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课件

时间:2023-06-02 07:33:22 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中化学课件(集锦16篇)由网友“当时明月再”投稿提供,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初中化学课件,供大家阅读。

初中化学课件

篇1:初中化学课件

初中化学课件大全

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而又富有活力的'学科,它的成就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化学中存在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两种变化形式。下面是关于初中化学课件PPT大全。

初中化学课件大全

篇2:初中化学课件

人教版初中化学课件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实验步骤:

步骤1:分别向两支试管中添加澄清石灰水和紫色石蕊试液。

步骤2:组装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

步骤3:加入药品,开始反应,收集一集气瓶二氧化碳气体,思考反应的化学方程。

步骤4: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思考化学方程式。

步骤5:将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观察现象,终止反应。

步骤6:点燃小烧杯中的高低不同的小蜡烛,将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倾倒入小烧杯中,观察蜡烛熄灭的先后顺序。

以下是人教版初中化学课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课件PPT。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收益颇多、自参加新课程远程研修以来,作为研修学员通过认真收看视频教学、撰写学习心得体会、参加班级交流和互评,从中我学到了专家和同行们的很多值得我参考和借鉴的经验和案例,我深感自己在思想观念上受到教育和启发,我的精神受到很大鼓舞。这些都都为我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提供了指导和支持,催我奋进。回顾这一段时间的研修,我不仅发现了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学习到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施,下面简单加以总结。

初中化学教学总结

1、研修让我正确认识了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要加强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要积极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的有关书籍,记好学习笔记。同时,要结合教学实际,积极撰写心得、反思。研修让我充分的.认识到,教师职业是按照一定社会的需要和标准“传道、授业、解惑”的,是培养社会所需要合格人才的职业。一个合格的教师,应从充分认识自己劳动特点的基础上,树立从高的职业道德,修炼自己的职业精神,以实现“教书育人”的历史使命。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在教学中创设生动的知识情景,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智力、情感意志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提高学习效能。在教学中应该坚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努力减轻学生负担,尽量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让学生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课堂上只要积极大胆的参与了各个教学活动,就是最大的成功和可喜的进步。

3、评价是为了促进和激发学习吸取,评价要基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发展。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的要求标准不是考试要求,更不是要通过考试把学生和老师分成三六九等。应该在于正确的指导教学活动更加有的放矢,更好的改进教学。教师通过坚持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同时也成就了自己的教学生涯。

4、新课改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促进每个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其根本途径是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模式、教育理念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交往的学习的平台。因此,教师也要更新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转变传统角色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

5、研修让我能重新的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自己以前的教学有了一次彻底的反思。让我进一步加深了对化学教改观的认识,加深了对教书,育人的责任感。“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教什么、教多少、如何教等问题得到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的宗旨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修培训为我们每位教师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引导我们在新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反思,不断进步,不断发现,不断思考。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不断更新专业理论知识,还要注重本学科以外各科知识的学习,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工作。老师也应终身学习,惟其如此,才能与时代同步。

篇3:初中化学课件

一、学情分析:

1.本学期继续担任初三的化学教学,时间紧,任务重,一方面要上完下册,另一方面要进行中考总复习,而且学生的成绩两极分化严重。

2.有的学生对化学课有较大兴趣,但有的同学思维较慢,题目一但灵活变通,就束手无策。对这种情况,有针对性的指导。本期的教学要注意加大督查力度和辅导工作,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提高。

二、目标要求:

本学期完成下册的学习,有计划地复习。(1)一些重要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几种常见元素和一些重要的化合物的知识,(3)化学实验(4)化学计算。使学生基本上达到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化学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要求。通过系统地,全面的复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的态度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综合、归纳能力及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同时,使更多的学生能够为升入高中在本学科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中考中力争取得好成绩。

三、实施措施:

1、开学前1个多月学完下册内容,随时进行巩固练习。

2、对于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复习,将首先进行引导、归纳总结出每一部分的知识网络,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讨论,最好以练习的方法进行巩固。

3、对于元素化合物的复习我将结合大纲,指出复习重点,然后让学生进行复习,并用列表的办法,把性质、用途、制取进行归纳总结。

4、对于化学实验,仪器的用途采用讨论相互检查法进行复习;化学实验操作及物质的制取主要以具体实验题进行练习来复习巩固。

5、化学计算的复习将采用典型例题讨论分析,然后由学生归纳总结,再辅以强化练习的方法来解决。

四、做好备考工作,提高应变能力。

1、加强审题训练。不在审题上下功夫,就难以做到既快又准。我们提出:审题要慢,解题适当加快。通过审题训练,提高分析、判断、推理、联想的能力。特别是一些分步解决的问题,须得依次作答,才可取得较好成绩。

2、提高表达能力。不少学生会算知思路,就是说不清,逻辑混乱;书写潦草、丢三漏四。在改变这些恶习,必须从解题规范和书写格式抓起。要求做到:字迹清晰,书写整齐,语言简炼、准确、严密;计算准确,文字、符号、表达符合课本规范,养成严谨治学的好学风。

3、注意心理训练。在激烈竞争的条件下,在炎热的环境中,要连续进行二

天超负荷的严格考试,毅力不坚,缺乏斗志,则难以坚持。因此,考前要减压,减轻思想压力和心理负担,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考出水平。

4、在最后阶段,主要回归课本进行全面系统的基础复习并安排学生自我复习,自我完善。由学生自己阅读、消化整理知识、巩固和扩大复习成果。教师则重点加强个别辅导,查漏补缺,提高后进生。

五、教学进度表(大概):

时 间 教 学 内 容

第一周 第 九 单元 溶液 单元复习与检测

第二、三周 第 十 单元 酸和碱 单元复习与检测

第四、五周 第十一单元 盐和化肥 单元复习与检测

第六、七周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单元复习与检测

第七、八、九周 上册各单元重点内容

第九、十、十一周 下册个单元重点内容

第十二周 专题训练一 物质的组成结构和分类

第十三周 专题训练二 常见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第十四周 专题训练三 化学用语

第十五周 专题训练四 化学计算

专题训练五 实验基本操作

第十六周 专题训练六 物质的检验、分离与推断

篇4:初中化学课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分子和原子是初中学生初次接触到的微小粒子,在此之前只有一些微观现象的感性认识,没有任何理性认识,通过学习分子和原子的知识开始对微观世界有所了解,开始初步探索物质构成的奥秘。此后,学生还要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不断深入。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了解微观世界,形成微观想象能力至关重要,而且还是继续学习物质结构,理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一切化学反应实质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并能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微观想象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分子、原子的认识,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初学物质的构成,学生难以建立微观粒子想象表象,因此这是本节课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是通过多媒体和实例让学生把微观粒子形象化,初步体会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

二、教法分析

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验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分析归纳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学法指导

本节课以实例引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和兴趣,利用多媒体和图片让学生通过耳听、眼看、脑想等多种感官同时并用在头脑中形成微观粒子的想象表象,感知微观粒子的存在,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微观想象力。

在认识分子、原子的基础上探究分子和原子基本特性的实验中,教师在实验中注意以下指导:(1)重视探索性实验的选择和设计(2)在实验之初,要向学生提示观察角度(3)要重视学生对实验现象完整而准确地叙述(4)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透过实验现象分析其本质,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通过学习过程中的交流和讨论,让学生自已发现长处和不足,大家互相帮助,互相鼓励,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不断地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四、教学设计说明

1、创设情景:通过实验和实物展示提出问题,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既可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体现知识源于现实的道理。

2、活动探究;以探究活动为主线,不断发现问题,使学生初步学会观察、讨论、合作交流,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学习意识。

3、运用新知:通过用分子、原子的观点来解释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来增强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鼓励学生寻找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带进课堂,知道化学与生活紧密相联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4、交流收获:通过学生角色转化,达到知识系统化的目的。同时通过练习及课后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篇5:初中化学课件

关于初中化学课件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b初步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并能运用概念会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只能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应用科学 改造自然,造福人类的教育。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疑点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区别)及其应用。

难点:如何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疑点:物质变化与物质性质的区别。

解决办法:(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三、实验及教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空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坩埚钳,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夹),研钵,火柴,药匙,胆矾,碱式碳酸铜,镁带,澄清石灰水,水。

四、学法引导

1.学会概念辨别,注意概念间的区别与联系。

如,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就可以从概念、特征、伴随的现象等方面加以区别;从变化发生过程中两者的相互关系寻找它们的联系。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首先要观察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再注意观察变化中的现象,如变色、发光、放热、放出气体、发出声音……等;反应停止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学会观察实验,将有助于我们思考变化的原因,推测变化的原理,总结变化的规律。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看录像“走向化学世界”、“漫游化学世界”(北京西城电教馆,17分钟),也可利用幻灯片引入新课,或由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如:化学史、元素的发现史、化学家的小故事、趣味化学、化学与生活等,由学生的发言引入新课。

新课讲授:

一、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学生讨论]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澄清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化学研究物质,如水是由什么元素(第二章学)组成?水由什么构成?(第三章学)构成水的粒子结构怎样?(第三章学)水除了具有溶解其他物质的性质外还有哪些性质?这都是化学要研究的内容。化学还是一门研究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

板书: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教师讲解观察实验的方法。

学习化学必须重视实验,注意培养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积极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观察实验现象的程序:

投影: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二、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通过四个实验,我们知道水沸腾时能变成水蒸气,而水蒸气遇冷又能凝结成小水滴,胆矾是蓝色的晶体,镁带在空气中能燃烧,碱式碳酸铜受热能转化成三种物质,这些都是物质本身特有的属性,即物质的性质,引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讲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投影]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概念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性质确定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或由仪器测知通过化学变化可知

性质内容

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等可燃性、还原性、氧化性、稳定性等

[讨论]

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

A.导电性 B.挥发性 C.可燃性 D.溶解性

2、下列各组物质能根据在水中的溶解性区别开的一组是 ( )

A.豆油和汽油 B.水和酒精 C.铁块和铝块 D.面粉和白糖

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木棒受力折断。

[小结]物质的变化和物质的性质的区别。

我们应把握住一点,即变化是一个过程,是动态的;而性质是物质内在的属性,有时需要一定的方式方法让其表现出来,而有时只需用感观和仪器感知测量即可。

三、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3、4页内容,讨论: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学生阅读课本第4页内容,了解化学工业的过去和现状。

是、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小结]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听讲、复习、作业四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

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画出不懂的问题。

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

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篇6:初中化学课件记录

教学重点:

熟记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了解化合物中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的原则。

教学难点:化合价概念的建立。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写出氯化钠,氯化氢的化学式。为什么是一个钠原子和一个氯原子结合,一个氢原子与一个氯原子结合?(从原子结构角度考虑)

写出镁,氯,氢,氧四种原子结构示意图

投影:

探究问题:镁和氯;氢与氧是如何形成化合物的?

分组讨论,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1)Mg,Cl,H,O这四种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多少?

(2)Mg与Cl,H与O各是靠什么形成特定的化合物的?

(3)在氯化镁,水分子中,原子个数比各是什么?能否随意改动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

小结:氯化镁失去镁最外层两个电子形成Mg2+,Cl得电子形成Cl-,相反电荷的'离子互相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MgCl2。在水分子中,一个氧原子提供两个电子分别与两个氢原子提供的两个电子形成两对共用电子对,形成稳定的共价化合物水。据原子结构,元素的原子在结合时,原子个数是一定的,不能随意改动。这是元素形成化合物时的一种性质。这种性质就是元素的化合价。

板书:

一、化合价: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跟其它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的性质。

注意:

(1)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

(2)化合价的实质:是元素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化学性质。取决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3)因为化合价是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的性质,所以单质的化合价为零。

阅读课本P62-63

思考讨论:

1、在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实质是否相同?

2、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负与数值是如何确定的?

3、化合价的原则是什么?

篇7:初中化学课件记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化学式概念的涵义,掌握一些简单的化学式的书写和读法。

②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③初步掌握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将化学概念与数学计算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熟练计算技能,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化学式的涵义,书写化学式。

2、难点: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小测验:

①写出下列元素的符号:

铁、镁、氧、碳、硫、磷、汞、银、铜、钡、钙、氯

②指出物质类别:

水、空气、二氧化碳、氧化x、铁、氧气、糖水

(学生整体测试,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5分钟后讲评)

元素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

学生阅读课本P39,讨论,得出化学式的概念。

一、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

注意:化学式是通过实验(定性、定量分析)测定物质的组成,然后计算的出来得。每种纯净物都有它固定的组成,所以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

化学式除了能表示这种物质外,还可以表示什么意义?

2、意义:(学生看书,归纳总结)

①表示一种物质。

②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③表示构成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④表示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

例: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写法:(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归纳)

①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a、金属单质和固态非金属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

碳C 硫S 铁Fe 铝Al

b、稀有气体是由单原子构成的。

氦He 氖Ne 氖Ar

c、非金属气态单质分子大多数为双原子分子。

②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只讨论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小结:氧化物、氧在后:

非氧化物、金前非后:

篇8:初中化学课件ppt

一、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阅读第1页最后一段)

二、了解中国古代化学的发展过程。 我国劳动人民商代就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与化学四大发明有关的有造纸,和火药。还制造了许多有实用价值的物质例如;酒,醋,染料、烧瓷器等

三、为什么要学习化学?(阅读课本第1、2页内容)

四.如何学好化学?

1.预习指导:做到初步了解重点、难点、划出不懂的问题。

2.听讲:边听、边观察、边思维、边记忆,争取在课堂学会-向课堂要质量。

3.作业:认真-独立-质量的完成作业。

4.复习:巩固所学知识(遗忘规律)。

注意学习化学的方法(抓好预习―课前提问、听讲-做好笔记、作业、复习、作业五个环节),重视并做好化学实验。其次,要学好化学,记忆是关键,初中化学作为起点学科,要认识、了解的新东西太多,如元素符号、元素的.化合价、物质的化学式、基本的定义定律等。不能仅满足听懂,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记忆,要在勤复习、勤记忆的基础上加深理解。最后,化学学习中,思维习惯很重要,对遇到的现象、问题要善于动脑筋,多问几个为什么,并学会对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逐渐培养自己分析推理能力,找出学习化学的“窍门”。在化学解题过程中,更要善于抓突破口,或正推或逆推,或发散性地进行思考,逐步使问题明朗化。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1课时)

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2课时)

一、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课本第12页)

篇9:初中化学课件上册

初中化学课件上册

自然界中的氮循环、氮气、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

[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1)掌握氮气的化学性质(与氧气、氢气的反应)

(2)了解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的物理性质

(3)掌握一氧化氮与氧气的反应,二氧化氮与水的反应

(4) 认识氮循环对维持生态平衡的作用

2.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自然界中的氮循环及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

②通过了解生物固氮和人工固氮形式,认识N2 、NO 、NO2的性质;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探究、观察、总结、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介绍合成氨发展的艰辛历程,体会从实验室研究到工业生产的过程,渗透化学与技术关系的教育;

②通过介绍酸雨,光化学烟雾和富营养化等环境问题,了解人类活动对氮循环的影响,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是以氮元素在自然界存在的形式为背景,引发学生联想自然界中的“闪电”现象,让学生带着“闪电时,空气中的氮气发生了哪些化学变化?变化过程产生的物质对人类的生活与生产有什么意义?”等质疑进入自然界中氮循环的学习,并以氮循环中N2 、NO 、NO2、HNO3、NH3、铵盐等重要的物质的性质及相互转化为核心知识,同时联系环境保护问题,让学生初步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界氮循环和环境的影响。教材采用了“从自然界→化学→社会→实验室→社会生活”教学脉络,进一步拓宽了学生认识元素与物质的视野,为今后构建重要的元素及物质的知识网络奠定重要基础。

2.学情分析

关于元素化合物的学习,在第1章已经学习了研究物质性质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在第3章第1节又学习了碳的多样性,这是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储备,另一方面氮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学生相对陌生,本节以氮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为探究的起点,符合学生的认知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氮气、氮的氧化物(NO 、NO2)的性质、氮的固定

2.难点: 氮气、氮的氧化物(NO 、NO2)的性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问题引导法、自主合作法

[教学资源]

1.课标、教材、导学案

2.视听材料 雷电发庄稼、雷雨视频

3.相关实验仪器及药品:空矿泉水塑料瓶、感应圈、单孔橡皮塞 蒸馏水、红色石蕊试纸

【教学设计理念】

我们的教学设计应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以生为本”,落实“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教育宗旨,渗透STS教育,通过在具体的教学、学习活动过程中不断体验、内化而形成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并通过教师、学生、个体、群体、知识技能、实践能力、创新意识、情感态度等等多元的评价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

因此本课时以“固氮”为线索,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这样做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教学内容设计更加连贯和系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学习效果好。二是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印象深刻,学习热情高,能主动思考,课堂气氛活跃,增强了学生之间合作学习,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的教育理念。

【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导入]

导入设计一:播放 “闪电”、“雷雨发庄稼”等动画及幻灯片。并提出问题:闪电是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为什么闪电过后庄稼长势会更旺,这里面涉及了那些物质发生了哪些反应?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氮的循环》这一节内容。

[设计思路]以学生所熟悉的自然界的“闪电”和农谚入手,创设相关问题和情景,让学生认识到含氮元素的物质广泛存在自然界,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探究的动机。

导入设计二:闪电是我们最熟悉的自然现象,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电闪雷鸣的情景——动画伴声音),在这电闪雷鸣的雨天,空气中的氮气能否发生某些反应,这些反应对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有什么实际意义?我们带着这些疑问来学习本节内容——氮的循环。

[设计思路]从熟悉的自然现象入手,引发思考,聚敛思维,把学生带入本节课学习的场景中来。

[推进新课]

【问题思考】上节课后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以下2项探究任务:请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你们的探究结果。

任务一:预习课本查阅资料,查找为什么 “雷雨能发庄稼”?在电闪雷鸣时,氮气和有关氮的化合物发生了哪些反应?这些反应和生成的物质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影响?

任务二: 查找氮循环的资料,小组合作画出氮循环简单图示,并写出短文,重点说明氮循环中涉及到哪些含氮元素的物质,它们是如何转化的?

【成果展示】学生汇报展示查阅课本或相关资料所得结论。(也可上黑板演示画图,以下是部分小组的氮循环示意图)

[设计思路]学生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让学生自己解决。通过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查阅课本资料及联系身边化学,了解氮元素在自然界存在形式。让学生分组交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及小组合作学习意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空气中的氮元素与前一节课学过的碳元素一样在自然界中能实现循环,为下面要学习的各种重要物质做铺垫,也为日后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素材。

【概括整合】自然界中氮元素存在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游离态,如N2;另一种是化合态,如铵盐、硝酸盐(如KNO3、NaNO3)、氨、蛋白质等。

【情景导入】在氮循环中涉及到了较多重要的含氮元素的物质及其变化,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物质的性质及转化。

[设计思路]将教学内容自然转移到第二部分氮循环中的`重要物质及其变化

【问题思考】N2在空气中的体积分数约占78%,N2与O2一样,可以说与我们朝夕相处,请同学们谈一下对N2的认识。

[设计思路]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及初中化学中已经对氮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有所了解,所以设计这一环节的目的是温故知新,使学生意识到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从而激发学生对氮气性质稳定原因的思考。

【知识支持】氮气是由氮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两个氮原子间共用三对电子,使每个原子都达到稳定结构。要破坏这种牢固的结合,需要很高的能量。故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很难与其它的物质发生反应。但在一定的条件下,氮气能与氧气、氢气等物质发生反应。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个实验来模拟放电条件下氮气和氧气的反应。

[设计思路]“结构决定性质”此处把N2的结构做一简略介绍,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N2性质稳定的原因。此处学生可能较难理解,可以打一个比喻,“一根筷子,三根筷子,哪个更容易断?学生自然就理解了。

【观察思考】在一个空矿泉水塑料瓶距瓶底10cm处,对称地钻两个小孔,

然后放在感应圈上,将感应圈的两根极针通过小孔插入瓶中,使两根极针成一条直线,

且针尖之间相距0.5cm(如图),接通电源观察实验现象。待矿泉水瓶中产生

红棕色气体后,加入蒸馏水振荡,用蓝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溶液。

【讨论互动】请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结合前面提到的“闪电”等现象,思考并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为什么通电时矿泉水瓶中会产生红棕色气体?

2.蓝色石蕊试纸颜色为什么会变红?请推测生成的产物是什么?

[设计思路]自然界中的闪电司空见惯,但在电闪雷鸣之际到底发生了那些化学反应,可能知之者甚少,此处将自然界的现象拿到实验室中进行模拟实验,通过演示实验及问题的提出,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化学科学的魅力与作用。

【归纳总结】在放电或高温的条件下,空气中的氮气能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在空气中很不稳定,易被氧化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

【板书】

① N2+O2 2NO

(NO有毒、无色气体、难溶于水)

② 2NO+O2=2NO2

(NO2有毒、红棕色气体、能与水反应)

③3NO2+H2O=2HNO3+NO

[设计思路]通过对演示实验或视频的分析师生一起总结出“雷雨发庄稼”的原因,解决了课前导入所提出的问题,也解决了这节课的重难点问题。

【概括整合】氮的氧化物都有毒,都是大气污染物。请比较它们的性质,完成导学案上的表格:

[设计思路]以表格的形式进一步明确NO、NO2的主要性质,培养学生分析对比的能力。

【情景导入】植物只能利用化合态的氮,除了闪电等自然方法外,能否用人工的方法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吸收的含氮化合物呢?通过大量实验研究,科学家们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氮气和氢气可以直接化合生成氨。

[设计思路]此处意在由自然固氮转到人工固氮。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2页合成氨的反应方程式及《知识点击》栏目,认识什么是可逆反应。

【板书】

N2+3H2 2NH3(可逆反应)

[设计思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知识点击》,让学生初步认识什么是可逆反应,为后续研究化学平衡的移动建立基础。

【教师点拨】像这样使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化合态的氮的方法叫做氮的固定。

【研究学习】请同学们根据刚才的讲解以及教材内容总结氮的固定的方式。

【概括整合提升】

留给学生一定时间,分组讨论、自主概括整合,每个同学都描绘出本节本节所学内容的知识树图形,然后全班各组简交流分享整合,加深认识,提升理念。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学习中,在知识方面的收获,在观念、技能与方法和能力方面的提升。

【课堂评价】

1.在新疆和青海两省交界处,有一狭长山谷,有时牧民和牲畜进入后,风和日丽的晴天顷刻间会电闪雷鸣,狂风大作,人畜常遇雷击而倒毙,被当地牧民称为“魔鬼谷”。奇怪的是这里草木茂盛,你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2.起固定氮作用的化学反应是

A.N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3 B. 硝酸工厂用NH3氧化制NO

C.雷雨时空气中的 N2转化为NO D.由NH3制碳酸氢铵和硫酸铵

3.在大气中N2是很有用的,因为

A.助燃B.稀释大气中O2的浓度,使燃烧及腐 败速度减慢

C.帮助呼吸 D.帮助植物光合作用

4.在NO2与水的反应中,对NO2的描述正确的是

A.既不是氧化剂,又不是还原剂 B.只是氧化剂

C.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D.只是还原剂

5.用大试管收集一试管NO2气体,倒扣在盛水的水槽里,不久看到试管红棕色气体消失,试管里水面上升至容积的大约2/3处。再往试管里通入适量的氧气,又出现红棕色,接着红棕色又消失,液面又上升。试解释上述现象的原因。

篇10:《盐》初中化学课件

《盐》初中化学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的组成及其在生活中的主要用途。

②能根据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判断酸、碱、盐之间的反应能否发生。

③掌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能分析整理实验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认识到化学与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②了解前人的实际,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①酸、碱、盐的反应——复分解反应。

②碳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

教学难点

归纳复分解反应及条件。

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对比区分→归纳总结→实验探究。

教学用具:

仪器:托盘天平、烧杯、铁架台(带铁圈)、玻璃杯、漏斗、滤纸、蒸发皿、酒精灯、试管、带导管的塞子、剪刀、药匙、滴管、火柴。

药品:粗盐、碳酸钠、碳酸氢钠、盐酸、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提问〕:什么是盐?

〔回答〕:在水溶液里能离解出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盐。

〔追问〕:与我们生活中说的盐是一回事吗?

〔讨论〕:学生回答,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0页。

〔介绍〕:化学中的盐,除了食盐外还有好多种,如:硫酸铜、硝酸钾、亚硝酸钠等,我国曾发生过多次将工业用盐误作食盐用于烹调而引起的中毒事件。

〔过渡〕:生活中的盐除食盐以外,常见的还有:碳酸钠、碳酸氢钠、大理石等。本节课我们先来探讨有关食盐的知识。

新课讲授:

〔板书〕:一、氯化钠

〔提问〕:你能写出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这四种物质的化学式,说出它的俗名吗?

〔学生回答〕NaCl 、俗名:食盐。碳酸钠:Na2CO3,俗称纯碱、苏打;碳酸氢钠:NaHCO3 ,俗称小苏打;碳酸钙:CaCO3 大理石、石灰石等的主要成分。

〔板书〕:1、化学式:NaCl ,俗名:食盐;化学式:Na2CO3,俗称纯碱、苏打;化学式:NaHCO3 ,俗称小苏打;化学式:CaCO3 大理石、石灰石等的主要成分。

〔设问〕:氯化钠是我们熟悉的一种物质,它在生活中有那些用途呢?

〔板书〕:2、氯化钠的用途: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P70-71页的有关内容。

〔小结〕:生活中作调味品、腌渍食物;医疗上配制生理盐水;农业上选种;交通上用于清除公路上的积雪等。

〔板书〕:3、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分布:〔学生回答〕

〔过渡〕: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分布很广,我们生活中的食盐就是通过晾晒海水或煮盐井水、盐湖水将其水份蒸发得到含杂质的氯化钠——粗盐,再将粗盐通过溶解、沉淀、过滤、蒸发、结晶等处理可以得到初步提纯。

〔板书〕:二、碳酸钠、碳酸氢钠和碳酸钙

〔引言〕:上节我们了解了氯化钠的重要用途,那这三种盐又会有什么用途呢?

〔介绍〕:(播放有关录像)

碳酸钠在工业上的用途,碳酸钙在建筑业上的用途,碳酸氢钠焙制糕点、治疗胃酸等。

〔回顾提问〕:写出实验室制备CO2的化学方程式。

〔回答〕:CaCO3+2HCl=CaCl2+H2CO3

CO2↑+H2O

〔思考〕:碳酸钙、碳酸钠、碳酸氢钠在化学式的组成上有无共同点?

〔回答〕:含碳酸根离子或碳酸氢根离子。

〔设问〕:碳酸钙能与盐酸反应产生CO2气体,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否也能

生类似的反应?

〔学生发言〕:能或不能

〔引导〕:通过下面的活动与探究你就会明白上述问题。

〔活动与探究〕:(投影)

向盛有0.5 g碳酸钠的试管里加入2 m L盐酸,迅速用带导管的塞子塞紧管口,并将导管的另一端通入盛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现象。用碳酸氢钠代替碳酸钠进行上述实验,并分析。

篇11:初中化学课件介绍

初中化学课件介绍

知识点总结

本节主要是净化水的常用方法这一知识点。知识简单、容易理解,学习本节知识是培养科学人文素养的前提。

1.常采用的净水方法有:吸附、沉淀、过滤、蒸馏等

① 吸附:常用明矾、活性炭,明矾溶于水形成胶状物吸附水中悬浮物沉淀到水底,活性炭不但可以吸附水中的悬浮物,还可以吸附溶于水的有异味物质和色素。

② 沉淀:水中悬浮物被吸附后形成密度较大的颗粒,从而使杂质沉降。

③ 过滤:除去水中不溶性的杂质。

④ 蒸馏:除去可溶性杂质的方法。如水中可溶性的钙、镁离子,其原理是利用蒸发的方法使水和杂质分离。

2.明矾的净水作用

在没有自来水的地方,常用明矾或硫酸铝作絮凝剂。这两种物质都能与水或水中含有的矿物质作用生成一种叫做氢氧化铝的凝胶状的.物质,该物质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能使水中细小的悬浮杂质集结而下沉。现在也有用碱式氯化铝或氯化铁作絮凝剂的,效果也很好。

3.活性炭的净水作用

活性炭是具有多孔结构的单质碳,对气体、蒸气或胶状固体具有强大的吸附能力。活性炭广泛地用于净化某些气体或液体。很多净水器中用活性炭来吸附、过滤水中的杂质。

常见考法

自来水来之不易,净化经过了如下步骤:原水→絮凝剂→反应沉淀池→过滤池→活性炭池→清水池→消毒(加入氯气、臭氧或二氧化氯)→用户。我们要节约用水,防止浪费现象发生。 水的净化方法有很多,这几种方法也是混合物分离的常见方法。熟记这几种方法的本质是我们在考试中解题的依据。

误区提醒

1.纯水是无色、无臭、清澈透明的,属于纯净物;自然界中的水常含有杂质和细菌,不宜直接饮用,属于混合物。

2.天然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等净化处理后得到的水不是纯净物,因为浑浊的水虽然变澄清了,但这些过程除去的主要是不溶性杂质,水中还有许多溶解的杂质。

3.常用的净水方法中,蒸馏净化程度相对较高,得到的蒸馏水一般可看作纯净物。

4.各种净化水的方法根据水质不同,综合使用效果会更好。

【典型例题】

1.净化水的方法有:①过滤 ②加明矾吸附沉降 ③蒸馏 ④消毒杀菌。要将混有泥沙的天然水净化成生活用的自来水,应选用的方法和顺序为(  )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④   D.①③④

解析:

自来水的净化一般是先使液体中的杂质通过加入絮凝剂沉降下来,然后过滤,再加药品除去微生物。而蒸馏法制出来的是蒸馏水,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一般不用。

答案:C

篇12:化学课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基本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2.认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条件,形成科学的探究方法,发展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提高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难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播放视频】爆炸、溶洞的形成、铁生锈、牛奶变质的过程。

【提出问题】大家了解它们(爆炸、溶洞的形成、铁生锈、牛奶变质)化学变化过程进行的快慢吗?它们反应的快慢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回答】爆炸的反应非常快,溶洞的形成、铁生锈、牛奶变质的反应非常慢。

【教师总结】其实选择的参照物不一样,反应快慢描述也不一样。如铁生锈相对煤的`形成是快的反应,但相对氢气的爆炸是慢的反应。所以我们需要定量来描述化学反应的快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化学反应速率。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提出问题】化学反应速率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我们总希望对我们有利的反应越快越好,而对我们不利的反应则越慢越好!哪些因素会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大家猜想下,在相同条件下,钠和镁同时与水反应,谁反应的更快?为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钠比镁的化学性质活泼,所以钠的反应会更快。

【教师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内部因素是物质本身的性质,而且这个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教师引导】结合初中所学知识,思考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部因素有哪些?

【学生回答】温度、表面积、浓度、催化剂。

【实验演示1】在两支放有少量大理石的试管里,分别加入10 mL 1 mol/L盐酸和10 mL 0.1 mol/L盐酸,观察现象;然后给加10 mL 0.1mol/L盐酸的试管加热,观察现象。

【学生回答】大理石和1 mol/L盐酸迅速反应,有大量气泡产生,而加0.1 mol/L盐酸的试管里反应则比较缓慢;当给0.1 mol/L盐酸的试管加热时,气泡的量增多,反应加快。

【教师板书】浓度、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有很大影响,且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温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

【实验演示2】在两支放有少量大理石的试管里,分别加入少量5 mL 5%的H2O2溶液和三滴洗涤剂,再向其中一支试管中加少量MnO2粉末。观察反应现象。

【学生回答】在H2O2溶液中加MnO2粉末时立即有大量气泡产生,而在没有加MnO2粉末的试管中只有少量气泡出现。催化剂MnO2使在H2O2溶液分解加快。

【教师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因一般有温度、浓度、催化剂、固体表面积及物质状态等。(对于气体来说,增大压强目的是增加它的浓度,故压强也是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一大因素)

环节三:巩固提高

用铁片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时,下列措施不能使氢气生成速率加大的是( )。

A.加热

B.不用稀硫酸,改用98%的浓硫酸

C.滴加少量CuSO4溶液

D.不用铁片,改用铁粉

(答案:B)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表达式、单位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布置作业:查阅资料搜集生活中我们应用到的化学反应速率的实例。

篇13:材料化学课件

材料化学课件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1. 知道一些常见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

2. 初步能区分常见物品中使用的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知道生活离不开材料。

(二)能力培养

1. 主动搜集关于新材料的信息。

2. 懂得动手制作新材料的一些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乐于与人合作。

2. 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在发明新材料。

3. 增强对新事物的敏感性,激发创新意识。

二、重点难点:

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材料在总体上可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两类,并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不断地发明新材料。

三、教学准备

教师:对身边具有代表性的材料进行收集,制作“塑料”的材料(酒精灯、烧杯、牛奶、醋、勺子等)。(课前每小组材料全组装好,放置在小组桌面中间,把纱布也是先扎在烧杯口,)

学生:课前收集材料的知识,收集身边的材料。事先布置家里物品调查作业。

四、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导入:波波等几位好友一起到妍妍家做客。波波说“真皮沙发真舒服”,彬彬说“难道还有假的皮沙发吗?”。谁说的对?你怎么来区别呢?真皮沙发的材料来自动物,仿皮沙发的材料来自人造皮革。这是存在的事实,今天我们来通过学习了解天然材料及人造材料的区别。

(目的:引入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概念,引领学生对身边材料的观察与思考,从而引入课题。)

(二)活动一:古人用的材料

情景:出示课本图片。

描述:这是我们人类的远古时代,我们看看古人生活和劳作的情景:炉子用石头砌成,器皿是用黏土制成的陶土罐,锤子用石块、绳子、木条组合起来,捕鱼船来自粗大植物的树干,手里拿的武器用木棍等加工而成,衣服和帐篷则是来自动物皮毛,制作的生活、生产用品材料全部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天然材料。

思考:古人用这些材料制作生活用品,这些材料来自哪里呢?

学生讨论汇报:

归纳:存在于自然环境种的材料是天然材料,如木材、岩石、粘土、动物皮毛、棉花、蚕丝、石油等。

学生观察:天然材料可以制成很多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用品,看看用哪些天然材料制作了生产、生活用品?同时指导学生填好记录表。

目的: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天然材料的概念,引导学生关注材料的发展情况。

归纳:古人用黏土、树木、骨头、毛皮以及岩石来建筑、制衣、炊厨、制造狩猎武器等,但还不知道如何去改变他们所发现的天然材料,许多世纪以后,人们发现了通过塑造或切削它们而改变这些材料的方法。后来,人们进而发现了通过加热或化学反应去处理天然材料,所以有些用品虽然都来自天然材料,但其技术含量是完全不同的,让学生意识到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而不断地创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文明发展史就是对材料占有、认识、制造、使用与发展的历史。

(出示课件 部分天然材料的'用途:木材——做木制家具;黏土——制成陶罐;石油——提炼出的物质能合成橡胶和塑料;蚕丝——编织成丝巾;棉花——编织成棉质衣服;岩石——用来建造房屋。)

(三)活动二:自己动手做“塑料”

任务:自己动手做塑料。

材料:出示牛奶、食醋、勺子、烧杯(或小锅)、酒精灯、石棉网、塑料汤匙、纱布、碟子。

分析:材料中的天然材料。

指导:

今天我们也来自己动手用做人造材料吧。请同学们按照提示一步步的操作。

实验步骤:

1、将盛着牛奶(约100毫升)的烧杯(或小锅)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2、不停搅拌,在沸腾之前取下来。在这同时可以加入一些色素。

3、将一汤匙食醋倒入牛奶中,均匀搅拌后,等待冷却。

4、过一段时间,牛奶冷却到白胶状时,用旧长丝袜做筛子,盖住烧杯将牛奶混合物倾倒到碟子中,过滤冷却好的牛奶。

5、把过滤出来的物质用塑料汤匙弄平。

6、用过滤出来的物质放在小器皿里,制作你喜欢的小动物。

7、将制好小动物放置在阴凉的地方,几天后变成了硬硬的“塑料” (要放足够的时间)。

说明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交流:实验中的现象。

(目的:让学生经历天然材料被加工成新材料的过程。虽然学生并不理解其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但通过制作过程,学生能认识到有些材料经过处理后会生成新材料,从而初步形成人造材料的概念。)

(四)活动三:家庭材料调查

汇报交流调查结果:展示在大屏幕上。让学生把自己的调查结果与同学交流分享。

质疑:解决在调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讨论:

1. 为什么人们要用人造材料代替天然材料?

2. 天然材料与人造材料各有什么优点?

拓展:过度使用人造材料会怎样?

(目的:通过调查活动,学生会发现生活离不开材料,人造材料的使用量大大超过天然材料。使学生意识到人们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不断发明和制造新材料,人造材料具有许多天然材料不可替代的优良性能,并让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

(五)网上学:了解新型材料

搜集: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整理有关新材料的信息。

活动:新型材料汇报展示会。

课后作业:我们过度使用天然材料会怎样?

五、板书设计:

7.身边的材料

天然材料:木材 岩石 骨头 动物毛皮 石油

人造材料:钢铁 玻璃 塑料

六、实验记录表:

记录表:天然材料还可以制成什么物品?

篇14:沪教版初中化学课件

备课过程

学生基本知识情况分析

1、学生在学习过第五册、第六册前面的几节后,对金属的活动性有了初步的了解,对酸、碱的分类和化学性质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对本单元中盐的分类和化学性质的掌握。

2、学生的生活常识,对课本中提到的盐和生活中吃的食盐容易混淆。

3、盐与金属反应的知识点中,盐必须是溶液、金属单质必须在盐中金属的前面,金属除钾、钙、钠、钡之外是学生较容易忽略的问题。

4、铁元素的变价问题,对于特别是中偏下的同学还需要巩固。

5、盐与酸、盐与碱、盐与盐之间的反应两者都必须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本单元的基本内容和教学要求(包括重点、难点、目标达成度等)

一、一、基本内容

盐的化学性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二、教学要求

1、重点:1、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盐的化学性质。

2、难点:盐的化学性质;爱国主义和辩证观的情感体验与升华;对学习方法的培养,特别是强调学习对比的实验方法。

3、目标:

1)掌握根据复分解反应条件来判断盐与盐、盐与酸、盐与碱之间能否反应

2)了解常见酸、碱、盐的溶解性。

3)会用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金属能否跟盐溶液反应。

4)记住盐的化学性质,会写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认识量变到质变的具体事例,初步揭示从量变到质变的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6)通过铁与硫酸、铜与硝酸银反应的实验的分析,使学生树立外因和内因辩证统一的观点;使学生逐步体验到物质、条件、环境之间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普遍性。

重点课时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 (不够可另附纸) § 盐的性质

教学目的

知识:掌握盐的一些化学性质和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用途;可用盐溶液来制取单质的金属,巩固掌握制酸、制碱的方法。

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和自学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化学计算的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用辩证的观点来认识物质的共性与个性及其它之间的区别。培养学生依据事实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

重点难点:

1、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盐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提问一]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并按酸、碱、盐进行分类:

①干冰、②纯碱、③氢氯酸、④氢氧化钙、⑤碳酸钙、⑥烧碱、⑦食盐、⑧氯化铁、⑨氢硫酸、⑩熟石灰、

[提问二]酸的含义,酸有哪些化学性质?(主要指硫酸和盐酸)并用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问三]碱的含义,碱有哪些化学性质?(主要指可溶性的碱)并用有关的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问四]盐的含义。

[讲解] 酸中的H+ 决定了酸具有通性;碱中的OH—决定了碱的通性;盐是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这种组成的相似性也决定了盐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提问] 根据已学过的知识分析找出盐具有哪些化学性质?

讲授新课:一、盐的化学性质:

(引导学生在图示中找出有关盐的化学性质,除盐跟酸、盐跟碱能反应外,根据铁跟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启发学生,金属可以置换某些盐溶液中的金属,归纳出盐的三条化学性质

(一)盐(溶入水或溶入酸)+ 酸— 新盐 + 新酸—是常用的一种制酸方法。

[练习]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gNO3 + HCl— BaCl2 + H2SO4—

CaCO3 + HCl— NaHCO3+H2SO4—

[讨论] 这类反应要发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小结] 盐必须能溶入水或溶入酸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

(二)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是常用的一种制碱方法。

[练习] 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 + Ca(OH)2 — CuSO4 + NaOH —

Ba(OH)2+Na2SO4— FeCl3 + KOH —

[讨论] 这类反应要发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小结] 盐和碱必须可溶,生成物之一是沉淀。

(三)金属 + 盐(可溶)— 新金属 + 新盐

[提问]是否金属跟盐一定发生置换反应?

演示[实验1—8] :①铁放入硫酸铜溶液;②铜放入硫酸锌溶液;③铜放入硝酸银溶液

[观察现象]①铁表面覆盖一层红色的物质——铜。②铜丝表面无变化。

③铜表面覆盖一层银白色物质——银。

[板书] Fe+ CuSO4 == FeSO4 + Cu

Cu +ZnSO==(不反应)

Cu + 2AgNO3===Cu(NO3)2+2Ag

[讨论] 金属跟盐的反应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小结] 由上述三个实验可知金属跟盐不一定都能发生置换反应,跟金属的活 动性有直接关系。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只有排在前面的金属才能把排在 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不以H为界限)。

注意:反复强调“盐溶液”,即盐必须可溶。

[提问] 越活泼的金属越容易把排在他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吗?

[补充实验] 把一小块钠放在盛有CuSO4溶液的烧杯中。

[观察] 未见有红色铜出现。

[讲解] 不要用K、Ca、Na、Ba去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

例如:Na + H2O == NaOH + H2↑

2NaOH + CuSO4== Cu(OH)2 ↓+ Na2SO4

[小结]盐与金属反应的条件:盐必须可溶,单质金属必须比盐中金属活泼,单质金属除K、Ca、Na、Ba不能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

[分析]从性质(1)可以看出盐中的酸根离子可与酸中的H+ 结合生成新的酸。

从性质(2)可以看出盐中的金属离子可与碱中的OH—结合生成新的碱。

从性质(3)可以看出金属可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

那么,一种盐溶液的阴阳离子能与另一种盐溶液中的阴阳离子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盐吗?

[演示] 实验1、AgNO3 + NaCl—

实验2、BaCl2 + Na2SO4 —

[观察] 实验1、2都有沉淀生成。(独立写出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四)盐(可溶)+ 盐(可溶)—新盐+新盐

[讨论] 此类反应要发生需要具备什么条件?

[小结]两种盐必须都可溶,生成物之一是沉淀。

以上所学过的盐与酸、盐与碱、盐与盐之间的反应,以及以前学过的中和反应等都属于复分解反应。酸、碱、盐之间是不是都能发生复分解反应呢?

从以上所学内容可得到:

二、复分解反应:

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两种电解质在溶液中相互交换离子,生成物中必须要有沉淀、气体或有水生成。

板书设计:

1、学性质

(1)、金属 + 盐(可溶) 新金属 + 新盐

Zn + CuSO4 == ZnSO4 + Cu

Cu + Hg(NO3)2 == Hg + Cu(NO3)2

条件: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排在前面的金属可以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不要用K、Ca、Na 置换盐溶液中的金属

(2)盐 (溶入水或溶入酸) + 酸 新盐 + 新酸

AgNO3 + HCl== AgCl↓+ HNO3

BaCl2 + H2SO4==BaSO4↓+ 2HCl

(3)盐(可溶) + 碱(可溶) 新盐 + 新碱

CuSO4 + 2NaOH == Cu(OH)2↓ + Na2SO4

FeCl3+ 3KOH == Fe(OH)3↓ + 3KCl

(4)盐(可溶)+ 盐(可溶) 两种新盐

AgNO3+ NaCl == AgCl↓ + NaNO3

BaCl2 + Na2SO4== BaSO4↓ + 2NaCl

二、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1)、反应物:必须可溶(包括可溶入酸)

(2)、生成物: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反馈练习]下列反应能否发生?若能发生写出化学方程式,不能发生的说明理由:

1、Cu + ZnSO4 — 2、AgCl + Hg—

3、NaCl + KNO3 — 4、Mg(OH)2 + CuSO4—

5、BaCO3 + HCl — 6、Ba(NO3)2 + MgSO4 —

[课内练习]书P16、P17

附:[课外练习]:

1、下列物质间能反应的写出方程式,不能反应的说明理由:

(1)硝酸钙与碳酸 (2)氢氧化铁与硫酸铜

(3)铜与硝酸汞 (4)氢氧化钾与氯化钡

(5)铁与氯化锌 (6)氯化钠与硝酸银

2、X、Y、Z三种金属,X与酸不反应,但Y与酸能反应,X能将Z从它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则三者的活动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

A、X、Y、Z B、Z、X、Y C、Y、X、Z D、Y、Z、X

3、证明一种无色溶液是硫酸,下列方法可行的是

A、氯化钡溶液、稀硝酸 B、硝酸银、稀硝酸、铜

C、石蕊试液、稀硝酸、氯化钡溶液

D、紫色石蕊试液、稀硝酸、氯化钡溶液

4、用化学方程式回答或解释:

盐与碱作用制取氢氧化钾 ;

证明敞口放置的烧碱已变质 。

5、下列几组物质间的复分解反应可以进行的是:

A、氯化银和硫酸 B、氢氧化钾和氯化铁

C、硫酸铜和氯化铁 D、碳酸钙和氢氧化钠

6、由铜、空气、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制取氢氧化铜,写出有关的方程式:

7、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除去下列杂质的最佳方法:(括号内的为杂质)

(1)硫酸亚铁(硫酸铜 )

(2)氯化钠(硫酸纳)

(3)氢氧化钠(碳酸钠)

(4)铜(锌) 。

8、能将锌、铁、铜三种物质的活动性顺序鉴别出来的一组物质是:

A、铜、铁、硫酸锌 B、硫酸、铁、铜

C、氯化铜、硫酸锌、铁 D、锌、铁、硫酸铜

9、有一种溶液中含有氯化钾、硫酸铜、氯化铁、硫酸镁四种溶质,向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滤出的固体中滴入稀盐酸冒出气泡。则滤渣中一定含有的金属为 。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为 。

10、下列方法中,肯定得不到盐溶液的是:

a金属溶于酸、b碳酸盐溶于水、c氧化物溶于碱溶液、d氢氧化物溶于水、e 氧化物溶于酸

A、a、b B、d、e C、c、d、e D、c、d、e、f

学科背景知识和补充材料(不够可另附纸) 1、通过本节的学习学生知道工业上可用盐与酸反应可制得酸;可用碱与盐反应来制得碱;可用盐与金属反应来制得金属等。

2、我国劳动人民自西汉时期就发现的关于湿法冶金的材料,以便加深理解,增强爱国主义教育:

我国劳动人民很早就认识了铜盐溶液里的铜能被铁置换,从而发明了水法炼铜。它成为湿法冶金术的先驱,在世界化学史上占有光辉的一页。

水法炼铜的原理是:CuSO4+Fe=Cu+FeSO4

在汉代许多著作里有记载“石胆能化铁为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黄白》中也有“以曾青涂铁,铁赤色如铜”的记载。南北朝时更进一步认识到不仅硫酸铜,其他可溶性铜盐也能与铁发生置换反应。南北朝的陶弘景说:“鸡屎矾投苦洒(醋)中涂铁,皆作铜色”,即不纯的碱式硫酸铜或碱式碳酸铜不溶于水,但可溶于醋,用醋溶解后也可与铁起置换反应。显然认识的范围扩大了。到唐末五代间,水法炼铜的原理应用到生产中去,至宋代更有发展,成为大量生产铜的重要方法之一。

3、介绍我国用碳酸钙、水、纯碱为原料来制烧碱等资料。

作业形式和内容 1、完成作业本、同步中的相应配套练习。

2、结合、模仿课本中关于盐与酸反应的条件研究实验,学生可以自己进行相应的探究研究。如:用醋酸来除水垢等实验。

重点课时试教后的反思(不够可另附纸) 1、学生对工业上制碱、制酸、制金属生产缺乏常识性了解,但有比较高的兴趣,能根据书上的提出一些针对性的问题。

2、教学中学生经常把物质之间能反应的和不能反应的混淆在一起,特别是盐与酸反应、盐与碱反应、盐与盐反应、盐与金属反应不清楚哪些物质之间的反应要条件的,哪些物质之间的反应不要条件的,有些物质之间的`反应反应物要条件的,有些生成物要条件的,学生不太清楚,在后面的习题中要加强这些知识点方面的训练,便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判断能力。

篇15:沪教版初中化学课件

教学目标

1、让生初步感受化学的魅力,激发生对化学知识的渴求。

2、了解什么是化学和化学的发展。

主要教法

实验激趣、指导阅读、举例说明、组织交流、总结引题

主要学法

倾听、阅读、观察、思考、交流

教学设计

实验激趣

师:同学们,世界上哪种颜色的花最多?

生:红色、黄色、紫色等。

师:白色的花最多。这个答案我是在某一期《开心辞典》中知道的。可是,多数人喜欢颜色鲜艳的花。现在,师这里有一朵白色的花,我们试试把它变成红色的,你有什么办法吗?生:每片花瓣上都贴上红色的纸、用红墨水浸泡花朵??

师:同学们的办法是可以的,我还有另一种办法。

接下来我用喷雾水壶对准白花喷雾。白色的花在同学们的惊呼中摇身变成了红色的。总结引题

这样神奇的变化还多着呢。我们可以把“白开水”变成“牛奶”、“红酒”,还可以拿玻璃棒当火柴用??,所有这一切,奥秘就在我们将要学习的化学知识中。化学是神奇的,化学是有趣的,化学可以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指导阅读从生进行多年的写作训练着手,使他们比较容易地完成了选材任务。此时再指导生联系自身生活阅读课题下的三段文字和九幅图片。

总结引题

同学们想搜集的也是这样的素材吧。虽然我们没有拿出很多证据来证明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书上的图片也只是很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但是,借一斑可窥全豹。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类发展进步过程的方方面面均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可以说,化学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化学是万万不能的。那么,什么是化学呢?

师:这样的科学就是化学。

此时,化学的概念在同学们思想中初步形成了,然后阅读课本中的化学概念。

师:化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历经了漫长的过程。

交流

学习本课至此,同学们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都可以进行口头交流。

课后精编

精选课题1的内容写成文稿与至少三位同学交流。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演示[实验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2]首先展示胆矾晶体

蓝色块状固体研碎后成为蓝色粉末

[提问]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以上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板书]一、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态、液体、固体)的变化。

演示[实验1—3]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两支试管都形成蓝色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立即生成蓝色沉淀。

这里的蓝色沉淀是氢氧化铜。这个过程是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作用生成了新的物质氢氧化铜。

演示[实验1—4]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加入盐酸后立即有气泡产生,石灰石逐渐变小。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摸一下试管感觉到发热。

[提问]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这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我们日常看到木材燃烧,铁生锈等都是化学变化。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板书](二)化学变化

1.概念: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2.特征:①有新物质生成,常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②常伴随能量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讨论]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应依据什么?

[练习]口答课本第10页1、2。

[引入]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

(一)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讲解]例如,我们刚刚做的实验3、4中,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有氢氧化铜蓝色沉淀生成,石灰石与盐酸反应有二氧化碳气体生成。这里物质表现出的性质都是化学性质。请同学们举一些日常生活中物质的化学性质的例子。

蜡烛(纸张、木材等)能燃烧;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

[小结]化学变化和化学性质的联系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会、可以、易、难等。

例如:

(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

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可以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过渡]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板书](二)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这里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有两层含义:一是不需要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一是在物理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等都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下面我们就几个重要的物理性质作一简单介绍

[板书]1、熔点

我们知道,当温度升高时,固态的冰会变成液态的水。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叫做熔化,物质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板书]2、沸点

把水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就会沸腾。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做沸点。

物质的沸点随着大气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板书]3、密度

两块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有经验的人只要用手分别“掂量”一下,就可以鉴别出哪是铁,

哪是铝。这是由于体积相同的铁块和铝块,它们的质量是不相等的。我们把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演示[实验1—5]

[讨论与交流]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我们不仅要掌握这些概念,更重要的是要分清哪是物理变化,哪是化学变化,这就需要我们抓住两者的本质区别,多做一些练习。

布置作业

篇16:鲁教版初中化学课件

鲁教版初中化学课件

第三节 化学与农业生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2.学会对铵根离子的检验

3.了解常见化肥使用的注意事项

过程和方法:

1.  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

2.  增强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日常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

重点:

1.化学肥料的种类和特性

2.铵根离子的检验

难点:

1.铵根离子的检验

2.化学肥料成分的记忆。

课前准备:

教师:以举出所知道的化肥引出课题,对常见的化肥的物理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看书自己总结;对铵根离子的检验的教学通过实验,激发兴趣,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实验去探究;

学生:通过设置一定的问题让学生看书、讨论、实验探究,重点掌握化肥的种类和特性。

教学过程:

一. 化学肥料

1、氮肥

氨水 NH3H2O 易溶于水 低温密封

碳酸氢铵 NH4HCO3

硝酸铵 NH4NO3

氯化铵 NH4Cl

硫酸铵 (NH4)2SO4

尿素 CO(NH2)2

【小结】氮元素可使植物细胞加速分裂和生长,促进植物枝叶茂盛。磷元素使植物提早开花结果,增强抵抗力。钾元素有利光合作用,促进作物生长健壮。这三种元素都是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成分。

【结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逸出,这是快速检验铵盐的方法。

2、磷肥

它是含有磷酸根的盐。主要有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钙镁磷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和磷酸镁)、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和硫酸钙)、重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

磷酸二氢铵 NH4H2PO4       磷酸氢二铵(NH4)2HPO4

3、钾肥

硫酸钾(K2SO4)          氯化钾(KCl)

碳酸钾(K2CO3)(草木灰的主要成分)

4、复合肥料

硝酸钾KNO3

磷酸二氢钾KH2PO4

5、微量元素肥料

如B、Mn、Cu、Zn等

6、农家肥料

二、农药

1、作用

2、危害

三、随堂检测题

l.氨水见光后易挥发和分解,所以容器口必须___,且放在棕色瓶中。

2.硝铵在高温或猛烈撞击时会爆炸,碳铵在受热时会全部分解成气体。尿素的含氮量最高,肥效持久。铵盐跟碱性物质反应,会放出___.

3.草木灰中的钾肥主要成分是______,它的水溶液呈________。

4、磷酸二氢钾是含_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硝酸钾是含________元素的复合肥料。

5、常用的农药有哪些?说出各有哪些作用和危害。

第四节 化学与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了解防治水、大气污染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过程和方法:认识化学在环境保护中所起的作用,一方面是通过禁止某些反应发生、控制或改变反应途径等杜绝有害物质产生,另一方面是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重点:知道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

难点:形成正确、合理地使用化学物质的意识,确立绿色化学观念、树立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课前准备:首先安排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自学,在对教材中涉及的内容有所了解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对水、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主要污染物及其危害,水、大气污染防治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与自然和谐相处三方面作深入的调查,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广泛的收集资料。收集好资料以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资料整理。根据自愿的原则将学生分为三大组,每一大组中又可分为几个小组,如第一大组研究水资源的污染及防治,其中又可分为污染源小组、危害与防治小组。每一小组选出负责人、中心发言人。有能力的小组还找到了相关的影视资料,并把它们加以整理制作成了课件,待上课交流时放映给全班同学观看。

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正象刚才同学们所说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产生活已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与破坏。但目前,仍有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甚至无视环境污染的危害,只重经济,不重环境。下面,我就将时间交给同学们,请大家告诉大家环境污染的危害。

一、保护生命之源――水

水是生命之源,但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水资源却十分有限。那么目前水资源的污染与保护的现状如何呢?哪些同学收集和整理了有关水 污染与保护方面的资料? 让我们请他们给大家介绍好不好?

二、大气的污染

请同学们各抒己见,发表一下对大气污染及防治的认识。

三、与自然和谐相处

只有树立绿色化学观念,大力发展绿色化学工艺,才能使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让学生了解绿色化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第十一单元   检测题

一、选择题:

1、绿色能源是理想的能源,不会造成环境污染,下列不属于绿色能源的是(    )

A、风能        B、太阳能     C、煤     D、氢能源

2、绝大多数人认为氢是未来时代最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目前制约氢能推广使用的瓶颈问题有两个:一是氢的储存,二是氢的制取。下列各种制氢方法中,最有开发前景的制法是(    )

A、原子能发电电解水:

B、锌与稀硫酸反应:H2SO4+Zn==H2↑+ZnSO4

C、利用天然气与水反应:CH4+2H2O==4H2+CO2

D、运用生物技术培养特殊菌类,利用太阳能分解水:

3、某气体的成分可能含有H2、CO、N2、CH4中的一种或两种。该气体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后,将全部生成物依次通过浓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现浓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都有增加,则该气体的成分不可能是(    )

A、CH4      B、CO和N2    C、H2和CO   D、CO和CH4

4、4.6g某有机物完全燃烧时需要消耗9.6g氧气,生成8.8g二氧化碳和5.4g水,该有机物中(    )

A、只含碳、氢两种元素    B、只含碳元素   C、含碳、氢、氧元素   D、可能含氧元素

5、目前人类所使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化学反应。下列变化中实现了由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是(    )

A、家庭烧型煤取暧 B、利用海洋潮汐发电    C、在家用电器中使用干电池  D、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6、下列有关环境保护问题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乱扔塑料袋、泡沫快餐盒,会造成白色污染

B、城市一般能见度较低,主要是烟雾和粉尘污染所致

C、公园里大理石雕塑被腐蚀,这是温室效应所致

D、不合格装饰材料中常含甲醛、苯等致癌物,会导致室内污染

7、新研制的.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的一次性餐盒,废弃后在自然条件下两个月就可以分解。下列关于此餐盒的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替代塑料餐盒可减少“白色污染”

B、可有效利用秸秆,减少燃烧秸秆产生的空气污染

C、这种餐盒是绿色环保产品

D、秸秆属于合成材料

8、我国赢得了2008年第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举办权。为向世界展现一个新的形象,某校同学提出下列建议:①开发新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②开发生产无汞电池;③分类回收垃圾;④提倡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塑料袋;⑤提倡使用手帕,减少餐巾低的使用;⑥提倡不使用含磷洗衣粉;⑦农业上控制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你认为可以采纳的是(     )

A、①②③④⑥⑦B、②③④⑤⑥⑦C、①②③⑤⑥⑦D、全部

9、“信息”、“材料”和“能源”被称为新科技革命的三大支柱。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核能、太阳能氢能等是具有广泛开发前景的新能源

B、制造“神舟”五号宇宙飞船,使用了大量的新型材料

C、有机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有百利而无一害”

D、人类应与环境和谐相处,要合理开发和利用化石燃料等矿物资源

10、下列材料属于合成材料的是(    )

A、不锈钢    B、羊毛    C、陶瓷    D、聚乙烯塑料

11、农作物生长需要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下列化肥中,属于复合肥料的是(    )

A、磷酸二氢钾(KH2PO4)   B、尿素[CO(NH2)2]

C、磷酸二氢钙[Ca(H2PO4)2]   D、硫酸钾(K2SO4)

12、北京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事提出了“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的口号。为了使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会,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

A、关闭所有的化工企业    B、提高污水处理率

C、降低机动车辆的尾气污染   D、用天然气逐步取代民用燃煤

13、被誉为“春果第一枝”的大樱桃已成为烟台农业经济的一个亮点。为了预防大樱桃在成熟期发生裂果现象,果农常施用一种钾肥。这种钾肥的水溶液能跟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该钾肥为(    )

A、KNO3    B、K2CO3   C、K2SO4   D、KCl

14、某硝酸铵(NH4NO3)样品中混有一种其他化肥,经分析该样品中含氮36%,则该样品中混有的氮肥是(    )

A、NH4HCO3    B、(NH4)2SO4   C、NH4Cl    D、CO(NH2)2

15、某不纯的硝酸铵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4.3%(杂质中不含氮元素),则该硝酸铵样品的纯度为(     )

A、98%   B、96%    C、100%    D、无法确定

二、填空题:

1、当前,我国所面临的挑战又健康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等,化学家希望从化学的角度,通过化学方法解决问题,为我国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华夏界所研究的课题很多,其中有: ①高效化肥的合成;②新型农药的开发;③在低消耗情况下分解水而得到氢气作为燃料;④寻找快速降解塑料、橡胶等化工新产品再利用的途径;⑤研究人造血管;⑥ 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班进行反应; ⑦研制开发超导材料;⑧研制高效无磷洗衣粉。把有助于上述问题解决的课题序号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

⑴健康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⑵环境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⑶粮食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能源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现有下列三种化肥:磷矿粉[主要成分是Ca3(PO4)2]、氯化铵(NH4Cl)、硫酸钾(K2SO4),其中属于钾肥的是       ;与熟石灰混合研磨后,能产生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                     。

3、碘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它能调节新陈代谢,有益于幼儿生体发育。最近,某品牌奶粉的含碘量超过了国家标准,你认为此批奶粉      (填“可以”或“不可以”)食用,理由是                                          。

三、下面是某化肥厂在一公共场所的围墙上做的广告,请仔细观察、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l)碳酸氢铵(化学式为NH4HCO3)是由_____________种元素组成的。

(2)碳酸氢铵的氮含量是指氮元素在碳酸氢铵中的质量分数。根据所学化学知识,你认为此广告是__________广告(填“真实”或“虚假”),判断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探究教学初探论文

初中化学教学反思论文

初中化学教育教学论文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论文

初中化学教学在生活中的整合与应用论文

[初中化学]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

初中化学实验高效教学方法论文

初中化学教学论文:新课改下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的转变

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改进 论文

初中化学课件
《初中化学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中化学课件(集锦16篇)】相关文章:

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论述2022-11-01

辅助性实验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2022-04-30

浅谈初高中化学教学的衔接2023-11-07

初中化学实验论文2024-01-15

初中化学教学中自主学习研究论文2023-11-03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探讨论文2024-02-09

初中化学教学方法研究论文2022-05-06

初中化学教学中实施体验式教学的策略及意义探讨论文2023-06-02

化学教学论文题目大全2022-05-25

浅谈初中化学分组实验教学2022-11-1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