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美术六年级教学设计(通用16篇)由网友“天天来看”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人教版美术六年级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篇1: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的想像能力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绘画能力。2、引导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向往未来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难点
1、注重把握画面的整体性、情节性。2、突破手法的'局限,运用多种手法教学过程:一、观察、分析1、范画出示,师生共赏
2、小组讨论:画面画了哪些内容?3、学生个别阐述,揭示新课内容。
二、启发学生想像1、教师启发谈话。
三百六十行,行行不可少,既有各自的辛劳,也有各自的骄傲。不同的职业,有不同情趣,也有不同的特征和面貌。你知道哪些职业?描述一下你比较熟悉的职业,他们有哪些特征2、学生想,小组讨论。3、学生个别阐述。
4、提出要求:你能不能也像这些小朋友一样画一幅你喜欢的职业呢?5、欣赏其他小朋友的画,总结画法。(1)小组观察、讨论。(2)小结
构图要力求突破常规,做到完整、饱满。运用自已熟悉的各种工具表现画面。比如:铅笔、蜡笔、水彩,或综合材料。保持画面的整洁。
三、教师指导水粉、水彩等的综合绘画。
四、学生根据想像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的欣赏
(
篇2:青山不老(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出“青山不老”的含义
2、领悟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含义
2、领悟青山不老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这里不仅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而且还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他们之中有的慷慨激昂,有的缠绵悱恻,有的惊天地、泣鬼神,也有的平凡中透着伟大.今天,我们这节语文课就来讲述一个平凡老者的不同寻常的故事(板书:青山不老)
二、读课前提示,明确本课的阅读要求。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3、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老的?
三、自由读课文,感悟奇迹。
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学生讨论回答
2、解读奇迹
“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师:15年在人生之中是长还是短?
明确:很长
师:人生苦短能有几个15年,而在老人这15年中却干了多少事啊!
生:(齐读)绿化了8条沟、7条防护林带、3700亩林网……
师:一亩约667平方米,我们罗店中学的校园面积差不多30亩,你能想象一下老人造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停顿)(123个)
师: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是满山遍野的绿。
师:(引)奇迹已然创造,我们就要用心去品读,找出具体描写这一奇迹的句子读一读。
明确:第一自然段
师:(引)树木营造了欲滴的绿色,我们身边也不乏垂柳依依翠杨挺拔,那么这里的树是什么样的?
生:读(杨树、柳树……一层层的绿梯)
师:树的勇敢扼制了山洪的凶猛,庞大的根系牢牢扼住了稀疏的黄土,树土的关系在老人心里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明确:“这树下的淤泥有两米厚,都是……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师:土地是庄稼人的命根,农民有了沃土才会有希望,而树恰恰是保证水土流失的关键,所以,老人把他的精力都用在了植树造林上,这树是他的命根,这树是他的希望,这树就是诠释他生命价值的最好体现。
四、引导学生了解“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
同学们,绿色对于我们并不陌生,可对于生活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晋西北来说却是难得一见的,那么,为什么在这里植树就这么难呢?
明确:大环境,风沙肆虐
明确:干旱、霜冻、沙尘暴
明确:环境异常险恶
知识链接
师: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
师(引)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地方又有怎样辛酸的故事呢?
明确:早出晚归
明确:七位同伴五位过世
明确:风雨同舟的老伴没能见上最后一面
师: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五、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师(引)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明确: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
明确: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
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课件出示)
“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了。”
生质疑: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生交流汇报
师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师(引)巍巍青山承载了几代人的梦想,棵棵杨柳记载了老人寄情荒山,造福人类的足迹,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让我们满怀敬佩、崇拜、感激之情与作者同呼:青山是不会老的!
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延续,而且随着青山万古长青。
六、畅谈感想
师:面对这位老人,你想说什么?
师总结: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青山不老(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3:《麻雀》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邵加林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故事中,懂得母爱的伟大。
2、抓住重点语句,继续练习从内容中体会思想,掌握具体记叙和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具体的描写,来表现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那种“强大的力量”。
教学重点:
理解、欣赏、体验老麻雀是如何奋不顾身保护小麻雀的。体会母爱的伟大。
教学难点:
掌握具体叙述和表达真实思想感情的方法,并在作文中能有意识地加以运用。感受老麻雀为了保护小麻雀而表现出的那种精神的伟大。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麻雀是十分弱小的动物,但在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笔下的一只麻雀却战胜了庞大的猎狗,更打动了无数读者的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麻雀》这篇课文。
二、学习新课
同学们,现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看看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文章讲了“我”打猎回来,我的猎狗看见一只从巢里掉下来的小麻雀想吃掉它,老麻雀奋不顾身的保护小麻雀的事)
教师板书:小麻雀 老麻雀 猎狗
三感悟全文,体验母爱
1、师:我们快速地读课文,找出描写小麻雀的语句,并写写自己的体会。
(学生读、找、写)
(1) 从“它嘴角嫩黄,头上长着绒毛分明是刚出生不久,从巢里掉下来的。”
(说明它很弱小)
师:为了突出小麻雀的弱小要把“嫩黄、绒毛”读稍重些
(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2) 从“我顺着林阴路望-------看见一只小麻雀呆呆地站在地上,无可奈何地拍打着翅膀”
(体会到可怜)
师:为了突出它的没办法在读“呆呆的、无可奈何”时要拖长一些。
(教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 那么,这么可怜的小麻雀是怎么掉下来的呢?
让学生抓住“风猛烈地摇撼着路旁的梧桐树”,说明是风太大把小麻雀刮下来的。
(4) 师:如果你此时面对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小麻雀,你会怎样做?
(找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你是一个有爱心有同情心的孩子!的确我们要和动物和睦相处。
2、师:可怜的小麻雀又会遇到什么情况?从课文里找出来。
(学生读、找、回答。)
教师出示:猎狗慢慢地走进小麻雀,嗅了嗅,张开大嘴,露出锋利的牙齿。
(1) 让学生找出这句话的动词。
(2) 从这些动词中你体会到猎狗的什么?
(3) 猎狗想干什么?
(4) 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当时的情景吗?
3、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又怎么样了呢?从课文中找。
教师出示:突然,一只老麻雀从一棵树上飞下来------
(1) 让学生找到比喻句,看看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2) 你从这个比喻句中体会到什么?
(3) 那老麻雀怕吗?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4) 老麻雀为什么怕呢?从课文中找到这句话。
(5) 既然是没有一点希望了老麻雀为什么还要扑下来呢?
教师小结:是呀!母爱的力量是使老麻雀只有一个念头,哪怕是牺牲自己,哪怕只能延续小麻雀一分钟的生命,作为妈妈也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决定与猎狗搏斗。
4、那结果怎么样呢?我们齐读第6、7自然段。
(1)猎狗为什么慢慢地向后退?
(2)我为什么急忙唤回了猎狗呢?
教师总结:老麻雀所表现出伟大的母爱,不仅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们每一个读者的心。而我们的身边同样有这样爱的存在,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让学生交流,练笔)
板书设计:
麻雀
拯救 搏斗
小麻雀 吃掉 猎狗
[《麻雀》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4:人教版六年级正比例教学设计
六年级数学正比例知识点
1、比的意义
(1)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2)“:”是比号,读作“比”。比号前面的数叫做比的前项,比号后面的数叫做比的后项。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3)同除法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被除数,后项相当于除数,比值相当于商。
(4)比值通常用分数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有时也可能是整数。
(5)比的后项不能是零。
(6)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知比的前项相当于分子,后项相当于分母,比值相当于分数值。
2、比的基本性质:比的前项和后项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比值不变,这叫做比的基本性质。
3、求比值和化简比:
求比值的方法:用比的前项除以后项,它的结果是一个数值可以是整数,也可以是小数或分数。
根据比的基本性质可以把比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它的结果必须是一个最简比,即前、后项是互质的数。
4、按比例分配:
在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法通常叫做按比例分配。
方法:首先求出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然后求出总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5、比例的意义: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组成比例的四个数,叫做比例的项。
两端的两项叫做外项,中间的两项叫做内项。
6、比例的基本性质:在比例里,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两个内项的积。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
7、比和比例的区别
(1)比表示两个量相除的关系,它有两项(即前、后项);比例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它有四项(即两个内项和两个外项)。
(2)比有基本性质,它是化简比的依据;比例也有基本性质,它是解比例的依据。
8、成正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9、成反比例的量: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他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字母表示x×y=k(一定)
10、判断两种量成正比例还是成反比例的方法:
关键是看这两个相关联的量中相对就的两个数的商一定还是积一定,如果商一定,就成正比例;如果积一定,就成反比例。
11、比例尺:一幅图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
12、比例尺的分类
(1)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2)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
13、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
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14、应用比例尺画图的步骤:
(1)写出图的名称、
(2)确定比例尺;
(3)根据比例尺求出图上距离;
(4)画图(画出单位长度)
(5)标出实际距离,写清地点名称
(6)标出比例尺
15、图形的放大与缩小:形状相同,大小不同。
16、用比例解决问题:
根据问题中的不变量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并正确判断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并根据正、反比例关系式列出相应的方程并求解。
17、常见的数量关系式:(成正比例或成反比例)
单价×数量=总价
单产量×数量=总产量
速度×时间=路程
工效×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18、
已知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可以求比例尺。
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可以求实际距离。
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可以求图上距离。
计算时图距和实距单位必须统一。
19、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是不是成反比例?
答: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天数=播种的总公顷数
已知播种的总公顷数一定,就是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的积是一定的,所以每天播种的公顷数和要用的天数成反比例。
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点
什么叫正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的比值(也就是商k)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如:y/x=k( k一定)或kx=y
正比例的意义
满足关系式y/x=k(k为常量)的两个变量,我们称这两个变量的关系成正比例。
显然,若y与x成正比例,则y/x=k(k为常量);反之亦然。
例如:在行程问题中,若速度一定时,则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在工程问题中,若工作效率一定时,则工作总量与工作时间成正比例。
注意:k不能等于0.
正比例的例子:
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 (比值4)。
圆的周长与直径 (比值π)。
购买的总价与购买的数量(比值 单价)。
路程的例子:
1.速度一定,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时间一定,路程和速度成正比例。
长方形面积: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都是定一个,变一个 。例如aX=Y中,a不变,则 X与Y成正比例。
篇5:《藏戏》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学习并积累“鼻祖、旷野、随心所欲”等词语和优美语句。
2.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体会在表达上的特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默读,了解藏戏的形成,体会藏戏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通过网络或者图书馆等查询藏戏的由来、历史变化及主要剧目等相关信息;藏戏面具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藏戏的有关图片,配乐介绍:藏戏是藏族的传统剧种,它简单到没有舞台灯光和道具,仅一鼓一嚢樽啵桓丛拥矫扛鼋巧都要带着象征身份的面具;它漫长到要演出三五天还不会结束……藏戏,以不可抗拒的魅力,一代代传承下来。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藏戏是怎样形成的,有着怎样的特色。
2.板书课题
二、读文,理清思路
1.藏戏同其他剧种相比,独具魅力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相关语句。(戴着面具演出;没有舞台;一部戏演三五天还没有结束。)
三、朗读品味,了解藏戏的特点
(一)读第一部分,初步了解藏戏的特点
1.找读前三自然段,说说你都听出了什么。
(藏戏有三个突出特点;世界上这样的剧种很少,而藏戏是其中之一;连续三个排比式的问句,更加突出了藏戏的特点,其中还有着民族的自豪感。)
2.练习朗读后,找学生朗读,要求分别读出藏戏的特色;藏戏剧种的稀少;中国拥有藏戏的自豪。
(二)读课文第三部分,具体了解藏戏的特点
1.默读8自然段到最后,找与第一部分相对应的具体描写。(8-16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戴着面具演出的特点;17-18自然段写的是藏戏演出没有舞台的特点;19-20自然段写的是藏戏一部戏要演出三五天的特点。)
2.自由读8-16自然段,说说你进一步了解到了什么。
3.看图片,结合具体的面具,说一说颜色象征了什么,对角色的什么特征作了夸张。
4.自由读17和18自然段,结合“不要……不要……不要……只要……”来体会藏戏以广阔的大自然为背景,道具更是简陋到了极点。
5.你想看藏戏吗,为什么?(感受藏戏的自然、古朴、神秘这些独特的魅力。结合看戏人,来体会轻松自然、随心所欲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三)师生合作读,感受藏戏特点和相呼应的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
1.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是戴着面具演出的呢?生读:8-16自然段。
2.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在演出时没有舞台呢?生读:17和18自然段。
3.师读:世界上还有几个剧种一部戏可以演出三五天还没有结束的呢?生读:20自然段。
4.师生合读:21自然段。
四、了解藏戏的形成
1.自读后小组讨论:唐东杰布的传奇故事有哪些传奇色彩?
2.交流、生发:
(1)以弱抗强的传奇:年轻的僧人→凶险的自然。结合“数不清的牛皮船,被掀翻在野马脱缰般的激流中,许多试图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灌水吞噬”中带点的词,来体会雅鲁藏布江的凶险,一个年轻的僧人想为百姓造福,要与天抗争。这是勇敢的传奇。
(2)创造奇迹的传奇:一无所有→58座铁索桥。通过7位姑娘组成的藏戏班子,以艺术和善良感召人们,大家由哄笑到献出人力、物力、财力,在江上建了58座铁索桥,来体会这种齐心合力,人定胜天的传奇色彩。
(3)艺术的传奇:僧人→藏戏的开山鼻祖。这人仅由7人组成的藏戏班子,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流派,诞生了一个为人们接受并赞叹的剧种。
五、总结
许多地区、民族,都有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是中华文化的奇葩。藏戏,作为藏族的传统剧种,到几百年后的今天,仍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宝贵的文化遗产。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开头部分。
六、作业:用自己的话写一写藏戏的形成及特色。
板书设计: 戴面具演出
藏戏 没有舞台 传奇来历:为民造福 开创藏戏
三五天没结束
[《藏戏》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6:鹬蚌相争(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涟漪"."心旷神怡"."无计可施"."肌肠辘辘"."反唇相讥""轻而易举"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中蕴含的哲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重点:领会课文告诉我们的道理和自己从鹬蚌相争中受到的启发.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在我们祖国灿烂辉煌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时期,中国被分割成七个国家,知道是哪七个国家吗?对,这就是战国其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发生在七国时期的故事.播放课件:鹬蚌相争的故事.你感觉这个故事有趣吗?,那我们就一起学习25鹬蚌相争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把课文读准确,理清课文的只要内容.
2.沟划优美的语句多读几遍,在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
1.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环境怎么样?
2.了解故事是怎么发生的.
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朗读描写河蚌的语句,一组读描写鹬鸟的语句.读出河蚌的生气,鹬鸟的后悔.
3.了解故事的发展情况.
思考:鹬蚌为什么要一直相持下去?
分角色朗读
4.了解故事的结果.
鹬蚌相争,结果怎么样?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四.联系生活,升华理解在我们的生活中,有鹬蚌相争的现象吗?你想对这样的人说什么?
五.作业
六.板书设计
25鹬蚌相争
鹬
相争 渔瓮得利
蚌
互不相让
两败俱伤第三者得利
[鹬蚌相争(人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
篇7:小学一年级人教版美术教学设计
课型:
造型设计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用手、树叶等有纹理的物体初步进行印纹练习,让学生了解绘画形式的多样性。
2、体验造型乐趣并获得视觉和触觉的'感受,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用手、树叶等印纹创造肌理效果,并有意识的进行画面组织。
教学难点:
纹样的创造发现和组合。
教具准备:
大白纸、水粉颜料、不同树叶、图例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边听轻音乐)。
二、导入:
1、让学生观察自己的手心来发现手上的纹理,教师用手沾上颜料,往白纸上一印,出现漂亮的手纹,导入课题:美丽的印纹(板书具有纹理的字)。
2、在黑板上挂一张大白纸,让全班学生粘上自己喜欢的颜色上台按印。让学生体验印的乐趣,并让学生简单的表述自己手上得纹理的特征及手沾色彩、按印的感受。
3、让学生讨论并说说除了手可以引出纹理以外,还可以用什么东西来印。
三、布置作业:
分小组合作,用手、树叶、瓶盖等进行印纹练习。
要求:
1、团结合作。
2、注意卫生。
3、比比哪一组印得最美丽。
四、学生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及时发现问题。
五、展示每组作业,引导观摩,让学生谈谈观摩感受,并表达出来。
六、配乐展示教师制作的各种美丽的印纹,请同学们整理卫生,结束本课。
篇8: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画作品中的形式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形式美以及掌握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2.通过对绘画作品的赏析,能够正确地运用形式美的相关知识评析绘画作品。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体验与感受绘画作品的形式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促进学生审美观的发展。
教学重点:
绘画作品中形式美规律的认识与运用。
教学难点:
运用艺术美与形式美的相关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描述与分析。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导入 说明辩论的主题以及辩论的方法。 分好辩论组,推举主辩同学。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可根据需要加入适当的音频与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难、重点,并可更好地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
二、新授 出示作品,提出问题。
针对所出示的作品,引导学生展开辩论。
根据学生辩论的结果得出结论,引出形式美的法则。 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
正反方发言。
三、总结 对课堂辩论中各组的发言及学习的成果进行总结。
课后反思
篇9: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术可以再现生活的真实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现手段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主要特征,认识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征。
2.方法与过程:(l)通过分析、评述,从不同画种欣赏再现性美术作品,把握美术作品形象与现实生活形象的区别和联系。(2)通过师生互相讨论研究,认识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提高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引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学会从平淡的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
教学重点:
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造型要素、表现方法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主要特征。
教学难点:
再现性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区别和联系,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集中注意力。
二、导入新课 1.教师向学生讲述本课的目的是为了欣赏和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
2.老师通过课件,向学生展示不同画种的再现性美术作品并出示课题。
3.请学生谈谈感受。 欣赏再现性美术作品,并发表意见。
三、知识要点讲解 1.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美术形象并不等同于世界存在的一切自然物象,它是经过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选择、提炼、概括、改造等艺术加工。
2.优秀的再现性美术作品要形神兼备。再现性美术作品不仅要真实生动地表现外部特征,还要表现对象的精神、性格和气质。
3.再现性美术作品强调“情”的感受和“美”的体现。任何艺术作品都要以情动人,再现性美术作品也是如此。
4.老师讲述并板书:1.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2.形神兼备3.“情”的感受“美”的体现 欣赏并谈感受,使学生主动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方法和特征,并在一开始就通过讨论营造出一种氛围。
四、分析和讨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特征及艺术效果 1.老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蒋兆和的《流民图》和董希文的《开国大典》。《流民图》是中国画,是以线条、墨色来再现形体、质感,达到“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的效果。该作品创作于1942年到1943年,当时日本侵略者已经践踏了我国的半壁河山,中国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族的苦难激发了画家创作这幅中国画长卷。《开国大典》是油画,以丰富的色彩层次,绘声绘色地表现人物形象。作品是一幅深为群众欢迎的革命历史画。它表现了新中国开国大典的宏伟壮阔的场面,再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划时代的一刻。
2.通过课件展示中国花鸟画和油画静物,让学生来谈体会。 学生可以就课件上的作品发表自己的观点,与老师共同探讨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表现方法及艺术效果上所体现的特征。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获得新知识。
五、学生讨论研究 要求学生把握再现性美术作品和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和联系及再现性美术作品和现实生活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重点分析讲解使学生加深对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理解。
六、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和讨论,同学们了解再现性美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是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素材进行艺术的提炼加工并融入艺术家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思想感情和时代的审美理想创造而成。
说一说自己的观点。
谈一谈优秀的再现性美术作品应具备哪些要素。 自主探索再现性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关系,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
七、课后拓展 请同学们搜集美术作品图片,注意区别哪些属于再现性的美术作品,并与同学交流和评述,在教室里开辟作品专栏进行展示。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讨论研究再现性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区别及再现性美术作品与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区别 这一活动的目的是通过欣赏、理解和讨论提高学生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
篇10: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设计
静物写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学生初步了解静物写生的基础知识,掌握色彩的明暗、冷暖的表现方法,提高欣赏和分析再现性美术作品的能力。
2.方法与过程:
(l)通过讲授、欣赏使学生了解色彩静物写生的步骤和技法。
(2)运用色彩造型的基本知识,尝试进行静物色彩写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并加深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理解。
教学重点:
写生色彩的一般规律,单件物体的明暗、冷暖色彩的表现方法,静物画中的色调。
教学难点:
色彩写生中环境色、光源色和固有色的认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说明
一、组织教学 准备教学用具和检查学生的学习用具。
二、导入新课 向学生讲述本课的目的是为了进行静物色彩写生练习。
三、讲述色彩知识 1.色彩的三原色和三间色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色彩的三要素:
色相——指色彩的相貌。
明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或深浅程度。
纯度——指色彩的鲜艳程度,也就是色彩的含灰程度或饱和程度。
3.色彩的对比: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补色对比、同类色对比、面积对比等。(见课件中图)
4.色彩写生中影响色彩关系的几个因素:固有色、环境色、光源色。 通过课件图片展示,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在师生讨论中加深对色彩知识的理解。 通过提问思考,增强学生的认知能力。
四、教师展示写生步骤或演示写生步骤 (见课件图)分五步进行:
1.用铅笔画出大形体,注意构图和空间关系。
2.用较薄的单色画出大的明暗关系。
3.从画面暗部入手,把握整个色调,这一步使画面色彩冷暖、明暗及前后关系更加明确。
4.进一步用较饱和的颜色把上述关系表现得更准确些,注意边缘线的虚实变化。
5.最后刻画亮灰面,点上物体高光,勾出梨的果蒂,调整色彩整体关系。 学生观看教师演示 通过色彩写生练习,进一步加深对色彩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体会到再现性美术作品不仅需要熟练地掌握绘画技能,还要有敏锐的观察力。
五、课堂练习请同学们观看课件中的作品并根据老师摆设的静物,进行写生练习。写生要求如下:
1.构图完整 2.造型准确 3.色调和谐统一 学生各自准备好工具,进行色彩写生练习。
六、学生优秀作品展示 学生欣赏优秀作品,并分组讨论,谈谈认识和体会。
七、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和实践,我们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要再现现实生活中生动、自然的形象,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绘画技巧,还要善于观察和把握表现对象的形象特征。
八、课后拓展 请同学们尝试用写实的手法进行美术创作,作品要融入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审美情趣。(主题自拟)
知识资料:
色相:也是产生色与色之间关系的主要因素,正是有了各种不同的色彩相貌特征,我们的世界才那么五彩缤纷,在诸多色相中,红、橙、黄、绿、蓝、紫是最基本的色相,以它们为基础依圆周等色相差环列,可得高纯度的色相环,在此基础上增加过渡可得十二色、二十四色等。
明度:色彩的层次感、空间感都是依靠明度来表现的。明度在三要素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它可以不带任何色相特征,仅通过黑、白、灰的关系表现出来。任何色彩都可以还原为明度关系来思考。无彩色中,白色明度,黑色明度最低。
色彩明度的表现(见课件中图)
(1) 黑、白、灰无彩色。
(2) 同一色相加白产生由深到浅的不同明度的差别。如:蓝、浅蓝、白。
(3) 同一色相加黑产生由浅到深的明度变化。如:绿、深绿、黑。
(4) 不同色相由于反射光线的强弱产生明度的差别。如:黄、橙、红、紫、蓝、绿等依次从高到低变化。
纯度:色彩的色相感越明确,其纯度也越高。黑、白、灰没有色相倾向的无彩色的纯度为零。不同彩色所能达到的纯度是不同的,其中红色纯度,绿色纯度最低,其余色相居中。(见课件中纯度的表现图)
(1) 固有色——物体本身的颜色。(展示静物白色花瓶、红色玫瑰等)
(2) 环境色——不同环境影响下呈现的色彩。(如白色衬布对静物固有色彩的影响)
(3) 光源色——不同的光源照射对物体固有色的影响。
课后反思:
篇11:《兵马俑》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兵马俑》六年级美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如果说史书兵马俑用文字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轨迹,文物兵马俑则以物质存在向我们展示出先辈的智慧、创造和成就。
本课兵马俑充分利用学生对考古的神秘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文物的欣赏评述活动中来。从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的秦兵马俑进入学习活动。教材兵马俑主图展示了气势恢弘的秦俑兵阵,让学生从整体上了解兵阵庞大的气势。挖掘整理的情景以及挖掘现场环境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通过这几幅兵马俑图片让学生对考古的一般过程有一个感性认识。在教材的右下角有彩绘铜车马刚出土时伞盖碎成三百余片的情景和修复后光彩照人的形象,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考古工作者劳动的艰辛。教材上角图片为一尊“将军俑”,双手互握,稳健风雅。秦俑艺术手法细致、明快,手势、脸部表情神态各异,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时代特征,是泥塑艺术的顶峰,它给世界艺术史增添了。无限的光辉。本活动要求学生在了解考古过程的同时,对秦兵俑阵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并欣赏神态各异的兵马俑,了解其造型特点,尝试用泥仿造陶俑的形状捏制一个泥人。
教学目标:
1、了解秦兵马俑的发现发掘过程,认识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2、学习一些考古常识,提高文物保护意识,增强热爱祖国文物的观念。
3、引导学生感受兵马俑写实的艺术风格。
教学重点:
了解兵马俑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文化价值。
教学难点:
了解兵马俑的艺术特色。
教学准备:
幻灯片,泥块等。
板书设计:
7.兵马俑
艺术成就:
(1)表情:千人千面
(2)服装和动作:铠甲和布衣
制作步骤和要点:
(1)团泥。
(2)整体捏塑脖子与头。
(3)捏塑躯干和下肢。
(4)头与躯体黏结。
(5)黏结上肢,调整姿势,添加、刻画、装饰细部。制作要点:先做大体形状,再做细部修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提问:你知道中国古代的建筑中哪些属于世界奇迹吗?
(万里长城、秦兵马俑?)
2、你知道秦始皇吗?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统一六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希望在他死后仍然拥有千军万马,所以为自己建造了一个庞大的地下军事王国——秦始皇陵兵马俑)
1974年3月,位于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东侧西杨村的农民,在一片荒寂的沙石地上挖井,偶然发现了一些陶俑的残片和青铜兵器,接着轰动中国、震撼世界的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与世人见面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关注这一项气势磅礴的艺术创举。
3、板书课题:兵马俑
(“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偶像,如:陶俑、女俑等。)
二、民主导学
(一)欣赏、分析
1、了解三个俑坑。
(1)一号坑。一号坑最大,是战马和步兵组成的主体部队。
(2)二号坑。二号坑是骑兵,战车和弓箭手组成的混合部队。
(3)三号坑。三号坑最小,是统领一号坑和二号坑的军事指挥所。
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万平方米,相当于50个篮球场那么大!兵俑和马俑共计8000件!
*学生讨论:这些艺术珍品分成几类?(总结:有陶俑、陶马、兵器三大类。)
2、让我们一起去参观参观。
欣赏《陕西秦始皇兵马俑一号》
3、同学们通过欣赏、了解,能说说自己想了些什么吗?
(规模大;数量多;雕塑精美)(考古任务艰巨)??
排列有序“高超艺术”。
(二)体会感知
1、选择部分陶俑、陶马,让学生体会感知,并说说其精美的艺术特点。
(1)将军俑
(将军俑身材魁梧,头戴燕尾长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站在队伍前列,像是在指挥身后的军吏和士兵行进。那神态自若的样子,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身负重任的'高级将领。)
(2)军吏俑
(军吏俑,头戴双版长冠,或穿战袍,或披铠甲,手执兵器,目光炯炯,神情严峻,表现出刚毅勇猛的性格。)
(3)武士俑
(武士俑高1.8米左右,体格健壮。身上穿着战袍,套着铠甲,头发挽成了偏向右侧的发髻。目光炯炯,神态严峻,好像一场大战就在眼前。)
(4)跪射俑
(5)骑兵俑
(骑兵俑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蹬长统马靴,右手执缰绳,左手持弓箭,随时准备上马冲杀。)
(6)一号铜车马
(一号铜车马,双轮、单辕结构,前驾四马。车上立一圆伞,伞下站立一名高91厘米的铜御官俑。)
2、讨论:
在小组里互相说一说,兵马俑雕塑艺术上的精美体现在哪些地方。
3、以陶俑为例,从“表情”与“服装和动作”两方面欣赏其艺术上的精美。
(1)表情。可谓是千人千面。他们有的年轻稚嫩、有的老练沉稳、有的开朗机警,有的威严凝重,表情各异。(点名说一说)
(2)服装和动作。服装不同,铠甲和布衣。动作不同。
这些兵马俑是完全模仿真人真马制作的。生动逼真的动作表情,都给人强烈的真实感,显示了秦代高超的写实技艺,表现出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
(三)尝试制作
1、欣赏了这么多艺术品,请试分析陶俑形体结构。
学生总结:陶俑由头、颈、躯干、四肢几个部分组成。
2、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已经迫不及待想自己尝试了,别着急呀,能试着说说它的制作步骤吗?
(学生自由发言)
3、那现在我们请一个同学按照大家说的步骤尝试制作一个俑人,要抓紧时间哦,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4、完成了,谁能帮老师发现过程中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自由发言)
5、师生共同总结制作步骤和要点
(1)团泥。
(2)整体捏塑脖子与头。
(3)捏塑躯干和下肢。可以把躯干和下肢作为一个整体来捏。
(4)把头与躯体黏结起来形成大体造型。
(5)黏结上肢部分,调整陶俑的姿势,添加、刻画、装饰各部位。制作要点:先做大体的形状,再做细部的修饰。
5、下面就请大家赶快动手尝试做一个陶俑吧。
三、检测导结
现在老师看到大家都完成了作品,请把他们放到老师准备好的俑坑里来吧,要仿照秦兵马俑给他们排好队哦,请把军吏放到前边的位置。
1、请小作者说说你做的是哪类型俑人,并简单介绍.
2、告诉大家你最喜欢的是哪个,为什么?
(引导学生从表情、动作、服饰等不同方面进行评价)
3、教师选择有代表性的三件作品评价。
兵马俑不愧是一个宏大而又精美的地下珍宝库。今天对兵马俑的欣赏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只是着重地欣赏了陶俑,还有更多值得我们欣赏的。兵马俑传递给我们的是一种力量之美,是一种民族的团结和创造精神。
资料:
秦始皇帝(公元前259年-前2),通称为秦始皇,嬴姓,赵氏,名政(正),秦庄襄王之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皇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统帅。战国末期秦国君主、首位完成中国统一的秦王朝的开国皇帝。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对中国和世界的历史均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被誉为“千古一帝”。
篇12:人教版六年级美术教学计划
一、学生概况 :本年级学生六(1)有23人,六(2)25人,对美术课兴趣浓厚,并具有较好的绘画基础和对各种材料综合运用能力,其中对绘画材料的运用能力较强。大部分学生能较好地表现平面形象、立体造型,并能大胆地发挥想象,作品内容丰富,富有生活情趣;有较高的创新意识和较好的心理品质。但也有一部分学生空间感较弱,对一些废旧材料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有待进一步地提高。
二、教学目的、要求
(一)总目标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和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二)各学习领域目标 :
1.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体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2.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作意图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它美术活动的区别。
3.欣赏评述学习领域观赏自然和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南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造型游戏的方式,结合语文、音乐等课程内容,进行美术创作表演和展示,并发表自己的创作意图。
三、教材分析 :
(一)教学重点:
1.学习色彩的明度渐变和纯度渐变等色彩知识,体验色彩的表现力,并能有目的地加以运用。
2. 能用日记画的形式表现生活中的有趣情境、有意义的事和自己喜欢的人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用各种瓶子及其它塑造材料,大胆想象并设计制作简单的立体或半立体造型。
(二)教学难点:
1. 利用多种媒体,如蛋壳、废包装、稻草等材料制作作品。 2. 欣赏情节性比较强的中外作品,认识该美术作品的艺术特点。
3. 用水粉、水彩颜料表现周围的事物,表达自己的兴趣与愿望。
4. 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通过植物籽粒,纤维线材、织物等材料的平面拼贴进行造型设计。
5.能运用紫沙泥等材料进行立体造型,并用水粉颜料加工、装饰。
四、教学措施 1.应将学习内容与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术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2.多种形式,组织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文化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教育的宽容和尊重。 3. 采用多种办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以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并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将创新意识转化为具体成果的能力。
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师的评价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
五、课时进度安排 周次课题 课时 备注
第1周 难忘的艺术形象 1 课时 第1周 多彩的郊外风光 1 课时
第2-3周 亮丽的城市景观 4 课时
第4-5周 有趣的形象(1)(2) 4 课时
第6周 标志的应用 2 课时
第7周 文字的联想 2 课时
第8-9周 吉祥物 4 课时
第10周 星火燎原 1 课时
第10-11周 简练的结构素描 3 课时
第12-13周 多样的立体造型 3 课时
第13-15周 电脑绘画1,2 4 课时
第15-16周 和平小使者 3 课时
篇13:《一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目的
一、认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人格。关心他人,助人为乐。
二、理解本文抓住外貌特征写人的方法;体会文中的饱含感情的语言;了解本文的时间顺序。
教学设想
一、鲁迅的肖像描写和他对“我”的影响是本文的教学重点;以对比、衬托手法来表现鲁迅先生崇高品质和对“我”的鼓舞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二、本文语言生动,饱蘸感情,而且意境集中。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思考、练习以及旁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领悟、自得。
三、补充有关背景,以便分析课文。
四、教学时数:两教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要点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二、课内预习;
三、研习第一部分。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简介背景,导入新课
鲁迅逝世的前四年,也就是1932年,他怀着“惟新兴的无产者才有将来!”的坚定信念,写下了一系列战斗的文章,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走狗对苏联无产阶级的污蔑诽谤,并亲自翻译、介绍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作品。他曾说:“从俄国文学那里,看见了被压迫者善良的灵魂、辛酸和挣扎。”
在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下,鲁迅先生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却说:“危险令人紧张,紧张令人觉得自己的生命力。”他认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因此特别关心进步青年的成长。
今天,我们要学习阿累的《一面》里所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样的背景里。(加黑字板书,下同)
二、指导预习
1.给下列词语中黑字注音,依据拼音写汉字。
憎恶虐( )待摩suō()
jiǒng()相抖擞( ) 颓()唐
chóuchú()不能自yǐ()
2.口头回答“理解分析”中的第一、三题。
提示:第一题见课文;第三题(C)。
三、研习课文第一部分1--8节
1.根据“揣摩运用”中的第四题,阅读有关内容,并在书上作标记,准备口述以下问题。
(1)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书店的全景”、“书架一角近景”“一本书的特写”。
提示:
全景:门外,细雨烟似地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往上钻。店里空荡荡没有一个顾客,只有店后面长台子旁边有两个人用日本话在谈笑。
近景:架上横排着一列中文的《毁灭》
特写: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在内山书店,作者与鲁迅先生相遇,对鲁迅的外貌作了突出的描写。
(2)找出描写鲁迅先生外貌特征的“中景”“近景”、“特写”的语句。学生逐项朗读,教师作适当讲解。
提示:
中景:“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腾起一阵一阵烟雾。”
教师讲解:
因为在暗处看,距离又远,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体态(瘦)、年龄、衣着;句中的“模糊”、“火光”、“烟雾”则是对远而暗的揭示。
近景:
引导学生朗读第19节。
教师讲解:
鲁迅从店后面走出来,距作者较近,观察较细,描写也就进了一层:先写面容,次写头发,再写胡须,把人物最鲜明的外部特征,由整体到局部逐一展现在面前,逼真地再现了鲁迅外形消瘦精神抖擞的形象,从而由形入神地写出了人物的气质。
特写:
引导学生读出写手的语句:第23节“竹枝似的手”,第38节“他的手多么瘦啊!”
引导学生读出写外貌的语句:第32节“黄里带黑的脸,瘦得叫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一”字似的胡须;左手里面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教师讲解:
鲁迅先生以极低的价格把两本好书卖给了一个“被人轻视的工人”。“我”不能不“惊异地望着他”,距离很近,犹如电影里放大了的特写镜头,再次展现人物鲜明的外部特征,连同对“手”的描写,表明了“他”的健康“已完全给没有休息的艰苦工作毁灭了”的现实,深情地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崇敬。
(3)作者写鲁迅先生外貌时抓住了什么特征?(用一个字表达)描写这一特征有什么作用?
提示:
“瘦”。“瘦”是鲁迅先生顽强战斗忘我工作的结果。全文共六次写“瘦”:一次整体写,两次写手,三次写脸。从情节发展上,每到一个转折处,便出现一次对鲁迅先生“瘦”的描写。这样反复描写,不仅使鲁迅的形象深印在读者心里,而且构成了一条内在线索,把全文联成有机的整体。
(4)作者写内山书店和鲁迅外貌的观察特点是什么?
提示:
观察特点是由远到近,由粗到细,由略到详,由整体到局部。
2.提问:“我”与鲁迅见面时的内心感受是怎样的?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开始“我”只是模糊地辨出一个人的轮廓;当老人从里面走出来时,“我”感到这老人瘦而有精神;看到老人慈祥的眼光,“我”感到父亲般的爱;当他为“我”荐书并赠书时,“我”感到惊异、感激;当“我”认出老人是鲁迅以后,爱戴、敬仰、狂喜之情喷涌而出,连用了五个称呼,从共同的目标、平易的态度、慈爱的关怀、引导和帮助以及卓越的斗争,高度赞扬“我(们)”与鲁迅先生之间平凡而高尚的关系(同志、朋友、父亲、师傅和战士)。
3.小结第一部分:
这一部分完整记叙了“我”与鲁迅先生相见一面的情景。鲁迅先生荐书、赠书给一个素不相识的普通青年工人,正体现了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关心,对青年一代的信赖和希望;而鲁迅先生那“瘦得叫人担心”的身体,正反映了他已把整个生命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为革命鞠躬尽瘁。鲁迅先生的品格是崇高的,精神是伟大的,这令人难忘的一面,将会给“我”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
四、布置作业
1.阅读课文第一部分,完成“揣摩运用”中的第五题。
2.预习第二部分,划分层次。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一、检查旧课作业;
二、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三、总结课文;
四、讨论练习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旧课
检查“揣摩运用”中第五题的完成情况,先由学生交流,然后教师做适当讲解或提示。
二、研习课文第二部分
1.集体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给第二部分划分层次,概括大意。
学生讨论,交流后教师小结:
第一层:(“这事到现在……我就更加坚强起来。”)写“一面”给“我”的鼓舞--“我”更加坚强起来。
第二层:(“现在……继续前进。”)写对鲁迅先生的悼念--踏着他的血的足印,继续前进。
第三层:(最后一节)写作本文的缘由--“我”不能自己。
3.阅读讨论。
(1)“我”为什么能在“历尽艰苦”,“受尽”“虐待”的情况下“咬紧”牙,“昂着头”?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有关部分,然后发言讨论,最后教师明确:
因为与鲁迅先生见了一面,它给“我”极大鼓舞,获得了生命的支柱--“鲁迅先生是同我们一起的!”“我”更加坚强起来。
(2)“历尽”、“受尽”、“咬紧”、“昂着”这一系列动词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一系列动词,表现了“我”在种种艰苦和虐待面前坚强不屈的性格,充分显示了“一面”给“我”的巨大力量。
(3)文中说:“现在,先生是死了!我们不愿意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你对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讨论、小结:
对先生的逝世沉浸在悲痛之中是不够的,一定要化悲痛为力量,这才是对先生最好的悼念。“不是时候”是指当时社会太黑暗,要赶快投入顽强的战斗,继续先生未竟的事业。
(4)最后一节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不能自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讨论、归纳:
既点明写作缘由,收束全文,又通过议论抒情,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不能自已”强烈地表达了上述感情。这一部分是写与鲁迅相见一面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朗读、背诵第二部分
方法:先指名学生有感情的朗读,然后让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要求当堂能背诵,最后检查背诵情况。
四、总结课文
1.师生共同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叙写“我”偶然见鲁迅先生一面的往事,赞颂了鲁迅先生关怀进步青年的高尚品质,表达了作者踏着鲁迅足迹继续前进的革命意志。
2.教师归纳写作方法。
(1)成功的外貌描写,突出了文章中心。
例如,对鲁迅外貌进行三次集中的描写,突出地表现了鲁迅先生把整个生命献给革命事业的崇高品质。
(2)对比和衬托的运用,抒情和议论的结合,也有力地表达了中心思想。
例如,“困软得像一团棉花了”与见到鲁迅先生“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的对比;用工人所受的虐待与歧视和鲁迅先生“正直而慈祥的眼光”对比,用阴冷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描写,来反衬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怀。
五、练习
当堂完成“记忆联想”中的第九题。方法:先由学生独立书面作答,然后通过学生口头交流检查完成情况,最后教师明确。
六、布置作业
1.课外书面完成“揣摩运用”中的第七题。
2.预习《一件珍贵的衬衫》。
[《一面》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篇14:《匆匆》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理解人生的匆促与时间的不可逆转性,知道珍惜时间的道理。
2、体味文章拟人、排比的修饰手法及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课文了解作品内容,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
难点: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 学 过 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在时时刻刻地感受时间的流逝,也许有时你会注意到它,也许有时你不能感触到。下面让我们体验一下一分钟的流逝。(请数自己的心跳60下)[设计意图:使学生切身感受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虽然只有短暂的一分钟,但紧紧扣住时间这一概念,激活了学生的情感,为下面的学习打下感性理解的基础。]
这就是一分钟的流逝过程。我们感受到了,同样,作家朱自清也感受到了,而且以他细腻而独特的笔触,通过细心的观察得出原来时间是这样匆匆溜走的。(板书:16 匆匆)
二、FLASH范读课文,录音配乐
思考:课文中作者向我们提出了什么问题?(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三、自主诵读 感悟体验
(一)自由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集体思考: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2.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和同学们交流你的理解和感受。
3.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了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二)集体交流:
1.作者是怎样具体描述日子来去匆匆的?找出文中的语句,说说你的体会。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a.组织交流自己的感受。(日子从我们生活的细微之处,在我们不注意时不知不觉地流逝了。)
b.指导朗读,从字里行间体会时光易逝。
c.作者细心地发现日子在洗手、吃饭、默默时,在我们不注意它时悄悄地过去了,除了以上的例子你还能想到其他的方面吗?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中想开去--
聊天时,日子从嘴边过去;
玩耍时,日子从手里过去;
看电视时,日子从屏幕上过去;
晒太阳时,日子从身上一闪而过;
……
(2)“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a.小组交流,体会作者想留住时间,但时间还是匆匆的过去了,作者只能掩面叹息,而时间又在叹息里闪过了。
b.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读出作者想留住时间的迫切以及对时间匆匆流逝的惋惜之情。
过渡:是啊,从这些句子中作者感触到了时光流逝的踪迹。岁月如梭,时光飞逝,时间在我们每个人的眼前飞快地闪过,一日复一日,一年又一年。这就告诉我们,要珍惜美好的时光,把握住自己生命中的每一刻,跟时间赛跑,不要让时间白白地匆匆地流逝,以至于叹息、惋惜。
2.找出自己特别喜欢的句子,交流:
(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3)“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呢?”
……
以上语句可由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体会,其他一些语句可由学生自己有感情地去读,并和同桌交流感受。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自己的体验,注重个人的感悟,也能体现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果。同时教师相机穿插,或补充,或提示,或赞许,或指正,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向更深层次拓展。]
过渡:作者以优美的笔触描述了时间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请同学们再自由读课文,想一想读了这篇文章,你想到些什么?把你想到的说一说。
(可以是一些诗词、格言,或者是自己、他人的日子是怎样过的。)
过渡:同学们想的、说的都很不错,老师读了这篇文章,由文中的一些内容想到了一些画面,并且自己配了文字来说明时光的匆匆。(课件:一幅是春天繁花盛开,草木成荫,充满生机勃勃的景象;一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秋天草木枯萎,大雁南飞的情景。)
引导学生自己画有关时光匆匆的作品,并配上文字。选择优秀的作品上台交流。
[设计意图:《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享受审美的乐趣。”教学中紧扣重点,引导学生从文章内容想开去,不仅使学生感悟到语言文字的优美,同时,对文章内容也有了独特的感悟和思考。
四、文本总结:
(一)追问时间:
1、时间一去不返;
2、时间如水般流逝;
3、时间永不停留。
五、课堂小结:珍惜时间,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将来努力有限的生命放出无限的光彩。
[《匆匆》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15:灯光 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4)读课文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重难点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认真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学习难点是理解课文中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一、预习导航:
1、课文导读
灯光,我们都非常熟悉,平时并不特别注意它。然而,我们今天要学的《灯光》一课,却向我们描述了一个革命战士为理想而献身的感人故事。阅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怎样的事?
下面我们先来交流一下读书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一篇课文要做到五读。一读 :自由读,划出文中的生字词和有积累价值的词语。结合课文多读几遍,读不准的查字典,或请同桌帮助。二读:朗读,读通句子,读熟课文。三读:默读,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大意。四读:精读,画出自己感受深刻的句子,读出自己的感受。五读:浏览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在学案上做好记录,课上和老师同学交流。
2、基础达标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宽阔--( )暴露--( )挺进--( )
璀璨--( )黑暗--( )漆黑--( )
(2)、连一连,想象课文中描写的情景。
微弱的 时刻 宽阔的 知识
漆黑的 朋友 宏伟的 战斗
危急的 夜空 激烈的 建筑
年轻的 亮光 丰富的 马路
(3)、根据解释,在括号里写出恰当的词语。
①自己对自己说话。 ( )
②一根头发上系着千钧的重量,比喻情况万分紧急。 ( )
③本指集中众人的智慧,先专职一个人的精神高度集中( )
④震动了天地,形容事物本身极为重要,也形容声势浩大,气势雄伟或声音响亮。 ( )
(4)、这篇课文主要写了:
3、我的疑惑:通过读书我有以下几个问题要和同学探讨:
疑问一 :
疑问二 :
疑问三 :
4、挑战自我:
(1)、作者用“灯光”作为课文题目,有什么含义?
(2)、你能背诵课文6-9节吗?
三、拓展阅读
阅读下列短文回答问题。
杜 鹃 花
那时,每当花开时节我都要上山去采杜鹃花。有一天,我看见一位老爷爷正把一束杜鹃花放到墓碑上写着“革命烈士之墓”的墓前,我便问老爷爷:“这里怎么有烈士墓呀?”他看了我一眼,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抗日战争时期,有三个八路军伤病员在这个村子里边养伤,边帮乡亲们干活,还向乡亲们宣传革命道理。乡亲们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精心地照料他们。他们很喜爱杜鹃花,说她是中国革命胜利的象征。后来,日本侵略军进村扫荡,为了掩护乡亲们安全转移,他们拖着受伤的身体,穿行在杜鹃花丛中,把敌人引到这个山坡上,子弹打光了,就拉响手榴弹冲入敌群,与敌人同归于尽了。
望着老爷爷放在墓前的杜鹃花,我仿佛看见了当年军民鱼水情深的动人情景,烈士们宣讲革命道理时的音容笑貌和英勇抗敌,慷慨赴死时悲壮场面。是他们,是无数像他们这样的人,用鲜血和生命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
望着满山遍野的杜鹃花,一簇一簇,像一片一片红霞,散落在山坡上,像一团团火焰,映红了幽静的山野。她默默地点缀着大自然,散发出阵阵芬芳。那么美好,那么可爱。她的蓬勃旺盛,不正是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象征吗?
红红的杜鹃花,她是烈士们的鲜血浇成的,她扎根在祖国大地上,永远不会凋谢,永远开在我们后来人的心上。
1、用“~~”画出作者联想的句子,并从文中找出一个比喻句写在下面:
2、注意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加粗的词语,写出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3、杜鹃花作为一种象征物,不同的人对她寄托的思想感情也不同:八路军伤病员把她作为;作者借她表达自己_的思想感情。
4、简要说明作者为什么爱杜鹃花:
5、写梗概:
四、作业及活动设计
课下阅读王愿坚的作品:《七根火柴》、《三人行》。
五、相关链接
哨 卡
在风雪迷漫的的远方,一座山峰若隐若现地高耸在半空中,那里有我军的一个哨卡。
十余名军人正顶风冒雪,艰难地向山顶进发。路实在太险,有些地方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路上是厚厚的雪,雪下是厚厚的冰,人走在上面,稍不留心就可能坠下悬崖。
上校走在将军前面,遇到危险路段,总是先把脚踩实,再回头拉将军的手。将军最近考察了这一带所有哨卡,今天,他要去的是一个海拔最高的哨卡,那里仅有四名战士驻守。
早上,将军还在山下的战士宿舍。屋外狂风怒号,发出阵怵人的尖啸。雪珠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将军戴上厚厚的皮军帽,扶正,命令道:“走!”好几个人围过来,面有难色:“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将军摆摆手,掀开厚厚的棉帘。他凝望着远处的山峰,全然不顾漫天的飞雪和彻骨的狂风。上校走到将军面前,贴近他的耳朵,几近请求地说:“太危险了……”上校是边防团的团长,是从军二十几年的老兵了。长年的高原生活,他的脸色变得紫黑。“战士们更危险,走!”将军拍拍上校的肩,打断了他的话。
接近三个小时的攀登,将军一行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多米的哨卡。狂风更加肆虐,雪拍到脸上,像刀割一般疼痛。
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一行,将军一行与他们一一握手。一位战士正在哨位上值勤,将军一行向哨位走去。
风雪中,伫立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将军握住他的手,表示慰问。忽然,将军注视起他来: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他问:“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儿?”“不,以前在三千米,前年来的。”
将军目光严厉起来。他转过身,盯着上校:“高海拔地区值勤年限规定是什么?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上校嗫嚅着,盯了哨兵一眼。将军显得更生气了,他提高了嗓门:“你就这么带兵的?嗯?”上校避开将军的目光,轻声说:“这儿是艰苦,可总得……”
“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样?”
上校没有回答。持枪哨兵立正着,张了张嘴。上校瞄了他一眼。哨兵立即合上嘴。这时,一个随员走过来,悄声对将军说:“他是团长的……弟弟……”。
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立正的战士。突然,他脚跟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弟,向所有的军人,行了一个军礼。所有的人都立正,向将军行了一个军礼,他们的眼中都闪着泪花。
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群山融为一体,支撑在天地之间。
[灯光 教学设计(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篇16:比例尺教学设计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感受并理解比例尺的意义,会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并能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二)能力训练点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②在实际应用中感受数学、亲近数学,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③辩证唯物主义的初步渗透
教学重点 比例尺的应用。
教学难点 比例尺的实际意义。
教学过程
一、设置教学情境,感受比例尺
(一)画画比比
1、 估计黑板的长和宽:教室前的这块黑板同学们熟悉吗?
请你估计一下黑板的长和宽。
2、 丈量黑板的长和宽:(板书:黑板实际长3.5米,宽1.5米)
3、 画黑板:你能照样子把黑板画在本子上吗?(师巡视)
4、 质疑:这么大的黑板,为什么能画在这么小的一张纸上呢?(长和宽按一定的比例缩小了。)
[评析:“照样子画黑板”是同学们美术课上再熟悉不过的举动,但以此为本节课的开始,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比例尺,实为教者的匠心之笔!]
5、挑两个黑板图(一个画得不像一个画得较像)出示:
a) 评价:①谁画得更像一点?
②分析图A画得不像原因可能是什么?(长和宽缩小的比例不一样。)
b) 师生合作,算一下长和宽分别缩小了多少倍?得数保留整数。(屏幕显示)
图上长7厘米,长缩小:350÷7=50 图上长5厘米,长缩小:350÷5=70
宽1.5厘米,宽缩小:150÷1.5=100 宽2.5厘米,宽缩小:150÷2.5=60
c) 点拨:从上面计算结果来看图A长和宽缩小的比例差距较大(即比例失调),所以看上去画得不像;而图B长和宽缩小的比例接近,所以看上去画得较像。
[评析:实践出真知!让学生分析画得“像与不像”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比例尺的作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比例尺的兴趣。]
(二)再画再比
1、想一想怎样画得更像?(长和宽缩小的比例要保持相同。)
2、课件展示准确的平面图:
3、请你帮老师算算长和宽分别缩小多少倍?
图上长3.5厘米缩小:350÷3.5=100 宽1.5厘米缩小:150÷1.5=100
4、小结:当长和宽缩小的倍数相同时,黑板的平面图就十分逼真!由此可见,为了能反映真实的情况,画图时必须要有个统一的标准,这个统一的标准就是比例尺。(板书:比例尺)
[评析:从画黑板--提出问题到“比比谁画得像”--分析问题再到“如何画得更像”--解决问题。教者均是置学生于熟悉的生活背景下,感受并理解比例尺意义,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
二、结合实际,理解比例尺
(一)说一说
①讲授:课件中的长方形是按缩小100倍来画的,我们就说这幅图的比例尺是1﹕100。
②谁来说说比例尺1﹕100表示什么?(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一百分之一;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一百倍;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厘米等等)。
③图A、图B长和宽比例尺各是多少?分别表示什么?
小结:一幅图一般只有一个比例尺,当长和宽的比例尺不一样时,所画黑板就会失真。
④用自己话说说什么叫做比例尺?怎样计算比例尺?
小结: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比例尺;比例尺通常写成前项是1的比。
(二)算一算
①下图是我校附近的平面图(屏幕同时显示),新华五村菜场距我校直线距离约300米,可在这幅图上只画了3厘米,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评讲:你是如何算得?结果是多少?(1﹕10000)要注意些什么?
②从1﹕10000这一比例尺上,你能获取那些信息?
板书: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一万分之一;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一万倍;图上距离1厘米表示实际距离10000厘米等等。
[评析:比例尺是一个实用性很强的知识点,教师在帮助学生理解比例尺意义时,运用实例让学生“说一说”、“算一算”,口脑并用,从多角度多方位理解比例尺的实际含义,为下面多种角度计算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打下知识准备。]
三、联系实际,应用比例尺
(一)求图上距离
1、还是在这幅图上,现在要标上区委,估计一下我校离区委直线距离有多远?(400米)你看在这幅图上要画多长?
①独立思考,试试看,如感觉有困难小组内小声讨论。
②评讲: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么算?你觉得要注意些什么?
方法一:400米=40000厘米 方法二:400米=40000厘米
40000÷10000=4(厘米) 40000×1/10000=4(厘米)
方法三:10000厘米=100米 方法四:用比例解(略)等等
400 ÷100=4(厘米)
小结:求图上距离可以用乘法计算,也可以用除法计算,关键是理解的角度不一样。
③如何画?自己画画看。(按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常规去画,注意方向。)
[评析:“怎样计算图距和实距?”教者一改以往根据比例尺计算方法去死套公式(图距=实距×比例尺;实距=图距÷比例尺)的做法,也一改教材中“烦琐”的比例解法,而是借助于学生对比例尺的多角度理解,不把知识点“讲死”,让学生灵活的选择解决方法,很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以人为本,即让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2、练一练:
区委东北是我区闹市区--十村,已知区委和十村实际距离是2.5千米,在这图上应画多长?如何画?自己画画看。(课件演示)
3、画一画:
①请准确地画出教室前黑板的平面图。(怎样画才算准确?)
②评讲:你是如何画的?方法一:自己定一个比例尺算出图上长和宽然后画;方法二:在原有图上以长的比例尺为比例画出宽;方法三:在原有图上以宽的比例尺为比例画出长。
(二)求实际距离
1、 西厂门在区委的东南面,(课件演示)量得图上距离是9厘米,如何算实际距离?有几种算法?
①独立思考;②合作交流;③讲评算理。(略)
2、练习:南钢宾馆在区委西南(课件演示)量得图上距离是18厘米,如何算实际距离?
[评析: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大厂区各地名,采取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画“地图”联系实际应用比例尺意义计算图距和实距,使学生对数学倍感亲切,感觉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突出的体现了数学的生活性。]
(三)新课延伸
1、 南京距大厂40千米,画在这幅图上要画多少厘米?
①独立列式计算(400厘米)。
②要画400厘米,你有何感觉?(太长画不下)
③画不下怎么办?(调整比例尺)
④说说你的调整方案?
[评析:一石激起千层浪!在矛盾冲突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达到使学生跳出大厂看“比例”的目的。]
2、请拿出标有南京上海的地图,找出比例尺并说说意义。
①同座位间合作算出实际距离。
②一辆汽车从南京早上9﹕00从南京出发赶往上海,要赶下午2﹕00的飞机,如果车速是每小时80千米,问能否赶及?为什么?
2、五一长假是旅游的黄金季节,请同学们采访一下听课的老师,最向往哪个大城市,然后根据地图帮老师算出实际距离,再告诉被采访的老师。
[评析:很有创意!采访老师,就地取材增加课的参与度;学生下位采访,体现课的开放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使课堂教学内容得到了再延伸!]
四、课堂总结,回顾比例尺(略)
[总评:本节课循着一根知识主线--比例尺的意义与应用,引入新知别出心裁,探究新知有章有法,练习设计富有创意;同时循着一根能力主线--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无论是哪个环节的例子都来源于学生熟悉的生活,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讨论相结合。同时多次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严禁课堂教学结构,使学生学的轻松,学有成效。]
【人教版美术六年级教学设计(通用16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美术八年级上册教学设计2023-09-11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23-03-28
人教版二年级美术下全教学设计2022-05-06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22-05-06
人教版美术独特的装扮教学设计2024-04-05
人教版二年级美术教学计划2022-11-11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教学设计2023-06-15
一年级美术上册教学设计人教版2022-09-20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2022-08-16
人教版八年级上数学教学计划2023-08-24