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力》教学课件

时间:2024-03-07 07:38:35 课件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浮力》教学课件(锦集12篇)由网友“天堂的天使”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整理过的《浮力》教学课件,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浮力》教学课件

篇1:《浮力》教学课件

《浮力》教学课件

《浮力》教学课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感受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会测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每小组)】:

小水槽(借用物体沉浮套件中的水槽,并在其外壁贴上容积刻度)、水、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3块、弹簧秤、细线、滑轮(可借用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滑轮)、小竹棒(长度略短于水槽的宽度)、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感受浮力:请同学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感觉。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揭示课题)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1、出示用线系着的泡沫塑料块:同学们已经学过用弹簧秤测物体的重力,请测一测泡沫塑料块的重量,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此时的泡沫塑料块一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你能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试画泡沫塑料块的受力图,拉力=重力)

3、猜一猜:让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面时,它的重量会相同吗?

4、测量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中的'重力。质疑:是重力等于零吗?

5、解释: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时,浮力=重力。(贴图示板画)

三、测量上浮物体在水里受到的浮力

1、再次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不同感觉。

2.为什么把泡沫塑料块按入水里突然松开手它就会快速上浮?(浮力远远大于重力)

3、当我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既然浮力远远大于重力,那么,它受到的浮力等于什么?能用弹簧秤测出来吗?

4、看课本第13页的示意图,小组讨论:“浮力=重力+压力 =重力+拉力”的道理。(贴图示板画)

5、教师演示实验:把小竹绑穿入滑轮的孔中,卡在水槽两边的凹槽内,按到靠近底部处,倒入水,再把系泡沫塑料块的线拉过滑轮,另一端钩在弹簧秤的挂钩上。

6、测量同一个泡沫塑料块一半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两种状况时的排开的水量、浮力。

(教材中测泡沫塑料块“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 时排开的水量、浮力,十分费时,学生难以把握其体积,改为“测量同一个泡沫塑料块一半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两种状况时排开的水量、浮力”,既直观又省时。)

7、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测量并及时记录。

8、汇报数据,并产生问题:大家测量出的浮力大小为什么不一样?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四、探究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浸入水里受到的浮力

1、猜一猜:三个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浸入水里, 他们受到的浮力哪个大、哪个小?

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

3、.分析数据:

A、泡沫塑料块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

五、小结拓展

1、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两种状况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问题?分别怎么计算?

2、讲故事《曹冲称象》。

分析:故事中装载大象的船,相当于板贴画中的哪类情况?

为什么船上装石头会和装大象的重量相等?(船排开的水量相等。)

3、出示小石块:把小石块放入水里,下沉。在水里下沉的物体会不会受到浮力作用?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5、浮力

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贴图示板画) (贴图示板画)

物体静止浮在水面: ②物体上浮:浮力=重力+压力 ③物体下沉

① 浮力=重力 =重力+拉力

泡沫塑料块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篇2:浮力教学课件

一、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要求和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需要,现确定第一教时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了解浮力(包括浮力的方向、施力物体、浮力的单位)。

2、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和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

3.理解计算浮力的两种方法(即阿基米德原理和称重法)。

技能目标:

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浮力,初步掌握利用探索性实验研究物理问题,并归纳出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排除、归纳整理数据的能力。

情感目标:

结合教学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贡献,鼓励学生树立刻苦钻研、大胆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教学重点: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

2、教学难点:启发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时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的关键:以方法教育引路,以学生思维障碍为突破口,针对性地安排实验探索。

四、教法与学法:

作为探究自然科学的规律课,过程一般是

本节内容要突破重、难点的方法与措施也不例外,因为无论从方法论的角度还是对具体的探索实践中获得信息的分析,都表明这是行之有效的路径,因此,本课的教法主要是“开放情境、引导探究”,而学法主要是让学生“亲身体验,自主猜想、合作探究、分析归纳、得出规律”。

五、教学策略

教材中是一个探索性演示实验,但由于教师的演示实验可见度较小,即使让一些学生上讲台参与,仍不利于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求知心理,也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方法教育的实施。故相应策略:

1.把演示实验改为并进式实验:即有演示实验又有学生实验。

2.通过分工合作和多次实验,以筛选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和获得不同条件下F浮与G排液的数值关系,并运用实验验证和归纳法为得出一般规律提供必要的素材。

六、教具准备

除了教师演示用装置外,还给每组学生准备了一小桶水,橡皮泥一块、饮料瓶、弹簧秤、烧杯和溢水杯各一个,塑料杯,塑料盘,胶水瓶,木块、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各一,水、酒精、盐水三种液体各一杯,细线等供选用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提问复习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引入新课。

浮体演示实验1:橡皮球(空心体)在液体中上浮。

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如:水中的游鱼、游泳的人、漂浮的物体、沉入水中的物体等,在气体中的物体同样也受到气体的浮力,如:空气的浮力等。浸入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那么浮力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吗?

浮体演示实验2:木块(实心体)在液体中上浮(多媒体演示)。(说明:动态观察、创设情景、激发思维)

(二).新课讲授

1、浮力产生的原因(互动1)

学生讨论并启发答出:立方体木块浸没在水中,左右两个侧面和前后两个侧面相对应的部位,距液面的深度相同,水对它们的压强相等。因而它的左右两侧面和前后两侧面,受到的压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相平衡,而由于立方体上表面距液面的深度小于下表面距液面的深度,所以它们受到水的压强不同。下表面受到水的压强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上下表面积相等,据P=F/S得F=PS可知,下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下的压力,所以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就是产生浮力的原因。

师:球体或无规则物体虽然没有象立方体有明显的上下表面,但它们受到浮力的原因也是由于上部下部表面受到压力的合力产生的。

2.浮力概念的建立(互动2)

刚才我们看到的橡皮球和木块浸入水中后都受到浮力,那么请问:它们上浮后,漂浮在水中静止有否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作用?(有!因为处静止状态,据受平衡力条件可以知道F浮=G物,方向与重力方向相反:竖直向上)。下面请看:

沉体演示1:金属球在中下沉

沉体演示2:胶水瓶在煤油水中下沉提问(1):那么浸在液体中的金属球和胶水瓶是否受到浮力的作用?(针对学生思维障碍提出问题,进一步激发思维)

提问(2):如何判定金属球和胶水瓶是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

请同学们讨论判定方案:把金属球或胶水瓶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在让它们浸入水中,比较前后两次的读数,如果示数减少了,则说明金属球或胶水瓶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且减少量就是浮力的大小,即(F浮= G-F拉)。这也是测量浮力的方法。我们把这种方法叫称量法:F浮= G-F拉 (板书) , 并让学生实验。提问几组:胶水瓶有否受到向上浮力的作用,胶水瓶受到浮力多大?

结论:浸在水中的金属球和胶水瓶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总结归纳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F浮= G-F拉

说明:从“上浮”到“下沉”,从“浸没”到“部分浸在”,从水到其它液体,改变实验条件,异中求同比较,提供归纳素材。通过归纳,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初步得出浮力的初步概念能力。

浮力是一种力,施力物体是液体(或气体),其大小的单位也是牛顿,方向竖直向上;那么浮力的大小:在什么情况物体受到的浮力大?什么情况物体受到的浮力小?阅读实践教材P82 “想想做做” 引入研究课题。

3、探究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实验1材料:一团橡皮泥、水、玻璃球

步骤:把橡皮泥捏成不同形状,放在水中,观察其浮沉情况。把橡皮泥造成船上面加重物(玻璃球),比一比,看谁能装载更多的重物.提出怎么装载更多的重物?(解决问题)。引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

实验2材料:饮料瓶、小桶、水

步骤:把饮料瓶逐渐压入水中,注意手的感受,体会饮料瓶所受浮力及其变化,从感受及观察到的现象提出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投影)

学生自主猜测可能的因素:物体的密度ρ物(物体的重)、物体的形状、深度h、浸入的液体密度、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排开的液体重等。

师:同学们的猜想都有自己的道理,这些因素是否都会影响浮力的大小呢?今天我们也要象科学工作者一样,用实验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

同学们讨论设计下面验证的实验方案:

验证实验1: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物体的密度ρ物(物体的重)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2: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物体的形状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3:请设计一个检验F浮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4:请设计检验F浮与浸入的液体深度h有否关系的实验。

验证实验5:检验F浮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 --------: 有否关系的.实验。

分配学生验证课题:由于时间关系,而且我们要验证课题的因素较多,所以我们全班同学分工合作:探究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一、二、三、四小组同学分别验证实验1、2、3、4,做完实验后把合作探究过程和分析课题的结果向全班汇报,并与其它各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判断: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投影实验报告)。

((1)验证实验1:取相同体积的铝块、铁块和铜块,使其全部没入水中,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浮力。由于三者的密度(物体的重)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物体的密度(物体的重)无关。

(2)验证实验2:把同一块橡皮泥捏成几种不同形状,分别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形状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 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3 )验证实验3:把同一块胶水瓶浸入的不同液体(水、酒精、盐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不同,浮力也不同,

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密度ρ液有关

(4)验证实验4:把胶水瓶浸入小桶的水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水中的深度h不同,但浮力相同,故判断:F浮与浸入的液体深度h无关。可能出现两种判断:

A: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证明F浮与深度h有关,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将弹簧测力计所挂的胶水瓶逐渐浸入水中,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逐渐减少,当胶水瓶完全没入水中后,继续增大深度,发现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不变,证明F浮与深度h无关。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这两个结论似乎是矛盾的,这说明物体在部分浸没过程中不单单是深度h变化,还有更本质的因素有待发现,请同学们进一步观察与比较一下,上述两个过程存在什么差异? A在验证实验中没有控制变量一定(即没有控制浸入液体的体积相同)故判断错误。

师:刚才同学们把饮料瓶逐渐压入水中,体会感受饮料瓶所受浮力变化,故猜想F浮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可能有关。下面同学们一起验证实验5。

(5)验证实验5:把胶水瓶浸入的液体中,用弹簧测力计测其浮力。由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不同,浮力也不相同,故判断:与浸入液体的体积(或说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与液体深度h无关。

师:通过我们刚才的合作验证,讨论分析判断,认识到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密度、重、形状和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h均无关,而与液体的密度ρ液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有关。而且由实验可得液体的密度ρ越大和物体排开的液体体积V排越多,即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也就越多,可见浮力的大小是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G排液有关的。提出问题:F浮与G排液之间是否存在着确定的数量关系呢?若相等?(由F浮=G排液=m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只与ρ液、V排液这两因素有关),若下相等(F浮≠G排液=m排液g=ρ液V排液g说明还有其他因素)?

4、探索F浮与G排液的关系。(投影)

(1)、学生自主猜想:

如何通过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呢?

(2)、布置学生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

实验需要哪些器材?如何测物体(沉体、浮体)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如何测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两种方法)设计一个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室提供器材:物体(1沉体:胶水瓶、石块、橡皮泥……2浮体:木块、蜡块)、液体(水、酒精、煤油、盐水……)、大烧杯、塑料杯、塑料盘、弹簧测力计等。说明:这里采用让学生分组,可用不同的液体做实验,再归纳出一般结论的方法。组织实验:桌上有同学们所需要的器材,各小组可按需要选用,我们要亲自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看哪个组配合的好、实验操作熟练、测量数据准确。

(3)、学生分组实验:

学生分别对于沉体和浮体讨论验证方案,设计实验合理后,设计实验纪录表格,并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沉体(如胶水瓶)全部浸没和浮体(如木块)部分浸没在液体(如水、盐水或酒精)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液体受到的重。

①对于沉体(胶水瓶)全部浸没的记录表格:(F浮= G-F拉)

胶水瓶的重:

G物= (N) 胶水瓶在液体中受到拉力

F拉= (N) 胶水瓶浸没在受到的浮力

F浮= (N)

(选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计) 胶水瓶排开液体的重

G排液= (N)

②对与浮体(木块)部分浸没的记录表格:

木块的重

G木= (N)

木块受到的浮力

F浮= (N)

(选用塑料杯重可忽略不计)

木块排开液体受到的重

G排液= (N)

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将实验顺利完成。几组实验报告,提问实验中遇到什么问题?解决方案?

师:刚才我们分别做了不同物体(胶水瓶、木块、橡皮泥、石块、蜡块)在不同液体(如水、酒精、盐水、煤油)中所受的浮力与这些物体排开液体所受的重力的关系。现在我们归纳一下我们的实验结论。

(4)、归纳得出阿基米德原理

(投影 )①结论: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在误差范围内)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这就是浮力定律(即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数学公式表示为: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

②.原理的适用范围:它不仅适用于液体也适用于气体。

③.简介阿基米德的发现:投影资料。

八、学习小结(见投影)

1、知识要点,有两种方法可以计算浮力:F浮=G排=m排液g=ρ液V排液g和F浮= G-F拉。2、小结课题探究的一般过程。师:今天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同班同学的合作,探究了影响浮力的大小因素和阿基米德原理,同学们表现了很高的热情与积极探索科学的精神,共同完成了本课学习任务,目前国际上很多领域也采用象我们这样的合作探究方式探索科学课题,如我国与国际合作探究、交流核科学技术(投影)。

今后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要将这种合作探究、学习交流的精神发扬下去。

九、布置作业

1、完成提纲(达标反馈)

2、实践性作业:动手制作利用浮力工作的模型(如:轮船、密度计、潜水艇、气球和飞艇)。

十、板书设计: 浮力

一、浮力的产生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一、浮力:

1.定义:浸在液体(或气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托力,这个力叫做浮力。

2.施力物体:液体(或气体)

3.方向:竖直向上。F浮= G-F拉

二、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或气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液体的重力。

2.公式:F浮=G排=ρ液gV排液

3.适用范围:液体和气体。

此教案适合基础较好的班级,且要能控制课堂活动;建议再花一课时进行习题讲解。

篇3:小学科学浮力教学课件

小学科学浮力教学课件

小学科学浮力课件已经为大家准备好啦,老师们,大家可以参考以下教案内容,整理好自己的授课思路哦!

【教学背景】:

《浮力》是教科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下册《沉和浮》单元的第5课。学生通过前面四课的学习,探究了构成物体的材料、重量、体积大小对沉浮的影响,感受到在水中的物体有浮力存在。从本课开始,学生着重研究浮力问题,分析物体沉浮的秘密。第5、6两课将引导学生从浮力和重力的的关系,解释物体沉浮的原因。本课主要是学习用实验探究浮在水面的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到浮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分析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下一课探究下沉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及原因,旨在经过一系列的科学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概念: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就越大。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2、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弹簧秤测量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

2、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懂得方法的改进有利于研究的顺利进行。

2、懂得数据在分析解释现象过程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感受上浮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并会测量。

【教学难点】

运用浮力和重力的概念,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浮。

【教学准备(每小组)】:

小水槽(借用物体沉浮套件中的水槽,并在其外壁贴上容积刻度)、水、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3块、弹簧秤、细线、滑轮(可借用简单机械实验盒中的滑轮)、小竹棒(长度略短于水槽的宽度)、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

1、感受浮力:请同学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感觉。

2、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揭示课题)

二、研究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

1、出示用线系着的泡沫塑料块:同学们已经学过用弹簧秤测物体的重力,请测一测泡沫塑料块的重量,并把数据记录下来。

2、此时的泡沫塑料块一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你能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试画泡沫塑料块的受力图,拉力=重力)

3、猜一猜:让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面时,它的重量会相同吗?

4、测量泡沫塑料块静止在水中的重力。质疑:是重力等于零吗?

5、解释:泡沫塑料块静止浮在水面上时,重力并没有消失,而是与浮力相互作用,抵消了,此时,浮力=重力。(贴图示板画)

三、测量上浮物体在水里受到的浮力

1、再次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注意体验手的不同感觉。

2.为什么把泡沫塑料块按入水里突然松开手它就会快速上浮?(浮力远远大于重力)

3、当我们用手把泡沫塑料块压入水中时,它受到的浮力有变化吗?既然浮力远远大于重力,那么,它受到的浮力等于什么?能用弹簧秤测出来吗?

4、看课本第13页的示意图,小组讨论:“浮力=重力+压力

=重力+拉力”的道理。(贴图示板画)

5、教师演示实验:把小竹绑穿入滑轮的孔中,卡在水槽两边的凹槽内,按到靠近底部处,倒入水,再把系泡沫塑料块的线拉过滑轮,另一端钩在弹簧秤的挂钩上。

6、测量同一个泡沫塑料块一半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两种状况时的排开的水量、浮力。

(教材中测泡沫塑料块“小部分浸入水中”、“大部分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时排开的水量、浮力,十分费时,学生难以把握其体积,改为“测量同一个泡沫塑料块一半浸入水中、全部浸入水中两种状况时排开的水量、浮力”,既直观又省时。)

7、学生分组实验,进行测量并及时记录。

8、汇报数据,并产生问题:大家测量出的浮力大小为什么不一样?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四、探究大小不同的泡沫塑料块浸入水里受到的浮力

1、猜一猜:三个不同大小的泡沫塑料块浸入水里,他们受到的浮力哪个大、哪个小?

2、学生分组实验,记录数据。

3、.分析数据:

A、泡沫塑料块排开水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B、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

五、小结拓展

1、今天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哪两种状况物体在水中的浮力大小问题?分别怎么计算?

2、讲故事《曹冲称象》。

分析:故事中装载大象的船,相当于板贴画中的哪类情况?

为什么船上装石头会和装大象的重量相等?(船排开的水量相等。)

3、出示小石块:把小石块放入水里,下沉。在水里下沉的物体会不会受到浮力作用?下节课我们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

5、浮力

像泡沫塑料块这样浮在水面上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水的浮力。

(贴图示板画)(贴图示板画)

物体静止浮在水面:②物体上浮:浮力=重力+压力③物体下沉

①浮力=重力=重力+拉力

泡沫塑料块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科学文件夹:

泡沫塑料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记录表第组

篇4:浮力相关课件

浮力相关课件

一、浮力

1.浮力: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液体对物体向上浮的力叫浮力。

2.符号:F浮

3.浮力的方向: 竖直向上

4.浮力的施力物体:液体

5.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受到气体对物体的浮力。

漂浮在水面的物体要受到浮力,那么浸没在水中的物体是不是也受到浮力的作用呢?

二、巩固练习

例1 浸没在湖水中的物体,随着浸没深度的增加,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受到的压强增大

B.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增大

C.物体上、下表面受到的压力差增大

D.物体受到的浮力不变

例2 质量相同的铁球和铝球,分别挂在两个相同的弹簧测力计上,将两球同时浸没在水中。若挂铁球的示数变为F1,挂铝球的示数变为F2,则 ( )

A. F1>F2 B. F1=F2

C. F1

例3 小玲将一块体积为的矿石挂在弹簧测力计下,然后又将此矿石浸没在水中,测力计两次示数分别如图甲、乙所示。

(1)矿石受到浮力的大小多大?

(2)若将此矿石浸没在密度为1.8×103 kg/m3的液体中,矿石受到浮力多大?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多大?

三、作 业

1.关于浮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只有浮在液体表面上的'物体才受到浮力

B.一切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液体对它施加竖直向上浮力

C.只要下沉的物体就不会受到浮力

D.浮力的方向不一定都是向上的

2.绳子的下端系着一个铁块,当铁块浸没在水中后剪断绳子,铁块下沉的过程中它受到的浮力将( )

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保持不变 D.变为零

当石块从水面上逐渐浸入水中并沉入到容器底部的过程中,它受到的浮力是怎样变化的?

浸入水中随着浸入部分的体积的增大受到的浮力也增大,直到物体全部浸没后浮力的大小就不再改变。

同样重的铁块甲和乙,甲浸没在水中,乙浸没在煤油中,它们受到的浮力是否相等?为什么?

不相等。因为液体的密度不相等。

篇5:浮力免费课件资料

浮力免费课件资料

一、【前置学习】

1.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内讨论:①木头压入水中放手后会上浮,实心铁块放入水中下沉,是否所有浸入液体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②人在水中越往深处走越觉得上托的力越大(越觉得轻飘飘的),那么,浮力的大小跟什么有关?③关于浮力,你想知道哪些方面?

二、【合作探究】

小组合作,完成下列三个实验,记录现象、测量数据并分析得出结论。

探究实验1:浸入液体中的物体的受力

①将圆柱体用细线绑牢,挂在弹簧测力计挂钩上,测出圆柱体重力并记录。②将圆柱体缓慢放入小烧杯的水中,观察测力计读数的变化。③读出圆柱体浸没时测力计的读数并记录,计算出测力计两次读数差。分析:为什么圆柱体浸入水中,测力计读数会变化?说明什么问题?

探究实验2:浮力产生的原因

①把底部开口的矿泉水瓶倒过来,瓶口下放水槽(接住流下的.水),往瓶里放入乒乓球,用烧杯往瓶里加水,观察乒乓球的运动状态。

②往瓶里加水,然后用手堵住瓶口,乒乓球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了吗?实验说明了什么?

探究实验3:决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⑴根据探究实验1的现象、数据可以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跟_____________有关。

⑵实验4:将同一个鸡蛋分别放入清水和盐水中,观察鸡蛋的运动状态。可以得出结论:浮力的大小跟__________有关。

⑶分析与论证

综合⑴⑵你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浮力的大小跟________和_____有关。

⑷交流与合作

交流、合作后,修正结论

三、【展示质疑】

学生以组为单位发言,其他组质疑、补充,教师引导,板书。

四、【激励提升】

小结、点拨、表扬

篇6:浅析浮力教学

浅析浮力教学

浅析浮力教学     浮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而这一章的引入又成为本章学好的关键。新教材的改革,部分内容的删减,配套练习难度的增加,无不为当今减负大潮,素质教育的实施者――教师提了一个难题,不能题海,不能满堂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能力,不能满足于“学会”,应教会他们“会学”。怎么办?    笔者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把验证性的课题改为探索性课题来研究。    教学目标、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锻炼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养成良好的.思考意识;提高实验技能。    重点、难点: 物体的浮沉、浮力的理解与计算。    教学手段: 实验与多媒体教学 首先,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联系日常生活实际问题,激发兴趣。 器材:烧杯、水、弹簧秤、同体积的铝块、铁块、铜块、木块、木铝体积比17:4      各种颜色的水、多媒体课件(内有浮力产生的原因、海底世界、带有活塞的瓶子颠倒放置、问题海里的鱼有没有受到浮力,海底的群山有没有受到浮力正放的瓶子活塞有没有受到浮力,倒放的瓶子活塞有没有受到浮力) (1)将铝、铁、木、木铝体积比17:4,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 (2)将带有颜色的水装比较薄的塑料袋中,再放在水中    发现:下沉、漂浮、悬浮。 受力分析:1)重力、一个向上的浮力           2)F浮>G 上浮至静止漂浮状态,F浮=G;下沉 F浮G 上浮至静止漂浮状态(动态过程),F浮=G;下沉 F浮ρ物漂浮;ρ液=ρ物悬浮;ρ液<ρ物沉底 二、 浮力产生的原因 物体受到周围液体或气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 三、 浮力的计算方法: ①F浮=G―F示 ② F浮=G (悬浮、漂浮)③ F浮=F向上―F向下④ F浮=ρ液gV排 本节课的教学,主要围绕浮力产生的原因,浮力的计算方法探究为主要线索,展开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实验的操作能力,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并能加以分析、推理的能力。教育是一种点灯的事业。教育工作者只有在不断的总结中完善充实自己,才能为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既然融入了为教育事业的改革、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大熔炉中,就要通过日复一日的锤炼、敲击,磨砺,反复地调整、聚焦,同步共振,一次次地提升,放大,产生强烈的核裂变效应,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放射出灼目的光华。         邮编:300121  电子信箱:zhangsm1975@yahoo.com.cn

篇7:浅析浮力教学

浮力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而这一章的引入又成为本章学好的关键。新教材的改革,部分内容的删减,配套练习难度的增加,无不为当今减负大潮,素质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实施者――教师提了一个难题,不能题海,不能满堂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能力,不能满足于“学会”,应教会他们“会学”。怎么办?

笔者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把验证性的课题改为探索性课题来研究。

教学目标、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锻炼学生的积极参与精神;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养成良好的思考意识;提高实验技能。

重点、难点:

物体的浮沉、浮力的`理解与计算。

教学手段:

实验与多媒体教学

首先,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联系日常生活实际问题,激发兴趣。

器材:烧杯、水、弹簧秤、同体积的铝块、铁块、铜块、木块、木铝体积比17:4

各种颜色的水、多媒体课件(内有浮力产生的原因、海底世界、带有活塞的瓶子颠倒放置、问题海里的鱼有没有受到浮力,海底的群山有没有受到浮力正放的瓶子活塞有没有受到浮力,倒放的瓶子活塞有没有受到浮力)

(1)将铝、铁、木、木铝体积比17:4,放入盛有水的容器中

(2)将带有颜色的水装比较薄的塑料袋中,再放在水中

发现:下沉、漂浮、悬浮。

受力分析:1)重力、一个向上的浮力

2)F浮>G 上浮至静止漂浮状态,F浮=G;下沉 F浮

3)F浮=G―F示

4)总结出物体的浮沉条件(F浮与G关系,ρ物体与ρ液关系)

分析中引出浮力定义、方向、施力物体、受力物体、漂浮状态、悬浮状态。那么浮力的大小如何测量呢?(2)演示并分组(全部浸入液体中)

A  铝块B  铁块C  铜块  液体是水;D 铝块E 铁块F 铜块液体是盐水

G  H  I 用具同上,液体是酒精。

[1] [2]

篇8:浮力的应用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理解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

(3)知道浮力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 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通过收集、交流浮力应用的资料,了解浮力应用的社会价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2)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阿基米德原理

教学工具

乒乓球、水、水槽、铁块、弹簧测力计、阿基米德原理实验装置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轮船、鸭子、人游泳时能浮在水面,是什么原因呢?这节课研究与此相关 的知识导出课题—— 浮力。

二.新课教学

(一)用测量法研究浮力

演示实验:如图,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体在空气中受到的重力记为G,再把此物体浸没在水中测它的重力,记为F,比较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发现了什么问题?据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分析实验:示数变小了,说明物体受到了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F浮 = G — F 即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之差,这也是浮力的测量方法。

(二)浮力产生的原因 物体受到向上向下的压力 差。

(三)浮力的大小

探究:浮力的大小等于什么?课本P9 5

1.提出问题2.猜想3.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5.分析实验6.得出结论

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 中的物体所受的浮力,大 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阿基米德原理的公式表示:F浮 = G排

为了更好地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将公式F浮 = G排 展开,即F浮 = G排 = ρ液gV排

这样就为利用阿基米德原理解答实际问题提供方便。

突破难点的方法:把此探究实验做好, 真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 。

(四)物体的浮沉

利用课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物体受到两个力(F浮 、G物)的作用, 当 F浮 >G物 时,物体将上浮;F浮 = G物 时,物体将悬浮;F浮 < G物 时,物体将下沉。

对于漂浮在液面的物体,其所受浮力等于物体本身的重力。

(五)物体的浮沉的应用

1.密度计

2.潜水艇

3.飞艇

4.热气球

5.氢气球

篇9:浮力的应用课件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内容要点分析:

第一,浮力;第二,物体的浮沉。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对浮力这一节内容的研究是在小学自然课和生活经验中已经熟悉浮起的物体受到浮力并结合前几节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综合地应用液体的压强、压力、二力平衡和二力合成等知识来展开的。这一节是本章的重点和关键,对浮力的研究为学习阿基米德原理、浮力的利用奠定了基础。浮力知识对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技术和科学研究有着广泛的现实意义。

3、教学目的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通过对这一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浮力和浮力的方向,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理解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概括能力以及演绎推理能力等。还要培养学生探索求真知的精神,对学生进行实践观点的教育。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浮力概念贯穿本章始末,与人们的生活密切联系,所以浮力概念的建立是本节课的一个重点。对物体浮沉的研究,需要综合应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因而对理论分析和推理论证能力要求提高了。而初中生侧重于对直观现象进行具体、形象的思维来获得知识。因此这个知识点既是本节课的重点又是难点。

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是素质教育对现代教学的要求。

二、学生分析

任教班级属农村中学,多数学生上进心强,学习态度端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

浮力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5岁左右的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浮力,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任何物理规律的发现和物理理论的建立都离不开实验。这节课主要采用实验的方法来建立浮力的概念。我将书中图12-2这个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索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增强了他们的感性认识。为了使学生能认识到浮力是液体对物体向上托的力,这里我增加设计一个用手托石块使弹簧秤示数减小这样一个随堂小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验概括总结出浮力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请同学们从日常生活和常见的自然现象中举例说明浸入液体中的物体受到浮力。

在研究物体的浮沉条件这个重、难点时,日常生活中一些错误的经验或思维定势会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模糊的观念,最突出的是“重的物体下沉,轻的物体上浮”。这里可以演示一个小实验:一根小铁钉在水中下沉,而大木块在水中会上浮,大木块显然比小铁钉重。可能又有一部分同学这时会提出小铁钉下沉是因为铁的密度大。教师可再演示一个小实验:一个废牙膏壳密度没有变,空心时能浮在水面,揉成一团后在水中会下沉。说明密度也不是决定浮沉的条件。这样经过演示,讨论和分析,纠正了错误观点,引导学生从运动和力的关系角度来讨论物体的浮沉条件,对浸没在液体中的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抓住比较重力和浮力的大小关系,根据二力合成知识,由学生讨论得出物体的浮沉条件。

这时强调物体上浮、下沉是运动过程,此时物体受非平衡力作用。下沉的结果是沉到液体底部,上浮的结果是浮出液面,最后漂浮在液面。并再演示一下浸没在水中的木头的上浮过程,以加深印象。漂浮与悬浮的共同点都是浮力等于重力,容易使学生产生“物体的漂浮与悬浮是一回事或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的错误观点,这时我用一个乒乓球和一个空心金属球投入水中分别演示漂浮与悬浮实验。使学生直观比较出漂浮是物体浮在液面的平衡状态,物体的一部分浸入液体中。悬浮是物体浸没在液体内部的平衡状态,整个物体浸没在液体中。强调同一个物体在同一液体中既漂浮又悬浮是不可能的。

学生经过合理猜想,讨论,设计出探索决定浮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方案。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得出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与物体浸没后深度改变无关。受时间、器材限制,浮力大小与物体本身密度、形状等因素无关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加以说明。这样就为下一节学习阿基米德原理留下悬念,作好铺垫,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结构。

3、反馈和巩固:

这节课教学容量大,所以反馈和巩固主要留待课后完成。如果课堂上有剩余时间,可请同学回顾板书内容,归纳出通过本节课学到的三种测量浮力大小的方法。一是称量法,为下一节课理解阿基米德原理实验做准备。二是受力平衡法,指出悬浮和漂浮的区别。

篇10:认识浮力活动课件

认识浮力活动课件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浮力,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知道浮力的影响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了解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经历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 过程,学习“控制变量”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亲身经历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探究过程,能够实事求是的记录数据,培养学生细心、耐心、动手、动脑相结合学习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

1、认识什么是浮力。

2、学会“称重法”测浮力。

三、教学难点:

1、用理论推导的方法认识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2、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四、教学方法:

提问、观察、讨论、实验探究为主。

五、教学器材:

演示器材:多媒体课件、乒乓球、烧杯、食用油、木块、弹簧测力计、滴管、钩码、石块、量筒。

学生实验器材:金属块、细线、弹簧测力计、水、烧杯、橡皮泥、浓盐水、铁片。

六、教学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演示如下实验:

实验器材:烧杯、滴管、食用油、酒精、水

步骤:(1)在小烧杯中放少半杯水,用滴管吸取一些食用油后插入水中,挤出一大滴食用油后取出,反复几次就可以得到一些食用油小球浮在水面上。

问:怎样可以让小球往下沉?往杯中加酒精,小球就会悬浮、下沉,再加水又会上浮。这个实验比较好控制,当小球悬浮在液体中时,即使摇晃小烧杯,它们也是会悬浮在液体中。对于这个实验如果能用彩色的油做实验,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板书]:9。1节 认识浮力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乒乓球放手后,乒乓球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乒乓球里注入一定水,这样上浮缓慢,便于观测)

【学生讨论】: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乒乓球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乒乓球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乒乓球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乒乓球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乒乓球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学生活动】:漂浮和上浮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那么沉在水底的物体受不受到浮力呢?学生尽可能根据常见的事例说明原因。

【教师引导】:能不能用实验来验证自己的观点?

【学生分组实验】:利用事先准备的金属块、细线、弹簧测力计、水、烧杯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回答总结】金属块在水中后弹簧测力计示数变小,说明金属块受到向上的力,这个力就是浮力。

【教师提问】:水中下沉的物体所受到的浮力能不能测量出来,怎么测?

【学生讨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减小是由于金属块受到浮力造成的,所以弹簧测力计减小的示数等于浮力。

【画图演示】

[板书]:1。 浮力=物重—物体浸在液体中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

F浮=G—F

教师说明:下沉的物体受到的浮力小于物重,所以放手后会下沉。

[板书]:2。 浸在任何液体物体都会受到液体竖直向上的托力,这就是浮力。

2、浮力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讨论】:浸没在水中的正方形木块,放手后竖直向上浮,它为什么不向左或向右,向前或向后运动?

根据图示,思考讨论书本85页活动2问题,并将其完成。

【画图演示】

【总结】浸没在水中的立方体,由于上表面与下表面在水中的深度不同,所以它们受到水的压强不同。上下表面面积相等,所以下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上的压力大于上表面受到水的竖直向下的压力(见上图)

[板书]:3。 浮力产生的原因:液体对物体向上和向下的压力差就是液体对物体的浮力

3、浮力的大小跟那些因素有关

【学生实验】:把小铁片放入水中,铁片下沉。同样大小的铁片做成小船浮在水面上。

【播放图片】 :钢铁制造的万吨巨轮浮在水面上;人悠闲地躺在死海中看书。

[提出问题]:看到上述情景,你认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呢?

【猜想与假设】:联系实际提出猜想,教师把学生的猜想记在黑板上。

【制定实验方案】:利用金属块、细线、弹簧测力计、水、烧杯、橡皮泥、浓盐水等材料来自己制定实验方案验证自己的猜想。

【进行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提示学生注意控制变量,并分析记录的数据得出结论,作好总结。

【分析论证】:分组实验后,全班集中交流实验结果,各小组汇报实验的方法和数据、结论。

[板书]:4。 浮力的大小跟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浸在液体中的体积有关;浮力的大小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浸没的深度无关。

【巩固练习】:人往深水中走地时候,为什么身子浸入水越多就越站不稳?

(三)小结:学生互动交流对浮力的认识和以前对浮力错误的想法,最后用课件展示。

(四)布置作业:

1、泡茶中的物理现象: 泡茶时,开始时茶叶浮在水面上,过一段时间,茶叶开始下沉,可再过一会,茶叶又上浮,再过一会,茶叶又下沉,这样经几次后,茶叶最后沉在杯底。你不妨可以在家里泡杯茶,仔细观察一下,你从观察到的现象中,想到了什么?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

2、书本87页1、2题。

篇11:八年级物理浮力课件

八年级物理浮力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认识浮力及其方向

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

经历探究浮力大小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初步建立应用科学知识的意识.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

浮力的存在、探究浮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

阿基米德原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具:

木块、石块、水、烧杯、弹簧测力计、细线、溢水杯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船可以浮在水面,潜水艇能潜入水下航行,节日放飞的气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鱼可以轻盈地在水中上下游动等等是一些有关浮力的问题。从本节起学习新的一节“浮力”。

二、进行新课:

1.什么是浮力?

(1)演示实验:放入水中的木块放手后,木块从水里浮上来,最后浮在水面上静止不动。

提问:在水里浮上来和浮在水面上的木块受几个力的作用?施力物体是什么?力的方向如何?

学生回答后小结:从水里浮上来的'木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还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上浮过程中木块受非平衡力的作用,浮力大于重力。木块浮在水面静止不动时,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浮力。木块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状态。可见,从水里浮上来的物体和浮在水面上的物体都受到浮力。

(2)演示实验:把石块放入水中,放手后石块在水中下沉,并且一直沉到水底。

提问:下沉的石块受浮力作用吗?

教师指出,为研究这个问题,同学们分组实验。(两人一组进行实验) 要求:①明确实验目的是判断浸没在水中和酒精中的石块是否受到浮力,以及浮力的大小和方向。

②石块要用细线挂牢。读取石块浸没在水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时,石块不要触及杯底或杯壁。

学生实验时,教师巡回指导。

实验完毕,组织讨论,教师总结。

①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石块在空气中静止不动,受几个力的作用?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是怎样的?说出石块在空气中重多少牛。 小结:石块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和竖直向上的拉力。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拉力的施力物体是细线。二力的关系是彼此平衡。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石块所受的重力。

②挂在弹簧测力计上的石块浸没在水中的读数是多少牛?此时,浸没在水中的静止石块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各力的方向如何?施力物体是什么?这几个力的关系如何?两次弹簧测力计的读数之差说明了什么?

小结:石块此时受到三个力的作用,一个是竖直向下的重力,施力物体是地球;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拉力,施力物体是细线;另一个是竖直向上的浮力,施力物体是水。石块静止不动说明:石块受到的重力一石块受到的拉力十石块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由于石块浸没在水中时受到拉力的大小就是此时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所以石块受到的重力一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十浮力。弹簧测力计两次读数的差就是浸没在水中的石块受到的浮力。浮力一石块重一石块在水中秤的读数(也可叫做石块在水中时的视重)。以上实验,说明浸入水中的石块也受到浮力。

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 挂在弹簧秤上的石块,静止不支时受力分析图 浸没在水中时,受力分析图,弹箧秤的读数(F)=重力(G)-浮力(F浮)教师总结讲解时,边讲边画出石块受力分析图。

2.阿基米德原理

①引导学生用实验说明:

a.金属块的部分体积与全部体积浸入水中时,所受浮力的情况. b.金属块浸入其他液体(盐水)中时,所受浮力的情况.

②根据以上实验结论,对第一个实验结论加以修改,归纳出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实验规律——阿基米德原理.

③根据阿基米德原理的内容写出其数学表达式:F浮=G排

单位:F浮—牛顿、液—千克/米3、g—牛顿/千克、V排—米3.

④根据阿基米德原理解答简单问题: VA=VB,pA=pB,甲乙,比较 A、B物

体受到的浮力.

三、小 结: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篇12:八年级下物理浮力课件

八年级下物理浮力课件

1、浮力的定义:一切浸入液体(气体)的物体都受到液体(气体)对它竖直向上的力 叫浮力。

2、浮力方向:竖直向上,施力物体:液(气)体

3、浮力产生的原因(实质):液(气)体对物体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向上、向下的压力差 即浮力。

4、物体的浮沉条件:

(1)前提条件: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2)请根据示意图完成下空。

下沉 悬浮 上浮 漂浮

F浮 G F浮 = G F浮 G F浮 = G

物 液 物

(3)、说明:

① 密度均匀的物体悬浮(或漂浮)在某液体中,若把物体切成大小不等的两块,则大块、小块都悬浮(或漂浮)。

②一物体漂浮在密度为的液体中,若露出体积为物体总体积的1/3,则物体密度为(2/3)

分析:F浮 = G 则:液V排g =物Vg

物=( V排/V)?液= 2 3液

③ 悬浮与漂浮的比较

相同: F浮 = G

不同:悬浮液 =V排=V物

漂浮液 物;v排④判断物体浮沉(状态)有两种方法:比较F浮 与G或比较液与物 。

⑤ 物体吊在测力计上,在空中重力为G,浸在密度为的液体中,示数为F则物体密度为:物= G/ (G-F)

⑥冰或冰中含有木块、蜡块、等密度小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不变,冰中含有铁块、石块等密大于水的物体,冰化为水后液面下降。

5、阿基米德原理:

(1)、内容:浸入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

(2)、公式表示:F浮 = G排 =液V排g 从公式中可以看出: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而与物体的质量、体积、重力、形状 、浸没的深度等均无关。

(3)、适用条件:液体(或气体)

6、漂浮问题五规律:(历年中考频率较高,)

规律一:物体漂浮在液体中,所受的浮力等于它受的重力;

规律二: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所受浮力相同;

规律三:同一物体在不同液体里漂浮,在密度大的液体里浸入的体积小;

规律四:漂浮物体浸入液体的体积是它总体积的几分之几,物体密度就是液体密度的几分之几;

规律五:将漂浮物体全部浸入液体里,需加的竖直向下的外力等于液体对物体增大的浮力。

7、浮力的利用:

(1)、轮船:

工作原理:要使密度大于水的材料制成能够漂浮在水面上的'物体必须把它做成空心的,使它能够排开更多的水。

排水量:轮船满载时排开水的质量。单位 t 由排水量m 可计算出:排开液体的体积V排= ;排开液体的重力G排 = m g ;轮船受到的浮力F浮 = m g 轮船和货物共重G=m g 。

(2)、潜水艇:

工作原理:潜水艇的下潜和上浮是靠改变自身重力来实现的。

(3)、气球和飞艇:

工作原理:气球是利用空气的浮力升空的。气球里充的是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如:氢气、氦气或热空气。为了能定向航行而不随风飘荡,人们把气球发展成为飞艇。

(4)、密度计:

原理:利用物体的漂浮条件来进行工作。

构造:下面的铝粒能使密度计直立在液体中。

刻度:刻度线从上到下,对应的液体密度越来越大

8、浮力计算题方法总结:

(1)、确定研究对象,认准要研究的物体。

(2)、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画出受力示意图,判断物体在液体中所处的状态(看是否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3)、选择合适的方法列出等式(一般考虑平衡条件)。

计算浮力方法:

①称量法:F浮= G-F(用弹簧测力计测浮力)。

②压力差法:F浮= F向上 - F向下(用浮力产生的原因求浮力)

③漂浮、悬浮时,F浮=G (二力平衡求浮力;)

④F浮=G排 或F浮=液V排g (阿基米德原理求浮力,知道物体排开液体的质量或体积时常用)

⑤根据浮沉条件比较浮力(知道物体质量时常用)

浮力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浮力教学设计

物理人教版浮力教学设计

浮力教学设计

浮力教案

《水的浮力》教学反思

阿基米德原理说课稿

五下科学浮力教学反思

阿基米德原理教学反思

八年级下册物理阿基米德原理教案

《浮力》教学课件
《《浮力》教学课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浮力》教学课件(锦集12篇)】相关文章:

《下沉的物体会受到水的浮力吗》的教学反思2023-06-23

《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教学设计2024-05-13

初中物理浮力教学反思2022-10-20

八年级下册物理下教案2023-02-02

浮力练习题2023-06-01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语文教学设计2023-06-15

初三物理课堂教案阿基米德原理2022-04-30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2022-11-18

八年级下册语文人教版教学设计2022-08-14

《捞铁牛》的教学设计2022-11-09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