大义的人,或 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 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 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 名词做状语, 按时。

顺流而东行 名词做状语, 向东。

东面而视 名词作动词, 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 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 特殊句式:

闻道百 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 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

(4) 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5)通假字:泾流之大。(“泾”通“径”,直流。)

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辨别。)

(6)固定格式: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

四、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人贵有自知之明 知耻近于勇

谦受益,满招损 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自大由于无知 有比较才有鉴别

五、课堂小结:

《秋水》这篇课文虽然仅仅节选了《庄子·秋水》的第一自然段,但我们同样领略到了庄子散文的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设喻巧妙,机趣横生的特点。不仅如此,还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只有开拓视野,不断创新,才能有所提高,顺应时代的潮流。同学们生活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一定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把握机遇,超越自我,用我们的智慧、知识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六、板书设计:

欣然自喜(黄河) 天下之美尽在己

河伯 (骄傲自满) 人的认识 山外有山

有限 天外有天

(设喻) 望洋兴叹(大海) 见笑于大方之家 (自叹不如)

篇14:《秋水》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教学重难点

理解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方法

诵读法、文言卡片法、课堂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很短小的文言文——《秋水》。

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吧。大家认为其中最有名的两个派别或者说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两个派别是哪两家呢?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庄子)

师补充: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可见,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便是庄子。今天我们就来一次亲密接触,零距离感受其思想魅力。

介绍庄子

先让学生介绍,教师再补充,展示PPT介绍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东北)人,大体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庄子的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精神生活却异常丰富:读书、漫游、观察、遐想,追求“至人无己”的自由境界。庄子的思想较为复杂:在政治上,他激烈而深刻地抨击统治阶级,赞同老子的“无为而治”,主张摈弃一切社会制度和文化知识;在思想意识上,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在生活态度上,他顺应自然,追求绝对的自由。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它吸收了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此外,还善于运用各种譬喻,活泼风趣,睿智深刻。行文有时像风行水上;有时像万斛源泉,随意流出,汪洋恣肆,奇趣横生。总体来说,庄子散文极具浪漫主义风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赢得无数文人学士的仰慕。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解题

“秋水”的含义:秋天的雨水。

一、第一次诵读

指定个别学生诵读,让其他学生仔细听,指出错误之处或者和自己读的不一样的地方,教师再纠正。

二、教师讲解课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重点字词:

1、时至:按季节来到。

2、百川灌河:许多小河流的水都流入黄河。

3、泾流:同“径”,直流的水波。

5、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两岸和河中沙洲之间,分辨不清对岸的牛和马。

6、河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

7、尽在己:都汇聚到这里来了。

8、北海:北方的大海,今渤海。

9、东面:面向东;脸朝东。

10、旋其面目:改变先前洋洋得意的面容。

11、望洋向若:望着海神;面对着海神。(望洋:抬头向上看,仰视的样子。)

12、野语:俗语。

13、闻道百:听到过很多道理。

14、莫己若:没人能比得上自己。(宾语前置:莫若己)

15、少仲尼之闻:小看孔子的学识。

16、轻伯夷之义:轻视伯夷的高义。

1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现在我目睹了大海您的无穷无尽。

18、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修养高的内行人笑话。

附:《秋水》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对东面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三、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制作文言卡片

卡片一:字音、成语

泾(jīng)流两涘(sì)渚(zhǔ)崖殆(dài)少仲尼之闻(shǎo)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卡片二: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同“径”,直。

不辩牛马:辩,同“辨”,辨别。

卡片三:古今异义

(1)至于古义:到了,到达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2)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3)面目古义:面孔

今义:相貌

(4)大方古义:大道理

今义:不吝啬;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5)于是焉古义:介宾短语,在这时

今义:连词,表顺接

卡片四: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时:按时。名词作状语。

(2)顺流而东行: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东面而视:东,朝东,名词作状语。

(3)少仲尼之闻:少,以…为少,形容词意动用法。

轻伯夷之义:轻,以…为轻,形容词意动用法。

(4)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美,美景,形容词作动词。

卡片五:一词多义

(1)若望洋向若而叹曰:海神名,海若。名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比得上。

(2)闻闻道百:动词,听到。

少仲尼之闻:名词,学识,学问。

(3)始始旋其面目:副词,才。

始吾弗信:名词,开始。

(4)见不见水端:动词,看见。

见笑于大方之家:与“于”一起表被动。

(5)之我之谓也: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少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卡片六: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

以为莫己若(以为莫若己)

我之谓也(我谓之也)

(2)判断句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3)定语后置句

闻道百(闻百道)

(4)省略句

(河伯)顺流而东行

(河伯)东面而视

(5)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于…)

四、问题探讨

①秋水来了,黄河是怎样的情形?(1生读这几句,质疑问难)河伯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②秋水来了,东海是怎样的情形?河伯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情形表现连接语

百川灌河欣然自喜于是焉

秋水时至

不见水端望洋兴叹于是焉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换句话说是批评谁?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本文写的是真人真事吗?以虚构的故事来讲述道理,属于寓言。

本文既属于先秦散文,又是一篇寓言故事。本文艺术特色照应了介绍庄子时说说的想象奇幻,善用寓言和对比,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⑤讨论从这则寓言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自大由于无知;

知耻者近乎勇(知耻而后勇)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问:你们可否用熟语作答,看你能想出多少,记时开始,看谁最快?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五、小结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神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神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六、布置作业

展开想象,用现代汉语把《秋水》改写成寓言故事。

七、板书设计

篇15:《秋水》教案2

《秋水》教案2

24 秋 水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作品风格

2.积累实词:时、泾流、望洋、少、轻、殆、穷

3.积累虚词:之、以、则、见、于

4.掌握文言句式:被动句与宾语前置句

5.学习运用寓言故事说理的写作特点

二、能力训练目标

1.训练结合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含义与用法的能力。

2.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熟读成诵的能力。

3.训练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使学生认识个人见识有限,若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的道理。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熟读成诵,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河伯对海神的感叹中引用两则材料的作用。

解决办法: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指导学生做文言知识卡片,组织学生讨论两则材料的作用,引导学生鉴赏庄子运用形象说理的艺术风格,把握文章观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组识学生进行三次诵读:第一次,正音正字,疏通文句;第二次,理清思路,领会主旨;第三次,背诵,领会庄子的风格。

2.组织学生制作文言知识卡片。

3.组织学生讨论庄子形象化的比喻,分析河伯慨叹的内容,深入把握主旨。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当堂背诵,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二、整体感知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

[4] [5]

篇16:《秋水》优质课教案

《秋水》优质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正确译讲全文,归纳文言知识

3、了解文章的寓意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体会

【教学重点】

正确译讲全文,归纳文言知识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的寓意并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体会

【教学方法】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课时安排】

1课时

【讲授新课】

(一)明确目标

师:本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秋水》,这一课的学习目标是: (投影出示学习目标)

(二)检查预习

师:我们首先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秋水》的作者是谁?你对他的了解有多少?

(先提问学生,再把有关内容投影到屏幕上请学生朗读一遍。)

庄子,名周,字子休(约公元前369年—约公元前286年),战国时代思想家、文学家。宋国蒙城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他一生贫困,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布衣服,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2、《庄子》是一本怎样的书?

(先提问学生,再把有关内容投影到屏幕上请学生朗读一遍。)

《庄子》一书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作,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成书于战国中晚期。现存三十三篇,后人将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书中多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形象熔于一炉。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捭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三)朗读课文

师:接下来我请几位同学轮流朗读课文,比一比谁声音响亮、读音准确、停顿正确,其他同学认真听,准备纠正他在朗读中出现的错误。

1、学生先自由朗读,若有不会读的字词,借助书下注释或工具书自行解决。

2、喊生轮流朗读,出现问题教师喊其他同学纠正,师对生的朗读情况适当评价。

生可能出现的读音错误:泾jìng 涘sì 渚zhǔ 旋xuán 少shǎo 殆dài 难nán

生可能出现的停顿错误: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指导学生读出“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望洋向若而叹”时河伯的神态。

3、听一遍录音。

4、全班同学再齐读一遍。

(四)课文译讲

师:下面我们要解决课文的译讲,大家在预习过程中有没有在课文的译讲上遇到什么困难?

1、学生质疑问难。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要喊其他同学回答,尽可能使问题的正确答案从学生嘴里说出来。

2、学生质疑问难之后或没有学生提出问题,则老师叫同学轮流译讲课文,每人一句,先读原句,再讲重点字词,最后翻译整句话。

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要多让其他同学更正

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字词:

⑴河 古义:专指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⑵望洋,仰望的样子。“望洋向若而叹”引申出的成语:望洋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⑶“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引申出的成语: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人笑话。

大方 古义:大道理,引申为专家,内行

今义:不吝啬,自然,不拘束

(五)文言现象归纳

师:我们在学习古文的时可能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现象比较头痛,本文虽然篇幅短小,但也一应俱全,请大家一一归纳:

1、学生先自己逐一归纳;

2、同学互相交流,互相补充;

3、喊同学回答,师生一起明确;

4、投影出示,加深学生的印象。

⑴通假字 泾通径 辩通辨

⑵ 一词多义

若 望洋向若而叹曰 (海神名,名词)

以为莫己若者(如,比得上,动词)

闻 闻道百/且夫吾尝闻(听到,动词)

少仲尼之闻(学识,学问,名词)

始 始旋其面目(才,副词)

始吾弗信(开始,动词)

以为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把┅作为┅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 认为

輮以(之)为轮 把┅做成┅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认为┅是┅

师:古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常见,所以大家不要死记硬背,而是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来理解。

⑶ 词类活用:(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本学期已学课文中出现过的字词来举一反三,强化记忆)

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季节)

顺流而东行 东面而视(名词作状语,向东)

少仲尼之闻(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⑷ 特殊句式:(教师要指导学生结合本学期已学课文中出现过的字词来举一反三,强化记忆)

a、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判断句)

b、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c、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d、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六)课文分析

师述:这篇课文的体裁是?(寓言故事) 庄子想通过这篇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体会。

请学生回答,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评价

【板书设计】

景色 神态 态度 体 会

百川灌河 欣然自喜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山外有山

河伯 不辩牛马 (骄傲自满) 对比 天外有天

东面而视 望洋向若而叹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知错能改

不见水端 (自叹不如) ------

【当堂检测】

师:最后我们检查一下本节课的学习效果。

投影出示《秋水》课堂练习;

《秋水》课堂练习

一、填空(5分/空)

1、《秋水》节选自 作者是 (时期)的思想家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5分/空)

1、泾流 ( ) 2、两涘渚崖之间( )

3、少仲尼之闻( ) 4、则殆矣 ( )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5分/条)

1、 望洋( )

2、贻笑大方( )

3、轻伯夷之义( )

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

5、河 古义( )

今义( )

6、闻 闻道百 ( )

少仲尼之闻( )

四、翻译句子(5分/条)

1、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2、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五、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3分/条)

1、以为莫己若者 ( )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

3、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

六、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2分/条)

1、泾流之大( )

2、不辩牛马( )

七、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2分/条)

1、顺流而东行 ( )

2、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

批改人

(2)将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投影到屏幕上,同学互相批改,打出分数并签名;

(3)选择一个组公布分数。

(七)若时间有多余则将课堂练习发下去让同学订正。

【教学反馈】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了同学的积极性;

2、课堂检测的目标达成度较好;

3、但学生与前面已学知识点的结合并不理想,不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反映出学生对已学文言文掌握的程度还不够。

钱朝阳《秋水》一课的评课记录

我认为评价一节课上得成功与否的`标准不是老师讲得怎么样,而是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掌握得怎么样。钱老师注意了这一点:通过一份课堂练习来当堂检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这份练习虽然量不大,但涉及到了注音、文学常识、字词句的译讲、通假字、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等知识点。从公布的分数看,绝大部分同学的成绩都在95分以上,最低的也有七十多分,证明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是不错的,也证明了钱老师的这节课是成功的。

钱朝阳老师所讲的《秋水》这一课中,老师讲课的时间只有六七分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学生在讲。我数了一下,学生回答问题的次数达五十多次,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也达到了四十人左右,提问的面相当广。我觉得这真正体现了老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老师只是导演,学生才是课堂上的主角。

虽然钱老师的课上学生也有疑难问题,但钱老师并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组织他们自己讨论解决这些问题。问题的正确答案不是从老师嘴里说出来而是由学生通过讨论在老师的启发下回答出来,我想学生这样学习的效果肯定要好于老师的满堂灌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用,钱老师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请你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对《秋水》这一课寓意的体会。这就把书本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结合了起来,促使学生去思考如何学以致用。我发现不少的同学谈得很不错,切合了自己的实际,有些观点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可能都没有考虑到。从这节课上我觉得确实要相信学生,要放手让学生去想去说,不能把学生的思维局限在老师的思维之内。

钱老师这节课的一开始就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我注意到这是学生的学习目标而不是我们常说的老师的教学目标,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体现了课堂主体的不同;这节课的条理很清楚,课堂的容量也不少,像对庄子这个人和对《庄子》这本书的介绍就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钱老师在讲授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的时候都要求学生结合以前所学的例句,注意了知识点的融会贯通。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钱老师还注意了学习方法的指导:如何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如何结合上下文来解释字词,如何互改课堂练习……使学生通过学习这节课能掌握一定的方法,并以此为基础去自主学习其他文章。

篇17:《秋水》的教案

教材分析: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这篇文章本是作为重点篇目入选高中教材,语文版初次把它编入初中教材里面,且编排在九年级(上)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可见其在课本中的重要位子。新课标对文言文的要求即是:能流利、准确、有节奏地朗读,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内容,把握文意、理解主旨,积累一定量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因此课程目标如下。

课程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学习对比的.写作方法。

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二)过程与方法

1、制知识卡片积累文言字词。

2、背诵全文。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教学设想: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学生在课上自读、研讨,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疑难处,教师适当讲解、点拨。课文语脉清晰,层次清楚,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利于背诵。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课文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并制作知识卡片。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

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人物便是庄子,鲁迅先生曾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这样评价过他:“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今天我们就来感受其文章魅力。

二、介绍庄子.(师生共同完成)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庄子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文章,想象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

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一)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或听录音朗读。

2.组织学生进行三次诵读

第一遍齐读(要求正音、疏通句意)。

学生简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纠正。教师将暴露出来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二)理解疑难词句,学生质疑,课堂讨论,教师讲解,学生制作卡片。

1.通假

不辩牛马(辩,通“辨”)

泾流之大(泾,通“径”)

2.古今异义

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

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转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3.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用为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形容词为动词,小看;轻视。)

4.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望球兴叹”“望水兴叹”属生造。)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大方之家,方家。)

(三)第二次诵读,理清思路

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课后练习一)

①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②河伯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③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指导学生背诵课文,讨论以下问题

(1)全文可以分为几个层次?大意各是什么?(以下开始板书)

层意连接语

第一层:黄河的宽阔;河伯的骄傲自满于是焉

第二层:北海的壮阔;河伯自愧弗如于是焉

(2)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3)河伯引“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

批评自己的盲目崇拜。

(四)、理解思想内容

课堂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

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A、人贵自知之明; 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 D、知耻近乎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F、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五)、第三遍诵读、指导背诵

这篇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焉”。

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

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河与海的比较,河伯认识的变化。

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

个人默记一两遍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六)通过这篇课文,你认为庄子的文章有什么特点?

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想象丰富,善用比喻,寓言富有创造性,善用对比。

总结、扩展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

篇18:秋水课文教案

秋水课文教案范例

秋水课文教案范例

[设计思想]

本篇案例设计的中心思想就是如何让河伯这个形象深入人心。所以在设计时,我们层层深入,分为导入、走进庄子、基础知识预习检查、课文分析、拓展延伸,文言文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形象并找到美感。

[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是节选,当然和庄子在《秋水》篇的整篇文章的思想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通过对河伯的形象分析来掌握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这篇文章的主题和《秋水》篇的主题是有所出入的。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的思想及其作品风格;

2.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在诵读学习中体会河伯这个形象的可爱之处。

德育目标

让学生明白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

[教学准备]

多媒体

[素材推荐]

1、 中华成语画廊《望洋兴叹》。

2、 《秋水》朗读flash.

[学习过程]

一、 导入

对于庄子,闻一多先生曾这样评论:“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他的烙印。他的书成了经典,至于历代文人学者对他的崇拜,更不用提,别的圣哲,我们也崇拜,但哪像对他那样倾倒、醉心、发狂?”庄子究竟是什么让大名鼎鼎的闻一多先生也崇拜到发狂的地步?下面让我们走进庄子。

二、 走进庄子

(板书:秋水 庄子)

问:请同学们谈一谈你对庄子及《庄子》一书的了解。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或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在认识上走向相对主义。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曾经这样评价他的文章:“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把前面板书的“庄子”两字上加上书名号)

《庄子》一书:作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当然“道”是贯穿于他的始终的。在天地生成之前,有一个混混沌沌的东西,它生成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所谓的“道”。

所谓“大象无形”,道能够生成万物,所以它本身没有任何规定性。也就是说,无生成了有,有就是无,无就是有。不仅有和无是这样的,一切都是既相对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世间万物就没有好坏之分,没有差别,就像《庄子》一书中说他梦见蝴蝶,他问究竟是我变成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我呢?既然快乐和痛苦都是一样的,才有了庄子的妻子死了以后,庄子鼓盆而歌。既然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一回事,那么何必再去斤斤计较呢?所以庄子认为政治上应该“无为而治”,生活上应该“安时而处顺”。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

为了把它的“道”说清楚,他在文章中用了很多小故事来让人们明白他要讲的故事,如上面讲的庄周化蝶、鼓盆而歌,这也是《庄子》一书的特色所在。

三、 听动画范读,正音以后,齐读。

径(jìng)涘(sì)殆(dài)

四、 基础知识预习检查

分组检查--

1、 重要实词

百川:众多。

泾流:直流的水波。泾:同“径”,直。

两涘:两岸。

旋:掉转。

面目:偏义复词,指面部。

野语:俗语。

闻道百:听说的道理很多。

闻少仲尼之闻:听说

子之难穷:穷尽

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

2、活用词语

百川灌河 古:黄河 今:河流 古今异义

至于北海 古:到今:表示另起话题

于是焉 古:在这时今:连词,表结果

不辩牛马。 同“辨”,分辨 通假字

泾流之大, 同“径”,直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活用词语

少仲尼之闻 形容词作动词,小看

轻伯夷之义者 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顺流而东行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本项考察用人机对话的方式进行。将词义之间的切换时间设定为10秒,那么学生抢答,看是学生抢答快还是计算机答案出现的快。在实践过程中,学生基本能够提前40秒。

4、特殊句式。

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宾语前置。应该是“莫若己”。属于宾语前置中的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这一类型。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被动句:见……于,见,被。

状语后置:“于大方之家”后置。

5、成语

①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兴叹:望洋,仰视的样子。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在伟大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渺小。现多比喻做事时因力不胜任或没有条件而感到无可奈何。

②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贻笑大方:贻笑,让人笑话;大方,原指懂得大道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指让内行人笑话。

五、课文分析

问题一:河伯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

答:欣然自喜--望洋兴叹。

问题二:河伯为什么会欣然自喜?

答: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问题三:既然欣然自喜,为什么会望洋兴叹?

答: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问题四:河伯叹什么?在河伯的感叹中体会河伯这一个形象。

答: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本文中河伯这个形象还是非常可爱的。河伯一开始见到黄河直流的水波这样大,他就开始飘飘然,认为天下间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当他见到大海后,他认识到自己的盲目自大,很快,掉转脸,对海神做自我批评,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这种很快认识自己错误,勇于做自我批评的精神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要想到,毕竟他是一条大河的神仙啊。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继而进一步论述,在社会上,像我这样的人不在少数。我曾经听说过,有人小看孔子的见闻,轻视伯夷的大义,开始我不相信,现在看到自己是这样的',那么社会上肯定存在的。

问题五:那么本文通过河伯经历的一件事,这个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

答:个人的知识见解是有限的,如果骄傲自满,难免会贻笑大方。

问题六:“秋水”这个题目只是取课文的前两个字,那么根据你的理解,给本文换个题目。

五、 拓展延伸。

1、本专题的名称是“寻觅文学津梁”,在寻找通往中国古典文学的路上,我们走得很辛苦,古典文学的熏陶要从儿童抓起。那么请你根据本篇文言文,请你为中国儿童设计一个动画片。

设计完之后,展示样板动画片,素材来源于《中华成语画廊》。

2、 那么在我们古典文学中,有哪些富有哲理的小故事?

六、 小结

庄子的寓言博大精深,人人都可能从不同的视角读出不同的意味。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正如一位评论家所说:“庄子的思想像燃烧千年的精神圣火,照亮了许多作家的人生之路;庄子的人格像一堆精神篝火,烘烤着现代人潮湿的心灵。”

[板书设计]

秋 水

《庄子》

欣然自喜 自大

望洋兴叹 自叹

贻笑大方 自愧

篇19:《秋水》...

《秋水》...

江西省遂川中学语文组

教学目的:1、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2、学习对比的方法。3、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4、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教时:一课时。重点与难点:学习重点词语、句式和对比的方法,理解文中阐发的人生哲理。教法:1、自读、研讨,疑难处教师作适当讲解、点拨。2、利用内容和结构的特点,指点背诵的方法。3、指导学生理解、积累和正确使用成语“望洋兴叹”、“贻笑大方”。

教学过程:

一、导入:小学时学过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前两句描绘出一幅辽远壮阔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启示: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现实生活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就已有阐述,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选自《庄子》的散文片段节选《秋水》。(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城(河南商丘县附近)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读第二教材P116)(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宁其生而曳尾涂中乎?”二大夫余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翻译:庄子在濮水钓鱼,楚国国王派两位大夫前去请他(做官),(他们对庄子)说:“想以管理全国的重任相委任。”庄子拿着鱼竿没有回头,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死了已有三千年了,国王用锦缎包好珍藏在宗庙里。这只神龟,它是宁愿死去留下骨头让人们珍藏呢,还是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呢?”两个大夫说:“情愿活着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子说:“请回吧!我要在烂泥里摇尾巴。”)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整体感知,梳理语言知识。

1.范读。正音:灌(溃酲ぃ,注入)泾(jīn,同“径”)(sì,水边)渚(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望洋(wàn溃án溃仰视而望的样子)难(nán,难以)旋(xuán,掉转)殆(dài,危险)

2.学生朗读课文至“……尽在己”。梳理语言知识:

①1、重点字词。灌、濉渚、焉(语气词,无义)2、通假字:泾(同“径”,直。)辩(同“辨”,分辨,辨别。)②词类活用。时 (名状,随时令,按时)美(形名,美景)③古今异义。河(古义,特指黄河。今义,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于是(古义,在这时,这时候;今义,表承接)

3.学生朗读课文至“……尽在己”。梳理语言知识:①重点字词。②词类活用。东(名状,向东)东面(名动,面对)少,轻(意动,认为…少,小看;认为…轻,轻视)③古今异义。至于(古义,到了;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北海(古义,北方的大海;今义,我国一部分海域,即东海的北部)东面(古义,面朝东;今义,东边)面目(古义,脸;今义,脸的形状,相貌)大方(古义,深明大道的人,或专通某种学问的人;今义,①不吝啬;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④特殊句式。定后:闻道百; 宾前: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被动: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⑤固定格式:1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非……则”,表示假设,译为:“不是……就……”。)2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且夫……”,再说,而且,用于承接上文,引出另一层意思。)3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见……于”,被……所) ⑥成语。1望洋兴叹(望洋,仰视貌,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2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3大方之家(指学识渊博或专精于某种技艺之人)

四、理解思想内容。

讨论:这则寓言故事包含哪些道理?(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

提示: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1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2谦受益,满招损; 3自大由于无知; 4知耻近乎勇; 5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6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四、指导背诵。

课文结构简单,层次清楚,可采用关系法背诵。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第一层上有两句,第一句写黄河的壮阔,第二句写河伯骄傲自满。两句之间的连接语是“于是焉”。第二层也是两句,第一句写北海的广阔,第二句写河伯自愧弗如,也用“于是焉”组合。利用关系法把握语言结构,有利于背诵。还可采用排词法。课文用对比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可提取、排列两相对照的词语:1河与海的比较;2河伯认识的变化。课后练习还介绍了问题法。所提的三个问题恰好针对三个内容要点,逻辑性强。运用此法掌握内容梗概,利于背诵。

课上背诵练习:个人默记一两篇后,由老师带领集体背诵。集体背诵好.互相提醒.脑记耳听口诵.可加强记忆。

五、布置作业。

1.笔译全文。

2.写读后感。

邮编:343900通信地址:江西省遂川中学语文组

email:fengxiaobing_2004@sina.com

[1]

《秋水》...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高一语文公开课教案《滕王阁序》

高一语文《滕王阁序》教案设计

《滕王阁序》教案备课资料

少年王勃教案

必修五滕王阁序语文教案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译文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阅读练习及答案

王勃《滕王阁序》优秀教案

说课要做到心中有数(教师中心稿)

必修5滕王阁序教案

《秋水》的公开课教案
《《秋水》的公开课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秋水》的公开课教案(精选19篇)】相关文章:

高三语文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教案2022-08-28

沁园春长沙 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2023-10-20

《故都的秋》优秀公开课教案2022-07-23

高中语文必修三《边城》教案2022-11-01

《沁园春长沙》优秀读书笔记2022-05-06

故都的秋教案一等奖2022-11-24

高三语文《抄检大观园》的教案设计2023-06-28

沁园春·长沙教案2023-03-20

《少年王勃》教案教学设计2022-07-25

高中语文《沁园春长沙》教案设计202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